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2024-09-27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精选10篇)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篇1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康复医疗服务。为偏瘫、脑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白内障、肢体矫治手术等转诊服务,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等。

2、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立足残疾人家庭,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指导各类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制定计划、传授方法、制作训练器具、矫形器使用、评估效果等。具体如下:

肢体残疾:对偏瘫病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器具的使用。对脑瘫病人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训练、日常活动”四个方面的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对智力残疾人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听力残疾:指导听语障碍者或聋儿家长开展听力语言训练、耳聋预防、选配助听器转介服务等。

视力残疾:指导视力残障者视功能训练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做好低视力配镜后随防工作及转介服务等。

精神残疾:利用多种形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开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服务。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亲友理解关心

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家属、亲友举办健康等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知识小册子、普及读物等,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提出选用用品用具的意见、实施转介服务等。

6、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本社区暂时无法进行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篇2

1 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 我国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发展的历史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该过程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

1.1.1 早期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对于残疾人阅读服务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特别照顾”之上,即强调公共图书馆馆员对残疾人要进行特别的照顾,如帮助其寻找图书或者给予其他人性化的照顾。但在硬件设施及管理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进步[1]。

1.1.2 转折时期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进入了主动服务的阶段,开始设立一些残疾人通道。1988年,上海残疾人协会成立,开始呼吁为残疾人设立专门的有声读物,而且图书馆开始为残疾人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

1.1.3 上升时期

随着1988年中国残联的诞生及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越来越高的呼声要求图书馆提供专门的残疾人服务,保障残疾人阅读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有声图书馆的图书馆开始建立,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设施也越来越被重视。

1.1.4 信息化时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业随即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图书馆公共信息系统的建立及残疾人信息的建立,都为图书馆向残疾人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做出了贡献。

1.2 我国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发展现状

1.2.1 法律制度层面

我国对于残疾人在法律制度上的保护是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辅的法律体系。例如,《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文件的颁布,为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我国对各个公共场所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而专门面向残疾人的建筑物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为残疾人在教育场所接受无差别的服务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同一时期,作为残疾人权益保障纲领性文件《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获得通过,其中特别指出:“大、中城市图书馆要提供宜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增加适合盲人、聋哑人、弱智人的读物。”[3]

1.2.2 图书馆层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的专门的数字化图书服务资源较为丰富,其中涉及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传统的纸质文献、盲文图书、有声读物、无障碍电影等[4]。受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完善,这也为我国图书馆提供残疾人阅读服务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 我国残疾人阅读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共图书馆虽然在制度层面及具体建设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大力扶持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建设,但是在理念上及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阅读障碍人群得到的关爱不足

我国图书馆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残疾人阅读的关注并不多,帮助残疾人进行阅读的相关项目并没有得到全面开展。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而且当地残疾人的权利意识也不强,因此残疾人阅读服务具有地域不均衡性的特点。而另一种情况是,在开展残疾人阅读服务活动的地区,由于认识仍然停留在“照顾”的模式,因此开展的活动单一,并不能充分满足残疾人的切实需求。

2.2 专业服务人员不足

现代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应用及信息化的融入,而服务并不仅仅是硬件的建设,同样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为残疾人提供阅读服务的专业人员没有充分的储备,也没有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为残疾人提供阅读服务的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如手语知识、信息化知识,而且必须对公共图书馆各项的服务内容都十分熟悉。而现有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2.3 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的单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很多活动为残疾人提供阅读服务,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效果不好。原因在于:活动开展时并没有对残疾人阅读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调查,因此也就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开展残疾人阅读活动时,往往是主办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及意愿开展,并没有深入地对残疾人的阅读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查。而残疾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由于残疾人年龄、文化程度及残疾程度都对其阅读的需求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不进行深入调查就开展活动,就会使得所举办的活动流于形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和效果。

3 如何应对残疾人阅读服务面临的挑战

3.1 其他国家的残疾人服务模式

3.1.1 美国模式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阅读服务是围绕“以民间为主导”展开的,在资金来源上主要是通过社会捐助,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全面的法规,对残疾人阅读服务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也成为残疾人保障自己权利及公共图书馆开展残疾人阅读服务的依据。美国着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同时建立了全面的残疾人阅读服务网络[3]。

3.1.2 英国模式

英国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建设图书馆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其中,英国政府不负责具体的实务,主要通过提供资金及行政指导的方式来参与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建设。而具体的图书馆建设和技术的实施都是由图书馆的负责人或者行业协会进行管理,政府并不干涉。

3.1.3 日本模式

日本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则由政府来主导,通过各个地区的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所在地区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资金、建设由政府统一调配。日本采取的是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多元化”是指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高效化,也包含资源的多元化、读者的多元化。面向读者的多元化,为读者提供多元的图书资源服务。“个性化”指的是日本图书馆对个体的残疾人进行的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针对肢体有障碍的残疾人进行无障碍通道的建设,也对车站到图书馆的道路进行了无障碍化设计;针对儿童残疾人,日本图书馆开展一些儿童交流的活动来满足儿童残疾人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残疾人人群,都有不同的服务开展[6]。

3.2 如何建设我国的阅读服务

3.2.1 人才建设

通过考察发达国家的阅读服务建设,本文发现,各国都非常重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的培养要求服务人员具备一定的障碍交流能力,如手语能力;拥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操作的能力,能够帮助广大残疾人使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对图书馆的业务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介绍图书馆所开展的业务。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培养专门的服务人员,如专门为肢体障碍残疾人服务的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应以残疾人的切实要求为基础。

3.2.2 技术建设

我国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的技术建设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上的巨大差异性。发达城市往往拥有全面的技术服务设施,而在广大内地或者偏远地区则很难建立相应的服务。因此,国家应为欠发达地区的残疾人阅读服务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同时在管理上应当进行放权,以达到技术的最合理分布。

