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构服务模式(精选9篇)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1
日本在生活习惯、文化传承上与中国有着较多相似之处, 并且两国都面临老龄化、医疗保险费用不足等问题。日本康复事业起步于1945年, 现在无论在福利政策、康复技术水平, 还是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有超过8000万残疾人、近2亿老年人, 他们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康复需求, 可是我国医疗资源、尤其是康复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康复需求。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有效整合各优势科室, 成为摆在康复机构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分析日本康复机构运营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现状, 为康复机构的运营者和康复科室的管理者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1 日本康复机构发展历程
日本康复事业1945年起步, 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定的康复设施, 但是这种设施多面向军队和战伤士兵, 并非民用设施, 如日本国立残疾人康复中心。1960年日本接触到规范化的老年康复理念, 并在一部分医疗机构中逐步系统地开展了脑卒中康复治疗。1969年日本第一家政府公立康复机构——兵库县立康复中心正式成立, 随后1973年神奈川县综合康复中心也建立起来。这样在日本关东、关西地区分别建立起了较大的综合性康复机构。随着厚生省对残疾人福利事业的不断重视, 1979年国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在紧邻东京都玉县建立[1]。在此之后各个都府道县都建立了各自的综合康复中心。但是日本用于支付康复医疗费用的康复诊疗报酬价格相对较低, 一般康复专科医院都陷入经营困难的窘地[2]。
1963年, 在日本骨科学会的基础上, 整合形成了日本康复医学会, 并在日本东京建立了最初的康复学院, 1965年确立了理学疗法和作业疗法两个康复治疗师职业。1969年厚生省对老年人养老及护理设施建设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规定, 1979年出现了日间照料中心 (通所康复设施) 的康复服务形式, 1982年建立到患者家庭内提供康复服务的访问康复制度。经过近40年发展, 日本康复从无到有, 建立了一套从急性期住院、恢复期住院、短期住院、社区康复、日间照料、家庭康复、访问康复等一系列成套康复体系。康复对象不仅涵盖各种身体、心理问题的残疾人, 还覆盖了老年人、生活需要辅助者的完整体系。
在2001年日本厚生省和劳动省合并成为厚生劳动省, 以及ICF概念引入日本, 也为日本康复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尤其是随着早期康复的引入, 医院中各个科室合作越发紧密。尤其是2000年4月后开始实行的介护保险制度后, 医院可以建立恢复期病房, 与之相对应的各个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模式和服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康复事业真正实现了腾飞。可以说一直到14年前日本全国还处于一个康复空白时代, 但是仅仅14年, 日本康复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3], 相信国内也很快就要面对康复事业急剧发展的风暴。
2 日本康复机构恢复期康复病房的管理及服务模式
2.1 恢复期康复病房的运营管理原则
到目前为止, 日本恢复期康复病房导入介护保险制度已经14年, 成为日本医院中最为常见的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科室和组织形式。由于介护保险的引进, 致使日本全国各康复机构的收费原则发生了转变, 医疗机构更加专注于谋求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这也造成了2009年度日本恢复期康复病房的收入总体减小了2.3% (公立医院除外) 。因此在2010年4月对包括医疗服务体制进行了评价、改制等措施, 使得设有恢复期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效益不断改善[4]。
2.2 恢复期康复病房的运营管理结构
如何保证恢复期康复病房进行高质量、高收益的康复服务, 是每个运营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日本, 石川先生提出了一个根据“构造”“过程”“成果”三方面对恢复期康复病房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价[5]。 (1) “构造”——基本设置, 分为人员和场地两部分。人员:基本配备有康复专门医师、护理、介护人及PT、OT、ST人员。另外, 社会福利工作人员、营养师和口腔卫生管理师也是必须配置的。场地:病房的构造和物品等。 (2) “过程”——主要分为3个内容:小组医疗, 由护理、介护构成的基本服务体制, 适合每个体的365日康复实施体制。 (3) “成果”——稳定急性疾病、控制基础疾病、患者及家属的平稳心理状态、早期入院、对于严重疾病的积极康复、机能障碍和ADL改善、住院天数、回归家庭率。
2.3 影响收入因素
对于医疗机构中恢复期康复病房的收益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评价:住院收益=诊疗单价×病床数×病床转换率;诊疗单价= (住院基本费用+各种费用+餐饮疗养费) + (不同疾病康复点数×康复单位数) 。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 在日本康复设施中, 按照单位和点数收费, 每治疗20分钟计“1单位”, 在不同规模的康复设施“1单位”所等同的“点数”不同[6]。点数收费标准相同, 为“1点”计费10日元。在综合康复设施中“1单位”计235点, 也就是治疗费用为2350日元;而在社区康复设施中, “1单位”计100点, 治疗费用为1000日元。
(1) 住院基本费用:在恢复期康复病房中根据患者残疾程度不同分为两类基本住院费用标准, 标准1为每天1720点, 标准2为每天1600点。在病房中重症患者大约占20%以上, 约有60%患者在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可以回归家庭。
(2) 其他各种费用:包括早期康复服务费用 (1单位45点) 、年终无休康复体制 (1天60点) 、1天接受6单位以上康复服务 (1天40点) 、有一定成效的重症患者的ADL改善 (1天50点) 等。这些服务对于医疗品质、构造等都有较大影响。
(3) 不同疾病的康复点数:在医疗机构中, 一般进行20分钟的康复服务为1单位, 根据不同的病种以及病情不同, 每1单位对应点数也不相同。并且每名患者每天能接受的最大康复服务为9单位, 这也是1名康复治疗师能提供康复服务的上限 (24单位/天, 108单位/周) 。这样即确保了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量, 也保证了康复服务的质量。
(4) 平均住院天数:一般来说, 平均住院天数越短, 患者回归家庭越早, 提供康复服务的质量越高。但在恢复期康复病房中, 还必须考虑患者和家属对于残疾的接受程度, 以及在符合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前提下, 进行方便今后生活的环境改造。另外还要对家属和介乎者进行健康宣教。虽然可以在忽视ADL、不进行心理和社会调整的情况下, 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但此种康复服务的质量低下。现在日本恢复期康复病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2.2天[7], 但要以缩短为60天为目标 (目前83%) 。但是为了维持目前的恢复期康复病房效益, 需要接受比目前多20%的新入院患者。
2.4 影响支出因素
根据2010年一项面对全日本的调查研究, 将日本设有恢复期病房的医疗机构进行归类, 并对其进行了效益结构模式分析。影响恢复期康复病房支出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源费用、医疗耗材费用、诊疗材料费、委托费、减价偿还费、设备费、管理费等。
(1) 人力资源费用 (职业、职称、经验、人数等) 。在日本医疗体制中, 恢复期康复病房和一般普通病房最大不同点是康复单位决定着收入, 提供康复服务的治疗师人数直接决定着康复病房可实施的单位数, 所以确保有大量高水平康复治疗师是保证康复病房收入的关键。康复治疗师人数约占病房全体职工40%以上。因此人力资源费用其实与收入和支出密切相关, 并且由于日本实行根据康复服务质量给予报酬, 所以医疗人员的职称、经验和学历对于保险介护制度下的恢复期康复病房收支体系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2) 医疗耗材、诊疗材料费、食物材料费等。由于恢复期康复病房的患者多是急性期、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等积极治疗之后, 主要进行针对ADL的改善、预防再发、回归家庭及环境改造等康复服务, 故患者病情比较稳定, 医药品、注射针、纱布敷料等不会大量使用, 所以这些对于支出影响较小。在恢复期康复病房的住院费用中, 药品所占比例仅占12.1%, 诊疗材料费、医疗耗材占8.3%[6], 并且很多综合性康复机构中, 医药品所占比例还要小。 (3) 委托费。委托费是指临床检查的外部委托、食物委托、医疗废弃物清扫委托等。由于清扫等费用为固定费用, 而检查、食物委托等与患者数目关联较大, 是变动费用, 而且也与医疗质量之间没有联系, 故其与支出收入之间不存在较大联系。 (4) 设备相关费用。设备相关费用包含土地租借、建筑物修缮、固定资产税、机械维护等, 一般医疗机构在此种支出上没有太大差别。 (5) 经费。包含交通费、办公用品费用、水电费、会费、各种税金等。
3 讨论
中国康复事业起步仅30余年, 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每年都在急剧增加, 但我国康复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面对巨大的需求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主要面临问题如下:各级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亟待统一;没有规范的人员配置标准;没有标准化的运营管理体制;缺少效益分析机制。通过借鉴日本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3.1 明确各康复机构定位, 制定统一建设标准
目前我国各地康复资源严重不平衡, 残疾人多集中在综合性康复机构, 而社区康复资源却白白浪费。也有一些地方性康复机构建立了非常大的康复病房和训练市, 购入了大量先进设备, 但其辐射和服务的残疾人却并不多。因此需要在我国建立一套多层次的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标准。综合性康复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模大、技术能力强、设备先进的康复科室。在社区康复设施中则要注重小规模、特定康复设备原则, 这样才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让残疾人和老年人得到充分适当的康复服务。
3.2 人员配置合理
首先要导入康复认证护士职业。增加康复认证护士职业,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康复效果。其次, 随着护理辅助人员增加, 需设立康复医疗服务协调护师岗位, 协调病人在康复治疗中各相关专业之间的沟通, 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此外, 比较日本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师现状, 我国康复机构缺少高年资康复治疗师, 需要通过人才培养逐渐增加。
增加医生以及康复专门医生、康复认定医生比例。由于还要对急性期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所以部分医院中在康复病房中也配备了神经内科、骨科等有管理疾病危险性的诊疗科医师。对于护士和康复治疗师, 在家庭康复和其他科室联合治疗时, 也推荐其取得其他资格执照, 从而获得对各种疾病治疗的经验。除此以外, 在康复机构中应该配备有假肢装配师和临床心理师, 这两种职业对于回归家庭和FIM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3.3 规范化效益分析
在日本, 为了使医疗效果最大化, 采取了“根据康复疗效收费”原则, 这对我国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这样可以调动医院管理者、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为患者提供高质高效的康复服务。同样依据“构造”“过程”“成果”三方面来评价康复机构的运营状况, 并分析出影响收入和支出的因素, 这样就能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式来调整康复服务内容, 提高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水平。
摘要:日本康复事业起步于1945年, 比中国早约43年。经过近70年发展, 日本康复从无到有, 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康复体系, 无论在运营体系、绩效评估, 还是在管理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念和经验。作者通过文献调查, 综合分析了日本康复机构运营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国内医疗机构管理现状, 为康复机构的运营者和康复科室的管理者提供机构定位、人员配置和效益分析等建议。
关键词:日本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管理,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华.日本康复医学现况[J].中国康复, 2008, 23 (5) :364-465.
[2]日本におけるリハビリテ一ションの历史経過 (1999年まで) [EB/OL]. (2008-02-27) [2011-12-23].http://d.hatena.ne.jp/zundamo on07/20080226/1204016441.
[3]日本におけるリハビリテ一ションの历史的経過 (2000年-2004年) [EB/OL]. (2008-2-27) [2011-12-23].http://d.hatena.ne.jp/zundamo on07/20080227/1204088257.
[5]中央社会保険医療協議会編「第17回医療経済実態調査 (医療機関等調査) 報告ー平成21年6月実施ー」[EB/OL]. (2009-06) [2011-12-23].http://www.mhlw.go.jp/bunya/iryouhoken/database/zenpan/iryoukikan.html.
