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究

2024-09-19

专门研究(共12篇)

专门研究 篇1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教师除了搞好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进行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分析、教材的评估与编写,同时还要做一个对专业感兴趣的学习者,这样才能胜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工作。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角色,需求分析,教材编写,学习者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科技英语热以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便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说,目前ESP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已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它与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两大主流。但是,ESP教师与EG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着明显的不同。在EGP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集中精力搞好课堂教学;对ESP教师而言,除了在课堂上发挥正常的教师作用外,还不得不进行目标需求分析及教材编写、修改和评价。此外,由于大多数ESP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训练,因此还必须让自己完全适应全新的环境。所以,有学者公正地指出,“教师”这个术语并没有全面地反映出ESP教师在ESP教学中所做的一切,他宁愿用“ESP执行者”来代替“ESP教师”这个术语。笔者在多年的ESP教学实践中,一直尝试“行动研究”这一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以期探讨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ESP教师的有关问题。

一、ESP教师必须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大体分成两类,即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所必须做的事情,而学习需求指为了达到某目标学习者必须做的一切,两者是不相同的。

1. 目标需求分析

目标需求包含三层含义,即“必需”“缺乏”和“需求”。“必需”这种需求是由目标情景中的要求决定的,也就是说,这种需求实际上是学习者为了能在目标情景中有效发挥作用所必须知道的一切。例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文章,才能在涉外工程施工中有效地进行交流,才能看懂相关的施工合同书或招投标文件等。他还必须知道语言方面的特征或技巧,如语篇、结构,因为这些常用于所确定的情境之中。“缺乏”指目标水平与学习者现有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许目标情景中的一个需求是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文章,然而,学习者在阅读训练中是否有必要进行阅读技巧指导,将取决于他们已经做的怎么样,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才是学习者所缺乏的内容。“需求”是学习者根据与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周围环境有关的资料建立起来的一种需求意识。例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是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其需要的应该是英语阅读和口语训练,因为未来工作要求他们必须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觉得更有必要进行听和说的训练。因为他们认为阅读是个体行为,阅读的速度可以自行掌握,如有必要还可以使用词典。但是在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讲得流利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对外交流,因此他们认为最需要的是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所认为的需求与学习者本人的需求有时是不一致的。当我们在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很重要时,也不可忽视学习者的需求。否则,不但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还会妨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学习需求分析

假如我们把ESP的需求分析比做是一次旅行,目标需求分析已经指出了行程的起点,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缺乏的知识;也指出了行程的终点,即学习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需求分析要解决的则是如何才能有效地从起点到达终点,即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问题。换言之,ESP教师必须考虑到学习情景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下面笔者用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具体阐述学习需求分析的含义。

在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从目标情景分析来讲,该专业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大坝方面的文章,收集到的材料大多又长又枯燥,那么这些材料在教学中该如何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笔者作了一个尝试,在学习《三峡水利工程》一文时,阅读文章之后,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制作三峡大坝模型,同时必须写下整个操作过程,并作口头检测报告。该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对学生来说较为新颖有趣;②与所学专业相关;③在描述整个操作流程时,学生轻松地学会了工程作业环境中的特定表达方式和相关专业术语。实验证明,这种尝试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非常有意义。

目前,ESP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课堂主体的特征,“阅读+翻译”成了专业英语课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者感到专业英语课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如果教师对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使学习的过程融入趣味性,则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二、ESP教师要进行教材的评估与编写

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校都希望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专业的ESP教材。由于ESP课程分类细,加之课程类型变化因素较多,如课时量的多少、学生层次高低等,能够满足需求的教材在市场上往往买不到。因此,ESP教师要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便是进行相关教材的评估与编写,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编写教材是ESP教学实践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但同时,这里又存在一个矛盾:ESP教材编写需要编写者有编写内容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做到对编写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和评定,并且需要编写者受过教材编写的专门训练。而实际情况是,很少有教师在编写教材方面受过训练,而且大多数ESP教师是由EGP教师转型过来的,对ESP教材内容应涉及的范畴及难易程度把握不足。依据多年的ESP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真实文本和专业化的问题。

1. 选编教材时文章的真实文本问题

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约束,ESP教材经常成为理论界争鸣的焦点。以真实文本这一问题为例,一些语言学家坚持认为应使用真实的文本作为教材编写内容,一方面可以作为自然语言的罗列,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各种交际技能的训练;而有些语言学家则强调使用综合性的文本,这样可以避免句法的复杂性,突出具有交际价值的语言特征。在这样的争论下,ESP教师在选编教材时该何去何从呢?其实,我们必须清楚教材的重要性来自于教材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如果你想借此来说明某种技巧对于阅读理解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么真实性的文本可能就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你想通过着重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那么真实性的文本就是较好的选择,或者至少应该选择表面上是真实的内容。因此,ESP教师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可以问一问自己:我用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并据此来确定到底是使用真实文本,还是使用综合性文本。

总之,ESP教师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能像EGP教师那样,指望从语言学或心理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他们必须充分了解ESP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情况,以便在需要时作出正确的决断。

2. ESP教材内容是否必须专业化

实际上,需要用来理解专业文章的语言知识与需要用来理解普通文章的语言知识没什么差异。使用高度专业化的文章的真实理由在于达到其表面的效度,即这些文章的语言与目标情景相关,可能会更加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然而,在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教师、教材、学生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任何一种因素是如何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教材编者选课文不是单纯为了编教材而选课文,而应该把选课文看做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的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高度专业化的文章,使得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那么学生的情绪很快就会发生变化,转而讨厌这些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当前ESP师资现状而言,选择高度专业化的文章是不可取的。

3. ESP教师必须做一个对专业感兴趣的学习者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ESP课程教学队伍中普通英语教师占61%。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自如,ESP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这些知识完全超出了他们先前所接触的知识领域。我们知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个传统,即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分开。语言通常被划到人文科学的范畴,其结果必然是英语教师对自然科学了解甚少。然而,在ESP领域里一个普遍的态度是期望教师来满足目标情景的需求,而且从ESP发展演变的过程及规模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付出努力去重新培训教师。其结果必然是产生一批ESP教师,他们对所要教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语言知识感到陌生,认为这些科目很枯燥无味、很复杂,难以理解,这必然对教学过程产生副作用。那么,ESP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呢?其实,ESP教师没有必要专门学习专业科目,但对ESP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同时还要了解该专业领域的基本原则。

常言说,态度决定成败。ESP教师必须消除对专业知识的恐惧感和排斥情绪,坚信专业知识并非复杂难懂。换言之,ESP教师应该做一个对专业知识充满好奇的学生,怀着一种求知欲去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宝藏。要使课堂能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知识和兴趣爱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ESP教师并不需要专门学习专业科目,但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原则。例如,作为水利水电专业的ESP教师,没有必要掌握大坝或水电站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但是必须了解大坝或水电站的类型、功能、主要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相关建筑材料的名称和用途。这就意味着ESP教师在教授某一专业英语前,要首先弄清楚ESP教材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然后查阅相关书目和内容,了解该专业领域的一些基本常识,树立其作为ESP教师的自信心。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师生之间交流的加深,ESP教师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教学相长”的内涵,会吃惊地发现自己已经习得了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已变得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郑新民.聆听大洋彼岸的声音:外语教学教师研究为本[J].外语界2006,(3).

