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精选12篇)
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可谓是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教育学生,学生仍然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和落实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学生对老师的话都是不容置疑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要这样做的! ”“老师不让那样做! ”“你做得不对,我们老师不是这样教的。”……这些观念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束缚,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教学中,教师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0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有两个零,根据“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却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应该是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根据“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看出有两个零外,还有25中的5和4相乘的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就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能依赖老师和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外,教师还要能虚心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这样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师生之间产生了相互信任。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把数学与有趣的情境相联系进行学习的目的依然是学习数学, 是为了他们在现实、有趣的生活情景中更好地学习数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课堂变得有趣和热闹。因此,选取的生活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关注现实,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富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创设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答)小明打算请一些好朋友到家里聚会, 于是他在4月1日———爸爸妈妈都休息地这一天和他们商量这件事。爸爸说:“我们当然欢迎你地伙伴来我们家,不过最好选择我和你妈妈都休息的日子,这样就可以招待大家了。”小明问:“那你们下一次都哪一天同时休息呢? ”爸爸说:“我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妈妈笑着说:“我每工作3天休息1天。”小明挠着头,一时搞不清哪天爸爸妈妈都休息。同学们,你们能帮王明找出这些日子吗?
(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下 , 自觉地在小组中展开探索活动。他们有的利用课前准备的日历圈一圈,有的画出表格找一找,有的在静静地思考着……)
生:爸爸的休息日是下面这些号:6、12、18、24、30。
生:妈妈的休息日是下面这些号:4、8、12、16、20、24、28。
生: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是:12、24。
师:他们最早的共同休息日是哪一天? 那一天适合小明请客吗? 为什么?
接下来,在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中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这样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个故事的创设, 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有趣且现实的情境中投入新知探究活动。
三、突出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建新知的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数学知识本身入手,创设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学习情境。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许多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只有粗浅的表象认识。我索性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创设操作活动情境:
师:猜一猜长方形有怎样的特征?
生:长方形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师:那正方形呢?
生: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一样。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呢? 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接下来, 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活动中。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便在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中顺利得以突破。
四、必须遵循学习规律,给学生留足参与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的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滔滔不绝地讲,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课堂将会是低效的。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与观念,而这些应该在每堂课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交流
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2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打造愉悦有效的数学课堂
广西都安县初级中学 蓝献入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给予学生的自由度为区分准则,以学习过程倾向于学生,以教师的感情支持程度或者是领导热情为划分依据,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 学习兴趣的影响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势必要认识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一、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作为人师,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都是有潜力可挖。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二、数学教育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1.数学教育过程不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2.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实施建立一个合作的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中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受益。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
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事例、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他们产生共鸣。例如,在讲授《频率与概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时,非常希望得到家长和同学以及老师的祝福。那么,要是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他们会多么开心啊!我们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有没有生日是同一天的?大家猜想一下,一年有365天,一个班有50名同学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概率是多少?我用两个同学同一天过生日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出了“一个班有50名同学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概率是多少?”的问题,启发了学生对频率和概率问题进行思考,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意识以及尝试和表现的欲望。
2.借助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有用资源,产生直观感受。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有些结论光靠观察来判断是不准确的,要靠严格的.推理,数学离不开说理。从学生的热门话题:魔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亲身体会到“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学生一边惊叹世界的神奇,一边对今天要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往。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体会非常深刻。同时激发了他们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3.设计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课堂生活。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促进。
四、课堂上制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
1.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不过在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源动力和丰富的互动性作为前提条件,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其量是教师和学生的“接着动”而不是师生交互作用意义上的“互动”。
2.为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教师的课堂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教师的回应反馈,要启发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领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种见解有时还比较稚嫩,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具体表现,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模糊提升到清晰。
4.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随堂测验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9 P204
2.赵光千 李亚英 张英杰 《有效上课――问题 探究 对策 初中数学》.4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八年级数学》下册 ,11
4.李彦福 《聚焦课堂教学》2009 .9
5.《初中数学课程辅导》初二版4月
