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2024-05-27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共10篇)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1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3.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4.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或所需特殊体位。5.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厘米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调整。

6.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7.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8.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9.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具体指导。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 男123例, 女97例。年龄4-89岁, 平均41岁。上肢骨折177例中肱骨骨折51例, 尺桡骨骨折85例, 克雷氏骨折41例。下肢骨折中胫腓骨骨折43例。

1.2 方法

1.2.1 康复教育

所有骨折患者均在x摄片确诊后以我院传统制作夹板方法量身制作杉树皮小夹板, 加以棉垫, 在医师手法整复后护士立即用棉质绷带行小夹板包扎固定术。固定妥当后行x摄片复查, 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良好配合。

1.2.2 小夹板固定后的护理

①小夹板松紧度的调整。由于骨折复位后3-5d肢体肿胀, 小夹板显得过紧;等肢体消肿后, 夹板又会变得过松。夹板过紧, 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过松则起不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因此, 病人在家应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如患肢肿胀明显, 肢端麻木、疼痛、发凉、指 (趾) 甲青紫等情况, 应立即来院复诊。上述情况表示捆绑夹板绑带过紧, 需调整, 其方法是用手捏起捆绑小夹板的绳带, 在夹板上来回移动。一般以绳带能上下移动一厘米为宜, 如果绳带移动范围过大或不能移动, 则说明夹板捆的松紧不合适[1];②防止骨折再移位。骨折固定后短期内不可能愈合, 此时如果受到外力的碰撞、冲击, 很可能造成骨折再度移位。因此要加强对患肢的保护, 防止受到外力的磕碰。上肢要用三角巾托起, 悬吊于胸前;下肢固定后在搬动时, 一定要给予充分支托, 保持局部固定不动[2]。检查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 也是防止骨折再移位的重要措施。为了及时发现骨折再移位, 骨折固定后的前2周内, 每周复查一次X线片, 一旦发现移位, 要立即进行调整。调整时不要把4根绳带一齐松开, 以免造成骨折部位的压力突然减退而使骨折再度移位, 应该一根一根地调整, 4根绳带都捆好后, 再试其松紧度, 直到满意为止;③注意肢体血循环。密切观察伤肢末梢循环及感觉情况, 如发现病人自己不能活动手指或脚趾, 无感觉或感觉迟钝, 颜色苍白或发青, 说明肢体有严重循环障碍, 必须立即解开小夹板布带放松夹板, 并迅速到医院检查;④减轻肢体肿胀。骨折后肢体肿胀是正常现象, 一般在伤后3-5d达到高峰, 以后便渐渐消肿。为了减轻患肢肿胀程度, 整复后应抬高患肢, 卧床病人受伤肢体可用枕头垫高, 以利于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同时要注意受伤部位远端肢体的主动锻炼, 加强肌肉收缩练习,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也利于消肿。此外也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 对消除肿胀也有辅助疗效。

1.2.3 肢体功能锻炼

整复后及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向病人讲明锻炼的重要性, 使之能主动坚持锻炼, 并由轻到重, 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功能锻炼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 (1) 上肢:第1周:握拳, 以肌肉主动收缩为主, 次数不宜过多, 力量不宜过大。第2周:握拳同时做腕、肘关节的伸屈活动。第3周:除上述两个动作外加腕关节的回旋等运动。第4周:运动幅度加大, 包括前臂的轻微旋前、旋后活动。上肢骨折病人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3]; (2) 下肢:第1周:踝关节伸屈, 以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收缩为主要活动。第2周:膝关节伸屈活动。第3周:增加髋关节伸屈活动。第4周:上下肢结合进行站立, 患肢部分负重活动。

1.2.4 饮食调护

由于骨折整复, 患者气血受损, 饮食上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舌苔脉象、骨伤科分期辨证施护施食。早期骨断筋伤, 气滞血瘀, 肿胀疼痛, 体温偏高, 饮食宜清淡可口, 不宜过食油腻辛辣及发物, 不能急于服用补养之品。中期瘀未尽去, 筋骨未连接, 但大小便畅通, 舌苔脉象较为正常, 应进食清补之品, 促进气血恢复, 和营生新。后期则予营养丰富的滋补之品, 补养气血, 强壮筋骨, 加速骨折愈合。

2 结果

本组177例上肢骨折采用上肢功能级评定法进行疗效评价:六级:最大功能45例;五级:完全功能63例;四级:部分功能21例;三级:功能差7例。下肢骨折43例, 采用步行功能分级, 达到五级, 功能完全独立38例, 达到四级, 平地上独立29例;三级:需监护或言语指导10例;二级:需少量帮助7例。

