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视阈

2024-11-05

教学法视阈(共11篇)

教学法视阈 篇1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 依赖于教学管理的有效。在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要推进有效教学, 重要的前提就是切实优化教学管理, 要适应本校的校情, 适应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管理者, 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导, 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教育。要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 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对教学的实际问题躬身探索。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善于发现现象, 善于根据现象和教育规律去思考, 不断研究如何用更有效的教学管理举措去提高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比较理想的举措及时总结, 探索规律, 为教师做样子, 承担起引领、指导、推进的责任, 真正成为教学的“带路人”。

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每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 每个同志可以直接进课堂, 进行互学、互帮、互查。管理者加强巡查, 直接指挥, 用制度保证将统一的标准贯彻到底。让不同年级的同志管理相关年级的教学, 让不同学科的骨干指导学科教学。强化年级组、教研组的功能, 明确职责, 各司其责, 及时分析教学问题, 及时研究改进措施,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模式的管理策略

(1) 优化集体备课, 建立教师个体研读教材、主备人拿出初步教案、集体讨论、完善并形成教案、个性化处理教案等集体备课的模式, 不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真正发挥教师的群体功能。 (2) 对课堂教学进行建模, 建立一种师生互动、讲练互补的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对学生的作业方式建行建模, 推广一种常规训练全面巩固消化、小题训练强化基础的作业模式, 在学生做好配套习题前提下, 将最基础的题目、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分门别类、设计题型, 制成试卷, 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训练, 以优化作业效果。 (4)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建模, 倡导带着问题阅读的阅读模式, 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获益。 (5) 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建模, 从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设备、效果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确保课外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规范的过程管理

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计划、进度的调控。所以要加强教学常规检查, 要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位。一旦进程中发现了问题, 就必须及时了解情况, 认真商讨对策, 进行弥补纠正。必要时进行教学质量的抽测, 了解情况, 进行质量分析, 及时改进。适时举行一定范围内的推进会、评点会、研讨会。

五、人性化的管理载体

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记载让人感到管理者的工作细致、煞费苦心, 但同时让人感到苦涩: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探索就以这样的记载来衡量?所以, 实施有效教学, 传统的管理载体还要发挥其功能, 但我们更多地要以人为本, 要着眼于教师质量的生存、高效益工作、高度化发展, 要开拓管理工作的载体, 从人本角度设计和使用管理载体, 更多注重“人心”的管理。给教师提供“心理沟通”甚至是发泄的机会, 领导和教师经常交流思想、同事间有心灵碰撞的场合, 学校创设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经常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在考虑工作量时, 有一定的空间, 让教师自我进修, 参加校内外学习活动, 有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学校提供教师展示的舞台, 设计多层次的教研活动, 如:优课评比、会课、毕业班教学研讨、学科专题等, 让教师在这样的机会中取长补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自觉进步, 主动探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实用、更有效。

六、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

教师教得好不好, 学生最有发言权。让学生评价老师, 体现了以学论教、师生平等、教育民主的思想;而老师则可以最真切地听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从而更好地改进教法,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当然, 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 诚恳地接受评价, 要有“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基本观点。学生评价老师可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 问卷调查。问卷可设计四块:一是提供选择项, 如教学态度、课堂纪律、板书、普通话、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二是定性描述, 可从优点、不足、改进意见几方面让学生说想说的话;三是综合评价, 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几个等级;四是任教建议。学校对学生评价老师的内容要进行认真统计、汇总、分析, 并与平时管理中的现象有机结合, 采取合适的方法向老师转达学生的意见, 并与老师一起研究改进的措施。要注意参与评价的学生的代表性, 其次, 要充分发挥家长在有效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开家长会、建联系卡、设家长信箱等, 充分吸纳家长的意见。

总之, 教学管理是一门值得学习、实践、不断完善的艺术, 我们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教学法视阈 篇2

新课改视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作者/ 王素芬

摘 要: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面临着高考的检验,所以教学效果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行为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科学制订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贯彻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新课程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面临着高考的检验,所以教学效果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又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的。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新课改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要多元化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永远是教学的两个核心任务。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行为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科学制订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贯彻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体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原有的基础怎样,新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在课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学生要在本课学习中掌握哪些技能,哪些能力应该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达到什么目标,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并且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目标的确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例如,“卤族元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该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元素组成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其次,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理解和掌握卤族元素之间性质的关系,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最后是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在情感目标的确定上,应该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充实在教学中。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开始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填鸭式、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也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的体例和形式的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定要进行改进,否

则,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更别提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能教教材,应该把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安排的一个依据,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要讲究空白艺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为日后的高等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三、正确领会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深远内涵,理清教材的外延和内涵,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不管是教材自身的内容还是教师增加的内容,都应该明确让学生获得什么认知,提高什么能力,掌握什么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什么改变。教师不应该局限教材,也不应该偏离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都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决定。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验,教师要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化学教学的重点。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四、坚持科学化的学科特色

化学教学与其他教学不一样,实践性和操作性突出,学科特色明显。化学教学要注意科学化,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能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的结构,层次化和有序性。教学设计的有序是每一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一般是按照教学的进程分为开始、新课教学、总结巩固这三个阶段。新课开始时,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教学时间,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这个时间段,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结尾部分,归纳、概括本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前人总结的科学论断,形成新的认知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注意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06)。

