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外固定术

2024-05-26

石膏外固定术(共8篇)

石膏外固定术 篇1

小儿骨折当中肘关节骨折约占10%, 其中75%的骨折为肱骨髁上骨折, 而且一半的肱骨髁上骨折无移位。好发年龄为5~12岁。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痉挛, 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为观察闭合手法复位、长臂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作者自2013年1月以来, 以闭合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外固定为主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50例, 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儿中, 男38例, 女12例。年龄1~15岁, 平均年龄7.8岁。均为单侧骨折。拍片显示:伸展型42例, 屈曲型4例, 陈旧性骨折4例;尺偏型32例, 桡偏型18例;伤后未经治疗即来本院的45例, 已经一次或一次以上治疗者5例;伤后至入院时间最短1 h, 最长3周, 平均2.2 d;闭合性骨折48例, 开放性骨折2例;全部病例均有较重的肘部肿胀, 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泡。本组50例中, 伴有桡神经损伤8例, 包括不完全损伤6例, 完全性损伤2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 均为不完全损伤;联合神经损伤3例, 包括桡神经合并正中神经损伤1例, 合并肱动脉压迫1例, 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外固定

对单纯新鲜闭合性骨折,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 首选手法复位外固定。以伸直尺偏型为例, 患儿坐位, 或家长怀抱坐位, 一操作者握住患儿上臂和前臂, 使患肢旋后位, 外展80°, 伸直肘关节徐徐做对抗牵引3~5 min, 待断端旋转, 重叠移位纠正后, 另一操作者一手固定近端, 另一手握住远端, 向下牵拉, 然后再纠正前后移位, 待复位满意后, 用超肘石膏曲肘130°或140°固定, 1周后改为屈肘90°固定2~3周, 每日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 前臂神经功能及绷带的松紧度。

1.2.2 功能锻炼

石膏外固定期间, 嘱患儿抬高患肢并握伸曲手指及腕关节。于4~6周后摄片达到临床愈合, 拆除石膏。

1.2.3 评定标准

优: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 肘内翻5°以内;良:肘关节屈伸受限10°以内, 肘内翻5~6°;可:肘伸受限20°以内, 肘内翻6~10°;差:肘关节屈伸受限20°以上, 肘内翻超过10°。

2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6个月, 平均4.7个月, 依据临床评定标准分级结果为:优21例, 占42%;良16例, 占32%;可11例, 占22%;差2例, 占4%;优良率74%。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1], Gartland将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无移位骨折;Ⅱ型为有移位骨折但后侧骨皮质完好;Ⅲ型为有移位且断端骨皮质无接触。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复位, 防止骨折端的血管神经的压迫和刺激[2], 纠正早期血管神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Ⅰ型骨折简单的长臂石膏托外固定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患儿在数月后肘关节功能恢复非常理想[3]。治疗手法上, 患儿坐位, 或家长怀抱坐位, 一操作者握住患儿上臂和前臂, 使患肢旋后位, 外展80°, 伸直肘关节徐徐做对抗牵引3~5 min, 待断端旋转, 重叠移位纠正后, 另一操作者一手固定近端, 另一手握住远端, 向下牵拉, 然后再纠正前后移位, 待复位满意后, 用超肘石膏曲肘130°或140°固定, 1周后改为屈肘90°固定2~3周, 每日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 前臂神经功能及绷带的松紧度。以上所述并无特别之处, 只是在处理有内翻可能的病例时前臂处于旋前位, 以减低愈后肘内翻的发生率[4], 本组的患儿摄片显示Baumann角>81°有28例, 经此处理后, 无一例发生肘内翻畸形。另外一种严重合并症Volkmann肌挛缩:于1881年Volkmann提出, 由于包扎过紧, 外周动脉血流阻力增大, 缺血6 h肌肉坏死、引起前臂肌挛缩及手部功能严重致残[5]。因此在治疗缺血性肌挛缩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注意4P征, 尤其注意早期被动伸指痛若有条件可以测量前臂筋膜室的压力。一旦高度怀疑Volkmann应立刻解除所用外固定物, 肘关节伸直抬高。6~12 h后仍不能缓解则行筋膜切开减压术。

