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提问艺术

2024-09-30

数学提问艺术(精选12篇)

数学提问艺术 篇1

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 老师总会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如何操作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呢?笔者认为,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一、课堂提问科学有效的基本特征

第一, 目的性。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 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 教师设计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等等, 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 使提问恰到好处,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 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如果问题过于容易, 学生就有骄傲自满或不屑回答;问题太难, 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觉得反正回答不了, 索性就不思考了。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地设计问题。

第三, 开放性。问题要富有层次感, 入手较易。开放性强, 解决方案多, 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较大。

第四, 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能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接受问题的挑战。

第五, 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 人人有所得, 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 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教学。

例如, 笔者在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四边形》这章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 仅从下列四个条件中任取两个加以组合, 能否得出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上述四个条件两两组合, 可以有6种组合方式, 就每一种组合进行分析归纳, 可得如下结论: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1) 、 (2) )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2) 、 (4) )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 (1) (3) 或 (2) (4) )

4、一组对边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相等 ( (1) (4) 、 (2) (3) )

此种情况不能判定ABCD为平行四边形, 反例:等腰梯形。若将题中条件增加两个: (5) ∠A=∠C, (6) ∠B=∠D, 则原题的结论又如何?这个例题中的问题设计, 它通过学生熟悉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来激发学生兴趣, 再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怎样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 发现新知的过程中去, 能让他们展示自我, 人人都得到发展, 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 能动启发

教师课堂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去模拟、去证明、去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例如, 在概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要在一只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球, 使得从袋中拿到一只红球的概率为1/5, 可以怎样放球?此时,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 分别说出不同的方案。如 (1) 在袋中放入1个红球和4个黑球。 (2) 在袋中放入球的数量只要满足红球与黑球的数量之比为1:4就可以了, 比如红球与黑球的个数分别为5和20。 (3) 只要满足红球与非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4就可以了。比如1个红球, 2个黄球, 1个黑球, 1个白球等。回答这一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 一方面,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讲究适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科学适度, 要让学生达到“三分生, 七分熟, 跳一跳, 摘得到”,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每一次提问后, 要有一定的停顿思索时间,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下面的提问是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设计的一个问题, 已知在△ABC和△DCB中, ∠A=∠D=Rt∠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CB。设计这一开放问题, 既可以复习相关知识, 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解决问题方案较多,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真正使学生从“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 及时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做好评价反馈, 这是激起学生热情的重要保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 教师应首先肯定正确部分, 而后才得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则应采取措施弄清原因, 然后可依次取得问题转向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 以便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切忌讽刺和训斥;当学生回答和教师预设的不一致而又言之有理时, 教师应放下架子, 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 欣赏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课堂提问, 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 在“善问”, “巧问”的同时, 还要善于导疑, 释疑。

数学提问艺术 篇2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作者/凡玉春

摘 要: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启发性;逻辑顺序;有度;新颖

教师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如何才能做到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呢?相信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设计的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

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旷日持久,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分析理解的道理。

三、问题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四、问题要有度

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

五、提问要新颖

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交流的过程,有时会出于预设之外的事,一旦问题出现,就要适时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整改,当场设计问题,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伟。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新课程,(7)。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3

一、在方法的选择上

1. 开门见山地问

即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地问。

2. 创设情景地问

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 穷追不舍地问

即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

(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

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4. 层次分明地问

即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

(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就这样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 问题要有必要性

比如我们有时会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我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种毫无意义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3. 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4. 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语:“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教师教学的魅力所在吗?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4

一、预设课堂问题时, 应注意的问题

(一) 创设情境问题不可太宽泛

好的情境问题,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提高课堂效率, 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情境问题过大, 过于宽泛, 学生就容易“跑调”, 很难走入课堂学习的正轨,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使课堂效率低下。

(二) 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因此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应付一节课, 随时对学生提问题, 是教师们最好的对策。于是在课堂上, 你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个步骤是不是该用乘法呀?”“这个方程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试问:你提的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学生获取知识那么轻易, 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 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的,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三) 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 都应具有创造性, 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都应具有创造性。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曾听过一节课“列方程解文字题”, 让我记忆很深的有两个问题。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 让学生独立解方程:7-3=95, 3+12=33, 5-4×6=48, 5-=16之后, 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 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这两个问题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 提问要有群体性

要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设计, 创设情境, 适时提出问题。提问时目光要均衡地扫瞄全班, 通过留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 尤其面部表情, 决定留给学生多少积极思考和准备回答的时间, 个别学生作答时, 教师的目光也应注视全班学生, 使他们注意听, 积极反应, 认真思考别人的正误, 这样才会起到全体参与的积极作用。

(二) 提问要有层次性

目前班级学生数额多, 一一提问是不现实的, 为了不耽误教学, 多数教师往往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一些甚至大多数中下等学生屡遭“冷待”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导致成绩下降, 所以提问时要做到班里每个学生的机会均等, 尤其要做到抓两头, 带中间, 注重提问的实效性。

(三) 提问要带启发性

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 设计时要分解问题,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要允许学生讨论、交流, 必要时也可以适当提示或直接说出答案.

