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构管理(精选8篇)
康复机构管理 篇1
日本在生活习惯、文化传承上与中国有着较多相似之处, 并且两国都面临老龄化、医疗保险费用不足等问题。日本康复事业起步于1945年, 现在无论在福利政策、康复技术水平, 还是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有超过8000万残疾人、近2亿老年人, 他们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康复需求, 可是我国医疗资源、尤其是康复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康复需求。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有效整合各优势科室, 成为摆在康复机构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分析日本康复机构运营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现状, 为康复机构的运营者和康复科室的管理者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1 日本康复机构发展历程
日本康复事业1945年起步, 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定的康复设施, 但是这种设施多面向军队和战伤士兵, 并非民用设施, 如日本国立残疾人康复中心。1960年日本接触到规范化的老年康复理念, 并在一部分医疗机构中逐步系统地开展了脑卒中康复治疗。1969年日本第一家政府公立康复机构——兵库县立康复中心正式成立, 随后1973年神奈川县综合康复中心也建立起来。这样在日本关东、关西地区分别建立起了较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随着厚生省对残疾人福利事业的不断重视, 1979年国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在紧邻东京都玉县建立[1]。在此之后各个都府道县都建立了各自的综合康复中心。但是日本用于支付康复医疗费用的康复诊疗报酬价格相对较低, 一般康复专科医院都陷入经营困难的窘地[2]。
1963年, 在日本骨科学会的基础上, 整合形成了日本康复医学会, 并在日本东京建立了最初的康复学院, 1965年确立了理学疗法和作业疗法两个康复治疗师职业。1969年厚生省对老年人养老及护理设施建设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规定, 1979年出现了日间照料中心 (通所康复设施) 的康复服务形式, 1982年建立到患者家庭内提供康复服务的访问康复制度。经过近40年发展, 日本康复从无到有, 建立了一套从急性期住院、恢复期住院、短期住院、社区康复、日间照料、家庭康复、访问康复等一系列成套康复体系。康复对象不仅涵盖各种身体、心理问题的残疾人, 还覆盖了老年人、生活需要辅助者的完整体系。
在2001年日本厚生省和劳动省合并成为厚生劳动省, 以及ICF概念引入日本, 也为日本康复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尤其是随着早期康复的引入, 医院中各个科室合作越发紧密。尤其是2000年4月后开始实行的介护保险制度后, 医院可以建立恢复期病房, 与之相对应的各个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模式和服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康复事业真正实现了腾飞。可以说一直到14年前日本全国还处于一个康复空白时代, 但是仅仅14年, 日本康复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3], 相信国内也很快就要面对康复事业急剧发展的风暴。
2 日本康复机构恢复期康复病房的管理及服务模式
2.1 恢复期康复病房的运营管理原则
到目前为止, 日本恢复期康复病房导入介护保险制度已经14年, 成为日本医院中最为常见的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科室和组织形式。由于介护保险的引进, 致使日本全国各康复机构的收费原则发生了转变, 医疗机构更加专注于谋求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这也造成了2009年度日本恢复期康复病房的收入总体减小了2.3% (公立医院除外) 。因此在2010年4月对包括医疗服务体制进行了评价、改制等措施, 使得设有恢复期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效益不断改善[4]。
2.2 恢复期康复病房的运营管理结构
如何保证恢复期康复病房进行高质量、高收益的康复服务, 是每个运营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日本, 石川先生提出了一个根据“构造”“过程”“成果”三方面对恢复期康复病房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价[5]。 (1) “构造”——基本设置, 分为人员和场地两部分。人员:基本配备有康复专门医师、护理、介护人及PT、OT、ST人员。另外, 社会福利工作人员、营养师和口腔卫生管理师也是必须配置的。场地:病房的构造和物品等。 (2) “过程”——主要分为3个内容:小组医疗, 由护理、介护构成的基本服务体制, 适合每个体的365日康复实施体制。 (3) “成果”——稳定急性疾病、控制基础疾病、患者及家属的平稳心理状态、早期入院、对于严重疾病的积极康复、机能障碍和ADL改善、住院天数、回归家庭率。
2.3 影响收入因素
对于医疗机构中恢复期康复病房的收益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评价:住院收益=诊疗单价×病床数×病床转换率;诊疗单价= (住院基本费用+各种费用+餐饮疗养费) + (不同疾病康复点数×康复单位数) 。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 在日本康复设施中, 按照单位和点数收费, 每治疗20分钟计“1单位”, 在不同规模的康复设施“1单位”所等同的“点数”不同[6]。点数收费标准相同, 为“1点”计费10日元。在综合康复设施中“1单位”计235点, 也就是治疗费用为2350日元;而在社区康复设施中, “1单位”计100点, 治疗费用为1000日元。
(1) 住院基本费用:在恢复期康复病房中根据患者残疾程度不同分为两类基本住院费用标准, 标准1为每天1720点, 标准2为每天1600点。在病房中重症患者大约占20%以上, 约有60%患者在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可以回归家庭。
(2) 其他各种费用:包括早期康复服务费用 (1单位45点) 、年终无休康复体制 (1天60点) 、1天接受6单位以上康复服务 (1天40点) 、有一定成效的重症患者的ADL改善 (1天50点) 等。这些服务对于医疗品质、构造等都有较大影响。
(3) 不同疾病的康复点数:在医疗机构中, 一般进行20分钟的康复服务为1单位, 根据不同的病种以及病情不同, 每1单位对应点数也不相同。并且每名患者每天能接受的最大康复服务为9单位, 这也是1名康复治疗师能提供康复服务的上限 (24单位/天, 108单位/周) 。这样即确保了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量, 也保证了康复服务的质量。