[2]姚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

教学法视阈 篇3

[摘要]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要求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问题式教学就是可取途径之一。对构建政治高效课堂问题式教学从依据、流程、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问题式教学依据流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85

随着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问题式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课堂问题式教学谈几点浅薄之见。

一、开展问题式教学的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除了要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三维目标以外,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高中政治学科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生发出新的问题,这样在一次次的问题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创新意识得以唤醒,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改革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以往政治课堂的教学状况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着空洞、高深、枯燥的政治理论,学生兴致不高,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高中政治课堂问题式教学为改变这种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效思路和途径。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效率。

3.适应教材新变化的需要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众多鲜活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特别注重知识和观点的生成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政治课堂问题式教学正契合了新教材的内在要求。

二、开展问题式教学的流程

1.第一步:“问题激趣”

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知识进行探究,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探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不片面拔高,又不片面肤浅。

2.第二步:“百家争鸣”

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程度是有差别的。有时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还比较肤浅,这时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里既有小组内的交流,又有小组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全局,宏观调控。

3.第三步:“纲举目张”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学生已经能基本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这时有必要对知识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构建。学生可以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可详细可简略,可图可文,可独立构建又可合作构建。形式不拘一格,目的都是为了高效率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第四步:“学以致用”

这是一个检验知识掌握牢靠度、熟练度、准确度的环节。通过选取典型例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的目的。可集体回答可单个训练,可当堂解决可课后深思反馈,可查缺补漏可升华提升。

5.第五步:“自问自答”

课后抽出一点时间,合上课本,自问自答课本内容。学生既可在脑中设问回答,又可用手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不拘泥形式,能顺利回顾课本内容即可。

三、反思

1.与时俱进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上的“导演”,学生就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大戏”的精彩,就是学生“主角”表演的精彩。

2.宽容鼓励

学生在参与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教师看来简单、幼稚,甚至错误、荒唐的问题,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教师应以宽容之心、鼓励之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始终以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对课堂问题进行探究。

3.重视学习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以个人无法想象的速度递增,教师以一本教材教到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情况会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甚至要甘当“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这是一种新型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4. 以本为本

课本是本,课本提供了问题探究的宝贵资源,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学生是本,教师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应该抓好这两个“本”,处理好这两个“本”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问题设置的根在课本,脱离课本的问题会导致问题过深或过浅,与学生发展的实际不符。问题一定是和学生发展相关的问题,与学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探究的问题。

总之,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问题式教学是可取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后现代视阈下的作文教学 篇4

一.作文教学的困境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叶老曾经谈到:“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但是, 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 阅读被推崇到一个“至高”的地位, 无论是课时数、教学偏向还是讨论热区、科研关注度, 阅读的重要程度似乎都超过了写作。然则, 读是为了写, 写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最终显现, 写作教学在语文课堂中长期被“冷藏”一定程度上便造成了目前学生写作中的种种“痼疾”。现今的中学生中普遍流传着“三怕”:一怕文言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写作文。学生抱怨没东西可写, 写作文没意思, 甚至谈“作文”色变。

二.后现代作文课程的特性

后现代主义在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师生交流、文本之间比较教学、质疑批判的教学理念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促进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然而, 在写作的教学上, 一直存在着“写作才能是天生的”, “写的好的孩子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家庭对孩子写作的熏陶才最重要”等固有观念的影响, 使得写作的改革和创新一直趋缓。实际上, 适宜的写作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而且能避免校外、家庭写作指导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后现代课程观崇尚多元化和差异性, 个体通过与外界的交互建构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观点, 为写作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尔的后现代4R的教学理念, 靳玉乐对后现代课程特征的研究最能凸显写作教学的生命意识和言说张力, 这些自主建构、自由开放、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都为写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一) 丰富性

“丰富”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为了变革课堂的生涩模式, 促使学生和老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课程需要“适当”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与生动的经验。在作文教学中, “丰富”体现为教师要有一种包容开放的理念, 把学生的想象和“不合时宜”的观点视为写作中最独特的资源。作文课的“丰富性”呼唤学生寻求独特的自我感受和体验, 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激发表达的欲望和思想的启迪。

(二) 回归性

过去对回归的理解就是“重复”, 就像数学循环一样, 等式一次运算的结果是另一次运算的输入, 于是一个公式就一次又一次运行下去, 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稳定性。但是后现代课程理念强调了回归之中的“过程”, 以及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形成的自我感知的方式。每一次的习作训练, 不是任意的指使, 也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应该把它们当作师生反思的重要过程。“反思可以使人们从单纯的冲动与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 变成智慧的行动。”“过程性”强调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整体意识, 不是今天学描写, 明天学议论, 后天学说明, 而是基于学生学理、心理和写作学的规律展开有过程有目的的教学设计。“反思性”鼓励师生们在追赶教学进度和量度的过程中, 经常地回头“看看”、“想想”——每种写作手法都掌握了吗?有没有运用新的表达方式?能不能换一种叙述的角度或者风格?总之, 拥有对话、过程与反思的作文教学才是完整而有价值的。

(三) 创造性

后现代的课程内容是多元、生态、建构的, 这也意味着教学不再是对外在客观事实的显现, 而需要主体在与外界世界的交往和对话中来建构。“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 最推崇的活动就是创造性活动, 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 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 更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感受和人生追求表达和建构,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创造过程。