3 讨论

小夹板的质地是采用杉树皮, 根据伤肢的部位、长度制成的, 与肢体外形相适应的外固定器具。具有良好的韧性、弹性和可塑性。用于四肢骨折, 既可使骨折保持良好的对位, 又能利用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力量, 使复位后尚残存的成角或侧方移位得到继续矫正, 起到矫正残移位的效果。但在固定过程中要想保证骨折对位良好, 始终保持其合适的松紧度, 就必须及时复查与调整。功能锻炼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十分重要, 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可促进淋巴和血液的回流[4]。通过功能锻炼, 使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得到改善, 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病人家属如不了解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以及出现哪些情况是正常的、哪些情况不正常, 势必会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后果。因此, 对四肢骨折后应用小夹板外固定的患者, 正确的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本组通过对220例患者进行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及肢体功能康复的指导, 有效的防止了关节畸形及挛缩,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了医疗费用, 促进了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赛小珍.骨伤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71.

[2]丁淑贞, 白雅君.临床骨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5.

[3]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77, 406.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3

关键词:桡远骨折 郑氏正骨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车辆的增多,时间概念的增强,使车祸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而发生的外伤性骨折越来越多,而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手掌或手背上传;而身体的重量则由上臂向下,二者互相撞击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骨折。20岁以下是的患者由于骨骺尚未愈合,损伤后常致骨骺分离。而直接暴力造成损伤比较少见,亦可见于“摇柄骨折”。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有手掌撑地史,手腕环形剧痛,外形呈餐叉形或枪刺形,X片明确诊断。共55例,男21例,女34例,年龄4~78岁,平均49岁,粉碎性骨折27例,波及关节面的骨折10例,合并下尺桡关节或桡腕关节脱位18例。采用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临床愈合期最长7个月,最短4W,经3个月到1年随访,无功能障碍。

2 护理方法

2.1 复位前护理。骨折病人因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骨折致骨断筋伤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所以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无法痊愈留下终生残疾,特别是靠手做精细活生活及家庭主力军的人们,往往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要求用新技术,新药物的治疗,一旦医护人员的治疗方式与其主观愿望不符时,便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消极态度,被动接受治疗或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应当耐心向病人解释骨折转归过程,教育病人预防因骨折而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取得病人对护理的信任,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当病人来到医院就诊时,就应该给予及时的关心,帮助,让病人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关心他的,已经在尽力为他救治,可给予简单的前臂悬吊帮助患者减轻一部分疼痛,监测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采集病史建立患者病历,询问患者进食、水的时间,以便为患者实施麻醉后行郑氏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禁食、水时间到时应该检查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预防麻醉中及复位中发生意外。

2.2 复位后护理。患者进行郑氏正骨手法复位后使用缓冲包裹垫齐腕包裹,放置相应骨位垫片再以桡远夹板、中立板固定,屈肘90度胸前懸挂。这段时期应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如有剧痛、严重肿胀、青紫、麻木或者水泡等,应及时处理;夹板固定4W或5W,固定期间分别于首诊后第3天、10天、17天、27天、35-42天进行复诊,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理、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关心、体贴,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和需要,日常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指导。①整复后当天应摄片复查骨位情况,告知患者整复当天患肢肿胀的必然性及注意事项,应90度悬吊于胸前,夜间睡觉时可把悬吊患肢的三角巾取下,把患肢放在床的一侧用被子或枕头垫高以利于血液回流。②整复后3天,摄片了解骨位有无移位,观察肢体肿胀及皮肤情况,有无张力性水泡出现,如有大的张力性水泡出现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消毒覆盖无菌纱布,小的张力性水泡让其自行吸收。根据患肢的肿胀程度调整束带松紧度。③整复后10天,摄片复查骨位情况,观察皮肤、肢体情况,治疗进展是否符合预定程序,有无导致骨位变化的原因,详细记录,指导指、腕运动锻炼。④整复后17天,摄片观察骨位,观察骨痂生长情况,有无引起治疗时间延长的情况。⑤整复后27天,观察骨折生长及关节活动情况,判断能否解除中立板/小夹板。⑥整复后35-42天,拆除小夹板。

2.3 饮食指导。老百姓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吃啥补啥,骨折了就应该多喝骨头汤才有助于骨痂的生长,可是补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及时机,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注意钙磷的补充。多饮水和食用含纤维素高的蔬菜、水果等以保证创伤修复的需要和大便通畅。①骨折早期(1-2周)散瘀消肿,可用月季花(开败的)3朵洗净加水煎汤,冲冰糖30克搅匀温服,每日一次,连服15-30日。②骨折中期(2-4周)去瘀生新,接骨续筋,利湿健脾,可用猪骨头1-2斤洗净剁成块,黄豆一斤或半斤,加水共炖至烂熟,放葱、姜、盐适量调味搅匀,吃豆饮汤,每日一次,连服90-100日。③骨折后期(4周以上)养血益气,补肾壮腰强筋骨,鸡爪炖章鱼,章鱼80克,红枣5枚(去核),鸡爪6对,生姜少许。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的治疗原则,多吃排骨汤及动物的肝肾等滋补之品,加速骨折愈合。[2]

