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2024-06-20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精选7篇)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1

笔者等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45~67岁,平均55.3岁。按AO分型均C3型,左侧4例,右侧8例,跌伤11例,高坠伤1例,手术时期:伤后3~7d。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仰卧位,患肢外展置于手术台,C臂透视下手法牵引复位(复位标准:掌倾角10°~15°,尺偏角20°~25°,桡骨轴向无短缩,力线正常,关节面平整),如骨块复位不满意或局部关节面塌陷,则结合克氏针撬拨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针尾折弯留于皮外,在第2掌骨干靠近侧,于桡背侧与掌骨冠状面呈45°钻孔拧入2枚细螺纹钢钉,距骨折近端6cm处,于桡背侧与桡骨冠状面呈45°钻孔拧入2枚螺纹钢钉,套上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上海熙可公司提供),C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拧紧螺母,无菌敷料包扎针道处。

1.3 术后处理

应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做好针道护理,合并内科疾病者继续内科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钙剂和降钙素或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手指屈伸功能锻炼,术后3周松开支架球关节锻炼腕关节屈伸功能,定期复查X线片,据X线片于术后8~10周拆除外固定支架。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随访3~14个月,平均随访6.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7周,平均9.3周。其中2例出现针道渗液,经消毒、抗感染等处理治愈,未取出螺纹钢钉;1例出现针道感染,取钉后愈合,行石膏托外固定。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l功能评分标准[1]:优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1.67%。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可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以中老年最多见,绝大部分为跌伤。目前治疗方法仍以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为主,此方法对桡骨远端简单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一般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对C3型骨折,因骨块碎裂严重,无论是小夹板、石膏托外固定,还是锁定钢板内固定因螺钉不能吃稳骨块,都很难获得稳定的固定,易产生再移位。主要原因是不能提供有效对抗肌肉牵拉力量的装置,再移位发生率高,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尺偏角减少,难以维持关节面平整,继发疼痛、腕关节功能障碍。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通过“关节韧带牵拉整复”原理实现固定的[2]。通过支架的有效牵引,可以对抗前臂肌肉的牵拉,避免再移位,粉碎性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可利用粘附在碎骨快上的韧带或关节轴向牵引,可协助骨折复位并持续维持其复位效果,桡骨远端掌背侧均有屈伸肌腱贴近桡骨,当两侧肌腱及其它软组织被拉紧时,可起到夹板作用,防止发生再移位和畸形愈合。

应用外固定支架的主要并发症是第2掌骨骨折、针道感染、桡神经浅支损伤。第2掌骨骨折与粗螺纹钢钉、操作粗暴、骨质疏松有关,选用细螺纹钢钉小心操作可避免,如骨折可固定于第3掌骨。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最常见并发症,曾有报道高达38%[3]。本组发生3例,占25%,2例未取钉治愈,1例取钉治愈,但遗留明显的腕关节功能障碍,做好针道护理,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是避免针道感染的有效方法。桡骨近端上钉时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和使用套筒可避免桡神经浅支损伤。

总之,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固定技术,复位满意,调整方便,固定坚强,是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应用。方法 应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12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45~67岁,平均55.3岁。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均愈合,功能恢复优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1.67%。结论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桡骨远端C3型骨折,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参考文献

[1]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分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

[2]于中嘉,刘光汉.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6,116(4):217.

[3]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等.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的应用和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6):554-556.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2

关键词: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Pilon骨折

Ⅲ型Pilon骨折累及关节面且大多伴有骨缺损, Pilon骨折是指波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1/3骨折, 又称胫骨穹隆部骨折常合并腓骨骨折其特征是踝关节上干骺端具有典型的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性表现及其高度的不稳定性, 关节软骨的原发性损伤以及永久性关节面不平整导致不良的预后。对于累及关节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是最好能达到恢复关节面平整, 减少皮肤软组织坏死, 稳定的固定和适当的功能锻炼。临床上处理此类骨折比较棘手, 并发症多, 致残率高[2]。特别是复杂骨折多源于高能量的损伤, 除骨折严重粉碎外, 一般都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 给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 我们采用手法在C型臂透视下经皮撬拨、切开复位, 螺钉、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结合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Ⅲ型Pilon骨折37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19~59岁, 平均37.6岁;左踝18例, 右踝15例;双踝4例。受伤原因均为高能量损伤, 交通伤23例, 高空坠落伤10例, 压砸伤4例;开放伤5例。按AO分型[3]:所取病例均为Ⅲ型Pilon骨折, 并合并腓骨骨折, 受伤至手术时间在两周以内, 平均为1周。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时机及麻醉

