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

2024-09-01

看病难、看病贵(共12篇)

看病难、看病贵 篇1

党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 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变成现实, 要想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 就势必要认真解决好占我国总人口70%左右农村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本文即是本着这种理念, 试图找出广大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症结所在, 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为探求解决之道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

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总投入不足, 而其投入的80%又投向了城市, 农村仅得到20%, 但农村居民却又占据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 所以, 如此一来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就显得极其的微薄和严重的不足了。这种投入的不足, 促成了医疗机构以药养医运转机制的建立。而这种机制的一旦确立就注定了其逐利目标的日益凸现和其公益性的逐步丧失, 以及农村最基层医疗服务网点由于经费的极端缺乏而走向萎缩和被淘汰出局。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之而生。

所以, 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之道之一在于必须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确保农村医疗服务网能有相应的能正常运转的经费, 从而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的回归及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制的健全建设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前提。据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北大课题组负责人李玲教授介绍:“政府对医院投入增加1个百分点, 可以降低费用1.6—2个百分点, 政府投入一块钱, 可以降低费用两块钱。”此外, 政府的投入还应该改变农村居民“重治轻防”的观念, 加强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公共卫生建设、传染病预防监控、预防免疫和妇幼保健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毕竟, “越是基层的卫生医疗组织, 比如农村的村医和卫生所……越对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地方正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就越需要政府投入的保障。”

二、改革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得到相应的政府投入保障的前提下, 就应该首先通过改革确保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的回归。在此方面的改革应主要是:对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正确定位, 实施医药分家, 用财政确保农村医务人员、尤其是最基层医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近些年里公益性不断丧失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于我们对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定位不准有一定模糊性。“对待乡镇卫生院的属性目前存在着三种认识:其一是具有福利性的公益组织, 应该由政府举办;其二是强调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 不承认乡镇卫生院的福利性, 认为可以实行自收自支, 自负盈亏, 淡化政府对卫生院的责任;其三是认为乡镇卫生院是行医卖药的营利组织, 找各种借口向乡镇卫生院收取费用。显然, 后两种认识是错误的, 但在现实中却占有较大的比例, 并且正在左右着农村卫生改革!”“政策上的含糊必然会导致实践的混乱, 乡镇卫生院问题上的市场化倾向, 与在政策上至今对乡镇卫生院属性含糊不清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 界定乡镇卫生院的属性, 突出政府的责任, 应该是农村卫生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其定位准确、妥当, 才能采取确保其公益性回归的相应改革措施。在定位中还应特别注意强调其主要担负的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的医疗服务等, “需要特别防止和克服的是单纯地办成医院模式”。

在确保其公益性回归的改革里, 很重要的一条恐怕就是应该废弃以药养医的旧理念, 实施医药分家的改革。通过医药分家、废除药品顺价销售制度, 实现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利益的脱钩, 从而斩断医药“合谋”的利益链。当然, 这一改革需相应的配套改革相辅才能推进, 如用财政确保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等改革。在当前医药彻底分家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可先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及实施单一病种收费、采取鼓励医生处方开低价药的利益激励机制、患者凭处方可以到医院外的任何医药销售处买药等等改革措施。

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由于缺少经费等原因, 近些年来, 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枢纽”和“网底”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严重滞后和欠缺, 医务人员尤其是技术较高的医务人员缺少。这种状况, 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同时也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一些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预防和监控的缺失。据调查, 我国80%的结核病人和7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都是在农村, 血吸虫病人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绝大部分也在农村,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是城市的2.37倍和2.54倍。这些都对加强和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政府主导建立和健全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 有病不敢去医院,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尽管近两年来, 在政府的努力支持和倡导之下, 许多的农村都建立起了“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但由于“新农合”在受益面 (只保大病) 、受益水平、筹资水平、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和弊端, 使得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受益有限, 其医疗费用中农民自费部分仍至少高达74%。这就难以从根本上缓减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上, 一是要进一步地提高覆盖面, 力争覆盖全社会人人享有医疗保障;二是要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采取各种制度措施切实提高参保居民的受益水平;三是应把目前推行的定位于“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时地“过渡到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使农村卫生改革最终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境界。”毕竟, “把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弱者们‘自愿互助’的基础上, 当然是很脆弱的。”唯有如此, 才能使农村居民得到一个切实稳定可靠、坚实的医疗保障,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不起病怕进医院的问题。

四、改革药品定价机制和药品流通体制, 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

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即是目前药价普通虚高的问题。药价虚高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在医药分家或医药“合谋”的利益链被切断了之后, 导致药价虚高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和流通体制了。

“现有药价管理部门在人力、专业知识等方面还很不足, 往往只能按企业报送的成本资料加上规定的差率制定药品最高零售价格, 对于虚报成本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能力。”而且, 因为“药厂报的价越高, 有关部门收取的管理费用也就越高。管理费用的计算不是定额的, 而是随行就市。标的越高, 赚头越大。”所以, 药厂和管理部门之间又得以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样的定价机制无疑是纵容和促成药品生产企业虚报成本之风的根源, 从而使得药品从定价的源头上就开始虚高。难怪药价从1997年以来历经了国家数次硬性降价后, 尽管有的降幅最高的已达60%以上, 药品生产企业还是有利可图还能继续进行激烈的价格战。也难怪前卫生部部长高强曾痛斥:“虚高药价简直就是对百姓的生吞活剥, 尽管涨了几十倍, 但你去查查, 肯定没有超过国家的最高限价, 也就是说, 再贵也是合法的!”“这说明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因此, 政府必须对药品定价机制进行改革, 对药品定价严加监管、防止药价从源头上就虚高。

从药品定价的源头上根治了药价虚高的问题之后, 要解决药价虚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药品的流通环节了。由于我国药品的流通体制极不合理, 一是环节多———药品从出厂到最终的销售, 一般都要经过七八个甚至更多的环节;二是从事药品流通的药商繁多———“我国目前共有各类持证合法的医药批发企业13000多家, 无证挂靠的不计其数”。而“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不足400家, 前10家的销售总额不足全国销售总额的10%”, 但在美国“只有13家医药公司, 前10家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美的96%, 前5家则占到85%”。流通环节的冗长, 加上顺价销售的原则及商家的谋利运作机制, 药价在流通中飞涨已成必然。而众多商家的过度竞争, 又必然导致回扣、提成等不良成本的肆意滋长, 这些又必然要追加到药价之中去, 如此一来, 药价在流通环节中便是难以扼制的飙升起来。最终造成药价中的40%以上全是流通中产生的成本, 而其中又至少有30%的不良成本, 主要用于回扣、促销。基于此, 必须改革流通体制中商家过多, 环节冗长的弊病, 主张建立政府主导下的药品配送机制, 在全国各地建立几个强有力的配送中心网络深入到各个角落, 并撘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全国药品电子交易平台, 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

看病难、看病贵 篇2

一、重提医院为谁而办

客观地说,目前各个医院工作中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有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的因素。但作为医院管理者、特别是院长,恐怕首先要问一问,为谁办医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措施、手段有没有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否定这些年来医院取得的成绩,更不是否定广大医务人员所作出的贡献,而是希望管理者们把握导向、与时俱进,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明确医院、医疗卫生事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人民的希望,从而使医院的各项改革能够方向目标更加明确。其实,社会公众已经给出了简洁的衡量评判标准:就是看医院种种规章制度是不是为群众着想,就是看医院的大夫护士是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管理年活动的开展,触及了医院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抓住了医院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管理年活动,形成医院管理的科学机制,使医疗活动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使医院建设和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20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医院注重扩大规模,忽视了内涵建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弱化社会效益的倾向;一些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执行不力,行为不

规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一些医院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服务意识、服务作风、服务态度和服务流程都有待改进;一些医院管理滑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意识不强,训练不到位,医疗事故防范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存在漏洞和隐患;有些地方患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医患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医院忽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医院发展后继乏力;有关医疗服务信息公示不够及时、公开和透明;有些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还存在一定问题,红包和药品、医疗器械回扣以及开单提成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和监督职能缺位,对医院的管理、评价、检查和监督不到位。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核心的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医院的办院宗旨模糊了,一些医院管理者淡忘了到底是在为谁办医院。

二、政府角色很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政府职责真正落实,对医疗机构科学的监督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医院的改革才能真正到位。当前,关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医疗事业而言,保证政府应有的投入及时到位,既是重大的政策落实问题,也决定着医疗机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政府对医疗结构的宏观管理中,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首先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地营造政策、环境,其中包括利用经济的、政策的、信息发布等手段,引导病人就医合理分流,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布局,缓

和大医院人满为患、管理压力过大,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医疗资源闲置的矛盾。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做好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的准入等工作,当好医疗行业的守门人和验收者的角色至为重要,如此,人们才不会受骗于黑诊所、假大夫和假技术,群众的医疗安全才能有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和改进公立医院院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强化对医院院长的培训,不断提高院长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医疗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也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多数医院近年来为适应发展,正在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该承认,在改革探索和实践中,医疗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改革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据了解,正在加紧制定的有关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将有表述更为清晰、明确的规定。

政府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作用,就要实现有效的监管。现实中,政府对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监管的作用还远没有到位。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囊括对医疗机构在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绩效、效率等诸多硬碰硬的指标,然后下大力量在“指导、监督、管理”等方面推进和落实,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

当前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在已经开展的医院评价和公示制度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有了经验和做法后及时总结推广,发现问题及时

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依法依规严肃公正处理不手软,这些方面政府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2、工作方向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级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也是卫生部门摆在面前的工作重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医疗机构要围绕“一个目标”,开展好“三项活动”,落实好“三项措施”。即紧紧围绕实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医院管理年活动”和“看病难、看病贵大讨论”三项活动,认真落实准入管理、行业监督和“十不准”三项措施,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努力实现“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是“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让广大群众满意。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人性化服务,方便病人就医;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规范财务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行业行风建设。