3 功能锻炼指导

功能锻炼是使患肢迅速恢复功能,避免发生关节僵直、肌肉萎缩或粘连,而且能促进肿胀消退和骨折愈合,为了患者做好功能锻炼,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3]。我们医护人员应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功能锻炼的护理计划,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复位固定后立即做手指关节的屈伸运动,要领为尽量伸直、尽量屈曲,尤其是掌指关节的活动度要到位,每次屈或伸10秒,5次-10次为1组,每天3组-6组[4],此阶段主要是外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活动和固定肢体的功能锻炼,主要是肌肉的舒缩运动;2周以后,继续加强伤肢未固定关节活动及固定段在内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主动增加主动活动范围和次数,加大活动力量,指导患者练习伤肢推磨动作,以活动肩肘关节,防止关节粘连;骨折后期,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摄X片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则加强患肢各个关节的主、被动活动锻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洗外涂药物,指导其充分练习腕关节的屈伸及前臂的旋转活动。

4 讨论

通过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远骨折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及功能锻炼,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针对患者的畸形程度,对疼痛的主观评价,患肢的背伸、尺偏、旋后、掌屈、桡偏环形运动、下尺桡关节疼痛度的客观评价,有无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结果55例病例中,33例恢复优,20例良,2例差。对于恢复差的患者给予持续的功能锻炼,8周后腕关节屈伸30度以内,前臂旋转16-30度。所以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远骨折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姜保国主译.创伤骨科核心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142

[2]刘莹.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2):78

[3]李瑾.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河北北方学报,2008,25(5):37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骨科治疗的51例克雷氏骨折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3例, 年龄13~71岁, 平均年龄45.5岁, 均为新鲜骨折。受伤时间1~18h, 24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 27例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 2组患者在年龄、受伤程度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2 4例患者均行患肢臂丛阻滞麻醉, 从腕背侧或掌侧切入, 暴露关节, 在牵引状态下用小骨膜剥离器将骨块复位, 并保持关节面平整后, 用克氏针固定。在术中对损伤韧带及脱位一并整复、修补。本组患者12例于桡骨茎突部打入克氏针固定;6例使用“T”形钢板螺钉固定;6例行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后使用石膏夹板于腕中立位固定2~3周, 并指导患者进行各指功能锻炼, 拆除外固定后, 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2.2 对照组

使用局部血肿内利多卡因麻醉, 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 离而复合”的原理, 在行复位时让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 肩关节外展, 肘关节屈曲90°。采用“牵引、垂腕、尺偏”的复位方法。先充分拔伸牵引, 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 牵引时间要长, 因牵引可使骨折良好复位, 减轻疼痛, 再用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复位完成了, 在助手继续维持牵引下, 于骨折部位先衬以棉纸、纱布缠绕, 并放置4合1小夹板, 掌侧小夹板上翘于35~40°进行小夹板掌曲固定[1]。

1.2.3 治疗标准

按中医对Co ll e s骨折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判: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好, 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正常, 达到解剖复位标准, 功能及外观完全恢复正常者为治愈;X线片显示对位对线可, 掌倾角和尺偏角在正常范围内, 功能及外观基本正常,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者为好转;X线摄片对位对线差, 仍有成角或侧方移位, 需要重新整复或手术治疗, 否则将影响功能和外观的为未愈[2]。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通过手术治疗Colles骨折, 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表2可以看出, 2组比较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克雷氏骨折 (Colles骨折) 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 占腕部创伤的首位。正常的解剖位置是:桡骨远端的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尺偏角为20~25°;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1.5cm;骨折时因外力作用破坏了腕部正常的解剖关系, 使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角度发生改变, 背侧腱沟也会随着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角度改变而发生扭曲错位, 在治疗上, 要求尽可能地按照上述解剖位置进行手法整复与手术内固治疗。一直以来, 各地医院骨科对Colles骨折的治疗大都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经此治疗的患者大部份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角度改变大, 背侧腱沟扭曲错位严重, 经手法整复后小夹板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 以致固定困难, 容易导致桡骨远端短缩, 掌倾角及尺偏角较小甚至背倾, 腕关节不稳定、关节面不平等, 从而影响患肢的功能甚至造成畸形。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 对Colles骨折的认识及治疗效果要求也在提高, 在治疗上, 过去是单一的传统手法整复后外固定, 而今是根据Colles骨折的程度可选用手术内固定与保守治疗二种方法。从以上2组Colles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可以看出, 按照中医标准评判, 利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 因此可以认定为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肢的功能[3];对Colles骨折严重、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患者可以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以保证患者腕关节功能予后的恢复。

