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管理(精选8篇)
早期康复管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患者应用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对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68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 (90例) 和对照组 (78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营养管理模式进行干预, 记录并比较两组在干预前, 干预后2、4周末血清白蛋白 (ALB) 、血清前白蛋白 (PA) 、体重指数 (BMI) ;干预前、干预后4周末的Glagow昏迷量表 (GCS) 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4周后, 观察组ALB、PA、BMI值分别是 (37.41±2.41) g/L、 (191.60±26.31) ng/L、 (22.59±3.19) kg/m2, 各项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GCS、NIHSS、ADL评分分别为 (12.48±1.37) 、 (10.54±2.19) 、 (46.89±10.69) 分,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全程营养管理模式规范了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 可较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 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全程营养管理,卒中,营养评价,模式,康复
脑卒中是一组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发生和转归是多因素的, 脑卒中后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胃肠道蠕动减弱等导致机体的营养摄入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近期和远期的康复预后[1]。尽管适当的药物可以有效防治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但不可否认大多数情况下, 营养是重要的前提条件[2]。随着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研究的深入, 虽然医护人员也比较重视对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 但对营养支持的规范使用缺乏较好的管理模式, 致使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不理想, 康复效果也达不到较满意的效果。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以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营养进行管理,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168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 (90例) 和对照组 (78例) 。纳入标准:①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卒中诊断标准[3], 并经CT或MRI证实。②24 h生命体征稳定。③营养风险筛查 (NRS2002) [4]评分≥3分。排除标准:合并存在影响吞咽功能的周围神经肌肉病及帕金森病等, 存在严重的恶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胃肠道疾患肝肾功能障碍及肺部疾病患者, 并排除语言理解困难及不配合的患者。观察组90例, 脑出血22例, 脑梗死68例;男48例, 女42例;平均年龄 (61.80±8.27) 岁, 平均病程 (2.59±2.11) d。对照组78例, 脑出血20例, 脑梗死5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61.91±9.90) 岁, 平均病程 (2.40±1.62) d。两组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症及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和护理。出血性卒中治疗以稳定血压、必要的降低颅内压为主;缺血性卒中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为主;护理均以严格执行医嘱、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体位护理、健康教育为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程营养管理模式, 即入院后24 h内责任护士使用2002年被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 (ESPEN) 推荐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 (NRS2002) 对卒中患者进行营养筛查, 其中体重指数 (BMI) 测量方法采用邱晓佳等[5]使用的方法, 考虑到东西方人群身高和体重的差异, 采用陈春明[6]推荐的标准, 即营养不足时BMI<18.5 kg/m2。当NRS2002评分≥3分, 报告营养师、神经专科医师, 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 有无并发症, 能否正常进食、消化吸收功能, 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情况, 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制订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包括营养支持的途径、食物的种类、性状、量;进食的次数、具体时间安排等个体化的营养护理。干预开始的前3 d, 每天至少进行1次评估, 3 d后每周2~3次评估, 根据患者的进食、机体耐受程度及生化指标进行调整, 制订适合患者的营养方案。24 h内完成各项指标的检测, 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
监测卒中患者干预前, 干预后2、4周末的营养指标, 包括血清前白蛋白 (PA) 、血清白蛋白 (ALB) 、BMI。
1.4 神经功能的临床评定方法
所有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均由主管医师或责任护士进行相关功能的评定。
1.4.1 意识障碍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进行评定
GCS的评估有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3个方面, 3个方面的分数加总即为昏迷指数。最低3分, 最高15分, 昏迷程度越重者, 其昏迷指数分值越低。