(4) 平均住院天数:一般来说, 平均住院天数越短, 患者回归家庭越早, 提供康复服务的质量越高。但在恢复期康复病房中, 还必须考虑患者和家属对于残疾的接受程度, 以及在符合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前提下, 进行方便今后生活的环境改造。另外还要对家属和介乎者进行健康宣教。虽然可以在忽视ADL、不进行心理和社会调整的情况下, 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但此种康复服务的质量低下。现在日本恢复期康复病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2.2天[7], 但要以缩短为60天为目标 (目前83%) 。但是为了维持目前的恢复期康复病房效益, 需要接受比目前多20%的新入院患者。
2.4 影响支出因素
根据2010年一项面对全日本的调查研究, 将日本设有恢复期病房的医疗机构进行归类, 并对其进行了效益结构模式分析。影响恢复期康复病房支出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源费用、医疗耗材费用、诊疗材料费、委托费、减价偿还费、设备费、管理费等。
(1) 人力资源费用 (职业、职称、经验、人数等) 。在日本医疗体制中, 恢复期康复病房和一般普通病房最大不同点是康复单位决定着收入, 提供康复服务的治疗师人数直接决定着康复病房可实施的单位数, 所以确保有大量高水平康复治疗师是保证康复病房收入的关键。康复治疗师人数约占病房全体职工40%以上。因此人力资源费用其实与收入和支出密切相关, 并且由于日本实行根据康复服务质量给予报酬, 所以医疗人员的职称、经验和学历对于保险介护制度下的恢复期康复病房收支体系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2) 医疗耗材、诊疗材料费、食物材料费等。由于恢复期康复病房的患者多是急性期、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等积极治疗之后, 主要进行针对ADL的改善、预防再发、回归家庭及环境改造等康复服务, 故患者病情比较稳定, 医药品、注射针、纱布敷料等不会大量使用, 所以这些对于支出影响较小。在恢复期康复病房的住院费用中, 药品所占比例仅占12.1%, 诊疗材料费、医疗耗材占8.3%[6], 并且很多综合性康复机构中, 医药品所占比例还要小。 (3) 委托费。委托费是指临床检查的外部委托、食物委托、医疗废弃物清扫委托等。由于清扫等费用为固定费用, 而检查、食物委托等与患者数目关联较大, 是变动费用, 而且也与医疗质量之间没有联系, 故其与支出收入之间不存在较大联系。 (4) 设备相关费用。设备相关费用包含土地租借、建筑物修缮、固定资产税、机械维护等, 一般医疗机构在此种支出上没有太大差别。 (5) 经费。包含交通费、办公用品费用、水电费、会费、各种税金等。
3 讨论
中国康复事业起步仅30余年, 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每年都在急剧增加, 但我国康复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面对巨大的需求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主要面临问题如下:各级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亟待统一;没有规范的人员配置标准;没有标准化的运营管理体制;缺少效益分析机制。通过借鉴日本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3.1 明确各康复机构定位, 制定统一建设标准
目前我国各地康复资源严重不平衡, 残疾人多集中在综合性康复机构, 而社区康复资源却白白浪费。也有一些地方性康复机构建立了非常大的康复病房和训练市, 购入了大量先进设备, 但其辐射和服务的残疾人却并不多。因此需要在我国建立一套多层次的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标准。综合性康复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模大、技术能力强、设备先进的康复科室。在社区康复设施中则要注重小规模、特定康复设备原则, 这样才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让残疾人和老年人得到充分适当的康复服务。
3.2 人员配置合理
首先要导入康复认证护士职业。增加康复认证护士职业,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康复效果。其次, 随着护理辅助人员增加, 需设立康复医疗服务协调护师岗位, 协调病人在康复治疗中各相关专业之间的沟通, 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此外, 比较日本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师现状, 我国康复机构缺少高年资康复治疗师, 需要通过人才培养逐渐增加。
增加医生以及康复专门医生、康复认定医生比例。由于还要对急性期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所以部分医院中在康复病房中也配备了神经内科、骨科等有管理疾病危险性的诊疗科医师。对于护士和康复治疗师, 在家庭康复和其他科室联合治疗时, 也推荐其取得其他资格执照, 从而获得对各种疾病治疗的经验。除此以外, 在康复机构中应该配备有假肢装配师和临床心理师, 这两种职业对于回归家庭和FIM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3.3 规范化效益分析
在日本, 为了使医疗效果最大化, 采取了“根据康复疗效收费”原则, 这对我国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这样可以调动医院管理者、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为患者提供高质高效的康复服务。同样依据“构造”“过程”“成果”三方面来评价康复机构的运营状况, 并分析出影响收入和支出的因素, 这样就能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式来调整康复服务内容, 提高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水平。
摘要:日本康复事业起步于1945年, 比中国早约43年。经过近70年发展, 日本康复从无到有, 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康复体系, 无论在运营体系、绩效评估, 还是在管理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念和经验。作者通过文献调查, 综合分析了日本康复机构运营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国内医疗机构管理现状, 为康复机构的运营者和康复科室的管理者提供机构定位、人员配置和效益分析等建议。
关键词:日本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管理,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华.日本康复医学现况[J].中国康复, 2008, 23 (5) :364-465.
[2]日本におけるリハビリテ一ションの历史経過 (1999年まで) [EB/OL]. (2008-02-27) [2011-12-23].http://d.hatena.ne.jp/zundamo on07/20080226/1204016441.
[3]日本におけるリハビリテ一ションの历史的経過 (2000年-2004年) [EB/OL]. (2008-2-27) [2011-12-23].http://d.hatena.ne.jp/zundamo on07/20080227/1204088257.
[5]中央社会保険医療協議会編「第17回医療経済実態調査 (医療機関等調査) 報告ー平成21年6月実施ー」[EB/OL]. (2009-06) [2011-12-23].http://www.mhlw.go.jp/bunya/iryouhoken/database/zenpan/iryoukikan.html.