摘要:目的 对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与手术治疗克雷氏骨折2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2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51例克雷氏骨折患者, 其中24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该组患者设为观察组, 27例经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结束后经X线片检查并随访6~12个月,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判;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资料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治疗克雷氏骨折疗效比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好, 且无明显并发症增多现象。

关键词: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Gupt a A.The treatment of Colles’fracture:immobilisation withthe wrist dorsiflexe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1, 73B:3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3.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5

关键词:小夹板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护理 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4-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跌倒后多易发生骨折。虽然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手法复位固定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有些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愿意接受手术[2]。桡远部位属松密质骨交界处,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此,在遭受外力或者跌倒致伤时,是力学薄弱点,容易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若能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大部分(80%)的功能恢复,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必一味追求解剖对位[2]。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均能通过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资料

58例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来自我院2010年9月—2011年4月的门诊患者,男17例,女4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62岁,小夹板固定时间4—6周,平均时间4.5周。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2 护理

2.1 麻醉及手法整复的护理配合。58例患者均仰卧位,护士耐心向患者解释输液的目的后在健肢输注0.9%生理盐水250毫升,持续心电监测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安全。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方可麻醉。麻醉方式采用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麻酔起效后即可手法整复。手法整复时,一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疼痛等情况,另一护士协助包扎小夹板和中立板。整复完毕护士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2.2 情志护理。患者多为意外伤,思想上毫无准备,不但骨折引起疼痛,活动障碍,而且担心手腕是否会致残,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向患者讲解中西结合治疗骨折具有动静结合、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的特点,引导患者进入角色,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小夹板的护理。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后,用小夹板配合中立板固定,患肢屈肘90度,用三角巾将其呈中立位悬挂于胸前。护士密切观察患肢是否肿胀,夹板及绷带包扎的松紧是否适宜,以及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的变化。扎带的松紧度上下移动1cm为宜。一般整复固定后3—5天,局部组织呈现反应性肿胀,夹板内压力增大,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如发现患者手部肿胀严重、肤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并伴有疼痛,感觉麻木时,提示危象的发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检查扎带并放松。个别患者因肢体局部肿胀严重,皮肤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忌自行处理。护士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消毒创面后用注射器抽尽水泡中的液体,无菌纱布覆盖,以免感染。

2.4 用药护理。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进行。早期患者饭后半小时口服我院自制中成药,如:七味三七口服液、创伤消肿片、玄胡伤痛宁片,以利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中期饭后温服归香正骨丸、双龙接骨丸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后期饭后温服血藤当归胶囊、强筋丸以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解除夹板固定后配合以郑氏舒活酊按摩和各类洗药熏洗患肢。

2.5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物。早期可食活血化瘀之食品、药膳,中期可食滋补脾胃之食品、药膳,后期可食补益气血、肝肾、壮筋骨之食品、药膳。大便秘结者饮食宜清淡,可选择易消化,含有粗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米粥之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6 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恰当的功能锻炼有推动气血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促进血肿、肢体肿胀的吸收消散。早中期积极做手指与握拳动作并做肩肘关节活动,以防肌肉废用性萎缩,为日后腕关节功能康复奠下基础。解除固定后做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活动,配合按摩治疗。

3 治疗效果

本组随访58例,随访时间1—4个月,平均时间2个月。疗效优4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总优良率94.8%。

4 体会

4.1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复位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在于保持桡骨与尺骨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以及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恢复。采用传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行早期功能锻炼,若出现骨折移位可以随时调整小夹板的位置,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少,费用低廉的优点。但采用小夹板固定因固定易松动,腕关节制动欠佳,故我科采用小夾板中立板固定,整复后3天、11天、18天、25天、31天进行复诊,每次复查根据放射照片结果作骨位调整、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置、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片。护士经常检查固定情况,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断端有骨痂者4—5周后可解除夹板。恢复腕关节适应性及稳定型,从而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较好的关节功能。

4.2 积极做好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良好的复位是获得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在良好的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基础上,做好患肢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合理的功能锻炼,能使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工作中护士应该多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志护理,及时为其缓解疼痛。手法整复后,让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在麻醉消失后,即可开始练习伸屈掌指关节活动,以帮助肿胀更快消退。对老年患者应嘱咐要尽早开始活动肩、肘关节,以免发生肩关节僵硬并发症。护士指导患者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使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于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预防并发症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4]。腕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应在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嘱患者遵医嘱复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护士积极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有较清楚的认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合作和满意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于治涛,余俊东.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0,23(1):60~61

[3]南国新,候继寿.缩短固定时间早期功能锻炼治疗colles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3):236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6