1.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NIHSS由11个条目组成, 包括意识、凝视、面瘫、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共济失调、失语、构音障碍、感觉、视野、忽视症, 将各项得分相加, 得分越高, 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1.4.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采用Barthel ADL指数进行评定
ADL共10项, 总计100分, 总分<20为极其严重的功能障碍, 20~<41分为严重功能障碍, 41~<61分为中度功能缺陷, 61~<100分为轻度功能缺陷, 100分为ADL可以自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干预2周后, 观察组各项指标值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4周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 *P<0.05, **P<0.01;ALB:血清白蛋白;PA:血清前白蛋白;BMI:体重指数
2.2 两组干预前后临床评分比较
干预4周后GSC、NIHSS评分比较,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DL评分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 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1.4%, 虽然入院后采取多种营养措施, 2周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仍然增加至24.6%[7]。近年来, 如何规范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有研究显示, 个体化的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8,9,10,11]。因此, 本研究对卒中患者实施营养风险评估, 由医师、护士、营养师、患者或家属共同参与制订营养支持方案, 并动态评估, 及时调整方案的全程营养管理模式, 旨在探讨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对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注: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 *P<0.05, **P<0.01;GS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根据表1资料显示, 卒中患者在干预2周后, 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周末进行比较,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说明全程营养管理模式能改善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较全面, 而传统的饮食护理由护理人员完成, 目前护士营养护理行为具有片面性和不连续性、缺乏有效的筛查工具及评估指南、护士自身营养知识不足及对此方面的态度等都影响护士的营养护理行为[12,13,14,15], 致使脑卒中患者在营养管理方面得不到系统而行之有效的营养支持。全程营养管理模式使用了NRS2002作为入院营养风险评估工具, 临床研究显示, 用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34.88%的患者有营养风险[16], 在住院患者中普遍适用[17], 具有简便、良好的前瞻性、无创、费用低等特点[18], 容易被繁忙的护士所采用, 能引导护士从更细的方面关注患者, 促进部分护士加强自身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19], 提升护士的营养护理行为能力;还增进了护理人员与神经专科医师、营养师交流与合作,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在评价中既有半衰期长的血清ALB, 又有半衰期较短的血清PA作为营养生化评价指标, 还参考了患者的BMI, 有利于临床及时调整营养干预方案, 既保证了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的规范性, 又满足了不同个体的营养需要。患者或家属参与制订营养方案, 既增加了营养方案的可行性, 又密切了护患关系。根据表2资料显示, 在干预4周后, GSC、NIHS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ADL评分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卒中患者实施全程营养管理模式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主要是由于全程营养管理模式改善了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NIHSS评分与患者的营养状态显著相关[20]。在脑卒中患者病程并发消化道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的应用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重症患者的禁食等原因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足, 可导致机体缺乏足够的热能、磷脂和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等, 而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后感染等并发症的促发因素, 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21,22,23], 由此可见脑卒中和营养不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改善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卒中患者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全程营养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动态评估、全面评价、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不仅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 还减轻了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 中老年;脑卒中;偏瘫后遗症;肢体活动障碍
