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通用10篇)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篇1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背景:2006年,我接了一个新的毕业班,听其他任课教师讲,这个班有几个调皮鬼,很难收拾的。果不其然,第一节课就让我大开眼界,已经上课三分钟了,大家还在叽叽喳喳,兴高采烈,对班委的制止置若罔闻。
上班十三年来,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样对待这样的班级呢?心中一个字“严”,然而不久我就败下阵来。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他想跟你对着干你永远是败将。我该怎么办呢?冷静下来进行了分析,毕竟接的是新班首先我要了解他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无记名调查表: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你讨厌什么样的教师?并说明为什么。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98%的同学都讨厌严厉的教师,有的同学竟然点名说讨厌语文课×××教师,这不正是我吗?
看到这个结果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严看来是行不通了。第二天我就在班里进行了自我检讨,检讨我的过错,看来大家不喜欢严厉的老师,因为刚开始不了解大家,听其他老师讲咱班同学很活跃,我挺害怕,怕我管不住大家,回头咱班考差,所以前一段故意对大家严了些,希望今后的我大家会喜欢。这节课我始终面带微笑基本都是用商量的口气在上课,整个一节课很是顺利。我真没想到会是这样,这节课的教学对我影响很大,看来严确实不好。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下课那个最牛的捣蛋鬼竟向我道歉了,说:“老师,不是你的错,看你是个新老师,我们故意这么做的,看你这么好我们以后再也不捣蛋了。”学生的一番话让我如梦初醒,我用一颗宽容之心宽容了学生,学生这么领情,那么如果我在教学中用宽容之法是不是更好,毕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按统一的标准去做不一定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某些学习困难学生来说一节课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一节课也就白上了。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六种宽容之法,不仅融洽了我们的师生关系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我们学校的语文在08年的中考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摘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必须提高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宽容之法不可少,本文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二)环境设置——轻松和谐;
(三)目标定位——能少不多;讲授尺度——能粗不细;
(四)作业布置——多式多样;
(五)背诵记忆——区别对待简述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宽容之法。
关键词:宽容之法
提高
语文
实效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那么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能有意识地采用一些宽容的方法去教我们的学生,那么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本人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用宽容之法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首先、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一位老师要想在教学上取得好的效果,我认为大前提是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而要让学生喜欢就必须首先具有这样的教育思想:一定要尊重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爱学生应是教师的天职。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而一个令学生喜欢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能够尊重学生的教师。
其次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因和教师产生隔阂与教师保持距离的尴尬情景。究其原因,常常是由于教师言行不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有时要放下架子,不和学生较真,尊重他。比如有时你在讲课时发现某一学生说话了,你提醒他,他可能死活不认账,这时教师最好不要较真,因为你的目的达到了,我们不就是让他听讲吗?如果学生不承认,教师再较真,只能是僵持下去,搞得教师也下不来台,一节课也就在争吵中过去了。每当遇到学生死不认账时我多半会尊重学生,给足他面子。为了缓和气氛我往往这样给自己找台阶下:“我可能看走眼了,下次一定将孙猴子的火眼金睛借来看准,争取不冤枉大家”。师生一笑泯恩怨,课继续讲。
再次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压抑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幻想力,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比如语文
第二、环境设置——轻松和谐。
教育既是严厉的又是温柔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心理学中所说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二十分钟的道理,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会使大脑疲劳,抵触新知识的输入。上课时我们常遇到一些学生喜欢插话,而这些喜欢插话的学生往往是思维比较活跃的,当他们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何不因势利导呢?设置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呢?
因此,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十分重要。而师生对话,共同讨论、交谈,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自由的阐述观点,积极争鸣,学生各个自己当主角,尽情的表现自己,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佳境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质量也就提高了。
第三、目标定位——能少不多;讲授尺度,能粗不细。
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的做法是面面俱到、全面完整。每篇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好比除夕的菜肴——丰盛齐全。在短短的45分钟,常常是蜻蜓点水,顾此失彼,或是程式化的教学,全无新鲜感。使上课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因此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从目标上着手。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同一篇课文的不同课时应有单一的目标。能让学生自己在预习中解决或在课堂讨论中解决,而不必在课堂中大讲特讲。比如讲说明文时,我们可以把说明文的知识分解后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比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我们可以将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作为重点来设置目标,其它说明文知识可以通过别课来实现。每篇课文学习目标不要太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比较轻松,因为目标单一,学生学得也会更扎实一些。那么课文其它应掌握的内容怎么办呢?单元学完后,对于每一课的其它目标利用复习时来完成。
有的课文内容繁多,不仅目标定位不要多,讲述尺度也不要太细,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看着内容讲的不少,实际上学生真正掌握的不多,没有实效行。
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上过好多遍,精讲细敲需要三个课时,有时能讲四个课时,时间拖得很长,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内容太多、难以掌握的感觉,继而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为此我把应讲授的内容简化为“一句话,两种景”。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种景:洞庭湖阴晴的不同景色。而其它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读注释,然后我点到为止。这样以来,原先的三课时四课时简化到了两课时,一个半课时讲授分析,半个课时做作业。因为要点明白清楚,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听得愉快教师也讲的省力,提高了教学实效。
第四、布置作业——形式多样
我们一直说减负,实际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减负。试想想学生一天中各门功课的作业加在一起该有多少作业,难怪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减负等于加正。实际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减负。尤其是一些机械性的抄写学生早已厌烦,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根据语文课的特点,我们不妨形式多样化一些,语文要想学得好,仅仅学好课本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阅读。书读多了语文成绩自然不会差,反过来,即使课本上的知识学得再好也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是教师所够讲出来的,必须靠自己多读书。因此语文的作业布置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布置读课文、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家中订报纸的同学还可以布置他们读报纸,或者读学生自己喜欢读的读物等,并每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大家展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假期还可以布置学生读字典、读词典。动手作业可以布置制作卡片、剪报、做手抄报等这些都是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特别喜欢,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第五、背诵记忆——区别对待
