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

2024-06-17

做实验(精选12篇)

做实验 篇1

学习新教材, 贯彻新课标, 既是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从小处着手,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实验教具进行实验,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创新能力, 而且也是贯彻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一、巧用玻璃水瓶点击声学题

请学生找8个相同的水瓶, 依次标明序号A→H, 装入不同高度的水, 分别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和敲击它们, 试一试能否发生“1、2、3、4、5、6、7、i”的声音来?并解释原因。

当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 是靠瓶的水面上方的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声音的, 而每个瓶内水面上方空气柱的长度不同, 因此空气柱振动得快慢不同, 声音不同, 空气柱越短,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 所以由A→H吹气时, 8个水瓶发出的音调越来越高, 另外, 通过改变吹入气流的大小可以改变响度, 所以人能演奏出动听的曲子。

当敲击瓶子时, 其发声的原因是瓶壁在振动, 而当敲击瓶壁振动时, 受到水的阻碍程度不同, 使其振动快慢不同, 从而发生的音调不同, 装的水越多, 受到的阻碍程度越大, 振动得越慢, 发出的音调越低, 所以由A→H敲击时, 8个水瓶发出的音调越来越低, 另外, 敲击同一个瓶的上部和下部, 听起来的声音也不同, 即传递信息不同, 上部瓶振动快, 发出的音调高, 声音比较清脆悦耳, 相反下部发出的音调低, 声音沉闷嘶哑, 所以人也能演奏出动听的曲子。

二、巧用粉笔做实验

把一支粉笔折断, 然后再按原来的形状把它们用力按在一起, 会发现在下面一截的粉笔不会断下来, 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把一支粉笔插入红墨水中, 会发现红墨水的水面上的粉笔逐渐变红, 说明分子的运动。

用湿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会发现字迹会越来越清晰, 说明水在蒸发;让两名学生在黑板的两端同时用湿粉笔写字后, 在其中一处的粉笔字上, 用扇子扇风, 会发现它变清晰的时间要比没扇风的要短, 说明空气流动快粉笔中水分蒸发快。

把一粉笔头放在正在发声的鼓面上, 可以看到粉笔头跳动起来;而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粉笔头不跳动, 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把粉笔竖放, 在它光照的背面有影子, 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将粉笔斜插在水中, 可发现水面下的粉笔向上弯折, 说明光的折射。

把粉笔的一端削尖, 用两手指按住两端同时向它施加向内的压力, 两手指的痛感不同, 说明在压力相同时, 压强与面积的关系。

用酒精灯加热粉笔的一端, 另一端不怎么热, 说明粉笔是热的不良导体。

把粉笔接入电路中, 发现电路中没有电流, 说明粉笔是绝缘体;把粉笔用水浸湿, 再接入电路中, 发现电路中有电流, 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巧用易拉罐做实验

取一个空易拉罐、一个斜面、刻度尺、秒表和金属板, 让易拉罐从斜面顶端滑下, 用秒表测出时间, 用刻度尺测出易拉罐所通过的路程, 利用速度公式就可以求出易拉罐在该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在两个空易拉罐底部中心处各钻一小眼, 用一根长棉线相连就做成一个“土电话”, 让一学生在一端对着易拉罐发声, 在另一端处的学生就可以听见声音, 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 在太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 看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温度升高得越多, 说明其吸收的热量越多, 吸热能力就越强。

用铁钉在一空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儿, 然后往罐里面装水, 比较装水后水在不同位置喷射距离的远近, 最后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当然, 用易拉罐还可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的惯性等等, 在教学中可提醒学生不断探索、补充。

总而言之, 在我们生活中可用来做实验的物品还有许多, 如气球、碗、注射器等都能做许多有趣的实验, 实验效果也很明显。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只要我们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巧用材料进行实验, 定会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这样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长久兴趣, 并使他们有意识地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做实验 篇2

有一次,我看到一道题:“20毫升的酒精加上20毫升的水等于多少毫升的液体?”我看到题目时,不由得想:布置这道题的人真是幼稚!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算得出来:20加上20等于40。我不假思索地说:“想都不需要想,当然是40毫升的液体咯!“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看答案,没想到答案却让我大吃一惊:小于40毫升的液体!我不禁想:为什么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决定要做一次小实验。

我先准备了一个量杯,各倒上20毫升的酒精和水,然后把液体并为一个量杯,我便认认真真地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刻度还没有发生变化,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为什么还没发生变化呢?”我一边苦思冥想,一边更加仔细地看着,20秒过去了,30秒过去了,40秒过去了……还不见什么动静。我想:怎么回事情呢?是不是还没有相互溶解呢?我便用筷子把2种液体搅拌一下,使它们充分溶解在一起。果然,奇迹发生了:从原来的40毫升降到了39。5毫升,又慢慢降到了39毫升…?…我的心情也随着一点点降低的水位开始兴奋起来。“啊!38!37!”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惊喜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成功了!”

