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法模式

2024-10-09

专门法模式(精选10篇)

专门法模式 篇1

一般来说,大学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那么,大学公共英语该如何为社会服务是需要我们每一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王守仁(2008)说过,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即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与每一位大学生都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课程[1]。也就是说,大学公共英语是面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也是各高等院校覆盖面最广的一门基础课程。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两个基础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两年内共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即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第二阶段为专业英语阶段,学生在大三或者大四学年一个学期选修由各学院专业老师开设的相关语言类课程,即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学科的英语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门“专业文献阅读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高效提高语言能力。首先,我国中学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每一个英语水平合格的大学本科新生都已经经历了十年左右的英语教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掌握了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英语语言知识系统。因此,如果仍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的目标,就难免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以及学生学习热情减退。英语水平不合格的同学早已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大学通用英语教育对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技能的培养作用十分有限。其次,经调查,学科专业教师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效果也令人不是很满意。大部分学生在专业英语课程中能够学习到的仅仅是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方法。因此作为高等院校中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必须要寻找新的方向。

在全球经济横向、纵向都不断拓宽、深入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综合实用型语言人才的重要任务,成为了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促进了大学公共英语的深化改革。秦秀白、王守仁、蔡基刚、束定芳等语言研究学家都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即将语言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换言之,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要探索如何将学生的主修专业与对应的语言教学相结合,并且在此过程中向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转型。ESP是一门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将学科专业内容与英语语言知识结合起来的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也是一种更高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二、大学ESP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目前,全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仍以传统的EGP为主,因此向ESP的转变仍是一个探索性、渐进性的过程。但是“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2]。ESP是EGP的有益补充,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实现的延伸和提高。范谊(1995)明确指出,“ESP是与传统的EGP相对存在的,ESP教学和传统的EGP教学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他们有很强的互补性,完全可以并存,互为补充”[3]。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大学ESP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主要教学任务则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职业目标情境中使用语言成功沟通的能力,目的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课程模式可以是EGP和ESP互补共存的“1+3模式”。第一个学期仍然是EGP课程,教学内容以EGP为主,但是教学内容要向ESP方向倾斜、靠拢,选择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普类文章,为后面三个学期的ESP课程打下基础。后面三个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择相应的ESP课程学习。

在第一学期期末组织统一的EGP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择第二学期的ESP初级课程或者ESP高级课程。学生第三个学期的课程级别则取决于第二学期的考试成绩。初级与高级两个级别课程的学时、教学内容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是教学重、难点有所不同:ESP初级阶段的课程重点以语言的输入技能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职业目标语境下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ESP高级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即职业目标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技能和专业写作技能。

这样的课程模式有如下优势:第一,学生们在第一学期的EGP学习中都可以很好地巩固高中英语所学,并且通过充分的心理和学习准备来顺利过渡到后期的大学ESP学习课程中并适应新的方法与节奏。第二,不同学科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对应的ESP课程,借此来满足自己的学科专业需求,为未来的实际应用与就业打好语言基础,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学习动力也会有效增强。第三,鉴于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分级式教学充分考虑到了这种情况,高水平的学生可以着重练习职业目标情境中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技能,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只需将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学深吃透。

三、ESP高级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十二单元Products为例的大学ESP高级课程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设计目标情境。本单元的主题是“产品”,Minerva A.G.是总部位于德国的一家连锁商店,主要经营各种各样的新、奇、特产品。假如你是这家连锁商店的采购经理,已经邀请了四家外国公司带来了他们最新设计的产品,他们的产品都很有设计感和创新意识,分别是智能体重秤、个人卫星定位仪、虚拟乘客和漂浮地球仪,你需要选择出最好的一款批量引入。请同学们提前把四种产品带到班级,提前布置好桌椅,营造一种展销会的真实情境。

第二,提出相关问题。给每一个同学布置相关任务,提出相关问题,例如你是采购经理,你最关心的问题如下:产品怎样使用?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在同类产品中有什么样的优势?售后服务怎样?批量生产有多少利润空间等等。假如你是产品销售人员,该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最全面地介绍出产品的优势,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技巧来劝说采购经理选择自己的产品。

第三,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五人一组,一名同学扮演采购经理,另外四名同学扮演产品营销人员,由采购经理和营销人员来展示整个交流的过程,完成产品咨询、购买、成交的过程。

第四,自主学习。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进一步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报告。采购经理要写一份采购报告,内容包括executive summary,introduction,findings,conclusions和recommendation。销售人员的报告要包括presentation,conclusions,self-examination等。

第五,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教师就整个过程中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分析,给出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上交的报告给出终结性评价。

大学公共英语应积极思考如何为社会培养综合实用型语言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应该积极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行之有效的大学ESP课程模式应该是EGP和ESP合作并存的“1+3模式”,即一个学期的通用英语加上三个学期的专门用途英语。本文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进行了ESP模式的课程设计,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目标情境,让学生主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

摘要:文章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优势,并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阐述了ESP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2]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5]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张雪红.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专门法模式 篇2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校各类英语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缺失,这已经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的展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下文简称ESP)是近年来英语教学变革的主要趋势。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与我国当前流行的大、中、小学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相异的一种英语。ESP教学模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实用性强,其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它主张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订专门的教学大纲、设计专门的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ESP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结合了学生专业方向的英语学习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进而为其之后的职业发展服务。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

一、注重基础课与方向课相结合

课程设置上,注重基础课与方向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最初就有明确的方向。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教材,教学内容似乎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关注对人文知识的介绍,把文化知识与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种方式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不同层级间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连贯性,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

同时,在同一层级的教学中,系统性也存在严重的缺失。不论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材料都大同小异。一套教材包罗万象,一本教材内容庞杂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但这并非如教材编写者所宣扬的那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兴趣。事实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已经使英语教学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甚至淪为教学体系中的鸡肋,这一点在工科院校尤为突出。

另外,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生了解外界的途径大大拓宽了,所以,没有必要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文化学习中。

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将一般的英语学习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地加以整合。一般的英语学习用于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要提纲挈领。然后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与其专业特点或现实需求加以整合,使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突出英语服务学生的工具性。与学生专业特点或现实需求相结合的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学科方面的各种有利条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教学活动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须与时代同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借鉴和采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改革创新使教学活动保持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当前情况下,各种信息技术已经为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带来的机遇,敢于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英语教学工作。例如,在具体教学中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英语教学中就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翻转课堂的高效运用,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更需要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遴选。“翻转”是有针对性的、结合了学生实际情况的翻转。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引入英语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方式对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注重师资建设,发挥校本优势

在师资建设方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注重复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使英语教学融入整个学校的教学体制中去,既发挥校本优势,又为学校、区域服务。

