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管理机构

2024-11-06

专门管理机构(精选12篇)

专门管理机构 篇1

在宋朝, 政府采取中央集权, 所有内外政事由皇帝亲自决定, 并取消了前朝的君臣面议政事的形式, 官吏向上级乃至皇帝进言采用奏章、上书, 整个国家产生了海量的文书。而由于官员在奏章之中有可能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宋朝政府中有先见之明的君臣积极的推出措施以减少文书、加强档案管理, 从而使得宋朝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极大的发展。通过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 在档案管理方面宋朝政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了整个宋朝统治阶层之中档案管理思想的形成[1]93; (2) 形成了独具宋朝特色的档案管理模式; (3) 开创了独特的架阁库制度; (4) 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法规。

在宋朝的档案管理方面, 主要形成了律法、狱讼、赋役以及财会四个方面的专门档案管理体制。

一、律法档案管理

1. 律法档案的整理归类。

在宋朝的律法管理工作中, 对于不同时间下发的律法及相关性质的文书, 要根据其所属门类的不同进行分类编纂入册, 并且以日期顺序进行整理排列。在收到国家下发的律法汇编之后, 还需要将原先的律法文书归类整理并保存在案。朝廷还成立三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进行律法的编录以及保管工作。在区域性的法规上, 也是按照国家的法规形式, 将原律法文书进行归类保存。

2. 律法条文的保存。

按照宋朝律法的规定, 对于重要的律法文书, 需要进行特殊管理, 也即要为特殊、重要的律法条文编立目录, 保存在专用仓库之中, 并要进行妥善的防腐、防虫、防霉变处理。对于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留存的条文档案, 一般仅保存十年的时间, 并且每四年向监察机关申请进行一次鉴定、销毁工作。相应的朝廷官员对于档案进行复查, 将其中鉴定为不需长期留存的档案进行移除, 经鉴定为需要长期留存的档案应当转存到专门的保存仓库, 将原纪录簿中对于该档案的记录注销, 并标明档案移除、转移的具体时间, 相关官员还需要签字确认。

3. 律法条文的编纂。

在宋朝的律法之中, 敕、例占了一个极大的部分, 因此, 在宋朝的法律编纂中, 对于敕和例的部分给出了特别的规定。由于敕是一种由皇帝随时颁布施行的条文, 因此, 为了便于使用宋朝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编纂机构, 例如三省制敕库房, 其日常的职能中的一项就是编敕。例说的是在之前的事件之中曾经出现过的案例, 宋朝政府对其进行整理、收录以作为后事的处理依据。在整个宋朝所收集的案例之中, 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民事纠纷以及一些经济纠葛方面的案例, 这体现了当时民生以及官员从政的社会大背景, 为现今学者们对于宋代社会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120。

二、狱讼档案管理

在宋朝,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证据极为重视, 这就使得宋朝在诉讼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而对于这些相关档案, 宋朝形成了其独特的管理模式, 其主要的管理工作如下:

1. 狱讼档案的保管。

狱讼档案是相关案件的审理凭证, 属于重要档案, 因此, 应当将其长久留存, 其保存管理方法参见律法档案中的长久留存档案的保存方法。

2. 狱讼档案的维护。

由于狱讼档案的重要性以及独特性, 宋朝的政府对于狱讼档案的维护作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在相关的规定中对于狱讼档案的连粘以及印缝作出着重的强调, 以防止档案的缺失或者被人为地作假调换。对于不按照规定进行连粘或者印缝的相关人员判刑一年;对于徇私舞弊的管理人员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增大惩罚力度, 采取判刑两年的惩罚方式;对于故意损毁、调换、匿藏档案人员处以相同的惩罚。

3. 狱讼档案的归类整理。

对于狱讼档案, 宋朝政府根据其所属级别的不同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地方性的狱讼档案, 在相关案件得出审理结果后, 应当将狱讼档案归类保存到州内的架阁库, 若是案件与本州内的官员有所相关, 则需要将狱讼档案保存到相邻州的架阁库。在狱讼档案保存这一方面, 反映了宋朝的司法监督机制;对于中央性质的狱讼档案应当在中书省的档案室里进行专门存储, 对于档案室的管理官员的选取工作宋朝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赋役档案管理

宋朝的赋役档案主要有:户籍档案、税租簿档案、丁账档案、保甲簿档案以及钞票档案、公凭档案等。对于赋役档案的管理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赋役档案的归类整理。

宋朝的赋役档案通常采用一档多存, 将同一份档案制作多份副本, 分多处保存。下面作者简单地对一些赋役档案的归类保存方式:丁账每年制作一次, 档案逐级上呈, 多处留存[3]96, 也即反映每户人口增减实际数目的丁账由各州根据下属各县的实际情况共制作三本总的州账目档案, 一本由本州留存在州内的架阁库之中, 两本上呈, 上呈的两本在各路之中进行整合, 制造成两本都账档案并与各州所上呈的档案连粘, 一本继续上呈, 一本留存转运司架阁库;租税档案每三年整理一次, 由各县抄写县内三年内的税收情况并进行核对, 待校正正确之后送往各上级州, 等各州进行核对准确之后, 加盖骑缝印, 然后保存进州内的架阁库。

2. 赋役档案的保存。

宋朝政府要求对于赋役档案进行特殊的管理, 也即对于所有的赋役档案应当登记造册, 订立目录、名号, 在架阁库中设立专门的仓库进行保存, 并注意档案的防霉、防蛀、防潮等保存事项。对于赋役档案还需要按时进行整理分类, 对于一些无用档案还需要进行销毁之类的处理, 具体操作方法参见律法条文的保存管理。

四、财会档案管理

由于宋代采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使得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都集中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而为了方便财务的使用与管理, 宋朝建立了完善的财会档案管理机构, 并且制定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1. 管理机构上的措施。

宋朝在中央上设立了三司架阁库、文书库以对财会档案进行收藏、保存工作;在地方上则设立了大量的架阁库, 将财会档案当作一项重要的国家资料进行保存、收录[4]85。

2. 管理上的措施。

宋真宗年间, 朝廷将文书库划分为三部分, 将原本笼统的财会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废除原先的三司制度, 建立铁盐部、度支部、户部三部, 将原先的架阁库按照新的三部进行重新划分、整理、归类, 将三部档案分库存放, 原先的档案也需要进行清点、交接;对于不同属类的档案, 应当按照其所属领域的不同逐类逐条分阁分架存放, 对于原先的旧档案还需要交接清楚, 不能混乱、遗失;存储档案的库房规范管理, 库房钥匙由盐铁部、度支部以及户部的三司使掌握、保存, 未经三司同意, 不得私下进行档案的开库查阅, 否则予以严重惩罚。

