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

2024-08-21

外固定架(共11篇)

外固定架 篇1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位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的骨折, 占骨折总发生率的1/6, 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其中又以Colles骨折最常见, 表现为骨折远端桡侧及背侧移位, 多见于老年女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Colles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高, 已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手法复位外固定是Colles骨折传统治疗方法, 但解剖复位较差, 存在畸形愈合的风险。随着研究的深入, 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新技术逐渐增多, 但其疗效缺乏科学论证[1]。为此, 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三种治疗技术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300例, 男138例, 女162例;年龄60~78 (66.3±1.5) 岁。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0例, 3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患者年满60岁, 经X线检查确诊为Colles骨折; (2) 患者符合上述三项治疗适应证; (3)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风险, 同意研究。 (2) 排除标准: (1) 患者存在全身性多发创伤骨折或病理性骨折、骨质代谢异常等疾病; (2) 患者存在心肺肝肾不全等疾病[2]。

1.3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做好整复前检查和准备, 患者平卧位, 以两人整复法矫正, 待畸形消失复位成功后以小夹板固定;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 手法复位步骤同前, 复位成功后以外固定架固定复位;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 完善术前检查, 患者仰卧位, 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后T型形板内固定[3]。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评价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 复位程度, 腕关节活动评价及临床疗效。显效:骨折症状和体征消失, 解剖复位良好, 腕关节运动完全恢复, 握力正常;缓解:患侧手腕有轻微肿胀, 疼痛、压痛感弱, 解剖复位基本正常, 腕关节活动略受限, 握力稍下降;无效:患侧手腕持续肿胀或畸形, 解剖复位欠佳, 关节僵硬, 腕关节活动障碍, 握力下降[4]。总有效率= (显效+缓解)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 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 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表3。

(±s)

注:与C组比较, *P<0.05

注:与C组比较, *P<0.05

(±s)

注: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老年Colles骨折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多由低能量跌伤所致, 目前其治疗方法较多, 主要包括传统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及外固定架固定、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等, 但各种治疗方法互有优劣, 疗效参差不齐, 缺乏充足有效的科学论证。故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三种治疗技术进行研究, 探讨其骨折复位程度, 腕关节功能恢复特点和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指导[5]。

随着手术内固定技术研究的深入, 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良好的腕关节功能恢复取决于完整的解剖复位, 非解剖复位具有导致关节疼痛、关节不稳、关节退变导致活动度丢失和功能障碍的风险。因此, 尽管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损伤较大, 但因其可靠的解剖复位日渐成为治疗的首选, 本研究结果亦表明T形钢板内固定的解剖复位效果远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6]。

然而由于老年Colles骨折患者腕关节活动和功能要求低于中青年人群, 结合老年人创伤愈合差, 手术要求高的特点, 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受到患者及家属甚至临床医师的排斥和拒绝, 更倾向于患者耐受性高、治疗风险低的手法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等非创伤性治疗。但是研究结果数据科学证实T型钢板内固定解剖复位完美, 治疗效果优越, 值得应用。因此, 应积极向患者解释该技术的优越性, 消除过多的风险担忧, 并大力推广该技术的应用[7]。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及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300例老年人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密切护理, 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B组给予外固定架固定, C组给予T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统计3组患者愈合时间、骨折复位程度、腕关节活动度及疗效评价。结果 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B组, 腕关节活动评价优于A组、B组, 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 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A、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与B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评价、总有效率及骨折复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解剖复位, 腕关节功能和疗效均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

关键词:Colles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 小夹板,内固定, T形钢板,老年

参考文献

[1] Young BT, Rayan GM.Outcome following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low-demand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J].J Hand Surg (Am) , 2012, 25 (1) :19-28.

[2] 王卫明, 赵德伟, 王铁男, 等.小切口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86 (7) :486-488.

[3] 闫宏伟, 王坤正, 赵小魁, 等.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34 (3) :267-269.

[4] 何本祥, 檀亚军, 夏万荣.平法复位小夹板联合中立板双重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中国骨伤, 2012, 25 (6) :496-498.

[5] 冯翔宇, 冯经旺, 尹憬欣, 等.掌侧支撑钛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8 (3) :272-273.

[6] Kreder HJ, Agel J, Mc Kee MD,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metaphyseal displacement but without joint in-congruity:closed reduction and casting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spanning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tional percutaneous K-wires[J].J Orthop Trauma, 2012, 20 (2) :115-121.

[7] Jaremko JL, Lambert RG, Rowe BH, et al.Do radiographic indice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reduction predict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 receiv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J].Clin Radiol, 2007, 62 (1) :65-72.

外固定架 篇2

适用范围:供医用导管固定

使用方法:

1、打开包装,取出产品

2、根据所固定的导管及固定的位置不同,选择不同规格型号使用:

3、普通粘贴使用以下方法使用:

a)撕除涂胶皮肤贴片的离型纸,将导管固定装置贴在无皮肤破损处,轻按抚平,使皮肤充分接触。

b)松开尼龙粘扣,撕除涂胶泡棉片上的离型纸,将导管固定在泡棉片上,扣紧尼龙粘扣

4、绑定型按以下使用方法使用:

a、松开绑带,绕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拉紧绑带后固定。

b、松开尼龙粘扣,移动尼龙粘扣到合适位置,将导管防在尼龙粘扣中。扣紧尼龙粘扣。

5、简易粘贴型撕除离型纸,先用手将医用导管按在皮肤上,在用产品固定。

注意事项:

1、本产品为无菌物品

2、本产品仅用于固定医用导管

外固定架 篇3

精神病人在疾病發作期间极易发生肱骨骨折,以往切开复位病人极不配合,术后愈合不是很理想,外固定架具有创伤小,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恢复快特点,广泛应用于精神病人肱骨骨折固定术中。我科2010年7月一2012年6月收治了因躁动等原因所致的肱骨骨折患者,其中36例采用了肱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经护士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4~76(平均42.5)岁。右侧20例,左侧16例。闭合性骨折28例,单纯横行、斜行及螺旋形骨折8例。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骨折的患者大多是精神疾病发病时引起的,情感表现多样,如情感淡漠、悲痛万分、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烦躁、易怒、兴奋、冲动,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热情,针对患者的不同心态,向患者及亲属讲解手术的意义、手术治疗的大致过程及相关护理问题、注意事项,解除患者及亲属的各种思想顾虑,设法取得患者的合作。合理科学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质量,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1】

