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2024-07-28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共11篇)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篇1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制度

1、制定在职人员培训规划和计划,把人员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管理,并认真组织实施。

2、中心医务科负责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参加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或规划化培训,建立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3、中心医务科负责分批组织所有卫技人员参加县级以上

卫生行部门认可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前培训且考核合格,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知识。

4、实施医务人员轮训计划,每年负责选派部分卫技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三个月进修学习。

5、负责组织人员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举办或认可的政策管理、法律法规、医德教育、诊疗护理规范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6、所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应达到每年继续医学教育要求的学分。

7、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修培训档案,进修培训情况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篇2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为中国卫生发展项目农村卫生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基线调查数据。基线调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河南省清丰县和江苏省高淳县,调查方式包括机构问卷调查、人员问卷调查、个人深入访谈和机构文件收集。共调查两县村卫生室185家(清丰112家,高淳县73家);村卫生室工作人员251人员(清丰122人,高淳县129人);深入访谈村卫生室人员23人。

1.2 分析方法

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经过数据逻辑校对和整理后,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由于两个样本县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上都有较大差别,本研究对两县的数据分别描述并做比较。定性访谈的录音资料先做文字转录,提取文字中的访谈对象的描述和看法,然后对提取内容按主题进行归纳。

2 主要结果

2.1 收入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没有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自主经营创收,村卫生室人员年纯收入呈正偏态分布(Z=1.556,P=0.016),中位数为3225.0元,82.0%对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江苏高淳县已实施了乡村一体化,村医收入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其业务收入发放,村卫生室人员年纯收入亦不符合正态分布(Z=2.054,P<0.000),中位数为18000.0元,认为收入水平“一般”的比例最高,为54.7%;但也有31.3%的人员对收入不满意(表1)。村卫生室人员的期望收入水平亦不符合正态分布(Z=2.796,P<0.000),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期望年收入的中位数为18000.0元,江苏高淳县为39319.0元,都明显高于现实水平。访谈中两县村卫生室人员还提到,虽然承担发放预防接种通知、疫苗接种、结核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工作会有相应的劳务补偿,但补偿水平较低。

*河南省清丰县和江苏省高淳县村卫生人员对激励制度满意度构成的卡方检验

2.2 保障水平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83.6%的村卫生室人员,江苏高淳县59.7%的村卫生室人员没有养老保险,两县也都没有为村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其它福利保障。两县村卫生室人员中,对福利保障水平不满意的比例最高(表1)。调查中用多选题了解村医对福利保障改善的期望,发现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最期望改善的福利是养老保险、住房或住房补贴;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最期望改善的福利是提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表2)。

2.3 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两县村卫生室人员对卫生室的办公环境较为满意(表1),但对卫生室技术设备配置的满意度则较低(表1),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的37.2%和江苏高淳县人员的32.6%均表示对卫生室设备条件不满意,明显高于两县人员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河南清丰县的14.9%,江苏高淳县的6.2%)。

村卫生室的管理环境较为简单。大部分村卫生室没有雇佣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员(河南清丰县的91.9%,江苏高淳县的74.6%),机构文件收集中发现村卫生内部也鲜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因此村卫生室人员面对的管理环境主要是上级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的安排和监管奖惩制度。两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对工作量安排是满意的(清丰县卫生室人员的53.2%,高淳县卫生室人员的44.4%)。在上级部门的奖惩制度方面,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最高,为47.2%;但江苏高淳县人员持有中立态度的比例最高(表1)。

2.4 培训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2008年人均培训次数为0.7次,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2008年人均培训2.7次。村卫生室人员对培训机会满意度较好,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员工中,34.2%表示对获得培训机会是满意的;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员工对培训满意的比例为41.7%。两县村卫生室人员对培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持不满意态度的比例(表1)。

调查中还以多选题的形式询问了村卫生室人员期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认为培训方面最应该改进的是提高培训的层次,而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则认为首先应该改进的是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内容上,两县村卫生室人员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是专业实践(表3),最期望的培训形式是到上级医院挂职锻炼(表4)。

2.5 职业发展满意度

77.9%的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92.2%的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都没有专业资质认证或职称发展的经历。河南清丰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51.0%)的对职称晋升标准评价“一般”;相比之下,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中的对职称晋升标准不满意的比例(41.5%)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16.9%)(表1)。

2.6 荣誉评定满意度

两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没有获得过上级部门颁发的荣誉(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的96.7%,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的82.9%)。虽然两县村卫生室人员中对荣誉评定持中立评价的比例最高,但对荣誉评定制度不满意的人员比例均高于满意的比例(表1)。

