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康复管理

2024-10-01

延续性康复管理(通用7篇)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1

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性情感障碍等[1]。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肇事的案例明显增多,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2]。至2009年7月起, 我们对67名已出院居家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由社区责任护士联合社区居委会、家庭三者力量, 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社区居家康复指导, 对降低精神病患者的复发率, 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本组67例, 其中男26例, 女41例。年龄25~77岁, 平均51.6岁。经本市精神病治疗定点医院医治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归家庭。自2009年7月后, 实施社区延续性康复管理模式。

2 方法

2.1 管理方法

2.1.1 确定管理模式

2009年7月, 海宁市全面启动重性精神病治疗“686”管理项目后, 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牵头成立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领导小组, 社区责任护士、居委会公共卫生联络员、家属三者组成管理小组, 指定专门的社区责任护士负责各自所管区域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服药、随访、康复指导等工作。

2.1.2 加强培训

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专职精防医师参加市精神办举办的培训, 每年2次。再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社区责任护士开展二级培训, 每年2次。内容包括:精神病患者心理疏导的重点、重性精神病个案管理制度培训、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防范与综合管理、重性精神病社区管理重点[3]等。

2.1.3 信息收集

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使用浙江省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系统。根据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单。由专门固定的社区责任护士走访患者家庭, 跟患者本人见面。对重性精神患者的情况进行熟悉, 评估, 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 疾病情况和家庭情况。与居委会干部核对了解情况。填写相应的调查表。如发现病人实际情况有与原有信息相矛盾的地方, 应先记录下来, 逐步更正。

2.1.4 建立健康档案确定患者管治等级

根据入户调查时填好的调查表回服务站后依次填好家访登记本、登记卡、输入浙江省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系统。填好表后一份街道保存, 一份上报市精防办。在工作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密原则, 对病人的隐私尤其要注意保护。所有表卡资料均应妥善保管、不可随意放置, 以致让不该看到的人看到。管治等级的确定与治疗康复方案的拟定参照《浙江省社区精神病人管治标准与要求》。

2.2 实施治疗康复措施

社区责任护士第1个月随访2次, 以后每月1次, 随访时要全面了解出院患者的日常服药情况, 是否按时复诊, 心理情绪状况、睡眠和饮食情况, 工作或学习情况, 并针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心理疏导、社交技能及学业职业指导、服药依从性指导。长期用药是重性精神病主要治疗手段[4]。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 家属做好监督工作。将每次的随访内容作详细的记录, 为下一次针对性随访提供参考依据, 了解患者出院后所需要的帮助, 提供人性化的关怀。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避免各种刺激。良好的家庭支持, 促进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和情感交流, 减少了情感和社会功能的退缩[5]。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3 结果

对67位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1 178次, 患者来电95次, 心理疏导1 364次, 饮食指导269次, 服药指导1 478次, 提醒患者去医院配药247次, 提醒复查118次。2011年底对67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评估:监护率达100%, 好转率达86.6%, 社会参与率达88.1%, 肇事率在0%。较前有明显改善, 见表1。

4 讨论

4.1 延续性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康复

重性精神病普遍存在服药依从性差、自知力缺乏和复发高等问题[6]。社区责任护士上门随访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经济的沟通方法, 是将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里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 它贯穿于出院患者的跟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7]。使患者的康复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自己和家庭, 为家庭护理与保健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桥梁, 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接受疾病相关知识教育,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渐渐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患者随时获得社区责任护士的帮助, 合理用药, 按时复诊, 缓解心理压力, 稳定情绪, 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从而提高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4.2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通过随访, 社区责任护士能对患者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康复情况等实施指导和监控, 进行心理疏导。有文献报道[8], 通过社会心理教育疗法, 有助于改善重性精神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一无期疗效。加强沟通与关怀,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一种坦诚、友好、信赖的相互关系。达到患者信任社区责任护士, 也提高了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随访时常听到家属感谢的字语。有家属甚至提着水果来社区卫生服务站来看望社区责任护士。许多家属都希望与社区责任护士经常保持联系, 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树立信心。