[3]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专门研究 篇2

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 :为获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2.工程地质测绘 :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描述,以查明拟定建筑区内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填绘工程地质图件的工作。

3.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对调查区内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状况的观察分析,从宏观上认识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种调查方法。

4.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指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对地质现象的描述的详细程度,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在工程地质图上反映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

5.岩芯获得率 :较完整岩芯长度/本回次进尺。

6.岩芯采取率:岩芯长度/本回次进尺

7.岩石质量指标(RQD):大于10CM岩石

8.抽水试验概念:通过抽水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测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判断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野外试验。

9.单位吸水量:单位压力下单位试验段长度在单位时间内岩体的吸水量。

10.载荷试验:研究地基土体在天然状态下的压缩变形特征,测定地基土体的变形模量(E0),确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R]。

11.标准贯入试验:用质量63.5kg的重锤按规定的落距(76cm)自由下落将标准规格的贯入器打入土层,根据贯入器在贯入一定深度得到的锤击数来判定土层的性质。

12.抗剪断强度:岩体试件中没有结构面存在时,在任一法向应力下岩体能抗破坏的最大剪应力。

13.抗剪强度:岩体试件中存在未胶结的结构面时,在任一法向应力下岩体能抗破坏的最大剪应力。

14.抗切强度:岩体试件上的法向应力为零时,岩体能抗破坏的最大剪应力。

15.地下水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他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6.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地下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的补充(流入)量和消耗(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17.地下水资源评价: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做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

18.圆锥动力触探:利用一定质量的落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打入土层中根据探头灌入的难易程度判定土层的性质(可贯入一定距离的锤击数,贯入度或探头单位面积的动力贯入阻力来表示)。

19: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产生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序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20: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来,还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影响的最大出水量。

21:钻孔压水实验:用压水的方法,测定钻孔某实验段水理性质的实验22:地下水补给增量:在开采最初阶段,由于增加了一个人工开采量,必须减少地下水的储存量,使开采地段水位下降形成一个降落漏斗,随着漏斗扩大流场发

生变化,使天然排泄量减少,使补给量增加,即补给增量。

23:N63.5:实验时,先不计入计数的把探头击入实验层15CM然后记录探头继续

贯入土中30CM所需的击数,此即贯入击数N63.5。24:工程地质勘察等级:根据场地等级,地基等级和建筑等级人为划定的指导勘

察工作等级。

25:勘察等级是依据:场地等级、地基等级、建筑等级确定的。26:影响箱基础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地基强度与变形问题、基坑底回弹隆

起问题、基底水的浮力问题、基底接触反力问题、外墙土压力问题。

27:Lu:钻孔压水试验中,表示在10个大气压下单位试验段长度单位时间内岩

土体吸水量。

28:压水试验:用压水的方法,测定钻孔某实验段水理性质的实验。

二填空、1.测定岩土体的透水性试验:地下水位以下用抽水试验、压水试验。地下水位以

上用渗水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

2.矿床充水水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老窖水。

3.工程地质勘察中使用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分为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物探

及勘探、工程地质室内试验、工程地质野外(现场或原位)试验。工程地质长期

观测、勘察资料的室内整理。

4.城市、工矿企业,大中型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分为规划设计阶段、初步设计

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开采阶段。

5.坑探分为轻型坑探和重型坑探,其中轻型坑探包括探槽、试坑和浅井,重型坑

探包括竖井(斜井)、平硐和石门(平巷)。

6.桥墩的基础类型主要有桩基、沉井和管柱桩

7.高层建筑工程地质特点:重心高、荷载大(10-15KPa/层)、水平荷载突出,基

础尺寸大且埋置深,对地基的要求规格。

三简答与论述题、1、简述抽水孔的布置要求:

1)依据抽水试验的目的任务而定:① 测参数,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远离边

界)。② 探采结合孔,布置在蓄水性好的地段。③ 查明边界孔,布置在靠近边

界位置2)抽水孔考虑已有观测孔3)抽水孔附近不应有其他抽排水工程4)抽水孔

附近应有比较好的排水条件

2、简述观测孔的布置要求:

1)依据抽水试验的目的要求而定,为测取参数的观测孔要求和抽水主孔组成观测

线① 均质各向同性,水力坡度较小的含水层垂直水流布线② 均质各向同性,水

力坡度较大的含水层垂直水流布线,上、下游方向各布置一条水位观测线③ 均

质各向异性,沿不同贮、导水性质方向布置观测线④观测孔的数目:一般1-3

个,只为测参数1-2个,精确参数2-3个⑤观测孔距主孔的距离:一般应约等于

含水层的厚度,至少>10m。最远的观测孔要求观测到的水位降深应>20cm,相邻

观测孔的距离亦应保证两孔的水位差必须>20cm。2)查明边界观测孔垂直边界3)

欲建模型的大型抽水时试验观测孔需要均匀4)查明上下联系,同一观测线上布

置分层的水位观测孔5)孔深:需求揭穿含水层至少深入含水层10-15m。

3、简述工业及民用建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① 地基稳定性问题。② 建筑物的配置问题。③ 地基施工条件问题。④ 地下水

侵蚀性问题。

4、简述工程地质勘查详细勘察阶段目的和要点:

目的:详细勘察阶段是为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确切的工程地质资料。

要点:勘察工作一般以勘察和试验工作为主,在地址条件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可进行比例尺1:1000-1:2000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查明地基的地质结构及其容许承载里和变形性质,探明不良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等,预测地基土体和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对建筑物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

5、简述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要求。

岩土体的岩性单一而均匀,岩石结构完整而坚硬,构造简单地下水埋深大,持力层厚度大而延展性好,下卧层中无软弱土层,地基的容许承载力较大,此外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宽比大于3,对地基不允许产生太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同时对倾斜和沉降速率尚有特殊和严格要求。

6、简述箱基稳定性问

1)地基的强度与变形:沉降、倾斜2)基坑底回弹隆起:卸载(卸载时会发生该状况)、吸水矿物(吸水矿物吸水膨胀也会发生)、超临界深度→剪切位移、承压水的存在。坑基开挖的临界深度:Dc=5.7s/[r-(L/B)*根号2];r—土的容重,B—基坑宽度,s—土的抗剪强度(s=qu/2),qu—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L—基坑长度

坑底至承压顶板间的厚度:h2=rw(h1/r);h1承压水位高度,r-水的容重,rw-土的容重3)基底水的浮力问题:4)基底接触反力问题:基底接触反力计算公式P=ky;k-地基系数,y-地基沉降值5)外墙土压力问题:振动时侧压力E`=(1+_3k)E ; E-无振动时的土压力-表示被动侧压力k-水平地震系数 +表示主动侧压力

7、简述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整体稳定性问题

①路基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天然边坡、路堑边坡、路堤边坡。土质边坡变形影响因素:地质因素(矿物成分、结构、成因类型)水文地质、自然因素、施工方法。岩质边坡变形影响因素:软弱结构面(性状、组合)、岩石的性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其他(风化、降水、渗流、温差等)。②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主要表现:滑移、挤出和塌陷(路基基底若为软层要进行处理)。(2)路基强度问题:填料、压实程度、承载力(3)水稳定性问题: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路基的影响(4)道路的冻害问题:(5)建筑材料问题:

8、简述桥梁工程地质勘察要解决的问题::

(1)桥梁建造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①桥墩台地基稳定性问题(承载力、强度不均一性)。②桥墩台的偏心受压问题。③桥墩台的冲刷问题。(2)桥墩台基础处理的工程地质论证:基础类型,分:桩基(轻型桥梁基础)、沉井(一般桥梁基础)、管柱桩(大型桥梁基础)。(3)桥址选址的工程地质论证原则:经济实用、技术、使用、路线协调

9、简述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

①查明工程地质条件②选择建筑场地③分析研究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定量评价④为建筑的结构、类型、规模及施工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⑤为防止不良地质现象提供依据⑥研究环境地质问题。

10.简述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工作内容:

①查明场地与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下卧层的工程地质性质、土应

力的历史、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②提供满足设计和施工的岩土参数,确定fik,预测岩土变形形状。③提出建议,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地基处理,施工方案,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防治方案等④抗震设防烈度大于6的建筑场地要进行地震效应评价。

11.简述工程地质野外试验的基本内容。

1)水文地质试验:如钻孔压水试验,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岩溶连通试验,注水试验等。2)岩土力学性质及地基强度试验:如载荷试验,触探试验,钻孔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岩体变形特性静力法试验,岩体抗剪试验,岩石声波特性试验,回弹锤击试验,点载荷试验等。3)地基工程地质处理试验:如灌浆试验,桩基承载力实验等。

12、论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钻孔的区别。

1)孔径大小不同,工程地质勘探钻孔的主要任务是岩芯,故口径较小,一般小于150mm。而水文地质钻孔除了满足取芯要求外还必须满足抽水试验或作为生产取水的要求。故水文地质钻孔或水井直径一般为300-500mm,最大可达1000mm或更大。2)钻孔结构不同,工程地质勘探钻孔一般结构比较简单,而水文钻孔为了分层取得不同深度含水层的水质水量及动态资料或阻止开采层外的含水层中的劣质地下水进入水井中,常需要对揭露的各个含水层采取分层止水的措施。有时为减轻随钻井深度增加而加大的钻机荷载或为节省井壁材料常需变径,故水文钻孔结构复杂3)水文钻孔为了保证水顺利地进入钻孔同时又能阻止含水层中的细粒物质进入钻孔或防止塌控,在钻孔揭露的含水层需下入复杂的滤水装置即过滤器,而工程地质钻孔没有过滤器。4)工程地质钻孔一般采用清水钻进,而水文钻孔钻进时用泥浆且对此有严格的要。5)斜度要求不同,工程地质钻孔一般对斜度要求不高,而水文钻孔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每深100m小于1度。6)费用不同,一般情况下水文钻孔比工程地质钻孔费用高。