3 激励制度改善后工作动力改善程度

为了找到能有效激励村级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动力的干预措施,调查问卷中询问村卫生室人员假设各项激励制度改进到期望的水平,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会改善多少,选择“工作努力程度会提高很多”人员的比例越高,说明相应激励因素更重要。分析结果显示,对河南清丰县和江苏高淳县的村卫生室员工,提高收入和改善保障水平都是目前最重要激励因素(表5)。

4 讨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清丰县和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不满意比例都较高的因素是经济激励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在村卫生室设备配置评价上,两县人员不满意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对于管理环境、培训、晋升、荣誉评定等非经济激励制度,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的评价会偏向中立。

此研究发现可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来解释。据此理论,卫生服务人员的行为取决于需求是否被满足。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5个等级,生理需要是最基本,只有当人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当收入保障水平不能满足卫生服务人员生活需要时,他们的工作动力无法保证和提高,并且也不会对其它非经济激励制度有所要求。正如本研究的发现,在两县村卫生室人员收入和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管理制度、培训、荣誉评定等非经济激励制度对他们的影响就相对较弱。基于本研究结果,要调动村卫生室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提供绩效,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并将投入切实转化为村级卫生服务人员收入福利水平的提高。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服务人员收入水平低的情况下,经济激励手段的效果特别显著[4]。增加投入是前提,但要将投入真正转化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动力的持续提高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和效率,还需要配合其它非经济激励手段,如改进支付方式鼓励预防性服务的提供;提高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完善监管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并为村级卫生服务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KeynesM.Understand ingmotivation,in Understand ingmotivation inCertificate programm e on managing health services.Book 8:Motiva-ting your team[M].Open Un iversity,1997 p20-43.

[2]W illis-Shattuck M,B idwell P,Thomas S,et al.Motivation and re-tention of health workers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a systematic review[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8,(8):247.

[3] Barnighausen T, Bloom DE.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return of service in underserved areas: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9,(9): 86.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篇3

关键词:服务人员;社区卫生;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2-01

一、社区服务人员现状

云南省某州于2000年6月,成立市该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方案。2001年10月,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方案和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工作网点。但是,城镇职工多选择大型综合医院,主要某州人民医院、某市人民医院以及各县人民医院为主。大多数城镇职工由于费用报销的问题,不会选择更为便捷的社区卫生机构来提供卫生服务。以及一、二、三级医院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浪费现象。人民的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应该住院的病人却因为很多人滥用卫生资源,导致更需要住院的病人得不到治疗。以及随着老龄化的升高,老年人的保健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都可以也应该在社区医疗机构得到更好的满足。社区医疗服务系统还不够成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本研究对文山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该市的六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人员,总共192人。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先进行培训,然后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采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三)结果。

1.人员基本情况: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的人员共192人。其中,男48人,女144人。

2.年龄:医务工作者以年青人为主,30岁以下72人,占37.5%;30~45岁72人,占37.5%;46~55岁36人,占l8.7%;56岁以上12人,占6.3%。

3.职称:医务工作者职称偏低,高级职称24人,仅占l2.5% ,中级职称54人,占28.1%,初级职称以下114人,占59.4%。

4.学历:医务工作者学历普遍低。研究生6人,仅占3.1% ,本科生60人,占31.3%,大专及以下学历者126人,占65.6%。

5.岗位:在岗职员比例不平衡。医生118人,占59.4%;护士54人,占28.1% ;预防保健师6人,占3.1%;药剂师6人,占3.1% 医技人员8人,占6.3%。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医疗知识和技术培训。

加强对医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定期的组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与技术,针对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只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能给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达到帮助患病居民尽快恢复健康的目的,是取得居民信任的最普遍有效的手段,提高了群众的信任,才能促进社区服务中心的有序发展,也能让居民常见病、多见病在社区治疗,减轻上级医疗机构的压力与负担,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二)加大预防、公共卫生、心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

医务人员只有建立了生理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知识体系,掌握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生命过程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全程医疗卫生服务。才能更好地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健康问题,做好居民的“健康守护神”,树立值得信赖的白衣天使形象。

(三)增加人文知识培训内容,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医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能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愿意与我们交朋友,进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工作。人文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患者选择权、回应和满足病人需要、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和医学专业精神等。

(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各项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健康教育、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指导,而这些服务应由政府买单。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和基础设备的投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实惠的服务。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大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从而减少他们对经济效益高的项目的偏好,以突出服务的公益性。政府应大力吸引社会各类机构多元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放宽限制、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将社会力量引进到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更好更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在岗职员比例失衡,不符合医疗服务要求,部分卫生人员对当前工作岗位并不满意。所以,医疗机构应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各项政策,加强业务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结构的调整,以符合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适应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发展,提高卫生人员的满意度。