2.2 术后护理 (1)保持病室清洁安静.温度、湿度要适宜,利于患者休息,患者回病房后,先去枕平卧,禁饮食6h,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责任护士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min记录1次,观察切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下敷料清洁、干燥,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帮助患者洗漱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2)外固定针道护理:针道感染为骨盆骨折外固定术最常见的合并症,术后每天清洗固定针及周围皮肤,使用无菌蒸溜水和棉棒清洁钉孔,擦干后无须包扎。针道周围的焦痂要及时清理,使针道分泌物排出。疼痛,误伤或划破被单。(3) 功能锻炼: 3天开始做肌肉等长收缩训练,1周后做肘关节主动伸屈锻炼,当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

3 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精神病人肱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病人易配合合的优点,可以缩短治疗及卧床时间,避免二次手术。解决以往精神病人术后护理难的问题,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本组病例中均未发生并发症,预后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外固定架 篇4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胫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实际工作中, 骨外固定器在胫骨骨折中应用愈来愈广泛, 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5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4~68岁。左侧35例, 右侧15例。按AO骨折分类法[1]:C1型5例, C2型17例, C3型28例。开放性骨折16例, 闭合性骨折34例。上段骨折4例, 胫骨中段骨折28例, 下段骨折18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2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仰卧位。闭合性骨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对开放性骨折, 彻底清创后, 直视下复位。

将胫前内侧面的皮肤与深筋膜用尖刀片切开, 钉孔处皮肤应无张力, 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 直达骨皮质, 插入有管芯的外套筒并顶压在胫骨上, 用小于螺钉直径1~1.5mm直径的钻头与骨纵轴成垂直角度钻孔, 并钻过对侧皮质, 丝锥攻丝, 向胫骨两断端穿入4个螺钉, 骨折远近侧各2个, 必要时可根据骨折实际情况加用螺钉, 与胫骨内板垂直, 并相互平行。以穿透对侧骨皮质0.5cm为宜, 靠近骨折端的2个螺钉孔应距骨折线至少3mm以上, 然后将钉尾固定于连接杆上, 拧紧螺钉夹, 距皮肤至少预留lcm间隙。术后24h开始足趾活动和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术后72h开始进行踝关节及膝关节屈伸活动。

2 结果

本组3例因软组织挫伤重, 术后合并皮肤坏死、感染、骨外露, 经皮瓣转移修复而愈, 1例螺旋型骨折患者因自行下床活动负重较早而骨折移位, 造成成角畸形, 3例胫骨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发生延迟愈合, 其余无并发症。本组随访为6~28个月, 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个月, 最长19个月, 平均6个月。50例均获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后拆除支架, 邻近关节功能正常, 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良好。

3 讨论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 上段略呈四方形, 中下1/3处最细且脆弱易发生骨折, 且胫骨的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 骨折处易发生皮肤损伤, 同时胫骨的营养孔位于骨干的后上方, 因此中下1/3部位的骨折因血液循环不良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穿钉注意事项:皮肤切口时进钉处不要太紧, 进针点的皮肤张力不能高;为避免螺钉的方向错落不一, 骨折复位后, 先在距骨折端的远侧各穿一钉用外固定杆初步固定, 调整骨折段的对位对线至满意, 维持复位状态, 再确定近骨折端的两枚螺钉进针点及方向, 完成骨折固定。

防止螺钉松动、感染:术中螺钉要穿过对侧骨皮质5mm, 避免盲目穿针损伤大血管与神经;术后预防针孔感染, 螺钉与皮肤接触处每天滴注75%酒精2次;随时检查螺钉有无松动, 并拧紧。定期摄片观察, 对于发生固定针松动、针道扩大和针道感染, 或者观察到骨痂生长相对以前较缓慢, 或者有骨吸收的现象, 就果断拆除外固定支架, 改为小夹板外固定, 促进骨愈合。

本组骨折治疗体会:闭合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 患者痛苦小, 住院时间短, 花费少。开放性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既能进行有效固定, 又有利于伤口处理及治疗。外固定架技术为弹性固定, 尤其适用于周围肌肉少, 骨面距皮肤近的区域[2]。同时膝关节、踝关节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有利肿胀消退, 避免肌肉萎缩, 减少关节的僵硬。

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 手术简单, 减少手术创伤, 简化了手术程序, 缩短了手术时间, 操作方便, 创伤小, 既能固定牢固, 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端血运, 有利于早期血管和骨痂的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适宜早期下床活动, 又不影响关节功能, 便于外伤的换药, 伤口的检查。尤其是中下1/3处骨折选择外固定支架治疗, 固定物远离骨折端, 可以保护骨折局部的骨膜和软组织血液循环, 对骨折愈合十分有利[3]。对难以用内固定方法治疗的粉碎性骨折, 可以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6~107.

[2]姜保国.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07.

外固定架 篇5

关键词 胫骨 开放骨折 三维外固定架

2003年9月~2008年8月采用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38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12~69岁,均为开放性损伤。车祸伤24例,工伤8例,摔伤6例,伴血管、神经损伤3例,同时合并其他部位骨折5例。

手术方法:均急诊6小时内施术[1],腰硬联合麻醉或连续硬膜下麻醉,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创,上止血带,常规消毒,伤口延长或不延长,牵引初步复位,在骨折远近折端胫骨中央各切2约10cm切口,血管钳撑开组织至骨膜,钻孔,拧入4枚外固定架螺钉,安装外固定架连接杆,复位骨折并保持位置,调整三维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确定骨折位置好,加压装置加压并固定牢固,若有血管、神经损伤修复损伤的血管、神经,最后缝合伤口,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病例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33例骨折正常愈合,愈合时间6~12个月,3例骨折延迟愈合,愈合时间14~20个月,2例病例不愈合,经Ⅱ期手术祛除外固定架选内固定并植骨后愈合,3例创面感染,经冲洗、换药、用药后愈合。1例骨缺损较多,术中植异体骨感染骨髓炎,后经扩创、置管对口冲洗引流,骨髓炎治愈,骨折愈合18个月后祛除外固定架。