手术应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开放性骨折先彻底清创, 摄术前X线片或CT三维重建以了解骨折全貌, 帮助制定手术方案。大腿中上段扎气压充气止血带, 整个肢体包括同侧髂嵴消毒铺巾, 所有开放性骨折均急诊手术, 先严格清创, 用碘伏浸泡受创组织15 min, 然后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 术中静脉滴注抗生素, 以降低感染率, 彻底清创后先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再处理胫骨远端骨折。在所有闭合性骨折入院后立即行跟骨牵引以恢复胫骨的长度和临时复位。抬高患肢, 予以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等药物以利消肿, 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行牵引后摄X线片, 包括前后位、侧位和斜位, 必要时行CT检查, 或与健侧踝关节做对比, 等到伤后7~14 d, 平均5.5 d, 软组织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时再行手术治疗。

1.2.2 手术方式

显露腓骨, 一般取腓骨后侧切口, 注意勿损伤腓浅神经。如需显露胫骨, 采取胫骨外侧直行, 跨过踝关节以内踝尖为准弯向内侧的前内侧小切口5~8 cm, 两切口之间的距离大于8 cm, 切口尽可能不要用血管钳作皮瓣下分离, 使皮瓣保持足够的厚度, 否则极易引起术后皮肤坏死, 将腓骨复位后用解剖钢板或管形钢板内固定, 以恢复腓骨长度。再行前内侧切口, 以垂直方向打开胫距关节, 不可横行打开关节囊, 以免使前方骨块失去血供, 尽量保护好隐神经及大隐静脉[4]。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均可在C型臂辅助下撬拨复位, 如果复位不理想, 可用1根4.0 mm克氏针横行打入跟骨, 术中牵引帮助进行复位。术中尽量少剥离软组织, 尽可能使骨折片与骨膜和关节囊相连, 将前侧和内侧的骨块牵开, 显露关节, 通过直接和间接方法复位胫骨关节面, 力争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 对于干骺端骨缺损, 一期采取自体髂骨填充, 术中尽量不剥离或少剥离软组织, 最大限度的保护软组织血运。闭合性骨折, 首先在C型臂透视下手法复位,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经皮撬拨复位, 如不满意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复位满意后, 用多枚克氏针于软骨下临时固定, 选其中位置较好的克氏针置入中空拉力螺钉维持骨块的复位, 再在关节软骨下 (因远端骨折均为松质骨, 且骨块较小, 容易再次骨折, 软骨下骨相对完整, 且质地较硬。) 内侧置入2~3枚外固定螺纹针或螺钉 (骨块较大时) 。再在跟骨、舟骨和胫骨近端分别打入2枚外固定架螺钉, 安装外固定支架使骨折端稳定, 恢复胫骨的长度并注意下肢的力线避免旋转及成角畸形。手术尽量关闭内侧切口, 若创面皮肤紧张, 外侧切口可利用肌肉覆盖腓骨及内固定, 皮肤敞开, 待软组织完全消肿后再行二期植皮。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及抗生素等药物以利消肿及抗感染。同时使用弹力绷带1周, 以减少积血及伤口肿胀,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抬高患肢的同时可肌注低分子肝素钙, 1~2 d内拔除引流管, 术后第1天即可行足趾及膝关节伸屈锻炼。6~12周后摄X线片,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考虑是否拆除外固定支架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如不能拆除可将外固定架隔日放松, 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 防止关节僵硬。复杂的C型Pilon骨折往往关节广泛粉碎, 需要植骨, 确切的愈合时间较长, 因此完全负重最好等到X线片示骨折完全愈合以后。

