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

2024-10-11

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通用9篇)

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 篇1

建工路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承诺

1、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

2、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3、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宣传残疾人自强典型和社会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宣传残疾预防、康复医疗基本知识,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残疾人辅助器具信息等。

4、密切联系本社区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利益,反映残疾人要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5、详细掌握社区残疾人的基础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困难和需求,建档立卡,规范管理,提供残疾人需求信息。协调、联系各相关社会团体及组织,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为残疾人提供切实的服务。

6、经常组织社区残疾人开展和参与各种活动,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7、帮助有困难的残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8、及时上报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信息,并协调落实,纳入低保或社会救助范畴。

9、调解残疾人的矛盾,做好残疾人的稳定工作,将残疾人的相关问题解决在基层。

10、协调推动当地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志愿助残活动等工作。

11、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残疾人树立榜样。

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 篇2

一、构建完整、完善的残疾人教育法制体系

我国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那么针对残疾人的教育, 当然也应该构建完整的教育法制体系, 以保证每一个残疾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为其提供平等、健全的教育机会。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残疾人教育法制系统, 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残疾人享受教育的法律规定, 但是由于法律内容的笼统性, 诸多法律术语的模糊化与弹性化, 以及随着时代发展, 很多法律内容已经不适应当进社会发展现状等因素, 我国应集中精力加快对现有法律条文的修改, 或制定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新规定, 以保证残疾人教育体制更加完善和具体, 将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落到实处。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对现有《残疾人保障法》提出了修改意见, 例如:

(1) 明确人口在30万人以上的市级、县级政府应在当地建立至少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促使原有法律规定得到具体化和操作化;

(2) 《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第二十条“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 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不够完善, 还应加上“发展高等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内容。因此, 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 应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残疾人教育行政法规, 切实落实残疾人教育保障制度, 此外, 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残疾人教育法制内容, 由司法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确实做到违法必究。

二、合理投入与配置残疾人教育资源

教育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前提就是资源投入, 增强教育投入是办好教育的基本保障。政府部门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单位, 理所当然应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 但是这种投入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 尚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现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残疾人教育的重要意义, 才能有效增加残疾人教育的资源投入, 例如:对特殊教育学校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对不在特殊学校中就学的残疾人的教育投入。此外, 要积极拓宽残疾人教育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 鼓励吸收社会各级力量, 共同构建残疾人教育的良好环境。目前, 我国政府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残疾人教育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 因此, 应大力宣传、募捐, 以积累大量残疾人教育资金, 组织“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等项目来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社会各级残联应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支持, 通过物资募捐、手拉手、送温暖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残疾人助学活动。同时, 要坚持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均衡化, 确立全新的资源配置理念:缩小残疾人教育差距, 增强公正性。即在均衡各地实际差距时, 应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切忌人为的拉大这种差距。

三、扩充残疾人教育师资队伍

要想保证残疾人接受良好的教育, 就应建立一支数量充沛、专业技术高、综合素质强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但是, 从我国目前的残疾人教育师资力量上来看, 是远远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教育需求的;现有残疾人教育教师的素质也不够理想, 其专业化水平较低。以上因素必然会影响残疾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 为此, 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多数量、质量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首先, 应针对残疾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采用多元化方式扩充师资队伍;其次, 扩充队伍的同时, 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保证残疾人获得良好的教育。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尚不完善, 离特殊教育的专业要求相差甚远,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多方努力, 不能单纯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应综合考虑他们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等, 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四、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残疾人教育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解决残疾人受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残疾人群所接受的知识大都集中在康复、生活尝试、职业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残疾人教育网站, 在其中设立相应的知识模块, 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知识。例如, 有些残疾人勇于挑战自己的命运, 主动寻找工作, 想通过一技之长获得收入, 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 稳定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 我们应在网站中创建“就业之窗”模块, 并提供一些适合残疾人参加的岗位培训, 如缝纫、编织、平面设计、化妆、插花等, 使残疾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 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用武之地, 实现自我价值。又如, 在网站中创设“家属助手”模块, 提供一些照顾残疾人的方法和技巧, 使人们学会观察, 并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发现残疾人在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努力为残疾人应用和谐、良好、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

总之, 残疾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义务不断探寻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教育路径, 更好地服务于他们、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盛建国.试论残疾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 2008, (23) .

[2]周钧.保障残疾人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3) .

[3]曲学利, 莘锋.论网络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

[4]傅伟.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残疾人教育公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公共服务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公共服务;残疾人;就业;影响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仍旧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根据统计,我国残疾人数量大约8502万人,占据全世界残疾人总数的8.5%左右。而世界银行曾经提出,残疾人被排斥在就业之外,对全世界GDP大约造成了1.94万亿美元的损失。就业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我国党中央与国务院的重视,目前,残疾人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残疾人就业率仅仅16.93%,而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为35.65%,与非残疾人就业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

一、公共服务概述

公共服务是21世纪以来公共行政领域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提供社会保障,重点突出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从管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重点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能,对于社会而言,公共服务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环节,而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手段。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更为艰难,因而更加依赖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包括物质保障、教育手段以及康复手段等。

二、公共服务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

公共服务对残疾人的就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职业技能培训状况中。残疾人就业离不开政府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关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就业率远高于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残疾人的就业率,因而职业技能培训是残疾人就业能力增强中的主要措施。其次,生活知识普及情况对残疾人就业状况也有着重要影响,接受过生活知识普及的残疾人就业率是未接受生活知识普及的残疾人的2.188倍。这是由于生活知识普及能够明显增强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推动残疾人就业。再次,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比例就越大,二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三、提高残疾人就业率的措施