打造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2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努力改革,探索高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在此,文本就如何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动力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要求较高,但初中生的思维还不完善,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的时候会比较困难。为此,我们要借助表演、动作、投影、简笔画、图片、具体事例、实物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和动眼的机会,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在教学前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剪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看一看、量一量和拼一拼等操作三角形,交流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然后,在黑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且在三角形内部画一条线段,将大的三角形划分为两个小的三角形,并提出思考问题:“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小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经过之前的操作,学生隐约地认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样的,但却不敢回答,于是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为学生提供了判定的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理有据地分析。虽然大三角形的一个角被分成了两部分,但却又新增加了两个三角形,而且这两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180°的平角,所以,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360°,那么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依旧是180°。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获得了正确的结论,不但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还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记忆更加深刻牢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把握前后知识联系,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它们并不是互不关联的,前后知识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规律,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方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所有和方程有关的知识都列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寻找规律,将重点放在“次”和“元”上面,让学生分析“元”和“次”的含义。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元”代表未知数,“次”代表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如果未知数是一个就叫做“一元”,如果未知数是两个就叫做“二元”,如果未知数最高次数是“1”那么就叫做“一次”,如果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那么就叫做“二次”.掌握了这个规律,学生就能清晰地分辨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二次方程,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掌握方程的概念,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互动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同时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就能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品质的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为学生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和主要形式:ax+b=0(a,b是常数,x是未知数,且a≠0)。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以和教师进行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并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最高次数都为“1”。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分享感情和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组建“学习共同体”。
四、提倡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这节课的时候,围绕教材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习课上要学习的内容,并且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让学生尝试做一做教师设计的问题,并将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等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积极完成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一来,就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自主学习能力也会越来越好,从而能够自发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地参与到探索求知的活动中来,实现高效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宏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6).
[2]温展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2).
如何打造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篇4
1.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有人说,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这个结论虽有点绝对, 但说明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与生活脱节, 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 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中。 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鲜活的, 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 既凸显了数学的魅力, 又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就是要发挥“数”的作用, “学”以致用,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在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生产实践, 应该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的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时, 数学知识就会鲜活起来, 数学知识的理性力量就会扩张, 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知识是有广泛应用价值的。
2.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师越来越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传统的教学内容固然是需要的, 但更多的是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迎合社会的需要。 例如, 在“数列”一章中, 传统教学内容总会提到存款计息问题。 但是时代在发展, 人们的理财方式早已不再是储蓄这一种了。 因此, 教师可以就当下比较热门的理财问题开展小专题教学。 在同等条件下, 把银行储蓄、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宝、股票、基金、房地产等不同理财方式进行综合比较。
3.在教材使用上, 教师灵活创造理解教材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而精思, 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有所得耳。 ”可见, 教师只有对教材深刻领悟, 才能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中的精髓出神入化地传递给学生。 当今高中数学教学呼唤的是个性化的数学教学, 避免再出现诸如人人齐颂“单调函数的特征为‘蒸蒸日上’或‘每况愈下’”这种千人一教案的教学离奇景象。 多年课改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教师,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只有走出雷同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融入我思, 就是要求教师在对教材中数学陈述性知识领悟、 借鉴和揣摩他人对教材处理方式的基础上, 创造出充满个性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用思辨的眼光审视教材。 教材只是从教学的一般原则出发编排和陈述数学知识, 这种呈现方式未必能使教师的教学长处得以发挥, 也未必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共鸣。 高中数学课改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互动才能获得成功。 灵活创造, 就是要求教师在反复琢磨、深入精髓地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外延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基础上, 艺术地加工和处理教材, 探索出适合于学情和教情的高效教学方法。
4.教师要教会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 即课前自学, 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 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教材内容, 初步理解, 为听课做好准备。 从有效学习的过程来说, 先行的一步就是“有效预习”。 现在的高中生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 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指点, 所以最好为学生制定出预习提纲, 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 重点、 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这样可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 使学生有章可循, 有效避免学生在预习时摸不着头绪、 抓不住重点。 带着问题预习, 任务明确、目标清楚, 有利于抓住要领,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提纲中感到疑难的问题,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给教师的精讲提供了基础, 为学生讨论、练习争取了时间。
5.教师要组织好单元整体教学
斯根普认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 指的是将它同化进入一个适当的图式之中。 ”具体地说, 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思维加工, 把新学的内容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或者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把新学习的内容概括进去逐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我国学者李士奇提出: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 如果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有效的认知结构, 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 才说明理解了。 这些说法的共同点是:理解是一个思维过程, 理解需要和原有知识建立联结, 联结的程度和质量决定理解的深度, 理解能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对人脑的学习研究表明, 最好的学习是让学习者预知学习的顺序。 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框架知识了解越多, 就越易于与所学新知识建立联系。 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至少要进行一个单元的整体设计。 单元越大越好, 而且一定要设计序言课, 引导学生入门,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6.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是课程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需要。 在新的教育指导下,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立足教材, 适当扩展, 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而信息技术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 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编排, 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能够便捷有效地获取数学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 从而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 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 开发出与数学相关的资源, 如数学历史、函数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何图形在商业社会的运用等, 这些课程资源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摘要: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含义, 即在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成学生终身发展。本文就此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5
