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服务系统(精选12篇)
康复服务系统 篇1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会服务现状及问题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萌芽于16世纪, 但“为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第三职能普遍为世人所接受, 却是在20世纪初期, 即“威斯康星思想”, 其内涵就是大学应该将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为社会服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起步较晚, 1984年潘慰元教授首次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 的责任, 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咨询服务。
目前职业院校逐步意识到院校间竞争的实质是社会服务水平的竞争, 竞相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就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来看, 工科专业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产品, 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地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 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如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及“三下乡”服务模式等。
卫生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内容也应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4个方面。但卫生职业院校与工科类职业院校区别非常大, 因其行业特点社会服务面较窄, 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1)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 教学科研能力强, 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培训及科研项目的愿望不强; (2) 行业准入标准高, 无法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开展社会服务; (3) 行业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制度不完善, 无相应的卫生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 难以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方面的服务。但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需求量增大, 护理专业以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为突破口, 进行初步尝试, 但尚不成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护理专业相比, 发展历史短, 面向行业服务面更窄。因此, 如何有效体现并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成为困扰康复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
2 找准切入点, 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 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 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 实现经济效益, 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模式。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应具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和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的3个基本功能[1]。由此可见, 卫生职业院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来实现。
3 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现实基础
3.1 社会康复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改善以及各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完善, 人口谱、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伴有功能障碍者增多, 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伤、残人数不断增加,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
3.2 社区康复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康复机构, 即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 仅能接收极少数有康复需求的患者, 康复机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 但收费较高, 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广、收费低廉、受益人群广。因此, 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胡向阳副主任在题为《推进社区康复, 夯实服务基础, 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应将社区康复站 (点) 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 依托基层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康复站 (点)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为其提供方便, 给予支持。
3.3 多种因素制约社区康复发展
(1) 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社区康复应该是在社区内实现所有的康复需求。实际上, 社区康复应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应着眼于以社区为载体, 通过社会资源整合, 使残障人士获得所需服务, 该服务或者来源于社区内的自生资源, 或者来源于外界的专业力量。 (2) 社区康复的定位没有从专业化角度考虑。传统社区康复是“就近、就便、简单、低成本、广覆盖”等, 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康复对立起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康复中, 其主力依赖的服务力量有两大类, 一类是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 (大部分是退休人员与家属) , 另一类是社区全科医生;前者对一般的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 而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转岗培训而来, 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也有欠缺, 严重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 (3) 康复经费短缺, 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也没有专项社区康复服务经费, 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特别是人力资源有限情况下, 如何实现社区康复专业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成为困扰社区康复管理者与服务者的难题。
3.4 专业化社区康复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 各地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机构承办的很少, 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民间的康复服务机构又很难得到社区康复管理者的信任, 管理者不愿意将资源放手;此外, 传统社区康复不依托机构进行。实质上社区康复要想做得有效果, 是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
3.5 社会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需求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当代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为服务内容多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2]。我国医疗服务内容层次可以概括为预防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及康复服务4个方面, 每一层次服务内容又可以分为若干服务内容层次。随着经济条件改善, 人们对身体功能健康的要求提高,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我们将调研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对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的需求上。课题组设计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调研问卷, 与苏家屯区残联合作, 对区域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 不同类型残疾的康复需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肢体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视力残疾康复。 (2) 康复服务内容层次分别为康复治疗 (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言语康复治疗) 、康复预防、康复宣传及教育、职业训练。 (3) 90%的残疾人希望能就近在社区内进行康复训练, 目前社区康复机构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 我们选择以专业化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 搭建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平台, 建设集教学、实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仿真实训、服务性实训的需要,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的功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趋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4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仿真实训和社区康复服务要求, 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布局、环境设计及设备规划,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投入资金300万元, 基地总使用面积713平方米。其中, 一楼服务性实训功能区400平方米, 呈现与社区康复中心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文化氛围, 设有导诊区、功能评定区、运动训练区、作业训练区、传统康复训练区、小儿脑瘫综合训练室、专家工作室;二楼理实一体仿真实训功能区313平方米, 完成理实一体教学及仿真实训, 包括运动疗法一体化实训室、物理因子 (含评定) 一体化实训室、作业疗法一体化实训室、言语疗法实训室。