1.发挥政府职能

残疾人就业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其服务体系属于公共范畴,需要政府承担主导作用。政府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依靠其权威性,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从而逐步扩大残疾人就业服务的覆盖面积,促进残疾人就业水平的提高。其次,需要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中包含的各项内容,并且完善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从而让残疾人服务体系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从而有力的推动残疾人就业,实现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残疾人生活水平。

2.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制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需要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与鼓励。除了进一步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制。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还需要追加资金投入,大力开发残疾人辅助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免费发放或者给予一定补贴的方式支持残疾人使用辅助工具,从而让我国广大残疾人群体能够依靠康复工具逐步恢复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生活能力,从而促进残疾人就业率的提高。

3.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普通人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已经覆盖全体公众,然而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仅为71.4%,远远低于普通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而在诸多研究中,就业率与受教育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人力资本理论中认为,人力资本的水平与就业质量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对提高残疾人就业率有着极大的作用。而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要从残疾儿童开始,即首先需要扩大残疾儿童受教育的覆盖面,让残疾儿童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这需要我国扩大特殊儿童教育学校规模与数量。其次,逐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力度与培训质量,从而进一步增强残疾人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

4.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渠道还比较单一,大部分残疾人实现就业都来自于熟人的介绍,并没有形成严密规范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导致部分残疾人始终处在失业状态下,生活水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我国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残疾人就业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包括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评估、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其次,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即加大力度保障残疾人就业晋升、获得劳动报酬、享受生活福利以及相应的工伤保障、劳动保护等权益,让残疾人能与正常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残疾人创业,用创业来带动就业,激励其他残疾人参与到创业与就业过程中来,还应该扶持一批接收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以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加入到残疾人就业的事业中来,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就业。

四、结语

现如今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党中央与国务院对残疾人就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因而需要政府不断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廖娟,刘伟. 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1:10-15.

[2]罗遐,兰瑶. 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80-85.

[3]纪雯雯,赖德胜. 中国残疾人劳动参与决策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3,05:30-39+126.

残疾人阅读服务的进步与挑战 篇4

1 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 我国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发展的历史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该过程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

1.1.1 早期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对于残疾人阅读服务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特别照顾”之上,即强调公共图书馆馆员对残疾人要进行特别的照顾,如帮助其寻找图书或者给予其他人性化的照顾。但在硬件设施及管理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进步[1]。

1.1.2 转折时期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进入了主动服务的阶段,开始设立一些残疾人通道。1988年,上海残疾人协会成立,开始呼吁为残疾人设立专门的有声读物,而且图书馆开始为残疾人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

1.1.3 上升时期

随着1988年中国残联的诞生及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越来越高的呼声要求图书馆提供专门的残疾人服务,保障残疾人阅读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有声图书馆的图书馆开始建立,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设施也越来越被重视。

1.1.4 信息化时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业随即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图书馆公共信息系统的建立及残疾人信息的建立,都为图书馆向残疾人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做出了贡献。

1.2 我国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发展现状

1.2.1 法律制度层面

我国对于残疾人在法律制度上的保护是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辅的法律体系。例如,《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文件的颁布,为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我国对各个公共场所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而专门面向残疾人的建筑物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为残疾人在教育场所接受无差别的服务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同一时期,作为残疾人权益保障纲领性文件《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获得通过,其中特别指出:“大、中城市图书馆要提供宜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增加适合盲人、聋哑人、弱智人的读物。”[3]

1.2.2 图书馆层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的专门的数字化图书服务资源较为丰富,其中涉及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传统的纸质文献、盲文图书、有声读物、无障碍电影等[4]。受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完善,这也为我国图书馆提供残疾人阅读服务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2 我国残疾人阅读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共图书馆虽然在制度层面及具体建设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大力扶持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建设,但是在理念上及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阅读障碍人群得到的关爱不足

我国图书馆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残疾人阅读的关注并不多,帮助残疾人进行阅读的相关项目并没有得到全面开展。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而且当地残疾人的权利意识也不强,因此残疾人阅读服务具有地域不均衡性的特点。而另一种情况是,在开展残疾人阅读服务活动的地区,由于认识仍然停留在“照顾”的模式,因此开展的活动单一,并不能充分满足残疾人的切实需求。

2.2 专业服务人员不足

现代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应用及信息化的融入,而服务并不仅仅是硬件的建设,同样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为残疾人提供阅读服务的专业人员没有充分的储备,也没有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为残疾人提供阅读服务的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如手语知识、信息化知识,而且必须对公共图书馆各项的服务内容都十分熟悉。而现有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2.3 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的单一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很多活动为残疾人提供阅读服务,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效果不好。原因在于:活动开展时并没有对残疾人阅读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调查,因此也就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开展残疾人阅读活动时,往往是主办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及意愿开展,并没有深入地对残疾人的阅读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查。而残疾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由于残疾人年龄、文化程度及残疾程度都对其阅读的需求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不进行深入调查就开展活动,就会使得所举办的活动流于形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和效果。

3 如何应对残疾人阅读服务面临的挑战

3.1 其他国家的残疾人服务模式

3.1.1 美国模式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的残疾人阅读服务是围绕“以民间为主导”展开的,在资金来源上主要是通过社会捐助,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全面的法规,对残疾人阅读服务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也成为残疾人保障自己权利及公共图书馆开展残疾人阅读服务的依据。美国着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同时建立了全面的残疾人阅读服务网络[3]。