[6]塗師紗野香.医療連携における問題とその対応:訪問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を実施した一症例からの検討[J]京都在宅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研究会誌, 2014 (8) :15-20.
[7]日本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病院施設協会平成21年度日本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病院施設協会[会員施設]実態調査報告書[EB/OL]. (2010-02) [2011-12-23].http://www.rehabili.jp/download.html.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2
此次产后母婴康复专业论坛中,对于刚出炉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论坛上,“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宏主任简要地概述了指南的编写框架、思路,“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的各位理事及来自全国临床一线的妇幼保健专家详细了解了指南的各个具体实施环节。此外,王宏秘书长还证实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将在指南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建立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评级、评等方法与标准,从质量、规模进行多维度、持续化的行业指导和评估,引导广大群众客观评价和合理选择。该举措对于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将起到自我监管、形成常态化质量管理的作用,对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 2015年11月4日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促进产后母婴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参考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爱婴医院管理监督指南》等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适用于各类开展母婴护理与保健服务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第三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运营应经有关部门许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切实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以“为产妇提供助其康复的科学服务和良好环境,指导产妇学习科学喂养和护理婴儿的方法、培养其做一位婴儿生活照顾的合格母亲”、“促进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母婴服务,适应母婴及家庭成员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促进产妇到母亲及其丈夫到父亲的角色转换,提高产妇及家庭自我管理及照护新生儿的能力”为功能定位,由经资格认定的护理人员帮助并开展服务工作。
第四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是指服务对象为刚分娩出院的产妇及其婴儿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为产褥期的母亲提供温馨的休养环境,科学的“做月子”;成为新妈妈学习做母亲、实践科学育儿的场所。服务内容包括婴儿的喂养、健康保健和产妇的生活照顾、产后护理、形体恢复、健康知识的传播等。
第二章 设施设备与环境
第五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并取得相应的工商、食监、消防等许可。应选址于交通方便、环境安全卫生的区域,须远离污染区和危险区。
第六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建筑基地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视野开阔。可以为独栋建筑,也可与其他场所如宾馆共用一栋建筑。如为后者,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与共用的其他场所之间应有必要的隔断设施,保证严格的独立性;电梯和楼道也应独立,不得与其他场所共用。
第七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床位设置在12张以上。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建有居室、食堂、洗衣房、功能活动室、办公室等基本场所;建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设施、排污设施。
第八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每间居室和功能活动室应具备恒温、控湿、净化设施。居室和功能活动室在使用时,室温应保持在22-26℃,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至少两次,以保障室内空气达到„规定的标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需配置的基本设备为:血压计、体温计、血糖仪、经皮胆红素检测仪、儿童体格测量用具(体重计、身长测量仪)、电冰箱、洗衣机、制氧机(小型或家用型)、空气消毒机、应急药箱、轮椅车、清洁用品及清洗热消毒干燥功能的清洁消毒工具等,每个房间应备有奶具消毒锅、温奶器等必备的婴儿专用物品。必须设置护理人员洗手的地点及配备手卫生的装置。此外还应配置与开展的服务项目相适应的其他设备。
第九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在公共区域、关键区域安装监控设施。电梯和楼梯要安装梯控和门禁。用于婴儿服务的公共区域(如托婴室,沐浴间)应定
期进行空气和物品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达到。。规定的要求。空气培养结果不得检出有害菌。
第十条 居室不应采用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害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人员出入和通行的厅室走道地面应选用平整防滑材料。
第十一条 居室应通风、采光、整洁、安全,居室之间应有良好隔声处理和噪声控制。每间居室还应具有独立的盥洗卫生间,配设坐便器、毛巾架、梳妆镜、洗漱盆、废纸桶、淋浴器、防滑浴垫、换气扇、呼叫器等。
第十二条 每间居室应配设单或双人床、床头柜、桌椅、衣柜、衣架、毯子、褥子、被子、床单、被罩、枕芯(毯子、褥子、被子、枕芯的材料应每位出院后可以清洗消毒)、枕套、时钟、夜灯、暖水瓶、面盆、污物桶等。床头及卫生间还需有电话与呼叫器,确保每床均能与工作人员随时联系。母婴同室和家庭化房间应增加相应设施和物品、如婴儿小床、24小时冷热水供应、电视、微波炉(可公用)、电热壶等。
第十三条 餐厅应配设餐桌、座椅、时钟、公告栏、废物桶、洗手池、消毒设备和防蚊蝇、鼠、蟑螂设备等。厨房应配设相应的炊具、用具、食品分类存放设备(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要求按食品生熟分类存放)、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和水电气控制设备等。
第十四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内部可以设置医务室,但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配有专职医护人员。医务室应备有常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及急救药箱、吸氧设备和轮椅车。
第十五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各类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检测保养、及时维修、更新改造,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状态。
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六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专职负责人原则上要求具有当地常住户口或居住证,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了解行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十七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设立健康咨询、护理、康复、膳食营养、餐饮、感染控制与质量管理、安全保障等部门。从事与母婴护理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取得相应资质并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及考核。康复、营养、餐饮等部门也应配备具有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康复师、营养师、厨师。
第十八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并配备质量管理人员,明确服务质量管理职能,规定其余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相关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服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十九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为产妇及婴儿配备固定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数量以能满足产妇及新生儿需要并能提供服务项目为原则,建议一名护理员只服务一对母子,最多不得高于三对母子。第二十条 根据国家规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用工须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并建立工作人员花名册、档案。
第二十一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定期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及专业考核,以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第四章 服务
第二十二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建立入院评估制度,做好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状况评估。应当要求产妇提供分娩时的出院小结,并了解产前记录(如本次妊娠经过、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及其他监测结果)、分娩记录、用药史、心理健康情况及过往精神疾病史等,特别注意分娩时异常情况及其处理经过,如产时出血多、会阴撕裂等;了解孕期胎儿情况,产程中是否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Apgar评分及出生后即刻的检查结果等。对于处于疾病治疗期、传染病传染期的产妇、新生儿或有严重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产妇,建议暂不予收住。
第二十三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在接收服务对象入住时应当与其签订服务合同,依法维护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和产妇、婴儿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对产妇及新生儿实行程序化个案护理,视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第二十五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对婴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父母的安全教育、新生儿的身份识别及环境安全等。
第二十六条 产后营养师宜根据产妇的身体情况提供科学、合理的、个体化的营养方案。
第二十七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值班、早晚交接班等制度,保证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夜间值班护理人员必须在值班岗位值守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值班人员唤视时应立即前往探视。每日晨,夜间值班人员将夜间情况在早交班上报告。
第二十八条 产妇护理服务:
1、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每日对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恢复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并做相关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一般情况: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产后宫缩痛、疲劳、心理、进食等。体温、脉搏、呼吸应每日测量一次,连续监测三天均正常的产妇可改为每周监测,有异常的须每天监测?。血压高者,每日应监测血压1-2次。
2)生殖系统:每天评估子宫复旧、恶露情况及腹部或会阴伤口情况。应对宫底高度、恶露的量、颜色、气味情况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乳房:包括乳房的形状、乳汁分泌情况、乳房肿胀、是否有副乳及乳头形状,有否凹陷、平坦、皲裂等。
2、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仔细评估产妇剖宫产及会阴切口,有无渗血、血肿、水肿及感染等。剖宫产伤口如有异常渗出应及时就医。应指导产妇在每次如厕后均用清洁温水清洗会阴,如有会阴切口感染者应进行常规会阴护理。
3、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协助产妇做好个人卫生及卫生宣教如:清洗外阴、刷牙、洗脚、洗头、洗澡等。
4、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贯彻“24小时母婴同室”的观念,母亲与婴儿每天的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鼓励按需哺乳。应帮助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促进母乳喂养成功,争取做到纯母乳喂养以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及促进产妇康复。
