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共9篇)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1
一、前言
近年来, 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从过去的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过渡, 学生也从“象牙塔”内走出来, 进入社会活动的中心,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是校园, 他们通过打工、游玩等方式开始不断地接触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生时间充裕, 喜欢接受新生事物, 很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上网, 网络上多元化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日益显示出个性化和隐蔽化的倾向。上述情形的存在给当代大学生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导致校园安全事故频发。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公共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 使其在遇到安全问题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 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对学生也意义重大,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更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另外, 古人云:“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是学校科研以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也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方面的问题
一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不断增加, 学校的各种管理资源十分有限, 有的是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有的是管理人员短缺, 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同学, 结果很多学生在校外租房, 在治安、交通、火灾等方面都存在隐患。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 有的高校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防范制度, 如消防演习流于形式等, 对于校园内的隐患没有进行及时的排查和整顿, 一些旧的设施依然在运营中, 带来安全隐患。三是学校管理手段僵化, 有的高校在治安管理上将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 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或者认为学生社会经验少, 在出台一些治安管理规定时没有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没有学生的参与, 治安保卫工作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四是高校的教育重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 很多学生对一些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从而容易诱发安全问题。
2. 学生本身的原因
大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防范能力都是大学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迈入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 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所有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 社会阅历少、社会经验匮乏, 对很多事情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结果成为被侵害的对象。例如大学生宿舍, 经常有一些自称为舍友的朋友或者老乡的来寻访, 遇到这种情况, 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防范心理, 很容易被诈骗;有的大学生外出时轻信刚认识的陌生人, 将自己的财物交给陌生人代为保管, 给人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 大多数的校园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
3. 社会环境的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国外人员到我国高校进行访问、讲座、留学、科研合作的情况日益增多, 一方面通过沟通交流丰富了高校的办学经验, 吸收了国外众多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境外势力是打着相关的幌子, 刺探、套取、收买我们国家和单位的秘密, 特别是境外一些反动基金会借助名牌大学的声望在开展一些活动, 而不少学生由于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 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另外, 随着学校开放办学和高校后勤社会化, 学校中的各种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增多, 进出校园的人员、车辆身份识别困难极大, 可以说清华大学与社会上所有公共场所一样,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 这意味着违法犯罪分子等社会不稳定人群进入学校的可能性变大, 对校园内安全保卫工作是一大挑战。
三、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知晓安全教育工作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保障学校财产安全, 最主要是保障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专心于学业和生活。为此, 在新生入学之初, 学校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生安全教育, 让大学生对防火、防盗、防诈骗以及网络安全方面都有个系统化的认知, 同时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自护能力, 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当然, 安全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安全管理部门更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的自我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到安全工作实践中来, 通过消防演练、医疗救护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 利用安全事例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很多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这些安全事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此对安全教育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高校安全部门可通过已发生的高校学生安全案件为突破口,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从而刺激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时, 要注重方法和手段, 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安全问题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这些案例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 都十分具体而生动, 所以对学生而言, 更有说服力, 也更容易接受。这就需要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积极搜集相关的安全事例, 并保持经常性、及时性、针对性、可预见性。还可以通过对安全规章制度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 加深学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 从而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3. 加强网络安全能力教育
近年来, 网络迅速发展, 高校学生几乎人人接触网络, 但普遍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有的学生在互联网上聊天交友时, 不够谨慎, 轻易相信别人, 轻易约见网友, 甚至答应选择偏僻的见面地点, 一旦危险发生, 根本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并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创办网络安全主页, 加强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不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活动。举办“网络文明”讲座等活动, 教给学生抵制反动信息和淫秽低俗网页的方法。
总之, 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不仅仅是高校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师生人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饱和状态。与此同时, 中国社会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加上学校周边环境的日益复杂, 这一切给大学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也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鉴于此, 本文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防范,网络,治安
参考文献
[1]殷杰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安全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1) .
[2]汪建云.多学科视角下的高校安全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9) .
[3]肖战.新世纪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再思考[J].咸宁师专学报, 2002 (5) .
