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手法论文

2024-09-01

翻译手法论文(精选8篇)

翻译手法论文 篇1

媒体报道属于“信息类语篇”, 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和提供“新知”。从它的功能来看, 媒体报道十分强调和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事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文本中经常使用比喻, 拟人, 夸张等修辞手法。英语媒体报道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以增加媒体报道的趣味性, 吸引读者的眼球和增加媒体宣传效果。比喻, 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尤其受到媒体工作者的欢迎, 在新闻报道中处处可见。然而, 英译两种语言在比喻上的用法有同有异, 因此, 翻译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

针对不同的喻体形象及喻义, 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种翻译原则:

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误解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既忠于原文词义又保留原文形式。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 民族色彩等, 补充或丰富汉语词汇, 使译文新鲜有力。保留原文的比喻, 是对比喻最理想的译法, 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文比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再现原语的风貌, 让读者体验到异族语言的情调之美。但是, 这种译法要有一定的条件, 那就是:用于比喻性语言中的喻体和喻义在原语和译语中是共同的, 或者原主的喻体和喻义不难被译语读者所领悟。因此, 对于满足以上任一条件的的比喻性结构, 笔者建议采取直译法。

例:The figures came as the electronics giant reported a net profit of 7.57 trillion won (£4.4bn;$7.5bn) for the first quarter, up from 7.3 trillion won (£4.2bn;$7bn) in the previous three months.

翻译:数据显示, 这一电子产品巨头报告称第一季度净盈利七万五千七百亿美元;较前三个月的净盈利七万三千亿美元有所增长。

《三星的手机销量下滑》一文中用多个数据说明了三星手机销量下滑这个事实。“electronics giant”这一比喻指的即是三星电子公司, 它的喻体和喻义在原语和译语中是共同的。本例中采用直译法有利于保持原文比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真正做到形神兼备。

2 意译法

由于历史文化, 生活习俗, 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存在不同, 英语语言中的一些比喻一旦采取直译法, 可能造成语意不明的后果;同时汉语读者也会感到别扭, 甚至难以接受。因此, 如果在英文文本中出现喻义相同而喻体形象不同的内容这种情况下, 笔者建议可考虑意译法, 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用中文读者所熟悉的表达, 否则会直接影响媒体翻译的宣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同时也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Even before he became the secretary he had admired the boss in secret.Now he was his valet, his dog, and his man Friday.

翻译:他在成为秘书以前就已经私下仰慕老板。如今, 他更是成了他的手下, 他的狗, 他的忠仆。

“Man Friday”这个说法源自于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Friday原本是个被其他部落俘虏的野人, 后来被鲁滨逊救了出来。由于是星期五救的, 于是起名叫Friday。Friday后来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而“man Friday”也演变成了“得力助手”的代名词。翻译时, 其中的“man Friday”若是采用直译的手法译成“星期五男人”就会使有些读者不知所云, 原比喻的贴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而译文中的“忠仆”则恰当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忠仆”这一形象与出入语中的形象具有对应的含义, 能产生对等的交际效果。

3 得“义”忘“形”法

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英汉两个民族在英汉比喻含义上的不对应, 从而导致文化缺省现象的产生。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最佳的翻译原则是舍弃原喻体的形象, 只保留其喻义, 即译出其基本意思即可。同时, 对于汉语读者来说, 译文也具备了可读性。

例:"The Chinese market is a bottomless pit", said the visiting Nike CEO in Shanghai.

译:正在上海访问的耐克公司CEO说, “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词语并不是翻译的单位, 翻译时之所以用到原文的词, 是因为如果不用, 可能无法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换句话说, 如果不用原文的词, 可以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就放弃原文的用词, 而采用更地道的表达方法。原文中的“a bottomless pit”不能根据其词语意思直接翻译成“一个无底洞”, 一方面, 这种说法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 “无底洞”带有贬义, 放在这一语境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 笔者在翻译时选择舍弃其外在的比喻形式, 而只取其意。

总之, 在任何翻译文体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身处不同的文化, 它们在表达上也相差甚远, 这点在比喻这一修辞的用法上得到充分体现。翻译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 最大化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摘要:在媒体新闻中,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经常出现。为了准确地传达媒体新闻的信息, 翻译出原文中的比喻含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具体实例出发, 提出在英语媒体比喻修辞的翻译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喻体形象和喻义采取直译法, 意译法和得“意”忘“形”法等策略, 使原文中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

关键词:媒体,翻译,比喻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毛忠明.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4]卢小军.英语报刊新闻报道中比喻的翻译[J].山东:山东外语教学, 2004 (2) .