脑卒中在中医领域里俗称中风,是突发大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因脑血管疾病堵塞血管导致大脑缺氧、缺血。分为脑出血和脑栓塞,前者临床表现通常为头部剧烈疼痛、出现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更有甚者出现昏迷不醒;后者临床上更为多见,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突然发生麻木或者无力、反应迟钝、面部一侧突发口角歪斜或麻木、言语吞咽困难、失去平衡、意识产生障碍或者发生四肢抽搐等1。脑卒中具有发病、致残、复发和死亡等概率较高的“四高”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近年来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有报道称发现仅7岁的年轻患者。其主要发病病因为动脉硬化,最终以多次脑栓塞和脑出血导致死亡。本文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选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35—74岁,平均(57.5±3.7)岁;患者经头颅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确认;脑梗塞103例,脑出血47例;首次发病141例,有7例为二次入院,2例复发三次。
1.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患肢摆放保持其功能位 床垫选择合适的,预防患者出现关节的挛缩、产生畸形。卧床体位:最好选用患者健康一侧卧位,保持忠侧关节伸展位,肩关节内旋、外展、屈度分别为15度、40度、40度,腕关节背伸位,膝关节弯曲约90°。患者患侧卧位时:头部下放软枕垫,让头与肩同高,头稍向前屈,后旋转躯干,上肢与躯干成角在于90°以上,健與患侧交替联合使用。
1.2.2 按摩与被动运动 做康复护理之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按、摩、捏、揉按摩,手法轻缓舒适有节奏规律,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大的强度手法,每次按摩20分钟,每天三次,肢体按摩方向为从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而快,反复按摩。按摩后运动各个关节,首先活动大关节,注意使用柔和的手法,幅度不超过90°,每个关节运动4次/每天,反复10遍。
1.2.3 床上运动与座位训练 早期在床上让患者练习翻身,脑卒中患者作两侧双向摆动来带动躯干的左右移动,进行翻转时,患者健侧的手握住患手配合头移动。患者能独立进行翻身后,可提升到坐位训练,床头开始取30°卧位,每三天增加10°至90°时维持不变,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然后开展坐位平衡训练,侧移至床边,患者用健侧腿协助患侧腿移动到床边外,此时躯干旋转向患侧腿,健手协助推至坐位。当躯干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时,训练健手持物移动,增加坐位平衡难度。
1.2.4 站立训练 在有专人保护情况下进行站立训练。双足跟踩地站立于床边,身体重心先集中在健肢,然后慢慢转移身体重心至患肢,逐步循序渐进地增长站立时间。
1.2.5 迈步训练 患者站立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是,增加其迈步训练,先原地踏步,尽量要求患者抬高其前肢,康复人员站于患侧,健侧扶手杖,出杖,迈动患肢,身体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康复人员辅助患者的膝关节支撑,步行周期完成,逐步进行上下楼梯活动。
1.2.6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康复训练感到怀疑,认为没有治疗效果,康复无望,郁郁寡欢,甚至轻生。相关心理护理①医护人员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与病患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与扶持,使其认识到康复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应该树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克服长期卧床的依赖性,鼓励患者使用健手带动患手进行刷牙、洗脸、穿脱衣物、进餐等日常生活。③向患者以小讲座的方式灌输医学知识,消除他们对疾病的认知错误,主动接受康复运动治疗,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1.2.7 让患者拍手、用手指快速指鼻、写字、画画、翻纸牌等作业方法加强手的动作协调控制能力。
2 护理体会
2.1 本文15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抢救成功后,都在早期进行了康复护理训练。其预后情况,150例脑卒中患者的综合自理能力都有明显增强,降低了对他人的依赖性。其中恢复步行者79例(52.7%),恢复坐位站位平衡者139例(92.7%),完全康复自理者31例(20.7%),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大大减少了肌肉萎缩、关节孪缩畸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等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疗效明显。且统计分析越早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其预后情况疗效越明显。
2.2 康复护理训练能够刺激脑卒中患者脑细胞产生部分功能性代偿,使其尽早建立新的神经系统联系,一般在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是其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最快时期。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和病人沟通开导,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做好长期坚持不懈的备战康复计划。
2.3 做好出院指导 ①让患者家属熟悉学会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步骤,坚持出院后也每天进行功能锻炼。②嘱患者尽量避免一些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控制血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坚持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按时吃药,定期复查。③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抽烟、熬夜、多荤少菜、酗酒、久卧久坐。④一旦再次发生脑卒中,迅速拨打120,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同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切忌不可自行乱服药。
参考文献
[1] 热比亚,严会荣,李红.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09,19:110.
[2] 王国荣,王景荣.10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训练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14):1574.
