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2024-10-02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共12篇)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1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虽然,目前我县尚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但是,隐患不小,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全面防控,标本兼治。治标,首先要健全机构,壮大队伍,完善设备;其次,要全面提升五种能力,即“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不漏死角。治本,则应增强广大养殖户的安全意识,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把握源头生产、屠宰加工和经营流通三个环节。综合对策:

(一)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应大力推广农牧户家庭式规模养殖。二是要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予以扶持。Xxx畜牧兽医局要科学制定标准和养殖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养殖规范和系列化配套体系,并组织实施。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大力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搞好产销对接,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积极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努力做到互惠双赢。

(二)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安全意识 畜牧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加工的主体是企业,流通的主体是经营者,三者受利益驱使的可能性对大,他们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假冒伪劣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危害性、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法规。二是农业和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和推广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三)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上市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虽然是一项治标性的工作,但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贯穿从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因此,要想全方位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有健全的机构、高素质的队伍和完备的设施。

1、健全机构,壮大队伍。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争取编制,招收高素质人才,做到上下对口,衔接合理,覆盖城乡、甚至到户。使日常监管工作有序运转,不出纰漏。

2、完善设施,增强检测能力。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按照市级标准配备设备,以增强检验检测能力,确保速检和日常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把握重点,强化监管。日常监管工作的重点是源头生产、屠宰加工和市场流通。在源头生产监管方面:一是要规范投入品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二是要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三是要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屠宰加工方面:一是强化定点屠宰,加强动物防疫合格条件动态审核,建立健全监管档案,依法规范屠宰企业的经营行为。二是全面推行牛、羊、生猪宰前尿样快速检测制度,扩大监测频率和范围,严把牛、羊、生猪屠宰入口关。三是进一步规范检疫行为,严格出证条件,确保检疫质量。流通经营方面:一是全面推行流通环节巡查制度,确保“病害肉”、“注水肉”、“私宰肉”等不合格畜产品上市。

二是成立“瘦肉精”检测采样组,制定“瘦肉精”检测日程表,不定期的对各乡镇育肥户、活畜市场、屠宰场进行检测,计划检测1100头牛、猪,严厉打击在饲料中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三是对生鲜乳进行整顿。对辖区内17个生鲜乳收购站进行有效监管,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行为,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准入。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抽检生鲜乳收购站17个,51批次,运输车51辆,153批次,主要检查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和黄曲霉毒素,防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及运输环节掺杂掺假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四是对饲料生产经营进行整顿。对新源县辖区内的21家饲料生产、经营单位(个人)进行督查,严格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2

1) 法律法规贯彻有力。近年来, 宣汉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工作方面,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办法》, 以及GB/8855和NY/789检测抽样标准等法律规章和标准执行,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入法制化轨道;经常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培训。

2) 监管检测体系健全。2007年中央补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建设资金260万元成立宣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2009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站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0年宣汉县农业局成立安全股, 2011年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 建立乡镇农产品速测室54个, 配备农残速测仪54台, 落实监管人员, 村级由主任兼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并登记造册, 统一由政府任命, 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全县有专职监管人员84人, 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从种到收, 标准化指导, 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监管、检测, 产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等。

3) 检测能力快速提升。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主体, 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54个,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8个, 常年开展产地环境、农产品例行检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有专职检测人员8人, 配备有高效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检测仪等84台套, 可承担产地环境、农产品农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170多项参数检测, 年检测样品数可达2 500个。15个中心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 配备农药残留速测仪、电子天平、纯水仪等50多台套, 可承担农药残留速测。

4) 监管检测全覆盖。将全县54个乡176家0.33 hm2以上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全部建立监管档案, 纳入监管范围, 对12个大的农产品基地实施产地准出。2012年以来, 在方斗食用菌园区、漆碑茶叶基地等6家种植企业和专合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点, 成功与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对接, 2013年第一批获得“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称号。

5) “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显著。县农产品质监站检测室取得机构“双认证”和农业部“测土配方标准化验室”资格;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7个, 整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61万hm2, 认证“宣汉桃花米”“老君香菇”“黄金木耳”“漆杯茶叶”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获“明月桂花香米”绿色食品认证, 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6) 标准化建设坚实起步。宣汉县以食用菌、优质稻、茶叶、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为依据, 制定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规划, 建立农产品标准生产体系, 在省、市质检部门的指导下, 建立了老君香菇、黄金黑木耳、鹿角灵芝等地方生产标准。做到统一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 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 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规范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等。全县建成各种标准化示范基地55个, 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1) 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不科学使用, 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化肥过量使用。由于农作物使用农家肥没有化肥见效快, 农民为省事、省力, 导致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多, 这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 而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农药使用不当。全县劳务输出使大多数年青人外出务工, 导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的防治不科学。一旦发生了病虫害, 就给农作物打药, 错用、滥用、乱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 给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2) 农业投入品的假冒伪劣, 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因农业投入品进货渠道多、经营网点多、同型品种多, 施用者难辨质量真伪。在原来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下, 农业部门从源头管初级产品生产, 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 质监部门管加工, 看似各司其责, 实则难以形成合力。每年的“农资打假”活动、各类市场整顿, 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 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难以严肃查处, 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现象不断, 同时也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制假售假空间, 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3) 生产、经营、消费三者社会意识淡薄, 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农民们更多关心的是减少成本、提高产量, 对种植的农产品, 有虫就打药, 见病就用药, 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认识不高, 进货或购买时, 多数人关心的是价位和表面质量。长此以往,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得不到体现, 优质安全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4)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尚不完善,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宣汉县虽然成立了农产品质监站, 但投入经费不足, 检测人员严重缺失, 仪器设备老化, 检测参数范围受限制,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职能还没充分发挥, 监管还存在盲区。虽挂了牌、配备了检测仪, 但工作经费缺乏, 监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运转, 停留在口头上的还比较普遍, 不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及时、正常的监管和检验。