5、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帮助指导产妇做好乳房护理,促进乳汁分泌,保持乳腺管通畅以减轻乳房肿胀,防止乳汁淤积,预防乳腺炎、皲裂的发生。
6、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制定出适当、科学的运动方法,以促进产妇腹壁、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防止哺乳后乳房下垂、痔疮、腰骶痛、尿失禁、膀胱直肠膨出及子宫后倾或脱垂。应指导产妇由弱到强、循序渐进,不要过度疲劳,以达到科学理想的训练效果。
第二十九条 婴儿护理服务:
1、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指导母亲使用柔软、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一次性尿布。婴儿衣服应采用清洁、柔软、透气性好的便于穿脱和不妨碍肢体运动全棉织物。反对应用蜡烛包式的包裹新生儿,婴儿包裹不宜过紧,更不宜用带子捆绑,应保持双下肢屈曲以利髋关节发育。
2、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掌握新生儿期生理性特点和常见病理情况,掌握异常和潜在危险症状的识别。每日对婴儿的生理状态进行测量和评估并做相关记录,如有异常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微量血糖、经皮胆红素测定等,如无好转及时就医。评估的内容包括:
1)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 2)皮肤颜色(黄疸情况)、精神反应; 3)前囟、肌张力及活动情况; 4)喂养情况及大小便情况; 5)体重、身长; 6)脐部; 7)哭声; 8)亲子互动;
9)神经反射(吸吮、吞咽、觅食、握持、拥抱反射)。
3、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严格添加奶粉的指征,帮助新生儿做到纯母乳喂养。对于不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合理选用人工喂养,应指导母亲如何进行人工喂养,在母亲有困难时,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
1)奶品种类给予一段配方奶或高品质的配方奶粉。
2)奶量:应根据每个新生儿的体重,天数酌情增减奶量,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3)严格对奶瓶、奶嘴、配奶物品的清洁及消毒配奶。
4、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指导并帮助产妇做好对婴儿的皮肤护理。应每日为新生儿进行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身体的舒适,预防红臀、尿布疹和脐部感染的发生。鼓励母亲在护理人员指导下于居室内进行亲子沐浴,防止交叉感染。
5、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指导并帮助产妇每日进行1-2次新生儿抚触护理,以促进婴儿体重的增加和睡眠节律的改变,帮助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加婴儿机体的免疫力。为防止交叉感染,抚触者应洗净双手。鼓励母亲在护理人员帮助和指导下于居室内自行操作。
第三十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嘱产妇按时至指定医疗机构为新生儿进行免疫接种。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遵守卫生部《新生儿访视规范》接受医生的访视,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从出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口服400IU,早产儿每日口服800IU)及维生素A,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补充开始时间可不同。
第三十一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对产妇及其家属开展新生儿喂养及护理知识的宣教和培训,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宣教和培训服务。
第五章 内部管理
第三十二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消防、卫生、财务、物资、行政、人事、服务、质量管理、档案和信息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并予以公开。
第三十三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依照其登记类型、经营性质、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因素确定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并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价格管理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发生后,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并根据管理职责分工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汇报应急处理结果。
第三十五条 鼓励产后母婴康复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降低机构运营风险。第三十六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建立和保持每位顾客的服务记录,妥善保存相关原始资料,服务记录应保留5年,满足可追溯性要求。服务记录应包括产妇及婴儿每日生理情况、护理及保健内容、饮食记录等。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保护顾客的个人信息,防止泄露。第三十七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消防验收合格证》,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实行消防工作责任制,配置、维护消防设施、器材,开展日常防火检查,定期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消防安全培训。
第三十八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内部如设立医务室,应当依法取得《医疗机 构执业许可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三十九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以便对其余各部门进行质量监测及定期质量评估。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的文件应当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四十条 监控设施的影像资料应妥善保管,满足可追溯性要求。未经允许,不得外泄。
第六章 卫生、消毒管理
第四十一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感染控制部门应根据机构自身的特点、条件制定卫生及消毒作业文件或标准作业程序,即SOP,明确不同物品的清洁或消毒方法以及适用于不同服务项目的消毒隔离规范,并严格执行,记录、保存每一灭菌批次的灭菌过程参数。
无相关消毒灭菌条件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可以与有相应资质的消毒机构签署有偿服务协议,对于每一灭菌批次的内容进行记录并由对方确认,确保安全。
第四十二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感染控制部门应当制定工作人员卫生守则,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工作人员进入服务区应当穿戴工作服、工作鞋,必要时戴工作帽、口罩。护理人员进行各种护理活动前后须进行手卫生如流动水洗净双手(六步洗手法)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第四十三条 如发现服务对象为疑似传染病病人或者精神障碍患者,产后母婴康 复机构的感染控制部门应当依照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上报。
第四十四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服务人员每 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服务工作。短期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服务人员须暂时调离服务区直至完全康复。
第四十五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居室和功能活动室地面与物品的清洁,每日对地面及室内物品湿拭清洁一至两次;居室应每日开窗通风两次,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第四十六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至少每周更换床上用品(床单,枕套,枕巾,被套),保持床单位清洁,必要时及时更换。间接接触产妇的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也应定期更换,至少做到一人一换。一清洗一热消毒。也可在顾客居住期满后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对床上用品进行较为彻底的终末消毒。第四十七条 婴儿使用的衣服、包袱、小毛巾应保持柔软清洁,一人一套,随脏随换,至少每日更换,单独清洗。
第四十八条 餐具和茶具应个人专用,使用完清洁消毒。毛巾、面盆也应个人专用,经常清洗,居住期满后带走。坐便器应每日清洁,定期消毒。便盆用后及时应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密闭倾倒,一用一热消毒。
第四十九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食堂应有卫生部门颁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生食品、熟制品应认真按《食品卫生法》要求储存、防止交叉污染。如自身不具有餐饮条件须由其他单位供应的,相应单位应持有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如该食物中存在易腐食品如加工食品、奶制品等,相应单位应采用冷链物流。对于提供食品添加物如月子汤、月子水的其他单位,也应按照上述办法执行。应严防食物中毒,每天对荤、素食品进行留样,并保留24小时。厨师应持证上岗,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食堂工作人员如检出有禁忌症(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皮肤病、肠道病、伤寒等)
者必须立即调离。
第五十条 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建议尽量减少亲友探视,对探视人员的出入进行登记。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可以执行禁止探视制度。对探视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清洁措施,如测量体温、洗手、带口罩等卫生措施,并对探视人员进行健康询问,如患有呼吸道、皮肤粘膜、肠胃道传染性疾病者不得探视。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指南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十二条 凡在本指南施行前建立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应按本指南做好完善达标工作。
第五十三条 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可依据本指南,制定自身的管理服务标准和实施细则。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3
关键词:服务模式 创新 中介
1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及背景
所谓科技中介机构通常情况下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服务,进一步支撑,并促进创新的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产生了科技中介机构,对于这些机构,从功能上可以分为:
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利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等;
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这类机构主要包括:
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等。对于科技中介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对政策、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价格优势,虽然中小企业的单位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但是凭借国际市场庞大的需求规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中小企业的不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恶化了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表现为出口规模下降和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内经营环境出现了逆转,那就是过去以牺牲环境(不计环境成本、人为压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和国民福利(人为压低工资、欠缴社保),获得低成本投资和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小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情况下,难以保障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
2 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服务模式上的探索
