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保护

2024-09-04

延续保护(共4篇)

延续保护 篇1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 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 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 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 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目前, 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 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 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见图1) , 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 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 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 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 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 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 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

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 零散分布, 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见图2) 。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 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 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 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 不成体系 (见图3、图4) 。

(二) 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 现状道路人车混行, 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 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 石板下有排水设施, 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 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 (见图5、图6) 。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 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 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 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 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 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 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 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 道路通达街坊内部, 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面 (见图7) 。

(三) 建筑特征分析

恬庄地块内以风貌保存较好和风貌保存一般的建筑为主。风貌保存完好的建筑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包括杨氏孝坊和榜眼府。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集中在恬庄中街和恬庄北街两侧, 建筑层数多为1至2层, 建筑外观朴素, 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风貌保存一般的建筑较多, 主要是80、90年代建的二层民居。风貌保存较差建筑有占地面积较大的厂房建筑、破损严重的居民棋牌室以及恬庄北街两侧经改造翻建的部分民居 (见图8) 。

现状建筑质量状态同它的建筑年代基本吻合, 建筑质量较好的是80年代后建的大部分砖混结构的民居建筑、90年代后经立面整治的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建筑, 以及恬庄北街部分经过整修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建筑质量一般有厂房建筑和部分无卫生设施, 通风采光较差的一层民居建筑;建筑质量较差的现存五处, 包括居民棋牌室及其他分布在恬庄北街东北部和204国道沿线建筑内侧 (见图9) 。

三、存在问题

1.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 由于年久失修, 存在采光通风条件差、墙体粉刷层剥落、消防隐患等问题。

2.居民对一些“老房子”进行改造、翻建, 甚至是弃置不用, 不仅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 还破坏了古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 使恬庄丧失其原有的特色与风貌。

3.功能配置不完善, 村内缺少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作为古村旅游的必要部分。

4.内部街巷空间环境脏乱, 游览路线尚未形成, 道路错综复杂, 缺少可供游客走进村落内部游览观赏的线路。

5.开阔空间与绿地不足, 景观节点不清, 未形成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 历史河道玉带河没有形成有效的滨水空间。

四、保护策略

(一) 保护目标

通过整治保护延续恬庄古村的历史信息, 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其文化价值与内涵, 保护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和恢复古村自然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环境, 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发展旅游业打好基础, 促进古村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 保护原则

真实性——保护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的历史原物, 保护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各类文化遗产。

完整性——保护古村整体格局和风貌, 保护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 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延续性——保持恬庄社会生活的延续, 通过整治历史环境, 提升古村功能, 改善生活环境, 构建和谐古村落。

可行性──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深入发掘, 突出重点, 力求体现古村的亮点。

(三) 功能布局

与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相结合, 集聚人气, 营造特色空间, 实现功能更新,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提高收入水平 (见图10) 。

1.结合古树银杏, 利用周边的绿地空间, 修建继缘道院遗址公园, 不仅增加了旅游景观节点,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憩活动的场所。

2.打造滨水区服务会所, 为将来到恬庄古村旅游考察参观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较为方便的场所。

3.通过碑刻博物馆和花鸟、古玩市场, 展示恬庄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拆除大弄巷北侧部分建筑, 新建碑刻馆, 不仅增加了景观节点, 更起到了杨氏孝坊和榜眼府之间很好的过渡作用。同时利用拆除的原老年活动中心及北侧建筑, 建设古玩、花鸟市场。

4.结合原有工业厂房用地打造集餐饮、茶楼和戏院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场所, 作为向人们展示恬庄文化的窗口。

(四) 街巷空间

传统街巷保持原有的尺度、比例和格局, 保护和恢复有特色的铺地, 主要步行道路有恬庄中街、恬庄北街和街坊之间的步行道, 作为游人和居民出行通道, 禁止机动车辆进入;次要步行道路有大弄堂、小弄堂、横街以及临玉带河步行道。疏通整理被居民乱搭乱建而堵塞的横街, 使其与小弄堂、大弄堂相连。同时整治街巷两侧建筑立面, 保留现有石板铺地, 整理街巷绿化景观环境, 形成街巷特色空间。