5) 标准化生产组织程度不高, 农产品质量稳定较难。一是宣汉除食用菌生产外, 其余农产品尚未制定质量标准, 更无产后标准, 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 满足不了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二是缺乏统一规划。标准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 针对性不强, 重点不突出, 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 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三是种植户接收标准化生产技术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高, 分散农户推行标准化难度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难。

3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及建议

1) 加大宣传, 增强安全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办班培训等, 采取多种形式, 向农民和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产品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农产品标准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及培训工作, 增强大家的质量安全意识, 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 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自觉地按标准化、无害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从生产源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 严格监管, 增强法制意识。一是从源头上加大农产品投入品施用监控力度, 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对国家禁限用农药施用监管的力度。引导和教育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用药、用肥、用料;二是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 依法对种子、农药、化肥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确保农产品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开展综合性农业行政执法, 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销售许可, 对违法违规销售国家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行严厉打击;四是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 确保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进入市场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初级农产品坚决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处理。

3) 严格规程, 增强标准化意识。推进农业标准化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一是加强全县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 从基地建设、产品等级、技术规范、保鲜运输、加工包装、检测技术等方面按照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重点抓好农业企业标准。二是加大标准化组织实施力度。加快农业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以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动标准化实施。突出“无公害”特点,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建设特色瓜果菜标准化示范区。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法与特点;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18-02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棉花为主,为典型的双季稻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商品猪基地县(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1.1 领导重视 2011年7月桐城市编办批准成立了“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调查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情况;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培训农民,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2011年10月,桐城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印发桐城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11月市编办出台了《关于同意成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通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市14个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编制落实到位。为扎实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责任明确 为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桐城市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对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基层农监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分工,并与各职能单位(科室)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牢固确立了数量质量并举、抓效益农业必须抓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一岗双责”。

1.3 以“三控”为重点的全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 (1)加强源头监控。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逐步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2)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规范.统一印制农产品生产档案和养殖档案记录簿,免费发放到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指导他们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督促其如实记录投入品使用、产品收获、检验检测等情况,并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将企业安全生产记录纳入长期监测内容。(3)加强收贮运输环节的监管。对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进行摸底,建立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进人市场和加工企业前的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1.4 公开信息 桐城市农委将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和监督抽查数据汇编成册,按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接受安庆市政府对桐城市政府食品安全的绩效考核。并将材料和政府考核情况发送给委属有关单位,一方面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历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点,作为以后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1.5 夯实监管体系 全市14个镇(街道)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财政为8个镇级站配套了检测设备,建立了农残速测室,设立1~2名专兼职监管员。并经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聘请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1.6 培训农资经营、种养大户和涉农合作社人员 近年来,由桐城市农委牵头.利用新型农民培训的平台,由市种植业管理局、畜牧兽医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站主办,针对农资经营、种养大户和涉农合作社人员的培训数累计近万人。大大提高了全市农业从业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法规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不适应 目前对新增的收贮运环节以及高毒农药实行定点销售和实名制购买等方面的法律授权不明确,导致在这些方面工作的开展与推动手段明显不足。

2.2 基层监管机构人员与监管手段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求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点多面(下转20页)(上接18页)广,任务繁重。我市基层监管机构虽然有牌子,但因为挂靠农业技术推广站,2~4人的编制都是兼职,专职人员很少。在人事关系上隶属市种植业管理局(畜牧兽医局),人员变动调配频繁且不受市农监站约束,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加之工作经费难以有效保障,部分镇(街道)尚未建立农残速测室,故影响了乡镇监管整体能力的发挥。

2.3 信息沟通不畅,监管力量分散 目前农委内部“三品一标”的申报管理分属不同市直单位(科室),负责申报管理的单位虽负有监管职责,但由于点多面广人手少,在工作中实际上难以把监管工作做细。而基层农监站虽了解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却不了解哪些单位申报了“绿色”、“无公害”食品。农委在内部机制上缺少信息沟通和上下联动渠道。工作上缺少宏观掌控,监管力量分散,各行其是,致使“三品一标”证后监管乏力。

3 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明确职能责任 一是推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职责[6]。二是应牢固树立“一岗双责”的工作理念,完善农委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三品一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时,多听取基层一线监管意见,形成上下监管合力。要努力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工作布局,切实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业部门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三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到市乡(镇)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要做到赏罚分明,并建立奖励机制。

3.2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抽查 监测抽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赋予的一项基本职权,也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手段,对于摸清情况,及时处罚,震慑违法者,鞭策工作落后的监管机构,十分有效。要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和抽查。

3.3 推动信息公开和市场准入 推进农业、食药两部门监管工作的有效衔接,把信息公开作为督促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重视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把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的结果公布和依法处罚等信息有序有效公开作为基本途径,发挥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同时,推动农产品产地证明、农产品认证标志或农产品检测报告等作为食药部门农产品市场准人的前置条件,作为超市、加工企业进货的基本依据,提高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4 加强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增加经费投入 由于基层农产品质量站建站时间不长,监管人员都是兼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知识、认识上缺少系统性,大部分单位的工作开展处于被动局面。加之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主动性更大打折扣。因此,省、市业务主管单位和地方财政强化业务培训、增加经费投入很有必要。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4

