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认识

2024-10-24

点滴认识(共12篇)

点滴认识 篇1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启”即“启发、启迪”的意思,“蒙”即“蒙昧”。启蒙即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猛烈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个人自由、权利平等和政治民主,这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最初发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启蒙运动在新教材中被置于必修须3“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专题框架之中。课堂教学的现状表明,一些教师对启蒙运动的宏观把握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都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启蒙运动一课的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如何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探究,以求教于同行。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启蒙运动的背景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忽视这个问题,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启蒙运动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启蒙运动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次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推动;最后是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这里重点分析第二方面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糊里糊涂,比如我常听到有的教师这样介绍:“17—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主义大行其道,从而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其最重要的成果即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这样叙述听起来似乎很有逻辑,并与现行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相吻合,但却是因果倒置,违背了历史事实。虽然在新教材中,启蒙运动的内容在先(专题六),物理学的成就在后(专题七),但与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理论曾统治了欧洲近两千年。16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开普勒天文学和伽利略物理学的成就,将科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对以往数学和力学的成就进行了第一次大综合。他把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正是受到牛顿成就的巨大鼓舞,用牛顿提供的武器———理性去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牛顿可以说是启蒙运动之父。正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催生了启蒙运动,而非启蒙运动孕育了牛顿。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弄清的问题。

二、启蒙运动的实质

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解放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因此,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又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面向现实。到了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并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哲学家康德,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最后,从文艺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百科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不进步,人民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启蒙思想家首先把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这就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

《新约》普世性与《旧约》民族性的思想差异

周卫涛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

摘要:作为《圣经》的两大组成部分,《旧约》和《新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时代特征和地域背景的影响,两者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旧约》的民族性与《新约》的普世性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旧约》和《新约》的思想差异,我们可以理清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内核。

关键词:《旧约》《新约》思想差异

基督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信徒数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西方文化、西方历史与西方社会各层面都产生了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铸就了西方文化的灵魂,塑造了西方民众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通过对《圣经》的考察,比较《新约》与《旧约》的思想差异,我们可以理清早期基督教思想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内核,促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旧约》的民族性

(一)一神教

从起源上讲,《旧约》主要是作为犹太人的民族宗教经典而出现的。公元前14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由沙漠进入巴勒斯坦,与当地的迦南人逐渐融合,形成了农耕的以色列部落。犹太人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犹太人先后沦于非得士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马其顿帝国、埃及托勒密王朝、叙利亚塞琉西王朝和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在数千年的漫长时期里一直处于失国状态。[1]但是,在受异族统治期间,犹太人仍通过行割礼、守安息日等方式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与同时期其他民族的多神崇拜相比,犹太人恪守严格的一神教信仰。

在亚伯拉罕时代,犹太人的宗教已呈现出明显的一神教特征。据《旧约》记载,亚伯拉罕时的神为Elohim。该词字面上虽为复数词,意思却是指独一神(God)。此后,犹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基本上一直坚持着一神教的信仰,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纯洁性,甚至与异教的外邦人联婚也是被禁止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犹太人在流亡期间发展了一种比独立时更为严格、更为排斥异民族的正统教义。“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使你们与万民有分别的”。(利未记20:24)一神教信仰起到了保持民族独立性,使犹太人不致被同化而沦亡的作用,但也阻断了《旧约》思想向外扩张的可能性。

(二)选民观

因为有着亡国之痛的苦难感和被异族奴役的民族屈辱感,《旧约》宣扬“特殊神宠论”和“神之选民论”,在这种“选民”观念的支撑下,犹太人鄙视并排斥其他民族。后来,行割礼发展成犹太民族作为上帝选民的一种确证,以和其他未行割礼的不洁民族区别开来。“犹太人竟以此礼骄人,视外邦未受割礼为可鄙恶”[2]。

“选民观”最初运用在个人身上,最终发展成为整个犹太准备。其次,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提倡自由、博爱、平等,而且这些思想迅速在欧美传播,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并且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如《中华民国临时约

民族的共同信念。犹太人自认上帝的选民,是所有民族中的大宗,是上帝的“长子”,在理论上具有继承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合法性基础,其他民族没有继承上帝的产业的权力。在他们看来,犹大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犹太人未能完全按照上帝的意旨行事,没能恪守与上帝立下的誓约,因此得罪了上帝,上帝才藉外邦人之手对他们加以惩罚。但是,犹太人坚信自己是上帝最优秀的选民,上帝不会永远忘记他的子民,一定会拯救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上帝将派“弥赛亚”降生,复兴犹大国,主持犹大政权,给犹大国民以福荫。这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主义信念,妨碍了《旧约》思想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

二、《新约》的普世性

(一)古罗马帝国的“世界性”

《新约》宗教思想和以其为基础的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末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古罗马已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大帝国。罗马帝国的“世界性”,为《新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世界规模的罗马帝国建立起来以前,世界主义思想,把人当成人看待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希腊人、犹太人等看待的思想,不可能深深地扎下根来”。[3]大一统的世界,促进了犹太人和其他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人们容易跳出狭隘的民族窠臼。而且古罗马的大一统和古代中国社会的家国同构有本质的区别。古代中国把家庭的血缘人伦扩展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依靠伦理道德而不是法律制度来对国家进行统治管理。在古罗马没有“亲亲为大”的思想,[4]而是按统一的法律治理国家,“带有明显的平等及人道主义色彩”,[5]过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血缘关系已经不再是重要因素了。从理论上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独立平等的权利,这成为《新约》普世价值的基础。同时,为了维护对庞大帝国的统治,在律法和武力无法实现对广袤地区的众多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古罗马政府开始考虑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随着基督教民的发展壮大,古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由镇压改为利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新约》普世理念的形成。

(二)斯多亚学派的影响

公元前后,在古罗马占主导地位的学派是晚期斯多亚学派,它对正在兴起的《新约》思想和以其为基础的基督教以直接的影响。斯多亚派哲学家塞内卡更因为其对基督教的巨大影响,被恩格斯称为基督教教义的叔父。[6]

斯多亚学派认为“逻各斯”或者理性流行于宇宙的各个角落,世界是一个在“逻各斯”控制下的和谐整体,而作为从属于世界的个人,其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服从宇宙的普遍理性,促进宇宙的和谐统一,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一己的私利。既然都受到宇宙理性的支配,又有着相同的人生目的,因此,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的类的不同。斯多亚学派因此抛弃民族偏见的影响,提倡“普世博爱”和“人人平等”的思想,而且从多角度论证了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认为人不仅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能冲动,而且应当对整个社会和他人负起关心和仁爱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斯多亚派还提出了“世界主义”的国家学说,主张消除民族界限,赋予所有人平等的公民权。这种平等思想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对人的认识,打破法》中体现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性质的事件,它的伟大成就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无价之宝。

点滴认识 篇2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理论家给解放思想所作的科学定义是“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解放思想的基本含义,结合安康的实际来看,市委发起和组织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市开

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良苦用心就显而易见了。下面结合镇坪突破发展和自身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一般认识与解放思想

1.敢想

思想解放是个永恒的主题。思想需要解放,说明思想处在一个被束缚的状态,需要被解禁,被放开,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敢想。冲破来自环境客观的和自身主观给思想带来的束缚,以更新的思路、创新的思维思考,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共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使工作得到推动。这应该是解放思想的第一步。

2.科学

解放思想不应当是突发奇想,耍二球,也不应当是钻空子,规避法律。而应当是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都切实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只有树立科学理念,解放思想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也才会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这应当是解放思想的基础条件