(五)加强社区卫生中心宣传,减轻工作人员压力,提高其待遇。

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且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居民对社区医疗中心了解度不够,工作人员对自己所处机构、职位的认识不够。所以,为保证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快速高质的发展,以适应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发挥其相应作用,医疗机构应从各方面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状况,面临的压力,酌情给予心理甚至物资上的资助,以减轻其压力。在工作人员的收入问题上,应持公平合理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回馈。同时,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各方面的宣传,使得居民对社区医疗中心有足够的了解,更加尊敬医生。

三、结语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加强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加大各项政策保障,加强对社区卫生中心的宣传等一系列,可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的服务于辖区群众,提高群众的健康。

作者简介:

马利多(1990.1-)女,汉族,云南文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赵如丹(1991.8-)女,汉族,云南临沧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篇4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必须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学校必须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确保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为此,特制定学校伙食团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一、食堂从业人员应坚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相关卫生知识,增强卫生意识和安全法律意识。

二、学校每周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一次,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培训内容落实。

三、食堂从业人员必须积极认真参加培训,认真作好学习记录。

四、每次培训之后,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卫生知识考核,凡不及格者,进行补考。如补考不及格,不予聘用。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篇5

一、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政治思想好,心理素质好,有健康的身体,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二、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进行临时性健康检查,应持有效的健康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

三、食堂从业人员应熟练掌握本岗位的操作规程,遵守本岗位卫生制度。

四、认真执行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卫生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卫生操作技能培训,建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五、食堂从业人员一旦患上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等,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6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1

工厂生产工人员健康卫生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

防止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对食品造成污染。

2.适用范围

生产科(车间)员工的健康及个人卫生状况的控制。

3.职责

办公室负责对员工的健康及卫生状况进行监控。

4.程序

4.1员工健康

4.1.1由办公室对每个员工建立一份健康档

4.1.2生产车间的加工个人、管理人员每年一次由办公室部组织体检,并出具健康证明。新入厂员工必须取得健康证后才能上岗。

4.1.3经市(区)卫生防疫站体检或主管人员检查,发现有或可能有疾病、传染病、外伤(如切伤、烫伤)、开放性溃疡及其他任何可能对食品、食品接触面或包装材料造成污染的员工,都要立即调离生产岗位,直到恢复健康或符合条件为止。

4.1.4对新入厂的员工进行培训,要特别强调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如果生病或受伤、或是传染病(肠道疾病、肝炎疾病等)者有接触,都必须立即通知生产主管人员。

4.15所有管理人员都有监督了解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责任,在观察到或被告知有可能污染生产工序的个人生病或受伤的情况下,生产主管人员可以要求其离开生产线,并记录在《每日卫生检查记录》中。

4.2个人卫生状况

4.2.1由办公室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新进厂员工要集中进行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培训和考试效果要记录。

4.2.2工作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帽、鞋,袖口要扣严,勿使内衣外露,工作帽要将头发完全罩住,防止头发等夹杂物落入食品中拆包和封口工序要戴口罩。

4.2.3与食品接触的从业人员要勤理发、洗澡,不得蓄留指甲、涂指甲油及佩戴饰物等。

4.2.4工作人员手部应经常保持清洁,并于进入加工厂前、上卫生间后手部受污染时,须即清洁洗手。

4.2.5工作人员的个人衣物及物品应放置在更衣室,不得带入工作间。

4.2.6工作期间严禁大声喧哗、吸烟、咀嚼及饮食等行为。

4.2.7上厕所时,要换帽换鞋,遵守卫生间使用制度。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2

一、门店店堂前的招牌应完好、整洁。店堂内地面、墙壁、顶棚无积尘,无污染物,无蜘蛛网,无碎屑剥落。店堂内的清洁应按时打扫,并随时保持货柜、货架、各类商品和各种用具的清洁和卫生。

二、药品货柜上安装的柜门应完好,取用商品后应及时关好,以防止异物、灰尘、老鼠或其它动物进入造成药品和其它商品污染。

三、门店所有人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洗手,工作服应勤洗勤换,保持整洁。

四、门店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健康检查资料要保管两年以上,留存备查。

五、凡发现员工患有传染病、皮肤病、精神病以及其它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应及时调离接触药品的岗位。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3

1、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创造一个优良、清洁的工作环境,同时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卫生管理责任到人,药房、库应明亮、整洁,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清洁,做到“四无”,即无积水、无垃圾、无烟头、无痰迹,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各类药品分类摆放,规范有序。

3、保持药房、库内外清洁卫生,各类药品、用品安置到位,严禁工作人员把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放入货架。

4、在岗员工应统一着装、佩戴工号牌,卫生整洁,精神饱满,头发、指甲注意修剪整齐。

5、卫生管理情况要列入制度考核之中。

6、健康体检每年组织一次。所有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岗。

7、严格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进行检查,不得有漏检行为或找人替检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8、如发现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可能污染药品的患者,应立即调离原岗位或办理病休手续,待身体恢复健康并体检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9、建立员工的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4