(四) 内在性

现代主义的课程观, 知识是预先给定的, 学生是外在于课程的, 杜威把现代主义课程观中的学生称为“旁观者”。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内在性指的是一种有机性, 学生成为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杜威曾说:“儿童经验的自身里, 怎样早已包含着正如组织到系统化的科目中去的那些同类的因素———事实和真理。”因此,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学生的思考、创造和价值追问作为课程生成的组成部分。后现代的作文教学, 不再是教师主动讲授和学生被动写作, 而是让学生参与到题目的选择, 写作内容和形式的交流、讨论, 写作的评价与修改当中来, 将教师一人是主角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共同“舞蹈”的大平台。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体验、活动、对话, 才能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生态性作文课。

三.后现代课程情境下的作文教学的新探索

后现代主义课程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 所以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的答案, 需要师生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 实现相互之间的对话、合作和创生。对于这一种课程观, 我们要客观的加以批判和借鉴, 在适应应试的环境下有选择的使用。但是不得不承认, 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失真、枯燥、低效, 缺乏新意, 评价的主体化等问题, 后现代课程观具有一种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 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做法。

(一) 鼓励自主, 让学生成为写作全过程的主人

学生写作是一种自主建构、充分体验和反复感悟的过程, 因此写作教学要遵从写作学和习得的规律。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生成性的目标, 参与性的规划和合作式建构的观点, “在一个容纳自组织和转变的框架中, 目的、规划、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过去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在课前设定学习的内容,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学生的一些超出老师预设的奇异怪诞想法, 老师总是避而不谈, 这样的作文教授难免是低效和无趣的。后现代的作文教学课堂要求老师在选择话题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验, 多设计一些即兴的片段写作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在场”之人, 充分享受“现场”作文的愉悦。

(二) 张扬个性, 让学生在写作中释放纯真和独特的灵魂

后现代主义提出“自组织”, 它指的是“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时, 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会进行自组织, 而这种自行组织、自我调节能达到更高一个程度的秩序。”当然, 并不是每一种干扰、问题都能带来再发展, 有些干扰会导致困境与停滞, 只有在干扰的氛围绝对宽松开放, 允许不同解释和观点的时候, 才能实现“自组织”。这种理念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需具有丰富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是鲜活多样的个体, 他们不是任由老师支配的, 也不是“空着脑袋”完成作文的, 他们拥有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只有语文老师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和平台, 才能促进他们“我手写我心”, 真正地学会写作、爱上写作。

(三) 体验生命, 让学生通过写作获得健康与幸福的成长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实践是一种课程的语言。”课程中需要有体验的质感和生命的气息, “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具有一般性、宽泛性、非确定性。”因此, 写作教学是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而不仅仅是指定的知识技能的授受;写作培养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的表达、创造力, 而不仅仅是应试的技巧与分数;写作希翼达到的是健康幸福的终身成长, 而不仅仅是学生当前的功用。写作体现的是一种言说的乐趣和生命的需要。

(四) 积极评价, 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欣赏和分享

作文标价的标准和实施者并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后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是排外的评价者, 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应将其视为一种反馈, 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重指导、轻讲评, 评价主体单一、过程封闭, 要改变这一困境必须建立一系列全体参与的积极评价体系。段敬德老师提倡的“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评语”, 冯连考老师提出的教师、小组、学生共同参与的“作文评改三部曲”, 邱春岚老师的“动态评改、个性对话、多点透视”, 都是对作文中积极评价的有效探索。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成熟的语言和表达, 但也有值得发现的闪光点。因此, 在作文评价中老师应该树立一种分享、赏识和发展的眼光, 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继续写作的动力。

教学法视阈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 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20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它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明确地提出“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的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方法、策略,更要关注教学内容,即切合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所谓“切合”,就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为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取舍:关注言语智慧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具有双重价值的特殊文本:一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包括它的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二是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但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称“言语智慧”,这就是它的教学价值。

随着对课文的多角度深入解读,教者会发现教材中蕴含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可以教的东西越来越多,教学设计却越来越困难。怎么办?传播学常识告诉我们:多路信号扭结在一起,会形成许多噪音,不利于主要信息的传播。要避免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是事前对这些信息加以梳理、排列、传输,这项工作就是“编码”。语文教材的解读,也需要这种编码工作,即对文章的各层内涵、各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理清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知道了“有什么”,再确定“教什么”,然后思考“怎么教”。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传递出的信息就非常丰富,有幽静的环境、传神的动作、精准的语言、丰富的场景、人物的鲜明性格……可以开发的教学价值很多,高明的教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只取一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中韩愈说“用‘敲’字更好一些”,你的观点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学生很快从韩愈的话中找到了“敲”比“推”好的三个理由:一是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教师又问:“纵观全文,你还能找出依据吗?”这一追问让学生产生了疑惑。于是,他们再读课文,又陆续从文中找到了三点依据:一是“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中的“敲门声”;二是“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中的“拜访”一词;三是“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中的“求您宽恕”。六点理由散落全文,处处透露出一个核心信息:“敲”字的精准性。至此,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仅写诗的贾岛在推敲字眼,作者也处处字斟句酌,这就是语言表达的智慧。以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层层深入探究,激起学生突破自己“前认知”的意愿和动力,引发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接触、交流与融合,正体现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匠心独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在生本、生生、师生的多维对话中,学生获得的是“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整合:突显中心目标