3.效果

解放思想不应当是纸上谈兵,“爱国者”打“飞毛腿”空对空,也不应当是问题也找了,想法也谈了,就是没有实际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是不是解放了,应当看,在新的所谓解放了的思想指导下,工作是不是推进了,经济是不是发展了,社会是不是进步了,一句话,是不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是解放思想的归宿点。

二、镇坪发展与解放思想

1.思路

几十年来,镇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从全国全省全市来看,镇坪不管是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还是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等主要反应区域社会发展状态来说,很多都难以同其他县比拟。面对现实,敢不敢像市委刘建明书记所激励的那样,同大县“叫板”,解放思想,使镇坪经济取得突破发展,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发展的总体思路。

镇坪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全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来不断解放思想和真抓实干的结果。现在,县委在科学分析,充分论证镇坪实际的基础上,着眼未来,提出的农业以畜、药两大产业为重点,工业以食品、水电、矿产和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基础设施以争取安巫高速路、安常铁路立项为重点,建设人均强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只要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将这一总体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镇坪就一定会取得突破发展。

2.重点

再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在产业建设上,镇坪应当把畜牧产业确定为发展重点,在畜牧产业中应当把生猪产业确定为发展重点。从一产看,撇开全国市场走势和国家政策等不谈,仅就镇坪提出的发展20万头商品猪目标来看,就是同其他的大县在“叫板”,因为这小小的20万头商品猪,在镇坪就是农民人均4头商品猪。这恐怕不是一个谁都敢轻易定的人均目标。从二产看,镇坪生猪加工业建设目前在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应当是走在前头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十分看好。如果抓住这个重点,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完全可能使其成为安康乃至周边地区生猪食品工业的老大。随着交通瓶颈制约问题的彻底解决,镇坪生猪加工业原料就未必局限在镇坪了。从三产看,生猪产业在一产、二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带动相关三产的发展,而三产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相关一、二产的发展。生猪产业的发展最终会使镇坪的人均强县目标得以实现,至少在人均强县的经济指标中占很大的份额。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镇坪应当把安巫高速公路和安常铁路项目争取工作作为近年的工作重点。两个项目只要有一个争取成功,就会彻底解决镇坪的交通瓶颈制约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产业建设的出路问题。反过来现在发展的产业又是正在为交通问题解决后的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突破

突,猛也,破,打开缺口也。既然把生猪产业建设和高速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工作作为镇坪发展的重中之重,那这个重中之重就应该作为镇坪发展的突破口。

在生猪产业建设上,以镇坪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为基础,尽快总结建立和完善镇坪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涵盖行政推动模式、标准养殖模式和市场拉动模式,全方位建立、规范和创新镇坪生猪产业建设体系和机制,尽快实现镇坪生猪商品生产和加工规模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之日,就是镇坪发展突破之时。

在高速路、铁路项目争取工作上,要在建立专门班子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划定工作阶段和目标,树立契而不舍、不达目的死不休的精神,争取早日立项开工。此类重大项目若能立项开工,不仅能彻底改变镇坪的基础设施面貌,本身就是镇坪发展的重大突破。

三、本职工作与解放思想

1.学习

思想需要不断解放,学习也就没有了止境。一是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自己真正体会、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辩证性与统一性、能动性与规律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思想路线,自觉按照这“三性”来转变思想观

念,更新意识形态,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二是注重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方针、路线,政策,并自觉将其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三是注重学习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工作中自觉地予以运用和执行。

2.解放

思想既然需要不断解放,那就自然存在不解放的问题。扪心自问,可能存在满足现状,按部就班,不思进取;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等上面拿主意,定调子,怕得罪人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深刻检查,要在思想上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思想不断解放,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3.履职

作为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肩负着法律赋予的一系列神圣职责。在工作实际中既要履行法定职责,又会面临解放思想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不仅影响人大常委会的履职水平、能力和效果,也对个人能否正确履职是一个严峻考验,对个人是不是真正地解放了思想是一个大检测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认识 篇3

“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改善我们旧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美国教育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如何利用好“学习合作小组”呢?首先,合理地分配合作小组,小组分配依据公平的原则,即:分配时要注意小组间成绩的均衡,学科成绩平衡、组内成员性格尽量相同,组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每个小组又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小组成员就要实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其他成员实现个人目标,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我所教的初三4、5、6班都是四人一组,分组基本遵循了公平的原则。

学习合作小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上预习课时提前设计好预习提纲,预习题目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预习提纲认真看课本、查资料、搜集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预习提纲,同时小组内要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在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兵教兵、兵练兵,达到兵强兵的目的。在上展示课时,首先分配小组任务,展示内容,选择小组成员(即小老师)组织讲解,其他组员协助进行,比如质疑、提问提出相关知识让其他小组学生回答等。最后比较小组展示情况和小组答题情况,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过关时,利用小组合作更有效,就物理这一科而言,基础知识过关由组长把关,小组成员互相监督,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一个知识点,这样在小组过关时才能取胜。因为过关我采取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过关的所在小组加分,不过关的所在小组扣分。这样一来小组由成员充分协作,小组间激烈竞争,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出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同时在利用学习合作小组时要采取合理的评价机制和鼓励措施,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还要学生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要让学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评价小组成绩时,对不同的成员要区别对待,对回答问题难易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要很好地把握,给不同的奖励和加分。并且在课堂上多用激励语言,及时对表现好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小组还要有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比,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落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充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优化课堂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4

一、把爱心献给每个学生,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爱, 能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我竭力营造充满爱心的教学环境, 师生、生生在互尊互爱的和谐氛围中民主、平等、愉快地交流, 使每个学生的情感得以表达, 智力活动的渠道得以畅通。在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默念“我行, 我能行”, 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从而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逐渐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错和困难时, 我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帮助, 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 运用多媒体组合技术精选内容、编制程序, 可以把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大量信息, 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逼真的情景中开阔了视野, 理解了教学内容, 发展了形象思维, 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拓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其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使学生借助创造性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现在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情景如何?结合小女孩“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的悲惨命运, 以想象构建情景, 将“给其温暖, 给其食物, 给其快乐, 给其关心”的对应情景置于这一系列情景之中, 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 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其思维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思考问题, 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 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最后一句“还是原来的马, 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 就转败为胜了”时, 有位教师有意设疑:“孙膑为什么会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个好办法?”这时, 学生热情高涨, 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和孙膑的足智多谋联系起来, 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各种答案, 教师没有武断地下结论, 而是肯定了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并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积极探究。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懂得了“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以及遇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要敢想、敢做, 敢于突破旧框框, 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疑难问题的意识,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创造实践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点滴认识 篇5

