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指标(精选9篇)
行为指标 篇1
一、主要问题及讨论
医院为了达到合管办审核付款的次均费用标准以减少因超标而超成的扣付医疗款, 也出台了全院各临床科室农合次均费用的控制标准, 并纳入奖金考核体系。农合次均费用控制指标也通过医院考核体系传达到各临床科室, 从而影响了医疗行为。
1. 为控制和降低次均费用扩大病人收治条件
影响次均费用指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一定期限内的农合住院病人数;另一个是住院费用总额。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农合次均费用, 临床科室只有放宽收治条件多收病人, 以摊平次均费用。例:某医院心内科, 平均收治一个心脏介入手术植入起博器的病人, 将产生住院费用约5万元。以医院对该科室制定的农合次均费用1.2万元计算, 就超出了3.8万元。为控制和降低农合次均费用, 该科室不得不考虑多收普通病人, 以平均次均费用。这样使得可以在下级医院收治的病人也收到科室, 加重了医护人中的工作量。这从另一角度说这是“过度医疗”。
2. 为规避和降低次均费用让住院病人到门诊收费室交费
住院费用由多种项目组成。科室出于规避和降低次均费用的目的, 对其中的高资耗料或自费药品等项目拿出, 动员病人到门诊收费室另行交费, 不记入农合病人的住院费用。这种规避和降低次均费用的情况会直接造成以下几种情况。 (1) 收入划分不准。本来应是记入住院费用的收入被交到了门诊, 加大了门诊收入, 减少了住院收入。进一步因数据不准而影响了收入分析。 (2) 单病种费用统计不准。单病种费用统计是以病案室信息系统中的该病种住院病人的费用记录进行统计。将部分住院费用划到门诊, 人为减少了住院费用, 造成该病种统计数据偏低, 与实际情况不符。 (3) 住院病人医嘱无记录。住院病人到门诊交费是不需在医嘱上操做的。病历中的医嘱无相关记录就存在纠纷隐患。 (4) 病历收费检查缺少资料。对病历收费的检查, 是以该份病历的住院费用清单为依据, 对照病历进行检查。如果病人在门诊交纳了高资耗材费用, 在住院费用清单上就没有体现, 而对高资耗材进行溯源性的注册条码却粘贴在病历上, 造成漏费的假象。
3. 为控制和降低次均费用不愿收治符合收治条件的大费用病人
面对疑难病, 有条件开展却因预计手术、材料、自费项目等情况, 动员病人到上级医院治疗, 以降低次均费用的风险。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有四:挫伤科室积极性, 阻碍该地区医疗技术的稳定与发展;加重农合病人的就诊成本和医治费用;加大上级医疗机构的紧张性, 造成进一步过渡医疗;加重农合医疗保险资金的支付风险。
二、对策与建议
次均费用是医院对农合工作管理的重要的手段, 也是合管办考核医院农合工作的重要指标。上述问题反映出使用单纯的农合次均费用指标进行考核对医疗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关于改善这一局面有以下五点建议。
1. 医疗机构观念转变
医务人员要转变认识。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 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 参保人数逐渐增加, 农合支付将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以过硬的医疗技术与良好的服务态度争取农合市场, 做稳农合市场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合管办指标多样化和考核立体化
从上述的问题可以看出, 一味压低次均费用, 会制约医院学科的建设、科研技术的发展, 医院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和威胁。而医院主要是通过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来提高医院的级别, 扩大医院的影响。所以医院必须靠收治病人、治疗疑难杂症来提高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水平。合管办对医院农合管理工作的考核应该是多样性的指标, 立体式的考核, 不能简单以次均费用这一指标来衡量。可以建立一套以次均费用为核心, 其他指标为辅助的立体指标体系, 来对医院的农合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不仅从费用角度, 还应从用药合理性、检查合理性、手续流程规范性等角度进行考核。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医疗需求的提高, 在进行治疗方案、耗材选用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医治费用相应提升。次均费用从这一角度来说, 并不完全由医院控制。
3. 农合政策应有所保有所不保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 配套建设, 协调发展。”“到2020年,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从中可以看出, 国家建设的是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即然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那么对超出的基本医疗范围的医疗消费应不予保障或选择性保障。如:进口的高值耗材等应从次均费用计算标准中剔除。至于意外伤害与生育保险可借鉴商业保险, 合管办可在现行的农合保险资金中划分出专门的农合意外保险资金与农合生育保险资金或者开启新的农合意外保险项与农合生育保险项, 并制定出单独的农合意外伤害保险和农合生育保险补偿比例与相应的次均费用标准。
4. 医院对科室农合工作的激励政策
农合工作管理的一个重点是绩效考核。如果科室没有得到良好的激励, 就难以做好农合管理工作。医院为了较好控制农合次均费用, 将次均费用的指标下达到科室。在制定指标下达时, 应该充分考虑医院情况和各学科特点, 本着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手续流程规范的原则, 分别合理制定, 不能搞一刀切。
5. 加快农合补偿与结算信息化的接口进程
在实际运作中, 由于仍完全采用手工补偿与结算的方式, 信息化程度较低。不便于农合病人的补偿, 且给合管办的审核也带来不小的难度, 更可能由于人工的失误而让医院蒙受损失。同时, 由于医院采用先对参合农民垫付补偿资金, 后到合管中心审核报销模式, 审核补偿周期过长, 造成医院流动资金被严重占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加快农合补偿与结算信息化的接口进程以实现医院收费系统与合管办审核结算系统对接。合管办则可根据每年的新农合实施办法, 将相应的补偿政策、目录内药品、诊疗项目等在审核系统上进行设置。参合农民就诊发生的费用明细信息在系统中也可一一反映出来, 参合农民在结账出院后可以根据政策进行现场补偿结算,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诊即时补偿。更可加速医院农合垫付补偿资金的划转, 提高效率, 避免医院流动资金的被占用。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次均费用指标是合管办对医院农合工作审核付款的主要考核指标。在具体操做中, 次均费用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约束了部分医生的过度医疗行为, 但简单的以某一时期农合住院病人总费用除以同一时期农合住院病人总人数得到的次均费用在实际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次均费用,指标体系,合作医疗
行为指标 篇2
IQC在来料检查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良,检查时要从来料整体和抽取样品两方面来进行检查,就整体来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来料错
来料错不良主要有来料的规格要求不符,即来料的一些相关参数与要求不符,如电阻、电容等的误差值,三极管的放大倍数等;另外有要求来此料,而实际来成彼料,如本要求来电阻,而实际来成电容等;也有没有PO的料——即多余物料。
二、数量错
此不良主要是指来料时数量不符,包括多料(如超ITV数等)、少料(如总数比GRN数少、包装实数比标示数少等)、无料等。
三、标示错
此不良是指来料本身没有不良,而只是在内外包装,LABEL等的标示时出现错误,如标示时P/N写错,多字符或少字符等。
四、包装乱
此不良包括一次来料的多个物料混装、标示不对应、包装破损以及一个物料的包装松散、摆放不整齐等。此不良易造成IQC检查物料时找料难、整理麻烦、降低工作效率等,另也容易造成物料变形、划伤、破损等其它不良。
IQC来料检查,除整体检查外,更重要,花时间更多,不良内容更复杂多变的是抽样样品的检查,抽样样品的不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外观不良和功能不良。现试总结叙述于下:
一、外观不良。
外观不良项目较多,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不良内容,不同的原材料其外观不良也有各自的特点。从检查的内容分,不良情形有:(1)包装不良:
有外包装破损、未按要求包装(如要求真空包装而没有真空包装一步要求卷带而来成托盘装、单个包装的数量有要求而没按要求等)、料盘料带不良(如料盘变形、破裂;料带薄膜粘性过强机器难卷起、易撕裂、撕断、粘性弱松开致元件掉出等;)、摆放凌乱等。(2)标示不良:
有无标示、漏标示、标示错(多字符、少字符、错字符等)、标示不规范(未统一位置、统一标示方式)、不对应(标示有实物无或有实物无标示,即多箱物料乱装)等。(3)尺寸不良:
即相关尺寸或大或小超出要求公差,包括相关长、宽、高、孔径、曲度、厚度、角度、间隔等。(4)装配不良:
有装配紧、装配松、离缝、不匹配等。(5)表面处理不良: A、本体不良:
有破裂、残缺、刮花、划伤、针孔、洞穿、剥离、压伤,印痕、凹凸、变形、批锋、断折等。B、清洁不良:
有脏污、黑点、白点、异物、水纹、指印、花点、霉点等。C、颜色不良:
有错误、不均、差异等。D、丝印不良:
有错、漏、缺、淡、模糊、重影、偏位、反印、附着不牢等。E、电镀不良:
有薄、漏、不均、粗糙、颗粒、氧化、脱落等。F、油漆不良:
有多漆、堆漆、漆粒、附着不牢、印痕、杂质、不均、缺漏、补油、补漆等。G、其它不良。
一、定义
IQC检验员行为规范:是指IQC检验员在工作现场(含办公场所、外出检验场所,但不限于列出场所),应该遵守的个人行为规范。
二、目的
规范IQC检验员的行为,保障来料检验的质量和物流效率,降低后工序和市场投诉率,提高IQC检验员的服务意识,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工作形象。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IQC所有员工(检验员、检验组长和文控员)。
四、IQC检验员的基本行为规范 1.工作现场要求
1)工作时间要做到“十不准”:不聊天说笑,不高声喧哗、打闹,不办私事,不打私人电话(接听限三分钟),不会私人客人,不打瞌睡,不串岗,不准将工作无关的资料输入计算机,不准用公司计算机玩电子游戏,不发送与接收与工作无关的邮件。
2)正常上班时间,在工作场所,必须着装整齐,整洁。
3)正常工作上间要端正坐姿,不能斜靠在椅子上,不能趴在检验台上。4)出勤
a)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每周周一早上8:25分准时参加早会; 早会要列队整齐;一般站横排,早会期间应
立正站立,注视主持人,不允许左摇右晃,东张西望。
b)安排加班的人员,应按照正常工作日的作息时间出勤,需要离开工作岗位的,要向直接主管或值班负责人请假,准假后方可离开。
5)工作区域现场安全、5S
a)在IQC生产工作现场,必须遵守和执行《IQC工作区域安全、5S管理规定》。
b)对于进入IQC区域的外来人员(指供应商和公司相关部门人员),IQC任何员工都有责任要求其遵守《IQC外来人员管理规定》;对违反规定者,应立即予以纠正,情节严重者,立刻上报主管处理。
c)任何员工发现工作场所存在安全隐患,都有责任及时消除,并报区域责任人。下班后,最后离岗的员工,有责任检查生产工作现场的安全,并且关断所有电源(除特殊要求老化测试外)6)物料检验
a)根据采购物料、正向、逆向、超存储期物料的送检情况,严格依据相关检验操作指导书进行正确的检验,判断和记录。
b)对于送检的急料,接到送检单据后要在2小时内处理完毕;不能完成的,要及时上报主管,以便主管协调资源解决,或知会相关部门。7)仪器管理
正确的使用各种测试仪器,随时维护检验设备、仪器仪表,及时反馈设备故障,保证检验工具的状态正常,提高检验效率;对危险性仪器使用,必须遵守《IQC危险性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的要求。8)问题反馈
a)问题反馈要采用逐级上报、逐层解决的原则,出现任何问题,要首先向自己的直接主管汇报,直接主管要在最短时间内落实解决员工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向上级主管汇报。
b)对于采购TQC、质管科、结构开发部、资料开发部等检验标准下发部门提供的操作指导书、标准、技术文件、图纸等,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错误、矛盾、不适用的地方,都要及时反馈,不得采取口头、电话等很难追溯的形式反馈,不得在没有任何反馈以及文件没有修改生效时擅自改变检验方法。对工作现场环境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反馈。9)文档使用
文件资料不得随便复印和丢弃,保密文件必须放置于保密柜中,取阅文件要登记,文件使用要遵守《IQC文件管理规定》。10)与公司相关部门工作交往
a)对相关部门的问题反馈或业务需求,我们要迅速给予解决,并知会主管,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尽快回复原因,或者上报主管处理。
b)在与公司相关部门交往沟通过程中,不得发生争吵;要保持良好的对外合作形象;言语礼貌和善,问题的表述要清楚准确。
11)与供应商交往时的基本行为准则 a)明确沟通。
n 禁止向供应商做任何错误的或不实的说明,禁止与供应商谈论及传播竞争对手对我司的流言蜚语;禁止与供应商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宜(特别是公司内个人事宜),更不能有意或无意地泄露公司的商业和技术秘密。n 检验员在与供应商沟通双方有争议的问题时,应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中进行,注意沟通方式,讲究文明礼貌,禁止大吵大闹,更不能讲粗话脏话,影响公司和个人形象。
n 检验员与供应商所谈工作仅限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不超过本身权限的业务;禁止作出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或超过本身权限的任何承诺或姿态。b)外出验货
检验员外出到供应商现场验货必须遵守验货流程和相关操作指导书。严格按照验货标准检验,禁止凭个人情绪和相处关系好坏而采取多重标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因公司已发放伙食补贴和外出误餐补贴,外出验货人员的餐饮原则上由个人自行解决,禁止任何人借工作之便以各种方式向供应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餐饮、招待等。c)馈赠
n 检验员不得接受可能影响或是令人怀疑影响供应商与公司之间业务关系的任何馈赠。
n 检验员不得接受现金、现金代用券,无论价值高低。
n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检验员因一时推脱不掉而收到供应商馈赠的礼物,应马上报告主管并上交干部处。n 检验员因业务关系与供应商接触时,应谦逊有礼,平等待人,禁止讲话“牛气”十足,自以为是的行为;更不能借工作之便向供应商介绍业务或推荐亲朋好友任职。d)投诉
检验员与供应商之间因意见分歧发生争执又沟通无效时,如业务人员对供应商感到不满可向主管人员反馈,依据正常途径寻求问题解决,禁止大吵大闹,出言不逊,令事态扩大;如供应商对我方检验员的工作态度或其它合作感到不满要求上诉时,检验员应主动告知对方投诉渠道,由上一级部门或主管人员协调解决,避免出现供应商有问题无处申诉,造成投诉无门的情况。
五、考核与处罚