(四) 提问要带鼓励性

教师教态的好坏, 言语的轻重, 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提问时教师表情要自然, 目光要温和, 语气要亲切、柔和, 对学生要不时说“好的、不错、对”等激励的话语, 要允许学生回答错了, 更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即使错了, 也应说:“谢谢你的回答, 好的, 还有什么?不慌, 慢慢想”等。要采取适当宽容态度, 切忌语言粗俗, 禁止答不上来就罚站, 来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总之,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是激发学生思维, 沟通师生感情, 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提问, 提问必须做到富有启发, 切中要害, 难易恰当, 适时而问, 这样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摘要:本论文阐述了教学实践中, 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及实施课堂提问的策略, 还探究了应用恰当的提问艺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汤文卿.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数学教育, 2003年2月.

[2]黄新宪.教育评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3]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数学提问艺术 篇5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既是教学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中介,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教学艺术性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提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富有艺术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课堂提问都是有效地课堂提问。只有那些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那怎样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1.问题设计要少而且精。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经常会出现不该问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满堂问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突出实质性问题,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进行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精”就体现在教学的关键处,理解的难点处,问题的矛盾处,思维的转折处,探索的规律处。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一般会认为只要是数字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就认为是循环小数。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3.14141414是循环小数么?0.12012012012„„是循环小数么?学生的回答:是与否争执不下,于是组织展开讨论。这两个问题设计足以加深学生的思维,对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非常有帮助。

2问题设计要富有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和环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场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我首先提问:“一千克大豆有多少粒?由于学生们都生活在农村,虽然回答得不是很确切,但是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基本接近准确数。等问题进一步升级,问一亿粒大豆到底有多重时,多数同学陷入迷惘的状态,只有少数同学是用猜想的答案作了回答,与实际的数量相差很大。一亿粒大豆到底多重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和环境步步发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一.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择好对象,掌握技巧。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295320100k56p.html)-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艺术性_zhangcuie_新浪博客

1.准确的把握提问的时机。

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刻,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解决问题的向往,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一般来讲,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或者当学生需要反思时,再或者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这些可就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最佳时刻,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来,并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请同学们结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大胆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预设:也是底面积×高,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有可能受阻。老师有了下面的发问:“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及时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2.提问要面向全班,注重全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上要注意防止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同学控制课堂,这些同学反应灵活,一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立刻向下进行,还应该照顾那些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的同学。在选择回答对象时,要注意照顾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认知、理解、应用型的题目,应该提问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情况。对于一些需要分析、综合和评价型的问题,提问时应该倾向于学习好的同学,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

3.提问要注意掌握必要地技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那是不是“一对一”的问答局面或者是先提名后提题或者是按照一定顺序的提问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师需要用多样的提问方式来进行课堂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需要用“引问”的方式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需要反思时,教师可以通过“巧问”来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教师就要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入时,可巧设悬念: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已知三角形中任意两角的度数,师很快的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或者,知道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很快说出另一内角的度数,看到老师回答的如此迅速,学生很是惊讶。教师因势利导: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巧问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欲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使用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只管提问,不顾效果如何,那么再好的问题设计也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只要是其真实的想法,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地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颇为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的精神,还要表扬他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使学生学会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

教师要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并在评价时应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若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棒!”、“你的想法与老师想的一样!”„„;若学生答错了,教师也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答案虽然不是很完美,但看得出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若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你的回答很有创意”、“比老师厉害多了!”„„。

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若学生觉得答与不答、对与不对都是一个样,那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闪光点,同时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虽然有时学生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否定,而是给予亲切的评价,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教师要预先设计好问题,使之少而精却不乏趣味性并在课堂上把握住时机,选择好对象,运用一定的技巧将此呈献给学生,最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地评价。这样,每一个提问才会问出“学问”,问出“精彩”,问出“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那么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的数学学习。