[5]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6]张健.新闻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翻译手法论文 篇2

中文名称:表现手法

别名:艺术特色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目录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

诗歌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借代

2、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双关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总结

无论是比拟还是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英汉翻译中的转译手法 篇3

而我们文中所讨论的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构成和使用习惯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多数情况下英汉翻译中很难将两种语言的词汇或结构意义对应。为了使译文符合相应的语言习惯, 翻译时可以在忠实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将原文中的某些词或成分转换成译文的其他词类或成分, 这样可以避免译文的生硬晦涩使, 译文通顺自然, 优美流畅,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丰富语境。英汉翻译中转译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种。

1定语从句转译为状语

在英语中, 一些定语从句形式上虽然是定语从句, 但在作用和意义上则是状语, 但又不同于状语从句。在翻译时, 要将这类状语化的定语从句译成表示原因、结果、时间或让步等的分句。这样译文才能准确体现原文的涵义, 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1.1表示原因

Einsta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因此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Man cannot live on the moon, where there is not air and water. (人类不可能在月球上生活, 因为那里没有空气和水。)

1.2表示程度或结果

Copper, which is used so widely for carrying electricity, offers very little resistance. (铜的电阻很小, 因此我们广泛的用铜来输电。)

The airplane is the first in the scale of increasing vehicle size that would appear to be adaptable to nuclear power. (在运输工具体积增加方面, 飞机占第一位, 因此, 它看来是宜于采用核动力的。)

1.3表示让步

The question,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for many times, is of little importance. (这个问题尽管讨论多次, 但没有什么重要性。)

Iron, which is not so strong as steel, finds wide application. (虽然铁的强度不如钢, 但它的用途仍然很广泛。)

1.4表示目的

He wishes to write an article that will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matter. (他想写一篇文章, 以便能引起公众对这件事的注意。)

A large number of doctors were sent to the disaster area, who would save the wounded and the dying. (许多医生被派到灾区去, 以便抢救那些受伤以及生命垂危的人。)

1.5表示条件

The remainder of the atom from which one or more electrons are removed must be positively charged. (如果从原子中移走一个或多个电子, 则该原子的其余部分必定带正电。)

He would be a short-sighted commander who merely manned his fortress and did not look beyond. (谁如果只守城堡而不往远处看, 那他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员。)

1.6表示时间

Electricity which is passed through the thin tungsten wire inside the bulb makes the wire very hot. (当电通过灯泡里的细钨丝时, 会使钨丝变得很热。)

Electrical energy that is supplied to the motor may be converted into mechanical energy of motion. (当把电能供给电机时, 它就能变成运动机械能。)

2肯定否定的转译法

2.1肯定式转换成否定式

英语的句子形式虽是肯定的, 但意义却是否定的, 译成汉语后应改成否定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话反译”, 这样可以开掘层面, 避免平铺直叙, 构成文章的起伏波澜。如:

I need hardly say that I am innocent.

(我几乎用不着说我是无罪的。)

He gained little advantage from the scheme.

(他从这计划里没获得什么利益。)

The book is beyond him.

(这本书他可看不懂。)

He is anything but angry.

(他一点也不生气)

The show was far from being a failure;it was a great success.

(这次演出根本没有失败, 而是十分成功。)

Mary lay awake almost the whole night.

(玛丽躺在那里, 几乎一夜没合眼。)

Her conduct is above reproach.

(她的行为无可指责。)

We must limit the expense to what we can afford.

(我们必须限制开销不超出我们经济能力的范围。)

2.2否定式转换成肯定式

一般讲, 同一句话, 用否定式比用肯定式的语气弱一些, 为了加重语气或者是为了习惯的需要, 常将否定式转译成肯定式。英语的俗语常常是“绕”着说的, 而我们汉语的风格则是“直来直去”, 所以英语中的否定句式, 译成汉语时, 惟有译成肯定句式才符合汉语的“痛快淋漓”的社会习性。如:

2.2.1 I’d go there as soon as not. (我非常愿意去。)

2.2.2 He won’t keep you waiting long.

(他一会儿就回来。)

2.2.3 Li Xia has never missed a day’s work for years.

(李霞这几年一直是全勤。)

2.2.4 Well, if this is not our old friend Mr.Smith.

(啊, 这绝对是史密斯先生, 我们的老朋友。)

2.2.5 There can be no sunshine without shadow.

(有阳光就有阴影。)

3词类转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英译汉的大多数情况下, 逐词对译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这就需要将英语原文中的某些词在译文中转换词类, 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 优美流畅。词类转译有如下几种情况:

3.1英语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转译成汉语的动词

3.1.1名词转译成动词

3.1.1.1 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损坏视力。)

3.1.1.2 The sight of blood made him sick. (一看到血, 他就恶心。)

3.1.1.3 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really good singers. (我的同学中有些人歌唱的确实不错。)

3.1.1.4 Some took no notice of the warning sign and went on. (有些人不顾警告, 继续我行我素。)

3.1.2介词转译成动词

3.1.2.1 The girl in red is our typist. (穿红衣服的女孩是我们的打字员。)

3.1.2.2 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e plan? (你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计划?)