[4]丁晓羚.试论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 (10) .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2
一、统一思想,认识到位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高度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真抓实干,把握校园安全动态,主动开展校园安全预防工作。在常规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到 “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落实了层层责任制,有效地保障了师生的人身安全。
二、注重教育,宣传到位
学校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是注重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救护技能的同时,树立安全意识,受益终身。因此,我们利用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个契机,重点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利用宣传标语、板报、手抄报等各种媒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时通报学校安全工作的动态,加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1、由各班级出了一期安全教育主题板报,板报内容涉及交通、食品、踩踏、溺水、消防、校园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教育。
2、四五六年级学生办一期安全主题手抄报,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预防春季传染病、饮食安全。同学们通过办报,了解了许多安全知识。
3、举行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学生集中安全教育活动。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使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向同学们重申了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从预防传染病、踩踏事故、溺水事故对同学们做了详细明确的要求。
4、3月25日早8时至11时,周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对校园设施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安全大排查工作。对学校重点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保证不留“死角”,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做到校园设施隐患早发现、早整改,早安全。
1、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活动使全体同学明白了安全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安全,就没有了快乐,没有了幸福,因此,时刻注意安全,是每个人对生命的负责和珍惜。
2、丰富了学生的安全知识。
在活动中,同学们学到了许多安全方面的知识。有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等等,掌握了一定的自救自护知识,为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增强了学生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
通过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如何防火、防食品中毒、防溺水等方法,知道发生火灾、地震、踩踏等事件时,应当怎样逃生,怎样自救。
这次安全教育日活动,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学生会更珍惜生命,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的老师会更重视
安全教育,将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我们的校园会更安全、更和谐,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校园将会成为永久的平安校园。
洪村小学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3
关键词: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素质
0 引言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 是提高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的企业生产是相互联系、高度自动化、集成化的连续生产, 不是小作坊式、相互独立的生产。所以对安全工作就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 说到安全问题, 应从三个方面, 即从“人、环境、对象”三方面去探讨、剖析问题。在这三个方面中, “人”是主要因素, 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1 保持员工队伍稳定, 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的基础
一个企业的发展、生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是存在一、二年就完事关门了,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企业用工性质呈现了多元化, 有固定工、临时工、有期合同工、外借工、派遣工等等, 用工性质的多元化虽有很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问题就是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较差。用工性质的多元化不仅对设备操作运行有影响, 也对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应顺应社会发展, 在用工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 必须与时俱进, 认真研究, 在采取思想教育和工资激励政策的同时, 科学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新的用工形式, 保持员工队伍稳定, 通过加强培训、不断学习, 增强岗位操作技能, 提高员工队伍安全素质。
2 提高员工工作热情, 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和实现安全生产的动力
如果一个员工没有工作热情, 就会成为一个摆设, 就会成天平平庸庸, 就谈不上去学习, 就不会去钻研业务知识, 不会去想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人, 不仅做不好本职工作, 甚至还将成为一个隐患, 巡检不认真, 乱写运行记录, 设备检修不彻底, 发现问题不解决;一个没有工作热情的人, 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就没有安全意识, 没有做好安全工作的思想意识。当前, 受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 拜金主义盛行, 自私自利严重, 有些人只想索取, 不讲奉献和付出, 不去做好本职工作, 只会和别人攀比,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所以一个企业, 必须把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当作大事来对待, 一个饱含强烈工作热情的员工, 必然会热爱本职工作, 敬岗爱业, 学习业务, 视企业为己任, 珍惜当下, 自觉遵守制度和实现安全生产。所以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严谨的用人选拔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员工的爱企热情, 增强员工学习知识、提高安全素质的欲望。
3 严谨制度和认真落实, 是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的保障
有章可循, 违章必罚, 有绩必奖。规范员工的行为, 使每一个员工知道如何去做, 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 如何做是安全的, 如何做是危险的,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必然在脑海里留下痕迹和影响, 种下意识。一个企业制定科学、合理、可使用性的制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它包含奖罚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措施和日常管理制度等。当前社会人心比较浮躁, 没有制度的约束, 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自由散漫, 我行我素, 更不会去学习业务知识、树立安全理念, 更谈不上增强安全意识的问题。近几年发生的事故中, 很多原因就是安全意识淡薄, 制度措施执行不到位所致, 譬如2014年热电车间清理煤仓时, 仓内人员被仓壁粘煤涌埋事故, 其原因就是措施执行不到位, 没有认真落实措施中的规定要求, 仓内人员不系安全带, 无人监护, 单独下仓清煤, 麻痹大意, 安全意识淡薄, 清煤时站立位置不对, 以致酿成事故, 被仓壁粘煤涌下埋住。现实中有很多鲜明的例子, 违反规程, 不进行正规操作, 最后造成事故, 例如公司建厂初期, 一名电工在处理配电柜故障时, 违反规程规定, 没有悬挂警戒绳、没有监护, 误闯旁边带电间隔, 造成触电事故。另外, 要必须重视奖励制度的作用, 不能只罚不奖, 提倡奖励, 对在安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应该大奖、重奖, 鼓励先进, 鞭策落后, 努力营造安全光荣、违章可耻的良好氛围, 潜移默化, 使员工养成安全生产的好习惯。所以说, 认真执行制度和规程, 养成良好习惯, 是增强安全意识的保障。
4 加强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 提高员工岗位技能, 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名员工不经过业务学习和安全教育, 到工作岗位上就是“一抹黑”, 什么也不知道, 不了解设备原理, 不知道如何操作, 更谈不上如何应对事故。没有岗位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员工, 只能蛮干、瞎干、耍大胆, 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安全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的结合, 以及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经过认真严格的系统学习和安全知识培训, 员工经过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 直到掌握岗位技能, 胜任本职工作。知识的学习、积累, 岗位操作的磨练, 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会逐渐提高, 对安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安全意识会自然而然逐渐增强, 最后达到“要我安全, 变成我要安全“的认识水平。所以说加强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 提高员工岗位技能, 是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
5 总结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是只强调一方面, 而忽视其它因素, 应以科学的态度, 发展的观点, 不断剖析和解决新的问题, 多措并举, 多方面入手, 以稳定员工队伍为基础、制度约束为保障、加强业务学习、熟练岗位技能为途径、提高工作热情为动力,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黄鸿发.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与安全体系[J].电力建设, 1997 (12) .
