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夹板固定(精选10篇)
手法夹板固定 篇1
Colles骨折是人体最常发生腕部关节损伤疾病, 占所有骨折发生的6.7%~11%[1], 处理不当常导致畸形或延迟愈合, 发生严重后遗症。该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对收治的193例Colles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3例, 男81例, 女112例, 年龄7~86岁, 平均 (56.8±2.4) 岁, 左侧92例, 右侧101例, 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异常活动, 131例有不同程度的移位, 经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确诊, 其中横形骨折67例, 斜形骨折91例, 粉碎性骨折波及关节面者35例;按Frykman分类, Ⅰ类50例, Ⅱ类44例, Ⅲ类31例, Ⅳ类29例, Ⅴ类18例, Ⅵ类2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 坠落伤26例, 摔伤77例, 其他60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位2 h~10 d。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方法
治疗前均给予X线检查了解骨折的程度和类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患肘部外展屈曲90°, 前臂旋前, 掌心向下, 嘱助手握住患者前臂下段, 缓慢用力, 术者紧握手掌根部,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断端背侧, 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掌侧, 向上推及固定近折端, 拇指向下按压远折端, 同时向掌侧屈腕, 使之复位, 然后轻压尺桡关节, 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尺倾角。复位时注意要将断端牵开, 偏位移动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因暴力损伤骨骺。
1.2.2 固定及处理
骨折整复后用小夹板外固定, 掌背侧板与前臂等宽, 以不妨碍腕关节作掌屈尺偏固定, 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 用3道布带均匀缠绕捆扎夹板, 松紧度以保持布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 cm为宜, 然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将前臂保持中立位, 屈肘90°, 固定3~5周。进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的伸屈活动, 做有效的握拳, 2周后进行肘、肩关节活动, 防止引起关节僵硬, 定时复查调整布带松紧度, 以免引起局部血流循环不足。随访3~6个月。
1.3 复位后效果评价
治疗后根据关节活动、疼痛、畸形等进行判定:腕部无畸形、疼痛, 无功能损害,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10%, 握力与健侧比较减弱不明显, 为治愈;腕部无疼痛或有轻度疼痛, 有麻木感, 有轻微功能损害或畸形,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10%~20%, 握力与健侧比较明显减弱,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良;腕部关节功能差, 有明显疼痛和麻木感, 与健侧相比腕关节活动范围<20%以上, 握力与健侧比较明显减弱, 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弱, 为差。
2 结果
本组1次复位成功162例, 2次复位成功31例, X线检查显示解剖对位与掌倾角及尺偏角均恢复正常, 随访3~12个月, 治愈103例, 良77例, 差13例, 优良率为93.3%。并发腕关节僵硬2例, 筋膜综合征1例, 肌腱功能障碍1例, 握力明显下降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1%。
3 讨论
Colles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 由于桡骨下端膨大, 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部, 发生间接暴力时, 身体的冲击力与地面反作用功能作用于此处, 使肘部外伸, 前臂旋前, 造成桡骨下端骨折远断端向桡背侧移, 同时掌倾角和尺倾角也发生变化。由于此处血运丰富, 及时的手法复位和固定可有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正常人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 尺偏角为20~25°, 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约1~1.5 cm[2]。这些结构对腕关节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手法复位时要尽量保持这些角度和关系的正常, 整复时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 解除短缩畸形, 进行持续和缓慢的牵引, 恢复桡骨的有效长度, 消除骨折端的应力, 通过骨折端周围的韧带和骨膜的牵拉, 使之达到复位的目的。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不仅能有效稳定骨折的对位, 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倾角, 还能有效借助周围肌肉运动中的韧带、筋膜纠正残余移位, 在骨折断端形成纵轴上的细微活动和间断的刺激应力[3], 促进成骨的愈合, 使腕部、手部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有效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和肿胀消退。在行小夹板固定时要注意随时根据患肢的肿胀情况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避免发生缺血和肌肉挛缩。固定后进行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组织代谢能力, 最大限度的使腕关节活动, 减少关节内外组织粘连和萎缩, 预防关节僵硬, 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治愈103例, 总有效率为93.3%。
总之,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可促进患侧功能恢复,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是治疗Colles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要注意了解腕部解剖结构和角度, 尽早进行整复, 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新民.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2) :132.
[2]叶浩杰.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98例报道[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143.
[3]徐曙.手法复位后塑形夹板与直形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7-59.