现行教材多以人文主题安排教学单元。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有很多相同的思想点、情感点、能力点和知识点。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把握教材特点,以该主题为学习专题,整合多篇课文、多种媒介进行学习,不但能减少传统单篇教学带来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而且会带给学生新奇感,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由三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其中三篇课文都是歌颂人民子弟兵的。除《大江保卫战》是一篇充满激情的通讯,展现了当代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情深外,其余内容都与长征有关。《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对长征历程的总结和讴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感人故事;而练习中《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乐 六盘山》正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长征,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并通过诵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此,在教学时,我重新组合教材,开展了以“长征”为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一是浏览“长征”专题网站,了解长征历史背景、长征路线图等史实资料,带领学生走近长征;二是阅读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走进长征故事,走进红军官兵的内心,并拓展阅读其他长征故事;三是结合观赏视频片段,欣赏《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和《清平乐 六盘山》,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四是回顾长征历程,深入学习课文《七律 长征》,练习诗朗诵《长征》,学唱歌曲《长征》,创作书法作品《长征》;五是学习《大江保卫战》,感受当代军人的风采。

主题单元式教学从整体出发,可以使教学的各个方面得到有机的合理的调配,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的最优化组合,避免知识讲解的无效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三、拓展:彰显语文魅力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潜在的存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和经验为信息源,它是这两个信息源在某一点相遇后的产物。”这是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材相互改造和加工的过程。抓住教材特点,拓展适宜的教学内容,会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如《伊索寓言》一课的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读就懂。于是,聪明的教师便把本课教学的拓展目标确定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特点,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第一步,学生在读懂课文寓意和寓言结构的基础上,听教师读其他寓言故事,练习用一句话归纳寓意,再与教师公布的“答案”对照。这一方式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又让学生从感性上加深对“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的文学作品”这一特点的认识,也对整本书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第二步,推荐阅读《伊索寓言集》,讨论读书交流会的内容安排。这一环节正好落实了本册书上“我读书 我快乐”这一读书活动。由于有了教师的引领与鼓励,有了阅读期待和目标,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更热情、专注。第三步,在读书交流会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模仿伊索寓言的形式也来动动笔,编一本班级“寓言集”。这样,学生的兴致非常浓厚,作品也别有情趣。将课内阅读课文、课外阅读原著、迁移仿写训练有机地融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滋养,言语得到提升,语文的魅力在拓展实践中充分显示。

教学法视阈 篇6

一、我国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效率低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屡见不鲜。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教师对阅读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 忽视整体的篇章布局。学生对于阅读的重心放在了对生词的理解和翻译上, 生词障碍的扫除使学生失去了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的机会, 这样不仅大量地占用课堂时间, 而且很大程度削弱了学生对于全文语境的理解, 从而使得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上。

2.师生之间互动少

许多老师采用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单纯地把学生视为一种对象直接灌输, 使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 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互动, 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 思维没有被很好地激发, 课堂气氛也往往不活跃,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主观能动性。

3.内容和模式的单一化

一篇阅读材料的内容是丰富的, 不仅仅是单词的堆砌和语法的罗列, 也不仅仅是老师口中翻译复述的故事, 它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有关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讲解, 使得阅读孤立于它存在的文化背景之外。

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 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希望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中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改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图示理论的应用

图式理论认为, 图式可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种主要形式。语言图式的建立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语言图式, 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 进而调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最后才能再深层次地对文章进行总体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 也认识这个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 但是却无法充分理解全文。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不了解与某些词语相关的内容图式, 包括文化内涵、社会组织、宗教观念、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读者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仅受到它的语言和内容的影响, 此外文章结构也是影响对文章整体理解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熟悉了各种文体及其篇章结构, 这些积累会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形式的图式,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阅读的总体效率。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老师可以结合图示理论, 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 把阅读图示理解应用到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领悟能力有区别地进行阅读教学。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 把文化背景的讲解和具体词句的讲解结合在一起, 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文章。加强形式图示的方法是进行图示理解应用的关键, 常见的图示方法有建构图式和激活图式。比如教师在读前阶段提出问题, 在学生们回答问题之前, 先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这种先讨论再回答的方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在阅读活动前就已经对阅读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加深印象, 输入效果较好。再如, 教师可以将原文句子或段落的顺序打乱, 让学生复原。对原文的二次创作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这些练习不但锻炼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使得教学活动中大大增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法视阈 篇7

一、乐观地面对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多元化的智能, 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智能, 关键在于我们要发现学生在哪个方面有优势。对于政治学科教学而言,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政治学习潜能。

1.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教学信念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所教的学生是有希望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信念将能激发我们的教学积极性, 也只有具有这样的教学信念, 我们才能平等地对待班级中的每个学生, 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政治课上如果有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不到位, 切不可给他扣上“政治学不好”的帽子, 这是其语言智能发展滞后于逻辑思维的表现。适当的等待、引导和鼓励, 不仅能够帮助这个学生树立学好政治的信心, 还有助于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2.教师要营造创造性的教学氛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提供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氛围和平台。只有学生热衷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再经过交流与讨论, 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全面。