3.1.3形容词转译成动词

3.1.3.1 The student is not content with his progress. (这位学生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进步。)

3.1.3.2 You are ignorant of the duties you undertake in marrying. (你完全不懂你在婚姻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3.1.4副词转译成动词

3.1.4.1 That day he was off before sunrise. (那天他在日出前就离开了。)

3.1.4.2 The meeting was over and they all went home. (会议结束后他们都回家了。)

3.2英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转译成汉语的名词

3.2.1动词转译成名词

3.2.1.1 The produc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reliable function and durability. (本产品的特点是性能可靠, 持久耐用。)

3.2.1.2 Mr.Mills was warmly welcomed. (米尔斯先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3.2.2形容词转译成名词

3.2.2.1 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sick and the wounded. (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病号和伤员。)

3.2.2.2 They were considered insincere. (他们被认为是伪君子。)

3.2.3副词转译成名词

3.2.3.1 He is strong physically, but weak mentally. (他体力很强, 智力很弱。)

3.2.3.2 The meeting was over and they all went home. (会议结束后他们都回家了。)

3.3形容词副词的相互转译

3.3.1 She chirped, blinking her eyes happily. (她叽叽喳喳的叫着, 两眼闪出快乐的光芒。)

3.3.2 The theory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im. (这个理论对她影响深远。)

以上只是英汉翻译过程中转译的一些常用手法。一个英语句子译成汉语时往往有多种表达方式, 但无论何种表达方式, 我们都要使译文准确, 自然, 易懂, 符合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不断探索, 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有时可以逐词翻译, 但有时又需要在译文中进行转译, 这样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 丰富译文的语境。

关键词:翻译,转译,手法

参考文献

[1]扈畅.英汉翻译中定语、定语从句转译为状语的修辞手法[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 (1) :100-102

[2]王洪涛.析英语肯定否定之转译[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17 (4) :46-47

[3]周伟.浅谈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J].辽宁师专学报.2007;4:33-34

[4]刘秀华.浅析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 (6) :52

翻译手法论文 篇4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表 达 方 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 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 作 手 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中英公示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 篇5

关键词:公示语,修辞手法,顺应理论,翻译策略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志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产休憩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戴宗显,吕和发2005)包括了“标识语”、“标语”、“警示语”、“告示语”等说法。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具有宣传和服务大众等作用。

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笔者研究了公示语的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一下三种:

1)公示语研究综述、

2)公示语翻译纠错及翻译对策(常见的是以某个城市或景区为例)

3)在某个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策略。王银泉(2000)曾指出公示语翻译“力量比较薄弱,起点比较低,多为感触式的评议。”公示语纠错的一部分是以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等表面问题为主,也有一部分涉及到文化差异、读者心里、美学等方面。从公示语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跨文化交际、社会符号、语用学,如关联理论、语用失误、语用等效等。

对于公示语的修辞手法,只有个别的论文中简单提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国外一般把公示语分为四大类,“提示性、指示性、告示性、警告性。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加入了劝导性、宣传性等内容。”(牛新生,2008:90)。戴宗显、吕和发(2005)指出了公示语的七大应用功能: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防止犯罪。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类比上看还是从功能上看,公示语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起到告示、指示的作用,还要进行劝导、宣传,引发公众的兴趣,促进其行动。

笔者分别将公示语的作用分别概括为浅层次作用和深层次作用。要想达到深层次的作用,公示语不可避免的运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在告知、说服、宣传和渲染的同时,在公众心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使其感受到该城市的有序、友好、文明与和谐。”(谢桂梅,2008)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公示语中也有美妙的修辞。“好的公示语,除了它本应起到的传递信息功能之外,在景区、公园、广场等地,它本身还可以是一条很好的风景线。”(李孝华,2009:279)如何将这道“风景线”翻译得漂亮,笔者从顺应理论中吸取营养,对翻译策略提出了一些拙见。

1 中英公示语修辞手法及理论基础

1.1 公示语修辞类别

就修辞来说,汉语和英语都有一套特定的修辞格。英汉辞格既具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英语中绝大部分辞格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应或相似的修辞手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节奏、构词、句法、等方面不同,同时也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在描述同一对象、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根据本民族的语言习惯选择使用不同的辞格。