摘要:我国是畜牧生产和畜禽产品加工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全民健康,社会发展。因此,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对于确保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出口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畜牧业;畜产品;安全

引言

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是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注胶牛肉、避孕药鱼到假羊肉[1]。

由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公众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任危机也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畜产品的消费和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对此,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和管理的机构,特别是很多西方国家对进口的畜产品检测要求相当苛刻,严重制约了我国畜产品的出口创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门槛的抬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创汇的“瓶颈”。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一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的违规使用

饲料安全与畜产品安全密切相关,若要获得优质健康的畜产品,就必须提高饲料品质,保障饲料安全,进而保障养殖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品种的不断增加,新型原料及生物性热敏性添加剂对加工的特定要求、饲料配方的高保真以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及能源与成本等诸多因素的考虑,都要求饲料生产者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饲料生产工艺,进行严格的饲料原料筛选。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微生物污染,微量元素添加过量引起重金属污染和中毒,饲料原料受到化学性污染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饲料生产者应该具有战略眼光,把饲料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1.2 滥用兽药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过多过滥的使用兽药。部分个体兽医从业人员,不管遇到什么疾病,都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2]。这样不仅不利于动物疾病的治疗,而且导致动物产生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高残留。另外,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不执行休药期规定,也是造成药物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虽然农业部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禁止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一系列的规定,但个别养殖业主或饲料生产商,为了追求非法利润,私自添加违禁药物,从而导致违禁药物残留在动物产品内,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3 来自动物疫病的威胁

随着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动物传染病如今在地理学上比历史任何时候传播的速度都要快,据统计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有100多种为人畜共患病,过去人类流行的传染病病原68%来自动物[3]。而现在上升到72%,动物疫病的变化和动物保健品的广泛应用使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如果处理不当,很多动物疫病可以从畜禽产品直接传染给人,即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禽流感、猪囊虫病,猪流感、血吸虫病、等多种人畜共患病。即使动物所固有的非人畜共患病,如猪瘟、鸡新城疫等虽不直接感染人,但其分解的毒素也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因动物疫病可以使畜产品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人发病、死亡,所以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求暴利,把患有疾病的畜禽私自宰杀后上市销售,这不仅危害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4]。

1.4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污染引起的安全问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动物防疫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场地条件不能达标。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屠宰场由于规模小,受场地设施设备的限制,屠宰、贮藏等条件欠佳,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水、粪便等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二次污染。二是运输条件不合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采用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如敞开式运输不仅污染了环境,同时可能受到外界不洁环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气温条件影响发生肉品腐败变质。三是畜产品掺杂使假现象突出,如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公母猪肉冒充商品猪肉等在各地屡禁不止。

1.5检测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动物产品常规检疫主要靠感观和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设备十分简陋,开展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就更加匮乏,目前多数县级机构不完全具备检测条件。各级政府对畜产品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不配套,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设备薄弱、手段落后、人员不足,加之饲料、兽药生产厂家纵多,监督管理难以到位[6]。

二 确保畜产品安全的对策

畜产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产、加工、流通到餐桌,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畜产品安全生产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只有这样,畜牧工作者才能为国民提供健康的畜产品。2.1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法制体系 通过完善的国家立法及地方或部门法规,进一步明确畜产品生产者、供应者及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认真组织相关标准的实施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畜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5]。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进一步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强力推行免疫标志制度;集中力量加强动物疫病预防冷链建设;完善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动物疫情管理基础工作[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层次分明的繁育结构,形成宝塔式种畜禽生产链;实行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和方向;建立公正、权威的种畜禽质量检验和监督机制。

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根据服务内容与需求量,科学设置、有效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资源;适当增加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县级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

2.2建立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系统

养殖环节的质量控制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养殖小区等集约养殖模式,并指导养殖企业科学选址,远离一切污染源。选育优良品种,深入贯彻落实《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强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逐步建立符合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育种、繁殖、推广相互配套,科学高效、监督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严格饲养管理,根据畜禽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饲养与管理方法[8]。实施全进全出的措施,规范养殖档案,并合理调节饲养管理措施。加强疫病控制 畜禽生产实行封闭管理,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兽医保健体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强化防疫消毒设施,建立卫生防疫体系,实施全方位防疫。废物无害化处理,养殖场要设有对粪尿、污水、病死畜禽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切断疫病传染源。强化监督检测,加强饲料质量和畜禽疫病的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药残、农残等有害物质和疫病防治的监控体系。

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屠宰加工企业设置。厂址选择应远离居民住宅区、城市水源和畜牧场,避开产生污染源的地区或场所。厂区布局和工艺流程设计合理,屠宰器具清洁卫生。屠宰过程的微生物污染的控制,严格宰前检疫和管理,实行充分的宰前淋浴或冲洗,保证畜禽宰前卫生。严格刀器具和用具的清洗与消毒,保持屠宰过程中免受微生物污染。严格执行加工资质认证制度,逐步规范加工企业的从业资格,推广和完善定点屠宰制度,逐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畜产品产销体系。

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流通环节监控是把好畜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产品要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结合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严格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3 建立畜产品信息可追溯机制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肉品从“繁殖-饲养-屠宰-加工-冷冻-配送-零售-餐桌”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可跟踪性与可追溯性,确保肉食品供应链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屠宰和加工环节的信息准确性。通过给每个产品附上标记(如耳标、序号、日期、批号等)来实现,以便能根据标记追查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质量记录,了解作业过程的条件和操作人员。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4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监督机制