4、深入开展“三项活动”

各级医疗结构要广泛开展、不断引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

头作用,真正让患者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明显变化。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方式、科学合理诊疗、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起来,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深入开展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讨论活动,寻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实可行措施。查问题、找差距、定措施、搞整改,确实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取得成效。

5、认真落实“三项措施”

强化准入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准,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医疗安全防线。强化行业管理,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当前要着重抓好对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各医疗机构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人处理到位、整改措施到位。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强化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十不准”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三项活动”,落实“三项措施”,各级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领导。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将各项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推动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

晋城市人民医院营养科李占明

看病难、看病贵 篇3

“看病难、看病贵、症结何在

新华社2011年2月19日发表题为《卫生部部长陈竺回应“看病难、看病貴”6大问题》的文章。陈竺分析,“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有以下多重原因:物价指数长期走高,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学技术进步带来医疗费用增长,疾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长。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保障体系不完善,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管理的不足和曾经的失误,是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主要原因。

《南方都市报》2010年6月24日的《发改委新规难撼“以药养医”痼疾,药价平民化其路仍漫漫》文章称,央视曝光了“暴利药”芦笋片事件,出厂价仅15.5元的芦笋片,到医院卖出213元的高价。有网上药店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处方药销售过程中,单是在医院环节中占到的费用就达零售价的50%左右。“1998年至2000年,有关部门共出台6次药品降价措施,累计降价金额号称80亿元人民币,涉及300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15%。”但对于呈现的效果,消费者却并不能感同身受。

《羊城晚报》2010年9月27日发表题为《为何现在“看病难、看病贵”?钟南山支招解决》的文章。钟南山在文中谈到,为何现在“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基层医疗体系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都不健全,70%以上的居民看病都会选择去大医院,病人都一股脑往大医院跑,自然而然“看病难”;与此同时,家庭低收入者一般的小病痛不主动看病,一旦病情恶化,不得不去大医院求诊,基本疾病也就到了晚期,看病、治病花销大,则“看病贵”。但当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医院没多少人愿意去看病;同时,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不高,基层执业医生数仅占全国总数约6万名执业医生的3.5%,全科医生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再加上基层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待遇低,好医生看不到发展方向,大都不愿意沉到基层去。

中国证券网2011年1月14日刊发郎威平的文章《医院和病人,哪个更该吃药?》。郎咸平认为,中国的问题是药厂跟医生挂钩。(虽然)保险公司的目录药都是便宜的药,但是由于药厂和医生挂钩,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就不愿意开保险目录里的药。(如果)政府直接强迫药品降价,(结果是)医生本来只给你开1种药,现在却开10种药,也就是说,药价虽然降了,但患者的负担反而更重。

看病难、看病贵、如何缓解

新华社2011年2月19日发表题为《卫生部部长陈竺回应“看病难、看病贵”6大问题》的文章。陈竺指出,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30%左右。“十二五”,还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争取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务。为解决全科医生不足这一制约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瓶颈,中央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还要采取措施,重点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人才,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

人民网2010年11月23日的《卫生部高官支招解决“看病贵”》一文指出,“看病贵”主要贵在药费和检查费上。在目前医院“以药补医”的大背景下,特别容易形成过度医疗,即多开药、多做检查。公立医院改革后,看什么病花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以彻底杜绝医生随意检查开药导致过度医疗的问题。

中国日报网2010年11月2日的文章《解决药价虚高应从摒除垄断人手》称,新医改方案设计的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不过有调研表明,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困难很大,其设计完全违背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天价芦笋片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了药价虚高的根源:患者跑遍了长沙的药店,也买不到这种药品。公立医院垄断了药品零售市场,导致了药品零售价格虚高,零售价格与出厂价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价空间,能够允许药品流通环节多,并且层层加价。这巨大的差价给各级经销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反过来,各级经销商又和相关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同盟,维护虚高的药品价格。因此,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不应该从流通环节着手,而是应该从破除零售环节的垄断人手。目前的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不一定要废除,这个制度的最大作用是形成类似于上交所、深交所那样的竞价机制,由此形成市场参考价,比如说最高零售指导价。

《京华时报》2010年12月1日《张遇哲:破解“看病贵”不是求解比例题》的文章称,“看病贵”这座大山难以撼动,究其原因是没有触及深层次制度根源。单纯用增加政府投入的方式,“赎买”群众医疗服务,为深陷其中的百姓解套,其结果只能是既加重财政负担,又阻碍了医改的深化。要想真正为公众看病减负,先降低总体费用,再谈比例分配。首先要打破“以药养医”模式。其次,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做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社区”,方能为公众提供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此外,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药回扣、开大处方等行业不正之风,也是“看病贵”的幕后推手。

《广州日报》2010年12月25日发表题为《毕舸:破除垄断才是医改关键》的文章。文章指出,唯有使医生在医疗改革中受益,广大医生才能自觉地参与改革。如果允许医生自由流动,大医院的医生到小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兼职,如果再确保民营医院医生职称、福利、待遇等各方面与公办医院医生的平等,打破大中型公办医院长期对优秀医疗人才的垄断,形成一个良性自由流动的医疗人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大医院不堪重负、小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又严重闲置,以及民营医院人才匮乏的现实困境。在医保管理制度上,同样要逐步打破以往的垄断式管理——目前能享有医保刷卡政策待遇的基本还集中于公办医院与少数民营医院,以后应逐步降低门槛,对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医院及门诊给予政策保障。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关键点: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关键点公立医院改革

新华社2011年2月19日发表题为《卫生部部长陈竺回应“看病难、看病贵”6大问题》的文章。陈竺坦言,公

立医院改革还没有完全破题。今年要确定一批看得准、见效快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

新华网2009年3月8日发表题为《公立医院改革要跨几道坎?》的文章,总结公立医院改革需跨过四道坎:一、公立医院为何要“公”字当先?二、如何走出“以药养医”怪圈?三、如何满足医务人员的利益诉求?四、如何打破“管办不分”的坚冰?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2月8日发表文章《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新力量介入》指出。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58号文”才是医改的真正核心,因为没有资本进入的改革,充其量是小打小鬧、小修小补。只有新的力量介入,对原有的公立医院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强大冲击,才能革除顽疾,提升效率。

《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2月25日发表题为《取消以药养医,医院以后如何生存》的文章。文章探讨了基层医疗机构取消“以药养医”后如何生存的问题。全国已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它的最大特点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据初步统计,基本药物的价格大约下降30%。由于对“以药补医”机制进行彻底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出现很大缺口。国务院相关文件对补偿机制提了三条:一是专项补助,二是调整服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三是差额由政府足额安排。

半月谈网2010年12月18日题为《解决“看病贵”先治“以药养医”》的文章质疑,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真的能一劳永逸吗?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如果仅仅在取消药品加成进行补偿上做文章,改革将难以持久见效。如果绕过“以药补医”等体制性牵绊,孤立地去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要改革,就必须重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基层医疗机构将获得“补偿”,更容易让某些人读出由此带来的“亏空”国家自然会补上,这倒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倘如此,谁能保证,那些正在享受药价虚高之利的医院,不会进一步拉高药价,期待借此获得更高的财政“补偿”?

《经济观察报》2010年9月4日发表了题为《朱恒鹏:医改制度设计尚待完善》的文章。文中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是“管办分开”。事实上恰恰是管办不分导致监管无效。管办不分加上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医疗服务市场,对医保资金的有效使用构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医保机构作为付费方,对医疗机构的最有效制约是取消其医保定点资格。在管办不分加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医疗服务市场的格局下,不管是社保机构还是卫生行政部门都不太可能实际拥有这种权力,甚至连谈判权力都很有限。

链接:医改进程

1978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为医改提供了动力,也对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0年之前,医改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关注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但是改革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

2003年“非典”之后的两年,政府开始大幅增加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并逐渐建立起了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2005年8月,政府启动了“非典”之后第二项重大的卫生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目标为:2005年试点覆盖率40%,2008年覆盖率100%。

2006年9月,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

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新的医改方案(简称“新医改”)。方案指出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实现改革目标,从2009年到2011年,3年内国家将投入8500亿元,并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新医改方案启动1年多后,已经取得了极大效果:1年投入3900亿、基本药物价格降幅达30%……然而“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观,天价药层出不穷。

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2.6.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4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全国已有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各省(区、市)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到位。全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48.7%和38.1%。47个城市陆续试点,公立医院改革涉入核心领域。

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58号文”,意在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人、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2011年2月18日,《人民日报》载文《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今年主要工作安排出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指出,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实现基药制度在基层医疗的全覆盖,引导患者向下沉;我国将在前两年支持建设的基础上再支持300所以上县级医院(含中医院)、1000所以上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3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加大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医院)改革试点力度,鼓励其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大胆探索。

看病难、看病贵 篇4

1 “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 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 “难”或“贵”是问题的表象之一, 其二是二者并存。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服务所存在的可及性问题集中反映为“看病难”, 即医疗服务的供给无法满足广大病患的需求, 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可及性在医疗服务范畴里核心体现在距离、经济和信息三个方面。距离可及性是指病患与公共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距离适合度”;经济可及性是指购买医疗服务能力是否与医疗保障水平相应;医疗信息可及性是指病患是否能便捷与有效的获得医疗服务信息、专家门诊等相关信息。从政府责任的层面看, “看病难”则主要是指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及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这样一种矛盾的具体表现。