在语文教学中,规定背诵识记的东西很多,初中三年六册课本,诗文片段、名言警句、短语字词等,累计起来,对学生记忆是个不小的负担。如何化解这些沉重的任务,我的做法是: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朗读训练少,语感能力差,所以对背诵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如果教师采取强制措施,那么这些学生肯定厌烦。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对他们宽大为怀,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所以我对学生一般不强求一律,根据不同背记内容结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标准。比如律诗、绝句等较短的诗词一般学生熟练背诵是不成问题的,因此可以要求人人会背,但对程度稍差的同学可以从时间上放宽要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完成背记时间,教师及时检查。对于类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些较长的诗和一些文言课文的背诵,可以根据课文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背记要求,对语文底子较薄的同学可以放宽要求,只要求这些同学在基本搞懂意思的前提下会背一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就行了,不必要求这些同学全记,因为记得相对较少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能够高高兴兴地记住这些句子。当然了这种要求指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程度较好的同学还是按要求掌握。记一点总比一点都不记强。
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有记录,有学生的名单,尤其是刚开始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及时检查记录并穷追不舍。因为这类学生往往很聪明,只是懒,逼到无退路时他会很轻松地背下来。我运用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我所用的宽容之法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运用,但这种宽容之法也不能太过不讲原则。
综上所述,“宽容”的做法,可以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思想等方面解脱学生的心里负担,在作业、背诵、检查等方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愿学、乐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快乐和成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篇2
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用必要的器材把这节课所要阐述的物理规律用实验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也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体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演示实验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教师对实验器材的正确的操作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 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对器材进行正确的操作, 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演示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教师不能有一丝的马虎, 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操作, 那么就可能造成学生的共性错误。学生刚开始接触实验的时候, 对仪器的操作、药品的取放等知识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 所以,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要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比如做电学实验的时候, 要注意学生对每个线头的接法, 必须连接牢固, 否则会出现电路的故障。教师只有强调了容易出错的地方, 学生才能更顺利地做好实验, 否则就会造成无端的延长了实验的时间, 使课堂的时间很紧张, 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开始学习电学的时候, 可以用水流形象地比成电流。把电压和水的落差相比, 这样既把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具体化, 同时也把枯燥的物理知识形象化, 从而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理论,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对待实验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在实验中要一丝不苟, 要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好实验的步骤, 争取步骤清晰, 无懈可击。没有一个严谨的态度, 在实验中就可能造成总结不出来规律, 或者出现事故。比如在电学实验中应该控制电压的没有控制电压, 就会造成实验的失败, 或者由于电压过高损坏了设备。
二、学生实验
1. 避免盲目实验
学生要做实验首先要弄清实验的目的和所要研究的课题。学生实验应在学生对实验在理论上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上去进行, 这样得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如果学生对实验的目的都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 盲目地机械地做实验, 不仅效果不好, 就是做完了实验, 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很好。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填写, 对整个的物理学习没有任何的意义。
2. 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设立实验情况
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在实验中能出现的问题, 做成实验课题, 让学生接触实验中尽可能多的情况和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如在做“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教师提出的情境有: (1) 假设透镜不是整个的, 而是半个或者是打碎了, 是不是也能成像? (2) 透镜成像后我们用白纸遮上半个, 能不能继续成像? (3) 在成像的过程中, 一个苍蝇落在了透镜上, 会不会对透镜成像有影响? (4) 在透镜成像的过程中, 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 (5) 透镜在成像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物体和像的位置互换了,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这么多的情境, 既给了学生多次试验的机会, 也使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 学生对实验掌握得就更全面, 更能扎实地学习到知识。
3. 规范学生实验的操作
在实验中, 教师一定要规范学生的操作, 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能够自己独立操作实验, 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能用规范的实验去证明, 正确地得出结论。比如在酒精灯的使用过程中, 如何加酒精, 加多少合适, 实验结束后, 如何去熄灭酒精灯等。再如药品的取放, 常用药品的保存等知识, 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只有这样, 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物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学好物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或者用生活中的简单的小实验去证明物理结论。
1. 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如学完电学以后, 我们可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用的电路, 要求家庭用到的电器都要有。在安装之前, 学生应先设计图纸, 然后按图纸安装。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一些问题, 比如要从电路的下端开始安装,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节省材料, 才能安装得更合理。再就是局部安装, 把最下端的局部安装完, 然后进行连接, 连接的过程中要注意导线的颜色。
2. 让学生设计家庭式的实验, 用这样的实验去证明物理规律
如在学习《折物体的颜色》过程中, 在家里用一个平面镜放在水中, 也可以得到光的色散实验的效果。再如在学习透镜的过程中, 可以在塑料膜上面放水来做个简单的透镜, 这样的透镜能粗略地反映出透镜的性质。如放酒精, 则得到了另外不同的效果, 可以证明不同的物质对光的折射的能力是不同的。
3. 展开专题性质的实验, 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教师负责解释
如在学习《物体的颜色》知识时, 有的学生就注意到, 自己家在使用喷雾器的时候, 假设迎着太阳的时候, 也会出现彩虹。