手法夹板固定 篇2
关键词:小夹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护理 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4-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跌倒后多易发生骨折。虽然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手法复位固定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有些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愿意接受手术[2]。桡远部位属松密质骨交界处,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此,在遭受外力或者跌倒致伤时,是力学薄弱点,容易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若能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大部分(80%)的功能恢复,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必一味追求解剖对位[2]。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均能通过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资料
58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来自我院2010年9月—2011年4月的门诊患者,男17例,女4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62岁,小夹板固定时间4—6周,平均时间4.5周。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2 护理
2.1 麻醉及手法整复的护理配合。58例患者均仰卧位,护士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后在健肢输注0.9%生理盐水250毫升,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安全。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方可麻醉。麻醉方式采用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麻酔起效后即可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时,一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疼痛等情况,另一护士协助包扎小夹板和中立板。整复完毕护士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2.2 情志护理。患者多为意外伤,思想上毫无准备,不但骨折引起疼痛,活动障碍,而且担心手腕是否会致残,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向患者讲解中西结合治疗骨折具有动静结合、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的特点,引导患者进入角色,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小夹板的护理。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后,用小夹板配合中立板固定,患肢屈肘90度,用三角巾将其呈中立位悬挂于胸前。护士密切观察患肢是否肿胀,夹板及绷带包扎的松紧是否适宜,以及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的变化。扎带的松紧度上下移动1cm为宜。一般整复固定后3—5天,局部组织呈现反应性肿胀,夹板内压力增大,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如发现患者手部肿胀严重、肤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并伴有疼痛,感觉麻木时,提示危象的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检查扎带并放松。个别患者因肢体局部肿胀严重,皮肤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忌自行处理。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消毒创面后用注射器抽尽水泡中的液体,无菌纱布覆盖,以免感染。
2.4 用药护理。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进行。早期患者饭后半小时口服我院自制中成药,如: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玄胡伤痛宁片,以利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中期饭后温服归香正骨丸、双龙接骨丸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后期饭后温服血藤当归胶囊、强筋丸以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解除夹板固定后配合以郑氏舒活酊按摩和各类洗药熏洗患肢。
2.5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物。早期可食活血化瘀之食品、药膳,中期可食滋补脾胃之食品、药膳,后期可食补益气血、肝肾、壮筋骨之食品、药膳。大便秘结者饮食宜清淡,可选择易消化,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粥之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6 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恰当的功能锻炼有推动气血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血肿、肢体肿胀的吸收消散。早中期积极做手指与握拳动作并做肩肘关节活动,以防肌肉废用性萎缩,为日后腕关节功能康复奠下基础。解除固定后做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活动,配合按摩治疗。
3 治疗效果
本组随访58例,随访时间1—4个月,平均时间2个月。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4 体会
4.1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在于保持桡骨与尺骨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以及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恢复。采用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行早期功能锻炼,若出现骨折移位可以随时调整小夹板的位置,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费用低廉的优点。但采用小夹板固定因固定易松动,腕关节制动欠佳,故我科采用小夾板中立板固定,整复后3天、11天、18天、25天、31天进行复诊,每次复查根据放射照片结果作骨位调整、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置、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片。护士经常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断端有骨痂者4—5周后可解除夹板。恢复腕关节适应性及稳定型,从而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关节功能。
4.2 积极做好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良好的复位是获得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在良好的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基础上,做好患肢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合理的功能锻炼,能使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工作中护士应该多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志护理,及时为其缓解疼痛。手法整复后,让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在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练习伸屈掌指关节活动,以帮助肿胀更快消退。对老年患者应嘱咐要尽早开始活动肩、肘关节,以免发生肩关节僵硬并发症。护士指导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使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于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预防并发症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4]。腕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应在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嘱患者遵医嘱复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护士积极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有较清楚的认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合作和满意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于治涛,余俊东.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0,23(1):60~61
[3]南国新,候继寿.缩短固定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治疗colles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3):236
手法夹板固定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平均37.5岁。骨折损伤部位:三角肌止点以上11例,三角肌止点以下17例,合并挠神经损伤麻痹的2例。本组所有病例均为闭合骨折。
2 治疗方法