长臂石膏托治疗GartlandⅠ型和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简易和安全性, 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时患儿可迅速转送当地医院施行迅速石膏外固定治疗, 这种治疗并不需要专业的骨科医生, 这就体现出石膏外固定术的简易性;另外, 当发生骨折处肿胀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上肢神经损伤等症状时, 可立即减轻绷带张力或直接拆除石膏施行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最后, 我国现今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长臂石膏托外固定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人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而且使得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的合理,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获得绝对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而应用的治疗技术。

该方法治疗GartlandⅠ型和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有如下优点: (1) 操作简便, 不易发生医源性损伤; (2) 经济; (3) 治疗效果极佳; (4) 安全性高, 可以观察末梢血运、活动等情况, 若发生骨折端压迫神经、血管, 可早期发现并处理; (5) 复位固定后, 积极功能锻炼, 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6) 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51.

[2]王桂生.骨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63.

[3]Boutis K, Willan AR, Babyn P,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removable brace versus casting in children with low-risk ankle fractures.Pediatrics, 2007, 119 (6) :1256-1263.

[4]杜浩, 田笑笑, 李同森.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临床评估.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2) :116-120.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30.

石膏外固定术 篇2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41例踝关节骨折,男 39例,女2例,年龄10~51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48小时。致伤原因:跌伤39例,撞伤2例。按照Lauge tansen分类法:旋后内收型5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前外展型8例。其中外踝骨折21例,内踝骨折10例,雙踝骨折7例,三踝骨折3例;患者均表现踝关节有明显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伴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5小时内就诊,复位前仔细询问受伤病史,查看患肢外形及仔细阅读X线片,分析损伤机制。遵循闭合性骨折常规手法复位的原则进行复位,尤其在肿胀未明显之时,常可获较好的对位。先对抗牵引,后与损伤机制相反施手法,并在骨折对位稳定的位置上夹板或石膏固定。如旋前外展型应牵引后内翻,并在内翻位上超踝夹板或前后石膏托、U型石膏托固定;旋后内收型骨折则牵引后外翻,外翻位固定;旋前外旋型骨折则牵引后内旋前足内翻挤压,内翻位固定;旋后外旋骨折则牵引后内旋前足至外翻位固定。跖屈型骨折,先跖屈位牵引,再按住胫骨下端后缘(后踝)骨折片,背伸踝关节,复位后以前后石膏托固定。肿胀消后更换1次石膏托,3周后改为功能位固定。踝骨折先行纵向牵引,必要时在跟腱两侧向下推压后踝骨折块,使后踝骨块复位,然后背伸踝关节,内翻(或外翻)内旋(或外旋)复位内、外踝,复位基本满意后行U型石膏托固定,保持踝关节于复位后位置,直至石膏完全塑形干燥。将下肢屈髋屈膝抬高30°,并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情况。定期复查拍片。3周改为功能位U型石膏固定,6周开始功能练习,8周负重行走。

结 果

本组41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治愈率为100%,未发现致残或其他后遗症的发生。

讨 论

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折块使之复位。而复位的基础则是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包括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胫腓下联合韧带,以及周围的关节囊,通过他们将力传导到骨折块,以此来牵拉及旋转骨折块而使之复位,并能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

石膏外固定术 篇3

关键词:Colles骨折,骨质疏松,老年,克氏针,内固定

Colles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 也是上肢最常见的因骨质疏松而易发生的骨折。老年患者因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骨的机械应力明显减弱而易发生骨折。干骺端以松质骨为主, 是骨质疏松的首发部位, 因此干骺端骨折占老龄骨折的多数[1], Colles骨折便是其中之一。目前针对老年Colles骨折的治疗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 此方法对简单的、无明显骨质疏松的Colles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但对伴有骨质疏松的老龄Colles骨折, 就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 常发生复位固定后再移位, 造成晚期腕部畸形、功能障碍等[2]。有人认为, 如果石膏外固定期间发生再移位, 则再次手法复位毫无意义[3], 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 我们采用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41 例老年Colles骨折,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1 例, 男性15 例, 女性26 例;年龄70~87 岁, 平均77.5 岁。左侧14 例, 右侧27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14 h。