四、用习题创设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验证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习题, 并挑选有代表性的习题设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提供仪器,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讨论, 教师总结, 这样的习题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学生来说有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 锻炼学生的动手的操作能力和总结的能力。
总之, 实验课的教学有很深远的意义, 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物理知识, 才能胜任实验课的教学。同时,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实验中不能说得到的结论正确的就是好学生, 没有得到正确结论的就是不好的学生, 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其心理和操作行为, 给学生表白自己观点的机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爱学物理, 才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情趣所在, 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活用教材 提高教学实效 篇3
一、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基础,为因材施教找突破口
我任教的09财会和09计机班,开学初第一次摸底测验发现两个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很悬殊。从有关数据分析,同一个老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目标,但不同的教学对象,语文基础不均衡。如果备课时只按照教材的顺序来教学,教学效果就不明显,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文,文章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又根据《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中讲到:“新的教材功能观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通过教材这个中介以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兴趣,而不是必须让学接受的权威性的理论知识。新课程的实施使教材的功能有单纯的教学提示改为了素材提示。这个改变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发展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③对于09财会班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分析理解拓宽深度和广度,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自我诘问,通读全文寻找答案或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地表白自己的观点,教师再点评。在09计机班上课时采用情境式教学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通过讲故事、简单的课本剧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生语文基础为起点,灵活使用教材
1.在备课时“吃透”教材,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刷子李》《第六枚戒指》《她找到了一个新行业》,这三篇课文都是以敬业为中心,对要所做的行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这些表现他热爱自己的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将来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精神,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干哪样工种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敬业精神。
2.使用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读写相结合。语文教材本身就已具备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赋予学生关注文学、人生、天文、地理、历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文章所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所抒写的情感(喜、怒、哀、乐)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教学时联系十七、八岁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更好地理解课文。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写有关“爱情”的诗歌。花季年华的中职学生,对爱情充满着期待,学生对于爱情的敏感话题挺感兴趣,但难以表白。而现实的爱情观俗不可耐,有多少像书中写得那么伟大?
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橡树”象征着坚强的男子汉,“木棉”象征着中国的女性。诗人通过“橡树”和“木棉”的意象,否定了依附式的爱情模式,歌颂了平等、独立,互相依存有互相扶持,既珍惜自身独立人格有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伟大而坚贞的爱情。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把握诗中意象所的表达思想,反复朗诵并能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包含了如何正确看待爱情,树立现代的爱情观,教师再联系实际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谈“早恋”的经历和感想,或者是男女同学的交往要怎样把握分寸,注意哪些礼节等的问题。还要求学生以《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为范文,用诗歌表达心中的爱情。
3.根据实际适当增加教学的内容,体现语文的实用性。如“说话课”,强调说好“普通话”,并要加强说话的训练。训练学生打电话,首先说:“你(您)好,请帮找某某某”;接电话也要先说:“你(您)好,请问找谁呀?”要人帮忙用“请劳驾----”,使学生懂得运用较文明、得体的语言与人交流。“写字课”布置学生用中方格本,练写硬笔字,把抄写生字词、收集春联、摘抄好词好句作为练字的内容,练好一手好字就是一张名片。“常用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内容上强化“请假条”“通知”“申请书”“计划”“总结”“求职信”“倡议书”“新闻”等实用文体的训练写作;在记叙文、议论文作文训练时,多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命题写作等,学生有话可说。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篇4
一、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 要他们面对一大堆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 难度可想而知。而生动可感的多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 它能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需要的新知识, 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使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创设相关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会飞的蒲公英》一文时, 笔者首先播放蒲公英的视频, 蒲公英由黄色的花果变成白色的绒毛, 风一吹, 就飘飘悠悠地在天空中飞舞, 配合以音乐, 加以解说,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 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巧用电教手段, 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 思维受阻时, 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 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 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时, 难点是理解蝙蝠的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以及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 屏幕上一只可爱的蝙蝠在夜间飞行着, 一边飞一边嘴里还发出超声波, 突然前面出现障碍物, 嘴里发生的超声波快速地传到它的耳朵里, 小蝙蝠迅速地绕开飞走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看得很认真, 也很仔细, 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不但如此, 学生由蝙蝠和雷达还想到了仿生学, 由小鸟想到飞机, 由青蛙的眼睛想到监控器等, 还想到了利用蝙蝠飞行的原理制造无人机。学生思维的大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设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中学语文教材中, 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难以理解和认识, 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 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教师为学生播放桂林风光片, 配上动听的乐曲, 那优美的音乐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使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桂林风光之中。再加上动听的朗读。