[6]塗師紗野香.医療連携における問題とその対応:訪問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を実施した一症例からの検討[J]京都在宅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研究会誌, 2014 (8) :15-20.
[7]日本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病院施設協会平成21年度日本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病院施設協会[会員施設]実態調査報告書[EB/OL]. (2010-02) [2011-12-23].http://www.rehabili.jp/download.html.
康复机构管理 篇2
自闭症儿童的状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针对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教育目标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对机构来说康复方案是康复效果的核心和保证。我们力求提高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综合能力,设置康复方案如下:
1、行为干预、人际游戏、运动理论、认知理论四大理念和方法融会贯通
行为干预可以将课题分解到适合孩子的难度,有效进行行为矫正,及时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人际游戏有效地提高孩子对人的关注,从而提高社会性。感觉统合运动和口腔运作对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及语言发展很有帮助。认知理论从根本上提高了孩子的各方面技能及行为的规范性。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四大理念和方法灵活有机地运用到康复手段中。
2、个案评估分组,一对一康复训练
采用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量(简称 PEP-3评估,引自香港,目前是最先进的专业评估工具)。通过发展和观察两个量表从发展、行为、自理、社会四方面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测评,根据评估结果制订有效的个别训练计划(IEP)。完善孩子的训练档案和教学体系,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针对性的训练和实际的提升效果。每个孩子在入学之初和离开之际都需要做一次评估,在就学期间每6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评估。评估为个别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对个别训练的效果也起到数量化的评价。
3、个训课、学习能力课、精细课、感统课、音乐课、电脑课等课程完美融合 课程目标设置:
(1)自闭症儿童根据年龄和程度进行分组编班(2)各教研组编写各小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3)在实施过程中定期修改与调整
课程以ABA为基础,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法、奥尔夫音乐训练法、RDI游戏训练法、情景训练法、电脑教学软件等,让孩子们通过各种课程提高身体运动能力、手部精细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4、儿童训练与家长辅导同步进行
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现状 篇3
为明确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情况,了解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开展基础与供给能力,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开展情况,以期为上海市“十三五”康复服务体系规划提供支撑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基于上海市登记在册的医疗机构清单,对116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9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采用普查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区(县)30%的比例四舍五入,使用Excel 2007中的RANDBETWEEN函数进行随机抽样。总计发放问卷219份,三类医疗机构实际分别回收96份、5份、90份,总回收率87.21%。其中,三类机构的有效问卷分别为94份、5份和78份。随后对明确设置了康复科室的91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康复项目按照《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2010版)》康复服务项目目录设计,包括27项物理治疗类项目、39项康复治疗类项目和中医治疗类项目(项目名称自填)。
康复项目开展率是指针对某一康复项目,开展该项目的机构数与调查中开展康复服务机构总数之比。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是指针对某一调查机构,该机构已开展的康复项目数与调查的总康复项目数之比。通过以上两个指标来分析上海市康复项目的开展情况。
2 结果
2.1 康复服务科室设置情况
调查机构康复服务科室设置主要以单个科室为主,占86.59%。在91家综合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单个科室设置的机构占比分别为85.11%和91.18%;5家康复医院均设置多个康复科室。在科室设置形式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提供门诊康复服务的机构分别占54.95%和95.59%,同时设置门诊和病房的机构占比分别为39.56%和32.35%;而5家康复医院均设置了康复门诊和病房。
2.2 康复项目开展情况
2.2.1 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
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综合医院整体的门诊项目机构开展率为27.73%,其中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28.51%和27.41%;综合医院整体的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为24.22%,其中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23.14%和24.67%。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30.00%和13.21%,而住院项目分别为46.06%和3.74%。
2.2.2 康复项目开展率及其顺位
综合医院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1所示:门诊项目开展率比住院项目高;开展率超过50%的物理治疗类门诊项目有8项,康复治疗类门诊项目有7项,物理治疗类住院项目有6项,康复治疗类住院项目有7项;中医治疗类门诊、住院项目开展率均未超过3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2所示:门诊项目开展率明显高于住院项目;门诊项目中,物理治疗类项目开展率最高,住院项目中,三类康复项目的开展率均未超过60%;与综合医院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治疗类项目开展率相对较高。
康复医院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3所示:住院项目开展机构数要高于门诊项目;特别是康复治疗类住院项目,开展情况顺位在前5位的项目5家机构均已开展;而康复治疗类门诊项目,5家机构均未全部开展。
注:因调查康复医院仅5家,在此不计算开展率;康复医院中医治疗类项目填写差异过大,暂未作分析
2.3 康复项目未开展情况
调查机构未开展项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开展的门诊项目分别有2项、17项和13项,未开展的住院项目分别有3项、13项和30项。
2.4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如表5所示:2011—2013年,各科室接受康复服务构成比排前4位的临床科室完全一致,依次为内科、外科、中医科和口腔科。三年间,内科接受康复服务的构成比始终最高,而后6位科室的康复服务构成比总和从0.70%增至2.01%,且各科室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3 讨论与建议
3.1 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在康复科室设置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门诊为主,康复医院均设置了门诊和病房;在康复服务提供方面,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的住院康复服务项目开展率相对较高,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侧重于提供门诊康复服务,这显示不同机构在服务提供上已出现一定分工。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康复医疗服务各级机构定位和分工十分明确[3,4]。我国自2011年开始倡导分级、分流程康复[5],明确各级机构的功能定位。综合医院康复科负责急性期康复,注重康复早期的介入;康复专科医院负责亚急性期的康复医疗与训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恢复期的机构康复或上门康复。本次调查结果与政策趋向基本一致。但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都相对较低,服务能力相对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功能定位,统筹康复机构的发展,逐步实现康复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康复诊疗技术;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机构康复服务能力。
3.2 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
调查显示,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达94.12%,而较低的则不超过5%,并且有3项服务在各类机构均未开展。这提示康复项目的项目开展率较低,而且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从医疗卫生大环境来看,我国还处于“重治疗,轻康复”的阶段[6],医务人员和患者均未充分认识到康复的重要价值,提供和接受康复服务的积极性均不高;其次,康复项目的医保覆盖率较低,抑制了部分康复需求,从而影响康复服务开展;再次,康复项目收费标准不够合理[7],部分项目入不敷出,难以开展;最后,康复人才不足造成很多项目开展较少,甚至无力开展[8]。因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要提高全民康复意识,调整康复服务价格体系,加大康复项目的医保覆盖率,保障患者的康复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要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的能力和张力。