检验员在日常工作中,以及在与供应商的业务接触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上述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检验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将与考评挂钩,一旦违规,立即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对情节轻微者,将予以通报批评或按规定扣除品质系数;对情节严重者,将上报干部部,视情节和影响程度给予不同级别的处分,包括调离岗位、警告、罚款、降职降薪、辞退等。
一、日工作索引图及相关说明 1.检验员日常项
A:上班前,检验员先要进行防静电腕带及人体综合电阻测试,测试合格后方可开始正常的检验工作。如果遇到测试通不过的情况要及时向相关主管人员反馈。
B: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对自己所负责区域的5S进行清理,确保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C:参加本组的早会,对需要与大家共享的经验、问题踊跃发言,引起大家关心、重视。D:物料检验
Ⅰ.正向物料检验——正常采购物料和研发采购物料
具体说明如下:
l 检验是从检验员接收到《材料收验入库单》开始的。单据由中央收发监控部送到IQC,再由IQC指定人员将单据送至检验组。这里IQC的收单人员一定要注意及时将单据分发,尤其是急料的单据。
检验员接收到单据后需区分是正常采购物料还是研发物料,按照《进料检验流程》和《研发物料检验操作指导书》进行验单号编写和检验。需要查询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具体内容 说明
【查询检验方式】
根据《IQC免检物料清单》,《IQC计算机类物料抽样方案及检验方式》等决定物料的检验方式 【查询抽样比例】
根据《IQC来料抽样操作指导书》选取样品数 【查询检验资料】
1、技术文件
2、流程文件
3、器件资料
4、其它信息
1、查询IQC内部《文件清单》
2、查询《文档中心_ISC》
3、查询《ERP》
4、ECO、临时更改单的查询,研发资料的申请
l 对文件的使用要按照:《IQC文件管理操作指导书》进行。
l 在抽样和还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物料抽样抽取的数量一定要等同于还回的数量,做破坏性试验后,一定要填写领料单并经过审批;物料取自何处还于何处。尤其是将几类不同编码却又有相似处的物料一同抽样检验时。
l 物料在检验中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一定要按《进料检验状态标识》指导书进行操作。让物料随时处于可视化状态。
l 使用仪器对物料进行某方面检测时,要注意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同时要按部门规定,在《仪器使用登记表》中进行登记。l 物料经检验合格,则依《来料检验记录操作指导书》填写《材料收验入库单》,然后送至统计员处待录入,同时此单关闭;如果不合格,则应按《来料不合格处理流程》进行操作。其中使用的缺陷描述见:《来料检验验缺陷分级标准》。结果发布后,走单。这里要注意的是:当物料被判为退货,还要注意关闭WMS收据号。
Ⅱ.逆向物料检验——超存储期物料、待处理物料和转库的物料 l 超期物料
库房人员提交《超贮存期物料处理单》——IQC接口人处理——结果返回 l 正、逆向待处理物料和转库物料
此类逆向物料与单据一起送到IQC检验,检验完毕后联系送检人取回物料,除“检验联”留在IQC存档外,其它单据一并取回。E:离开工作场地之前,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进行5S清理,尤其要关注 l 危险品的归位、存放情况; l 电源的关闭情况;
l 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情况; l 贵重物料、物品的保管情况。
二、检验组长日常项
A: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对自己所负责区域的5S进行清理,确保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B:参加相关检验组的早会,对需要与大家共享的经验、问题踊跃发言,引起大家关心、重视。(包括文档使用和录入注意事项方面的共享等)。C:日常工作
1)打开各类文档查询库并在服务器上共享;
2)处理前一天因为首次来料而没有处理完成的资料、图纸问题;
3)按照文档管理操作指导的要求处理已经接收到的图纸资料,包括接收、下载、保存、发放、回收、目录更新等;
4)每天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处理一次EMAIL的相关信息,将供应商发来的印制板检验报告下载到服务器上,如果检验员在实际检验中发现没有报告的要及时反馈;
5)每周将IQC环节接收的新拟制及更改的文档情况汇总一次“周总结报告”并发出;
6)处理办公用品领用等事务性工作,每月月初统计非生产物品的申购需求和常备工具、仪器的申购需求;
7)白板上相关信息的及时维护、更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部门有关流程、制度、规定、典型案例的张贴;组织气氛、文体活动的相关宣传等。
8)前一天相关单据的整理工作。
9)单据录入工作:原则上当天必须录完前一天的单据;
10)随时接收中央收发的《材料收验入库单》,并签署接收时间;
11)检验周期的统计:日周期应该于当天每天下午17:00钟之前统计完前一天的周期、发出并更新白板中的内容;月周期于当月前三个工作日内统计完成并更新白板中内容。
12)单据填写问题的统计反馈:每周针对检验员在单据填写方面的共性问题进行统计汇总;
13)白板上相关指标数据的更新:客户投诉次数、批量物料起数、检验周期以及IQC月指标达成情况分析应于数据出来后两个工作日内更新了、发出。
D:离开工作场地之前,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进行5S清理,尤其要关注 1)单据的集中存放情况,避免单据丢失; 2)文件柜的上锁和保密文档的存放情况;
3)电源的关闭情况,部门办公相关贵重物品(如数码相机)的存放情况等。
二、周工作项
IQC周工作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周一全体集中早会; 2.周末IQC现场巡检; 3.逆向物料的抽查;
4.周品质系数考核结果通报。
三、月工作项
IQC月工作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月度工作例会(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计划、上月IQC指标达成情况、品质系数奖罚、员工考核积分及公开项); 2.月度大比武进行及成绩公布; 3.ESD月度工作检查; 4.来料月报的拟制、统计;
5.技术规范、图纸、标准、指导书问题月度统计;
四、季度工作项
IQC季度工作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季度工作例会(上季度工作总结及本季度工作计划); 2)季度考核积分及季度考核进行; 3)季度荣誉奖评选。
一、IQC部门KPI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含义 指标值 1 客户投诉次数
因检验失误所造成的市场投诉,主要针对直发物料 1次/季 2 批量物料起数
生产现场因来料质量每月所发生的批量物料起数 8次/月 3 检验周期
检验单批物料的平均耗费时间。0.80天
二、绩效考核细则
1.检验员(含文控员)的考核方式
检验员的考核方式采取“月度积分+季度考核”的形式进行,其中月度积分是季度考核的基础依据。月度积分项目分“公共项”与“调整项”两大部分,具体的项目包含内容如下表所示:
备注:每月5日前,各检验组长结合员工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原始积分数据填加,并报IQC主管审核。对于“公共项”部分得分每月10日前在IQC内部张榜公布;“调整项”部分原则上不当众公布,员工有需要时可以向检验组长查询,季度考核时相关主管会在考评表上列出得分情况,并与员工沟通改进.考核项目 考核子项目
分数 比例 得分原则 公 共 项 品质系数
20% 月度中所有员工品质系数最高者得分为20分,IQC每月品质系数最高者为20分,最低者为10分,最终得分按比例折算;折算比例X=10/(Pmax-Pmin), 折算公式为:得分=20-(Pmax-实际品质系数)*X 例:本月品质系数最高者为1.05,最低者为1.00,品质系数为1.03的员工折算得分=20-((1.05-1.03)×10÷(1.05-1.00))=16,工作 改进
合理化建议
5% 每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用的奖励5分,当月满5分为止,多出的分值可作为下月累加。工作改进建议
4% 每提一条有关IQC及本检验组工作改进方面建议并付诸实施的奖励2分,当月奖励满4分为止,多出值可作为下月累加。问题反馈
6% 每反馈一条有关IQC及本检验组工作中存在问题并被验证属实的奖励2分,当月满6分为止,多出值可作为下月累加。
月度大比武
10% 2003年IQC的大比武以理论考核为主,分数值以实际考核值为准。
周巡检 10% 个人原始分数为10分,在周巡检中每发现一个问题扣2分,扣完10分为止。(此项目与品质系数扣罚的问题不重复计算)
调 整 项 劳动态度 25% 由主管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第一打分人为检验组长,报IQC主管审批)
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推动工作进步 勇于承担工作责任,不推卸责任,并把解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有风险意识,勇于创新、改进和推动工作,不怕犯错误 言行一致,切实履行自己作出的承诺 不玩忽职守,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感情用事
情况发生变化或遇到困难时,及时处理或报告有关领导,努力减免损失 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个人恩怨,讲真话,不捂盖子,不隐瞒事实 不泄露、打听个人或别人的报酬 不在办公场所打无关紧要的私人电话 上班时间不闲聊、不大声喧哗
开会不迟到,确不能与会时,提前告知会议召集人
工作效率 15% 由主管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第一打分人为检验组长,报IQC主管审批)
关键事件
10% 包含但不限于奖励、表扬、处罚、QCC、小改进、部门工作贡献等。(具体得分情况在本组员工中相对排名)1.检验组长考核细则
检验组长的考核方式采取“月度积分+季度考核”的形式进行,其中月度积分是季度考核的基础依据。月度积分项目分“公共项”与“调整项”两大部分,具体的项目包含内容如下表所示:
考核项目 考核子项目
分数 比例 得分原则 公 共 项 指标 情况 下工序投诉数
15% 原始分为15分,每一起扣5分,扣完为止。
市场投诉次数
10% 每一起扣10分。批量物料隔离数
5% 每一起扣1分。(与下工序投诉次数不重复计算)
检验周期 10% 计算方法为:
假设A(i)=目标值(i)/实际值(i)
其中i=1,2„.6,分别代表6个检验组。如果A(j)为最大值,则当月j检验组组长的实际得分为X(j)=10分,i检验组组长当月的实际得分为X(i)= A(i)/ A(j)X 10。
月度大比武
10% 2003年IQC的大比武以理论考核为主,分数值以实际考核值为准。
周巡检 10% 个人原始分数为10分,在周巡检中每发现本检验组(含检验员)一个问题扣2分,扣完10分为止。(此问题包含检验员被扣除品质系数部分问题)
调 整 项 关键事件 15% 包括但不限于表扬、奖励、处罚、工作改进及建议、部门工作贡献、合理化建议、QCC、小改进
部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15% 结合工作计划的难度、复杂性及实际完成情况打分。
工作效率 5% 由主管在实际工作中把握
行为指标 篇3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确定了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指标,完成了对西南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的指标选取工作,并通过数理统计法构建了调查指标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17-03
On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 Study on Sports Activity of Students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Pei-qing1, LIAO Liu-hua1, DONG Yan-guo2
(1.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6, Guangxi China;
2.Heilongj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methods of documents,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essay seek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orts activit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select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ir sports activity, and forms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es by mathematics statistic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influencing factors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加注重育人,体育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同它的健身性一样得到重视。本文拟依据体育社会学理论,影响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其行为是两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影响西南地区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指标,为进一步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提供指标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西南地区部分高校的1 024名在校学生,112名体育教师及相应学校的体育部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方面专著10余部及相关文献30余篇,充分了解目前高校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1.2.2 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掌握对高校体育活动研究的前沿资料。走访部分领导、教师,收集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
1.2.3 问卷调查法
1.2.3.1 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在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活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专家问卷。采用特尔菲法对国内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专家问卷25份,回收19份,提取专家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指标,同时根据专家们反馈意见进行增补和合并了一些指标。第二轮专家问卷发放15份,回收15份,提取专家认为重要的指标,结合大部分专家反馈意见,构成理论框架下的具体指标(表1)。采用李科特五点计分法设计问卷,请教师、学生为各具体指标进行评分。