4.2 构建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依托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器材和技术优势, 依托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人才优势, 依托学院、医院、社区的广泛社会资源优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分层次”是指服务内容分层次,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服务 (康复治疗) 、培训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康复技术培训) 、咨询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预防与宣传) 4个层次。其中人才培养又分为仿真实训、观摩实训、服务性实训3个层次;技术服务是在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技术支持及指导下,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 为区域内肢体残疾患者 (偏瘫、脑瘫) 提供免费的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 (运动、物理因子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培训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由专业教师为社区康复从业者、残疾患者家属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开展免费的实用社区康复技术培训, 每月1次;咨询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或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患者家庭,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家居环境改造咨询、心理咨询、康复教育等服务。
“多元化”是指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多元化, 不再只是单一的专业医疗机构、社区, 而是以学校为纽带, 搭建三方合作平台, 资源互惠互补, 为区域内有康复服务需求的人提供免费的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康复治疗服务;社区组织患者, 初步筛选患者, 协调管理患者;医院帮助筛选患者, 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通过专业化康复治疗服务、实用社区技术培训、社区科普讲堂、社区科普展览等形式, 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了社区康复工作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和社会效益, 2013年康复治疗技术集体被评为“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康复科普提升了我院周边社区残疾人、功能障碍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与其家属的家庭康复理念、康复意识,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及认可, 2014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被评为“辽宁省第九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1) :18-21.
[2]蔡立辉.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管理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1) :92-100.
康复服务系统 篇2
香港的康复服务,旨在协助残疾人士在其残疾程度容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体能、智力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1995年发表的《康复政策及服务白皮书》全面列出本港康复服务在未来10年及以后的发展政策。政府亦于1996年12月全面实施《残疾歧视条例》
(香港法例第487章)。该条 例为残疾人士提供法律依据,协助他们争取平等机会和解决受歧视和骚扰的问题。
根据政府统计处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进行的一项综合住户统计调查,当时全港有约361 300人身体活动能力受限制、视觉有困难、听觉有困难、言语有困难、患上精神病、患上自闭症、有特殊学习困难及/或有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由该处进行的另一项统计评估显示,本港的智障人士总数介乎67 000至87 000人左右。
政策制定及各项服务的协调:康复专员向劳工及福利局局长负责,职责是制定各项康复服务政策,并统筹所有政府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在这方面的策划及执行事宜。
康复咨询委员会就一切重要的康复政策及服务事宜向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提供意见,并协助政府监察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在香港实行的情况。委员会与其辖下三小组委员会,包括无障碍、就业及康复服务公众教育委员会,均由非官方人士出任主席。
劳工及福利局已于2007年年底发布《香港康复计划方案》,主要日的是为未来的康复政策和服务订定策略性的方针和优先次序。
各非政府机构提供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主要由政府资助。在2009/10,政府用于康复服务的开支(包括给予个别人士的财政资助)估计为195.8亿元,较2008/09的 开支增加4.8%。
预防与及早发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预防疾病及残疾的形成,其中包括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市民的认知、及早发现儿童的健康或发展问题和推行免疫接种计划。
卫生署辖下的母婴健康院透过幼儿健康及发展综合计划,为初生婴儿至五岁儿童提供儿童健康及发展监察服务,并为家长和儿童照顾者预早提供适切的指导。另外,健康院亦会为那些没有在医院接受听力普查测验的新生婴儿提供该项服务及为四岁的儿童提供由视光师/视觉矫正师进行的学前视力普查测验。专业的医护人员会有系统地监察儿童的健康及发展状况。于2008年12月起,母婴健康院与全港学前机构建立转介及回复制度,让学前机构老师可及早发现并转介有健康、发展或行为问题的儿童到母婴 健康院接受初步讦仙。至于卫生署辖下的学生健康服务则为小一及中二:学生提供听力筛查及为所有小学及中学学生提供视力筛查、而所有就读日校的中、小学生会安排进行每年的健康评估。这些服务是为配合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健康需要而设计,其中包括体格检验,与生长、营养、血压、脊柱、心理健康及行为等有关的普查;个别辅导及健康教育。教育局则推行『及早识别和辅导有学习困难的小一学生』计划及『及早识别和辅导有言语问题的学生』计划,帮助学校识别有学习困难及/或有言语问题的小一学生;并及早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辅导。
若发现儿童发展或健康问题,儿童会被转介至卫生署或医院管理局辖下的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教育局的特殊教育服务中心或专科医生作详细评估、治疗及跟进。特殊教育和训练:在教育、护理和训练残疾儿童方面,政府的方针是尽可能安排他们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接受教育。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共设有2613个名额,为两岁以下以及符合特定要求的两岁至六岁的残疾儿童提供早期训练课程。另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共设有1860个兼收弱能儿
童计划名额,以容纳轻度残疾的两岁至六岁儿童;而特殊幼儿中心共提供1757个名额,以收容中度及严重残疾的两岁至六岁儿童。这些为残疾儿童提供的学前服务由社会福利署津助,并山非政府机构营办。
对于残疾程度较轻微的学龄儿童,教育局会尽量安排他们在普通学校就读。他们会攫提供校本支持服务及特殊教育服务中心的跟进服务。而残疾程度严重的学童,则会安排在特殊学校就读。在2007/08学年,全港有53所为残疾儿童而设的特殊学校,包括两所视障儿童学校、两所听障儿童学校、—所肢体伤残儿童学校、41所智障儿童学校,以及一所医院学校。在这些特殊学校当中,有19所设有寄宿学额。
职业康复:职业训练局(职训局)辖下有三间由政府资助服务残疾人士的展亮技能训练中心,另外两所分别由两间非政府机构营办的综合职业训练中心提供453个名额。这些中心共设有1 013个(660个由职训局局提供)全日制训练学位其中266个是寄宿学位(包括120个由职训局局提供)。
展亮技能训练中心亦有提供采用弹性上课模式的短期课程,以配合各类残疾成年人士的就业需要。至于能进入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香港知专设计学院,青年学院及卓越培训发展中心就读的残疾人士,职业训练局会在他们学习期间提供特别的支持服务。
职业训练局亦通过展亮职业评估组和展亮辅助器材及 资源中心提供其它辅助服务。职业评估组负责评估个别残疾人士的能力倾向、潜质和能力,以便为他们拟定就业计
划。展亮辅助器材及资源中心就因应残疾人十的需要设计和改装辅助器材,提供技术意见。
职业培训:雇员再培训局是一个独立法定机构,负责提供培训课程和就业跟进服务,以提升本地劳动人口(学历于副学位程度或以下者)的技能、质素、可就业性、及竞争力。局方特别为残疾及工伤康复人士开办再培训课程,协助他们投入劳动力市场,贡献社会。于局方约115间委任培训机构网络中,有14间专门为这个组群提供训练课程。局方开办的课程分三大类别:旨在帮助失业人士透过适切的技能训练及就业跟进服务投入劳动市场之就业挂钩课程、协助失业及在职人十提升职业技能的『新技能提升计划』课程、以及旨在提升整体劳动人口质素的通用技能培训课程,包括语文(英语、中文、普通话)、商业运算、信息科 技应用、及个人素养等。
为了让导师能有效地跟进个别学员的学习进度,为残疾及工伤及职业病康复人士而设的就业挂钩课程之课时一般较长,每班人数亦会较少。培训机构因应个别学员不同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深入的工作能力评估,为未来就业提供技术训练,以及工作适应、心态调整及就业方面之辅导。在技能训练方面,为确保学员能掌握相关行业之所需技能,在实操训练方面会安排较多课时。
于2012—13内,局方为这个组群提供54项课程,涵盖的范畴包括中医保健业、饮食业、家居服务业、社会服务业、零售业、商业、环境服务业、印刷及出版业、信息及通讯科技业、物业管理及保安业、保险业、物流以及职业语文和信息科技应用等通用技能课程。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共有1578名学员完成培训课程,约有七成就业挂钩课程学员于完成课程后成功重投劳动力市场。为扩阔残疾人士报读课程的选择,该局设有『培训设施资助金』及『学习支持服务资助金』,欢迎其委任培训机构申请以购置有关设施或提供支持服务,达致伤健共融的教学环境。
政府亦协助残疾人士找寻工作。劳工处展能就业科专责为适合公开就业的残疾人士提供就业服务。
在2012年,共有2686名残疾人士到展能就业科登记,该科共记录得2 512宗就业个案。同时,展能就业科推行名为“就业展才能计划”的就业计划,该计划为残疾求职者提供职前培训,以加强他们的获聘机会,并透过向雇主发放津贴,鼓励雇主聘用残疾人士。此外,社会福利署又透过『创业展才能』计划,拨款1.5亿元支持非政府机构创办小 型企业,条件是获资助的业务所中聘用的员工,最少须有50%为残疾人士。
至于那些不能或暂时未能于公开市场就业的残疾人士政府为他们开设了5051个庇护工场名额、4257个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名额、1 633个辅助就业名额、432个残疾人士在职培训计划名额及311个“阳光路上”培训计划名额。此外,还设有4801个中度及严重智障人士展能中心名额。另外,自2010年10月起,政府在全港各区亦没有新成立的精神健康综合小区中心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日间训练活动。医疗康复: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为受伤或发病导致机能受损的病人(例如中风)提供医疗康复。康复服务需在疾病的急性期病人医疗情况稳定后开始,以便在医院环境下,由跨专科医疗人员协助病人及早恢复活动及接受功能再培训。自2002年开始,医管局于急症医院内逐步设立了 14个中风病房,以加强中风服务,为须接受及早介入的病人提供护理。目前,所有联网内共有急性中风病床约250张。
医管局同时亦于其延续护理医院、日间及门诊诊所,为需要中期功能及心理社交培训的病人,捉供专科主导的康复计划,例如肺康复、骨科、老人科及心脏康复。此外,并于港岛、九龙及大埔设立三间脊索受伤中心,为因脊索受伤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的病人提供专门康复服务。随着康复服务的持续规划发展,截至2013年6月,医管局提供超过4000张康复科病床。医管局有计划在未来几年于北大屿山以及明爱医院增设康复科病床。另外,截至2013年8月,医管局提供约860个老人日间医院名额。
康复病人即将完成疗程准备出院时,家居物理治疗师及职业治疗师会为他们进行出院前规划,确保残疾病人于出院后,家庭环境适合及有助持续居住及活动。视乎情况需要,并会进行家居装修及设置辅助设施。在这方面,非政府机构主办的小区支持服务,对病人的长期支持及协助病人重新融入小区,至为重要。医管局一直和福利机构的日间小区康复中心及其它康复服务紧密合作,确保病人从医院返回小区的过渡期间,仍可得到连贯的护理。
医管局辖下公立医院共设有39个病人资源中心,为长期病患者及其照顾者提供疾病信息,以及有关的支持服务。医管局的『健康信息天地』更藉着超过200个病友互助组织的强大网络,透过小区参与及自助互助概念,为小区中的长期病患者及其照顾者提供支持及教育,促进病者在小区中康复。此外,政府亦资助了小区复康网络的服务,该机构的六间小区中心,以提高器官残障人士及其家人的生活质素为目标。
医管局按普通科医院的联网安排,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面精神科护理服务。直至2013年3月31日计算,医管局共有3067张精神科病床,分设于10间医院内,为病患者提供住院服务。其它精神科服务设施包括精神科日间医院、专科门诊和小区精神科服务。另外,亦设有七个专责队伍小组为患上精神病的青少年提供及早诊断和治疗、七队预防长者自杀小组,以及在精神科医院为长期病患者设立特别的密集康复计划。医院的职业治疗师、社工和临床心理学
家亦提供康复服务,以协助离院病人更容易融入社会。
自2010年4月起,医管局在三个地区(葵青、观塘及元朗)为严重精神病患者推行个案管理计划。个案管理计划下的病人会由一个指定的个案经理跟进其护理。个案经理会与病人建立紧密的服务关系,按病人的需要和风险状况制订个别的护理计划。个案经理亦会在病人康复过程中一直与病人保持联系,并统筹和安排为病人提供适切服务。个案经理同时会评估监察病人的康复进展,当病人有精神病复发的迹象,会迅速安排病人接受治疗。此外,个案经理会与各个服务提供者紧密合作,特别是精神健康综合小区中心。在2012—13,医管局已把该计划扩展至共12个地区(东区、湾仔、中西区、南区、离岛区、九龙城、观塘、深水砂、葵青、沙山、屯门及元朗),使更多病人受惠。