3.3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与各临床科室的密切配合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时机的关键。调查显示,三年来,综合医院提供康复服务的主要临床科室均以内科提供为主,每年的构成比均在7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而接受康复服务的其他临床科室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说明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的服务增多,服务构成趋于合理。内科接受康复服务居首,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增加导致康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市率先纳入转诊技术标准的康复疾病多为内科疾病[9]。而其他临床科室接受康复服务大幅增加,可能与康复医学发展、全民康复意识提高、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等因素有关,使得康复在临床早期得到一定的应用和重视。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31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状况,发现康复服务提供的问题和薄弱点。方法 :通过自设问卷调查2011—2013年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分析其康复科室设置、项目开展及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状况。结果 :54.95%的综合医院和95.5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门诊康复服务,5家康复医院均同时提供门诊和住院康复;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为94.12%,有3个项目开展率为0;3年间,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内科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比由92.92%降至76.41%,向其他科室提供服务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结论 :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关键词:康复服务,服务开展,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WHO.Rehabilitation and habilitation[EB/OL].(2014-10-21)[2015-03-11].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care/zh/.
[2]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3]丁永超,田文华,许苹,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125-128.
[4]姜从玉.美国康复医疗制度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2(12):1188-1190.
[5]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EB/OL].(2011-09-02)[2015-03-11].http://www.nhfpc.gov.cn/mohyzs/s7652/201109/52825.shtml.
[6]林洪生.谈谈“重治疗,轻康复”的认识误区[J].抗癌之窗,2012(5):5-7.
[7]曾耀莹.康复补牢[J].中国医院院长,2014(5):42-47.
[8]郑洁皎,俞卓伟,张炜,等.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43-147.
康复机构管理 篇4
我国迅速老龄化及“421”家庭的出现,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提供餐饮及家政服务。这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却无法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以及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机构数量快速增加,床位数明显增多,但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构养老床位的空置率超过50%,这是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养老机构的建设应从调整产业结构相似化、减小服务项目同质化、消除服务模式单一化入手,“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市场情况下形成的,以康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以医疗机构独立运营的能力,支持带动养老机构的运营及发展。
1 康养业务融合的运营模式
“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康复治疗,吸引多元化投资,实现医疗机构带动养老机构发展,探索政府和机构共同创造双赢导向型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带动英智养老机构模式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1.1 康复医疗与护理型老年机构相结合
在现今社会,2/3的60岁以上老年人带病生存,3~4种疾病同患的现象较常见。除急性病症依靠临床治疗外,很多老年慢性病如视力低下、听力下降、心肺功能失调及糖尿病患者控糖治疗等,在传统医疗机构治疗时限较短。以65岁脑血管疾病老人为例,其到综合性医疗机构治疗停留时间约为10日,转到普通病房的停留时间不超过2个星期。出院后以复诊及家人(或保姆)照料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康复,此期间最需要的是专业康复治疗单元的介入。
我们将运营模式定位于康复医院和护理型医院相结合的联合体,面对有需求的老人可以在3个月的康复期内提供专业康复治疗(见图1~3),康复期结束后还可继续提供养老公寓的照料式服务,使康复和养老一体化发展。
1.2 康复医疗与老年公寓相融合
将康复医疗融入老年公寓中是英智服务向护理型养老方向延展的具体体现。其将康复医院和养老院设计在同一楼体中,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运营管理要求。常规的老年公寓收费一般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和餐费3项,但通过床位费和餐费获取利润者较少。而“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的服务理念先期导人建筑规划,使养老公寓的建设成本降低,同时医疗机构具有独立运营的能力,15%~20%的医疗收入带动养老机构的运营,从而稳定快速地提高老年公寓的人住率。
“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为集团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同时通过医疗人员的专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愉快的晚年生活照料。
2 以提高床均收入为目标来提升投资价值
床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康复养老机构运营能力的核心指标。
英智康复通过合理的成本优化和控制,大力扩展非床位收入来提高机构的盈利能力。
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床均投入在100~200万,床均投入和床均产值达1:1,为较好水平;康复医院的床均投入或建床成本一般在30~40万;护理型养老机构床均20~30万,护理型养老机构床均收入为10万元/年的数量较为有限。假设从床位全部满员的情况下核算投资回报期,综合性医院大约需5年,一般性康复医院为1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则需25年或更长。
“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将康复医疗和康复养老融合在同一楼体中,床位以轻资产运营的理念,床均投入约20~30万(见图4)。而床均产值则可达30~40万,床均投入和床均产值比为1:1.2,只需6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缩短了投资回报期。
对于英智老年公寓而言,其床位一般入住时间为38个月,也就是说,老人人生的最后38个月是在英智渡过。一旦老人对英智集团的服务满意并“入住”老年公寓,每位“入住”老人将给英智集团创造38个月的床位收入。对于英智康复医院而言,老年公寓的百名老人作为康复医院固定的门诊病人,部分提升了英智康复医院的盈利能力。
康复医院和养老公寓相结合,既增加了康复医院的床均产值,减少医院前期的运营成本,也提高了护理型公寓的养老产值。康复医疗和护理型的床位,随着病人和老人入住数量的增多,可以顺畅转诊和相互调节。
3 以管理输出为核心的连锁化经营
在设立英智康复之前,投资方做了长达2年的调研,其初衷更偏重养老,但调研结果显示,在国外发达国家很少见到偏瘫老人,而我国老人往往多病同患、带病生存,如果仅提供养老服务而缺乏医疗支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机构存活率较低。然而,单纯从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也并非英智康复的初衷,反复权衡后确定了融合康复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康养结合”模式。
在首都医疗集团的支持下,英智集团制定了康复医院连锁体系、综合社区康复网络体系以及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体系三位一体发展计划。
英智集团采用联合投资、技术输出、委托托管、并购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合作运营模式。2015年4月,英智康复在北京开设第2家康复养老专科医院——英智康复石景山院区。新院是一家典型的二级康复专科医院,其建筑面积1.5万m2,设置床位200余张,由北京国资公司下属首都医疗集团投资,英智康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填补了北京西部地区康复市场的部分空白。在石景山院区开业之际,杭州滨江院区也于2015年开始运营。