123中李雅清

作为老师,有的人感到幸福;有的人感到不够幸福;有的人安贫乐道;有的人总抱怨教师的待遇不高,并由此而愤愤不平。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殊不知:在当今金融海啸中有多少富豪在痛苦地煎熬着。其实,幸福感来源于个人对生活的满足的体验。作为教师,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的,对待遇的高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把幸福建立在物质上,因为幸福是属于精神的。如果硬要和别人在物质上作比较,那么“偷”走老师幸福感的人是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妨也来一点“阿Q”精神,多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实,这样我们就会多一些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人格上的满足。做老师,如果只谈教育,很有幸福感,因为每天和快乐的孩子们在一起,自己也显得很“年轻”;但是,假若老拿自己的收入跟周围的人比,那绝对难过。古人云:“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节情操只有在恬淡自在、清心寡欲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老跟人攀比会使人丧失气节,失去健康。我想这话很有道理。我不敢说教师职业一定幸福,特别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弱势群体,更不能轻言“幸福”二字。不过,想通了也就没事了,生活是靠自己的,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只有淡泊,才能明志。要想到: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他的乐趣,也都有他的烦恼。当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只要你的心态平衡了,就有快乐,就有幸福感。当然,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学生素质、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但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是源自内心的,幸福的本质是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必要的物质待遇、工作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因素,但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往往不是外求于物、而是内求于心的。穆尼尔•纳素夫说过:“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感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性和生活态度。禁欲主义幸福观主张节制的美德就是幸福;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快乐和幸福就在今生,幸福就等同于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肉体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都是幸福所需要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幸福观认为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自我实现的追求得到实现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能够引起人内心最大的幸福感;全面的人性观相信在幸福问题上,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与伦理幸福是一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还相互转换的辨证关系,即人对幸福最具体直观的感受就是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伦理需求得到共同满足时的和谐状态。所谓职业,就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教师职业幸福感则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并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他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把与他相关的主客体内在地统一起来。以下为本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浅显认识,望能与同仁们共同探究。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生。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感激,有的老师也时常会抱怨。但事实上做教师,还是经常会有小小的感动的,因为,孩子懂得感恩,他们的点滴行为会让老师很满足。每年的教师节,令我感动,让我难忘。一早,我来到学校门口,学生们手里拿着鲜花、贺卡等。一见到我,孩子们马上都兴奋起来,抢着把花往我手里塞,真诚地说“ 教师节快乐”。也许孩子们还不懂得每一种花的象征意义,没那么多的讲究,也许他们只是喜欢这种花的颜色,也许他们口袋里的零花钱只够买这种花。但是他们想让这枝鲜花向老师传递自己的心意。我开心地接过鲜花,深深地一嗅,把学生的一片深情吸进了肺腑。学生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学生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学生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喜欢,因为“同学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学生、离开学生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幸福的老师”。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一个热爱学生、尽心尽责、勇于进取的教师,必将从自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中体验到巨大的幸福感。徐特立老人说:“教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呀!”是啊,教师职业的报酬不只是物质上的,学生的学业进步、学生的道德成长、学生的个性萌发,以及以后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些都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是任何其他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从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活生生的人(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当然,教育并不是以教师的牺牲来造就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学生的成长也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而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生命的延续,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还有什么会比“桃李满天下”更让教师感到幸福呢!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就是对教育的最圆满的评价。因此,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不是蜡烛和春蚕,教育也不是牺牲,而是享受和创造。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快乐并得到快乐而体验到职业幸福感。通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在劳动、创造和奉献中保持教育生命的鲜活和永生。记得有一个女生叫黄格格,一天下自习时,被一鲁莽的男生撞倒,正好磕在椅子的角上,头上的血立刻流了下来,顿时她就哭起来了。正准备下班的我急忙将她送到医院,医生说需要马上缝针,胡雨姗顿时吓的不知所措,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而此时与她的家人联系不上,看着她满脸的血,我一边看医生给她手术,一边告诉她要勇敢一些,安慰她。缝完针,已经很晚了,我又急忙到外面买了牛奶,买了面包给她吃。之后我把她送回家,并把医生交代的话向她家人一一交代清楚。事后胡雨姗告诉我,每次只要想到缝针时我那爱怜她的眼神、那充满亲情的话语,那充饥的牛奶、面包,幸福感都会溢满心田,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所以,恰恰正是因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觉得生活在了莫大的幸福之中。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校。

学校,是教师们相处的大家庭,也是成长的大环境。教师的幸福除了来源于学生之外,更来源于学校这个文化场。专业的发展、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同伴的互助等能充分获得,也便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准确判断,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在挑战的舞台上,有愉悦的心情,有感恩的心态,展示的便是充满幸福的微笑。首先,学校要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管理者要采取措施,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使全体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领导与教师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师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其次,领导对教师的认可是教师工作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使得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此外,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教师来说,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可以得到提升、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能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再次,要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就学校的前景与教师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目标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使所有教师都成为这一目标的自愿追求者。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创造教师有效沟通的机会,使教师之间、领导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增进理解,增加教师间沟通的有效性,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校组织更具有凝聚力。我们教师集体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氛围。同行之间以赏识为前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人都有闪光点也都有瑕疵。我们的领导积极利用机会带头真诚赏识教师的所长,无论人前背后都一如既往,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赞美其所长,严肃制止背后揭人之短的现象,对于教师存在的问题,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和真诚诚恳的态度,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真正接受,正视缺陷,不感到沮丧失望。学校以“赏识”为指导,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赋予原来庆祝节假日各种联谊会、座谈会、茶话会、旅游等活动以全新的内涵,有重点地安排教师与学生活动,教师与家长活动,教师与教师活动,在活动中,在彼此敞亮、赏识中,教师感受学生的成就、感受家长的尊重、感受同事的赞许、感受领导的肯定,感受自我、宣泄自我,享受集体的幸福。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来源于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

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工作这么辛苦,我有幸福感,因为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每次家长会,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了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过了许多年,家长见到老师后还很客气,还提到。家长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看做真正的老师。我认为付出有回报,努力了就得奖,成绩有了,家长也很尊重、肯定,不是拉关系的那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家长对教师的认可是教师热情工作的动力之一。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代表着他们的职业生活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重视,自己的辛勤劳动确实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真真切切地感到被尊重了。这种良好的关系对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帮助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动的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也为人所关注,国家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存有了保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工作低流动、失业率增加的地方,有稳定的收入、工作的变动性小,缓解了人的生存压力,教师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虽然当前的教育在发挥理想的、正面的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但是,与其他组织或人员相比,学校、教师在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我们都应该信任学校、信任教师,更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都会表现出信心和干劲,而这些必然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以及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可一生追求的事业,从而对教师职业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和态度。其次,要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我们提出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但决不能过度,一旦过度信任,就会造成人们对教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的期望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心理健康。所以,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应对教师持合理的期望,首先将教师看作一个普通的人,其次才是教师,要允许教师犯错误,要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和爱护他们。在这其中,教师一定会感到来自各方各面的温暖,从而教师职业幸福感就体会颇深。进而就更加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去,做出最大贡献。

四、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在经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一种满足。很多老师都有这种经历,讲了半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突然,你的一个灵光闪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学生豁然贯通,那种感觉是多么酣畅淋漓。我觉得这应该归纳与幸福。一个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不足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步步在进步,思想与学识都慢慢的让自己刮目相看,我想很多老师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幸福不是吃喝玩乐!”我觉得幸福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目标达成的意识体现。总之,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是对自身的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正确把握,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才能感受到的。让教师通过多种平台激励教师前进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我成长中享受幸福。人人都想成为名师并享受由此带来的荣誉与物质奖励,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综合素质皆优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名师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对教师只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肯定激励了极少数教师的同时,否定了大部分教师,会使大部分教师失去动机与信心,感到失落或消极。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现一批好学生,同样,多一个观察教师的角度就会多发现教师的一些优点。学校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要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专长的教师。为此,学校评出了很多有特长的教师,使他们感到了自己成长的幸福。如评课堂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为“教学能手”,评热爱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出色的教师为“最佳班主任”,评潜心教科研工作却有显著成效的教师为“研究型教师”,评学习认真刻苦的教师为“学习型教师”等等,并给予名师般的荣誉与奖励,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让所有教师追求自我成长,看到自我成长,享受成长的幸福。