修辞的这些特点也反映在英汉公示语中,在本文中,笔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类:一、语音修辞,二、句法修辞、三、语义修辞,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对比中英公示语的修辞手法的异同。只有了解了中英公示语修辞手法的不同,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1.2 理论基础

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而且翻译不仅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过程中更为复杂的语言选择过程,(周书梅,2008)选择的目的就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所以翻译行为具有多种选择组合的性质,而做出选择就是为了顺应不同的翻译目的、语境等等。

顺应理论对于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的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对于公示语的修辞翻译很有启发意义。

顺应理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方灿黄丽娟,2009:137)结合公示语修辞的特点和实际翻译需要,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公示语的提出者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乃至篇章结构以及风格语体等等。语境顺应包括社交顺应、心理顺应和物理顺应三方面。为方便起见,笔者将公示语的修辞手法分成了语音修辞、句法修辞和语义修辞三个方面,并且认为,语音修辞和句法修辞的翻译要做到语言结构的顺应,语义的修辞要做到语境关系的顺应。

2 公示语修辞的翻译策略

2.1 语音修辞

押韵(Rhyming)原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公示语中也会借用,其运用语言的声音规律使公示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流畅回环,朗朗上口,成为视觉与听觉的美妙组合。“常见的押韵主要有头韵和尾韵两种。”(陈新,1999)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语音的修辞在某些地方存在差异,比如说,英语中大量使用头韵和尾韵,而汉语辞中头韵的情况极少,甚至不存在头韵这一修辞的说法,更多的是使用谐音。

例1.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校园公益广告)

Come with a rush?Go with a flush!

例2.小草青青,足下留情。

The grass so fair;needs your care.

汉语公示语的“匆匆”和“冲冲”、“青”和“情”是谐音,英译的“rush”和“flush”、“fair”和“care”也巧妙的用了尾韵,顺应了英语的尾韵

例3.Human and Nature;not Human end Nature

人与自然共“生”,而非人与自然共“争”

英语公示语在“and”和“end”上做文章,两个词压尾韵,在语义上起到想法的作用。笔者将其意为“生”和“争”,既顺应了汉语谐音的习惯,也在语义上也符合了原标语对比的手法。

例4.“Lend a hand---care for the land!(伸出援手,真爱土地)

英语公示语的“hand”和“land”压尾韵,但是在汉语里,很难找出相同语义下的尾韵,这种情况下可以放弃原标语的修辞手法,汉语标语用到了两个四字词,结构整齐,语义对应,顺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更容易让公众接受。

2.2 句法修辞

公示语在句法上用到的修辞主要是反复和对偶。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某个意思,在一个语言片段中故意重复同一个词或句子,以加深印象。(2004,75)对偶具有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整齐美,较之于散句,能言简意赅地传递出公示语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在翻译公示语句法修辞时,要尽量在语言结构上顺应目的语的修辞习惯,才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

例5.“穿背心、脱鞋者免进”译NO SHOES,NO SHIRTSNO SERVICE

汉语的公示语表意直接,语义清楚,但是没用到修辞手法,没什么美可言。英译的公示语用到了重复的手法,三个“NO”重复使用,“SHOES”,“SHIRTS”,“SERVICE”同为名词,句型结构整齐。这种翻译顺应了英语句式的特点,重复和排比的使用使英文公示语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例6.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Yes to life,No to drugs!(吴伟雄,2006)

汉语标语用了对偶、比对的修辞。翻译的英语标语用yes和no做对比,语义上形成对比,句式上用到了排比。两个公示语都在各自的句式方面顺应了语言结构的特点,令人称绝。

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被广大中国民众称赞。在修辞方面既用到了句式上的对偶,又用到了语音上的谐音,颇具艺术感。该口号的英文版———“At Your Service at EXPO”,出自复旦大学博导陆谷孙教授的手笔。陆谷孙曾拿到有关部门提供的五六条译文,每一条都让他失望。“那些译文翻得很实又很长。比如:‘World is in front of you.We are by your side.’外国人读了会觉得奇怪,”陆先生说,“口号要让人一看就懂。”“能看懂”就意味着公示语翻译要考虑外国受众接受度,顺应读者的语言习惯。

2.3 语义修辞

交际行为实际是交际双方心理间的交流,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社交世界指社交场所、社交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交际场合既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否则便难以接受。“翻译活动中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这样的社交世界顺应才应该是完整的。”(杨蒙,2006:89)社交世界的顺应指社交规范的顺应和社会文化准则的顺应两方面。

例7.Wanted!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译文1大海与大洋———生存还是灭亡?