讨 论

胫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不适宜内固定,内固定内置物增加感染机会,若感染,必须取出内置物,手术失败。三维外固定架固定,钉与外伤创面保持一定距離,又不与骨折接触,减少感染机会,而且外固定架方向可万向调节,有助于骨折复位及稳定支撑骨折,同时可创造良好手术条件与操作空间,处理损伤的血管、神经及清创缝合伤口。

三维外固定架优缺点:①优点:手术操作简单、方便,胫骨骨折远近折端4小切口,钻4孔、4钉及外固定架连接杆固定,且三维外固定架调节方便,即使4钉孔不完全在一直线上,复位骨折固定时调整连接杆上固定螺钉孔方向即可。创伤小,骨折复位利用原伤口延长或不延长伤口,不剥离折端骨膜或极少剥离,这样,折端骨膜损伤小,血运好,有利于骨折愈合。便于术后处理,骨折外固定架固定稳定后,可及时处理创面,修复损伤血管、神经及处理其他骨折,在需要保持开放的伤口,便于再清创,敷料更换及观察损伤组织,也不防碍中厚皮片,局部转移皮瓣、交腿皮瓣或带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瓣应用[2],还有利于术后换药,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还减少护理工作强度。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术后6小时麻醉过后即可屈伸患肢功能锻炼(血管、神经损伤修复病例除外),可减少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肌萎缩等并发症,同时亦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骨折愈合后外固定架易于祛除。二次手术创伤小。②缺点:不能早期负重行走,三维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起支撑作用,不是十分坚强固定,而胫骨粉碎骨折属不稳定骨折,早期完全负重易致骨折移位,变形。穿脱衣服不方便。影响美观。

注意事项:每一骨折端(远近折端)2钉孔不能太近,否则外因架连接杆锁定锁丝不易调节,不易复位固定骨折,最好切口前用外固定架比试一下确定大致位置。连接杆尽量靠近肢体,以不压皮肤为好,以增加稳定性,标准4钉外固定中,两钉应尽可能靠近折端,另两钉远离折端且4钉均应穿入骨质较好部位[1]。钉根部无菌敷料包扎,早期及时酒精消毒且不要祛除敷料,后期不要揭掉钉根部环状痂膜,否则易导致钉根部感染。后期6~8周后部分负重活动后及时拧紧外固定架固定螺丝,以防外固定架松动后骨折再移位。

参考文献

1 冯琼华,余国荣,许黄雄,等.急诊外固定架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10:850.

2 胥少汀,葛宝丰.余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87.

自凝外固定架及临床应用 篇6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自凝树脂 (PMMA)

近关节部位骨折, 特别是接近关节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的处理难点[1], 使用外固定架固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而成品外固定架在关节内固定和小儿骨骺部的固定应用往往受到一定限制。1999年8月, 我们依据PMMA自凝的特性研制出该固定方法。至2009年4月共用此法临床治疗102例。效果良好, 介绍如下:

1 应用成式

1.1 术前预案

详细读片并了解患肢情况, 分析骨折移位及其剪力发生机制, 选择正确的插针方向和位置, 此举对术后能否痊愈起到关键作用。器材准备: (1) 克氏针或斯氏针, 其大小视骨直径而定, 一般情况下掌指骨1.2~1.8mm的钢针, 跗跖骨2.5~3.2mm的钢针, 肱桡尺骨2.5~3.5mm的钢针, 关节部位可视情况而定, 以能对抗活动剪力为准。 (2) 足量的PMMA液和粉。 (3) 小刀柄 (调和粉液用) 和量杯。

1.2 复位过程

首先是闭合复位, 可以用各种方法整复且能达到功能对位, 其要求维持对位时间应超过本外固定架形成的时间, 对于手部和足部的大部分骨折适用。再者是切开复位, 由于有时切开复位比闭合复位更容易且显示了微创原则[2]。

1.3 插针

插针应遵从避免压迫神经血管、不穿过肌腱的原则;固定针应平行插针与扇型插针[3]相结合, 忌同一针组固定针平行;组内针距要大于本骨折段的30%;组间距过大不利于稳定, 针到骨折线距离不大于1~3cm为准[3];最好穿透对侧骨皮质;此为单边者应在张力侧固定。

1.4 自凝外固定架的成形

以尺测量插好的远近钢针的距离为本外固定架的长度 (cm) , 以长×3 (宽度cm) ×1 (厚度cm) 为体积 (ml) 的PMMA粉再加适当体积的液 (一般为粉∶液=2∶1) 。混合后不断搅拌掺和粉液, 在成团期内按钢针分布走向黏附于其上, 距离患肢皮肤>1cm为宜 (以免肿胀后压迫皮肤) , 待凝固后去除维持对位的外力或工具, 活动患肢见其稳定, 手术结束。若稳定不够, 可补充插针于利于抗剪力的部位, 再用PMMA粘接之可使稳定。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自1999年8月至2009年4月本组病历102例。男80例, 女22例;年龄最小7岁, 最大70岁;距骨骨折4例, 掌骨骨折13例, 指骨骨折10例, 尺骨骨折17例, 桡骨骨折18例, 尺桡骨双折13例, 胫骨平台骨折12例, 跖骨骨折15例。

2.2 临床结果

术后随访4~40个月, 30例术后6周, 60例术后8周, 12例在11~24周间达到临床愈合或去除外固定。94例去除外固定后4周邻近关节功能基本达到健侧水平。8例愈后关节活动度比健侧少10%不影响原工作。针孔感染3例, 加强换药或用抗菌药物后愈, 未留功能障碍;1例掌骨头骨折患者自行拔除固定未造成再移位;1例尺骨骨折患者术后6周再次摔倒造成固定针折弯而骨折无移位和一例跖骨骨折患者术后2周再次摔倒, 骨折仍对位良好未作处理, 8周后达到临床愈合去除固定;4例距骨骨折全部部愈合无发生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1例2年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5例可疑钢针松动, 辅助石膏外固定后而愈。无一例发生骨髓炎及全身感染。无一例发生固定架及钢针断裂 (图1~图5) 。

3 讨论

3.1 固定原理

PMMA凝固后足够刚度以及对钢针良好的嵌合性能使形成的空间结构能维持骨折对位, 在凝固期间钢针的位置方向不变, 成形后由钢针限制骨折线远近端的移位, 故命名为自凝外固定架。