“看病贵”主要指人们的支付能力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 影响人们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核心体现为医疗费用负担水平超出了人们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承受能力。从政府的层面看, “看病贵”则指政府对民众的医疗服务费用没有承担起相对应的合理的责任, 导致人民群众的自负比例过高, 负担过重的现象。“看病贵”主要因药品价格上浮空间过大、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过高、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力、过度医疗的常态化、医疗机构的市场化、医生执业的逐利化等引起。

2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剖析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本在于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是医疗服务供求矛盾的集中表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 具体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和卫生筹资功能凸显不足

首先, 在我国, 政府对医疗机构所扮演的“管”、“办”重合的角色尽管已经在市级医疗机构中分离出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多方多种原因, 政府这种“管”、“办”的角色仍然没有理顺理清, 对医疗机构还是采取了又“管”又“办”的措施, 而且仍然举办了相当规模的医疗机构。

其次, 对医疗机构而言, 目前其收入来源主要有:政府补贴、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进销差价收入。政府补贴在医疗机构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少, 现全国医院所得的财政补贴不及总收入的10%;医疗服务价格低廉主要体现在挂号费相对较低和医院的床位费相对外部动辄几百元的宾馆而言也是较低的。医疗机构在政府补贴和医疗服务收入这两种补偿不通畅的情况下, 为了弥补医院经营中日益高涨的医疗成本和费用, 医院不得不依赖相对丰厚的药品包含医疗器械收入, 药品收入已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医院这种主要依赖医疗收费来维持运行的模式, 直接把医疗机构在机制上推向市场化, 导致公立医疗机构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市场运行手段, 其公益性质的淡化不言而喻。医生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多开药高价药及开过多不必要检查等现象已成为行内行外公开的秘密。

最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卫生总费用的逐年增长和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的稳步上升, 2003 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就已达5.6%, 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壮大。如今, 尽管人们对健康服务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由于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例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过低, 直接导致个人健康成本的增加出现“看病贵”的现象;也意味着城乡低收入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保障, 甚至出现了“因病致穷、返贫”现象。尽管近几年国家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重视和投入了不少, 但是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满足重病、急病和慢病患者的需求, 这种卫生资源供给结构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看病难”的问题。

2.2 医疗服务信息公开的不足

在大数据时代里, 人们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尽管在获取信息时变得越来越快捷, 但是在医疗机构信息库里, 患者检索到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量往往是差强人意的。医疗机构的隐性信息公开性低、量少、难以检索, 比如医院的医疗质量、某一疾病的技术水平、痊愈及复发概率的横向、纵向比较等。患者只能根据现有的公开信息, 比如医院的规模与口碑、专家的数量、仪器的先进度等显性信息来判定初诊机构。与此同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 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医疗服务能力的增强, 因此大医院里不可避免的会涌现大量的常见病和轻症病患, 大病小病, 重病急病, 慢病全往大医院挤靠, 一方面直接加剧了“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造成高等级医院的卫生资源严重浪费, 专家只看病不研究, 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 疑难杂症的研究受到阻碍等不良现象。

由于医患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 患者 (需方) 本身缺乏对自身疾病或疾病程度的认识, 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 往往对医生 (供方) 是言听计从, 不敢怠慢和对抗。而对医生而言, 利用其掌握患者所患疾病严重程度的私人信息加上自身医学信息和知识比患者要多得多, 明白怎样为患者多提供服务以取得最大化的收入, 因而就会存在严重诱导消费的倾向, 以及为了获得高额的非正常治疗的收入而进行违规行为。尽管目前针对这类违规行为制定了不少的惩罚措施, 但由于患者认为去监督医生往往是入不敷出, 得不偿失, 因此明明感知到医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违规行为, 但患者还是会忍受这种行为对自己造成的损害, 而很少去对医生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核查, 滋生和助长过度的医疗服务, 进而导致医生违规的严重。

由此可见, 医疗服务信息公开的不足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不仅导致了患者的盲目就医, 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弱化了患者对医生的约束, 导致医生的违规现象严重, 在医患博弈中患者处于下风不利之境, 进而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严重程度。

2.3 缺失适合我国国情的“看门人”制度

由于患者缺乏对医疗机构隐性信息的了解和对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认识, 加上患病带来的负面情绪的影响等, 造成了患者在就医时往往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按照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 正常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正三角形, 但现在由于“看门人”制度的缺失, 使得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缺少了“看门人”所具有的导医、自我行为约束和内在监督等功能, 加上片面强调享有医疗保险的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和医院, 一方面造成病患的盲目就医, 扎堆在大医院就医, 花大钱治小病, 得了大病重病又没法得到及时诊治的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三级医疗机构特别是门诊出现收治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现象。由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混乱, 实际功能没有太大差异, 导致各级医疗机构既收治疑难病症, 又大小病通吃。

2.4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与供方诱导需求

我国医疗服务消费的特征体现在: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与被动性;对医疗信息的缺乏性和对服务数量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医疗服务市场受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影响, 患者消费医疗服务的意向和标准往往不能像消费其他领域的商品、服务那样更具自主性和目的性。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及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中医患之间即供需双方间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 医患双方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患者被迫将医疗服务决策权授权给医生, 为医疗服务提供方创造额外需求提供了条件, 造成了患者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加。这种授权的动机, 在于委托人意识到他们缺乏对最优决策制定的信息, 而医生正是这个信息充分的人。因此, 医生与患者在单纯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关系以外, 无形当中悄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委托与代理关系。在医疗服务市场中, 医生扮演着双重身份的角色。作为代理人医生本应从患者利益出发, 做到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达到最理想的医疗效果;但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然成为医生的最终目标。从经济利益的视角出发, 医生必然会利用顾问的身份, 给患者提供过多额外有益的但没有必要的、高价的医疗服务, 为自身创造更多的财富。医生通过创造额外需求来实现利润的增长, 必然推动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升,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过高的医疗费用。

2.5 医疗机构的两头谋, 即医疗机构与药商的合谋, 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共谋

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既可以代表药商推销药品, 又可以代表患者购买药品。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位处药品销售的核心地带, 在医疗机构的药品销售额占到全部药品用量的80% 左右, 成为药品的核心买方。尽管医疗机构没有得到政府合理的财政补贴, 但通过医生的劳动, 实现了把高附加值的药品推销给患者, 有效地拉动了医院的经济增长, 这样导致了医疗机构有提高药价的动机。具体表现为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 为了创造更多的个人利润与财富而不顾病人的承受能力, 开大处方、用多药、开贵药, 加重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负担。药商在迎合医疗机构意图时, 突出表现为“明抬价、暗回扣”, 为了打开或稳固自家药品的市场, 千方百计与医疗机构进行合谋将药品销售出去赚取利润, 实现自身和医疗机构的双赢。

在我国, 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 (医院) 、医疗服务的消费者 (患者) 组成了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众所周知, 医疗机构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对消费者患病与否及患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非常大的决策权[4]。而医疗保险机构对患者的病情及其消费的医疗服务数量等信息的资料收集均来源于医疗机构, 加上自身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不力, 因此医疗机构极易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通常给患者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而言, 由于缺乏医疗服务知识和对医疗服务存在着质量偏好, 加上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机构承担, 导致偏好于用贵药, 用多药, 高消费医疗服务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缓解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通常主动接受过度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机构据此应制定有效科学的专项监管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医疗机构造成的不合理医疗费用, 避免“医患共谋”现象的发生, 否则对未参保和低收入及没有经济保障的病患而言将更加不堪重负,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更加棘手。

3 结语

认清“看病难、看病贵”其问题之核心是医疗费用的增长与人民群众收入增长不相协调而导致的个人负担过重和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创建科学合理的“看病难、看病贵”系统治本的政策体系, 对提高全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实现中国梦, 将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萍, 田成诗, 尚红云.中国卫生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04) .

[2]黄丞, 张录法.医疗服务供求矛盾, 透视与破解[M].上海三联书店, 2009.

看病难、看病贵 篇5

——财务管理B班

——12009041062 陈红利 我对盐城市阜宁县花园开发区黄舍村六组的居民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进行了社会调查。

在周围的村民邻居中会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关于这个话题在并不富裕的农村很是常见,这是农民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在农村的家庭中如若出现一个重患病的成员,那么这个家庭将会背上非常沉重的包袱,甚至导致这个家庭的衰败。在我们这边这并不是个罕见的现象,可以说没准某个近邻就是。大家辛辛苦苦地种田、出外打工,为的就是能够过上好点的日子。不过,大家也总是很无奈,听大人们拉家常经常能够听到说啥人算不如天算,生个病啥都没有了。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称得上场面的就是县医院和中医院。先谈谈我自己对它的接触,还有感觉。如果在县医院有个熟人你是会好办事的,但终究没有是占大比例的。我在初三暑假的时候眼睛周围部位被镜片划伤了,当时很急很乱,医生看惯了这种场面,不是一般的有定力啊,拿出针线还秀了下,我姨看到那针立刻意会到还没走套路呢,立刻掏了几张红票,针立马换成细的了。在县医院是这个样子,其他我倒是没经历过。这应该是个很常见的现象吧,大家都快摸熟那潜规则了。这也是“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吧!