就会更深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跃跃欲试, 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学生的感知, 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 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三、利用电教手段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 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 产生共鸣, 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 达到读懂课文, 升华情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 伴着优美的旋律, 娓娓动听的诵读, 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在阳光的照耀下, 闪着各色光芒, 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学生余兴未尽, 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以境引情, 引导学生带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 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 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四、巧用电教手段, 挖掘资源, 拓展学生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 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的语文课本, 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些拓展的练习。如:《看时间赛跑》一文后有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匆匆》一课有朗读材料。在学习《藏羚羊跪拜》一课时, 可以出示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 从而让学生被动物世界中那种震撼人心的美而深深地感动。
总之, 电教手段具有娱情激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 使学生乐看乐学, 能激发其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中, 各种电教手段的应用已被证明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电教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及优势。
巧用多媒体,提高教学实效 篇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体例的课文,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经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其意境,体味作者思念亲人,可借多媒体进行如下设计。
1. 借用媒体,营造语感氛围 。教学之初,我用媒体打出课本插图,营造中秋之夜品尝瓜果、欣赏明月的欢乐氛围。再以特写苏轼卧床望月,心绪不宁的镜头,前后两者构成对比,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进入朗读,体会亲情,领略意境,从而,使朗读凸显语感。
2. 适当拓展,强化语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内涵,我作了一些补充拓展,用多媒体把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推荐给学生。如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这样,一则让其积累,二则强化了语感。
3. 播放乐曲,升华语感。课文的第4~6自然段是重点段,要求背诵。教学中,我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在时而激越,时而低缓的乐曲中朗读,以情带声,声情并举,使其语感得以升华。
再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军神》时,用大屏幕打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几组照片,继而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介绍其生平,让刘伯承元帅光辉而鲜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心中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走入课文,急于探求“军神”背后的传奇故事。这样,就为朗读、理解、培养语感作了强有力的铺垫。
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 生活素材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 体验生活 ;学会学习和生活
优化课堂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构建高效课堂,是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要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些哲理在学习接受过程中会给学生很抽象的感觉,并且由于书本素材有些离学生的认知、感受较陌生,学生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老师的传授会让学生觉得强迫性和空洞无力,所以,巧用生活素材,让思想政治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更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把生活素材运用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真正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不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技能,具备较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服务,为学生今后如何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教育应服务于生活。所以,政治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活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难题,真正做到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服务。学生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的进步,教与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1、活用生活素材进行政治课堂教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的“案例”,但教材不是“死的”,是“活的”,是要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是应该充分发掘生活素材,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中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某种体验,理解深奥的道理。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但让学生感到无趣,课堂低效,久而久之,也会让教师本身逐渐失去了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的能力,讲课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理论与生活脱节,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了死板的“教书匠”,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要从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学运用生活实践,才能真正施展自身的教学内容。巧用生活素材来解释、说明、印证我们的教学内容,才能让思想政治课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巧用生活素材进行政治课课堂教学,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和目标讲,书上的哲理基本知识,要结合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信息化的时代,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将学生的视野禁锢在书本教材素材中,要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社会,在生活化素材的学习、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体验教育。围绕教学目标选取活生生的典型的生活素材,可以弥补空洞说教的不足,让学生关注生活和联系生活实际,在生动的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感悟知识,提升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如何在政治课课堂上巧用生活素材,是落实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
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让学生用心体会、发现、质疑、研究、提升,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再依此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1、用生活素材激趣,引出话题,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巴班斯基说:“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情绪兴奋,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要取得成功,就要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着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使学生兴趣激昂。如我在讲授《人身权利》时,展示了以下的生活素材:(一)我们学校禁止带有色饮料进学校,有一天某同学在进校门时,保安以为他携带饮料,对他进行了搜身。(二)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的8个暴徒砍杀排队买票的群众。(三)某班同学迟到了,值日老师登记名单时,他盗用了其他班的同学的名字,隐藏自己的身份。我问“这三则材料所揭示的行为分别属于侵害哪方面的人身权利?”由于事件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大家兴趣昂然地展开了讨论,答案五花八门。我迅速抓住这个契机,把学生引导到新课上来。我说:“要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大家先来学习《人身权利》一课。”