1.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首先依据分层抽样方法原则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低年级(1、2)、高年级(3、4),进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样本。问卷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
2.2.3.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专家评定法对各问卷效度进行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问卷非常有效或基本有效(专家组成表3),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了必要修改。
采用重测法对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两次调查相隔15 d,信度系数r为0.93(p<0.05 ),表明测量信度较高。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和Excel办公软件完成图表绘制。
2 结 果
为通过问卷找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统计测得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821,Bartlet法球度检验值为6571.102(P<0.01),因此本数据可以运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根据“凯哲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因子(表4),累积贡献率为68.429%,根据因子分析研究方法,基本可以反映总体信息。
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对21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由于数据情况很不清晰,难以进行聚类。因此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各列因子尽可能的向两极转化,进而十个变量更加清晰(表5)。
对各因素负荷进行转化,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8水平以上的因子进行归类,把21个因子聚成5个主因子集合。按照主因子中载荷变量所具共同特征,进行主因子命名,从而确定了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见表6~表10。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根据体育社会学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地体验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乐趣,进而不断提高其体育喜好程度,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地产生各种运动动机来维持其自身的体育行为。
体育设施情况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近年,随着西南地区各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已经从一定程度上使各高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天气条件、余暇时间、教师水平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西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但是随着各高校体育场馆配套建设的完成,天气条件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小。余暇时间与教师水平与学校的教学安排具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的改善必须由学校教学部门进行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也逐渐体现出一些市场行为与观念。网球、保龄球、游泳等消费较高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项目,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其引入体育教学。因此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器材价格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逐步体现出来,其影响力有加大的趋势。所以各高校在开课、收费等教学环节应加以控制,尽可能体现公平原则,保护学生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扩大社会资金的引入,以弥补学生个体经济能力不足的缺点。
体育课开设时间、内容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的成败。
家庭体育氛围、学校体育氛围、媒体宣传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体育氛围因子,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本年度正值奥运年,社会媒体宣传将达到一个新的影响高度,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将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在研究体系确立过程中充分注意贯彻指标设置原则,所有初级指标的筛选均要求参与筛选工作的专家严格按照科学性原则进行工作,最后入选指标概念明确,具有较强的科学内涵,基本全面体现了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同时严格遵守指标独立性原则,尽可能减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进一步增加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对于可操作性原则的贯彻,考虑到本研究的复杂程度与综合性研究特点,研究最大程度考虑筛选具有较强量化可能的指标以及尽可能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统计资料分析、抽样调查及典型案例调查中获得的指标,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少用或暂时不用。
本指标体系研究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点:一、部分指标的可操作性问题。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尽可能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但是由于研究特点,部分指标的可测量性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家庭体育氛围、花钱买健康观念等。并且部分指标涉及被调查者个人隐私,如家庭收入等,调查有一定难度。二、指标合理性问题。指标的最初确定虽然以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基础,但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可以看出紧紧依靠理论构想进行指标确定还是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指标的设定在理论层面虽然符合要求,但是在实际测量中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4 结 论
1) 体育兴趣、体育实践活动等共计21个指标因素为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活动主要影响因素。
2) 主体因子、保障因子、经济因子、教育因子、体育氛围因子是影响西南地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集合。
3) 本指标体系确立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指标调查的可操作性问题及指标选择的合理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 运动心理学教材小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行为指标 篇4
一、操纵信息披露行为分析
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市场条件等影响,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受到很大限制, 促使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信息在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等多方面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股权分置改革之前, 操纵信息披露行为主要是为了掩盖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和侵占行为、取得融资和再融资业绩资格以及消极地应付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和所贷款银行关于信息披露规定的最低要求, 以维持其上市资格和骗取贷款。操控信息披露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中虚增资产或利润, 多列支费用, 隐瞒大股东违规资金占用, “补丁”不断等行为。操纵信息披露行为违规性质主要表现为虚假披露和虚假陈述、严重违反了信息披露应遵守的真实性原则。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对广大信息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选择一些容易被操纵的敏感的财务结构指标 (X1) , 这些财务指标包括: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待摊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总资产;财务费用/费用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它们都是财务报表中容易被操纵和造假的指标, 通过计算那些容易造假的科目金额, 然后再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如果它与行业平均水平偏差过大, 那我们就可以判断它存在虚假披露、虚假陈述的嫌疑。具体判别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之后, 操控信息披露行为的目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严武和董承勇 (2010)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0—2009年的澄清公告为样本, 通过研究发现:其一, 发布与传播虚假信息会加剧股价波动, 期间还存在明显的信息操纵现象;其二, 流通市值较小的股票受虚假信息的影响更大, 也更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攻击对象;其三, 利好的虚假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利空的虚假信息。在操纵信息披露的内容上。一方面是为了打压股票价格和吸筹建仓, 虚构负面信息或夸大对公司经营不利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持或提高股价和变现套利, 发布虚增利好信息或夸大公司盈利能力的信息。股价操纵的手段包括:挖空心思, 炮制题材, 炒作概念股;上市公司与庄家配合, 炒作本公司股票;内幕交易, 黑箱操作;券商联手操纵, 控制某股票的流通部分, 扭曲真实价格;多开个人账户分散筹码;利用股评家和咨询机构的影响, 推荐股票;提前建仓, 连续拉出多个涨停板, 再悄悄出货。在操纵信息披露的方式上。转向进行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披露。如为配合控股股东的资本运作, 根据控股股东的意图进行倾向性披露。操纵信息披露的违规性质表现为违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公平性原则, 从而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如果上市公司能选择合理时机对虚假信息进行澄清, 将会有效减少庄家信息操纵的超额收益, 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利益。孔兵 (2007) 提出完善证监会和证交所在对股价敏感信息有效监管中的分工合作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对网上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时间选择上, 采取定期报告与临时报告的方式。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临时报告主要是上市公司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对公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变化时需及时对外发布的信息。信息披露越及时, 越有利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为此设计以下三个指标反映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X4) :是否存在延迟披露定期报告的行为, 如果存在延迟披露的行为, 则说明企业涉嫌操纵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是否存在延迟披露临时报告的行为, 临时报告是对公司日常经营中的重大事件的具体说明。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在信息公布后是否存在补充公告、更正公告、补充更正公告行为, 上市公司往往在发布一则公告, “补丁”不断, 不断发出补充公告、更正公告和补充更正公告, 已达到操纵信息披露的目的。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只要出现一次补充公告、更正公告和补充更正公告, 即判别为是, “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采取了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披露, 违反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原则, 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针对信息披露相关的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X2) , 设置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是否存在重大资产交易公告中未披露交易原因, 若存在未披露交易原因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重大资金占用未披露, 若存在未披露资金占用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重大担保未披露, 若存在重大担保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未披露, 若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未披露, 若存在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股价异动未披露, 若存在股价异动未披露行为取“1”, 反之取“0”;是否存在当年利润实现数未达到盈利预测业绩的80%, 若2009年当年利润实现数未达到盈利预测业绩80%取“1”, 反之取“0”。