摘要:文章介绍了社区责任护士对67例重性精神病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性康复管理模式。在能否坚持服药、睡眠满意度、能否按时复诊、症状是否稳定、能否上班、出院后满意度、肇事肇祸危险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得出管理后重性精神病人监护率达100%, 显好率达86.6%, 社会参与率达88.1%, 服药依从性97%, 肇事肇祸率在0, 较未规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延续性康复管理

参考文献

[1]俞峻瀚, 肖泽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 (6) :353-355.

[2]高士元, 费立鹏.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15 (2) :107-109.

[3]李伟丽, 张雪静, 刘惠卿, 等.医院—社区—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人防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7) .52-53.

[4]田春燕.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4) :53-54.

[5]张丽, 于兰, 詹来英, 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2) :1119-1122.

[6]张雪静, 李伟丽, 刘惠卿, 等.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1) :4-6.

[7]朱惠芳.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的延续性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 2011, 7 (3) :23.

[8]李硕, 赵长启, 吴虹, 等.精神分裂症的社区康复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9, 32 (3) :150.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的脑卒中患者162例。患者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经脑CT和 (或) MRI检查证实。②NIHSS评分<15分。③长期居住在枣庄市本地。④经详细介绍两种随访方式并告知其研究目的而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者。②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或伴有视、听、说及理解能力明显障碍者。③研究期间死亡或失随访者。

课题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1例, 男46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68.7±10.2) 岁, NIHSS评分 (10.7±1.2) 分。合并高血压病63例, 糖尿病60例, 高脂血症62例;有吸烟史54例, 每日吸烟10支以上的48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 (4.9%) , 小学10例 (12.3%) , 初中27例 (33.3%) , 高中20例 (24.7%) , 大学及以上20例 (24.6%) 。对照组81例, 其中男44例, 女37例, 平均年龄 (67.9±10.1) 岁, NIHSS评分 (10.7±1.2) 分。合并高血压病62例, 糖尿病58例, 高脂血症64例;有吸烟史53例, 每日吸烟10支以上的49例;文化程度:文盲5例 (6.1%) , 小学11例 (13.5%) , 初中28例 (34.6%) , 高中19例 (38.8%) , 大学及以上18例 (22.2%) 。两组间年龄、性别、疾病、文化程度、住院时间、NIHSS评分、吸烟、合并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行标准药物治疗, 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的诱发因素, 饮食原则, 用药指导及常规的家庭保健, 患者咨询时再给予指导教育。教育形式及时间:入院后责任医师及护士分别常规教育2次, 20分钟/次, 部分健康指导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随时进行。出院后鼓励患者门诊随访并给予指导和教育。干预组患者除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外, 由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对其实施综合的自我管理教育。研究小组由12名成员组成, 包括1名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1名康复医师, 1名心理医师, 2名副主任护师, 7名主管护师, 均有本科以上学历。以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3]为蓝本, 对患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控制、肢体康复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干预和随访。自我管理教育的实施程序分为院内和院外两个阶段, 共包括4期。①院内阶段 (第1期)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掌握缺血性脑卒中康复内容及二级预防知识,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参与疾病自我管理。时间1~2周, 每天1次, 每次30 min, 要求家属一起参加, 建立健康档案。尤其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卒中后的健康生活方式。②院外阶段 (第2~4期) :第2~4期都属于院外阶段。目标是使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能够做到自我管理, 并长期坚持,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卒中再发率, 干预时间2年。第2期:出院早期, 即出院3个月内, 研究者每个月电话通知患者门诊复诊,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第3期:出院后3个月~1年, 研究者通过电话、访视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帮助解决困扰。每3个月电话通知患者到门诊进行复查, 调整康复训练计划。第4期:出院后1~2年, 坚持每个月通过电话、访视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每4个月电话通知患者到门诊进行复查, 并不断改进不良生活方式。每次复查中, 健康教育小组要查阅患者自我监测日记填写情况, 了解康复计划落实情况, 根据病情有针对的调整康复计划。每半年组织患者参加脑卒中二级预防健康教育教育讲座, 每次授课30 min, 强化患者康复知识, 鼓励相互交流经验。