3. 档案的整理与留存。

对于财会档案, 宋朝建立了严格的整理、转交制度, 中央之中六部的财会档案在各部留存两年, 然后转存架阁库, 在架阁库保存八年, 之后转交文书库保存, 其中在南宋时期, 对于各种文档资料, 在整理完成之后就需要转存架阁库留存;根据财会档案的不同, 宋朝采取了不同的存档方案, 对于官员的俸禄分发与接收档案, 需要转运司查验后收归架阁库保存。官员的差旅津贴档案, 由磨勘司、审计院检查认定后, 通过粮料院注销后收归架阁库保存, 仓库钱钞的收支需要监察官员签字、盖章, 税务出入还需要进行编号, 每月收归架阁库保存一次。官府财产的记录文簿需要按季度进行检查、清点, 加盖州府印章, 然后收归架阁库保存, 若是财产涉及当地官员, 则需要送到相邻州府的架阁库保存;在财会档案的整理、保管方面, 宋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 财会档案在整理的时候需要写明档案的数目、题目、日期以及具体事项, 并加盖骑缝章, 然后按照档案的时间顺序将档案进行编纂、排序, 最后收归架阁库保存。在财会档案借出时, 需要先由监察官员确定借用期限, 并批注交接, 在档案归还的时候, 主管的监察官员应当进行清点并勾销。为了防止档案的遗失、损坏, 宋朝规定财会档案要封锁保存, 所有档案当面交接, 未封锁、未当面交接或者将档案私自携带至家中的人, 将判刑两年。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 应当分类放置在对应的地方, 若是未按规定摆放, 则处以杖罚一百的惩罚。财会档案的销毁与长期留存工作参见律法档案的管理方式。

4. 财会档案的编纂。

宋朝极其注重财会档案的保存, 除此之外还对财务活动进行相应的记录。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记录与保存, 政府可以得到记录年间国家的财务状况, 发现经济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者通过对宋朝在律法档案、狱讼档案、赋役档案、财会档案四个方面的介绍, 就各部分在档案的整理、归类、保存、使用等方面的运作情况进行统筹整理, 以找寻宋朝在档案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通过宋朝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运行方式, 作者发现其对于当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之处, 比如定期进行档案的检查与精简, 就可以对于当今的档案管理行为作出指导;通过参照宋代定期对档案进行的鉴定与销毁工作, 就可以为我们当今的档案管理者提供借鉴;又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宋朝对于档案进行收录时采取的筛选模式,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收录入库的档案量, 并且极大地提高档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建新, 王晴.宋代宫廷藏书续考——专藏皇帝著作的殿阁[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3) .

[2]李宝玲.档案馆文化属性的发展与演变[J].湖北档案, 2009 (1) .

[3]所桂萍.试论宋代档案保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3) .

[4]肖丽.论宋代档案典籍机构的建立及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09 (11) .

专门管理机构 篇2

桦甸市第一中心校赵伟

内容提要:教学副校长是校长在教学方面的助手,协助校长领导学校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总指挥。校长兼课有很多弊端,因为校长会议多,迎接上级检查多,很难保证自己正常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学校长要专门从事教学管理,依据教学副校长的工作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主题词:教学副校长兼课弊端

参考文献:《中国教师报》《教学与管理》《业务校长工作职责》

教学副校长要协助校长领导管理全校教学业务工作,要全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国家制度的教学计划,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各项规定。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开展岗位练兵,组织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总指挥。

我作为教学副校长同意反方观点,也就是说教学校长应该专门从事教学管理。不断端正办学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掌握内外教育动态,从实际出发,对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协助校长制定并实施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并及时检查、总结、汇报。因此,校长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如何激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大胆创新,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培养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研,让教

师成名成家,树立教师的信心。不断端正办学思想,遵循教育规律,掌握内外教育动态,从实际出发,对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协助校长制定并实施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并及时检查、总结、汇报。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组、备课组会议和各种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坚持经常听课,坚持调查研究,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控制,对教师提出奖惩意见。主持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协助校长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负责教师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协助校长领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能。协助校长协调好有关教学部门的关系,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协助校长领导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

校长进课堂的好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不脱离教学一线。校长兼课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校长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教育理念。如果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将自己沉于事务性工作中,则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权,在决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不脱离一线,就可以将最先进的教育信息、改革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专业

化校长。

2、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校长上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引领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示范作用。另外还可以树立领导威信,对建立务实型领导班子有着不可轻视的促进作用。同时,校长的以身示范可以充分调动干部教师们参与研究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务实重行、善于研究思考的教研氛围。

3、密切干群关系。校长兼课可以最深入地了解体会一线教师的酸甜苦辣,体察群众冷暖,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更好地为教职工服务。因此可以密切干群关系,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说了校长上课的弊端。

1、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校长兼课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一科教学任务。包括教案的书写、本簿的批改、定期的考核等。先不说质量怎样,仅就这定期上课就难以保证。有时候突然来电话说开会,有时候必须要参加一些活动。课一旦耽误,再补很难。这样,很多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2、为教师造成心理负担。校长每到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教师总在学生前面讲,一定要好好表现,别惹校长生气。其实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小天地,或者说是班主任的天地。每个天地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每个班主任都不希望所有的问题暴露在校长的眼皮底下。这就像班主任需要天天接受校

长检查是一样的。班主任需要有自己的隐私,不为领导知道的隐私。

在一个学校中,每个岗位都有它固定的职责。校长有校长的职责,教师有教师的职责。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校长也不可能例外。如果校长把自己完全定位在一个教师的职责上,就不能充分履行校长的管理、指导及服务职能。所以,我不主张校长兼课。

执政党何不设立专门的民调机构 篇3

中共在新时期提出并奉行“三个代表”理论,一直强调通过改变执政方式来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力。多年来,党的这种努力一直围绕转变思想观念、整顿组织作风、选拔新的领导、推出新的政策而展开,却较少在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上进行思考和尝试。其实,转变执政方式、加强党的领导,不妨在调整和改变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实现组织创新上做文章。

现实生活中,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改变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个企业,经常因应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其发展战略,改變组织结构,撤并一些机构,组建新的部门等;一届政府,因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整合功能和资源,也会不时地对其管理机构进行拆分组合。2008年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化。

一个政党组织,也完全有必要根据其工作重心和环境要素的变化作出调整。目前中共的组织结构中,有一大批中央直属的部委、办事和议事机构,以及中央直属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但尚未见过一个专门负责搜集民意、汇集社会不同利益诉求、实施政策(或政策动议)评估的机构。

浅谈专门档案的特点及其管理 篇4

一、专门档案的内涵

(一)专门档案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形成的。专门档案的概念并不是一个档案种类的实体概念,而是一个既从宏观领域进行归纳的形成的概念,也是从档案种类划分角度形成的群体概念。“专门档案”不同于“专业档案”,尽管二者互有联系,但二者的性质具有较大的不同。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产生的;而不同点在于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概念。“专业档案”的概念是从社会行业分工的角度提出的,包括了一个行业的各种档案形式,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而“专门档案”则既从宏观领域进行档案种类的归纳,又从档案种类划分角度提出的一个非实体概念。一个档案门类,只蕴含属于一个特定业务范围的一种档案。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教学档案等。当然,由于社会分工的联系与交叉,档案类别的划分也是互有联系与交叉的。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档案,其中某些教学实践属于科技方面的,独立地看,这些档案理应归入科技档案的范畴;而其中某些教学实践属于艺术实践方面的,独立地看,这些档案则理应归入艺术档案的范畴。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上的多样性,产生某种认识上的交叉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允许的。但是,在档案的实际管理活动中,必须认真区别不同档案产生领域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归类划分,才不会导致发生管理上的混乱。