村民的反应大多是在治疗大点的病,在农村是不轻易去大医院的,除非真的是挨不过去了,在乡下小医院馆实在解决不了了才会到大医院就诊一下。我在调查的时候大多居民的反应都不是很积极乐观,说起来都比较反面。在调查中大多数村民反应的都是上医院的花销方面,每次都会大出血,不是一般的农村家庭可以承受的,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在调查中,我采取的是比较直接的方式,是直接的走访调查,直接到各个村民家中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式的提问。大家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应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相似的。最概括的观点就是觉得看病花销太大,无论你是什么病,无论大小都会在医院留下一大笔。我有轻微的鼻炎,治疗了好久,微创手术都做过一次,县医院也是去过好多遍地,依旧没有起色,但每次去花销一定有大几百,医生会说吗,没办法说清,得拍个CT等等的话。

在“两会”上,代表们对时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义愤填膺。各地媒体紧扣这个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主题,深挖细抠,广泛调查,全方位报道,真可谓万众一心,口诛笔

伐。在“两会”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问温总理“在任1000多天时间里最感痛心的是什么”时,总理情真意切答曰:医疗、上学、住房方面的问题解决得不尽人意,是我三年来最感痛心的。总理把“医疗”问题摆在痛心“三件事”之首,可见其严重之程度。

首先我先根据一些资料分析一下“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的成因。看病难在哪里?贵在何方?对此,网民博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搜狐网最新网上问卷调查的结果颇为全面,最能说明问题,分析调查结果,不难发现:百姓所说的看病难,从医院的规模和性质上看,难就难在省、市级的大医院,难在那些级别高、设备好的公立的尤其是综合性医院。这在公立医院占当今现有医院总数96%的中国医疗市场,也就难怪人们要怨声载道了。此调查结果,与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的看法也是一致的。高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病难”,主要难在大医院。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设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二是群众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患一般病也到大医院就诊,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

不同地方情况也是不同的,网上大多指向大医院,的确是这个样子,在小县城里同样是这个样子,但情况巨细有些不同。在农村的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确是,人们认为大家大多是选择大医院的,照分析应该是这样的,在我们这边也是,但由于我调查的对象的限制,不是很能够全面分析整个现象的成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升,大家对大医院的需求不断增强的时候,医院的硬件设备的确是越来越有水准,但人们的反响却不怎么有提升。人们在求医的时候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使大家感到寒心。在农村和城市情况是很不同的,可以说在调查的对象不同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绝对不同的。我调查的范围是农村,可以说调查结论的方向十分明显。村民平常不轻易去大医院就诊,当遇到大问题的时候也就很体现这个现象了。在农村家里的成员有生大病会是很大问题,大家没有到医院做定期检查的,一般只有当发现身体有明显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医院,但往往这个时候都已经比较迟了。可以说若是家里的支柱,那么,完了,一个家就毁了。在农村有支付大型手术费用的能力的家庭是没有多少的,一般遇到这种事一个家庭都会受到很大的牵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对农村可以说是个很好的总结。

经过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在农村,看病贵比较突出一点,很多家庭都负担不起这个费用的。在城市里,大医院的优质资源供不应求,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是看病难,在贵的方面还要稍好一点。“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医改的最大败笔。它使民怨沸腾,使一些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总结“基本不成功”的教训,集思广益,举一反三,是“刚刚开始”的新一轮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设计师和决策者们需要殚精竭虑的。

再来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下“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关于这个所谓的成因是一个颇难回答的问题,多年沉疴,形成的原因自然错综复杂。其中,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管理监管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高强部长总结出了六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二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三是医疗保险发展缓慢;四是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五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六是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我们不妨再来具体剖析这六大原因:前三个原因,显然属于决策层面的问题;第四、第六两个原因,责任显然在于政府部门职能机构,属于组织层面的问题;第五个原因是公立医院的问题,可以说是个综合性问题,责任既属于占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也在于有权制定机制、监管机制运行的决策、组织层面。可见,这样分析原因是中肯到位的,起码说明我们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认识比较清醒,也颇具全局性和深刻性。对于这层的分析主要是在政府的方面,主要是在分析原因形成的根部。政治、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政府的原因肯定是特别重要的。

分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总结一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并完善城市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机制;二是要增强医疗机构筹资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三是要完善科学的医疗体系与收费方法;四是要加大医药分开核算的考核力度,改革药品流通体制;五是要及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六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看病难、看病贵 篇6

实事求是地说,因为看病本身就是一种负面预期,即使不需要患者出钱,病人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怨言。再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国外看病比中国更贵,更难。因为畏惧国外看病价格太高,许多留学生都会把择期手术拖到假期回到国内来做;加拿大的看病预约制度、英国的排队候诊制度,会让患者为看一次病等上个把月。和我国相比,为什么国外的医患矛盾没有我国突出呢?我觉得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首先,国内国外重视程度不一样。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如《社会福利法》、《老人福利法》等法规,把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视为社会生活的不安定因素加以重视,因此会强制公民购买保险。

其次,国内国外对药价的管理调控程度不一样。药价直接决定着看病的成本,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对药价的调控权,美国的药品价格由制药企业与销售商,社会健康维护组织与医院、保险公司和联邦政府联合谈判定价,并受《药品竞争法案》和《处方药竞争法案》的约束;英国制定了对制药企业出厂限价的制度;法国几乎所有处方药都进入了国家医保报销目录,一律由政府来定价,另外,法国政府还有一套药品强行降价制度;俄罗斯通过《药品法》和《关于调整药品价格的决定》,限制药品价格上涨指数;日本和法国差不多,所有处方药均进入医保目录,大体共有15000多种,实行政府定价。而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二元管理,即对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对医保目录之外的药品实行企业自主定价,政府一般不会过多干涉。这样,许多药品在医保目录里面是一个价格,在医保目录之外换一个名称,又是另一个价格,这是我国药价虚高不下的症结之一。

第三,国内国外医药市场的准入机制不一样。医药产业一方面关系到国民健康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企业的准入门槛和技术含量,如整个美国就只有不到100家的制药厂,这样既有规模效应,又方便管理,医药中介公司就更少了,美国全国不到10家中介公司,而且独立的会计事务所会受政府委托对它进行审计,如果发现赚取的利润超过2%,就会受到加税处理。而我国,医药市场相对混乱,几乎没有什么门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差不多有6000家大小制药厂,医药中介公司比医药企业更多,全国大约有16000家药品中介公司,赚取的利润是在20%~200%之间。这一方面造成药价虚高不下,市场竞争混乱,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政府管理与调控的难度。

第四,国内国外的医疗卫生体制不一样。许多发达国家把医疗卫生作为全民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么实行免费医疗,要么实行全民医疗健康保险制度。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看病的费用对一个普通患者来说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许多国家都实行强制医疗保险制度,对那些穷人,则由政府为他们购买保险。患者看病一般都到社区医院,因为到大医院就诊、住院是要得到保险公司同意的,正因为保险公司的参与,在政府、医院、患者之外多了一个监督者,保险公司会想办法把看病成本压到最低。而在我国,虽然也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购买保险多是依赖工作单位,覆盖面非常小,而这一部分人的收入多是有一定保障的,那些真正的穷人,如下岗工人、农民这些收入没有保障的,则在医疗保险之外。这样,全社会90%的人必须自己承受看病成本和天价医疗费,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就是必然的了。

最后,国内国外的医疗卫生细节服务不一样。因为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医药分离,医生没有利益在药费中,再加上有保险公司的监督,医生只管专心看病就行了。患者也会非常尊重医生,去看医生的时候,绝不会说“我得了感冒、想做什么检查,开点什么药”之类的话,他们会充分尊重医生的意见。医院就更加注重细节服务了,如他们会把消过毒的毯子放在烘箱里,调节到接近人体的温度保存,以便病人随时取用。

以上,只是基于笔者的不完全分析,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国家正在想办法解决国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兴建平价医院,要求药品降价,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如何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需要长期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需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需要指导思想的更新与解放。

看病难、看病贵 篇7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成立于1958年, 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工程建设、设计咨询、科研开发、工业制造、产品检测、工程监理、物资供应、运营维管、房地产开发“十位一体”的大型技术密集型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分布在国内5个省、2个直辖市, 企业医疗保障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 从执行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到1993年国家对企业职工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改革, 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初步完善, 基本上适应了企业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企业医疗保障制度的单一性, 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种带有深刻福利烙印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是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企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生产力跟不上消费水平, 这种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加大, 苦乐不均。新成立的企业人员结构年轻, 医疗费用支出相对较少, 而老企业人员结构老龄人员较多, 医疗费用负担沉重, 已影响到企业经济的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施工企业受建筑市场竞争的影响, 企业盈利水平逐年下降, 从而造成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报销越来越困难, 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日益突出, 愈发引起了一些矛盾;其次是传统的企业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对医院和个人有效的约束机制, 滋长了“小病大养、一人医保, 全家享用”的现象, 客观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 国家和企业负担逐年加重。由于传统企业医疗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的一定缺陷, 使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基于企业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 1998年底, 国务院在总结统账结合经验的基础上, 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城镇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的阶段。2001年9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企业工作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参加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原则上应在2001年底前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根据文件规定, 2002年本集团公司所属单位, 相继在国内5个省、2个直辖市, 参加了属地基本医疗保险。这标志着将原来享受多年公费医疗的职工及退休人员纳入了属地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通过参保企业及参保职工参保后的体验, 这项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在—定范围内使企业负担的畸轻畸重费用局面上有所缓解, 但又衍生出参保职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

2新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相对既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但依然不完善。执行起来, 在认识和运作上, 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新旧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体制中, 政府或企业对职工医疗费用都包了下来, 职工工资中不包含这部分费用, 同时也没有为自己将来看病积攒医疗费的意识。如今要在这种无积累、无准备的情况下过渡到新的医疗保险制度, 在经济和心理上都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 并不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 所以享受了几十年免费医疗的职工, 似乎一下子难以接受自己交钱看病的现实, 明显地流露出对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留恋。尤其是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没有把直系供养亲属的医疗保险包括进去, 而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将直系供养亲属的医疗、医药费用, 基本上由职工所在单位承担一部分, 这一矛盾相对较为突出。