1.3 评价方法:

①患者的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评价:参考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具体包括:a.康复知识5个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知识、饮食治疗知识、运动治疗知识、药物知识和各种危险饮食控制知识, 共50题, 每题2分, 满分100分。b.二级预防行为4个方面: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控制危险因素、服药依从性情况、定期随访执行情况, 共25题。按照“总是”、“经常”、“偶尔”、“从不”相应评为4~1分, 总分100分。调查表的内容效度 (CVI) 为0.915, 测得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9。②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评价:统一调查戒烟情况、运动情况;统一检查血压 (BP)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指标。以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目标值;即BP<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合并糖尿病者<130/80 mm H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6.5%, LDL-C下降幅度达40%;完全性戒烟 (避免被动吸烟) ;日常工作生活外, 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150分钟/周。随访2年, 了解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情况, 并评估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发生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的例数) 。③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4]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对日常生活能力 (ADL) 进行评分。Barthel指数有10项内容, 包括进食, 洗澡, 修饰, 穿衣, 大、小便, 上厕所, 床椅转移, 行走, 上下楼梯。总分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5分者为重度功能缺陷, 50~70分者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为轻度功能缺陷, 100为生活自理。④资料收集方法:统一指导语言, 在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6、12、24个月门诊复查时, 填写相同的调查问卷, 由研究者负责收回, 同时检查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监测日记。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比较:

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12、24个月,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特别是在控制饮食、定时检测血压、血脂, 坚持运动, 控制体质量, 戒烟, 按时门诊随访复查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控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比较:

出院6个月时, 干预组患者的LDL-C、运动情况好于对照组 (P<0.05) ;出院12和24个月时, 干预组患者5项危险因素达标情况好于对照组 (P<0.05) 。与本组入院时比较:干预组患者在出院6、12、24个月戒烟和运动情况明显改善。见表2。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结果比较:

干预组在出院后6、12、24个月, MBI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3。

2.4 两组2年内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干预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 对照组4例 (χ2=4.411, P=0.036) ;干预组患者发生脑出血1例, 对照组3例 (χ2=4.4.9874, P=0.022)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缺血性脑卒中在准确诊断和积极治疗方面有了稳定的发展, 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重视治疗而忽视康复教育的弊端, 因此如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加以全面系统、有效的自我教育管理, 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以及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院外漫长的康复过程中自我管理的作用, 通过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 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自信心和积极性, 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疾病控制方法[5]。

在2008年美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国家标准[6]中明确指出, 为了保持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 需要向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随访。本研究为强化患者的健康信念, 坚持定期电话随访及每半年1次的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在每次随访中, 均询问患者近一段时间的饮食情况, 运动量, 体质量, 是否坚持按医嘱用药, 戒烟计划执行情况, 是否存在被动吸烟等, 叮嘱坚持填写自我监测日记, 同时在每次讲课后鼓励患者提问题并交流经验。研究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 强化患者执行心脏康复计划的信念。

既往研究发现, 脑血管意外患者出院医嘱依从性低[7], 本研究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指导下, 通过健康教育, 让患者及照护者对脑血管意外疾病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认识, 患者明确医嘱依从的重要性后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提醒行为并严格执行;另外, 在电话随访和随访过程中, 会进行鼓励和督促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康复锻炼, 并配合心理疏导。MBI是生存质量的间接体现, 本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12个月MBI均获得了明显的提高, 这与患者康复期的自我恢复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 予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的干预组患者MBI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明显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12、24个月,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得分、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2年随访卒中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水平及二级预防行为能力, 还能够降低卒中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 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自我管理教育, 包括4期康复训练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观察出院6、12、24个月时,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及二级预防行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及卒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得分:干预组6、12、24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比较:6个月时干预组低密度脂蛋白 (LDL-C) 、运动达标率好于对照组 (P<0.05) ;12和24个月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均好于对照组 (P<0.05) ;与入院时比较, 干预组6、12、24个月戒烟和运动达标率均显著增高 (P<0.05) , 而对照组仅6个月时戒烟达标率增加明显 (P<0.05) 。随访2年, 干预组卒中再发率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助于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防止和减少卒中事件的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依从性高的卒中康复模式。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教育,自我护理