教学成败固然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及其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因此,要实现英语教学的专门化,就必须不断推进师资建设。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体,它客观上要求英语教师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至少要做到对专业知识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师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英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使英语教师不仅能够做到语言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能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有潜力的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来实现师资的整合与丰富,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条件,从而使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展开得到有力的保障。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来为英语学习创造条件。比如,教授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相关专业知识的时候,可以考虑将与BIM有关的英语材料融入英语教学中来。由于学生正在学习相关的知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熟识自然会增加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亲切感,还能消除非语言方面的障碍,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这种针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英语教学虽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难度,但它不仅使英语学习得以高效地进行,还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夯实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的相互促进。当然,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协调各方面因素,使英语教学融入整个学校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去。

总之,要想改变当前英语教学的颓势,必须把英语教学与时代要求、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英语教学更富针对性,更有利于发挥英语工具性,综合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Burden M W A R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李箭.ESP教学研究:一个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专门法模式 篇3

ESP教学,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我国的ESP教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理论研究方面已经从单一的宏观介绍性的阐述发展到对具体教学情况的研究,对师资培训、学生培养、教材制定、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作出了比较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许多大学相继开展了ESP教学,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当然其中也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为ESP教学寻找一种最为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之间协调作用形成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ESP教学模式可以将传统的巴特勒自主学习模式与奥苏贝尔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加适合ESP教学发展的模式。下文将对ESP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详解。

一、理论依据

ESP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ies)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是由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如何对知识进行认知和加工的一种理论。当然我们这里所依托的是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当能够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将两种知识结合运用的倾向。这样有利于鼓励并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ESP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决定了对外语人才需求类型的不断变化。中国在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与发展就是在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始终在不断自主研发属于中国专利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借鉴的今天,更加需要能够应用外语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的复合型人才。ESP教学正是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这正契合了不断创新与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

三、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将ESP教学的程序设定为:设置专业范围———激发动机———提出先行组织者———组织教学———应用新知———逐步分化———检测评价———巩固练习———综合贯通———拓展与迁移。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的个性与共性设置不同的专业英语课程与相同的公共英语课程;然后根据各专业领域发展水平,英语在各领域的适用程度,以及英语对深入分析、了解、掌握、发展及创新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影响程度来建立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机制;继而提出先行组织者,利用一些具有引导性的材料,发觉与当前学习相关的已经掌握的知识,从ESP教学角度来说,就是发觉与所学专业相关且已经具备的英语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当前学习的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具有实质性的联系与继承性,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第四步进入将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具体操作阶段,将已经掌握的英语技能应用到所学专业当中以英语和汉语的双重思维用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专业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应用新知的阶段;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也需要经过一个从概括到具体的过程,将英语逐步渗透到具体的专业分支当中,使其真正起到帮助推动专业学习的目的;经过一段学习后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与检测,这样可以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对进一步的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在巩固练习阶段,应当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知识,不断练习、巩固,经过遗忘与记忆的过程后形成习惯性思维;学生在经过以上各阶段的学习后形成有意义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较好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自觉地将英语应用到所需的专业领域,这样可以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四、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中,师资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各高校可以首先对已有的教师资源进行培训,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或英语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培训之外,英语专业教师还应当积极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3]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与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英语同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ESP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应当制定系统完整的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编订教材。在制定大纲和编订教材的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学生现已达到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并对师资水平进行合理评估。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提高的作用。“ESP教材内容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相应教学内容。ESP教学方法应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4]

五、教学评价

“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但是ESP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不能用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衡量,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符合ESP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4]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还有不少教学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虽然我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开展了ESP教学,但在教学评价方面多数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评价模式,没有体现ESP独特的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将ESP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来进行教学评价,使评价结果再反馈到教学与实践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并及时地将教学成果应用于实践。

ESP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是必然产物。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ESP教学的未来与发展,使ESP教学真正地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阶段,使之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

摘要:本文对ESP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等五方面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具体的理论依据与教学目标, 并结合理论依据具体分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并对实现条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ESP教学,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程序

参考文献

[1]张晓晨, 陈慧论.ESP教学目标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5) .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2) .

[3]李言实, 杨洁.英语专业的ESP教学及师资培养[J].山西科技, 2006, (3) .

[4]王霞晖.ESP教学的理性化探索和个性化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2) .

专门法院改革起步 篇4

6月最后一天,海拉尔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移交协议签字仪式在呼伦贝尔市举行。该仪式紧压着此轮铁路司法改革的最后期限。此前铁道部已表态,对铁路两院的经费保障只维持到今年6月底。

期限到来之前,全国各地的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陆续移交地方。

随着铁路司法改革的破冰,农垦、森林、石油、矿山等其他专门法院亦引起关注。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2001)9号文件就曾指出要“逐步理顺设在铁路、林区、农垦等人民法院的管理体制”;2004年,最高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也进一步明确,要“改革现行的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石油、农垦、矿山等部门、企业管理法院人财物的体制”。

“企业或部门,拥有本系统的公检法,这是不太合理的现象。”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曾先后到海南农垦、黑龙江农垦实地调研,“农垦有一套自己的公检法,自侦自检自判。但由于农垦领域偏地域化,农垦法院等容易被外界忽略。”

“既然2001年和2004年都有文件提到,现在铁路已经改革,其他专门法院也应该会逐步被纳入国家统一的司法体系之中。”曾参与铁路法院改革设计的国家法官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张泗汉对《望东方周刊》说。

铁路司法人财物一次性交地方管理

针对包括铁路法院在内的专门法院,改革动议声由来已久,国家层面从未停止过理顺铁路公检法管理体系的努力。

张泗汉参与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法院启动的法院组织法修改,“当时外界对司法权力部门化的现象有不少意见,借修法的时机,试图对包括铁路法院在内的专门法院进行改革。但因涉及诸多原因,在起草了20多稿后搁浅”。

“那时对专门法院总思路是,理顺体制,脱离有关部门控制,使之回归司法原位。大致设想,专门法院经费由中央司法财政统一划拨,干部由最高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张泗汉说,那时候铁路法院、检察院还没有脱离铁路系统,“实践中的改革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仅仅在修法上实现是很难办的”。

2009年7月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铁路公检法管理体制改革和核定政法机关编制的通知》(15号文),铁路公检法脱离铁路企业,进入国家公职序列的帷幕开启。

15号文要求当年年底完成改革任务,明确提出要把铁路法院从铁路企业中剥离出来,一次性整体纳入国家司法体制,移交给所在地的省级党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实行属地管理。

“此轮改革是按照以上文件的内容进行的,主要是将铁路司法从铁路企业中剥离出来,纳入国家司法体制,人财物交地方管理,是一次性的,不分批。”张泗汉说,另外这次改革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原则,“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所在地属于哪个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就由它负责人财物。而以前铁路法院法官的任用和工资、办公用房、车辆、办公设备等都是由铁路部门负责的”。