在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到中小企业的创新中去。作为公益性科技中介机构,“中心”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主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通过调研及组织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企业了解福州中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共性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小微企业,由“中心”提供引导资金,企业适当配套,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坚持“服务一家、成功一家、带动一片”的理念,将成功经验做法推广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实现产业集群的整体转型升级。
2.1 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服务模式
“中心”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较为全面的专业综合服务;线上利用“云端服务”模式,“云中心”统一受理用户服务需求,将个性化的任务科学分解,以项目形式统一分配到“云终端”协同技术服务,实施一站式技术服务;线下利用“中心”联盟及平台优势,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诊断与辅导。
2.2 横向协同与纵向互动相结合服务模式
“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有关专业机构的横向合作,组建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和科技创新服务;同时“中心”根据“无偿提供、共享利用、共同服务”原则,构建“中心-服务站-工作站”的纵向多层互动的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平台网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技术支撑。
2.3 典型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服务模式
“中心”以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根据福州产业特点,通过选取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由“中心”提供引导资金,企业适当配套,通过平台线上及线下一站式、专业性技术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然后将成功做法进行示范推广至整个制造业产业中,真正实现龙头带动作用。
在服务过程中,“中心”坚持“客户至上”的宗旨,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坚持“人员到位,服务到位,责任到位”的“三位一体”式服务,建立服务平台对内规范运行,对外专业化服务的品牌。
3 结语
作为国家级科技中介机构,“中心”充分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利用自身在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有益探索,对于提升和推动海西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德权,李坚.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及其价值再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4).
[2]陈德权,司晓悦,王作宝.我国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1).
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现状 篇4
为明确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情况,了解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开展基础与供给能力,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开展情况,以期为上海市“十三五”康复服务体系规划提供支撑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基于上海市登记在册的医疗机构清单,对116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9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采用普查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区(县)30%的比例四舍五入,使用Excel 2007中的RANDBETWEEN函数进行随机抽样。总计发放问卷219份,三类医疗机构实际分别回收96份、5份、90份,总回收率87.21%。其中,三类机构的有效问卷分别为94份、5份和78份。随后对明确设置了康复科室的91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康复项目按照《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2010版)》康复服务项目目录设计,包括27项物理治疗类项目、39项康复治疗类项目和中医治疗类项目(项目名称自填)。
康复项目开展率是指针对某一康复项目,开展该项目的机构数与调查中开展康复服务机构总数之比。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是指针对某一调查机构,该机构已开展的康复项目数与调查的总康复项目数之比。通过以上两个指标来分析上海市康复项目的开展情况。
2 结果
2.1 康复服务科室设置情况
调查机构康复服务科室设置主要以单个科室为主,占86.59%。在91家综合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单个科室设置的机构占比分别为85.11%和91.18%;5家康复医院均设置多个康复科室。在科室设置形式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提供门诊康复服务的机构分别占54.95%和95.59%,同时设置门诊和病房的机构占比分别为39.56%和32.35%;而5家康复医院均设置了康复门诊和病房。
2.2 康复项目开展情况
2.2.1 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
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综合医院整体的门诊项目机构开展率为27.73%,其中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28.51%和27.41%;综合医院整体的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为24.22%,其中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23.14%和24.67%。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30.00%和13.21%,而住院项目分别为46.06%和3.74%。
2.2.2 康复项目开展率及其顺位
综合医院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1所示:门诊项目开展率比住院项目高;开展率超过50%的物理治疗类门诊项目有8项,康复治疗类门诊项目有7项,物理治疗类住院项目有6项,康复治疗类住院项目有7项;中医治疗类门诊、住院项目开展率均未超过3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2所示:门诊项目开展率明显高于住院项目;门诊项目中,物理治疗类项目开展率最高,住院项目中,三类康复项目的开展率均未超过60%;与综合医院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治疗类项目开展率相对较高。
康复医院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3所示:住院项目开展机构数要高于门诊项目;特别是康复治疗类住院项目,开展情况顺位在前5位的项目5家机构均已开展;而康复治疗类门诊项目,5家机构均未全部开展。
注:因调查康复医院仅5家,在此不计算开展率;康复医院中医治疗类项目填写差异过大,暂未作分析
2.3 康复项目未开展情况
调查机构未开展项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开展的门诊项目分别有2项、17项和13项,未开展的住院项目分别有3项、13项和30项。
2.4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如表5所示:2011—2013年,各科室接受康复服务构成比排前4位的临床科室完全一致,依次为内科、外科、中医科和口腔科。三年间,内科接受康复服务的构成比始终最高,而后6位科室的康复服务构成比总和从0.70%增至2.01%,且各科室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3 讨论与建议
3.1 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在康复科室设置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门诊为主,康复医院均设置了门诊和病房;在康复服务提供方面,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的住院康复服务项目开展率相对较高,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侧重于提供门诊康复服务,这显示不同机构在服务提供上已出现一定分工。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康复医疗服务各级机构定位和分工十分明确[3,4]。我国自2011年开始倡导分级、分流程康复[5],明确各级机构的功能定位。综合医院康复科负责急性期康复,注重康复早期的介入;康复专科医院负责亚急性期的康复医疗与训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恢复期的机构康复或上门康复。本次调查结果与政策趋向基本一致。但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都相对较低,服务能力相对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功能定位,统筹康复机构的发展,逐步实现康复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康复诊疗技术;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机构康复服务能力。
3.2 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
调查显示,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达94.12%,而较低的则不超过5%,并且有3项服务在各类机构均未开展。这提示康复项目的项目开展率较低,而且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从医疗卫生大环境来看,我国还处于“重治疗,轻康复”的阶段[6],医务人员和患者均未充分认识到康复的重要价值,提供和接受康复服务的积极性均不高;其次,康复项目的医保覆盖率较低,抑制了部分康复需求,从而影响康复服务开展;再次,康复项目收费标准不够合理[7],部分项目入不敷出,难以开展;最后,康复人才不足造成很多项目开展较少,甚至无力开展[8]。因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要提高全民康复意识,调整康复服务价格体系,加大康复项目的医保覆盖率,保障患者的康复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要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的能力和张力。
3.3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与各临床科室的密切配合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时机的关键。调查显示,三年来,综合医院提供康复服务的主要临床科室均以内科提供为主,每年的构成比均在7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而接受康复服务的其他临床科室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说明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的服务增多,服务构成趋于合理。内科接受康复服务居首,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增加导致康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市率先纳入转诊技术标准的康复疾病多为内科疾病[9]。而其他临床科室接受康复服务大幅增加,可能与康复医学发展、全民康复意识提高、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等因素有关,使得康复在临床早期得到一定的应用和重视。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31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状况,发现康复服务提供的问题和薄弱点。方法 :通过自设问卷调查2011—2013年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分析其康复科室设置、项目开展及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状况。结果 :54.95%的综合医院和95.5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门诊康复服务,5家康复医院均同时提供门诊和住院康复;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为94.12%,有3个项目开展率为0;3年间,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内科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比由92.92%降至76.41%,向其他科室提供服务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结论 :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关键词:康复服务,服务开展,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WHO.Rehabilitation and habilitation[EB/OL].(2014-10-21)[2015-03-11].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care/zh/.