3.2 取材方便、价廉

PMMA即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市售的有骨水泥、自凝造牙粉剂、仪齿基托树脂等价廉易得。消耗材料费不及达到同样固定效果的成品外固定架的1/3。

3.3 适应性强

真对关节部、骨骺及短小骨骨折的形式多变和解剖结构的复杂性, 现有成品外固定器往往不能满足其适应性。而PMMA凝固前的随意塑形适应了几乎所有穿针位置的选择, 在骨质允许的情况下, 只要达到解剖复位, 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支持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不必拘泥于采用何种插针方式[4]。在常温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时间可长达5min, 此期间术者有足够时间塑形成预期的力学外观。其分割和再连接使该固定所具有的刚度不变, 满足了使骨折远、近端与外固定构成几何不变体系[5]和骨折早期坚强固定和中后期弹性固定的要求[3], 而PMMA具有质轻、坚固、耐腐蚀、能透X线 (Ⅱ型骨水泥除外) , 更有利于围手术期管理。本固定的强度为骨皮质的1/2[6]。本组外固定中没有发生外固定架及钢针断裂者, 证明了该固定架有足够的刚度对抗骨折移位。其骨折能早期愈合可能是由于自凝外固定系中和位固定[6], 可在骨折修复区获得最佳循环张力刺激[7]有关。

3.4 缺点

与成品外固定架相比, 存在外形不够美观。

总之, 自凝外固定架能代替和弥补传统成品外固定架的部分不足之处, 是一种更简廉可靠的外固定架,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保国, 张殿英, 傅中国等.外固定架在肢体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8) :1-3.

[2]Wu JJ, Shyr HS, Chao EY, et al.Comparison of osteotomy healing unde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with different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4, 66 (8) :1258-1264.

[3]刘国平.实用骨科外固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306-310.

[4]姜保国.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8, 1 (2) :148.

[5]黄克勤.实用外固定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4.

[6]葛宝丰, 卢世璧.手术学全集 (矫形外科卷)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279-295.

外固定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8例, 女42例。左64肢, 右58肢, 其中2例为双侧肢体。年龄10~72岁, 平均32岁。骨折部位:胫骨上段骨折16肢, 中段骨折40肢, 下段骨折58肢, 超1/2段粉碎性骨折8肢。81肢为开放性骨折, 108肢为粉碎性骨折, 16肢合并皮肤和肌肉严重挫伤, 3肢合并骨缺损。在胫骨上段跨膝关节固定的2肢, 胫骨下端跨踝关节固定的8肢。79例为多发复合伤。11例合并脑外伤, 其中4例为脑挫裂伤, 7例为硬脊膜下血肿;9例合并腹腔脏器伤;17例合并肋骨骨折, 9例有胸腔积液;15例合并膝关节损伤;6例合并脊柱损伤, 其中3例不全截瘫;1例合并椎体肿瘤并截瘫;38例合并四肢多发骨折;2例合并下肢大血管损伤。11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2 h, 平均3.5 h。另有3例伤后3~7 d入院。使用材料:无锡向阳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架。

1.2 治疗方法

根据小腿全长X线片, 了解骨折类型, 测量、计算骨折长度, 选择长短适宜的外固定架连接杆。采取闭合复位或骨折处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的方法。有蝶形骨块或斜形骨折的, 用1~2枚拉力螺丝钉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 应先清创, 有骨缺损的清创后估计感染可能性不大的可一期植骨。固定钉与骨干垂直且两两平行立体交叉约70°置入, 靠骨折端的两枚固定钉尽量靠近骨折端, 远端的两枚固定钉尽量靠近外固定架两端, 骨与架体尽量靠近, 外固定架与骨干组成三棱柱式框架式结构, 然后再锁紧各关节。对开放性骨折应给予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剂量的脱水药物。术后第2天即可行功能锻炼, 早期行患肢不负重锻炼, 在床上伸屈关节活动或扶双拐下床行走。复位好的横断骨折术后不痛时即可部分负重, 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由于轴向压应力几乎全由外固定架负担, 过早负重可造成固定钉疲劳断裂, 不可过早负重。定期复查X线片, 待骨折处有骨痂生成时, 即可逐渐负重。

2 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 26例27肢在3个月内愈合, 78例79肢在3~6个月愈合, 16例在6~9个月个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2个月, 一期愈合率为99.1%。解剖复位88肢, 功能复位34肢。有2例胫远段端粉碎性骨折, 踝关节活动受限, 背伸0°, 跖屈20~30°。其余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有7肢复查时发现外固定架松动, 及时给予紧固。1例外固定架夹块固定螺丝滑丝, 及时更换螺丝, 未影响愈合。有4例软组织损伤污染严重、伤口感染, 经换药、肌皮瓣转移2~4个月创面愈合。

3 讨论

单臂外固定架适用于胫腓骨骨折, 因前内侧无肌肉附着, 在此进钉不影响肌肉活动, 不造成副损伤。架便于靠近骨干, 稳定性好。无论开放性骨折还是粉碎性骨折, 只要使用方法得当, 多能一期愈合。由于单臂外固定架单边、单平面设计的局限性, 使骨折端稳定性、外固定架坚固性都受到较大影响。我们选择固定钉与骨干垂直且两两平行、立体交叉约70°的进钉方法, 使骨干的4根固定钉及架体立体交叉组成一个刚体, 根据几何不变体系, 稳定性大, 承载力, 抗弯力、抗扭转力明显增强, 实现了早期加压固定及后期弹性固定。

3.1 单臂外固定架立体交叉固定与平行固定的比较

众所周知, 平面体无论在承载能力、抗剪切力, 还是抗扭转力上均不如三棱柱体, 为此起重机臂的设计为三棱柱形或四棱柱形, 三棱柱体的力学性能更稳定。将一块铁板塑成三棱柱体, 它的力学性能就可增加几十倍。为此, 笔者改平行固定为立体交叉固定, 骨折端稳定性就大大增强。