参考文献

[1]Cameron JI, Tsoi C, Marsella A.Optimizing stroke systems of care by enhancing transitions across care environments[J].Stroke, 2008, 39 (9) :2637-2643.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 29 (6) :379-837.

[3]中国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54-161.

[4]李奎成, 唐丹, 刘晓艳, 等.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8) :737-739.

[5]郑淑梅, 杨秀兰, 吕烨辉, 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干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4) :297-300.

[6]Funnell MM, Brown TL, Childs BP, et al.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Diabetes Care, 2008, 31 (1) :S97-S99.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62例。入选标准: (1) 首次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术, 且手术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者; (2) 无语言沟通障碍者。排除标准: (1) 合并有重要器官损害或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 (2) 精神疾病病人; (3) 不同意参加调查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3例, 年龄61.6岁±8.5岁;实验组男19例, 女12例, 年龄62.2岁±7.6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重点内容为膝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训练知识与技能。建立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标准化流程与制度。 (2) 病人出院前1d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病人的信息及护理需求, 并根据病人的病情、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观功能要求、手术情况等特征制订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计划, 包括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复查时间及出院后的就近社区医疗资源的利用等。 (3) 出院时, 发放《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手册》及功能锻炼光盘, 并嘱咐病人每天记录锻炼日记, 包括采取的锻炼形式、锻炼时间等。 (4) 病人出院后每周由延续性护理小组长向病人打电话询问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每日功能锻炼的情况, 如病人有疑问可随时提出, 护理小组长进行解答。每月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上门家访一次, 了解病人康复情况, 并对其锻炼过程中的失误进行纠正。

1.2.2 评价方法

病人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分别进行HSS评分。HSS评定标准是由纽约特种外科医院 (HSS) 的Insall等在1976年提出的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评分标准, 考评内容有七项, 总分为100分, 其中6项为得分项目, 包括疼痛 (30分) 、功能 (22分) 、关节活动度 (18分) 、肌力 (10分) 、屈曲畸形 (10分) 和关节稳定性 (10分) ;另外一项为减分项目, 内容包括是否需要助行器、内外翻畸形和伸直不全等。该评分标准已成为评价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好坏的金标准[2]。同时, 了解两组病人出院6个月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日趋成熟。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和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相结合, 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由于肢体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其康复具有长期性和延展性。为了节约医疗资源, 病人通常提前出院, 大部分的康复训练在家完成[3]。由于病人康复知识缺乏以及术后出现发热、疼痛等不适, 大部分病人不能进行正确的康复功能练习, 而使手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将护理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用以确保病人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 (如从医院到家庭) 及同一健康照护场所 (如医院的不同科室) 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的照护, 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伸, 包括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 病人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4]。它较好地实现了院内到院外的延伸, 使院内教育及院外教育成为一个对病人进行连续追踪的过程。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人工膝关节置换病人出院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出院后6个月内实验组出现关节僵硬与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延续性护理有利于人工膝关节置换病人关节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其原因是:首先, 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通过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家访的形式满足病人对康复知识的需求, 从而为病人提供专业性康复指导, 并可随着病人的康复进展适时调整,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其次, 延续性护理的实施, 对病人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和提醒, 使其能够更好地遵守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康复指导, 按要求进行康复锻炼, 提高依从性,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了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阎秀芬, 王维军.Orem自理护理模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0) :17-18.

[2]李东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家庭康复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8:1.

