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的特点

2024-05-24

广场文化的特点(共10篇)

广场文化的特点 篇1

在城市的广场、车行道路及人行道路、路缘以及绿化带的花池都可能使用由天然石材制成的广场石、路面石、路缘石等。天然石材的使用往往能够提升视觉感受、烘托绿化效果, 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类石材以前检测时却无章可循, 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 只能参照陶瓷砖或混凝土路面砖的标准检测。现在有了JC/T211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标准, 为用天然石材铺设路面的广场、道路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值得研讨学习。JC/T 214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于2012年6月1日实施, 许多检测机构和施工单位还不熟悉。这里就自己的学习感受做一简单总结,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 JC/T 214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的主要内容

JC/T 211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主要分为8章, 该标准为首次发布, 发布日期为2012年12月28日。该标准适用于广场、道路及人行道使用的天然石材;引用的标准有8个, 其中国家标准有6个, 行业标准有2个, 一个是JC/T 1050《地面石材防滑性能等级划分及试验方法》, 另一个是JTG 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按产品用途分为广场石、路面石和路缘石。广场石是指用来铺设在广场的天然石材, 宽度一般大于厚度的两倍以上, 路面石是指用来铺设在道路或人行道的天然石材, 而路缘石是指作为道路或人行道缘饰的天然石材, 主要有直线路缘石和弯曲路缘石, 直线路缘石长度一般大于300 mm, 弯曲路缘石长度一般大于500 mm。天然石材的规格尺寸详见表1。

按照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分为A级和B级两个等级, A级的要求相对要高些, 石材表面的防滑系数应不小于0.5。

石材的理化性能主要有6个, 即吸水率、压缩强度 (干燥、水饱和) 、抗折强度 (干燥、水饱和) 、耐磨性、抗冻性和坚固性。天然石材按材质主要分为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砂岩和板石共5种。岩相分析需按GB/T18601-2009附录A用偏光显微镜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其物理性能发现各种石材的吸水率和抗折强度的要求有所不同。按吸水率由小到大排列, 依次为板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 (砂岩和石灰岩并列) , 按照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板石、花岗石、大理石 (石灰石、砂岩和大理石并列) , 而按照耐磨性, 则花岗石最好、砂岩和板石相对较差。吸水率按GB/T 9966.3-2001的试验方法进行, 试样制成边长为50 mm的正方体或直径、高度均为50 mm的圆柱体, 每组五块。

干燥、水饱和压缩强度按GB/T 9966.1-2001的试验方法进行。每种试验条件试样尺寸和个数与吸水率试验要求的一样。根据JC/T 2114-2012中表6提供的压缩强度和抗折强度的技术要求, 用抗折强度除以压缩强度得到折压比, 按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大理石≥0.13, 石灰石≥0.12, 砂岩≥0.10, 花岗石≥0.08;而对于板石, 表6中只有抗折强度要求为20.0 MPa, 没有压缩强度要求, 说明板石的抗折性能更好。花岗石的折压比较小, 说明其材质的脆性较大, 更适宜做广场石, 而路面石和路缘石对石材的抗折性能要求更高一些。

干燥、水饱和抗折强度指按JTG E41-2005中T0226-1994的试验方法进行。采用跨中单点加荷, 跨距为200 mm。

耐磨性按GB/T 19766-2005附录A进行, 试样尺寸为50 mm×50 mm× (15~55) mm, 样品必须有一面为细面或镜面。每组试样为4个。 (这里细面指表面的凸起和凹面高度差在0.5 mm~2 mm的表面, 如粗磨, 砂锯加工成的表面) , (镜面、精细面指表面的凸起和凹陷高度差低于0.5 mm的表面, 例如磨光、打磨、金刚石锯成盘加工成的表面) 。

广场石和路缘石的抗冻性试验按JTG E41-2005中T0226-1994和T0241-1994的试验方法。

注意这里抗冻性试验不以单轴抗压强度来表示, 而用抗折强度、试件尺寸同抗折强度试件尺寸、数量为6个, 3个试件进行冻融循环50次进行抗折试验, (低温低于-15℃冻结4 h后取出试件, 放入20℃±5℃的水中融解4h为依次循环) , 3个试件测试饱水后抗折强度, 其平均值比值的百分数作为抗冻性 (不需测质量损失率) ;而对于路面石, 则按照GB/T 9966.1-2001的试验方法进行, 则试样尺寸为边长50 mm的正方体或φ50 mm×50 mm的圆柱体, 每种条件下取5个试样为一组, 一组浸泡在20℃±2℃的条件下, 浸水48 h, 测水饱和压缩强度, 另一组在20℃±2℃下浸泡48 h后取出立即放入-20℃±2℃的冷冻箱内冷冻4 h, 再放入流动的清水中融化4 h为一次循环, 以冻融循环50次的压缩强度平均值与水饱和压缩强度平均值比值的百分数作为抗冻性。