译文2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第一个译文遵照了英语公示语的句式和语义表达,其中“生存还是灭亡”仿照了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表现了海洋的重要性。第二个译文采用了汉语的四字结构,而且仿照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在文化和社交上更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也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吸引公众注意力,号召其做出行动。

例8.桂林山水甲天下。

译文: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吴伟雄,2006)

这是桂林市政府和中国翻译协会2005年4月,面向世界征集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佳译文。英谚有云:“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将英语中的谚语仿译过来,很好地顺应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和心理,顺应了“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表达性更强,能使国外游客印象深刻。

例9.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原译: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 morals.(蒋磊,2002)

丰收在汉语里除了指粮食有好收成外,还可以指抽象意义上的取得进步、成就。汉语标语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在英语里的harvest并没有抽象的含义,不能起到号召的效果。若将将该标语译为“For better(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蒋磊,2002)虽然失去了原标语的修辞手法,但最却最大程度上顺应了译文读者的心理和社交习惯。

因此,在语义方面的修辞翻译中,要以语境顺应为目的,具体来说译者要尽量做到社交顺应和心理顺应两个方面。如果在目的语中能找出恰当的修辞手段,可以保留原公示语的修辞,或是创造更好的修辞;如果原公示语没有修辞,但目的语运用了修辞可以增强其表达效果,更能顺应语境,翻译时则可以添加修辞;但如果原公示语的修辞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出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则要考虑放弃修辞,用最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3 结束语

引申手法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篇6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英语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差异, 以及两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文化典故等因素, 给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风格及思想感情, 又要尽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 符合译入语的要求。译者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以达到这一目的。

引申是众多翻译方法中常用的一种。译学词典对“引申”释义为:“在保留原文全部语义的前提下, 根据具体语境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不拘泥于字面意义, 在译文中对词义作调整, 以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本文从词义引申、修辞引申和文化典故引申三个方面探讨了引申手法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希望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2. 引申的分类和运用

2.1 词义引申

词义引申是英汉翻译中常用的技巧, 英语中某些词若按字典的解释去直译, 则会造成译文不通顺。因此译者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使用引申手法, 使译文通顺。词义引申又可分为词义具体化、词义抽象化和词义转译。

2.1.1 词义具体化引申

具体化引申是指将原文中抽象的、含义模糊的词, 词组用具体的、明确的译入语言表达出来, 或是将原文中词或词组的意义进行延伸。

例1:Such optimism has become strangely out of place.

译文:这种乐观态度已变得非常不合时宜。

牛津字典对抽象意义的词语“optimism”的释义为“乐观”、“乐观主义”。在本句话中, 引申译为“乐观态度”, 语义明确, 避免了直译为“乐观”带来的模糊晦涩的感觉。

例2: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译文: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 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问题。

原文中的“everydayness”意为“日常性”, 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词。在译文中引申为“柴米油盐”, 增强了原文的可读性和形象性。否则按字面译为“远不止一时的日常性问题”, 不符合地道的汉语, 让人不知所云。

例3:On account of typhoon, neither of the shipment will arrive this week.

译文: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 两艘船只在本周内都没法到达。

原文里虽然没有出现“影响”二字, 但是译文将深层次的含义延伸出来了。

2.1.2 词义抽象化引申

词义抽象化引申指的是将原文中有具体意义的词、词组或者短语作抽象化处理, 以保证译文的忠实和通顺。

例4:I was too much of a chicken to fight.

译文:我太胆小了, 不敢打仗。

原文里用了较具体的词“chicken”, 在英美文化里, “chicken”的含义为“胆小怕事”, 因此译文抽象化引申为胆小, 符合原意。

例5:Man for the field and woman for the hearth;

Man for the sword and for the needle she.

Man with the head and woman with the heart;

Man to command and woman to obey. (Tennyson)

译文:男人适于农耕, 女人适于家务。

男人宜于征战, 女人宜于缝纫。

男人善于深思, 女人富于感情。

男人发号施令, 女人唯有服从。

原文里用的都是具体的词, 译者经抽象处理后, 译文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2.1.3 词义转译

英汉翻译中遇到一些无法直译或不宜直译的词或词组, 依据上下文语境, 进行词义转译, 使译文流畅、自然。

例6: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w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W.M.Thackeray:Vanity Fair)

译文: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 慈爱的父母, 孝顺的儿女, 贤良的妻子, 尽职的丈夫, 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

这里的“good”分别相当于“faithful”, “loving”, “obedient”, “virtuous”, “dutiful”的意思。但是“good”这些释义, 在任何词典里都没法找到的。如果译文直译为“好教徒、好父母、好妻子、好丈夫”, 译文就显得平淡无味, 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 运用了词义转译这一手法, 根据汉语搭配需要, 深层次地引申出了这一语境里“good”的不同含义。

例7:He once again imparted to us his great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wisdom.

