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

2024-07-05

早期综合康复(通用10篇)

早期综合康复 篇1

脑卒中作为一种难治性的、急性的神经系统疾患,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临床特征。脑卒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该病发病速度快,临床表现类型多样,病情变化急,发病率高,已经超过癌症等成为威胁我国国民生命的第一大杀手。虽然3/4的患者经过及时救治使生命得到保存,但是遗留下的残疾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探寻一种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治疗方法是目前康复医学领域迫不及待的任务。笔者为了探讨脑卒中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对本院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了理想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4岁,平均(32.85±5.67)岁。入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同时经CT或MRI证实。所有资料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已知情同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1岁,平均(32.11±4.58)岁;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脑卒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11例,冠心病史1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34.17±4.71)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脑卒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20例,糖尿病史10例,冠心病史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抗凝、保护胃黏膜等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疗法,具体操作为:(1)Brunnstrom技术:调动和利用机体的各种反射,促进软弱无力的肌群收缩,如可以利用健侧上肢的伸展带动患侧上肢的伸展,利用健侧下肢的抗阻夹腿带动患侧下肢的夹腿动作。(2)Rood技术:利用各种易化技术加强患侧肢体感觉信息的输入,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如快速拍打或刷擦肌群等。(3)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双下肢屈膝屈髋,双足平放于床上,将臀部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稳定,使髋关节尽量伸展,保持5~10 s,勿憋气。根据患者的功能水平,治疗者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双桥运动熟练完成后,可进行单桥式运动训练。患者可将健侧下肢从床上抬起,训练单用患足负重完成上述运动。(4)肩胛骨和肩关节的前伸运动:治疗者站在患者患侧,一手抓住患侧上臂,一手置于肩胛骨下面,向前向上推拿和活动肩部并嘱患者主动配合。(5)手臂外旋位充分上提:肩胛骨和肩部的痉挛下降后,治疗者帮助偏瘫手臂逐渐持久外旋,然后将手臂慢慢向前举起,同时要注意保持肩关节前伸和肘关节伸直。(6)腕的背伸和手指的伸展:在完成上述动作后,治疗者帮助患者拉开拇指,张开手指,然后充分背伸腕关节及其他手指。此动作也可在手臂水平外展位时进行训练,治疗者要用一侧肘部置于患侧肘关节上方,保持肘关节伸直和防止肩后缩。(7)双手抱膝运动:患者仰卧,用双手抱住屈曲的双膝,然后轻轻地做屈伸躯干的动作。该运动可同时抑制躯干与上下肢的肌痉挛。也可以将健腿平放在床上,可单做患腿的屈抱运动。(8)伸髋时抑制伸膝和踝跖屈:患者仰卧,患侧小腿悬垂于床缘外,维持伸髋屈膝姿势,治疗者用手握住患侧足趾,训练其充分背伸。

1.3 评定指标[2]

评价时间为治疗后1个月。(1)运动功能评价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AM)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3)生存质量评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4)感觉运动功能评价采用Lindmark评定量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FMA、MBI、生活质量指数、Lindmark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患者接收到的外界输入的运动功能模式信号,可影响其自身运动模式的塑造[3,4,5]。康复训练促进大脑病灶部分蛋白的基因表达,激发神经元突触连接的侧支发芽,使潜伏状态的神经元突触功能得到开发,形成了新的神经回路修复轴突连接,增加健侧大脑半球相应皮质的代偿作用,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通过不同的康复技术促进大脑重塑进程,在训练中对大脑进行反复的刺激,使余下的大脑组织形成更为高效的连接,练习越频繁其重塑就越多,使原先不担任某项活动任务的大脑组织或神经元学习承担新任务。临床研究表明,物理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侧肢体的局部肌力、关节活动度、血液循环等,还能够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冲动,刺激脑的循环,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再造[6,7,8]。通过物理治疗,让脑卒中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强化肢体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作业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活动”、“参与”等能力的训练,整个治疗过程贯穿患者的疾病过程。作业治疗的先驱Dunton认为:作业治疗能够在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爱好、兴趣、自信,通过最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来训练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克服肢体功能的障碍,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脑卒中患者在自然恢复的情况下肢体功能只能恢复到原来的五分之二,如果单纯使用药物,患者关节挛缩,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后遗症将无法避免。有资料显示,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上述后遗症的发生率从发病1个月的21.4%增加到发病4个月的50%。因此笔者认为,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应该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FMA、MBI、生活质量、Lindmark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显示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总之,本研究采用现代康复技术的介入,充分发挥了其优势,明显提高了治疗的疗效,为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了有依据的康复方案。

参考文献

[1]Elliott TR,Pezent GD.Family caregivers of older persons in rehabilita-tion[J].Neurol Rehabilitation,2008,23:439-446.

[2]石翠霞,谢瑞娟,杨艳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3):30-32.

[3]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443-445.

[4]王泳,陆敏杰.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672-1673.

[5]张东亚,陈杰.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09-1310.

[6]万功山.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86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44-46.

[7]甄敏哲,杨玉香,赵建红.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下肢误用后康复干涉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81-182.

[8]Thornton AE,Van Snellenberg JX,Sepehry AA,et al.The impact ofatypical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on long-term memory dysfunction in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a quantitative review[J].J Psychophar-macol,2006,20(3):335-346.