1. 沿街立面

保持现有建筑格局, 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装饰, 两侧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必须加以整治, 新建建筑立面与传统界面相统一。

2. 道路铺面

道路铺面恬庄中街采用120×30 (cm) 石块铺砌, 特色街巷沿用石板街, 其余内部街巷可采用中间石板, 两旁碎石铺砌, 维持街巷内部历史风貌特色。

3. 道路设施

街巷小品和道路设施依据地方特色进行统一整改, 形式、色彩、风格等方面符合历史风貌的特征。从长远考虑, 电线杆、架空线等逐步采用地下埋设方式。

(五) 滨水空间

对玉带河进行必要的整治, 疏通现状散落成塘的玉带河。河道空间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 保护其形成的自然水体环境, 使水质得到改善, 保持和创造河道两侧河埠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滨水驳岸蜿蜒的自然形态, 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效果, 沿河形成景观宜人、富有江南古村气息的滨水景观带。

(六) 建筑整治模式

本着保护古村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的原则, 参考《凤凰镇历史文化古镇保护规划》中对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的规定, 考虑恬庄现状和可操作性, 对古村内的建筑单体提出以下四条保护与整治措施 (见图11) 。

1. 保留建筑:

近些年来建造的结构完好、风貌尚可的新建筑予以保留, 主要是文保单位、恬庄中街两侧建筑、厂房和内部质量较好的民居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4471.2平方米。

2. 修缮建筑:

恬庄古街两侧风貌较好, 但因年代久远, 结构安全性较差或外装饰构件需要改善的历史建筑予以修缮。总建筑面积为2530.48平方米。

3. 立面整治:

对沿街和部分与古村整体风貌产生冲突的建筑, 通过外立面装饰, 达到与周围建筑相协调。总建筑面积为9953.43平方米。

4. 拆除建筑:

拆除违章搭建和严重障碍性建筑, 主要是有碍玉带河疏通的建筑。共拆除建筑约42间, 总建筑面积7302.7平方米。

五、结语

传统村落承载着特有的空间形态, 在乡村城镇化快速变迁中, 古村发展机制与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在保护和延续村落传统特色的基础上, 采取渐进的有机更新策略, 通过整治历史环境, 提升古村功能, 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及环境, 才能逐步将现有村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社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 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 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参考文献

[1]段进, 龚恺, 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赵勇, 骆中钊, 张韵.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胡雪松, 石克辉, 王东.村落空间资源化——村落营建研究[J].建筑学报, 2006.

延续保护 篇2

公司主导产品为“粉尘螨滴剂”(商品名:畅迪),是一种舌下含服脱敏药物,用于粉尘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脱敏治疗。“粉尘螨滴剂”为我武生物贡献了约94%的收入和毛利。

目前在国内脱敏治疗市场,我武生物提供舌下含服脱敏药物,丹麦阿尔克-爱比洛公司和德国Allergopharma公司则提供皮下注射脱敏药物,国际市场则基本被丹麦、德国的两家公司以及法国的Stallergenes公司分割。

脱敏药物制作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技术,国内早有医院自制药物的历史,不过由于国家对药物制作的规范,间接导致我武生物“粉尘螨滴剂”的相对垄断,公司获得了巨额暴利。现今新药监测期已经届满,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我武生物却没有能力准备新品的研发储备,势必将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

新药生逢其时造就暴利

招股书显示,我武生物于2002年创建,并以研发脱敏治疗药物及诊断产品作为公司的主要方向,随后发展出“粉尘螨滴剂”。

“粉尘螨滴剂”真正为公司带来盈利并不久,该产品于2006年才获准上市,但产品盈利能力十分惊人,2009 ~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分别为0.37亿元、0.59亿元和1.03元,其中“粉尘螨滴剂”占比分别为94.28%、94.18%和94.55%,产品毛利率高达93.63%,至此,公司的命运完全系于“粉尘螨滴剂”之上。