2.1 无移位的肱骨干骨折仅用夹板固定3~4周,早期进行功能活。针对有移位的肱骨干骨折,我们均采取上臂悬吊牵引,骨折部位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肱骨干骨折手法复位患者坐位或平卧位。骨折移位较少者,不必麻醉。骨折移位较大者可在局麻或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复位。握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提拉,另一助手断端分离移位。沿上臂纵轴徐徐用力拔伸牵引,一般牵引力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引起待重叠移位矫正过大,引起断端分离移位。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复位:①当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骨折段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牵拉而内收,远骨折段受三角肌牵拉外展,但因同时受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喙肱肌的牵拉而使两骨折段重叠。复位时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后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前内侧,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②当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三角肌牵拉近骨折段外展,远骨折段受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牵拉而向上移位。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手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推向内,其余4指环抱远端内侧拉向外,使两骨折断端内侧平齐,并微向外成角,然后两拇指再向内推,纠正成角,使两骨折断端平复归原。如骨折为螺旋形或斜形骨折,复位时仅需轻微力量牵引,骨折断端可留少许重叠,术者用按捺手法矫正成角畸形,再用两手掌将斜面相对挤紧捺正。对螺旋骨折,应分析是由于内旋暴力还是由于外旋暴力所造成。复位时可握住骨折远段作与旋转暴力方向相反的较轻的旋转手法以矫正旋转畸形。
2.2 外固定:夹板固定时应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选用长度适宜的夹板,并使之曲度合理,特别注意防止夹板的两端压迫神经、血管或压伤局部皮肤。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时,夹板应超肩关节固定。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夹板位于肩肘之间或适当上下延长固定。应注意前侧夹板的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宜向前弯成90左右的弧度。其他夹板的两端也应根据生理弧度及骨折需要塑形。压垫的大小、形态及放置方法和部位,主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及移位成角的方向选用.肱骨干骨折固定时常用二垫式或三垫式压垫。最后将上臂悬挂起来。术后既行上肢肌肉收缩功能锻炼,内服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中药。
2.3 合并挠神经损伤的患者在复位时候要注意手法一定要轻柔,防止加重神经损伤的程度,对于有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肱骨干骨折,我们均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案。
3 治疗结果
对全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最短的时间为2个月,最长的时间为6月。所有被治疗患者无1例出现挠神经损伤的情况,功能评定:优24例,骨折基本解剖对位,骨折愈合,肩肘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良5例,骨折功能性对位,骨折愈合,肩肘关节活动受限≤10%,活动时偶有疼痛。可1例,骨折对位欠佳,骨折延迟愈合,肩肘关节活动受限>10%~20%,关节活动时常疼痛。差0例,骨折对位不良,骨折不愈合,关节活动受限>20%,活动时疼痛明显。优良率96.7%,骨折愈合率达到100%,无肱骨畸形病例发生。
4 讨论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肱骨为一长管状骨,上部较粗,中1/3以下逐渐变细,自下1/3渐变为扁平状,从髁上6cm处前屈,其前屈角,为13.98±0.48。[1]。桡神经是臂丛的最大分支,出腋窝后同肱深动脉伴行下行于肱骨中段后侧,沿桡神经沟紧贴肱骨干,自内后向前外斜形而下,平肱骨外上髁分为深浅两支。在中下段位置相对固定,肱骨中下段的滋养血管,亦主要来自中上段,从肱骨中下1/3骨内侧进入髓腔[2],因此中下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和血液供应的破坏机会较大。肱骨悬垂分离力也是其特有的,对骨折愈合同样是不利的。由于这些解剖因素,肱骨干骨折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发生骨不连并不少见,竟高达25%[3]。手术内固定造成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也是不容忽视,同时实行手术的患者出现肱骨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的可能增加。我们所采取的上臂悬吊牵引,肱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无1例出现挠神经损伤,所采集病例中二例挠神经损伤麻痹的患者,经过治疗好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由于采取闭合复位的方式,对肱骨的血运循环几乎没有任何在损伤,顾本组病例无1例出现不愈合的情况,治疗过程中较早的开始肢体的功能锻炼,以及运用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中药促进了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节省了患者的费用,无须二次手术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建武,王臻,宦怡,等.国人肱骨形态学三维CT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6):1458-1460.
[2]郭世钹.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34-435.
手法夹板固定 篇4
【关键词】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02-02
桡骨远端骨折是距离桡骨远端的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发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通常有骨质疏松,因此骨折率较高。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急诊骨折的1/6[1],此种骨折在愈合后,患者的肢体功能不会受限。临床治疗通常使用夹板外固定和手术内固定等方法,笔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创伤小,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局部压痛、腕部肿胀、腕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需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属于新鲜闭合性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骨骼分离,不完全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3±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6.8±2.2)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具体为:患者取坐位,医生握住患手的大小鱼际,双手的拇指并拢、放置于骨折远端。助手站在靠近患肢一侧,环抱前臂进行牵引治疗,牵开后医生将骨折远端和助手的位置成角折顶。根据患者骨折端的侧移方向,医生在助理的牵引下向尺侧远端挤压,或向桡侧挤压[2]。夹板外固定治疗:使用四块小夹板和三个压垫,根据患者骨折移位的情况,在骨折处放置棉垫。如在远骨折端背侧桡侧出现移位的,可以在其背侧、桡侧和骨折近端掌侧放置棉垫,接着再用小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患者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療,患者取仰卧位,臂丛麻醉后,术者将关节囊切开,充分暴露关节面。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并使用克氏针固定,确定复位情况良好后进行螺钉锁定。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后进行肘关节和手指的功能锻炼,复位3~5d后及时进行X线检查,若有移位及时调整压力垫、进行复位,两周后进行前臂的旋转功能锻炼。
1.3疗效判定参照有关文献[3]拟定。优:患肢无疼痛,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掌屈伸度减少小于15°,握力正常;良:患肢偶尔疼痛,当活动剧烈时腕关节受限,掌屈伸度减少15°~30°,握力接近正常;一般:患肢经常疼痛,轻微活动受限,掌屈伸度减少30°~50°,腕关节功能和握力减弱;差:患肢持续疼痛,正常活动会受限,掌屈伸度减少超过50°,腕关节功能和握力有明显减弱。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良率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例(%)]
组别例数优良一般差优良率
观察组3016(53.3)11(36.7)2(6.7)1(3.3)27(90)
对照组3012(40)13(43.31)4(13.3)1(3.3)25(83.3)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FL)]
表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组别例数固定物感染痛性营养不良不良反映发生率(%)
观察组301210*
对照组30512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FL(2K2]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由于人体腕关节的活动较为频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出现腕关节慢性疼痛和僵硬,影响患者手部的活动功能和握力等[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切开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它对于老年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会给骨折复位增加难度,此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然而手术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果患者的骨折程度不严重,完全可以依靠手法复位和夹板外固定治疗得以康复。
在复位治疗时,医生良好的复位技术和助理的配合度是关键,临床中会出现复位不良的情况,给患者带来创伤性的关节炎等并发症,也是骨折愈合后患者腕关节出现疼痛的原因。夹板外固定的松紧度及功能锻炼也需要重视,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骨折处的颜色、温度、肿胀等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3.3%,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和神经的损伤。综上,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兴凯,杨付晋,苏晓龙.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10,8(23):573-574.