关于同课异构的点滴认识 篇6

【关键词】虚心学习 研究 吸收精华 直接参与 提高

同课异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新名词。其意思就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因此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种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升华有利于全方位的合作、学习,能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说实在的,就我本人而言,我一直是对这个提法排斥的。原因是我曾错误地认为它有悖于资源共享的理论。但是,通过几次听课和自己的直接参与,自己作为完成同课异构教师之一,准备过程使我收获颇丰。当然,我认为同课异构更适合在不同学校或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之前我去安徽亳州参加教研会,主题是高效课堂,但是展示出的是同课异构。来自全国三个省的近十位老师分别就四个不同的主题完成自己的教学构想,这次听课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紧接着是去蚌埠一中听了三节课,也是同课异构,是关于完形填空处理方法的。授课教师来自江苏南京、安徽滁州和蚌埠一中三个学校。他们的过程安排各异,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例如,蚌埠一中的高三老师把一节完形填空专题课分成几个阶段,规定学生在不同时段完成规定的任务,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得分统计,检测该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我特别欣赏这个教法,所以回到自己的课堂后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对那种方法做了些调整,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蚌埠一中之行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大,更大的收获是我改变了对同课异构的认识。之后,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加入他们的理念,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完形填空盲点;我不断地回想各位专家的评课意见,并渗透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使我能够扬长避短,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各家之长”。现在我的学生在完形填空得分上已经有了突破。这对他们的英语成绩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更是他们将来在高考中取胜的关键。

我对同课异构的认识有重大改变也与后来我的直接参与有关。按照县教育局教研室安排,2014年5月16日我和我校的另一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主题是阅读理解的处理。刚接到任务时我很抵触,我深知准备过程一定是非常辛苦,总觉得不好完成。为了避免重复,我刻意到其他办公室备课,教学步骤安排等方面也不能跟其他老师沟通。在准备过程中我让其他学科的老师给我提供参考意见。准备完毕后也没有拿出去集体研讨斟酌,原因就一个,唯恐会有信息沟通而达不到同课异构的效果。的确,准备过程异常辛苦,但它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与语文老师的沟通和研究教学过程设计更给我的教学安排增了彩,也是我的意外收获。通常我们只是在同科之间借集体备课的机会讨论教学方法,每个人都基本形成定势而没什么变化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固有模式进行授课。所以同课异构就提供了我做重大变化的机会,我一直很满意的、自认为是很棒的教学风格习惯受到了冲击,我对自己的原设计做了大的调整。确实,备课过程是需要我们付出心血,但收获之时让我感到这一切都值。

公开课进行的那天,我们都展示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我拿出的完全是自我的东西,因没有受到同科其他教师的影响,又与我平时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反差所以让他们耳目一新。三个字:很成功。结束后我对同课异构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起初的排斥转为欣赏。这样的安排会让听课人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有收获。例如,在阅读理解的步骤安排上,我采用的是以学生讲述一般步骤开始又以学生总结这一节课所教的步骤而结束,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也实现了善始善终的目的。把阅读理解的文章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分段出现,甚至反复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准确答题所在位置,进而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准确率。罗老师(另一位授课教师)则是安排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播放轻音乐的做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不再是负担。当然也给听课教师以全新的感受。记得在评课时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们都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安排很满意,大加赞赏。他们的评价给我带来的是快乐,是对我的认可;他们欣赏的眼光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慰藉。最值得的是我在准备过程中的收获。这个过程虽辛苦但结果不同于往常。一般情况下,当安排某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时,先是其本人把大致过程准备好,然后试讲,很多老师参加听课再会诊,然后该老师收集相关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再次展示直到大家都认同了为止。往往经过几轮的改动后,基本上没有授课人自己的理念了。这样的公开课是代表学校的而不是某位老师本人的作品。说实话,我不是很欣赏这种做法。

公开课以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把听课教师的评价意见仔细研究,尤其关注他们给我提出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公开课的最大收获所在。所以我感谢同课异构这个提法;更感谢把这个提高自己的机会给了我。我是一个习惯上有独立见解的人,我的教学步骤安排一般不受其他老师的控制,我虽然会把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借鉴,但不愿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搞得面目全非。我认为公开课就是要展示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要展示集众家之长的教学安排。

对四边形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7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内容看似简单, 其实也包含很多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我先创设问题, 问学生:你们喜欢运动吗?喜欢什么运动?通过创设学校课外活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校园活动场景图并把它画在纸上, 再让学生在这些场景图中找一找, 图上有哪些是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桌进行分享。从中学生会找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菱形等等, 接着让学生从中找出四边形, 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 以此导入有关四边形的教学。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在课本中还没有正式出现, 但对于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学生早就有一些了解, 如果他们能够讲出这些图形的名称甚至特征, 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说出了那么多名称, 有已经认识的, 也有似曾相识但并不真正明白的。可以看出, 学生对接下去要认识的图形也并不是一无所知, 而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虽然他们并不能正确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但他们脑海里已经有了这些图形的大致形状, 可能并不准确, 也不够清晰, 但这却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同时, 这些活动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学习其实也可以是件轻松、有趣、愉快的事。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开拓性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是一个比简单接受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学习过程, 是一种更能体现个人创新品质的能力培养,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都有着好奇、好玩、好胜的年龄特征, 这些特征很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使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又如,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小组游戏, 就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合作中学到知识。

在四边形的教学中我同样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如在认识“四边形特征”的教学中, 这种合作探究的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 用钉子板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围出一个四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特征。再请两位同学在方格板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其他同学在书上第38页方格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才能很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次操作可以让学生更深地感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还可以启发学生用数一数, 量一量, 比一比的方法来让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同时教师板书特征1:有四条边,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有四个角, 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同时拿出平行四边形教具模型, 小组讨论, 比一比, 画一画。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一特征。此外, 老师可用课件进一步验证让学生观察。板书特征2:有四个角,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 接着4个人一组合作, 分别握住平行四边形框架, 小组中每个人拉一拉, 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实验之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特征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4. 再次启发学生,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 哪些地方利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生活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如衣架、升降梯、电动门等) 。思考生活中为什么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重视练习设计, 让学生的能力在应用中提升

练习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判断题, 让学生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理解和记忆。1.找一找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四边形;2.教师用钉子板围四边形, 并变形出不同的形状让学生判断。以此来巩固学生当堂课学到的知识, 提升学生的判断和解题能力。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点滴认识 篇8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提出了利用数学作为工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学数学与用数学的意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如何更好地引导中学生形成建模能力, 笔者思考之余, 有以下几点认识.

二、数学建模的认识

1. 专家给数学建模下的定义是: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 确定变量和参数, 并根据某些规律建立起来变量及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 (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 , 求解该数学问题, 解决并验证所得的解, 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 不断深化的过程.”具体来说, 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及图表、图像、框图、程序……用以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 关于原型进行具体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对于中学数学来说, 数学模型有函数模型、方程模型、经济模型、生态模型、人口模型、几何模型、概率模型等, 教者应善于从中选取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具体模型引导学生形成建模能力.

2.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与方法.

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步骤有: (1) 多观察, 熟悉和掌握现实问题的丰富资料和数据 (2) 模型准备 (分析问题) , 得到问题之后首先是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 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数据, 弄清对象的特征. (3) 模型假设, 从实际问题的特定关系与具体要求出发, 选择具有关键作用的变量或常量, 区分主要和次要的、必须考虑的和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 需要用准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4) 模型建立, 根据所做的假设, 利用适当数学工具来描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 (公式、表格、图形等) , 即模型. (5) 模型求解, 解析解、图解、逻辑推理、定理证明等 (6) 模型仿真分析与检验, 通过数学仿真分析作出数学预测获得最优决策与最优控制.再用实际的结果对模型的合理性、适用性、正确性等方面作出评价检验修改. (7) 写报告作结论.以上是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而建立数学模型的途径方法有: (1) 直接建立. (2) 对象模拟, 寻找另一种数学模型使得它们的原型结构性质完全相同, 而后者或解法简捷, 或直观易造, 那么就后者代替前者. (3) 数据处理.有些问题变量间不具有确定性关系, 只要有一定的联系、相比关系 (比如人的身高与体重关系) , 可以通过实验取得数据建立近似描述该问题的数学模型.