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篇4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西园小学 四(1)班 李梓莹
有人说,生命是宝藏;有人说,生命是黄金。我说,生命是花,就像春天绚丽多彩的花。世界因如花的生命而精彩,可是,有的人却轻易地让生命之花过早地凋谢了。安全就如一根七彩的丝线把我们这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有一次,我和妈妈带着小狗出去玩。我们在等绿灯,但是,“咚”的巨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马上过去看。看到的却是一个小女孩被一辆车撞死了,原因是小女孩在红灯时冲了出来,司机来不及刹车„„她的母亲抱着小女孩说:“我的儿啊,我可只有你一个女儿啊。”她跟我们一样,是花的年龄啊!她还有大好的青春年华啊!由此,我想到了那年的春天,我学校有一个男孩课间逞强,用手撑在桌在桌子上,想荡千秋一样玩。突然,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一窝蜂挤进教室,那名男孩被重重地撞倒在地,鲜血从鼻子里喷出来,这下可吓坏了老师和家长。你说一个安分守纪的学生,能发生这种事故吗?
增强科学意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篇5
1 科学管理在部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安全管理, 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我军的安全管理, 必须研究安全管理的科学理论, 揭示安全管理的科学规律,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部队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传统的部队安全管理方法存在明显不足。传统的部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部队管理工作运行阶段。一般是等安全事故发生了, 才去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修正部队安全管理工作。这种“事后处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致使在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 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 预防为主, 做到防患于未然。从部队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 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部队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 但是, 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指导, 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 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愚昧无知往往是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 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和煤气性质的了解, 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 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 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别说驾驭它、使用它, 就是完好的装备, 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 就会聪明起来, 减少盲目性, 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 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2 新军事变革需要对部队安全进行科学管理
世界新军事变革不仅是一场军事技术和部队组织体制的革命, 也是一场军事管理的革命。因为军事管理并不仅仅是部队日常的管钱管物管人管事, 它的一项高级职能是对军事系统各要素、军事活动各领域以及部队建设各环节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 以把握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 理顺部队建设的重大关系, 促进军事系统的协调运转, 加快建设发展的步伐。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 在不断提高对军事资源投入需求的同时, 也使充分发挥资源投入效益的问题变得空前重要。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 最终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的战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 部队武器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技术性越来越强, 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协作面越来越广, 因而更需要进行科学统筹、科学协调、科学组织、科学实施。中外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表明, 加强部队安全工作的科学管理可以产生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一是提高部队信息化建设速度, 可以用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较短时间内安全有效完成更多的任务。二是确保建设质量, 节省建设经费。三是增强整体效能。科学管理通过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筹划和顶层设计, 能够确保部队建设突出重点, 促进部队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优化部队系统的整体功能, 促进战斗力的增长。四是降低转型风险。通过科学预测和合理应对, 能够有效避免军事变革出现方向性错误、结构性错乱和过程性失控, 使之既能达成预定的长远目标, 又能保持正常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
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拉动下, 我军现代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 但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 要从自身的国情军情出发, 在科学管理上做文章, 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我军管理建设相对滞后, 已经成为制约部队建设效益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一些同志对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理论研究薄弱, 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科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探讨;科学管理实践不够, 切实管用的经验不多。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 切实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和方式手段, 有效合理地配置军事资源, 提高部队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3 加强部队科学管理的措施
3.1 科学安全管理要更新军事管理观念
科学安全管理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依据事物发展规律,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活动。管理观念陈旧, 是影响部队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同志把管理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 以为只要把人管住, 保证单位不出事故就是把安全管理工作搞好了;有的不重视科学管理, 习惯于按老经验、老办法管理部队, 甚至用一些土办法、土政策代替科学管理;有的在管理中搞形式主义, 脱离战斗力标准, 等等。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 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部队科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更新军事安全管理观念, 强化以人为本、效益至上、依法管理、系统管理意识, 牢固确立安全科学管理出战斗力的思想。在管理内涵上, 不仅要高标准抓好行政管理, 更要加强和改进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的系统管理。在管理目标上, 不仅要切实抓好安全防事故, 更要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在管理层次上, 不仅要抓好微观管理、具体管理, 更要抓好宏观管理、战略管理。在管理方法上, 不仅要发扬传统, 运用好成功经验, 更要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部队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 自觉地靠法规、制度、程序来提高部队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现代管理科学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更新军事管理观念,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需要学习掌握现代管理安全科学知识。现代部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 许多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能够在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运用。我们应当放开眼界, 从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学习运用系统方法、矩阵方法、精确管理等现代管理科学方法, 借鉴“商务革命”的成功经验和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 学习借鉴外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抛弃不合时宜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 更好地适应新军事变革中安全管理的要求。
3.2 科学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中, 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 客体也是人, 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部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 人的行为贯穿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 部队必须以人为本, 采取必要措施, 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利益相统一, 使官兵找到归属感, 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 推动部队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部队要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 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国家和所有官兵的利益, 一项决策做出之前, 应把方案拿出来, 由部队管理机构逐级进行讨论, 做出反馈意见, 必要时可以跨级别进行, 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3.3 科学安全管理要重视激励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 都同他们利益有关。官兵训练、作战积极性的调动, 要求部队管理者深入理解官兵的内在需求, 并予以满足, 从而刺激官兵的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 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 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 多数部队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批评教育或处分处罚, 虽然有激励效用, 但不免单一, 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 部队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 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训练责任制的基础上, 对完成情况好的团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 只要一定的数额即可;另一方面, 可以评选安全标兵, 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 满足官兵个人的荣誉感。