译文:我们又一次领受了他那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

“great”的基本词义为“很多” (much, a large quantity of) , 如果我们把his great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wisdom简单地译成“他那许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译文就显得用词枯燥, 缺乏文采。运用转译的手法, 译文符合汉语的搭配。

2.2 修辞引申

英汉语言中有大量的修辞性语言。使用修辞的目的就是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采盎然。因此英汉翻译中, 除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外, 还应注意修辞的翻译。

例8:I didn’t tell John when he came home.He’d have laughed his head off.

译文:约翰回家时我不敢告诉他, 否则他会笑掉大牙的。

“laugh one’s head off”意思是“大笑、狂笑不已”。译文运用修辞引申, 把“laugh one’s head off”译为“笑掉大牙”, 原文与译文达到了相同的修辞效果, 为汉语读者接受。如不改变原文的比喻形象, 直译为“把头都笑掉了”, 则不是地道的汉语, 或译为“大笑不止, 狂笑不已”, 则译文较直白。

例9:I like to read Thomas Hardy, Mark Twain and Charles Dickens.

译文:我喜欢读托马斯·哈代, 马克吐温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

原文用了转喻 (metonymy) 的修辞方法, 以人名代表其作品名。翻译时译文引申出了作品名。

2.3 文化典故引申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记录着文化, 它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语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典故是语言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典故结构凝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英语文化里有大量的典故, 如Achilles’heel, Pandora’s box, Trojan horse等。

例10:Much of the town was destroyed by bombs in the war, but it was rebuilt and in following decade rose from the ashes like a phoenix.

译文:该城的大部分在战争中被炸弹摧毁, 但是又得以重建, 并且在以后十年中像火中的凤凰一样从灰烬中再生。

根据埃及神话传说, 凤凰鸟栖息在阿拉伯沙漠, 五六百年之后便自焚而死, 但不久后又从灰烬中再生。译者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典故。

例11:Cicero’s Waterloo was a woman.

译文:西塞罗毁在一个女人身上。

“Waterloo”滑铁卢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处, 1815年6月18日, 拿破仑在此大败。因此译文对“Waterloo”这一文化典故进行了引申, 译为“大败、毁”。符合“忠实、通顺”的原则。如直译为“西塞罗的滑铁卢是一个女人”句子较欧化, 不是地道的汉语。

3. 结语

翻译是沟通不同语言、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等的重要桥梁。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含义, 理解原文语言特点、民族历史背景、社会习惯和文化典故, 运用引申手法等多种翻译方法, 使译文通顺、流畅、忠实地再现原文。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之间的差异,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和文化典故的不同, 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引申是众多翻译方法中常用的一种。使用引申的手法, 能使译文通顺、流畅、忠实地再现原文意义和风格。本文主要从词义引申、修辞引申和文化典故引申三个方面阐述了引申手法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引申,英汉翻译,运用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唐旭光.对英汉翻译引申的反思[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藏金兰.英汉翻译中引申手段的运用[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翻译手法论文 篇7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 促进了国与国之间贸易的迅猛增长, 在这一增长过程中, 既有国外的商品引入中国, 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家向国外出口自己的商品。而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商品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的竞争, 更体现在品牌上,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 在发达国家的品牌以其响亮的译名在目标国家获得成功的时候, 我国许多商品名称的英译却不尽如人意, 甚至出现了许多语用失误现象, 造成不应用的损失, 因此本文拟从语用角度探讨商标名翻译的一般手法, 为提高中国商品的英译水平提供借鉴。

二、语用翻译观

何自然提出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它“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 分别研究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Nida (1964) 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所谓动态对等, 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 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 以求等效”。而“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 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它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最不固定, 倘若译者的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 译者可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 并不拘泥于原文, 而使译文“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 变洋为土, 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 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 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 增长见识”。 (何自然, 1997:186) “在翻译实践中, 很难明确区分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这两种等效, 因此, 译者可不必拘泥于求得哪种等效, 而只须着重表达原作的意向或语用用意就行”。

故从这一点看来在商标名的翻译中必须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以SL (Source Language) 商标为基础, 译出的商标名要考虑到受众的自然生活习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趋向等因素;译出的商标名也应符合广告学上对商标的要求, 应该能吸引目的语消费者, 激发美好的想象与购买欲望。