在兴奋之余,我马上研究起这个科学道理了。原来,水分子结构紧密,酒精的分子结构稀疏,它们混合之后,部分分子钻到酒精的空隙里去了,所以20毫升的酒精加上20毫升的水不等于40毫升的液体。

在墙上做实验 篇3

“动手能力差”、“死读书”、“不善创新”等似乎已成中国学生的固定标签,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属于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呢?在学校里,学生动手的主要机会是做实验,不过,那些气氛沉闷、规矩多多的实验室,很难成为学生们的最爱。难道,实验就只能在那样的地方开展?上海延安中学把实验室设到了墙上,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可以实际验证所学的各科知识,在无形中培养出浓厚的科学探索兴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不久前,上海有关部门举行了“我们在行动——‘科普智慧墙进校园’”捐赠活动,向17个区县捐赠34套“科普智慧墙”展品。这些展品将进入各区县的试点学校、少科站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让学生在不经意中了解科学、走进科学,享受科学带来的神奇魅力。

会上,“科普智慧墙”的发明者、上海市延安中学教师蔡文学获颁“‘科普智慧墙’总辅导员”荣誉聘书。他发明的那个神奇的墙上实验室,已经成为延安中学的一道风景。

让实验带点趣味

在延安中学,人们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摆弄壁挂科学实验,主动探究课本上没有的物理和数学命题;不用布置作业也没有安排考试,一套附有制作材料和“不完全版”说明书的实验包,就能发掘学生们动手创作的潜力。

想不想测测你能发多少电?能不能识破转盘数字游戏的骗局?知不知道莫式干涉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奥秘?

一块海报大小的板子便是一个趣味实验或“魔术”命题,延安中学教学楼里的“智慧墙”就是有“粘”住学生脚步的本事。高二(12)班的唐晓天、倪佳成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津津乐道,他俩的最爱之一是数学游戏“梵天塔”:三个套圈的底座,每次都只能移动一个圈,大国必须在小圈下面,至少要移动多少次才能把所有的圈从一个底座移到另一个?唐晓天和同学试过了:一个步骤不错,也要移127次才能完成七层“梵天塔”的搬家。“我们后来学了编程,还用程序验证了一下,这答案是对的!”

走进延安中学的教学楼,只见每一层的墙面上都挂满了“科普智慧墙”展品,它们每一块的面积都不大,但墙上并非人们常见的“图片+文字”科普形式,而是实物模型,让参观者可以动手摆弄。

开发这些展品的蔡文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在课余时间动手做实验,他萌发了在墙面上开发实验模型的点子。“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在节约教学楼资源的前提下,让学生下课后就能摸到实验器材,在游戏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如今,蔡文学已开发出上百件科普“智慧墙”展品,涉及的学科范围涵盖了数学、物理、心理、天文等多个学科。而“科普智慧墙进校园”活动,将把这种互动展品带入更多的学校。“从延安中学试点的情况看,学生们都很喜欢在墙上做趣味实验。”蔡老师说道。

看热闹也看门道

下课铃声响起后,不少学生来到“智慧墙”旁,玩起了科学游戏。“混沌理论墙”上,挂着一根杠杆,杠杆两头各挂着一根更短的杠杆,当学生转动长杠杆后,挂在两头的短杠杆就跟着摆动起来。“你们发现了吗?这两根短杠杆的摆动幅度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蔡老师对同学们说。的确,无论你多么用力均匀地转动长杠杆,短杠杆的摆动幅度总没有“合拍”的时候。

这种奇怪的现象,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奥秘。“混沌理论墙”上写道:混沌数学揭示了确定性的原因未必产生规则的结果,因此,知道自然规律未必就能预测未来的行为。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的一场龙卷风,其科学依据就是混沌理论。而学生通过玩杠杆游戏,便能对这一高深的数学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高二(12)班的丁神帆说,中午吃完饭散步,或者上音乐课前路过,都喜欢来摆弄几个实验,“同学问还会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实验结果。”这正是教师蔡文学的设计意图。在他的设计中,每项壁挂实验都附有一道思考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其所以然。有的看个热闹,有的则有能力在实验中玩出门道,可向老师请教更深的相关知识。

校长郭雄介绍说,目前“智慧墙”包括两个板块,物理和数学实验各50个,分别挂在三楼和二楼。“数学实验是今年推出的。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实验只和物理、化学相关。其实数学也可以很好玩。我们挑选的实验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这些小实验代表了数学的不同分支,如“蒲丰投针实验”讲的是统计学原理。

蔡老师已有了明年新“智慧墙”的蓝图,“这次壁挂实验的主题将是‘物理和安全’,比如防雷。”他酝酿着,再下一步要和地理老师讨论地理主题的“智慧墙”怎么设计。

蔡文学的另一件创新教具“四小实验包”,目前已在高一年级推广。“实验包里有轮子、曲轴、电机等材料。学生可根据说明书,选做10项科技制作、物理小实验、oM比赛项目和小论文比赛题目。”这份说明书很有讲究,第一、二项最详细,越往后越简要,到第九十项就只剩名称了,留给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动态评价,才是成功的教育。