早期康复管理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 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6~82岁, 平均 (58.53±11.28) 岁;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 脑出血患者12例。研究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8~84岁, 平均 (59.67±12.47) 岁;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 脑出血患者11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②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等检查方式诊断为脑卒中;③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次试验, 并签同意书。
护理方法:①研究组予以患者早期康复管理干预, 具体措施为:待患者病情稳定、神经紊乱症状停止进展及Glasgow评分≥9分等状况保持2 d后开始进行干预, 安排神经康复科医师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ugl-Meyer) 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评估, 然后按照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专门的早期康复管理干预计划, 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体的锻炼方法为:步行、翻身、床上移动以及四肢关节运动等, 护理人员也可帮助患者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 合理摆放患者的体位[3], 以上训练每天1次, 每周进行5 d的训练, 所有训练均需在面对面、一对一情况下进行, 每次约进行1 h, 然后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训练时间进行适当调整。连续干预30 d后将患者转入康复科进行为期30 d的常规康复干预[4], 待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后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②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脑卒中护理干预, 待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及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停止进展后, 给予患者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及护理服务, 连续治疗及干预30 d后, 再为患者提供30 d的常规康复干预。
观察指标:通过Fugl-Meyer及ADL评分法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并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 21.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对本次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与ADL评分均有所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Fugl-Meyer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两组数据,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其起病急、病情凶险、疾病进展快, 且致残率及病死率均比较高。该疾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易受到严重的损伤, 导致患者的部分神经细胞休眠, 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脑组织水肿、血肿及颅内压上升等, 为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促进患者的康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者发病初期予以相应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5]。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 予以护理干预, 可以改善患者的脑部环境, 降低脑组织水肿以及血肿的发生率, 进而加速患者的恢复,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注:与干预前对比, *P<0.05;与对照组对比, #P<0.05。
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 对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早期康复管理, 并与采用常规脑卒中护理干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与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但是研究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 早期康复管理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康复管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管理在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上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 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管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康复管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早期康复管理,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谭建兰, 陈安华, 廖小乔, 等.临床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2) :25-27.
[2]徐淑云, 潘大津, 胡慧英, 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3) :1191-1192.
[3]蒋明霞.早期心理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0, 16 (7) :873-876.
[4]许云辉, 林秀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7) :10-12.
早期康复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不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及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1~75岁,平均(59.00±14.27)岁;脑出血34例,脑梗死4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 护理
1.2.1 基础护理
1.2.1. 1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含高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患者可进食香蕉、蜂蜜等,多饮水。
1.2.1. 2 预防压疮
压疮的好发部位多在骨隆突处及身体受压处,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建立翻身卡,2 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必要时睡海绵垫,气垫床。
1.2.1. 3 预防感染的护理
预防呼吸道感染,更换体位时帮助拍背,嘱患者做深呼吸,每日协助行口腔护理2次,保证口腔清洁。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会阴部清洁,留置导尿者每日行尿道口护理2次,保持引流通畅。
1.2.2 康复护理
1.2.2. 1 良姿位
主要是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炎,防止、对抗异常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4]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即肩伸展、关节屈曲、外展,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于中立位,防止髋内、外旋转),用软枕帮助置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摆放,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还要定时翻身,经常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更好地预防肌痉挛的出现。
1.2.2. 2 肢体训练
在发病后2~3 d开始,肌力<3级者,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先健侧后患侧,动作应轻柔、缓慢,强度以勿引起患者疼痛为度,各关节5~10遍,每日2次。患者肌力达3级者,鼓励患者做主动训练,练习抬头、挺腰、抬臀、上下肢抗阻力训练,指导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翻身坐立等训练,再让患者扶床架或椅背站立。
1.2.2.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训练中穿插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如练习患手用勺或筷吃饭、穿脱衣服、穿鞋、入厕浴、梳头、刷牙、拧毛巾等。每日3~4次,每次30 min,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2.3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脑卒中起病突然,患者短时间内由健康人变成了残废人,生活无法自理,再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患者易产生悲观、抑郁、失望等情绪。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多关心、理解患者,利用鼓励、支持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列举康复训练后痊愈的实例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积极配合,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中。
1.3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均由专人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对ADL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Fugl-Meyer评分治疗前为(16.31±3.00)分,治疗后为(38.98±3.9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arthel评分治疗前为(20.51±3.71)分,治疗后为(45.51±5.02)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我国,脑卒中早期多集中于药物治疗,治疗脑水肿、减少脑损伤、改善脑血供、神经保护等方面,而在急性期进行康复训练的较少。对功能训练重视不够,导致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使工作、生活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住院期间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5]。同时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呼吸、消化、免疫功能和心理活动都产生有益影响,康复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时康复[6]。
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从发病后数天开始,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好,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可开始[4]。早期康复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7]。康复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康复治疗应早介入。
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期能为下一阶段的康复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通过早期积极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促进大脑皮质功能恢复,促进大脑可塑性有益,可杜绝或减轻废用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反流、吸入性肺炎、挛缩的形成)的发生,缩短康复疗程。
早期若不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继发性功能障碍,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失去最佳的康复时机。康复训练进行的越早,越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使肢体运动功能再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预后起重要作用,可使肢体残存功能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调动自身潜能,为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介入,通过良姿位摆放、早期肢体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ADL的恢复,并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进行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的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缩短康复疗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1.