如何使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文/廖麒龙
摘 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在中国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国的现实中,农村的教育相对于城市来说是非常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之中,更加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分析事物,辨别事物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能够增强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农村教学
一、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本来就是来自生活,然后又运用到生活中去。老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入手,创设生动有效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来自生活,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情境,符合农村学生的心理。
二、扩大课堂教学知识的信息量
老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该穿插一些其他的相关资料,这样会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老师只是教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课堂就会乏味、没有更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教材的内容,增加与之相关的资料,更多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经常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学科或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相关联的内容,所以教师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老师像传播器一样,只是传授课本上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是师生的相互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他们用自己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看待问题。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是跟自己很亲近的东西,只有以引导为主,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自己展现个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才能让他们自主去探索,才能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和力量。
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重视师生的对话,从情感体验去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凤葵。中学生数学兴趣、自我效能与数学焦虑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殷向东。数学交流与数学教学[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3]侯友国。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J]。黔西南日报,.
小组合作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6
创设情境,做好引导
小组合作非常重要,但很多教师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却流于形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名副其实?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中,是有效教学的主题。对于数学来说,情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化抽象为生动,变枯燥为形象;对于小组合作来说,情境更为重要。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需要给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学有所思,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比如针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章节,教师在小组合作推动公式前,提出几点要求:①思考与三角形有关的图形。②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计算三角形面积;③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而对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则可以适当给予小组合作思路以及方法,比如在针对“我们认识的数”这一章节,在学习“抓花生米”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清楚小组合作的具体要求,甚至合作程序:第一步,每个小组先选派一名同学来抓花生米;第二步,每人限只抓一把,这一把都能多抓;第三步,小组成员猜一猜,一把花生米大约有多少粒;第四步,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第五步,小组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谁被抓得多?为什么?这样在合作之前,就把步骤、内容交代清楚,小组合作才能有序展开。对于小组合作来说,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或者合作交流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合作。
优化关系,做好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有师生关系,有生生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时,就需要积极梳理好这种关系。对于教师来说,毕竟很多时候需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去,除了指导,还有监督、鼓励等。而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白,自己最多只是学习的首席,而不是权威,更不是绝对,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当遇到特殊学生时,教师更需要做到百问不厌,做到耐心,而不是袖手旁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时,善于画龙点睛,给学生一些探索、合作的方法。但对于小组来说,生生关系更为重要,毕竟小组合作更多的是生生合作。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与他们是平等的,虽然学习能力上有差异,但我与他们都是一样,都应该尊重组员,帮助别人。如有可能,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与小组”“我与组员”,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个人“英雄”,而是一个集体。只有在这一过程中理顺了关系,让小组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善于倾听等小组合作优良品质时,那小组合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名副其实。
合作交流,培养协作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最为有效形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学会协作是第一要素。这种协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小组通过协作从而变得更具有凝聚力。通过协作,组员之间也能相互启发,通过小组讨论也能最终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提前设置好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班级里、在桌子上寻找长方体,然后再分组讨论,“认真研究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经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热烈讨论,大多小组都能发现:长方体具有6个面,至少有两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而这,教师则需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无论他们答案是否正确,至少他们行走在探索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合作中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让合作更有效。对于数学课堂来说,才能让数学摆脱枯燥,才能让合作学习更具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合作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不仅弥补了教师面对所有学生的教学不足,更重要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他们一种协作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数学课堂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个学生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外在强加的一种形式。对于教师来说,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就曾经提议,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全班性的讨论,一个是分组讨论。而分组讨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也只有充分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让小组内部交流更加通畅,这样才能让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实效,从而促进数学课堂不断走向更高效。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 篇7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自身应该拥有丰富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教学设备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技术也应该有所加强, 这就对现今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 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 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同时带给学生的影响更大, 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代替单纯的理论和概念描述,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 促使学生不断的思考, 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造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感受主体