(二)构成专门档案的各种文件应具有稳定、规范的文件名称与结构形式。尽管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使档案管理的类别划分出现差异。但是,这种类别划分之间却具有一定的联系与交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专门档案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最大的明显差别在于专门档案的各种文件应当具有稳定的、规范的文件名称与结构形式。如会计档案以会计帐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为基本文件名称与结构形式;人事档案以各种表格、鉴定材料、晋级材料、评定材料以及党团、工资接转材料等为基本文件名称与结构形式;统计档案则以月、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等为基本文件名称与结构形式。

(三)专门档案各有适应专业需要而产生的文件形成、归档、管理规律。专门档案是适应社会分工日渐细密、必须按类别管理具有不同特点档案这一社会要求的产物。所以,专门档案不仅是基于各项专业活动需要并为之服务的、具有特殊的个性;而且伴随着各项专业活动的全过程,打下了各项专业活动的鲜明“烙印”。因而,在其文件的形成、归档、管理等方面,均具有与一般意义的档案管理相区别的特殊规律。

(四)专门档案各有适应不同专业领域特点、不同文件载体的整理与管理方法。专门档案同其他档案一样,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档案同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一起记述和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面貌,也是“档案大家族”的成员之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专门档案要么是因为形成于特定的专业领域,要么则是因为载体特殊。这种特殊性,使专门档案在文件的整理与具体管理方面具有了适应不同专业领域特点、不同文件载体的要求。如审计档案、诉讼档案大多是由审计、诉讼的专用文书构成的;声像档案、新型载体档案等则是由感光材料、磁介质材料构成的。因而,它们必然会在形成积累、系统整理、管理手段上表现出其各自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差异”。

二、专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管理与研究各种门类的档案时,既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门档案的个性特征,又要兼顾不同专门档案的共性特征,将两方面的特征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将专门档案的管理工作和专门档案的研究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取得实际绩效,并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始终坚持并加以把握:

(一)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以及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档案工作的通用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工作规划等等,都是在全面概括各种门类档案共性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是各种门类档案管理与研究的基本依据。

(二)坚持既定的档案管理原则。我国实行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既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档案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于各种门类的档案管理与研究是普遍适用的,这也是开展专门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三)坚持满足科研开发等活动的利用需求。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与科学方法,保护、修复档案,尽可能地延长档案载体的寿命,维护档案的安全,完全适用与各种门类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也是各种门类档案管理工作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专门管理机构 篇5

作者:卢宗旺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5日-16:45 本文来源于:为先在线

本网讯(通讯员 卢宗旺)3月21日上午,“怀化学院—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新晃隆重举行。怀化学院党委书记胡建,院长谭伟平,新晃县委书记梁永泉,县长陆志前等出席签约仪式。

双方共同签署了《怀化学院—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县情决策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急需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什么人专门买“凶宅” 篇6

日前,北京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建立了一个京城“凶宅”数据库,在他们的统计中,北京目前至少有900所凶宅。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他们还在继续进行數据的收集工作。这家公司认为的“凶宅”并非风水概念,而是指房屋本体结构内发生警方认定的自杀、他杀、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对于建数据库的原因,该公司人员称是由于遭遇多次“凶宅”交易纠纷,并因此吃亏。

记者获悉,位于北京市花园桥附近一处房屋正是凶宅。原房屋主人在屋里上吊自杀,如今这套房已转了两次手。购买者是一位医生,多年行医让他明白,生死并非那么重要,最终他欣然买下。一位法警也购买了一处凶宅。在他的工作中见过太多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因此屋子死没死过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一家地产中介公司的品牌中心总监徐东华曾统计过凶宅购买者,发现买来自住的购房者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多将这些事看得很淡。”但对于更多购房者来说,他们仍不能接受凶宅。日前,记者在一家二手房门店附近,随机走访了十余名购房者。其中,只有两名购房者明确表示,凶宅如果价格足够便宜,也“可以考虑一下”。中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德华律师表示,关于凶宅的案例很多,但现在法律学界都在争论如何判定。法律并不将凶宅列入封建迷信,而是将其视作公序良俗。故意隐瞒凶宅,构成了买卖合同中的误解,甚至是重大误解,那合同可以被撤销。于德华表示,在我国台湾地区和一些欧美国家,凶宅信息会被纳入房屋登记系统,交易时买卖双方能查到。摘自《北京青年报》

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的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专门研究机构,比较研究

知识经济年代, 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教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其质量直接关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实现。为探寻高校及专门研究机构的发展规律, 确保两者的良性发展, 本文拟从高校、专门研究机构的类型、功能上作对比分析, 并对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前瞻性的思考。

一、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对比

( 一) 高校的功能

1、人才培养。早在中世纪时期, 高校的功能即是以教学功能为主, 以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有着 “欧洲大学之母”美誉的巴黎大学, 其办学模式是先组织教师, 再招收学生, 其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高校的内在特征是围绕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种种知识活动。如今, 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 高校应考虑建立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分工协作体系。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 能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的。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 “源”. 而教学是 “流”。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广度, 更有深度。19世纪初, “1810年, 普鲁士主管教育事务的政治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 创建了柏林大学 ( 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 首次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倡导 “学术自由”和 “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赋于了高校科学研究的新使命。现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 同时又负担着以智力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使命。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手段, 也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强大力量, 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知识经济年代,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专门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科研体系的中坚力量, 它的地位和规模在整个科研体系中更是举足轻重的。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所在。”这里, 实际上明确了二个问题。一是, 在整体上明确了作为国家创新重要支撑力量的科研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即以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功能的科研机构。二是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定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

二、高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相的定位及区分

( 一) 人才培养

1、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时下,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 “同质化”的怪圈, “大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发展趋向逐渐削弱了大学之间的差异性, 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似性增加……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具有的传统特色, 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有角色趋于模糊。专业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均以社会需要为标尺来设置; 又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 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 设置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要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专门机构人才培养的定位。1955年8月15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对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待遇与工作分配等做了明确规定, 且培养规格高于普通高校, 培养方式大体参照苏联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办法, 其中明确规定: “研究生毕业后由中科院授予科学副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 它所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因此, 在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上就要符合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人才选拔、人才塑造、人才管理、人才检验上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相符。

( 二) 科学研究

1、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的科学研究应有别于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 应具有自身的特色。“高校的科研必须从高校的性质、任务出发, 针对性地展开研究, 其内涵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教学研究 ( 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 ; 根据教育规律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 面向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等等。”

2、专门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的侧重。专门研究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开展重大前沿研究、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使命。

三、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未来发展趋向上的融合性

( 一) 科教融合

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实行科教融合, 互动性发展, 是由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决定的。一方面, 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科研提出问题、为解决科研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平台; 另一方面, 科研引领教学, 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 揭示了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不容分割的。

( 二) 协同研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 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研侧重点上、承担的任务以及在科研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但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大的互补性, 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不仅可以和高科技企业实现深度合作, 也可以与专门研究机构创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员交流和共享成果。高校与企业在 “产、学、研”上的成功合作, 已被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剑桥大学的剑桥工业园、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缔造的波士顿科研中心, 不断地例证着。