2.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参加医疗保险增加了企业负担

按照国务院[1998]44号文件精神,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是以地、县级为统筹单位 (企业只在规定的统筹地区交费) 。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 企业与个人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可是,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方社保机构又面临医疗统筹基金缺口的实际问题, 对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 额外增加了参保企业缴纳的费用。这样一来企业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非但不能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反而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又如同在一个城市参保, 同样是国有企业, 地方国有企业的离休人员再交一定费用可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可中央国有企业离休人员就不行, 这明显挫伤了企业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3 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不能报销, 增加了参保职工的经济负担

根据有些地区医疗保险法规的规定, 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纳入个人账户后,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承担参保职工的门诊医疗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参保职工的负担, 降低了医疗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尽管如此, 参保职工住院治疗还有起付线、封顶线的规定, 由于起付线门槛设得比较高, 导致参保职工承担高的医疗费用, 许多参保职工意见大, 反响强烈。又如, 本集团公司是从事铁路电气化、通信、信号、电力、工民建等工程建筑安装的技术密集型企业, 职工长年工作在山高谷深、地质复杂的铁路沿线, 流动性强、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做好企业医疗保障工作, 对于保证生产一线正常施工, 稳定职工队伍意义重大。根据各地医疗保险法规的规定, 对长期在外施工人员就医看病, 必须到县级以上定点医院看病才能报销的规定实难做到。

2.4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参保职工受益人条件的要求苛刻

目前, 我国一些地区在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时规定, 劳动者必须履行较长的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男性缴费满25年, 女性缴费满20年) , 其退休时才能获得医疗保险制定的保障。我国一些地区的政府设置的25年或20年的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比养老保险15年还长, 受益条件过于苛刻, 有违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低保障、广覆盖”的目标。对于末能达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受益条件的个人来说, 也是不公平的。

2.5 没有进行医保、医疗、医药管理体制的同步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效应和参保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实现, 最终要通过获得医疗服务来体现。由于我国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没有实现医保、医疗、医药管理体制的同步改革, 从而造成部分参保单位及参保职工对当前定点医保医院药价高、服务质量不满意, 对当前日渐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已成为参保职工关注、关切的重点。

3针对实践中暴露的弊端, 探讨改进医疗保险的措施

当企业医疗保障模式被基本医疗保险模式所代替, 企业想提高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 更多的取决于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定。医疗保障水平是由医疗保障发展目标决定的, 医疗保障水平决定着医疗保险制度运作成本, 决定着参保职工获得的保障项目和额度。笔者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从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目的, 建议改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

3.1 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

在欧美发达国家, 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平均约占GDP的10%, 其中80%以上的医药费用由财政负担, 根据这一数据可以计算出欧洲国家财政用于医疗费用的支出大约相当于GDP的8%, 而我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大约相当于GDP的0.97%。即使是美国高度市场化的国家, 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费用的45.6%。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 泰国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占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56.3%, 墨西哥约占33%, 而我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仅为全部医疗费用支出的17.36%。目前, 我国一些地区在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时, 额外增加企业缴纳退休人员的费用, 这明显与国家出台的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不符。鉴于基本医疗保险既有公共性质, 又有个人性质, 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 保持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性, 这是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 也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制定的医疗保险制度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2 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现有的制度设计

针对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 医疗保障部门应简化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 提高制度的运作效率。例如, 取消医疗保险制度中起付线、封顶线设计等, 这样可以简化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又如, 在不增加参保职工医药费用负担的基础上, 可取消个人账户的设置, 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纳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管理, 参保职工到门诊看病也可以获得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可以要求参保职工自负医药费用15~20%左右, 防止个人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简化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 可以解决参保职工跨统筹地区就医及诸多问题, 对施工流动企业职工患者感到十分必要。对长期在外施工人员就医看病, 修改为乡级以上定点医院看病才能报销的规定为宜。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可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层次, 最好为省级社会统筹, 以实现互助、互济的功能。

3.3 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

目前, 我国个人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增长, 已经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企业职工的医疗卫生消费支出, 已经成为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第三消费支出。为此, 提高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 可以减轻参保职工的经济负担, 让参保职工看得起病, 让更多的参保职工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防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 社会财富逐步增加了, 制度获得的医疗保障水平反而降低了现象的发生。为此要在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 克服片面地追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 让参保职工承担过重的医药费用。从2007中国统计年鉴 (1993~2006年)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水平和基金累计结余来看,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是逐年增加的, 已经从1993的0.4亿元, 增加到2006年的1 752.4亿元, 年均增加13.4亿元。一般来讲, 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 即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医疗保险给付需要筹集的, 医疗保险筹集的资金, 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参保职工的医疗需求。既使有积累结余也要适度, 但不能以降低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为条件, 这样会造成参保职工医疗保障低, 而医疗保险基金却有大量结余的矛盾。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设置的目标是保障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而不是追求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 这是有关管理部门需要明确的。

3.4 对基本医疗参保职工受益资格予以修订

鉴于一些地方制定的基本医疗受益资格的规定, 导致一些职工退休后无法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是否可以把基本医疗受益资格与养老保险险种15年受益资格一样, 将丧失受益资格的退休人员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这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的, 更符合我国构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使更多企业职工能够获得医疗保障的关爱。

3.5 坚持“三改并举”综合配套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合作, 只有建立良好的卫生服务体制、药品流通体制, 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医疗保障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与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同步进行。目前, 现行的定点医院均实行的是“医药合营制度”。医院既拥有处方权又拥有药品专卖权。医药合营强化了医院的垄断地位。在国家医疗机构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 易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卖药已经成为医院获利的重要途径, 在药品流通体制不规范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等寻租行为。这反过来又推动了“以药养医”之风的盛行。医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给病人多开药、开贵药, 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 给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 不仅加大了医保基金的支出, 也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药品价格的高度关注, 并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整, 以药养医的现象虽有所缓解, 但以“检查费和诊疗费养医”的现象却大行其道。为此, 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 应改变以往脱离医保推行的医疗、医药改革的旧模式, 尽量使“医保、医疗、医药”三医改革同步进行, 相互配套。坚持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

3.6 运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 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

目前, 各地医保定点医院多数都是在实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时, 由单位或企业选择的固定社会医院和职工医院, 不管医疗质量是否满意, 患者别无选择。医疗费用则一般由政府财政或企业按实际发生额给医院如数拨付。这种医院无需与其它医院竞争, 其医疗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为了促进医院提高服务质量, 社保机构在选择定点医保医院时, 不仅要对定点医院资格进行审定, 而且还要明确各定点医院的医保范围及质量要求, 定点医院的参保定点人数, 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对在一定时间内达不到一定规模的, 应取消当年定点医院资格。并应给参保职工在选择定点医院时更多的权利。参保职工对医保医院服务质量不满意, 可在规定的间隔期后, 重新选择医保定点医院, 逐步实现自主选择定点医院。这样有利于促进定点医院之间展开有序、公平的良性竞争。运用“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 促进医疗机构加快改革的步伐。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医保定点医院评估、考核奖惩机制, 以鞭策医保定点医院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定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使参保职工受益。必将激发企业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从而解决社保机构拓宽覆盖面窄的难度。

3.7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的卫生网络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抛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外, 就城市医院的结构来说, 就很不科学。90%的人得一般的小病, 按理说没有必要到综合性大医院去看, 而现在却恰恰相反, 到大医院去的偏多, 到社区医院去的较少。因此, 大中型医院吸引大量的人去看一般的常见病, 导致门诊人满为患。而服务于社区的小医院因卫生服务资源匮乏, 专科和全科医生更少, 导致门诊人数寥寥无几。为此, 政府应加大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力度, 建立全科医生的培训机制, 组织大医院的医生支援社区医院发展,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功能。社保机构应在政策上鼓励参保职工到社区医院看病, 并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方面给予优惠。逐步形成参保职工大病进医院, 小病进社区的格局, 为多渠道解决参保职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造条件。

3.8 从完善医疗卫生立法角度, 理顺相关方的关系

药价虚高, 已成为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糸列措施来看, 足以说明政府试图减轻公民医疗费用经济负担的决心。但是每项出台的相关措施, 都末能从根本上触及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核心, 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运用法律武器, 从根本上约束医院、药店的行为, 可以依法维护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可以从完善立法角度入手, 理顺政府与医院、医院与医保机构、医保机构和参保职工的关系, 规范医保机构和医院、药店的关系。

3.9 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不平衡, 不少企业效益欠佳, 还不具备向企业职工提供完全医疗保障的能力。也就是说, 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不太发达的情况下,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尚处在“低水平、广覆盖”层面, 只能解决大多数人普遍出现的疾患, 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 而对发生概率虽小的特殊疾病, 以及社会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基本医疗保险尚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只能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来解决。

为此, 企业应按照财社 (2002) 18号文件要求, 在企业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后, 应及时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与基本医疗保险对接, 用于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以外, 对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进行适当补助, 以弥补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不足。同时也可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 坚持“加入自愿, 资金自筹, 办法自定, 管理自主”的管理原则, 建立互助医疗保险及商业性医疗保险, 对于患病和患重病的职工进行援助, 充分发挥多层次医疗保障功能, 努力减轻参保职工医药费的负担, 以巩固企业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的成果。

4结语

综上所述,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道难题, 在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又不平衡的今天, 合理设计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解决好医药、卫生问题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迈向“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福祉之路是不平坦的, 而是漫长、艰辛的奋斗之路。在这一路程中, 需要国家的统筹规划, 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 职能部门的严格管理, 从事这项工作人员的建言献策, 职工的理解及大力支持。 [ID:6224]

参考文献

[1]刘钧.中国社会保障基金问题分析、运行与监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梁小珍.医疗保险政策问答[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9.

[3]国发[1998]44号,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决定[R].

[4]北京市人民政府令[2000]第68号, 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R].