中国目前的铁路法院、检察院的设置与“各管一段’的铁路局、铁路分局设置相对应,除了青藏铁路局之外,17家铁路局设有17家铁路中级法院、检察分院以及基层法院和检察院各59家。

“目前,铁路法院分两级,每个铁路局所在地设一个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铁路局管辖范围内设有若干个铁路基层法院,—般是跨省市的。”张泗汉解释,以北京的铁路法院系统为例,北京铁路局辖区内设有两级专门法院:北京铁路局所在地设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北京铁路局管内的地段,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临汾、大同等设6个基层铁路运输法院。

按照目前的改革方案,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两家的人、财、物归北京市负责,业务上受北京市高级法院监督指导。天津、石家庄两家基层铁路运输法院则分别由天津市和河北省负责人、财、物,业务上级则是北京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在铁路司法体制如是改革之前,海事法院已经这样运行。目前海事法院院长、庭长和法官基本上都由省、市组织部门提名,由省、市人大常委会任免;经费上,除厦门海事法院的经费纳入厦门市财政外,其余大部分海事法院均实行省级财政管理。2007年,民革中央曾对此作过调研,提出海事法院管理体制,可为进一步深化专门法院乃至司法体制改革借鉴。

近日铁路司法体制的改革大致是借鉴海事法院的管理模式,而更早一些的林业司法管理体制的变动也与此相似。

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解决森林公安及林业检法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42号)》,2007年3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关于为森林公安和林业法检机构核定政法专项编制等事项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7]19号)》,明确要求理顺林业法检管理体制,将林业法院、检察院机构从原所属林业部门或企业中分离出来,纳入国家司法管理体系,林业法院的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或省级财政预算。“最好设三个审级,由上而下自成体系”

法律人士郝劲松说:“在此之前,铁路法院的法官坐铁路局的车子,住铁路局的房子,拿铁路局开的工资,又全权审理和铁路局有关的案件,怎么审判?”

郝劲松曾三次将北京铁路局告上法庭,“两败一胜。我感到很有必要将铁路法院的人财物与铁路系统脱离,审判才能公正”。

张泗汉认为,按道理,铁路法院、检察院纳入国家统一司法管理体制,“人财物也应该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但目前还只能依靠地方财政”。

目前,地方法院同样归同级党组织领导、纳入地方财政、对同级人大负责、受上级法院指导。“地方法院的各项关系都依托于地方,所以铁路法院的改革也是延续这样的体制。”张泗汉说,这种改革应该是过渡性的。

对此,他认为,在目前的改革方向上还可以争取更进一步。改革既要打破部门化,也要打破地方化,即铁路法院脱离铁路系统后,还要相对独立于地方。

“铁路法院最好是设三个审级,由上而下自成体系。”张泗汉说,比如在首都设立铁路运输高级法院,中级、基层法院按照铁路局、段分布领域设立。铁路运输高级法院人员由最高人民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任命或者授权最高法院任命,司法经费由国家财政划拨,司法行政和审判监督统一在最高法院,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专门法院。

nlc202309021650

这样做也是考虑到铁路法院案件管辖、审理都有别于普通法院,专业性很强,“一审为铁路中院审理的案件,二审由不熟悉此类案件的地方高院审理,可能会存在不协调”。张泗汉说,在此方面,海事法院与铁路法院面临类似问题。海事法院作为专门法院,规格与中级人民法院相当,只设一级,上级是按地域设立的地方高院。

对此,他认为从长远来看,铁路法院和海事法院都应当朝着自成体系的方向发展,考虑设立专门高级法院。

“过去曾有过铁路高级法院,1982年,正值‘严打’,有人认为铁路作为治安重灾区需要重点整治,就自上而下设立了三级铁路运输法院和检察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铁路司法体系。”张泗汉说,当时设立的铁路高级法院设在铁道部内,“相当于铁道部的—个职能部门,质疑声音较大,1987年就撤销了”。

“那时撤销是对的。但现在既然已经从铁道部剥离出来了,若成立铁路高级法院,上下自成体系,就可以不受地方干扰,又可以适应铁路案件的跨地域特性。”张泗汉说,如果铁路司法改革,在去除司法部门化之外,还能在打破司法地方化方面有所建树,或许能为整个国家的司法体制改革开辟路径,“当然这需要慢慢来”。

此外,张泗汉认为下一步改革设计中,其他专门法院也应逐步被纳入国家统一的司法体系之中。

目前农垦法院的房子、车子、设备等都由所在的农垦局提供,与改革前铁路法院的模式差不多。而现任黑龙江某农垦法院副院长陈明(化名)认为,农垦法院算不上专门法院,“我们与地方法院审的案子没什么不同”。

胡星斗认为,黑龙江农垦、新疆兵团法院等因其地域管辖的封闭性,“当这些法院审理它所属部门或企业为一方当事人的案件时,或者这些部门或企业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怎样保证公正裁决?”有些专门法院的成立无严格法律依据

作为与普通法院相对应的专门法院,存在的根基在于法律明示给予其某类案件管辖权,设立的目的是减轻一般管辖权法院的工作量并满足某些案件对程序的特殊要求,提高在专业性较强领域工作的法官的专业知识水平。

那么,包括铁路法院在内的专门法院是怎样逐步设立起来的?现存的专门法院形态是否名副其实?

铁路法院的成立可追溯至建国初期。当时考虑到铁路是国家大动脉,运输的跨区域性等因素,1953年在全国成立了铁路运输法院,专门审理铁路运输沿线刑事案件。在机构序列上隶属司法部,未归铁道部管辖。

1954年9月《人民法院组织法》颁布,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设立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水上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其组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另行规定。“这之后,铁路运输法院设立基层法院、中级法院两级,归铁路系统管理。”张泗汉说。

1957年专门法院迎来一场重大变故。当年8月,国务院56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铁路、水上运输法院的决定》,9月将已经建立的19个铁路、水上运输法院撤销。“这是当时法律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一些法律制度,包括律师制度也都取消了。”张泗汉说。

直到“文革”结束,司法体制恢复,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制定通过《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水上运输法院、森林法院、其他专门法院。”

而在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本)》中,以上第二条的规定被改为“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对于这次修改,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汉斌在其所作的《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决定和<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几个法律案的说明》中,曾经明确谈到:“专门法院除军事法院外,究竟还需要设立哪些专门法院,以及专门法院的体制、职责和管辖范围等,都还缺乏经验,各方面意见很不一致。这样修改后的规定较为灵活,除明确必须设立军事法院外,对其他专门法院的设置不作具体规定,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设的就设,不需要设的就不设。”

“将铁路、水上、森林这些专门法院都放在了‘等’字里头,怎么理解就成了一个问题。而从历史来看,有关专门法院的法律规定和实际一直有差距,农垦法院、石油法院、矿山法院,其实也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航空法院没有成立起来。”张泗汉说。