关键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83

资料与方法

2001年8月~2008年9月收治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513例,男183例,女330例;左手201例,右手296例,双侧16例;40岁以下(含40岁)192例,40岁以上321例。所有患者复位前均摄桡骨远端正侧位片,证实为桡骨远骨折,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复位固定后均马上再次摄片复查。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9个月。

复位方法:仔细阅读X线片,准备好大小合适的桡骨远端夹板,患者平仰位,患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手心向下。术者站于患侧,轻轻触摸骨折处,助手站于对侧固定前臂中段,术者沿着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手指,待骨折端牵开后,首先矫正掌背侧移位,术者两手拇指在背侧扣住远折端,其余4指在掌侧顶抬近折端,快速极度使腕关节掌屈,纠正前后移位,顺势在牵引下将前臂旋前中立位,双手拇指在挠侧扣住远折端,余4指在尺侧顶抬近折端,纠正挠偏移位。触摸骨折处。一般1次可复位成功。若骨折处畸形纠正不彻底,可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复位成功。维持有效的牵引,外敷中药小夹板捆扎固定,注意尺侧板不要超过腕关节,而桡侧板应稍超过腕关节,屈掌尺偏中立位固定4周。为防止压疮,骨突处可垫棉花、石棉等。患肢肘部屈曲90°,悬吊胸前。

疗效判定标准:①优:骨折解剖复位,腕关节外观无畸形,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②良:骨折移位在0.3cm以内,腕关节外观正常,腕关节功能基木正常;③差:骨折移位在0.3cm以上,腕关节外观呈“餐叉”样畸形,前臂旋转功能受限。

结果

本组513例,根据上述标准评定,优352例(68.61%),良147例(28.87%),优良率达97.18%;差14例(2.8%),12例差者均为80岁以上患者,因害怕疼痛或身体承受力差,对抗牵引时掌屈力度不够,1次复位后,不同意再次复位者。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若复位不好,不仅患肢外观畸形,而且患肢功能也受一定的影响,复位关键是纠正重桑嵌插移位,骨折解剖复位,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匹配性,维持复位,保持腕部的活动与功能,恢复尺、桡、腕关节的稳定性[1]。复位时对抗牵引时间要足,腕关节掌屈及尺偏要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纠正向桡侧背侧移位。

常规手法复位多为掌曲同时尺偏复位法。多因尺偏复位用力不足,不能更好纠正尺偏角,出现畸形愈合。此法复位挠骨远端骨折较“掌屈(或背伸)尺偏复位法”有明显优势且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易达到解剖复位能满意地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同时对患者再损伤小[2]。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应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不能因怕痛或害怕骨折移位而不进行功能锻炼,稍不注意即会形成长时间的功能障碍,不易恢复。一般伤后1周内组织瘀血水肿,患肢肿胀较严重,夹板捆扎过紧,易引起前臂及手指缺血坏死。1~2周后肿胀消退,夹板松动,骨折易移位。同时是否应用中药外敷时,应根据初时复位后,肿胀情况决定。术者应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根据患肢肿胀情况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以捆扎夹板绷带能上下移动1cm为标准。复位结束后即可进行手指屈伸功能锻炼,但应避免前臂的旋转运动,肩肘关节可适度屈伸外展活动。

参考文献

1许树柴,李想,刘军,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中医正骨.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7

一、临床资料

本组43例中。男性36例, 女性7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3岁, 平均37.3岁;其中其中20岁以下5例, 20~29岁12例, 30~39岁14例, 40~49岁9例, 50岁以上3例;右侧32例, 左侧11例;撞击伤28例, 挤压伤12例, 其他伤3例;横形骨折15例, 斜形骨折22例, 粉碎性骨折并波及关节面并脱位6例;就诊时间最短半个小时, 最长3天。均为闭合性骨折。

二、治疗方法

(一) 复位方法

本组均未予麻醉, 直接经手法复位。复位方法如下:伤者取坐位, 助手站于伤者肩外侧, 双手持握腕关节制动。术者单手握住患指远端, 使其稍外展并循序牵引, 同时拇指按压第一掌骨骨折桡背处, 听到复位声响及移动后, 观察到患指畸形消失, 触摸骨面表面平整, 即复位成功。对粉碎性骨折并波及关节面应注意挤压骨折两侧, 使骨折片尽量向中心靠拢, 并反复屈伸拇指腕掌关节, 让关节面平整。

(二) 固定方法

复位成功后, 保持拇指腕掌关节外展位。取自制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夹板四块, 夹板均取材10年以上杉树皮, 长短厚薄根据患指而定, 清洗消毒后内垫医用药棉, 分别置于前臂掌侧、背侧、外侧、虎口侧。先安放掌侧、背侧两块夹板, 表面均匀包绕绷带两层固定, 后安放外侧、虎口侧两块夹板, 继续包绕绷带两层, 使得四块夹板以第一掌指为中心, 相互挤压贴附为一整体。四块夹板中, 掌侧、背侧、外侧夹板均固定第一掌指并超过拇指腕掌关节2cm, 虎口侧夹板不超过关节。