众所周知,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进而提升学生对自身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所以, 数学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关心与爱护, 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生之间的关心.特别是对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给予关怀, 使其能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认可.另外, 教师应该时刻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 并及时予以表扬, 进而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 将对有效课堂的实现带来直接影响.当前,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目标的制定受到了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课时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是能够预测、实现, 且能够检测的.所以, 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明确性与具体性, 大且空的教学目标是不行的.例如, 在“空间与图形”一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时, 常常会发现极为空泛的教学目标, 即: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发展、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加以培养等, 这种类型的教学目标缺少具体性, 在一堂课内是难以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因此课后对学生空间观念与抽象概括能力两个方面的效果检测, 是无从谈起的.可见, 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时, 必须将课时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加入思考范围, 同时还应该将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另外, 还必须对课时目标和课程总体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由于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目标要求, 是历经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达成的, 因此课时教学目标不可完全依据总的教学目标来制定, 应该切实依据课程相关领域的目标, 对课时教学目标加以细化, 从而使课时教学目标具备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四、优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对教学手段加以优化, 以便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有耳目一新的体验.例如, 在讲解“认识钟表”时, 因为钟表面的知识较为复杂, 对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 难以理解, 所以,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制作钟面.学生在动手制作钟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钟面的认识, 对其中的分针、时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然后,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模拟与演示的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之间的相互关联.
五、联系现实生活, 使数学教学趋生活化
通常情况下, 教育是源自于现实生活,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各种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培养.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进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 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 且与小学生的认知相结合, 设计成数学问题, 以便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另外,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充分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进而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与价值, 在有效强化学生数学解题水平的同时, 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与锻炼.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只有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 选取适合学生的资源, 营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方能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桂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1 (6) :49-50.
[2]王洪涛.新课改下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18) :113.
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已经不适合教育现状, 需要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型至素质教育, 这就对学生、教师都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 建立高效教学课堂十分有必要了。 我们有必要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 积极营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 教师依旧秉承传统老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可是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冲击并不明显, 教师依旧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 先讲解然后安排学生进行习题练习, 教学过程过于单调, 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上部分教师故步自封, 没有及时汲取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有效地指导实际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高。
(二) 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状态不佳。
目前许多学生并没有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 甚至是许多老师眼中的学习佼佼者, 都不了解数学有什么用途, 在他们看来, 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参加考试, 拿个好分数, 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而且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大, 占用的学习时间相当多,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的问题, 这极大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 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缺乏, 课堂气氛沉闷。
由于高中数学本身的特性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互动的不重视, 在现在的高中课堂上, 教师很少会选择通过进行互动教学场景的构建加强课堂互动, 出现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少的现象, 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二、创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一) 教师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理念。
无论是单纯的以分数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都属于传统的教学理念, 已经不适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 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二) 教师要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 活跃课堂气氛。
在压抑的气氛中学生很难进入教学状态。 只有在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才不会对数学教学抵触情绪, 才能平和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并给予配合。 所以教师需要重视数学课堂的气氛营造,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1.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学习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等各种概念的时候, 可以制作相应的动画短片, 帮助学生直观地进行理解。
2.多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重视情境的创设, 在情境导入的过程中带动学生参与教学。 比如在进行概率学习的时候, 可以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抽奖、 买彩票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3.重视互动的作用, 用互动带动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汲取知识,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进行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推导之前,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探讨有哪些方法能求和, 哪种方法最快捷。
(三)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级里, 不是所有学生都是高材生, 也不是所有学生基础都差,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整体分析班级的学习情况, 立足中层, 兼顾上层与底层, 改变以往一对多的单一的“一刀切”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并进行创新。
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 瞬息万变, 谁都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会比较合适。 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重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 平时多钻研教学方法, 并结合课堂教学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进行有效组合,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抛物线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借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存在哪些抛物线运动进行课程导入, 然后采用讲授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抛物线的相关概念, 在学生对抛物线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验, 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对抛物线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尊重其主体地位。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运用, 所以教师除了要交给学生具体的数学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由教师的主导地位牵引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其能更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
高效课堂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教学探索, 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及时转变教学理念, 不断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从而有效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杜宇.浅谈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实践中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5) .