3.2 单臂外固定架与半环式外固定架的比较

①单臂外固定架固定钉较粗, 较可氏针刚度大, 稳定性好;②不从肌肉面通过, 不损伤肌肉, 活动时不影响肌肉收缩;③架体较少且在前内侧, 对患者干扰少。

3.3 外固定架的优点

①创伤小, 便于安装, 也便于拆除;②便于进行软组织处理;③对骨折局部基本无干扰, 不或较少增加创伤, 利于保护局部血运;④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进行加压、拉伸或维持平衡。更适合于复杂外伤;⑤为感染性骨折尤其是感染性不愈合的早期处理打下了基础;⑥可同时治疗骨不连与肢体短缩;⑦固定较牢固, 可早期活动关节, 关节不僵, 同时促进患肢血运, 加速愈合;⑧在其它固定方法难以奏效时, 可选择此种方法[1]。

3.4 外固定架的自动加压问题

生物力学和组织形态学研究表明, 骨折愈合类型和骨改建的过程视骨折固定方法和器材有关, 其中重要因素是固定装置的刚度。固定装置的刚度越大, 该装置在载荷下的变形量就越小, 其固定作用就越坚强, 坚强固定产生骨折一期愈合。坚强的骨外固定也产生一期愈合。固定装置的应力遮挡作用过大, 将显著减少骨折端的应力刺激, 从而导致骨缺失和骨组织紊乱。新的骨折治疗观念认为:骨折早期实施牢稳固定, 在中后期要减少应力遮挡实施弹性固定。

3.5 使骨折加快愈合的措施

良好的复位, 保持骨折端的正常应力刺激和改善骨折局部的血运。

3.5.1 保持骨折端稳定的措施

①外固定架的长度合适, 固定后的外固定架不能扭曲或成为“Z”字形。固定钉与骨干力线垂直且4根钉两两平行互相交叉约70°, 与架连接后, 骨、架、钉形成三棱柱立体框架式结构;②外固定架的夹块尽量靠近骨干, 只要在局部肿胀后夹块不压迫皮肤即为合适。中间两枚钉子尽量靠近骨折断端, 两端两枚钉子尽量靠近外固定架两端。也就是说, 骨折一端的两枚钉子不但要交角进钉, 而且相距越远越好;③横断骨折应加压, 增加骨折端的压应力;④斜行骨折应作小切口上两枚拉力钉;⑤所选钻头应与固定钉直径适配;⑥固定钉只固定单侧皮质稳定性差, 深度刚好穿过对侧皮质1~2个螺距为合适;⑦在松质骨上固定一定要选择松质骨钉;⑧骨折端的破裂骨膜应保护, 以保护骨折端的血运和稳定性;⑨固定钉应平行植入, 防止钉架之间产生应力, 造成钉架疲劳折断;⑩上、下肢外固定架、固定钉不得混用。

3.5.2 保持骨折部血运良好的措施

①术前保持骨折断端稳定;②骨折部不切开或作小切口, 尽量不剥离骨膜;③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④骨折部理疗和电刺激。

3.6 外固定架缺点

①固定架在体外, 穿衣、活动不方便;②钉道渗出感染率较高。钉道感染松动后, 影响愈合;③洗澡不方便;④ 外固定架的关节可发生松动, 要经常检查;⑤单臂外固定架固定钉眼较粗大, 小腿皮肤上可遗留疤痕。

4 结论

本院开展的单臂外固定架立体交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 经过120例临床实践证明, 此方法简单, 固定坚强、手术时间短, 特别是不需对原有的外固定架进行特别的改造, 不需增加特殊的设备, 只需改进进钉方法, 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费用不增加, 患者康复快,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等诸多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外固定架固定交腿皮瓣的术后护理 篇8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交腿皮瓣,外固定架,护理

皮瓣移植术是指将某一部位带有血供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皮瓣转移到另一部位,达到消灭创面、整复畸形和缺损的目的。适用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胫后动脉一条主干血流通畅而另一条因损伤缺损或闭塞而不适宜做游离皮瓣移植及不能用局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1]。以往术后都是用石膏固定双小腿,但患者被强制性固定整个双下肢极为痛苦,伤口皮瓣血运不易观察,皮肤易发生褥疮等。自2003年来笔者在交腿皮瓣术后应用外固定架交腿固定45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小腿皮肤脱套伤、烫伤或砸伤等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一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可能引起骨外露。皮肤缺损导致骨外露大多在前内侧。男32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岁。骨折部位:小腿中上段10例,中段13例,中下段12例。皮肤缺损10 cm×5 cm至35 cm×15 cm,就诊时间1 h至18 d。

1.2 治疗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部位、程度、皮肤软组织损伤等具体情况随意放置,既可以放于双小腿上面,也可放于双小腿下方。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皮瓣转移术后,应注意患肢制动、保暖、镇痛,避免闻烟味及禁食辛辣食物,防止血管痉挛,导致皮瓣循环障碍的发生。因此,患者要放在安静、温暖、卫生的病房,室温控制在22℃~24℃,空气湿度在40%左右。减少探视人员,疼痛时及时给予镇痛剂。

2.2 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用软枕垫高患肢10~20 cm,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局部组织水肿,并保持患肢有效的制动,防止肢体受压发生血管痉挛,交腿皮瓣术后需卧床3周,患者一般难以忍受,因此应协助其翻身。在变换体位时,嘱患者动作要轻柔,位置要适当。局部移位时,要避免皮瓣部位受到牵拉和受压。禁止在患肢进行静脉穿刺,严防静脉栓塞。要随时纠正患者对血供不利的体位。要注意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床铺平整,每日定时为其按摩受压部位,本组无1例褥疮发生。

2.3 皮瓣的观察与处理

2.3.1 色泽

移植皮瓣术后色泽较健侧稍红,如色泽青紫,常表示静脉回流受阻,苍白则表示动脉供血不足,观察色泽变化时应避免在强光下进行,以防出现偏差而导致误诊。

2.3.2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是了解真皮下毛细血管是否充盈、血供是否存在的有效方法。用玻璃棒或小手指指腹压迫移植皮肤呈苍白,压迫物移去肤色应在1~2 min内转红润,如超过5 s或反应不明显应考虑有血循环障碍的存在。

2.3.3 定时定位测量皮肤温度

术后3d内测量皮肤温度1次/h,并与健侧作对照,测量皮温的部位要固定,3~5 d测量1次/2 h。6~7 d测量1次/4 h。如情况正常7 d后停止测量,但如皮瓣出现血循环障碍,则应测量1次/h,如皮瓣温度低于健侧3℃以上并伴有色泽的改变,常提示有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如皮温维持在31℃以上则属正常。如皮温降低至27℃~31℃,提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2.3.4 出血和水肿