目前为极度严重和严重智障人士提供护养服务的医院病床共有660张。医管局亦设有紧急临时收容服务,向那些面对紧急生活难题的严重智障人士提供临时护养服务,这项服务旨在减轻照顾者的乐力。此外,医管局亦提供外展医疗服务,与服务严重智障人士的各机构紧密合作,向其提供支持。
医务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署有431位医务社工驻于公立医院 和专科诊所,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援 助,协助他们处理或解决因疾病、创伤或残疾而引起的情绪及生活上的问题。作为临床小组的成员之一,医务社工担当联系医务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角色,协助病人康复和融入社会。为了尽力协助病人于家居环境康复,医务社工为其家人提供辅导以协助他们接受病人的残疾,以及处理因此而带来的照顾/关系/复康等问题。
社会康复服务:本港现有的社会康复服务种类繁多,包括辅导服务、房屋编配、训练、日间护理及住院照顾、交通安排、出入通道及设施、康乐与体育活动,以及发放福利津贴等。现时,普通伤残津贴额为每月1,450元,受惠的严重残疾人士约有103500人。至于需要家人不断照顾的严重残疾人士,则可获发高额伤残津贴,津贴额为每月2,900元,受惠人士约有18 800人。这两项津贴的申请人无须接受经济状况调查。残疾人士亦可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
『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没有不同的标准金额,以应付不同类别受助人的基本需要;此外,亦设有多项特别津贴,以应付受助人的特别需要。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申请人须接受经济状况调查。凡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人士,均不获发任何伤残津贴。
政府鼓励残疾人士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假如住所设施不能照顾因残疾而带来的特殊需要,残疾人士可根据房屋 委员会的“体恤安置计划”,申请入住公共房屋。
在残疾人士的院舍服务方面,社会福利署为残疾成年人士提供共8797个宿位,又为康复精神病人提供36间中途宿舍,共1 509个宿位,以及为长期精神病人提供6间长期护理院,共1 507个宿位。此外,该署透过『私营残疾人士院舍买位先导计划』,提供额外245个资助宿位。
该署已采用计算机化的『康复服务中央转介系统』处理服务申请,并推行暂顾服务、紧急安置服务、收容所、日间小区康复中心、四肢瘫痪病人过渡期护理支持中心、残疾人士地区支持中心、租赁商州车辆接送服务、残疾儿童暂托服务、家长/亲属资源中心及一系列小区支持服务。此外,该署亦在2010年10月起,在全港各区成立精神健康综合小区中心,为有需要的精神病康复者、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士、他们的家人/照顾者及居住当区的居民,提供由及早预防以至危机管理的一站式、地区为本和便捷的小区支持及康复服务。
《残疾人士院舍条例》(香港法例第613章)于2011年11月18日起实施,旨在透过由社会福利署署长管理的发牌制度,管制残疾人士院舍。政府会在有需要时为残疾人士提供免费或资助特殊交通服务。现时,一间非政府机构接受政府的资助营办129辆复康巴士,提供固定路线、穿梭巴士及电话预约服务,为使用一般公共交通工具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士提供点对点的特别交通服务。此外,残疾驾驶人士可享用多种优惠措施。
脑卒中后遗症的系统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系統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57-02
脑卒中急性发作治疗后常伴有后遗症或致残,干扰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自理能力[1-2]。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恢复,但既往使用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效果一般,并不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近几年提出了一种以全方位护理为原则的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可加强功能恢复,提高认知、运动等能力,更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本研究2011年入院的73例患者均采用了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具体的康复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因脑卒中发病所引起后遗症患者的护理资料,2010年入院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平均(57.8±9.7)岁;缺血性病症65.3%,出血性病症34.7%。2011年入院的73例患者为观察组,男48例,女25例,年龄34~79岁,平均(57.4±10.1)岁;缺血性病症68.5%,出血性病症31.5%。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康复护理方法:给予康复指导,告知注意事项并进行日常行为康复方法训练;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系统康复护理方法,实施康复宣教、心理护理、理疗康复、功能训练等措施,对比各组的康复情况。具体如下。
1.2.1?康复宣教?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都需要给予阶段性的康复宣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饮食指导:以蔬菜、水果为主要的食谱结构,戒烟酒,日常多为清淡口味,减少甜食摄入,培养规律性饮食习惯。(2)增加运动:以运动量较轻的户外活动为宜,坚持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3)情绪控制,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气血上逆[2],不但不利于病情控制,还易诱发疾病。避免出现大喜或大悲等影响病情的情绪,尽量保持心态平和。
1.2.2?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患者的康复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尽量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增加家属的参与,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加强康复效果。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为家属的情绪变化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焦虑等负面情绪更加严重,干扰语言等能力的恢复。针对各个阶段会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精神安慰,帮助患者分析康复困难产生的原因,保持其继续训练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
1.2.3?理疗康复?针对患者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康复方法,在进行主动训练的同时还应配合其他理疗方法以加强康复效果,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3]。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仪器疗法(中频理疗仪)、推拿、针灸(辨证施治[3])等理疗康复方法。
1.2.4?功能训练?遵循早期实施、因人适宜、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先从轻微的协调运动开始,然后过度到躯干训练,最后为四肢负重训练[4]。先以恢复肌力为主要目标,当可达到Ⅲ级标准则可以增加肢体协调性为目标。在训练单一动作时可适当结合一些姿势转换训练,以提高肌群配合度。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日常行为锻炼,不但可以提高自理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其康复信心[5]。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20.5%可正常工作,79.5%可完全自理,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针对因脑卒中发病所引起后遗症的患者,可通过实施系统康复护理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从而提高自理能力[6]。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宣教、心理护理、理疗康复、功能训练等措施,20.5%(15/73)可正常工作,79.5%(58/73)可完全自理,证实了系统康复护理的作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杏兰.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94-96.
[2] 覃艳玲,曾海涓,赵先旺,等.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康复护理效果评价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 (4):113-114.
[3] 左国新,王美秀,劳汝明,等.针灸配合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1):57-59.
[4] 乐琳,郭钢花,李哲.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疗效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8.
[5] 高二爱.脑卒中患者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71.
[6] 袁利云.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97.
多功能颈椎康复系统功能简介 篇4
该设备包括头部组件、患者身体定位座椅、电脑工作站、软件系统等,头部组件配有负载单元来测定等长力量,使用分压计来测定在旋转、屈曲、伸展运动位面下的位置,通过特殊设计的头部固定支架可三维调节,在设定的活动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左右旋转,可将颈部所有的运动方式分离出来,进而客观准确地测定颈部的活动范围和力量,包括颈部的旋转、前屈、后伸和侧屈等运动,以及组合运动,可进行颈部对角线方向的运动,例如,可以在右旋25℃的位置进行前屈训练。头部固定支架配有开闭铰链环,方便患者进出该设备。评定和训练配重按0.1 kg递增。座椅可前后调节和腰椎定位,适合不同腿长的患者,座椅上手臂支架的高度和宽度可进行调整,肩胛骨支托的高度可调整。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并通过无线射频发送到电脑工作站,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MCU运用国际上认可的墨尔本方案(Melbourne Protocol)设计而成的评估和训练的软件系统。
系统用于测试时主要用于活动范围和力量测试。颈椎活动范围测试方案可进行所有运动维度的活动范围测定,包括前屈、旋转、侧屈、后伸活动范围测试,除了能对活动范围进行量化外,还可测定在任意角度任意活动范围的等长力量。力量测试方案包括患者颈椎中立位等长力量测试、颈椎25℃等长力量测试、颈椎45℃等长力量测试,还可创建自定义颈椎整体测试方案,包括最长测试时间、测试间歇时间、体位变换间歇时间、初始固定旋转角度、初始固定的前屈后伸角度、前屈后伸阈值、旋转阈值、每侧疼痛评定等,系统软件自动生成等长力量测试报告、活动范围测试报告和评估报告。通过对患者活动范围和力量的测试,帮助判断患者的颈部肌力异常状况的程度以及和健侧的差异,帮助判断患者疼痛的原因,找出受损肌肉及程度,可以测试获得关节损伤后全关节活动度内肌力的图样、疼痛点,准确地测定关节活动度,提供患者颈椎康复程度的数据资料,同时MCU配备几十种评估量表,可以对患者颈椎功能进行详尽和科学的评估。
系统用于训练治疗时,系统软件中的颈椎训练方案可以允许治疗师为他们的病人创建个性化的颈椎训练程序,这个训练程序包括从基础到高级的训练,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系统可进行所有运动维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在任一测定的活动范围进行累进的阻力训练,如同活动范围的测试,可以在旋转和屈曲的任意组合方式下进行阻力训练。在训练中,可以限定活动范围,此外还可增加额外的活动角度进行屈曲、伸展和侧曲等运动。系统还可提供训练进程力量和活动范围的分析报告。因此,临床上可在全关节活动度的范围进行安全高效的颈部肌力训练,进行安全的渐进式的颈椎关节活动度拉伸治疗,可在安全的关节活动范围,避开疼痛区域进行肌力训练,还可进行主动肌、拮抗肌及侧颈部肌肉协调的训练,为损伤部位提供精细的康复治疗。
我院临床上使用 MCU进行墨尔本方案治疗的病人,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肌力和活动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此外,MCU的肌力动态训练治疗方案可以与治疗师在颈椎康复的治疗中使用的手法治疗相结合,并对这种治疗的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Kay.T.M,Gross,A,Santaguida,P.L.etal.(2005),Ex-ercise for mechanical neck disorder,Cochrane Database Sys-tem Review,7(20),3.