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上的不规范行为, 违反了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规性原则。刘立国和杜莹 (2003) 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结果表明, 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 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薛祖云, 黄彤 (2004) 选取2001、2002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作为测试样本, 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的某些重要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董、监事会会议频率, 持股董、监事的数量和比例, 独立董事数量, 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相关。夏立军等 (2005) 以2001年末1117个样本为研究对象, 以上市公司是否被交易所公开谴责为标准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审计报告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 其审计意见具有较强的可信性。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和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的公司在一定程度存在操纵信息披露的嫌疑。为此我们设置了以下指标:财务报告最近3年是否存在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存在频繁更换会计事务所;最近3年年报中是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与最近一期年度报告相比会计政策是否存在重大变化;与最近一期年度报告相比会计估计是否存在重大变化。具体标准和量化方法是:若3年中的某一年出现一次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重大会计差错、会计政策重大变化、会计估计重大变更、会计事务所变更, “是”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二、测量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 在设计指标时考虑了以下因素: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1月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2010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对信息披露行为的要求;在公司治理实践过程中已经发现的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代理行为;当今学术界关于操纵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和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出现的操纵信息披露问题。构建了如下测量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 测量标准说明。
测量指标体系的单个指标测量结果具体表现为是和否, 但是有些指标观测值不易判断和量化, 本文分别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转化。例如, 是否存在擅自变更资金用途而未披露、是否存在虚构资产和利润的行为、是否存在重大遗漏、是否存在虚假陈述、是否存在重大担保而未披露、大股东是否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产行为、是否存在推迟披露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行为等指标根据行为是否严重设定为最近3年是否受到中国证监会的处罚、证券交易所的谴责及主流媒体的公开质疑。
2. 测量结果分值计算。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评分并指数化, 具体评分如下:首先计算每个指标得分。指标体系20个指标的测量结果有2种——是和否, 分别赋予值“1和“0;其次, 计算每个准则层 (即4种类型) 累计得分总和, 然后除以该层指标下的指标个数, 再乘以100%;根据4位专家问卷确定准则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获得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维度的权重为:
然后计算指数加权平均值:
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指数= (X1, X2, X3, X4) (0.5515, 0.2775, 0.063, 0.1079) T
依据上述方法可以确定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指数, 从而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加强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提供依据, 为投资者测度操纵信息披露行为带来的风险提供一种方法。
摘要:通过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的分析, 从敏感性财务结构指标、信息披露相关的重大事件、财务报表附注和审记信息、信息披露及时性四个方面建立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测量指标体系, 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评分,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确定操纵信息披露行为指数, 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加强对操纵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提供依据, 为投资者测度操纵信息披露行为带来的风险提供一种方法。
关键词:信息披露,操纵,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Allen, Franklin and Gale Douglas, Stock Price Manipula-tion[J].The Reviewof Financial Studies, 1992 (5) :503-529
[2]严武, 董承勇.虚假信息影响股价波动分析:来自沪深股市的证据[J].当代财经, 2010 (4) :42-52
行为指标 篇5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评价在在战略管理、 绩效改进、组织学习、促进沟通、基础管理、文化提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企业绩效评价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对于一套特定的绩效评价系统(Performance Measurem ent System,PMS)来说,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整个绩效评价系统还是绩效评价指标(Performance Measures,PM)都会发生演化,表现为PMS的整体结构、关注重点、评价范围等的调整以及PM的责任归属、权重设置等的更新甚至被重新定义、替换和取消等。
绩效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的演化现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Neely和Kennerley(2003)通过研究指出,一些绩效评价指标会因为使用而 逐渐丧失 对绩效目 标实现的 引导作用 。Morrey (2013)指出,PMS的运行并不是在真空中运行,不管它是如何被部署的,动态变化的运营环境都要求其必须被持续地更新和修正。另一些学者如Bititc(2004)、Searcy等(2011)认为PMS存在生命周期现象,并将这个生命周期划分为设计、 实施、应用与管理、进化四阶段。而“进化”本身就是为了确保PMS保持对其定义前提的一致性,并动态反映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Rahat Munir和Sujatha Perera等(2011)研究了银行业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绩效评价系统的变迁,从PMS整体层面上将绩效评价系统变迁的原因归结为宏观环境因素和规制压力等因素。而Mohammed Salloum(2013)通过实证研究,将PMS在应用中演化的动因归结为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Castellano和Roehm等(2004)则强调PMS和PM在设计和部署中的固有缺陷是其逐渐失去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Joe Soss和Richard Fording等(2001)则注意到了行为因素对绩效和绩效评价的影响。
尽管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动态适用性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相关文献和成果对于研究PMS和PM在应用中的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参照和有益借鉴,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Neely、Morrey、Srimai、Searcy等强调了PMS的动态适用性问题,聚焦于如何对PMS进行变革管理, 但忽略了PM本身究竟是如何演化的。Rahat Munir和Sujatha Perera的研究则忽略了不同行业对宏观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而且没有明确指出宏观环境变迁对PMS演化的传导 机制 , 也缺乏对 指标层面 的关注 。Mohammed、 Salloum、Courty、Marschke、Joe Soss、Richard Fording的研究涉及到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对PMS的影响,但却都局限于个案探讨,而没有推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PMS和PM的演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从本质意义上,绩效评价的整个实践都是动态的。通过对该领域相关文献的梳理、整合可以发现,绩效评价系统在应用中的演化问题可以归结为评价系统、评价指标、指标性质三个层次,而PMS的演化和PM的调整主要由四种因素引起:定义PMS和PM的前提变化(F1)、PMS和PM的设计缺陷累积的问题超过阈值(F2)、组织内相关营运因素对PMS和PM效力的影响(F3)、主要参与者的行为因素导致PM失效(F4)。基于此,这里归纳出一个有关PMS和PM演化的一般路径,其中F1、F2、F3、F4作用于PMS和PM的实施阶段导致E1(PMS失去稳定性)、E2(指标效力衰退)、E3(指标性质变化),从而PMS和PM的管理和使用者(为了简化,视为评价者)通过检核对PMS和PM进行调整。
由于该领域有关PMS整体层面演化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对于一个对运营环境不甚敏感并处于稳定经营状态的企业来说,组织因素尤其是组织内行为因素是影响PM演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研究的主题界定为对宏观环境非敏感企业在稳定经营状态下,评价主要参与者(主要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下称参评双方)的行为因素对绩效指标演化过程的作用机制问题,并将图1简化为:特定PM*用来测度绩效→主要参与者的行为因素导致PM*失效(F4)→评价者对绩效进行检识→ 确定问题并调整指标。
三、参评双方的行为分析
当一个特定的PM*指标被用来评价被评价者的绩效时,被评价者的行为可以大致为“进步学习”(Positive Learning)和“退步学习”(Perverse Learning)。这两种行为都可能对绩效评价指标的效力产生影响,使指标产生所谓的 “因用而废”现象。
一般而言,当一个精心设计的PM*刚刚引入时,其辨识绩效优劣的能力较为灵敏,对绩效目标实现的引导作用较强。此时,被评价者一般倾向于通过努力改善绩效,这就是所谓的“进步学习”。随着时间推移,被评价者逐渐熟悉了拖延实际折旧入账等手段,虽然能改善“绩效”数值,但是评价者所期望的目标并无改善,甚至更糟。
又如呼叫中心所设定的“解决客户询问所用的时间”, 有些接线员为了在2分钟之内完成一个任务,往往在1分50秒就切断与客户的通话,而不管客户的诉求是否满足。再如,为了完成年度预算,通过削减研发费用,延期更新固定设备,取消必要的业务培训,推迟重大促销活动等虽然有助于年度预算的实现,却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上述例子中,尽管特定指标对应的绩效数值是优秀的,但却于组织追求的真实目标发生了较大偏离,绩效评价指标的效力被 “侵蚀”了。也就是是绩效指标实际上已经失效了。
对于评价者来说,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也是个学习过程。这涉及到对PMS设计和实施的相应技术的掌握、对PMS运行的监控和评估、对被评价者的行为及影响的预期、对绩效数值解释、对PM效力的评价、对指标和指标的调整等。
四、参评双方行为导致指标失效的模型
这里推出一个参评双方行为 (重点关注被评价者)导致指标 “因用而废”的一个解释模型。借用Courty和Marschke(2003,2004)的研究方法,他们曾将这些方法用于公共项目的合约安排。
评价者推出特定PM*来评价被评价者的绩效,并根据绩效数值提供相应激励。被评价者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在指标PM*对应的一个任务ψ 上“认真努力”μ(ψ)(对应于进步学习),“投机取巧”λ (ψ)(对应于退步学习),χ (ψ)表示μ(ψ)与绩效目标之间的相关系数,δ(ψ)表示λ(ψ) 与绩效目标之间的相关系数,ε(ψ)表示绩效测度的误差。 ψ 对应的绩效数值:
m(μ,λ,ψ)=χ(ψ)μ(ψ)+δ(ψ)g(ψ)+ ε(ψ)(1) 特定组合μ*(ψ)、λ*(ψ)。ψ 对应的绩效数值:
特定组合μ*(ψ)、λ*(ψ)。ψ 对应的绩效数值:
M(ψ)=χ(ψ)μ*(ψ)+δ(ψ)λ*(ψ)+ ε(ψ)(2) PM*所对应的所有任务的绩效数值:
PM*PM*所对应的所有任务的绩效数值:PM*所对应的所有任务的绩效数值:
M=∑ψ[x(ψ)μ*(ψ)+δ(ψ)λ*(ψ)+ ε(ψ)](3)
若β 是PM*的权重,常量β0为固定支付,被评价者在M上的报酬R=β0+βM。
η(ψ)表示由于PM*不稳定而与ε(ψ)对应“程序噪声”, ψ 的真实实现程度
V(ψ)=X(ψ)μ*(ψ)+η(ψ)(4)
若μ(ψ)对应的成本C(μ)非二次方形式时,最优激励权重β≠1 ,由于PM*的设计缺陷,Eδ2≠0 。评价者出于对λ (ψ)的防范,设置:
有了上述铺垫,就可以来探讨绩效指标在使用中逐渐失效的问题了。假定指标PM*从属于某个可选择的指标集合,该集合中的指标都不是绝对完备的,无法杜绝λ(ψ)的存在,用i来标注不同指标,并聚焦于考察λ(ψ),取ε(ψ)=0。 mi为各指标对应的绩效数值:
mi(μ,g;ψ)=xi(ψ)μ+δi(ψ)λ(6)
评价者根据他认为的各指标所对应的λ(ψ)大小,将其分为两大类,λ(ψ)较大者,记为Eδ2(ψ)=WH,λ(ψ)较小者,记Eδ2(ψ)=WL,并且。WH>WL,假定评价者在指标使用之前,对所有指标偏好相同,他选择W=(WH+WL)/2 。