[2]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3]丁永超,田文华,许苹,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125-128.
[4]姜从玉.美国康复医疗制度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2(12):1188-1190.
[5]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EB/OL].(2011-09-02)[2015-03-11].http://www.nhfpc.gov.cn/mohyzs/s7652/201109/52825.shtml.
[6]林洪生.谈谈“重治疗,轻康复”的认识误区[J].抗癌之窗,2012(5):5-7.
[7]曾耀莹.康复补牢[J].中国医院院长,2014(5):42-47.
[8]郑洁皎,俞卓伟,张炜,等.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43-147.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5
我国迅速老龄化及“421”家庭的出现,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提供餐饮及家政服务。这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却无法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以及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机构数量快速增加,床位数明显增多,但截至2015年底,全国机构养老床位的空置率超过50%,这是目前养老机构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养老机构的建设应从调整产业结构相似化、减小服务项目同质化、消除服务模式单一化入手,“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市场情况下形成的,以康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以医疗机构独立运营的能力,支持带动养老机构的运营及发展。
1 康养业务融合的运营模式
“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康复治疗,吸引多元化投资,实现医疗机构带动养老机构发展,探索政府和机构共同创造双赢导向型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带动英智养老机构模式的亲情化、福利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1.1 康复医疗与护理型老年机构相结合
在现今社会,2/3的60岁以上老年人带病生存,3~4种疾病同患的现象较常见。除急性病症依靠临床治疗外,很多老年慢性病如视力低下、听力下降、心肺功能失调及糖尿病患者控糖治疗等,在传统医疗机构治疗时限较短。以65岁脑血管疾病老人为例,其到综合性医疗机构治疗停留时间约为10日,转到普通病房的停留时间不超过2个星期。出院后以复诊及家人(或保姆)照料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康复,此期间最需要的是专业康复治疗单元的介入。
我们将运营模式定位于康复医院和护理型医院相结合的联合体,面对有需求的老人可以在3个月的康复期内提供专业康复治疗(见图1~3),康复期结束后还可继续提供养老公寓的照料式服务,使康复和养老一体化发展。
1.2 康复医疗与老年公寓相融合
将康复医疗融入老年公寓中是英智服务向护理型养老方向延展的具体体现。其将康复医院和养老院设计在同一楼体中,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运营管理要求。常规的老年公寓收费一般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和餐费3项,但通过床位费和餐费获取利润者较少。而“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的服务理念先期导人建筑规划,使养老公寓的建设成本降低,同时医疗机构具有独立运营的能力,15%~20%的医疗收入带动养老机构的运营,从而稳定快速地提高老年公寓的人住率。
“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为集团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同时通过医疗人员的专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愉快的晚年生活照料。
2 以提高床均收入为目标来提升投资价值
床均收入是衡量一个康复养老机构运营能力的核心指标。
英智康复通过合理的成本优化和控制,大力扩展非床位收入来提高机构的盈利能力。
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床均投入在100~200万,床均投入和床均产值达1:1,为较好水平;康复医院的床均投入或建床成本一般在30~40万;护理型养老机构床均20~30万,护理型养老机构床均收入为10万元/年的数量较为有限。假设从床位全部满员的情况下核算投资回报期,综合性医院大约需5年,一般性康复医院为1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则需25年或更长。
“英智康养结合”运营模式将康复医疗和康复养老融合在同一楼体中,床位以轻资产运营的理念,床均投入约20~30万(见图4)。而床均产值则可达30~40万,床均投入和床均产值比为1:1.2,只需6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缩短了投资回报期。
对于英智老年公寓而言,其床位一般入住时间为38个月,也就是说,老人人生的最后38个月是在英智渡过。一旦老人对英智集团的服务满意并“入住”老年公寓,每位“入住”老人将给英智集团创造38个月的床位收入。对于英智康复医院而言,老年公寓的百名老人作为康复医院固定的门诊病人,部分提升了英智康复医院的盈利能力。
康复医院和养老公寓相结合,既增加了康复医院的床均产值,减少医院前期的运营成本,也提高了护理型公寓的养老产值。康复医疗和护理型的床位,随着病人和老人入住数量的增多,可以顺畅转诊和相互调节。
3 以管理输出为核心的连锁化经营
在设立英智康复之前,投资方做了长达2年的调研,其初衷更偏重养老,但调研结果显示,在国外发达国家很少见到偏瘫老人,而我国老人往往多病同患、带病生存,如果仅提供养老服务而缺乏医疗支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机构存活率较低。然而,单纯从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也并非英智康复的初衷,反复权衡后确定了融合康复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康养结合”模式。
在首都医疗集团的支持下,英智集团制定了康复医院连锁体系、综合社区康复网络体系以及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体系三位一体发展计划。
英智集团采用联合投资、技术输出、委托托管、并购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合作运营模式。2015年4月,英智康复在北京开设第2家康复养老专科医院——英智康复石景山院区。新院是一家典型的二级康复专科医院,其建筑面积1.5万m2,设置床位200余张,由北京国资公司下属首都医疗集团投资,英智康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填补了北京西部地区康复市场的部分空白。在石景山院区开业之际,杭州滨江院区也于2015年开始运营。
按照规划,英智康复将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杭州、天津、大同等二三线城市重点建设连锁实体店,吉林、内蒙、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将相继建设英智集团的连锁机构,总床位数将突破1000张。同时继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每年新增5~6家,最终建成50~60家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4 结语
英智康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并实践了“康养结合”的模式。其引入瑞典康复标准流程和评估体系,强调服务的流程标准化、服务制度化及增强人文关怀。同时强调带给客户回家的感受,以“艾儿式”的康复服务,打造亲情服务核心理念。
英智以康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形式,以医疗机构独立运营的能力,支持带动养老机构的运营及养老公寓的发展,探索了我国养老新模式。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6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萌芽于16世纪, 但“为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第三职能普遍为世人所接受, 却是在20世纪初期, 即“威斯康星思想”, 其内涵就是大学应该将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为社会服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起步较晚, 1984年潘慰元教授首次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 的责任, 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咨询服务。
目前职业院校逐步意识到院校间竞争的实质是社会服务水平的竞争, 竞相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就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来看, 工科专业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产品, 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地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 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如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及“三下乡”服务模式等。
卫生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内容也应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4个方面。但卫生职业院校与工科类职业院校区别非常大, 因其行业特点社会服务面较窄, 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1)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 教学科研能力强, 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培训及科研项目的愿望不强; (2) 行业准入标准高, 无法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开展社会服务; (3) 行业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制度不完善, 无相应的卫生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 难以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方面的服务。但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需求量增大, 护理专业以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为突破口, 进行初步尝试, 但尚不成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护理专业相比, 发展历史短, 面向行业服务面更窄。因此, 如何有效体现并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成为困扰康复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
2 找准切入点, 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 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 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 实现经济效益, 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模式。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应具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和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的3个基本功能[1]。由此可见, 卫生职业院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来实现。
3 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现实基础
3.1 社会康复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改善以及各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完善, 人口谱、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伴有功能障碍者增多, 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伤、残人数不断增加,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
3.2 社区康复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康复机构, 即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 仅能接收极少数有康复需求的患者, 康复机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 但收费较高, 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广、收费低廉、受益人群广。因此, 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胡向阳副主任在题为《推进社区康复, 夯实服务基础, 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应将社区康复站 (点) 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 依托基层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康复站 (点)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为其提供方便, 给予支持。
3.3 多种因素制约社区康复发展
(1) 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社区康复应该是在社区内实现所有的康复需求。实际上, 社区康复应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应着眼于以社区为载体, 通过社会资源整合, 使残障人士获得所需服务, 该服务或者来源于社区内的自生资源, 或者来源于外界的专业力量。 (2) 社区康复的定位没有从专业化角度考虑。传统社区康复是“就近、就便、简单、低成本、广覆盖”等, 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康复对立起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康复中, 其主力依赖的服务力量有两大类, 一类是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 (大部分是退休人员与家属) , 另一类是社区全科医生;前者对一般的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 而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转岗培训而来, 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也有欠缺, 严重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 (3) 康复经费短缺, 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也没有专项社区康复服务经费, 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特别是人力资源有限情况下, 如何实现社区康复专业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成为困扰社区康复管理者与服务者的难题。
3.4 专业化社区康复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 各地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机构承办的很少, 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民间的康复服务机构又很难得到社区康复管理者的信任, 管理者不愿意将资源放手;此外, 传统社区康复不依托机构进行。实质上社区康复要想做得有效果, 是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
3.5 社会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需求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当代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为服务内容多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2]。我国医疗服务内容层次可以概括为预防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及康复服务4个方面, 每一层次服务内容又可以分为若干服务内容层次。随着经济条件改善, 人们对身体功能健康的要求提高,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我们将调研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对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的需求上。课题组设计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调研问卷, 与苏家屯区残联合作, 对区域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 不同类型残疾的康复需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肢体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视力残疾康复。 (2) 康复服务内容层次分别为康复治疗 (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言语康复治疗) 、康复预防、康复宣传及教育、职业训练。 (3) 90%的残疾人希望能就近在社区内进行康复训练, 目前社区康复机构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 我们选择以专业化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 搭建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平台, 建设集教学、实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仿真实训、服务性实训的需要,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的功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趋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4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仿真实训和社区康复服务要求, 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布局、环境设计及设备规划,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投入资金300万元, 基地总使用面积713平方米。其中, 一楼服务性实训功能区400平方米, 呈现与社区康复中心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文化氛围, 设有导诊区、功能评定区、运动训练区、作业训练区、传统康复训练区、小儿脑瘫综合训练室、专家工作室;二楼理实一体仿真实训功能区313平方米, 完成理实一体教学及仿真实训, 包括运动疗法一体化实训室、物理因子 (含评定) 一体化实训室、作业疗法一体化实训室、言语疗法实训室。