3.1.2 英国模式

英国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建设图书馆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其中,英国政府不负责具体的实务,主要通过提供资金及行政指导的方式来参与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建设。而具体的图书馆建设和技术的实施都是由图书馆的负责人或者行业协会进行管理,政府并不干涉。

3.1.3 日本模式

日本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则由政府来主导,通过各个地区的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所在地区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资金、建设由政府统一调配。日本采取的是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残疾人阅读服务,“多元化”是指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高效化,也包含资源的多元化、读者的多元化。面向读者的多元化,为读者提供多元的图书资源服务。“个性化”指的是日本图书馆对个体的残疾人进行的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针对肢体有障碍的残疾人进行无障碍通道的建设,也对车站到图书馆的道路进行了无障碍化设计;针对儿童残疾人,日本图书馆开展一些儿童交流的活动来满足儿童残疾人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残疾人人群,都有不同的服务开展[6]。

3.2 如何建设我国的阅读服务

3.2.1 人才建设

通过考察发达国家的阅读服务建设,本文发现,各国都非常重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的培养要求服务人员具备一定的障碍交流能力,如手语能力;拥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操作的能力,能够帮助广大残疾人使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对图书馆的业务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介绍图书馆所开展的业务。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培养专门的服务人员,如专门为肢体障碍残疾人服务的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应以残疾人的切实要求为基础。

3.2.2 技术建设

我国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的技术建设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上的巨大差异性。发达城市往往拥有全面的技术服务设施,而在广大内地或者偏远地区则很难建立相应的服务。因此,国家应为欠发达地区的残疾人阅读服务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同时在管理上应当进行放权,以达到技术的最合理分布。

3.2.3 服务规范建设

我国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开展有着不均衡性的特点,因此也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规范。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虽然较多,但是并不能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虽然多但杂乱,没有对残疾人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因此,在立法层面,规范的统一是必要的。而相应的公共图书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在开展活动时,各自为政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行业服务规范的建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2.4服务模式

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已经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建设所采纳。而我国的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服务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是建立在对残疾人阅读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构建完善的服务模式,首先应该进行残疾人阅读需求的调查,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性地培养服务人员,建立技术体系,并统一行业服务规范,然后对不同的残疾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服务的多元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残疾人阅读服务现状的分析,认为其中存在着对阅读者关爱不足、专业人员不足及服务模式单一、服务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在对国外相关服务建设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些我国可以借鉴的措施。因此,笔者在人才建设、技术建设及服务模式、服务规范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金鑫.我国图书馆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王娜.浅谈无障碍设计在图书馆建设中的意义[J].大观周刊,2012(19):96.

[3]赵媛,张欢,王远均,等.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12):22.

[4]曾红辉.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实践与思考[J].晋图学刊,2012(5):48-51.

[5]江平,白素屏.中外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比较与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91-94.

邰丽华: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务 篇5

今年邰丽华带来的提案就是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服務。“十二五”期间,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推进,基层残疾人享有的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步小康的过程中,基层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是衡量残疾人小康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国家及社会的关注点在康复、教育、就业等等基本生存问题,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关注力度仍需加油。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显示,经常参加村(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残疾人不足7%,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基本停留在听广播看电视的层面上;参与文化生活的程度浅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并不普及等等。以上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仍需加强。多年来,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是解决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生活救助等基本生存问题,残疾人文化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文化服务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第二要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文化服务仍然相对薄弱。全国4万个街道、乡镇、8万个城市社区、58万个农村社区文化站(点),仅在2008—2015年间利用“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在城市社区文化室中开展了残疾人文化服务试点(收到良好效果),但58万个农村社区为空白,基层社区覆盖率仅为0.14%。适合残疾人参与的文化活动长期未得到重视,残疾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数存在于为参加汇报演出而组织的极少量特定活动中。

最后在已有文化服务设施中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内容和设施设置不够。国家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且不够健全,更无法顾及为残疾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残疾人文化服务非常薄弱,各类服务机构不全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服务设施欠缺、文化活动匮乏。

(邰丽华: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Q&A

《中华儿女》:您怎么看待青年人创新创业?

邰丽华:青年人需要敢想敢拼的精神,在当下这个好时代、新时代创业,青年人和互联网服务连在一起,是一种新颖的方式。在我们艺术团,对于青年艺术工作者,我也是鼓励他们能有新的想法,并且支持他们去做,而对于退役的团员,如果他们有创业的想法,我们会鼓励并且帮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中华儿女》:今年您的提案,是否有关爱青年人的一部分?

邰丽华:残疾人无障碍,应当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上的无障碍,实际上,残疾青少年的身体障碍并不会妨碍他们和肢体健全者一样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是基础,是帮助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而重视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渴求心理则显得更加重要。要让残疾人无障碍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当中,帮助残疾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政府要注重为他们提供文化滋养和服务,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培养一些优秀的小演员。今年我们会响应外交部和文化部的总体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对外演出交流活动,希望每一个活动都能让他们逐步实现“我的梦”。