脱敏治疗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脱敏药物的实质都是过敏原的提取物。整个制作过程并不复杂,成本也很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有医院自制、使用脱敏药物的历史。

钟南山院士曾于2005年指出,全国共有400多家医院使用脱敏疫苗,大多数是本院自制的,不过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2006年国家药监局(简称SFDA)要求自制脱敏液的医院停止自制药物。

由于我武生物2006年在国内率先推出舌下含服脱敏药物,根据国内药品管理法有关条例,属于新药品种的“粉尘螨滴剂”获得了4年的新药监测期,在此期间SFDA不批准其他企业生产、改变剂型和进口,相当于对药品生产企业的保护。这间接造成了该药的寡头垄断局面。

以我武生物目前的畅迪1~5号为例,5支药剂单位成本加起来总共仅19.95元,但其出厂价共计296.57元,最终零售价共计约470元,我武生物从中获取的暴利可想而知。

核心专利陷纠纷

使用一种市场普遍存在的药物制作技术作为核心专利,多少让人心存疑虑。而我武生物招股书亦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脱敏治疗和舌下含服脱敏药物的发展历史和优势,却几乎不提自身核心技术的来历和发展历程,只提到公司核心专利陷入纠纷,存在可能面临无效宣告的风险,

招股书提到,200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丹麦阿尔克-爱比洛公司先后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公司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无效宣告请求,阿尔克-爱比洛公司此后还多次对我武生物提出诉讼。

北京协和医院一直自制注射脱敏药物并使用,而阿尔克-爱比洛公司则是成立于1923年的国际行业巨头。

虽然2012年北京高院判决我武生物胜诉,但是未来我武生物仍可能存在专利陷纠纷、面临宣告无效的风险。

药品保护到期竞争加剧

如果说我武生物在专利纠纷中胜诉,未来专利被判无效的风险还只是小概率事件,那未来公司面临的行业竞争,将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2010年3月,“粉尘螨滴剂”的新药监测期已经届满。其市场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

从技术上讲,阿尔克-爱比洛公司的舌下脱敏产品最终在国内上市并无太大障碍。

2010年该公司总销售额约占全球变应原制品市场的31%,2011年其舌下含服脱敏药物销售收入达9.2亿丹麦克朗,约合9.84亿元人民币,是我武生物“粉尘螨滴剂”销售收入的近10倍。

我武生物此次募资1.1亿元,准备在两年内新增300万支“粉尘螨滴剂”产能,是目前产能的2.5倍。

公司在“粉尘螨滴剂”上尝到甜头,就迫不及待地准备上市募资扩张产能,期盼“一招鲜吃遍天”。

延续保护 篇3

一座城市要不断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拆旧房建新楼, 但在拆和建的同时, 怎样把历史建筑这部“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精心保留下来、维护好、利用好, 让它们成为不断增厚的独特城市“遗产”, 这是对一座城市发展智慧的长期考验。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要素不仅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复兴的动力所在, 因此, 要把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 纳入城市设计的大框架中进行谋划。

1 张家口堡子里传统民居的概况

1.1 历史沿革

堡子里又称张家口堡, 是张家口的最早发源地, 始建于明宣德四年。历史上的堡子里街区四角各有戍楼一座, 城墙上有瞭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 是名副其实的“武城”。堡子里建筑格局以建于明代的文昌阁为中心, 形成十字街, 井然有序地布置着以民居为主要类型的各类建筑。

1.2 建筑特色及价值

这些民居不仅从明代始建后一直延续到清末至民国初年, 而且多数建筑规格较高。一般都设门楼、门道、影壁。门前置石门墩、抱鼓石, 有多层石台阶, 不少门楼有砖雕, 个别还保存着木雕。院落多为一进院, 也有二进和三进院。鼓楼西街路北有一处院落, 左右各两跨院, 院间以月亮门相通, 正屋出檐廊, 屋脊保存的砖雕脊饰, 宽大而层次感强。堡内建筑格局庙宇、官衙依北方京都旧制, 高低错落, 宽窄有规。民居可分三类, 一为京都四合院模式, 二为山西晋南风格, 三为中西合璧造型。院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形:传统式;拱券式;欧式、东洋式;中西合壁式。堡子里的建筑气势恢弘, 布局合理, 堪称中国北方古城堡、古庙宇、古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观赏游览价值。