(三) 固定后处理

定期拆换夹板以调整骨折移位及固定绷带松紧度。一般一周一次, 如夹板松动可提前更换, 并定期进行X线复查。同时按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给予中药内服。早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首选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和营生新、续筋接骨, 方选新伤续断汤或和营止痛汤;后期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选八珍汤或补肾壮骨汤。如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4~6周拆除夹板, 进行患指关节功能锻炼。

三、治疗结果

本组43例, 疗程最短1个月, 最长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最短21天, 最长42天, 平均27天。评定标准参考拇指腕掌关节评定:优 (拇指桡侧外展90°, 掌侧外展40°, 功能与健侧相同) 29例, 良 (拇指桡侧外展70~89°, 掌侧外展30~39°, 功能基本正常, 无疼痛) 11例, 可 (拇指桡侧外展50~69°, 掌侧外展20~29°, 轻度疼痛) 3例。

四、讨论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在手外伤中较常见,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由于第一掌骨的腕掌关节结构与其他腕掌关节有所不同, 其第一掌骨基底部凹形面位于大多角骨鞍状关节面上, 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关节。当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后, 其近端由于受拇长展肌牵拉, 使骨折端向桡侧及背侧移位, 其远端受拇长屈肌、大鱼际肌及拇内收肌牵拉, 使骨折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 局部呈背桡侧成角畸形。

因此, 第一掌骨的腕掌关节关节灵活, 且骨折端易受肌腱牵拉, 骨折端很难维持稳定位置。

鉴于这种骨折的病理解剖特点, 大部分的临床资料认为, 新鲜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整复不难, 难的是骨折整复后的稳定固定。传统的弓形夹板拇外展固定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变形, 固定不牢, 骨折易再移位, 处理不当易引起拇指对掌功能受限及骨性关节炎。

管形石膏外固定方法对掌骨基底部施压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稳定, 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压力太大可造成皮肤坏死, 太小易造成再移位。

而此种固定方法, 采用的是传统中医的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方法, 杉树皮小夹板最大的特点是取材简单, 塑型性强, 结合绷带固定稳固。以四个方位固定第一掌指骨, 制动拇指腕掌关节与第一掌指关节, 限制拇长展肌与拇长屈肌、大鱼际肌、拇内收肌等肌群牵拉, 减少其对骨折端的杠杆作用力及纵向应力作用, 并以第一掌指基底部为轴心, 通过四块夹板的相互挤压对抗作用, 保证了骨折断端外固定的稳定性, 并定期检查外固定的松紧度, 做到固定的稳定持续性, 有效的防止了断端的再移位。

另外, 配合内服中药, 加强骨折各阶段的功能锻炼, 主动活动与及早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手段, 促进骨折的愈合与各腕掌、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的时间, 防止拇指对掌功能受限及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 对于第一掌骨基底部如为关节内严重粉碎性骨折, 此方法疗效并不满意, 应手术处理。

总之, 良好的复位, 并为骨折提供持续稳定是治疗骨折的基本方法, 我们这种方法对于大部分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固定稳固, 夹板更换简单, 成本低廉, 值得各级医院及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建福, 李起鸿等.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实验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7.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孙焕科, 况东梅等.拇指前臂轴线位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134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4]Lutz M, Sailer R, Zimmermann R, et al.Closed reduction transarticular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versus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ennett’s fracture dislocation.J Hand Surg, 2003.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3~75(51.5±3.8)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例,交通事故伤17例,运动创伤11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2~76(50.6±3.3)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9例,交通事故伤16例,运动创伤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给予小夹板治疗:根据骨折正侧位的X线片给予手法整复与固定。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于患者第二掌骨桡背侧距掌骨两端约1cm处做一长度为0.5cm左右的切口,逐层分离组织使骨折面充分暴露,将2枚Schanz螺钉分别固定在第二掌骨背侧偏桡30°~45°方向[2]。于患者桡骨远端桡背侧骨折近端,分别在距离骨折线3cm及8cm处做一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采用相同的角度固定螺钉,在X线透视机的帮助下,将外固定支架锁紧。

1.3疗效评价采用X线透视机拍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恢复情况。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X线检查、日常生活能力及骨折部位复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共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并以优和良之和所占比例作为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恢复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4.44%(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优良率比较,*P<0.05