[2]饶汉武.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J].临床荟萃,2007,22(2):123-124.
[3]李尧,卞绍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4,19(1):36.
[4]杜春萍,包芸,刘素珍.康复医学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5]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9.
[6]王淑文,陈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体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9):25.
[7]王静.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934.
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对平顶山平煤医疗集团八矿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经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20例, 脑梗死30例, 女22例, 男28例, 年龄45~81岁。均系首次发病, 发病即日或半周内入院,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 住院时间15~50d。
2 康复护理训练内容
2.1 积极观察病情及心理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深入病房, 指导家属反复呼唤患者让患者做睁眼、点头、伸舌、握拳等动作, 以了解患者意识情况, 患者若神志清, 应尽早训练患者进食、言语功能;若患者处于嗜睡状态下, 应指导患者家属与患者对话, 同时利用各种刺激强化患者的应答能力, 锻炼患者的语言功能, 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并且根据患者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 疏导其家属、同事对患者的宽慰、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 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2.2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肢体护理原则: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合作, 又要方法得当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使患者保持良肢位, 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 (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 肩外展50°, 内旋15°, 屈40°, 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 。下肢为屈曲位 (髋、膝于屈曲位, 踝关节于中立位, 背屈90°伸髋、膝、足下放置垫袋, 防止髋内, 外旋) 。可用软枕帮助, 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
2.3 按摩和被动运动
患者不宜久卧一侧防止因压迫时间过长而影响静脉回流使患肢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压疮, 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 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缓解疼痛,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 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 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推摩使其放松。按摩后, 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 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注意手法柔和。
2.4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 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 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 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 可训练坐位, 脑梗死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后48h, 脑出血发病后2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 再到患侧卧位坐起, 从协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 坐在床边, 进行坐位平衡练习, 1周后可进行站位、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
2.5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 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 穿脱衣裤, 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如厕等。
2.6 肌肉松弛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运动的方式, 缓解肌肉紧张。
3 护理体会
50例患者发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 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另一方面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同时对健侧肢体训练, 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恢复的影响。经平均30d治疗及康复训练后取得明显疗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62%, 坐位站位85%达到平衡, 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 篇6
关键词:颅脑损伤,康复,支持疗法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收治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 (36.4±1.89) 岁。颅CT及临床检查示:脑挫裂伤18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6例,原发脑干损伤6例。昏迷时间最长为5 d,最短为24 h。
2 康复治疗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48~72 h后,即使是患者仍然处于意识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康复性处理就可以和应当加以考虑了。
2.1 支持疗法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创伤的恢复及神经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1]。可从静脉输入高营养物质,如复方氨基酸、白蛋白等。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当患者逐渐恢复主动进食活动功能时,应鼓励和训练患者吞咽和咀嚼功能。
2.2 保持良姿位
让患者处于感觉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挛缩的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偏瘫侧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髋、膝微屈、踝中立位。要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预防压疮、肿胀和挛缩。可使用气垫床、充气垫圈。预防压疮的发生。每天至少一次全身热水擦身,大小便后用热毛巾擦干净。