“实验包”既不是作业也不打分,通过拓展课和作品竞赛来调动学生动手做的积极性。“我的作品,结果往往都被学生的作品给比下去了。”蔡文学对此既有危机感又很是骄傲。

如今,科普智慧墙还有了“社区版”。社区的智慧墙由“电池供电的秘密”、“红绿立体电视”、“飞机场的安检是无害的”等19块展品组成,供附近居民参观体验。目前,“科普智慧墙”已成为最受居民欢迎的学习和休闲场所之一。工作日里,这面“墙”会吸引众多老年人,而到了双休日,不少学生便结伴而来体验。

《做一个摆钟》实验改进 篇4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就这一课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制作的演示教具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最近, 我们又针对演示教具不断改进和完善, 并将改进后的教具批量制作成分组教具, 让教具真正融入课堂, 方便学生对《做一个摆钟》一课的认识。实际教学中, 本课也因为简便有创意的教具, 让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为此, 我们很想和各位老师分享这个教具, 并恳请老师们能把教具再完善, 让它变得更完美。

材料准备:

四驱车车轴, 四驱车导轮, 彩色磁铁, 塑封纸, 铁架台, 金属棒, A 3大小的塑料垫板, 40厘米透明塑料尺。

制作方法:

1.制作透明尺。

(1) 用A3纸将透明塑料尺复印, 得到标准的刻度尺 (可多次复印, 巧妙排版) ;

(2) 将A 3大小的塑封膜直接塑封成透明塑料片。

(3) 在透明塑料片上复印出标准刻度尺, 以备裁剪。

2.制作有标准刻度尺的塑料片。

(1) 用剪刀剪裁出30厘米、20厘米长的塑料片;

(2) 在塑料片上贴上双面胶, 贴上透明刻度尺并裁剪整齐;

(3) 塑料片一端剪圆润, 一端向内剪去部分, 用双面胶将导轮紧密粘贴。

3.制作摆的支架。用宽透明胶带将细细的四驱车车轴与普通的金属棒固定在一起, 用铁架台做支架固定好, 完成摆的支架。

4.细节处理:在磁铁反面贴一个十字形的贴纸, 便于学生精准定位磁铁放置的位置, 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教具亮点:

1.取材简单。塑料片是学生用的塑料垫板裁剪下来的, 导轮和车轴是可以买到的常用四驱车配件。铁架台、彩色磁铁是实验室必备的常用物品。

2.操作简单。如图, 只要将一端粘着导轮的塑料片套在车轴上, 让它自由旋转就可以了。

3.设计巧妙。教具如不用导轮, 在塑料片上直接钻孔, 会出现两种情况:孔过大, 摆动时塑料片会因为自身平衡而晃动, 影响摆的观察;孔若小些, 又增加了摆的阻力, 缩短了摆持续摆动的时间。

因此, 如何让薄薄的塑料片长时间在一个方向自由摆动是一个难点。在多次探索中, 我最终找到了“最佳搭档”———四驱车导轮和车轴, 两者贴合得很好, 能持续摆动较长时间。

实验效果:

多次实验测得:

彩色磁铁距离支点10厘米处, 15秒摆动了19次;

彩色磁铁距离支点20厘米处, 15秒摆动了16次;

彩色磁铁距离支点30厘米处, 15秒摆动了14次;

根据上述数据, 学生不难知道:要让摆15秒内正好摆15次, 彩色磁铁离支点大约在20-30厘米, 很多学生会根据数据推测是在25厘米处, 而再次实验测得数据, 这个距离应该在23-24厘米左右。

我们的思考: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 学生不仅认识了摆长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的, 更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启发, 深入探究, 制作一个可以1分钟正好摆60次的摆, 完美地与课题相呼应, 学生学得很有兴致。

做实验 篇5

你是不是很想看一下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那么就看一下我做的实验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实验工具和实验材料:我们需要一个透明的空瓶子、半片泡腾片、120ml食用油、40ml清水、红色色素、一个漏斗和一个搅拌棒(或一根筷子,只要能搅拌就可以。)

我先向瓶子中倒入40ml清水,然后,清水中滴入了红色色素。我又借助漏斗向瓶中倒入了120ml食用油。这时油和水分层了,不过别担心,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油本身就比水轻。我最后用搅拌棒将它们搅拌均匀,不过任性的.油还是在水面上赖着不走,但是这并不影响。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向水中放了半片泡腾片,瓶中瞬间炸开了锅。只见瓶中的“岩浆”翻滚着,“熔岩”冒了许许多多的气泡,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好像要涨,好像要炸了瓶子一般。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当泡腾片遇水后,它会以“神速”制造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当积聚到足够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气泡携带着有颜色的水一下子冲出油水层,直达油的顶端,最后逸出空气,火山“爆发”了!