参考文献

[1]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

专门管理机构 篇8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务管理机制是企业设立专门法务机构, 配备自己的专职法务人员, 统一处理企业法律事务, 如:参与重大经营决策、规范企业改组改制、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处理诉讼非诉讼事务、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专职法务人员是企业领导人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 其提供法律服务的宗旨是:以事先防范为主, 事后补救为辅。其优点是:一、法务人员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其自身利益和声誉与企业利益和声誉密切相关;二、从专业上看, 他们是既懂法律、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三、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将企业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我国企业的法务管理机制普遍是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 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雇佣自己的公司律师。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 养公司律师既不经济, 也无效率, 而且也很难让律师本人安心企业工作, 因此, 一般企业都外聘律师兼为法律顾问。其优点是可以减少企业资源占用, 降低管理成本, 也可以缓解企业资源不足压力。但其前提是一般适用临散性业务和灵活性较小的规范流程。而企业法务贯穿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业务量较大, 且较为复杂, 常常很难预测, 所以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外聘法律顾问来处理企业法务。外聘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代为诉讼, 他们不可能较深地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 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很难防范到位。象高速公路这样规模的企业, 分支机构多, 地域分布广, 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法律顾问很难顾及到各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 一旦发生纠纷诉讼更是鞭长莫及, 各分支机构也常常因此陷于被动, 在诉讼纠纷中很难做到规避“法律陷阱”或争取更多权益。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企业法律事务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管理, 无专门法务部门统一把关, 预测不到企业行为的法律风险, 常使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因为法律风险是无形的, 对非法律专业人员而言, 往往是出现纠纷时才想到去咨询法律顾问, 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手段, 只能被动应付和补救。二、法律没有成为一种经营手段, 企业缺乏“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意识, 法律顾问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 纠纷自然会多些。三、由于一般外聘律师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其提供的法律意见不一定完全适应企业实际, 很难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四、律师往往同时兼任几家公司的法律顾问, 因精力有限, 是无法象企业内部成员一样发挥作用的。而企业内部法务人员, 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事务中去, 除了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法律纠纷和风险防范外, 还可以专业化地整合各种法律资源。

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分公司聘请法律顾问打官司就曾出现过因证据不足而面临败诉的尴尬境地。毕竟律师的精力有限, 在担任我们高速公路企业的法律顾问的同时, 还有许多其他法律业务, 繁忙的事务致使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我们企业的官司中去。再加上其对我们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不甚了解, 就难免造成诉讼中的被动, 以至于诉讼证据收集不全、不到位, 使我们企业面临败诉的尴尬境地。保留和收集证据材料应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但如何使证据材料成为有利证据, 是十分专业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 保留、收集和提交证据材料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指导。因此, 让精通法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 保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经常处于有利的法律地位, 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生纠纷, 企业也可把握有利时机, 拟定有利策略, 灵活选择协商、谈判、投诉、复议、仲裁、诉讼等多种途径, 更为专业地化解风险。

二00四年国资委出台《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的主要配套法规, 其中规定:“国有独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大型企业应当设置法律事务机构, 中型企业应当配备企业法律顾问”。“大型企业可以设置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 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这一制度设计为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务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

就高速公路企业而言, 设立专门法务机构的必要性在于:一、高速公路日常运营管理中涉及路政、稽查等规范执法、证据收集以及内业资料的管理等需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二、高速公里拓宽改造中涉及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的收集整理需进一步规范;三、涉及各地市分公司的法律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理顺;四、在涉及高速公路诉讼中可提高法律服务质量, 因为公司法务人员同时又是本单位的职工, 对涉及高速公路的法规、规章以及上级的规定较熟悉, 在业务上具有更专业的优势等。

综上所述, 我们高速公路企业建立专门法务机构有利于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有利于完善和提升公司法务工作制度, 充分利用法律和政策的规定, 整合和利用本单位的法律人才资源, 建立公司法务工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越:《企业集团法理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2]、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专门管理机构 篇9

一、加强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纪检监察是交通运输体系事业单位的最重要内部管理工作内容之一,而纪检监察同时也包括岗位廉政教育这一主要分支,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岗位廉政教育都未能与纪检监察工作有机融合,存在着脱节和滞后等突出问题,从而难以发挥出纪检监察在岗位廉政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由此也制约了岗位廉政教育的质量提升。加强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岗位廉政教育是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所进行的廉政教育。它不同于过去的大课堂教育形式,岗位廉政教育更具针对性与目的性。纪检监察工作是对整个单位内部运作、部门及人员进行纪律检查和行为约束的专门工作,通过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能够直观地掌握不同岗位及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误差及思想和态度问题,从而能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岗位廉政教育内容。其次,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廉政意识、提升单位服务质量、端正工作态度,而这些也正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且纪检监察工作更具有经验性与指导性,所以加强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提升两者的工作质量,一举两得。再次,交通运输事业体系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内容是反腐倡廉、推动服务、促成发展大局以及寻找到更为有效、积极、便利的工作方法及途径。加强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建设的有机结合能够促成上述内容的顺利达成。首先,加强岗位廉政教育是深刻贯彻反腐倡廉工作的突出表现,并能够从岗位教育出发,增强反腐倡廉的针对性和群体性。其次,加强岗位廉政教育能激发在岗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能增强部门工作合力以及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从而强化服务、促进大局。再次,加强岗位廉政教育能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更多工作方式上的可能性尝试,并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找到更直接、更有利、更适应当前工作具体要求的工作方法及工作理念,从而大大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具体质量。

二、加强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式的重大考验,其中一项就是岗位廉政教育。当前许多事业单位的工作队伍都呈现出年轻化、个性化特点,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强的个人价值体现需求以及更多元化的观念和态度。这对于纪检监察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与岗位廉政教育相结合,能进一步掌握年轻队伍的特点和需求,有利于深入队伍群体,找到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能够从她们的所思所想出发,找到新时期纪检监察及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而促使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全面提升。

三、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融合

前文就当前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工作与岗位廉政教育相结合所能取得了突出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也归纳总结了两者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而想要切实加强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融合,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全面性的制度建设。

1.加强思想统一。加强思想统一是一切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针对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工作要求,加强思想统一也非常必要。只有加强思想统一,才能将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工作目的相融合,也才能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相互配合。加强思想统一,首先要明确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一样要肃清廉政风险,同时要明确廉政风险并不只关乎重要岗位和部门领导人员,也关乎自身岗位及职能履行。其次,要明确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一样不能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分析问题、改善问题。再次,要明确两者的工作任务都只对事不对人,将岗位廉政教育的岗位职权过关融合到纪检监察之内,要放下思想包袱,树立正确信念,将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真正融合到一处。

2.加强制度建设。要确保纪检监察工作与岗位廉政教育有机融合,还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实现两者从观念到实际的融合。制度建设方面,要重视两项工作交叉点上的关键环节,加大研究力度。首先,要加强每一个权力履行和岗位的运行流程摸底和调查,划分权责、确立规范。其次,以岗位为单位,寻找岗位权责履行的必要控制点,以及可能发生廉政风险的关键点,再以此为依据进行权力制衡机制建设,实现对纪检监察和岗位廉政教育的双重推动。再次,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强调抓住关键对象、抓住关键领域、抓住关键任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风险演化为实际行为。