[3]郑群怡, 高姗, 战颖.对开展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外延续性护理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11) :94-96.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 入选标准: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具有手术指证, 美国麻醉协会 (ASA) 评分Ⅰ或Ⅱ级;年龄小于65岁;无酗酒史, 无重大复杂的医疗事件, 无严重并发症与精神疾病;患者同意相关治疗并签订责任书。其中男58例, 女62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3岁, 平均年龄 (54.52±3.62)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 中学80例, 大专及以上20例。婚姻状况:在婚110人, 丧偶5人, 离婚5人。根据入选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护理方法

两组都顺利完成开腹清除、引流手术治疗, 生命体征正常。对照组术后接受禁食水、胃肠减压、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病情观察、翻身、拍背等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 所有患者的护理周期均为2个月。具体如下:

1.2.1服务方法

延续护理服务模式首先是上门访视护理, 给予患者居家环境安全评估及生活、健康指导;其次是积极进行电话随访, 为患者提供电话随访、咨询、预约并指导就诊服务;再其次, 是加强个案管理,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健康评估, 并根据健康评估结果及医疗诊治方案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维护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

1.2.2服务内容

1饮食干预:建议患者饮食从流质、半流质、软食到普通饮食, 出院后1~3天可进食软食、普食, 如粥、饼干;出院第4~6天进普食, 如小米饭;出院后第7天及其以后进普食, 如普通家庭饮食。2行为干预: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打太极拳、跳舞、做操、读书看报、种花下棋等, 要循序渐进;身体恢复比较好时可回工作单位从事轻度工作。3心理干预:建议患者保持放松开朗的心情, 避免情绪激动, 培养乐观积极的个性, 尽量控制不良情绪, 多听积极方面的事情, 学会心平气和地面对所有的事情。

1.3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恢复简单工作与生活。无效:临床主要症状仍然存在, 恢复住院。2所有患者在护理后均采用简化的生活质量量表对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状态4个维度,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3两组在护理后同时进行护理满意度与急性胰腺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情况的调查, 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3个级别, 而知识掌握程度情况分为优、良、差3个指标。对所有调查者都发送了调查问卷, 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0%。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分析、轶和检验与t检验等,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对比

护理后经过观察,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3.3%,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χ2= 6. 251,P < 0. 05。

2.2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调查, 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状态评分及总分上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60 例。

2.3满意度对比

经过调查, 护理后观察组的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为80.0%,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 与对照组比较, χ2= 4. 521, P < 0. 05。

2.4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经过调查, 观察组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0.0%, 对照组为76.7%,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 与对照组比较, χ2= 6. 258, P < 0. 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发病率高的常见和多发的危重疾病, 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程度以及该病的进行性病程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7-8]。从发病机制上分析,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多由胆道结石、酗酒以及高脂血症引起, 可出现胰腺组织坏死等并发症[9]。研究发现, 半数以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生胰腺坏死组织的感染, 一旦坏死组织发生感染,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严重的可导致死亡[10]。在治疗中, 急性胰腺炎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清除胰腺及胰腺周围的坏死组织和放置引流, 主要采用上腹部切口入路, 治疗效果比较好, 但是此手术方式损伤大, 并发症多, 引流不理想, 对于术后护理的要求比较高[11]。

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是医院护理的继续, 主要是跟踪每位患者的健康信息, 主要包括询问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情况, 并给予相关指导和解答患者的疑问, 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12]。同时患者也可以主动联系指定与特定的医护人员, 对现有身体状况进行汇报与延续护理, 这样可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与社区[13]。