[2]高玲.浅谈如何开展高效课堂教学[J].岱宗学刊, 2010, (12) .
浅谈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 篇9
在高考中, 数学所占分值较大, 这也决定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功利性, 造成了高中数学教学逐渐偏离了教育初衷, 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主体地位。最终,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较低, 参与意识不强, 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有效锻炼和提升。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下, 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教学主体———学生, 关注其学习兴趣和效果, 关注进步和发展, 是否取得学习效益或是效果。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正视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种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和完善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一、营造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 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是方法的选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 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为学生设置有效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 这样做的前提应试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能够实现有效的师生双向互动。如, 我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刚在暑假去饭店应聘, 老板答应小刚第一天给他1000元, 以后每天小刚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至少干够一个月。大家说小刚会答应这个条件么?同学们马上就进入了情境, 有的同学也开始了讨论, 还有的在本子上开始了计算。最终同学们回答说小刚拒绝了, 因为小刚得不偿失。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入新知识的讲解,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 活跃课堂氛围。再如, 我在教学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我创设了游戏情境, 和学生们一起做猜数字游戏。我让同学们猜我经常用的钢笔的价格, 并提升大家价格在10~30元间, 并且是一个整数。同学们进行猜价格的过程中, 我对其答案做“偏高”或“偏低”的提示, 最终确定了“正确”的答案。这样, 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 通过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让学生们学得愉快, 学得高效。
二、尝试多元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应该是密切联系的, 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尝试多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 打造高效课堂。如讨论式教学以及故事典故教学等。如学习无理数知识时,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徒们都崇拜“数”, 他们认为“万物皆数”, 片面的认为数只分为整数和分数。不久后, 一个门徒发现了一种既不是整数, 同时也不是分数的数。显然这是对毕达哥拉斯学的理论和信念的打击。所以, 他们想方设法来掩盖这个秘密, 防止泄露。最终, 米太旁登的希帕苏斯还是把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因为这个原因, 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扔进了浩瀚的大海。然后, 我进行课堂导入, 这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数?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魔力能让人为了这个数丢了性命?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如此恐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底———无理数。通过故事来导入新知识, 利用设置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自然就产生了对无理数的探求欲望,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再如, 学习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的知识时, 我为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典故: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 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要什么, 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 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 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 依次类推, 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 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 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通过利用典故来发问,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驱动学生积极思考, 产生探究的欲望,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 在新的教学形式下,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尝试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以及动态感强等特点, 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等知识的教学中就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还有在概念教学和图形教学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动画进行演示, 或是利用视频播放来完成教学, 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获得直观的感知,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维, 发挥对学生的主导作用,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问题情境的创设, 尝试多元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乔建中, 陶丽萍, 张丽敏.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青年教师, 2008, (9) :20-24