当你在做实验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如果手上沾上了色素,要立马清洗。所有沾上油的物品,实验后也要仔细清理。实验结束后,“熔岩”应倒入袋子中妥善处理。

利用家电做物理实验 篇6

关键词:家用电器;物理实验;范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54-2

家电不但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可以用其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这样既可以实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的目的,又可以体现“瓶瓶罐罐作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思路并未过时,同时给我们的物理教学增加了亮点。笔者把一些实践经验与大家共享。

1利用电磁炉演示电磁感应实验

把烧烤用的或者香烟盒内的锡纸(铝箔)放在电磁炉上,在中心剪出一个圆洞,中间放一个卫生纸的纸芯。在打开电磁炉的一瞬间,铝箔飞了起来。这是因为突然产生的磁场在铝箔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电磁炉的磁场相互排斥。

还可以用导线绕成一个回路,两端接上一个发光二极管,这样几个大小不一、带发光二极管的线圈回路放在电磁炉上,可以演示变化的磁场同时产生多个回路电流,形象地显示了涡流。实验中若一圈导线不能使二极管发光,可以多绕一圈试一试。但不要太多。感应电压过高会烧毁二极管。

2利用旧式电视机提供静电

本实验要求旧式的、通过发射电子激发屏幕发光的电视机,液晶的不可以。观察电视机屏幕可以看到很多灰尘,这就是静电的作用。把电视机屏幕擦干净,在屏幕前点上蚊香,开关电视机时。蚊香的烟雾会被吸附向电视机。长发的人把头发洗干净,靠近电视机头发会被吸引,这就是工厂工人为何要尽量留短发的原因,工厂的传送带由于摩擦带电会把头发吸过去,从而把人卷进传送带。把一张铝箔贴到电视机屏幕上,用一根导线连接铝箔。电视机在打开和关闭时,铝箔就会被吸附到屏幕上,铝箔越大,获得的静电就越多,若静电不够多,可以多开关几次电视来增加静电量。从铝箔上引出的导线可以使其他物体带电,这样就可以做静电实验了,可以用引出的导线做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也可以使两个通草球带电来定性演示带电量越大静电力越大的实验。把导线引到充满烟雾的瓶子中,瓶子外包上一层铝箔并接地,瓶中的烟很快消失,可以说明静电除尘的原理。

3利用手机做电磁波实验

把正在通话的手机放到密闭的高压锅中,通信立即中断,这是屏蔽作用。手机接通的瞬间,附近的电视机屏幕颤动、花屏,这是手机的强电磁场干扰了电视机内部的电子束。

4利用微波炉做驻波实验

当频率和振幅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时,合成的波并不会向前推进,而是驻留在原地,故称驻波。用微波炉演示驻波的实验最快捷、最“有味”的办法是使用棉花糖,如果没有棉花糖,用一大板巧克力代替也可以。在一个可用于微波炉加热的大盘子底层铺上一层棉花糖,最好是用不同颜色的彼此交错地铺。微波炉内的旋转托盘,在实验之前一定要把它取出。把装有棉花糖的盘子放人微波炉,用低档加热几分钟,直到到棉花糖起泡为止。然后把装棉花糖的盘子取出。这时可看到有部分的棉花糖被熔化了,但熔化的棉花糖是有一定的图案规则的。这是因为微波炉中所发出的微波在内部来回反射,会在放置食物的空腔内形成了驻波。驻波的波峰就会穿过食物,通过激发水分子加热棉花糖。还可以进一步用尺子测量两块相邻熔化的棉花糖之间的距离,这就是驻波两个波峰的间距。通过微波炉的铭牌找到工作频率,然后利用公式v=A厂还可以计算微波的速度。

5利用电脑和高分辨率数码相机显示微观现象

调整好显微镜到能够观察到布朗运动,将照相机对准显微目镜并固定好,并把显微目镜和相机镜头之间用不透光的纸板或纸巾遮光。调节相机的焦距,直到能看到布朗运动,就可以进行拍照或者录像了,甚至接到电脑上同步观看。同样,也可以用相机对着光的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目镜进行拍摄。

6利用手机进行近距离观察

手机的摄像头一般不能近距离拍摄,可以在手机镜头上滴一滴水,稳定不晃动,保持其位置和形状不变,就可以拍摄几毫米内的物体了。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从下往上拍摄。

7利用打火机演示热学现象

把气球绑在液体打火机上,用液体打火机放气可以给气球充气,然后放气反冲,或者点火爆冲(危险)。把火石打火机的气源关闭,不断地打火可以观察到火星,可以用来演示摩擦生热。

8利用耳机和扬声器做实验

如何不用耳朵也能听音乐?先将耳朵捂住,再将接着MP3的特制耳机贴着额头,由于头骨与声音震动发生共鸣,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把一个扬声器接人自感实验电路,自感电流的变化可以通过扬声器的声音表现出来

9利用家用净水机做平抛轨迹实验和光导纤维实验

家用净水机水流比较小,流速几乎不变,喷嘴的方向可调,适合于进行观察,所以使净水机出水口水平就可以做描绘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了。让水流竖直向下,从电视机引出静电就可以观察到水流受到静电影响了。在净水机出水口放置一个感冒胶囊,内部密封一个发光二极管,在水流内部就可以观察到光沿水流传播,水流方向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也改变。