同时, 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护理服务范围, 使护理服务方式变得更为现代, 更能满足患者需求, 也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 促进了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14-16]。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5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延续护理,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 (CHF) 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1], 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具有发病率高, 病程反复, 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均高的特点, 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如何能使此类患者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呢?为此, 我科开始对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护理, 评价对CHF患者康复的影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CHF患者102例, 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40例, 心肌病20例, 冠心病42例。病例入选条件: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2], 无并发严重的合并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 试验组男24例, 女27例, 中位年龄 (61±4.5) 岁, 心功能心功能Ⅱ级29例, Ⅲ级22例;对照组男23例, 女28例, 中位年龄 (62.8±7.2) 岁, 心功能Ⅱ级28例, Ⅲ级23例。2组患者在病情、随访期间用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由护理人员向入选的患者和家属说明试验的目的, 取得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心功能分级、生活方式等进行详细评估, 做好记录。患者出院后, 观察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及门诊复查时面对面与患者交流。

延续护理的内容: (1) 健康指导:a.健康的生活方式, 低盐、低脂饮食, 限制盐的摄入 (每天<6.0g) , 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 戒烟酒。b.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因素, 如情绪激动、便秘、过度劳累、呼吸道感染等。c.按时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病情平稳时进行步行训练。 (2) 步行训练指导:首选告知患者步行训练的方法及意义。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步行训练方案。指导患者每天间断步行首选从15min开始, 每周4~5次, 以不出现心悸、气短, 感觉精力正常为宜。同时指导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自测心率, 要求步行后的心率不超过静息时的30%为佳[3]。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并在患者复查时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步行训练, 根据患者情况缓慢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次数, 使其最后能耐受行走 3000~4000步, 时间累积在 40~50min。

延续护理均有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操作, 做好观察记录。

1.3 观察指标

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在6min步行距离的测试 (6min步行测试是评价运动耐力的一种方法[4]) 及心功能改善水平。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对2组患者心功能进行评定, 对2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为无效;心力衰竭症状加重或心功能加重1级为恶化[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6min步行测试

2组患者6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测试, 试验组运动耐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心功能改善水平的比较

试验组心功能改善率为88.23%高于对照组的62.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5

3 讨 论

CHF是由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 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不能维持心排血量而引发的疾病, 常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由于其慢性和反复发作, 不仅要求患者出院后必须坚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 同时还要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 包括减少钠盐、液体的摄入、戒烟限酒[6], 避免情绪激动, 保持大便通畅等。于是对于CHF的健康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通过每周的电话随访进行有关CHF疾病的健康教育, 可以有效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促进CHF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症状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

CHF患者由于活动耐力下降, 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疲乏等症状, 导致患者不敢活动, 肌肉对氧的利用率下降, 循环血量减少和心功能低下, 适当的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 改善心肌灌注和左室功能;同时康复运动训练还可以减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及儿茶酚胺的反应。因此, 适当的康复运动训练可以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加强对CHF患者院外的延续护理, 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心功能水平及其预后, 在降低再住院率, 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5-169.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5-170.

[3]胡爱英, 张泽萍, 仲罕婷.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74-375.

[4]张秀娥, 成蓓, 彭雯.步行试验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评估[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3, 19 (10) :601.

[5]林钟文, 吴盛标, 杨鹏生, 等.曲美他嗪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杂志, 2003, 19 (10) :594.

[6]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2-123.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的病人资料, 其中男91例, 女69例;年龄 (55.4岁±8.5) 岁;NIHSS评分为 (4.6分±2.1分) ;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病人临床以及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诊断结果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系统 (NIHSS) 进行评分[4], 且NIHSS<15分的轻度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者。 (3) 病人意识清晰、沟通情况良好者; (4) 同样进行该项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临床并发其他方面严重性基础疾病者 (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病人) ; (2) 在临床上表现出视、听、说和理解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病人; (3) 研究期间出现死亡以及失访的病人。