1.3 街区现状

堡子里现共有20条街巷, 每条街巷有10至20多处院落不等, 总计有240多处院落, 其中约有一半是比较典型的四合院。由于堡内面积不大, 院落一般规模较小, 除十字街外的街巷也都甚窄, 个别小巷仅通一人。布局十分密集却有序, 且有一定层次, 它们布满了整个城堡, 形成一个以古民居为主的整体传统建筑群。

2 张家口堡子里历史建筑现状

长期以来, 因自然因素及人为的破坏, 张家口堡内曾记载着张家口辉煌历史的建筑, 代表着张家口祖辈智慧的杰作, 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坏, 附着于其上的文化不断消失。目前堡子里部分古建亟待维修, 例如万字会、千佛寺等已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老城墙所剩无几;抡才书院及部分民居古建墙体残缺, 椽檩老化, 如遇暴雨冲刷, 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堡内古建筑群损毁十分严重, 亟待保护。主要有下几个问题: (1) 给排水设施落后。基本没有给水系统, 生活用水极为不便;排水为自然排水, 环境污染严重。 (2) 道路交通拥挤。堡子里街区的道路格局形成于明清, 街道普遍较窄, 最宽的仅有7米, 最窄的不足1.2米。有的街道还兼作商业街用, 沿途摆摊设点, 更加重了交通阻塞。 (3) 私搭乱建问题严重。四合院内由于居住户数过多, 居民都在院内加建小房, 使得院内仅剩下过道。原本十分宽敞的四合院经过分隔, 搭建后, 变得拥挤不堪, 同时也对建筑造成极大破坏。 (4) 消防隐患多。居民住户电线乱拉乱接现象十分普遍, 加之电线老化、房屋木结构较多, 很容易引发火灾。另外, 街区建筑房屋密度大、道路狭窄、取水困难, 一旦发生火灾, 灭火工作将十分困难。 (5) 人为损坏建筑物严重。由于没有集中的供暖和煤气设施, 居民主要靠烧煤取暖做饭, 煤烟污染严重。同时, 小商小贩、部分居民随处乱扔垃圾、乱倒污水, 影响了环境、损坏了古建筑。

3 如何在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中延续文脉的措施探讨

随着近些年来全国对古民居文物价值认识的提高和保护力度的加强, 张家口堡子里民居的保护也已经提到日程。甚至出台了居民维修房子的政策, 以至房屋置换和搬迁等等。

3.1 保护改造原则

坚持群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历史文化为重的原则;文物保护为上的原则;统筹兼顾为率的原则。规划原则为整体保护、合理保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打造故里情怀、武城风采品牌, 塑造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3.2 保护改造的措施

3.2.1 街巷商业管理措施

禁止随意增设门面房, 若设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严格审批, 其建筑形式和高度必须与传统的风貌相协调。东门大街是传统的商业街, 规划两侧的商业为院落式布局, 外观尽量与传统形式一致, 内部改造成商业模式, 对一些改造的已经很多、风貌较差的建筑可以采用较现代的处理手法, 而不是人为地去制造“假古董”。让街区的历史痕迹和进程能从建筑的更替中反映出来, 但是对于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应该恢复其传统风貌。

3.2.2 重视文化元素的涵盖

长城文化:堡子里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展示古代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风貌。商业文化:恢复现存保存较好的票号, 重新挂牌保护, 同时整理其成长历程和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 用以传承历史文化。院落、街巷文化:保护院落、街巷的格局, 保存街巷的名称。民俗文化:保护整治居民活动点、认知点、社交点、购物点, 提高其生命力;保护传统习俗, 开发特产的品种。