按照规划,英智康复将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杭州、天津、大同等二三线城市重点建设连锁实体店,吉林、内蒙、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将相继建设英智集团的连锁机构,总床位数将突破1000张。同时继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每年新增5~6家,最终建成50~60家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4 结语
英智康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并实践了“康养结合”的模式。其引入瑞典康复标准流程和评估体系,强调服务的流程标准化、服务制度化及增强人文关怀。同时强调带给客户回家的感受,以“艾儿式”的康复服务,打造亲情服务核心理念。
英智以康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形式,以医疗机构独立运营的能力,支持带动养老机构的运营及养老公寓的发展,探索了我国养老新模式。
康复机构管理 篇5
1 目的
妇幼保健机构具有较大的妇科、产科病员群体。尤其是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随着宫腹腔镜技术的深入开展及产科服务链的不断完善, 就诊人数逐年增长。床位紧张问题日益凸显。该院目前有妇科、产科床位500余张。仍不能满足需求。缩短平均住院日便成为了解决床位紧张问题的“良方”。在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前提下, 缩短平均住院日, 加快床位周转, 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同时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改善患者舒适度。成为了引入和推广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主要目的。
2 方法
2.1 组建项目团队
为了保证该技术的顺利引入和推广, 组建了由麻醉、妇科、产科骨干医护人员6人组成的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团队。
2.2 外出学习
派项目团队前往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发源地丹麦哈维德夫医院学习2周。深入了解和学习妇科、产科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流程。
2.3 推广应用
结合国内及医院实际, 经项目团队反复讨论制定妇科、产科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初步流程。在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及剖宫产孕妇围手术期进行推广和应用。
2.3.1 参与部门及人员
由主管业务副院长统一协调妇科、产科、麻醉手术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科室共同参与。
2.3.2 开展前宣教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中的许多措施与传统模式围术期方案相比有较大的理念更新。因此, 项目组成员对不同科室医护人员分别进行该技术的宣教。同时, 制作了统一的宣传彩页及健康宣教课件, 由病区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2.3.3 具体措施
术前:良好的术前宣教;禁食水时间较以往缩短, 禁食 (固体食物) 6h, 禁饮2h时即可;术前2h口服含糖液体200~300m L;不常规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术中:改进麻醉方法, 采用短效麻醉剂, 保证患者术后快速苏醒;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充分保暖;良好的外科手术技术。术后:多模式镇痛 (手术结束前切口局麻药浸润及术后口服镇痛) ;早期进食 (术后2h) ;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6h内) ;早期拔除尿管 (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拔除尿管。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6~12h内拔除尿管) 等措施。
2.3.3 示范作用
开展初期在妇科选取1-2个病种, 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护人员、患者明显感受到应用该技术带来的益处, 如首次排气时间缩短, 术后疼痛减轻, 术后恢复明显加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在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及剖宫产术围术期全面推广和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奠定了基础。
3 结果
3.1 平均住院日降低
经过2年的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推广, 截止2016年4月该院妇科开展快速康复腹腔镜微创手术10000余例, 产科开展快速康复剖宫产术6000余例。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剖宫产术平均住院日分别下降了2~3d。妇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缩短2.7d[6]。
3.2 平均住院费用降低
通过对比研究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与传统围术期模式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差异, 发现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后, 由于平均住院日的缩短, 平均住院费用下降了约15.4%[6]。
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变化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流程中采用了如不常规进行术前肠道准备、术后早期进食、早期拔除导尿管、早期下床活动等一系列与传统围术期模式不同的措施, 但并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增加[6]。
3.4 患者舒适度改善
由于围术期尽量减少对胃肠功能的干扰, 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多模式镇痛及超前镇痛理念的引入, 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围术期舒适度得到改善。
4 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外科理念。其推广应用中的难点是理念的更新。尤其是医护人员理念的更新。虽然国内外众多研究证实了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而不影响安全性[7]。且快速康复外科模式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有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8]。但该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并不顺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医院管理层包括科室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将是未来外科发展的趋势。同时该技术的推广还受到众多因素诸如医保政策、人力资源配置、患者接受程度等的制约和影响, 需要政府、医院及患者共同努力, 才能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妇幼保健机构开展的手术以中小手术居多, 风险相对较低。加之手术科室相对综合医院较少, 易于协调管理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妇幼保健机构推广快速康复外科技术较大型综合医院更有优势。但仍需注意以下方面。
4.1 结合国内现状, 循序渐进推广
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医疗及社区服务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照搬国外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流程。Husted H等[9]研究发现, 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后, 丹麦全国单侧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平均住院日从2000年10~11d减少到2009年4d。这一结果基于规范和完善的医疗流程及健全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并非单纯以降低平均住院日为目的, 仍是把安全前提下的患者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因此, 在开展初期, 制定较为合理的目标尤为重要, 不可能短期内与国际接轨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4.2 联合腹腔镜技术
微创外科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手术本身的创伤、应激无疑是影响术后恢复的最主要因素。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减少了制约术后康复的这一主要问题, 因而能促进术后快速康复[10]。King等[11]研究发现, 均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时, 腹腔镜手术仍可使住院时间缩短32%, 术后远期恢复效果也更佳。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大都能开展妇科腹腔镜技术。因此, 联合腹腔镜技术, 能使术后快速康复效果最大化, 应用前景广阔。
4.3 注重人力资源配置
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后平均住院日下降, 床位周转率增加势必增加现有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如不能及时合理配置人员, 医护人员会有抵触情绪。不利于推广。
4.4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让患者了解快速康复外科技术能带来的益处。增加患者依从性, 增强对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的信心, 在治疗中取得其配合和支持。
参考文献
[1]Wilmore DW, Kehlet H.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fast track surgery[J].BMJ, 2001, 322 (7284) :473-476.