[5]陈之楚.提升中国医疗保障水平与公平性研究[J].社会保障制度, 2007.

看病难、看病贵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现状及政策研究” 项目, 该项目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调查西部12 个省、 市和自治区,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 即按照地理位置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 每层随机抽取一个县 (市、 区) , 共调查36 个县 (市、 区) , 每个县 ( 市、 区) 调查居民200 人, 共计7 200 人; 回收有效问卷5 938 份, 问卷有效率为82.47%。

1.2 数据处理

分别利用Excel 2007 和SPSS 17.0 软件包录入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5 938 名居民中, 男性占55.37%, 女性占44.63% 。 调查对象农村户籍占69.83% , 城镇户籍占30.17%。 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21~50 岁之间, 占调查总人数的72.48%, 其中21~30 岁组、 31~40 岁组人数排名靠前, 分别占26.68%、 25.49%。 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 分别占29.27%和24.86%。 调查对象中在业人员的人数最多, 占74.49% 。 调查对象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 占80.40%。 调查对象家庭规模以5 人及以上或4 人为主, 分别占36.51%和30.88%。 调查对象中享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 占78.56%, 有14.13%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2.2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 “看病难” 问题的评价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难易程度的评价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居民对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大医院 (三级) 看病等8 个方面难易程度的评价情况。 其中, 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 各占调查总人数的55.36%、 50.51%和45.69%。 而居民认为很容易或比较容易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 挂普通号和及时接受到医治, 各占调查总人数的40.49%、 40.22%和26.44%, 见表1。

从城乡来看, 城乡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有所不同, 城镇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挂专家号; 而农村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见表2 和图1。 剔除 “说不好” 这一项, 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城乡居民对8 个方面医疗服务难易程度评价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次为: 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 (Z=-3.99, P<0.001) , 大医院 ( 三级) 看病 (Z =-2.28, P =0.023) ;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 (Z=-2.45, P=0.014) ; 就医流程 (Z=- 3.23, P=0.001) 。 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发现, 城镇居民认为到大医院 (三级) 看病、 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和就医流程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 而到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则高于农村居民。

2.3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 “看病贵” 问题的评价

2.3.1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近3 年来医疗费用负担变化的评价情况: 当问及调查对象 “近3 年来您和家人的医疗费用负担有无变化” 时, 45.32%的居民认为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增加, 19.99%的居民则认为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减轻, 见图2。

结果显示, 城乡居民认为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增加的比例依次为51.26%、43.05%;而城乡居民认为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减轻的比例依次为11.76%、22.85%, 见表3。剔除“说不好”这一项, 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城乡居民对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变化评价的差异, 得Z=-7.32, P<0.001, 可以认为城乡居民对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变化的评价有差异。此外, 本研究西部地区城镇居民2011年家庭全年医疗支出平均值为4 899.44元, 为农村居民 (3 104.73元) 的1.58倍, 秩和检验Z=-10.03, P<0.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相关价格的评价情况:本研究共调查了居民对门诊检查/检验费、门诊药品费等7大类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价情况。其中, 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住院手术费、住院药品费和住院检查/化验费, 各占调查总人数的78.63%、75.80%和72.58%。仅普通挂号费居民认为其费用便宜或较便宜的比例高于认为其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 占到43.65%, 见表4。

结果显示, 城乡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的医疗服务类别的排序相同, 见表5。 剔除 “说不好” 这一项, 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城乡居民对7 大类医疗服务相关价格评价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类别依次为: 门诊药品费 (Z=-4.31, P < 0.001) , 普通挂号费 (Z=-2.94, P=0.003) , 住院手术费 (Z=-2.63, P=0.009) 。 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发现, 城镇居民认为门诊药品费和普通挂号费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 而住院手术费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则高于农村居民。

3 讨论

3.1 西部地区居民 “看病难” 问题依然存在

本研究调查的可能存在 “看病难” 问题的8 个方面中, 西部地区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高于很容易或比较容易的比例的有6 个, 其中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超过50.00%的有2 个, 即到大医院 (三级) 看病和就诊等候, 超过40.00%的有3 个。 此外, 不到30.00%的居民认为生病后能够很容易或比较容易及时地接受到医治。

3.2 西部地区居民在 “看病难” 的评价上存在城乡差异

一方面, 本研究西部地区城镇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挂专家号, 而农村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则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 另一方面, 城镇居民认为到大医院 (三级) 看病、 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和就医流程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 而到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则高于农村居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结果反映出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存在“看病难”的共性原因, 既居民就医需求激增、 就医流向无序、 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及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等[1,2,3], 导致到大医院 ( 三级) “看病难”, 就诊等候时间长; 同时也存在个性原因, 如住院服务可及性较低、 就医流程设置不合理是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 “看病难” 问题相对突出的原因。

3.3 西部地区居民 “看病贵” 问题依旧突出

结果显示, 超过40.00%的西部地区居民认为近3 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增加。 调查发现 “看病贵” 可能存在的7 大类医疗服务中, 西部地区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超过50.00%的有5 类, 其中近80.00%居民认为住院手术费、 住院药品费费用高或较高, 超过70.00%居民认为住院检查/化验费费用高或较高, 认为门诊药品费、 门诊检查/化验费费用高或较高的居民比例则超过50.00%。 此外, 城乡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的医疗服务类别的排序相同, 均认为 “看病贵” 突出体现在住院医疗服务的费用高上,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存在 “看病贵” 的共性原因, 即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医疗费用控制不力等, 导致居民自付医疗服务, 尤其是住院服务的费用超出居民的主观期望值[1,2,3]。

3.4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 “看病贵” 程度要好于城镇居民

一方面, 本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居民2011 年家庭全年医疗支出低于城镇居民, 为后者的5/8; 另一方面, 虽然2012年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可以承受的医疗费用远低于城镇居民, 前者平均值为991.20 元, 后者平均值为2 045.06 元, 前者为后者的1/2, 但农村居民认为近3 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减轻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为后者的1.94 倍, 两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农村居民” 看病贵” 程度好于城镇居民这一结果诚然与城乡间医疗技术条件、 医疗服务收费水平等因素存在的差距有关, 但是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医疗费用负担的减轻与新医改3 年来国家推行的一系列针对农村卫生的惠民政策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夏挺松, 卢祖洵, 彭绩.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 (3) :155.

[2]姚中杰, 尹建中, 徐忠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机理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9) :134-137.

看病难、看病贵 篇9

1 现存“难”与“贵”的表现形式及其启示

1.1 从横向对比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1.2 发达国家:或难或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典型的医疗卫生模型有三个:英国政府主导模型、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型、德国社会主导模型。从结果看, 由于政府的大量投入与严格监管, 政府主导的英国卫生体制, 看病不“贵”, 但是由于官僚垄断缺少效率, 依然存在着看病“难”问题。由于高度的市场竞争与有效的卫生服务供给, 市场主导的美国没有看病“难”的问题, 但是由于医疗保险的商业化导致看病“贵”的问题。由于市场化程度高, 社会主导的德国看病不“难”, 由于保险缴费个人负担较重, 也同样产生另类的看病“贵”问题[1]。

1.1.3 发展中国家:又难又贵。在过渡发展时期, 发展中国家在卫生事业发展领域同时并存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由于人口扩大、环境恶化、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疾病谱的变化, 导致了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快速大量增长, 但是与此同时, 由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限制, 卫生服务供给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 结果产生了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

1.1.4 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同的难、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但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今年的GDP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所以, 中国的定位应该是发达化的发展中国家。这个过渡型的定位决定了中国的看病难、贵差异于发展中国家, 也差异于发达国家。具体表现:第一, 看病难与看病贵并存, 但是看病贵居于主导地位。即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看病难, 这决定了中国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足点应该放在看病贵的根治上。第二, 看病贵不仅是医疗服务购买方购买能力欠缺的结果 (医疗保险) , 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服务价格太贵的结果 (药价虚高) , 所以, 解决看病难需要双管齐下。第三, 中国的看病贵不是卫生服务总量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看病难, 而是卫生服务供给结构失衡产生的看病难。

1.2 从纵向对比来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与相对落后的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看病难、看病贵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因为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所以产生看病贵;因为供不应求, 卫生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所以导致看病难。然而, 看病难、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反映。

1.2.1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为看病难。建国以后, 我国建立了政府主导的生产、筹资、制度高度统一的卫生体制。在筹资方面, 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 人民群众基本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在生产方面, 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为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国家财政的困难与官僚体制的弊病出现, 看病难的问题逐步显现并成为了主要问题。

1.2.2 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期, 中国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为看病贵。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市场化”探索改革。生产方面, 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筹资方面, 除了国家公费医疗改制成基本医疗保险以外, 劳保医疗因为国企改革而解体, 农村合作医疗随着联产承包责任的产生而解体, 但是与此同时, 国家却没有替代性地补上社会保险, 结果导致看病“贵”的问题。

1.2.3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中国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体现为看病难、贵并存。20世纪末, 中国卫生体制的改革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卫生资源、服务的供给总量、质量有效地扩大、提升。但是中国在卫生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过多地运用市场手段, 导致卫生资源的配置欠公平, 主要表现为卫生资源分配的城乡失衡、上下失衡、东西失衡以及卫生产业的防治失衡, 农村卫生、基层卫生、西部卫生、公共卫生没有有效发展起来, 产生了看病难。另一方面,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形势下产生的以药补医机制以及医疗保险残缺形势下产生的自费医疗, 最终导致了看病贵的产生。

2 “难”与“贵”根源分析

2.1 从供给总量与结构状况看“难”