早期综合康复 篇2

【关键词】胰腺外伤;护理干预;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05-01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外伤的发生率比较低,胰腺外伤占腹部闭合伤得2~5%,在有撞击伤、挤压伤等外伤史,损伤程度比较严重,如胰液外溢、胰腺破裂等[1],胰腺周围有很多重要的脏器及大血管,外伤伴其他脏器的损伤,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因此临床观察及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我院对胰腺外伤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70例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在16~71岁之间,平均39.7±4.8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损伤3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40.3±5.1岁,开放性损伤5例,闭合性损伤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控制出血、寻找胰管,适当清创,充分引流,处理合并伤,均接受剖腹谈擦,Ⅰ、Ⅱ级损伤行胰腺清创、止血、缝合及引流术,Ⅲ级损伤行远端胰腺切除、胰头断端修补缝合术。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期间APACHEⅡ评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病情监测及呼吸道护理: 严重胰腺外伤患者易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手术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6~8L/min,给予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观察有无内出血,休克体征,注意心肺、肾功能的保护及监测,结合血气分析适时调整吸氧浓度,必要时可行机械辅助通气[2]。

1.2.2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引流管要妥善安置,保持通畅,术后48h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高敏抗生素溶于生理盐水行胰周冲洗引流,冲洗要定时快速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量,胰周引流管冲洗的进、出管可进行调换;鼓励患者在不同体位进行冲洗,以确保冲洗不留死腔。实践证明,有效的胰周冲洗引流是胰腺外伤术后恢复的关键。

1.2.3疼痛护理 : 胰腺外伤可造成化学性腹膜炎,腹痛剧烈[3],应告知患者,让病人有心理准备,并鼓励其积极面对。为减少胃酸和食物刺激胰液分泌,应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还可以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使膝盖弯曲靠近胸部使腹壁放松以缓解疼痛,必要时给予镇痛药。

1.2.4胃肠道功能恢复及饮食的护理 : 术后病人易产生腹胀和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3]:①持续有效的胃管减压,防止胃管阻塞、脱落,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②腹部理疗,超短波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增加黏膜血流,促进炎症吸收,改善肠道功能。③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手术后48h可试行早期下床活动有利腹腔引流及恢复胃肠蠕动,预防腹胀和肠粘连。④禁食5d症状好转,可给予清淡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转为半流质素食。恢复期病应继续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药物。

1.3 统计学处理 :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討论

胰腺外伤患者合并损伤多,手术复杂,创伤及手术对患者的打击比较大,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胰腺外伤术后患者较其他腹部手术更为严重、复杂、病程长,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观察和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处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容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导致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4],提高患者的免疫防御能力,肠内营养有利于抑制胰腺的分泌,让胰腺可以在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该病均由外伤引起,起病突然,创伤较大,治疗费用大,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意愿,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对胰腺外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损伤胰腺的恢复,缩短住院天数,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肖春明,姚秦祥,方学胜,等 胰腺外伤4O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14(4):233—234

[2]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00—433

[3]李春菊,吕晓辉.胰腺外伤3O例临床观察及术后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9,20(1):85—87

早期综合康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0~70岁;肩痛26例, 手肿25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20例。治疗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40~70岁;肩痛28例, 手肿26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除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外, 即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促进脑代谢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 在早期实施综合康复护理, 包括体位疗法、冰水浸泡法、向心压缩缠绕法、被动或主动运动、预防肩关节半脱位、中频电治疗、巨刺法和心理护理。28 d为1个疗程, 进行1个月后评估。

1.2.1 体位疗法[3]:

良肢位摆放, 脑卒中患者必须保持患肢腕关节处于背屈位。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放一软枕, 患肩上抬前挺, 肘部伸直,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软枕, 将患肢完全置于软枕上, 保持上肢前伸, 肘、腕和指关节自然伸展。患侧卧位时, 将患肢轻轻拉出避免受压, 置于前伸位, 前臂外旋, 手指分开, 掌心向上。坐位时, 面前可置一个小桌, 同理在轮椅上也可置1个小桌, 将患手放在上面, 并用小夹板固定, 避免腕部屈伸。立位时用健手扶托或使用肩吊带, 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过度牵拉。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 要定时更换体位, 预防患肢受压。有学者认为患侧卧位会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 反而加重病情, 因此, 应减少患侧卧位的时间。正确体位的摆放, 不仅能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防止肩痛, 还能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 同时能促进患肢的静脉回流, 减轻患肢水肿。

1.2.2 冰水浸泡:

冰块与水的比例为2∶1, 将肿胀的手放入冰水中浸泡, 反复数次, 两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 护士的手应同时浸入, 以确定浸泡的耐受时间, 避免因患肢浅感觉减退而导致冻伤。依患者的耐受程度, 每次不超过1min, 3次/d。冷疗有止痛、解痉及消肿的效果。

1.2.3 向心压缩缠绕法[4]:

此法简便、省钱、省时。用1根直径1~2 mm的小棉线, 缠绕时从小指开始, 从远端到近端, 逐个缠绕患手每一手指至拇指, 并且压好1~2 cm的游离端, 再用同样方法缠绕手掌 (背) , 由远端到近端至腕关节为止, 然后再从小手指指端处, 拉开游离端线绳开始逐一解开线绳, 反复进行, 2~3次/d。通过压迫向心缠绕, 以减轻周围组织水肿, 初期由护理人员操作, 以后教会病人家属。