[2]Kehlet H, Wilmore DW.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J].Am J Surg, 2002, 183 (6) :630-641.
[3]刘付宝, 毛长坤, 张志功, 等.肝内胆管结石围手术期的快速康复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8) :1033-1037.
[4]刘雄友, 高德山, 杨晓静, 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4, 35 (31) :6923-6924.
[5]王刚, 江志伟, 鲍扬, 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老年人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4) :406-410.
[6]韩旭东, 李怡林, 吴珍珍, 等.快速康复外科技术用于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围术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6, 17 (1) :21-23.
[7]江志伟, 李宁, 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2) :131-133.
[8]钱永峰, 钱毅.从管理视角透析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 2013 11 (4) :75-77.
[9]Husted H, Jensen CM, Solgaard S, et al.Reduced length of stay following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in Denmark 2000-2009:from research to implementation[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2, 132 (1) :101-104.
[10]谢正勇, 程黎阳.快速康复外科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3) :502-503.
康复机构管理 篇6
为了明确上海市康复设备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配置情况,本研究对上海市医疗机构2013年康复设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开展调查与分析,以明确配备现状与问题,为上海市康复设备配置与规划提供支撑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调查机构基于2014年上海市登记在册的医疗机构清单,采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其中,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采取普查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个区(县)30%的抽样比例四舍五入、每区(县)不低于2家的原则,使用Excel 2007中的RANDBETWEEN函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电子版问卷219份,其中综合医院116份、康复医院5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份。三类机构实际回收问卷分别为96份、5份、90份,总回收率87.21%,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94份、5份和78份。本文针对明确设置康复科室的91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设备配备情况进行分析。
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设备分别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和《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一轮发展设置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设备清单进行问卷设计。
设备功能类别是指承担同一类功能的设备的集合;设备配备率是指机构已配备设备数与应配备设备数之比,以衡量某类设备的配备情况;设备整体使用情况用于衡量设备整体利用情况,是指设备年实际开机时数与年应开机时数之比,由填表机构按0分~10分填写,利用率小于5%记为0分,利用率大于95%记为10分。
2 结果
2.1 康复设备配备情况
2.1.1 配备率和配备顺位
根据各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康复科应配备康复设备9类65种,康复医院应配备康复设备7类67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康复设备7类61种。调查显示,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备率分别为50.79%、71.15%和17.77%,三类机构康复设备配备率参差不齐。
调查机构不同类别康复设备的平均配备率如表1所示:综合医院配备率最高的是信息化设备类(78.89%),最低的为康复工程类(13.33%);康复医院配备率最高的是运动治疗类(82.50%),最低的为信息化设备类和康复评定类(40.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率均未超过35%,配备率最高的是物理治疗类(34.36%),信息化设备类完全未配备。
不同康复设备的配备率顺位(表2)显示,综合医院配备率居前10位的设备其配备率均高于75%,康复医院配备率居前10位的设备5家机构全部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率居前10位的设备中仅有3项配备率高于60%。
2.1.2 达标情况
对照各机构康复设备的配备标准,91家综合医院9类设备功能类别中达标情况最好的为信息化设备类(72家),其次为急救设备类(26家),达标情况最差的两类为物理因子治疗类(2家)和运动治疗类(1家);5家康复医院中,作业治疗类、信息化设备类和认知言语治疗类分别有3家、2家和1家机构达标,其他功能类别均无机构达标;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未达标。
2.1.3 差距分析
综合医院应配备的65种康复设备中,没有未配备的设备;康复医院应配备的67种设备中,完全未配备的设备有2种(2.99%),分别是中药药浴和步态跑台浴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的61种设备中,完全未配备的设备有5种(8.20%),分别是语言训练系统(启智博士)、热敷袋加热箱(包括热敷袋20支)、体外反搏仪、生命信息治疗仪和插棍吊兜。
2.2 康复设备整体使用情况
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设备整体使用情况的平均分分别为8.22分、8.86分和6.83分。综合医院已配备的康复设备中,评分较好(8分以上,下同)的有29种(45.08%);康复医院已配备设备中,评分较好的有49种(75.3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配备康复设备中,评分较好的仅11种(19.64%)。
不同类别康复设备的整体使用情况(表3)显示,综合医院使用情况最好的是信息化设备类和物理因子治疗类,这与设备配备情况相一致;康复医院使用情况最好的分别是信息化设备类、运动治疗类和传统康复治疗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设备使用情况相对较差,使用较好的是急救设备类和物理治疗类。综合医院中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类、急救类设备使用情况较差,康复医院中认知言语治疗类设备使用情况较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语言训练类设备使用情况较差。
3 讨论与建议
3.1 康复设备配备率较低,应推进基本设备配置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传统范畴,它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可以说,康复医疗服务是以治疗技术(而非药物)为主的医疗服务。康复设备贯穿服务始终,健全的设备配备是提供良好康复服务的基础。本次调查显示,所有调查机构康复设备配置均未达到标准,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配备差距率分别为49.23%、36.42%和82.30%,部分机构甚至有超过一半设备未配备。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康复事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康复医学、人才、技术等整体水平相对薄弱,康复意识相对淡薄的条件下,康复资源建设难以得到重视,设备也难以实现标准配置。若无法达到标准配置,康复服务体系职能就难以有效实现,就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因此,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需首先推进机构基本设备配置,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3.2 康复设备整体使用情况层次不齐,设备使用有待加强