康复中心服务方案(本站推荐) 篇5
服务方案
康复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体系,才能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通知精神,推动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持续发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结合我县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设计以下工作方案。
我县残疾人基本状况是残疾人人口数量大,分布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在县委、县政府、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服务,因我中心首次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由于多方面因素、条件限制,康复工作还要面临诸多未知问题,任重道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我市创建残疾示范基地实施意见指示精神,努力促进本中心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发展,以满足广大残疾人康复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和挖掘本区域社会资源,扩大康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提供工作平台,形成运作格局,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工作原则
(一)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兼顾多样性康复需求,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同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残疾人高层次、多样性的康复需求。
(二)坚持社会参入与卫生院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卫生院为主导,各卫生服务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三)实施重点残疾人群(儿童)康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通过社区与家庭康复,提供基础性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儿童逐渐康复。
(四)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拓展康复服务新领域,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提高康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新需求。
三、服务方法
康复服务工作形式的多样化将赋予这项工作具有生命力,我们将在三个层面上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康复服务,避免出现重复单一的机械式的工作而被残疾人否认。三个层面分别为“中心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关爱”。
1、中心康复
中心康复是指适用于一些具有生理功能恢复可能性较大且功能恢复后对提高生命质量有很大帮助的残疾人,但是康复过程需要一定的康复器材而且这些器材是不可能上门提供的,需要残疾人到康复中心来进行康复训练的。
2、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适用于大部分残疾人,这些残疾人一般不需要专业的康复器材,可以通过参加健康体检、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行为指导、个性化心理疏导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达到生理及心理上的康复。这类形式的康复服务由社区康复指导医生及残联专干共同完成。
3、家庭关爱
家庭关爱可分为二个阶段循环地进行。首先,每年在确定康复服务人群前进行一次摸底,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及特殊需求,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针对性的体格检查,这项工作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另一方面为我们确定被康复对象有了科学的依据。其次,我们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卧病在床且到中心康复有困难的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
四、工作目标
通过挖掘和利用康复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出残疾
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的管理模式、经济实用的康复技术、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建立起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广大残疾人在基层直接享受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工作得到稳定持续发展。
五、工作内容
通过综合的医疗措施,对残疾人进行治疗、辅助、训练、辅导,来补偿、提高或者恢复残疾人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以消除或减轻残疾造成社会后果,从而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身条件。
(一)康复服务。
1、康复医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训练指导服务。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练效果。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供应服务。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代购、租赁、出借、使用指导等服务。
(二)康复训练。
重点开展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1、肢体康复训练对象为偏瘫、截瘫、截肢、儿麻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三个方面。
2、脑瘫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脑损伤或脑发育障碍所致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残疾儿童。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和生活活动四个方面。
3、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建立工作指导小组。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在政府的协助下开展工作。
2、制订方案、计划。制订工作方案,拟定工作计划、制度和职责等。
3、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讨论并通过实施方案。
4、配置人员、场地。
(1)本中心配备2名专职康复指导员。
(2)本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统一挂牌、统一标志、统一上墙资料。
(3)本中心配备训练服务场所,统一挂牌、统一标志、统一上墙资料。
(二)实施阶段
1、建立完善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1)组织管理网络。
由中心主任,中心医生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职能负责组织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调查,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基层康复站,组织康复对象开展康复训练,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主要负责社区康复的具体工作和康复计划的实施。
(2)技术指导网络。
以本中心为依托,设立康复服务组,组长由本中心主任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社区的康复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康复员由本中心医生担任。负责指导帮助本街道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3)训练与服务网络。
建立以残疾人家庭为基础、社区康复站为骨干、康复服务指导机构为依靠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将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公共卫生工作议程,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层力量,依托医疗预防保健网、社区服务网、镇村组织网、残疾人组织机构、福利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立各类社区康复站。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残疾人状况调查和康复需求调查,纳入当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提出康复建议,落实安排,做好康复训练、咨询转介等工作。
2、组织培训,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1)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主要包括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管理方法、基础的康复训练常识以及康复训练与服务用表的填写、使用说明等。(2)康复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
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等,并使其掌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的使用,以及训练器具应用等知识。(3)服务站康复员的业务培训。
主要包括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传授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和评估的方法及如何规范填写表卡等。
3、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要利用会议、黑板报、宣传窗、广播等形式,对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活动的意义、内容及康复需求调查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残疾人及其家庭积极参加的社会康复氛围。
4、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抽调人员,组织精干的康复需求和康复资源调查组,根据调查的项目,对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家庭的康复需求及辖区内的康复资源进行调查,并建档立卡。
5、筛选康复需求人员,确定康复训练对象。
根据调查掌握的康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按照需求确定训练、服务项目和措施。
6、提供训练与服务。
(1)对筛选的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功能评估,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做好康复训练档案的记录。
(2)对掌握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供应、转介咨询的康复服务,做好康复服务的记录。
(3)对辖区内的康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供优惠周到的服务。
(4)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对由于经济等因素不能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但需要康复和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要提供优惠或无偿的服务,使社区内各类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重点康复和基础康复服务。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残疾预防
在经常性宣传的基础上,要利用“爱耳日”、“爱眼日”和“精神卫生日”等特定时机,开展特定专题的重点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残疾预防意识,自觉接受针对出生缺陷、地方病、麻风病、药物中毒、意外伤害等致残因素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残疾发生率。本中心的康复人员,在对残疾人及其家属开展康复服务时,要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宣传教育,传授康复方法,提高残疾人自我康复意识。要建立健全出生缺陷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积极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预防残疾程度的加重。
康复服务系统 篇6
【关键词】系统健康教育;骨伤;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94-0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正逐步成为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骨伤疾病康复时间长,自理能力下降,残疾率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没得到正确指导,往往影响病情的预后。所以骨伤科护理工作从疾病治疗为重心逐步转向以功能锻炼、预防保健为重心的范畴[1]。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降低伤残率。2004年1月-2005年1月本科对收治的骨伤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并與常规健康教育进行效果比较,结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5年1月本科共收治462例骨伤病人。年龄3岁-90岁。男性320例,女性142例。开放性骨折98例,闭合性骨折364例。骨折内固定整复378例,外固定支架整复64例,髋关节置换2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常规手术。
1.2 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231病例。对照组按传统的随机教育方式,即在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给予随机健康教育: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常规的疾病知识及功能锻炼方法。观察组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方法,按护理程序五个步骤惯性运行:即入院后系统地收集病人的病情、心理状、工作性质、文化层次等各方面资料进行评估病人的病情、心理状态、对教育的理解能力及欲望等来确立符合病人健康教育诊断,并确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按年龄、文化层次制定教育方案并实施。每个病人都备录实施教育教程并记录教育效果。达不到效果的,分析原因后再评估-制定方案-实施-评价。出院前一天主要调查总评以下几点(1)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达标率(自行设计本病的知识测试题问卷,让患者及家属复述有关知识和功能锻炼的方法,得分≥80分为健康教育达标)(2)各种并发症发生率。(3)护理服务满意度(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2 结果 观察组病人的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下表:
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3.1 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系统健康教育的优点是在于有计划、有评价连贯的教育。是综合、动态、具有反馈功能的教育活动。护士及时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反馈康复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使病人更深刻了解骨伤疾病知识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康复效果事半功倍。
3.2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骨伤科病人多为青壮年意外伤,心理压力大,求治心切,期望值高,盲目锻炼。患者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问题[2]。系统健康教育有评估、评价、有反馈,可动态了解病人健康问题,对行为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制定最优教育方案,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疾病康复。
3.3 丰富了护士专业知识: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要有成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必须涉及范围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技巧,完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能力[3]。
3.4 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满意度:系统健康教育的评估、目标、实施、评估反馈,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是护患双边活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增加了护士与病人交流时间,缩短了护患之间的心理差距,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 小结 骨伤科病人的健康教育决定病人康复程度和速度,决定着病人以后的生存质量[4] 。系统健康教育有目的、反馈、有评价的动态教育,有效达成护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波曼。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骨科创伤杂志,2007,9(1):99-100.