第一期,评价者选择某指标,设置其权重为β1=∑ψχ2/ (∑ψχ2+W),第二期,评价者经检验,若确定其实际对应的 λ (ψ)较小,则将保留该指标,并提升其权重β2,K=β=∑ψχ2/(∑ ψχ2+W),反之,若经检验λ(ψ)很大,则该指标将被取消,即权重为0,同时从指标集合中引入新指标,并将新指标权重设为β2,S=∑ψχ2/(∑ψχ2+W)。
也就是说,对于特定指标PM*而言,其权重随着时间推移要么趋向于增大,要么被取消。也即随着PM*的使用,其权重逐渐趋于不稳定。
PM*因使用而丧失稳定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同绩效目标的逐渐偏离。承上,这里将第一期指标记为PM1,新指标记为PM2,Mi(ψ,t)为第i个指标在第t期的绩效数值,定义M (ψ)-V(ψ)为绩效指标与绩效目标的偏离程度。在第1期末PM1未被更换,则M1与V的相关性减弱,同时PM1的权重也将增加,即:
(角码K,S分别表示保留和转换),若评价者忠实地履行职责,g(ψ)=0,则有:
M2(ψ,2)-V(ψ,2)=M2(ψ,1)-V(ψ,1)=0(8)
另一种情况:在第1期末PM1被PM2取代,PM2对应的绩效数值 (虽然没有测量,但是确实存在) 是M2(ψ;1)=β1χ2(ψ),PM2对应的绩效数值与绩效目标一致,从而M2(ψ;1) -V(ψ;1)=0。
第2期,PM2开始使用,M2(ψ;2)与V(ψ;2)之间出现偏差,即:
M2(ψ;2)-V(ψ;2)= β2,Sδ22(ψ)>0=M2(ψ;1)-V(ψ;1)(9)
此时对应于PM1的λ(ψ)=0,PM1对应的M1(ψ;1)与绩效目标的一致性会增强:
M1(ψ,1)-V(ψ,1)β1δ12(ψ)>0=M1(ψ;2)-V(ψ;1) (10)
这表明,特定PM与绩效目标的一致性会随着使用和权重提高而降低。一个指标在引入初期,所对应的λ(ψ)较小, 随着时间推移,λ(ψ)趋于增大,从而PM的效力衰减。
五、解释模型的延伸:多指标并存
前述研究中,特定评价期只有一个绩效指标被实际用来测度绩效。这里将问题做一延伸,考察多指标并存情形下,新指标引入对原有指标效力的影响。这里仍将问题简化,假定企业引入的PMS只包含2个指标:PM1和PM2,评价者先测度PM1,再测度PM2所对应的绩效。评价者在特定任务 ψ 上选择投入组合(μ,λ)=(μ0,μ1,μ2,λ1,λ2),mi,ψ(μ,λ)是组合(μ,λ)上对应于任务ψ 的PMi(i=1,2)的绩效数值,μ0为PM1和PM2共同引致的μ(ψ),μ1为PMi(i=1,2)分别引致的μ (ψ),λi为PMi(i=1,2)分别引起的λ(ψ),Xi,ψ为μi(i=0,1,2) 与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δi,ψ为μi(i=0,1,2) 所引致的与绩效目标实现偏离的系数。则ψ 在PMi(i=1,2) 上对应的绩效数值:
组合(μ,λ)所引致的绩效目标的真实实现程度:
若PMi若PMi(i=1)没有共同缺陷,则λi(i=1,2)相互独立,(μi,若PMi(i=1)没有共同缺陷,则λi(i=1,2)相互独立,(μi,λi)所对应的成本分别是μi2和λi2/2(i=1,2)。指标i在任务ψ上的绩效数值:
PMiPMi(i=1,2)权重分别是β1和β2。评价者选择组合(μψ,PMi(i=1,2)权重分别是β1和β2。评价者选择组合(μψ,λψ)使得下式最大:
令(μi,ψ(β1,β2),λi,ψ(β1,β2))代表任务ψ上的最优投入组合策略,mi,ψ(β1,β2)和Xψ(β1,β2)分别代表绩效数值和绩效目标的真实实现。这样,被评价者的投入组合是:
组合(μψ(β1,β2),λψ(β1,β2))使得指标i上绩效数值为:
ψ上绩效目标的实现是:
Vψ(β1,β2)=μ0,ψ(β1,β2)X0,ψ+∑iμi,ψ(β1,β2)Xi,ψ(17)
随着PMi(i=1,2)先后被使用,指标权重组合由(β1,0) 变为(β'1,β'2),如果指标总权重不变小即β'1+β'2叟β1,则PM2也被启用后,则对应于其平均绩效数值及其方差均会增大。
在PM2启用之前,PM2并没有“挤占”对应于PM1的μ(ψ), 从而m2和V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小于1:
在PM2启用后,被评价者开始在PMi(i=1,2)上配置投入组合,其复相关系数可写作:
由
有:
很明显Corr (m2,ψ(β'1,β'2),Vψ(β'1,β'2))< Corr(m2,ψ(β1,0),Vψ(β1,0))。当一个指标并非完备的时候,该指标引入后绩效数值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将变小。这意味着该指标受其他指标的影响,其评价效力趋于下降。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评价者有可能会考虑对指标进行调整, 并重新考虑指标之间的搭配问题。然而,即使指标被替换, 一般也不会与原来的指标负相关的,也就是说用来替换的指标不会与原先的指标完全对立。
六、评价者对绩效指标的检核与处理
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绩效评价指标失效时,评价者会通过检核程序会对此进行评估,而检核的标准就是就是评价者所认定的“优秀的绩效指标”所应有的属性(attitude) (假定指标在各个属性上的表现只有通过使用才能被辨识)。绩效评价领域的相关文献在论及评价指标的相关问题时,广泛采用两分法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比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等。然而这些结构化的分类方法,与这里所说的“优秀的绩效指标”有明显区别。事实上,部分学者比如Kennerley(2003)、Malina (2004)以及Tangen(2005)等的相关论著中都涉及到了“优秀的绩效指标的属性”问题。
经整理文献,学者们公认的“优秀的绩效评价指标”具备以下属性:源于战略;易于理解;反映“业务流程”;定义清晰;聚焦于改进;快速反馈;精确性;客观性;互补性;富含信息;反映因果关系;抑制“财务近视症”(Financial Myopia);支持决策;取得成本低等。这些可以作为评价者检核指标的基本尺度。在这些属性上表现优秀的指标其所对应的λ 将极小,并且能充分满足绩效评价的要求。这里事实还隐含着这样的假定(在多数情况下是合乎逻辑的):评价者在使用某指标之前并不清楚该指标在上述属性上的表现,经过该指标的“试运行”,评价者会根据这些指标的实际表现参照上述属性对绩效指标进行检核,然后考虑对指标的处置问题:修改,重新定义,改变权重、替换或者取消等。也就是说,评价者将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检核表(表1)对绩效指标进行“管理”。
事实上每个PMS的管理者的“指标检核表”都有不同的内容(尤其是所包含的属性),不仅如此,他们在对照“指标检视表”对指标进行检核时,其行为模式和对检核结果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这里尽可能地将问题简化,初步探讨了评价者对检核结果的处理模式。
新的PMS引入之后,评价者会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对绩效指标进行检核,并对照指标检核表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估,然后采取一定的处理方式,比方说对照绩效指标检视表中的属性给指标打分,并采用10分制。如果某指标在属性At(t=1,2,…n,n表示属性数)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则At将得到较高分数,反之则得较低分数。由于每一指标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被检核的指标PMi(i表示第i个指标)最终怎样被处理将取决于评价者对不同属性At的偏好程度以及他对指标处理的决策程序,当然这里包含的一个前提是, 评价者对指标的处理主要是被检核结果决定的。下面结合这两个因素,模拟出几种可能的处理模式。
(1)加权模式。评价者根据A1,A2,…An各属性的重要程度以及指标在这些属性上的表现来进行决策。记Wt为属性At的重要程度也就是权重(总权重为1),SAt为属性At所得的分数,S为某指标经检核所得的的总分数,则有:
n表示属性数。评价者根据S的大小决定对该指标的处理。由S的算式可知,在这种模式下A1,A2,An,… 是可以相互补偿的,其补偿程度取决于各个属性的权重Wt。
(2)理想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评价者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特定指标在属性A1, , A2,…An上的理想标准I1,I1,…In。然后对照这些标准考察该指标在各个属性上的实际表现,该指标在各属性上表现出来的标准越接近理想标准,则越容易被评价者所偏爱,记Wt为属性At的重要程度,SAt为属性At所得的分数,It为该指标在属性At上的理想分数。以P代表某一指标对评价者所期望理想标准总的偏离情况,则有:
某指标的P值越低,则其在各个属性上的表现越令评价者满意,该指标被保留的可能性越大。
(3)最低标准模式。评价者对检核表中指标的各个属性(A1,A2,…An)都有最低要求(l1,l2,…ln),只有被检核的指标在各个属性上的表现水平(S1,S2,…Sn)都达到了组合( l1,l2,…ln)的要求时,该指标才能通过检核被保留下来。该指标在各个属性上的表现不具有相互补偿性,也就是指标被保留的必要条件是:
(4) 重点模式。评价者只对检核表中的n个属性中的m个感兴趣(m<n),只要某指标在这m个属性中的一个或几个属性表现良好令评价者满意时就会被保留,否则将被处理 (取消、重新定义、重新设置权重等),而对其他个属性上的表现不予考虑,这种模式就叫重点模式。由于该指标在其他n-m个属性上的表现再差也不会被取消,而在m个属性上表现如不令人满意时,即使是其他n-m个属性上表现优秀也不被保留,因此,各个属性之间是不可以相互补偿的。
(5)排序模式。评价者按照自己的偏好对检核表中的属性(A1,A2,…An)进行再排序,即设定各属性的优先级,然后按照顺序来检核特定指标在各个属性上的表现,在这种模式下,各个属性之间也是不可以相互补偿的,被检核指标在优先级靠后的属性上表现再优秀也难以补偿优先级考前的属性上的较差表现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当然在绩效评价实践中,评价者对绩效评价指标的检核结果的处理,可能是上述行为模式的综合,而其行为的结果,就是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调整,也就是评价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组合将决定PM的演进结果。
七、结论
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践,从本质上是动态的。一套特定的PMS在应用中,也大致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在PMS整体层、系统层面、指标属性层面都会发生演化。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将PMS的演化和PM的调整归纳为F1、F2、 F3、F4四因素,并推出一个有关PMS和PM演化的一般路径。 相对来说,那些对宏观环境非敏感行业的稳定经营的企业,其绩效评价指标的演化主要取决于评价主要参与者的行为及其结果。研究发现,被评价者围绕相应指标的“进步学习”、“退步学习”以及“对策行为”等,都会对PM的效力产生影响。而评价者对绩效指标的检核和处理的各种复杂模式的客观结果,会对PM演化的最终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具体地:(1)特定指标PM*随着使用和时间推移,其权重逐渐趋于不稳定,其对应的绩效数值将逐渐偏离绩效目标; (2)在指标存在设计缺陷的情况下,特定指标受其他指标的影响,其引入后绩效数值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将变小,其评价效力趋于下降。评价者可能会对重新考虑指标之间的搭配问题,甚至该指标会被非负相关指标所取代。(3)评价者会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检核,并根据自己对绩效评价属性的不同偏好,采用相应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会最终影响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价系统演化的结果。
PMS和PM的演化和调整问题非常复杂,这里所做的探讨为了简化而将问题界定在既定的前提和范围之内。事实上,下述问题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探讨方向:(1)对宏观环境敏感行业非稳定经营状态下PMS和PM演化的问题;(2)PMS层、PM层、PM属性层的演化之间的相互影响;(3)F1、F2、 F3、F4四因素并存时,各自对PMS层、PM层、PM属性层的影响机理究竟如何;(4)PM的属性,在设计,使用,检核,调整各阶段其重要性是否有所不同。上述问题牵涉面都很广, 相关结论将直接面对现实的检验,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探讨和研究。
摘要:本文在梳理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动态适用性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和绩效评价指标演化的四种影响因素,推出了绩效评价系统演化的一般路径,并对此做了简化,重点探讨了对宏观环境非敏感企业在稳定经营状态下,评价主要参与者的行为因素对绩效指标演化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由于评价主要参与者之间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行为因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在使用中逐渐丧失稳定性,绩效目标的偏离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行为指标 篇6
现有研究中,多是用定性方法对影响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进行说明,定量研究较少,因而无法以数字的形式说明各影响因素对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想,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为对象的指标评价体系,再通过实证研究评价分析部分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情况,来检测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
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原理和方法
构建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一套明确完整的量化指标,还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及使用合理的方法,这是决定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目标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概括,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反映,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应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反映评价目标的总体特征,而且要能体现评价对象的内部特征。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考虑指标体系内各个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每个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尽可能准确全面的构建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评价指标体系。