由此看来语用等效原则 (principle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effect) 最契合商标名翻译的各个方面, 可以用来指导商标名的翻译。按照这个原则的理论观点, 商标的译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译名本身应具有品牌名的形式。二是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牌品一样或近似的功能。也就是说, 译名在语言上应好认、好读、好听、好看, 做到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在语用上应具备劝诱功能, 要跨越译入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因素的制约, 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 便于在消费者心中激发购买欲。在商标翻译的实践中, “音、形、意”美的完美统一是语用等效的最高标准。

三、商标名翻译的常见手法

1. 音译法

既然商标名也属于“名”的范围, 因此在商标名的翻译中比比可见音译的身影。好的商标名通常都是琅琅上口的, 因此常见的发音为/b/、/k/、/m/、/p/、/s/、/t/等等, 比如Benz、P&G、Kodak、Coke-cola, 上述商标分别音译为奔驰、宝洁、柯达、可口可乐, 毫无疑问上述几个商标名都是非常成功的译例。稍作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只是采取音译的手法但是所选汉字和原指商品都有密切的联系。比如Benz (轿车) →奔驰。虽然“本茨”——Benz中z的读音[z]为齿龈音, 发音的位置以及听觉效果更接近“茨” ([ci]的声母[c]发音时舌端也接近齿槽) 而不是“驰” ([chi]的声母[ch]更接近英语的[ts]) 。但是由于该产品是汽车因此选择“奔驰”会给人更多的联想意。而P&G也只是采取了两个字母的首个音节类似的读音, 但是“宝洁”这两个字的选择对于日用洗涤品而言显然可以更好地促进商品的营销效果。

因此从上述译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采取音译法并不是简单地选择最为近似的发音, 要做到谐音而不必酷肖, 须兼顾简、美及取义等因素而不能倾全力于声音的摹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 在英译汉语商标的时候, 如果中文是直接音译或谐音音译后琅琅上口、并且可以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就可以完全采取音译法, 比如中国名酒茅台 (Maotai) 、海尔 (Haier) 、康佳 (Konka) 都已经成为广泛接收的商标名。

2. 音义结合法

典型音义翻译中的每个语素都同时参与源语语音和语义的传递。比如源语词为外国产品的名称, 目标语则以音译为引子, 选择能够反映产品性质或功效的词素来表义, 既保留“洋文”悦耳的声音, 又能表达其含义。如外来药品类:Milton眠尔通、Dakmane带尔眠、Halcion酣乐欣等, 一听就知道是“安眠药”。

3. 直译法

此法是根据原商标词的含义, 在译入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此法一般适合以普通词汇命名的商品。如:汽车Blue Bird译为“蓝鸟”, 取其本意, 两者都含有象征车速之快的意思;“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 很好地宣传了该车“经久耐用, 直到永远”的优良品质。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名, 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感情, 并与商标图案在意蕴上达到和谐统一, 如汽车Crown译为“皇冠”和香烟Camel译为“骆驼”。

4. 创新法

此法摆脱原商标词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 大胆创新, 更加传神地体现原商标词的特色。著名的洗发水品牌Rejoice, 译名为“飘柔”, 此译名打破了原商标词的字面意思 (rejoice意为“快乐, 喜悦”) , 仅根据rejoice发音中与“柔”相近的部分, 大胆扩展, 使之与飘逸柔顺的秀发发生联系, 实为点睛之笔。陕西彩虹集团 (我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 的英语名称原先为汉语拼音“CAIHONG”, 在国际上无法通行, 企业形象无法表达。后更名为IRICO, 它是由Irix+Corporation拼缀而成, 此译名很有创见性, 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创新法重点在于可以发挥译语的优势, 更好地被译语受众接收, 但是在进行创新的时候必须要和产品属性相结合。

四、商标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1. 跨文化语言语用失误

由于交际一方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 使对方没能理解而造成误解, 或由于交际一方没能表达清楚“言外之意”导致交际失败都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因为习得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或将母语的对应词迁移到了目的语。由于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 结果造成失误。

2. 社会语用失误

之所以出现商标名的社会语用失误是因为缺少、或忽略译入语中的特定准则和联想意义造成的。

比如将“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Cock”, 将“五羊”牌自行车译为“Five-Ram”, 前者忽略了“cock”在现代英语中具有不洁的联想意义, 而ram在英文中除了表示“羊”还常用来指碰撞、撞击, 试想谁敢购买这样的自行车呢?“芳”在中文中具有很美好的联想意义, Avon译成“雅芳”就是很不错的翻译, 但是如果我们对“芳”这个字采取音译“Fang”, 那么在英语中会不会有类似美好的联想意义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fang的含义之一表示“毒牙”。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商标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思想方法、心理特点、价值观念、消费偏好都会影响受众对广告的理解以及广告的效果, 因此即便是看似简单的音译或直译也需要我们将地域文化、消费心里、审美取向等考虑进去, 对语言规律做深入的研究, 用商标名受众国能接受、能理解、能确知、能产生兴趣的方式去作新的创意构思, 要尽可能与目的语顾客的文化心理吻合。译者应在语用等效的翻译观的指导下,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 顺从译入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译出使他们乐于接受的译名, 从而保证商标译名与原商标词的等效, 建立起新的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85~191