3.2.3 服务规范建设

我国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开展有着不均衡性的特点,因此也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规范。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虽然较多,但是并不能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虽然多但杂乱,没有对残疾人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因此,在立法层面,规范的统一是必要的。而相应的公共图书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在开展活动时,各自为政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行业服务规范的建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2.4服务模式

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已经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所采纳。而我国的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服务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是建立在对残疾人阅读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构建完善的服务模式,首先应该进行残疾人阅读需求的调查,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性地培养服务人员,建立技术体系,并统一行业服务规范,然后对不同的残疾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服务的多元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残疾人阅读服务现状的分析,认为其中存在着对阅读者关爱不足、专业人员不足及服务模式单一、服务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在对国外相关服务建设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些我国可以借鉴的措施。因此,笔者在人才建设、技术建设及服务模式、服务规范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金鑫.我国图书馆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王娜.浅谈无障碍设计在图书馆建设中的意义[J].大观周刊,2012(19):96.

[3]赵媛,张欢,王远均,等.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12):22.

[4]曾红辉.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实践与思考[J].晋图学刊,2012(5):48-51.

[5]江平,白素屏.中外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比较与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91-94.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篇3

关键词:社区 残疾人 心理康复内容

心理康复是指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非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康复来源于康复心理学。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康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特别是对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康复也日渐重视。国家《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明确将心理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残疾人心理康复的重要性

1、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基本原则。对于残疾人而言,其康复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改善其肢体或器官的功能,而更应该着重于改善其整体功能,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应包括心理上的、职业上的和社会生活上的全面、整体的康复。全面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残疾人能够重返社会生活,在社会上享有健全人同等的待遇和权利,能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因此,心理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良好的心理康复也能够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康复。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会产生自卑、敌对、退缩等心理,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对残疾人的职业康复、社会生活康复产生消极的影响。调整好残疾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残疾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确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积极进行其他的各项康复。

2、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增加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陈筠等人的研究表明,残疾人主观幸福感与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而与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且主观幸福感得分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3]也就是说,那些心理康复状态良好,能够采用面对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抑郁的残疾人,比采用回避、屈从等消极应对方式,较多体验到抑郁的残疾人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强。李文涛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信赖他人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敌对和人际敏感呈负相关。[4]所以,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够帮助残疾人更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因为残疾的症状不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多疑

殘疾人因为自身残疾,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正常人相比,他们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他们常常处于自卑的漩涡中。此外,由于长期的自卑心理,他们也很容易形成脆弱、敏感的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不信任,容易表现出偏执和过激行为。

2、依赖和消极被动

残疾人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日常起居生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家庭成员。久而久之很多残疾人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把自己生活中的全部责任都归于家人、社区和社会,遇事消极被动,不愿积极主动去争取,遇事他们往往会怨天尤人,对他人产生敌对或仇视的情绪。

3、悲观和自我封闭

许多残疾人因为自身的残疾,往往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压力。此外,很多残疾人难以和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相适应,往往也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导致他们消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悲观和自卑的心理又使得他们时常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愿意主动向他人敞开心扉。

三、残疾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论残疾种类如何,各类残疾人都面临着对自己现况的认识和评估问题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问题。残疾人对这两大主要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残疾人往往面临各种身体的缺陷或身体机能的丧失,并由此导致生活中比正常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但能够客观认识自身残疾,积极看待自身剩余能力,并对自己未来抱有良好预期的残疾人能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努力地参与社会生活。相反,消极看待自身残疾,并把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苦恼都归咎于自身残疾,对自己未来抱有消极预期的残疾人则很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陷入困境中。

2、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调节着个体面临的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5]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减轻残疾人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其精神紧张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相反,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使残疾人与社会沟通不足,陷入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研究表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能预测该群体对心理辅导的需求,社会支持状况越差的残疾人对心理辅导的需求越大。[6]

3、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残疾人缺乏有效地压力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7]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面临各种的压力,主要包括和未来发展有关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社会交往方面的压力,自主生活方面的压力等等。面对种种压力残疾人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残疾人缺乏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面对压力时自感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些压力。

nlc202309011736

其次,残疾人缺乏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很多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能减缓消极情绪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也会影响个体对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当残疾人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很容易产生各类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等。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调整自身消极情绪的残疾人,往往很容易承受生活中的压力和自身消极情绪的双重负面影响,陷入恶性循环中。

最后,残疾人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和群体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掌握有效人际交往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残疾人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入社会。相反,不能摆正心态,敏感多疑,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残疾人往往很难适应周围环境,自感被孤立和隔离,难以融入社会。

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分析

综上所述,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自信,积极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

残疾人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首先是自身的残疾,其次就是由于生理残疾导致的心理的“残疾”,他们往往对生活中的挫折进行错误归因,普遍不能正确看待自身残疾和未来发展。因此,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帮助残疾人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现况,提高自信。这其中又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自身残疾;二是正确评估残疾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三是积极评估自己剩余能力。而且,只有在正确认识现状的基础上,残疾人才能学会积极看待自己的未来发展,对生活怀有一颗“希望之心”。

2、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残疾人爱和归属感需求的满足,也有利于残疾人自尊需求的满足。马斯洛认为这些成长性需求能带来丰富的、高层次的且有更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因此,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改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面能够帮助残疾人跳出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的怪圈,重返社会生活。

3、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如前所述,无论是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还是良好的情绪调节技巧都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成为生活应激事件和残疾人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因此,学习心理调试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残疾人学会心理调试技巧,增强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后,也有助于残疾人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促使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现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柯红.临床康复与康复心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Vol.6,No.5:156-157.

[2]DRENER E,EUNKOOKM,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 ( 2 ) :276 - 294.

[3]陈筠,王筱萌,凤林谱.74 名社区残疾人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2011;30( 5):403-405.

[4]李文涛,谢文澜,张林.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Vol 20,No.7:993-994.

[5]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 .心理研究,2010(01):3-15.