3讨论

据研究资料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占全部骨折的15%~20%,采用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分别给予小夹板及外固定支架治疗,发现小夹板固定是一种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为原则的操作方法。小夹板固定治疗一方面避免了对骨折局部组织及血运的破坏,促进骨折的自然愈合;另一方面避免对肢体活动造成影响,促进肢体血液回流消除肿胀,缓解临床症状[3]。但研究期间发现,小夹板固定治疗也存在较多缺点,例如固定不牢固、稳定性较差、易发生移位;另外,在患者消肿期,需对夹板的松紧度进行调节,此时若患者依从性差,无法起到固定作用,甚至导致骨折的畸形愈合[4]。外固定支架技术则是一种通过发挥生物力学及关节韧带牵伸实现复位的治疗方法,帮助已经发生移位的骨折块聚拢,并在外固定支架产生的持续牵引力作用下,促进骨骼恢复至正常结构直至愈合,从根本上排除了骨折重叠移位或短缩移位等诸多不稳定因素[5]。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4.44%(P<0.05)。结果提示,外固定支架可帮助骨折良好复位,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早日康复,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6]。

综上所述,外固定支架较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小夹板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4.44%(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小夹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小夹板,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Wu WT,Chen ZW,Zhou YC.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rth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terior impingement syndrome of the ankle joint in physical workers[J].Saudi Med J,2012,33(10):1087-1092.

[2]曾祥永.骨远端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夹板与小夹板固定的疗效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5):2852-2854.

[3]赵加力,周全,张少先,等.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1,37(20):2417-2419.

[4]毛国庆,孙玉明,杨挺,等.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2种治疗方法疗效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434-436.

[5]林柳陆,张小燕.老年Colles骨折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0-11.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9

【关键词】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牙弓夹板

从2006年的10月份到2011年的11月份,这段时间中我院对50位出现颌骨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在治疗之中都用了外固定系统辅助骨折复位方法,此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良好,为患者有效减轻了病痛的折磨,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治疗方法的简介

1.150例患者中男性占到45位之多,女性患者仅有5位;患者的年龄在19到58岁之间,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之间的差距为38岁,可见颌骨骨折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身上均会出现;50例患者中的体重范围从55kg到82kg不等;经检查全部病例的内脏功能和水电解质均正常,没有任何的手术禁忌;患者存在面部畸形和咬合混乱两种外在症状。

1.2手术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仪器分别为美国OSTEOMED坚硬固定系统,MINI系列型钛板,因为钛板要用在上颌骨和下颌骨两个部位,所以钛板的厚度也有两个标准,下颌骨用的是厚度1毫米的钛板,上颌骨用的钛板较薄一些为0.8或者是0.6毫米,固定用的钛钉为2毫米;带钩不锈钢牙弓夹板通用型。

1.3治疗方法

1.3.1在手术进行之前要拍摄全景片和双侧颞颌关节片、和谷CT以及三维CT重建片,之所以要进行如此之多的拍片准备,是为了全方位的了解病人的颌骨骨折情况,以防后期的手术方法、手术部位和手术切口的确定会产生误差,会对手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3.2手术之前不光要进行细致的拍片准备,还要有系统的临床检查,将拍片和临床检查进行分析之后,有些病人可能还需要做外固定手术。手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将上下牙弓进行固定,然后观察颌骨骨折情况,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对牙弓夹板做灵活的调节。

1.3.3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了。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全麻鼻腔气管或是全麻器官切开,只有下颌角部和升支骨折使用口外切口进路,除此之外均用口内切口进路。钛板的塑形功能要想得以体现,需要将钛板放到颌骨的曲线部位,若是放在其他部位,则不能将钛板的塑形功能得到体现。此外,因为面部的血管神经较密集,所以钛钉在固定时要异常小心,确保避开压根和面部血管神经,以免对患者的康复留下隐患。

1.3.4手术后的第二天要着手做颌间弹性牵引固定,牵引方法不是统一的,需要根据手术中颌骨的复位情况来确定实际的操作方法,有的情况要采取分侧牵引或是个别调整才能使病人恢复咬合功能。一般情况下医生要天天进行咬合的测试和调整,一般连续5天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弹性牵引在病人面部一周后基本可以除去。出院后病人要定时的到医院拍片,使医生能够掌握病人的恢复情况,一般情况下,钛板和钛钉不会出现异常的情况,也不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不需取出。

2手术治疗结果

50位病患的手术都非常的顺利,患者的咬合情况和面部形象都恢复的相当健康,其中进行牙弓夹板外固定术的6位病人,治疗效果更是让人惊喜和满意。

3讨论

此次50位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牙弓夹板外固定术是传统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在以往的应用中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项治疗方法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选用容易与牙弓贴合、容易和牙齿固定的扁平状钢构板,这种材质、这种造型的材料的选择使治疗显得较为舒服。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的牙齿出现松动或是牙齿缺失,这种治疗方法就难以对病人使用,此外,颌间固定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中病人无法正常进食、沟通和清洁口腔,易造成病人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口腔疾病等。