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 篇6

[关键词] 残疾人 摄影事业繁荣发展

随着市民经济状况的改善,相当一部分残疾人拥有了自己的摄影装备。虽然他们失去了常人的部分功能,在劳动能力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充满了追求真善美的热情,他们仍然渴望能运用自己独具的慧眼来发现和记录身边的美丽与感动。他们积极开展摄影创作采风活动,优秀摄影新作叠出,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题材、主题之丰富,不少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生活的优秀摄影作品,获得了上级领导和摄影专家的高度赞誉和重视,并在全国、省市摄影大赛和展览中先后获奖。同时,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各级政府和残联对残疾人摄影创作活动的关怀和重视也得到了加强,社会各界也涌现出许多有识之士,以各种形式有力地支撑着残疾人摄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残疾人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繁荣残疾人文化事业的要求。全国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摄影爱好者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深入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和肩负的重大使命,振奋精神,勇于创新,努力开创残疾人摄影事业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首先,繁荣发展残疾人摄影事业要坚持“双百”方针,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推动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残疾人摄影工作者要在摄影创作中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研究摄影创作规律,指导摄影创作实践,努力使我们残疾人的摄影作品符合残疾人的利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优秀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生动活泼,精益求精,才能够用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要积极鼓励广大残疾人摄影爱好者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在摄影作品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以题材、形式、风格、表现方法的多样化,更好地高扬主旋律,激励残疾人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残疾人文化环境。

其次,繁荣发展我国残疾人的摄影事业要充分体现“文艺为残疾人”的原则,深入生活,使生活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创作的源泉在于群众,在于生活。从目前我国残疾人摄影作品的现状来看,真正有深度的反映残疾人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还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做得不够。广大摄影工作者要始终置身于时代之中,多接触残疾人,多了解残疾人,把握时代精神,表现残疾人风采,去多拍一些表现他们高尚品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从事改革和建设的生活实践,赞美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优秀摄影作品。使摄影更贴近生活,为残疾人所喜闻乐见,给人民以向上的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三,繁荣发展我国残疾人的摄影事业要多出优秀作品,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残疾人

广大残疾人摄影爱好者,要抓好优秀摄影作品的创作,将普及和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在繁荣残疾人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出精品。坚持把残疾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残疾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摄影优秀成果;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以精心的创作去赢得读者的认可。在注重摄影作品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同时注意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让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在摄影作品中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充分发挥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形成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第四,繁荣发展我国残疾人的摄影事业要努力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摄影人才队伍

当前残疾人摄影队伍的现状与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摄影事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人才匮乏问题十分突出。现有的残疾人摄影工作者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努力学习,发扬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刻苦钻研,潜心创作,精益求情,把个人创作同繁荣中国残疾人摄影事业的崇高使命紧密结合,将个人情感融合到残疾人群众的情感中去,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上施展聪明才智,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摄影作品。摄影专家要多关心和扶持残疾人摄影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下大气力多培养一批德艺双馨,品学兼优的残疾人摄影人才。残疾人摄影协会是广大残疾人摄影工作者之家,是联系广大摄影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满腔热情地为广大摄影工作者服务,为他们开展采风活动提供方便,多办定期摄影讲座,使我们残疾人摄影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

第五,进一步加强对摄影创作和工作的研究

各级摄影协会要加强各级摄影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凝聚力。积极帮助广大残疾人摄影工作者掌握科学理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信任尊重,热情帮助,正确引导,关心支持,努力为残疾人摄影事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加大对残疾人摄影事业的投入,为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残疾人、深入残疾人生活,发挥摄影艺术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各级残联领导要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残疾人摄影工作者多办实事,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积极创造学习条件,使残疾人摄影工作者的创造精神能得以充分发挥,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能得以自由发展,为多出残疾人摄影人才,尊重残疾人摄影人才,爱惜残疾人摄影人才,留住残疾人摄影人才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大力支持繁荣我国的残疾人摄影事业。

广大残疾人摄影工作者要紧密团结起来,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紧跟时代的步伐,施展聪明才智,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残疾人群众,为繁荣发展我国的残疾人摄影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 篇7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能充分满足残疾人在特殊体育公共发展需求, 包括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面提供特殊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2]。据研究报道, 我国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 国家关于残疾人体育出台了很多法规、文件和政策, 特别是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 “要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3]。但是, 由于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 体系还很不完善, 全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处于不平衡性发展, 本研究以甘肃陇东南地区为切入点, 探索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需求与供给, 寻求影响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确定为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残疾人, 根据研究和实证调查的需要, 依据甘肃省区域划分原则, 可分为河西地区、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 我们选取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庆阳、平凉、天水、武都4 个区域的60 个社区为调查对象, 每个区域抽取15 个社区共抽取残疾人510 人。考虑到残疾人调研的特殊性,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仅限于视力残疾 ( 165 名) 、听力残疾 ( 172 名) 和肢体残疾人 ( 173 名) , 比例基本平衡。其中16 -25 岁58 名, 26 -35 岁110 名, 36 - 45 岁125 名, 46 - 55岁98 名, 55 岁以上119 名, 男性258 名, 女性252 名, 城乡比例也基本趋于平衡。

1. 2 研究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首先针对残疾人设计了《甘肃陇东南地区残疾人体育需求与供给的相关调查》的问卷, 针对社区设计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问卷, 采用“特尔斐”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共发放残疾人问卷510 份, 回收有效问卷500 份, 有效率98% , 发放社区问卷60 份, 回收有效问卷58 份, 有效回收率97% 。考虑到有些残疾人的特殊性, 采用问答法和现场引导法进行调查。

1. 2. 2 访谈法

针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困境和发展路径, 分别走访了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残联、所属社区、街道办事处、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体育协会的相关领导和干部以及部分残疾人, 听取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资金来源、管理、人力资源、活动组织以及残疾人体育需求与满意度等, 为本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 2.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因子分析法、卡方检验、平均值等方法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5. 0 进行统计处理, 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应用。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特征

