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精彩(精选3篇)
点滴精彩 篇1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教育, 而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德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明确的一件事。作为现代社会下的教师,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教育形式以及个性越来越强、思想越来越复杂的学生, 如何让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 成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 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重要问题。所以,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项工作, 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从教十几个年头, 有初出茅庐的雄心勃勃, 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还有发现新大陆的喜出望外。我觉得教育是一项磨人的工作, 尤其是小学教育, 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每天却直播着不一样的故事, 叙写着点滴的精彩。
一、馒头风波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首千古绝唱的古诗, 可以说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知晓其中的酸咸苦辣呢?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中午, 是学校卫生大检查的日子。学生到校后我随学生一起搞卫生, 督促他们清理卫生死角, 不经意间一个馒头映入眼帘, 它静静地躺在卫生角几把笤帚的后面。我心想:每天营养餐时我都教育学生不能浪费粮食, 怎么还有学生这么做?于是我轻轻捡起, 把它放到讲桌上。因为下午第一节课是班会课。
随着预备铃声响起, 学生都回到了教室, 我要求学生到操场里捡树叶, 每人四百六十片, 上课铃声响回到教室。 (因为正值深秋, 校园里有很多落叶。) 我快速回到办公室下载了一段农民收麦子、磨面、蒸馒头的视频。
上课铃响了, 学生急急忙忙跑进教室。
“同学们, 好玩吗?”
“好玩。”
“不好玩, 太累了。”
“咱们先不聊捡树叶的事了, 说说馒头的事。你们谁知道馒头是怎么做的?”
“不知道。”很多学生摇摇头, 异口同声地说。
“我见过我妈妈做, 我知道。”我们班的小不点岳玲玲自豪地说。
“前一天晚上弄面, 第二天等面里有小孔, 就往里面放些白白的东西揉来揉去, 等揉好了, 就弄成馒头的样子放在锅里蒸了。”
“哇, 这么麻烦。”有些学生低声念叨着。
“那就是说提前不准备是吃不到馒头了。”我故意说。
“嗯、嗯。”岳玲玲使劲点着头, 回答道。
“那面是怎么来的?”
“买的。”“麦子磨的。”学生七嘴八舌地嚷嚷。
“麦子是怎么磨成面的, 见过吗?”
“没见过。”
“麦子春种夏末收, 你种过、收过或去麦地里劳动过吗?”
一连串的问题教室里沸腾了, 有的说跟爸妈给麦子打过药, 有的说放过水��他们你一言, 我一语, 兴致勃勃。
紧接着我播放了农民收割麦子、磨面、蒸馒头的情景。看完之后, 我追问:“馒头来得容易吗?”
“不容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我觉得该到主角登场了, 于是我指着讲桌上的馒头说:“这个馒头是我从卫生角旮旯里捡到的。”
顿时教室里变得安静了, 学生都看着馒头不说话。
我又说:“两位师傅阿姨每天早早起床为我们做早餐, 我们学校四百六十个学生, 至少要做四百六十一个花卷或馒头, 做完之后又要按每班的人数准确无误地分开, 按时给我们供应营养早餐。”说着说着学生都低下了头。“课前让你们捡了四百六十片树叶, 你们觉得累, 捡树叶比起做馒头容易多了吧。”
一个个像谷穗一样耷拉的脑袋抬起来了, 他们憋着红红的脸, 异口同声地说:“老师, 我们以后绝不浪费粮食。”
我觉得有什么比这泪珠更珍贵, 比这发自内心的承诺更有力呢?这节课我捡起的不仅仅是一个被丢弃的馒头, 而是蕴藏在学生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
二、一剂良方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每天都在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捷径, 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良方。
总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不容忽视。在教育这条路上, 一个心思就是一道风景,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童话, 我们没有选择风景的权利, 但我们有改写童话的义务。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 风景有时不能遂愿, 但只要用心经营, 用心感悟, 定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 且行且快乐吧。
摘要:教育是一份追求, 不求最好, 只求更好;教育是一份收获, 需要辛勤耕耘, 用心经营;教育是一份奉献, 能够时时叙写点滴的精彩。在琐碎平凡的教育生活中, 教师要留心生活, 抓住有利契机, 因势利导, 润物无声。“馒头风波”“一剂良方”等生活故事, 从不同角度演绎出不同的童话, 诠释着教育的幸福。
关键词:用心教育,点滴精彩
点滴精彩 篇2
一、丰富内容, 让评价全面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 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且将它作为唯一的尺度。可喜的是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 讲解《春》时, 在导入新课时, 可用回忆有关春的古诗句导入, 学生展示: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教师评价:“能大胆的举手, 搜寻记忆, 勇敢地诵读绘春诗句, 你们是好样的!”进行新课时, 学生们带着欣喜的语气自由去读, 语调上扬, 整体节奏为轻快型时, 教师评价:“什么是最美妙的音乐———你们的饱含真情的读书声。”评价时神情应是专注的、投入的。当有一位学生很幸运地展示了他的朗读, 教师评价:“听你朗读, 我仿佛走进春天的乐园里, 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赏析春风图时,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教师设问:吟诵佳句,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品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 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形象逼真。教师评价:“作者荣幸地找到了知音, 你们都是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实践证明:教师适时地且恰如其分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信心, 有效地推动教学发展。