[2] 程韶,吴懿玲.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2,8(11):847.
[3] 李雪萍.护士长在健康教育中的管理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3:155.
康复服务系统 篇7
关键词:远程康复,信息采集,模糊控制,智能控制
1 引 言
远程康复是一项现代信息及通信技术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课题,它可以被定义为:在综合运用通信、远程感知、远程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远方康复医疗服务[1]。
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出发点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是将远程康复系统当作一种通信手段,来消除辅助器具评价专家与远方残疾人士之间的空间障碍,对如何把远程康复系统本身作为一种辅助器具评价诊断系统,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等方面,虽有所提及,但尚未作实质性研究[2,3,4]。 国内在这方面的产品,仅见深圳残联自行研制开发的全国第一个残疾人远程康复系统的报导,该系统着眼于专家和病人的沟通与交流,使残疾人在网上可以向专家进行康复咨询,得到康复方面的建议。
从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各方的研究都有较大局限,均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进行远程康复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远程康复系统中,信息采集系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远距离对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其实现效果的优劣,实现速度的快慢,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远程康复信息采集系统是多变量、非线性的时变系统,很难建立整个同步控制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就需要利用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模糊控制。
2 远程康复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构成
远程康复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就是一个辅助摄像用的机器人,它可以接受指令以某条空间曲线为路径来观察患者。此控制系统主要由两个功能模块来实现,一是现场站点的PC机,通过Internet来接收远方站点的控制命令,经过模糊控制算法处理之后,再通过RS 232串口传给单片机处理系统,来控制小车、云台、摄像机的运动。另外现场站点的PC机还可以将从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信息根据要求进行处理,再通过Internet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远方站点,供远方的康复专家和辅助设计厂商诊断、设计之用。二是单片机控制系统,主要用来控制小车、云台、摄像机的运动,使其能够到达合适的方位,以便远方康复专家不受时空限制、实时地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远程诊断和评估。单片机控制系统还可以对检测电机到位等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将控制模糊控制系统执行单元的情况反馈给远方站点。简单来说,此模糊控制系统主要实现自动控制装载信息采集装置的小车、带动摄像机的云台和摄像机的运动,根据要求采集实时视频或图像信息,供诊断和辅助产品设计之用[5]。
3 远程康复信息采集系统的模糊控制设计
3.1 信息采集系统的模糊控制策略
本系统的输入变量为:小车到目标的转向角,小车到目标的距离,云台距离目标的高度,摄像机与目标的方向角和距离,一共6个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为:小车舵电机的运行速度、方向,小车驱动电机的运行速度、方向,带动云台上下运动的电机的运行速度、方向和云台的四个转向一共10个输出变量。所以该信息采集系统初步控制对象就有6个输入变量和10个输出变量,属于多输入-多输出结构的模糊控制器[6,7,8]。
通过模糊解藕将此多输入-多输出模糊控制结构转化为单变量模糊控制器来进行设计。下面以控制小车驱动电机的速度为例来详细说明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小车驱动电机采用步进电机,其速度是通过改变驱动信号的脉冲频率来控制的。因此,对小车驱动电机速度的控制采用单变量二维模糊控制器,输入量为小车到目标距离的误差e以及小车到目标距离误差的变化率ec,输出变量为控制脉冲的频率f。在模糊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上,采用模糊查表法,其原理如图2所示[9]。
对每一次采样得到的误差e和误差变化率ec进行量程转换,即乘以比例因子k1和k2,然后进行量化,将输入的物理信号值转换为输入论域上的点,就可以通过查询控制作用表得到输出控制量。它是输出论域上的点,再乘以比例因子k3进行量程转换,就得到所需要的控制脉冲频率值f。控制作用表是输入论域上的点到输出论域上的对应关系。它已经是经过了模糊化、模糊推理和解模糊的过程,可以离线计算得到。查表法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资源开销少,在线运行速度快[10]。
误差e、误差变化量ec和控制量f的基本模糊子集为{NB(负大偏差),NS(负小偏差),0(零),PS(正小偏差),PB(正大偏差)}。在系统中,小车到目标距离误差e的论域为E,小车到目标距离误差变化率ec的论域为EC,输出控制量f的论域为F。根据系统的实际状况,将其大小量化为5个等级,分别为{-3,-1,0,+1,+3},选择如图3所示的隶属函数曲线,控制器可完成对输入变量的模糊化。
模糊输入变量再由模糊控制规则进行推理决策,得到模糊输出语言变量{NB(负大),NS(负小),0(零),PS(正小),PB(正大)}。同样道理,经过模糊控制器推理的输出结果也必须变换成实际的校正量,调节控制小车驱动电机速度的脉冲频率,完成对小车速度的控制。
为了简化编程,便于实时控制,本系统将控制规则表格化。模糊控制器按表1所示的控制状态表进行控制。
误差E,误差变化率EC的量化因子k1和k2的选取对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的影响很大。k1决定了系统的响应速度,k1越大系统的响应越快,但超调也越大,过渡时间就越长。k2影响系统的超调,k2选取越大,系统的超调就会越小,但系统的响应时间就会越长。k3为模糊控制器的总增益,选取过小会使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变长,而选择过大会导致系统震荡。
其他控制量的控制规则和上述小车驱动电机速度的控制类似。
3.2 信息采集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目前,模糊控制器构造有三种技术:采用传统的单片机或微型机作为物理基础,编制相应的软件实现模糊推理和控制;用单片机或集成电路芯片构造模糊控制器,利用配置数据来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形式;采用可编程门阵列构造模糊控制器。由于远程康复系统现场站点需要一台微机作为接收远方的控制命令和处理来自摄像机的图像信息并通过Internet来传送信息,所以为了充分利用和节省资源,我们采用微机作为物理基础,编制相应的软件实现模糊推理和控制。
模糊控制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主要就是模糊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同时也包括微机与单片机的串口通讯部分和与Internet接口部分的设计实现。其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该部分主要实现对信息采集系统的模糊控制功能。系统运行前,该上位机程序首先要进行初始化,设置串口,为系统正确运行做好准备。当远程控制命令通过Internet传送到现场站点的PC机,经过模糊控制算法的处理,再经串口将命令下达给单片机控制系统来执行。此控制过程不需要现场站点的人员来操作,完全采取远程控制,这样远程专家就能很方便地根据需要控制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同时也方便了现地医师或病人家属,减少了由于远程专家和现地医师或家属的交流障碍而引起的操作错误[2]。
4 结 语
本系统利用模糊控制技术解决了对远程康复信息采集系统的远程智能控制,使位于远方的康复专家和辅助设计师能够通过Internet方便地遥控现地的信息采集系统以合适的方式和角度准确、实时地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供诊断和辅助产品设计之用。试验证明,该控制系统达到了我们的设计要求,能够远程实时地进行三维视觉信息的采集。
参考文献
[1]Cooper R A,Fitzgerald S G,Boninger M L,et al.Telereha-bilitation:Expanding Access to Rehabilitation Expertise[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1,89(8):1 174-1 191.
[2]Lynch B.Historical Reviewof Computer Assisted CognitiveRetraining[J].Head Trauma Rehabil,2002,17:446-457.
[3]Rosen M J.Telerehabilitation[J].Neuro Rehabilitation,1999,12:11-26.
[4]Schatz P,Browndyke J.Applications of Computer-basedNeuro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J].Head Trauma Reha-bil,2002,17:395-410.
[5]任郁苗.远程康复信息采集系统的模糊控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5.
[6]刘曙光,魏俊民,竺志超.模糊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7]诸静.模糊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8]闻新,周露,李东江,等.模糊逻辑工具箱的分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杨威.基于DSP的工程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的研究[J].矿山机械,2006.34(9):48-50.
[10]王红梅,司癸卯,焦生杰.工程机械四轮转向控制系统研究[J].工程机械,2005,36(2):17-20.