10利用电冰箱和燃气灶进行温差发电

把一组并排的康铜丝两端分别各与一组铜丝拧在一起,拧在一起的两端分别放入冰箱冷冻中和燃烧的燃气灶上,两组铜丝的另一端接到一个小灯泡上。可以看到灯泡有微弱的亮光。如果实验不明显可以增加铜丝并排的条数。

做实验 篇7

一、学生观察概率实验与亲身做概率实验的主要区别

1. 观察概率实验会很快忘记, 而亲身做概率实验是亲身做实验, 体会过程。

看过的听过的容易忘, 只有经历过的才会记牢。而且学生要获得有关概率的知识得先提出问题, 在收集数据之后再整理数据, 最后才会分析数据。因此, 为了会分析数据就得有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比老师说、学生听好多了。而且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同时, 能增强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2. 一个是教师演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个是学生投身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亲临知识产生的情境中去。

教师演示, 学生只是课堂实验的观众, 用眼将实验“看一遍”和手将实验“记一遍”。我认为概率教学中要做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猜想一下, 不同的学生猜想到的概率肯定不一样, 然后让学生去实验, 并且让他们多实验几次, 与他们之前猜想的概率作比较,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概率的出现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而是随机出现的。这样的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的随机性。

3. 一个是教师教, 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个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教材中已经给了学生做实验的时间, 但是教师为了怕浪费时间或怕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尴尬的操作结果, 就教学生观察实验, 这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亲身做概率实验更容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不自觉地就投入到学习之中。特别是当实验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时, 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体会成功的乐趣。

4. 一个是观察概率实验, 学生只是分散的个体, 缺乏有效的交流、合作;

教师也缺乏有效的评价;一个是探索、合作、总结、争论、修改完善、应用的过程。教师因此也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从事各项活动, 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 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等,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评价。还可由此更具体地体察学情, 调整教学。

二、学习反思

1. 教材已经给了学生做实验的课时安排, 主要是如何组织让学生能在实验时提高效率, 完成实验任务, 避免时间的无畏浪费。

2. 学生应该亲身做概率实验看起来争论不大,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积累资源, 包括教学设计、学生案例、评价案例等。

3. 概率统计的评价试题确实需要创新, 否则只重视试卷上的知识技能的落实, 概率的实验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那么, 哪些概率实验应当要求学生亲身做?较简单的概率、学生能通过努力做的、能通过合作做的、时间允许的一些概率实验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 (1) 掷硬币问题, 关注结果发生的概率。 (2) 掷骰子问题, 关注结果发生的概率。 (3) 摸球问题。 (4) 转盘———配紫色问题。 (5) 摸牌问题。 (6) 投针问题。 (7) 利用计算器随机产生随机数问题等。

三、以投针实验为例, 简单介绍一下实验的目的与过程

1. 实验的目的:

(1) 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并会验证。 (2) 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2. 情境引入:

平面上画着一些并行线, 相邻的两条并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a, 向此平面任投一长度为l (l<a) 的针, 该针可能与其中某一条并行线相交, 也可能与它们都不相交, 相交与不相交的可能性是否一样?你能说明你的想法吗?能否利用列表格或树状图的方法来计算概率?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概率?

以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 从而想到实验的方法。

3. 实验过程:

(1) 学生分5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利用课堂上的桌子, 用粉笔画出等距离a的7条平行线。 (2) 每组至少完成100次实验, 分别记录下其中相交和不相交的次数, 及实验频率。 (3) 收集数据:老师列表格, 学生填数据。 (4) 统计全班的实验资料, 估计针与并行线相交的概率。

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 要求每组学生都确定相同的l和a, 针可由教师统一准备。这样做是因为如果l和a取不同的值, 实验结果是不同的。为了保证随机性,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一定的高度随意抛针。此外, 在实验过程中, 有时针与线是否相交较难判断, 教师可以适当地建议学生忽略这次实验或者认为相交、不相交各计半次, 等等。

4. 问题延伸:

(1) 你能否验证你估计的概率是否准确? (2) 若换一次实验, l、a都改变, 其概率会发生变化吗?通过实验你能估计圆周率的值吗?

5.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并亲自体验到了“当实验次数较大时, 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 并可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 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合作意识和小组交流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做实验了,你准备了吗 篇8

学生们刚接触化学, 会对化学知识充满了遐想, 再加上许多化学实验有奇特的现象, 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都想亲自去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可是, 当学生真的去动手操作实验了, 应该要准备些什么呢?结合以往的化学实验课, 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上要重视, 驱除惧怕的心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去上化学实验课都是充满了好奇, 到了实验室, 急着去动手了, 可是在操纵中往往是顾此失彼, 有的做了一会儿就不敢继续下去了, 有的在操纵时失误很多。我碰到过这种情况:我有个邻居读初三了, 他在家里是个比较能干的孩子, 做事比较老练麻利的, 可是当他第一次去做实验时, 往试管里用滴管滴加试液, 我看着他做的, 他的手抖的很厉害, 加了好一会, 就是加不进去, 甚至滴到了手上。我问他怎么啦, 他说有点害怕。遇到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在少数, 我想他们可能是因为知道有些化学药品是有危害性的, 在加上环境变化了, 心里有惧怕的因素造成的。由此, 我们教师应该在学生上实验课前要认真指导, 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愉快的做实验, 有助于学生发挥水平, 提高动手能力。