13,论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常用野外水工试验方法、目的及适用条件

常用的水工试验方法有抽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渗水试验、注水试验、示踪试验(连通试验),等。其目的及适用条件如下:

1.抽水试验:目的是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评价水源地允许开采量,判断水文地质条件。适用于地下水水位以下岩体。2.钻孔压水试验:目的是通过测定岩土体的单位吸水量求渗透系数掌握岩土体的透水性和裂隙性及其变化。适用于水利工程中地下水水位以下的岩体3.渗水试验:目的是测定包气带土层垂向渗透系数。适用于研究大气降水灌溉水渠水暂时性水流对地下水补给时的包气带土体。4.注水试验:目的是测定渗透系数,适用于地下水水位埋藏很深或试验层透水不含水时。5.连通试验:目的是查明水文地质条件,适用于岩溶或地下暗河发育地区。

14..水文地质测绘内容除进行基岩地质调查外,还有: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露头的地质调查、地植物(既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地质调查。

15.深基础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那些?

1)、地基强度与变形问题。地下水腐蚀性性问题2)、基坑底回弹隆起问题。施工方法问题3)、基底水的浮力问题。基底变形问题4)、边坡稳定性与土的侧压力问题。5)、基底接触反力问题。

16.解释地下水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概念,并叙述有何联系和不同

允许开采量: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得出来,还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地下水开采量: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它只反映吸水工程的产水能力。开采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的大小是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存储量的大小决定,同时还受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

17.高层建筑对地基勘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高层建筑的特点是重心高、载荷大、水平载荷突出,基础尺寸大而且埋置深,因此它对地基的要求主要是岩土体的岩性单一而且均匀,岩石结构完整而坚硬,构造简单,地下水埋深大案持力层厚度大案而后延展性好,下卧层无软弱土层。地基的确容许承载力较大,此外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和宽之比大于3,对于地基不允许产生太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同时对倾斜和沉降速度尚有特殊的严格要求。

18.影响基坑开挖临界深度Dc因素有那些?

1)土的容重;2)土的抗剪强度;3)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4)基坑的长宽;5)承压水位等

19.土体地基地耐力的确定方法?

1)公式法;2)现场试验法,3)规范查表法;4)类比法;5)p-s曲线法

20.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详细勘察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勘察要点是什么?

主要任务:在建筑物的位置上,补充一些勘探和试验工作,为主要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确切的工程地质资料;

勘察要点:1.以勘探和试验为主,查明地基的地质结构及容许承载力和变形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3.预测地基土体和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对建筑物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

21什么叫地下水的补给增量,其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地下水的补给增量:地下水开采后,可能增加的补给量。

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增量大小因素:

专门研究 篇3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教师 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1-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和专业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将英语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或将来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的英语教学体系,已逐渐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特别是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更凸显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ESP教学的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这就要求ESP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培养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ESP对教师的要求

(一)ESP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育学家Dudley-Evans和St. John在1998年的著作Develop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中曾提出:ESP教学的实施者应称为“实践者”(practitioner),而非“教师”(teacher)。他们认为ESP教师应充当五种角色:

1.合格的英语教师。ESP与通用英语相对应,同属英语教学中的两个分支,两者在教学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ESP教师与普通英语教师相同。Ellis和Johnson在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一书中指出:“商务英语教师首先是个语言教师”。由此可见,ESP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语言教师。

2.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根据Hutchinson与Waters在著作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中的观点,ESP适宜采取“以学习为中心”设计课程,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且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设计者需要针对特定的学习群体指明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并根据这一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因此只有教师的位置最能胜任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

3.合作者。ESP区别于通用英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英语从一门独立的学科转为为其他专业服务的科目。对于高度专业化的语言材料,ESP教师难免会产生陌生感,这就需要ESP教师在教学阶段必须与专业教师进行双向合作。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专业学科的专家可以帮助担任ESP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目标情景;同时,ESP教师可以使专业学科的专家了解学生面临的语言困难。

4.研究者。ESP是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教学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ESP教师要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探索和建构有效的ESP教学模式。

5.评估者。以学习为中心的ESP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收集反馈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效果等,而这些信息必须通过评估的方式获取,如考试、问卷、访谈、讨论等。教师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作为课程修改的依据。

(二)ESP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应包括知识和品格两个方面。ESP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ESP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基本的语言教学素质。ESP教师首先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能理解和应用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学方法论、与学习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等。

2.必要的相关专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是ESP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能向学生讲授相关行业的知识与技能、指导实训、实习和就业等各种实践活动,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累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

3.创新精神。ESP教学要求教师针对相关专业的特点来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因此,ESP教师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在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4.自主发展意识。ESP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开展积极的反思总结,不断地评价自我、实现教学上的调整、修正及自我的发展。在自己既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下,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究,逐步形成ESP教师应具备的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工作自主性。

二、高职院校ESP教师队伍现状

2009年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通过开设行业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ESP课程,如计算机英语、酒店英语、汽车英语等。但是,由于经验、资金、设备的缺乏,ESP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师资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亟须解决。

(一)师资配置的问题

在一次针对高职院校ESP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被访谈的7名ESP教师中,有6名教师是公共英语教师,只有1名是专业课教师。由于很多学院普遍认为,ESP是英语学科的一门分支课程,英语语言教师在转型上比专业课教师更容易,因此ESP课程理所当然由英语语言教师承担。在访谈中,多数教师坦言,ESP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主要表现在:第一,备课的复杂性给他们增加了工作负担,由于语言教师缺乏对专业、行业的了解,不精通专业语体的特点,在备课中要不断查阅专业术语、专业知识,耗时费力;而专业课教师则要对教材中出现的语法现象、句子结构进行查阅和分析,还要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往往事半功倍。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协调制约了教师进行有效的ESP课堂教学,语言教师能够较好使用英语教学方法,但由于专业水平不高,很难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虽然熟悉专业知识,但不能很好地驾驭语言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教师素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语言课教师是语言教学的“专家”,却是专业教学的“门外汉”。他们不精通专业词汇和专业特点,不熟悉行业知识技能,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大部分教师只是从书本上学习专业知识,没有下到企业或行业进行过挂职锻炼,严重缺乏相关专业的业务知识和从业技能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必要了解。

2.欠缺外语水平和语言教学理论。专业课教师大多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但仍不足以满足英语教学的需求,例如,对语法现象的分析、词法的解释和长句难句的翻译,自如的口语表达等,专业教师都较难准确地完成。另外,专业课教师不了解语言教学规律,难以胜任语言教学的课堂实施,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等。

3.缺乏对ESP课程的正确认识。由于目前ESP教师都是由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转型而来,没有经过ESP理论的专业培训,对ESP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较为粗浅。多数教师认为ESP课程就是以英语为工具教授专业知识,接到ESP教学任务就只管在课堂中教专业术语,解释课文,完全不知道ESP教师还应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材,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课程评估,从而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三、高职院校ESP教师培养模式

教师素质与能力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教师发展提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要求。由此可见,培养一支合格的ESP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校内学习模式

1.利用院校内部的资源,进行语言或专业的学习。ESP教师的培养都是跨专业的,这会在时间、经费等方面造成一定困难,而充分利用院校内部的学科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策。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采取旁听的形式,学习相关课程。例如,英语教师在本校选择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为期1~2年的随堂听课,并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课的讲授流程、方式等的了解;专业教师则应该旁听英语课程,以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学习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活动组织方式等。另外,教师还可参与语言或专业课程团队的教研学习、专业分析会等各项活动,了解各学科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情况等,以获取开展ESP教学所需的各种一线信息。