3.加强融合机制建设。要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与岗位廉政教育相结合,除了基本的制度建设和思想统一以外,还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融合机制,要从工作途径、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确保长效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建设。在工作途径方面,要实现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充分融合,实现双管齐下。如将纪检监察工作任务融合到岗位廉政教育的学习计划中,利用纪检监察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强化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利用岗位廉政教育的教育宣传,强化纪检监察精神在单位内部的充分渗透。并通过谈话、评议、报告、测试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巩固两者的融合关系。其次,在工作内容方面,以岗位廉政教育的特点为出发点,结合纪检监察工作主要内容和岗位廉政教育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尤其是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岗位特性和学习人员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秉公执法、按章行事以及服务与奉献精神的教育,从而达到岗位廉政教育与纪检监察工作目的的结合,让被教育人员能够提升工作自觉性和个人思想觉悟,真正做到拒腐防变,严格自律。再次,在工作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信息传播及发展的特点,特别重视青年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学习习惯和途径,重视信息化手段在融合机制建设方面的突出作用。首先,要强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转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形式和方法,积极利用新媒体、网络渠道等进行宣传教育手段升级和场所拓展,例如,从大众平台切入进行教育宣传,增进与年轻一代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和公共社交平台提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等级,大力开展文体征集、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岗位风险大家说等多种教育宣传形式,这一方面能保持岗位廉政教育及纪检监察工作的固有形象,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紧跟青年一代工作人员及管理群体的思想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加强专门教育与管控约束。

4.建立健全融合长效机制。长效是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都在不断追求的工作目标,而想要达到长效,仅凭一股冲劲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长效,必须进行相应的长效机制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严格推行问责制度,不光要推进纪检监察与岗位廉政教育的融合,同时对两项工作的分别开展也要严肃问责,明确权责划分,从而实现工作的科学和有序。而问责对象也不仅仅是直接参与工作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包括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以激发管理层的管理工作开展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内外监督机制建设,内部监督就是内部审计,其审计工作对象不仅仅是纪检监察工作队伍,同时也包括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团队以及促进融合的所有相关工作环节及人员。在外部监督机制建设上,要设置线上线下多种意见收集和汇总渠道,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增强社会大众的监督权履行意识,为单位工作开展打造一个严肃的外部监督环境。最后,以融合的目的、内容、方式、成效为核心,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从量化方面出发落实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避免纸上谈兵和无成效现象。

参考文献

[1]蓝心.行政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1).

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篇10

一种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否成熟与发达,可以有多种评价标准,如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完善与丰富的程度,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层次及程度等,其中,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及其理论研究深入与否,亦是衡量该语言作为外语教学完备与成熟的重要指标。换言之,评估一种语言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该语言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及其研究情况。

所谓专门用途外语是相对普遍使用的通用外语而言的,指用于某种专业领域、特定范围和固定场合的外语。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现代外语教学早已打破了通用外语教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途外语教学,英语称作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与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共同构成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主流。

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现状还是展望未来,作为汉语的母语国都应大力推进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以满足学习者对汉语的多元化需求。本文拟简要回顾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而探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科定位、理论基础、研究框架等相关问题。

二专门用途汉语之内涵及发展趋势

本文所说的专门用途汉语包括一般所说的专业汉语,如理科专业汉语、工科专业汉语、中西医专业汉语、文史哲专业汉语、政经法专业汉语等;同时也包括与跨文化语言生活、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业务汉语”,如涉外和在外的外交汉语、外贸汉语、媒体汉语、军事汉语、旅游汉语、工程汉语、公司汉语、航空汉语、酒店汉语、办公室汉语,特别是广泛需求的商务汉语、经贸汉语,等等。这就是说,用于某种专业领域、特定范围和固定场合的汉语,并不限于跟学科密切相关的专业汉语,还包括特定业务、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中使用的汉语,因此称之为专门用途汉语比称之为专业汉语更为恰当。国内英语界也大都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因此,我们可以把专门用途汉语英译为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有时用简称CSP),并参照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把通用汉语教学英译为Chinese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有时用简称CGP)。

来华学习理科、工科、医学、文史等各类专业的汉语预科生或称专业预科生教育,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实施强化性的专业汉语教学,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普通汉语能力和专业汉语能力,从而有利于他们在华高校的专业学习质量和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声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来华接受我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包括政府奖学金生和自费学历生)也在逐年增多,这其中既包括非洲和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也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相关专业,有必要在正式入系专业学习之前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包括普通汉语学习和专业汉语学习。专业汉语教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我国高等学校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预科生汉语教学比普通进修生的汉语教学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在一两年的预科汉语教学后,要进入相关专业接受学历教育,说白了是要拿中国高等教育文凭的,因此这类来华留学生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大量走出去,国外企业大量走进中国,海内外这种独资、合资企业数以万计、十万计,因此,对商务汉语、经贸汉语、金融汉语、工程汉语、公司汉语、办公室汉语、接待汉语、生存汉语等的需求旺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出境游客的持续大量增加,不仅走遍亚洲各国、欧美澳各国,也走向非洲各国,因此,世界范围内对航空汉语、旅游汉语、旅行社汉语、酒店汉语、购物汉语等需求将越加迫切。国外的旅游等服务业很需要直接用相关领域、特定场合的实用汉语来服务中国游客。可以说,海内外的“业务汉语”教学与培训是一个亟待研究和开发的领域。

海内外汉语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加,汉语学习多层次、多领域、多目标,专业化、职业化、实用化的趋势越加明显。这不仅在理论上预示着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将越加突显,教学实践也验证了这种趋势,相关的论述如:近年来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地提出培训汉语的要求,国内外的中文学校纷纷开设商务汉语课程,商务汉语教材也层出不穷。(张黎,2006:55)每年有30%~40%的来华留学生是学习医科、经济、管理、工科、法学、教育、理科等专业的,(赵悦,2007:32)其中仅医科(西医和中医)留学生每年即达2万人。(朱德君,2009:528)。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来华学习各种专业的留学生还将持续增加,对专业汉语的需求亦将随之加大,商务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快速增长就是这种市场需求的宏观体现。据赵金铭(2009:3)考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专业2003~2007年留学生毕业论文中,仅经贸方向的商务汉语论文就有475篇,这是以学历教育方式学习专业汉语的微观体现。随着中外经济、政治、商业、文化、旅游等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密切交流,海内外特别是海外,对特定领域的“业务汉语”“工作汉语”等实用汉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在大量派出留学生赴海外高校学习的同时,也积极促进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9月29日,由教育部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大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强调:“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教育,来华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并指出:“不久前中国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当前来华留学教育面临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真诚欢迎各国青年来华留学。”(http://pkunews.pku.edu.cn.2010-09-30)而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如果汉语水平是从零起点开始或未能达到相应的入系学习专业的汉语水平,那么省时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预科汉语即专业汉语教学。