1.2 手术方法

采用血肿内麻醉加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患肢外展屈肘90°。在透视下先行手法复位, 具体操作与常规手法复位操作相同。待骨折复位至满意位置后, 保持患肢腕关节掌屈、尺偏位, 在透视下经桡骨茎突近端距桡骨远端关节面0.3~0.6 cm距离范围内, 沿关节面斜向近端、尺侧钻入2~3枚直径1.5~2.0 mm的克氏针, 并穿透尺骨桡侧皮质骨。如有条件行3枚克氏针内固定, 应尽量使3枚克氏针不平行, 以达到三角固定效果, 保证固定的牢靠性。操作要点:a) 针尖不应穿透尺骨的尺侧皮质骨, 以防在结合石膏外固定时发生皮肤压疮;b) 在桡骨茎突近端进针处应避开拇长展肌腱, 以避免固定时影响拇指功能活动和预后肌腱黏连, 影响拇指功能;c) 针尾应保留于皮外, 长度约5 mm, 可以在石膏外固定塑形时加以固定, 以进一步增强克氏针的支撑作用, 避免桡骨远端的短缩, 并且便于日后克氏针的拔除。完成上述操作后, 将患侧关节置于中立位或轻度掌屈、尺偏位, 针尾用消毒纱布包绕、覆盖, 行前臂背侧石膏外固定。

1.3 术后治疗

术后当天即开始行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活动, 包括拇指的屈、伸活动。患肢置水平或抬高位, 以防止手部及前臂水肿。术后3周将腕关节角度恢复至功能位后, 再予以石膏外固定;术后6周去除石膏外固定的同时拔除克氏针内固定, 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0~51个月, 平均11.3个月。经X线复查骨折未发生骨不连和延迟愈合, 掌倾角平均值术前-20.2°, 固定后10.4°, 随访后7.5°;桡骨茎突长于尺骨平均值术前为4 mm, 固定后为10 mm, 随访后为8 mm。疗效按Dienst等[4]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价, 优:无疼痛, 活动不受限, 功能无损伤, 握力同对侧, 腕屈伸度减少小于15°, 本组31 例;良:偶尔疼痛, 剧烈活动时受限, 功能与握力均接近正常, 腕屈伸度减少15°~30°, 本组8 例;可:经常疼痛, 工作时轻度受限, 功能与握力均减弱, 腕屈伸度减少30°~50°, 本组2 例;差:持续疼痛, 工作能力减弱, 正常生活受限, 功能与握力均明显减弱, 腕屈伸度减少大于50°, 本组无。术后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一。为了维持骨折的位置不发生移动, 保障骨折愈合过程的正常进行, 同时使损伤肢体可以早期活动肌肉及关节, 骨折几乎都需要固定。如何对骨折进行确切的固定, 而不影响骨折的愈合, 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 是每一个骨科医生所面临的挑战。Colles骨折属骨科常见病, 老龄患者普遍存在骨质疏松, 骨折经闭合复位采用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 常因固定不牢发生再移位, 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关节面不平整、关节面塌陷, 出现伤腕畸形, 继发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2]。治疗骨折的两大关键问题是骨折端的制动及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完整性[4]。腕关节活动精细, 功能要求高, 正常时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为10°~15°, 尺偏角为20°~25°, 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0~15 mm。这些结构均与腕关节的功能密切相关。桡骨下端结构特殊, 其骨折必须达到理想的复位标准[5]:关节面不平整小于2 mm, 桡骨短缩小于5 mm, 残余背倾小于10°。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内固定技术在骨折治疗方面被更广泛地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加松质骨植骨虽然可维持复位和关节面的平整, 但手术创伤大, 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且手术并发症多[6]、费用高, 老年患者不易接受。很多学者认为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应用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相结合的方法, 既避免了手法复位后因单纯石膏外固定不牢, 导致骨折再移位而引发骨折畸形愈合, 同时也避免了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所带来的较大创伤, 保护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完整性, 降低了骨不连等骨折愈合不佳的可能[7], 也避免了随后将出现的钢板应力遮挡的问题。克氏针本身较细, 其抗弯性能较差, 仅是一种稳定的内固定, 而不是坚强的内固定, 所以手术仍需辅以石膏外固定。早期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或轻度尺偏、掌屈位, 对保护尺偏角及掌倾角有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 腕关节屈曲大于40°时, 腕管内的压力明显增高[8];尺偏角大于20°时, 会引起尺骨盘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过度紧张[9]。而应用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 可以使腕关节固定时尺偏、掌屈的角度减小,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另外, 经过实际研究表明, 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在能达到屈曲20°、背伸35°的条件下, 即可满足绝大部分生活、工作的需要。而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腕关节不论在活动频率及运动强度上均有所下降, 所以我们认为, 采用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老龄Colles骨折是一种固定可靠且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志翠.老龄骨折的综合护理[J].中国骨伤, 1988, 11 (2) :66-67.