一、做到每天早晚对药房各做一次清洁,保持药房的环境整洁、卫生,无污染物及污染源。

二、货架(柜)摆放的药品应保持无灰尘、无污染、药品摆放规范有序。

三、在岗时应着装整洁,头发、指甲注意修剪整齐。

四、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五、健康体检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的项目应符合任职岗位条件要求,体检结果应存档备查。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5

一、食品生产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食品卫生知识和食品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二、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上岗位操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从业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做到: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中食品之前应冼手消毒;

(2)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3)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六、相关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

七、从业人员必须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6

(一)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2.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实习工、实习学生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同时进行相关培训。

3.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4.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

5.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

6.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穿洁净工作衣帽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7.对食品从业人员实行德、能、勤、纪综合考核,具优者给予表扬或奖励;对综合考核成绩欠佳者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改正;对不改者劝其离岗或规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8.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和健康管理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

(二)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7

(1)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创造一个优良、清洁的工作环境,同时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依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卫生管理责任到人,营业场所应明亮、整洁、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清洁,库区要定期打扫,做到“四无”,即无积水、无垃圾、无烟头、无痰迹,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无环境污染物,各类药品分类摆放,规范有序。

(3)保持店堂和库房内外清洁卫生,各类药品、用品安置到位,严禁工作人员把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带入库房,放入货架。

(4)仓库环境整洁、地面平整,门窗严密牢固,物流畅通有序。并有防虫、防鼠设施,无粉尘、污染物。

(5)在岗员工应统一着装、佩带工号牌,卫生整洁,精神饱满,工作服夏天每周至少洗涤3次,冬天每周洗涤2次。头发,指甲注意修剪整齐。

(6)卫生管理情况要列入企业季度管理考核之中。

(7)健康体检每年组织―次。企业所有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8)严格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进行检查,不得有漏检行为或找人替检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9)如发现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可能污染药品的患者,应立即调离原岗位或办理病休手续后静养,待身体恢复健康并体检合格后,方可工作。病情严重者,应办理病退或其他离职手续。

(10)要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8

1、员工须参加基础卫生培训、持有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健康证时效为一年。

2、员工(待聘人员)办理健康证须统一组织在指定地点进行体检。

3、员工(待聘人员)健康证办理须本人进行,严禁代检、代查;严格遵守体检注意事项。

4、健康证到期再行体检的员工,检查未合格的应立即停职,禁入加工间、禁止与原材料接触,并进行复查,复查仍不合格的将予以解聘,复查合格者则恢复原岗位工作;待聘人员体检不合格的,不予聘用。

5、员工在岗期间,健康证原件交个人保管,其复印件交食堂、餐厅统一存档管理,以备查阅。

6、健康证到期而未办理的员工,应立即组织办理,直至领取新的健康证后方能上岗工作。

7、学校食堂主管人员须经常对员工个人健康、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从业人员应及时调离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岗位。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9

1. 为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确保药品销售的合法性,确保药品质量,为消费者安全,合理,有效的提供放心药品和优质服务,根据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制度。

⒉药店负责人对营业场所卫生和员工个人卫生负责,并明确各岗位的卫生管理责任。

⒊药店应保持营业环境的干净整洁,卫生有序,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清洁,无污染物及污染源。

⒋货架及所陈列的物品应保持无灰尘,无污损,柜台洁净明亮,药品陈列规范有序。

⒌营业场所干净整洁,地面平整,门窗严密牢固,物流畅通有序,并有防虫防鼠设施,无粉尘,污染物。

⒍保持店堂内外清洁卫生,严禁把生活药品和其他物品带入店内。个人生活用品应统一集中存放在专门位置,不得放入药品柜台货架中。

⒎上岗人员这装整齐佩戴胸卡,勤洗澡,勤理发。头发指甲应修剪整齐,每年应进行一次全员健康体检,药品验收人员应增加视力,色盲检查并建立检查档案,有传染病精神病和皮肤病的员工应调离工作岗位。

⒏健康体检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的项目内容应符合任职岗位体检要求,体检结果应存档备查。

⒐严格按规定的`体检项目进行检查,不得有替检行为。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10

1为保证药品经营行为的规范、有序,确保药品经营质量和服务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药店负责人对营业场所卫生和员工个人卫生负全面责任,并明确各岗位的卫生管理责任。

3应保持营业场所的环境整洁、卫生、有序,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清洁,无污染物及污染源。