二、讲究语言, 让评价艺术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之一。客观正确的教学评价语言, 促进学生智慧的产生、思维的飞跃、激情的涌动。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 激活学习的欲望, 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 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不能吝啬赏识和赞许, 要用适当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和激励。教师发自内心的一个鼓励眼神, 一次温暖的抚摸,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2. 机智性评价, 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 预设的课堂缺乏活力, 没有生机。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知识生成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 面对突发情况, 教师课堂评价应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其表现为:反应快速, 反馈及时, 应对巧妙。当学生读错字时, 教师评价:“这个字, 正是老师要强调的, 谢谢你帮老师这个忙。”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时, 教师根据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 灵活运用评价语言, 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实践表明:教师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 既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小心地呵护了学生的心灵, 又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幽默性评价, 唤起课堂的生机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口语交际的润滑剂, 是课堂教学的助手。教师幽默诙谐的评价能为课堂生色, 为教学增辉。学生大脑略感疲劳的时候, 教师适时、幽默的评价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疲倦, 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思路受阻时, 教师风趣的评价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当拓展知识时, 教师诙谐的评价能增强学生信心, 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总而言之, 教师的幽默评价使课堂妙趣横生, 唤起课堂无限生机。
如, “海内存知己”这是王勃的诗句, 其中的“己”字, 学生容易出错, 将其写成“已”, 教师评价:难怪你们出错, “己”和“已”只有一点点的小差别, 请眼花的同学, 赶快擦亮眼睛, 仔细观察, 认真书写。教师幽默的话语, 既弄清了字形, 又让课堂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三、活用方式, 让评价多元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提倡综合采用自评, 师评, 同伴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深刻认识多元评价的好处, 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学生自评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 有利于彰显长处, 调动兴趣;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关键, 有利于明确方向, 增强效果;学生互评是促使学生发展的动力, 贴近他们的生活, 突出主体, 真实民主, 富有情趣。语文课堂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能融洽师生关系, 激活师生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情感体验,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如, 讲评《感恩父母》的作文, 佳作大多取材于家庭细微的小事, 深夜妈妈为自己掖被角, 端咖啡, 送水果……师生共同评点, 既分享同学们的故事, 体验其真情, 又能借鉴其写作亮点, 研讨精彩之处, 加深印象, 作文讲评高质量高效益。
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 还要重视评价的内容。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情境有别, 课堂评价内容也不尽相同, 课堂评价语言也不拘一种形式,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泉, 但可以滋润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课堂评价, 积极创设“磁性”的互动平台, 妙用评价艺术, 彰显课堂魅力, 演绎生命精彩。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教育功能,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内容, 让评价全面化;讲究语言, 让评价艺术化;活用方式, 让评价多元化。
点滴精彩 篇3
一、萌动音乐兴趣—课前组织中的语言与声势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一节课开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多样性的模式进行导入,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把班级组织得规范有序且美丽动感呢?在这里, 我们可以设置节奏模仿、节奏回声、节奏变变变等游戏活动, 把生动有趣的语言对白配上简单的动作进行练习, 对于这种即兴变化的练习, 学生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非常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活动中,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 组织问候拍拍拍