2.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学习ESP相关理论。ESP教师只具备语言与专业知识,而缺乏对ESP相关理论的掌握,会导致ESP的教学组织陷入混乱。学校应有计划地聘请本科院校的ESP研究方向的教授、曾编写过ESP书籍的专家学者,或曾经到国外的职业院校做过访学的教师等,举办讲座或短期培训班,向ESP教师门传授ESP的相关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提高对ESP的认识和ESP教学水平。

3.开展合作教学,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提高。合作教学(joint-teaching),即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担任 ESP的教学。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参与到ESP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实践、课程评估等各个环节。合作时间可以是长期固定的,也可以是短期灵活的;合作内容则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合作者的意愿而定。这种合作是一种双向互惠互利的过程,专业教师可帮助语言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言使用目标情景,而语言教师可使专业教师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语言困难。教师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二)校外培训模式

1.积极参加国内外业务进修,进行更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条件具备的高校可以有计划地把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ESP教学的年轻教师派往国际知名的ESP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研修,帮助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ESP教学经验、开阔视野、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也可以选派一些英语或专业课的骨干教师到各重点院校进行专业课或语言的强化学习,使他们尽快适应ESP教学工作。

2.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专业业务水平。专业实践经历是提升ESP课堂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ESP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进行兼职锻炼,一方面了解企业运营流程、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等,一方面积累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从而使教师能将最鲜活、最具体的业务案例应用于ESP教学实践中,也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就业指导。

3.加入行业协会或俱乐部,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ESP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深度和满足学生需求的信息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入行业协会或俱乐部,结交行业中的从业者,与他们积极沟通和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学习现代化企业管理思路和职业精神,获取新鲜的业务案例,这些都是ESP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真正需要的,也是 ESP 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发展模式

1.自主学习ESP理论,提高探究水平。ESP教师应系统学习ESP专业书籍,广泛阅读各种ESP的报纸杂志,经常浏览知名的ESP教育机构的网站,从而研究和借鉴ESP 发展水平领先国家的教学资料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修正,逐步达到自我完善。

2.考取职业资格证,促进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升。ESP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取正规的ESP教师资格和企业从业资格,这有利于ESP教师可以更快、更积极、更有计划地吸收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

四、高职院校ESP教师培养策略

在ESP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各校的教学主观部门还应充分重视ESP教师发展,积极提供各种支持机制,使ESP教师的各种培养方式得以顺利实施。

(一)教学主管部门的鼓励机制

ESP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教学主管部门应适当减免转型教师的工作量,或提高课酬,以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地投入到ESP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另外,利用高职院校实行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密切关系,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ESP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供了解行业、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的机会。

(二)推进“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政策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其强调教师应拥有职业资格,具备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而一名合格的 ESP 教师就本质而言就是一名“双师”,在知识结构的搭建和教学实践中,都比普通教师承担了更大的工作量。因此,学校应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待遇方面给予一些激励性机制,让“双师型”教师享受到应有的酬劳,这有利于鼓舞ESP教师进行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努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进而成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 ESP 教师。

(三)建立专门的ESP教研室

ESP教师培养具有跨专业性,各项工作较为烦琐,在系部间建立一个专门的ESP教研室,便于统一稳定的管理和教师间的研讨、合作。吸收优秀的具有相关专业爱好的英语教师和具有较强英语语言基础的专业教师加入教研室,组建稳定的ESP教学团队。教研室负责教师的专业培训,如聘请专家开展讲座、外派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企业挂职等,同时也负责对教学的监督和指导。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则可在教研室内进行合作学习和教学,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编写教材、协作授课等。ESP教研室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实行ESP教师认证制度

目前ESP教师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只是通过考取的各种职业资格证来证明自己可以从事ESP教学。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考虑设立ESP教师认证制度,设定考试系统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水平,评定教师资格,从而促进ESP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ESP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ESP教师师资水平和素质是影响ESP教学质量的关键。ESP教师培养应结合校内外的各种学习和实践以及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来进行,并从各级别主管部门给予政策的扶持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实践经验的ESP教师队伍,为培养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Dudley-Evans T,M. J St. John. Develop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4

[3]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Mark Ellis & Christine Johnson. 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7]熊倪.ESP教师角色——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师队伍[J].科教文汇(上半月刊),2006(9)

[8]王艳.探析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ESP研究,2010(1)

[9]胡艳芬.ESP 教师素质、现状及培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0]牛实华.高职院校ESP教学现状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案[J].民办教育研究,2010(1)

[11]张弋.高职院校ESP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424)

【作者简介】左 毅,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等。

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的比较研究 篇4

关键词:高校,专门研究机构,比较研究

知识经济年代, 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教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其质量直接关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实现。为探寻高校及专门研究机构的发展规律, 确保两者的良性发展, 本文拟从高校、专门研究机构的类型、功能上作对比分析, 并对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前瞻性的思考。

一、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对比

( 一) 高校的功能

1、人才培养。早在中世纪时期, 高校的功能即是以教学功能为主, 以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有着 “欧洲大学之母”美誉的巴黎大学, 其办学模式是先组织教师, 再招收学生, 其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高校的内在特征是围绕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种种知识活动。如今, 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 高校应考虑建立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分工协作体系。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 能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的。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 “源”. 而教学是 “流”。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广度, 更有深度。19世纪初, “1810年, 普鲁士主管教育事务的政治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 创建了柏林大学 ( 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 首次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倡导 “学术自由”和 “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赋于了高校科学研究的新使命。现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 同时又负担着以智力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使命。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手段, 也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强大力量, 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知识经济年代,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专门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科研体系的中坚力量, 它的地位和规模在整个科研体系中更是举足轻重的。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所在。”这里, 实际上明确了二个问题。一是, 在整体上明确了作为国家创新重要支撑力量的科研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即以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功能的科研机构。二是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定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

二、高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相的定位及区分

( 一) 人才培养

1、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时下,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 “同质化”的怪圈, “大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发展趋向逐渐削弱了大学之间的差异性, 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似性增加……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具有的传统特色, 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有角色趋于模糊。专业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均以社会需要为标尺来设置; 又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 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 设置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要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专门机构人才培养的定位。1955年8月15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对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待遇与工作分配等做了明确规定, 且培养规格高于普通高校, 培养方式大体参照苏联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办法, 其中明确规定: “研究生毕业后由中科院授予科学副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 它所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因此, 在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上就要符合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人才选拔、人才塑造、人才管理、人才检验上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相符。

( 二) 科学研究

1、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的科学研究应有别于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 应具有自身的特色。“高校的科研必须从高校的性质、任务出发, 针对性地展开研究, 其内涵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教学研究 ( 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 ; 根据教育规律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 面向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等等。”

2、专门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的侧重。专门研究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开展重大前沿研究、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使命。

三、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未来发展趋向上的融合性

( 一) 科教融合

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实行科教融合, 互动性发展, 是由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决定的。一方面, 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科研提出问题、为解决科研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平台; 另一方面, 科研引领教学, 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 揭示了两者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不容分割的。

( 二) 协同研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 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研侧重点上、承担的任务以及在科研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但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大的互补性, 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高校不仅可以和高科技企业实现深度合作, 也可以与专门研究机构创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员交流和共享成果。高校与企业在 “产、学、研”上的成功合作, 已被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剑桥大学的剑桥工业园、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缔造的波士顿科研中心, 不断地例证着。

参考文献

[1]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

专门协会工作职责 篇5

1.掌握本类残疾人基本情况,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反应特殊需求,维护合法权益,活跃文化生活,为广大残疾人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团结、教育残疾人发扬“四自”精神,遵纪守法,尽公民义务,使协会成为联系残联和残疾人的纽带。

2.关心残疾人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反映残疾人意见和需求,沟通残疾人与残联及社会之间的联系,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争取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团结、宣传、教育残疾人遵守国家法律,履行了社会义务,做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促进残疾人康复、教育、扶贫、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及预防残疾等工作。

5.指导街道残协分会和社区(村)残疾人联络员开展与协会有关的工作和举办的活动。

专门研究 篇6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校各类英语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缺失,这已经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展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下文简称ESP)是近年来英语教学变革的主要趋势。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与我国当前流行的大、中、小学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相异的一种英语。ESP教学模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实用性强,其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主张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订专门的教学大纲、设计专门的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ESP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结合了学生专业方向的英语学习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进而为其之后的职业发展服务。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