4货架及陈列的药品应保持无灰尘、无污损,柜台洁净明亮,药品陈列规范有序。

5营业场所环境整洁、地面平整,门窗严密牢固,物流畅通有序,并有防虫、防鼠设施,无粉尘、污染物。

6保持店堂和库房内外清洁卫生,严禁把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带入库房,放入货架。个人生活用品应统一集中存放于专门位置,不得放在药品货架或柜台中。

7在岗员工应着装整洁、佩戴脚卡上岗,勤洗澡、勤理发,头发、指甲注意修剪整齐。

8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全员健康体检,凡直接接触药品的员工必须依法进行健康体检,药品验收和养护人员应增加“视力”、“色盲“检查项目,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对患有传染病,皮肤病及精神病的人员,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9健康体检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体检机构进行,体验的项目内容应符合任职岗位条件要求,体检结果由人力资源部存档备查。

10严格按照规定的体验项目进行检查,不得有漏检行为或替检行为。

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制度11

1.0目的

确保员工的健康与个人卫生处于受控状态,以预防可能引入的生物性(如传染病等)、化学性(如化妆品等)、物理性(如饰物等)食品安全危害。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特制定本要求。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包装材料、食品原料、生产线和成品直接接触的员工的健康、卫生控制。

3.0职责

3.1厂部负责编制本制度,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3.2办公室负责安排员工身体健康检查工作,生产科及各生产班组负责当班组工人的卫生控制工作。

4.0程序

4.1生产、检验及生产管理人员上岗前,须先经过卫生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公司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卫生监督员1次/月检查,填《定期卫生检查表》。凡患有下列疾病之一者,不得在食品加工车间工作: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每年检查一次,1次/月,新聘员工时。

4.2发现工作人员因健康可能导致产品、原料污染时,应及时将可疑的健康问题汇报告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员应检查工作人员有无可能污染产品、原料的受感染的伤口,填《日常卫生检查表》。每天开工前检查次。

4.3个人卫生:

1)食品加工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得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

2)进车间前,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靴,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并洗手清洁。

3)食品加工人员上岗后遇下述情况之一者,各班组长监视执行洗手消毒:

上厕所之后;

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之后;

从事与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之后。

4)不得将手表和各种饰物及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带入车间。

5)不得穿工作服、鞋进入厕所或离开车间。

6)食品加工人员上岗前应洗手消毒,其工作服、工作帽应定期清洗消毒。

7)严禁在车间内吸烟、吃食物及做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

8)进入生产加工车间的其他人员(包括参观人员)均应遵守上述规定。

车间领班上班时负责考核人员的个人卫生遵守情况,并下班时填写《日常卫生检查表》。

5.纠正措施

a)未及时体检的员工应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调离原工作岗位或不许上岗,未参加培训的员工应及时组织进行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b)受伤者应调离原工作岗位或重新分给其不接触产品的工作。

c)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纠正,班长或副班长应针对不符合情节影响程序采取适当措施,如上厕所之后或处理被污染的物品之后未按要求洗手消毒而进入车间作业时,报质量负责人确定处置方案。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调研以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全部乡镇卫生院为调研场所,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7%。调查对象是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

1.2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自填式,由调查员现场发放并说明填写的要求和意义。问卷当场回收,进行初步简单核验质量,保证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1.3 质量控制

在问卷形成后进行预调查,及时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编写调查指导语,明确解释该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目的;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以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与调查地点的相关责任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他们支持,保证调查的顺应性;数据由专人整理,双人双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和检查,确保数据准确和完整。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于Accee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来描述所调查人群的基本信息及调查人群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

2 结 果

2.1 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耳鼻喉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急诊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医护人员对基本药物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69.6%(n=135)的医护人员了解基本药物制度,5.8%(n=50)的医护人员听说过,而不了解的人员仅占4.6%(n=9)。医护人员了解基本药物制度的途径主要通过培训、网络传媒、同事之间交流获得,其中通过培训获得的有24.2%(n=47)的人员,而40.2%(n=78)的人员是通过网络传媒之类的方式获得,跟同事交流获得信息的人员占35.6%(n=69)。调查对象中有75.8%(n=147)的医护人员从未参加过培训,1.1%(n=41)的人员参加过1~2次培训,仅仅有3.1%(n=6)的医护人员参加过3次以上的培训。详见表2。

2.3 医护人员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态度

调查显示,73.2%(n=142)的医护人员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表示支持,22.7%(n=44)的医护人员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持无所谓态度,4.1%(n=8)的医护人员反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4 医护人员对基本药物的熟悉程度

调查通过两个问题来了解医护人员对基本药物的熟悉程度。第一,是否阅读过基本药物专业使用指导,18.0%(n=35)的人员详细阅读过,57.8%(n=112)的人员简单看过,24.2%(n=47)的人员没读过;第二,是否清楚常用的药物中哪些是基本药物,43.8%(n=85)的人员清楚常用的药物中哪些是基本药物,39.2%(n=76)的人员较为清楚,而17.0%(n=33)的人员不清楚。详见表3。可见大多数人对基本药物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还停留在模棱两可的了解阶段。