当我们给陌生的学生上课或者在一年级新学期的音乐起始课上, 可以运用一些节奏问候语进行对白变化, 在单纯的固定节奏作为整序拍手后, 发出“小手 ︳在哪里 ︳随我一起︳变变变 ︳”的指令, 看到学生模仿节奏且结合语言回应后, 教师再将节奏和语言随之再进行变化, 学生会情不自禁被吸引且加入不断的创新中。这时, 学生注意力非常迅速集中到老师身上,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节拍感, 又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和应变力。
2. 名字接龙变变变
在一年级新学期的开始, 可以尝试跟学生玩玩“说名字”的游戏。老师开头说出一个学生的名字, 被叫到的同学就搜索下一个同学的名字, 名字一个一个地变, 节奏也随之改变。
其他年级的同学可以跟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来玩“音乐家名字”的游戏, 可以是贝多芬、肖邦、莫扎特, 也可以是现在的流行歌手周杰伦、那英、汪峰等, 还可以结合本地的风景名胜, 如:石室岩、凤凰山、九鲤湖等。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 利用语言与声势的自然结合, 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稳定节拍感, 养成了聆听音乐的习惯, 也锻炼了他们的听觉反应能力, 培养了他们迅速思考的习惯, 课堂效果甚为突出。
二、丰富歌曲表现—歌唱教学中的节奏练习与声势
在歌唱教学中, 加上声势动作训练可以使部分复杂的节奏及声部训练简单化, 使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趣味化, 丰富了歌曲的表现。
1. 固定节奏型的声势伴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低年级教学中, 要先预设固定节奏型的训练, 通过均匀的律动、有规律的节拍练习, 刺激学生体验节拍的稳定, 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可以从新课教学的歌曲中提取出节奏型, 从简单的基础音型开始练习, 结合声势动作, 进行口读、手拍, 也可以脚踏固定拍等, 通过系列的巩固节拍与节奏相结合的练习, 提高学生分离节奏、识别节奏的能力。
例如, 在湘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其多列》的教学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音乐感知的基础程度较浅, 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听音乐找出四二拍节奏型, 第一遍加入最简单的拍手动作, 运用最简单的节奏型X X ︳ X X为歌曲伴奏。第二遍复听时节奏型不变, 变拍手的动作为拍腿的声势动作进行伴奏。在学生掌握好节奏音型后, 运用以下声势方法边引导学生边朗读歌词边伴奏。
(左, 左手拍左腿;右, 右手拍右腿;拍, 双手拍击)
通过不同声势动作的参与, 学生在每一遍的演唱过程中都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2. 变化节奏型的声势伴奏
对于歌曲中较为复杂的节奏音型, 通过声势动作的参与, 多种感官的参与协调, 在玩、说、唱、动的过程中感知节奏, 认识不同音符组合而形成的节奏类型, 理解节奏中不同时值音符的组合, 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细致地区分和学习所要教学的知识点, 掌握音乐技能。
例1:在湘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打掌掌》一课中, 这是一首变拍子的童谣, 二拍子和三拍子的转换是难点。为使学生轻松地完成二、三拍子的转换, 加入声势动作, 用拍手与踏脚的律动来突破难点, 在读童谣的同时加入拍手掌、拍手腕的声势律动 (强拍拍手掌, 弱拍拍手腕) 参与表现。从手的动作参与过渡到脚的动作参与 (强拍跺脚, 弱拍点手心) , 最后手脚参与游戏, 从多方面让学生体验。也可以同桌互玩、小组合作, 学生不仅正确掌握了节拍的时值, 也使游戏更加生动、活泼, 具有趣味性。
例2:在四年级教材《西风的话》一课中, 课前预设的节奏互动可以截取歌曲中的节奏音型进行变化训练, 如:
(四分音符的ta可以拍手表示也可口读节奏, ti用脚踏步表示也可抖动丝巾表示, 二分音符的ta飘起丝巾表示)
通过两条不同节奏型的对比, 加入声势进行模仿、接龙练习, 在掌握节奏后加上歌曲的旋律, 不但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也让学生在审美中, 自然地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层层推进, 寓教于乐, 并获得一定的创新体验, 初享成功的乐趣。
三、加深情感体验—欣赏教学中的声势参与
通过声势活动来参与体验聆听的欣赏乐曲, 首先要选择有主题音乐的结构乐句及节奏型, 通过声势的参与, 加深学生对所欣赏作品的理解, 加强对所欣赏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欣赏时, 对情绪鲜明的乐段, 边听边和着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的部分, 用身体来感受表现该作品, 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聆听音乐作品的兴趣, 并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五年级上册教材《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 》中, 初听时引导学生对整首乐曲进行完整聆听并感受乐曲的情绪, 再次聆听时引导学生找出乐段的对比部分, 并分析其旋律的特点。欣赏第一主题音乐时, 可以用简单的手臂动作或者通过身体的摇晃摆动来表达作品自由豁达而又饱满的情绪。欣赏第二主题教学中, 出现了重音记号, 切分节奏等较复杂的节奏型, 加入适当的声势动作可以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旋律的变化, 当速度变化较快时, 用点手心的方式随音乐节拍点手, 当音乐缓慢时可以用手腕带动手臂挥动来表示, 当音乐停止时, 合上双掌表示。完整欣赏后, 师引导学生总结音乐变化, 并出示伴奏图谱, 或者画出乐曲的旋律线再次聆听。通过声势参与欣赏教学, 分析乐曲的节奏、速度、旋律等特点, 对帮助学生记忆旋律、体验情绪、丰富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奥尔夫强调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 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他说:“要以身体奏乐, 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 这些声势的多方位参与,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不但有效落实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 也丰富了我的音乐课堂, 促进了学生即兴发挥创造力的萌发, 让音乐课堂真正具有音乐性, 愉悦身心、学习艺术, 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杜磊.小学音乐教学的50个经典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