[6]江兰等.残疾青少年心理康复需求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3(04):19-23.

[7]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01):36-41.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内容 篇4

1、肢体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内容

(1)对居住在一楼且无楼梯扶手的残疾人住户,为其安装楼梯扶手;在住宅楼、庭院及单元门的外围处,修建无障碍坡道;使残疾人在自家庭院和居住室内实现无障碍通行。

(2)为卫生间(浴室)内安装抓杆、扶手。(3)为浴室内安装浴凳或配置沐浴椅、防滑垫。(4)为有需求和符合安装条件的肢体残疾人家庭,为其配置座便椅或改装座便器。

(5)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为残疾人配备拐杖和轮椅。

2、听力、言语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内容(1)安装闪光门铃或可视门铃。(2)配置闪光报警水壶。

(3)为有需求的听力残疾人配置助听器。(4)为有需求的言语残疾人配置交流版。

(5)对有需求和符合安装条件的听力、言语残疾人家庭,为其改装座便器。

(6)为听力、言语残疾人家庭配置专用电磁炉、电压力锅、电饭煲。

3、视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内容

(1)在楼梯口、单元门口铺设盲人或提示盲道。(2)为卫生间(浴室)安装抓杆、扶手。(3)安装语言对讲门铃。

(4)为浴室内安装浴凳或配置沐浴椅、防滑垫。(5)配置多功能语言报时钟、语言电子盲表、盲人专用电话和语言电子计算器。

(6)为有需求和符合安装条件的视力残疾人家庭,为其配置座便椅或改装座便器。

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不足 篇5

一、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做的不够,康复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开展康复服务专业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市级医院,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康复专业人员,社区康复技术人员以乡村医生兼职为主。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层次不高,缺乏专业康复知识和专门的康复业务培训,不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服务,制约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残疾人康复保障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康复服务开展都在医疗机构中,相关项目纳入保障,而一些专业性非医疗的康复机构康复项目没有纳入医疗保障,制约着他们的发展。社区(村级)开展的康复工作没有任何补助,不纳入保障,同时对农村残疾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支持依据。

三、康复知识在乡镇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农村康复是近年来才开展起来的一项工作,时间相对较短,有很多方面是在不断摸索中开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宣传少到位,知晓率不高。很多人(包括很多健全人)在认识方面还有很多盲区,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更有的农村残疾人觉得康复没什么必要,不如救济更现实。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篇6

屠其雷

刘锡华

张华义

张雷

摘要:日本的康复事业于1945年开始发展,迄今已有70年历史。介护保险制度、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相关法律为老年人享受康复服务、安度晚年提供了重要的多重保障,完成了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的转变。中国老龄残疾人康复事业在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维持老龄残疾人机体功能和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和“医养结合”政策的推进,老年人康复服务愈加受到重视,并成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体系的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老龄残疾人康复事业,尤其是发展基于社区的老龄残疾人康复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北京

101601 作者简介:屠其雷,医学硕士,讲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老年康复;高等教育管理

联系方式:北京东燕郊开发区燕灵路2号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 教务处,邮编101601;电话:***,010-61595458;邮箱:527296374@qq.com 基金项目:民政部委托项目:医养结合养老康复服务供给研究(2016MZRL010733);全国老龄办委托项目:以“五大理念”引领老龄康复事业发展研究(QLB2016A028);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委托项目: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社区康复研究。

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2.22亿。在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的中国,老年群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康复对象之一,老龄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工作也是残疾人康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康复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应对老龄残疾人康复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值得中国借鉴。1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

日本现代意义上的康复事业起步于1945年,经过70多年发展,无论在政策保障、康复医学手段、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介护与康复的结合上都形成了比较完 备的全民普惠体系。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残疾多发多见,日本现代医学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四大支柱基本建立。从急性期康复介入、恢复期康复、社区康复、居家访问康复、设施康复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整保障体系。日本的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技术、康复人才体系也发展到一个全面完善、配置国际领先的阶段。

1.1 日本康复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沿革

1.1.1 康复机构服务网络基本成型。20世纪中期,康复医学的概念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提出,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矫形技术与康复工程快速发展。1945年后,为更好服务于伤残军人,日本从美国引入了新兴的物理医学技术,在一些医院设置了理学诊疗科,以西方物理医学为核心的理学诊疗疗法在日本延续至今。在此之后各个都府道县大都建立了各自的综合康复中心、专科康复医院。上世纪60年代日本接触到规范化的老龄残疾人康复理念,并在一部分医疗机构中逐步开展了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实践。1986年开始鼓励设立养老设施分流“照护式住院”,提供康复护理型养老服务,逐渐普及到全日本,很多临床后康复服务开始延伸到这样的机构中。日本针对全龄人群的康复机构主要有四种:一是专门的康复机构。以国立康复中心为代表,工作人员属国家公务员。康复中心一般分成医院、康复训练所、学院以及研究所4个部分,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二是在综合医院内设立的康复科。三是专为残障智障人士开设的福利设施康复疗养所。四是回归就业的职业康复训练机构。根据厚生劳动省2012年数据,日本可以提供上门康复预防和介护的护理机构有30269所,可提供老人日托(往返)康复预防和康复护理的设施有32432所[1],服务网络全面覆盖了日本所有的都府道县。至此,日本全国康复医疗机构的网络基本成型。