[2]付备刚, 王秀全, 王子平.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5, 2 (1) :45-46.

[3]McQueen MM, MacLaren A, Chalmers J.Colles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88, 70 (4) :649.

[4]Dienst M, Wozased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64.

[5]陈永华.应用T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5) :353-354.

[6]Kamano M, Honda Y, Kazuki K, et al.Palmar platingfor dorsally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 (397) :403-408.

[7]徐自强, 安彦军, 郭爱军.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8例[J].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 (4) :284.

[8]Gelberman RH, Szabo RM, Mortensen WW.Carpaltunnel pressures and wrist 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Colles fractures[J].J Trauma, 1984, 24 (8) :747-750.

石膏外固定术 篇4

1 病例介绍

2015年12月3日早上, 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一2岁的荷斯坦种公牛左前肢不能着地, 呈三腿跳状。其腕掌部红肿且肢势已变。故判断因该牛是新引进牛对圈况不熟在运动中被圈中的排粪沟夹中而骨折。患牛体重约800kg, 营养状况良好, 平时饲喂优质的燕麦草和全价配合饲料。

患牛体温38.3℃, 脉搏109次/min, 呼吸56次/min, 患肢腕掌部肿胀明显, 触诊有摩擦音和剧烈疼痛表现, 患肢高度跛行, 属于非开放性骨折。

根据患牛前肢受伤病史, 结合临床症状和触诊检查有骨折摩擦音等, 诊断为左前肢腕掌骨非开放性骨折。

2 治疗

2.1 治疗原则

消炎消肿、复位、固定、补充营养物质和后期加强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2.2 治疗方法

2.2.1 消炎消肿。

正红花油涂患部, 2次/d, 每次50 m L。静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头孢氨苄西林2支+黄芪多糖4支, 连注5 d, 1次/d。

2.2.2 复位和固定。

用牵引法基本复位骨折断端, 维持牵引张力不变的同时, 在骨折线上下15 cm的范围内上一层适当厚度的脱脂棉, 其外用医用石膏绷带 (浸入38℃左右的温水泡软) 多层缠绕塑形, 待石膏固化后, 才能使患牛自由活动, 否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2.2.3 术后防感染。

术后每天两次对患牛进行常规检查, 监测体温、呼吸、脉搏。将头孢氨苄西林2支溶于1 000 m L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 1次/d, 连注5 d。

2.2.4 补充营养和钙。

饲料中适当添加钙质 (碳酸钙、骨粉) 和维生素, 促进患牛的新陈代谢, 加速骨折愈合。

3 术后护理

3.1 前期禁止运动

待石膏完全固化后, 需将患牛放置在铺有大量洁净干草的小圈内, 最初2周限制运动, 并注意翻身, 防止褥疮的发生。每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粉。

3.2 后期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第三周开始慢慢牵溜患牛, 最初每次10~20 min, 并逐步加大运动量, 第四周延长到40~60 min,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后1个月, 患肢已能轻度负重, 第五周后, 患肢能正常负重, 并开始自由活动。此时可拆除石膏绷带, 2个月后临床治愈。