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意识到, 学生的个性、智能存在差异性,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 显然是低效的。有效的教学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1.了解学生的具体智能特点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单一的知识目标相比,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了有效达到目标, 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差异来设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能力通常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来反映, 不过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更多地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 去观察学生最为真实的一面。唯有对学生的智能及情感水平有所了解, 才能保证备课、上课具有针对性。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既然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那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是多元化的。传统的“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显然抹杀了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1)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政治知识和原理进行解释, 再与教材进行比对, 促进知识内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是将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来的过程, 这样不仅新的理论生成了, 而且学生掌握了这种分析、思维的方法。

(2) 给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使他们的智能获得发展, 同时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也得以深化。

(3) 将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兴趣小组,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一起设计研究方案、一起探究、一起总结和反思, 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中发展知识、能力与情感。

3.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监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对某个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情况如何, 学生自己最清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 发现自己的智能状况, 结合自己的实际设置学习目标, 有步骤地实施学习。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效, 还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获得最大化发展。

三、灵活多样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中,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都有出色的一面, 不过由于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效果相比, 我们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观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学困生, 我们在情感上要多给予关怀, 要设置好合适的台阶引导他们获得成功, 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政治的自信。

当然, 评价方式也应灵活多样, 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 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法视阈 篇8

一、当前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 基础理论模块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基础理论模块是最基本的模块之一, 是指体育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一模块的教学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性, 而只有以专业性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 才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有效的基础理论教学还能够为体育教学的实操环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从而使教学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 身体素质模块

身体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专业体育技能的基本前提, 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 才能实现专业技能的强化, 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 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通过专业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 并通过锻炼使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与基础知识、身体素质组成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在这种完整的教学体系下, 学生的体育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激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综合水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具体的专业技能教学, 教师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分别进行设置。同时在专业技能项目的选择上, 教师应当以多元化的项目为原则, 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专业体育技能训练中, 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岗位需求视阈下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 根据职业需求设置教学模块

根据以上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明确, 目前的体育模块教学将基础理论、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三大模块作为模块教学的基础, 这种设计方案对所有的体育教学基本都可适应。然而在高职体育中, 教学模块的设置, 更应当根据职业需求进行设计,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 就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而非某一项体育技能, 因此教学设计中就可融入综合素质培养模块, 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 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生兴趣的多元化, 高职体育教学只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 才能使不同的教学模块功能得以发挥, 并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支撑下, 模块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激发, 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职业功能, 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

(三)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高职体育教学的模块教学能够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性需求。在岗位需求视阈下, 教师实施模块教学需要对自身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 才能使模块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培养, 使教师更好地运用模块教学, 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培养, 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 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

模块教学主要的特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 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教学技术的提升, 必然能够促进教学成效的优化。例如, 当下比较热门的微课教学,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体育模块教学也可融入微课模式, 将不同模块的内容以特殊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完成教学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 职业岗位需求日益突出, 这给高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高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以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市场岗位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就需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运用多元化手段, 使模块教学的功能得到有效激发, 才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提升, 最终促进职业学生专业培养水平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康.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4) :87-88.

教学法视阈 篇9

在二语习得领域,不同学者对语法内化有着不同的解释。Brown(2001)认为,对于语法规则的内化,学生需要经历“随机错误阶段、突现阶段、系统形成阶段和稳定阶段”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在小学英语学习中体现较为明显:在随机错误阶段,学生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语法规则,在言语表达中常犯一些无规律的言语错误;在突现阶段,学生开始内化一些语法规则,所犯错误较有规律,但还不能自我纠错。那么,语法规则如何在学生大脑中突现出来?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语法规则的突现?教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运用突现理论探究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途径,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习得语法。

一、突现论与语法突现

突现本属于哲学范畴,同时也是语言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体现了语言能力发展的复杂特征。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例如,几种反应物的混合所产生的物质并非所有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新物质。这个例子正好展示了突现的整个过程:当相对简单的要素重构成为更复杂、更巧妙的系统时,突现便发生了。这一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景,而单一要素却没有这样的适应能力。Lier(2011)认为,突现既可以是自发的,又可以是练习、假设验证或其他努力的结果。在学习环境中,大量符号资源与学习机会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言语评论以及相应行为,丰富的符号资源是系统突现的重要保证。根据突现论的观点,语法突现不是清晰规则积累的结果,而是学习者在认知或社会活动中有意义地使用语言和储存在大脑的语法知识与已有心理表征的交互作用而促使意义重构的结果。基于突现理论,本文从突现内容与突现过程出发,探究小学英语语法突现的教学途径。

二、突现论视阈下的语法教学设计

笔者与授课教师一起,以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第三册第四模块的“现在进行时”为例,探讨小学英语语法突现的教学途径。

(一)语法突现的内容

本册书第三、四、五模块都是现在完成时。在第三模块中,语法意义“现在进行时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情”已经突现了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常犯一些比较有规律的言语错误。第四模块以“公园”为话题,介绍了两个小朋友在公交车上看见市民正在公园打太极、划船、下象棋。在教授新词汇和句型后,笔者与授课教师将本模块最后一节课设计成一堂语法课,旨在促使以下规则的突现:

1. 不同主语与不同be动词搭配的规则;

2. 动词后加-ing的规则;

3. 现在进行时的基本结构:主语+be动词+现在分词;

4. 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的规则,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二)语法突现的过程