[2]王承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挠骨远端骨折52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 6(2):39-40.
[3]董林,王志勇,魏国俊,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5):81-82.
[4]梁世晅,张春建,钱金.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5(2):58-59.
手法夹板固定 篇5
本组180例均为我院2004~2008年病例, 男78例, 女102例;年龄18~85岁。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骨折分型[1], A2型122例、A3型18例、B1型23例、C1型17例。均为闭合骨折。
2治疗方法
根据骨折移位反方向进行手法复位, 复位成功后用4块小夹板固定, 绷带包扎 (Coiles骨折固定于腕掌屈尺偏位, Smith骨折固定于腕背伸尺偏位) , X线证实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回家休养, 定期复查, 2周后改为中立位, 4~5周后解除固定加强功能锻炼。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Anderson等[2]的成人前臂骨折治疗效果评价分级。优: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1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25%;良: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2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50%;不满意: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的伸、屈活动范围丢失>30%以及前臂旋转丢失>50%;失败:骨折畸形愈合, 不愈合, 或难以处理的慢性骨髓炎。
3.2 结果
本组随访2~24个月, 180例中优116例 (占72.5%) , 良26例 (16.25%) , 不满意16例 (占10%) , 失败2例 (1.25%) 。优良率为88.75%。
4体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约占全身骨折的10%。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适用于无移位的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或有移位但复位后可维持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此类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是一种操作方便, 疗效确切, 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优良率达88.75%。但对开性放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塌陷以及干垢端粉碎性骨折需恢复和维持桡骨长度者疗效欠佳, 应谨慎使用。使用时应加强观察, 防止筋膜室综合征、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荣国威.骨科内固定学.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30.
手法夹板固定 篇6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门诊护理,手法夹板固定,效果,小儿
肱骨下端较扁薄,髁上部处于松骨质和密骨质交界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两窝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板,故髁上部比较薄弱,易发生骨折。肱动脉、肱静脉及正中神经从肘窝部经过肱二头肌腱膜下进入前臂,髁上骨折时上述血管和神经易受损。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护理报道多,但门诊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报道少,我院门诊患者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术,并加强门诊护理,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2年4月~2014年12月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98例,其中男267例,女131例,伸直型327例,屈曲型71例,年龄4~13岁,平均7.4±5.2岁,病程31~67天,平均49±18天。
1.2 方法
1.2.1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患者仰卧位,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再侧方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最后纠正前后移位,桡侧侧方移位不必完全纠正,尺侧侧方移位应矫枉过正以免出现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应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两周,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位90°~110°三周,早期固定时肘关节角度应适当增大,以利于局部循环,早日消肿,用备好的自制树皮夹板,内、外侧夹板超肘关节,后侧夹板下达(超过)腕关节,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外板把塔形垫放在外髁上方,内板把梯形垫放在内髁部,分三段绑扎,中段和上段用叠瓦式绷带绑扎,下段用超肘关节“8”字交叉绑扎固定。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悬吊胸前,3~5天换药1次,定期复查X片,有移位者及时纠正。注意包扎的松紧度,随肢体肿胀程度随时调整夹板的系带松紧度,一般系带上下移动1cm为宜,过紧影响远端血液循环,过松可能使夹板松动而失去固定作用,引起骨折再移位;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有无灼痛感,必要时解除夹板进行相应处理,防止压迫性溃疡。
1.2.2 观察
肘关节周围损伤后局部多严重肿胀,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搏动,手指感觉,自主运动有无异常。若出现剧痛,桡动脉持功减弱或消失,末梢血液循环差,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屈手指引起剧痛等症状,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是否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症状,.正中神经损伤见拇指对掌动作丧失,拇、示、中指末节屈曲功能丧失呈“裙子”状,患肢大鱼际肌群萎缩,拇、示中及环指一半掌面及诸指末节背面感觉消失;尺神经损伤见小指、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典型“爪形”畸形;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伸指及拇指外屈功能丧失,骨背面皮肤感觉消失;需及时报告处理。是否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肘关节部位和前臂高度肿胀或有前臂皮肤表面大量水泡者应重点观察患肢肢端血运情况及手部温度、感觉、运动、患肢指甲床颜色和充盈情况,软皮尺测量最肿胀段臂围并标记,注意手指活动后前臂有无疼痛加重。我院自制理伤膏可涂擦患者前臂及上臂近端,减轻肿胀,肘部和前臂高度肿胀或前臂缺血者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患肢切开减压和血管探查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因骨折后肱动脉损伤、受压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所致,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引起前臂肌肉坏死、纤维化,继而形成疤痕挛缩,严重影响手部功能,造成残废[1]。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末梢血循情况等,特别注意有无肢端发凉,皮肤苍白、紫绀;观察患肢皮肤感觉、动脉搏动、腕关节及手指的运动功能,是否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活动障碍及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旦出现此情况,需立即住院观察处理。