一旦发生局部出血,应查明原因。出血量较多,移植皮瓣发生血运循环障碍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出血量不多,有自然止血的趋势,不影响移植皮瓣血液循环者,可继续严密观察和保持通畅的引流,但不可采取局部加压止血。引起局部水肿的原因很多,术后初期的水肿,是外伤和手术创伤所致的正常组织反应,一般术后3 d可逐渐改善。局部水肿伴有其他征象者,常被认为是病理变化的存在或即将出现的先兆,应立即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2.3.5 血管痉挛的护理

该种交腿皮瓣虽然不带知名血管,但蒂部血管网也有痉挛的可能。一切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疼痛刺激。患肢制动,保证体位舒适,加强保暖防寒措施。移植皮瓣的血液循环,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特别是寒冷刺激可使血管发生痉挛,导致栓塞和移植皮瓣坏死。保暖不但是预防血管痉挛的重要措施,也是治疗血管痉挛的有效手段。术后初期最容易发生血管危象。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3℃~25℃。一般采用40~60 W红外线灯,距离30~45 cm,避免造成局部温度过度或烫伤。

2.3.6 皮瓣训练

一般术后两周开始皮瓣训练,用橡皮筋阻断皮瓣蒂部血运,使皮瓣血运重建,阻断皮瓣血运30 min后松开30 min,皮瓣血运好时阻断皮瓣时间可逐渐重建,可完全由患肢提供,这时可行交腿皮瓣断蒂及拆除外固定治疗,时间一般需3周,注意观察断蒂后伤口情况。

3 功能锻炼

应向患者讲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术后第1天即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术后应视患者的情况尽早翻身、坐起、变换体位,晚上睡觉时宜用枕头垫好双足踝部,使足处于背伸位,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锻炼时注意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原则。术后1周开始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防止膝踝关节僵硬。早期可协助患者进行伸屈踝关节、伸屈足趾、推动髌骨等运动,中期可做主动髋膝屈伸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每日多次,肢体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以不感疲劳为度。一般3周后可行皮瓣断蒂及拆除外固定架,这时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使各关节尽快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6~8周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部分性负重行走训练,并逐渐弃拐行走。

4 讨论

应用外固定架联合交腿皮瓣治疗胫腓骨骨折引起的骨外露,较传统的石膏固定双下肢的治疗方法相比较,固定稳定性好;无需固定整个双下肢,体位之间固定牢固,不仅血管蒂不易变位,术后能早期进行膝踝关节活动,既可以避免以往石膏固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可以避免膝踝关节僵硬,较好地兼顾了早期动静结合的治疗康复;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温度、色泽、肿胀程度和毛细血管反应等情况,以保持皮瓣移植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外固定架 篇9

资料与方法

3年来收治患者124例, 男86例, 女38例, 成人118例, 儿童6例, 年龄7~72岁, 单纯胫骨骨折103例, 伴腓骨骨折21例, 胫骨中下段112例, 上段12例, 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患足末梢血运、感觉及活动正常。

治疗及手术方法: (1) 患者入院后对非开放性骨折, 立即给予局部冷敷两小时, 患肢置于勃朗氏架抬高, 静滴消肿药物, 同时运用中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严重粉碎性骨折, 软组织挫伤较严重的, 行跟骨牵引1周, 待肿胀基本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患者腰麻后, 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手法牵引复位, 一人足部牵引, 一人膝关节上方对抗牵引, 术者行手法复位, “C”型臂下透视, 见骨折对位对线好, 同时将外固定架固定针位置定好, 依次将固定针钻孔拧入, 将针管架及横杆放植, 横杆距离皮肤约2cm, 活动上下关节无阻碍, 再次在“C”型臂下透视, 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拧紧各个螺钉, 若腓骨骨折在距踝关节10cm以内, 则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10cm以上者, 行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手术中行手法复位时, 患侧髋、膝各屈曲30°~45°, 近端助手双手抱握患侧膝关节上方, 远端助手两手分别握患肢前足及足跟部, 对抗牵引, 在持续牵引下术者双手环抱远端, 将骨折远端向内旋转, 纠正外旋移位;然后术者双手环抱远端后侧, 令助手用力向后按压骨折近端, 术者向前提骨折远端, 纠正前后方移位, 存在内外侧方移位者, 用双手掌相对挤压骨折处, 使之复位, 对横断形、锯齿形等骨折, 纵向叩击足跟, 使之嵌合精密。复位过程中要完全较正旋转及成角畸形, 若有成角, 可导致膝、距小腿关节面一侧过度负重;若有旋转, 将使膝、距小腿关节活动不协调, 最终导致膝、距小腿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

结果

术中及术后情况:本组124例患者中, 术后3天出院113例, 院外每天用75%酒精滴针孔, 无1例发生针孔严重感染, 其中行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 术前、术后给予抗炎治疗1天, 1周出院, 14天拆线, 均无感染。

术后功能变化及骨折愈合情况:本组124例患者术后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均正常。术后1个月扶双拐逐步负重行走, 2个月后弃拐行走, 3~6个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6个月后全部取出外固定架, 无1例发生骨不愈合。

讨论

胫骨骨折的治疗, 传统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开放复位内固定, 手法复位多采用石膏和小夹板固定[2]。石膏固定虽然应用方便, 固定作用牢靠, 但多需固定患侧膝关节、踝关节, 限制关节运动, 长时间固定可引起临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严重影响关节功能障碍。但固定时间太短, 范围不够, 又影响治疗效果, 过早拆除石膏还会发生骨折移位或致骨折延迟愈合, 甚至骨不连。

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需根据伤肢的肿胀程度随时调整, 管理比较麻烦, 常由于患者不能自己调整, 容易导致骨折错位, 或致缺血性挛缩的病例似较其他方法多而严重, 故小夹板固定治疗应由技术熟练者操作, 而且术后必须严密观察, 随时调整。