[2]殷伟康.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 2008, (4) :1-3
倾听,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10
如有位教师讲一年级的图画应用题,他出示了一幅图画:有六只小羊,四只头向左,两只头向右,让学生列式计算。
经过片刻思考后,一名男生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回答:“6-6=0……”教师一愣,继而转向其他学生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究竟怎样列式才对呢?”教师接着问。一生回答“6-2=4或6-4=2”时,教师的脸上才重新露出了笑容。那个孩子低着头慢慢坐下。课后,我曾问那位男同学,他说:“原来有6只小羊,往左走了4只,向右走了2只,一只都没有剩下,所以用6-6=0。”
多有创新的回答呀,多有灵性的想法呀!可惜,却因为这位教师的“定向”思维,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听而不究,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诉和对话。教师的倾听,是理解,更是期待;是尊重,更是接纳。它不仅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更让我们听到了孩子们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平静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或呵护学生的“童心”,或激活学生的“阳光错误”,或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
一、倾听学生的童心
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世界,以自己未泯的童心相待,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千分号。一个学生说:“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了。”我欣赏地点了点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画第一个圈比第二个圈小些,第三个比第二个大一些,颜色也不一样,串起来像个糖葫芦,记忆很方便。”另一个接着说:“我画千分号,斜线方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三个圈在斜线的右边,记忆起来也很方便。三个圈就好象从山坡上滚下来一样,我想从山坡上滚下来一定很爽。”我又一次鼓励了学生:“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设计意图,很有道理,非常棒!如果这些作品都采用就不统一了,不统一肯定不方便。人们设计千分号的确是在百分号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圈,这个圈增加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倾听学生的“错误”
一节真实的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教师不但可以在倾听学生“错误”的同时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还可以利用错误资源“将错就错”,拓宽学生的思维。
如在探究过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73页例1:一个粮食仓库原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后,我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有位学生自告奋勇要求上台板演,在对“一根钢条长5/8米,用去一些后还剩1/4,还剩多少米?”解答时,竟然列出了5/8X(1-1/4)的算式。面对这个解答,我真想狠狠地斥责他几句:“就知道照葫芦画瓢,就不能动动脑子想一下?”可转念又一想,这样做只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我灵机一动,何不将错就错,来个借“错”发挥,效果岂不更好?于是我若无其事地启发学生说出他的思考方法,并让他列出数量关系式:钢条总米数X剩下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米数。接着,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审题,逐一分析对比,并画出线段图帮助其明确题中的己知条件、要求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地反问道:“(1-1/4)”是表示剩下的几分之几吗?到底剩下几分之几呀?”学生恍然大悟,立即改正了错误,列出了正确的算式:5/8×1/4,脸上也露出胜利的笑容。
至此,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采取“反面纠正法”,进一步问:“如果××同学原来列的式子是一个正确的算式,那么应当怎样改变题目里的条件?”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举手回答“只要把题目里的‘一些后还剩’这些字去掉就可。”“如果不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那么应当怎样变换题目里的问题才能符合××同学原来的算式?”这一提问,又是一个悬念,再次点燃了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沉浸在解题的欢乐之中:“只要将‘还剩多少米’换成‘用去多少米’就行啦”。
三、倾听学生的“奇思妙想”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中捕捉他们的奇思妙想。只要教师有心去倾听,或许,能从这“奇思妙想”中听出动人的旋律,谱写一曲创新之歌。
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为了让优等生在复习课上也能得到发展,在复习了一些基础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桶里,把一段半径是5厘米的圆钢全部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9厘米;把圆钢竖起拉出水面8厘米长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求圆钢的体积。
我先给了一点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还在思考中,可能一些学生都感觉到了难度。
我说:“我发现有人已经有想法了,更多的人还在思考中。那就这样吧,如果你正思考了一半,也请你暂停你的思考,你就把你想了一半儿的思维过程说出来。”
于是,我撇开那些优等生,喊了一个中等的学生,我想看看他们的思维过程。
这个学生给出了“9÷4=2(组)……1(厘米)、2×8=16(厘米)、16+2=18(厘米)”的答案。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请他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清楚每一步的理由。
他解释道:“9÷4=2(组)……1(厘米),9厘米里有两个4厘米,还余1厘米;2X8=16(厘米)就是有两个8厘米,16+2-18(厘米)。”
我追问:“2是哪里来的?有什么含义”?