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我看关键在于问题,我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每备一节课钱都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學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那么教师课堂提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节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美国“认知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动脑筋,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得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和最简洁的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景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景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实践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问题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针对他们的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帮他们建立自信心,时刻注意他们的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对于好学生还要设计有些难度的问题。

三、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是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些列提问,是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时无效的。

四、对学生该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课表强调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课堂提问是师生活动的过程,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比如我在讲“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我先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理解性的举出,这样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处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的问题,进行提问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教师们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4+7是不是等于11啊?(是)”,“这个混合算是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该)”……。请问:你提的这样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型的培养,多让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在讲三元一次方程住的解法时,当学生二元的解法后,让学生说出如何解三元?当学生明确问题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思考后说:“消元,化三元为二元,再化二元为一元。”

六、对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提问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求老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货,是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我出示:“五(一)班有男生15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一条件,我创设了如下几个问题,(1)男生占女生的几分之几?(2)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3)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4)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七、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切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其实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室预料之中,要皮面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颠簸,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事教师还要把握机会,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要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八、进行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课堂提问社在何处才算恰到好处呢?对于各种理解性、分析性、应用型、评价性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的变化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其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之一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已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九、提问的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没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个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斌.学教学与数学素质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5(3)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7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 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积极思维,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提差别的效果呢?

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 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 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 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 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

提高问题的创新力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 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 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 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 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了自身, 是"旧"我转变为"新"我, 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 我们的日常教学总是有这样一个特点:老师不断的提问, 学生按步就搬的回答。纵观孩子的成长, 孩提时代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但随着学历的增长, 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没有问题就不会善于思考, 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因此, 我们应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 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 大胆的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 首先应称赞其勇气, 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

牛雪萍

的同学应不嘲笑、不讽刺, 要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 大胆创新,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 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 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题的习惯, 他们才会不断的提出问题, 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教学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1世纪, 我们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 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 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 利用现代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 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当学习兴趣与日俱增以后,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 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其不再把学习当负担。利用情景, 引起兴趣。课改后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用的数学, 因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活化教学, 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引导, 而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是能够感触的。因此, 要利用生活情景来让学生感到它是那么的近, 那么的亲切。比如:在上数学第八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校园里随便的观察,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看到些什么东西?”学生兴趣盎然, 回答积极。另外, 利用旧知的情景唤起对新知的欲望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 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 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几个方面的意识”。记得有人说过,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 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 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 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8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决定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 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提问过于直接、以老师提问为主、记忆性的问题占主导、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短等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 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对此节课程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加以运用. 在学习“方向”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老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学生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情况下, 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 老师可以提问: 你们知道自己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你们知道咱们学校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的? 你们知道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坐着哪名同学吗? 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之中. 学生学习不是为了做题, 而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使用.

二、提问要由易到难, 一步步地深入

问题的提出既不能过于直白, 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又不能太深奥, 让学生难以琢磨, 无从思考. 太直白, 会索然无味, 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奥, 学生答不上来,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预定的计划. 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宜, 又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 让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环节中. 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学生们经常看的动画片, 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 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画片的播出时间, 因为是学生每天都看的节目, 而且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节目, 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根据学生给出的时间的不同形式, 提出问题:“这两种计时方法都对吗? 这种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时方法叫什么计时法? 那新的这个叫什么呢? ”简短的三个问题, 不但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引出了所学知识“24时计时法”. 进一步提问: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随着一个个课堂提问由浅入深, 学生也快乐地进入了思维的乐园.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 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提问要有针对性, 老师不能为了达到提问的目的, 而让学生回答一些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2 + 3 = ? 4 + 3 = ? 这种简单的问题是不需要学生站起来一一回答的, 全体学生都参与即可. 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设计问题, 问题需要问在要点上, 问得恰到好处. 例如, 在教学“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 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4整除. 教师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4整除的数,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提问:“能被4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4整除的数都是4的倍数”, 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4, 6, 8, 12, 16的数都是4的倍数”.这些提问都是围绕着教学重难点展开的, 都是这节课程的精华所在, 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必须掌握的, 所以这些问题问得恰到好处.