1.2.4 疗效评分标准

采用Teeny等[5]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 优:踝关节无肿胀, 正常步态, 活动自如;良:踝关节轻微胀痛, 正常步态, 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正常步态;差:行走或静息痛, 活动时仅为正常的1/2, 跛行, 踝关节肿胀[6]。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7~22个月, 平均12个月, 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5~8个月, 平均5.2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 2例开放伤延期愈合患者行二期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12例出现张力性水疱, 经使用大量消肿药物及理疗、抬高患肢、局部涂擦硫酸镁, 3~5 d后好转, 本组均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手术后患肢外侧切口植皮;1例钉道浅表感染, 经口服抗生素、加强钉道护理与局部换药后治愈;1例发生外固定螺钉松动后给予重新固定;无一例出现皮肤坏死、骨及内固定外露、深部感染、骨髓炎、骨不连及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及创伤性关节炎而行关节融合术。临床疗效参照Teenyet al评分标准, 优30例, 良5例, 可1例, 差1例。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Pilon骨折治疗方法很多, 但对有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7], 20世纪60年代, 许多学者按照AO推荐的四步标准技术进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8]。a) 恢复腓骨长度并固定;b) 重建胫骨干骺端与关节面;c) 干骺端植骨;d) 重新连接骨与干骺端。该方法可以达到一个相对坚强的固定良好的复位, 使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了因长期制动带来的关节挛缩、强直及僵硬, 尽可能恢复踝关节功能, 但手术野的大面积暴露, 进一步加重了软组织的损伤, 严重破坏了骨折周围的血运, 而且内固定本身又占据一定的软组织空间, 伤口闭合极其困难, 容易造成皮肤坏死, 内固定外露, 骨不愈合, 延迟愈合和感染。Wyrsch等[9]认为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低能量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于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复杂Ⅲ型Pilon骨折, 这种治疗方法是不适宜的。复杂的Ⅲ型Pilon骨折患者受伤时能量较高, 除骨折严重粉碎外, 一般都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 加之胫骨远端软组织薄弱、血液循环差, 术后极易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外露、骨髓炎等一系列并发症, 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为了保留肢体常需游离组织移植, 甚至截肢。事实上Ⅲ型Pilon骨折的软组织处理比骨折的处理更棘手而且更重要。有文献报道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会引起严重伤口并发症及骨折的延期愈合, 其伤口感染、内固定器外露等并发症可达30%~50%[10]。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11]选择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 避免或减少对骨及软组织血运的医源性破坏, 且无皮下内固定器, 大大减少了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率, 在荧光屏监视下, 有效地恢复患肢长度, 同时利用韧带整复法以闭合较大的骨折裂隙, 减少骨折端出血及减轻周围细薄的软组织张力。有限切开内固定及植骨, 确保了骨折的复位, 关节面的平整及骨折固定的相对稳定。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 将使局部软组织的压力大大减小。外固定支架可放在内或外侧, 我们主张放在内侧, 这样可避免对肌肉及肌腱滑动的影响。

我们认为有限内固定结合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有以下优点及注意事项:a) 有限内固定将主要骨折块用螺丝钉或克氏针等给予固定使关节面得到解剖复位, 但同时要注意腓骨的准确复位及有效固定, 以利于恢复肢体长度。b) 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骨折整复时切口小, 减少对断端周围血运的破坏, 有限的内固定利于创面和骨折的愈合, 尽量避免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若有骨缺损要一期植骨避免骨不连或骨延期愈合。c) 利用外固定支架的牵开作用, 肌腱、韧带与软组织可使粉碎性骨折更好地复位, 即韧带整复作用, 同时外固定支架恢复胫骨长度, 加大关节间隙, 使外力对内固定针的负荷减小, 防止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的强直及挛缩, 防止关节黏连。跟骨螺钉多采用高位进针, 以便术后踝关节有较大的活动范围。d) 外固定支架的应用使局部软组织的压力大大减小, 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本组37例, 我们认为, 有限内固定结合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局部软组织的压力, 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以及软组织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Mandracchia VJ, Evans RD, Nelson SC, et al.Pilon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Clin Poliatr MedSurg, 1999, 16 (4) :743.

[2]曹汉岐, 张少先, 陈兴礼, 等.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5 (8) :498-500.

[3]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8-110.

[4]戴尅戎, 荣国威.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39-540.

[5]Teeny SM, WissDA.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a platfond fractures variables contrinntinsto poor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J].Clin OrthopRelat Res, 1993 (292) :108-117.

[6]Mazur JM, Schwartz E, Sheldon SR.Ankle arthrode-sis 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J].J BoneJoint Surg (Am) , 1979, 61 (7) :964-975.

[7]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0-21.

[8]Trentz O, Friendl HP.Critical soft tissue condition inpilon fracture[M]∥Tscherne H, Schatzker MajorFractures of the pilon, the Talau, and the Caleaheus.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3:59-63.

[9]Wyrsch B, Ferran MA, Andrew M, et al.Operative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fond:a ran-domited prospective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6, 78 (11) :1646-1657.