3.4 科学安全管理要实行全方位管理
只要有官兵活动的地方, 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 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 官兵在生活训练的同时, 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 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部队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 必须司、政、后、装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 严格要求, 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科学安全管理要实行全方位管理, 还要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目标管理, 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 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 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 逐级向下分解, 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 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 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 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每个官兵的积极努力来实现部队训练、生活的安全目标。
另外,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部队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速度加快, 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 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更有利于部队安全管理的全方位实行。
3.5 科学安全管理要进一步优化军事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在科学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结构决定功能, 机制影响功能。在我军新军事变革过程中, 加强管理机制创新, 逐步建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是提升我军训练、生活安全科学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要立足当前领导、指挥和管理体制的实际,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机制, 着力消除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工作重叠的现象, 以保证安全管理的统一。要全面地在战备训练、人才队伍建设、后勤保障和装备建设四大领域进行科学管理机制创新, 因为新技术的运用, 迫切需要部队安全管理的机制创新。部队训练安全管理机制创新, 重点是建立与一体化训练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改变临时组建训练领导班子、部队自导自演的做法, 形成纵统横联的安全联合训练体系, 保证训练中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在部队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中, 需要着力培植3种安全管理机制性功能。一是训练有序运行的功能。通过科学管理机制建设, 使部队各级领导和机关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都有严格科学的规定, 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能有章可循, 保证正常工作减少忙乱、提高安全效率。二是激励创新的功能。把有利于促进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使创新者能够得到实际的利益, 能够从政策制度上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 从而保证了面对训练、生活新局面的安全保护能力。三是主动纠错的功能。对于部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失, 要在管理机制上有一种主动、及时纠错的功能。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 进一步把责、权、利统一起来, 保证了安全的统一性。
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的要求, 创新部队安全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部队安全科学管理手段建设, 必须在发扬传统的同时, 积极顺应时代发展, 重点从法规、民主和科技等方面强化安全科学管理手段, 完善安全科学管理体系, 确保安全科学管理各项要求的落实。
摘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认识到科学管理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明确新军事变革中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对科学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可以更新管理观念, 重视管理中激励的作用, 对部队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从而优化部队管理机制, 提高并加强部队全方位建设。以达到从管理中要效益, 从管理中出战斗力的目的。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6
一、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农民理所当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身份确立的重要标志便是具有主体意识。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1]。主体意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农民的主体意识便是农民的自我意识,是农民关于自身的存在认知、作为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观念体系,这种意识能否确立以及确立的程度如何,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反映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真正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分析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而找到应对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对策。
二、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主体意识总是根源于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主导地位的程度。人在什么程度上成为活动的主体,也就在什么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与维护者,农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程度及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程度必然要受到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
(一)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历史原因
1. 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宗族制度和伦
理观念相互交织,延续和渗透,是导致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历史根源。在这些传统政治制度的束缚下,农民的主体地位被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主体性被囚禁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牢笼中无法解放出来。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造就了绝大多数农民在其政治取向上的臣民心态,尽管经过新中国建立后“翻身做了主人”的洗礼,但这种由宏观历史孕育的主体意识缺失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羁绊。
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体制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完整实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分配制度等,形成城乡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的国民待遇,使农民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陷入了危机。可以说,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不仅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地域,更从根本上割裂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权利。
(二)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现实原因
1.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足是导致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内在因素。
尽管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尚处在贫困状态或刚刚达到温饱的水平,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最核心的需求。只有满足了物质需要,个体才有可能追求个人价值、社会地位以及社会权利等更高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从最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发展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虽然目前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实现,但是诸如医疗、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还制约着农村和农民的发展[2]。
2. 农村基层民主不健全,影响农民主体性的发挥。