“看病难” 的本质是卫生服务供给与卫生服务需求的失衡, 表现为卫生服务需求因供给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满足。看病难的根源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卫生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 难以满足患者需要;二是卫生服务的供给结构失衡, 一些地方、行业、人群卫生服务供过于求 (供给过剩) , 一些地方、行业、人群卫生服务供不应求 (供给短缺) 。改革开放以后与改革开放以前均存在看病难, 但是难的根源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前的看病难原因在于卫生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而改革开放以后看病难原因在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2.2 从服务价格与医疗保险看“贵”

依据经济学理论, 看病是顾客购买卫生服务的过程。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产品的价值与顾客的购买能力。由此判断, 看病难的根源在两个方面, 一是卫生服务的价格超过顾客承受水平, 二是顾客购买能力有限。在现代社会, 医疗保险是卫生服务购买能力的有效支撑。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 一方面, 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城市, 公费医疗面临费用上涨过快的压力, 劳保医疗面临国企改制, 医疗保险体系萎缩;在农村, 随着集体经济支持力度的下降, 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6年的17.6%[2]。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卫生负担公平性评估中, 中国名列188, 即倒数第四。本文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医疗效率与公平关系演进的比较, 探讨导致其变化的根源[3]。

2.3 从社会分层情况看“难”与“贵”

看病难、贵是对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客观描述, 也是人民群众基于收入水平对卫生事业发展收益程度的心理感受。综合各方面反馈的信息, 目前社会各阶层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感受程度和首要诉求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个人拥有的医疗保险的类型, 二是个人因经济情况而决定的购买能力。依据社会分层、医疗保险、支付能力, “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感受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形。从表1可知, 强、中、弱势群体对看病难、贵的心理感受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弱势群体而言, 看病难、贵主要在于最低医疗服务难、贵;对于中势群体而言, 看病难、贵主要在于基本医疗服务难、贵;对于强势群体而言, 看病难、贵主要在于特需医疗服务难、贵。因此, 解决弱、中势群体的看病难、贵的关键是在保障最低医疗服务的前提下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强势群体的看病难、贵的关键是提供优质、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3 “难”与“贵”对策分析:提“供”与控“需”双管齐下

3.1 理论依据:供需平衡

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供需矛盾造成的。具体表现为:由于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 患病的人越来越多, 所患的病越来越难治, 这客观上促使了卫生服务需求的大幅度、高速度扩大;而与此同时,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与卫生资源的限制, 卫生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卫生服务需求的扩大与卫生服务供给的相对不足, 一方面造成看病难的问题, 一方面又造成了看病贵的问题。因此, 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根本在于解决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而解决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供给既定的情况下, 有效减少卫生服务的需求;第二种方法是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 有效增加卫生服务的供给增量与存量;第三种方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增加卫生服务供给与减少卫生服务需求。从历史上看, 第一种方法是建国以后卫生体制建设的思路;第二种方法是改革开放以后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第三种方法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

3.2 双管齐下, 标本兼治

3.2.1 治本之策。

通过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控制医疗服务的需求。卫生体制改革从道的层面将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无病, 中策是防病, 下策是治病。疾病的防控是卫生事业发展之道, 重治轻防是舍本逐末之法。但是, 以预防为核心职能的公共卫生是具有外部性质的公共产品, 外部性决定政府应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产品性质决定政府必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对策建议:政府必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责任, 但是具体方式可以是直接生产提供, 也可以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

3.2.2 治标之策。

增大医疗服务供给与扩大医疗保险范围。看病难是医疗资源短缺与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必然结果, 因此, 看病难的根治之道重在增大卫生服务的供给总量与调整卫生资源的分配结构。看病贵是卫生事业公益性淡化与医疗保险保障残缺的必然结果, 因此, 看病难的根治之道重在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归位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理论依据:病治对等与治保对等。病治对等指的是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对应性治疗, 防止小病大治或大病小治。现在农村建设以农村卫生室为基础, 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 以县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预防保险网络就是依据病的大小而设计的卫生服务体系:预病在农村, 小病进乡镇, 大病进医院。为了保证病治对等的有效实施, 往往从医疗服务价格的分级定价、医疗保险的分级报销以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来解决保证。治保对等就是涉及保险“二线一比例”的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要依据疾病的治级来确定, 一般是大病大报销、小病小报销。

对策选择: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双管齐下。根据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 卫生服务从供给的角度上, 主要在横向上建设一个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国立、公立、私立竞争并存的多元办医格局, 在纵向上建设以大型医疗机构为龙头、中型医疗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为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一体化医疗体系。另外, 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上建设以医疗救助为基础、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级医疗保障体系。

4 未来“难”与“贵”的根源分析与对策选择

4.1 未来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形态

笔者以为, 看病难、贵是卫生事业发展永恒的问题。未来的看病难、贵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特需医疗服务的看病难与看病贵。现在学界、政界、民界谈的看病难、看病贵实际上是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基本卫生服务不能按照需要分配, 而只能按照需求分配的问题。其实, 这是一种平民主义的思维路线, 反映的是普通群众在卫生服务购买过程中的问题。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告诉我们, 中国是一个高度阶层分化的社会, 现在已经形成了高、中、低三个层次, 明显分化的萝卜型结构。

从经济学上看, 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因阶层的不同而不同, 那么卫生服务的供给也就因阶层的需求不同而必须体现差异性:低收入阶层主要对最低医疗服务有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对基本医疗服务有需求, 高收入阶层主要对特需医疗服务有需求。另一方面,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高, 特需医疗服务将在医疗服务中占据重要比重, 同时,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医疗资源的扩大, 使这种扩大的特需医疗服务从潜在的需要成为现实的需求。同样, 在管理上, 要针对阶层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4.2 解决未来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对策

4.2.1 理论依据。

医药卫生事业从流程与体制上看, 主要包括服务需求、生产供给、保险支付、管理制度四个连续性环节。其中需求是起点, 生产供给、保险制度、管理制度是满足需求的体系设置与制度安排。卫生服务的需求类型与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使生产供给、保险制度、管理制度发生连锁反应。

4.2.2 对策选择。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卫生资源的升级, 人们对特、高医疗服务需求不仅从横向角度不断增多, 而且会从纵向角度不断提高。特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扩大必然在客观上要求特高医疗卫生服务在生产供给、保险制度、管理制度一系列改革与再造。核心对策主要包括:一是提高特高医疗服务的生产供给, 包括从资源上扩大增量, 从体系与制度上盘活存量;二是建立健全为特需医疗卫生服务的买单的商业保险;三是政府负责供给体系、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 并通过制度安排规范特需医疗服务的供给、保险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家应.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7-31.

[2]周寿祺.探索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 (2) :18.

[3]赵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研究——医疗公平与效率比较[J].华商下半月刊, 2008 (10) :44-45.

看病难、看病贵 篇10

从全球的医疗发展情况来看, 医疗消费本身的代价就是十分昂贵的。特别是近些年来, 医学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新设备、新药品等医疗用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在各大医院各项医疗配置都十分齐备的情况下, 医疗费用的上涨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 从全球范围来看, 我国医药费用的上涨未免过于快速, 并且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比例过高。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进程缓慢、情况复杂, 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因素有多种, 从与医疗卫生发展直接相关的因素看, 主要有医德、医价、药价和不当的检查费用这几个方面。 (2)

(一) 医德失位是直接诱因

目前, 出现医德“失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历来注重民生, 医疗行为更是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现实中, 大多数医务人员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 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 但不排除少数医务人员的谋私利行为, 医疗行业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行业, 少数医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罔顾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 现实中的医务人员收红包现象也屡见不鲜;第二, 体制机制的方向偏离。公共医疗卫生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公益性质的体制, 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利益, 应由政府主导, 积极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偏离了原有的方向, 影响了院方形象, 医患矛盾再度升级。

(二) 医价高昂是直接影响

为什么在实践中普通民众会觉得看不起病?除了医疗技术、医疗设备, 还有一点就是高昂的医药价格。普通民众去医院诊疗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把病治好, 早日康复、早日出院。那么试想, 在花了那么大的金钱代价之后, 患者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甚至是落得人财两空的境地时, 患者及其家属不免将愤怒绝望的情绪转嫁到高昂的医疗费用上去。因此, 我国的医疗卫生药品费用居高不下给普通民众, 特别是低保、无保的贫困人口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现实生活中, 普通民众生了病不愿轻易去医院, 去不起医院, 能拖成拖, 小病也拖成了大病。久而久之, 民众必定会对院方心生怨念。

(三) 药品虚高定价是间接原因

现实中, 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多、少、散、乱、低”现象屡见不鲜。有些药的成分大致相同, 只是换了名称和包装, 价格却存在天壤之别, 这让缺乏医学专业素养的普通民众只能听之任之。有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促销, 利用医药代表常年在固定的医院蹲守, 采取非法手段, 例如给回扣、提成等方法引诱经销商和院方为其产品做宣传;某些地方采取地方保护主义, 将作为支柱产业的制药企业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纵容企业对药品的虚高定价, 患者作为缺乏医学专业素养的一方, 在医疗行为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面对高昂的药价, 只能听从医院的安排。上述一些不法行为的毒树之果最终还是得患者承担, 看病贵就成了理所当然。

(四) 不当的检查费用进一步加剧了“看病贵”

如今, 众多高端精良的医疗设备作为医疗辅助设施在医院随处可见, 这得益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但是, 利用医疗辅助器材进行诊疗的费用是很高昂的, 特别是在不能确定具体病症的情况下, 往往医生会让患者做一次全身的大检查, 这每一项的检查支出汇总起来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支出, 也给个别医生的消极懈怠工作找了借口。