1.3 方法

对照组病人的护理以传统的门诊随访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病人采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方式:由临床治疗医师、护理人员和心理医师组成专业的延续护理小组, 在病人出院前进行病人的健康教育, 并向病人发放脑血管意外疾病的健康手册和光盘。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心理辅导, 病人在康复期在肢体运动和语言方面都存在着障碍, 这就使得其日常的生活无法自理, 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痛苦、忧郁以及自弃等心理问题。此外, 病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也都会对病人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由此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关键的, 在出院前团队小组应依据病人的基本资料, 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这有利于病人康复期的恢复。 (2) 康复期功能练习的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的治疗方式应以物理疗法和语言矫治为主,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由此, 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出院后的功能锻炼进行指导, 确保病人能坚持进行适量的四肢运动和语言锻炼。同时应嘱咐病人的家属进行协助锻炼, 这有利于病人预后的恢复。 (3) 用药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基本上都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药物相关知识、药物的目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讲解, 这有利于病人能更好地执行医嘱进行用药。同时嘱咐病人及其家属切勿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4) 日常生活的指导, 脑血管病人在康复期的饮食要注意多食用清淡、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等的食物。切忌辛辣和刺激的食物, 在饮食上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病人出院前进行档案的建立, 依据病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定期的随访, 对病人的依从性进行了解, 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训练、复诊等内容。随访时对病人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并进行健康指导。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预防脑血管疾病复发、病人康复期的各种知识、病人家属的精神物质的支持、病人的定期复诊等内容。病人出院1个月、2个月、3个月时, 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家庭随访, 内容跟电话随访一致。

1.4 观察指标

对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其中病人的依从性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锻炼和复诊四方面。每小项以下列标准进行评价:3分表示完全依从, 2分表示部分依从, 1分表示完全不依从。生存质量则用Barthel[5]指标对病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Barthel指数 (BI) 总分100分, 得分高则说明病人生存质量越好。各项指标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对收集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t进行组间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临床又被称作中风和卒中, 我国的发病率高居全球第2位[6,7]。该病的临床机理是致病因素诱发病人颅内血管的变窄、闭塞以及破裂的状况, 进一步的就会造成病人脑血液循环系统的障碍。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暂时或永久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因此病人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由于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很多病人在病情稳定后都会选择出院进行康复治疗。而在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病人行动的不便等无法进行门诊的随诊;此外, 病人家属在相关疾病方面医疗治疗的缺乏, 对病人治疗和恢复上的帮助非常少, 对病人康复中出现的症状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 这有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恶化等。所以, 在病人的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延续护理的概念由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在1989年提出, 是针对老年病人提前出院制定的综合性护理模式[8,9]。Naylor等[10]在其研究中对于延续护理在病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的降低病人的治疗费、提升病人的预后健康、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等。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I值显著性大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的结果表明病人经延续护理后, 对疾病的相关治疗和预后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和恢复锻炼;此外, 及时的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综上所述, 对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 能很好地提升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显著性优于传统门诊随访的方式。

摘要:[目的]以延续护理在临床上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对照组病人以传统门诊随访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组病人以延续性的护理进行干预。对两组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arthel指数 (BI) 值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采用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延续护理,脑血管意外,依从性,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清礼, 甘道容, 黄莉.脑血管意外康复期家庭护理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6) :804.

[2]Cameron JI, Tsoi C, Marsella A.Optimizing stroke systems of care by enhancing transitions across care environments[J].Stroke, 2008, 39 (9) :2637-2643.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 29 (6) :379-383.

[4]Goldstein LB, Bertels C, Davis JN.Inter 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NIH stroke scale[J].Arch Neurol, 1989, 46 (6) :660-662.

[5]Leung SO, Chan CC, Shah S.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Clin Rehabil, 2007, 21 (10) :912-922.

[6]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7.

[7]曾嵘.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1C) :247-248.

[8]Naylor MD.Comprehensive discharge planning for hospitalized elderly:A pilot study[J].Nurs Res, 1990, 39 (3) :156-161.

[9]Shortell SM, Rundall TG, Hsu J.Improving patient care by link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J].J AMA, 2007, 298 (6) :673-676.