1.2.3 心、理指导
允许患儿哭闹发泄,不要训斥;护士可以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儿交流,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疼痛,如抚摸、呵护患儿,交谈时注意声调、音量及速度并富有童趣,提供玩具、画板、少儿图书等转移其情感与注意力到游戏、绘画等活动。患儿治疗时,家属需避免惊慌或使用不恰当语言增加患儿恐惧感觉。
1.2.4 行为指导
骨折早期(1~2周):伤后即可开始手部主动握拳练习,每日200次左右,及腕关节屈伸活动,配合手指、手腕轻柔抚摸或按压、推压消肿,促进伤肢肿胀消退;卧床患儿可行三点支撑法下抬臀练习,每日50次左右,预防褥疮并活动下肢。骨折中期(2~4周):继续加强手部主动握拳练习,每日300~400次左右,配合伤肢前臂轻手法抚摸、揉捏,以期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循环;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行床上耸肩活动,以恢复肩关节功能;可增加抬臀练习强度,每日100~200次,促进下肢肌力恢复。骨折后期(4周以上):在医生指导下以肘关节为中心行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转练习,以患儿不过度疼痛、能耐受为度。
1.2.5 饮食
①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饮食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物,不可过早予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拖延病程,使骨痂生成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恢复;此阶段食疗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如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热象患儿宜凉血清热的食物,如莲藕汁、马蹄水、苦瓜排骨汤。②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饮食由清淡转为适当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需要,初期食谱可加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补充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如续断猪脚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③骨折后期(骨折4周以上):可解除饮食禁忌,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如杜仲、枸杞子煲乌鸡、兔肉、鹿筋花生汤、冬虫草炖瘦肉、杜仲牛膝猪骨汤等。
1.3 疗效标准
参照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0°~5°;良: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6°~10°;可: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0°~15°;差: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5°。
2 结果
35例手法复位失败,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及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继续手法治疗,肘关节功能优282例,良59例,差22例,优良率为85.69%。
3 讨论
我院门诊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主要以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为主,获得良好效果,陈素文等[2]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关键,一般应在骨折后4小时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此时肿胀较轻,骨性标志明显,避免大量骨痂生长增加治疗难度[2,3]。手法整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经门诊护理及时发现,立即建议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缺血性肌痉挛、关节畸形、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但儿童生理心理适应能力差,病情变化快,与医护沟通能力受限,不能及时准确描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变化,创伤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合并血管断裂、痉挛、栓塞或有无假性动脉瘤形成,并通过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了解相应神经的损伤程度,及时正确治疗和护理是挽救肢体、保存功能的关键[4]。只有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准确有效的护理,才能防患于未然,而门诊护理需比住院护理更细心观察、具备更专业的临床知识。加强门诊护理有利于减少肱骨髁上骨折的住院率,提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据王少玲等[5]报道,现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延已伸到患者家庭。社区延续护理使骨折患儿治疗具有全面性、延续性、合作性、协调性、有效性,为骨折愈合、肘内翻预防提供有力的后续保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人文关怀,同情患儿,主动关心,理解家长,使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治疗及功能锻炼[6,7],以亲切和蔼的语气哄逗患儿,尽快取得患儿信任,使每天的练习充满趣味和娱乐性,从而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提高组织氧含量、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而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Morin RJ,Swan KG,Tan V.Acute forearm compartment syndrome secondary to local arterial injury after penetrating trauma[J].J Trauma,2009,66(4):989-991.
[2]陈素文,高姚,彭卫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的康复锻炼[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7(7B):8-11.
[3]卢家灵.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相关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3):235-237.
[4]陈述荣,陈昕.鼓励性功能性活动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3):304-306.
[5]朱超,沈海琦,侯明夫,等.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4):1104-1106.
[6]曾裴,戴祥麒,张质彬.儿童间隔综合症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80-82.