3.2.3 复原重点历史元素

重点保护的院落:玉皇阁、鼓楼、定将军府、抡才书院、书院、清真寺和22处四合院。重点保护街巷:玉皇阁街、鼓楼东街、鼓楼西街、鼓楼北街、棋盘街、东门大街、城墙底街。重点保护门楼:部分民居中保存较好的48处门楼。保护5株树木:三株百年左右的古树, 2株柏树、2株槐树、1株梓。保护景观细部:砖雕、影壁、木雕、石雕、屏风, 以此来保存历史的记忆和延续文脉。

3.2.4 古建的保护与更新应及时

遵循保护、改善、整饬、更新改造、拆除五种模式对历史街区的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筑类的改善对象主要是街区保护区内除了文物单位和保护建筑以外的传统民居;整饬的对象主要是东部的商业区建筑;更新的主要对象是街区外侧区域内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较差的建筑;拆除的主要对象是西北部的多层住宅区和东部的商业区以及街区范围内一些多层建筑。

4 结束语

堡子里是张家口市区的发祥地, 传承了张垣大地的文脉, 记录了山城变迁的历程, 蕴涵了张家口人的精神, 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张家口人民共有的财富。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经历过太多的风雨, 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和修复。只有这样, 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前沿, 2013 (11) :44.

[2]杨双.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保护对策探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3 (16) :137-138.

延续保护 篇4

一、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回顾

2 0 0 8年4月, 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分别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条例》自2008年7月1日实施以来,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

(一) 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2008年以来, 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先后组织了第四、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公布工作。目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了350个 (其中名镇181个, 名村169个)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00余个, 使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二)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章规范制订工作。

《条例》颁布后, 我们着手完善名镇名村保护法规的制定工作。研究起草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这些办法分别从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保护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目前, 这两个办法已经完成征求意见稿, 并已于近期征求有关部门和各省的意见, 待修改完善后发布。

(三) 积极支持和推进地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为加强各地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 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我部2009年、2010年先后在上海市枫泾镇、江苏省周庄镇召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与全体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共同议定了《枫泾宣言》、《周庄宣言》, 汇集众多代表的意见, 表达了“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因地制宜, 保护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心声。同时, 各地也分别加强了地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力度, 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保护条例》, 河北省起草了《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 山西等省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 公布了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海南省开展了“十大古村落”的评选, 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列入了地方重点保护的范畴。

(四) 在汶川、玉树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 坚持贯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精神。

汶川、玉树等特大地震灾害, 对一些古镇和古村落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部在指导地方对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修复的基础上, 在指导地方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时,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 坚持在重建工作中注重历史风貌的延续及传统特色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这些地方古村镇的完整性, 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 加大了国家专项资金对保护工作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 在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支持下, 全国共实施了7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其中中央直接投资2.7亿元, 主要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整治。这些项目的实施, 对于改善镇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 保护街区、村镇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 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形势机遇和迫切性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 “在城镇化过程中, 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把历史名城 (街区、村镇) 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2006年, “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2008年, 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应该说,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这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清醒地看到, 尽管我们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 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的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 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城镇和村庄发展对立起来, 在工作中重建设, 轻保护, 没有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拆除后兴建仿古一条街, 这种做法就像将不断增值的祖传古画换成了一文不值的现代印刷品。

二是依法行政力度不够。一些地方不严格执行保护规划, 随意修改保护要求, 结果导致部分古镇、古村落的历史格局被破坏;文物古迹周围的历史环境被破坏;一些地方的历史建筑被拆毁。

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 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 保护工作缺少必要的依据。在保护中往往重视个别“点”的保护, 而忽视对自然历史环境的保护, 导致镇和村庄的整体风貌被破坏。

四是保护资金不足, 古村镇和历史建筑缺乏定期的全面维护。一些古镇内人口密度大, 基础设施落后, 建筑年久失修, 居民居住条件差。由于缺乏专项保护资金, 这类地区的建筑处于消极保护的状况;或交给开发商进行整治和建设改造, 由于商业利益的急功近利, 其结果往往毁坏了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五是“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部分历史建筑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 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 将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开发, 以经济效益为单纯的追求目标, 造成了“开发性破坏”。