[2]刘全福:出口产品商标译名探微[J].中国科技翻译, 1996, (2)

[3]章宜华:浅谈外语特色词的仿造翻译[J].语言学理论与研究, 2004 (1)

翻译手法论文 篇8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英汉谚语的翻译中, 由于原语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原语和目标语在符号指称、语用和言内及言外诸方面几乎无法对应, 有时甚至在指称上都难以对应。在英汉谚语的翻译过程中, 为了保证优先传译, 争取最大限度的翻译等值, 变通和补偿是必要的。这种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在译语语言允许的范围内, 保证特定话语中最重要信息的优先准确传译, 并尽可能多地传递其他意思。本文对英汉谚语翻译中变通和补偿手法的运用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虚实互化

在汉英谚语翻译中, 汉语虚写的地方, 英译文必须实译;反之汉语实写的地方, 英译文必须虚译。这表现为汉英谚语互译时的具体化 (specification) 和概略化 (Generalization) 。

具体化是指缩小上下文中某一词语指称对象的外延, 在翻译时需要对词义进行提炼和确定, 即虚写的地方要实译。例如:不要本末倒置。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汉谚中概括地说“本”、“末”, 但与之相对应的英谚具体为“cart”和“horse”, 用词更加具体化。

概略化是指用省略概括的方式, 明晰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概略化不是随意省略原文的内容, 而是删去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例如: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与之对应的英谚省去了“人”, “物”的翻译说明, 直接将其意译为“birds of a feather”。

增益 (contextual Amplification)

所谓增益, 又叫上下文增益, 或增补, 即指根据上下文需要, 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词。英汉谚语的翻译为了避免在互译的过程中存在的历史、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所造成的难以解读, 有些需要增词或是加译。如:“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普通汉语读者一看便知他是智慧的象征, 但英语读者不见得知道这个名字符号的意义, 所以译文中的with their wits combined和the master mind都是增益成分, 这便使得源语言信息充分再现出来。

加注 (Annotation)

加注的使用是译者为了向读者介绍源语言文化的有关背景知识或某些语义来源,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原文, 而对谚语中的某些词句在译文中附加注释或说明性译文。

加注作为翻译补偿是移植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谚语的翻译中更能保持其民族特征和语义文化来源,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宜滥用, 以免造成谚语毫无想象空间, 枯燥无味。当然, 在处理谚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翻译时, 交换和补偿手法的使用是必要的。

释义 (paraphrase)

释义即解释, 当原语思维与译语思维差距太大, 原语中的自然联想无法或者难以在译语中实现, 或者不能产生同样的语义效果, 这种时候往往可以考虑采用释义手法。汉英谚语承载着不同的宗教、人文思想, 为了在谚语翻译中既能使译文保存原文所容括的信息, 又能使译者获得较多的表达自由, 使读者能真正理解原语谚语的内涵, 释义往往显得很必要。如:此地无银三百两。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ce.

释义是一种描述性翻译, 在谚语翻译中能表达难以简明说清楚的意念, 其缺点是冗长、不简练。用释义手法主要为达到交流通畅的目的。

视点转换 (shift of perspective)

视点转换也叫正反、反正表达法, 即通过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 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相同的信息。同样的思维内容可有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 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也形成了对自己所属的那个语言系统独特表达方式的习惯, 在谚语的对译中视角的转移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如: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这是因为在某些汉英谚语思维内容的表层形式上, 汉英谚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视角倾向。

以上所述是一些在汉英谚语翻译中变通和补偿的简单概括和分析,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真正找到汉英谚语的最佳接合点, 使之达到神似, 还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手法, 在进行谚语翻译时, 应根据其来源出处、文化含义、语言特点、社会功用来灵活选择适合的手法传达其含义。

摘要:汉英谚语有着不同的来源、文化含义、语言特点和社会功用, 为了争取最大限度的翻译等值, 笔者在汉英谚语的翻译中运用了变通与补偿的手法, 以求在汉英谚语的翻译中找到汉英谚语的最佳接合点, 使之达到神似。

关键词:谚语,变通,补偿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1.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

上一篇:英汉对比论文下一篇:看病难、看病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