手法夹板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治疗的51例克雷氏骨折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3例, 年龄13~71岁, 平均年龄45.5岁, 均为新鲜骨折。受伤时间1~18h, 24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 27例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 2组患者在年龄、受伤程度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2 4例患者均行患肢臂丛阻滞麻醉, 从腕背侧或掌侧切入, 暴露关节, 在牵引状态下用小骨膜剥离器将骨块复位, 并保持关节面平整后, 用克氏针固定。在术中对损伤韧带及脱位一并整复、修补。本组患者12例于桡骨茎突部打入克氏针固定;6例使用“T”形钢板螺钉固定;6例行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后使用石膏夹板于腕中立位固定2~3周, 并指导患者进行各指功能锻炼, 拆除外固定后, 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2.2 对照组
使用局部血肿内利多卡因麻醉, 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 离而复合”的原理, 在行复位时让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 肩关节外展, 肘关节屈曲90°。采用“牵引、垂腕、尺偏”的复位方法。先充分拔伸牵引, 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 牵引时间要长, 因牵引可使骨折良好复位, 减轻疼痛, 再用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复位完成了, 在助手继续维持牵引下, 于骨折部位先衬以棉纸、纱布缠绕, 并放置4合1小夹板, 掌侧小夹板上翘于35~40°进行小夹板掌曲固定[1]。
1.2.3 治疗标准
按中医对Co ll e s骨折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判: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好, 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正常, 达到解剖复位标准, 功能及外观完全恢复正常者为治愈;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可, 掌倾角和尺偏角在正常范围内, 功能及外观基本正常,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者为好转;X线摄片对位对线差, 仍有成角或侧方移位, 需要重新整复或手术治疗, 否则将影响功能和外观的为未愈[2]。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通过手术治疗Colles骨折, 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表2可以看出, 2组比较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克雷氏骨折 (Colles骨折) 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 占腕部创伤的首位。正常的解剖位置是: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尺偏角为20~25°;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1.5cm;骨折时因外力作用破坏了腕部正常的解剖关系, 使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角度发生改变, 背侧腱沟也会随着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角度改变而发生扭曲错位, 在治疗上, 要求尽可能地按照上述解剖位置进行手法整复与手术内固治疗。一直以来, 各地医院骨科对Colles骨折的治疗大都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经此治疗的患者大部份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角度改变大, 背侧腱沟扭曲错位严重, 经手法整复后小夹板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 以致固定困难, 容易导致桡骨远端短缩, 掌倾角及尺偏角较小甚至背倾, 腕关节不稳定、关节面不平等, 从而影响患肢的功能甚至造成畸形。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 对Colles骨折的认识及治疗效果要求也在提高, 在治疗上, 过去是单一的传统手法整复后外固定, 而今是根据Colles骨折的程度可选用手术内固定与保守治疗二种方法。从以上2组Colles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可以看出, 按照中医标准评判, 利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因此可以认定为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的功能[3];对Colles骨折严重、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患者可以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以保证患者腕关节功能予后的恢复。
摘要:目的 对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与手术治疗克雷氏骨折2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2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51例克雷氏骨折患者, 其中24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该组患者设为观察组, 27例经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结束后经X线片检查并随访6~12个月,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判;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资料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治疗克雷氏骨折疗效比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好, 且无明显并发症增多现象。
关键词: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Gupt a A.The treatment of Colles’fracture:immobilisation withthe wrist dorsiflexe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1, 73B:3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3.
手法夹板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 其中男15例, 女30例;年龄56岁~85岁, 平均年龄67.8岁;均为AO分型的C3型闭合性骨折, 均为跌倒损伤, 未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自行设计的支撑夹板进行固定治疗。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由高年资医生进行骨折手法复位, 复位经C形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助手维持牵引, 术者消毒患肢手掌和前臂, 分别于第二、四掌骨中上背侧以及尺桡骨中下背侧垂直钻入1枚直径2.5 mm的斯氏针, 尾端露出皮外1.0 cm;取桡骨远端夹板一套, 将背侧夹板于上述4枚斯氏针处钻孔并按骨折移位情况加垫后套入斯氏针, 另外3块夹板按桡骨远端骨折常规方法放置, 3根扎带捆缚夹板加压固定。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均为急性跌伤, 而且伤后腕关节明显畸形、疼痛剧烈, 肿胀较重, 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存在对手术的恐惧和功能恢复的担忧。作为护理人员需用温和的语言利用既往临床治愈病例给予解释和说明, 最好是能提供相关的影像资料, 让患者有真实感, 这样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其疾病康复的信心, 同时争取患者对治疗的积极配合。
2.1.2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均要在手术室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复位、固定, 由于都是老年患者, 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者要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术前常规禁食、备皮以及注射术前药物, 由于该治疗手术时间较短, 均不需导尿, 术前嘱患者尽量排空小便。
2.2 术后护理
2.2.1 全身护理
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异常并反馈给医生做相应处理, 患者术后常规镇痛。
2.2.2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6 h, 早期由于创伤以及麻醉刺激, 其饮食宜清淡, 忌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纠正民间骨折后必喝浓骨头汤的错误观念;中后期需加强营养, 多食含钙量高的食物, 如鱼肉、牛肉以及鸡蛋等。
2.2.3 患肢护理