“海事法院是从原来的水上运输法院而来的,之所以独立出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海事海商案件具有复杂性、涉外性。”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星水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之前水上运输法院归行政机关或具有企业性质的海运局管,“这不符合国际司法惯例,于是将水上运输法院改成海事法院,将其从交通部移交给最高人民法院。”

林业法院的历史起自1978年,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所在县在管辖区的林业局建立了一批林区人民法庭,调解民事纠纷和审理县人民法院授权的刑事案件。1983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删除了关于森林法院的规定。鉴于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决定改森林法院为林区基层法院,改中级森林法院为中级人民法院分院,林区基层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分院内设刑事、民事、经济、林业审判庭。农垦法院的历史特殊性

农垦法院的存在具有历史特殊性。1958年3月20日《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发布,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动的情况下,应实行军垦……”

陈明介绍说,随着垦荒面积逐渐扩大,“所有的政府行政执法部门我们都有,农垦总局下设有交通局、统计局、教育局等各个部门,也有司法局、公安局、法院等。”

陈明记得1976年第一次在农垦内成立法庭,“这之前案子都要到当地法院去,而我们垦荒的地方非常偏远,去县城很不容易,得几十公里,路也差。后来地方法院也要求我们成立自己的法庭。”陈明说,当时农垦内没有法律人才,“通过简单的考核,我第一批被选当法官,那时要定期到地方法院参加培训,他们发教材,我们属于他们管,用他们的章,办的案子数量也算他们的,但人财物全是农垦这边提供。这时候我们只管民事,刑事案件还是地方管。”

直到1982年,陈明所在的法庭单独成立农垦法院,从当地法院中分离出来。正式的文件规定可追溯至当年9月28日黑龙江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在林区、农垦区建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

“正式成立法院之后,我们法官任职一直紧跟着全国的做法走,参加司考和公务员考试,任免上都要经过省人大常委会。业务上归省高院管。财政上与地方法院不同,最高法院下拨一部分,农垦给一部分。我们法官的待遇比地方法院高一些。”陈明说。

张泗汉说,新疆兵团法院存在的依据是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第九届第六次会议确立了兵团法院的法律地位,并就其机构设置、监督关系、人事任免、案件管辖等问题都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他认为,农垦法院和兵团法院算不上专门法院,仅仅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像曾经的矿山法院、石油法院—样。

专门法模式 篇5

“教育评价”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泰勒(R.Tyler)最早提出。他指出,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满足预期目标的程度作出测定和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从而为修正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得到教学增值的过程[1]。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教程》指出,评价常与测试相联系,每当谈到评价的方法时,许多教师马上就想到测试。然而,评价与测试之间是很不同的。评价通常以搜集到有关学习者当前情况的信息作出的,而测试只是搜集信息的方法之一[2]。

事实上,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教育评价分为不同的类型。就其目的不同,教育评价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它的目的是监督事物的发展,并调整、修正发展进程,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不仅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间的交流。

终结性评价(也称为总结性评价)是一种在事物发展某一阶段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效果,提供一个总体评价成绩的资料。总结性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它一般在期末或学期结束时进行[3]。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有水平测试,如大学英语A, B级考试;成绩测试,如期中、期末考试。专门用途英语的评价则多采用此种方式。这些测试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

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下的评价体系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作为一种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完整体系,充分体现了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去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在本质上这一目的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当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校方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其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教师队伍;教材不成熟,模式过于传统,等等[4]。这些问题导致了在中国很多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仍然照搬大学本科英语教学模式,只强调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动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其评价体系也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1.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而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主体———企业,则完全没有参与其中。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也完全处于被动局面。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2. 评价方法单一。

很多职业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有的甚至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3. 评价内容狭隘。

由于过多地依赖于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往往集中于易于用纸、笔检测到的知识技能层面上,题型也大多集中于选择、填空题,没有涉及较为高级的心智技能,如辩论、口语、交际等[5]。

在此种评价机制下,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挫伤,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钻研应试技巧,而不重视语言能力的运用,只注重学习结果,(准确而言是考试分数)不重视学习过程。而语言能力恰巧正是专门用途英语所要培养的,这样一来就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实际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在结束学业以后语言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连基本的应用文都看不懂。

三、多元评价模式的确立与实施

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现行存在诸多问题的评价体系也应该进行革命性的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应试教育”特征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越来越希望能够摆脱“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困境。在以“实用为主”为原则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也日益重视评价功能的转化,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在这种评价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摸索一种巧妙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自优势的评价体系,以期对教学活动起到最大程度的反拨作用。本文中构建的专门用途英语多元评价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专门英语课程多元评价模式不是单纯的标准化的测验,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作出的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对课程内容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考查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综合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2. 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重点地考核。

各个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对英语的需求不相同,每个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不同这要求我们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对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的考评进行不同的侧重。在多元评价模式下的专门英语教学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大多数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起点低、基础薄,我们可以在同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在低年级时的英语成绩进行分班设置(由于大多数学校一般在第一年开设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在第二年开始开设),比如从高至低分为A, B, C三级,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此外,不同的专业对于英语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也有不同,如文秘、商务管理等专业在实际运用当中可能更加侧重要求口语、写作能力的运用,而像计算机、机电等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相比而言可能更为重要。那么在不同专业需求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对各部分能力的考核分值。

3. 多种评价主体。

在多元评价模式当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展开自评和他评。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个体表演、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制定一些评估方法的示范,帮助学生自评和互评。比如,在涉及口语的评价当中,可以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有相应的标准描述[6]。在口语活动结束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对自己和他人进行一个客观评价。除了对于语言表现的描述之外,学生还可以在评价中对如下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努力程度,同以往相比的进步的程度的判断,对于情感态度、学习反思及主要学习需求的描述等。我们可以选出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组长,然后请他们制定平时课堂口语考核档案,记录学生们平时表现情况。在写作能力的评价当中也可以采用此法,教师将学生的作文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然后通过示范给出一些正确的反馈及评分标准,请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评或互评,评完后请批改者在作业上签上名字,由教师统一检查批改情况,再对批改不规范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这种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接收到对方的反馈,教师能根据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的错误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也能从自评互评中更好地消化知识,加深印象。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将企业加入到评价的主体当中来。一学期可让学生去企业实习几次,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然后对其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考查。

本文中所构建的多元评价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各占一半的分值。体系结构和比例关系如图1所示。

在实施此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项考核的分值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的需求性而进行增减。

2.对于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的评分细则可由任课教师制定,可列出许多加分项目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课堂考核还可适当加入对出勤的考查,此外,学生在课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或是英语表演等都可以纳入加分项目。

3.分层次、分组教学,并由教师或组长建立学生平时成绩档案袋,记录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可定期查看,并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给出自己的评论。教师在教学的评价中应多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毕竟高职高专的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多加鼓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减少对英语这门课程的恐惧感,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高职高专专门用途英语的多元评价模式综合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状态,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在专业领域上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当中去。

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推行不仅仅是局部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它所依赖的是高职高专专门用途英语这门课程的整体改革。因此,在这一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这一部分,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全面推行富有成效的专门用途英语评价模式,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规范。

参考文献

[1]曾必好.“122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Vol.26, No.1:113-116.