二、做好课前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

学生上实验课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搞清通过实验要验证哪些性质, 培养何种技能, 受到哪些教育。一切知识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 认真预习书本知识, 理清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只要心里有了完整的实验计划, 操作起来自然顺利。同时, 我们要认真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 尝试自己对实验的改进, 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体验了化学实验的神奇, 而且得到了尝试创新的体验, 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由于受急于看到好看现象的心态驱使, 学生忽略了老师在实验前的指导, 心里只想着快做实验, 不重视老师所讲的实验要求。恰恰相反,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清楚常用仪器的操作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 规范实验操作方法, 这样, 不仅会消除实验操作时的惧怕心理, 而且会使实验操作顺理成章, 而不是手忙脚乱。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从实验中激发自己的思维, 寻求真理。

另外,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们往往是流连于化学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到的好看的现象中, 忽略了化学实验的结束工作, 那就是认真写好自己的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 观察现象, 分析思考之后作出的书面报告, 完整的记录了化学实验的全过程, 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这是对化学实验的再认识过程, 促进了学生从理论到实验再从实验到理论的充分结合, 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 意义, 方法和技能, 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升华,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多观察, 勤思考, 善总结的科学素养。

那么, 怎样去写好自己的化学实验报告呢?

做实验前, 学生们已经通过认真的预习, 明确了实验的目的, 明确了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围绕这些内容去考虑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注意事项, 保证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根据实验药品的性能及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规律去认真设计实验过程,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此项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 培养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做好了这些, 学生们就可以列出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了。

接下来, 学生们要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规范的操作, 认真的观察实验现象, 并做好完整的实验记录。在记录中, 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 也不能修改, 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 得出结论,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理论知识。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 书写要实事求是, 好多学生因不注重写实验报告, 往往是参照别人的, 或是照抄书上的结论, 从而阻碍了思维。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查找原因, 进一步考虑对实验进行改进, 这样既能反映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 又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敢于思考, 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最后, 学生们还可以写出自己实验的体会和感想。整个实验报告要认真书写, 把它作为资料保存好。

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体现, 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我们要认真指导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做实验 篇9

一、立足于做, 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 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 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 科学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要拓展实验的内容, 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 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 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2.要拓展实验的空间, 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 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开放实验室, 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 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 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 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 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 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 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 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

二、着重于思, 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 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 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 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因此, 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 增强实验的启发性, 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 因此, 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教《热水和冷水》一课时, 需要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同学两个水杯, 水杯内分别装着冷水和热水, 再提供两个试管的冷水, 试管口用皮筋封严, 还有试管夹, 酒精灯, 天平。让同学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非要弄清原因的那股劲头。于是, 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 这时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 重量没发生变化。”“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 体积增加了”。

三、着眼于疑, 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 有疑惑就有探求, 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或营造问题情境, 能启发学生思考, 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影子》教学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通过实验, 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两个数据, 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 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 这时, 学生又产生了疑惑, 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 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四、着力于放, 体现自主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 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 “茶馆式”的讨论等, 切不可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 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 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 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篇10

一、实验1泡腾片和水的“泡泡缘分”———最简单但有趣的生活小实验

【操作与现象】

泡腾片和水相遇立时反应, 药片在水中上下翻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产生大量气泡伴随着“咝咝”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举措, 方便简单, 但现象明显、趣味盎然。

【教学建议】

适合九年级化学介绍、化学启蒙课中作为演示实验, 表现产生气体是化学反应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实验2趣味“火山喷发”

【操作与现象】

用30g面粉加水和成面团 (和面时加少量的盐和食用油可以使面团表面光滑且不易失水干裂) , 用一个深色的盘子做底座, 将一小瓶 (容积100~200m L的小口瓶, 如儿童喝的酸奶瓶) 放在盘子中央, 将面团围着小瓶做成火山的形状, 往瓶里加大约2片砸碎的泡腾片和一些红色的水粉颜料待用。用褐色的水粉颜料给火山上色, 用剩的面团可做成草地等, 并涂上颜料。往火山口倾倒入热水, 发现有红色的泡沫不断地涌出“火山口”, 好像火山喷发一样。

【教学建议】

作为取材于生活素材、无污染的趣味化学实验, 适合九年级化学课堂上用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典型的盐的教学。

三、实验3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泡泡浴”[1]

【操作与现象】

首先可以探究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准备三片同一品牌的泡腾片, 第一片标记为A, 不作任何处理;第二片标记为B, 将整片碎成8块;第三片标记为C, 将整片研成粉末。在三只相同规格烧杯中倒入80m L水, 分别放入三份泡腾片 (等前一次反应完再进行下一个实验) , 反应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 用秒表记录泡腾片固体消失的时间。