坚固性试验按JTG E41-2005中T0242-1994的试验方法进行, 其试样尺寸为直径或边长和高度均为50 mm±2 mm的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 一组3个试件。

上面所述试件数量汇总于表2, 便于检测人员使用。

检验规则:产品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仅做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 抽样按照一次抽样正常检验方式进行, 型式检验时, 除出厂检验的项目外, 其余项目的检验样品从检验批中随机抽取并制备双倍试验数量的试样, 以备复检, 也就是抽取比表2中的数量多一倍的试件。

3 注意事项

广场路面用石材的抗折强度采用的试件尺寸与JC899-2002《混凝土路缘石》的试件尺寸有明显不同。石材的试样长度仅有250mm, 跨距仅为200mm。不要混淆 (混凝土路缘石的抗折强度试验的压块长度就有200mm) , 应引起检测人员注意。另外, 在参考文献5和文献6中都指出JC899-2002《混凝土路缘石》中其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要求指标不成比例且不符合实际情况, 而在JC/T2114-2012中折压比是有规律可循的。

抗冻性试验时, 路面石的抗冻性试验采用与天然石材一样的试验方法即以压缩强度进行衡量, 而对于广场石和路缘石抗冻性试验, 则要以冻融前后的抗折强度进行衡量。需引起检测人员注意, 不要混淆。

4 结语

JC/T211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的发布实施, 为天然石材的使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的抗折强度和抗冻性试验有其个性化特点, 应引起检测人员注意。

摘要:通过学习JC/T 211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 知道了广场石、路面石和路缘石的分类及其性能, 同时了解了其抗折强度和抗冻性试验方法的独特性, 提醒检测人员注意。

关键词:石材,路缘石,抗折,抗冻

参考文献

[1]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JC/T2114-2012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S].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3.

[2]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院.GB/T9966.1~GB/T 9966.8-2001天然饰面石材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 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4]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石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GB/T 19766-2005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5]胡建安.关于《混凝土路缘石》标准中强度指标的探讨[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3 (4) .

[6]朱文辉, 余中勇, 冯政等.混凝土路面砖和路缘石强度检测方法的商榷与建议[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08 (4) .

新时期广场文化的发展之路 篇2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发展

广场文化一词属于城市文化范畴,指随“城市”规模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城市特有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和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又具有了新的内涵,他不仅仅指“城市”文化,我们可以在中华大地的城市、乡村见到人们跳广场舞的普遍景象。如何发挥广场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优势,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将是我们探讨的内容。“广场文化”历史上早已有之。具文献资料:人类城镇最初产生和形成规模之时就有了广场文化的雏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形成一种特有的历史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广场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场为载体,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既有娱乐、体育锻炼的成分,又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从它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时代风貌和文化状况,折射出一个民族、一定地域的群众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紧紧围绕“两手抓、两加强”的思路,坚持把公共文化放在首位,推动我州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公益活动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由政府投入之外,挖掘社会潜力,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和吸纳社会资金,“借风扬帆”发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事业。

随着“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势对广场文化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有广场文化活动的工作力量已明显不足,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作任务的繁重性、专业性和长期性

一、广场文化的普遍性

广场文化的普遍性,也可以认为是广场文化的群众性。广场文化的普遍性是由广场文化活动自身特点所决定,广场文化其自身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就决定了广泛群众性的参与的普遍性,是广场文化与专业艺术文化的区别所在。广场文化活动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与参加的活动内容各不相同,形成广场文化的形式繁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同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或自己喜爱的活动,而这些广大的参与者——群众,许多人是由最初的旁观、欣赏者到积极参与者的不自觉的角色转换,正由于其所具有的自愿性,所以广场文化参加的人最多、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活动持续性最长;由于年代的不同,不同时代参与者不会因其所具有的文化素质的不同,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会因社会因素不同有所差异,如上世纪50年代跳交谊舞、80年代跳迪斯科,现在全民跳广场舞,既不同年代会因为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

广场文化活动自身具有的开放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广场文艺演出、举办大型文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工业产品的展示和宣传、科普知识宣传等等,文化辐射功能是其它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推动全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愉悦了心情,陶冶了情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越迫切。结合“文化惠民、免费开放”工作,通过各民族广场舞蹈培训,群众跳广场舞蹈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二、广场文化的普及性

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面广,可以汇集社会的各个角落。广场文化活动蕴含了广大群众普遍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利用它来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很大作用。广场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份,广场文化活动势必要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流对广场文化有着引导和促进作用,具有较强地普及性。

三、广场文化的地方性

广场文化既有现代城市文化的共同特征——普遍性,在文化主潮流大趋势的前提下又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等一些地方特征。地域位置、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及氛围的会有所不同,如大理地区跳白族的“霸王鞭”、白族集体舞,弥渡跳花灯,南涧跳“跳菜”,巍山跳打歌,在内容、形式、文化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形式就有了天壤之别。所以不同地域的城市广场文化,反映着不同地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从其广场舞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展现在人们眼前就有不同的心灵感受和震撼力。