结合任务型教学,笔者与授课教师围绕“正在公园玩耍”的语境展开,设计了一系列渐进性与整体性的活动,以实现目标语法规则的逐个突现。

1. 突现前阶段

突现前阶段呈现词汇与语法项目,为语法突现做充分准备。词汇是语法突现的先决条件,语法项目是词汇处理的副产物。在处理词汇的同时,教师要引出目标语法项目。

Step 1:Activities in the park———语法突现词汇准备

围绕“公园活动”这一场景,教师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park?What is he/she doing?通过问答方式,学生复习了目标词汇row a dragon boat,in the park,drink soybean milk,play chess,do Taij iq uan和take pictures。

Step 2:Listening&Guessing——语法突现情境准备

在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活动的声音,学生猜同班同学、教师、老奶奶、叔叔、阿姨等正在公园做某事。学生说出正确句子之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句子,并将“be动词(is/am/are)”和“-ing分词后缀”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不同颜色的标注有助于语法规则的突现,它们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认知活动。

2. 突现中阶段

突现中阶段是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在教师自上而下的指导(top-down instruction)与学生自下而上的探索(bottom-up discovery)的共同作用下,语法规则逐渐突现出来的过程。语法规则突现后,需要一定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完全吸收所突现的语法规则;换言之,使所突现的语法规则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Step 1:Discovery&Practice——“主语与be动词搭配”规则突现的引导

在突现前阶段,教师将所有与学生对话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用红线标注出所有的主语(人称代词)和be动词。当相关简单因素they are,she is,he is,you are和I am被放置在一起时,在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出be动词与人称代词的关系,这样,“不同主语与不同be动词搭配”的规则便突现了出来。为了巩固这一规则,教师还设计了一个be动词填空活动。

Step 2:Discovery&Practice———“现在分词”构成规则突现的引导

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写出write,take,run,swim和row等主要动词,并在所有现在分词下面画横线。当动词原形与现在分词这两个简单要素被放置在一起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总结与归纳。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双重作用下,动词后加-ing的语法规则很快突现出来。为了巩固此规则,教师设计了现在分词填空活动。

Step 3:Discovery&Practice———“基本结构”与“句型转换规则”突现的引导

在前两个环节中,“be动词与现在分词填空活动”分别出现,同时,借助教师的引导,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突现出来。然后,在教师有意识地提示下,学生采用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方式探究如何将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最终使句型转换规则突现。同时,教师设计了“教师说陈述句,学生说一般疑问句”的drill活动和句型转换书面作业。

3. 突现后阶段

语法突现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习得语法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突现后阶段是指强调语法意义正确理解和注重语法规则正确使用的各种产出性活动。

Step 1:Test&Summary——语法突现内容的巩固

此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已经突现的语法规则,使其有更清晰的认识。

Step 2:Evening Activities in the park——语法突现内容的运用

在测试了学生对规则的掌握情况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信息差交际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需要理解与体会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意义,需要正确使用目标语法的规则。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将在突现阶段所内化的目标语法规则逐渐过渡到相应的目的语系统,并能够自行纠正语言表达中的语言错误。

三、语法突现途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语法突现的时机

小学教材中的很多语法项目出现得不够集中。例如,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三年级(上册)只出现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your,her,his,三年级(下册)仅仅出现了your,my,其他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零散地分布在教材中。零散的特点导致学生很难突现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规则。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握时机,突现语法。

(二)语法突现的巩固

语法规则的突现不代表学生掌握了语法,也不代表学生能够将语法规则运用到交际活动中。因此,在语法规则突现出来后,教师应该开展各种语法练习活动,如填空、句型操练、编对话等。如果没有相关的练习活动,学生很容易遗忘所突现的语法规则。

(三)语法突现的方式

在语法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当然,并非教师不能讲授语法,而是要把握“讲”的度。只有利于语法规则顺利突现的讲授,才是有必要的。除了“讲授”,教师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简单语法要素之间的组成规律。

(四)语法突现的整体性

语言材料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载体,意义最初是一个整体,不理解其整体,意义就会失真。在整体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是一个点滴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因此,除了考虑单一语法规则的突现外,教师还需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语法规则的突现过程。

结束语

本文以“现在完成时”为例,依据突现论,向学生呈现了一系列的简单要素,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要素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语法规则的突现。到目前为止,有很多英语语法教学途径,如显性途径、隐性途径、归纳法、演绎法等。事实上,基于突现论的语法教学途径有着常见教学途径的影子。然而,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显示了语法意义、语法规则或结构突现的整个过程。

摘要:以突现论为理论基础,提出语法突现,分析突现论视阈下的语法教学设计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结合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第三册第四模块的“现在进行时”教学实例,从“突现内容”与“突现过程”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小学英语语法的突现途径。运用突现论进行语法教学能帮助教师清晰地厘清语法突现、语法内化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语言生态学,突现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

参考文献

Brown,H.D.2001.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学法视阈 篇10

关键词: 新视阈 小学英语 Phonics教学

Phonics的含义是英语拼读法,Phonics教学,就是教师教给学生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关系,引导学生在掌握音图之后,准确地读出英语单词,以达到快速记忆、深刻记忆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见效快,让学生从“困难地背单词”变成“快乐地背单词”,有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Phonics教学的层次