[2]王蔷, 程晓堂.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

[3]陈治云: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5.

[4]贾梦霞, 黄瑛瑛.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ESP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Vol.7, No.3:157-159.

[5]蔡植瑜.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11, Vol.16, No.11:173-174.

专门法模式 篇6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模式,“中医英语”教学,课程设计,教材建设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成为了焦点之一。而实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关键在于语言桥梁的搭建。近年来, 为了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 各大中医药院校纷纷开展了“中医英语”教学。何谓“中医英语”教学? 实际上“中医英语”的概念是在专门用途英语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研究引入中国后被提出的, Halliday ( 1964) 把ESP定义为不同职业使用的英语, 如律师英语、商务英语等, 在这一基础上, 有学者提出“中医英语”作为中医师对外行医使用的英语, 具有特有的词汇和句法特点, 应该被认为是ESP的一种。然而, 这一提法也饱受争议, 作为一种翻译语言, “中医英语”是否可以被称为一种英语类别, 目前还没有定论。

1 “中医英语”教学发展现状

虽然“中医英语”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完全认可, 但在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中, “中医英语”教学是实际存在的, 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中医英语”教学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中医专业的科技英语教学, 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 ( 对外中医方向) 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专业 ( 针灸推拿英语方向) 。另一种是针对英语专业的以中医交流为方向的专业英语教学, 如湖南大学的英语专业 ( 医药国际贸易方向) 和成都大学的英语专业 ( 中医药翻译方向) 。两种“中医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教学目的和课程设计也有所差异, 就前者而言, 目的在于培养中医人才海外行医时的基本交流能力, 而后者则意在培养中医药翻译、口译、写作、口语等专业英语技能。

虽然近年来, 各中医药院校都注意到了开展“中医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由于“中医英语”教学才刚刚起步, 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教师角色设定等方面。如何解决“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这些问题, 已经在国外拥有半个世纪发展历史的“专门用途教学模式”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2 专门用途英语介绍

ESP, 即专门用途英语, 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当时,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各国交流的加深, 人们开始把英语作为学习他国技术的一个重要工具, 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有很多版本, 除了Halliday的定义, 有些学者还把其视为一种教学模式。 如Hutchinson & Waters ( 1987 ) 给其下的定义是: 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 not a product. ESP is not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guage or methodology, nor does it consist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teaching material … ESP, then,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1]即专门用途英语应该被看作一种途径, 而不是一种产品。它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或特殊的教学方法, 它也不包括特殊的教学材料……它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 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

ESP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需求分析作为其核心内容。Hutchinson & Waters ( 1987) 提出: 一般用途英语EGP (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 和专业用途英语ESP的不同点不在于需求的存在, 而在于对于需求的意识[2]。如果学生、学校和老师都能明白为什么学习者需要学习英语, 那么这种意识将影响到语言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 并从积极意义上发掘学生的潜力。

Hutchinson & Waters ( 1987 ) 还把需求分为了“target needs” ( 目标需求) 和“learning needs” ( 学习需求) 两种。简单地来讲, “target needs” ( 目标需求) 指的是学习者在将来工作中对语言的客观需求。而“learning needs” ( 学习需求) 指的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主观需求。ESP需求分析的先进理念对于“中医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 ESP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课程设计方面的启示

在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的过程中, 需求分析也同样重要, 特别是课程设计方面。对于“中医英语”教学而言, 其现状是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与实践脱节, 虽然学校以英语技能培养+ 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英语”的构架来进行授课, 但是“中医英语”课程课时少, 类别单一, 往往只是教授英语版的中医基础理论, 而缺乏口语、写作、翻译等专项技能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的中医知识, 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 通晓少量的中医术语, 但并不具备各个院校设立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 无法承担翻译、教学或是对外交流的任务。在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 而是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用到对外行医、对外医药贸易、传播中医药文化等实际用途中去。因此, 在这一问题上, “中医英语”教学者应该明确“中医英语”的性质, 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中心, 根据该学科培养方向, 明确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 由此确定“target needs” ( 目标需求) , 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3. 1 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

在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方面, Hutchinson & Waters ( 1987) 提出了一系列方法, 如问卷调查、采访、观察、信息采集等, 而有效的需求分析结果应该来源于在相关领域学习和工作的人、过去的学生、此领域的学者、文献和相关研究等。根据本文作者对于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 在“中医英语”教学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为零, 这也反映了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领域的教育者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不重视, 从而导致了其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

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是“中医英语”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 教育者常常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而实际上, 他们并没有根据需求分析, 有针对地确定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内容。Stervens ( 1988) 在提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绝对特征和两个相对特征时指出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只培养一种语言技能, 例如只提高口语技能[3]。因此, 在“中医英语”教学中, 各院校不应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尝试全面提高学生“中医英语”各项技能, 而应根据自己的学科培养方向, 明确最需要的语言技能, 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各中医药院校发布的培养目的, “中医英语”教学主要在于培养能够从事中医药专业口语会话、教学、文献资料翻译和国际对外交流等工作的“中医英语”人才。所以中医翻译, 以及口语的训练应该作为“中医英语”教学的重点, 尤其是中医翻译。李照国教授曾经在其编写的教材序言中写道:“‘中医英语’是建立在中医翻译的基础上的, 要想学好‘中医英语’, 首先要掌握好中医翻译理论和方法。”基于此, 作者就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 级毕业班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是在所有毕业生参与的和“中医英语”有关的工作中, 有78% 是中医翻译类的。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中医翻译能力的培养。

3. 2 学生个体差异对“中医英语”课程设计的影响

在“中医英语”课程设计中, 除了“target needs” ( 目标需求) , 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即" learning needs" ( 学习需求) 。不同时代的学生以及同一时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都有所差异。随着英语学习起点从初中变为小学 ( 甚至是幼儿园) , 以及很多双语学校的出现, 如今大学新生的英语能力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 对此, 章振邦教授曾经提出外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即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4]。因此, 在“中医英语”教学初期花两年时间进行英语基础技能培养对很多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浪费,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中医英语”技能培养上安排的授课时间严重不足,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基本的“中医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无法展开“中医英语”专项技能的培养。因此, 教育者应考虑学生对“中医英语”学习的主观需求, 即learning needs, 适当缩短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的培训时间, 增加“中医英语”专项技能培养, 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延长“中医英语”学习, 把学制从四年或五年改为六年或七年 ( 本硕连读) ,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中医各领域英语 ( 如针灸、临床、中药等) 的全面学习, 不断巩固自己的专项技能。北京、上海、湖南三所中医药大学都开展了“中医英语”的七年制教学模式, 而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对外中医方向也实行了六年制的本科培养模式, 这说明各中医药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社会对“中医英语”学生的客观要求 ( target needs) 以及学生对于深入学习“中医英语”的主观需求 ( learning needs) , 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当然, 在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想当然地缩减或增长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 要根据学生的入学英语成绩进行分层教育,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设计, 这一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被广泛接受, 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也应该加以利用。