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监督职责 各级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召开各个监管部门参加的畜产品安全联席会议,在畜牧兽医局设立常设机构,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互通信息协同配合。形成企业自查、区域检查、主管部门督查、传媒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逐级追究责任。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畜产品生产秩序 企业应当对畜产品安全承担首责和社会责任,向消费者提供合格的肉食品并与监管部门签订承诺肉食品安全协议,以此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将责任链延伸到生产加工经营的各个环节。监管部门对持证企业实行巡查、回访及抽查等监管制度,巡查内容应当覆盖从原料到产品出厂全过程。

严格准入制度,净化畜产品经营市场 将目前实施的畜禽屠宰、肉类批发定点制改革为分级注册认证制,大力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实施 QS市场准入许可证制度,要求肉食品加工企业未取得许可证不得生产;未经检验合格、未加印(贴)QS标志的肉食品不得销售[9]。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部门职能,从源头上铲除私屠滥宰,严禁病害有毒肉、注水肉流通,更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食肉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问题畜产品召回制度,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确实保证消费者安全。

三 结语

我国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形式严峻,一方面农药、兽药、重金属、动物疫病等传统的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各种新的污染源也不断出现。畜产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危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出口创汇。因此,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对于确保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出口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只要所有畜牧业从业者齐心协力,严格自律,畜产品安全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消费者一定能够享受到健康美味的畜产品。参考文献:

[1] 崔艳丽,崔阳.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1,(05)

[2] 胡柏,田光寿,杨梦.个旧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技服

务,2011,(05)

[3] 朱虹 如何保障洪灾后畜产品质量安全[J].收益导刊,2007,(08)[4] 李阁,李鑫,黄守琼.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调控畜产品质量[J].畜牧市

场,2009,(07)[5] 黄红卫,杨泽生.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肉类加工,2008,(11)[6] 杨泽生,黄红卫.畜产品安全现状分析[J].肉类研究,2008,(09)[7] 许新新 影响我国饲料安全的因素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8] 孙效敏 论《食品安全法》立法理念之不足及对策[J].法学论坛,2010(01)[9] 孙先坤,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行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思路对策 篇5

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正确引导下,**市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焦为主的工业县,农业生产相对滞后

。全市42万亩耕地,其中小麦17万亩,复播作物以大豆、油葵、蔬菜为主;春播12万亩,以玉米、甘薯、谷子为主,4万亩蔬菜,其它作物5万亩。除粮食外,有些农产品还需从外地调入,尤其是蔬菜,大都要从太原、太谷、榆次调运。据我市植保站三年来对市场上三十多种蔬菜、水果抽样检测,本地农产品超标率低于外地调入的农产品,总体有机磷超标率为30。因此我市农产品质量还属基本安全。但我市环境污染对部分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会直接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思路对策

1、思路

我市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环境为基础,以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生产全程监控为重点,以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质量安全认证、质量安全执法,市场信息等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2、对策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保证。

(1)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市检测手段只有一套农药残留速测仪,只能初步检测出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当然要建高标准、高精度的有害物质的检测设备是我市经济不允许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建设。要执行好国家和省颁布的《植物检测疫条例》、《山西省农药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山西省农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抓起,配合工商、公安查处国家禁用高毒、剧毒农药,并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管理。我市政府可根据当地市场制定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法,打击不合格农产品。

(3)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为基础,积极推行行业标准,大力培育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张兰镇的丘陵山区新发展了8000亩红枣、核桃生产基地,无污染、光照充足,生产的果品质量高,下一步计划在上级机构的帮助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建成附近县市最大的无公害干果基地。我市绵黄芪是地道中药材,近两年在绵山脚下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区共发展了1万亩;生产条件十分优越,质量认证更会使我市的特产更具特色。

(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以质量标准为依据,瞄准市场需求,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的标准化、规范化。并通过网络及时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经营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

(5)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切入点。制定我市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制定技术规程,对品种选定、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6)加强领导,增加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农产品安全生产涉及面广,需各部门的配合执行,这就需要领导全面协调计划、财政、科技、法制、工商、卫生、质检、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职责分工,齐抓共管,一管到底。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6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阐述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列举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作 者:雷百战 郑玉燕 肖广江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12)分类号:X836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 问题 对策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7

(1)监测硬件设施设备缺乏。目前,阿勒泰地区尚未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实验室监测项目主要委托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完成,监测种类和监测样品数量非常有限。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唯一的监测仪器就是生鲜乳检测仪器,主要检测乳常规,并利用仪器提供商品开发的配套诊断试剂盒进行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等项目的检测,但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2)动物疫病长期存在。阿勒泰动物疫病虽然相对较少,但是牛、羊疥癣、包虫等寄生虫病常有发生。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年对牛、羊要进行2次驱虫、药浴。驱虫、药浴药物的使用,不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也给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留下隐患。同时,阿勒泰是牛羊布病、牛结核病两病的高发区。

(3)执法机构性质面临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的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行政体制改革中,自治区编委拟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将面临名不正、言不顺、执法主体不合法的问题。

(4)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承担了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生鲜乳市场监管、监测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造成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其他部门占用编制,县人员编制总体超标,但是动物卫生监督所有空编却不能补充人员。

2 阿勒泰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在新疆的两段式监管体制中,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部门分设,部门职责要划分清楚。同时,畜牧部门与药监部门在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如何衔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既要保证监管职责不能交叉重叠,更不要留下监管漏洞。