2.5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本调查表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变化、收入变化、工作积极性变化3个方面,来研究对医护人员的影响。详见表4。由表4可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工作量部分增加了,但是收入大部分没有变化,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导致工作积极性变化不大。

3 讨 论

此研究样本来源于新乡市新乡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代表性,代表这一市县的基本情况。该调查的对象是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覆盖面较广,能够全面掌握基本药物制度实际实施情况。因此,此次调查统计出来的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新乡县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不了解的人员仅占4.6%,而对于常用药物中哪些是基本药物,不了解的也仅占17%,表明乡镇卫生院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普及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调查也显示,75.8%的医护人员从未参加过基本药物制度的培训,分析原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已经成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途径。目前,普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手段是网络大众传媒,而业务培训所占比例较小。这些表明医护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的认知度有限,虽然有所了解,但对基本药物的核心内容掌握不够[2,3,4]。

本研究还针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方面,有10.8%的医护人员积极性降低,同时收入方面也有14.4%的医护人员降低了,还有44.8%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了。这显示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虽然对医护人员的收入及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比例还是较小的。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建议重视对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5]。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这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全面有效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式[6]。同时,向医护人员发放有关基本药物政策的宣传手册,向患者宣传有关基本药物的信息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最终受益者是患者,必须积极参与进来,以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目标[7]。同时,也说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是成功的,此次调查结果提示了以后要多进行更深入的调查,这样才能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方法:对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全部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情况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4份,有效回收率为97%。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来描述。结果:经调查表明,69.6%的医护人员了解药物制度;40.2%的医护人员通过网络传媒等方式了解基本药物制度;75.8%的医护人员未参加过培训;73.2%的医护人员支持基本药物制度,43.8%的医护人员清楚常用药物中有哪些基本药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后,10.8%的医护人员积极性降低了,14.4%的医护人员收入降低了,而44.8%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加了。结论:目前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不足。建议加强培训和宣传,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认知

参考文献

[1]胡善联,张崖冰,叶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杂志,2007,10:3

[2]张震巍.安徽省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情况研究[M].2004.学位论文

[3]闫抗抗,杨世民,方宁等.377名基层医师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情况的KAP调查[J].中国药方杂志,2010,44:4209-4211.

[4]郭振,徐凌忠,郑文贵等.山东省乡村医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知与行为KABP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1,9:691-693.

[5]赵伟宁,徐凌忠,王兴洲等.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医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2012,1:163-164.

[6]刘堃,张滨,唐贵忠.重庆市贫困地区乡镇全科医生培训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6:3059-3061.

浅谈社区矫正制度 篇8

关键词:社区矫正;现状分析;完善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矫正的概念,目前以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展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为准:“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决或决定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司法矫正机关的法律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在主体机制方面存在诸多冲突。”在实务操作中,资金是一个严重的缺口。因为落实到各个地方的社区矫正机构的资金不足,使得社区矫正的工作很多得不到合理开展。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呈现出点多面广、居住人员分散的局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进行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首先,社区矫正的实施是开辟了我国刑法领域的新天地。因为社区矫正的实施结合当代的人道主义、注重人权的思想,改变了我国以往的牢狱之灾的思想,将行刑于高墙之内转移到高墙之外。其次,我国的社会经济、文明程度等快速发展,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综合水平各方面的提高,为我国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三、实务分析

现在我们分析实务中社区矫正的落实情况,保山市龙陵县小诺乡(化名)社区矫正的相关案件。截止2014年为止,本乡有20个接收社区矫正的人员。对于被实行社区矫正的人员,司法工作人员一直着“保密性”原则,对其实施矫正。根据近三年来,本乡社区矫正的对象以毒品犯罪、故意犯罪、偷盗为主。

在实务操作中,小诺乡采取担保人为主的方式对被矫正人进行担保。每月在该乡司法所进行,进行社区矫正的人员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离开本辖区要向司法所请假;

第二,该乡采取手机定位联系,保证及时联系到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定位手机由司法机关统一配发,落实到个人。

第三,若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当月不到乡镇司法所进行思想汇报时,需要提交思想汇报表或者打电话进行汇报。