康复设备的整体使用情况体现了设备使用的效率,是评估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的设备使用情况相对较好(平均分均在8分以上),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使用情况则差强人意(平均分仅为6.83分)。这可能是由于康复作为新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专业人才十分短缺[4];社区病源少、需求小,易出现设备闲置,导致使用效率低;康复作为不受重视的医疗服务,在基层的价值更得不到认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配备多基于科室设置的需要。言语听力康复是康复需求的重要方面[5,6],但研究显示,三类机构的言语训练类设备整体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这可能由于康复服务提供存在人才和技术瓶颈,导致设备无人会用,使用效率很低。因此,康复服务建设亟需加强相关康复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学习,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3.3 康复设备配备应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
现代康复讲求全面、按流程康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按照从评估患者功能,到方案制订、实施,再到环境、辅具的改造等一系列流程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7,8]。本次调查显示,综合医院的康复工程类、康复医院的康复评定类设备配备率相对较低,这与我国目前存在的“重康复,轻评定”现象相吻合[9,10]。康复评定作为制订康复计划的前提和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标准,必须贯穿康复治疗的始终。而康复工程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组成,通过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定改制,提升医疗康复作用[11],保障患者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康复技术与理念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因此,康复服务建设必须做好技术与理念储备,加强康复评定与康复工程人才、技术与设备等的建设,从而实现全面、按流程的现代康复,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32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设备的配备及整体使用情况,发现设备配备与使用的问题。方法 :通过自设问卷调查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设备配备和使用情况,分析设备配备、使用及达标情况。结果 :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设备配备率分别为50.79%、71.15%和17.77%;不同类别康复设备的平均配备率最高为78.89%,最低为0.00%,有7种设备完全未配备;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设备整体使用情况的平均分分别为8.22分、8.86分和6.83分。结论 :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设备配备率较低,应推进基本设备配置;康复设备整体使用情况层次不齐,设备使用有待加强;康复设备配备应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
关键词:康复设备,配备情况,整体使用情况,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伤残的预防与康复[EB/OL].(1982-08-24)[2015-11-29].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publications/zh/.
[2]傅道元,礼国庆.康复医学设备现状与发展方向浅析[J].集成技术,2013(4):74-78.
[3]曾耀莹.康复补牢[J].中国医院院长,2014(5):42-47.
[4]郑洁皎,俞卓伟,张炜,等.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43-147.
[5]田野.我国听力残疾人口康复服务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08.
[6]彭虹,卫冬洁,曲成毅,等.北京市言语残疾人康复需求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8):791-794.
[7]谢斌,王宁华.英国康复医疗体系现状的概况与借鉴[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4-95.
[8]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9]林洪生.谈谈“重治疗,轻康复”的认识误区[J].抗癌之窗,2012(5):5-7.
[10]马力.康复科的特有工作模式——康复评定[C]//康复医学科主任论坛.2008康复医学科主任论坛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8:30-35.
康复机构管理 篇7
镇江卫校2004年增设了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在社区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病员陪护, 在疗养院、福利院、敬老院或家庭中从事康复护理、社区保健工作。目前, 我校已经有4届105位毕业生, 他们大多在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康复护理工作。为了解该专业发展前景, 使人才培养符合现代养老服务要求, 笔者对镇江市养老服务机构康复护理人员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研。
1 镇江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1.1 养老服务机构
1.1.1 养老服务机构状况
目前, 镇江市有养老服务机构82家, 其中公办机构59家 (福利院5家, 敬老院54家) , 民办机构23家。总床位数8 721张, 其中农村敬老院床位为5 864张, 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其他养老机构床位2 857张 (包括公办机构1 168张和民办机构1 689张) 。现有敬老院床位已能满足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需要,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为66.8%。
1.1.2 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
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总入住率达57.7%, 其中由各级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办机构入住率达100.0%。然而, 受传统观念及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条件影响, 许多子女不愿让老人在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条件较差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另外, 需要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一般都是年老体弱的老年人, 其收入普遍较低, 以上原因造成目前民办机构入住率不高, 平均入住率不足50.0%。
1.2 镇江市“十二五”养老服务床位规划
(1) 预计到2015年, 全市“空巢”和独居老人分别达42万和8.3万;3.8万人需要生活帮助, 超过1.9万人需要日常护理;需要医疗康复和心理抚慰服务的老年人分别为5.4万和3.5万人。
(2) “十二五”养老服务床位规划明确提出, 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达到2.145万张, 需要新增床位1.3万张, 平均每年新增2 600张。
2 镇江市养老服务机构康复护理人员现状
2.1 总体情况