2. 1. 1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突出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的本质是参加体育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在所有调查的残疾人中, 按照“每周锻炼3 次以上, 每次锻炼30 分钟以上, 每次中等强度以上”的标准, 残疾人体育人口为7. 4% , 与我国群众体育人口比例 ( 2002 年, 33. 9% ) 相差甚远。每周锻炼3 次以上, 但未达到30分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从不参加体育锻炼、每周锻炼在1 -3 次的比例分别为14. 8% , 58. 2% , 21. 5% , 5. 5% 。

由此可以看出, 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 由于残疾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 大多数在运动方面自卑心理较强, 有些由于肢体的残疾, 活动功能受限等原因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参与。但是, 现状的不乐观, 不能说明残疾人体育需求的低下。如果当社会能够以平等的视角关注残疾人, 给予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和支持, 为其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和便利时, 残疾人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调查中, 当问到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时, 没有适合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没有适合残疾人体育锻炼的项目、没有指导者而不会锻炼、没有兴趣、身体受限的比例分别为33. 2% , 28. 1% , 17. 3% , 24. 2% , 48. 2% , 由结果可以看出, 大多数残疾人有参加体育的愿望, 并且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2. 1. 2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动机多元化, 多集中在强身健体和康复医疗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为提升自身的生存和身体健康需要的占48. 4% ; 保健康复的占44. 7% , 缓解生活压力的占37. 5% , 娱乐消遣的占35. 6% , 人际交往的占24. 2% , 提高技能的占15% , 由此可以看出, 残疾人体育动机首先满足生存, 再衍生到康复、解压、娱乐、交往等, 也符合马斯洛层次理论学说。为鼓励和确保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 在残疾人体育公共产品的配置时, 应做到因地制宜, 因残疾类型和残损程度而异, 所提供的场地、器材、用具、辅助设施必须考虑到残疾人的便利性、功能性和多样化[4]。

2. 1. 3 三类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认知偏低, 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由于受残疾的影响, 大多数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偏低, 他们不能理解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真实意思, 对创造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表现出无所谓态度, 调查中女性选择“没必要”和“无所谓”的高于男性。不同的残疾类型, 视残者“无所谓”的态度高于听残者和肢残者, 通过卡方检验呈显著性差异。这与残疾程度对生活、学习、工作影响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但当他们通过讲解, 了解了公共体育服务后, 表现出了强烈认知和迫切愿望, 有78%以上的残疾人希望政府能够为其提供适合的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促其身体康复和增进健康。

2.1.4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需求满意度普遍偏低

根据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 对调查的需求满意度量表设计了15 个原始变量、4 个分量表, 其中, 反映物质资源的变量4 个, 反映人力资源的变量4 个, 制度资源变量4 个, 信息资源的变量3 个。所有变量从1 - 9 分之间进行打分, 1代表“非常不满意”, 5 代表“一般”, 9 代表“非常满意”。

表1 所示, 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分值普遍偏低, 均在9 分以外, 居于“不满意”和“一般”之间, 整体需求满意度为3. 29 分,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和信息资源需求满意度平均分分别为3. 20, 3. 45, 3. 19, 3. 31 分, 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提升, 社会对残疾人的冷漠、偏见也在改进, 并发生质的改变, 接纳、融合的意识正在形成主流, 但从调查来看, 政府及社会对残疾人的体育公共资源投入极度匮乏, 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整体满意度较低, 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3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特征

3. 1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分析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最重要的要素, 一般包括政府、市场、非营利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主体[5]。从本研究调查来看, 政府为竞技体育供给扮演了管理者和服务供给者的角色, 集中体现在残疾人训练基地建设、各种特殊体育器材、设备提供, 运动员训练、比赛、奖励支出, 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配备等。在群众性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政府及其他多元供给主体均未能较好的承接相应地供给职能。

3.2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要素分析

3.2.1物质要素

根据调查结果, 2005 年9 月天水市体育中心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 先后投资45万多元对基地的生活服务设施、训练场馆进行了改造。改造了30 间残疾人运动员专用房间及灶房、餐厅等生活服务设施, 从住宿到餐厅, 到训练场馆全部建设了残疾人专用通道, 基本实现了无障碍设施齐全的生活训练环境, 能够满足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训练要求。同时, 硬化了场外道路, 整治、绿化了环境。目前, 基地建筑面积达到12000m2, 其中现有400 m2标准跑道的田径场一处, 建筑面积1400 m2的训练馆一个, 设施齐全的射击靶场一处, 具备250人同时就餐和100人住宿接待能力。同时拥有训练有素、热心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工作队伍。可以承办全国性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及接待专业队伍的训练。

但从调查来看, 适合普通残疾人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专用场地设施较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用场地设施较少, 各社区、街道、县区均无专门的残疾人体育场 ( 馆) 、器材设施和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示范点。在公共体育场 ( 馆) 设施或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 ( 馆) 中, 部分体育公共设施不符合无障碍要求, 不便于残疾人使用。目前, 社区内仅有的残疾人体育健身器材或特殊体育用品用具是康复类的器材, 这此康复器材, 安放在活动室, 无人管理, 少有残疾人使用, 另外, 残疾人的专用体育器材存在品种少、价格贵、配件缺等诸多问题。