第四,司法所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学习。

第五,司法所不定期到被采取社区矫正人员所在的社区对其改造情况进行了解。

在改造过程中,司法机关设定名额向上级审报予以减刑。截止目前为止,小诺乡有2个提前释放名额,因其表现好,改造效果显著。这也给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带来鼓舞,让他们更努力地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实际行动上按照司法机关的要求,严格改造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小诺乡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部分是在监狱内执行监禁刑,由于其在监狱内表现良好,积极配合改造,思想觉悟高,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社会危害性小,采取社区矫正后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同时更有利于其自己的改造;另一部分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是本来所犯的罪就不必执行监禁刑,采取社区矫正执行方式,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还有一部分人被采取社区矫正执行方式,是处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因为有部分人发犯罪是因为一念之差,但是他又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对其采取监禁刑,会造成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的局面。这对于罪犯的家庭无疑是二次伤害,执法机关出于对社会、对家庭的考虑,对其采取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当然,还有部分人员是因为身体因素,需要进行保外就医,采取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的实务操作中,司法机关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第一,经费少、点多面广,社区矫正的目标与实际案件的执行有差距。因为是乡镇司法机关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很多案子分布在不同的村。本来的农村就经济条件差,交通落后,且乡镇人员人数少。经费落实不到位,其他的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案子分布面广,涉及人员广,执行队伍与被实行社区矫正人员比例不协调,给社区矫正的执行加大了难度。

第二,跟踪调查难度大。尽管乡镇司法人员采取了手机定位系统对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进行追踪调查。但是,机器始终有缺陷,有时候被采取社区矫正人员的不配合,就会使社区矫正的目标难以完成。

针对小诺乡的具体情况,笔者也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其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为在实务中,社区矫正的队伍并不完善,出现人力缺乏、物力缺失的现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弥补经费缺口,完善社区矫正的各项措施,配备一定素质的司法人员,从而使社区矫正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二,完善目前司法编制。因为目前该乡每个司法所只有1人编制,司法机关执法人员不够。同时被执行社区矫正的人员居住分散,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彻底实施,执法人得不到合理配置,从而致工作得不到彻底落实。

笔者认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正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实务中解决矛盾,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阮传胜.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缘起、问题与完善[J].北京性质学院学报,2011(01).

[5]翁里.中美“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厨房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篇9

一、厨房工作人员必须 效“健康证”,并定期接受体检。

二、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具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衣服)。

四、在工作范围不得随地吐痰、吸烟、留长指甲、长发、涂指甲油、涂口红、戴饰物等。

五、工作时间严禁谈笑打闹,不得在厨房范围内洗厨房用具、物料以外的物品。

六、不得面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以及其他不卫生的行为,不允许用勺直接试味。

社区卫生人员培训制度 篇10

1、食堂从业人员按时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持身体健康证上岗;

2、食堂从业人员要自觉参加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安全卫生知识、技能学习与培训;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遵守安全卫生操作程序,便后立即用洗手液洗手,接触食品、炊具、餐具前必须洗手,从事与食品无关的其它活动后用洗手液洗手。

4、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换洗衣服;

5、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不在厨房吸烟、吃东西、吐痰,不得穿工作服如厕,不得对着食品打喷嚏、咳嗽。

6、不能用勺子直接尝味,不能用手抓取熟食,餐具、炊具放到指定位置,不随意乱丢乱放。

7、注意个人卫生形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穿戴整洁,头发梳理整齐置于工作帽内。

绿色农村社区的“制度市场”探讨 篇11

关键词: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利益;制度市场;制度均衡

绿色农村社区是农村社区建设追求的目标,其内涵是要在制度的框架下,理顺环境保护、农民参与、扶助农民、协调国家与农民关系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具有四大功能

绿色农村社区的“绿色”概念含有和谐、持续、协调、平衡之意,而制度是一套行为的规则或规定,形成这种规则的目的在于统一和协调作为群体的人的认识及其行为。绿色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即是从制度架构的角度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实现制度的利益协调功能。

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具有四大功能,其表征如下:

首先,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具有个体激励功能。这个功能是绿色农村社区制度总体作用的基础,激励效果的大小、强弱,应与处在绿色农村社区中农民的努力与报酬接近程度有关。农民努力与回报越接近,制度激励作用就越大;农民努力与回报越偏离,制度激励作用就越小。

第二,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具有风险抵御功能。人们建立一种制度,其内在因素必须具有保障功能,否则就是一种不健全的制度。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保障功能,可以使农民产生稳定的组织保障预期,避免资源环境利用中的短期行为,由此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具有资源配置功能。就是最优配置,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而且各种资源组合的比例恰当,效率最高。

第四,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价值观,会强化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凝聚绿色农村社区力量的作用,特别是将大大增强绿色农村社区在面临危机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

由此可见,制度对绿色农村社区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农村社区建设实质上是要实践制度的内涵,发挥制度的功能与绩效,进而实现制度所带来的收益。