四、广场文化的季节性

广场文化活动的天地是公园和一些开阔的场地。露天广场的活动使广场文化比较容易受到季节、天气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随着四季的变化,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会产生一定的相应发生变化,如春夏之交公园广场早晨跳健身操,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流连在气息宜人而凉爽的广场上消闲、纳凉、跳跳广场舞;到了严冬季节的傍晚很少有人出来锻炼和进行文艺活动了。

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内容、形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他一个以广场为载体,广大群众为主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尽相同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打歌、对唱、交谊舞等文化活动;时间上,虽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只要场所适合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能开展和进行。由于我们国家在基础实施规划建设上的不到位,各地提供群众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场地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暴露出“广场舞”大妈跳广场舞与居民发生冲突,甚而一些广场舞大妈为跳广场舞占用机动车交通道路、医院门口的情形发生。同时,随着参与人数的不增加,活动场所中难免会混杂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和不健康的内容,这是我们在进行和开展广场文化时要注意的地方。

广场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广场文化的蓬勃开展与文化职能部门的扶持、正确引导离不开,广场文化的繁荣,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政府部门在给予高度重视和引导扶持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镇)建设规划,开辟和提供足够多的群众活动场所,活动场所建立良好的环境,加强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素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抵制不健康文化侵蚀的宣传。国家“文化惠民,免费开放”的进行,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认真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群众文化活动的力量和源泉。文化馆(站)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搭建广场文化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努力创作出群众喜爱和能接受的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广场舞蹈,为群众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提供广阔的天空。同时,在“文化惠民”工作作风上,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同群众生死与共,建立鱼水关系。

为了真正做好新时期广场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文化馆自身特长和优势,集中精力做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文化惠民、免费开放”工作。

谈广场舞蹈的审美特点及其发展 篇3

一、广场舞蹈的范畴

不是所有的舞蹈都能归结到广场舞蹈中, 广场舞蹈是民间的、源于生活、供人们自娱自乐的舞蹈, 是历史的传承和文化遗产。广场舞蹈并不是说在广场上舞动的舞蹈都是, 而是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能够使大家心情愉悦的在广场上舞动的舞蹈才是广场舞蹈。民族舞是民间的舞蹈, 是风俗和地域的影响下产生的, 属于广场舞蹈;古典舞从戏剧、戏曲发展而来, 也属于广场舞蹈;流行的街舞中能够被群众喜爱和模仿的也属于广场舞蹈1。

二、广场舞蹈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

1. 广场舞蹈能够使人们之间加强交流, 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实现稳定,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矛盾越来越多。新农村和和谐社区建设中, 对于文化建设进行落实的很少, 即使有落实的地方也是仅仅流于形式, 活动内容枯燥、无趣且不能够长久坚持, 这些都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缺乏优秀的精神食粮。广场舞蹈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 广场舞蹈以其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集于一身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 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广场舞蹈往往是大家一起跳, 或者是需要对方的配合来完成, 人们在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同时又能够加强与别人的交流, 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对社会和谐的发展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2. 广场舞蹈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形式

广场民间艺术是从群众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来的, 表演场地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发展到公园、街边、广场、体育馆, 这些都是民间艺术家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民间舞蹈是即兴的, 因此广场舞蹈对于人数具有包容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民间舞蹈在岁月的洗礼下从未间断, 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 民间舞蹈不断壮大, 如今也要将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2。

3. 广场舞蹈能够使人们自娱自乐

中年人群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 很少会参加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歌舞的表演或者比赛, 而在空地、街边、广场、公园常常看到很多中年人参与广场舞蹈, 这是因为广场舞蹈是不计名利、自娱自乐、自发组织的表演。广场舞蹈与剧场的舞蹈存在着差异, 剧场舞蹈只能通过表演者的情感宣泄来与分开的观众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短时间内不易产生, 广场舞蹈却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消除了, 观众也可以表演, 表演者也是观众, 两者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既实现了舞者的自我价值体现, 也使观众得到了精神感受3。广场舞蹈选用的歌曲往往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这些被认可的歌曲更能够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欢快的节奏也符合当代人的要求, 使人们在广场舞蹈中能够有相互认识与交流的机会, 这些原因使广场舞蹈一直繁荣。

4. 广场舞蹈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科技的发展史人们生活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而城市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人们只注重与社会发展同步, 去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导致身体每况愈下。现在不管是早晨还是晚上总能看到广场上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跳形式多样的舞蹈, 这些人中老年、中年、青年、小孩都有, 大家一起通过运动来呼吸新鲜空气, 锻炼身体。长期坚持参加广场舞蹈, 能够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在娱乐的同时强健自己的体魄, 提高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