康复服务系统 篇8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减重支撑系统,步行训练,力控制
0 引 言
近十多年来,随着康复技术的发展,减重支撑系统(BWS)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步行康复训练之中。BWS系统与传统治疗相比,在恢复步行能力、纠正步态、改善平衡、减轻肌肉痉挛及减少心肺负荷等方面均有很大优势,同时降低了治疗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治疗安全性[1,2,3,4,5,6,7]。
目前,国外研制的BWS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OKOMAT的BWS系统[8]。LOKOMAT采用单自由度(垂直方向可调)减重支撑。其早期产品采用配重块重力作为减重支撑力,结构简单、减重量可调、较容易实现控制,但配重块在训练过程中由于上、下运动而产生惯性冲击,不能实现支撑力在步行训练中保持恒定。
在其后续产品Lokolift[9]中,BWS系统由一个被动弹簧元件和一个主动闭环控制电子装置组成。此机构的特点是消除了配重块的惯性冲击,配重量能保持恒定,误差显著减小,响应快,减重范围可达80 kg。但其动力学模型仍较为复杂,使得控制难度较大。
此外,意大利罗马La Sapienza大学研究了一种步行辅助康复设备WARD (Walking Assistance and Rehabilitation Device)[10]。其减重支撑机构安装有安全停止机构,保证支撑力不变,并采用了横向安装,消除了惯性冲击,其动力学模型较为简单,控制也较为容易实现,同时,该机构也能调整减重量。但对于气阀来说,很难保持始终是开通状态,所以其实时响应就受到限制。
国内在近几年内也开始研究步态康复机器人,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大学已各自研制出步态康复机器人,但相应的BWS却还停留于简单的悬挂或者配重块形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为了与上海大学康复机器人课题组开发的步行训练康复机器人相配套,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的减重支撑系统设计。
1 设计方案
此减重支撑系统主要作用是为下肢康复矫形器提供减重支撑,自动控制减重量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步行训练方案;在步行训练中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保持减重量的恒定。
传统的配重块模式的BWS系统调节减重量时需要不同重量的配重块,因而消耗操作员大量的体力并且很难实现连续增减减重量。此外,在训练过程中减重块和人一起运动,受到惯性冲击的影响,造成了其波动较大[9],无法满足平顺的步行训练的要求。而诸如Lokolift形式的BWS系统,其控制系统极其复杂,不易实现。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力控制的BWS系统。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在整个步行训练过程中,患者穿戴着下肢康复矫形器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可以认为其重心运动方向是单自由度的。因而,BWS系统只需要实现单自由度方向上的减重支撑即可。
整个减重支撑机构由支架、执行机构、调节架组成。执行机构由驱动机构、滑轮组、钢丝绳和绞盘组成;调节架的高度和宽度可以依据不同患者的身材、体形通过摇柄手动调节,气弹簧可以起到平衡缓冲作用使得患者在训练时相对于跑步机固定,从而不会使患者随跑步机前后移动。同时,此机构还保证了人在行走时上、下振动的自由度不被限制。
驱动机构实物如图2所示。在驱动方式上本研究采用电机驱动滚珠丝杠的形式以实现进给。电机选用安川的Σ—V系列交流伺服电机,该系列主要用于“高速、高频度、高定位精度”的场合,通过其伺服驱动器可以较为可靠地实现力矩控制。两侧导向轴上的直线轴承与丝杠螺母通过连接板固连起来,主要起到导向和承载的作用。钢丝绳通过连接板上的螺纹孔来进行连接。当减重量较大时,电机有可能产生较大的负性负载而导致电机损坏,因而使用气弹簧来提供部分卸载力。当减重量较小时可以不使用气弹簧。
步行训练前,首先患者穿戴好吊带服,由操作人员通过绞盘将患者悬吊至双脚离地,然后再将下肢康复矫形器穿戴在双腿上,最后再通过绞盘调节钢丝绳使力传感器上的输出值符合步行训练程序所要求的减重量。
在步行训练过程中,采用力控制的方式来控制电机的输出力矩,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的减重量来计算所需的电机输出力并折算成电机转矩以控制电机,同时通过力传感器测量值进行力反馈,最终使得力传感器的输出值达到稳定。
2 动力学建模
在步行训练中,人体重心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患者穿戴着下肢康复矫形器,按照指定的步态轨迹进行步行训练。若忽略人体自身的柔度与阻尼,则其重心运动轨迹是精确可知的,在进行动力学分析时,可以用正弦曲线来替代。令其位移为y,钢丝绳的位移为x,若忽略人体的柔度和阻尼,则x=2y。
在步行训练中,钢丝绳必须时刻保持张紧状态,假设钢丝绳在运动过程中不被拉伸。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设钢丝绳上受到的力为F,则动滑轮的力学平衡方程为:
2F+fd-Gd=Fs (1)
式中 Fs—给予患者的减重力。
再以丝杠螺母为运动对象列力学平衡方程:
F=f+fk-fc+f
式中 f—电机作用在丝杠上的力;fk—气弹簧的作用力,fk=x·K,K—气弹簧刚度;fc—阻尼力,fc=c·,C—阻尼系数;fl—丝杠螺母因水平方向加速度而产生的力,
由式(1)和式(2)可得:
这样,就得到了电机输出端所需要的力即控制对象。
3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BWS控制系统如图5所示。控制器采用PI控制,比例调节器的输出与偏差成比例,按一定的比例系数将偏差信号放大以产生控制量。系统一旦有偏差,比例调节立即产生调节作用使得偏差减少。积分调节作用是使系统消除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精度,一旦系统存在偏差,积分调节器就会对偏差积分,并产生输出控制量,直到消除偏差为止。将比例调节器与积分调节器结合使用(PI控制),同时发挥比例积分控制所具备的优点“提高响应速度和积分控制消除偏差”,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效果。
PI控制器以减重力为给定量,并使通过力传感器采样所得的减重力值随给定值进行控制。其传递函数为:
控制器参数的确定使用Ziegler-Nichols规则。通过实验的方法,首先本研究只采用比例控制,调节Kp从0逐渐增大,直至系统输出首次产生振荡的增益值,即临界稳定条件下相对应的增益值Kcp及振荡周期Tcp,再依据调整法则[11](如表1所示)来计算相应的Kp及Ti,即可确定参数值的大小。
本研究采用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不同参数时Fs的动态响应如图6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增加Kp能显著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而提高Ti能明显改善系统的稳态误差,当Kp=50、Ti=50时,系统上升时间为0.12 s,稳态误差为0.43 kg,较前述配重块形式有了显著的提高,较为理想地实现了本研究BWS系统的要求。
在x为阶跃信号、减重量为40 kg时Fs的动态响应如图7所示。图中的尖峰反映了系统响应的超调量(0.92 kg)和调整时间(0.03 s),可以看出,系统对于x阶跃信号的响应具有响应迅速、超调量小的特点。
在x为正弦信号、步行速度3.2 km/h时,减重量分别为60 kg、40 kg时的Fs动态响应,分别如图8、图9所示。由图可见,在稳态响应下,减重力的波动均在0.5 kg以下。
F′s为阶跃信号(减重量从40 kg突变为60 kg)时Fs的动态响应如图10所示。当F′s为阶跃信号时,系统具有良好的跟随特性。
仿真结果显示,BWS系统的动态响应快,稳态误差小,较配重块形式的减重支撑系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研究由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参考数据。在下一阶段,本研究将搭建基于虚拟仪器的交流伺服控制平台,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研制方案的可行性。
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中,人体重心的运动轨迹是用正弦曲线来替代的,而真正的重心运动轨迹并不完全符合正弦曲线,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本研究将使用运动捕捉仪来采集人体的运动轨迹并以此作为动力学分析的依据。
此外,在动力学分析中,笔者忽略了人体的柔度和阻尼,并没有对人体建立一个合适的模型。真正的人体是一个柔性的、非线性的和多自由度的系统并且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下肢康复矫形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体重心的运动。因而还需要考虑由此带来的非线性的影响并通过控制器来补偿,使得整个模型更贴近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SUTEERAWATTANANON M,NEILL B M,PROTAS E J.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for gait and balance in a patientwith 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J].Phys.Ther.,2002,82(5):485-495.
[2]DANIELSSON A,SUNNERHAGEN K S.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 with and without body weight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 and inhealthy subjects[J].Arch.Phys.Med.Rehabil.,2000,81(7):953-957.
[3]HESSE S,KONRAD M,UHLENBROCK D.Treadmillwalking 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venus floor walkingin himiparetic subjects[J].Arch.Phys.Med.Rehabil.,1999,80(4):42l-427.