村民自治是国家对村民的一种民主承诺,村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必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在现实中村民自治正在逐步丧失其本有的自治意义,某些政府部门、党组织不恰当地集中了许多不宜由自己行使的权力,广大的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民主,他们不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监督和管理。农村基层民主的不健全必然会挫伤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使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仅仅是政府的事情,领导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这样就很难调动起中国几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农民的主体性也很难发挥出来。
3. 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落后,制约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虽然中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还很落后,文盲半文盲还占一定比例,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的政治理念、政治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弱,这些都给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确立农民主体地位造成了很大困难。
三、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对策探讨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要坚持以农民为本,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也只有当农民意识到自己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把新农村建设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1.唤醒农民主体意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民群众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是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改革成果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民才是最终的受益者,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推动者,是真正的主体。同时,在农村改革和建设中,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就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当前,农村经济还未完全摆脱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民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生产者,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自给自足、自私自利思想的滋生,与社会主流的生产方式显得格格不入。
3.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巩固、提高村民委员会的法定自治效能;要不断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强化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当家人”的能力,淡化政府“代理人”的角色,杜绝政府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要切实规范村民民主选举、民主议事和村务公开制度,保证村民正确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民主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
4.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巩固和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劳动技能的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要注重劳动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农民与市场接轨,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促进乡风文明改善提高,培育农民的独立自主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最终使农民完全变为具有发展、创业、市场、生态、责任、荣辱的主体人与现代人[3]。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要从建设城乡一体的新体制出发,打破有损农民利益的制度壁垒,为农民提供日趋完整的公共服务。如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确保农民收入增加为目的,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保证农民的物权收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民拓宽筹资渠道提供有力保障等[4]。
参考文献
[1]张建云.主体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4):24.
[2]周新桥.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本经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4):65.
[3]谷桂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42.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7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是指单位从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出发,立足根本,着眼长远,运用系统观点,从长期考虑单位消防安全系统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并对其进行系统策划、全面整合、统筹运作,以达到防火抗灾,推进单位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快速发展的目的。安全管理建立长期机制,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几年曾多次做过重要批示,国家安全职能部门曾多次下达通知进行强调。目前国内许多单位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社会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的课题进行探讨。供业内人士参阅。
2当前我国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继《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简称法规)和《安全生产法》等相关安全生产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社会单位(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已有了很大进步,许多单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机制逐渐建立,自我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有的正在建立或已经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地揭制了火灾事故的发生,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是好的并正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目前还有许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期机制不完善,有的根本就没有建立。由于缺乏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自我激励约束的能力不足,导致单位消防安全出现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领导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对消防安全工作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放松对消防安全的领导和管理。二是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不健全,有些应设消防安全管理机构的单位没有按规定设立;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的没建立,有的不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安全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不落实。三是部分单位消防安全投入不足欠账严重,有些单位领导不愿在安全上投入;特别是相当多的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老板们更是“要钱不要命”,为降低运营成本,不惜以职工的生命为代价,千方百计减少对安全的投入;企业的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和器具不能按规定设置和配备;有的已经老化“寿终正寝”但不能及时更换,失去了防火消灾能力。四是部分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不落实,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知识缺全,安全素质差,有些单位从不对员工进行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大量使用未经培训的农民工,导致“三违”事故不断发生。五是部分单位火险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和有效控制。消防安全问题屡查屡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司空见惯,却不能有效克服,这些单位随时都有酿发火灾事故的可能。
上述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单位没有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是个应当引起特别重视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单位至今尚未确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因而非常缺乏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更谈不上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有名无实,常常处于上级“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的被动应付状态;处于制度不健全、规范不清楚、职责不明确、工作不落实的混乱状态;处于事前缺预防,事后忙处理的盲目状态;处于行政命令代替科学管理的传统状态。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隐患和危险源辩识缺陷和防范缺失,继而导致了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甚至同一事故在同一单位、同一地区多次重复发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3社会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社会单位是消防主体,增强自我管理主体意识,构建消防安全长效机制,既是有效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消防安全走向规范化的基本途径,势在必行。
3.1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建立,形成预防与预警机制
社会单位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管理长效机制,首要环节是制定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也就是对本单位消防安全进行既全面系统又规范科学的策划。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是危险辨识,进行分级化(重点化)管理。