4 讨论

优良的种公牛, 是发展养牛业, 提高畜群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持种公牛良好的生产性能, 延长使用年限, 饲养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保证种公牛的体质健康上, 为此, 除对常见多发病定期检查治疗外, 对种公牛的肢蹄应作到经常规范性的护理。肢蹄是种公牛重要的器官, 肢蹄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种公牛生产性能的发挥。临床上牛骨折的病例很多, 许多病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及时治疗而耽误病情, 或者畜主直接放弃治疗而被淘汰[1]。但对于价值高昂的种公牛来说, 因为骨折而放弃治疗淘汰, 将会对种公牛站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选择合理的骨折治疗方法是挽救种公牛站经济损失的有效途径。在牛腿骨骨折外固定手术中, 石膏绷带法具有所需材料简单、价格低廉、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场地等优点而被大量应用于基层兽医临床骨折病例的治疗上[2]。该病例是比较严重的前腿骨折, 而用石膏绷带外固定法治疗后疗效确实可靠。当然, 患牛年轻, 新陈代谢旺盛, 以及饲养员细心的护理等因素也是促进该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石膏外固定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对152例新鲜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其中男64例, 女88例, 年龄7~84岁, 平均67.2岁。其中超过60岁者男51例, 女73例。按AO分型A16例, A243例, A326例, B127例, B219例, B311例, C19例, C27例, C34例。致伤原因, 摔倒119例, 运动伤23例, 其他1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平均就诊时间1.6h。

1.2 复位方法

患者取坐位, 老年人取平卧位, 患肢外展, 屈肘90°, 前臂旋后位。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 术者握其手掌,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 其余四指置于其腕部紧扣大小鱼际。顺势拔伸3~5min, 然后顺力势骤然猛抖, 提捏按压、左右摇摆使重叠、左右移位得以纠正, 同时迅速尺偏掌屈, B3型则反之, 使之复位。腕部外形恢复正常后, 术者一手托拉手腕, 另一手拇指沿伸、屈肌腱由近向远推按, 以使皱缩、嵌夹的组织、肌腱理顺。

1.3 固定方法

经X线检查骨折复位良好, 将A1型、A2型固定于中立位, A3型、B1型、B2型、C型固定于掌屈30°尺偏20°位, B3型固定于背伸20°尺偏20°位。

1.4 术后处理

(1) 抬高患肢, 夜间可将手腕置于胸前, 密切观察末梢血循环。 (2) 36~48h拆开修整石膏, 调节其松紧度, 7~14d后可再做调整 (3) 观察局部皮肤水肿情况和石膏内皮肤色泽。 (4) 嘱患者早期活动指间关节。 (5) 4~6周后拆卸石膏活动腕关节。

1.5 复位及功能评估标准[2]

1.5.1 复位评估标准

优:无畸形, 无背侧或掌侧成角, 桡骨短缩<3mm, 关节面平整。良:轻度畸形, 向背侧或掌侧成角0°~10°, 桡骨短缩3~6mm, 关节面错位<2mm。可:中度畸形, 向背侧或掌侧成角11°~14°, 桡骨短缩, 7~11mm, 关节面错位>2mm而<4mm。差:严重畸形, 向背侧或掌侧成角≥15°, 桡骨短缩≥12mm, 关节面错位≥4mm。

1.5.2 功能评估标准

优:无功能损害, 无疼痛、麻木等主观症状, 腕部无畸形, 与健侧相比, 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10°。良:轻微功能损害, 但无主观症状, 与健侧相比, 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10°~15°。可:关节功能不理想, 有轻度疼痛、麻木等主观症状, 腕部畸形较明显, 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与健侧相比, 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16°~20°。差:关节功能差, 工作能力减弱, 日常生活受影响, 腕部畸形明显, 伴持续性疼痛、麻木等症状, 与健侧相比, 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范围减小在20°以上。

2 结果

随访12到18个月, 均达到临床愈合, 腕关节功能:优97例, 良49例, 差6例, 总优良率96.1%。固定后发现有7例出现接触性皮炎, 经局部处理改用树脂夹板后皮炎痊愈。24例出现张力性水泡经适当松解石膏并处理水泡后无感染发生。14例因复位牵拉时腕背部皮肤损伤予以局部消毒, 无菌纱布包扎后固定无感染出现。6例出现指间湿疹局部处理痊愈。67例出现不同程度腕部骨质疏松症, 经理疗、功能锻炼结合饮食调理逐步恢复。