[10]罗从风, 于晓雯, 蒋建新, 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10) :585-586.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 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 (54.7±12.6) 岁, 受伤原因分为:19例为交通事故受伤, 9例为高空坠落伤, 2例为重物击打伤。观察组30例, 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 (55.4±11.7)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受伤16例, 高空坠落伤10例, 重物击打伤4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内固定治疗, 做一个切口充分的显露骨折端, 对骨膜进行剥离, 解剖复位, 采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 对缺损部位进行植骨, 进行钢板内固定。

观察组采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患者在脚踝的后外侧做一个切口, 对腓骨骨折处进行有效复位, 然后采用管型钢板进行有效的固定, 促进胫骨远端长度恢复。如果合并后踝骨折, 采用后外侧切口, 进行牵引复位, 然后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如果有内踝骨折进行克氏针固定, 提高胫骨关节面平整度恢复效果。在通过前外侧切口, 将骨片和碎的关节面进行克氏针临时性复位和固定, 如果骨块比较大, 通过胫骨远端的钢板进行固定, 通过螺钉进行加压, 提高复位和固定的效果。如果干骺端骨质缺失比较严重, 可以通过自体髂骨进行移植填充。在胫骨关节面平整之后, 通过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外固定支架穿针点在踝关节面上方5~10 cm, 垂直胫骨嵴并且和关节面平行, 将2枚固定针分别放置于跟骨和内侧楔形骨平行踝关节面的位置, 使踝关节固定并保持在中立的位置。术后8~12周的时候依照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对外固定架进行拆除, 加强术后功能性恢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并进行分级[3,4]:优: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踝关节肿痛症状消失, 走路姿势和状态处于正常状态, 踝关节可以自由地活动;良: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踝关节疼痛比较轻微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走路步态恢复正常状态, 踝关节的活动度可以达到正常范围的70%以上;可: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踝关节活动时有一定的疼痛感, 踝关节活动度是正常活动范围的一半左右;差: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的患者。优良率=优+良。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行χ2检验。

2 结果

将两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优良率进行比较, 观察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恢复的优良率为93.3%, 与对照组76.7%相比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骨折是患者的骨骼因为暴力、肌肉牵拉和疲劳损伤等原因引起的, 导致了骨小梁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产生了破坏。Pilon骨折产生之后, 机体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性的反应, 释放出很多种的炎性因子, 例如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E和5-羟色胺等, 炎性因子刺激神经系统从而产生疼痛, 导致静脉和淋巴管瘀滞, 产生了回流的障碍, 血管壁扩张, 通透性增加, 水分、电解质和血浆蛋白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组织间隙, 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也会从血管中渗出到组织间隙, 从而产生看肿胀的现象。Pilon骨折临床治疗原则是对关节面进行有效的解剖性复位, 但是有研究表明[5,6], 进行解剖复位过程中对于骨膜剥离较多, 软组织牵拉过度, 造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因而近年来有很多学者提出采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方法, 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需要保证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对骨折断端进行满意的复位, 降低软组织继发性损伤,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骨折愈合效率。上述方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能不能完全兼顾, 但是需要最大限度保证骨折复位效果, 降低骨膜过度剥离和软组织损伤带来的并发症。该研究中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关节面复位效果, 对内踝骨折和碎骨片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固定, 有效的降低了软组织损伤带来并发症。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操作比较简单, 切口小, 对于软组织继发性损伤较少, 结合外固定支架效果更加理想, 提高了踝关节骨折愈合效率, 同时对于骨折脱位引起的关节囊和韧带损伤也进行了有效的修复。外固定支架维持了骨折整体的稳定性, 结合有效的内固定, 降低了术后移位、不愈合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60例临床资料, 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结果表明, 观察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 与对照组76.7%相比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内外相结合的固定支架治疗效果比较好, 此结果和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因此, 内外相结合的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相对比较牢固, 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该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60例临床资料, 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结果 观察两组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其中观察组患者恢复的优良率为93.3%, 与对照组76.7%相比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内外相结合的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相对比较牢固, 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固定,外固定支架,Pilon骨折,踝关节骨折脱位

参考文献

[1]蔡云仙, 胡柏松.冷热序贯疗法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4, 26 (2) :58-59.

[2]梁红锁, 黄克, 李林, 等, 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J].现代医学, 2011, 39 (4) :483-485.

[3]徐凯捷, 邵建康.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 :35-36.

[4]田宁, 申逸洲, 田秋林.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GustiloⅢ型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9) :818-819.

[5]王岩, 符勇, 谭文甫, 等.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并踝关节骨折脱位[J].南华大学学报, 2010, 38 (6) :800-802.

[6]蔡云仙, 胡柏松.冷热序贯疗法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4, 26 (2) :58-59.