危险辨识,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发现并识别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以及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治理,并持续提升控制手段”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危险辨识和相应防范措施的采取,使火灾危险得到有效控制。
其二是源头控制,进行源头化管理。
源头控制管理,除上述所讲“危险辨识”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要在单位“三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同时,就要识别安全生产中的危险和威胁,严格贯彻执行“三同时”,即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杜绝不合格的项目“带病”投入运行,不让新的“定时炸弹”发生。也就是对“三建”工程项目的危险程度进行预先辨识,率先控制,其目的一则是力求在国家相关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将危险程度降到最小限度;二则是杜绝“豆腐渣”工程造成的先天性遗留危险源和先天性遗留火灾隐患的不良产生。
其三是制定目标,进行目标化管理。
消防安全目标化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在安全管理上的具体运用,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和指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对消防安全的要求,结合企业中长期安全管理规划,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制定出企业一个时期(一般以一年为宜)的消防安全工作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立一系列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
其四是制定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
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单位的现状(含人员状况、设备设施状况、工作环境状况、生产经营与营销状况等)制定系统化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或程序,然后组织贯彻实施和检查考核。一般来说,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可分为三层次:第一个层次:单位消防安全总体标准——集中表述本单位消防安全保证能力。第二个层次:落实单位消防安全总体标准的标准——集中描述实施消防安全总体标准(目标)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活动、程序和所要采取的对策。第三个层次:单位基层(班组)消防安全标准——集中描述单位基层(班组)即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如何安全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其五是健全规章,进行制度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用法律法规来约束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一个单位也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消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的有关规定,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失去针对性而成为“无的放矢”。
其六是健全责任制,进行责任化管理。
建立健全单位领导为首的各级岗位防火责任制,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调动上至领导、中至部门(车间)、下至班组、直至个人的全员力量,开展群防群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观,是实施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所以把责任制从规章制度单列出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规章制度;岗位防火责任制是单位各项消防安全制度的核心,即核心制度。
3.2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执行,形成实施与控制机制
单位建立了系统的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和落实的问题。
3.2.1 组织保证措施
加强领导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首要环节和关键。为此,单位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领导机构和职能管理机构,做到上有安全委员会和职能科室,中有领导小组,下有安全员;要充分体现分级管理、分线管理、系统管理、全面管理、重点管理、人本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精神;应将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进行层层分解,做到纵向到底“不断层”、横向到边“不缺位”、斜向贯通“不漏岗”,形成网络,级级、层层、岗岗、人人责任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制度明确,形成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连锁体系。
3.2.2 计划保证措施
为使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在落实中规范有序,单位必须制定落实的具体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内容、时间、方式、方法、步骤、指导思想、组织领导、目的和具体要求等。
3.2.3 预知教育保证措施
预防首先要预知,没有预知就没有预防。因此,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要真正落实,首先必须“预知”。所谓“预知”,就是使单位每个员工特别是各级责任者都知道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掌握本单位、本岗位危险源和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认清搞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乃至我会安全”的转变。实现“预知”的主要办法就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进行教育、培训和考核,做到合格上岗。
3.2.4 自下而上层层保证措施
自下而上层层保证措施,是指单位内部上一层次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细分化和保证措施具体化,即分解到下一层次,直至每个岗位和个人,做到一级(上级)管一级(下级),一级(下级)保证一级(上级),形成层层保证体系,避免出现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断层”、“缺位”、“漏岗”问题。
3.2.5 检查保证措施
安全检查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检查能及时发现火灾事故隐患并采取措施及时消除,检查能及时发现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检查能及时发现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不落实的方面并采取措施督促落实。
3.2.6 控制保证措施
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生产经营活动“碰车”的问题也可能发生,特别是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不“景气”更会对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对这些影响,单位必须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及时进行调解和控制,及时纠正偏离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行为,确保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落实工作正常进行。
3.2.7 考核保证措施
考核是确保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的重要措施之一。单位应对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制定考核内容、标准和细则,考核内容标准和细则应力争做到定量化,对定性问题也要做到有可比的标准和考核办法。考核细则中除包括工作标准外,还应有奖惩标准。
3.3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执行情况的总结,形成评估与处理机制
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是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必要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 对落实情况进行统考
根据月检、季检、年末检查和随机检查以及上级部门检查等情况,按考核细则中的工作标准,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并逐一打分,排出名次。
3.3.2 按统考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是在统考的基础上,根据结果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落实和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通过评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选出先进部门科室和先进个人。
3.3.3 根据评估进行处理
根据评估进行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同经济效益和政治荣誉挂钩,实现奖惩条款,奖励先进,处罚安全工作任务未达标者,以促进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二是对责任人和个人的评估结果,可以存入档案,作为考核、选拔人才的资料。三是通过评估结果,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固定下来,使之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不断巩固和提高;同时要吸取失误的教训,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四是对单位今后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和体系提出意见和具体要求。
3.4 搞好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的循环,形成持续与发展机制
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没经验到有经验的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制定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到执行(落实)体系再到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和处理,是一次循环,或一个工作阶段的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就到此完结了;相反,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还需要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后,及时进入第二、第三……阶段,直至最高阶段,搞好阶段性衔接,不断进行循环,不能停顿或歇站。如此反复循环,形成持续和发展机制,把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工作不断推向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滇.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初探[D].安全生产论文集,北京:劳动出版社,2004,6.