三、广场舞的发展趋势

广场舞蹈这种民间艺术源自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艺术的繁荣都与朝代的鼎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唐朝引进胡旋舞等西域歌舞;元代舞蹈的民族特色突出;明清出现戏剧舞蹈等, 这都说明了广场舞蹈依赖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国现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民间歌舞成为了广场舞蹈发展的绝好的机会。文艺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投身到民间文艺的事业中, 使广场民间舞蹈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广场舞蹈是没有时间、地点、年龄、人数限制的全民健身运动, 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个“规矩方圆”, 广场舞蹈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 应该对意识、行为和形式进行规范。

1. 将舞蹈中融入更多的元素

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舞蹈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和兴趣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舞蹈中肚皮舞、印度舞等西方民族特色浓厚的舞蹈渐渐融入进来, 形成了共同发展的现状4。而且我国的戏曲、杂技等艺术也与舞蹈渐渐融合, 形成了更加强大的中国文化。虽然广场舞蹈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 但是也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 加入更多的元素, 丰富舞蹈形式。

2. 舞蹈内容要贴近时代和发展的潮流

在广场舞蹈的创作中既要保持广场舞蹈的特征, 又要使舞蹈内容能够贴近时代和发展的潮流。广场舞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到与时俱进, 使用的歌曲方面既要保持地方特色, 又要体现出流行音乐的元素;将各种舞蹈种类融合到广场舞蹈的创作中, 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能够缺少的娱乐舞蹈。在广场舞蹈的创作中应该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 将传统舞蹈作为基石, 通过全新的创作, 让广场舞蹈不断发展壮大。

3. 增加民族特色的服饰

广场舞蹈由于其自娱自乐的特性, 根据人们的心情自由选择参与, 因此在服装上也不统一。广场舞蹈将会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及的活动, 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如果加入民族特色的统一服装将能够更加直接、更加快速地宣传中国文化。这些颜色靓丽的民族服饰也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四、广场舞蹈的发展中的问题

广场舞蹈不断普及, 参与人数不断壮大。随着广场舞蹈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场地只能依靠现有的条件, 一般来说比较狭小;用电方面存在不便, 有很多地方只能依靠路灯照明;广场集中的人数较多, 存在安全隐患;没有专业的教练;受到风雨天气和寒冬的影响5。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扶持, 实现广场舞蹈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五、结语

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文化, 而城市的文化程度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广场舞蹈这个全民的健身运动, 同时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成为了城市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广场文化的缩影, 广场舞成为了一个城市提升文化品位和提高文化素质的标志。为了自身健康, 为了家人和睦, 为了社会和谐, 广场舞蹈应该发挥优势, 提高城市文化素养, 传承中国文化。

注释

11 .彭文革.广场舞蹈的现状、特征、价值与推广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0, 03 (09) :19-24.

22 .白恩培.拉班舞谱视野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态分析[J].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四部分) , 2010, 12 (11) :11-13.

33 .杨继红.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给人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浅谈广场舞蹈[J].剧作家, 2011, 23 (14) :19-26.

44 .欧光艳, 梁传诚.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与广场舞蹈[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3 (19) :29-34.

广场舞文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篇4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广场舞正以其崭新的姿态为人们共筑美好生活发挥着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广场舞运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影响。本文就广场舞文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与剖析。

关键词:广场舞文化;居民;健身

一、广场舞文化概述

广场舞也称健身舞,街边舞,是一种集健身与形体舞蹈为一体,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广场、院坝等开阔场地开展舞蹈运动的运动方式[1]。 20世纪90年代初,广场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全国各地扎稳脚跟,使得广场舞文化得以传承。广场舞动作简单、老少皆宜,因而颇受人们青睐,在短时间内就风靡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和乡镇。

相关调查显示[2],参与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5到69岁之间;参与者性别不同,选择的舞种也有所差异,男性偏爱太极类项目,女性则更钟爱健身操、民族舞、扇子舞等舞种;职业和收入也影响参与群体,收入在800至2500元之间的普通在职和退休人员为主要的参与主体,他们有固定的收入,为缓解工作压力、丰富业余生活而更多地选择广场舞。

二、广场舞文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对参与主体的影响。广场舞对参与主体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身健体,促进保健。广场舞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让参与者得到全身心的锻炼。跳广场舞能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得到有效锻炼,加速新陈代谢过程,改善心肺功能。同时还能刺激大脑神经,有助于减缓记忆力衰退。作为一个集体性项目,广场舞为参与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大家在这里可以认识更多除工作以外的新朋友,更加有利于他们完全的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加快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物质文明的发展。广场舞凝聚了众多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不仅可以大大的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同时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程度,以及老百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意识。

广场舞对参与主体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参与者疾病的发生,危害其身体健康。部分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其运动强度,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容易因过度兴奋而造成身体伤害。舞者之间的相互竞争攀比,使广场舞参与者被贴上了好斗、不明事理、自私自利的标签,造成不良风气盛行,严重阻碍了广场舞的发展。