[7]陈大伟, 李兵, 俞光荣.Pilon骨折的研究现状和外固定支架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10) :1011-1014.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6月我院收治60例踝关节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5~78 (46.8±1.2) 岁;10例为创伤性关节炎, 8例为结核性踝关节炎, 10例为骨髓炎, 2例踝关节置换术失败。观察组: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29~70 (46.5±1.5) 岁;12例为创伤性关节炎, 10例为结核性踝关节炎, 6例为骨髓炎, 2例踝关节置换术失败。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大体一致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踝关节融合术, 取患者仰卧位, 在患侧臀部以垫枕垫高, 向健侧倾斜20~30度。选择踝关节外侧做一弧形长切口, 在踝关节上6cm处顺沿腓胫骨下段下缘弧形切开, 并且绕过外踝。将腓骨肌腱牵开, 剥离骨膜下腓骨。选择踝关节上6cm位置锯断腓骨并下翻, 显露踝关节外侧、胫骨外侧。剥离胫骨外侧面、骨膜下部, 切开关节囊, 内翻足部扩大至关节间隙, 清除病灶、切除关节软骨面, 将软骨下骨面凿刻粗糙、修正关节面, 纠正内外畸形部分。确认踝关节功能, 腓骨嵌入胫骨骨槽, 经足底穿入3.5mm直径的骨圆针进行胫距熔合面固定, 在骨面间歇处植入自体骨或外体骨。紧密加压踝关节面, 以2枚螺钉固定胫腓联合部位, 以1枚螺钉固定腓距骨, 最后缝合切口。观察组加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辅助治疗, 选择距骨穿针外固定支架, 选择距骨体侧中央或偏前部垂直于距骨矢状面打入3mm直径的骨圆针, 若距骨力量尚待提高则可将固定针穿跟骨, 以螺纹标杆连接胫骨外与足部的固定环, 术后进行畸形矫正。踝关节融合角度问题要根据患者性别、职业等进行确定, 男性应该固定于跖屈5°以内, 妇女应该固定于跖屈15°以内。轻微后移或中立位患者外旋外翻150以内最好, 可以预防内翻畸形[4]。术中C型臂摄片, 术后疼痛缓解之后进行适当活动, 定期随访调整外固定支架, 骨面融合后拔除骨圆针, 做康复性锻炼。以生理盐水清洗穿针部位, 针眼处滴酒精进行护理。术后2w尝试行走, 定期接受影像学检查,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适度加压。

1.3 疗效判断

依据《踝-后足评分量表》[5]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 治疗后评分在95分以上者为优, 评分在75~94分为良, 评分在50~74分为一般, 低于50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在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踝-后足评分 (70.5±2.9) 分、 (62.5±1.8) 分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的踝-后足评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同时治疗后的观察组踝-后足评分 (70.5±2.9)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62.5±1.8) 分,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随访1年观察组骨性融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 且治疗效果优良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60.00%,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19, P<0.05)

3 讨论

踝关节融合术是踝关节炎及畸形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融合之后可获得持续性稳定、无痛效果, 但对于部分感染、畸形踝关节手术方法、固定方法的选择受到限制。研究认为对于反复性踝关节手术、踝关节感染、局部条件不佳、骨质疏松等患者有必要在踝关节融合术中辅助使用外部固定技术, 一方面可以提高稳定性, 另一方面还能局部加压, 这是因为软组织牵张截骨矫形加压更适合这类局部病变[6]。

关于选择何种外固定支架, 多数情况选择环形外固定支架, 与远端距骨穿针融合, 在距骨体侧中间稍向前位置与踝关节平行、与距骨矢状面垂直, 由内至外钻入3mm骨圆针, 穿过皮肤和骨皮质, 穿针是确保固定针在同一面上, 避免跟腱牵拉及胫距骨分离, 减少融合面积, 不利于愈合[7]。从生物学角度上考虑外固定支架技术优势明显, 其强度足以抗扭曲、抗折弯, 且能轴向活动、持续加压, 处理局部伤口非常方便, 可以尽快下地[8]。固定期间还能随时矫正成角或移位、旋转, 若局部解剖结构异常要调整支架, 方便置入外固定针和纠正踝部畸形。另外, 对于踝关节创伤植骨操作, 不外乎自体骨或异体骨, 植骨方式可旋转滑槽植骨、胫骨下端植骨融合及踝关节间隙植骨, 植骨后可大大提高融合率[9]。本组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踝-后足评分、骨性愈合率、治疗优良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也就说, 在踝关节创伤患者接受踝关节融合术中应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可以收到更好疗效, 骨愈合率更高,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武志伟, 武士超.创伤性踝关节炎行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7 (22) :36-37.

[2]王俊良, 刘玉杰, 李众利, 等.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 2011, 24 (9) :719-722.