还可以探究体系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准备三片同一品牌的泡腾片, 分别标记为A、B、C。另准备三只200mL烧杯, 分别倒入100m L热水、室温水与冰水, 分别将泡腾片投入, 直至泡腾片完全消失。记录泡腾片消失所需要的时间。 (说明:不同品牌泡腾片消失时间不同, 但明显在热水中反应更快)

【教学建议】

泡腾片对于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中体现了独特的功用, 适合作为“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的实验情境。

四、实验4“泡腾片”的变色配对【操作与现象】

观察“阿斯匹林”泡腾片包装盒上的成分, 除了阿斯匹林, 成分中有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的定量关系呢:

我们在研钵中将紫甘蓝叶片捣烂, 加热水浸泡数分钟即可得到紫甘蓝汁作为指示剂。取两个小烧杯, 分别标记为A、B。在其中各倒入1/4杯的紫甘蓝汁。另取一个单独的小烧杯中加入1/4杯水, 将一片泡腾片置于水中, 直到其完全溶解没有气泡释放。用吸管取5滴泡腾片溶液至于A杯中, 振荡烧杯, 可见紫甘蓝汁变红。可让一个学生甲向B杯中加入适量的柠檬汁和小苏打, 直到其颜色和A杯中溶液的颜色一样。下面是具体方法。

在B杯指示剂中加入一滴柠檬汁振荡。如果此时与A杯中溶液颜色不同, 则用牙签粘少量小苏打于B杯中, 再次搅拌。实验过程中记录你所加柠檬汁与小苏打的确切质量, 并仔细观察两个杯中的颜色相似度。当已经确定正确的柠檬酸与小苏打的正确比例, 则洗净A、B杯, 让另外一位同学乙在其中各倒入1/4杯指示剂, 像之前一样向A杯中加入5滴泡腾片溶液, 立刻振荡, 用甲同学认为正确的比例在B杯中加入柠檬汁和小苏打, 并加以振荡, 检验颜色是否与前面相同。

【教学建议】

该实验可用于酸碱中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也可以用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定量配比实验。

五、实验5“泡腾片”里NaHCO3的含量

NaHCO3是泡腾片里的主要产生气体的组分, 其含量对泡腾片起泡效果至关重要。

【操作与现象】

提前准备好以下实验用品:泡腾片 (8片左右) 、150mL白醋 (含4.5%醋酸) 、烧杯 (250mL) 或塑料杯、电子天平 (0.01g) 、两只量筒 (10mL, 50mL)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

(1) 在烧杯中加入35m L蒸馏水;

(2) 称量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并记录为m1;

(3) 称量一片泡腾片的质量, 并记录为m2;

(4) 将此片泡腾片缓慢放入杯中, 轻轻振荡烧杯直至泡腾片全部溶解;

(5) 待杯中气泡散尽后, 称量此时烧杯与溶液总质量, 并记录为m3;

(6) 清洗烧杯;

(7) 利用以上实验数据, 可计算出此片泡腾片中NaHCO3的质量及其分数;

(8) 将步骤1中的35mL蒸馏水替换成:5mL白醋加30mL水, 10mL白醋加25mL水, 15mL白醋加20mL水, 20mL白醋加15mL水, 25mL白醋加10mL水, 30mL白醋加5mL水, 35m L白醋, 重复上述操作;

(9) 绘制一张泡腾片中Na HCO3质量分数与反应中所用白醋体积关系的图表 (可用Excel软件制作) 。

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可以填入表1:

【教学建议】

该实验适用于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复习课时探究, 也可以在学完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时使用。实验教学过程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提问或探究: (1) 试着写出在泡腾片放入杯中以后, 出现了很多小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2) 在这个反应中, 你是如何得出反应所产生的CO2质量的? (3) 反应中Na HCO3的质量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4) 有何方法将反应后可能残留的Na HCO3彻底清除呢? (5) 本实验中如何控制反应物的量, 其目的是想探究什么? (6) 结合实验所得数据和图表分别分析反应中Na HCO3的溶解程度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2]。本实验所得结果可以用于高考化学命题素材。

该实验还可以应用手持技术中的CO2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进行检测探究。

参考文献

[1]HARRIS M E, WALKER B.Bath Bubblers[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3, 80 (12) :1416.

让思想做个实验 篇11

电车难题

5个无辜的人被绑在轨道上,一辆电车正驶向他们。此时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拉动拉杆吗?