4 ESP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教材建设方面的启示

教材, 在外语教学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unningsworth ( 1995) 曾经对教材的重要功能做了七种概括, 指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者、教师、教学方式等参与教学的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5]。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材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成败。随着“中医英语”教学的兴起, 相关教材也陆续涌现。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河南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等均推出了各自的“中医英语”教材。然而, 在百花齐放的背后, “中医英语”教材编写上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4. 1 教材真实性问题

Dudley-Evens &St. John ( 1998) 提出了ESP教学三原则, 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体现在教材上指的是语言材料的真实性[6], 即在选择ESP教材内容时, 应尽量采用英语国家原版的著作、杂志、报刊等文献上的材料。然而, “中医英语”作为一种源语为汉语的翻译语言, 在英语国家各种文献中出现的机会不多, 再加上西方人对于中医知识的不熟悉也造成了很多误译, 所以现有的“中医英语”教材, 大多都没有遵循真实性原则, 而是采用中国编者自己翻译、编写教材的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中医英语”教材语言并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学生无法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解决这一问题上, 笔者认为“中医英语”教材编者还是应该把真实性原则放在第一位, 尽可能地选择西方翻译家翻译的中医作品来作为课文, 同时帮助修订其中对某些中医知识的翻译错误。另一方面, 现行的“中医英语”教材,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常常选择与中医汉语教材同步, 即保持相同的章节顺序和相似的章节内容, 这就给挑选西方译作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所以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对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增加或是删减, 正如Widdowson ( 1990) 和Williams ( 1997) 指出的, 所谓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是指语言材料的完全真实, 有时编者需要对原始的材料加以适当修改, 使其更好的为学习者理解服务[7]。Maley ( 1980) 还认为, 真实性具有两大含义, 一是语言的真实性, 二是学生反应的真实性, 他认为: “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与他们自己有关, 对他们有意义的材料。”[8]因此, 在“中医英语”教材编者选择国外文献时, 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根据不同的课程, 不同的授课对象选择难易程度适中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文体。

4. 2 教材多样性问题

除此以外, ESP还强调教材形式的多样性。Kasper和Plass认为相比于印刷版教材, 电影视觉教材更直观, 更易于理解[9]。赵伐教授 ( 2005) 也指出, ESP教材编写一定要打破原有模式, 走立体化道路, 所谓的立体化, 指的是教材不再仅仅包括几本形单影只的教科书, 而是由教科书、练习册、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卡片、挂图、教师手册等组成的一个教材包。对于“中医英语”教学教材来说, 也应该走多元化模式。“中医英语”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优势, 为“中医英语”课程搜集更为生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MOOC ( 大型网络公开课) 平台教学, 加强各中医药院校之间的“中医英语”教材交流, 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

4. 3 教材评估问题

ESP教学模式认为除了教材的编写, 教材评估也是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教材质量的真实检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主要通过教材评估来判断。然而, 就“中医英语”教材而言, 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讨论“中医英语”教材的文章, 但这些文章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 可以说“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数据和材料等研究成果可以给教师选用教材提供参考。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各院校要么是依赖于自编教材, 要么是根据教育者的喜好选择教材, 并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实际上, 在ESP教材评估研究领域, 有很多学者提出的不同评估体系, 如Cunningsworth提出的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方法, Hutchinson & Waters提出的对照法以及Mc Donough &Shaw提出的外部评估、内部评估和综合评估方法[10]等。因此“中医英语”教育者应该更加重视教材评估的重要性, 学习和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 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只有完善教材评估机制, “中医英语”教材才能通过优胜劣汰不断走向成熟。

5 总结

ESP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其很多先进的理念给各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供了借鉴, 特别是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核心以及“需求分析”“真实性原则”等概念的提出。本文从课程设计和教材两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ESP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教学的启示, 希望为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Mclntosh, Strevens.The Lingu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harlow:Longman, 1964.

[2]Hutchinson T and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C]//In Tichoo M. (ed.) ESP: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

[4]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1-6.

[5]Cunningsworth 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7]Widdowson, 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8]Maley, A.Materials for Learner[M].ELT Journa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9]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40-42.

专门法模式 篇7

我国目前的高等英语教学包含基础英语, 俗称公共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 和专业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两个教学环节。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 是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为理论基础的。早在1964年, Halliday与Mcinfash和Strevens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就提出了ESP的概念[1]。之后, Hutchinson&Waters (1987:19) 对ESP又作了较为宽泛的定义: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2].这一定义把ESP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方式, 而且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 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途径、教学方针或者教学理念。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ESP。杨惠中在他的论文《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中介绍了ESP的概念, 并推荐了当时国外流行的ESP教材。

作为EGP的后续课程, ESP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业英语的教学, 使学生对英文文献资料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用英语交流的双重能力。近年来, 高等院校中专业英语ESP教学质量虽然有了明显提高, 但总体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提倡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提高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1 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 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使其真正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EGP和ESP教学是为同一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两个层面, 正确处理好EGP与ESP的关系, 对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 同时实施EGP和ESP的融合,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将高校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才能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200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对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简称《课程要求》) 做了修订和完善。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针对培养学生的目标, 《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3]

根据《课程要求》所提出的主要内容, 我们不难看出, 只有具备了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才能够在专业交际中自觉地考虑交流目的和对象, 根据对象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需求分析, 从而确定信息内容, 选择适当表达方式, 合理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 采用标准化的文件设计方式, 达到高效交流的目的。因此, 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应该是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应用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

我国高等英语教学包含基础英语 (EGP) , 和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两个教学环节。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4], 如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因此, ESP教学的发展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ESP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 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 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掌握的。教育学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门语言课的内容越接近于学生的功能需要, 语言教学就越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ESP教学就是使英语教学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 英语仅是该行业的媒介,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结束后, 我们应及时转入ESP教学, 尽快让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商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 让他们尽早建立起ESP的词汇体系, 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ESP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 而不是某专业知识本身, 因此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 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 也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5]。

第二, ESP的教学是EGP教学的扩展和延续, 是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贴近经济社会, 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的一大变革。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EGP的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模式的人才培养, ESP教学成为必需[6]。近几年,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即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搞新闻的能够直接用英语采访, 搞贸易的能直接用英语进行商贸谈判, 搞旅游的能够直接用英语做旅游开发和宣传, 搞工程技术的能直接用英语和外国技术人员交流, 一般的外语技能已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 外语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

2 实现EGP与ESP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EGP与ESP的关系, 把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建立一种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对接, 使两者相辅相成, 达到提高学生基础和专业两方面综合素质的目的,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既懂外语, 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英语语法学家章振邦教授 (2003) 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 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7], 这就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那么作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才能做到从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过渡呢?