[3]李仕臣, 王文革, 秦国强, 等.微创手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2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 :95-97.

[4]Barg A, Knupp M, Anderson AE, et al.Total ankle replacement in obese patients:component stability, weight chang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118 consecutive patients[J].Foot Ankle Int, 2011, 32:925-932.

[5]张涛, 庞桂根, 马宝通, 等.踝关节融合的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8) :1681-1683.

[6]Henricson A, Nilsson J, Carlsson A.10-year survival of total ankle arthroplasties:a report on 780 cases from the Swedish Ankle Register[J].Acta Orthop, 2011, 82:655-659.

[7]孙勇飞, 林志红, 尹善青.经后内侧手术入路显露后踝治疗三踝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2) :162-163.

[8]王继文.创伤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J].中外医疗, 2010, 29 (35) :189.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3年2月, 于我院经确诊为该类骨折患者66例。年龄在33~62岁, 平均年龄为 (45.2±4.2) 岁。其中男29例, 女37例。交通致伤者含31例;跌伤者含20例;腕部砸伤者含9例, 高处摔伤者含6例。将所有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 (33例) 和对照组 (33例) 。观察组中, 男14例, 女19例, 年龄在33~61岁间, 平均年龄为 (44.8±2.7) 岁。交通致伤者含15例;跌伤者含10例;腕部砸伤者含5例, 高处摔伤者含3例。对照组中, 男15例, 女18例, 年龄在34~62岁, 平均年龄 (45.3±1.5) 岁。交通致伤者含16例;跌伤者含10例;腕部砸伤者含4例, 高处摔伤者含3例。两组病例于以上资料中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和石膏外固定法治疗。主要为:对骨折患者实施局部麻醉, 待成功之后于C臂透视之下对其患处实施手法牵引复位操作。之后给其实施腕关节石膏外固定法处理。观察组实施AEFLIF。主要为: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 于C臂透视下手法复位, 待位置满意之后取前臂中立位。稍旋前20°~30°。确保关节在中度牵引之状态。之后使腕关节尺偏并稍屈曲。于第二掌骨背外侧之中点及基底部位分别做一个长度大约5 mm纵切口, 间距依钉夹为准。分离出软组织至骨面, 放置好螺钉套筒。于套筒保护之下钻孔置进第一枚螺钉, 使方向和骨干垂直, 和手背偏桡侧角度成45°, 深度大约10 mm。通过模板于其第二枚掌骨远端置进螺钉并穿透对侧皮质为可。距离骨折线之近端3~4 cm确定好远端钉夹位置。于桡骨干, 桡背侧之中轴钻孔同时拧入一枚桡骨螺钉。同法确定出第二掌骨之近端钉夹部位后开始装配近端螺钉。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以及肌腱。于C臂透视下, 首先定位好远端之双球关节, 使其位于头和月关节水平线之上。锁定好远端钉夹, 之后牵引复位, 待位置满意之后可锁定近端处钉头和双球关节。如桡骨远端相应高度或者尺偏角等情况恢复不满意, 则说明牵引不够。则可以外固定支架之远端模块中牵开装置实施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安放好外固定支架, 让其距离皮肤约10~15 mm, 之后再拧紧钉夹。C臂正、侧位透视表明骨折对位对线位置良好之后, 保持牵引。旋转凸轮轴同时锁定双球关节。以旋紧固定延长杆方式施加恰当牵引力。

1.3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为: (1) 优:骨折腕关节和骨折解剖复位及患者前壁相应活动情况都正常[2]; (2) 良:患者骨折基本复位, 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之倾角和尺偏角和健侧比差别<10%。桡骨没有短缩现象, 腕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转相应活动能力没有明显受限; (3) 可: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之倾角和尺偏角和健侧比差别为10~30%间。桡骨短缩<5 mm。腕关节活动和前臂旋转相应活动能力受限; (4) 差: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之倾角和尺偏角和健侧比差别>30%。桡骨短缩>5 mm。腕关节活动和前臂旋转相应活动能力受限较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经不同治疗术式后疗效对比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治疗后优18 (54.5%) , 显著优于对照组10 (30.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良、可、差数据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观察组总体手术效果和对照组疗效相当, 但观察组恢复至尽可能好情况更加完美, 具有积极临床意义。见表1。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个组别不同治疗术式后患者情况对比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治疗后掌倾角 (8°~17°) , 尺偏角 (16°~26°) , 骨折完全愈合时间 (10.3±0.7) 周, 和对照组数据相比, (5°~10°) 、 (10°~20°) 、 (8.2±0.3) 周,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两个组别恢复情况基本相当。见表2。