一、注重基础课与方向课相结合

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课与方向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最初就有明确的方向。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教材,教学内容似乎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关注对人文知识的介绍,把文化知识与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种方式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不同层级间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连贯性,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

同时,在同一层级的教学中,系统性也存在严重的缺失。不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材料都大同小异。一套教材包罗万象,一本教材内容庞杂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但这并非如教材编写者所宣扬的那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兴趣。事实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已经使英语教学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甚至淪为教学体系中的鸡肋,这一点在工科院校尤为突出。

另外,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生了解外界的途径大大拓宽了,所以,没有必要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文化学习中。

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将一般的英语学习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地加以整合。一般的英语学习用于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要提纲挈领。然后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与其专业特点或现实需求加以整合,使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突出英语服务学生的工具性。与学生专业特点或现实需求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学科方面的各种有利条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教学活动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与时代同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借鉴和采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改革创新使教学活动保持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当前情况下,各种信息技术已经为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带来的机遇,敢于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英语教学工作。例如,在具体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英语教学中就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翻转课堂的高效运用,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更需要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遴选。“翻转”是有针对性的、结合了学生实际情况的翻转。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引入英语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方式对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注重师资建设,发挥校本优势

在师资建设方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使英语教学融入整个学校的教学体制中去,既发挥校本优势,又为学校、区域服务。

教学成败固然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及其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因此,要实现英语教学的专门化,就必须不断推进师资建设。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体,它客观上要求英语教师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至少要做到对专业知识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师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英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使英语教师不仅能够做到语言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能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有潜力的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来实现师资的整合与丰富,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条件,从而使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展开得到有力的保障。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来为英语学习创造条件。比如,教授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相关专业知识的时候,可以考虑将与BIM有关的英语材料融入英语教学中来。由于学生正在学习相关的知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熟识自然会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亲切感,还能消除非语言方面的障碍,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这种针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英语教学虽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难度,但它不仅使英语学习得以高效地进行,还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夯实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当然,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协调各方面因素,使英语教学融入整个学校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去。

总之,要想改变当前英语教学的颓势,必须把英语教学与时代要求、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英语教学更富针对性,更有利于发挥英语工具性,综合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Burden M W A R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李箭.ESP教学研究:一个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上市公司舞弊专门审计程序研究 篇7

由于舞弊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仅实施一般的审计程序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揭示各种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舞弊行为,以及对财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非法行为,应实施专门的舞弊审计程序。本文就舞弊专门审计的审计程序进行探讨。

一、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审计人员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调查并充分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信息及沟通系统,做好舞弊审计的充分准备和审计调查工作,以判断产生舞弊可能性的大小及其严重程度。审计人员应了解的公司基本情况包括: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与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为了解上述基本情况,应做的工作包括: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查阅被审计单位会议纪录、合同等经营业务资料;询问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人员;查阅上一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及工作底稿。

二、制定审计计划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2.举行准备会议。项目经理和合伙人讨论评估项目的风险、审计小组、预算和审计策略。3.由会计师事务所评价专业胜任能力,包括评价执行审计的能力、保持独立性的能力及保持应有关注的能力。4.讨论并发函业务约定书条款,包括计划成本和收费预算。5.复核以前年度审计的关键点,确保往来函件、报告、税务文件已经得到客户恰当的处理。6.确定客户的审计风险分级,如果必要,由质量控制部门复核评级。

(二)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舞弊风险的初步评价结果编制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要做的工作包括:1.确定审计范围。2.确定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3.在评价客户的具体情势之后,决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4.完成初步的分析讨论程序,识别任何预期之外的变动情况,或意料之外的关系,这些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存在舞弊错报的特定风险。指出特定风险的潜在错报,对每一个潜在的错误,或者是采取信赖控制策略以减轻风险并规划基本程度的实质性测试,或者是可选择性地采取一个针对性的实质性测试。5.考虑出具管理建议书,需要立即被处理的,应出具管理当局沟通函。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要做的工作包括:1.风险评估程序。应计划要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2.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3.计划其他审计程序。

(三)对审计计划的更改。

审计计划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由于受到未预期事项、条件的变化或在实施审计程序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等因素影响,需要对审计计划进行更新与修改。

三、深入了解客户,分析经营风险

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经营风险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直接关联,但经营风险可能会产生财务后果并影响财务报告。一般情况下,经营风险越高,企业管理层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经营风险的分析包括行业分析、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不仅可以使审计人员准确评估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对财务数据形成合理预期,如对竞争者分析形成同业分析预期,对前期数据分析形成纵向预期,对一组财务数据分析形成另一组财务数据的预期。

四、进行舞弊风险评估

(一)询问。

在进行舞弊审计时,询问是一种很有用的审计程序。询问时应遵循如下要求:1.询问内容要有艺术性。同一问题,询问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在审计中,不仅要提高询问的质量,而且要讲究问话的技巧。2.询问内容要有针对性。审计人员的语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针对性的潜能。3.询问内容要有启发性。启发性的询问,不仅可以影响被审计方的思维,也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询问内容要有探讨性。询问时,感觉经济活动某一方面存在一定破绽,但此时又没有发现被审计方在此方面存在问题,询问时间有限,不能等查出一定情况后再回过头来询问。此时,就要与多个被询问者以探讨的方式,分析这个环节管理是否有漏洞、可能存在某种问题。在舞弊审计时,至少应询问公司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还应询问法律顾问、刚离职的人员。

(二)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SAS No.99)首次明确指出了解舞弊的环境及特征对审计舞弊的特别重要性,强调审计舞弊必须以了解舞弊环境为前提。为使审计师充分了解可能发生舞弊的环境,新审计准则描述了舞弊普遍存在的三方面环境特征:动机/压力、机会、借口/企图使舞弊合理化,要求审计师从这三个方面关注舞弊风险因素,当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审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三)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对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判断需证实项目数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或从中发现异常情况。在审计进行过程中,当其他审计方法很难查出错弊时,分析性程序可根据各种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来迅速发现异常情况。运用分析性程序可迅速、有效地发现错误或异常变动,支持审计人员的判断,并可减少项目余额检查中抽取样本的规模,引导审计人员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五、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指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获取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审计证据时,审计师应当确定某项控制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是否正在使用。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审计师应当从以下方面获取关于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1.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2.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3.控制由谁执行;4.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如人工控制或自动化控制)。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控制运行有效性强调的是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因此,在了解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时,审计师只需抽取少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但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审计师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控制测试通常包括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和穿行测试。其中,通常只有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时,审计师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此外,实施穿行测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审计程序。值得注意的是,穿行测试不是单独的一种程序,而是将多种程序按特定审计需要进行结合运用的方法。穿行测试是通过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来证实审计师对控制的了解、评价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以及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六、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指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审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还应当包括与财务报表编制完成阶段相关的审计程序。审计师应当考虑下列方式应对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1.改变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为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获取其他佐证性信息,包括更加重视实地观察或检查,在实施函证程序时改变常规函证的内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等。2.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包括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或针对本期较早时间发生的交易事项或贯穿于整个本期的交易事项实施测试。3.改变审计程序的范围,包括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详细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等。

七、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

从舞弊主体上区分,财务舞弊可分为管理层舞弊和员工层舞弊。相对来讲,管理层的舞弊手法高级得多,带来的影响也更恶劣。因为管理层所处地位特殊,拥有的权利可以逾越一定的内控体系。因此,加强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对于控制舞弊风险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篇8

1 更新教学理念

Donald Freeman曾将教学的定义称为“认知定义” (cognitive definition) , 他主张教学是思考与实践的结合。因此, 教学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活动, 而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师个人思维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例如, 各种教学法的运用、决策能力、个人思维方式、学术兴趣与偏好、自我意识、自我观察、经验积累等等。Ravitz&Snow (1988) 也从认知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教学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 而非教师主导的学习;

2) 教师授课的内容是第二位的, 第一位是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或思考;

3) 激发学生兴趣和努力比任何一项专业知识的探讨更为重要。

高职ESP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 在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根据不同的课程需求、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任务, 让学生“learning by doing”,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到让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 提高高职ESP教学的效率。

2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非英语专业ESP课程宜采用任务教学法, 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ESP的有效教学方式—即采用任务教学法及互帮互助互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了以往ESP课程的沉闷气氛, 降低了ESP课程的学习难度, 营造了良好的课内外学习氛围, 巧妙地使学生养成了课外主动预复习的习惯,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互动, 最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并在快乐的“动”的过程中实现职业英语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学习等能力的提升。