以上两小点只是数学建模的冰山一角.具体到中学数学, 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 笔者有以下的一些认识.

三、培养中学生形成建模能力的六点做法

1. 在概念、定理教学中, 突出建模方法, 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注意从具体的原型出发, 引入概念的意义, 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命题 (定理或公式) .即是说, 从现实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思维方法, 建立起相应的理论,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际上, 这样做的过程本身就向学生展示了数学模型的产生、形成过程, 使学生受到这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例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与已学过的知识平角等于180°联系起来, 将三个内角剪开并放到一条直线的同旁, 以这个原型学生很容易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讲负数时, 从温度零下如何表示, 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如何表示, 让学生知道引入负数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需要.讲无理数时, 让学生求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 讲述第一次数学危机引入无理数.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课时, 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师问:你立过杆子吗?怎样能够把杆子立得与地面垂直 (或者竖直) ?学生答:眼看、用曲尺、用铅锤等.师:你们见过电力或电信工人埋设电杆吗? (可提前组织学生调查) 生:见过的, 他们有两种方法, 一是用“铅锤”;二是在两个不同方向上测直角, 如下图:

师:他们是实践总结的方法, 还是有理论根据呢?怎样证明它是正确的?先把“方法”表述成命题, 生:“铅锤法”可表示为若l1⊥α, l∥l1, 则l⊥α;“测直角法”可表述为AB, AC是α内两条相交直线, l⊥AB, l⊥AC, 则有l⊥α.师:怎样证明?生:这里好像缺一个概念, 即“直线和平面垂直”这个概念, 不知道什么是l⊥α?怎样证明呢?本设计改变传统的“概念 (定义) —判定—性质—例题”的数学模式, 而是在模拟知识生长的真实过程:“问题—判定—概念 (定义) —判定……”由问题的尝试求解的需要导致判定方法, “证明”方法需要呼唤严格定义的概念, 有了概念才反过来解决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问题, 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例子需要教者合理将建模表现出来.

2. 增强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素质.

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窄, 接触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少, 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欠缺, 除了注意通过适合途径增强学生知识面外, 有计划地增加应用问题的习题是必要的.如增加以下题目: (1) 一次水灾中, 大约有2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 灾情将持续一个月.请推断:大约需要组织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 (2) 5名同学参加乒乓球赛, 每两名同学之间赛一场, 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10名同学呢?……只要教者在教学中能体会那些涉及建模应用数学的思想, 与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这类题目是很多的, 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如概率论中的候车问题、两人会面等候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概率等.

3. 培养学生抽象分析的素质.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分析的逻辑方法, 如归纳、类比、一般到特殊、演绎等.如求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可用归纳的方法, 解方程ax+b=0与解不等式ax+b>0 (a≠0) 可运用类比的方法, 比较的大小可用演绎的方法等.学生抽象联想能力强了, 对于一些题目初看起来完全不同, 但经过一定的简化抽象, 可获得类同的数学模型, 这样建模能力有所增强.

4. 培养学生恰当运用数学工具, 通过实验验证数学模型的素质.

例如,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怎样制作才能得体积较大?分析, 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 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 (2)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基本操作步骤是什么? (3) 制成的无盖长方体体积应怎样去表达? (4) 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 (5) 如果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体, 怎样去制作?制作过程的主要困难可能是什么?通过这个主题学习, 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 体会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进而体会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 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5. 在解题教学中实施建模方法.

建模方法在解题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 用模型解答实际问题;其二, 构造模型的现实原型 (或者导求另外的数学模型) 来解决纯数学问题.下面看两个例题, (1) 求证: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这点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这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 可通过过中点作平行求解, 也可找出它的现实原型-物理模型来处理.如图, 设想在△ABC三个顶点处放有相同质量m的质点, 则质点B (m) 和C (m) 的重心在边BC的中点D处, 质量2m, 质点D (2m) 与质点A (m) 、B (m) 、C (m) 的重心, 应在中线AD上, 且AM∶MD=2m∶m=2, 即AM=2MD, 同理可证, M也在另外两条中线上, 问题得证.在本例中, 如把三顶点处的质量分别调整为对边的长度, 则可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如调整为三锐角的正切值, 则可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由此可见, 各角度地联系数学模型的现实原型, 能活跃和开拓解题思路. (2) 求关于x1, x2, …, xn的方程x1+x2+…+xn=m (m∈N) 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解:先找到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问题, m个相同小球投放到由n-1块隔板分开的n个空格内, 共有多少种投放种数?再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排列组合的数学模型, 把m个小球与这n-1块隔板进行排列, 每一种不同的排列对应一种投放结果, 也就对应原方程的一个解.很明显排列种数等于m+n-1个元素中取出n-1个元素的组合数, 因此, 原方程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此例体现了由纯数学模型到现实原型, 再由现实原型到另一数学模型的双向过程, 其实质是通过模型求得问题的化归, 最后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所以应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增强建模能力.

6. 加强建模论文指导.

学生能从生活中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 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变量较少的问题.然后了解所选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与之有关的知识, 开始文献的检索, 信息数据的采集、筛选和分类工作.建模论文的写作主要是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 学生开始时不知道写什么和怎样写, 所以在选题时要做好上述辅导同时, 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是一种微型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过程, 研究就要强调培养协作精神, 提倡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这种交流和启发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也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启发.教师必须对学生选题情况、调查研究的进展情况心中有数, 采用集中时间集体交流、个别指导的方式, 对每篇稿件质疑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进行论文写作, 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翻译能力, 既能把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又能将数学推导和计算得到的结果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述.

以上是对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显浅认识, 通过加强学生数学建模的教学, 从数学自身的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摘要:新课标要求, 中学生要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所以, 教者应充分认识数学建模、建模的步骤与方法.从而教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建模能力:一是在概念、定理教学中突出建模方法;二是增强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素质;三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四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 通过实验验证数学模型的素质;五是在解题教学中实施建模方法;六是加强学生建模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建模,建模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谢兆鸿等.数学建模技术[M].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3.

[3]黄翔.教学方法论选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4]唐安华.开展中学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活动的认识和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0 (4) , 64.