1.1.2 康复服务政策逐步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红利消失,日本进入老龄社会。日本制定和推动了《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十年战略》(黄金计划),修订了《老年人福利法》和《老年人保健法》。强调国民和国家的共同责任,减轻国家的负担。1992年,政府推出老人访问(入户)介护制度,实施居家护理和康复训练(不太通)。2000年日本实施《介护保险法》,该法是强制保险制度,40岁以上日本国民都须缴纳保险金加入。加入后在健康预防、恢复期康复、院后介护三个环节都可以按照规定使用介护保险。自2000年日本实施《介护保险法》实施以来,日本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介护保险”结合型老龄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体系。在临床康复阶段,患者可使用职工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公务员共济组合保险和高龄老年人医疗保险支付临床医疗服务项目,个人支付比例大致相同(30%左右),其余由医疗保险支付;在恢复期康复阶段,经认定评级后可以使用介护保险;在院后康复阶段,院后需要继续康复的老年人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进入养老设施,都可以申请使用介护保险支付,经认定评级后接受专业康复服务或生活介护。随后又新增了社区援助、社区综合护理体系等内容,鼓励需要接受介护的老人在社区就近接受康复服务和介护。对于日本老年残疾人来说,接受康复服务和介护比过去更容易,由于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机制,老人也多了自主选择性。

1.1.3 康复辅助技术比较先进。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康复医学技术形成以来,逐渐追赶上了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的脚步。日本康复医学会、日本理学疗法士协会、日本作业疗法士协会、日本言语疗法士协会、日本认知症护理学会和一批大学、研究院近些年一直在从事尖端康复医学技术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研究成果已经赶上欧美发达国家。在日本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大型康复辅具生产厂家有近30家。每年一届的“东京国际福祉机器展(HCR)”汇集近千种康复辅具器具、康复出版物和软件产品。已经成为世界顶级三大康复辅具器具展会之一,同时也给中国康复辅助器具的发展带来良好示范作用。

1.1.4 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体系。高素质康复医疗专技人才是支撑日本康复居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日本康复医师分为两类:专门康复医师和认定康复医师。专门康复医师医科大学毕业后须有五年进修时限,其中三年须学习临床康复医疗内容。认定康复医师的要求比专门康复医的要求略低。康复治疗师是日本保证康复治疗质量的支撑保障。日本的康复治疗师主要有理学疗法士(PT)、作业疗法士(OT)、言语疗法士(ST)、假肢矫形装具士(P&O)、心理疗法士等多种。日本从60年代就制定了理学疗法士和作业疗法士法,规定理学疗法士及作业疗法士的学业水准应为高中毕业后修读专业3年,并需要通过国家考试才能获得从业执照。目前日本理学疗法士协会和作业疗法士协会注册的治疗师都超过了5万人。日本的理学疗法士和作业疗法士都是国际认可的。完善严格的康复治疗师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准入制度使得康复治疗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 位和经济待遇,大多享受公务员待遇。日本康复专门技术人才高低搭配、训练和准入严格,为日本康复服务体系居于世界一流水平构建了坚实基础。1.2 日本康复服务供给体系的实施效果

1.2.1 承担了老年人健康重要的保障功能。从日本人口死亡率来看,战后到50年代中期急剧下降,此后缓慢下降。死亡率带来的就是人均寿命的延长。这是日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和介护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预计到2060年日本男性和日本女性的寿命将达到84.19周岁和90.93周岁[2]。还会保持世界人居寿命第一的地位,也意味着老龄化会进一步加剧。

1.2.2 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相关法律制度起到了社会“稳定器”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老年人可以花费较少的支出享受良好的康复与介护服务。保险支付项目细致全面,包括住院期间的养病补贴、子女养育补贴、看护疗养费、饮食疗养费、介护的适老化改造费、康复指导费等等。医疗康复机构发达,不分医院大小、地点,老年人无论在哪里都能接受优质的康复与介护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1.2.3 接受康复和介护服务的收益人群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增多。申请需要康复、介护或需要支援的事件件数,从刚实施的2000年的269万,增加到2012年的523万件。增长了94%。接受服务的国民人数有很大的增长,居家访问介护服务12年增长了238%。居家介护的加强,减轻了家庭护理的负担。厚生省《平成15年厚生劳动白书》调查表明,日本民众对介护保险制度的作用评价持积极态度。1.2.4 为日本的经济提供了新的商机,形成了康复与老年介护产业。2000年日本用于介护保险的总费用为3.6万亿元。2013年日本用于介护保险的总费用为9.4万亿日元,13年时间内增加了2.6倍,介护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一起,支撑起了巨大的康复与介护服务市场,促进了就业。1.3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的卫生经济学思考

科学合理的康复服务相对于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良好愈后、经济负担等综合指标来说,能够产生更高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这对于康复医疗和老年人长期照护基础薄弱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3.1 日本老龄残疾人康复预防及效果。日本老年康复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注重 康复预防和康复管理,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康复服务与经济学之间的具体关联数据,但是可以从人口平均寿命和高龄老人的健康程度侧面反映出来。日本非常重视康复预防,1990年颁布《卧床老人数量减少到零计划》,通过康复积极介入,减轻老年人功能障碍或残疾并参与生活和回归社会,从而有效降低因卧床而造成更多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医疗资源的不恰当的过度消耗。1.3.2 老年康复服务总体医疗成本的控制。良好的的康复服务供给与康复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健康恢复、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定。只有对各学科的作用和职责有充分的理解,才可以确保为患者提供协调的治疗,而不是为了有限的资源相互竞争,重复提供治疗。研究发现,若给予脑卒中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增加适当的康复治疗,康复组因为治疗初期因为提供康复治疗而提高了医疗的绝对成本,但是以住院总费用计算的成本-效果分析及增量分析来看,与对照组相比,每1分康复评估良性转归得分所需的医疗总成本是下降的,尤其随着时间的延长,康复治疗的效果和综合效益所产生的优势更加明显[3]。

现代科技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 篇7

残疾人是人类整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世界各种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10%, 而且每年平均以15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2007年5月28日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公布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 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口数量为8296万, 其中男性为4277万人, 占51.55%;女性为4019万人, 占48.45%;15~59岁的残疾人口为3493万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42.10%[1], 其中很大一部分残疾人口是处于就业年龄段,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残疾人就业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这也是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残疾人一旦达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 不仅实现了其本人的人身价值而身心愉悦, 还可以大大减轻其家庭、单位和社会的人力、财力负担。为了达到上述目标, 保障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享有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 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 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对其实施康复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和发展使得许多领域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这些发明正在被人们广泛利用, 帮助残疾人康复。