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情况, 尤其是术后3 d~5 d为肿胀高峰期, 观察手指的颜色以了解伤肢的血液循环情况, 若手指指端苍白或发绀, 可能是静脉回流障碍以及动脉供血不足, 需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患肢需抬高与心脏平齐, 早期指导患者加强抓握拳功能锻炼以利肿胀消退和功能的恢复。早期多数患者由于肿痛较重而不进行或不能严格进行抓握拳功能锻炼, 护士要耐心劝导并监督其正规锻炼。5 d~7 d后肿胀减轻, 指导患者进行肩肘功能练习。4周后摄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 视具体情况去除斯氏针续夹板外固定至骨折临床愈合。夹板拆除后加强腕关节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
2.2.4 夹板护理
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 d预防针眼感染, 每天用酒精对斯氏针沿针体进行滴注消毒2次, 观察针孔周围疼痛以及出血情况, 由于术中斯氏针是挤压钻入, 术后针眼很少出血。加强卫生护理, 保证夹板的清洁。观察扎带的松紧度, 发现过紧或过松则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 结果
45例患者骨折均Ⅰ期愈合, 并获得了6个月~12个月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8.7个月) , 随访结束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 (包括疼痛、功能状况、关节活动度、手的握力等4部分) [2]进行伤侧腕关节功能评分, 45例中优21例, 良18例, 可3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6.7%。
4 讨论
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以及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但均有一定的不足[3]。如何应用最简便的方法, 低廉的价格有效地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尽可能恢复患者腕关节的功能, 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研究重点[4]。我院自行设计支撑夹板, 融合了夹板的弹性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的有效支撑固定理念, 利用夹板的压垫以及扎带的约束力维持以及纠正掌背侧移位, 利用支撑原理给予骨折纵向支撑以防止骨折再发生短缩移位, 恢复肢体的长度, 防止关节面的塌陷。该方法经临床应用, 治疗效果满意, 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突发暴力损伤, 且多发生于老年人, 突如其来的疾患使大多数患者一时难以接受, 骨折后疼痛剧烈, 更加重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护理人员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5], 尤其是利用以往真实病例对其治疗经过以及功能康复进行宣教, 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 积极地配合治疗。尤其是早期功能锻炼, 若患者不能有效配合则肿胀消退缓慢, 严重影响后期的功能康复。笔者的体会是只要患者能积极配合, 通过护理人员加强指导、加强全身以及肢体、夹板的有效护理, 则骨折愈合顺利, 且功能恢复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支撑夹板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支撑夹板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45例。结果 45例患者骨折均Ⅰ期愈合, 平均随访8.7个月, 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 腕关节功能优21例, 良18例, 可3例, 差3例, 优良率为86.7%。结论 利用支撑夹板固定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过程中, 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全身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夹板护理等, 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C3型,手法复位,支撑夹板护理
参考文献
[1]马立峰, 于浩森, 杨稳, 等.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4) :559-561.
[2]Coone Y WP, Busse Y R, Dobyn S JH, et al.Difficult wrist fractures.Perilunate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wrist[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7, 445 (214) :136-147.
[3]侯春林.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 (1) :1-2.
[4]刘勇, 瞿懿, 孙振中, 等.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9) :834-836.
手法夹板固定 篇9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定期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患者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治疗失败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消肿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消肿时间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关键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针刺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72-01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骨折指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位的骨折,由于该解剖位置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点,是骨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此,该处一旦受到外力打击,就容易发生骨断裂或骨折。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刺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罗甸县中医医院的84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为(48.9±8.32)岁;治疗组男28例,女15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0.4±7.67)岁。所有病例骨折时间不超过2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标准参考《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执行,通过X线检查的诊断结果和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即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下部分的骨折。排除其他类型的骨折或合并其他类型骨折者、陈旧性骨折者、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75岁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患者、严重血管神经损伤者、不能配合本次试验者等。经沟通患者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先予以臂丛麻醉后,在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手法复位。先行纵向持续牵引,当骨折段牵引到骨折线平面时,仍持续牵引,同时用力将前臂旋前,使旋前方肌松驰,屈腕使肌松驰,方便于压背侧移位的骨折远端向掌侧移动,复位后保持屈腕及轻度尺偏位。复位后行桡骨远端小夹板外固定,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主动活动手指,每周进行1次X线复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要选穴部为:手三里、合谷、外关、阳溪、养老、阳谷、中渚、后溪、上廉、下廉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1次/天,一周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消肿情况和骨折愈合程度确定治疗周期。