解读:电车难题最早用来批判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应该去拉拉杆,只杀死一个人,却拯救了5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反驳说,一旦拉动拉杆,你就变得不道德——要为另一条轨道上那个人的死承担部分责任。也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就是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不道德。总之,电车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并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

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是一艘假想出来的在海上航行百年的船。百年来它不断经历维修和零部件的替换——一块木板腐烂了,就会被替换掉——直到所有的零部件都不再是最初的那些。问题是,最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吗?如果不是原来的船了,那么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呢?后人对此进行了更深刻的探讨:如果有人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船,那么两艘船中的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解读:忒修斯之船研究的是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就是其部件之和。后来还有过与此类似的假设:一个乐队到某一阶段,成员全部换了一遍,它还是不是原来的乐队呢?其实,人体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

猴子和打字机

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广泛关注的思想实验是“猴子和打字机”实验。该实验猜想,如果有无数的猴子,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数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那么在某个时间点,它们“几乎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解读: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实验是用来描述无限本质最好的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实验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猴子碰巧能写出《哈姆雷特》,听上去是天方夜谭。尽管这个说法在数学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但当2003年一些英国学生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动物园的灵长类园区时,猴子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中文房间

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身处几乎完全密闭的房间中,房间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他有一台具有英汉翻译功能的电脑。随后,写着中文的纸条被人从小窗口塞进来。根据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纸条。实验提出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房间里的人可以让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中文。

解读:塞尔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可以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无法用中文思考,但就因为他拥有某些工具,会让人以为他能说流利的中文。塞尔认为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给出的信息,但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从而给人以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象。

缸中的大脑

实验要求你想象有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颅内取出,放在一个装有维持生命液体的缸中,大脑通过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世界的信息都是经由大脑过滤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日常的体验。如果实验确实可行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诸如一台电脑之类的别的东西所产生的模拟环境呢?

解读: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没有比缸中的大脑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它涉及认知学、哲学、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其实那部电影的创意确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个实验。

空地上的奶牛

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儿,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解读: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确实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

定时炸弹

“定时炸弹”思想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人员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解读: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做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做“极端形势下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想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

爱因斯坦的光线

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道: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爱因斯坦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爱因斯坦而言,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解读:事实上,没人确切地知道这个实验意味着什么。科学家一直都在争论一个如此简单的思想实验是如何帮助爱因斯坦完成狭义相对论的。在当时,这个实验中的想法与现在已被抛弃的“以太”理论相违背,爱因斯坦经过好多年才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被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解读:这个思想实验帮助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无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落体的速率都是一样的。

薛定锷的猫

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初中化学中用火柴做的实验 篇12

关键词:火柴,实验,学习兴趣

火柴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火柴头主要含有KClO3、MnO2、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盒侧面由红磷、Sb2S3、黏合剂组成。当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时, 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 红磷燃烧的热量使合KClO3分解, 同时KClO3分解放出O2与硫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着火。

介绍几个用火柴做的实验, 这几个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思维。

第一, 验证污染性气体SO2的化学性质, 脱色性质。准备两个50ml小烧杯, 事先备好KMnO4溶液置于其中一个烧杯中, 尽量不要太浓, 有色即可。可以同时划着两根火柴, 目的是燃烧时产生的SO2量的增加。点燃后迅速放到溶液上方, 用另一个烧杯扣住, 轻轻振荡, 会看到紫红色KMnO4溶液褪色。也可利用火柴燃烧产生的SO2进行使品红溶液褪色等实验。

第二, 讲解活性炭具有吸咐作用时, 教材习题中出现吸附红棕色气体NO2。NO2不易制取, 可以用氯气来代替。Cl2的制作可以用火柴头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取。把一盒火柴头全剪下来, 加到试管中, 并加入2~3毫升浓盐酸, 塞紧橡皮塞, 收集气体, 用酒精灯加热火柴头与浓盐酸的混合物。火柴头中的KClO3与浓盐酸反应产生Cl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浅绿色Cl2后验证活性炭的吸咐作用。

第三, 讲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时实验:用比火柴梗稍粗钉子, 在木块上钉一个洞, 大约5mm。将安全火柴头上的药品取下放入洞中, 再把钉子向下垂直放到药品上, 然后用锤子稍用力就会听到类似小鞭炮“啪”的声音。对此学生感到惊讶、神奇。此时学生会主动要求教师解释原因或主动看书寻找答案。怎样才能确保安全呢?该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能够安静燃烧的火柴, 在条件发生改变后却发生了爆炸, 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可燃物发生爆炸的条件, 真正建立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意识。

第四, 用火柴头代替白磷做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原理是把火柴头放入浓硫酸时, KClO3跟浓H2SO4反应生成ClO2放出热量, 同时使一部分KClO3分解放出氧气, 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使硫等可燃物着火燃烧。实验步骤:先用一个带导管胶塞的锥形瓶, 取下胶塞滴入几滴浓硫酸, 在胶塞导管的一端扎一只塑料袋, 在胶塞上插入一根硬质铁丝, 把铁丝的一端固定好小火柴头, 将铁丝到胶塞锥形瓶, 使火柴头吊挂在锥形瓶中。把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后调平衡。取下锥形瓶, 用手按压铁丝使火柴头落入H2SO4中, 片刻后火柴头发火燃烧并产生气体。塑料袋起缓冲作用, 避免冲塞。反应完毕待冷却后, 将带塞锥形瓶放回托盘天平上, 天平保持平衡。

参考文献

[1]韦红梅.趣味化学课堂.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运动疗法护理下一篇:PID算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