3 讨论

3.1 解剖生理

桡骨远端3cm之内是皮质骨和松质骨的交接部位, 也是桡骨形态转变部位。骨从一个形状转变成另一个形状的转折部位是机械强度最弱的部位。任何形状的突然变化将改变结构内应力的分配, 也即出现应力集中或应力升高[3]。这就造成其易骨折的解剖基础。老年人随着年龄进一步的增加, 骨中有机成分进一步减少, 无机成分进一步增加, 导致骨量减少, 骨脆性增高, 这就造成其易骨折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女性绝经后, 雌激素水平下降, 骨量丢失更快, 所以形成女性骨折高发的特征。再加上老年人容易摔倒的原因较多, 如老年性视力下降、高血压、脑血管病、腰椎退变等均可增加其发病率。

3.2 石膏固定的优点

石膏外固定能够为骨折端提供比较稳定而持久的舒适固定, 有效地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造成桡骨短缩, 但老年人手腕灵活性使用要求不高, 可以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因此更适宜有慢性疾患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老年患者。再者可减少手术感染的风险。

3.3 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

(1) 随时观察末梢循环, 创伤性炎性渗出一般在72h达到高峰, 所以3d内水肿会逐渐加重, 患者手背肿胀是正常现象, 嘱患者尽量抬高患手, 夜间仰卧, 腕部置于前胸, 同时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 (2) 定期检查石膏的舒适性, 我们的做法是固定时将石膏双面均抹平, 固定后36~48h拆开, 将内壁不平处敲击、碾平, 边刺用手钳外翻, 原位松紧合适缠绕。这样可以减轻水肿, 防止张力性水泡和压迫性溃疡出现, 并可检查皮肤情况。 (3) 对有糖尿病者要求血糖控制在8~10mmol/L。 (4) 夏季固定时必须洗净皮肤, 指间夹垫纱布条, 以防指间湿疹。 (5)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 增加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 (6) 拆卸石膏检查时助手要牵拉固定好患者腕部, 以防骨折处移位。 (7) 对极不稳定或复位丢失的以及复位要求高的病例建议采用手术固定。

参考文献

[1]欧冬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 49 (8) :130-132.

[2]蔡桦, 卢耀明, 李钊, 等.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 2004, 16 (12) :6-8.

石膏外固定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方便选取2007年10月—2015年10月例收治的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25例)与实验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1.2±2.7)岁;骨折AO分型:4例C1型,6例C2型,11例C3型,4例B3型。实验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53.5±3.4)岁;骨折AO分型:5例C1型,5例C2型,10例C3型,5例B3型。该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骨折AO分型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行X线扫查,实验组于掌侧做一6~8 cm切口,经由桡侧腕屈肌健侧入路,将旋前方肌充分显露,并于桡骨端止点相距0.5 cm处将其切断,将骨折端充分暴露后复位,应用掌侧加压钢板固定处理。对照组常规局麻后以中医手法予以正骨复位,用石膏常规外固定,操作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确认有无异常。常规X线扫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术后6月时随访观察两组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2]

评估两组疗效与患肢活动度,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患者疼痛感彻底消失,患肢功能与活动度复常;②显效:患者疼痛感彻底消失或有明显缓解,患肢功能与活动度基本复常;③改善:患者疼痛感有所缓解,患肢功能与活动度有一定改善;④无效:患者仍感到剧烈疼痛,患肢功能与活动度无任何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疗效评估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两组患肢活动度改善对比

实验组患肢活动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为磁芯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处治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在骨科临床上历来存在不少争议,普遍认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疗效近似于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方案,亦有观点认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而言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依然是必要的,其中以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方案最为合理[3,4]。针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而言,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受伤程度与受伤部位来选择对应的治疗手段:一般情况下,若患者骨折的移位从掌倾角往背侧倾斜的度数大于20°,并且骨折桡骨的缩短长度不少于5 mm、关节面的移位超过2 mm且关节内存在粉碎性骨折等多类型不稳定骨折的情况,容易造成闭合复位后发生再次移位甚至难以复位的现象,当采用外固定治疗而无法起到治本效果时,应选择手术治疗[5]。而如果患者骨折存在移位情况,但通过复位治疗能维持稳定,或不存在移位稳定性骨折时,宜选择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夹板、石膏、外固定器处治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而石膏外固定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其固定效果良好且不会损伤周围软组织,有利于保持血液正常循环,但存在石膏形变、松动、折断、受伤部位受压过度等问题[6,7]。该研究通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0%,较对照组的80.0%明显更高,与陈劲松[8]等所报道95%的治疗有效率相符,表明手术内固定疗效更佳。此外,实验组患者的患肢活动度改善较对照组更优(P<0.05),也充分说明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但在手术前,术者应注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手术方法主要分为背侧与掌侧入路两种:背侧入路主要针对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患者;而针对一般的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患者通常选择由掌侧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9]。该次研究所选研究对象均为一般的桡骨远端不稳性骨折,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案。而在临床治疗中,术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对症施治。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中,手术内固定疗效较石膏外固定更佳,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建议临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生.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行外固定器治疗的观察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4(35):59-60.