在我们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复杂的骨折情况依靠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无法得到令患者和医生满意的结果,这种“遗憾”的出现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种治疗方法的不足。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手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外固定术对患者进行5天的固定,使骨折尽量恢复到原位,若是在这5天之中,病人的咬合关系还不能达到要求,就需要對其进行特殊的调整。人的面部神经血管都比较密集,要想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伤害病人,就需要以内固定为主,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成功,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林野,王兴,伊彪,等.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2):85-87.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实验组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53.1岁。其中, 骨折类型C1型21例, C2型7例, C3型2例。致伤原因:摔伤22例, 交通伤6例, 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至15d, 平均3.7d。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23~73岁, 平均年龄51.8岁。其中, 骨折类型C1型20例, C2型7例, C3型3例。致伤原因:摔伤伤21例, 交通伤7例, 坠落伤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8h至13d, 平均3.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 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物理降温, 实验组透视下行手法复位, 以纠正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桡骨长度;位置满意后维持牵引下行小夹板外固定。观察组完善术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仰卧位, 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下, 常规消毒、铺巾, 驱血、上气压止血带, 透视下手法复位纠正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桡骨长度, 于第2掌骨背侧拧入直径2mmSchanz螺钉2枚;于桡骨中下段背侧钻孔, 拧入2枚直径4mmSchanz螺钉, 固定外固定架, 透视复位满意后, 锁紧外固定架。

术后4周复查X线, 视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小夹板和外固定架, 加强腕关节功能锻炼。实验组给予苏木20g、艾叶20g、川牛膝20g、川芎20g、伸筋草20g、桂枝20g、海桐皮20g、桃仁、红花各10g、乳香、没药各10g, 加自来水2 000mL, 浸泡30min, 武火煮沸, 患肢覆盖干毛巾进行熏蒸, 待药液温度下降至不烫皮肤时进行患肢浸泡淋洗。每天2次, 每次熏洗至药液变凉, 每日1剂, 10剂为1个疗程, 共3个疗程。观察组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4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12~36个月, 平均21.4个月。采用VAS评分对疼痛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治疗后8h、最后一次随访评分, Dienst[2]功能评分标准对治疗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疗效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与治疗后8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最后一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评分优于观察组。见表1。

(±s)

2.2两组患者Dienst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Dienst评分均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n (%) ]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病, 主要指发生在桡骨远端距2~3cm以内的骨折, 此处是皮质骨与松质骨交汇之处且以松质骨为主, 其力学结构特殊, 并且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 在收到间接暴力传导时易出现骨折[3]。根据其不同的发生机理又冠名以Smith、Colles、Barton骨折, 目前临床亦常用AO分型标准, 此种标准明了易行, 对骨折的复杂程度经行明确描述, 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 纵观各种治疗手段, 其要义都以恢复桡骨远端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为目的。对于AO分型中“C”型骨折, 其骨折情况复杂, 出现桡骨远端高度丢失, 关节面塌陷, 然而此种骨折粉碎程度高, 骨折碎裂严重, 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往往导致骨折片散开, 螺钉把持不稳定等棘手问题。

小夹板外固定作为中医骨伤科的精髓和传统, 具有简单、轻便、经济等特点, 患者心理负担小, 可有效避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在手法复位时应以恢复桡骨远端的高度、纠正掌倾角、尺偏角为目的。仔细阅片可明确骨折机制为逆向整复提供指导[4]。手法要柔和、连续, 牵引力量适中, 过度的牵引会使关节囊牵拉过度造成关节面凹陷, “折顶、掌屈、尺偏”依次进行。透视位置满意后应在维持牵引的前提下进行小夹板外固定。小夹板固定体现了“动静结合”和“弹性固定”的理念, 既保持了骨折的相对稳定性, 又贯彻了功能活动的原则,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固定方法简单、灵活, 安全可靠。该方法具有对关节功能影响小、疗效好、见效快、费用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普济方·折伤门》曰:“若因伤折, 血动经络, 血行之道不得宣通, 瘀积不散, 则为肿、为胀。”对于疼痛, 祖国医学亦有“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祛风湿类中药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 活血化瘀和辛温解表类中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作用[5]。方中桃仁、红花、艾叶、苏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乳香、没药、伸筋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海桐皮通络止痛;消肿利水, 川牛膝、川芎行气止痛;桂枝通经脉, 诸药合用, 起到行气活血止痛、舒筋通经活络的作用。

综上所述, 小夹板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作为中医骨伤科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纪亮, 许建中.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6) :1260-1262.

[2]DIENST M, WOZASEKGE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Res, 1997, 5 (338) :160-171.

[3]周东, 林树体.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9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6 (4) :26-28.

[4]王枫.保守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44例[J].河南中医, 2013, 33 (1) :99-100.

上一篇:院书影社书画大赛的策划方案下一篇:波莉安娜读后感高二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