目前, 在镇江市养老服务机构中从事康复护理工作的人员以女性为主, 多为初中学历;而我校社区服务 (康复护理) 专业培养的105名毕业生全部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证书 (中级) ;其他人员通过培训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证书 (初级) 有160人。
2.2 调查研究
笔者对镇江市规模较大的16家养老服务机构, 270位康复护理人员进行了调查, 其中市直社会福利中心2家, 7个县区社会福利中心及所属乡镇各1家。
2.2.1 康复护理人员年龄构成 (见表1)
2.2.2 康复护理人员学历构成 (见表2)
2.2.3 康复护理人员职称构成 (见表3)
2.2.4 康复护理人员专业构成 (见表4)
2.2.5 康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情况 (见表5)
2.3 工作态度
调查发现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爱心和责任心, 热爱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最受欢迎。
3 分析与结论
3.1 康复护理人员需求量大
由于养老服务机构对康复护理人员配置没有明确规定, 因而较难得出准确的康复护理人员需求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 我国对养老问题的重视, 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日益健全, 康复护理人员需求量必然随之增加。因此, 康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3.2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时间较短, 现有康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调查显示 (见表1~5) :康复护理人员年龄偏大, 40岁及以上占67.4%;学历偏低, 基本上是中专学历或是接受过短期培训人员, 高级人才严重匮乏;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偏少, 获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的人员仅占35.6%。康复护理工作直接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 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护理人员势在必行。
3.3 教育培养状况
康复护理人才培养, 尤其是规范的高级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其他专业, 成为制约康复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究其原因主要是康复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慢, 只有极少数高等医学院校或中等卫生学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 导致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发展不平衡。同时, 缺少康复护理专用教材、统一教学大纲及试题库, 缺乏理论指导, 从而影响康复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2]。
为此, 有关部门应加强康复护理专业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 培养高素质康复护理服务人员, 以满足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伟峰.对我国高等院校康复医学相关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康复, 2007, 22 (2) :142~143.
康复机构管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台州市椒江区5所幼托机构儿童进行调查,对所有儿童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后,确诊低视力儿童78例,为有效样本。其中男童48例(61.54%),女童30例(38.46%)年龄2~6岁,平均年龄(4.3±1.2)岁。所有调查对象从出生到调查时均在台州市椒江区居住生活。
1.2方法
1.2.1眼部检查
眼部检查分为视力鉴定和其他眼部检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护师进行操作。(1)裸眼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的“E字表”测量,适用于满3周岁儿童。3周岁以下儿童采用实物测定视力法,主要有硬币法和乒乓球法。(2)其他检查:使用ZEIZZ裂隙灯、HEINE检眼镜和NIDEK吹风眼压计检查内外眼、屈光状况、眼睑、结膜、角膜、眼底和眼压。以上视野、视诱发电位以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可以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进行选择。远近用助视器的配镜使用需要考虑患儿的视力检查结果,选择合适患者的类型。
1.3视力分类标准[4]
视力低分为I、II两级:双眼视力比较,最佳矫正视力0.05~0.1为I级;视力范围0.1~0.3为II级。盲者视力在0.05以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visual Foxpro 7.0和MicrosoftExcel 2003录入数据,核查并纠错,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儿童低视力病因分析
在78例低视力患儿中,第一位病因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占33.33%;其他依次为屈光不正、弱视,占25.64%;视神经萎缩,占14.10%;先天性白内障,占8.97%;术后无晶体眼,占5.13%。见表1。
2.2儿童视力康复情况
78例患儿经过常规的屈光矫正后,有23例远视力有所提高;矫正前I级低视力儿童30例,占38.46%,矫正后增加到52例,占66.67%,矫正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42,P<0.05);矫正前盲目儿童20例,占25.64%,矫正后全部达到II级低视力,矫正前后比较有统计意义(χ2=22.9412,P<0.05)。
2.3助视器两种使用方式的脱残率比较
使用助视器一般有两种方式:直接裸眼戴镜和先戴普通眼镜后再使用助视器。两种佩戴方式对视力的提升效果(即脱残)有差异。本次调查发现,采取第一种方式使用助视器方式脱残率为26.92%,采取第一种方式使用助视器方式的脱残率53.85%,明显优于前者(χ2=16.3333,P<0.05)。见表2。
3 讨论
3.1儿童低视力病因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低视力原因主要是先天性眼球震颤、白内障、上睑下垂、无虹膜和原始玻璃体增生。此外,屈光不正、弱视、视神经萎缩、遗传性黄斑变性、术后无晶体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角膜白斑和白化病也是常见的致病原因[4]。可以看出儿童低视力的主要病因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眼病,与之前的文献报道相符[5]。数据中出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见儿视网膜病变能够降低儿童视力,因此,要挽救患儿视功能,应注意早期症状并及时处理病情[6]。
3.2儿童低视力的常规屈光矫正
本次研究发现,仔细的常规屈光矫正可以提高低视力患儿的视力。儿童调节力强,因此在眼光线需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如此才能在试镜时保证儿童的感觉视力有所改善[7]。眼镜虽然普通,但是视野广阔,方便生活,适合患者配镜时优选。应按散瞳验光的总合远视度数充分矫正,同时在戴镜之后再选用合适的助视器,这样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效果[8]。
3.3两种戴助视器方式的康复效果
佩戴助视器一般有两种佩戴方式,可以裸眼戴镜,或者先戴普通眼镜,然后联用助视器。由上述内容可知,裸眼戴镜可以帮助26.92%的患儿脱残,远低于后者的53.85%脱残作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康复机构管理】推荐阅读:
康复机构06-30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11-24
北京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名单06-13
早期康复管理09-16
延续性康复管理10-01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06-12
陕西省中医院管理局特色康复项目汇报材料10-20
养老机构管理11-05
医疗机构管理05-19
专门管理机构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