2.3 昏迷和无意识期的康复
尽可能排除影响意识恢复的因素,防治各种并发症,包括肢体挛缩、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营养不良、静脉血栓等。采用综合促醒治疗,除药物以外,给予各种感觉刺激以促进意识的恢复。
2.4 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次翻身时用空掌从患者背部肺底部顺序向上拍打至肺尖部,帮助患者排痰;指导患者作体位排痰引流。
2.5 尽早活动
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练习,循序渐进。可应用起立床对患者进行训练,逐渐递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渐适应,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应让患者在其能耐受的情况下站立足够长的时间,以牵拉易于缩短的软组织,使身体负重,防止骨质疏松及泌尿系统感染。站立姿势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对许多器官的良好功能是重要的: (1) 刺激内脏功能如肠蠕动和膀胱排空; (2) 改善通气 (腹部器官向下移动给肺扩张足够空间、重新分布气流到基底叶,并改变灌注/通气比值) ; (3) 如果自动调节正常,由于脑静脉回流增加可降低增高的颅内压 (如果自动调节受损,患者站立期间,应监测血压和颅内压,因为直立位可导致脑血流的大幅度下降) ; (4) 改善心理等。
2.6 躁动不安的康复处理
躁动不安是脑外伤后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神经行为综合征,包括认识混乱,极度情感不稳定,运动活动过度,有身体或言语性攻击[3]。其康复处理包括:在适当镇静药物的前提下,排除引起躁动不安的一些因素,如睡眠障碍、营养不良、癫痫等。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允许患者一定程度的情感宣泄,避免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
2.7 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日益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尽管脑重只有身体的2%,但它接受心输出量大约15%的血液供应,氧耗量占整个机体的20%。如果完全中断血流和供氧10~15 s,就可耗尽所有的氧,几秒钟就可出现意识障碍和脑电图异常。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外伤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效果显著。高压氧治疗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日益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外伤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效果显著。
3 讨论
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可涉及多个方面,其康复治疗是综合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除肢体运动、感觉、言语等方面的治疗外,不论脑的损伤程度如何,脑始终是学习的重要器官,即使损伤后认知能力降低,学习的速度变慢,但经过训练,仍可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康复过程实质是再学习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他们学会代偿的方法,其次是设法恢复其缺失的功能。颅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包括:暂时损伤因素的解除、神经再生、功能重组、神经突触改变及特定能力的学习等。颅脑损伤总的康复目标是使患者的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7
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1]。因此,将脑卒中发病后3 d内开展的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
2 早期康复的措施
2.1 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活动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早期活动,主要包括下床、坐下、站立和行走。脑卒中后绝对卧床与吸入性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是不良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并协助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展早期活动,协助能下床的患者下床、坐下、站立,提高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没有主动参与能力的患者,护理人员则应该给予患者姿位的摆放、缩短患侧卧位时间、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翻身训练和桥式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畸形。
2.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态训练和功能前训练使用最频繁。步态训练中主要进行平衡和姿势意识训练,功能前训练中主要进行力量训练。训练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轻患者活动时的困难感,提高患者的自信和独立性。
2.3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一部分,与独立性训练直接相关,旨在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的独立。认知、吃饭、个人卫生、穿上衣、在床和轮椅间相互移动的能力相对较早获得提高;独立地穿裤子、洗澡、上厕所的能力则恢复得较慢。性别、年龄、损伤程度、脑卒中类型会影响作业治疗在早期康复中的有效性,对于男性、59岁以下的人群、轻度偏瘫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更好。
2.5 语言疗法
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早期语言疗法是合理并且可行的。语言疗法对脑卒中后构音困难有效性的系统综述表明没有良好的证据证明或者驳斥语言疗法的有效性。
2.6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负性情绪等方面[2]。在15 min常规步态训练基础上加上音乐指导反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长度、行走速度、旋转路径,减少选择性偏离。每天听1~2 h最喜欢的音乐的患者,其文字记忆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抑郁和情绪混乱水平降低。护理人员应该运用音乐治疗的方式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尤其是在一些更为积极的康复方式还无法运用的时候。在患脑卒中的早期阶段,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音乐或协助患者每天听其最喜欢的音乐来强化认知功能的恢复及预防负性情绪;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音乐类型,如在进行运动治疗时让患者聆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以提高动作完成质量。
3 小结
早期的院内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的感觉运动反应和运动功能,同时降低长期花费.其中早期活动是早期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是主要内容,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手段促进了早期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秀英, 孙瑞霞, 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齐鲁医学杂志, 2005, 20 (4) :371-374.