及时、新鲜、有效的生活素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运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2.巧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体验生活,说理辨析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社会生活,教师的说教就成了无本之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就无法谈起。思想品德政治课应该选取学生感同身受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指导生活,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叫两个同学分别模仿两则生活材料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让其余同学对事件评析。甲同学:“妈妈,我们班小明同学家里虽然穷,但他今天都买了一部苹果牌手机了,在班上可威风了。我们家条件比他好多了,我也要买一部比小明的更贵重的手机!”乙同学:“我看中了一件漂亮的大衣,但暂时不够钱,算了吧,等我积蓄够了钱再考虑吧。”我让班里同学对甲乙的行为进行讨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果是我,应该怎么办?同学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各抒己见,我及时引导学生看书,并水到渠成地归纳了书上的道理:消费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关注生活,懂得正确消费,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品质,使书本的道理内化、上升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反过来指导學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3.巧用生活素材,就要融入生活,体验教学,深化知识
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巧用生活教材,体验式教学不失为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落实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时,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调查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作为中学生的你,该怎么办?我在上课时,就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情况及应对方法,同学们都能做到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并且都有独到的建议和做法,体会深刻。同学们的视觉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工业废弃物、农业残留物、生活垃圾、过度消费等多角度去发现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做法。由于经过学生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会,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与老师产生思想的共鸣,师生、生生互动热烈,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共同探讨和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认知,环保意识便潜移默化于学生的脑海,并感知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培养了能力,特别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并通过生活实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自身生活素材与书本的素材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说理更全面,更深刻,课堂更高效。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自己精心搜集生活素材,提炼、加工生活素材,巧用生活素材,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搜集和运用生活素材,让政治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郭仕昌《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初探》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篇7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做好实验前准备
1.辅助理解实验原理,注意操作规范(多媒体工具———照相机,PPT)
实验课分组操作前,学生应明确实验目的及操作过程,熟悉相关实验器材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顺利完成各项实验工作。这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各相关注意事项时要通俗易懂,让全体学生都能听懂、看清。以“用多用电表探测黑箱内的电学原件”为例,多用电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必须在实验前向学生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电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电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通过PPT展示和解说,比在黑板上画图解释快速、精确。对实际仪器使用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将实验室中的多用电表用照相机拍下,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可以方便地在电脑中展示,让学生拿着电表对着大图听讲,更易理解多用电表的各种功能和使用方法。当然拍图也可在课前准备好,以节约课堂时间。
2.辅助讲解实验中的仪器读数和数据记录(多媒体工具———Flash课件)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关于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仪器的读数,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仪器太小,教师对着仪器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感知不尽相同,难度较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下载一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仿真操作flash课件,介绍相关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利用这种课件讲解的好处是:能使学生看清刻度;能让学生模仿操作。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读数。若要更贴近真实操作,并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可发挥物理组内教师的集体力量,配合拍摄一些仪器读数的微课,交流使用,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展开多样化的实验交流(多媒体工具———照相机)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采集学生的实验信息以供课堂教学分析使用。分组实验由于组别较多,学生中的问题也较多,如果没有统筹安排,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先纵观全局,利用照相机拍摄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纠正;也可拍摄规范操作的典范,也可以接着在学生处理数据的时间内,拍下几组具有代表意义的实验结论,在实验平价时展示。以“探究弹簧形变量与弹力之间的关系”实验为例,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拍下了几组学生操作图片,随后在电脑中放映(见图1),有的学生没有固定尺子,读数过程用手按指针;有的学生实验时弹簧与直尺没有平行放置等等。学生看到自己或同学的操作照片在屏幕上被放大显示,精神为之一振,大家哈哈大笑,并很快指出照片中的操作问题。教师拍照时,性格外向的学生会故意在镜头前露脸,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被拍时会下意识地将面部躲开镜头,整堂实验课氛围轻松、愉快,并在征得学生同意下将照片保存留用。平时学生做实验时,常忙于自己小组的操作,而忽略和其他小组交流,通过这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在技能和情感上都有沟通,而学生们也能同时观察到其他组的实验状况,进而反思自己的实验,因此有效利用多媒体,能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同时也解决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实验过程交流不全面的难点。
三、巧用多媒体分析实验结果
1.多样化展示实验结论(多媒体工具———照相机)
以“探究胡克定律实验”为例。教师可在学生实验阶段,拍摄几组学生实验数据及图像处理方法(如图2),并请学生加以讲解,相比以往的投影仪,照相机拍摄图像更清晰,操作更简单省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发现数据记录中的各种问题,如读数时有效位数的选取,钩码总重中的重力加速度g应取9.8m/s2等,根据不同的结果展示,还能让学生体会数据处理的多样性,渗透物理学习方法教育。
2.精确处理实验数据(多媒体工具———excel软件)
学生在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图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结论的计算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学生处理完数据,教师总结时,可以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辅助处理数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Excel是一种非编程数据处理软件,用在物理实验中,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快速、准确地处理现场数据,并以多种图表的方式描绘出来。
简单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图表工具栏的“散点图”描绘函数图像,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如图3,在表格1、2行输入纵、横坐标值。