1.2.4 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

护士协助或指导患者活动肩关节 (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 、肘关节 (屈、伸、旋前和旋后) 、腕关节 (前屈、背屈、外展、内收和环转) 及指关节 (掌指关节、指关节的屈伸, 拇指关节的屈、伸、外展和内收) , 并鼓励患者进行Bobarh握手上举训练, 即双手掌对掌十指交叉握手, 伸肘上举过头顶, 反复进行, 同时做耸肩动作, 每次10 min, 每日2~3次, 训练时动作轻柔, 绝对不能产生疼痛, 疼痛可加重关节及组织的损伤, 使患者对活动产生恐惧感。活动前后引发的疼痛, 用热敷可缓解。

1.2.5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偏瘫早期的牵拉可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 因此, 早期适当使用肩吊带, 避免肩关节的过度牵拉, 注意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

1.2.6 中频治疗:

电疗仪的两对电极, 1对电极放置在病侧肩关节的前后位, 1对电极放置在腕关节前后位, 肩关节部位频率5 KHZ, 腕关节部位频率为4 KHZ,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1~2种差频, 20 min/次。

1.2.7 巨刺法:

取患侧关节最疼点, 在健侧肢体的对应点进行针刺, 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留针过程中, 对患侧关节进行最大范围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每日1次, 共治疗28天。

1.2.8 心理护理:

卒中常常引发患者焦虑或抑郁, 心理护理和疏导可激发其主动配合与自觉训练的积极性。随着康复效果的显现, 患者的情绪状态也在改善, 促进康复训练的良性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6.0处理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综合特色康复护理, 对照组肩痛改善26例, 手肿缓解25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减轻20例, 总有效率86.7%。治疗组肩痛改善20例, 手肿缓解20例, 被动活动时疼痛减轻18例, 总有效率5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侧肢体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认为该症与中风患者早期不正确的运动模式或摆放姿势导致肩、腕关节损伤, 上肢体液回流受阻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国内外专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数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并发SHS, 尤其在东北地区非常普遍, 如果I期就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益处很大。本文侧重于早期康复医学护理的介入, 探索出一套防治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法, 通过对60例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向心加压缠绕、主动或被动运动以及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等综合康复护理操作, 结果显示, 综合护理后患肩疼痛程度、患手肿胀程度和被动活动时的疼痛程度, 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 且疗效差异显著。提示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可以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 节约了医疗资源;加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进程,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使其尽早回归社会。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有效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上肢及手水肿的同时, 还增加了患肢的活动范围, 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避免了造成肢体废用和运动功能丧失。综合康复护理比单一常规护理疗效更显著, 可以明显减轻水肿、疼痛和关节活动, 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降低致残率, 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缪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复出版社, 1996:237-238.

[2]周维金, 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4.

[3]黄如训, 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59-261.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4

【摘 要】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致残率得以有效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因此,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2]因此,加强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出血56例、脑梗死64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42~84岁,平均62±4.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患者常规治疗神志清晰,体征稳定后,早期加入康复护理。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脑卒中患者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如不能及早介入护理,肌体功能的恢复就会十分困难。为此,应及早介入体位护理,常用体位护理有:(1)仰卧位。仰卧位并非是康复护理的理想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常会使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同时也容易导致偏瘫下肢外旋引起足下垂。但这种体位对于患者接受治疗比较方便,可要求患者在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将膝关节屈曲,以防足部被褥压迫。②患侧卧位。这种体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同时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较为有利。体位摆放时要注意对患者头部的良好支撑,使患者病患一侧上肢尽量前伸,保持与躯干90°角;同时肘关节尽量伸展,十指张开,掌心向上。健腿在前,患侧在后,膝关节略后屈。③健侧卧位。患者半卧于床,健康的一侧在下,病患一侧在上,病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患者肩膀向前屈90~100°,同时保持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髋、膝关节自然屈曲。这种体位可以有效防止患者患侧上肢的屈肌及下肢的伸肌痉挛。

2.2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运动,被动按摩,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

2.2.1 被动运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患肢运动,这种护理一般要在发病后3~4d进行,动作应保持轻柔,切忌幅度不宜过大,开始时患肢屈曲幅度可以在10~30°间,以每日3~4次,每次关节作5~6遍为宜,随后逐渐增加患肢屈曲的幅度和重复次数。如患处关节疼痛,可以再训练前对患处进行热敷。

2.2.2 被动按摩。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炎和压疮,按摩手法要缓慢、有节奏、力度轻柔,一个动作需3~5 s,一般从远端向近端进行。

2.2.3 偏瘫肢体各关节常出现痛、肿、热,即所谓“偏瘫性关节痛”。可用热毛巾敷肩、肘、髋、膝关节,手和足可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方面可舒展各关节,另一方面可缓解关节痛,热敷一般在被动运动之前做,可提高疗效。

2.2.4 主动运动。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主动运动,以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上肢可以做肩上举、外展、外旋、伸肘的伸展练习,尽量不要做屈曲联合动作;下肢则主要作屈曲、内收、踝背伸等屈曲动作,避免出现伸展性联合动作。上下肢也可同时做运动,以加强肌体协调性训练。患者可双手指呈交叉状,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伸展动作,下肢保持双膝屈曲,护理人员应帮助将患者移到床边,从而便于其屈膝伸髋。

2.2.5 大脑反应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各项活动指令,进行神经冲动训练,同时,指导患者步行、上下楼梯等项目训练。让患者触摸不同温度、湿度、硬度的物品,以锻炼患肢感觉,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捡豆子等刺激感觉机能。