[2]王少甫.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选择钢板的作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中旬刊):409.

[3]黄晓楠.老年桡骨远端AO C型骨折修复: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学优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5):5684-5690.

[4]李德胜,李皓桓.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随机对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9):1429-1434.

[5]李宗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34):46-47.

[6]张松,陈廷.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1):3211-3212.

[7]胡畔,张英泽.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41(6):332-339.

[8]陈劲松.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2):92-95.

石膏外固定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30例, 女性10例, 年龄范围为22~45岁,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X线检测, 结果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随访调研工作。分组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 与对照组 (石膏外固定治疗) 两组。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 (平均年龄和致伤因素等) 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不同疗法后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石膏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患者麻醉后行手法复位手术, X线检测结果显示复位满意时缝合后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术后患者遵照医嘱进行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选择锁定加压钢板方法进行治疗, 患者手术前8 h禁饮食, 术前麻醉后, 在腕掌侧横纹向近端延伸约6 cm左右处取手术纵形切口, 在充分保护患者神经和血管的情况下进行逐层剥离切开, 切开后暴露出患者的前方肌, 首先对骨折部位用克氏针固定住, 通过透视机看到对骨折部位的复位合理后用螺钉锁定加压钢板, 用浓度分数为0.9%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后修复前方肌。

1.3 统计指标

患者手术治疗后, 分别在3个月和1年时进行X线检测, 记录骨折恢复情况 (通过ulnar tilt值, palmar tilt值和radial height值指标来反映) 。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行双边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月时, ulnar tilt平均值为 (8.3±1.8) 度, palmar tilt平均值为 (15.2±3.6) 度和radial height平均值为 (9.2±2.6) mm,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治疗后1年时的统计指标也具有类似规律, 具体结果见表1。

注:3月时和1年时, 观察组各项统计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而观察组3月时和1年时统计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对照照组组也也具具有有类类似似的的统统计计学学结结果果

3 讨论

由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通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 X线的相关检测指标比使用石膏外固定方法的对照组更优秀, 由此可以推断出锁定加压钢板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但是1年时, 两组患者的X线相关指标与3个月时的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以推断出, 两组患者骨折手术治疗后在3月时就已经基本恢复至最佳状态。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手术的实质是内固定手术方法, 而石膏外固定手术实质是内固定手术, 患者治疗后均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时间一般固定6周, 在这6周期间一直要做股四头肌锻炼, 这样能明显减少肌肉萎缩。拆除石膏后先不能完全负重, 这时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因为术后6周期间是骨折愈合最快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所以尽量减少引起骨折端即使微动的因素。石膏外固定的方法由于手术固定不牢靠, 桥接固定, 或者骨圆针髓内固定, 或者某些踝关节骨折固定, 再或者因手术难度大, 手术材料限制导致的手术固定不牢靠, 这些需要石膏或者支具外固定[3]。但锁定加压钢板从内部固定骨折部位, 具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与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方法相比, 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比较石膏外固定方法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资料。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月时, ulnar tilt平均值为 (8.3±1.8) 度, palmar tilt平均值为 (15.2±3.6) 度和radial height平均值为 (9.2±2.6) mm,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石膏外固定,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1]严松鹤, 胡钢, 蔡建平, 等.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3) :217.

[2]杨琳.经掌侧入路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155-156.