四、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 要走到学生中去而不是高高在上, 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 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 要让学生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朋友, 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 要注意倾听, 纠正补充, 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能学生回答错问题就发火, 表现出对此生很失望的表情, 或者是让学生一直站着, 这样会使学生害怕回答问题, 严重的甚至害怕上课. 因此要适时适度地评价, 要以鼓励为主.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 犹如阳光一样, 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 ”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 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给每名学生营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名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有话尽说.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篇9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成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智力角逐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的激发,激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如果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探究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样的问题虽然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并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这样的提问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为问题披上多彩的外衣,这样才能以趣味性彰显知识性,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如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以故事来呈现,增强问题本身的吸引力与教学的趣味性,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数学教师在教完加法后,让学生来计算这样一道题:1+2+3+4+5+6+7+8+9+10=?学生可以运用加法算理准确而快速地计算出来。接着再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在大多学生还在埋头苦算时,小高斯已经得出了结果。此时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快速而简便地计算?这样的问题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二、探索性提问,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主线,这就对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深入性,问题过于复杂同样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能盲目地认为学生会怎么样,而是要切身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具思考价值,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新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一是深入解读教材,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将各知识点孤立开来,而是要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教师自然就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启发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说的就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急于求知时给予必需的启发与诱导,这正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步步引导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的理解,灵活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深入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立体几何中不规则几何的体积求解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将不规则几何体转化为规则几何体。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山穷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状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

四、实践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理论层次,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着眼于学科与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原本抽象深奥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在思维上处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黄金期,在生理上处于身心敏感的青春期,因此,如何把握好“提问”这一教学技巧,科学地运用这一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正能量”作用,备受教师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反复的探索。

一、询问,要以为学生解惑为焦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需求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以友好的姿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需求,聚焦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渗透数学原理,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后参与了一个四人小组的讨论。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对今天上课的内容有什么问题吗?”片刻思考后,一个学生回答说:“有些题目既要四舍五入,又要有效数字,可是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二者的要求啊!”学生的话让人听着有些摸不着头脑,笔者也不急,继续问:“你能具体说说是哪道题目没办法满足吗?”“好的。”该生说着拿出一道题目:小明的书包重2.6953kg(保留3个有效数字)。学生边指着题目边说:“老师您看,保留三个有效数字,那我们就在第4位四舍五入了,那就是往前进1,前面是9,加1之后就要再往前进1,那就是2.7了,就只有两个有效数字了。”笔者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没有彻底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学生看到“不是0”之后,就误以为“末尾的0”不是有效数字,导致出现学习困惑,其实这道题目只要写成“2.70”就可以了。像这样,深入学生,通过亲切的谈话询问,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了解产生困惑的原因,及时进行解析,学生的困惑与疑问就会成为我们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的有力依据。

二、设问,要以认知冲突为线索

数学原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而抽象的。认知冲突对初中学生而言,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将数学原理融合在学生熟悉并为之好奇的生活矛盾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并层层推进,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答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现有一个店家售卖一种产品,已知产品的成本为60元,售价为100元,该产品每个月可以卖出100件,如果价格每下降2元,该产品可以多卖10件。”这是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利润问题,笔者出好题干之后,首先问学生:“同学们,正常情况下,是不是价格越低这个店家的产品就卖得越多呀?”学生齐答:“是。”笔者接着问:“那是不是卖得越多,就赚得越多呀?”学生仍旧回答:“是。”笔者摇摇头,笑着说:“这可不一定噢。”学生一下困惑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认知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样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来了精神,对接下去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笔者接下去引导学生设利润为y元,降价x元,就能很快表示出y,发现这是一个二次函数,易得,即降价10元时,利润取得最大值,进一步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对利润y与降价x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透彻了,他们的疑惑也迎刃而解。通过设问置疑引发认知冲突,常常能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追问,要以概念本质的理解为灵魂

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教学步骤往往在解答方式呈现之后便戛然而止,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只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解题步骤生搬硬套。因此,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案例教学后,尤其是在分析解题思路之后,增设追问环节,以旁敲侧击或者“得寸进尺”的方式,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为随后的变式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认识概率”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展开了如下教学。笔者问学生:“我们把硬币抛起,当硬币落地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学生很快回答:“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没错,硬币落地只能有以上两种情况中的一种。那它们出现的概率相等吗?”笔者接着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相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各一半,它们的概率是相等的。”学生答到这里,看似对概率的基本知识比较清楚,许多教师会直接跳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笔者则追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三个乒乓球,一个红色的,两个白色的,我们将它们放在一个箱子里,随手一摸,只有红球和白球,那它们的概率相等吗?”笔者在这里设了个“陷阱”,强调了只有红球和白球。果然有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只有红球和白球,这和硬币只有正面和反面是一样的,它们的概率相等。”于是,笔者以该生的回答作为案例,再次分析概率的基础知识。像这样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的问题及时曝光,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问,要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核心