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8
1 早期康复的依据
根据康复护理“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颅脑损伤早期以抢救生命为主。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控制并发症。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实施早期康护理。早期的康复目标主要是提高觉醒能力, 促进记忆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 促进功能恢复。为恢复期的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2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1 促醒治疗
(1) 听觉刺激:运用音乐电疗法, 或让家人定期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或脉搏、呼吸、睁眼等变化观察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2) 针刺百会、人中、内关、涌泉、十二井、十宣穴等。 (3) 神经肌电刺激法运用K8832.T电脑中频电疗仪, 选择电体操处方和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者上下肢, 每次20min, 每天1次, 15~20次为1个疗程。
2.2 良姿位摆放
对于早期颅脑损伤患者医护人员应帮助其正确摆放好良姿位, 预防痉挛模式以及压疮、肩手综合征和坠积性肺炎等。仰卧位时, 患侧肩关节、患侧骨盆下方置软垫, 防止肩关节脱位及髋关节外展、外旋, 患臂放在体旁枕上。为防止足下垂, 足部应给予支持, 如使用木板、枕头等, 使足与腿成直角。保持背屈位。健侧卧位时, 患者肩胛应处于伸位, 使患侧上肢伸向前, 健侧上肢放枕旁, 肘部屈曲, 健侧下肢稍向后伸, 微屈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屈曲, 保持屈髋、屈膝位患侧卧位时应注意侧卧不可过度, 两下肢间垫软枕。患侧卧位时, 头部枕头适当地支持, 躯干稍后仰, 后方垫枕头, 患侧肩胛充分前伸, 肩屈曲, 患肘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 膝轻度屈曲。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 避免刺激足底增加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手不握任何物品, 避免因抓握反射使手指屈曲。一般翻身1次/2h, 促进血液循环[2]。
2.3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和改善
2.3.1 被动活动
对昏迷不能做主动运动的患者, 早期康复护理应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对全身各处运动关节如肩、肘、髋等进行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活动。每日2次, 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 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缓慢进行。避免因粗暴动作而造成软组织损伤。
2.3.2 主动活动
早期颅脑损伤患者要进行主动训练是床上活动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肌张力。临床常见训练方法如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髋控制能力训练、躯干牵伸训练、起坐训练、仰卧级俯卧位屈膝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由易到难, 由辅助到主动地层层深入。
2.4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升高血氧浓度, 改善脑循环, 保持脑血流相对稳定, 防治灌注不足或过多, 改善脑细胞代谢, 有利于减轻继发性损害, 促进脑功能恢复[3]。
2.5 心理护理
在患病早期患者会有很多痛苦, 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 面对生活, 告诉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完全可能减轻残疾,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使心理治疗发挥作用, 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指导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 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 以免刺激患者[4]。
3 体会
结合临床观察颅脑损伤患者产生深度昏迷、体位性痉挛、畸形缩、肌肉萎缩等残疾。这些残疾很多并不多是并发症所致, 而是没有得到及早康复护理介入, 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所致。对颅脑损伤患者及早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 能明显促进记忆力恢复、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预防费用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给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环境, 能有效的缩短病程, 减少开支, 减轻经济负担。给患者的后期肢体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增多, 颅脑损伤发生率逐渐增高, 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了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在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意识和肢体功能恢复, 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胡继实, 朱新洪, 王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2) :162-164.
[2]宦红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肢体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7) :62.
[3]姜贵云, 张秀花.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69.
【早期康复管理】推荐阅读:
早期综合康复07-05
早期康复期08-31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06-15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07-06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07-01
康复机构管理08-02
职业生涯早期管理10-12
延续性康复管理10-01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06-12
陕西省中医院管理局特色康复项目汇报材料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