[4]VISINTIN M,BARBEAU H,KORNER-Bitensky N,et al.A new approach to retrain gait in stroke patients throughbody weight support and treadmill stimulation[J].Stroke,1998,29(6):1122-1128.
[5]COLBY S M,KIRKENDALL D T,BRUZGA R F.Electro-myographic analy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 of harness sup-ported treadmill walking:implications for knee rehabilitation[J].Gait Posture,1999,10(3):200-205.
[6]MACKAY-LYONS M,MAKRIDES L,SPETH S.Effect of15%body weight support on exercise capacity of adults with-out impairments[J].Phys.Ther.,2001,81(11):1790-1800.
[7]MILLER E W,QUINME,SEDDONP G.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and overground ambulation training for 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ability secondary to stroke[J].Phys.Ther.,2002,82(1):53-61.
[8]张立勋,张今瑜,王志超.基于Matlab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仿真研究[J].机电工程,2008,25(3):7-9.
[9]FREY M,COLOMBO G,VAGLIO M,et al.Anovel mecha-tronic body weight support system[J].Neural Systems and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2006,14(3):311-321.
[10]JEZERNIK S,COLOMBO M,MORARI M.Automaticgait-pattern adaptation algorithms for rehabilitation with a 4-DOF robotic orthosis[J].Robotics and Automation,2004,20(3):574-582.
康复服务系统 篇9
1 护患双方明确目的, 达成共识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训练指导目的是恢复和发展有效地呼吸功能, 特别是建立有效地腹式呼吸;保护支气管, 减少引起炎症和刺激的因素;增强心、肺功能, 恢复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 改善生活质量。
进行康复训练前, 护士要将康复训练的目的与患者进行沟通,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指导的训练, 建立患者的自护模式和能力。同时, 让陪伴的家属协助并督促监督患者的锻炼实施, 使训练能有效地进行。
2 掌握训练指导的原则
2.1 根据病情, 循序渐进
根据患者的病情, 采取适合患者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如卧床患者, 提供适宜的床上训练项目。可离床活动的患者做适当地室内、室外运动的训练。由浅向深, 由慢向快, 由卧向行, 逐渐过渡的训练方式。
2.2 遵循有氧运动原则
康复指导前, 一定要在测得有效运动所要达到的靶心率的情况下进行, 严格掌握心率指标, 使康复训练活动在有氧情况下进行。
2.3 康复指导为主的原则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恢复期, 康复指导是适应疾病后的有效生存质量指导, 明确康复指导提高的是生活质量, 减少疾病的复发, 而非治疗措施。通过康复指导使患者能耐受对肺部不利因素和生活环境的考验, 除呼吸锻炼外, 增强全身体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锻炼为主。
3 康复护理指导的措施
3.1 强化呼吸功能训练
慢性呼吸系统的严重后果将导致肺气肿的病理改变, 导致横膈明显降低位置, 限制了横膈活动, 使平静呼吸时横膈几乎不动。患者为了弥补呼吸量的不足, 加大胸式呼吸来代偿, 甚至加大辅助呼吸肌的运动, 无形之中增加了机体的耗氧量, 形成了病理性的呼吸模式。建立腹式呼吸模式, 增强呼吸功能。重建腹式呼吸的护理指导是:根据病情, 采取舒适体位, 指导者或家属, 双手适当扶住患者的胸廓, 让患者采用鼻或嘴吸气的方式, 指导者双手轻压胸廓, 限制胸式呼吸, 使吸气时患者尽力鼓起腹部的呼吸模式。通过训练一般可增加横膈活动范围2~3cm, 提高肺活量200~300ml, 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 逐渐能增加肺活量500~600ml。为了防止过度通气引起的脑乏氧综合征, 每次练习4~5次, 3次/d, 逐渐增加到6次/d即可。
3.2 指导健康的生活行为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除戒除或减少烟、酒不良嗜好外, 生活的起居要有规律性, 居室的空气保持新鲜, 温、湿度适宜。尤其是湿度的监测。日常运动模式的指导, 在疾病恢复期可以运动的患者, 尽量采取户外的运动, 以上、下肢大幅度活动为主, 及前后甩臂、左右扩胸、前后踢腿、高抬腿走路或快步行走等, 增加肺活量, 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训练, 能有效恢复活动能力, 强化体能, 提高生活自理和改善生活质量。
3.3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咳嗽和排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咳嗽和排痰, 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因此带来的体力消耗。方法是:采取持续小声轻咳, 并用空心手掌敲动胸部, 轻咳4~5声后重咳1次, 如此反复直至痰液咳出。对于痰液较多者, 教会气道湿化方法, 即采取居家简易的吸入水蒸气法。取一杯热水, 距杯口15cm左右处吸入水蒸气 (不感觉烫为宜) , 随着深而慢的呼吸可达深部终末支气管, 起到湿化痰液的方法, 使痰液易于咳出。仍不易咳出者, 教会患者体位引流术。
3.4 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指导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 上呼吸道感染后常引发肺部的原发病, 并加重病情, 预防呼吸道感染尤为重要。流感季节减少外出, 寒冷的冬季, 外出时最好佩戴口罩, 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同时, 日常保持冷水洗漱的习惯, 训练抗寒的能力, 逐步适应冬季冷空气的刺激。
3.5 教会家属叩击术
演示胸背部叩击术手的形态, 和叩击部位。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指导者弯曲并拢的五指呈握杯手型, 由下至上, 有节奏的叩击需引流的肺段, 叩击时能听到空洞声以音, 每次叩击10次, 力度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禁止在纽扣处、脊柱、乳房、肋弓以下部位叩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护理指导的措施干预, 提出了建立自护模式, 强化呼吸功能锻炼, 指导健康行为对寒区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康复护理指导的尝试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为临床护理方法 的指导, 为迎接老龄化社会所需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提供依据。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漳浦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成立 篇10
不久前, 福建省漳浦县首家在卫生院设立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旧镇镇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旧镇籍残疾人士只要持《残疾证》申请, 即可在家门口接受康复治疗、训练等, 圆他们的康复梦。
漳浦县旧镇镇有1900多名残疾人, 他们的治疗康复一直是残联着力解决的问题。该康复中心现有专业医务人员8名, 各种康复设备30余件, 可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除此之外, 还为残疾人提供需求调查评估、诊断及残疾人体检、康复知识普及、提供辅助器具等服务, 并为残疾人建立健全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图为残疾病人正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服务系统 篇11
【关键词】脑卒中后期;动作观察疗法;康复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74-02
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1]。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有效的康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猕猴大脑的腹侧运动前区(F5)首次发现镜像神经元,随后下顶叶区域也得到证实,这类神经元在猕猴执行动作及观察该动作时有同样的激活。后来发现人类在执行和观察某动作的时候也会激活相同脑区。近年来较多方法运用到脑卒中康复领域,众多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患者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恢复可能[3]。目前脑卒中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运动强化以求得受损运动系统功能的恢复。近年来涌现出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动作观察疗法是指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促进受损运动区的恢复。关于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较少,且现阶段在国内也还未找到相关系统评价。为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康复的作用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框架(ICF)[4],严格评价和分析现有动作观察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改善的效果,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年龄>18岁的脑卒中患者,样本量>10。英文文献所选患者均经由临床医生确认诊断;中文文献所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MRI证实。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动作观察疗法,其他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1.2 检索步骤
①制定检索策略;②检索论文,分析文题、摘要、关键词及主题词,进一步确定文献检索词;③运用所有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数据库检索,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查找并阅读全文;④通过所获文献后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
1.3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策略确定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随后根据纳入标准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是否纳入该文献。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RCT进行评估。
1.4 数据综合及分析
14篇文献中仅有7篇选用了相同的结局指标,且各研究间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不适合做meta分析。
2 结果
纳入14篇RCT(中文4篇,英文9篇),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见下图1、2。
2.1 样本情况
2项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慢性卒中患者,8项研究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试验,4项研究仅仅说明样本来自脑卒中后患者。
2.2 干预方法
动作观察组5项研究观察的动作为上肢生理运动以及功能活动,6项研究观察的是日常生活活动动作,3项研究未具体说明观察内容。对照组7项研究为常规康复治疗,7项研究加入“虚拟”对照。14项研究的干预时间差别较大,每周治疗次数、每次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
2.3 试验结果
2.3.1 身体结构和功能多项研究使用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MAS评分、对治疗前后活动度以及患者静息运动阈值进行评估,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Clark等使用Motricity指数ARAT观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2组MI指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明显,ARTI测试结果显示仅对照组有所改善。Kim等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活动度,两组差异不明显。
2.3.2 活动和参与多项研究使用Bathel指数、Frenchay上肢试验评定患者ADL能力,结果显示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趣的是Lee等通过计算患者一分钟内饮水次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组间组内差异均明显(p<0.05)。
2.4 不良反应
纳入的14项研究(644名受试者),均未提及试验不良反应。
3 讨论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评价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恢复的影响。
3.1 身体结构和功能 从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速度以及肌张力降低程度方面来看,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身体上肢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使用量表量表组间和组内的比较更提示动作观察疗法对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显著有效性。
3.2 活动和参与 运用Bathel指数或是Frenchay上肢试验对患者患侧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组间和组内比较显示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明显有效性。甚至简单的对治疗前后饮水次数的测量,也可对动作观察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这一论述起支持作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纳入研究中5项研究样本量较少(<20)代表性较低。各研究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很难界定观察动作内容的差异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ADL能力的恢复是否有影响。各研究练频率,训练时间及结局指标差异较大,未进行meta分析,還有待讨论。
5 结论
动作观察疗法副作用小,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可行性高,家属便可协助患者完成。于是本研究者推荐各康复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均可将人体各关节生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录编成为视频并给患者常规观看。临床医生亦可将动作观察疗法的实施作为强推荐。
参考文献:
[1]徐添.脑卒中发病与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4:301-318.