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果求因,以本求源,主张反向思考,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是促进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提问教学中,笔者主张以反问为契机,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反问与自我反思中,尝试从结果追溯源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艺术,主体参与,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3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51

提问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提问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提问不只单单是教师检测与教学的手段,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发现与创造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问题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思维的灵活性,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成为探究的主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成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智力角逐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的激发,激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如果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探究有没有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以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样的问题虽然与知识点密切相关,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但并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这样的提问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思考。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为问题披上多彩的外衣,这样才能以趣味性彰显知识性,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如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以故事来呈现,增强问题本身的吸引力与教学的趣味性,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数学教师在教完加法后,让学生来计算这样一道题:1+2+3+4+5+6+7+8+9+10=?学生可以运用加法算理准确而快速地计算出来。接着再让学生来计算1+2+3+4+5+…+100=?在大多学生还在埋头苦算时,小高斯已经得出了结果。此时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快速而简便地计算?这样的问题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更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二、探索性提问,诱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主线,这就对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深入性,问题过于复杂同样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提问时不能盲目地认为学生会怎么样,而是要切身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具思考价值,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新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一是深入解读教材,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将各知识点孤立开来,而是要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教师自然就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启发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说的就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急于求知时给予必需的启发与诱导,这正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步步引导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并不能深入本质的理解,灵活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即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深入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如在立体几何中不规则几何的体积求解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将不规则几何体转化为规则几何体。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山穷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状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

四、实践性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以致用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理论层次,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着眼于学科与生活的关系,为学生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原本抽象深奥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12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输出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的桥梁, 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形式延伸至思维, 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推动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课堂提问把握得不好, 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受阻, 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课堂提问应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 作为一门艺术来实践。

一面向全体的提问

推行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 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不难发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的机会往往是优等生居多。究其原因, 因为优等生回答教师提问的正确率较高, 教师用不着花多少力气点拨。表面看来, 似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但难以实现课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要求。课堂教学要求使全班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不能抓住少数而丢掉多数, 应该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照, 课堂提问应尽量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要热情耐心, 开拓学生思路、发展思维。因此, 提问要看对象, 要坚持面向全体,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二讲究实效的提问

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率, 因此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课堂提问, 就必须讲究实效。如果提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课堂提问, 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 而是一种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学记》中讲:“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后, 后其节目。”就是说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 由易到难, 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 由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 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高于或低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问, 或给学生造成重负担, 挫伤其积极性, 或使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提问要紧扣主题, 切忌漫无边际, 不宜每句话都带问号, 开口对不对、是不是, 闭口好不好、行不行。学生在这问号的海洋中随波漂流, 不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上课。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 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 进行提问:如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 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等等,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呆板、简单、形式化提问要尽量避免, 假如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深究细思, 这样的提问等于白费口舌。所以提问要围绕教学重难点, 在知识结构上、知识的关键地方进行启发、点拨, 还要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说出解题的思路、算法、方法等。

三松紧有度的提问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时间、内容、语气、方式等方面要因人而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 生怕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心理较为紧张, 甚至能回答的问题也会结结巴巴、逻辑混乱。这时, 教师可采用“慢慢来仔细想一想”来稳定学生的情绪, 语气要平缓、亲切、切不可连珠炮似地发问, 必要时予以点拨。有的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 或者知识综合的容量较大, 学生要把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用语言完整、有序、严密地表达出来, 确实不容易, 所以提问要看内容、看对象,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做到松紧有度。

四循序渐进的提问

课堂提问切忌随意性, 没有条理。提问要促进学生有序思考, 启动思维, 开拓思路。例如,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 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 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怎样知道?N边形有几个顶点, 几个内角, 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 如何转化?还可以怎样做?”通过教师的点拨启迪, 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 寻找到解证的方法, 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奠定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五言简意赅的提问

教师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练, 要有一定的思维指向, 切不可使听者不知所云或模棱两可。要弄清问题的性质, 使用不同层次的发问形式。每节课的提问要有总体设计。在认真分析教案内容的过程中, 设计几个关键问题, 使得中心突出, 环环相扣, 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启发性, 有利于发展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加强课堂提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能够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就可能及时唤起形式的注意,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注意探索课堂提问艺术。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应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 作为一门艺术来实践。面向全体的提问, 要把每个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讲究实效的提问, 要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松紧有度的提问, 要践行教育等待的艺术;循序渐进的提问, 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自然规律;言简意明的提问, 要思维决定高度。高效问答创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践行效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余文森.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余文森.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屠宰检验下一篇:±1100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