(2)完善监管技术手段。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放到地、县(市)农业局的情况下,将畜牧部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移交给地、县(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农业、畜牧、质监和药监等部门硬件资源,建立地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隶属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负责全地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在地、县(市)财力有限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借助农业部在东北三省实施的大东北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援阿政策,在阿勒泰地区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控制、净化和扑灭口蹄疫、牲畜布病、结核等一些重点动物疫病,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上加强与科研院校、兽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探索以高效、低毒驱虫药剂注射进行体内、体外同时驱虫的方式,逐步取代口服、体外药浴的驱虫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队伍。一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动物检疫站中从事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人员纳入行政类执法单位管理,进一步明确动物卫生监督权责关系,理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二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牵头,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清理其他部门、单位占用或挪用畜牧兽医部门编制问题,及时招聘补充畜牧兽医人员,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到位。三是探索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理、种畜禽管理等执法职能整合、优化,成立地、县(市)畜牧综合执法大队,既解决了动物卫生监督所性质问题,又解决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

(5)注重高端畜产品生产加工与认证管理。在有机草场认证的基础上,确立阿勒泰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依托龙头抓基地,依托基地上规模,切实打破区域分割,引进国内1~2家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制定质量安全控制标准,严把“三品”认证关和市场准入关,切实落实包装标识管理,保护地方质量品牌,着力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地区畜产品安全品质。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日益增高,便于携带的移动设备因其灵活的特点受到广泛追捧,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位居世界前列。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市场,如何才能做到手机用户信息的绝对安全,是摆在所有手机才产品开人员面前的共同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手机产品安全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主要问题对于未来技术开发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手机产品;安全技术;功能;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09

随着3G高速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得以快速发展。更多的手机用户利用手机来满足上网需求,另外手机支付功能的开发,更是将手机业务推广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推广范围的扩大,带来的问题不仅是手机行业的发展,对于手机安全问题也是一个考验,尤其是手机文件传输及支付密码等问题,智能手机开发对于手机安全技术的需求日益加大,手机安全技术改进迫在眉睫。

1 手机已实现的主要安全技术

1.1 手机存储安全

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仅是通信的工具,还是用户管理储存重要文件的工具。因此手机存储技术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生活与工作。现阶段主要是通过文件加密技术来实现手机存储安全。文件加密技术是用户直接在操作文件的硬件系统上设定私人密码的过程。但是如何保证用户重要文件在对外传输后依然保持对文件管理主动地位,是现在文件存储技术开发人员应思考的问题。在文件直接加密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操作环境加密技术,操作环境加密不同于文件加密的是环境加密直接是在系统驱动上设定加密程序,当用户需要调出重要文件时,系统就会根据硬盘上记录的相关数据来进行选择操作,并由密码的指令来进行下一步操作,待一切初始工作完成后,驱动硬盘会根据系统记录的安全数据进行文件的解密工作,此技术主要是改善了操作环境的安全性,从操作环境上提高了保证用户安全。还有一种应用较少的技术就是对文件进行不同方式的加密,即改变传统文件密码设定规则。目前主要是采用多种加密算法相结合来提高密码的复杂度,降低密码被破译的几率。将密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被读取的密码文,按照密码制定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加密方法分为非对称与对称两种。对称的加密方式主要是SMI加密方法,非对称的密码设定程序主要是RSA方式。但由于难度较大,一般用户不会选用此种加密方式,通常都是军用。

1.1 身份识别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随时支付功能的开发,身份识别技术重要性日益突出。所谓身份认证顾名思义就是识别手机操作是不是手机真正拥有者的过程。现阶段手机身份识别技术应用较广的主要有两种:TF卡加动态密码与生物识别技术。其中TF卡技术是在PKI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技术,通过双重因素对操作者身份进行确认,由于推广范围较广,产品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对于新兴的手机支付功能而言,TF卡识别系统能够较为安全的管理用户在电子商务及网银支付过程中的用户信息,装有TF卡识别系统的手机在进行交易时必须启动属于用户唯一的数字证书,然后输入动态密码,通过双层信保护方式实现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再者就是生物识别技术,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用户的生物特性是区别其他用户最有力也是最保险的检验方法。生物特性检测系统主要通过对于用户物理特性的识别来确定是否是手机真正拥有者。生物特性识别系统分为身体物理特性及操作者行为特性两种,指纹识别是应用较广的生物特性识别技术,指纹识别可以应用在手机支付等方面,但由于指纹识别技术成本投入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1.3 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

手机技术迫于用户需要的压力,技术更新换代频率逐年加快。由于手机生产厂家众多,手机类型也不尽相同,手机自身的操作系统也多种多样。如何实现对于多种操作系统的安全进行统一管理与保护,应该作为手机安全技术开发的重点研发方向。现在主要流行的操作平台有安卓系统、塞班系统、微软操作系统及苹果操作系统。在众多操作平台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可以大幅度降低手机安全管理成本,方便用户对自身手机安全管理的实现。

1.4 文件传输技术安全

文件本身的安全性得到保护之后,还应考虑文件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现阶段文件传输安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VPN技术即虚拟网络的构建来保证用户文件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的。比如商业合作伙伴或者是公司总部与分公司之间都可以建立相关虚拟局域网,限定文件传输的渠道,保证文件传输环境的安全性,并且对于商业手机用户而言,局部局域网的构建可以降低文件传输的成本,避免将企业运行成本浪费在利用远程互联网来传输文件上。

2 未来手机安全产品发展建议

2.1 有效解决SP恶性扣费问题

安卓手机凭借其简单大气的操作系统而受到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广泛追捧,但是安卓系统中的SP恶性扣费事件层出不穷。经过专业人士的实际调查,造成SP恶性扣费事件频发的根源不是安卓操作系统,而是日常的手机应用软件,许多恶性扣费的代码被插在手机应用软件中,按照内置程序定期实行恶性扣费行为。事实上,仅靠手机安全技术是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手机恶性扣费事件发生的,用户应主动购买正品手机,避免由于手机内置软件自带的扣费系统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失,要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另外手机安全技术监管部门要加大此类软件的查处力度。