(二)对未参与者的影响。广场舞对未参与者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场舞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人们在集体中找到了友谊与归属感。未参与者容易被广场舞氛围所感染,从而参与其中。优美活泼的舞姿给未参与者带来视觉享受。

广场舞对未参与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噪音扰民。广场舞的兴起和发展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噪音。影响公共秩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前的城市广场舞活动大都在居民小区周边的空阔场地进行,随着城市广场舞的兴起和发展,人员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广场舞爱好者的需要,因此抢占场地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议

(一)对参与者的建议。广大广场舞爱好者应充分践行和谐文明的口号,活动中坚持“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从而进一步 强化“我锻炼、我健康、我幸福、我快乐”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锻炼、主动健身、追求健康的良好风尚。

在选择活动场地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合理规划。尽量远离住宅和学校集中区域,还要做到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进行广场舞的锻炼时,应该兼顾他人的正常生活和休息,科学制定跳舞时间。若有音乐伴奏声响比较大的广场舞,一般应选择在每日上午7点之后,晚间9点之前开展。严格遵守国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合理控制音乐分贝。多个团队在同一场地或同一区域开展活动时,音乐交叉形成干扰时,应友好协商控制音量。

广场舞活动内容应该严格遵守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积极健康向上,不以任何借口组织和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强度,文明锻炼,科学健身。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同时,拥有宝贵的健康,成为人生的赢家。

(二)对未参与者的建议。一方面,未参与者应该理解和支持广场舞的发展,并且客观公正地看待广场舞;另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对广场舞的关注度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舞者们用他们的舞姿扮靓我们的城市,用他们的节奏缓解了我们的压力,用他们的精神传承了我们的文化。对于这样的一族,我们应该要给与足够的尊重。携手共创更加和谐、幸福、美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峰. 分析广场舞带来群众文化生活与现状[J].魅力中国,2013,(22):54-54

广场文化中的广场舞蹈 篇5

关键词:广场文化,广场舞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广场文化艺术以它特有的普及性、包容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征,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广场文化的种类繁多, 各种文艺演出、晚会、各种展览、电影放映、健身健美等活动都是广场文化, 广场舞蹈是健身健美的活动, 是规模最大的, 群众参与最多的活动, 是广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广场舞蹈, 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共场所多人参与的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集体艺术表演活动。广场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 在人民群众中产生, 群众才是广场舞蹈的创作者和表演者。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从早到晚, 都能看到广场舞蹈的影子。就拿盘锦市来讲, 乡、村、县、市都有广场舞蹈活动, 广场舞蹈已经覆盖了每个角落, 所以说广场舞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

广场舞蹈对场地要求不高, 只要开阔、平整就好。无需舞台背景, 无需大量经费投入, 不分年龄大小, 老少皆宜, 经济、实惠, 简单、易学, 既可以健身, 又可以娱乐, 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所以一直活跃在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长久不衰。

一、广场舞蹈的特点

1. 表演方式的集体性

由于广场舞蹈场地的特殊性, 不适合单人、双人等人数少的舞蹈, 人数众多的集体舞蹈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五十人乃至上百人都很普遍, 场面很热闹。前有领舞, 后有模仿者跟学, 舞蹈动作宜简单, 忌繁琐, 体现群众文化的普及性, 通俗性。这样学习进步快, 效果明显, 短时间易形成规模。如今年流行的“僵尸舞”, 就是不需要任何步骤、不限定任何身材的跳法很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在很多广场都能见到上百人的舞蹈队伍。

2. 表演内容的欢快性

广场舞蹈是群众在茶余饭后利用休息时间来表演的, 由于广场的表演环境的局限性, 不适合表演悲情的和有意境, 有意向的作品, 所以大多数广场舞蹈内容都是轻松、欢快, 朝气蓬勃的, 俗称“情绪舞”。

3. 表演形式的特殊性、随意性

广场舞蹈是在露天广场活动的, 它不同于剧场表演和舞台表演, 没有舞台背景, 四面都是观众, 它是“没有围墙的剧场”。观众和表演者零距离, 便于沟通和交流, 观众如果喜欢, 随时可以加入队伍, 随时都可离开, 不受任何限制, 增加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4. 表演者的自娱性

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就是要缓解压力, 消除疲劳, 调剂身心, 陶冶情操, 抒发自己的感情。广场舞蹈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通过舞蹈心情舒畅了, 愉悦了, 身体好了, 精神饱满了, 生活有滋有味了。自娱自乐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点, 也是广场舞蹈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二、广场舞蹈的作用

1. 强身健体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体育运动, 也是一种有氧运动, 广场舞蹈就是在“广场”这个“天然大氧吧”里锻炼的, 长期坚持, 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不断的舞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 促进消化, 大脑的疲劳感和紧张感都能得到很好的消除,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延缓衰老, 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作用。

2. 健心、健美

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有助消除压力, 愉悦身心, 促进身心的健康。舞蹈的美, 一定是在你用心的时候去感受的, 那种愉悦, 是其他很多活动所不能够替代的。

广场舞蹈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度, 减少受伤的机会。消耗热量, 维持适当的体重。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还会让全身的肌肉都得到锻炼。

广场文化活动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已经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场舞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喜爱, 从城市到乡村都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广场舞蹈做为广场文化的主要部分, 也需要不断创新, 发展, 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把群众急需的容易接受的文化艺术提供给他们,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 广场舞蹈在广场文化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随着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 广场舞蹈也将在广场文化这个大舞台上绽放奇光异彩,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2]宋禄霞.“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四川戏剧.2010年2期.