4.2 构建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依托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器材和技术优势, 依托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人才优势, 依托学院、医院、社区的广泛社会资源优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分层次”是指服务内容分层次,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服务 (康复治疗) 、培训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康复技术培训) 、咨询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预防与宣传) 4个层次。其中人才培养又分为仿真实训、观摩实训、服务性实训3个层次;技术服务是在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技术支持及指导下,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 为区域内肢体残疾患者 (偏瘫、脑瘫) 提供免费的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 (运动、物理因子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培训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由专业教师为社区康复从业者、残疾患者家属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开展免费的实用社区康复技术培训, 每月1次;咨询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或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患者家庭,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家居环境改造咨询、心理咨询、康复教育等服务。
“多元化”是指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多元化, 不再只是单一的专业医疗机构、社区, 而是以学校为纽带, 搭建三方合作平台, 资源互惠互补, 为区域内有康复服务需求的人提供免费的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康复治疗服务;社区组织患者, 初步筛选患者, 协调管理患者;医院帮助筛选患者, 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通过专业化康复治疗服务、实用社区技术培训、社区科普讲堂、社区科普展览等形式, 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了社区康复工作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和社会效益, 2013年康复治疗技术集体被评为“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康复科普提升了我院周边社区残疾人、功能障碍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与其家属的家庭康复理念、康复意识,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及认可, 2014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被评为“辽宁省第九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1) :18-21.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服务模式探析 篇7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服务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是信息服务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信息服务机构包含图书馆、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 (情报所) 、信息中心 (政府、协会、学会管理) 以及各类以营利为目的信息服务机构。本文重点讨论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服务模式,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提升服务能力, 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为本省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做好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1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模式现状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主要从事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 为当地的各级领导、政府机构、科研及工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决策、信息咨询服务。
近几年,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信息服务业呈现出用户需求多元化、信息传输手段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特点。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科技信息服务的主导力量势必要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发展, 尝试开展特色的高层次情报服务, 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很多, 如文献阅览服务、原文提供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及论文收录引证服务等, 正在逐步将传统的“收与藏”服务模式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
2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一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和提高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在服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用户需求问题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行各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所需信息, 但浩如烟海的“信息海”增加了用户对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处理的难度;并且高端用户群对信息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内容也越来越专、深。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分支的科技信息研究所应积极适应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 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适合用户需求的信息。
2.2 服务人员问题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 已从传统的文献服务需求转向集成文献服务、联机检索服务、查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信息知识服务, 利用网络通过各数据库网站查找所需最新、最全的信息, 也可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快速地获得所需文献。随着信息服务环境、信息用户的素质和需求变化, 对专业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高素质的且能胜任各类信息服务工作的各类资深专业人才。
2.3 服务质量问题
到目前为止,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缺乏对信息再开发和深加工的能力, 知识服务的加工层次主要在题录、摘要上。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这种信息服务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落后的技术手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 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 从而不能提供更有深度的知识服务。
3 以用户为本, 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发挥资源优势, 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应学习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与手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首先, 系统性的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资源, 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 然后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实现资源、服务与技术的整合, 最终建立基于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模式, 着力于对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文献与知识服务。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应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快速反应机制, 为其提供管理决策、科研决策、经营决策等情报支撑, 为创新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知识情报服务。作者以陕西地区用户为例, 将服务对象主要分为四类: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 为不同用户群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 满足其个性化需要。
3.1 面向政府机构
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目前, 政府机构对决策的科学性十分重视, 他们需要通过各类综合信息来论证其决策的科学性。科技信息研究所应对政府机构的需求进行长期跟踪,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当前国内外科技、经济和政治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评价和预测研究, 最终将分散的信息转换为情报, 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优质高效的服务。
同时, 科技信息研究所应为政府机构提供信息分析、情报研究业务的关键技术和工具支持, 帮助政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分析、情报研究人才队伍, 有效地组织相关学科专家, 建立起情报研究专家团队, 开展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知识评价、知识组织和知识分析工作, 为开展相关领域科技规划、技术预见、科技与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咨询评估和科技经济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咨询支撑和保障。
3.2 面向企业
在国家大力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的大背景下, 科技信息研究所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例如, 陕西省拥有大量中央驻陕国防军工涉密单位, 其局域网和互联网物理隔离, 面对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信息大量需求,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专门开发了军工内网专题数据库, 在海量文献资源中筛选出针对国防军工行业的专题文献, 并利用专业的软件开发、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整套高效的检索和订购系统, 来满足科研人员获取互联网资源的需求。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应与本省企业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模式, 例如不定期开展公益性宣传讲座 (包含信息检索的技巧与途径、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科技查新、项目申报等) ;针对科研、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通过查找本地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等, 检索出相关专业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 (电子邮件、传真、邮寄等) 提供给专业技术人员, 满足广大技术人员查询技术资料、学术论文的需要, 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利用专业信息软件 (如互联网抓取、专利分析等) , 为企业提供该产业发展现状、技术、竞争对手等大量的综合信息, 为企业发展提供竞争能力。
3.3 面向科研机构
陕西地区科研机构大量的科研人员, 已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与检索技能, 自己能够利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文献系统和网络搜索相关的文献信息, 在研究中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检索需求, 因此对文献信息服务的要求比较高。针对这类用户,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3.3.1 基础信息服务
为他们主动提供课题跟踪、科技报告、科研成果、产品样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以及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 不断完善信息收集渠道。
建立跟踪调查系统, 定期了解他们的研究状况和方向, 及时修订信息服务计划, 将最新的数据库、新的信息源, 特别是国外的一些重要信息源的使用及时地介绍给他们。
3.3.2 建立专题特色数据库
建立专题特色数据库, 帮助科研人员在各种海量信息中快速便捷地获取专业信息, 降低科研人员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难度。通过各类文献信息启迪该产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 加快科研攻关进程, 实现产业增效。
3.3.3 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提供渗透延伸服务
与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 共同承担课题研究, 与用户一起研究开发, 提供从项目前期调研、开题立项、项目进展中和成果验收的全过程的文献检索服务, 在项目中承担信息过滤、内容分析等作用, 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 从海量文献中筛选符合课题要求的文献, 以多种形式不定期地提供给用户, 为课题研究做好信息支撑。
3.3.4 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 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科技信息机构还应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合作的桥梁, 促进技术合作, 构筑产学研的合作平台。
3.4 面向高校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 高校图书馆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资源建设、软硬件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陕西省80%的资源都集中在高校, 尤其是“985”及“211”等重点高校自身的文献资源保障率较高。但这么丰富的资源, 如果仅为本校的师生利用, 就无法达到效益最大化, 所以高校应与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 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 携手为社会用户提供文献服务。例如2004年6月, 由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牵头, 集成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省内10余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 搭建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系统--“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面向全社会提供文献服务。
4 结语
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要更多地将自身已有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转换为可向用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 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断调整服务策略, 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与产品, 探索出一条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的途径。
摘要:文章概述了各级科技信息研究所服务模式的现状, 并分析了目前信息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探讨建立基于用户的服务模式。作者以陕西地区用户为例, 提出将用户划分为四类 (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 , 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整合现有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等, 建立为不同用户提供“专有”的文献与知识服务模式。
关键词: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信息服务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1931.htm.