高职学生是高考第三批次录入的, 总的来说, 基础相对较弱。但他们在ESP的学习上还是很有潜力的, 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高职学生接触这门课程时的心理特征分析及ESP课程语言组织上的特点、难点分析;不难得出以下两点判断。

一是, 高职学生一方面对ESP课程满怀期待, 并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英语素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 当他们真正面对ESP教材时又常常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满纸的英文令他们胆怯, 本就不足的信心也就被严重削弱, 大多数同学对自己能否学好这门课全然没有把握。这时, 他们会把学好这门课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 希望老师能为他们打造一把开启学习智慧的钥匙, 让他们提高职业英语素养的愿望化为现实。

二是, ESP课程可分为两个层面: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前者以读译能力为重, 后者则注重听说。理论知识类的文章在语言组织上的特点是:被动句较多、长句较多。对于语法知识本就薄弱的高职生来说, 很难用中文准确表达被动句的意思。他们对长句的理解往往一头雾水, 其症结在于理不清结构。在文章中不断碰到这样的句子会打消他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实训英语在语言组织上往往非常简练、较口语化。但是简练的语言易造成理解上的歧异。同时, 口语的表达也是大多数高职生的弱项, 多年哑巴英语的学习已成他们开口的障碍, 诚然语音语调也有待改善。这是ESP实训课程的教学难点。怎样化难为易, 使学生能顺利将学习进行下去,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成为老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ESP的教学中采取任务教学法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

2.1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能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自主学习、在交往中共同探讨, 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个性发展的有效形式。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 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景中, 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情景, 因而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流。同时,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一起讨论和交流, 协商和辩论,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 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接受,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建构主义认为, “使学生学会共享, 懂得合作”是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

2.2 合作学习在高职ESP教学中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将学习内容先分组再分人进行包干, 那么每人需负责的内容就大大减少了, 如果该生在预习时在这块内容上尽心认真, 是可以做到比较完善的。当然, 该生对其它内容也应在预习时适当关注。学生如经过努力能够掌控教学内容, 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 一次次的小成功, 会使信心得到增强, 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也就来了。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安排各小组在同一学习时间如晚自修, 进行预习或复习, 那么在周围氛围的感染下, 即使出于从众心理也会有很多的学生愿意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就是一个学习团队, 这对于那些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来说, 可以起到“组织”的督促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能巧妙地使学生养成课外主动预复习的习惯。大多数高职生除了上课几乎不会再去翻课本, 对不感兴趣的作业往往只是应付。将任务包干到人, 使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上展现自我, 这对每一个自尊又爱脸面的学生来说, 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这样就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同时, 这也能迫使调皮懒惰的学生尽快加入这一队伍。

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总会充满好奇。老师演绎得再好, 口语再棒, 最多是受到感染, 而同学在课堂上的自我表现却是一种诱惑。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同一类人进行比较, 自己会主动参与竞技。这使得课堂充满悬念, 从而让人感觉刺激并有所追求。课堂事实上已变成表演的舞台。当学习变成一种趣味, 那还愁没有动力吗?

小组合作学习能大大增加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到人人参与活动, 大大增加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则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每堂英语课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教师引导下的由全班学生参加的课堂活动, 目的是完成一项“工程”, 或是对课文的翻译理解、或是业务的口语交际, 即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总是在“动”。光听记不住, 看了才能记住, 只有去做了才能理解。这样的课堂与“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新理念完全一致。学生只有多“动”, 才会得到发展, 也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

2.3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形成“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次节课课堂复习”的循环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步骤可操作如下。

课前预习阶段。授课前将下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块, 每组负责一块, 并由组长将这块内容分配至组员。预习的内容是词汇查找、句子翻译。组长还需将本小组成员所查找的所有词汇及词义抄写到黑板上划好的区域内, 同时在组员的合作下将本小组翻译的内容整理成文上交。该组同学需将其他组抄写在黑板上的单词注解到课文中, 并将其他组准备的内容浏览一遍。其他组亦然。

上课阶段。课堂上, 老师讲解每组抄写在黑板上的单词、词组, 并领读, 导入课文。老师读一句, 该组的同学站起来翻译成文 (随着听读能力的养成, 也可以或最好由学生自读自译) , 老师进行点拨、释疑或补充, 同时一定要有评价, 这是学生期待的。在演绎的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专业词汇, 常用英语表达式。通过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通力合作, 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复习阶段。课后, 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所有内容进行翻译理解, 整理课文中的专业词汇和高频表达式, 上交作业。

课堂复习阶段。在复习课上, 随意叫学号 (体现平等、民主) 抽查课文复习和掌握的情况, 以保证人人在课外进行复习巩固。这是学生既担心又兴奋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使所学知识内化。

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高, 可逐渐增加分块的内容, 进而实行小组间PK、小组成员间PK, 从合作学习逐步过渡到个人自主学习。

3 巧用教学策略

要使ESP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素养, 还需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与学生交往时, 要信守“爱、尊重、欣赏”这一交往原则, 使学生乐意与老师交往。同时要做好榜样作用, 以高尚的人品、娴熟的业务能力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针对高职生听读能力较弱的事实, 录制课文录音MP3, 让学生拷贝到自己的MP3上,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体贴和关怀。课内外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情感交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

3.2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舞台, 课外的努力要在课堂上得到肯定和鼓励;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钦羡都是对勤奋的馈赠, 信心的增强更增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氛围中, 绝大多数同学都跃跃欲试, 对下一次的课堂充满期待。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不吝赞美、对努力但效果不佳的学生要肯定他的努力、给予方法的指导、同时多鼓励;对于个别懒惰的学生可用调侃的方式, 总之, 要维护每位学生的尊严, 保持课堂愉快、积极向上的气氛。

3.3 课堂节奏紧凑、有张有弛, 激动刺激与轻松愉快相结合

每节课安排五分钟左右的趣味英语环节, 可以是日常口语的学习、英语故事的分享、或英语游戏如绕口令、猜谜语、歌曲、笑话与幽默等。这些如同西餐中的甜点, 总能勾起学生的兴趣, 并对下节课的这一环节充满期待。

3.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重视过程学习

传统的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 (70-80%) , 适当兼顾平时 (20-30%) 。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错觉, 以为学习就是为了期末的考试分数。事实上,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 而这依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积累, 而不是靠“临时抱佛脚、事后全忘掉”的期末相关考试内容的速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 将考核分成三块。平时成绩占40%, 其中教师评分和组员互评各占一半 (20%) ;创新考核 (学期内考核) 占20%, 此类考核宜采用游戏的方式 (否则易招致学生反感) , 比如, 可开展“比比谁记得专业词汇多”、“比比谁的翻译能力强”、“比比谁的口语交际强”;期末综合考核占40%, 期末考试应体现综合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易开闭卷结合, 听说读写译结合。它是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总结。

高职ESP教学必须服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在ESP教学的实践中,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努力方向,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ESP教学中, 采用任务教学法, 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如此, 降低学生ESP课程的学习难度、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巧用教学策略, 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扮演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此提高ESP的实际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吴道存.怎样教好英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专门研究 篇9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商务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Strevens指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内容与特定学科、职业及实践活动相关联,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支也可称为商务专门用途英语, 按Ellis和Johnson的定义:“商务英语属专门用途英语范畴……它符合特殊语料的定义, 它强调特殊语境下交际的特殊样式。”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课程, 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不仅包括外经贸英语 (国贸英语、商贸英语、实用英语等) , 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其他一切商事活动范围内所使用的英语, 如会计、旅游、餐饮、保险、物流、银行等方面, 就其性质而言, 是商务语境中所使用的英语。该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英语语言既是基础, 又是核心, 如果以其为中心轴的话, 那么其外围便是与英语有着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如下主要学科, 包括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营销、广告、外贸财务、保险、国际金融、国际税收、跨文化交际、工商管理、国际商法、语言文学、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中国对外贸易以及数学等等。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所需的语言交际、商务函电、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从业技能。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相对集中, 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商务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因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施商务英语教学是恰当的。