广场文化的特点 篇6

关键词:中山广场建筑群,建筑特点,现状分析

0前言

中山广场建筑群是沈阳市重要的历史文化组成部分之一,是沈阳城市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完全由国外建筑师规划设计形成的建筑群,同时也是铭记历史的重要物证,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场周围原有7栋著名的历史建筑,以公共建筑和金融类建筑为主。从南起顺时针依次为,满铁奉天医院(已拆除重建),大和旅馆,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正金银行),伪奉天警察署(警察署),日资三井大厦(三井大厦),日本朝鲜银行奉天支店(朝鲜银行),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社(东拓支社),见图1。

1 中山广场的空间特征

中山广场作为沈阳市最早的广场,位于新城区主干道浪速通(中山路)与加茂町(南京街)的交汇处,规划之初是作为日俄战争的纪念性公园,直径为90 m,北侧与奉天神社相邻,东侧距离旧城3.2 km,既是新市街的中心,又是联系新旧两城区的关键场所。

东拓支社(1917年建成)位于广场东南向,中山路与四條通(北四马路)相夹的地块,采用欧式法国古典主义混合风格设计,强调外部装饰,罗马的柱式、山花,巴洛克式的圆窗等,整体采用横向三段式,纵向五段式的传统布局,通过不同的材料来区分,白色的贴面砖和灰色的水刷石形成灰白对比,一层基座为斩假石,二三层采用巨柱式装饰于墙面,地上3层,地下1层。

朝鲜银行(1920年建成)位于广场东北向,中山路与南京街相夹的地块,建筑形式采用西方复古主义风格,简化了装饰线脚,整体趋于简洁,强调立面上的虚实结合,在建筑材料上,用新材料白色的贴面砖与砂浆形成粗细对比,地上2层,地下1层。

正金银行(1925年建成)位于广场西南向,与东拓支社相对,由于占地狭小,是广场建筑中最小的一栋建筑,采用几何形体代替自然主义曲线,摒弃了复杂的装饰元素,地上2层,地下1层。

大和旅馆(1927年建成)位于广场西南向,与朝鲜银行相对,古堡式造型与券柱式外廊相结合,立面造型丰富,自由的曲线效果繁而不复,两个八角形的角楼被设计成为楼梯间,建筑在主立面上层层内收,增加立面的层次感,成为广场建筑群的焦点,地上4层,地下1层。

警察署(1929年建成)位于广场西北向,与三井大厦(1937年建成)同属北四马路与南京南街相夹的地块,前者强调对称布局,采用标准的三段式构图,符合日本官厅式建筑风格特点,地上3层,地下1层;后者立面干净,开窗有序,强调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地上4层,地下1层。

整个广场被三条道路分为大小不等的6个地块,其中两条为城市主要道路,通过对广场的围合,开口向心布置,吸引人群聚集并形成向心的空间,强调广场中间的纪念碑,加强纪念效果,同时严格控制的建筑高度,保护了广场的整体尺度,每栋建筑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溶于整个广场建筑群中,成为一体。

2 中山广场建筑群的样式与特点

现存的6栋历史建筑中,大致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欧美“复古主义”等为模板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东拓支社、朝鲜银行、正金银行和大和旅馆,这几栋建筑都是日本设计师在早先对欧洲建筑风格的复古模仿,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建筑立面逐渐得到净化,复杂的线脚、柱式、曲线造型被简单的几何形体、直线所取代,完成了从过度装饰到简化装饰的转变,见表1。

2)日本近代“官厅式”建筑,代表建筑是警察署,是广场建筑群中唯一的政府办公类建筑,并没有延续广场已有的建筑风格,只是在高度和体量以及外墙材质上与广场周围的建筑相呼应,采用一贯的日本官厅式建筑风格,是标准的三段式立面对称式布局。

3)日本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代表建筑是三井大厦,是广场上最后建成的1栋建筑,受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符合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装饰就是罪恶”,是新材料、新技术的代表作,彰显出较为成熟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水平。中山广场建筑群的布局和装饰特点见表2。