[2]李勇.提高地市科技情报机构服务创新能力思考[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06, (6) :41-44.
[3]叶辅靖, 刘颂, 马强等.美国和英国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比较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5) :65-70.
[4]颜端武, 戴建华, 徐丹丹.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32 (12) :14-19.
[5]王曰芬, 李鹏翔.图书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及评价研究 (Ⅰ) ——服务能力的内涵与构成[J].情报学报, 2010, 29 (6) :1087-1097.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康复科2012年6-12月收治的骨外伤和脑卒中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脑卒中为首次发作且无明显理解障碍,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骨外伤患者18例,脑卒中患者42例,将选取的骨外伤及脑卒中患者分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骨外伤患者均为男性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9例,年龄集中于20~40岁,平均年龄(30.16±12.42)岁。脑卒中患者中试验组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46±12.65)岁,男性18例,女性4例;对照组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34±11.55)岁,男性17例,女性3例。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病情严重程度、医嘱执行情况等一般资料,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骨外伤患者均因外在因素造成伤害,伤及部位以四肢和骨关节为主;脑卒中患者均为首发病例,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骨外伤患者医疗期后一年再康复者,骨关节置换者;脑卒中患者伴严重并发症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是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其中试验组进行优质康复护理服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
1.3.1 常规康复护理
包括常规卫生护理、康复护理技术、康复功能评估、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护理等一般护理。
1.3.2 优质康复护理
(1)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新理念,通过护士的爱心与责任心来让患者安心、放心。(2)根据患者实践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患者为核心,把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3)落实常规护理,深化优质康复护理服务,严格按照护理项目、质量标准和规范完成护理工作;(4)心理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5)功能康复训练,辅助患者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巩固康复疗效;(6)人文关怀,改称呼,礼貌、微笑待人,不定时与患者进行互动。
1.4 观察指标
通过1个月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后,评价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调查医嘱执行情况,日常活动能力评价数据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调查获取,比较分析不同护理服务的疗效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包,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过优质康复护理服务,骨外伤患者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和脑卒中患者基础性日常活动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执行医嘱情况,骨外伤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脑卒中患者经过优质康复护理后,按照护士要求执行医嘱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服务文化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尊重生命,维护患者尊严,保护患者隐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亲人来照顾[1]。本研究通过比较优质康复护理与常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效果,发现接受优质康复护理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提高。从不同疾病患者康复情况分析发现,骨外伤患者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但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差异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患者均为青壮年,均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同时,四肢骨骼外伤对患者翻身、转移等功能性活动能力影响不大。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主要反应维持人独立生活所进行的活动,优质康复护理具有这方面的康复训练及引导服务。考虑到脑卒中患者病情及行动不便等实际情况,固只评价基础性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显示优质康复护理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P<0.05)。说明脑卒中患者进行优质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减轻患者及家属负担。
骨外伤两组患者医嘱执行情况无明显差异,这与研究对象的年龄及疾病认识有关。由于骨外伤患者年龄均为20~40岁,具有自主性,对医嘱执行力强。对不执行医嘱的个例,可能与患者自身对治疗及护理方案存在异议或无接受意愿等因素有关。脑卒中患者接受优质康复护理后,医嘱执行例数有明显增多,而且愿意与护士沟通,主动执行护士交代的治疗并配合其他相关康复护理,这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与袁姝[2]的研究结论一致。对康复患者进行优质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和自理能力。而长期坚持优质护理既能促进护患关系更加和谐[3],又能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陆皓.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6):1206.