[2]张国忠.预防为主的安全长效管理模式[D].安全生产论文集,北京:劳动出版社,2004,6.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8
安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本保障[1]。职业技术工人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各项工作, 对于职业技术工人的培训不仅要求工人具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 而且还要求工人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进行安全文明生产。这是所有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技术工人的最基本要求。
在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中,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结起来:首先是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其次是机器、物品及环境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再者是相关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缺失[2]。在上述各种事故因素中, 我们可以看出人主观上的安全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 我认为:提高技术工人的安全意识、增强技术工人的安全素质是保证企业生产工作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多年来, 人们一直用“严峻”来表达对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通过对近期的几起重大安全事故和当前企业的生产安全现状的深入了解, 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产实践安全的重要性, 并为我们这些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
2 生产实践中的重大安全事故
上海11·15火灾事故回顾:2010年11月15日14时, 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 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经查明, 该起火灾事故是由企业违规操作引起的。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 有2名电焊工违规实施电焊作业, 溅落的火星引燃了下方脚手架防护平台上堆积的聚氨酯保温材料碎屑, 在短时间内形成密集火灾。
事件暴露出的各项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一是电焊工人无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 严重违反操作规程, 引发大火后逃离现场;二是装修工程违规层层多次分包, 导致安全责任不能落实;三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安全措施不落实;四是事故现场使用易燃材料, 导致火势蔓延;五是相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力, 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我国企业和工厂的一线生产中, 每年都有很多导致重大伤亡的事故发生。1997年, 工业企业因公伤亡事故总计6866件, 涉及伤亡人数为8787人, 其中死亡4511人, 重伤2701人[3]。在这些教训中, 由于一线技术工人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监管不到位所引发的事故不胜枚举。
钳工、电焊工、电工等, 虽然都是最普通的一线技术工人, 从业者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 但是这些最普通的工人常常是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者。增强一线技术工人的安全意识往往能够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加强技术工人安全意识教育
如何才能够提供技术工人和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通过总结多年来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和实践经验, 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见解和大家进行探讨。
3.1 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生产中, 各个技术工种都有着自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监管方法, 如《钳工安全操作规程》、《国家电网安全作业手册》、《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等。这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 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约束技术工人在生产活动中行为, 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障平安”的方针。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需要和运作模式来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的具体细则———这需要总结多年来各企业一线生产中的经验和教训。
3.2 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
“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在企业营造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增强企业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仅生产一线的职业技术工人要具备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 而且对于生产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也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生产知识。
安全生产的宣传, 不是简单的宣传标语、宣传画, 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使得技术工人的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将安全意识深入思想, 刻入骨髓, 确实的落实在生产行动中。
3.3 普及安全生产的知识
“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 要提高职业技术工人的安全知识储备。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 职业技术工人要具备大量专业的安全生产知识, 这也是技术工人专业技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利用各种培训形式、多种方式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首先, 要定期对技术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其次, 要开办安全生产知识讲座;再者, 通过班前会、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安全知识培训;最后, 通过安全生产宣传标语、宣传画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3.4 建立安全生产的环境
“安全检查, 时时不忘”———在实际生产中, 要保障生产器械、生产材料和生产环境均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定期对生产器械和生产工具进行安全检查、维护、维修及调整, 以保障能够进行正常的安全生产;确保生产环境中具有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和保险装置;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3.5 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管
“安全监管, 毫不松懈”———安全生产不能完全依靠技术工人的自觉意识, 建立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能够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展开。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进行层层落实, 不同的安全负责人各司其职监督安全生产的进行。若不去落实一切的制度都会成为摆设, 发挥不了其真正的作用。
同时, 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落实过程中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并进行适度的奖惩。通过把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挂钩, 使得工人在生产中能更为自发自觉的遵守操作规程。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每一个人, 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 将安全工作纳入企业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凡事不大意、凡事讲认真, 安全生产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安全工作, 尤其是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必须持之以恒。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通过多种方式严控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贺体龙.构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探索[J].电力安全技术, 2007, 9, (10) :15-17.