2.2 未来商业发展离不开手机,许多机密文件会通过高层人员之间的手机进行传输,手机安全技术开发人员应该着眼于对于手机需求较大的行业研发符合行业特点的安全防护技术,提高安全技术的针对性,在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进行信息处理时,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需要对于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此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智能手机在商务方面的应用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利用互联网而延伸的企业公关业务、公司广告宣传将会通过移动设备终端大力发展。技术人员应该注意开发针对商业促销活动的相关安全性能保护技术,确保商家的产品机密及用户的购买信息不被泄露。

2.3 基础安全管理不应被忽视

随着手机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研发人员往往将目光投入到问题较大的发展方向上,而忽略了手机基本安全管理问题。目前手机用户受到的非法电话骚扰及垃圾短信的困扰依旧很严重。这些日常安全问题是发生最为频发的手机安全问题,因此对于安全技术研发人员而言,应该着眼于细微之处,研发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避免用户由于非法电话或者是短息出现财产上的损失,比如一些非法分子通过向用户拨打骚扰电话,扣去用户高额通话费用,技术人员应注重防控骚扰电话方面的安全问题。

2.4 日常应用软件的防护也是重点

随着我国电信的崛起,加剧了通信行业的企业竞争,各大通信公司相继推出多款便捷通信软件。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到2014年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四亿。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的操作终端及通信终端,未来还将发展成为办公终端,用户手机中的数据操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因此怎样才能确保用户在进行数据操作时的安全性,将是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重点。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手机安全产品的开发应该基于用户的日常应用的基础上。

3 总结语

多种数据表明,我国智能手机在未来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用户信息的安全问题将成为随着手机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手机应用软件的日益完善,应用软件的安全问题也日益重要。智能手机安全防护应结合手机基础安全防护及新兴软件安全防护两方面来进行研发。相信随着智能手机安全产品的不断发展,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会得到根本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探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安全,2007.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9

青理东

秋季开学在即,为确保全县学校师生生命健康安全,笔者随执法人员一道对全县中小学内32个食品销售点、7家饮用水生产企业设备状况、原辅材料、环境卫生等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清查了学校食堂食品生产质量是否达到国家强制性规定标准,有无销售“三无”(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厂名厂址)食品,有无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的食品。检查过程中,查处、销毁7.8Kg劣质、过期变质食品,对销售劣质、过期变质食品的店主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可见,目前学校食品安全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存在问题

1、食堂建筑规划不合理。一是有些学校食堂建筑面积不足,有的年久失修,设施陈旧,没有足够数量的冰箱,不能满足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及保鲜要求,防蝇、防蚊、防鼠设施也不全。随着学校招生逐年扩大,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集体就餐的需要。二是学校食堂建设项目的预防性卫生审查未落到实处,食堂功能布局、操作流程及卫生设施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清洗和加工区区划不合理,未设餐具洗消间,有的对清洗后餐具无任何保洁措施,食堂卫生不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2、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一是部分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敏感性和责任心不强,在食品加工和操作过程中漫不经心,麻痹大意。二是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或健康证过期,未及时体检并配备、更换。三是操作过程中有的从业人员不穿戴工作衣帽或穿戴不整洁,存在留长指甲等现象。

3、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食品卫生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不能有效地履行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二是有的学校没有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没有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对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不能做到有效监控。三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不健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没有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无法进行及时、有序、有效的处置。四是未建立完善规范的食品留样制度。

4、食堂承包后管理不善。目前,我县学校食堂均为市场运作,承包给个人经营。个别承包人受利益驱动,在采购食品原辅料时追求最低价格,忽视食品卫生问题,特别是在购买食用油、调味品时多为无商标散装的不合格产品;采购索证意识不强,大部分学校食品采购三证不全,即:食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出厂合格检验报告不齐全,个别采购人员对食品索证有关规定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学校食堂。

5、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没有开展经常性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多数学生不具备食品安全自我保护常识。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卫生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对学校食堂的监督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教育部门要制定具体有效的食品安全巡察制度,切实担负起各类学校食堂安全的监管职责,对学校食堂多次出现问题的,责令学校限期整改,确保学校食品安全。

2.规范食品采购工作。加大采购索证力度,学校食堂采购食用油、调味品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并索取卫生许可证和该批次检验报告,质监部门加大对学校食堂食用油、调味品等原辅料的抽检力度,确保采购渠道正规,质量合格。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职业道德和自觉维护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健全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完善食堂培训计划,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对从业人员从食堂软硬件要求到食品采购、验收、加工、操作、出售等全过程进行培训,对培训不合格人员要做到不准其上岗,从源头上提高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4.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树立校长为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具体从业人员为第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责任明确、过程透明、群众监督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体系;严格执行《学校食堂食品留样制度》,要求学校强制实施留样制度;建立学校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出现食品中毒事故后,能够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并控制事态发展。

5.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学校要通过校园板报、讲座、广播、挂图等多种宣传形式,适时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10

防腐产品没有提供样品、保存图谱等环节,相应也无“造假”的嫌疑。防腐产品在2006、2007年的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在初期供质量特别好的产品,随后逐步降低成本较低的办法。业界对这种情况的定性是:质量不稳定,品质降低。但只要满足技术要求,就没有麻烦。