1帮助残疾人康复的媒介——辅助器具

辅助器具是能够帮助功能障碍者 (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和伤病人) 补偿功能、改善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一大类产品的通称, 是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回归社会的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432—2004/ISO9999:2002《残疾人辅助器具 分类和术语》将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为11个主类、135个次类和741个支类。11个主类分别是:个人医疗辅助器具、技能训练辅助器具、矫形器和假肢、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家务辅助器具、家庭和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及其配件、通讯、信息和讯号辅助器具、产品和物品管理辅助器具、用于环境改善的辅助器具和设备, 工具和机器、休闲娱乐辅助器具[2]。

2现代科技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

2.1 信息技术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应用的有关技术, 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其中最主要的是居于新科技革命主导地位的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斯蒂芬·威廉·霍金, 21岁便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近乎全身瘫痪的霍金, 不仅四肢不能移动, 随后又因肺炎接受手术后, 亦失去说话能力, 但凭借一张高科技轮椅, 通过语音合成, 他写下一条条艰深方程式, 并完成了《时间简史》这个名著。据报道霍金正尝试一套新系统, 让电脑直接阅读他脑内的信息, 做到“我脑写我口”。

(1) 机器人

脑卒中 (stroke) 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随着CT、MRI等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神经科抢救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现在脑卒中的死亡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因脑卒中致残的人数越来越多。脑卒中后患者可出现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其中以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最为常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最近几年, 在机器人辅助神经肌肉康复 ( Robot-aided neuro-rehabilitation ) 训练方面有相当多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Volpe BT 等研究报道机器人可以作为中风的诊断和治疗工具[3], Krebs等发现机器人辅助康复在成人和儿童不同程度脑中风治疗中有显著的效果, 其可以减少脑部损伤, 促进中枢神经的代偿[4]。

(2) 假肢

假肢是为弥补截肢者的肢体缺损, 代偿已失肢体部分功能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假肢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迅速发展, 假肢制造已从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逐步发展为一门与许多工程学科如机械、电子、生物力学、高分子材料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医学技术学科, 成为截肢者康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人们屏弃了沿用多年的传统陈旧的外骨骼式假肢结构和装配技术, 开始研制生产内骨骼式假肢结构。人体主要通过骨骼和肌肉承受体重和传受外力, 而传统假肢是通过软组织和接受腔传力, 不仅受力不合理, 而且患者感觉相当不适。在假肢技术中, 接受腔是人机接口界面, 直接影响使用的舒适、安全和效果。随着生物工程和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 提出甩掉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规律、受力不合理的人机接口—接受腔, 利用生物活性材料, 将假肢与残肢骨直接连接, 实现经皮骨植入式的假肢装配。骨植入式假肢可在截肢手术的同时, 将由生物相容材料制成的中间植入体植入残肢骨腔内, 伸出端采用生物活性材料作经皮密封, 愈合后即可在体外将假肢安装在植入体上。瑞典和英国已经进行试装配并取得初步成果。2001年, 我国也开始了生物活性经皮骨植入材料和植入式智能假肢研究[5], 这种新技术将彻底解决以往假肢必须采用接受腔, 通过残端软组织传力、违背生物力学规律的传统方法, 使患者真正感觉到假肢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3) 助形器

助行器是辅助人体稳定站立和行走的工具和设备的统称, 其作用是帮助步行困难的肢残者支撑体重、稳定保持平衡、减轻下肢负荷。根据工作原理和功能的不同, 助行器分为无动力式助行器、动力式助行器和功能电刺激助行器 (FES) 三类[6]。

无动力的截瘫步行器 (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 ARGO) 是一种先进的按标准步态设计的往复式产品, 被骨科领域专家们喻作“外在的骨骼系统”, 它可通过人体髋关节和膝关节之间的连接系统, 使截瘫患者能够方便地坐、立、行。采用的气压支柱的设计使得患者能够通过身体重心的改变, 来控制其关节的活动, 并为患者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提供力量, 使其膝关节充分伸展, 当病人站稳后, 通过身体重心的移动, ARGO即可提供下肢往复向前迈步的力量, 引导患者前行, 从而使患者真正回到使用自己的双腿站立行走的状态。以ARGO为代表的助行器使得胸4水平以下的脊椎损伤完全性截瘫患者进行实用性步行成为可能[7]。

ARGO需要靠人体重心的移动来实现迈步动作, 而且为保证安全, 行走过程中膝关节是锁死的, 步态失真, 此外, 体能消耗大。为使完全性高位截瘫患者能从轮椅上走起来, 实现自主行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 清华大学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开展了动力式截瘫步行器即新型动力式交替步态矫形器 (powered advanced reciprocating gait orthosis, PAR-GO) 的研究。PAR-GO为单自由度的多杆机构系统, 实现步态仿真设计, 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简单、紧凑, 重量只有9.6 kg (不包括电池) , 可以由患者手动改变三种步行速度。由于机构为单自由度系统, 因此只用一只安装在髋部的微型直流电机即可使机构再现预定的步态。患者可借助轻便助行架或双拐以交替步伐独立行走[5]。

功能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是利用体表或皮下电极对肌肉施加电刺激, 使丧失神经控制的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种技术。FES的应用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瘫痪肌肉的运动功能重建和锻炼提供了有效的手段。FES与微电子、微处理技术结合后给神经系统的康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 功能性电刺激已广泛用于运动功能恢复、刺激呼吸等方面[8,9,10]。

FES助行器是通过电刺激使下肢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的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的助行器。使用FES助行器, 首先是使患者站立, 其次是重建其步行功能。在步行时, 把不运动的关节固定, 以提高稳定性, 对运动关节的肌肉用FES控制, 例如电刺激股直肌收缩使髋关节屈曲或电刺激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收缩使髋关节伸展[11]。