(一)辅音教学:触摸phonics教学的温度

Phonics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应当从简单的部分入手,首先让学生认识和熟练掌握26个字母的名称与读音,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辅音部分的教学。由于这一部分较为简单,教师可以随堂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带领学生对辅音的读音和发音规则等知识进行学习和训练,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较为轻松地学会这些知识。比如Ff-fly,Hh-home等。

(二)元音教学:体验phonics拼读的深度

在学生彻底掌握辅音的读音和发音规则之后,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进入元音及一些特殊辅音的教学部分。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单独拿出几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教师应当多拿常见的单词举例,比如Aa,大部分情况下发/ei/音。在元音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元音与辅音的拼读教学,在不断的拼读过程中巩固元音和辅音的发音。

(三)语音模块意识培养:发展phonics思维的厚度

Phonics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遇到单词就可以读出来,听见读音就可以写出来,仅仅带领学生进行教材中的单词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具有见词就读、听词能写的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了辅音和元音的发音规则之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音模块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对单词进行分解,进而正确地拼读单词。

(四)拼读能力形成:绽放phonics训练的力度

学生的语音模块意识逐渐成形之后,教师就要对学生展开训练,巩固学生的语音模块意识,同时让学生更快速灵活地对单词进行拼读。比如,在进行完/?覸t/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读单词“bat”,“cat”等,让学生听写。在学生的听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写出假词的现象,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不必在假词部分多耗费时间教育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某一单词进行模块替换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拼读能力,比如将“cat”替换成“fox”。

二、Phonics教学的实施途径

在Phonics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两个原则。首先,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打好语音基础。其次,由于Phonics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一定要谨记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只是单纯地带领学生进行单词的学习,要始终营造一个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使用自己通过Phonics教学得到的知识,轻松地进行语用。在Phonics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在兴趣中亲近童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了,自然就会更集中精力地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教学也会容易。所以,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字母Yy的发音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张三胞胎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就像三胞胎虽然长得很像,却有不同的名字一样,字母Yy虽然自始至终都只有这一个形态,但是有三个读音。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很轻松地就理解Yy有三个读音,教师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就会比较轻松。

(二)在游戏中发展能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龄段,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个特点,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的元素,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自然而然掌握新知。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漂亮的纸板电视,通过纸条的抽动,让学生观察单词中有没有元音字母,然后进行单词的拼读。这台能够抽动纸条、出现不同单词的电视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增强。

(三)在故事自编中拓宽视野

基础的知识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单词进行故事的编讲,不规定故事的内容和体裁,也不用理会故事情节是否符合逻辑,学生只需要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和编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强有力的拓展训练。

Phonics教学法是一种有趣的英语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英语字母的奥妙,掌握英语拼读规律。在小学低年段渗透Phonics教学,让学生寓教于乐,让Phonics教学代替以往陈旧枯燥的拼读法,将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总而言之,Phonics教学法能够更迅速让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法。但是,这种拼读方法对于许多多音节单词并不是十分适用,如果在学习多音节单词的时候一味使用Phonics,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错误,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之路,让学生走弯路。所以当小学生升入更高的年级之后,仍然需要进行音标的学习,在熟练掌握音标的前提下对单词进行拼读。

参考文献:

教学法视阈 篇11

关键词:体裁,体裁教学法,雅思议论文

1. 引言

英语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过程, 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英语写作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学习者外语水平的高低, 高水平的英语写作往往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 反之亦然。英文写作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人们对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展开了多样性、多角度的研究。体裁教学法超越了主题内容、写作过程和语篇功能的局限在更高层面达到了写作目的, 即写作不仅是主体内表达思想的过程, 而且是主体间交际的过程。体裁教学法不仅解决了写作写什么的问题, 而且解决了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本文在体裁教学法视阈下探索其在雅思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 指导学生写好雅思议论文。

2. 体裁教学法

2.1 体裁理论

对于体裁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学派: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和以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Swales认为, 体裁即“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 (Swales:1990:58) 。Vijay K.Bhatia (1993) 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释, 其要点是: (1) 体裁是一种可辨认的交际事件; (2) 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 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 (3) 在建构语篇时, 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 (4) 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 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达个人意图或交际目的 (秦秀白, 1997) 。澳大利亚学派的Martin (1984:25) 认为:“体裁就是作为我们文化成员的说话者参与的有步骤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有目的的活动。”之后对体裁的界定更简洁, 即“体裁就是一个有步骤、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 (2003:7) 。同样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 参照Martin的对体裁界定的主要变量, Eggins (2004:55-56) 把体裁界定为:“使用语言实现的有步骤的、有目的的活动类型”, 因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被认可的社会活动类型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体裁”。

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学派对体裁的界定, 发现二者在对体裁的界定上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存在以下共同之处: (1) 交际目的的决定性。交际目的决定了体裁的存在, 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体裁, 形成了不同语篇的“图式结构”, 从而造就了这些语篇在内容上和风格上的差异性; (2) 体裁的常规性。体裁是为其使用者所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 具有重复性和习惯性, 其基本原则在同一体裁的不同语篇中保持不变; (3) 体裁示例的差异性。体裁的常规性并不意味着体裁是一成不变的, 强调的是体裁“图式结构”的稳定性和规约性, 同一体裁会有不同的语篇示例, 这些语篇示例随着文化因素和语篇变量的不同, 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这也就为写作的创造性提供了可能。