二、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

(一) 市场化力度不够

在改革的运行之初, 主要是以创收为主要目的, 因此, 医改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 公立医院的数量与日俱增, 办院积极性很高。但是, 这却与医院“救死扶伤”、为广大患者谋福祉的宗旨相违背, 远远无法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 公立医院成为了“救富人不救穷人”、“救少数人不救多数人”的势利眼医院,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立医院“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 究其原因, 主要是公立医院垄断了医疗市场导致的。

(二) 照搬国外经验

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政治因素、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了各国不同的国情, 我国在医改的过程中照搬美国经验, 而忽视了自身的国情。美国遵从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 在“自费模式”下, 以医生的营利性作为激励, 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少, 国内的民众大多是由工作单位缴纳保险或自己购买保险。

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对上述提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 笔者认为, 我国医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商业化、市场化不够。要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必须要通过市场化解决, 所以说,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错误的。因此, 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角度来说, 在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是一个可行性的选择。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 笔者认为, 国外公立医院治理改革模式固然值得借鉴, 但磨练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私立医院其管理模式也有可取之处

美国私立医院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讲究以人为本, 在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中以病人为本位, 对急救医学与护理方面尤为关注。 (3) 国内外私立医院治理模式, 其成功之处不外乎四点: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服务理念、高水平的医疗队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完善的医疗制度。纵观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历程, 私立医院成功管理经验值得学习。那么, 在我国引入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双轨制”模式是制度构想还是实践?笔者认为, 公立和私立医院双轨制办医是大势所趋。引入公立、私立医院双轨制,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化解医患纠纷。在我国, 公立、私立医院基本不存在竞争, 公立、私立医院相互隔离。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是公众利益,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相互共存的情况下, 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经济条件不好或者是想要挂专家门诊的病人去公立医院, 等候预约排期。经济状况良好的病人可以去优质的私立医院;公立医院主要讲究公益性, 国家财政负担;私立医院主要注重经营性, 个人投入, 不论公益。二者不混淆, 各自发展;因此, 对于那些具备资质的私立医院, 挂上许可证, 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 使得病人有自主选择权。

(二) 针对“看病难”的问题, 让病人对医院有跨区域的选择权, 对医院实行全国联网

实践中, 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由于医疗卫生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几乎不存在竞争。并且, 如上所述,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由于各自的特点导致二者之间也几乎不存在竞争。因此, 为了让病人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有必要对医院实行全国联网, 提高病人看病的效率。目前, 全国仅部分省实现了省内的医保联网, 这是远远不够的。此外, 打破大、小医院的限制, 让卫生防疫站、卫生所等社区诊所加入全国联网的队伍中, 因为, 通常在实践中, 卫生防疫站、卫生所等诊所由于规模小、设施简单, 配备的是一些全科医生, 而全科医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于病人来说, 生了一些小病, 宁可到小诊所, 因为这样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

(三) 医、药分家, 打破垄断

当下出现“看病贵”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自费药、半自费药过多, 在医疗行业往往会出现“小病大治”的现象,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毛病、大处方”。因此, 必须打破医、药合一的模式, 医院只负责看病, 开完处方后让病人自主选择去药店买药, 并且此处的药店不能与医院有合作或是附属关系, 从而使“大处方”真正失去意义, 使药店和医院合法合理地竞争。

(四)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医药费报销制度方面, 当下是以公立医院的报销制度为主, 而私立医院则是完全自费, 基于此原因, 病人才会对公立医院趋之若鹜, 而私立医院门可罗雀。因此, 政府发挥其调控职能, 扩大医药费报销的种类和比例是有必要的, 使私立医院、跨区域的医院、甚至是社区诊所都能够报销医药费;在基础药品的种类供给方面, 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形下, 政府有必要以公共利益为理由, 以市场为导向, 强制性的下指标给药厂, 使药厂加大对于医院、药店基本药物的比重, 诸如“黄连素”、“青霉素”等便宜、疗效好的基础性药物, 药厂对于医院、药店的供给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指标, 否则年检不予通过。以抗生素来说, 在实践中, 医院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 医生往往给病人开好的抗生素或是病人要求医生开好的抗生素, 但是抗生素越好, 人用多了就会产生抗药性, 抵抗力反而会下降。因此, 政府对于医院、药店基础药物种类的调控是必要的, 使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得到保障。

(五) 对于上述提到的医德失位问题, 道德问题在好的法律制度下, 能自主提高

上述提到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措施若能真正得到落实, 医德失位的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市场发挥了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 对于市场规制不到位的, 政府及时补足了欠缺, 医疗卫生体制的方向得以摆正, 从而医改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医改体制内的缺陷得以改正和消除, 医德医风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是制度上加以改进, 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各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 从而避免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能够在相关领域, 如前文提到的在医药费报销制度方面、在基础药品种类的供给方面, 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使得公众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保障, 从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何晓霞, 袁涛.浅析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转变[J].中国医疗前沿, 2014, 5 (3) :23-27.

[2]丁淑娟.新医改框架下的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11, 24 (1) :4-7.

[3]张蕴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12) :83-85.

看病难、看病贵 篇11

【关键词】看病贵;看病难;医院经营;管理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十几个部门。困难重重,前途难料,但各地医院都在积极探索医院经营管理途径。本人就探索医院经营管理路径的一点意见,谈谈如何排解这一难题。

1改革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实行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全院收支核算,控制门诊、住院费用和药品比的增长速度

各级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医院只能设立一个财务部门,将医院财务收支活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科学设置会计岗位,按照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和稽核制度,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做好增收节支工作。

2提高医院服务收费的透明度,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收费结构,解决来百姓看病贵

医院要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制定相关制度管理医疗和药品的价格,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医院均要将门急诊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纳入医疗信息公示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档次收费标准。在充分考虑医疗的福利性,强调医疗的公益性和重视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制定出符合各层次人群的需要,包括最低收费标准和最高限价的分级分档收费模式。

医改热点,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对此,方案确定,此二者的定价机制将同步改革,根除“以药养医”的痼疾。一方面,政府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另一方面,将建立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药品名录,基本药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取消加价,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3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成本控制进行绩效考核,从客观解决医院的片面经济行为

院要建立以工作岗位性质、工作技术或风险程度以及工作数量与服务质量等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以各科室成本控制为基础,以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

4提高医院医疗诊治技术,营造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氛围,排解看病难

2009年的医改政策确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些势必要求公立性医院在经营管理上改变常规打法:常规病的诊治作为工作重点,改为提高医疗技术,解决疑难杂症,培养重点学科,营造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氛围。

看病难、看病贵 篇12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调查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优质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本课题通过抽样调查城市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分析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完善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调查范围及内容

对武汉市青山区、江汉区、洪山区和汉阳区的31个社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2011年间相关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对辖区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 回收917份, 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区一般情况调查

如辖区的面积、家庭户数、户籍人口数和辖区暂住人口数、辖区残疾人数 (包括精神残疾人数) 、低保特困户数及辖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辖区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一般情况等方面。

1.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概况

详细调查了解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情况包括社区卫生中心的建筑面积、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数、临时聘用卫生技术人员数、病床数、医疗专业设备价值等。

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室设置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分布情况

重点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科室设置包括门诊、全科、中医康复、治疗、急救、病房、辅助诊疗科室以及预防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及职称结构分布特征、临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及取得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资格情况等。

1.4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包括辖区内各类人员健康管理情况 (辖区人口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残疾人数、精神病人数、低保特困人群数等) 、急性传染病防治管理和结核病防治管理、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情况、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情况、辖区慢性病管理情况、健康教育开展情况、7岁以下儿童保健及新生儿保健管理情况、妇女保健、孕妇孕期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

1.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情况

包括所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工作量及费用情况、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及病房前十种疾病。

1.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收入和支出情况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收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收入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出情况等。

1.7 辖区居民就医情况调查

包括居民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及个人收入情况、医疗费用负担情况、患病时就医方式、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对各类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获取方式等。

2主要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2005、2011年武汉市部分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项目比较

见表1。

2.2 结果分析

2.2.1 经过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 武汉市城区社区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城市卫生资源的优化已经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甚至优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无论是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条件或基本医疗诊疗设备都有了极大改善, 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逐步规范、机构设置日趋合理、具有中国特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与过去5年相比,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及条件和居民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2.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方便快捷的诊疗服务, 基本上满足辖区居民及相关流动人口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就医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医院的就医压力;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项目收费相对低廉, 对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低保特困人群等还有特别的保障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多年以来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的困扰。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满意度有很大提高。

2.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预防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慢性病管理等方面也承担并开展了大量工作, 为辖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普及卫生保健知识, 预防疾病发挥重要作用。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亟待完善和重视的问题

抽样调研结果分析也发现, 虽然武汉市城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但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还有很大差距, 近期仍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和重视。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十分合理

表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的年龄梯度结构尚未形成, 中青年骨干医技人员不足, 外聘人员偏多且流动性较大;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从业医技学历偏低、完成临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及取得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临床医生、专科医生比较缺乏;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满足辖区居民不断增长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方面受到一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居民中的影响力不够,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就医首选的不足调查居民的50%。

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完善“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上还有一定差距

在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 中心的建设发展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 不能合理地配置“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偏重于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而忽视了其他五项基本职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趋向于建成为社区医院, 居民也片面的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仅是为常见病、慢性病提供方便、廉价的诊疗服务场所。究其原因有:首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保健及卫生宣教专业人员不足;其次, “六位一体”服务中, 只有基本医疗服务可有一定的收入, 其他五项服务均为社会公益性服务, 且不好量化考核;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建设经费不足, 不同程度存在“以医补医”、“以医养防”情况。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1]。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是预防、保健, 从社会、生理、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方面对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指导居民正确的维护自身健康, 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 达到节约医药费用支出, 维护身体健康,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国发〔2006〕10号.

上一篇:翻译手法论文下一篇:进水闸施工及质量控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