1.4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失败率。其中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参照《实用骨科》(第三版)执行。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肿胀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失败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骨伤科疾病之一,中医治疗骨折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是从肢体功能要求出发,根据身体运动学原理,通过适当的牵引力和反牵引力,加以小夹板固定包扎,达到骨折端复位、制动和解除肌肉痉挛等作用,重新恢复肢体内部动力的平衡。因此,手法复位后小夹板板外固定是一种以制动达到动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小夹板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4世纪,明代朱橚的《普济方》中详尽地叙述了小夹板治疗,清代《医宗金鉴》较详细的描写了正骨的手法。由于小夹板固定治疗可根据骨折肢体肿胀和消退时间情况调整夹板外束带松紧度,而且属于无创性固定,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方便医生的检查及调整,价格低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使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通过辨证选穴或者局部选穴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笔者采用局部取穴法配合阿是穴进行治疗,阿是穴的选穴原则是:以疼为穴,局部治疗。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通过平补平泻手法,旨在舒经活络,行气止痛,从而达到缩短临床愈合时间和消肿时间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针灸治疗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缩短消肿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关键词: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踝上2cm间发生骨折, 临床以直接暴力为主要致伤原因, 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5%, 以中断骨折作为最为常见[1]。临床目前以钢板或髓内钉治疗为主, 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等保守疗法也有一定优势。为研究MIPPO与手法复位两种常用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特选我院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取以上两种术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11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74例, 女42例;年龄25~67 (40.61±10.61) 岁;其中车祸伤39例, 摔伤48例, 高空坠伤29例, 左侧67例, 右侧51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MIPPO组和手法复位组各58例。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2] (1) 临床诊断为肱骨干骨折患者; (2) 无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3) 知情同意, 可完成3个月以上随访患者; (4) 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患者。 1.3 排除标准[3] (1) 病理性骨折患者; (2) 合并严重血管神经损伤患者; (3) 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精神病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4) 有手术禁忌证患者。 1.4 方法 MIPPO组行臂丛麻醉, 取仰卧位, 垫高伤侧肩部, 伤肢置于胸前, 于肱骨近端前外侧与远端钻入4~5mm斯式针, 后以斯式针辅助复位, 于肱骨干近端从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中间穿入, 纵形切开3cm, 后牵拉三角肌向外侧, 肱二头肌向内牵拉, 将肱骨干前方显露。远端切口至肘横纹上5cm处, 长度3cm, 在肱二头肌肌腹外侧缘, 朝肌纤维组织方向钝性劈开肱二头肌肌腹外侧部分与肱肌, 在肱肌外1/3处纵行劈开, 暴露肱骨干前侧, 使用骨膜剥离器由近至远做肌下隧道。将10~12孔4.5mm的锁定加压钢板由近至远插入, 放置于肱骨干前外侧缘, 期间避免影响桡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 1枚螺钉远端固定, 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透视检查骨折对位满意后近远端3~4枚螺钉固定, 再以C臂了解骨折端复位及钢板螺钉位置, 无异常后冲洗伤口放置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手法复位组坐卧、平卧位, 以宽布带穿过腋窝朝后上方牵拉, 前臂中立位朝下牵拉, 沿纵向轴线上臂对抗牵拉, 牵拉强度不宜过大, 完成后重叠移位完全纠正, 后根据骨折位移程度在复合体不同骨折部位进行牵引操作, 若有游离碎骨片, 应放置纸片于夹板中固定以发挥持续复位作用, 复位过程应控制力度, 避免断端分离。 1.5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骨折愈合时间。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行±s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t值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手法复位组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均低于MIPPO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常见于骨干中部, 其他部位依次为下部、上部, 而肱骨中断后营养血液供应不足对骨折愈合的影响重大, 另当骨折处为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时, 极易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4]。目前临床治疗肱骨干骨折方式众多, 例如石膏、功能支具、钢板、小夹板、髓内钉等, 上述治疗方式均有一定效果, 互有长短, 可概括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效果显著, 适用于移位轻微患者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麻醉及手术耐受度患者同样可采取保守治疗方式。 小夹板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固定力较低, 尤其是在肌肉丰厚处和长斜行短缩移位骨折的治疗中存在缺陷[5]。MIPPO术式治疗肱骨干骨折效果显著, 可避免传统手术大范围暴露的缺陷, 因此可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 对骨膜与周围软组织血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可降低医源性感染与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在行MIPPO术时成功的主要是娴熟的技术与熟悉解剖, 同时严格掌握AO骨折的内固定原则, 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预防出血, 避免对软组织及闭骨膜剥离造成损伤, 保护神经血管,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以促进骨折处尽快愈合, 本次研究显示, MIPPO组治疗费用较高, 考虑与使用麻醉药物及术中处理有关, 住院时间恢复较慢主要因手术对骨折断端血供影响较大, 与相关研究吻合[6]。 综上, 手术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莹, 王呈, 黄强, 等.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的发生[J].山东医药, 2010, 50 (44) :5-6, 19. [2]董红华, 周敦, 孙焕健, 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解剖学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51-453. [3]张隆, 李文毅, 郑旺, 等.肱骨干骨折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5) :1689-1690. [4]张勇, 李斐, 席利民, 等.MIP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4, 11 (2) :38-39. [5]刘涛, 鲍飞龙, 高伟, 等.经皮微创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 33 (2) :142-144, 149. 【手法夹板固定】推荐阅读: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10-20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06-19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07-07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11-19 石膏托联合小夹板固定11-25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05-27 手法固定外固定07-30 手法整复外固定06-02 石膏夹板12-12 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01-29手法夹板固定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