(2)点击工具栏,插入图表中的“散点图”,会弹出一个图表框。
(3)在图表框中右键单击“选择数据”后,将输入的数值框选,会出现描绘出的点。
(4)右键单击图上描出的点,在弹出的项目表里选择“添加趋势线”,并勾选“显示公式”,则可以显示线性函数图,并标出函数关系式。
(5)根据教学需要,在图像的对应位置单击右键设置其他格式。
图3是探究胡克定律实验的数据处理图,最终显示的公式中的斜率,通过单位换算可以得出k=260.6N/m。教师可在课前设置好格式,上课时只要将各组数值输入框格中,就可以直接显示对应的图像及公式,非常简洁方便。
中学范围内可以用图表法分析的实验还有很多,如研究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等等。利用现代工具,使数据处理变得简单方便,又让学生了解掌握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方法,同时利用了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巧用猜想 提高实效 篇8
一、“创境”中引猜, 激发学习兴趣
以“猜想”引入课堂, 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同课异构”中的第一节课:老师让先把球放到盒子里去, 让学生目睹放进去了几个不同颜色的球, 然后让学生猜: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球?还可能摸到什么球?通过学生多次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 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分析, 然后追问: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让学生猜, 但这次猜, 学生根据刚才的游戏的得出的数据的分析, 对这次摸到的结果就有了猜测的理论依据;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 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小。学生在一次次的猜测、验证中兴趣盎然, 可能性大小也在一次次的猜测、验证中逐渐明朗。
二、“活动”中设猜, 激起求知欲望
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他们拼一拼, 画一画, 量一量等操作活动, 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
例如,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引导学生通过度量, 剪拼其两个锐角, 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 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 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 很自然地会引发他们展开猜想,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 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 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 还有待我们证实。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 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 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 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 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 关心课堂的进展, 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三、“应用”中续猜, 培养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的重点。因而, 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通道, 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猜想, 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的最佳环节之一———解释应用阶段, 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 (概念、性质) , 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 开拓新思路, 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如我经常设计一些活泼的情境题、开放题, 引导学生猜想, 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围墙外面是大片草地, 一只羊拴在桩上, 绳净长5米, 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学生们动手寻找答案, 很快学生提出猜想:“要求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 就是求以绳长5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过了一会儿, 又有一位学生提出的猜想更为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他说:“羊吃草有无数种情况。”并画出了一组图形, 既准确, 又省力。”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由图形表达的结论充分展示了学生无法估量的创造潜能。对他猜想的构思、生成过程及其所经历的体验也只可意会, 无法言传。
可见, 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猜想,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 智力水平不断提高。
四、“扩展”中延猜, 培养应用能力
或许你会认为, 新知识的探索完成后, 课堂小结中就不应该有猜想的延伸了。其实, 我们学习新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 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如:学习5的乘法口诀后, 学生自然会猜想到接下来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 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后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 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猜想自己住的小房间的面积, 吃饭桌子的面积。学完乘法分配律后猜想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 能不能简便计算。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巧用插图提高语篇教学的实效性 篇9
【关键词】插图 语篇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81-02
课文插图,是指刊登在课本中用以说明课文内容的图画。它对教材内容做了形象的说明,是教材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目前,新课标教材插图在各学科教材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课文插图不仅美化了教材形式,活化了教材内容,而且大大增加了新教材的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插图不仅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并且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这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如教材中配有一定量的图片,这些图片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情境,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在语篇教学时教师应如何挖掘教材插图中隐藏的情境,并将其与文本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语篇理解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实现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一、在语篇教学前利用插图预测文本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话题,将为整个语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入语篇学习前,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通常能给学生提供最直接的信息,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推测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Helping our parents”(cartoon time)的教学,文本讲述的是“小老鼠波比种植的葡萄到了收获的季节,因为葡萄长得又大又圆,味道还特别甜,所以波比非常高兴。但是,葡萄园来了许多害虫吃葡萄,这让波比很苦恼。然后瓢虫说能帮波比的忙。波比非常高兴有了助手。最后害虫走了,瓢虫继续吃它的葡萄,波比很生气”这么一个故事。本单元呈现的是现在进行时的句型结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现在进行时。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波比有一根情感发展的线索,文章中的四幅插图正好展示了波比不同的面部表情。其心情变化过程是:happy—worry—happy again—surprise.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插图预测文本,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PPT出示这四幅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图片,关注波比脸上表情的变化。
T:How does Bobby feel in Picture 1/Picture 2/Picture3/picure4?
S1:He feels very happy in picture 1!
S2: He feels worried in picture2.
S3:.....
S4:.....
(教师依次板书关键词happy—worried—happy again—surprised)
T:What happened to Bobby?What happened in Picture1/2/3/4?Why? Can you guess?