2.2 新材料技术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与支柱之一是材料, 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都得益于新型材料的发明。

假肢矫形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样离不开新型材料, 特别是现代高分子材料在该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矫形器是用于人体四肢和躯干等部位, 通过静力或动力的作用来预防和矫正畸形, 治疗骨关节和神经肌肉疾患, 或补偿其活动功能的康复器械。高分子材料因为具有很多优秀的性能在矫形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这些新型的高分子材料, 不仅可以简便地制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 使假肢矫形器产品的制作工艺更科学、更符合人体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的要求, 而且能更好地满足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对皮肤无刺激等人体用品的要求。常用的有聚烯烃板材 (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 、聚氨酯软泡材料、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等。PP与PE板材在常温下是硬质的, 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是制作起支撑及矫正作用假肢矫形器的重要材料。聚氨酯软泡材料因为弹性好, 密度小, 用于制作仿人体肌肉和皮肤, 常被用来在足部辅具中制作半硬质和软质足垫[12,13]。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及Si-C键, 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自然界中不存在Si-C链段, 因此有机硅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合成材料。有机硅材料作为体外接触材料在假肢矫形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 有机硅材料主要是做体外接触材料, 以硅橡胶为主, 少量用到硅凝胶。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品种丰富, 具有不同的制备方法和物理特性, 易于制作成型, 其可以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 透气性好, 无毒, 无害, 而且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有大腿、小腿假肢硅胶套、高档次假体、柔性接触垫, 人体烧伤或损坏处的敷料[14]。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将会有更多的高分子材料, 如纳米高分子材料等应用在康复工程中。

3小结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残疾人的生活变得方便, 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差距在缩小, 高科技的辅助器具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

摘要: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康复、回归社会需要辅助器具。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残疾人的康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文章从几个方面展现了现代科技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篇8

一、工作目标。

到20xx年,我区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篇9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各位理事长、同志们你们好:

今天,区残联在这里隆重召开“×××区假肢赠送仪式”。这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区肢残者的康复需求状况,改善肢残者的残疾程度,提高肢残者的生活质量,把开展社区康复工作与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地为肢残者办几件实事,向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

我们残联根据市残康办《关于做好肢残者康复对象筛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于3月23日至26日4天内在全区15个镇开展了肢残者康复需求筛查和为贫困截肢患者免费安装假肢的摸底工作,于4月18日、19日两天又安排车辆送肢残者到×××假肢厂进行了假肢试样。在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基层残联理事长和专职干部的密切配合,得到了市残康办、市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的专家医生和×××市假肢厂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这次开展的肢残者康复需求筛查和为贫困截肢患者免费安装假肢的摸底工作现已基本完成。经统计,四天共筛查肢残患者301人。其中可安装假肢者31人,33条假下肢(其中2人安装双下肢),共计金额43802元;可进行康复指导训练者96人;可进行矫治手术者17人;不可康复者157人。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密切配合、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肢体残疾人的康复筛查工作和假肢安装工作牵涉的面广、量大、要求高,离不开各镇残联的密切配合。×××、×××、×××、×××等镇残联的理事长和专职干部根据上级要求,采取会议布置、电话通知等方式,充分发动本地区的肢残患者,并落实好筛查场地、工作人员,配备好卫生院医生。

由于领导重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我区各镇的肢残患者都踊跃前来进行康复需求筛查和假肢安装试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镇为了真正把这件好事、实事做好,不遗漏每一个肢残患者,他们除了在会上进行宣传外,还要求村主任亲自带队到筛查现场,了解康复知识和康复方法。×××镇还考虑到残疾人行走不便,时间又临近中午,还为每位残疾人准备了客饭,使每一位肢残者满意而去。因此,由于基层残联领导重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使此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各方大力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关健。

这次康复需求筛查和安装假肢的摸底工作得到了市残康办的大力支持,×××处长在筹备×××届残运会的百忙之中,多次给我们联系×××康复技术指导组的专家医生。

由于5月6日全国第×××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召开,三月、四月正值×××市康复技术指导组的专家医生为残疾人运动员进行残疾评定高峰,专家医生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一听是为残疾人医疗服务,就顾不上休息和×××市假肢厂的技术人员一起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克服路程远、时间早、交通不便的困难,耐心地解答每一位肢残患者的问题,细致地指导每一位肢残患者的康复需求,不怕脏、不怕累地做好截肢患者的截肢模型,使此项工作得以圆满完成。如×××市×××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家住×××新区,到×××很不方便,又没有工作车,他就从早上5点起床,乘车赶到市假肢厂,与假肢厂的技术人员一起赶到×××为残疾人服务。

三、严密组织,准备充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此项工作,我们残联进行了严密组织,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早在3月16日×××区第一期镇(区)残联干部培训班上进行了工作布置,进行了电话回访,协调了市康复技术指导组的专家医生和市假肢厂的技术人员,确保了整个筛查工作和假肢安装试样工作的连圆满、顺利地完成。

通过4天对15个镇301名肢残患者的康复需求筛查,为31名肢残者安装了33条假下肢,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31名肢残者在车上,纷纷表示感谢政府想得周到,不仅下乡为他们进行检查,还送他们到厂进行试样。如×××镇×××一村×××号102室的×××在×××岁时因患骨癌,双下肢截肢。由于家庭困难,没有工作单位,假肢安装了30多年,早已破碎、断裂,没钱调换,只好用铁丝连着,凑合着用。这次,政府为她免费安装假双下肢,合计金额为2282元。×××同志在做假肢模型时激动得哭了,她连声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为残疾人做好事,为残疾人解决了实际困难。

我们对每位筛查对象填写了《肢残者康复对象筛查用表》,从而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了每位肢残者的康复需求状况,分离出可训练、可安装、可手术、暂不可康复等四种情况,为下一步开展社区康复掌握了原始数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 篇10