三CSP相关研究与现状评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规模和学习层次的增加,以非洲等第三世界来华留学生为主,留学生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学习相关专业,从那时起国内有关院校就先后开设了科技汉语、医用汉语、理工汉语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关的教材。(吕必松,1990:69~72)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各类CSP教材不少于150种,其中商贸类汉语教材占绝大多数。随着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开展,CSP的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最早出版的CSP教材当属《外贸洽谈500句》(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外贸学院合编,华语教学出版社,1982)。90年代初出版了《商业汉语》(黎杨莲妮、李更新,华语教学出版社,1990)、《经贸初级汉语口语》(黄为之,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商用汉语会话》(郭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等等,90年代末期和进入新世纪以来,CSP教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到2006年,仅商务汉语教材就至少已有45种。(参见路志英,2006)

中国大陆最早一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来探讨科技汉语词汇和句法特点的文献是《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杜厚文,1981)。文章指出科技汉语的一些特点:(1)大量使用专门术语(正数、负数);(2)大量使用抽象词语(物体、体系);(3)保留部分文言词语和严谨的书面表达方式(如:设有两个变量X和Y,若对于X的变化范围内……);(4)外来科技词语、科技反义词使用较多(伏特、夸克);(5)连词、介词和具有关联作用的副词用得比较多;(6)科技汉语文体中多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主要见于习题和操作说明中,几乎不用感叹句和倒装句;(7)科技文体在描述试验、下定义、表达定理时,有许多固定格式和词组(与…成正比/反比、把…分解成…、由此可见);(8)科技文体中单句复杂化,并较多使用假设、条件、让步等复句。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科技汉语的语汇、语法、语体和语用上的某些特征。此后不断有CSP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研究的文献,例如:黄慰平《科技汉语教材的“五性”》(1987)、石金才《关于编写外交人员初级汉语教材的设想》(1990)、王砚农《谈谈中医汉语系列教材》(1992)、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2006)、赵悦《基于目标与对象差异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框架设计》(2007)、程乐乐等《医学汉语教材编写刍议》(2008)、李晓琪《系列商务汉语教材编写探索》(2009)、张晓慧等《关于研制商务汉语教学功能大纲的思考》(2010),这些研究成果对CSP教材建设和CSP教学无疑有着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综上不难看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普遍开展的通用汉语教学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并且在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编写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不但拓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空间和领域,也标志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其中,(1)80年代中后期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科技汉语(包括医学汉语)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曾经“小热”了一阵子,遗憾的是这种发展势头没有保持下去。(2)21世纪以来由于中外经贸交流的扩大,经贸汉语特别是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呈现一花独秀的趋势。先后召开有关研讨会10余次,“目前国内已出版的商务汉语教材已逾80种”。(李晓琪,2009:41)另外,有关部门研制了《商务汉语考试大纲》(2006),商务汉语水平考试已在新加坡、韩国、美国、日本、泰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举行。所有这些都表明,商务汉语在各种CSP教学研究中不仅走在了前面,而且方兴未艾。

然而,总的来看,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教学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及研究还相当薄弱。表现在:(1)现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论著及相关文献,基本上都没有提及这一领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完全不认可这类教学的学科地位,但却表明人们对这一领域重视不够。(2)CSP教学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迄今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理论和多种完善的教学模式。(3)各类专业汉语教学还缺乏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规范。(4)现有专门用途汉语教学领域还不够宽泛,发展也不够平衡。(5)教材种类还不够齐全,缺乏品牌教材,许多领域尚无正式出版的教材。(6)现有教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的科技汉语和近年的商务汉语教材的编写研究,而且大都是教材编写构想或所编教材的理论和实践总结,这当然是需要的,但仅有此还不够。据我们考察和估计,迄今有关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及教材研究的文献不足百篇,专著更是凤毛麟角。(7)此外,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专业化从教人员少之又少。

以上情况表明,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虽然起步不算晚,也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亦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更谈不上与通用汉语教学并驾齐驱。这种状况不适应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不适合近年来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因此,大力开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已成为海内外汉语教学特别是专业汉语教学从业人员的紧迫任务,政府主管单位、出版界及高校专家学者和广大同仁亦应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以便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满足各类专门用途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四CSP教学理论基础与CSP学科内涵构成探讨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不但有汉语学习市场的需求,更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亦有相关理论的支撑。

首先,常规的、通用的外语教学一般以全面地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这自有其理论依据和客观需求。如听和说、读和写是难以截然分割的,甚至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总体上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而四项能力齐头并进、综合发展,更是全面体认和掌握一种外语的体现,也是外语学习者竞争实力的体现。然而,外语教学和外语使用的实践表明: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听说读写样样俱佳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实际很难做到;而现实语言生活中,许多时候并不是听说读写全面使用,往往主要使用一种或一两种言语技能,比如“说”(如导游)、“听”(收听信息)或“听说”(一般交流),口译或笔译(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口译、笔译),阅读(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文献阅读、文献检索等),写作(一般工作交流、信息发布等),等等。实际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对外语的专门化、实用化需求更是多种多样,而语言需求的多元化不仅对外语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提出了要求,更为开展各种各样专门用途外语教学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其次,相关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法和语言教学理论,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例如,社会语言学明确语言的社会属性、交际功能和社会变体;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以及复句与词组理论、语域与语类理论,语言教学和文体学等语言应用理论,都为专门用途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语言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又如,外语教学的功能法认为,人们的职业不同,对外语的需要也不尽相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学会所有的词汇,因此,应根据外语学习者的具体目标和实际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将来用什么,教学中就教会他们什么”(陈莉萍,2000:23),功能法主张“学习语言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法”(盛炎,1990:175),这些看法和主张几乎直接构成了专门用途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再如,现代外语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专门用途外语教学正是这种教育原则最直白的体现,真正做到了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要开设课程、编写教材。此外,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美国外语教学界制定的21世纪外语学习的五个标准(沟通、文化、贯连、比较、社区)中的“贯连”亦有着某种理念上的契合。贯连就是联系其他学科,即用所学习的目的语与其他学科衔接,学习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获取新知。(陈绂,2006:60~61)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强调外语教学跟不同学科的专业结合、跟语言运用的不同领域和业务结合,正是专门外语联系其他学科和领域的表现,也是外语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可见,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开展绝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科学建设应有的内涵,它的发展和完善是学科发展和深化的必然。因此,应该把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及其研究看做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实际上,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这里强调加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是针对这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目前还相当滞后的现实。因此,我们呼吁应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着眼于不同汉语学习群体对汉语使用的多元需求,来研究和规划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学科建设问题。这项工作,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学习者对汉语的需求多样化、实用化、专门化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关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深化,关乎不同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的实际需求,关乎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规律的探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必将涉及诸多理论问题、学术问题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当然,“这些问题”究竟是哪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就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举例如下,意在能起到引玉之效。

(1)定性定位研究。包括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第二语言教学属性,专门汉语教学与通用汉语教学之共性与个性,专门汉语教学与通用汉语教学之关系,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范围和主要类型研究,等等。

(2)理论基础研究。包括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篇章语言学基础,教学法基础、教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基础,以及具体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研究,等等。

(3)基本理论研究。包括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起点及课程设置、课程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等等。

(4)需求分析研究。包括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目标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专业需求分析研究,需求分析的方法研究、需求分析的原则研究,以及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研究,等等。