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点滴认识 篇9

一、关于陈列策划

精心策划是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前提基础。陈列展览所包含的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展和特展中, 无论是哪一种陈列形式, 要深受观众欢迎、有社会影响力, 都离不开对其高水平的策划。每个成功的策划, 经过了高智慧的运筹谋划, 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影响力。一些较好的陈列展览策划体现了以下方面的要求:

1.着力构建陈列展览体系。陈列展览的魅力, 在于给予观众独特视听感受和心灵启迪的同时, 更多在于其系列化、规模化的综合展示效应, 带给观众多元化文化享受。建立体现自身优势、彰显个性的陈列展览体系, 有助于博物馆保持持久力和后续效应, 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意识, 推动公众愿意亲近博物馆、有效利用博物馆有着积极作用。

2.主题和内容多元化。与以往展览的主题、表现手法较单一相比, 现在的陈列展览不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 而且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满足了观众多元化文化需求。许多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精心的运筹谋划, 通过馆际联合或多方联手打造而成。

3.本着量体裁衣式举办展览。由于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的不同, 各个博物馆所藏文物数量、等级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在策划上除注重主题内容多元化外, 也应根据馆情考量。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对陈列展览要有准确的定位, 在突出主题鲜明、特点分明的同时, 应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不能盲目贪大、不切实际, 避免造成不伦不类之感, 以致留下败笔。

4.围绕主题内容拓展衍生项目。只要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陈列展览, 特别是临展或专题展览, 许多博物馆都会极尽所能地扩充配套项目, 增加相应内容, 使之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以增强吸引力。陈列展览的系列性、综合性、时代性特点, 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观众带来了多样的文化选择, 也体现了博物馆所独特的文化气息与魅力。

二、关于陈列选题

陈列展览的选题, 其实也是策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乎陈列展览的定向, 是陈列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选题是对陈列展览的题材和主题的选取。题材选取主要取决于博物馆自身的性质与任务 (临展例外) , 而主题是构成陈列展览的主导因素, 规定每件展品在展览中的位置和作用。陈列展览选题的研究与确定, 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本馆实情。选题的主题思想是以馆藏品为前提条件和基础来体现的。所以, 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抓住重点, 以保证选题确切。一是要确认馆藏品能反映一定主题思想, 比较完整地反映某一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活场景、自然现象、科学技术或艺术风格,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二是要利用馆藏品所凸显的地方特色与优势, 强化陈列展览的个性色彩, 以带给观众深刻启迪。三是要挖掘馆藏品蕴涵的历史信息, 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发生碰撞, 为与观众沟通交流建立平台和基础。四是要尽可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展示考古新发现, 使观众从更多方面去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受益。

2.满足社会需求。陈列展览工作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馆藏品及其信息, 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作用。一是根据时代需要和社会热点开拓选题。近几年, 许多博物馆开办成功的临时展览或特展, 对其主题思想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准确的定位, 较好契合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受到观众的欢迎。二是根据观众需求进行选题。不同的观众群体对陈列展览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要对观众观赏的需求、心理、习惯及年龄、文化层次等特点进行分析, 从中寻找共性和差别, 从而组织不同形式的陈列展览。三是以主题贴近观众确定选题。要充分发挥馆藏品的优势, 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展览之中, 用具有震撼力的陈列展览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激发观众爱国主义激情和生活热情。

3.力求普及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服务面是社会大众, 传播馆藏品相关信息要以通俗化和普及化为出发点, 将知识性、新颖性、情趣性、观赏性融于一体, 尽量化繁为简, 缩短观众与陈列展览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观众对陈列展览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真正达到让展览“活”起来、观众“动”起来的目的。

4.树立精品意识。优秀的陈列展览是时代特点、创新精神和雅俗共赏的统一。要创新选题, 从新的视角去研究馆藏品, 充分体现馆藏品的最大价值;要掌握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发展动态, 扬弃陈列展览传统模式, 更新理念, 满足观众更新更高的需求;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关于陈列布展

文物藏品是陈列展览的“主角”, 展示其应有价值, 需要通过陈列布展方式来实现。陈列布展方式包括围绕文物展品所使用的设施设备、道具、采光、色彩、音像等各种物质手段和艺术方法。良好的陈列布展方式可使展出的文物藏品熠熠生辉, 而受观众推崇的陈列展览则是文物藏品与陈列布展方式完美结合的产物。陈列布展方式有以下功用:

1.用以诠释文物信息。观众从陈列展览中能获取多少历史信息、记录多少内容, 都与陈列布展方式有较大关系。陈列布展方式通过艺术的加工与组合, 让文物所蕴涵的信息尽可能地释放出来, 帮助解答观众疑惑。许多博物馆在运用图表、沙盘、模型、灯光等常用的方法方式外, 引入了互联网和新科技手段, 采取动与静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声光电技术的运用, 以产生新的陈列语言, 使陈列展览更具观赏性、亲近感和时代特征。

2.用以美化文物展品。博物馆具有美育职能, 不止是简单地向观众展现文物信息。许多文物具有科学、历史价值, 但缺乏艺术美, 特别是其内在美或价值需要通过特殊手法手段来发掘和开发。陈列布展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设备、色彩、灯光来装饰、衬托文物, 从而发掘美、创造美, 进而达到引导观众欣赏文物内在美的目的。每个成功的陈列展览都是件艺术作品, 其陈列布展设计中的每一个展具、每一束灯光、每一种颜色对文物起着美饰作用。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 篇10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任何有弊端的东西都必须想方设法被优化, 教育也一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弊端, 让自己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大手术”。新的理念, 即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 关注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关系。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与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者权威”等专制封闭思想, 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会向真理“膜拜”、学会敢于求变求新, 师生共同建构完美的精神家园。

二、变革教学方式,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填鸭式”讲授, 教师漠视学生的反应, 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设计的一节课内容是否完全讲完, 自己教案上的东西是否丝毫不差地向学生灌输完毕, 至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则似乎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从谈起, 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的效率自然就差了。而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光辉点的同时, 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凡是有利于学生的就是正确可行的。我在教学实际中, 采取“兼容并包”的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时,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武力统一, “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区别, 不采取和平的方式中国就不能统一吗等诸多问题。我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 多研读史料, 多与同学合作交流。具体做法是: (1) 每节课都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2) 科学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发展; (5) 教师集导演、演员、顾问等多重角色于一身, 和学生一起体验课堂的成功与失败。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愿”学、“乐”学。整个教学流程, 师生和谐互动, 共同探究历史的真相, 进而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整个学习过程, 知识与方法交融, 智慧与能力碰撞, 素质与创新之火点燃了学生生命的激情;整个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创新的课堂, 师生共同演绎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

三、髙擎创新旗帜, 有效整合教材

新课程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材编排方式的变化, “旧教材”注重通史教学, 注重对历史过程的分析, 而“新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编排, 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很难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每一节课的设计教师都要从整体着眼, 要把每一个独立的子题放在学科知识链条、学生“能力培养场”中进行系统研究,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体系。

首先, 要宏观把握教材。教师要把每节课都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 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通读教材, 掌握每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例如, 高一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包括三节内容, 这三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 其基本线索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将其放到这一条线索中去,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其次, 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 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 拓宽是适当地向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 对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 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很有益处。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 引用了农民战争的相关史料。然后对学生总结阶级斗争观点进行辅导, 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再次, 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会涉及几个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下大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向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 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四、拓宽知识视野, 聚焦社会热点

传统历史教学着重关注的是课堂, 至于课堂以外的东西似乎与学生毫无关系, 教师很少思考课堂和其外延——生活的密切关系, 以致于课堂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例如, 2010年高考的12题考察“五行学说”, 教材从未涉及, 如果没有生活基础, 学生就会“一片茫然”。为此教师应常组织举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 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组织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 久而久之, 学生就受到了感染。新课改强调历史教师要用心研究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并恰当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是历史, 处处是历史”的道理, 教会学生“课内抓效率, 课外抓广度”, 将历史学习渗透于所有行为中, 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历史学习场, 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点滴认识 篇11