3 讨论

腕关节于全身关节之中最为重要, 若治疗不当易使得腕关节产生慢性疼痛及僵硬, 严重时可影响患者手功能[3]。骨质结构相应解剖复位为恢复及保障其功能最为重要之基础。具体内容包含恢复患者桡骨关节面的高度和完整性以及尺偏角和掌倾角[4]。桡骨远端发生粉碎性骨折涉及主要病理变化含有:桡骨远端皮质骨粉碎和骨松质压缩及局部骨量发生缺失以及桡骨轴向发生缩短[5]。此外还有失去正常的掌倾角及尺倾角等。传统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之后, 因无装置以抗肌肉力, 易发生再次短缩和移位, 以及腕关节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 严重时会引发永久性伤残[6]。本文通过对患者实施AEFLIF法加以治疗, 观察组治疗后优18 (54.5%) , 显著优于对照组10 (30.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良、可、差数据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掌倾角 (8°~17°) , 尺偏角 (16°~26°) , 骨折完全愈合时间 (10.3±0.7) 周和对照组数据相比, (5°~10°) 、 (10°~20°) 、 (8.2±0.3) 周,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于桡骨远端发生波及至关节面类粉碎性骨折, 通常会伴有一定程度骨质疏松。若单纯实施切开复位预计恢复理想复位情况通常存在困难, 且若骨折是严重粉碎, 勉强复位时断端因缺乏相应骨质支撑, 容易形成高度丢失。以外固定支架加以撑开固定, 通过腕关节四周韧带和软组织合页牵引作用, 能够有效恢复好桡骨高度, 从而提紧桡骨四周肌肉及肌腱, 产生骨折内夹板, 让折块发生聚拢性折复位[7]。所以若X线于检查之中显示不定征象之时要实施外固定支架加以治疗。

综上所述, AEFLIF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可以较好恢复患者腕关节面至平整, 且有着复位良好和固定性可靠, 及疗效满意和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参考文献

[1]陈飞, 杨林, 杨成胜.克氏针立体交叉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3, 21 (2) :44-45.

[2]欧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3) :116-117.

[3]张峰.手术结合中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0 (1) :148-149.

[4]袁国松.掌侧T形钢板加人工替代骨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吉林医学, 2012, 33 (33) :7311-7312.

[5]陈建军, 王梅生, 周斌.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几种治疗方法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12) :1521-1523.

[6]陈鹏, 刘文和, 陈家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累及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11) :38-40.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6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骨科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采用克氏针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单足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和随访情况。住院病历资料信息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以及跗跖关节受损部位韧带的完整情况、手术方案及出院时伤口预后情况等。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5~57岁,平均34.7岁;机动车碾压伤16例,扭伤4例;左足9例,右足11例;术后随访时间11~41个月,平均24.5个月。本组患者出院后情况主要通过电话随访获得,包括患者受损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接受程度等。

本组所有患者确诊为跗跖关节损伤前均常规摄足正、侧及斜位X线片,复杂患者需行CT扫描,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或CT。跗跖关节损伤最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是第1、2跖骨基底之间或第1、2楔骨之间的距离增宽,常合并第2跖骨基底或第1楔骨的薄片骨折[2]。

1.2 治疗方法

麻醉后手法复位,术中透视证实解剖对位,使第1跖骨内、跖缘与内侧楔状骨的内、跖缘一致,第2跖骨内侧缘与中间楔状骨的内侧缘对齐,第3跖骨外缘与外侧楔状骨外缘一致,当前3个跖骨复位后,第4、5跖骨一般随之复位。克氏针固定第1跖骨和内侧楔状骨,稳定内侧柱,再用1根或2根克氏针固定经第5跖骨基底部和般状骨固定外侧柱,避免内固定物突破楔状骨损伤舟楔关节。采用HoffmanⅡ型外固定支架维持复位,分别于距骨的外侧和跟骨的内侧各拧入1枚4.0 mm自钻斯氏钉,然后于第1跖骨和第5跖骨各拧入2枚3.0 mm自钻斯氏钉,用夹头和连接杆组合成稳定的框架结构,拧紧外固定支架的卡环,针尾折弯置于皮下。一般于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8~12周拆除外固定支架[1]。

2 结果

2.1 评分情况

随访时AOFAS踝一后足评分在0~69分1例,70~79分2例,80~89分10例,90~100分7例,总体优良率为85%。

2.2 治疗效果的可接受率

本组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跗跖关节再脱位,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出院时和最终随访时对手术治疗结果的总体接受率分别为95%(19/20)和85%(1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5)。