2.3 结果

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功能恢复阶段评定法评定偏瘫恢复阶段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予以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致残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使患者心情得以保持舒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本次所选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效果均优于护理前,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23-124

[2] 赵静、姜文浩,罗燕侠,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201-202

早期综合康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20例, 其中男89例, 女31例;年龄18岁~57岁, 平均年龄 (36.12±7.28) 岁;患者均为创伤所致脊髓损伤 (包括高处坠落、车祸、塌方、暴力等) , 经CT或MRI确诊, 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2], 均在伤后4 h~7 d内行椎管减压、椎体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其中颈髓损伤28例, 胸髓损伤40例, 腰骶髓损伤52例;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 (ASIA) 分级:A级38例、B级27例、C级36例、D级19例;排除有影响肢体运动的其他疾病及骨折者、有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无法准确表达意愿者、术后脊柱仍不稳定及不能良好配合康复训练者。按照术后是否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损伤部位及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C组40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 给予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及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剂等药物治疗, 术后行常规治疗和针对性护理。A组38例患者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于伤后4周内即开始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康复治疗;B组42例患者的康复治疗与A组相同, 于伤后10周~12周开始进行;2组的康复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其方法如下。

1.2.1 术后早期 (术后~4周)

此期的特点是临床与康复治疗同步进行, 早期患者以绝对卧床为主, 术后2周视脊柱稳定情况给予每日逐渐抬高床头, 行卧位—半卧位—坐位的直立适应性训练, 为稳定期的功能锻炼打下基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并发症, 帮助患者初步适应机体功能发生的剧烈变化。 (1) 体位:正确的卧位及良肢位是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的关键, 初期每2 h轴线翻身1次, 平卧位时予肘关节伸展、旋前位, 髋关节伸展并轻度外展, 踝背屈90°;侧卧位时下肢关节微曲, 膝间垫软枕;定期予患者俯卧位防止髋关节屈曲挛缩。 (2) 呼吸功能:进行膈肌、侧肋部和肺尖部的呼吸训练;从膈式呼吸开始, 逐渐过渡到膈肌抗阻训练, 提高患者的咳嗽排痰功能;无禁忌证的患者可予以体位引流, 同时配合叩背促进痰液排出。 (3) 主被动运动:术后当天即可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 每日2次, 进行由近端向远端的全关节活动, 每个肢体活动时间不低于10 min, 活动时动作轻柔, 达到但不能超过关节的最大生理范围。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 鼓励患者自主活动有神经支配的肌肉, 以增加肌力和避免肌肉萎缩。 (4) 膀胱功能:制定饮水计划, 通过刺激耻骨上部位、牵拉阴毛、挤压龟头 (或阴唇) 等建立排尿反射, 视残余尿量给予定时间歇清洁导尿。

1.2.2 稳定期 (4周~12周)

此期临床治疗已基本结束, 康复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应通过长坐位 (膝关节伸直) 和短坐位 (膝关节屈曲) 对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当患者能在坐位保持平衡时, 引导其将双上肢从前方和侧方抬至水平位, 还可进行传接球等动态平衡训练, 为后续的轮椅和直立乃至步行训练打下基础。在颈托和胸背支架的保护下进行站直立床训练, 从倾斜20°开始, 至术后8周左右即可达到90°直立。站立时间逐渐延长, 训练时注意观察如患者有直立性低血压反应, 及时减小直立床的倾斜角度。由他人帮助下转移过渡至独立转移, 包括坐-卧位、床-轮椅、轮椅-地面、轮椅-坐便器、轮椅-拐杖的转移;视患者残存肌力情况, 进行各种主被动肌力训练。从平行杠内站立开始步行训练, 重点是重心转移和髋、膝、踝关节的控制, 包括摆步法, 四、三、二点步法, 最终达到助行器或双拐行走。轮椅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训练:帮助患者建立合适的轮椅坐姿, 兼顾平衡和省力, 同时注意防止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弯;一些基本的轮椅操作如前后轮操纵, 左右转弯、进退等。进行自己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饮食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1.2.3 慢性期 (12周后)

此期患者将转入长期康复治疗, 在稳定期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 加强和提高ADL能力训练, 以及一些高级轮椅操控技巧, 如前轮翘起行走及旋转, 用轮椅上下一级台阶等。颈髓损伤患者学习利用一些自助器具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使用髋膝踝足矫形器 (HKAFO) 、膝踝足矫形器 (KAFO) 等帮助不同损伤部位及程度患者达到治疗性步行、家庭功能性步行、社区功能性步行。教育患者和家属掌握如何在残疾状态下生活, 如何利用现有的家庭和社区条件进行康复锻炼, 尽快返回家庭并最终回归社会。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以改良Barthel指数 (BI) 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评分, 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BI和FIM评分比较 见表1。

注:3组治疗前BI评分比较F=0.240, P>0.05;FIM评分比较F=0.150, P>0.05。q、P为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q1、P1为A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q2、P2为B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2 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注:χ2、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脊髓细胞损伤后可以出现抑顿 (stunning) 和冬眠 (hibernating) 现象, 使其功能暂时性丧失, 综合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即是促进抑顿和冬眠细胞的苏醒。研究表明, 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绝大部分发生于伤后前6个月, 特别是前3个月, 16%的完全性脊髓损伤 (ASIA分级A级) 患者1年后可降为B级, 而4%~10%的患者在受伤后30 d内由完全损伤转为不完全损伤[3]。虽然对早期康复的时间定义有所不同, 但多数的临床研究显示, 早期康复介入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重建水平, 原则上是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开始越早效果越好。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在伤后4周内开始综合康复治疗, 比伤后10周~12周开始康复治疗及未进行康复治疗者BI和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P<0.01) ;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而由于开始康复介入的时间较晚, 使得B组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C组比较, 除关节挛缩外, 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及早对脊髓损伤患者开始综合康复治疗, 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独立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并且介入时间越早, 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周红俊, 洪毅, 等.2002年北京市脊髓损伤发病率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7) :412-413.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386-387.