石膏外固定术 篇8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石膏外固定,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为骨科临床常见的骨折方式之一, 而该类骨折后往往伴随着尺骨茎突的骨折[1], 为了对比锁定加压钢板与石膏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 笔者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例资料, 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9例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40例, 女性9例, 年龄范围为22~41岁, 平均年龄为 (30.23±15.62) 岁。所有患者按照致伤因素进行分类:车祸致伤者25例, 暴力致伤者12例, 高空坠落致伤者10例, 摔伤者2例。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临床均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伴随尺骨茎突骨折的患者, 参与调查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该项调查。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及其他对手术耐受性极差患者。49例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选用锁定加压钢板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26例, 选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23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两组患者分别在锁定加压钢板与石膏外固定两种治疗手段治疗后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治疗方法:手术前常规麻醉, 达到麻醉效果后, 手术切口取腕掌侧横纹向近端延伸约六厘米纵行切口, 逐层切开后, 充分暴露旋前方肌 (剥离时注意保护正中神经及附属血管等) , 剥离后对断端清理处理, 对骨折部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对背侧切口进行辅助性复位。在透视机检查复位满意后, 置入锁定加压钢板 (同时用螺钉固定) , 透视机检查满意后, 冲洗处理, 修复旋前方肌。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 对有水肿患者常规消肿处理。对照组方法:患者禅常规麻醉后, 在X线影像学指导下进行手法复位手术, 术后以根据患者需要选用石膏固定 (也可以用夹板进行外固定) , 患者术后恢复时期常规进行功能训练。

1.3 平均指标

一是根据dienst标准[3]进行评价, 并计算优良率, 以此对比锁定加压钢板与石膏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二是统计观察组患者术后3月以及术后1年的X线测定结果 (指标包括:palmar tilt平均角度, ulnar tilt平均角度和radial height平均长度) 和功能评分情况, 以此评价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按照文章指标统计后, 进行平均值计算 (数据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 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中进行组间比较, 计量资料用t检验, 最后结果显示手术前后的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秀者14例, 治疗良好者9例, 治疗尚可者3例, 优良率为88.5%, 对照组治疗优秀者5例, 治疗良好者8例, 治疗尚可者1例, 治疗效果差者9例, 优良率为56.5%, 两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术前X线palmar tilt平均角度为 (-13.4±4.8) °, ulnar tilt平均角度为 (5.1±1.8) °, radial height平均长度 (3.1±0.9) mm, 功能评分平均值 (4.2±1.8) 分, 与术后3个月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术后3个月时的统计指标与术后1年的统计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结果如下表1。

3 讨论

在桡骨远端发生的骨折临床上常常伴随着尺骨的茎突骨折, 但在骨科手术中, 并发症尺骨茎突骨折的处理有很大的争议[2,3,4]。部分医学工作者认为尺骨茎突发生骨折时, 其在基底部的撕裂及移位超过一旦超过2mm, 这很可能会导致下尺桡关节的不稳定, 同时也会伴随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撕裂现象, 由此会产生腕关节的能动范围的减少和活动力量的减弱, 同时腕关节受伤部位的疼痛增强, 为了缓解这一临床表现, 应该在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需以克氏针钢丝或一枚小螺钉复位固定, 当X线透视机观察到桡骨远端解剖关系恢复后, 即可恢复下尺桡关节的内在稳定性[5,6]。

通过长期对锁定加压钢板手术的实践, 笔者总结了几点手术体会:一是要注意该操作的无创性, 手术需要在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的前体下, 尽量保留患者骨折块的血运, 防止使患者的腕关节失稳, 另外, 开发复位的主要操作谜底是要使患者的关键面恢复平整,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骨折的固定强度, 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 对骨折部位的固定应该使用松质螺钉 (也可根据患者需要进行值骨) , 如果对骨折的固定不坚强, 而通过术后长期的外固定弥补, 就会失去锁定加压钢板手术的手术意义。

本文对49例病例资料的统计, 最终也近一步说明了锁定加压钢板手术能够有效维持骨折和关节面的复位, 术后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天泽, 孟庆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36例[J].陕西中医, 2010, 31 (4) :433-434.

[2]索国胜, 钟福宝, 郭彩红, 等.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5) :2218-2219.

[3]张殿英, 姜保国, 傅中国, 等.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20 (1) :24-26.

[4]刘兆杰, 张银光, 胡永成,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8) :698-702.

[5]黄俊, 纪方, 张幸, 等.外固定架结合微创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8) :575-578.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下一篇:数字化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