六是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不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 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 导致保护管理缺乏科学的安排, 影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目前, 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如何在这一时期, 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存, 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发现, 一些地方以推进城市建设土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名, 搞大规模的村庄迁并, 不少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被迁并和拆除, 不但造成了村庄原有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不复存在, 一些有价值的民居院落遭到破坏, 而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 要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 坚持正确的理念和方法, 不能急功近利, 注意少走弯路、避免犯错误, 在保护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要做好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即不仅要将保护规划纳入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之中, 而且要使编制的保护规划与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土地规划相衔接, 共同指导当地的保护和发展。

第二, 做好老区保护与新区建设的衔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济建设发展已经与核心区保护产生矛盾时, 要主动采取开辟新区、保护核心区的措施, 将一些体现新居住功能的建设引向新区, 以避免新建筑在高度、形式上与历史建筑产生较大冲突。

第三, 要做好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衔接。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时期, 鉴于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的不可再生性, 应未雨绸缪,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管理游客的行为, 防止过度旅游开发或其他不合理活动, 做到不削山、不砍树、不拔草、不填河, 以免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害。

三、下一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主要任务

针对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面临的机遇和形势,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探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思路和措施。总的要求是,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合理利用、加强监管, 努力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一) 尽快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法规体系。

各地要依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进一步细化深化有关保护规划与管理的规定。各地在制定保护办法时, 要因地制宜, 结合地方实际情况, 注重体现地方特点。建设部将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的制定步伐, 争取尽快以部令形式下发, 以指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管理工作。

(二) 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监督管理。

及时开展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建档工作, 对历史文化遗存状况进行摸底调查。要明确文化遗存的类型、保护等级、各类遗存的数量、遗存的保护状况等。通过调查, 发现问题, 掌握情况, 提出措施。在此基础上,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为基本单元, 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和保护规划实施进行跟踪监测。

近期, 建设部将会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 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进行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保护范围及数量变化、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规划制定与实施、地方法规制定、国家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等情况。希望各省先对照《条例》做好自查, 及时发现和解决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检查过程中, 对保护不力的要提出整改要求, 对那些整改不力、并已造成无可挽回损失的, 可取消其称号。同时, 要结合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 逐步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监督员制度,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监督管理, 保护脆弱的历史文化资源, 确保名镇名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 抓紧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备案制度。

保护规划要全面覆盖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各省要加大对保护规划的审查力度, 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水平。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首先要摸清家底, 要明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的基本信息, 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在此基础上提出划定不同保护范围、不同类型建筑的保护整治措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 陆续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成果进行备案审查, 对不符合要求的规划要重新编制。

(四) 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十二五”保护资金的申报工作。

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全面总结《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启动“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规划编制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希望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的要求, 规范上报材料, 做好基础申报工作。将申报的重点放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方面, 注重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水平。为了确保“十二五”中央预算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充分发挥中央专项资金对于名镇名村保护的作用, 我们将适时出台相关的管理监管办法, 利用好国家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 切实发挥国家专项资金保护真实历史遗存的作用。对专项资金使用不到位、改变用途的, 一经查实, 要先行冻结, 再作处理。

(五) 继续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培训工作。

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下, 加强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与培训。为了使市长、县长、乡镇长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建设部与中组部联合举办的市长、县长培训班上, 将继续把遗产保护相关内容列为必修课程。建设部还将继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不定期地举办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培训班。通过培训, 提高领导及专业人员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并掌握保护的正确方法。

(六) 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当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 保持传统格局、历史和自然风貌以及空间尺度, 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要依靠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 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 为各地开展系统的研究和技术服务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保护对象的政策研究, 结合名镇名村保护实际, 突出重点, 分层次制订保护对策。

上一篇:学术行政化下一篇:班主任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