2.1 教学方法的转移

由于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所用的教材是以英语语言共核为主要内容, 所选内容偏向于文科性质, 词汇基本上是共核的通用词, 不偏向任何专业, 所以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 教学方法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 精讲多练。而刚接触到专业英语的时候, 学生普遍会感到专业词汇太多, 句子较长, 概念和理论难懂,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帮助学生从基础英语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是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 专业英语教学应该首先从专业术语、词组、语法特点和语篇结构的分析人手, 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 需要统筹安排补充专业知识及文献使知识系统化。我们知道每一种服务于一定活动领域的局限语言都有其各自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专业英语中包括的各学科专门用语都有其突出的词汇特征, 有的是全新词汇, 词典上根本查不到, 如hoffice (家庭办公室) , frankenfood (转基因食物) , fuzzy math (模糊数学) , netizen (网民) 等;有的是熟词带新意, 一般词典的解释都不是它们的本义, 如chart party (租船契约) , import (要点) , level (指责) , rovalty (版税) 等, 这使初学者倍感困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熟悉这些专业词汇, 掌握它们的构词法, 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搭配规律, 是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一大任务。

2.2 基础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转型

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转移对基础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一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刻不容缓。那么,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向专业英语教师转型呢?

2.2.1 资源共享的合作理念

基础英语教学向专业英语教学转移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 专业英语教学对专业和语言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把两种教学资源结合起来, 实行合作教学 (team co-operation) , 如加强专业知识教师与语言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以讲座、讨论等形式共同切磋, 使基础英语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能有所认识:对课程或教材的内容特点、培养目标等。同时, 这也是提倡课程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2.2.2 教师的终身学习

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不论对专业教师还是基础教师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加强专业和语言知识学习是长期的任务。尽管“基础英语”在绝大多数学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消失, 但一部分教师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一边熟练运用语言知识, 一边注意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加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更应鼓励他们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3 结束语

总之,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只有将高校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将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渗透和融合于基础英语教学中, 一方面使专业知识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语言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能更好地接受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选拔, 适应岗位的需求,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Halliday&Mcinfash, Strevens.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angman, 1964.

[2][4]Hutchinson&Waters.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2007-7-10.

[5]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6]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专门法模式 篇8

随着国家的发展, 我国的体育运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国际间体育赛事的增加, 体育人不应仅局限于自己的体育技能学习, 那些既精通体育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体育人才, 是新形势下炙手可热的人物。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使得这块黑土地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但英语教师在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合格体育人才, 却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旨在丰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人们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总体性认识;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黑龙江省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相关设计和实施策略等实际操作问题, 深入研究和促进其相关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今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并为广大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 学生英语基础差

体育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都以体育训练为主, 文化课学习为辅, 高考前参加的术科考试对其能否进入大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他们“重体轻文”。这种情况在英语学习中更为明显, 因此造成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2. 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积极

态度决定一切。体育生面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并不尽如人意, 他们总是提不起兴趣, 觉得这样的课程枯燥、难懂, 也不知道今后他们到底要怎样使用英语。

3.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没有目的的学习是盲目的, 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对体育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 90% 以上的学生表示,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在大学里体育生实现考试及格的目的不难达到, 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心思很少。而少有的愿意学习英语的学生也只是兴趣使然, 说到学习目的也不是很清楚。

4. 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理想

人总是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 在体育生的群体里那些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常被同学们看做是另类。这样的情况在体育专门院校更为突出。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 愿意学英语的学生也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了。

5. 体育生的课程设置特点对英语教学产生冲击

体育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比较特殊, 突出的特点就是术科课多。学生在上完某项专项课后再来上英语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学生累得精疲力尽, 这对英语教师的授课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以上问题的出现, 都直接导致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了恶性发展的态势, 学生得过且过, 考试及格万岁, 教师按部就班, 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行。

痛定思痛, 我们的教学出现问题根源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开设英语课? 我们到底要培养体育生的什么英语技能? 怎样培养? ESP教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三、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 ESP 需求分析

1. 什么是 ESP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 (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的简称。20世纪50

年代提出, 我国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进展也较缓慢。最早的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1978年, 杨惠中教授发表了《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两篇论文, 文中对ESP的概念进行阐释, 并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 如English in Focus, Nucleus等。

2. 什么是需求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开始应用。外语界对需求分析理论的含义研究可归纳如下:

第一, 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期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学习者希望经过一定的外语学习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外语水平; 另一个是学习者希望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外语教育, 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制定、教材的选用等。

第二, 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技能需要。主要指外语学习者在社会活动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外语技能才能满足特定社会活动的需要。

3.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 ESP 需求分析

通过自省、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 分析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 目的是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ESP需求, 同时也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有理论上可行的依据。

笔者从事高校体育生的英语教学十几年, 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主要是体育生在大学期间用两年的时间, 200多学时都进行的是通用英语教学, 而很少涉及体育专门用途英语。体育生的培养方向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 而体育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很明显, 就是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事物。因此, 无论从学生自身对英语的需求来讲, 还是从社会对体育生的英语需求来看, 体育生除了能进行日常的交流外还应该掌握足够的体育专门用途英语, 否则体育生的特点怎样体现? 又如何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外事活动?

从对一些体育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访谈, 笔者得到这样的信息, 用人单位在招聘体育生时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体育英语专门知识。例如, 能看懂体育器材的英文使用说明书, 能用一定的英语进行体育知识教学等。

笔者向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三所高校的体育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3份, 从百分比数据分析上明显看出受调查者的英语需求, 结果如下:

通过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学生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并不高, 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不浓, 学习的目的认识有偏颇, 他们也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 但在大多数学生看来, 作为体育生除了应掌握日常交际英语外, 更多的还是应该掌握与体育有关的英语知识, 这就是ESP。

因此,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教学不仅切实可行, 更具有其深广的意义。ESP教学是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生英语教学“按需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 课程设置

2013年2月25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其附件1《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 ( 试行) ( 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用) 》中,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要求试点院校将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语 ( EGP) 和专门用途英语 ( ESP) 两种。并解释“通用英语是一种除打语言基础外并无特殊目的的语言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是为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或为未来工作需求服务的语言教学。根据使用目的不同, 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职场英语 ( EOP) 和学术英语 ( EAP) 。职场英语是具有岗位培训特色的英语教学, 学术英语则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

以上海的文件精神做支撑, 按照体育生自身的特点及体育生的ESP需求, 构建如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2. 课堂教学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 应该按照学生的入学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