2.3 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组共有13例(65%)患者在受伤后24h内(早期)接受了克氏针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7例(35%)患者在受伤24h后(晚期)才接受该治疗。早期治疗的患者远期疗效的可接受率为100%(13/13),晚期治疗的患者远期疗效的可接受率仅为57.1%(4/7),统计学分析提示早期治疗与晚期治疗患者的可接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2]。

本组患者有4例(20%)存在韧带损伤情况,其中3例(75%)患者对远期疗效不可接受,仅1例患者(25%)对远期疗效可接受,统计学分析提示韧带不完整在远期疗效可接受(1/17,5.9%)和不可接受(3/3,100%)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3 讨论

跗跖关节损伤发病率并不高,但因为其本身发病隐匿,常可出现自发性复位,另外医生本身对此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漏诊率极高。尽管跗跖关节是足部的小关节,但是它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解剖学上,跗跖关节参与足纵弓与足横弓的构成,其中第2跗跖关节是整个足背的最高点,同时也是足纵弓与足横弓的交汇点。因此,跗跖关节损伤不仅常导致患者长期承受患足的慢性疼痛,而且常存在较高的慢性致残率,部分患者可因患足畸形而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3]。

在本组患者中,存在韧带损伤的患者对远期疗效的可接受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损伤后水肿的挤压使跗跖关节韧带周围血运变差有关。由于跗跖关节韧带一旦损伤很难自然恢复,且易造成足的慢性进展性畸形,因此目前对于存在跗跖关节韧带损伤的患者,多建议及时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

参考文献

[1]赵敦旭.陈旧性跖跗关节脱位的足弓重建[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7):886-887.

[2]梁军,于建华.跗跖关节复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3):181-183.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 篇7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疗效,腕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 文献报道其约占全身骨折的1/6[1]。单纯桡骨远端骨折和多处受伤合并桡骨远端骨折随着交通事故、骨质疏松人群的日益增多而愈发常见。以往传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是手法复位后给予石膏外固定, 但针对一些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能达到很好的固定效果, 还有可能造成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恢复[2]。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 并以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作为对照, 旨在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6 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 女14 例, 年龄24 岁~65 岁, 平均年龄 (44.28±4.92) 岁, AO分型:A型13 例、B型15 例、C型8 例,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3 例, 重物砸伤10 例, 滑倒摔伤8 例, 车祸5 例;观察组男21 例, 女15 例, 平均年龄 (45.36±5.24) 岁, AO分型:A型15 例、B型14 例、C型7 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2 例, 重物砸伤9 例, 滑倒摔伤7 例, 车祸8 例。2 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且在年龄、性别、AO分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确定骨折的位置及成角方向后进行相应的手法闭合复位, 在对应的腕关节掌屈或背伸位置给予石膏固定, 固定2 周后将石膏移置功能位, 6 周后经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 并对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组:外固定支架治疗在臂丛麻醉下进行, 在患者第二掌骨基底部做一小切口, 并将软骨组织分离至骨面, 与骨干垂直方向钻入1 枚螺钉, 然后通过模板在远端置入1 枚螺钉, 在骨折线近端4 cm左右处通过置入的2 枚螺钉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在C臂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 当骨折复位良好, 并且螺钉位置合适后将外固定支架装好, 6 周后经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并对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使用X线测量患者桡骨高度、尺偏角度及掌倾角度等临床指标。腕关节功能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2 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缘骨折, 造成骨折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损伤, 常为粉碎性骨折, 可累及关节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骨折复位、固定好坏有直接关系, 以往常用的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可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满意结果, 但由于石膏不具有伸缩性, 只能提供侧方压力, 在轴向牵引力方面石膏固定则无法提供。因此, 石膏固定只能对骨折的成角畸形起到纠正和稳定作用, 对桡骨轴向伸缩无辅助作用。而桡骨远端骨折往往是粉碎性骨折, 骨折端多缺乏可用于对顶的支点, 恢复过程中在腕部肌肉收缩力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断端移位的现象[3]。

外固定支架是近年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 较传统石膏固定具有不干扰屈伸肌腱活动的优势, 且外固定支架具有纵向牵引力, 可矫正掌背侧移位, 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桡骨远端正常腕部力量, 有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4]。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 说明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 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且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占朝澎, 金卫军, 王帮略.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与早期康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169-171.

[2]王晶石.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J].当代医学, 2010, 16 (24) :76-77.

[3]王红.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8) :1448-1449.

上一篇:油画创作的艺术语言下一篇:中国野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