党中央强调,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事务性管理事务,原则上都要向社会购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要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在我国,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关爱和扶助残疾人,各级政府努力通过各种出台政策措施,促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现有8296万残疾人①,我国残疾人面临着数量众多、文化层次偏低、生活水平差距较之健全人不断增大等问题,残疾人工作任重道远,强化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多元供给的新型残疾人服务模式势在必行。②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服务。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是帮助残疾人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解决残疾人就业瓶颈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存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残疾人技能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的状况,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只有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在供求矛盾十分尖锐的就业市场中实现就业,才能不断提升技能等级,适应就业结构性变化的要求,促进社会对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再认识,广泛接纳残疾人就业。本文分析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工作目前存在问题,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和现状,并尝试对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入、运作和评估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1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力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源,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稳定就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开展主体主要是市县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受编制所限,大都人员较少,有的仅为1-2人,较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现有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又相对较低,持证上岗的比例不高,很多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中又没有经过职业能力鉴定、职业分析、职业设计等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有些地区能够每年举办一期或若干期职业教育班,但部分地区不能保证每年都举办,不能做到残疾人职业培训常态化。在开展的培训中,大多为低端培训,层次不高,系统性较差,培训的就业导向弱,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不紧,就业直通车式的定单培训开展较少。

1.2残疾人职业教育规范化水平较低

目前,从全国层面上看,尚缺乏统一标准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流程规范,对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培训项目的设置、培训机构的选择、培训信息发布、培训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场所的软硬件要求、无障碍设施、培训课程的学时要求、培训资料的保存、培训经费的拨付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要求。这导致了在一些基层地区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1.3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1.3.1培训计划发布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残疾人获得培训信息往往通过残联逐级通知,如果各级间信息传达不顺畅,就会影响残疾人对培训信息的获得。③有些地区尽管采取了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刊登培训信息的方法,但也没有同时配合采取在互联网上公布信息、发布公益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型大众信息传播方式将培训计划广而告之。这就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基层残联反映招不到残疾学员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很多想参加培训的残疾人不能及时获知培训信息。

1.3.2培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首先是对培训人员的基本信息、培训情况还不能及时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尽管近年来中国残联开发并推行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实名制信息系统,但在部分基层地区的实施情况并尽如人意。其次是培训还不能做到和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市场需求信息对接,和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信息对接,还不能做到对培训成果、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三者之间的数据实时传递与分析匹配。

1.4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水平较低

目前,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供给中,依然比较缺乏完整和联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受人员、场地影响,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有实力的社会培训机构往往不愿承接残疾人职业教育,而愿意承接的社会培训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稳定,专业能力较弱,培训条件和培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各级残联虽然建立了部分定点培训基地,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在招生、教学、实训和就业等方面缺乏对基地的有效管控和评估,使得培训只是在数量上完成了任务,而实际质量不高。

综上所述,残疾人职业教育目前存在问题可参见图1。

2政府购买服务背景和现状

政府购买服务是在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理论的背景下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Government Procurement of Services)是指政府将原来由自己直接承办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接,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相关费用。这是一种政府计划、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其核心意义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契约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构成平等独立的契约双方。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但政府却出现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效率低下的问题,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政府屡陷信任危机。在这个背景下,以降低公共财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打破公共服务供给垄断为宗旨的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场变革中,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转变,政府由公共服务提供者转换为公共服务的出资者和监督者,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市场与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介入进来;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垄断地位,逐渐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形成平等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政府治理模式由单中心治理走向多中心治理,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合作,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构建以“政府主导、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英国率先开展了公共服务改革运动,随后,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都在相关领域中施行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国内,广东、上海、江苏和北京等地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北京市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公开发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目录,涵盖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建设决策研究及信息咨询服务五大领域、40个类别的300个公共服务项目。

3残疾人职业教育政府购买机制

要想富有成效地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个积极性。但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不能有效满足残疾人的培训需求。市场的属性是无利不起早,不能指望市场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培训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也很难完全包办,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制约,难以满足所有的残疾人培训需求,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

如何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承接机构的服务来最大限度减少不公平和发挥效率;另一方面承接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⑤以此找到政府干预、市场自我调节与社会自我发展的边际收益点,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供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以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

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四个主体,分别为政府、残疾人群体、培训提供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参见图2。如何能稳妥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规范各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准入机制、运作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

3.1准入机制

在施行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培训时,应建立严谨的供给机构准入机制,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系统客观、可操作性的培训供给机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其培训能力、培训质量、基础设施、合作意愿以及发展潜力等指标,并将各个评价指标设置合理权重,与系统总体目标有机结合,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对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机构做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广泛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同时,评价过程做到制度化、系统化和公开化。

根据以上目标和原则,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机构准入评价的框架模型”,主要分为三层、1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具体如下:

3.1.1目标层

这个层面主要为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的构成要素及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

①培训项目:所拟开展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具体项目。

②培训对象:开展的培训主要针对是什么类别和程度的残疾人。

③培训时间:培训的开始时间和期限。

④培训成果:经过培训后,期待受训残疾人获得哪些职业技能,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

⑤就业去向:经过培训后的残疾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实现就业。

3.1.2指标层

这个层面主要是对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机构的评价指标,包括:

①基础设施:具体细化为教学场所、实训场所、食宿场所、无障碍设施(教学、生活);

②师资力量:包括教师专兼职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与高级技师比例;

③培训质量:有无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经验,以往培训的社会口碑与残疾人认同程度;

④培训价格: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所需费用、结算周期;

⑤服务柔性:为不同类别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个性化培训能力、响应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能力和速度、校园助残文化氛围;

⑥发展潜力:综合服务资源拥有情况、培训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的协调衔接能力、合作信任度。

3.1.3评审层

这个层面主要是对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机构进行评估审核,值得指出的是,哪些机构具备承担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的资格,不应仅由残联直接认定,而由组成广泛性、代表性的评审委员会,具体包括:政府机构、残联组织、残疾人代表、专家学者、NGO组织。