2.2 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就是把体裁理论与语篇分析相结合, 把体裁理论应用到语篇分析中旨在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Bhatia (1993:5-12) 总结了对于篇分析四个不同的层面:语域分析、语法修辞分析、交互式分析和体裁分析。

语域变体主要关注的是对某一语言变体统计的重要词汇语法特征的辨识, 研究的重点还是语言描述的表层, 对于特定变体中信息是如何组织的没有提供足够的见地, 也没有给予充分研究。语法修辞分析旨在调查书面科技英语中语法选择和修辞功能的关系, 仅仅局限于对语篇表层特征和特殊现象的描述和研究, 没有弄清产生这些特定语言现象的原因。交互式分析是一种动态模型, 旨在强调语篇意义的互动性和建构性, 这种研究模式认为语篇意义不是存在于语篇中的供读者使用的信息, 而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在交际活动中相互协商赋予话语的意义, 凸显了读者对语篇的能动解释, 往往忽略社会文化因素在语篇过程中的规约性和常规性。

从以上三种分析模式的研究历程看, 反映了对语言使用的分析从表层分析走向深层描述, 但依然停留在对语言使用的描写层面上, 没有对语言使用作出解析性分析。描写分析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没有论及不同语篇类型深层的理据, 即对影响特定语篇体裁类型的社会文化的、体制性和机构性的限制性因素缺乏足够解释;其二, 对各种交际事件组织的规约性重视不够。

体裁分析弥补了以上两个不足, 它综合语篇建构和语篇解释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语言学的两个方面, 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不同语篇类型产生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而有用的能够实现形式和功能相统一的语篇分析方法。

2.3 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就是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以语篇的“图式结构”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在体裁教学法的开展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让学生了解我们为什么使用这种体裁, 即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语篇的变量参数即语域构型 (语场、语旨和语式) , 这三个变量具有同现性;让学生了解语篇是个动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语篇意义不是文本既定的意义而是作者和读者相互协商共同建构的;让学生了解语篇是分步骤的图式结构, 也就说体裁是分步骤的结构化的语言事件, 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和规约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形式和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同时注重文本中语言实现形式的研究。

3. 体裁教学法在雅思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体裁教学法自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成果。它最初是澳大利亚学派提出的“课程体裁”, 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写作中的一种教学法。当然这种写作方法对于二语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雅思议论文写作就是一种英文作为二语或外语的重要写作类型。

体裁教学法指导下的雅思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能够为学习提供一个有章可循的套路, 主要是通过讲解让学生熟悉掌握议论文体裁的“图式结构”, 弄清其程式性和规约性。下面介绍体裁教学法指导下雅思议论文写作的具体操作步骤:

3.1 讲解什么是议论文, 弄清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就是作者陈述自己的观点, 并且运用充分的论据挑战别人的观点, 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以求得读者的赞同和支持。与学术类雅思写作中的另外一个类型 (图表作文) 相比较, 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说服读者, 而不是表述或呈现信息。

3.2 讲解议论文的“图式结构”。图式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段式:介绍、主体、结论, 其具体构成如下表:

对于议论文图式结构的把握, 我们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范文识别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学生对议论文范文图式结构识别的练习,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强化教学效果。最后, 我们在期末考试中以排序题的测试方式检验学生对“图式结构”的学习效果。

3.3 对于语篇变量参数的掌握, 采取学生分组讨论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由于体裁既已给定, 为议论文写作, 其中的语旨和语式都是固定的。雅思议论文的语旨反映出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是疏远的、说服性的, 潜在的读者是考官或雅思的学习者;雅思议论文的语式就是书面的正式文体。因而, 学生能够讨论的就是语场即交谈的话题和场景信息等, 他们可以从不同方面分别讨论某一话题, 最后由小组汇总, 列出提纲。在课堂上以口头作文的方式, 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 之后教师针对该口头作文加以评价。

3.4 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创造性和意义的建构性。

尽管议论文有很强的程式性和规约性, 但是不同主题的议论文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就可以使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在写作中建构有意义的语篇。

3.5 注重语言实现形式的学习和掌握。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言形式, 才能够写出前后连贯、衔接紧密、表述正确的作文。另外, 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和学习, 要放到具体语境中, 而不应脱离语境。

3.6 注重议论文中特殊表达的掌握。

在议论文中, 要正确使用各类情态:明确亮明观点时使用显性主观隐喻, 其大多出现在开头和结尾段;在与读者慢慢进行意义协商时, 较多地使用主观隐性情态;客观地转述事实或评价时, 较多地使用显性客观隐喻。

3.7 学生独立写作与写作评价。

学生可以根据给定的或自己选择的题目写一篇250左右的小议论文, 在反复检查后, 由教师给予批阅, 作出评价。

4. 结语

体裁教学法为雅思议论文写作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该方法的指导下为雅思议论文写作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套路。帮助学生掌握议论文体裁的“图式结构”, 弄清其程式性和规约性, 同时发挥学生创造性, 兼顾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学习,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Bhatia, 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1993.

[2]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2nd Edition.London:Pinter, 2004.

[3]Martin, J.R.Language, Register and Genre[A].In F.Christie (ed.) Children Writing:A Reader[M].Vien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4:21-29.

[4]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上一篇: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下一篇:计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