[2]袁姝.优质护理服务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61.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 篇9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 研究其科技发展及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过程和模式, 对于探讨我国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法律政策、具体案例分析美国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 为我国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美国科技发展状况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2007年, 美国持续经济增长的好势头, GDP增长3%, 失业率4.5%, 在工业发达国家 (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 中GDP总量最大、增幅最多、失业率仅略高于日本。其高速可持续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制环境、为数众多的顶级人才、强大的研究开发投入及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之间良好的分工协作等主要因素。可以认为: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 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要素流动畅通。
美国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与产出均让全球瞩目。美国政府和产业界都投入巨资开展研究开发。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4年美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3121亿美元, 占GDP的2.7%。其中, 联邦政府投入934亿美元 (占29.9%) , 产业界投入1990亿美元 (占63.8%) 。2002年, 美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约占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43%, 超过所有其他七国集团国家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 的总和。
美国科技人才济济,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也吸引了大量全球的顶尖人才。2003年, 美国约有493万学士以上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被政府、大学、工业和科研单位雇佣, 其中25%在外国出生, 在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雇员中, 40%出生于国外。
2003年美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科学与工程论文达20多万篇, 占全球的30.3%。被全球引用的科学与工程论文达184万篇, 占全球被引用论文总数的42.4%。200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国际专利申请中, 美国占33.6%, 达到45 111件。2004年, 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美国境内产生的发明专利84271项。
强大的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力投入也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从整体上看:美国不容置疑地是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2006年度的诺贝尔三大科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 被美国人尽收囊中, 再次震撼全世界。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2006》, 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2006年1月,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美国竞争力计划”, 认为美国的经济力量及其在全球范围的领导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围绕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的利用, 美国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科技服务创新。其中通过在境外设立机构, 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是保持和提高综合国力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美国科技服务机构的分类
美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科技创新创业中发挥着桥梁和润滑剂的重要作用, 主要是为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 主要表现类型包括技术咨询或经纪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技术评估组织、技术测试与示范机构等。这些科技服务机构很少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 大部分依托于大学、研究机构、协会、学会、政府部门、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律师事务所。
美国的科技服务机构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政府层面、行业协会、民间团体。
第一层次是政府设立的综合性服务机构。美国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在技术创新服务活动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具体而言, 国会中的相关常设委员会为技术创新服务提供法律依据;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技术创新服务活动营造环境;各行政部门和小企业管理局等独立机构为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提供具体的支持与辅导, 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支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这类机构包括中小企业管理局、各种服务于技术创新服务的机构等, 它们大多是联邦财政预算支持的、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
第二层是行业协会, 这些组织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行业协会为例, 美国《经济学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它们大多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按照各自需要自下而上自发组织起来的, 如各行业商会等。
第三层是民间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它们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为宗旨。
三、美国相关政策
美国各级州政府及联邦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首先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 作为保障和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根本性的措施。同时, 由于科技服务机构的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 因此, 针对不同的科技服务机构类型和业务领域, 政府扮演不同的角色。
1、围绕技术转移和商业化, 制定相应的法规, 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美国陆续推出《贝尔-多尔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联邦技术转让法》、《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等多部法律, 扫除创新主体的创新障碍、营造创新主体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保护创新主体的经济利益。
2、直接资助建立国家科技服务机构。譬如, 在技术转让方面, 成立了国家技术转让中心 (NTTC) 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 (FLC) 。此外, 美国政府对科技信息传播和技术标准制定也非常重视, 专门资助成立了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 (NTIS) 和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 (NIST) 。政府认为, 科技信息传播是公共性的事业, 能使全社会受益, 同时其直接商业价值不明显, 故需要政府推动。行业和工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也需要一个超越具体企业利益之上、不偏不倚的协调和组织者, 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国际协调, 这个角色也非政府莫属。
3、给予非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优惠政策。美国的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机构, 因此, 它们能享受政府对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一系列政策优惠, 当然, 这种优惠并不特别针对科技服务机构, 而是适用于一切非营利机构。
4、对于商业性科技服务机构, 和对其他一切商业性机构一样, 采取市场经济政策, 政府基本上不采取任何干预或扶植政策。管理的重点在于采取法律和法规手段, 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5、以计划等形式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更多地是以计划为载体推进的, 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各类科技服务的组织网络, 从整体上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
6、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美国的很多协会支持和从事合作和研究开发活动, 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促进标准的建立或分享竞争前技术研究成果等。应当说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成绩是美国推动这一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美国政府通过修改法案和金融激励措施鼓励建立工业联盟。1984年以前, 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直接阻碍此类联盟的成立。此外, 联邦政府通过投资直接支持研究联盟的成立。
四、美国科技服务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模式
美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多以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或办事处形式存在, 如微软、I B M、H P、D E L L、F O R D等百余家美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机构, 这些机构面向中国、服务于美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发展, 从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实现公司的合理化经营, 降低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市场、利用中国人才。微软和麦肯锡两家跨国公司是成功的案例。
1、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 微软公司投资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这一战略投资显示了微软公司对中国及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巨大信心和对本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郑重承诺。
自1998年11月5日成立以来, 微软亚洲研究院发展极其迅速。目前已经聚集了数字多媒体、多通道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数字娱乐、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的300多位优秀的科研技术人员。他们中的许多领军人物是从海外归来、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年轻学者。研究院成立近九年来已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超过1200篇, 并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
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人才培养、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等合作形式与中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 微软亚洲研究院“明日之星”实习生项目已累计接待两千余名实习生, 有效地配合了高校课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此外, 微软亚洲研究院与1 0所高校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极大地提高了这些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2005年10月28日, 微软公司与中国教育部续签《中国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 该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第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正式展开“长城计划”第二期的合作。与此同时, 微软亚洲研究院也一直关注着整个亚太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目前已和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设立首先确保了其对中国及亚太地区顶尖人才的考察和使用, 很多实习生最终的就业就选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确保了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其次, 通过与中国及亚太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高等院校的合作, 确保微软在中国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对其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巧妙的攻关手段。
2、麦肯锡咨询公司
麦肯锡 (MCKINSEY) 是全球最著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是美国1926年成立的专门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服务的国际性公司。目前, 麦肯锡有遍及38个国家的74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的咨询业务反映了各国的特色, 同时又在共同理念指导下工作, 在职业方式、工作质量、人才素质乃至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麦肯锡的所有公司都遵循共同的标准。
麦肯锡公司增加价值的项目实施包括:帮助公司确定其战略, 评估新市场和地理区域, 采用严谨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方法认真审核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 并分析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为现在的国内企业设计全球扩展战略;以行业中全球的最佳做法和适合中国的方法为基础, 为客户设计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系统;为出现损失的企业制订扭亏增盈计划;为中国和国际公司确定潜在合作者, 将他们排定优先次序并帮助谈判;为培训销售队伍及其他方面设计和实施建立技能的计划;设计和执行现代分销商管理系统。
麦肯锡主要工作原则和模式如下:
(1) 在承接任何项目之前, 麦肯锡会尽可能确保该项目确实可对客户提供获得重大利益的机会和没有实质性的实施障碍。
(2) 在咨询过程中, 公司尽力和客户组织的成员密切合作。总是尽早对期望达成的项目效果建立共识, 在项目过程中经常与客户公司主管们针对项目进度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针对项目探讨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各种可行的方法以及实现变革的时间进度等问题, 公司会设法在客户组织内的各层次建立对这些看法的共识。这种做法使在项目终期提出建议方案时, 能够自然地使公司各层了解、接受并支持所提出的建议方案。
(3) 麦肯锡和客户共同解决问题, 而非“替”客户解决问题。根据此项方针, 项目工作完全采取与客户通力合作的方式, 利用客户方面的业务知识和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知识。在适当的时候, 要求客户指派人员全职或兼职地参与项目研究。这样的安排方式能带来非常重要的利益。首先, 该方法可大幅度提高项目咨询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客户的费用, 尤其在项目收集事实数据的阶段;其次, 客户人员投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建立起的决心与承诺将有助于方案的有效实施。此外, 这种合作方式还可以使麦肯锡向客户成员传授现代管理技能。
(4) 如果没有帮助客户采取必要且经济有效的步骤, 确保实现真正的变革和影响, 则认为麦肯锡的工作并没有完成。参与项目实施的第一步是协助客户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与时间表。至于今后是否会更广泛地参与执行计划则视客户的需求而定。例如, 麦肯锡参与项目实施可能仅限于监督由客户人员实施的计划进度与成果, 即兼职的项目支援。或者, 有时候客户会需要麦肯锡更多的投入, 麦肯锡便可能协助培训客户人员, 或者协助建立并支持客户的计划执行小组。另外, 麦肯锡可以协助客户开展试点, 进行测试、建立模型、或者对新方案、新程序及新的组织调整进行模拟。
(5) 麦肯锡公司要为客户所有信息保密的原则。同时也对任何个人所表达的敏感性意见保密。公司内部人员必须接受专门训练, 保证在任何场合都不透露客户信息;为某一特定客户服务的项目小组在两年之内不能为这一客户的竞争对手服务;公司内项目资料互相封锁, 调用资料要经董事批准。
围绕其核心业务, 麦肯锡工作原则事实上就是其自身的运行模式。麦肯锡公司的运行模式科学的回避风险, 充分重视发挥客户的作用, 突出诚信、技能、专业、实效的特点。麦肯锡多年持续占领咨询市场的头把交椅, 其运行模式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综合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五、美国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启示
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是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基础, 是保证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对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科技服务机构有十分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特别是对科技服务机构营利和非营利的界定十分严格, 相应的政策也有很大不同。培养科技服务机构在本国的大力发展, 鼓励其根据需要在海外设立机构, 选用合适的人才、扩大美国企业和产品在国外的知名度、占领海外市场, 维持其技术和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及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设立给我国的启示有如下两点:创造规范的法律法规环境, 引导和扶持科技服务机构的茁壮成长, 形成科技服务机构的特色和自主发展机制;科技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是多面手, 对技术和市场要有深刻认识和体会, 能谈判、能发现用户的需求、能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并站在更高的角度给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世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概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国内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新华出版社
[3]《主要国家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模式研究》报告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推荐阅读:
康复机构06-30
康复机构管理08-02
北京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名单06-13
社区康复模式10-27
社区家庭康复模式论文10-19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05-12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06-15
康复服务系统05-27
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09-03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