综上所述,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机构准入评审步骤可参见图3,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机构准入评价的框架模型可用图4表示。

3.2运作机制

3.2.1构建规制体系

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需要有完备的法规政策框架作保障。2014年,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财社〔2014〕13号),中国残联印发了《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残联厅发〔2014〕47号),对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等服务的具体实施细则,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进行充分调研,全面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设计购买流程与环节,明确购买培训服务的相关内容,确定政府和承接机构的责任义务。

3.2.2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

政府购买服务需要开放式的社会体系,当政府将社会资源和权力高度集中并直接管控这些资源时,购买服务就难以真正进行。当前,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级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从形式上看,这与政府购买服务比较相似,即政府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下拨到残联,残联再拨付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由其开展培训。但这与真正意义上政府购买服务还有本质上的不同⑥。

首先,没有形成竞争,残疾人若想参加针对残疾人的免费培训,基本上只能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这一途径,尽管有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又把培训委托给了建立的定点培训基地,但也没有形成同质化竞争,也就是说,残疾人若想参加某个项目的培训,只能去某个定点基地,没有其他备选单位。其次,效率损失,效率的基础是分工和竞争,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几百年来的两个推进因素。没有充分竞争,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反映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上,就是不能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和培训成效的最优。

以上可以看出,实施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要大力培育多元化服务供给主体,不仅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应包括社会培训机构、高职和中职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特别是公益组织,这些年来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开展了很多助残工作,把残疾人职业培训以项目制的形式委托给这些组织开展,是个十分有益的尝试。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也要增强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发挥熟悉残疾人、具有服务经验的优势,努力成为规范高效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承接主体。

3.2.3鼓励充分竞争

竞争能够带来高效率、创新,相反,垄断则会引起浪费和社会不公。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竞争,有利于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公共服务承接者不断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也可以促使服务供给者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形成供给者与公众消费者的良好互动,达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成本高质量要求。⑦

在残疾人职业教育政府购买中,要加强信息的披露,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透明度和竞争度,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培训服务供给者投标,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有序、充分竞争择优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主体,同时建立退出机制,促进承接主体强化服务、提高水平、认真履约,确保参训残疾人能够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

3.2.4加强过程监管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改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是顺利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保障。有一种特殊的市场失灵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合约失灵”,⑧某些针对弱势群众的服务的购买者与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例如残疾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购买者的政府与服务承接者的培训机构达成“合约关系”,但政府作为购买者并不是所购服务的接受者,服务的接受者是残疾人,如果政府和残疾人之间没有很好的对话渠道,残疾人无法对服务在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时,就会给营利性的市场带来了背叛购买者的机会,不按照合约要求来提供服务,从而导致“合约失灵”。残疾人职业教育购买中的合约失灵可用图5表示。

在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中,政府相关机构不仅要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直接监督培训服务的全过程,还要建立通畅便捷的诉求反馈渠道,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作为服务对象的残疾人对培训的质量进行监督,通过社会监督确保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落到实处。同时,要健全培训机构自律机制,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把培训机构纳入到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培训机构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管理,不断提高培训服务水平,从而保证培训服务的效率。

3.3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是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原理和指标来评定和测量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⑨。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多元主体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可以降低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本,提高购买服务的效率,确保活动的有效执行和目标的实现,保障公众得到更好的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效率评估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性的综合管理过程,是政府根据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设定目标和评估指标体系,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执行过程、结果及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整改建议的过程。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这里对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做简要分析。

3.3.1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的原则

3.3.1.1系统全面原则

对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残疾人工作的特点,系统考虑和设计评估指标和程序,特别是要建立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科学严密的评估指标。在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存在着政府、培训承接机构、残疾人等三方主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在在评估过程中,应坚持全面性原则,不仅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还要对政府相关机构、受训残疾人进行评估,全面了解所有参与方的意见和态度,准确反映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使用效率。

3.3.1.2评估主体多元化原则

评估主体多元化是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看到,目前对培训的评估基本上是由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执行,但由于人员所限和残障公共服务本身的专业性,又使得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缺乏评估精力和能力,无法对残障公共服务的实施予以准确的评估。所在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评估中,要引入多元评估主体。在培训项目实施阶段或全部结束后,购买主体应按照规定及时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由购买主体、残疾人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审,对购买的残疾人培训服务进行全面评价,适当加大参训残疾人评价的比重,突出对一定比例的参训残疾人的抽样调查,对政府购买残疾人培训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以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⑩。关于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可参见图6。

3.3.1.3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原则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种。在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评估中,可量化的指标如培训人数、培训课时、就业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等。不可量化的指标如对残疾学员的职业心理、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给予残疾学员的人文关怀情况等。在评估中应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定性评估的方法确定总体状况,同时利用定量评估方法对定性评估的结论进行验证和检验,进而获得对购买培训项目的全面有效的评价结果。

3.3.2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

在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绩效评估中针对政府、培训机构、残疾人三方可构建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提高的公共服务需求,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通用的一种方式。这种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是为残疾人提供持续有效服务的重要途径,这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然而,目前包括残疾人职业教育在内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还是个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认真探索,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为促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国家将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是针对残疾人群体的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公共服务,是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帮助残疾人适应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解决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工作目前存在问题,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个积极性,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不能有效满足残疾人的培训需求的观点,并尝试对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入、运作和评估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政府,购买,残疾人,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媛媛.辽宁省残疾人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欧莉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魏中龙.政府购买服务的动作与效率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4]张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卢连才.政府购买背景下的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权利研究.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研究会,2014.

[6]杜英歌,张皓.我国残疾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3).

[7]李风华,杜姝.政府采购残障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科学决策,2010(1).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

[9]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等六部门.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财社[2014]13号).

上一篇:《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作文300字下一篇:幼儿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水果宝宝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