早期综合康复 篇6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锻炼,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数约130~150万, 其中脑梗死 (Cerbral infarction, CI) 是其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病情较为危重[1]。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和设备的提高, CI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语言和肢体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偏瘫是CI最常见的遗留功能障碍, 其发生率约为60%~80%, 且其治疗较为困难, 疗效欠佳,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2]。目前, 早期综合康复锻炼用于治疗肢体功能康复方面疗效显著, 成为CI患者治疗研究热点, 但CI偏瘫患者综合康复锻炼的疗效仍有争议[3]。本研究应用综合康复锻炼治疗了92例CI偏瘫患者,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内科诊治的CI偏瘫患者92例, 男48例, 女44例, 年龄55~76岁, 平均 (65.78±4.98) 岁。随机平均分为综合康复锻炼组 (综合康复组)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其中综合康复组46例, 男25例, 女21例, 年龄56~76岁, 平均 (65.88±5.06) 岁;对照组46例, 男23例, 女23例, 年龄55~76岁, 平均 (65.68±4.91) 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入院, 经颅脑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初发CI,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排除有明确的脑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病、有严重的言语理解障碍、有精神意识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1) 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在疾病进入恢复期 (入院后14d) 后开始实施常规康复锻炼训练, 疗程为3个月。

(2) 综合康复锻炼。

综合康复组在病情稳定48h后 (入院2~7d后) 就开始进行综合康复锻炼, 疗程为3个月。①语言训练:让患者听播放器及收音机等, 随着听觉语言的逐渐恢复, 鼓励患者开口说话, 训练时要耐心,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直至能自由交谈。②肢体康复训练:每天用温热水擦洗患侧肢体2次, 睡前用50%酒精从近端关节开始进行按摩, 再至远端关节。观察卧床时患者肢位摆放, 尤其是每晚睡前要摆好患肢的功能位置, 以防关节僵硬、变形。患侧肢体锻炼:上肢依次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上举、肘关节屈伸, 前臂旋前、旋后, 腕关节背伸、腕屈、内旋、外旋, 指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和拔伸;下肢双手用力抬起瘫痪下肢, 髋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然后握住患者小腿, 双手用力使患者下肢屈膝、屈髋, 最后活动踝关节, 使其背屈、左右旋转;每个关节活动5~10遍, 每天2次。自我辅助训练:取仰卧位, 双上肢伸直, 双手掌心相对, 十指交叉, 患侧拇指在健侧拇指上方, 握手并上举至头顶;屈髋屈膝, 双足平放于床面, 双下肢负重, 将臀部抬离床面;反复练习此功能10~15遍。健侧肢体活动: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作主动运动, 对完全瘫痪者指导训练其对瘫肢进行意念运动, 同时与按摩、针灸、理疗相结合。2周后在协助下进行双下肢垂在床边的坐位训练, 最后进行步行训练。③同时给予心理辅导, 多数患者会出现自卑、失望、焦虑不安, 甚至部分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等, 影响疾病的康复;医护人员给予关心和同情, 细致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其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意义和效果, 增强自信心, 积极配合各项训练。

(3) 疗效评定。

参考中华医学会第4 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对综合康复护理疗效进行评价[5];利用简式Fugl-Meyer量化评分 (FMA) 和Barthel指数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参数变化。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undefined表示。数值变量采用两随机样本t检验, 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4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 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 未发生脱落。综合康复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为 (65.72±9.87) 分和 (69.13±9.68) , 显著高于对照组[ (59.51±8.93) 分和 (62.35±8.97) , P<0.05], 而两组在治疗前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 综合康复组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15例、无效5例, 有效率为89.13% (41/46) , 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13例、无效14例, 有效率为69.57% (32/46) , 综合康复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4.245, P<0.05) 。

5 讨论

CI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幸存者中75%丧失劳动力, 如何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是CI治疗的关键。近年来,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 (结构和功能重组) 理论, 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在肢体康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其疗效目前仍有争议。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指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发生的早期就积极创造重建运动反射的条件, 抓住早期可塑性强的特点, 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CI发病后的前3 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过去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 , 但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CI后开始早期康复训练, 并认为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 与康复训练持续时间关系不大[7]。俞明辉[8]研究发现CI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有效率为90.00%, 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 (68.57%) ;石霞等[6]研究显示CI偏瘫患者早期行综合康复锻炼, 治疗后1、3 个月治疗组FMA 评分和Barthel 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本研究得出与上述研究相似的结果, 发现综合康复锻炼治疗后综合康复组FMA 评分和Barthel 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综合康复锻炼是一种有效治疗CI偏瘫老年患者的方法;其原因可能为早期开始康复锻炼治疗, 能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 有利于高级中枢神经回路的再通, 实现功能代偿, 从而使偏瘫患者患肢功能以正常的运动模式恢复。因此, 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对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防止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早期综合康复锻炼治疗CI偏瘫近期疗效显著, 是一种有效治疗CI偏瘫患者的方法, 但其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亚贤, 梁风桃, 黎振平, 等.急性脑梗死的基础性治疗[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 8 (6) :6-8.