他低头答:“8厘米是4厘米的两倍……”(有点说不下去了)
我继续问:“16厘米加两倍是什么意思呢?好像有点行不通了。你先坐下,再想想,课后再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当生1的想法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时,我应该耐心倾听,引导他把思路说清晰,而不是急于打断他,让他坐下再想想,即使他说不下去了,我还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让听懂了他的想法的孩子站起来说说。)谁对此还有想法?”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我是这样想的,3.14X52X8÷4X9,3.14X52求的是圆钢的底面积;再乘8求的是圆钢拉出水面部分的体积,这个体积也就是下降的4厘米的水的体积,再除以4求的是圆柱形水桶的底面积:再乘以9求的是上升的9厘米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钢的体积。”
他说得非常清晰,我看到一些学生在若有所思地点头,于是我就把这种方法板书下来,又讲解了一遍。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了,他说:“刚才的方法好像是正确的。求的是9厘米是4厘米的倍,(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需要把圆钢拉出水面8厘米,要把圆钢全都拉出来,水面就要下降9厘米,这样就能求出圆钢长18厘米,再用圆钢的底面积乘18厘米就求出了圆钢的体积。”
短暂的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赞扬的掌声表达着学生的心声:我们需要解释自己见解的时间。)
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3.14×52×(8÷4×9),只要把后面8÷4×9加上小括号,就和这种方法一样了。”
我问:“你能给你现在说的这个算式一个合理的解释吗?”
他答道:“8÷4表示水面下降1厘米圆钢应拉出水面2厘米,2×9求的就是圆钢的长,再用底面积乘长就是圆钢的体积。”
掌声又一次响起。这掌声,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赞赏,也是对老师让学生自由提出见解的肯定和赞赏。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新精神 作业分层
建构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目标。有效课堂让学生学习知识变得容易,学得快乐,让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怎样打造有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动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被动学习的学生变得主动,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动脑思考,学起来会更加轻松。同时,教师教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好。如果老师不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注意力就不集中;教师教起来也会很吃力,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二、鼓励创新精神,善待犯错学生
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能和自己想的一样,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联想、想象,只要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也许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答错,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其实,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更有益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应该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找出出错的原因,在反思中更加茁壮成长。
三、教法灵活,形式多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内容,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有的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当然,如果选择的方法不恰当,不仅不利于学生接受,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不仅教学方法要选择恰当,而且内容尽可能要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以填空、判断、选择、抢答、游戏、解答等多种形式出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有度,尊重学生差异
1.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小学数学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综合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也非常有益,比如在每章或几章之间可以设计综合题型。
2.给学生提供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机会。开放性题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多种思维。因此,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开放题。
(l)设计条件过剩的题型。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如:5只猴子一共采了67个桃子,把它们分别放在3个篮子和1个筐内,已知筐内放28个,平均每个篮子放多少个桃子?经过分析这道题,明显条件过剩,5只猴子这个条件对于解决问题是多余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要仔细推敲,合理取舍;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取舍意识,就会出现理解偏差,把题目做错。
(2)设计结构不完整的题型。如条件不足、问题不足之类的题目,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欠缺的条件,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设计答案不唯一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
3.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空间。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任务。例如,在教学《两步连乘解决问题》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家调查全家每天的用水量,然后算全家人一年的用水量,并思考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节约用水,并计算这样全家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平时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五、作业分层,照顾全体学生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要分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做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得到适当地发展。如果对每个学生都布置相同的作业,作业难一些的话,后进生不仅很难完成,而且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作业容易一些的话,不利于基础好的学生更好地发展。