防腐产品的风险在于:由于工期紧迫或旧有习惯,国内管道防腐企业往往不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在抽样送检数据、工艺评定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开工生产。等到发现个别指标不合格时,已经生产了大量成品,造成极大被动。如果监理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判定,就要报废全部成品管。假如是粒料送检指标不合格,我方就要承担全部责任;是成品管防腐层不合格,我方也要承担一定责任。

出现上述情况,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变通方法解决:重新检测,以取得合格报告为目的。这种变通的办法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只要没有严重质量事故,一般还是能化解问题。但今年的“兰-郑-长”和明年的“西气东输二线”等中石油重点工程,质量管理空前严格,不能抱侥幸心里,必须扎扎实实作好工作,确保产品有高的合格率。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快大型混料设备的安装运行;强化原料品质管理,提升竞争性原料供应商设备、技术档次等等。产品检测方面,应在三地配齐电气强度、体积电阻率测试设备;最好还能配备DSC仪,以便随时监控OIT值。在明年的重点工程中,OIT值是一项经常检测的重点项目。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11

据统计(2012年底)忻州市大牲畜存栏49万头,其中牛存栏35万头,出栏12万头;猪存栏69万头,出栏92万头;羊存栏276万只,出栏184万只;禽存栏710万只,出栏49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3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6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1%以上;农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950元。但是,我市仍然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不高,养殖效益低,安全意识淡漠,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有检测手段等问题。

监管体系不健全,检测体系缺乏。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市畜牧部门从市到县、到乡至今没有专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没有专门的人员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生产养殖环节的监管不到位,给畜产品质量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检验监测机构缺乏,虽然市级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但由于经费、场所、仪器等条件所限,未能开展检验监测工作,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缺乏科学的判断,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养殖水平较低,安全养殖意识缺乏。养殖水平及饲养环境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密切。近年来,我市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建立了一些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畜产品质量,但是规模小且分散、卫生条件差、生物安全措施不完善,缺乏隔离、消毒、免疫接种等问题仍然存在。这都可能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进而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残留超标。影响畜产品质量的残留分为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兽药残留问题是近几年来畜产品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显现出来的。兽药残留检测起步较晚,受工作条件影响检测手段和检测器材滞后。在检测程序上存在抽检频率和覆盖面比较小,主要针对大中养殖场和定点屠宰点等因素影响,对市场的畜产品未能提供全面和准确的监控。散养畜禽产品和非定点屠宰的畜禽产品的首要残留问题存在较大。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仍有残留超标现象。

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卫生条件不达标准,操作不规范已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这也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隐患。有以下表现:缺乏冷藏设备导致畜产品变质,储运設备清洁不彻底造成畜产品污染,畜产品包装容器破损引起污染。

畜产品掺杂使假。目前由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一些不法分子在畜产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问题时有发生。市场上各种掺杂使假的手段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注水增重、利用病死畜禽熟食出售、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药物增加保鲜时间等,假冒伪劣畜产品充斥市场,不仅影响畜产品市场开拓,也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根据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峻形势,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市县畜牧部门要尽快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乡镇依托现有畜牧兽医站建立乡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赋予职能,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增加经费,完善监管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同时加大检验监测机构建设力度,市级完善检验监测手段,能够正常开展检验监测工作,县级要建立以速测为主的检验监测机构,增加检验监测经费投入,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改善饲养环境,倡导健康养殖。继续推行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严格的隔离、消毒、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为主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起防止病原侵入的多层屏障,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强对养殖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要以预防为主,要有计划的按照农业部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适时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定期开展动物疫病检测、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杜绝动物疫病传播;畜牧部门与卫生部门配合,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工作,防治交叉感染。

规范使用兽药。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要求,规范兽药经营、销售和使用行为,严厉打击贩卖假劣兽药的行为。要监督养殖场做好用药记录,严格按照兽药的规定用药量和用药方法使用、合理轮换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自觉执行休药期规定,严禁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兽药。严格执行国家禁止使用或已淘汰的兽药及明令禁止使用的其它物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规定。

加强屠宰、流通环节监管。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严厉打击销售屠宰无证无标畜禽行为,通过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将有病畜禽隔离,监督屠宰加工企业严格遵守屠宰检疫管理规定,凭证凭标屠宰。严格执行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产品不准出厂销售。畜牧与商务等主管部门联合行动,对动物防疫条件、屠宰加工设施及工艺流程不符合动物卫生要求的屠宰场要责令限期整改、停产或关闭。对私屠滥宰的不法业户予以坚决打击。

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贮藏企业、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要求他们建立仓储动物及动物产品检验登记簿,健全上市动物产品查证验物制度。严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上市交易或销售。

建立完善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加强检疫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添置必要的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的快速检疫设备,对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感官检查不能确定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提高快速检疫、诊断能力。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篇12

1 新体制下农业部门的职责分工

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两份指导性文件的规定, 农业部与食药总局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 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监管职责, 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履行, 农业部门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做好与食药监管部门的市场准入管理相衔接, 共同推动食用农产品从生产、收购、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畜禽屠宰管理职能由商务部门划转农业部门后, 农业部与食药总局就畜禽屠宰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门出台监管工作意见, 明确分段监管职责分工。农业部门负责畜禽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屠宰畜禽实施检疫并对屠宰企业依法监管, 畜禽产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食药部门依法监管。目前, 农业部门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任务明确, 责任清楚。

2 抓住重点环节,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2.1 强化以畜牧投入品为监管重点的养殖环节监管