[2]LENNON S, ASHBURN A.The bobat h concept in st rokerehabilitation:A focus group study of t he experienced physiotherapist s, perspective[J].Disabil Rehabil, 2000, 22 (15) :665-674.

[3]汪莉, 张燕燕, 张千, 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4) :890-892.

[4]王岩.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5) :19-20.

[5]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6]石霞, 耿建英, 葛许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7) :61-62.

[7]李留芝, 魏红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J].家庭护士, 2008, 6 (4) :946-947.

早期综合康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 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收治的86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3 例, 年龄55~78 岁, 对照组43 例, 年龄57~80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指数、入院诊断、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入住ICU标准, 即APACHEⅡ评分≥ 15 分, 且年龄>18 岁; (2) 发病24 h后患者生命体征在药物、仪器支持下稳定; (3) 脑卒中者为初次发作, 患者意识清楚, 无感觉性失语、认知障碍、耳聋; (4) 心功能Ⅰ~Ⅲ级 (NYHA分级) ; (5)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恶性肿瘤晚期, 或近6 个月做过肿瘤的放化疗; (2) 四肢不健全或新发骨折未固定; (3) 发病前长期不能独立活动; (4) 因神经肌肉病变导致长期机械通气; (5) 患者及家属不同意。

1.3 方法

1.3.1常规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抗炎、补液、机械通气、营养、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采取绝对卧床, 良肢位摆放, 抬高床头15°~30°, 每2小时进行1次翻身拍背, 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2早期康复治疗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康复组即开始进行床旁康复初评, 由专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ICU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制定个体化康复诊疗计划, 实施渐进性的早期康复干预,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耐受情况不同以及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康复治疗项目及强度, 如: (1) 患者意识模糊、认知差, 可进行床旁被动训练; (2) 患者意识清醒, 肌力在2级及2级以下以被动活动为主; (3) 肌力在2级以上, 认知好, 以主动训练为主。所有康复训练均在监护下实施。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以功能障碍部位为主, 同时包括机体其他关节部位, 如手部、腕部、髋部、膝部和躯干关节等部位。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心理疗法、理疗等康复治疗;整个过程均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患者需要应用镇静剂, 尽量夜间应用, 白天康复治疗前停用1~2 h, 利于患者更好地完成指令性动作;早期康复每次的持续时间从10 min起, 逐渐增至30 min, 2次/d, 连续治疗28 d, 离开ICU后仍由同组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1.3.3 康复治疗终止标准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给予减慢活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或暂停康复治疗, 恢复休息体位: (1) 心率增加> 安静平卧时的30%, 或心率<40 次/min、>110 次/min; (2) 血压> 安静平卧时的20%, 或平均动脉压<65 mmHg、>110 mmHg; (3) 呼吸频率<5 次/min或>40 次/min, SpO2<88%; (4) 出现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极度疲劳等症状; (5) 患者示意要求终止。

1.4 评价标准 主要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巴氏 (Barthel) 评定表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包括修饰 (洗脸、梳头、刷牙、剃须) 、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进食、床椅转移、行走、穿衣、上楼梯、洗澡10 个项目, 总分100 分。Barthel指数 (BI指数) 40 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意义较大。正常:100 分;轻度障碍:60~99 分,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中度障碍:40~59 分, 生活需要帮助;重度障碍:0~39 分。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不良事件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坠床、管路脱出、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 (包括转出ICU时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BI指数) 。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技术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第28 天两组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康复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转出ICU时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康复组ICU住院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早期”康复是指主要生理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实施的康复治疗, 而不是转出ICU后。其目标是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肌肉力度、活动度、身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传统理念认为康复医学治疗只对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起作用[8]。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康复治疗不再局限于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 在ICU中早期开展康复治疗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认可。董泽华等[9]的研究报道机械通气患者在ICU住院期间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刘琴等[10]的研究报道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综合康复锻炼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向连等[11]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缩短生命体征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 而且是安全的。

早期康复训练可诱发运动感受器的传入活动和大脑皮层的传出活动, 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功能重建,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2]。Knecht等[13]的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 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越高, 预后也就越好。

COPD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依赖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激活特定生物化学通道, 导致肌肉蛋白合成减少、肌肉分解代谢增加, 损害微血管功能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和危重病神经肌肉病, 从而成为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的重要原因。早期康复活动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促进患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对ICU中生命体征稳定, 无严重并发症的COPD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14]。

早期定量运动可使机体的氧气摄取率上升, 增加机体能量的产生, 扩张冠状动脉, 从而增加心排出量, 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 增加心肌供血, 减慢心率, 降低动脉压, 有利于心功能恢复。研究表明, 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并不增加再梗死、死亡、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1]。

ICU中导致继发性损害的最棘手的获得性损害之一是关节挛缩, 而关节挛缩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早期关节活动训练可有效减少患者关节僵硬、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 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5,16]。

本研究显示, 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对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缩短危重症患者ICU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综合ICU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综合ICU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治疗, 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接受由专业康复团队进行的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不良事件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坠床、管路脱出、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情况、28 d死亡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BI指数评定) 。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28天两组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康复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第28天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综合ICU中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危重症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 由专业康复团队对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早期综合康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长春市双阳区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所收治的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8例, 女34例。年龄最大为72岁, 最小为42岁平均 (58.3±2.1) 岁, 经过MRI、CT、临床证实, 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每组3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评定方法