延续性康复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为实验对象, 男性40例, 女性20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4.6) 岁, 患者发病时间为:2周以内40例, 2~3周20例。其中视网膜全视脱离30例, 单纯后极部视网膜脱离6例, 2~3个象限合并后极部脱离2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人, 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电话随访方法

每位患者由专门的医师和护理对其进行随访, 且随访的方法和内容,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 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分别在患者出院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对其实施5次电话随访, 每次随访都详细解答患者的疑问, 并记录随访过程, 并以此为依据对出院后的护理干预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随访过程严格执行责任制, 由护士长对责任护理的随访效果进行系统监督和评估, 并随时抽查随访记录。

1.2.2 电话随访的内容

因为不同的患者, 其病情和实际需要有所不同, 因此, 进行电话随访前要对每个随访对象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 依据其文化程度不同, 对随访内容和方法进行个性化调整。责任护士应首先做自我介绍, 了解患者遵医行为, 解答患者延续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其进行健康指导, 了解患者体位保持效果, 临床治疗效果和心理状况, 以及病情的变化, 同时, 客观记录每位患者的随访过程和结果, 嘱患者及时回院进行复查,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师并到院进行处理。最后, 要将随访记录反馈给责任医师, 协助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具体随访项目包括: (1) 体位保持情况。依据患者手术情况, 为其提供体位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地介绍术后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 一旦体位不合理, 可能会造成硅油或气体进入前房, 进而引发眼压迅速上升, 影响患者的实例恢复和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并引发视网膜再次脱离等并发症。所以, 手术后2周内, 患者需保持正确体位, 每天坚持20h医师。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坚持正确体位, 可选择行走时交替变换头低位姿势, 坐时头低位, 卧时行头低俯卧位, 注意对其错误的体位提供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从而加速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避免发生眼压过高、眼胀和眼痛等问题[1]。 (2) 定期复诊。定期监测患者的气体吸收效果, 直至患者的气体全部吸收, 同时, 注意检查硅油对于视网膜造成的顶压作用, 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再次发生, 若患者视网膜恢复效果理想, 可在6个月后将硅油取出[2]。 (3) 生活方式。嘱患者避免用力排便, 保持大便顺畅, 避免暴怒和烦躁情绪, 保持愉快的心情, 少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防止发生眼外伤及眼部受压, 避免用眼过度, 注意眼卫生, 并坚持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3]。 (4) 饮食指导。依据中医诊断标准, 可将视网膜脱离分为肝肾阴虚证、脉络瘀滞证、脾虚湿泛证三种类型, 依据患者疾病的不同类型, 实施针对性的饮食护理:a.肝肾阴虚证:饮食以益精血、养肝肾为主, 禁烟酒和煎炸燥热食物, 宜食水鱼煲汤、枸杞子、黑豆、桑椹子等。b.脉络瘀滞证:饮食以止痛、活血行气为主, 宜食赤小豆、木耳、川芎黄芪粥、枸杞桃仁鸡丁等。c.脾虚湿泛证:饮食以祛湿、健脾益气为主, 忌食肥甘厚腻食物。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达到97% (29/30) , 视网膜复位率为93.3% (28/30) , 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100% (30/30) ;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达到83.3% (25/30) , 视网膜复位率为76.7% (23/30) , 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83.3% (25/30) 。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治疗依从性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 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延续护理干预, 并及时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健康指导和疑难问题解答。随访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复诊依从性、饮食依从性、体位依从性和用药依从性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治疗的依从性是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 能够对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临床医学研究结果表明, 住院治疗过程中, 患者的各方面依从性较高, 但其依从性会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由于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需长时间保持被动体位, 进而降低患者的舒适度, 造成身心疲惫, 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会发生明显的下降, 并对其治疗的依从性造成影响。

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为视网膜脱离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干预, 是一种实用、经济、简便的护理服务模式, 能够将医院护理延伸至患者家庭中,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各项需求, 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真诚的人文关怀, 有助于树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宝红.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出院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12, 8 (1) :65-66.

[2]王宇应.眼球穿孔伤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护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 28 (4) :313-314.

上一篇:安全目标下一篇: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