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师爱是爱的情感在教育的特定环境中发展形成的结果,是一种高尚的情操。首先,师爱具有职业性。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否则教育就无法进行。与此同时,师爱是建立在教师职业基础之上的,是教师职业本身向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难怪有人说,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已经结束了。故人们常把教师的爱比作春雨,浇灌祖国花朵,让他们健康成长;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奉献从不叹息;比作吐丝的春蚕,只要活着就吐丝不断,将蚕丝献给人类;比作粉笔,散播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给别人而渐渐磨损自己。这种无论是春雨,蜡烛,春蚕,还是粉笔都反应出师爱的职业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才使那些自卑感严重,破罐破摔,不抱任何希望的学生重新鼓起勇气走向美好的明天。其次师爱具有无私性。师爱的本质是主动给予,奉献。教师每天辛勤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贡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罔个人的得失回报,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的越深,奉献的越多。师爱的全面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关心,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生活,而且要关心学生的全面的健康成长。二是面向全体。无论是男是女,长得俊丑,成绩好坏,是听话还是调皮,是干部子女还是一般群众的子女,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还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子女都要爱他们。一句话教师应怀着同样的深情和真诚的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沐浴在老师的爱的阳光下。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这样说,学生毕业多年之后,能记起老师的是那些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爱,让他们体会到了师爱的全面性。毕业之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所以一个教师不热爱差生,特殊生,顽皮生那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相信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人们常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是在社会上人们讽刺人事任免的长官意志时常引用的经典妙句,然而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却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学生,你就不断对他说:“你行,你能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相反教师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真笨。”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这也体现出相信的力量。相信学生即是给学生自信;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几乎每个成功者都具有自信心这个最主要法宝。而学生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心理身理都不稳定,可塑性极大;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评语都可能改变他的一身。自信心是学生性格的核心。学生如果缺乏自信,非但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上难以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也很难有幸福感。得到他人的欣赏,是人内心的渴求。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采用积极地激励措施,放大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使他们在肯定中获得自信,产生前进的内在动力。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科举考试落第后曾写过这样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正是有了自信心,终于完成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三、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常言道:有法者,事半功倍。我们当老师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有法可依。对待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法。然而绝大多数学生,不区分文理,一律唱读。有的在学习中运用单一的感官,比如只用视觉,看久了就思睡;对数理化学科的公式定理背得烂熟,可是就是做不来题。鉴于以上种种之举,不防试试以下建议。首先: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目的,说大一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国家的昌盛而学习。说小一点是为自己将来有一个好工作,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而学习,绝不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才能正确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自觉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其次: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初高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故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的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时间放任自流,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力争做到相得益彰。第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的提高效率。第四:讲求学法,注重效率。坚持课前预习,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坚持课中集中精力听讲。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课转;坚持做课堂和读书笔记,但是只能记老师的经典、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解题分析的亮点等,而不能没有选择的抄写和记录;坚持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老师布置的要早点完成,老师没有安排的也要挤出时间找着做,保证以一定的题量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与把握。不能光解题,还要对各种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进行归纳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解题效果。坚持课后复习和检查,做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改进泛泛而作的复习方法,突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复习中拓展和补充知识,在复习中放松和寻找新的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成效。

我坚信,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言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远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多鼓励,少打击,他们都会成为有用之才,可造之材。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

对新时代舞蹈及其分类的点滴认识 篇12

实验舞蹈, 是指注重较强的艺术性, 不断对舞蹈本体进行拓展、探索的舞蹈。它的特点是, 其表现形式或内容都是一种超前的审美意识, 有引导舞蹈事业整体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和促进力, 但是容易从根本上忽略观众的接受心理, 而只是舞蹈编导对艺术的一种纯粹的追求, 因此, 这种舞蹈一般只适合在舞蹈界专业的小圈子内进行艺术和学术上的交流, 而不适于在市场上作为艺术产品, 想观众售票演出;如果将其投入市场, 那么这类舞蹈的市场范围很小, 受众的针对性较强, 对于追求“新新事物”的一些年轻人来说, 或许是一种吸引, 但是, 对于舞蹈艺术不了解的“新新人类”, 他们很少会愿意买票进剧场欣赏令他们无法理解的实验舞蹈。就实验舞蹈而言, 最典型的就是现代舞的一些创新和实验性的创作, 如王玫老师的《天鹅湖记》, 肖苏华老师的《梦红楼》, 它们是一种观念和意识上的突破, 在我看来, 应该称得上是后现代的作品, 是对经典芭蕾作品的一种颠覆或是一种重解, 打破了一直以来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优雅形象, 以一种无厘头搞笑的方式表述了舞者或是编导内心对舞蹈的重新认识, 同时也给观众很形象的灌输了一种新的舞蹈编创范式, 原来舞蹈可以如此新颖, 可以如此无拘无束!又或许这就是舞蹈本来的面貌吧!虽然, 欣赏这种舞蹈是多少会出现与观众沟通困难的情境, 但是他们那种不断追求前沿的意识和思想对舞蹈本体而言是一种大胆革新, 无论从舞蹈动作, 还是表现形式, 都会给舞蹈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使已经形成一定套路或模式的舞蹈, 突破自我, 向前继续发展, 而不是停滞不前, 这种舞蹈虽然票房较低, 但是我们还是鼓励舞蹈编导进行这样的尝试, 当然, 如果可以同时做到提高票房, 那么就是我们最理想的结果, 这也就成为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类型——产业舞蹈。

二、产业舞蹈

所谓产业舞蹈, 是指现代产业社会中占主流的舞蹈形式, 即观众接受, 愿意为其买单的一种舞蹈。在整个市场运作中, 产业舞蹈既要考虑到舞蹈自身较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还要注重观众对其的反映, 也就是票房的成绩和经济回报。当种种艺术人才涌入社会谋求生存时, 艺术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一种谋生手段, 这一切非商品化艺术行为都不能阻止其商品化趋势”。 (见《艺术生产概论》第七章《艺术作品的消费》182页) 进行产业舞蹈的创作, 对舞蹈编导来说, 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它要求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要掌握好一个尺度——雅、俗。如果为了保证票房, 一味的趋从观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满足他们的视觉享受, 而摒弃舞蹈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艺术性, 那么它就变成一种媚俗的、低劣的商业舞蹈。如果为了保持舞蹈作为高雅艺术的光环, 只是强调其自身的绝对艺术性, 而全然不考虑观众的心理接受问题, 那么它则成为一种媚雅、做作的艺术舞蹈, 这就把舞蹈重新推回到象牙塔中, 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矫造之感。这种媚雅和媚俗是不可取的, 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 雅俗共赏是其基本特点。在给观众艺术享受的同时, 演出团体也可以取得票房上的盈利, 或者至少不会出现亏损的现象。在这方面, 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就是一部成功的产业舞蹈的例子, 从它一开始的产业宣传运作, 到整体的舞蹈编排, 可以说步步为营, 作为一部以原生态为主打口号的舞蹈, 它的题材首先就十分符合现代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大环境, 而且很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视听的新鲜刺激, 从而引起观众对其的关注度和相当的好奇心, 这都从一个侧面保证了这个作品的票房;其次就是杨丽萍自身的明星效应及艺术魅力, 这既保证了《云南印象》较高的艺术质量, 同时也是票房的巨大号召力;最后是《云南印象》在最初, 走的就是一条产业舞蹈的路线, 从创作之初到演出前的媒体炒作与宣传, 都是有一家舞蹈文化演出公司一手策划和推行的, 这种专业团体的强有力的、较新颖的宣传手段和宣传策划, 在公演前就已经在社会上造成空前的知名度, 做到了“未见其身先闻其声”的绝佳效果, 这种知名度会对观众形成一种很强的观赏导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它已在观众的潜意识中造成一种心理暗示, 所以基于这三点, 《云南印象》公演于世时, 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场面, 同时还获得了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舞剧舞蹈诗的金奖!这是我们对产业舞蹈设定的一个理想——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双丰收!