采用Berg平衡量表 (BBS) 来评估平衡功能, 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 (FMA) 来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得分越高, 则说明平衡能力越好, 基于改良的Barthel指数 (MBI) 来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 评定方法采用专人盲法, 于第1次治疗前做1次各种评定, 6周后再做1次评定。

1.3 治疗方法

由护士、主管医师、针灸师、康复治疗师等人共同组成综合康复治疗小组。所有患者都予以常规药物治疗, 在患者临床表现无加重时, 治疗组加综合康复治疗, 包括: (1) 针灸治疗:用华佗牌毫针 (长25~50 mm、直径0.35 mm) 进行针刺, 针刺穴位为太冲穴、解溪穴、足三里穴、肩髃穴、合谷穴、外关穴、曲池穴, 随证选穴。采用患侧与健侧同时取穴, 患侧用补法, 健侧用泻法, 1个疗程为10 d, 30 min/次, 1次/d。 (2) 运动疗法:45 min/次, 1次/d, 5次/周。训练内容包括步行训练;立位平稳训练;起立训练;体位变换;坐位平稳训练;床上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2]。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取得成效的核心之处就在于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据研究, 患者不良的情绪状况和心理状况会降低其自身的免疫力, 对疾病的痊愈、发展和发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做到“操作熟练、语言诚恳、态度温和”, 主动与脑卒中患者接触, 取得患者的信任, 给其产生一种亲切感。另外, 应多鼓励患者的亲友、家属来对探望患者, 给予患者社会团体、同事、朋友、家庭的支持, 给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条件者, 还应让患者每日坚持听1 h的佛教音乐或轻音乐等。 (4) 理疗:中频电治疗, 20 min/次, 1次/d。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2~4可见, 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在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国内外医学界已经公认急性脑卒中会带来较高的致残率, 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能够有效地促进恢复运动功能, 也能够较好地减少并发症。脑卒中患者在第一时间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能够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再塑, 增强休眠突触和潜伏通路的活化[4]。本组资料表明, 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在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都会得以较为明显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恢复。针灸治疗是祖国医学的传统强项, 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极为有效;运动疗法能够通过运动训练重新恢复患者原已丧失的功能[5];心理治疗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可以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也能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对于日后的身体恢复具有极为有效;理疗可避免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肌张力, 对于瘫肢的血液循环有较强的改善作用[6,7]。

总之, 遵循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原则及时治疗脑卒中患者,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各种功能, 使之能够尽快痊愈。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长春市双阳区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所收治的7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由护士、主管医师、针灸师、康复治疗师等共同组成综合康复治疗小组。所有患者都予以常规药物治疗, 在患者临床表现无加重时, 治疗组加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在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都会得以较为明显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遵循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原则及时治疗脑卒中患者,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各种功能, 使之能够尽快痊愈。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预后,脑卒中

参考文献

[1]安巧, 苏慈宁, 司彤云.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6) :552-554.

[2]杨中香, 光琪.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 (6) :173-175.

[3]刘玉娥.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5) :56-57.

[4]葛球芳, 王风莲, 龚婵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9) :2741-2741.

[5]李洁霞, 梁妙玲.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内科, 2010, 5 (4) :429-431.

[6]朱小玲, 卢丽华, 季秋虹.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0) :79-80.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 篇9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导;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95-02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病症,在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之后,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近些年来,怎样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及自理能力,成为了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指导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本文主要对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现予以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常规组与康复组,各组40例。常规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5-79岁,平均(62.3±3.8)岁;病症:脑出血18例,脑梗死22例。康复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2-77岁,平均(62.0±3.7)岁;病症: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对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在比较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脑血管疾病护理常规干预,即给予营养脑细胞、脱水、改善脑组织代谢等药物干预治疗。康复组患者同样给予上述治疗干预,当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早期康复指导,主要包括电疗与运动锻炼。(1)电疗:通过对障碍侧收缩肌肉的低频电流刺激,减轻运动功能障碍,达到治疗效果。(2)运动锻炼: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具体锻炼,主要包括:①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摆放,保证患者体位合理、科学,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②协助患者进行障碍侧肢体运动;③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并且让患者掌握翻身技巧,能够自行翻身;④锻炼患者起床后的平衡感;⑤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位训练,以此加强患者运动功能;⑥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使患者可以早日自如运动;⑦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运动、触觉等方面训练,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加快患者康复。上述训练每周进行5-6次,基本保持1次/d,每次1h。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探析早期康复指导的临床效果。

(1)运动功能情况评价标准:采用Barthe指数(BI)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主要为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评分越高,患者运动功能越好。(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为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2]。

1.4 统计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输入2组患者的观察数据,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予以表示,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若P<0.05,代表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康复组患者的BI指数、QOF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治疗急性脑卒中疾病的时候,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案。为了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予早期康复锻炼是非常必要的。有关调查研究[3]报道,进行重复学习与锻炼能够重组大脑功能,并且最大限度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新再生,恢复大部分机体功能,从而加快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患者致残率,同时减少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患者的BI指数为(59.2±12.3)分,QOF评分为(7.4±0.3)分;康复组患者的BI指数为(69.0±13.2)分,QOF评分为(8.5±0.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以看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早期康复锻炼就是通过被动与主动运动对神经产生刺激,使其兴奋,从而加大脑部与肢体的血液供应,加快神经元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的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管再生,达到治疗目的。此外,在施行早期康复锻炼的时候,也要充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鼓励与帮助,讲解一些自我护理与保健的知识,从而使患者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锻炼效果,加快患者康复。

总而言之,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施行早期康复指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江秀利,任凤兰.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指导和锻炼[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10(3):77,76.