在该语篇教学中,教师先是出示图片,让孩子观察插图,了解波比心情的变化,得出情感发展的一个线索,然后让孩子们去猜测每幅图片波比会有这个表情的原因,并想象这是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孩子们可以进行猜测后用英文陈述也可以用中文陈述,从而在充分猜测的基础上,进入文本的学习。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探究故事的积极性非常高。笔者认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插图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后续的教学肯定是顺利的。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教育部,2012),而语篇教学的导入因为有了插图的辅助,将会很直接地呈现文章的大意,或者是给予孩子们一个更好的情景,引发孩子们的直观感受。通过图片的解读,孩子们在脑海中也搭建了文本的发生情景,由此激发了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为教师有效地教学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语篇教学中巧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基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有效教学的内核,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而且是多样化的。小学英语教材的插图人物形象生动,与实际生活更为贴近,且图片内容生动直观,给孩子以更丰富的视觉表现感,从而刺激了学生的学习记忆,帮助其理解单词。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图中的动作、表情等就能理解相应词汇、句子甚至语篇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情景,加深印象和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感知重难点内容,把重难点内容化难为易。
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story time)的教学,文章讲述的是苏海搬家了,杨玲问苏阳新家怎样,现在住在什么地方,接着就很自然地聊起上学的交通方式。随后Mike 和Liu Tao 也加入了谈论,谈论的主题是家庭住址及交通方式。文章要求学生掌握的句型为:Where do you live?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这个对话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文本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值得教师好好加以利用。在新授本课内容时,一教师与学生有这样一个对话:T:Su Hai has a new home now. How is her new home?S:It is very big. Su Hai likes it very much.T:Yes.but the new home is far from school.Where is it now?(教师出示城市图书馆的插图,并且出示补充的图片:月亮街上苏海家的所在地)引导学生回答:It is on Moon Street,near City Library.T:Su Hais home is far from school now, so,how do they go to school?教师出示文本中苏海乘坐公共汽车的插图,引导学生回答:They come to school by bus.T:OK,very good!What about Yang Ling?Where does she live?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同样补充一幅杨玲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图,以及书上杨玲步行的图片,从而让学生探讨苏海的其他三个同学的家庭住址以及他们乘坐的交通方式。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站在学生视角设计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分布呈现插图(由于插图不够完整和全面,教师在课前还准备了苏海、杨玲、刘涛、Mike的家庭住址图,更直观地体现了家与学校的距离,让孩子们更容易根据不同的路程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逐步呈现本课的重点句型:where do you live?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在插图的指引下,学生逐一突破教学重难点,在互动交流中既理解了问句的意义,又掌握了问句的用法。这些插图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文本的含义,掌握了语篇的主旨。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词句结构的学习,还应包括语言功能的学习(骆海军,2014)。在语篇分析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结合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给予一定的语言支撑,让学生综合性学习并运用句型结构,进行语义功能的表达,从而在解读文本、审视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语篇的内涵。
三、在语篇教学后改动插图巩固所学
在语篇教学新授环节结束后,如何巩固课堂所学,使学生能利用新掌握的句法结构进行语篇内容的输出,则成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反馈。复述是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之一,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复述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背诵,而是经过自己大脑语言中枢的加工,创造性地再现已知语言材料的内容,因此,对于缺乏一定语言基础的孩子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细节,回顾文本内容,挖掘文本深意。
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的教学,整个语篇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四个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目的是借助该语篇的学习,让学生感知以下一些信息:这些节日的时间,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该语篇内容真实且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语篇教学结束后,在巩固教学环节,笔者发现书本的插图过于简单,只体现了某个节日的某个内容,不能为学生的复述提供全面的语言输出的支撑。于是,在课前,笔者将文中的四幅插图进行了充实和改动:(1)在每一幅插图上都增加了日历,圈出该节日所在的月份。(2)在春节这幅插图上增加了“福”字、放鞭炮、红包等与春节密切相关的物品。(3)在重阳节这幅插图上,增加了人们登高望远的图片。这样改动之后,插图的内容就更细致全面了。在这幅图的牵引下,笔者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下的教学:T:Boys and girls, we have learned four Chinese festivals,what are they?S:They are 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 and Double Ninth Festival.T:When is Spring Festival?What do people do at this festival?What do they eat?(板书三个关键句型,展示插图一)S1:It i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People also call it Chinese New Year.S2:People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some people eat dumplings.因为图片上还有相关春节的内容,所以教师继续引导,孩子们也能说出:They have a big dinner at night. Children can get lucky money from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They usually have a good time at Spring Festival.T:What about the other Chinese Festivals?Can you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ay something?...在介绍完课文上的四个节日后,笔者呈现了万圣节的图片(图片内容包括:日历上标注的时间、万圣节的习俗)。由于有了前面复述四幅图片的语言基础,学生对于这幅图片的学习可谓驾轻就熟,也能更好地更深层地了解了更多的国外节日。
本篇教材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内容真实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在新授结束后的巩固复述环节,笔者发现,文章的插图内容略显简单,不足以囊括语篇的内容,因此对插图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改进。改进后的图片内容更丰富,学生们在复述拓展过程中,依托句法结构,达到了很好的语言输出效果。在文本复述结束后,笔者又用新的插图进行了节日的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节日——万圣节。语篇教学后的环节属于语言输出环节,是回顾和运用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平台。
总之,插图作为英语教材中一部分,所占版面虽然很小,作用却非常大,它的教学功能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捕捉藏在插图里的话,善用插图去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语言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语言句型结构的操练,最终完善自己的英语技能。
巧用网络资源, 提高课堂实效 篇10