(2)目标性原则,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围绕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这一目标进行,尽可能地把所有影响因子列入其中,既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影响因素,又要避免各因素之间的交叉重复。
(3)可行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从实际出发,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易被理解的、易被赋值的因素。并且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论证,尽可能的简化评价流程,避免资源浪费。
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容
本文首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选取了安徽大学、青岛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之所以选取这些学校是因为这些学校分布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为地域差异造成的研究结果的不同,且这些学校内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性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比较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上述五所大学内分别抽取50人(共250人)作为样本总体。调查发放问卷250分,回收242份,回收率为96.8%,调查结果用描述性统计来表达。
根据调查结果,归纳出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网络学习内容因素、网络学习环境因素和外部服务环境因素。因此,在对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进行评价时,应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其中,对个人因素的评价包括学习动机、自控能力、自我效能和个人偏好;对网络学习内容因素进行评价包括难度大、准确性低及系统性低;对网络学习环境评价包括限制性和收费性;对外部服务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包括便捷性、合适性和现实性。据此,构建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实证研究
2.1 指标的赋值
对指标体系进行赋值,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本文选取了3位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利用层次分析法中的成对比较法对模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也就是指标进行赋值,指标的赋值主要是根据层次分析法中Saaty给出的9级比例尺度进行的,该比例标尺是用数字1、3、5、7、9和介于其中的2、4、6、8结合文字叙述评比进行的。基于此,对专家赋值的结果进行反复的回溯与求证,直至三位专家对各个因素的赋值结果趋于一致,即如以下各表所示:
2.2 确定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2]构建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专家对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后,本文采用国内一款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V6.0(patch 2)。利用上述表1、表2、表3、表4和表5中的赋值数据,得出的各影响因素的所占的权重见表6所示。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评价,必须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结果不具有一致性,由此导出的权重作为决策依据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3]。因此,为保障决策结果的正确性,必须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在AHP法中,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是要根据专家的赋值结果构建N阶矩阵,其次就是对N矩阵的每一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对矩阵的每一行进行求和得出权重向量,再次就是根据权重向量计算最大特征根,最后就是根据最大特征根和随机一致性指标得出一致性结果,即当一致性结果<=0.1时,矩阵的一致性程度在允许范围内,该矩阵是合理的,否则重新对指标体系赋值,构建新的判断矩阵。因此在本文中,利用软件yaahp V6.0(Patch2)计算出矩阵总层次的一致性比例为0.0897<0.1,则该矩阵具有一致性,说明表6中计算出的权重结果是有效的,无需修正判断矩阵。
2.3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实证评价
为了检验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笔者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进行了试评价,即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随机抽取100名在校大学生完成。问卷回收94份,回收率为94%。问卷回收后,采用SPA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4]。得出指标体系各级指标下对应的分数及总分如表7所示:
如表所示,数据处理的结果是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为88.35分,所以可知,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符合实际,可用于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综合评价。
3 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果分析
由表7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个人因素得分是91.44分,而在个人因素的子准则层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得分最高,即为96分,其次是自控能力,得分为90分,排在最后的是自我效能和个人偏好,得分分别为76分和75分。准则层中,网络学习内容因素的得分为89.48分,在这一影响因素的子准则层下,网络学习内容的难度大这一影响因素的得分最高,即为91分,其次是网络学习内容的准确性低(得分为90分)和网络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低(得分为80分)。在准则层的第三个影响因素中,网络学习资源的收费性得分较高,即为82分,网络学习资源的限制性得分较低,即为81分,而准则层的网络学习环境影响因素的综合得分为81.33分。在准则层的第四个影响因素中,得分最高的是外部服务环境的便捷性(得分为80分)其次是外部服务环境的合适性和现实性,得分分别为34分和30分,而准则层的外部服务环境这一因素的综合得分为62.95分。
基于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在个人因素下学习动机、自控能力这两个影响因素的得分较高,这说明大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容易受网络广告、推送信息等的诱惑,自控能力不强。其次自我效能和个人偏好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这部分的问题主要在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不高,包括检索能力不强、搜索有用信息耗时过多等,以及目前许多大学生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在潜意识中不认可甚至抵触网络学习。在网络学习内容影响因素下网络学习内容的难度大这一影响因素的得分最高,这一影响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网络中学习资源冗余、各类资源掺杂混合,虽然在使用浏览器进行搜索时会有一定的筛选功能,但往往也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且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浏览器断章取义,呈现错误的资源信息。其次是网络学习内容的准确性低,这部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网络是一个公共平台,网络资源上传、传播不受限制,资源的权威性等,准确度不高等。最后是网络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低,虽然网络等媒体使得学习的时间、空间变得快捷、方便,但是网络上传播着大量的快餐文化、承载着大量的碎片信息,使人们无法获得系统性知识,不利于网络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收费性和限制性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两个方面,比如说有些数据库、浏览器门槛过高,网络资源下载需要积分、收费等。这方面产生的主要是原因网络资源建设平台不完善,某些数据库商为牟取暴利进行资源垄断及法律监督监管不到位等。最后就是在外部服务环境影响因素下,便捷性成为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障碍,而合适性及现实性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这部分原因主要是目前互联网普及程度还不够高,以及人们对互联网教育的重视还需要加强。
综上所述,网络学习中大学生学习动机强弱、自控能力好坏、个人偏好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首要因素,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因素包括网络学习资源的准确性、系统性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次要因素,网络学习资源的环境包括资源是否完全开放、使用是否受限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又一因素,另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网络资源使用观念等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2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给出如下建议:
(1)明确网络学习态度,提升网络学习效能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相对薄弱,自我规划的能力不强,信息筛选能力缺失[5]。并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上进心,没有积极性,不主动学习。加之对计算机使用的不熟悉,这些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应帮助学生转变学习心态,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资源利用意识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比如开展信息技术检索课,提高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定期举办网络学习资源讲座,增加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熟悉度等。
(2)优化网络学习资源,提供网络学习支持机制
国家、学校等网络学习资源建设部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构建丰富、全面、系统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降低网络学习资源的错误率,及时更新资源内容,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以学科或是专题为线索,有计划有目的的对网络分散资源进行整合。其次要加强立法监督管理[6],对问题网站进行及时修复,畅通网络学习资源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如访问学习资源数据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资源平台上不会出现广告推送等。最后,要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了解大学生对资源使用的满意情况,对其在使用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解决,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支持机制。
(3)加速推进网络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学习外部服务环境机制外部硬件设施基础服务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这其中主要的障碍首先是硬件设施使用的方便性,主要包括上网时间、地点以及人为因素的限制等。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必须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信息网络光纤普及速度,推动网络在生活中的普及应用。让人们上网不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家长老师等要及时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有效的鼓励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7]。
4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大学生在进行具体的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意识不强、网络学习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整合,资源冗余量大以及网络学习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限制性。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检索能力[8],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只有有针对性的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内容、优化网络教学环境,才能使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真正服务于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储备人才。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探究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权重赋值,并检验其一致性。最后根据计算结果找出了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给予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N].光明日报,2015-10-13006.