开放复位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或髓内针、外固定架固定, 钢板和髓内针均需切开复位, 且待肢体肿胀基本消退后方可治疗, 手术本身较闭合复位出血更多, 软组织损伤更多, 有时有一定的感染机会, 而且容易导致伤口周围皮肤坏死, 会给伤员增加一定的感染机会和痛苦, 手术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 必然损伤骨折处的血液供应, 比闭合复位愈合时间更长, 更容易造成胫骨骨折不愈合。鉴于上述因素, 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折, 避免上述缺点, 既可以使患者及早下床, 早期活动关节, 同时又不破坏骨折周围血运, 使骨折能早期愈合, 达到治疗目的, 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但是外固定架固定有许多缺点: (1) 固定针容易松动, 既失去了控制骨折端对位的作用, 也会使骨折移位影响愈合, 所以固定针一定要通过双侧皮质, 避免松动。 (2) 钢针固定夹与连杆的松动。有一些万向固定架, 功能多, 活动度大, 易于松动, 因此要教会患者及时将松动的拧紧。 (3) 针孔感染, 感染比较多见, 必须特别重视。若发生严重感染将被迫拔针而终止治疗。我们采取每天用75%酒精滴针孔, 很好地预防了感染。 (4) 医生容易受放射线伤害, 需要很好的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3年来收治胫腓骨患者124例, 其中单纯胫骨骨折103例, 伴腓骨骨折21例, 手术中均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间。结果:124例患者3~6个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6个月后全部取出外固定架, 无1例发生骨不愈合。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折既能维持骨折对位, 又不妨碍临近关节活动, 手术创伤小, 愈合率高, 并发症少, 疗效较满意。

关键词: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骨折,外固定器

参考文献

[1] 彭太平.中医骨伤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75.

外固定架 篇10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494-02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7~69(平均46.3)岁。摔伤9例,车祸伤13例,直接打击伤6例。Gustilo开放骨折分型: Ⅰ型为4例, Ⅱ型8例, Ⅲ型16例。胫腓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 A: 7例,B: 12例, C: 9例。骨折距踝关节面2~5cm ,基本不涉及关节面。28例得到随访。受伤距手术时间4~15h ,平均8.3h ,手术时间60~130min ,平均91 min (含清创和术中透视时间)。

2 治疗方法

2.1 麻醉方法

合并下肢以外部位骨折的给予全麻;合并下肢其他部位骨折或单纯胫骨远端骨折的给予硬膜外或联合麻醉。

2.2 手术方法

a.常规清创开放创口,一般用原开放伤口即可,不必再延长切口;

b.切开复位固定腓骨,恢复腓骨长度:以骨折端为中心沿腓骨切口,逐层暴露至腓骨骨折端,复位骨折,恢复腓骨的长度和力线,根据损伤程度采用1/3管钢板、3.5 mm重建钢板或克氏针固定,稳定者不予固定;

c.双边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骨折复位后,于踝关节上1~2cm处交叉打入2枚4# Schanz钉(第一枚4# Schanz钉自胫骨前内侧面向后外侧打入,注意不要伤及大隐静脉和胫前肌;第二枚4# Schanz钉子自前丘(chaput结节)向后内侧打入,注意不要勿伤及踝管内的神经、血管、肌腱),被动活动踝关节,若肌腱(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以及踝管内的各个肌腱)滑动连续,说明没有穿住肌腱。在骨折近端前内侧打入2枚5# Schanz钉,骨折近端前外侧(髂胫束止点)打入1枚5# Schanz钉,胫骨骨折复位满意后,维持位置,将双边外固定架直杆与Schanz固定。

2.3 术后处理

由于没有外固定限制踝关节活动的患者,术后3d开始主动加强踝关节的活动. 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下地活动,逐渐增加负重. 注意针道护理.

3 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9.8个月。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提出的踝关节主观评分标准[2],对28例患者进行了评分,其中优15例(53.6%) ,良7例(25%) ,差6例(21.4%)

4 讨论

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胫腓骨远端未累及踝关节的开放性骨折,因为小腿远端在解剖上为肌腱的通过区,缺少肌组织的覆盖,缺乏软组织保护的胫骨远端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发生严重骨折,一旦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较多并发症[1]。我们近年来应用双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骨折,取得了一定效果。

双边外固定支架在处理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中有很多优点,比如①自重轻,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器械; ②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可避免因长期卧床及石膏外固定等引起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折畸形愈合等诸多并发症的发生; ③固定牢固,不易松动,可塑性强; ④减轻皮肤、软组织、骨的损伤,无需过多剥离骨膜而影响骨愈合; ⑤在骨折固定早期采用静力加压固定,可提高稳定性。中后期骨折线模糊或有骨痂时,通过松开加压杆的锁纽,去除加压杆,变静力型固定为动力型固定,通过肌肉的收缩或部分负重产生轴向压力,使得骨折端产生生理性应力刺激,降低或避免应力遮挡效应,为骨折愈合提供最佳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

对于胫腓骨远端未累及踝关节的开放性骨折来说,由于骨折远端可用来固定的空间较小,传统上常常采取跨踝关节的外固定支架来治疗该疾病。而我们应用双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骨折,这样就可以既能提供稳定的固定,又可以在疼痛消失后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所以本组病例踝关节活动基本都在正常范围。

手术注意事项和技巧: ①清创一定要彻底,清创术毕应常规行一般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局部组织创伤程度是造成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端血运差,外伤暴力往往较大,污染较严重,一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指导术后抗生素的调整。本组9例患者伤口感染:Ⅰ型0例,Ⅱ型4例,Ⅲ型5例,经调整抗生素种类和理疗,6例感染控制,3例行皮瓣转移覆盖伤口。②应先复位和固定腓骨,以恢复肢体的长度,尤其是外踝的长度,因为外踝的长度对关节的稳定非常重要。③骨折远端两枚4# Schanz钉应交叉60°~90°,这样可以增大支撑面积,注意不要伤及踝管内的神经、血管,大隐静脉,不要穿住肌腱。④如果骨折严重粉碎,则先复位骨片并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因为骨折端稳定,有利于愈合,即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3]。

当然外固定支架也有一些并发症,比如:①针孔感染:为最常见而特有的并发症,本组钉道感染12例,外用MgSO2及75%酒精后感染控制,感染未涉及踝关节;②关节功能受限: 该并发症多发生在应用胯关节外固定支架的病例中,而我们应用双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骨折,早期就能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所以本组病例踝关节活动基本都在正常范围[4]; ③损伤血管和神经:经仔细认真操作,熟悉解剖后,多能避免,本组无一例发生。

总之, 胫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多样, 双边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骨折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俞光荣,汪文. 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49 - 155.