[3]Kalra L.Recent advance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006. Stroke. 2007 Feb; 38(2):235-7.
[4]Jette AM. Toward a common language forfunction, disability, and health. Phys Ther.2006;86:726–734.
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现状 篇12
为明确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情况,了解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开展基础与供给能力,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的开展情况,以期为上海市“十三五”康复服务体系规划提供支撑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基于上海市登记在册的医疗机构清单,对116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9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采用普查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区(县)30%的比例四舍五入,使用Excel 2007中的RANDBETWEEN函数进行随机抽样。总计发放问卷219份,三类医疗机构实际分别回收96份、5份、90份,总回收率87.21%。其中,三类机构的有效问卷分别为94份、5份和78份。随后对明确设置了康复科室的91家综合医院、5家康复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康复项目按照《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2010版)》康复服务项目目录设计,包括27项物理治疗类项目、39项康复治疗类项目和中医治疗类项目(项目名称自填)。
康复项目开展率是指针对某一康复项目,开展该项目的机构数与调查中开展康复服务机构总数之比。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是指针对某一调查机构,该机构已开展的康复项目数与调查的总康复项目数之比。通过以上两个指标来分析上海市康复项目的开展情况。
2 结果
2.1 康复服务科室设置情况
调查机构康复服务科室设置主要以单个科室为主,占86.59%。在91家综合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单个科室设置的机构占比分别为85.11%和91.18%;5家康复医院均设置多个康复科室。在科室设置形式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提供门诊康复服务的机构分别占54.95%和95.59%,同时设置门诊和病房的机构占比分别为39.56%和32.35%;而5家康复医院均设置了康复门诊和病房。
2.2 康复项目开展情况
2.2.1 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
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综合医院整体的门诊项目机构开展率为27.73%,其中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28.51%和27.41%;综合医院整体的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为24.22%,其中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23.14%和24.67%。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30.00%和13.21%,而住院项目分别为46.06%和3.74%。
2.2.2 康复项目开展率及其顺位
综合医院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1所示:门诊项目开展率比住院项目高;开展率超过50%的物理治疗类门诊项目有8项,康复治疗类门诊项目有7项,物理治疗类住院项目有6项,康复治疗类住院项目有7项;中医治疗类门诊、住院项目开展率均未超过3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2所示:门诊项目开展率明显高于住院项目;门诊项目中,物理治疗类项目开展率最高,住院项目中,三类康复项目的开展率均未超过60%;与综合医院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治疗类项目开展率相对较高。
康复医院康复项目开展情况如表3所示:住院项目开展机构数要高于门诊项目;特别是康复治疗类住院项目,开展情况顺位在前5位的项目5家机构均已开展;而康复治疗类门诊项目,5家机构均未全部开展。
注:因调查康复医院仅5家,在此不计算开展率;康复医院中医治疗类项目填写差异过大,暂未作分析
2.3 康复项目未开展情况
调查机构未开展项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开展的门诊项目分别有2项、17项和13项,未开展的住院项目分别有3项、13项和30项。
2.4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情况如表5所示:2011—2013年,各科室接受康复服务构成比排前4位的临床科室完全一致,依次为内科、外科、中医科和口腔科。三年间,内科接受康复服务的构成比始终最高,而后6位科室的康复服务构成比总和从0.70%增至2.01%,且各科室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3 讨论与建议
3.1 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在康复科室设置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门诊为主,康复医院均设置了门诊和病房;在康复服务提供方面,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的住院康复服务项目开展率相对较高,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侧重于提供门诊康复服务,这显示不同机构在服务提供上已出现一定分工。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康复医疗服务各级机构定位和分工十分明确[3,4]。我国自2011年开始倡导分级、分流程康复[5],明确各级机构的功能定位。综合医院康复科负责急性期康复,注重康复早期的介入;康复专科医院负责亚急性期的康复医疗与训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恢复期的机构康复或上门康复。本次调查结果与政策趋向基本一致。但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都相对较低,服务能力相对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功能定位,统筹康复机构的发展,逐步实现康复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康复诊疗技术;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机构康复服务能力。
3.2 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
调查显示,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达94.12%,而较低的则不超过5%,并且有3项服务在各类机构均未开展。这提示康复项目的项目开展率较低,而且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从医疗卫生大环境来看,我国还处于“重治疗,轻康复”的阶段[6],医务人员和患者均未充分认识到康复的重要价值,提供和接受康复服务的积极性均不高;其次,康复项目的医保覆盖率较低,抑制了部分康复需求,从而影响康复服务开展;再次,康复项目收费标准不够合理[7],部分项目入不敷出,难以开展;最后,康复人才不足造成很多项目开展较少,甚至无力开展[8]。因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要提高全民康复意识,调整康复服务价格体系,加大康复项目的医保覆盖率,保障患者的康复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要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的能力和张力。
3.3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综合医院康复科室与各临床科室的密切配合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时机的关键。调查显示,三年来,综合医院提供康复服务的主要临床科室均以内科提供为主,每年的构成比均在7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而接受康复服务的其他临床科室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说明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的服务增多,服务构成趋于合理。内科接受康复服务居首,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增加导致康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市率先纳入转诊技术标准的康复疾病多为内科疾病[9]。而其他临床科室接受康复服务大幅增加,可能与康复医学发展、全民康复意识提高、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等因素有关,使得康复在临床早期得到一定的应用和重视。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31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康复服务开展状况,发现康复服务提供的问题和薄弱点。方法 :通过自设问卷调查2011—2013年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康复服务开展情况,分析其康复科室设置、项目开展及康复科室向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服务的状况。结果 :54.95%的综合医院和95.5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门诊康复服务,5家康复医院均同时提供门诊和住院康复;2013年,调查机构整体的门诊和住院项目机构开展率分别为20.77%和16.04%,康复项目开展率最高为94.12%,有3个项目开展率为0;3年间,综合医院康复科室向内科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比由92.92%降至76.41%,向其他科室提供服务的构成比总和由7.08%增至23.59%。结论 :上海市三类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提供出现分工,康复项目机构开展率较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康复项目开展率偏低,不同项目的开展率存在差距,服务项目相对集中而单一;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向各临床科室提供康复服务的构成趋于合理。
关键词:康复服务,服务开展,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WHO.Rehabilitation and habilitation[EB/OL].(2014-10-21)[2015-03-11].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care/zh/.
[2]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3]丁永超,田文华,许苹,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125-128.
[4]姜从玉.美国康复医疗制度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2(12):1188-1190.
[5]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EB/OL].(2011-09-02)[2015-03-11].http://www.nhfpc.gov.cn/mohyzs/s7652/201109/52825.shtml.
[6]林洪生.谈谈“重治疗,轻康复”的认识误区[J].抗癌之窗,2012(5):5-7.
[7]曾耀莹.康复补牢[J].中国医院院长,2014(5):42-47.
[8]郑洁皎,俞卓伟,张炜,等.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43-147.
【康复服务系统】推荐阅读:
康复机构服务模式11-24
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09-03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09-27
讲话稿介绍康复服务范文10-15
系统康复11-14
系统康复训练11-09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08-18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07-01
肢体康复07-15
睡眠康复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