[2]张波.AHP基本原理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2):109-113.
[3]朱建军,王梦光,刘士新.AHP判断矩阵一致性改进的若干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18-22.
[4]侯明艳,王戴尊,孟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评价与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12):159-163.
[6]刘延雯.网络环境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75-78.
[5]冯天敏,徐恩芹.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情况的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5-57+74+80.
[7]李春艳,崔海涛.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2(10):34-35+31.
行为指标 篇7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实践的过程,而非结果。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过程的评价。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预备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在研究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需求会有所差异,教师的相应职能也会有所区别。
一、研究性学习预备期教师职能与评价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自身对研究性学习和相关课题知识有较好的了解,并对整个组织工作有良好计划性。
1. 备课题
作为指导老师,首先应对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特点、教师的地位、作用、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课程的设计、评价及指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指导时才能收放自如。
2. 备学生
由于指导的学生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因此可以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初步了解所指导学生的特点。
3. 写好指导计划
为了便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指导老师有必要将自己所了解的课题情况及学生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拟订初步指导计划。
二、研究性学习前期教师职能与评价
1. 组织好第一次研究性学习小组见面会
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确定大致研究范围,明确研究目标。对学生而言,他们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概念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在第一次小组见面会上,教师应耐心地为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认真听取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确定大致研究范围,明确研究目标。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和谐的团队氛围,把此时的师生关系延伸为“共同的研究者”。因为学生的自尊意识使他们渴望获得民主和平的氛围,而这也恰恰是一个研究团队所需的氛围。初次见面时教师语言要清晰自然、平和准确,以自然幽默的方式缓和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只有在这种陌生感消除之后,学生最真实的一面才会显现出来,便于教师进一步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与特长,在后期的指导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2. 指导学生确定具体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课题的确定是研究性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选题时,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要联系学生实际,与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匹配。二应尊重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对课题的想法和计划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选题指导,并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分工
一般采取由学生自由分工的形式。教师在分工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另外,在分工中还要注意“各尽其长”原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人能力的大小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而每人任务的难度较之其能力要稍高一点。最后,还应该为整个小组确立一个核心组员。这个核心组员的推选也要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
三、研究性学习中期教师职能与评价
1. 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
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今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而教师在每次指导后也应有相应的记录与总结;教师还应让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目标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了充足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2. 参与研究性学习小组会议
听取学生前期工作总结,并给予相应评价,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多与学生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面对面交流,或是在网络情境下的交流指导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帮助,让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获得全面了解。在学生有困难时应避免直接回答,应多使用启发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研究学习活动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指导中渗透思维方法与心理素质教育
在实施指导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意志力;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后期教师职能与评价
1. 指导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组织并倾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结合自己的观察做出结论,并对整个题目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指出不足和希望,为课题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努力之后,每一位组员在工作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法,每个人也都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将大家组织起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寻找他们工作中的闪光点,并对此表扬鼓励甚至是适度地放大其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对于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值得庆贺的,但离目标的实现还很遥远。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不断地肯定以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
2. 综合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做出结论在结题总结时可以先听听学生自我的评价和他们之间的互评,再结合自己的观察做出结论,而且给出的成绩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最后也要对整个题目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指出不足和希望,为课题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3. 组织好学生进行课题答辩
4. 教师做好研究性学习的记录工作
教师也应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对于以上的研究性学习,在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和角色后,可以对每个具体过程设立具体的量化指标,作为定量化的教师行为评价指标,可以作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理论参考。
总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真正地位还需要我们长时间地摸索和验证,具体的操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除采用过程性评价外,还可使用态度评价、成果评价、策略评价等多个指标,使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结果客观化,以达到促进研究性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为师者只有及时充电,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知识,才能给学生一杯活水,才能培养出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生尧.课程评价定义的批判分析[J].教育研究, 1996 (9) .
[2]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1) .
[3]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 2001 (17) .
[4]柳栋.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1) .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
行为指标 篇8
对于中小股东而言, 控股股东的行为可以对其产生有利或不利两种影响。控股股东权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现金流权;另一部分是控制权。当现金流权为控股股东带来的收益在控股股东收益中占主导时, 控股股东在公司的利益增加使得监督经理变得有利可图, 并且“掏空”上市公司导致的自身利益损害上升, 此时控股股东往往更倾向于“支持”上市公司, 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降低, 所以控股股东会致力于提升企业的业绩, 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时, 利用私人资源对公司提供支持, 这些是对中小股东有利的行为。
当控制权为控股股东带来的收益在控股股东收益中占主导时, 控股股东因为其较高的控股地位而具备了其“掏空”上市公司的能力, 控股股东就致力于通过操纵公司的资源或盈余管理的方法来获取私人收益, 一方面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或将自身的风险转嫁到上市公司, 如以有利于大股东的价格进行的资产买卖、为代表大股东的管理层支付过高的报酬、以公司名义为大股东提供贷款担保、大股东无偿占用公司资金等。另一方面是采用特殊的财务安排, 实现公司利益向大股东转移, 如通过不公平的二次发行稀释其他股东权益, 制定有利于大股东的股利政策等。而这些行为的成本则由全体股东共同承担, 这些是对中小股东不利的行为。
二、控股股东行为评价指标建立
从控股股东的具体行为及其行为产生的后果的角度对控股股东行为进行评价, 可以从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和股权资产交易行为、投资与融资行为、操纵股价行为、信息披露行为、股利政策、中小股东权利保障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依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指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控股股东行为在较长时期内对上市公司利益影响的效果;控股股东行为的市场反映。在对以上控股股东行为指标的评价时, 指标得分评价标准在赋值的选择上有两种:0和1。表现为对中小股东不利的结果赋值为0, 反之, 表现为对中小股东有利的结果赋值为1。最终得分越大表示控股股东行为对中小股东有利, 越小表示控股股东行为对中小股东不利。
其一, 融投资行为的评价。上市公司融资的手段主要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而在股权融资中控股股东又比较偏好配股增发, 这是由于股权融资既不会削弱控制权又能使大股东获得溢价发行带来的净资产增值收益, 而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动摇了中小股东的投资信心, 所以衡量控股股东行为时, 有必要考虑上市公司有无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为此, 本文采用了以下指标对控股股东融投资行为进行评价: (1) 融资目的是否明确。该指标用以判别上市公司融资是否有明确用途, 控股股东是否利用融资手段为自身牟利,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是”取值为1, 反之为0。 (2) 融资资金实际用途是否与公告用途相同。该指标用来反映上市公司融资所募集的资金是否用在公示用途, 而非控股股东用做他用,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是”取值为1, 反之为0。 (3) 公司融资政策是否为中小股东所接受。该指标通过考察上市公司发布融资政策后的市场反映来说明上市公司在制订融资政策时是否考虑到中小股东的利益,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用政策发布后若干日后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来确定该指标的分值, 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时, 该指标的分值取1;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时, 该指标的分值取0。 (4) 是否存在增发新股或配股的股权融资行为。已有的研究证明, 控股股东经常通过对中小股东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方法实现其私有利益,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控股股东自己不参与增发新股或配股取值为0, 反之为1。 (5) 重大投资是否及时披露。对于重大投资项目, 中小投资者有相关情况的知情权, 上市公司必须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及时披露,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是”取值为1, 反之为0。 (6) 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上市公司超过自身能力范围进行投资, 有控股股东转移公司资产的可能性, 会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产生损害,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投资额超过企业总资产的70%取值为0, 低于70%取值为1。 (7) 投资项目是否与控股股东投资项目相同。若上市公司投资项目与其控股股东投资项目相同, 出现控股股东通过“隧道挖掘”为己牟利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为:“是”取值为0, 反之为1。