3. 2. 2 经费要素

经费支持是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6]。根据公共产品的需求弹性理论, 随着社会发展, 公众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要求政府及时增加公共支出。调查显示: 目前各社区尚无专项残疾人体育经费, 可见, 残疾人的体育公共服务经费几乎为零。从各县区残疾人协会调查, 每年政府仅为各协会拨款经费也很少, 远远不够维持活动运转。

3. 2. 3 人力资源要素

人力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等。目前,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日益壮大, 到2011 年已达到60 多万人, 其中,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 多人, 但遗憾的是, 我们所调查的社区中, 特殊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尚不足1% , 特殊体育指导员的规模、数量、结构、质量和服务作用全然没有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服务需要。

3. 2. 4 制度资源要素

制度资源要素包括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从调查来看, 残疾人体育组织仅有市残疾人体育协会, 县区、街道、社区均未建立残疾人体育组织, 如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社团或残疾人体育俱乐部等。目前, 残疾人体育活动组织依托于各县、区残疾人协会。社区残疾人协会主要配合社区居委会做好本社区的各项残疾人工作, 如康复、提供帮扶服务等, 并未明确进行专项残疾人体育组织和管理理的工作要责。

3. 2. 5 信息资源要素

据调查, 85% 的残疾人认为, 社区没有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信息, 也没有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必要和积极的宣传。部分贫困和偏远山区的残疾人, 因基本生活保障尚无落实, 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信息的物资条件尚不具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体育公共服务属于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残疾人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缺失直接导致其体育公共服务的不可获得性, 以至于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弱势和心理弱势。

2. 残疾人体育人口比例偏低, 但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迫切, 希望政府能为其提供适合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3.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失衡, 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尚未建立, 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严重不足, 且结构不合理。

3. 2 建议

1. 政府有关部门应创新工作理念, 提高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思想认识。

2. 应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物质资源的投入, 包括公共场 ( 馆) 设施的均衡配置, 特殊体育器材的研发, 拓宽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渠道, 加强残疾人指导员队伍建设, 落实好相关体育法规政策, 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组建各级体育组织机构, 统筹安排体育工作, 做好残疾人体育信息宣传和普及健身知识, 形成供需畅通机制, 提高残疾人体育需求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艳丽, 姚从容.从经济学视角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生产主体的多元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1 (5) :16-18.

[2]李万来, 阂健, 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 2005:163.

[3]课题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 2008, 29 (2) :20-26.

[4]刘玉.论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特性与分类框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1-4.

[5]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7-33.

[6]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1-5.

[7]罗林杜, 丛新.对欧洲体育俱乐部体制的研究[M].北京体育人学学报, 2002 (3) :298-300.

[8]舒晶晶.2010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1.5平方米以上[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sports/2012-12-11/content7741026.htm1, 2012-10-08.

漳浦县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成立 篇8

不久前, 福建省漳浦县首家在卫生院设立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旧镇镇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旧镇籍残疾人士只要持《残疾证》申请, 即可在家门口接受康复治疗、训练等, 圆他们的康复梦。

漳浦县旧镇镇有1900多名残疾人, 他们的治疗康复一直是残联着力解决的问题。该康复中心现有专业医务人员8名, 各种康复设备30余件, 可为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除此之外, 还为残疾人提供需求调查评估、诊断及残疾人体检、康复知识普及、提供辅助器具等服务, 并为残疾人建立健全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图为残疾病人正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对残疾人服务的承诺 篇9

有研究表明,健全人对残疾人持显著的负性内隐认知评价,但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减弱该效应。因此,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可改善公众对残疾人的负性内隐认知偏见。[1]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从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每一个作品给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联想,给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心理体验。通过联想和心理感受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对相似事物的固定思维。

在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残疾人形象的作品正是健全学生与残疾人接触的一次体验。那么作品中的残疾人形象和描述势必影响健全人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认知。如果拿捏的不够妥帖,自然就会造成思维偏见。作品中过分的赞许性评价或者过于不堪的残疾人形象的展现都会难以真实表达当下社会残疾人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却很容易使学生对残疾人有偏面的了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接班人,一旦对残疾人认知出现偏差,势必不利于社会的大融合,不利于残疾人群体得到社会公平、公正的待遇。

一、我国当下初中语文教科书对残疾人关注的研究

(一)残疾人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以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残疾人关注度的研究。6册教材,共有174位作者(包括所有课后习题篇目中出现的作者),其中有3位是残疾人,占1.724%,分别是出现在:

1.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现在第7册上册的第7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与第8册上册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人物简介:伟大的前苏联作家,坚强的无产阶级作家。因为家境贫困,11岁起就开始当童工,15岁就上了战场,在16岁的时候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导致23岁就双目失明,25岁的时候身体也瘫痪了。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30年代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2.海伦·凯勒,出现在第8册的下册的第五课《再塑生命》中。人物简介:因在十九个月的时候得了猩红热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和自身的自强不息下,掌握了多国语言,成为了一名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的伟大的作家。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等。她同时还是一名教育家、慈善家,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3.司马迁,出现在第9册上册的第21课《陈涉世家》中。人物简介: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与思想家。因为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到了宫刑。但仍旧发奋图强,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从教科书中提到的各类角色的角度出发,6册书中共统计到的各类角色875个(包括所有课后习题篇目中出现的角色和非人物角色),残疾人角色4名,占0.475%,分别是:

1.《塞翁失马》中善术者之子,出现在第7册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中。人物简介: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2.贝多芬,出现在第7册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和第九册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人物简介:他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受家庭的拖累一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乐。从1976年开始,贝多芬听觉已经开始逐渐衰弱,但凭借自己的毅力,他战胜个人的痛苦和绝望,成功创作出《英雄交响乐》。

3.保尔·柯察金,出现在第8册上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人物简介:他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个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是从工人子弟中成长出来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是一位当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后,仍然不向命运低头的,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生命誓言的角斗士。

4.海伦·凯勒,出现在第5课第八册下《再塑生命》中。她既是课文中出现的一名残疾人角色也是一名残疾人作者。人物简介已经在上文中有过阐述。

根据以上数字的统计,我们发现带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理念”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收录的残疾人形象或者残疾人作者的数量所占课文比例极少。收录中的残疾角色类型都是以常见的肢体残疾、视、听觉残疾为主。

(二)作品主题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人物的最终评价所影响,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残疾人物常被我们用简单的成功或失败草草收场。殊不知探索作品主题的呈现方式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1.回归心灵,吟咏生命

教科书中生动刻画了海伦·凯勒童年时代的形象,看到了一名残疾儿童的纯洁心灵。那是一颗向往光明、快乐、自由的心;是一颗想活出自我,活出希望的心;是一颗不求怜悯清新脱俗的心。

这个从小就生活在黑暗里的孩子,和所有普通孩子一样纯真任性,只不过因为听不到和看不见使她多了一些愤怒和苦恼。如书中自述:“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这不正是无数正遭受自身缺陷折磨的残疾人的呐喊吗。庆幸的是海伦·凯勒的呐喊似乎感动了上帝,6岁那年终于迎来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沙莉文。读过《再塑生命》的人大多不会忘记唤醒海伦·凯勒灵魂的那次关于“WATER”的拼写:“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以后,海伦似乎抓住了开启智慧和情感的大门,学会了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这是对生命的歌颂。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因为活着就有希望!

2.塑造人格,身残志坚

比起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贝多芬和司马迁其实都是在成人之后遭遇不幸才成为残疾人的。他们在残疾以前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作品的主旨与前者不同的是强调的应该是人在遭遇变故后的身残志坚的品质。

先来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保尔·柯察金。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因为保尔·柯察金不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创作的主人公也是他本人的影子。他们都是无产阶级战士,是无产阶级作家。他们的残疾是在后天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下造成的。没有受伤以前,他们自身的苦难生活练就了坚定、刚毅、顽强的性格。他们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他们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史学家司马迁也不例外。整理文献、编著史籍不仅是父亲的遗愿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志向,即使身受酷刑,也不忘初衷。

3.还原现实生活,展现个性气质

作品《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直抒胸臆与命运抗争的表现手法,将贝多芬还原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里,着重对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它刻画已经耳聋的贝多芬与客人会面以及回忆自己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文中的大音乐家也渴望被人理解。“‘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作品尽显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当贝多芬在家无端被打扰,他会心烦意乱;当有人想拜访了解他,他会感动落泪;当提及残疾带来的病痛,他也会叹息软弱。

4.残疾人形象的出现只是一种教育工具

教科书中还有一个残疾人形象就是出现在第7册上册《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之子。作品是借马亡入胡、将胡马归、子骑马折其髀和父子相保之间的祸福转化寓意人们遇到的好和坏的事情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才是作品最终要表达的主题,里面摔断腿的儿子只是起到一种教育工具的作用,没有不可替代性。

(三)语文教科书关注的残疾人地位

社会中每一位成员在这个社会体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习惯将这个称之为地位。[2]这个地位通常是由一个人的经济、政治、学术等等多方面综合而成。通常我们经常用一个人的职业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一个人的社会地位。[3]

初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残疾人职业身份如下:

序号姓名性别残疾类型职业社会评价

1奥斯特洛夫斯基男肢体视力多重残疾苏联伟大作家,无产阶级战士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2海伦·凯勒

女视力听力多重残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可以说用笔征服了世界。

3司马迁男其他残疾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4善术者之子男肢体残疾不详无

5贝多芬男听力残疾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6保尔·柯察金男肢体视力多重残疾作家,无产阶级战士不向命运低头的角斗士

表格中可见除了在一篇寓言故事的古文中一笔带过的残疾人形象善术者之子职业状态不祥外,其余五位残疾人形象都是在作品中作为主人公形象出现,职业高尚,而且社会功能发挥已经超过健全人。在健全人中能获得如此社会地位的人恐怕也是寥寥无几。

二、教科书关注残疾人视角的问题分析

(一)教科书中的残疾人与社会残疾人现状的差距

通过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关注的残疾人形象的分析与当下社会残疾人现状的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

1.从教材关注的残疾人数量和比例来看:该套教材共有6册,共有174位作者(包括所有课后习题篇目中出现的作者),其中有3位是残疾人,占1.724%。从教科书中提到的各类角色角度出发,共统计到的各类角色875个(包括所有课后习题篇目中出现的角色和非人物角色),残疾人角色4名,占0.475%。但仅以1987年的残疾人调查为例,全国残疾人至少5164万人,占当年总人口数的4.9%,如今已是2015年,比例可想而知远高于这个数。可见教科书中对残疾人的关注比例远远低于社会现实状态下的残疾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例,其对残疾人的关注度是不够的,有待加强。

2.从教材关注的残疾人类型出发,教科书中出现的残疾人类型不多,以常见的肢体残疾、视、听觉残疾为主。社会当下残疾人种类却是多样化的,它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在教材中诸如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的几乎没有,现实生活中这类残疾的公众认知度也很低,真正有所了解的健全人群体也大多集中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域。