(5)教学大纲研究。包括不同专业类型及不同用途汉语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的研究和建设,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评估标准研究与评价体系建设,教材的评估标准研究,等等。

(6)教材编写研究。包括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编写设计模式,专业知识的体现及体现的程度,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综合型、单一技能型等),等等。

(7)教师发展研究。包括如何建立专门用途汉语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业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教师自身“汉语”和“专业”两个方面知识与技能发展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不可能覆盖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如中医汉语实际上必然还要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等,但是仅上述这些问题目前均尚未得到全面的研究,许多议题甚至根本未曾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上述许多问题实际上涵盖了多样的具体内容,如不同专业或不同用途的大纲就可以包括专业词语大纲、专业功能与意念大纲、专业话题与场景大纲,乃至专业文化大纲(如中医文化、商务文化)等。可见,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五结语与余言

本文强调,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建议视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用途汉语,并不是与日常广泛使用的通用汉语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相反,其词法、句法及篇章语法等与通用汉语并无二致,或者说本质上并无区别;所不同的主要不是语言本身,而是用途、场合、应用范围、专门化程度等。当然,在词汇专业化、短语固定化、表达方式专门化、单句复杂化和复句常用化等方面,在不同语法成分、不同句式和不同语法结构的使用频率等方面,二者亦有明显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专门用途汉语与通用汉语在语言上也是很有差别的,这也正是区分二者的重要理据,但主要还是语言的使用目的、交际领域、应用范围、文体语域、语篇语体等不同所致。

把外语教学大而别之为通用外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必要和可行的。专业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全方位多领域国际交往,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商贸、科技、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必然需求。事实上,诸如英语这样强势语言的专业外语教学和研究已经相当发达,不仅如此,专业外语教学的某些理念已经渗透在通用外语教学之中,如“对ESP发展起着里程碑式作用的需求分析已在EGP教学中得到了推广”,(束定芳,2004:102)外语教学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的确立亦是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影响的体现。总起来说,CSP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和提升汉语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经呈现出“热需”的市场,并且也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因此,应该站在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高度,积极规划和发展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并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应加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因为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因素。现有从业教师亦应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汉语教师出身的教师应努力向“专业”汉语教师发展,也即学习和吸收相关专业或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专业教学出身的教师应努力向“汉语”教师发展,也即学习和吸收汉语知识和理论以及外语教学的知识和理论,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可以说,“汉语知识与教学技能+相关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师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摘要: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及其研究状况,是衡量一种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现状还是展望未来,作为汉语的母语国都应大力推进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发展,以满足学习者对汉语应用的多元化需求。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研究基本内容包括:定性定位、理论基础、基本理论、需求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师发展等。

专门出租名牌服装生意火 篇11

为解开其中谜团,她偷偷留心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窍门。原来,其他的门店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偷偷出售一些从地下黑市上批发来的所谓的名牌服装。其实,从其做工、面料和质地来看,这些“名牌服装”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仿制名牌,尽管价格并不便宜,许多年轻人还是趋之若鹜。于是,杨玲请教起了一位平时相处不错的店主。对方笑了笑,点拨她说:“这还不简单?你想想,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工薪阶层,而他们大多又爱面子,以他们那点有限的工资收入,买真正的名牌显然无法承受,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买点仿名牌了。听对方这么一说,杨玲恍然大悟。

出租租赁名牌服装

这以后,杨玲也打算进一批仿名牌服装。但转念一想,她马上否定了这一想法。首先,这显然是在跟风。凭她从商多年的经验,做生意的大忌就是跟风,不管这种生意如何好做,做的人多了,后面的人注定要失败。其次,销售冒牌服装,因为见不得阳光,绝对做不长。那么,能不能在经营上找到突破口呢?

一天,杨玲随手拿起身边的一张报纸翻阅起来。看着看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篇报道说:在韩国首尔等城市,近年来因为经济持续低迷,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年轻人收入普遍下降,因此以往一直最受年轻人追捧的名牌服装,其销量已跌到了历史最低谷。为摆脱困境,精明的商家根据年轻人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适时地推出了名牌服装出租业务。没想到此项服务一经推出,大受欢迎,商家也因此赚得盆溢钵满……

看到这里,杨玲不禁大受启发。她想,韩国是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尽管经济不太景气,但其工薪阶层的收入与国内相比,肯定要高出多少倍。既然他们都无法承受名牌服装的价格,国内的消费者就更不敢奢望了。再说,爱面子、好虚荣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共性,经过反复思考,杨玲决定开办自己的名牌服装出租店。

为稳妥起见,她决定效仿别人,先进行一番市场调查。她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在这份调查表里,她设计了“您目前的月收入是多少?您期望的月收入是多少?”、“您赞同并愿意接受名牌服装出租吗?”、“您最喜欢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等10个问题。接下来,她趁双休日到一些高尚社区、公园等,散发给那些比较青春时尚的年轻人。400份调查表收回后,杨玲欣喜地发现,赞同并愿意接受服装出租的占到了84%,而对于品牌的喜好程度,喜欢国内品牌的达到了49%,与喜欢国际品牌的51%的比例基本持平。杨玲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

经过紧张筹备,2004年底,杨玲的名牌服装出租店开张了。为使顾客明白消费,她在墙上明码公示:最低起租价20元,500元以上的名牌服装每天按原价的5%收取租金,押金另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开张第一个星期,虽然看热闹的人很多,但真正下决心租服装的却并不多,营业额最高的一天也不过200元。杨玲不禁有些心慌:难道当初的调查只是一种假象?

一天,两位年轻人在杨玲的店里徘徊良久,杨玲见状,就问他们是不是想租服装。其中的一位说:“想是想,只是不知道你这里的服装是不是真正的名牌?”杨玲一愣,随即说:“请你放一百个心,我保证这里的服装是百分之百的正宗名牌,如果有假,不但不收租金,还承诺假一罚十。”听杨玲这么一说,两位年轻人每人高高兴兴地租了一身“报喜鸟”走了。之后,杨玲在店里贴出启事,公开承诺:品牌服装,货真价实,发现有假,假一罚十。此后,杨玲的服装出租生意大为好转,最高时一天的营业额竟然超过2000元。

赚钱不是梦

看见杨玲的出租生意火了,一些店铺也跟着效仿,几乎一夜之间,杨玲所在的那家商场就出现了好几家克隆服装出租店。竞争对手的加入,的确令杨玲有些措手不及。但她冷静一想,自己是第一家尝试服装出租的,如果输给了那些后来者,岂不是让人笑话?于是,她暗地里又动开了脑筋。思来想去,杨玲觉得做生意无非就是要抓住顾客,让顾客愿意上门。而要让顾客上门,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做广告,扩大影响。可用什么方式做广告好呢?几经比较,杨玲想到了发送广告传单的方式。为了引人注目,她请人在广告单上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亲爱的朋友,您是否常常为囊中羞涩而没有一身像样的名牌服装而深为苦恼呢?在朋友聚会、求职面试、与异性朋友约会等场合,一身名牌的您一定会让您更自信,也会让您更引人注目……”果然,杨玲将数千份广告单发送出去后,她的店里整天人来人往,前来租服装的顾客翻了好几倍。这样,她的月收入首次突破了5万元。