一、应用网络资源, 深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1、创设情景, 诱发情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 灵活运用网络资源, 能诱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思维发展, 诱发情感共鸣, 引发内心的思考。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 我三次运用到网络资源。在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事先收集了圆明园的景观图, 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学生感受到了圆明园恢弘气势, 对它的喜爱之情就油然而生了。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呈现圆明园往昔的美丽壮观景象, 在内心中感受到圆明园在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从而为后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深感痛心, 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丰厚的感情基础。再次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并配上解说, 当学生看到英法联军极度贪婪地将圆明园内的各种文化瑰宝整车整车地运走以及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画面时, 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帝国主义者是如此贪婪与暴虐, 孩子们心中会涌起一股对帝国主义者的无比仇恨, 恨不得自己也能冲锋陷阵痛打英法联军一顿。最后课件播放一组圆明园被焚烧后断壁残垣的图片, 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此时, 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之情, 对清政府腐败无能而痛恨之情, 对英法联军的野蛮贪婪而仇恨之情, 自然溢于言表, 千言万语, 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学生情感跌宕, 课堂达到了高潮。我真切感受到, 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文本中极具情感文字和重点处, 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再现情景,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提高了课堂实效。
2、发展思维, 突破重难点。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过:“学生阅读课文, 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 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 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许多感性材料, 激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发展,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 如何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 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 以及设计的“人”字形铁路, 如果只凭课文的记叙内容、老师的口头讲解, 很多学生会理解不到位。某老师先让学生细读课文, 让学生画施工示意图, 以图示意, 交流心得, 订正错误, 然后播放课件, 让学生有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设计“人”字形铁路,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画示意图, 但单单画示意图只能理解“人”字形是怎样的, 而对课文中“用两个火车头, 一个在前边拉, 一个在后边推, 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这段话学生不易理解。为此, 老师播放了一个FLASH课件, (一个火车模型, 配上动画, 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 过青龙桥后, 另一个火车头上坡。) 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对“人”字形铁路就有更深的了解。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动画, 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想象, 突破了难点, 从而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网络资源, 焕发口语交际的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听说在前, 读写在后, 而且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运用得更直接、更广泛, 因而更具有实用价值。小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 注意力集中时间段不是很长, 而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通过创设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似或相近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口语交际, 是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
1、巧用录像, 再现生活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乃是最好的刺激。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 才会激起情感, 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 提高语言技巧,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怎么过“六一”儿童节》, 一位教师先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六一”活动的录像, 然后启发学生回忆:上幼儿园的时候, 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把你过得最高兴的“六一”节的情况跟大伙交流交流。接着再播放本校近年“六一”活动的精彩片段, 向学生介绍学校历年“六一”节所开展的活动内容, 并让他们说说在小学阶段第一个“六一”节准备怎样开开心心地度过呢?在这节课中, 网络资源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一”节热闹的活动场面通过录像的播放, 给了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 引起他们口语交际的欲望, 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低年级口语交际课中还有其他课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如《我们身边的垃圾》这一课, 首先也可以通过播放破坏环境的录像资料与保护环境的录像资料来创设情境, 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交际热情与欲望, 交际起来就会有话可说。
2、应用动画, 创设故事情境。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看图回答问题、看图续编童话故事等口语交际内容。比如在《皮球掉进池塘里》这课, 教师可先播放动画片《猴子捞月》请学生看看, 学生爱看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学生, 并打动了学生的心弦, 然后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叫学生把“捞皮球”这幅图画出来, 比比看谁画得最好, 学生跃跃欲试。《未来的桥》也可以先通过观看动画《独木桥》,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 学生通过发挥想象, 设计了形态各异、不同造型的桥, 有立交桥, 有时空隧道桥、太空桥……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网络资源的应用给口语交际课提供了诸多便利, 口语交际时要充分利用它, 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 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 训练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应用网络资源, 丰富习作的素材
教学中可以利用网上储存的大量数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不但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例如,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是组织一次和远方小朋友进行“手拉手”活动。怎样认识他们,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联系?经过讨论, 孩子们决定通过网络搜索, 认识、了解他们, 通过写信、QQ聊天等与他们建立联系。于是, 在习作指导课上,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四川的林浩、薛枭……新疆的哈提雅、夏佳秋、夏佳云姐弟, 等等。千里之外的“人物”一个个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本次的同学们完成的习作来看, 确实与以往不同, 还有不少由感而发的语言。网络资源让学生“坐在家中看世界”,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由此引导学生上网阅读各种课外书籍, 阅览各种网络视频资料, 久而久之, 必定能提高习作水平。
摘要: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将越来越亲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在不断使用、摸索中, 我深刻地感受到正确开发、应用网络资源, 适时而精确地使用网络资源, 实现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用宽容之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推荐阅读:
提高教学实效12-04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07-18
剖析教学提高实效10-08
谈用宽容对待学生05-09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06-14
提高礼仪课教学实效06-20
本色教学提高实效论文07-12
优化情境提高教学实效11-22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06-01
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