[2]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S, 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 foot, mid 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 J ]. Foot Ankle Int, 1994, 15: 349 - 353.

[3] 魏万福,辛景义,张铁良. 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829 - 831.

外固定架 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四肢骨折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及术后确诊为骨折。所有患者都未出现其他脏器功能下降的现象, 无肝肾功能不全现象, 均无严重慢性疾病。均了解研究相关情况,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其中男32例, 女27例, 年龄12~68岁, 平均年龄 (42.21±24.10) 岁;伤后就诊时间0.3~16d, 平均就诊时间 (6.52±3.15) d;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5例, 股骨干骨折19例, 尺桡骨骨折15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0例, 闭合性骨折4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外固定架治疗, 操作方法:手术前给予局部麻醉或联合阻滞麻醉, 待麻醉满意后, 略加牵引伤肢, 手法整复, 维持对位对线;在C型臂X线射线机下, 明确患者骨折具体位置, 并做好相应标记;对手术面给予消毒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于骨折段近端4~5cm处, 插入2枚半螺纹骨圆针, 骨折段远端同样插入2枚半螺纹骨圆针;根据支架调节半螺纹骨圆针的距离, 延长或压缩;待调整角度后, 采用加压器给予固定, 并检查伤肢的活动性, 确保固定架的固定性;最后, 缝合切口, 采用消毒棉片对针眼处给予消毒并环形包扎。待手术完成后, 在针眼处滴入75%乙醇2次/d, 防止针眼感染。

若患者伤肢为上肢, 则在手术完成1周后, 可适度进行功能锻炼, 2周后可持重锻炼;若患者伤肢为下肢, 则在手术完成后第2天可行简单的主动伸屈训练, 术后1周可在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双拐负重行走。定期门诊复查, 每4~6周复查1次, 若出院后有外伤, 则立即和主治医生联系。

1.3 观察指标

均随访半年,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骨折对位情况、移位情况及其并发症。临床疗效则依据王氏疗效标准, 分为优、良、可、差四个水平。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返回我院拆除外固定架。手术时间 (43.63±4.36) min;住院时间 (5.21±1.63) d;骨折愈合时间 (4.12±2.31) 个月。其中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 占1.69%。经过对加压钢板加以改用, 并且植骨后骨折愈合。在随访期间, 2例患者发生骨折移位, 占3.39%, 通过复位调整后, 均完全愈合。临床疗效:优21例 (35.59%) , 良29例 (49.15%) , 可6例 (10.17%) , 差3例 (5.08%) , 优良率84.75% (50/59) 。

2.2 并发症情况

59例患者中6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10.17%。其中3例 (5.08%) 针孔感染, 2例 (3.39%) 移位, 1例 (1.69%) 断针, 均经过对症处理后, 恢复正常, 骨折得到愈合。

3 讨论

四肢骨折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常采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架治疗, 特别是对于较严重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外固定架治疗具有无可比拟的效果[2]。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多数学者的实践证实。如:吴新涛[3]学者选取42例接受外固定架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访6~18个月, 数据显示各类骨折患者的愈合时间有所不同, 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 优良率高达92.80%。表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固定及矫正效果较明显, 后遗症较少。此外, 麦提库尔班·麦麦提[4]等学者也选取102例四肢骨折患者, 均给予外固定架治疗, 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 得到优良率为91.18%, 表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操作过程简单, 固定效果明显。

四肢骨折采用外固定架治疗, 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5]: (1) 操作简单、方便, 结构合理。通过外固定架治疗, 所使用的设施较简单,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后期方便拆卸, 可为骨缺损患者二次手术奠定基础。 (2) 具有较强的固定性。由于实施外固定架治疗时, 于患者骨折段远端置于2枚半螺纹骨圆针, 无需剥离患者骨膜及软组织, 对骨折周边受损软组织影响小, 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 采用三维外固定, 具有较强的固定性及稳定性, 患者后期不易发生骨折压缩或移位现象。 (3) 促进伤肢骨折早日愈合。由于外固定架均匀加压患者骨折端, 使其接触较为紧密, 提升固定骨折处的稳定性, 利于生长新生血管;若有骨痂或者骨折线模糊, 则可适当放松延长锁纽, 利于骨痂塑形, 促进骨折愈合。本文中, 59例四肢骨折通过随访, 得到骨折愈合平均时间 (4.12±2.31) 个月, 优良率为84.75%。优良率比上述学者研究略低, 这可能与本次所选的研究对象相关, 大多为中老年患者, 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

此外, 尽管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近期疗效较显著, 但仍有后期并发症。本文中, 59例患者6例发生并发症, 占10.17%, 主要为针孔感染、移位与断针。其中针孔感染可能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 无菌操作不严格, 加上与外界频繁接触, 进而发生细菌感染;移位、断针是由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 后期锻炼强度过大, 造成移位或断针。因此, 针对以上并发症, 应做好相应预防工作。确保手术过程无菌操作, 使用抗生素给予抗感染治疗, 仔细及全面清洗创面;后期确保创面清洁干燥, 并定时换药;遵循临床医生建议, 适度锻炼, 不可一蹴而就。

综上所述, 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疗效确切, 具有较高的固定性、稳定性,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后期并发症少, 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9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给予外固定架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9例四肢骨折患者手术均成功, 手术时间 (43.63±4.36) min;住院时间 (5.21±1.63) d;骨折愈合时间 (4.12±2.31) 个月;优良率84.75% (50/59) ;并发症发生率10.17%。结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疗效确切, 且手术操作简单, 对患者创伤小, 并发症少,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外固定,四肢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肖敏, 王润柱, 李红泉, 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17) :3171-3172.

[2]刘传民, 刘增彬, 张淑敏, 等.外固定架同期治疗四肢骨折伴皮肤缺损〔J〕.中国骨伤, 2010, 23 (3) :182-183.

[3]吴新涛.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42例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 (6) :3077-3078.

[4]麦提库尔班·麦麦提, 艾力·图尔荪.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102例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 (17) :77.

上一篇:城市农民工子女下一篇:汽车失效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