一天,一位帅气的小伙子前来还衣服,一跨进店门,开口就说:“老板,像我们这样的上班族时间都很紧张,如果你能提供上门服务,那就方便多了。”当天晚上,杨玲就拟定了上门服务的相关细则,第二天,就推出了上门服务的措施。果不其然,她的这一招立即受到了上班族特别是不爱逛街的小伙子的极大欢迎,生意越发地好了。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篇12

1 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论述

英语是一个统一的连续整体, 包括一般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 前者主要是英语学习过程种的基本技能, 后者主要是实际运用英语技巧的能力。尽管专门用途英语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但是在英语应用的实践过程中还是仅仅局限于专业词汇、复杂句型等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需求”则是当前现有的状态和将来想要实现的状态二者之间的差别,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学习而需要的行为表现可以作为自身的需求。当然“, 需求”有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 前者是指能够非常清楚直白地知道自身的需求, 后者则是指对于自身的需求并没有足够的意识。由于学习的需求也会随着学习目标、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所以,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必须要做好需求分析。

对于专门用途需求来说必须要对课程做好细致和广泛地分析, 将所要学习的目标差距结合自身特点,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内容的掌握。而在专门用途英语中, 科学合理的需求分析能够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提供适宜的信息, 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说也大有裨益。而且, 对于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满足, 无疑会给学习者带来持续学习的动力, 不仅要在某一个阶段进行需求分析, 而是要在整个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都坚持需求分析, 及时掌握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

2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特点和意义分析

我国茶学文化源远流长, 从神农尝百草到唐陆羽著《茶经》, 从开设茶馆茶楼到品茶之风盛行, 无一不体现着我国的茶学文化。茶对于每位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茶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被逐步传输到世界。在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的茶叶开始在英国、在欧洲逐步传播开来, 并且在英国、在欧美很多地区形成了有“特色”的茶文化。

2.1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 小众性”

尽管我国开始注重对茶学英语人才的培养, 但是当前我国茶学专门英语无论是从高校课程设置还是研究人员来看, 都存在着“小众性”的特点。有数据结果分析显示, 截至到2015 年, 在中国知网以“茶文化”为关键词的搜索文章数量超过一万篇, 但是其中涉及到英语的仅为不到三百篇;扩大一点范围来说, 以“茶”为关键词的文章搜索量约为四十万篇, 但是其中涉及到英语的仅有四千篇;以“茶学”为关键词的六千篇文章中, 所涉及到英语的只有区区九十篇, 而且其中很多涉及英语的文章还是以直接翻译为目的。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 我国茶学英语的研究还非常少,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来说更是少之又少。

2.2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背景下, 茶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输出”, 进行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成为茶学文化对外传播的必然途径。加强对外的宣传交流,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茶文化打开一扇“窗户”, 在英语占据绝大部分的文件资料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与日俱增, 很多茶馆、茶学研究都涉及到对外的茶学服务, 在我国很多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外国人在此喝茶。如何用地道的英语和外国人实现交流、将我国茶学文化进行推广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茶学文化在传播过程中, 必然需要以语言作为载体。而在茶学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 如何更好地将这些专业术语进行英译, 就需要充分发挥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作用。通过茶学专门用途英语, 让外国人对于“陌生”的茶学术语词汇能够迅速理解和明白。

2.3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 艰难性”

众所周知, 茶学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内容, 很多茶学术语、专业词汇都是根植于我国汉语文化中, 只有汉语才能将其形象、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而在现有的英语表达上, 很多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并不存在, 往往都是“一片空白”, 如何将茶学术语和专业词汇能够在翻译流畅和准确性的基础上保持“原味性”是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最大困难。像茶学中的“品茶”一词, 根据惯有的汉语习惯和对应的英语词汇会翻译成“savour tea”, 但实际上这种翻译是不够准确的。在英语词汇中和国外英语辞典中并没有出现“savour tea”这样的英语搭配, 大都是使用“sip”一词的。那么也就是说, 在英语国家“品茶”是不使用“savour”的, 可能很多英语国家的当地人对于大家口中习惯的“savour tea”是什么都不知道。既要考虑到英语的搭配习惯, 又要保持茶学专门用语的准确, 找到当中的平衡点无疑给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带来极大的阻碍。

3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的内容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仅涵盖了“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病虫防治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内容, 同时还包括了“茶史与茶文化”“、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茶叶营养与健康”内容。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来说, 种植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品茶茶叶以及茶馆茶楼服务、茶学工艺、茶学历史等内容都需要通过专门用途英语进行表达和阐述。当前,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应用。

3.1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般都存在着教学的需求分析, 所以说, 对于其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有认识和了解。首先,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缺乏统一的课程规划, 教学内容和教学思维较为分散, 对于茶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专门的规划和编写, 更多的都是学校依据自身学校专业计划进行教学, 教学缺乏组织性。其次,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像在很多学校, 茶学英语、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位都是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课时安排较少。而后,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师资力量匮乏, 由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老师能力需求包括两方面———既要精通茶学知识, 又要英语水平过关, 而同时能够满足这两点的无疑少之又少。最后,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式落后, 大部分学校开设的茶学英语课程都是以按照课程或者讲义内容这些“固定套路”教学的, 课堂氛围呆板沉闷, 学生也缺乏兴趣。

因此, 针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求的分析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编写统一大纲, 制订统一的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按照茶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老师的专业英语水平, 还要有丰富渊博的茶学知识底蕴;三是要丰富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的小活动小游戏, 课后的茶学实践艺术活动, 比如说和留学生、茶馆老外等进行主动交流,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茶学专门用途英语水平。

3.2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应用的需求分析

对于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来说,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工作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如何将茶学中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能够准确、优美、顺畅地通过英语翻译。比如说, 在我国茶叶种类中, 有像大红袍这类乌龙茶品种, 那么红茶这种茶学术语是如何在专门用途英语中体现的呢。很多人习惯会认为“红茶”应该翻译成“red tea”, 然而实际上“红茶”的翻译是“black tea”, 这无疑会让很多人产生误解。当然, 还有很多茶学专业名词通过茶学专门用途英语进行翻译的, 像普洱茶是pu-erh tea、乌龙茶是oolong tea、茉莉花茶是jasmine tea、花草茶是herbal tea, 茶歇是tea break、茶盘是tea tray、泡茶是make tea、茶漏是tea strainer、茶具是tea set……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过程中, 宣传对于茶学来说也至关重要, 将茶学文化进行“包装”对外交流和推广。比如说, 可以将茶馆和茶馆的布置———茶馆的桌椅———茶馆的茶具———茶馆茶艺师———茶馆泡茶手艺———茶馆品茶人员———茶馆“茶氛围”等茶馆的整体茶文化信息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完整呈现。同时,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 通过中英双语呈现的形式, 让更多的外国人对于茶学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逐渐喜爱上茶学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 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对于茶学文化的推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 要重视茶学专门用途英语在教学中、在应用中的需求分析, 将茶学文化中的精华能够通过专门用途英语完整、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黄超夷.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8 (4) :130-131.

[2]闫培香.学习需求分析与专门用途英语[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8 (2) :126-128.

[3]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 :91-95.

上一篇:做好职工思想建设下一篇:医院科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