其二, 关联交易的评价。关联交易有利也有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关联损害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公司的利益, 也可以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但已有的研究表明, 从长期的角度观察, 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侵占的概率远大于支持的概率。通过对有已有的文献和关联交易的特征分析, 设计了如下6个指标对控股股东关联交易行为进行评价: (1) 是否与控股股东存在同业竞争。该指标是反映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交易的可能。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控股股东的主营业务与上市公司相同取值为0, 反之为1。 (2) 关联交易定价依据是否公允。这个指标是说明关联交易是否正常、公允, 是否存在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情况,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交易按照市场公允价格定价取值为1, 没有按市场公允价格定价或未披露定价方式的取值为0。 (3) 是否存在对关联方进行关联担保。 (4) 对外担保额是否超过总资产的50%。以上两个指标都旨在反映对外担保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尤其关联担保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为:“是”取值为0, 反之为1。 (5) 关联交易总额较大时, 是否在定期报告中立即披露有关详细资料。 (6) 关联交易总额巨大时是否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以上两个指标都在数额上对关联交易进行了考察, 具体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为, 指标5:当关联交易金额在300万元以上或占公司净资产值的0.5%以上时, 定期报告予以披露取值为1, 没有披露则为0。指标6:当关联交易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或超过公司净资产值5%以上时, 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取值为1, 没有经过批准则取0。
其三, 信息披露的评价。信息披露是中小股东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重要途径, 大股东对公司重要信息的披露与否、披露程度, 直接关系到中小股东的投资决策和利益, 所以信息披露是评价控股股东行为时必不可少的因素。结合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 设计了以下4个指标: (1) 公司章程是否明确规定所有股东均能获得相关材料, 指标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肯定的取1, 否定的取0。 (2) 是否对上市公司的资产、业绩、经营环境进行倾向性披露, 有倾向性的指标取值为0, 反之取1。 (3) 是否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及时披露报告, 及时披露取值为1, 反之取值为0。 (4) 年报中是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该指标的取值通过考察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意见及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被证监会处罚的情况来判定, 存在重大差错取值为0, 不存在取值为1。
其四, 中小股东权利的评价。我国许多法律法规在保护股东权益、平等对待所有股东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但目前多数上市公司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与法规的要求都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 评价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 可以衡量在上市公司是否形成了制约控股股东行为的有效机制。本文结合公司治理相关指标, 设置了以下3个指标: (1) 中小股东能否行使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 (2) 是否实行累计投票权制度。以上两个指标都说明了上市公司是否实行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能够实行取值为1, 没有实行取值为0。 (3) 参会流通股代表股份占总流通股本比例。该指标说明中小投资者是否能够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上行使相关的表决权利, 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参会流通股代表股份占总流通股本比例70%以上取值为1, 比例在70%以下取值为0。
其五, 其他方面的评价。控股股东行为除了在上述方面体现外, 还在股权资产交易行为及操纵股价行为等方面对中小股东产生着影响, 所以评价体系中也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测评。股利政策方面: (1) 采取不派现、低派现还是高派现的股利政策, 不派现、低派现、超额派现都取0, 正常派现取1。低派现指股利分配率小于0.1的派现, 超额派现指大于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派现。股权资产交易行为方面: (3) 是否存在与控股股东或其控制下的公司进行内部股权转让; (4) 控股股东是否存在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 (5) 是否存在购买控股股东的实物资产; (6) 控股股东是否存在将资产溢价出售给公司。控股股东可能通过上述四个渠道对上市公司利益进行侵害, 所以指标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为:存在取值为0, 不存在取值为1。操纵股价行为方面: (7) 是否存在利用虚假消息操纵股价; (8) 是否存在大量减持股份恶意压低股价。以上两个股价方面的指标可以通过在近3年内是否被证监会处罚来判定, 存在取值为0, 不存在取值为1。
在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各个具体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评价时, 有一部分指标的分值可以直接通过年报、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记录等资料得出, 但还有一些指标的分值不能直接得到, 对于某些不能直接得到分值的指标, 可以通过该项指标对应的控股股东行为在较长时期内对上市公司利益影响的效果或控股股东行为的市场反映来确定该指标的分值。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and Shleifer, A..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The Journal of Finance, 4.
[2]Johnson S., LaPorta R., Lopez-de-Silanes F.and Shleifer A..2002.Tunnel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
[3]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 《会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4]王俊秋:《股权结构、隧道挖掘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 2006年第8期。
[5]Friedman E., Johnson S., Mitton T..2003.Propping and Tunneling.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
[6]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 《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7]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8]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行为指标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9—03~04月住院病人中随机选取年龄42~80岁患者60例, 意识清醒、肌力Ⅲ以上并且无糖尿病史脑梗塞患者, 男27例, 女33例, 全部病例也均经头部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并接受住院治疗。
1.2 分组
按照例患者心态平和倾向明显、严格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的标准选取20例设为A组, 其中男8例, 女12例, 年龄42~80岁, 平均56.2岁;按照例患者心态与平和倾向反差明显、除药物治疗外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的标准选取20例作为B组, 男9例, 女11例, 年龄43~79岁, 平均55.5岁,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的经头部CT证实脑梗塞诊断, 其余心态与平和组无明显差异的20例患者忽略不列入本研究观察范围。
1.3 研究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同一组医护相同药物治疗、护理的前提下, 采用3周的连续观察, 评价患者心态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 监测患者病情相关指标, 观察两组差异。
1.4 评价方法
1.4.1 心态评价
为脑梗塞患者发病住院后, 很快能接受疾病事实, 情绪稳定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并严格执行饮食、身体锻炼医嘱评价为心态平和;相反, 对于发病住院后不能接受疾病事实, 情绪激动、焦燥, 饮食生活不规律, 相对叛逆心理, 除接受药物治疗但不能并执行饮食、身体锻炼医嘱评价为心态浮躁。
1.4.2 执行饮食医嘱评价
对于清醒脑梗塞患者均嘱其低盐低脂饮食, 不进食过饱, 能够严格控制低盐低脂饮食及进食量者评价为严格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肆意进食、暴饮暴食肥腻及高盐饮食者评价为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
1.4.3 执行锻炼医嘱评价
清醒肌力Ⅲ级以上的脑梗塞患者在血压在监控范围内时医护均指导患者行肢体主动锻炼, 脑梗塞患者每日主动锻炼时间不少于2h者为严格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每日主动锻炼时间少于30min者为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
1.4.4 病情相关指标评价
本观察设定患者血压异常标准: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察忽略血压一过性降低者。血脂异常≥1.7mmol/L;设定患者体重异常标准:标准体重+10%属于正常范围;超重20%属轻度肥胖;超重50%属重度肥胖。
2 结果
见表1。
A组与B组脑梗塞患者病情指标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人们日常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二十一世纪, 伴随着人口的肥胖率的升高脑血管意外中的脑梗塞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并且具有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1,2], 因此成为现代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临床上大部分脑梗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虽然目前在临床上脑梗塞急性期治疗和抢救水平已有提高, 但是脑梗塞患者第一发病以后的复发仍然是困扰患者与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 因此对于脑梗塞患者病后各种复发风险因素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就脑梗塞患者病后心态与行为对脑梗塞主要病情相关风险指标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病后心态积极, 严格执行医嘱、配合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主要病情相关指标均能得到较好控制, 这样的病人预后相对比较好;对于病后心态焦躁、心态不稳不遵从医嘱、除接受住院药物治疗外并暴饮暴食、不遵从低盐、低脂饮食的医嘱要求不配合其他医嘱治疗的, 其病情相关指标与前组有明显差别, 特别是血压、血脂两项指标不能很好控制, 结果远远高于心态平和配合治疗组患者的相应指标, 相应血压搏动增高的百分率就明显增高, 患者体重超重百分比明显高于心态平和组患者, 因为高血压一方面受遗传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受环境因素影响, 包括生活习惯、社会因素、气候等等, 它们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比遗传因素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 高血压也称为生活方式相关疾病, 肥胖与高血压与其他心脑血管的发病, 以及体重减轻与高血压的关系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3,4,5,6], A组患者的指标变化中体重减轻明显, 血压相对控制较好, 血脂水平也相应控制较好, 控制血压从调节脑梗塞患者病后心态开始入手, 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进食量与患肢功能锻炼都是减轻体重控制血压的系列关键环节, 患者的预后就会好于血压、血脂与体重失于控制的B组。
本研究只是针对首次发病脑梗塞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内进行了单项指标的观察, 而且是根据CT证实脑梗塞诊断、清醒肌力Ⅲ级以上, 同时除外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复杂病例后进行分组, 得出脑梗塞患者病后心态与行为对病情上述三项重要相关指标影响, 为临床研究脑梗塞的预后与复发因素提供了新的实验观察资料。实际上, 要从根本上研究脑梗塞的复发因素与机制, 尚需要继续深入综合多方面因素、长期全面观测、评价脑梗塞患者的复发风险因素, 再制定更全面的康复计划以及监测机制才能有效做到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参考文献
[1]JV Bounds, DO Wiebers, JP Whisnant, et al.Mechanisms and timingof deaths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 1981, 12 (4) , 474-477
[2]OuesnéC, Cambon H, Yelnik A, et al.Infarcts in the middle cerebralartery territory.Pathological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of death[J].Acta Neurol Scand, 1993, 87 (5) :361-366
[3]Rohrer JE, Anderson GJ, Furst JW.Obesity and pre-hypertensionin family medicine: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J].BMCHealth Serv Res, 2007, 21:7:212
[4]Berchtold P, Jorgens V, Kemmer FW, et al.Obesity andhypertension:cardiovascular response of weight reduction[J].Hypertension, 1982, 4:50-55
[5]Mertens IL, Van Gaal LF.Overweight, obesity, and blood pressure:the effects of modest weight reduction[J].Obes Res, 2000, 8 (3) :27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