教学实施情况与主要措施

我校选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试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语言交际、商务函电、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从业技能。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相对集中, 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所具备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 我校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商务管理、连锁管理、报关及货运、电子商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市场营销及资产评估与管理共11个班级的学生实施了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使基础英语 (大学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商务专门用途英语) 与专业英语 (物流英语、物流工程英语、会展英语、连锁英语) 相衔接, 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以及商务行业三方面的调查研究, 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由英语教师和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并选取教材。由于专业不同, 试点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但也有不少共同特点。

(一) 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经过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带头人进行充分研讨,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对商务专门用途英语在经济管理服务各类岗位中的用途以及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岗位业务拓宽的作用进行了了解, 分析出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群) 对毕业生的英语技能与素质要求, 确定了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标、能力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 使之最终起到支撑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的作用。确定专门用途英语开设一个学期, 后续的专业英语开设一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英语语言习得规律, 可充分保障学生英语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协同发展, 有助于循序渐进地以职场为情境实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出职业能力的课程定位, 确定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思路为:以商务行业工作岗位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为基础, 以商务行业特色为核心, 注重实用性和行业性,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毕业后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提升 (职级晋升) 的需要, 考虑专业职业岗位的业务拓宽等要求, 兼顾知识与技术的相对系统性。

课程内容选取主要通过教材的选择实现。原则是选择有利于学生商务英语语言和商务行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拓宽知识结构、能强化商务英语技能训练的教材。经过反复比较, 最后确定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商务英语》。此书的编写以应用为中心, 根据管理学科的特点, 以技能为主, 通过相关知识和英文范文实例, 使学生对商务活动及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商务行业知识、信函及文件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该教材以细致的行业需求分析为基础, 依据商务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流程编写, 与行业紧密结合, 旨在提高学生在该行业领域内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培养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教材内容丰富, 几乎涵盖了商务交际中的所有主要环节, 并按实务操作的先后顺序编写, 完全符合行业知识系统性、广泛性的要求, 可以让各专业从中选取符合各自特色的内容。

教学大纲的制定突出教学内容的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 与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特色相符合, 在学习内容设置上与专业课程相匹配, 加强学生对商务行业术语的学习, 巩固和深化学生已学过的商务行业知识。并且以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典型工作活动或场景中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 设计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 强调学生在商务服务行业中具体应用英语的能力, 使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科学化和制度化。让学生通过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 能用英语阅读和撰写行业的相关资料, 翻译和收发商务信函、传真、电子邮件, 进行简单的商务沟通和商务洽谈, 最终达到行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托业桥考试。

(二)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方法。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如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 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求为目标, 通过学习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和商务行业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强化目标岗位群的实用性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技能。课程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商务行业知识和商务行业技能的讲授和训练以外, 核心是围绕目标岗位群的最新要求, 通过有效的教学, 尤其是实践性教学, 使学生具备在特定目标及商务行业情境下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行业环境下, 培养他们处理真实任务、解决真正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了“情境创设———主题探究———语言输出”的交互式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依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组织各种模拟活动, 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 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和操练,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行业岗位涉外交际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 在活动设计上,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所需的素质能力要求相一致, 如进行公司介绍、产品演示、市场调研、经贸活动流程的模拟操作 (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与还盘、支付、谈判、投诉、索赔和理赔等商务洽谈环节) 等, 通过项目实践、小组活动等形式将语言技能的训练融入行业专门知识学习, 兼顾语言知识学习和行业知识培养。每次“昆交会”我们都让学生参加实习, 观摩买家和卖家是如何达成交易的, 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行业技能, 使英语学习完全融入并贯穿于商务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从而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 考核方法改革

上述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体现“教考一致”的考核原则, 以实现英语的实用性和行业性的考核目标。任务驱动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考核提高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 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 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 再根据各部分所占比例计算出学生最后的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 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 认真对待每个学习任务, 可保证学习效果。在考核方法设计上, 期末以笔试独立完成一个综合性练习 (包括文献查阅、翻译、综述等) 的方式进行。考核题的开发基于工作过程, 主要由真实工作情境下的英语构成, 涉及行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岗位群。同时, 鼓励学生参加由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开发的旨在检测学生职业英语水平的托业桥 (TOEIC) 考试。在2010年12月的托业桥考试中, 我校学生的取证率达到了79%。这种来自第三方的评估成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工作过渡的合格标志, 证明该学生已拥有参与社会工作所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 因而也成为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评估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生所获取的职业证书也成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改革成效

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经历了一年的实践探索, 需要对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我们采取了两种调查形式, 即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以此收集学生的反映。随机抽取了6个实验班级, 共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在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了3~6名学生, 以半结构化问卷为基础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的主题包括对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认知情况及商务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收获等。对回收的问卷和访谈的结果进行统计、初步分析及整体衡量后发现, 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学生反映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整体效果较好, 对所开设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学生占91.1%, 认为不满意和根本不满意的占7.2%。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行业知识及练习行业操作技能, 有助于提高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借助英语学习并掌握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行业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英语能力的提高伴随着行业技能的提升, 实现了双向互促的教学效果。同时, 学生也反映了在商务专门用途英语使用中最缺乏自信的方面, 如与外商面对面的交流、阅读商业文件报告、翻译和收发商务信函、电话联系商务事项、向客户作产品介绍等, 希望通过加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反映为以后的商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其次, 所选教材得到了92.7%的学生认同, 不满意和根本不满意的学生占7%。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丰富翔实, 几乎涵盖了商务交际中的所有主要环节。通过教材的学习, 对商务活动及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商务行业知识、信函及文件有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语言和行业知识齐头并进, 提高了学生在行业领域内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 也反映出教材偏重阅读、无法满足听说的需要、难度大、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互动性等问题, 需要在今后加以解决。

再次, 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 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各项能力有明显提高。认为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占93.2%, 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学生占6.7%。学生认为, 商务专门用途英语语言特征针对性强, 不仅包括英语的语言技能, 也包括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或行业用语的技能, 突出了行业的工作任务和特色, 与未来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在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过程中, 不仅可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培养语言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可将二者与自己的专业融为一体, 能够学以致用, 看到英语与专业的有机联系, 英语的“工具性”得到具体体现, 可实现英语学与用的“零距离”接轨;学习英语的同时, 开阔了专业视野, 能直接感受到外语的用途, 促进外部需要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为克服学习困难提供内在动力。

专门研究 篇10

一、EGP与ESP的定义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教学是指以教授语言基本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教学,EGP即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学生学习EGP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也就是掌握语言的共核。我们从初中到大学的传统英语课程设置一直沿用EGP教学课程模式,即把英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中文意思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它是指专门用于某种目的的语言,ESP还可以细致的划分为职业英语、学术英语、教育英语和各行各业的科技英语等等。ESP教学的特点是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或更加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二、高职EGP教学中融入ESP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本课题组成员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融入到基础英语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考核内容的选择都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商量决定。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开展前阅读了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材料。遇到问题时请教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教师。在每节基础英语课前10分钟开展了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专栏。另外,课题组成员也尽其所能的在EGP教学中渗透ESP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分为四个模块,每节课进行一个模块的专业英语教学。四个模块全面兼顾到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也就是融入ESP与EGP教学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以交际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

四个教学模块设计:

1、模块1:机电专业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是音、形、义、结合的三者统一体。就ESP词汇教学而言它与普通英语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其更强调词汇教学的针对性。ESP与EGP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区别并不大,但对专业英语理解必须以积累ESP专业词汇和术语为基础。因此在词汇模块教学中,课题组成员一方面着重为学生补充他们所学专业的生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能够把在基础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普通词汇向专业英语词汇转化。

2、模块2:机电专业英语口语教学

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口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工作中能够通过成功的语言交际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ESP听说训练中将每1次口语教学分成独立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涉及客户的接待、机床功能介绍、机床的保养与维修、研发产品的介绍等机电英语方面的内容。在布置任务前,老师讲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型。通过学习,学生再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模拟真实的专业英语口语交际。这样英语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ESP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听力。

3、模块3:机电专业英语阅读教学

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是保证ESP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所以要注意根据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选材料。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英语基础来选择真实性强的阅读材料。比如:一些英文产品说明书,产品的宣传册,机床的保养维护说明等。实践证明这些真实性强的阅读材料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模块4:机电专业英语写作教学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为主。写作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目标交际活动或职业内容有关。如发布1个设备检测的通知,给上级写一个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的电子邮件,写邀请函、写备忘录、联系生产厂商写产品询价信,写订单、写投诉信等。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专业英语写作中所涉及到的文书的格式,再给出句型和范文,使学生能够进行填写和模拟套用。