六、培养习惯,学生受益终生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积极思考、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敢于挑战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养成好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来,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数学课堂因教师的倾听而更有效 篇12
1.巧用错误, 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 这些种种错误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其实, 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能灵活应用, 对学生的认知错误, 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正, 可以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后, 有这样一道练习:把下面的图形用剪刀分成两部分, 拼出一个长方形。学生的一般做法有2种, 一种方法是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然后把三角形经过旋转后与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方法是把梯形分成2个直角梯形, 把其中的一个直角梯形经过旋转后与另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正当我准备讲解下一道练习题时, 课堂里高高举起了一只小手, 是平时胆小的某同学。我顿时很诧异, 这道题目就只有这两种画法呀, 如果叫她出来发言不就干扰了我预设的教学进程了吗?可又一想, 平时不爱发言的她, 今天能大胆的举手质疑, 我不能扼杀学生质疑的意识。“老师, 我还有一种画法。”她介绍了她的方法:把梯形的两个顶点相连, 得到2个三角形, 把上面的小三角形旋转后与下面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我没有立即下结论, 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想想看, 她的画法对不对?学生们一下子投入到讨论中。生1:“老师, 我觉得她画的不对。你看, 上面的这个三角形和最下面的那个根本就不一样啊。”生2:“老师, 根据她的画法, 那个拼成的长方形用一条对角线分出的两个三角形应该是2个直角三角形, 而图上画出的2个三角形不一定正好就是直角三角形。”
老师的善于倾听, 学生的畅所欲言的过程中, 学生对长方形及四边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多思考的能力, 一举两得!小小的一个错误质疑, 在老师的“小题大做”下,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尊重原创, 开拓思维
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生活背景, 他们并非空着脑袋走进课堂, 对于数学, 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或许他们的想法有时比较繁琐, 甚至经不起推敲, 但却暴露了他们最真实的思维, 展现他们真实生动的认识视界。对于学生的质疑, 我们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 那样, 被拒绝的不仅是学生有价值的想法, 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学习完“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后, 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比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筐苹果, 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 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筐, 就可以使乙筐中的苹果比甲筐的多3千克?学生经过画线段图, 得出了解法。生1:我是这样想的, 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 根据线段图, 不难看出可以把多出来的19千克进行重新分配, 使乙筐比甲筐多3千克, 重新分配的19千克可以看作和, 3千克看作差, 乙要比甲多3千克, 甲就是小数, 根据和差问题, (和-差) ÷2=小数, 那么19-3=16 (千克) 16÷2=8 (千克) , 所以算出甲筐最后应该分配到19千克中的8千克, 也就是甲筐要给乙筐19-8=11 (千克) 。显然这位学生是结合已经学过的和差问题, 来解决这个题目。生2:老师, 还可以先求大数。我可以直接考虑乙可以分配到19千克中的多少千克。19﹢3=22 (千克) 22÷2=11 (千克) 。其实这种方法也是运用和差问题来解决的, 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 是从乙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我肯定了上面2位学生的做法, 并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这时, 又有一位学生发表了做法。生3: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甲筐比乙筐多19千克, 甲筐给了乙筐一些后乙变成比甲多3千克, 如果甲比乙再多3千克, 甲筐给了乙筐这些后甲筐和乙筐不就一样多了吗?所以我的算式是 (19﹢3) ÷2=11 (千克) 。这位学生的想法很独特, 他是用假设的方法把原本较复杂的题目变得简单, 开拓了大家的思维。学生对于这一道题目能想出这么多方法, 已超出我预料之外, 这时我们班的“魏博士”又想出了一种方法:我的算式是19÷2=9 (千克) ……1 (千克) 9+2=11 (千克) 。我一下子楞住了, 没明白他的这种算法是什么意思, 总觉得他的方法是在凑结果。想想还是应该让他来说说解题思路吧。他是先把19千克平均分, 这样甲和乙就一样多了, 然后甲现在得到的9千克要分给乙1千克, 这样乙比甲多2千克, 再加上刚剩下的1千克乙筐就正好比甲筐多了3千克, 也就是乙现在是9+1+1就是11千克, 即甲筐给了乙筐11千克。
听了他的解法后, 我才恍然大悟, 虽然学生的这种解法比较繁琐, 也很难理解, 但却是正确的, 是一种原创思维, 我自叹惭愧, 学生的探究意识已远远超过了我。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们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认知潜能, 更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索, 大胆地去表述自己的想法。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 并让全班学生向他学习, 多思考多质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 更开拓了解题的思路, 使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目, 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这句话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倾听。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学会倾听, 还要善于倾听, 这不仅新课程理念对我们教师的基本要求, 也是一种良好的修养, 更是一种智慧的教育艺术, 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传统的教学, 习惯于老师讲解, 学生倾听, 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听听学生的声音, 跟学生平等的交流。本文就围绕教师的倾听, 举两个我在课堂中所经历的例子, 谈谈教师倾听了学生的发言、见解之后,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造更有效的数学课堂】推荐阅读:
打造有效课堂的艺术12-17
如何打造有效课堂08-21
有效问题打造高效课堂06-09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08-27
打造简约的数学课堂05-25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06-26
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09-19
打造动态数学课堂12-04
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美丽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