“制度”与“利益”的契合

制度的本质是人类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制度本质上是人们基于对生产资料不同占有关系上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结合,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结合,便构成不同的制度的差别,进而在既定利益关系、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基础上获得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全部上层建筑的支持,因而社会制度的本源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利益制度,即保障、维护、协调利益的制度。制度作为一种特殊公共物品,是因利益冲突与协调而起、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设立的社会性行为规则。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博弈,是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从制度的功能看,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准则,并进而使人们形成不同的行为预期,并提供了不同的激励。从制度的具体表现看,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体现为人与自然的一种共同知识。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改变原有无效率的制度安排体系,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融利益激励与约束、利益增长与协调于一体的效率与公平内在统一的利益制度安排体系。

不同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约束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分享机制,改变制度也就会改变社会利益结构的态势和社会利益的实现途径与方式。就绿色农村社区建设而言,从静态利益的角度考察,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目的和内容都体现出明显的利益属性。从制度的目的看,绿色农村社区制度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农民的现存的静态利益,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现存整体利益的和谐。从制度的内容看,绿色农村社区制度,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农村进行扶持,它们体现的是各参与主体之间一种长期的利益关系。从动态利益的角度考察,绿色农村社区对农民的增量利益起导向保护作用。农民自身也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农业增量利益的实现问题是农民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而绿色农村社区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组织载体,是农民权益保护在制度层面的表达,其以利益驱动的形式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而促进农业增量利益的产生,有效实现和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由此看来,绿色农村社区制度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益和增量利益的动态利益。

市场概念核心是供求双方的交换活动,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以货币为媒介、以交易价格为导向进行交换。交换的客体,是各自拥有的财富即生产要素或产品。制度是一种由国家提供而得到社会公众普遍遵守的公共产品,该活动中也存在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以及不断变化的价格,也有进行权利、义务等资源配置的市场平台,即制度市场。在绿色农村社区背景下,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契合度,将是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市场运行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契合度低,绿色农村社区的制度运行能力就弱;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契合度高,绿色农村社区的制度运行能力就强。在制度与利益的互动中,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均衡和谐,表现为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供求所体现的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契合。因此,需要提高我国绿色农村社区的制度运行能力,达到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实现现有条件下对资源的最优使用和城乡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制度市场均衡构建的视角

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均衡构建,需要诸多要素进行支撑,存在着供给、需求、均衡三大视角。

国家推动: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供给视角。建设绿色农村社区,对农村各利益主体将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协调和保障作用。这时,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契合度高,制度运行能力强,我们就应充分发挥以普遍化和标准化为特征的制度优势,从而最终实现和谐的利益关系。在绿色农村社区建设中,国家应在充分考虑“三农”现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的制度引导:首先,坚持“同向异质”的原则,实现政策的差别,因为现在的城乡差别已经不是发展速度问题,在绿色农村社区建设中实现利益均衡,必须给予农村发展建设的加速度;第二,制定绿色农村社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绿色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的宏观规划;第三,负责绿色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社区组织自主管理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加大对于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力度,培育农村精英,实现对于农村的实质意义上的政策倾斜,并逐步形成制度化投入机制;第四,为社区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综合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

利益聚合: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需求视角。绿色农村社区的制度需求体现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协调上。当前我国城乡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农民在中国社会利益博弈中,其所表达的利益始终不能形成对决策的有效参与和影响,不能通过组织化形式和集体的力量来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正是在这种需求作用下,促生了绿色农村社区这种主体制度,绿色农村社区逐步成为农村市场活动主体的主体力量。在市场活动中,它是以自己的行为通过契约或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抵御风险,从而保护农民在绿色农村社区建设中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及文化利益的组织化争取。绿色农村社区通过组织的利益联动,坚持“民有、民管、民享”原则,利用农民集体力量来对利益进行协调。

和谐指向: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均衡视角。制度的均衡是在目前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中效率最高的一种选择。所选制度是现有物质、社会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中效率最高的一种,人们不可能在现有状态之下,再有新制度的供给,除非客观条件又发生变化。就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均衡而言,主要有如下要求:首先,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应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应尽可能为最大多数农民谋利。绿色农村社区制度的着眼点,应是绿色农村社区居民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更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应对弱者实现人道主义关怀。其次,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建设应当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只有发展,才会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产手段,才会有更好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供农民享受。再次,一个良好的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体系应当为每一个主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能有例外和特权存在。最后绿色农村社区制度体系应当具有有机性和可持续性,应当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最佳的运行状态,体现制度的和谐性。绿色农村社区制度应当保证人与自然长久的共生共存,力促人与自然形成良好的互动,保证人们在利益格局中的合作与协商。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FX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JA820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长健(1965-),男,湖南湘西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法理学、经济法、和“三农”方面问题研究。李昭畅(1982-),男,河北涿州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报告800字下一篇:“三自六不让”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