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 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包括语音语调的规范, 语法的梳理等。大一的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体育通用英语的学习, 这部分学习内容以交际英语为重点, 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课程, 内容可以是指路、问路、订宾馆、订票等。大二的两个学年进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 在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体育专项的学生对体育专业英语需求的差异, 分专业展开。例如, 滑冰专项的学生应该学习与冰上项目有关的英语, 而篮球专项的学生则应学习与篮球相关的英语知识。课程侧重于体育英语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的教学, 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英语教学设置为必修课。

大三和大四进行体育学术英语教学, 主要是广泛的开设各种选修课, 教学生如何听体育学术讲座、查阅体育文献、进行体育报告展示、学术写作、学术讨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通晓体育专业国际规则、掌握体育学术交往中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的技能。

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省去基础英语教学, 从大一第一个学期就进行体育通用英语教学, 第二学期进行按专业的体育专业英语教学, 大二一个学年开设体育学术英语教学, 这些都设置为必修课。大三、大四学生按照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选修各种体育专门用途英语课。

3. 教学方法

体育类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学生, 他们有体育生专有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在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主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 同时要特别注意将兴趣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运用于课堂上,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

五、结束语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并在实践上运用, 能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顺应新时期要求的新教学模式, 以培养既精通体育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体育人才; 对教师本人而言, 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 能帮助广大体育英语教师在未来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对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区区几千字的研究报告不足以穷尽所有研究结果及设想, 要想构建完善、合理的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还需在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探讨, 如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如何选择和编写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如何评价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效果? 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如何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 都有待解决。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 争取早日使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趋于完善, 加快其运用于实践的步伐, 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 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吕建国.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9, (05) .

[2]马烁.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对策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8) .

“品味控”的专门店 篇9

Crown Melbourne Hotel(墨尔本皇冠酒店集团)是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于一体国际性大型酒店集团。旗下产品包括:皇冠娱乐中心(crowrlEntertament Centre)、皇冠假日酒店(ctownTowers)、皇冠长廊酒店(Crown Promenade)和皇冠大都会酒店(crown Metropol)。

风和日丽的午后,走在雅拉河的南岸,晃过一扇扇玻璃橱窗,穿过来来往往的人群,闲庭兴步一阵子,便可来到Crown Metropol。酒店坐落于墨尔本维多利亚怀特曼街雅拉河边,竣工于2010年4月,是墨尔本皇冠赌场的第三期工程,毗邻皇冠娱乐中心、皇冠假日酒店和皇冠长廊酒店,是墨尔本充满活力的南岸专用区。

Crown Metropol为品味墨尔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一时尚、现代。酒店的设计简洁却不缺乏时尚。站在恢弘的大厅中,观赏顶部的吊顶影像,抽象地融汇了澳洲大陆的种种精彩元素:四周的装饰画、艺术品搭配得恰如其分,看不到丝毫的刻板和严肃:房间的每个细节都诠释着奢华却又不乏温馨。值得一提的是,Crown Metropol的电视可以收看数个中文电台,休憩与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隔膜感定会烟消云散。通过酒店的一楼通道可以直接进入购物区、餐饮区和赌场区。酒店的顶楼还设有游泳池,而温泉“SPA”也是十分不错的放松身心之所。

专门法模式 篇10

一、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教学理念

1、专门用途英语的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 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 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蔡基刚, 2004) 。专门用途英语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 与通用英语有很大的区别。专门用途英语也是一门语言, 其教学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 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 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

2、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

国外语言学家Strevens (1988) 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根本特点和两个可变特点。四个根本特点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即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 有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是:1) 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2) 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以《商务英语》为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明确《商务英语》课程性质

《商务英语精读》是一门以英语语言技能为主, 商务技能为辅的融实践性、交际性为一体的语言课程。 (解答了对商务英语教学本质问题的提问, 即它姓“英”而非“商”。) 但它又不同于《综合英语精读》和《大学英语精读》等英语语言课程, 而是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2、确定《商务英语》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作为ESP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课程在进行教学时, 需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专业技能目标、职业道德目标。专业知识目标: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体系知识;掌握日常常用句型表达以提高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熟悉相关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目标:强化在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训练;兼顾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进行公共接待、介绍、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并在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和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目标:在团结互助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提高其今后从业的职业意识。

3、转变《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明确《商务英语精读》作为ESP教学, 要求改变教师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变“learning by listening”为“learning by doing”, 做到让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 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选择最适宜的《商务英语》教材

教材作为学习输入的主要信息源, 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该课程选用的《新编商务英语精读》, 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英语系列教材之一, 是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推荐教材。这套教材的编写突出了ESP特性, 具有商务主题性强、语言交际性强和语料真实性的特色, 融合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语境训练为一体。

5、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法

ESP教学要求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旧模式,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然集多种现代教学法的优势为一体。例如:任务型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对比教学法等。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法。

6、《商务英语》课堂设计

Step 1:Brainstorming集思广益:采用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 的教学方法进行, 兼顾层次不一学生。

首先,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单元主题有关的词和短语等, 再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通过竞赛的形式, 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与主题有关的词语。通过这一环节既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又增强了他们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最后老师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 (拼写、发音错误纠正与补充)

Step 2:Lead-in课文导入:转换课堂角色由学生导入课文, 引发学习兴趣。

课文导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导入的过程, 老师往往会结合课文主题讲解相关的商务知识和文化内容, 加深学生对商务领域语言的理解及领悟。但某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文章, 可设计为由学生讲述文化背景, 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讲, 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学生完成得很好, 也引起了他们想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

Step 3:Text-analysis课文分析:在课文分析过程中, 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

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安排各种教学任务, 使学生参与课文分析。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 分析每段的中心思想, 然后分组讨论要求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告诉大家。最后教师对文中知识点进行总结, 如重点词汇与句型结构。

Step 4:Exercise课后练习:以学生为中心, 强化语言知识训练。

Text1课后练习分三部分, 一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问答题,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再阅读, 老师随机挑选出部分问题来提问。二是词汇与结构的强化训练, 规定时间限制,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力争做到让学生学一点, 会一点, 用一点。三是后阅读训练, 往往是一些精心设计课文主题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或角色扮演和模拟练习场景如:面试、会议、谈判等。

Step5:Homework作业布置:形式灵活多样, 力求寓学于乐。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信息, 并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策略和技巧,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去完成一项“任务” (任务教学法的运用) 。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中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商务实际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结语

以《商务英语》为例的ESP教学模式构建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去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广大英语教师应积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构建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培养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又熟练掌握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行业英语, 还通晓特定行业一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外语界》, 2004 (2) 。

[2]黄萍:《大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与任务教学方法的运用》, 《中国ESP研究》, 2010 (1) 。

[3]王守仁:《发展中国ESP教学, 推进中国ESP研究》, 《中国ESP研究》, 2010 (1) 。

上一篇:开展现状调查下一篇:网络数据库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