三、结语

高职ESP教学融入EGP教学的课程设置,无疑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价值的尝试。要彻底地实施这一课程改革,还需要更多的同行、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来研究与探索有效的ESP与EGP整合的课程模式、教学途径及考评方式等,以使高职英语教学更贴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强调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着力培养应用能力。在注意语言共核教学的同时,侧重一般语言交际和涉外业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改变了以往“重基础,轻应用”、“先基础、后应用”的模式,创立了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而ESP融入到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恰好能实现培养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本文对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四个模块中将EGP教学融入ESP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专门研究 篇11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评估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不仅是英语语言教学(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简称ELT)的一个新兴分之学科,也是近几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旨在培养国内外各领域专业英语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语言特点

关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同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是不同的,但就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特点和属性达成了一致,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门用途英语(ESP)是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专门用途英语(ESP)不同于普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属于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常常和某一特定学科或者职业有密切关系。由于专业或职业的需要,学习者为提高专门学科领域英语技能而学习的课程。专门用途英语(ESP)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一种教学途径

在语言学领域中,与教学方式不同,教学途径是指明确语言本质和并对如何进行语言学习进行研究。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通过对学生主观和客观的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各高校在实施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时,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这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第一,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职业或专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除了涵盖一般英语的语言知识以外还会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必然趋于多元化。第二,不同地区高校适应不同的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因此在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决定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施方案策略方面多元化。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现状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专门用途英语。如今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因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现状

目前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因为课程设置的关系,很多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知识为了完成学习,拿到学分,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很多高校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造成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现状

目前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英语语言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担任,然而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任教师,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一般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在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关注专业领域的语言特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篇章结构的构成。专业教师具备系统而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往往语言功底有限,或对语言教学理论不够了解,无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各高校亟需培养英语功底深厚,了解语言教学理论又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师资。

(三)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英国学者罗宾逊指出:“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终结,而利用英语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真正目的。”目前,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各高校对其教学目标缺乏明确而清楚的认识。授课教师错误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将专业领域的英文材料翻译过来,并对其中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表达加以解释即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仅限于教授部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在语篇、社会语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四)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存在问题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做指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系统而实用的教材做支撑,专门用途英语的考核很难真正起到考察和督促的作用,更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试形式不够规范;考试内容缺乏真实性和系统性等。

三、形成性评估的定义与原则

形成性评估是与终结性评估相对应的评估方式。终结性评估一般指期末考试等以最终测试结果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借以促进学习和教学。”这一评估方式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发展情况,供教师参考,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形成性评估的原则在于:

(一)客观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进行评估,杜绝和避免主观臆断。

(二)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需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估。

(三)科学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时,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同时又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改革

鉴于对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手段的优势,各高校应广泛采纳该评估方法,应获得真实、科学的教学情况反馈。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估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性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这里指的是评估行为的发出者和实施者。形成性评估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不同,评估主体不再仅限于教师,其中还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即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一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改变,使得形成性评估能够更加全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

(二)形成性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是指评估过程中被评估的学生的各项学习和活动情况。以往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只关注学生的行为结果,即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估的对象包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该评估方式根据学生在各项课内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三)形成性评估手段

形成性评估的手段可以是教师观察记录,即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任务验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这也是形成性评估的最基本的考核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教师与学生课下的访谈、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等等。

另外一种形成性评估手段就是建立学生活动档案。教师指导学生将活动中的成果作品,如:完成的作业、实验报告、学习计划、学习效果测评表、学生平时成绩等收集起来,形成学生表现档案,用于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学生在收集整理活动档案时,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成就感。

形成性评估手段还包括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可以在每学期的学期末进行,调查形成性评估对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作用。并及时发现在实施形成性评估手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五、结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只有保证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英语人才。形成性评估手段能够真实、全面而科学地对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评估。

参考文献:

[1]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专门研究 篇12

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专业性较强的教育,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为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更加突出“职业”两字的含义,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英语教育无处不在, 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就已经接触英语, 人们已经把英语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 因此, 在新形势、新理念的指导下, 高职英语教育更应该迎合大众的呼声, 满足学生的需要, 开设专门用途英语。

2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并达到一定教学效果的要求, 它是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的重要依据, 2000年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对于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的规定上, 界定为:在180-220课时左右, 掌握3300个单词左右, 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一阶段注重培养英语学习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注重实用能力。而实际教学中高职英语普遍只有110个学时左右, 高职英语仅有一年的课程, 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2) 高职英语的教材

高职学校大部分采用的是综合英语的教材, 即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说高职英语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延续, 但与高中英语相比程度上要简单一些。教学中的侧重点也都是“听、说、读、写”, 并没有将专业与英语相融合。

(3) 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英语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 对于专业英语或者行业知识知之甚少, 缺乏经验。因而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实际上对于英语老师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对老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1年以后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大幅度的上升, 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不浓厚。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怎样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有所提高, 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需要去思考、去实现的目标。

3 专门用途英语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必然趋势

(1) 专门用途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需求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 是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 针对学生实际需要,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如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英语的情况下, 可以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 能够帮助提高学生提高其专业水平。具备一定的专门用途英语应用的知识, 能够帮助其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正朝着国际化的潮流方向发展, 各大企业在招聘人才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员的英语水平。例如, 很多外企在开会、决策时都是用英语进行沟通, 为了避免语言上的障碍, 高职学校就必须要与时俱进, 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让本院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开阔视野。

(2) 专业英语是高职教学发展的需求

专业英语教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的教育原则相吻合, 所以, 转移高职英语教学的重心从EGP向ESP教学转变必将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当前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专业英语能够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能够将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 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英语。所以, 在高职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专业英语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 2011) 。

4 专业英语在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可行性研究

(1) 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一致性

职技教育课程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 从而要求培养的规格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而且各门课程都必须体现其职业方向, 高职英语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必须要反映出这一特点, 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反映出岗位的要求,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 提高英语应用和实践能力 (顾名远、梁忠义, 2010) 。专业英语的目标设置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 都是以实用性为主,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 所以说专业英语正好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2) 应用ESP开发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 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更好的专业水平, 以上也强调了当代企业用人的标准体系, 更加注重英语水平, 所以说,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开发是必要的, 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领域还处于改革、探索阶段, 这也为专业英语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 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重视,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也都意识到改革高职英语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而管理者们改革的思路会让专业英语应用与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黄克孝, 2011) 。

(3) 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前景

1) 专门用途英语实用性强

目前, 无论是普通大学还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都是机械化地让学生积累词汇、语法等内容, 没有结合实际, 只是单纯地注重语言基础的能力培养, 而高职英语教育更是变成了程式化的教育,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实用性, 是今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使英语的“工具性”得到具体体现, 实现英语学与用的“零距离”接轨 (吕鑫祥, 2011) 。

2)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注重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的交叉运用, 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 又能让学生从专业中回顾英语,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教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不再是传统的文章、语境, 避免了语言学习的枯燥性。

3) 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底子相对较弱, 兴趣不浓, 所以枯燥乏味的课程更是难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而专业英语课程与他们所学专业相结合, 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 这样一来, 他们也就更有动力学习英语, 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马庆发, 2012) 。

(4) 专业英语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保障

要想让专业英语课程更好地实施,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 无论是教学能力、学习能力还是人际能力都要符合标准, 在选拔教师时要有严格的限制;其次, 对于学校已有的教师进行培训、考核, 让他们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不断突破自我、完善自我, 多接触一些有关英语的名著、电影、信息等, 这样, 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源源不断地把最新最有效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们, 开阔他们的视野;再次, 学校也可以从目标岗位引进英语教师, 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更具有职业性, 更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 更好地教授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石伟平, 2011) 。

5 结束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 专业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意识, 加强对专门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专业又能在专业中应用外语的高校新人才, 以面对21世纪高度信息化时代的挑战 (教育部, 2010) 。

摘要:目前,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教育行事业在也不断改革, 为了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高职学校应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高职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乃林.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2) :22-23.

[2]高孝传, 杨宝山, 刘明才.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7) :33-34.

[3]顾名远, 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10 (12) :11-13.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32-3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 :22-24.

[7]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5) :33-36.

上一篇:新闻背景材料下一篇: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