装饰材料和表面肌理方面,6栋标志建筑有如下特点:东拓支社,建筑主体为灰色水刷石加白色贴面砖,一层为假斩石,通过对两侧通高的窗套处理,与贴面砖形成材质上的对比;朝鲜银行,建筑主体为白色贴面砖,顶部山花造型通过灰色砂浆造型,通过贴面砖与砂浆形成粗细对比;正金银行,建筑主体为红色饰面砖,檐部和方柱为假斩石,通过几何线条处理建筑立面层次;警察署,建筑主体为红色竖条纹饰面砖,檐部和门廊以及窗间部分别以水刷石和假斩石做处理,转角处采用特殊定制的弧形贴面砖;大和旅馆,建筑主体为白色贴面砖,在建筑的转角处和檐部采用灰色水刷石,通过颜色变化强调建筑逐层渐退的层次感;三井大厦,建筑主体为红色贴面砖,入口处首层为石材贴面,通过简单的墙体,无装饰的立面效果强调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建筑装饰材料和表面肌理见表3。

6栋历史建筑均由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且时间跨越有20年之久,虽然建筑风格不尽相同,但是整体维持了广场的旧奉天满铁医院的红砖与灰色砂浆建筑色调,并不断变化,通过不同材料表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间互相参照、互相影响的同时达到了相容共生的现象。

3 广场建筑群现状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场所处的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城市经济中心北移,中山广场原有的金融性功能被逐渐削弱,城市发展在快节奏的带动下,广场常常成为交通的阻滞点,绕行过程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导致整个区块的交通瘫痪。广场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兴起,对历史建筑的关注不断提升,建筑保护逐渐规范化,但仍然有些不足之处,建筑外墙存在明显的裂缝,内部天花也存在剥落的现象,朝鲜银行部分女儿墙墙体发生倾斜,对过往行人的安全造成威胁等,这些问题都急需得到改善。

4 结语

中山广场建筑群反映出20世纪20~30年代建筑设计逐渐由复古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思想,建筑立面被不断地简化,繁复的装饰物逐渐被取消,复古主义向现代建筑转化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不断被运用,同时证明在当时,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想与西方主流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同步进行的,甚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广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广场既是城市发展状态的雏形,又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建筑作为城市有形的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巨大资源,如何更好利用,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培约,周然,曲正华,等.城市景观的改建与传统文化[J].沈阳建筑与工程学院学报,2000,22(2):7-11,14.

[2]郝鸥,赵津津,谢占宇.从沈阳近代银行建筑发展探日本同时期建筑思潮变迁[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3,15(3):40-45.

[3]李之吉.中国东北地区主流城市近代建筑历史文化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4]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陈伯超.沈阳城市建设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篇7

1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基本要素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

它的地点一般位于城镇的中心地带, 具备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布局选择应该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 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根据城市的性质与城市整体规划构思决定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的位置, 并且必须与城市的规模、人口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城市文化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 一般按城市规划大小决定。

2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 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 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 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交通, 竖向组织, 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 体现“人性化”, 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3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 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 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 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 创造了一个具有个性的场所, 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 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 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 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 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 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3.2 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2.1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体等自然环境, 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 以水造型方式的。 (2) 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 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 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 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

3.2.2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在文化广场中的作用。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 (1) 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 设计雕塑的形式, 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2) 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 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设计文化广场。 (3) 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 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 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 说明人的尺度关系, 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4) 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 例如, 雕塑与水相结合, 或配以音乐效果, 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 如南京雨花台, 郁葱的树木, 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4 总结

丰富城市文化广场的文化内涵, 提升城市文化广场的文化档次, 是我们打造新型文化广场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 一些城市的文化休闲广场的文化档次不高, 有的就是一块光秃秃的场地, 连个灯光照明都没有。因此, 对老城区的文化休闲场地进行改造, 增加照明及健身设施, 同时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 对老城区、新城区和新小区的文化休闲场地建设注重在提高文化品位上下工夫就显得极为重要。将文化休闲场地建设与城市主题公园建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使市民寓休闲于学习之中, 寓活动于欣赏之中。

摘要:本文从文化主题的角度, 根据文化广场设计结构的整体协调、空间形态的立体处理、人性尺度的追求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广场,主题文化

参考文献

[1] 姜新成, 张革.长春市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浅析[J].中国园林.2000

[2] 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3

论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 篇8

一般而言, 城市文化广场构成了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 因此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必须首重文化内涵;而城市文化广场文化内涵的体现, 应该是要使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边的环境, 包括周边的建筑物、街道、店铺、商圈等相互配合融为一体, 这里面要注重的就是对城市文化广场周边环境的尊重, 不能脱离周边环境, 周边商圈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气息而突兀一块自行构建,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应该从体现文化内涵入手, 融合各种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性, 通过文化广场中各种色调、布局与周边商业环境的合搭配, 构建出具有个性化的文化氛围来。关键一点, 没有文化内涵的所谓城市文化广场, 必然只是一种各种景观的堆砌场所而已, 投资再大也不过是一种粗糙的建筑。