三、宣教舞蹈

所谓的宣教舞蹈, 顾名思义, 就是充分发挥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宣传、教育、陶冶人的功能的舞蹈, 在我们现在的中国,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宣扬主旋律, 歌颂党的政策, 反映稳定、健康、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的舞蹈, 其一般形式多为大型的歌舞晚会, 主要由国家、政府来出资, 支持各专业歌舞团体进行这方面的舞蹈创作, 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手段, 同时又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内容, 有利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作为一种强调功能性的舞蹈形式, 其艺术性应该表现为普泛性与独特性想融合, 即一种最低点与最高点的完美结合——普泛性是一个最低标准, 要在一种大众接受的范围内扩展自己的疆域, 进而展现自己的独特性, 即最高的标点!目前来说, 作为一个高度的象征, 历年来的春节歌舞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典型, 国家对其的投入很大, 而且他的受众是全国的观众, 所以普泛性对其来说很重要,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晚会, 要保证一定的艺术水准, 要有民族特性, 毕竟代表亿万华夏子孙, 所以每年的春节晚会都会经过长时间慎重对各个节目进行反复的审查, 最终保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台高水准的精彩节目, 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 纵观历年歌舞晚会的节目单, 或是其他一些大型所谓歌舞晚会的节目安排, 会发现一个问题, 舞蹈的比例相对要少得多, 而且多为一种歌伴舞的形式, 就连国家级的晚会都是如此, 舞蹈只是歌唱类节目的一个附属物, 当然, 我们也要从舞蹈自身寻找原因, 而不应一味的埋怨“外界”, 舞界自身对这种所谓的政治性的任务, 多是习惯于伴舞的形式, 其实, 在我看来, 春节歌舞晚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晚会应该是一个平台, 一个传播舞蹈新作品, 推出新人的平台, 而不仅是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温与回顾。

大投入对于一台晚会来说固然重要, 但是不等于大的投入可以保证晚会的精彩与成功!小的成本同样可以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同样是作为宣教舞蹈, 《女孩与仙鹤》这个作品应该算是“小制作”, 但是每次演出时, 都会使得观众落泪, 这对于一个舞蹈作品来说是很难得的, 毕竟舞蹈是一门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 它不像音乐那样可以直入人心, 易于让人感动与震撼, 它需要观众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来了解一种信息——或是舞者自身情感, 或是一种思想与意识, 而且观众会因过多地注重舞者外化的身体动作而很难身心投入到作品之中细细品味。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冯双白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歌舞晚会近来已经成为舞蹈发展的一种态势。”那么, 如何使得现今的歌舞晚会做到“上下同乐”呢?把握其政治宣教的方向首先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要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意蕴

马虹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 舞蹈主要是运用一系列动作、节奏、表情等多种因素以达到传达感情的目的。舞蹈艺术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态的美, 更重要的是借助形态动作来表达感情, 并通过舞蹈语言和舞蹈形象来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和精神,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蕴。

关键词:审美特征;审美意蕴;情感性;象征性;节奏性;动作性

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它的显著特征是:舞蹈以人体动作为手段, 借助节奏、表情等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以此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物质手段是不断运动着的人体, 而不是空间幻觉视像或画面上的人体, 因此, 舞蹈艺术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同时舞蹈审美意蕴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接受和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性、象征性

艺术都有很强的抒情性, 但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是最为强烈和突出的, 有人甚至认为它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只是它的情感表达有不同的方式:舞蹈受人体动作的限制, 它不能以语言的形式诉说, 不宜直接摹拟生活中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 人体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肢体动作, 甚至是带有感情的动作表现高度概括化的精神面貌, 抒发内心的情感。

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如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是成语“手舞足蹈”的来历。从这几句话来看, 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 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 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抒发感情, 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 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

舞蹈没有台词, 一般只有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这是舞蹈感情的表现受到一定的制约, 但这样的也促使舞蹈寻找更加适合的表达手段, 因此有了更加广阔、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或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突出明显。情绪舞的感情之强就不用说了, 情节舞虽以情节为重, 但本质仍然是强烈的抒情性。舞蹈《天鹅湖》第二幕中王子与天鹅初次相遇时的一大段古典双人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细腻地表现了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 继而萌发爱情、腼腆含蓄的复杂感情变化过

提高其艺术性, 在其普泛性的基础上, 注重艺术审美的追求, 做到简单而迷人, 独特而深刻。现今专业歌舞团都在进行体制改革市场化, 举办的所谓专业歌舞晚会, 对其艺术性是有所强调, 但是, 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也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品味与趣好, 推出了一些所谓的新型歌舞晚会, 如《秘境之旅》《华彩唱风流》《炫》等, 都是上百万的豪华制作, 但究竟能否赢得市场, 或者说能赢得票房收入的多少, 这都需要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当然, 除了这种大型的歌舞晚会之外, 作为教学的一些经典剧目也是属于宣教舞蹈的范畴, 它偏重于舞蹈的教育功能, 通过学习和鉴赏这些以教学为目的的经典舞蹈作品, 使学生们很感性地对所学习的舞蹈内容, 有真实的接触和直观的了解。如舞蹈学院创作的舞剧《原野》, 古典舞作品《秋海棠》《胭脂扣》, 民间舞作品《老伴》《扇骨》等, 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成果的总结, 是对学生受教水平的一种检验。通过“桃李杯”“荷花奖”等舞蹈比赛的形式, 来促进各专业艺术院校和团体的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展演, 使学生在接受训练的同时, 更学会对审美的追求, 从心灵的视角来陶冶人对艺术美的享受。

结束语

通过这三类划分法对舞蹈的重新界定和分析, 至少我们可以程, 其感染力非常强烈, 称得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舞蹈主要不是再现生活, 而是抒发感情, 舞蹈的目的就是抒情。舞蹈的抒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舞蹈与戏剧相对比来看, 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 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 可以直接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觉和联想情节和故事, 这就要求舞蹈动作要有强烈的情感性在里面。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 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 而舞蹈则更强调形体美, 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舞蹈中的动作, 于现实中的动作是由区别的, 舞蹈艺术既要考虑动作的逼真性, 更要注意动作的美观性。现实生活中的动作虽然也可以表达情感, 但视觉不会非常强烈。在舞蹈中, 因为没有语言的辅助, 一切都得靠动作来表现, 这就需要对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形象的提炼, 使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出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也正是如此, 舞蹈的抒情性才会变得那么强烈和明显。当然, 抒发感情的舞蹈和生活, 两者也不是完全分开的, 只是反映生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 舞蹈是用人体为表演的物质手段, 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连续运动队的优美的形体动作, 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得人体动作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队的艺术。

舞蹈是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的言谈话语, 通过舞蹈者的肢体动作完成人物活动、性格的刻画。它不同于文字、声乐等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 舞蹈是没有台词的。只能把有声的东西, 变为无声的情感交流。因此, 这就存在一种转化, 都必须彻底地转化为舞蹈特有的语言:“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造转化的过程中, 舞蹈的动作等都带有了一层象征意义, 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 舞蹈具有象征性和虚拟性。在现实生活中, 少女不会踮起脚尖走路, 小伙子也不会托举动作抒发倾慕之情。但是在舞蹈艺术上不但被承认, 而且被认为是美的象征, 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照抄。因此可见, 舞蹈这些特殊的语言都有其象征的意义, 因此, 欣赏舞蹈不要苛求与现实的相同, 而要发挥想象, 明白舞蹈语言的特殊含义。

舞蹈与体操和杂技不同, 体操和杂技展示的人体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包含的感情因素很少, 它所现实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体技巧。而舞蹈艺术就不同了, 它把人体美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 目的在于表达人们的一种思想感情, 反映一定的主题, 舞蹈者的动作不是单纯的炫耀技巧。在舞蹈中, 任何姿势都有象征的

上一篇:AODV协议下一篇:联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