[2] 郜宪林.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12-14.

早期综合康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入选标准: (1)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均系第一次脑卒中, 且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 除外精神障碍患者。 (3) 脑梗死发病后2~3d, 脑出血发病后5~7d且生命体征稳定者。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47例, 男30例, 女17例, 年龄42~81岁, 平均 (63.5±10.5) 岁, 其中脑梗死40例, 脑出血7例, 左侧瘫痪25例, 右侧瘫痪22例;对照组42例, 男29例, 女13例, 年龄40~80岁, 平均 (61.5±11.5) 岁, 其中脑梗死36例, 脑出血6例, 左侧瘫痪22例, 右侧瘫痪20例。治疗前2组各项配对因素 (性别、年龄、偏瘫侧别、病程、既往病史,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方法有: (1) 针对完全性肢体瘫痪患者进行上、下肢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恢复上肢的外展、外旋、伸展、上举和整个下肢的屈曲动作。下肢的屈髋、屈膝、踝背屈及足内翻的矫正练习, 拍打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肌腹以缓解痉挛等。活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关节, 活动度由小到大, 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 并教会家属在整个训练期间正确的辅助训练。 (2) 床上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取正确的坐姿,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躯干前后左右和旋转等各项运动, 骨盆的前后左右倾训练。患者双手做抓握上下前伸, 头和躯干前倾, 重心前移, 躯干髋膝伸展而立, 站立时, 重心应均匀分布双侧, 然后进行重心左右转移训练, 为步行作准备。 (3) 步行训练:随着患者站立平衡和负重能力提高, 在平衡杠内的平衡训练随后可进行独立步行训练。 (4) 语言训练:对失语患者要与家属配合, 与患者多交谈, 进行简单对话, 让患者做伸舌卷舌动作, 不懈的进行锻炼。 (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患者恢复程度, 每日指导患者刷牙, 进餐、穿脱衣服等, 逐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6) 心理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意志力弱, 主动性差, 逐渐产生惰性, 要及时了解患者思想情况, 进行正面鼓励和强化, 增强康复的信心, 患者如因心理问题出现失眠和烦躁可应用药物调节。 (7) 康复护理:卧床患者宜定时翻身, 拍背, 预防痉挛, 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对吞咽障碍者进行口唇开合, 下颌开合, 舌部运功的训练, 以棉棒刺激吞咽反射[3], 嘱患者主动做吞咽动作, 有误咽者可鼻饲流质饮食, 保持大小便通畅, 保持会阴部清洁, 保持床面平整清洁。

1.3 评定指标

2组患者由同一医师在入院时进行首轮评定, 治疗4周后由该医师进行第2次评定。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评定, 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来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BI) 来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表1)

3 讨论

脑卒中在现代社会中, 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其发病率逐年升高, 造成的残障重,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卒中后综合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发病后立即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而不是急性期或恢复期后才进行的与药物或其他治疗脱节的治疗措施。在脑卒中早期临床药物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 决定其能否还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虽然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重组能力, 但效果十分有限。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的基础[4], 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 可充分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建, 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5]。同时, 通过肢体活动促使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增加, 还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 增大关节活动度, 防止萎缩畸形的发生, 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其肢体功能可有40%的自然恢复[6]。但这种自然恢复是有限的, 如果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缺乏康复措施, 关节挛缩, 失用性肌萎缩等继发性障碍发生率在病程1个月时为21.4%, 2个月时为45%, >4个月为50%, 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尽早开展规范化的康复训练[7]。国内外大量的文献也支持这一观点[8~9]。本研究中, 入组时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 (MAS评分) 、肢体运动功能 (FMA评分) 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BI)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予早期康复训练后, 其上肢、手和下肢的MAS评分在脑卒中病程1个月时与入组时比较, 肌张力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这一结果表明, 早期康复训练可缩短脑卒中患者弛缓性瘫痪的时间, 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研究结果显示, 2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及ADL均有提高, 提示常规药物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功能恢复均有改善。治疗后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与陆绍勇等[10]的研究是一致的, 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 降低致残率, 改善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11], 综合康复是促进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应成为脑卒中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组临床资料分析看, 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开始, 减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提高生存质量, 使之回归家庭, 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

[2]中华神经科学会.神经科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

[3]朱玉莲, 胡永善, 谢臻, 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1) :68~69.

[4]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28~329.

[5]Traversa R, Cicinelli P, Bassi A, et a1.Mapping of motor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J].Stroke, 1997, 28:110.

[6]姜从玉, 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7) :443~445.

[7]Wood Pauplinel SL, Ivan Williams PTJ, Shapiro SH.Examining outcome measures in a clinical study of stroke[J].Stroke, 1990, 21 (5) :731~739.

[8]胡永善, 朱玉连, 杨培君,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3) :145~147.

[9]Feydy A, Carlier R, Roby-Brami A, 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trcruitment and focusing of brain activation[J].Stroke, 2002, 33 (6) :1610~1618.

[10]陆绍勇, 唐仕雄, 唐位席.综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临床研究[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6, 7:131.

上一篇:部门预算编审下一篇: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