[2]关星.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才智, 2011 (26) .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 篇9
案例一:2009年,某化工企业发生装置泄漏事故,致人员大批中毒,企业生产中断,虽无人员伤亡但后果严重。调查发现该企业投入使用的压力容器未经监督检验,违规使用。
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压力容器的生产过程,必须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国家质检总局安全技术规范《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使用压力容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办理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领取《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未办理使用登记并领取使用登记证的压力容器不得擅自使用。很显然,该化工企业和压力容器生产单位违反了压力容器生产、使用的相关规定,擅自违规生产和使用压力容器。
按照压力容器生产单位的说法,该化工企业认为无须履行压力容器安装监督检验及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先使用生产,等有人管再说。我们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发生此类问题不仅暴露了个别企业漠视国家法律法规、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的投机心态,也充分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中个别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错误理念。诚然,对于包括化工企业在内的任何企业来说,早投产、早收益无可厚非,但是前提必须是建立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尤其是化工装置的投产使用,一旦发生事故,轻者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重者发生设备爆炸,后果将难以预料。以往发生过的锅炉、压力容器伤害事故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存有侥幸心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自觉遵守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的管理制度,是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遵纪守法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和进行。
企业经营者是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永远是第一要务,必须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淡化安全生产的责任义务,更不能把发展生产与生产安全对立起来,这是应该必须时刻牢记的。只有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义务,才能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目标。
案例二:某民营化工企业在起重机械作业中发生起重事故,一台大型汽车式起重机起重臂折断,被起吊化工装置破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此起重机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部门定期检验合格,在使用周期内,企业拟以检验合格为依据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忽视了自身的责任义务。
调查发现,该起重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者误操作,曾造成第二节起重臂一处内凹变形并导致焊缝局部开裂。操作者隐瞒事故且没有及时向企业管理人员汇报,因此企业也没有及时进行维修,导致起重机带病作业,从而引发此次事故。
此案例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认识检验检测部门给出的设备检验合格结论及其责任。我们知道,特种设备大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其在用性决定其处于工作运行状态,也就是说,处于金属结构受力状态、机械零件磨损状态和电子元件逐渐老化的状态,一些检验项目的参数是变化着的,检验前后是不一样的。因此,检验机构所进行的检验检测,只能记载检验进行时特种设备当时的状况,并据此对照判定标准做出相应的综合判定,形成检验检测结论。这样的检验检测结论就存在着记实性、时效性。这是在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与产品出厂检验检测在本质上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以起重机为例,其起升机构的钢丝绳现场检验其发生断丝但尚未达到规定的报废根数,检验结论应为合格,此钢丝绳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生新的断丝,达到或超过报废标准,因而造成不合格。又如,桥式起重机主梁的下挠度在检验时临近但未达到规定修复的下极限,检验结论应为合格,由于起重作业中某次超载使用使自身的强度(刚度)降低,也会导致主梁下挠度超标。再如,特种设备上的电子元器件,由于触点腐蚀导致接触不良,造成动作可靠性降低,也可能使特种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严重者导致安全保护装置失灵。再以压力容器为例,检验时罐体腐蚀尚未达到报废标准,不能保证在一个检验周期内腐蚀不超标。在诸如上述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中参数的变化,使检验检测时的量值随之发生了改变,当这些改变达到不合格的规定时,特种设备的现状显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的检验检测合格结论显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单位如果没能采取措施、没能及时处理和解决产生不合格项目的问题,将由此承担管理责任。如果因此引发特种设备事故,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合格结论无关。所以,检验检测合格结论不能作为特种设备检验周期内始终合格的依据,不能替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使用单位应当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应当进行经常性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这种自行检查,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并做出记录。在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处理。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使用单位承担着特种设备安全的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的合格结论与使用单位的日常检查相互不可替代,这是检验检测机构与使用单位的各自职责。经过检验检测认定的不合格设备,无疑需要使用单位停止使用并认真进行整改至合格;取得检验检测合格结论的特种设备,仍需使用单位通过自行检查和日常的维护保养使其始终处于合格状态。如果以为经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势必造成使用单位自身管理的缺失,倘若这种缺失引发事故,使用单位只能自食其果,检验检测机构不能因为出具了检验检测合格结论而承担责任。
本案例中起重机操作人员在作业中造成起重臂损伤未及时报告和处理,违反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关于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等规定,企业应对此引起重视,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节能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知识,遵章守纪,保证特种设备使用安全。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强化民营化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十分必要。特种设备管理是动态管理,民营化工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只有自觉担负起应当担负的责任义务,才能有效地规避责任风险,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的工作目标,最终达到促进化民营化工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两例民营化工企业特种设备典型案例剖析, 论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责任义务, 阐述强化民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旨在促进化工企业增强责任意识, 提升特种设备综合管理水平, 消除事故隐患, 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3) :71-82.
[2]张一恒.特种设备安全[M].上海:上海工业出版社, 2003:172-243.
[3]杜平虎.谈特种设备技术检验结果定量评定方法[D].第一届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0:21-23.
[4]万力.起重机械安装使用维修检验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1789-1804.
【对策建议增强安全意识】推荐阅读: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10-02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10-15
对策及建议07-30
融资对策建议09-14
分析对策建议09-28
相关建议及对策05-16
现状与对策建议06-30
思考:对策与建议07-06
主要问题:对策建议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