3.从教材关注残疾人的主题出发,教科书中残疾人实现理想的成功案例的多次叠加便会出现教科书编撰者未曾意料到的问题,它在客观上,暗示着某种逻辑和观念:“没有奋斗,没有成就,持续奋斗,终能成就。”其实奋斗和成就经常不成比例,只是教材特别突出个人“奋斗”,相比之下,影响成就的其他因素就显得微乎其微。[4]慢慢地,在大多数人看来,名人或是英雄就应该有奋斗史和奋斗后理所当然的成就。这种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刻板效应是值得我们斟酌。

同时一味的以仰视视角和崇敬心态看待这类残疾人,这与现实社会中大多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残疾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缺乏群众基础,没有代表性。虽然我们知道正面的对残疾人进行描述有利于减小健全人对残疾人负性内隐认知评价,但也不能忽略大部分残疾人生活的真实状况。

4.从教材关注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而言,教科书中出现的残疾人在社会残疾人群体中属于“高大上”的一类,可谓古有文学家,今有教育家、慈善家。但当下社会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占一半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与大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呈大幅度递减趋势,使得很难有较好职业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自然不够理想。

5.从教材关注的残疾人与社会成员的人际关系(如与健全人的接触状况)出发,教科书中关注的残疾人着重描写残疾人的个人努力奋斗经历,或者着重突出努力后的成就,却很少有呈现残疾人的社会生活一面,比如他们是如何保持与社会成员的沟通交流,如何参与社会生活?这与当下为融入社会而在困境中的大多平凡残疾人来说过于理想化。

(二)教科书对残疾人的包容性不足的社会因素

语文教科书中关注的残疾人角度缺乏对当下社会的残疾人的包容性的原因除了最为精选的教材自然不可能那么面面俱到之外,与大环境下社会对残疾人的排斥也是有所关联的。

我们虽然一直在倡导人文关怀,自然也少不了倡导对残疾人的关怀。但是真正融入观念、教育、职业的关怀却还是不容乐观。正如前文就有所提及的健全人对残疾人存在不同的错误的残疾人观,就已经在观念上开始对残疾人进行排斥。从观念排斥衍生开的教育、职业排斥更是屡见不鲜。很多残疾人无法步入正常学校就读。即使残疾人进入特殊高校,学到专业知识,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毕业之际又得面临来自职业排斥。类似的排斥内容很少在教科书中得到体现,但事实的残酷性每天都在上演。

(三)教科书受社会文化影响没有平视残疾人

教科书作为一本育人教材,需要有先进的观点,不能为了教化而教化,有时候教科书中为达到方便学生理解主旨的目的,涉及的残疾人角色常常只是边缘人物,会简单地随意弱化;如果是残疾人角色是主要人物,又会被无限制地加以赞美。这些都说明教科书受到传统的社会文化的一些影响,没有以平视的角度去看待残疾人。

三、对教科书关注残疾人视角的一些建议

(一)普遍性与差距性共存

教科书中残疾人虽然也经历了残疾带来的绝望与痛苦,但都努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并且都因为自身的奋斗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每位社会成员学习,但与当下绝大部分残疾人现状存在明显的差距。适当地增加关注残疾人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平凡残疾人形象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融合。

(二)增加教材内容的包容性,力求做到客观平视的角度进行描述。

在教科书作品中常会给人这样的误解:比如在教科书常简单地把聋人想象成完全听不到也不会说话的人,事实有的聋人虽然听不清说不明却是会发声的;教科书中的盲人也常以什么也看不见的形象示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盲人是可以看见只是很模糊,所以他们的字会很大。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看似无关痛痒,实则会造成很多误解。

这些都是由于教材内容不够丰富客观所致,包容性不够,需要选取更多的生活化的残疾人作品,客观平视地展现残疾人形象。

(三)试着改变教科书建设的传统习惯,加强健全人与残疾人的互动性

既然语文教科书最为重要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那么是否可以在语文教科书中多增设语文实践活动环节,加强健全人与残疾人的互动性。要想转变健全人对普通残疾人的负面内隐态度,人际接触效也是一种好办法。研究表明参加过为残疾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照顾过残疾老人的医学院学生,做过自闭症儿童跟踪调查的实习生都会比远离残疾人群体的健全人更为正面看待残疾人。那么拓展教科书内容,加强与残疾人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残疾人的认可度,有助于社会融合。

(四)提倡学生个性阅读,增强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需要学生的不同思想的碰撞。如果教科书中的作品一味地固定标准无疑具有排他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科书中对残疾人的关注也可以是隐性、渗透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索,也许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结语

语文教科书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失为社会融合进程中的一个有力平台。所谓的社会融合就是希望社会对于每个成员都表现出平等、尊重、共享。那么我们除了呼吁和帮助残疾人群体努力适应社会的同时,自己则更需要在观念上包容他们,行动上走进他们,文化上碰撞他们,语文教科书不正是给予残疾人和健全人融入彼此精神生活的一场体验吗?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大陆和台湾语文教科书对残疾人群体关注的比较”[FX2014218]成果。)

注释:

[1]周艳艳,马婷,张锋.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内隐认知评价及其可塑性——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的启动效应[J].应用心理学,2014,(4):347.

[2][3].奚从清.残疾人问题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58.

[4]张计兰.我国当下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残疾人关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25.

上一篇:考风考纪教育方案下一篇:听安静说话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