养殖环节是畜产品质量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公众对食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解决温饱, 绿色健康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追求。然而受到部分养殖从业者科学养殖水平的限制及一些不法商人违法逐利的影响, 违禁药物、兽用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 导致畜禽养殖产量虽然上升了, 但质量却不断降低。健美猪、速生鸡和抗生素鸭等一系列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根源均追溯到畜禽养殖环节, 直接曝露出养殖环节监管工作的薄弱及漏洞。因此, 畜牧兽医部门应以畜牧投入品为工作重点强化对畜禽养殖环节的监管, 严格规范养殖企业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采购使用和动物诊疗行为, 严禁瘦肉精、人用药品等违禁药物的使用, 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的规定,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记录, 保证出场畜禽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从源头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2.2 严格执行动物检疫规程, 强化屠宰环节质量监管

动物检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二道关口。动物从养殖环节进入到运输环节需经过产地检疫, 再进入屠宰环节需经屠宰同步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 经过上述两道检疫检验关口后进入到市场销售的畜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然而近年来媒体屡次曝光病死猪肉、注水注胶肉等肉品质量安全事件, 追查都涉及到动物检疫工作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近期, 农业部通报了十起动物检疫监督违法典型案例, 这些违法行为给公众的肉食品消费带来严重危害,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案件涉及人员也都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动物检疫工作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职责形象和检疫人员的切身利益,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严格按照动物产地和屠宰检疫规程实施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 对检疫合格的动物或动物产品签发检疫合格证明, 严禁为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在屠宰环节同时要强化检疫检验监管, 监督屠宰企业重点做好生猪入场查验、宰前健康检查及瘦肉精抽检和宰后检验, 对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生猪及其产品需在官方兽医的监督下做好无害化处理, 确保进入市场销售的动物产品质量合格、检疫检验证章齐全, 与市场监管部门索票索证制度有机衔接。

2.3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保障消费市场肉品的安全供给

生猪私屠滥宰是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毒瘤。生猪屠宰管理职能虽然经历多次转换, 多个部门齐抓共管, 但私屠滥宰现象却像一直无法根除, 严重阻碍了“放心肉”工程的推进。私屠滥宰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多方面,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 因制度设置的不科学, 部门利益及个人利益存在寻租的空间, 一边打击私屠监宰一边进行市场补检, 体制上的漏洞, 让私屠滥宰有机可乘。本轮畜禽屠宰管理职能移交后, 畜禽屠宰管理由农业部门全程监管, 解决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弊端, 新设立的畜禽屠宰管理部门废除了制约屠宰管理的一些不合理制度, 如禁止进行市场补检, 禁止向不合法屠宰点派驻官方兽医等, 体制的不断完善为铲除私屠滥宰奠定基础, 畜禽屠宰管理机构应趁势而为, 积极争取公安等部门的配合, 彻底捣毁私屠滥宰非法窝点, 严厉打击为私屠滥宰提供场所的违法行为, 堵住病害肉、注水肉等非法畜产品流向餐桌的源头。

2.4 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切断病死畜禽非法交易链条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环节是病死畜禽产品流入餐桌的又一渠道。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养殖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 监管人员要加强养殖场的动态巡查, 及时掌握畜禽发病和死亡情况, 并督导畜主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已建立无害化处理厂的地区应统一收储病死畜禽, 进行集中处理, 切断病死畜禽非法交易链条。二是强化屠宰环节的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驻场检疫的官方兽医不但要做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 还要监督屠宰企业对宰前病死的生猪及屠宰过种中产生的不可食用的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阻止病害肉品流入市场。当前我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基础薄弱, 无害化处理水平低,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屠宰监管法规滞后

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是要依法履职。畜禽屠宰管理职能转换经历两年的衔接, 目前多数地区已调整到位, 但与职能相对应的屠宰管理法规迟迟不能出台, 给畜禽屠宰监管工作带来困难。农业部门仍执行商务部门的条例, 在具体屠宰管理执法实践中面临执法主体合法性及法律适用性等问题;旧的屠宰管理体制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动物检疫人员既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与新体制下作为监管者的身份相冲突, 屠宰企业主体责任中规定的生猪入场查验、宰前健康检查等制度按旧规定仍是监管部门的责任, 缺少法律的支撑, 屠宰监管具体措施也难免沦为形式。

3.2 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畜牧兽医部门工作重心偏重于为畜牧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尤其是县乡基层监管机构, 面对问题突出的畜产品监管工作, 监管能力与监管职责极不协调, 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目前各地基层监管机构身份不一, 尤其在乡镇多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兼职, 这种双重身份与监管职责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应理顺关系, 整合执法职能和资源, 强化机构与人员的配置, 加强执法装备, 提高执法能力, 规范执法行为, 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管职责。

3.3 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和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是强化畜产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 各地已投入运转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成效显著, 病死畜禽乱抛及违法交易行为明显减少, 畜产品监管及动物疫病防控环境得到净化, 但相关政策及标准仍有完善的空间。 (1) 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及养殖保险政策需进一步调整, 应将农村散养户纳入其中。现行的无害化处理补贴和保险政策主要针对规模养殖, 在当前社会结构下, 农村散养户仍占一定的比例, 他们的无害化处理意识差, 病死畜禽容易流入非法交易环节而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 (2) 病死畜禽经集中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残渣及油脂的回收再利用, 因缺少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支持, 监管变得模糊, 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政策标准, 防止残渣油脂重新进入食品生产环节而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摘要: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职能进行了整合并重新划分。在新的农产品分段监管体制下, 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监管职责, 同时承担由商务部门划转的畜禽屠宰管理职责, 畜产品监管工作的责任重大和监管能力的相对薄弱是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上一篇:101个少儿英语课堂游戏下一篇:我的社会实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