1.1 与周边的环境构成协调与统一

一般而言, 城市文化广场都是敞开式的建筑, 因此, 周边环境与城市文化广场的切合度, 无疑是构成城市文化广场氛围的很重要的因素;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 必须要注重对城市文化广场周边建筑的保护, 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代的商业建筑, 都必须能自然而然的被包容于城市文化广场之中, 与城市文化广场之间构成协调统一的一个整体, 而不是形成一种切割与断裂。在这方面做得最典范的, 要数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该广场周边的建筑物建筑时期并不一致,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该广场的时候, 并不是采取了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处理方式, 而是因势利导, 将不同的建筑物和谐统一的进行组合, 形成一个完全的整体, 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包容的关系, 可谓相得益彰。

1.2 与周边的街道构成协调与统一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 脱离不了和周边街道的衔接问题, 如何将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和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形成协调和统一的关系, 是城市文化广场建设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具体的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上面, 应该着眼于广场与街道之间的性质进行妥善处理, 注重街道自身所蕴含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地域的特征, 以及街道与城市文化广场之间构成的空间上的协调感, 而城市文化广场区域内的出入口, 也要注重如何与周边街道进行衔接, 达到自然而然浑然一体的效果。不但如此, 城市文化广场内的灯光、广告铭牌、钟塔、雕塑、喷泉、布告栏、绿化等方面, 也要注重和周边街道的协调性, 不能显得过于突兀另树一帜, 容易造成感官上的格格不入。

1.3 与周边整体环境时空比例上的一致性

城市文化广场的大小规模性质决定了该城市文化广场比例设计的标准, 而敞开式是决定城市文化广场是否有吸引力的首要因素, 一个封闭式的城市文化广场绝对是难以吸引人们长期驻足的。城市文化广场敞开式的状况决定了该文化广场给人们直观的感受必然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其比例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比例设计不合理, 使人们一眼看过去感官视觉不好, 必然是没有进入该广场的欲望, 更遑论吸引人们停留了。而城市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 就必须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情况, 尤其是周边建筑物的高度, 一般而言市场文化广场的宽度应该是介于周边建筑物的一倍高度与两倍高度之间, 这样人们身处城市文化广场之中的舒适度是最好的, 既不会有压抑感, 也不会有过于空旷的感觉。而城市文化广场内部布局的设计的时候, 则要充分考虑到其中踏步、石阶、栏杆, 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方面的人性化要求, 而所谓人性化要求, 说白了就是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生理习惯等要求。

1.4 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一般构成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 也同样构成一个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区域, 而且一个城市许多重要的群体性活动、甚至政府主导的一些活动往往也在城市文化广场中举行;因此,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文化广场的交通问题, 这里面一分为二, 一个是城市文化广场外围的交通问题, 也就是城市文化广场人流的进出是否顺畅的问题、城市文化广场人流的进出是否妨碍了城市文化广场周边交通顺畅的问题, 另一个是城市文化广场内部的交通问题, 城市文化广场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是否勾连、会不会相互形成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考虑: (1) 以城市文化广场周边一定区域设定步行街从而限制车流; (2) 充分做好城市绿色交通与城市文化广场之间的连接问题; (3) 充分预留城市广场步行距离范围内的停车场区域。

2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的一些处理手法

(1) 引入自然环境。城市文化广场必须具备鲜活的特征, 因此, 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时候必须大量的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构建城市文化广场自然灵动的元素。

(2) 充分发挥公共雕塑以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的作用, 包括柱廊、雕柱, 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等,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 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 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 而且, 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 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3) 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 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 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精细化要求会越来越高,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建筑中的重要标配, 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一个城市中其城市文化广场建设的程度, 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品位, 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总体外在形象。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要达到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统一, 而最能体现人与城市之间和谐关系的就是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 因此, 各个城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 都应该将这个课题作为重点课题予以研究, 认真组织实施好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工作, 既要避免华而不实, 又要做到个性斐然, 使城市生活的人们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进步的福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翔, 程玉博, 官福笙.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及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 2015, (22) .

[2]孙玉明.论城市文化广场建设与利用[J].中国工程咨询, 2012.

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分析 篇9

关键词:广场民族舞蹈 群众文化 热潮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以人民群众为主,获取娱乐为目的,丰富人民群众对文化精神世界的渴求的一种活动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思想性、文化性和娱乐性三大特征,并将其融合在一起,在享受娱乐的同时,又能够获得一定是社会常识和知识,不但增强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一、广场民族舞蹈的定义及特性

(一)广场民族舞蹈的定义

广场民族舞蹈受到来自各个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们的广泛喜爱,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广场民族舞蹈是群众为了健身而在广场上自发组织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广场民族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风格也不尽相同,随着广场民族舞蹈的逐渐普及,广场民族舞蹈受到人们学习时间长短和舞蹈难易程度的影响,人民群众更多是选择简单易学的舞蹈和健身舞蹈为主的舞蹈类型,这样的舞蹈类型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的参与进去,成为我国当下最流行一种群众文化热潮。

(二)广场民族舞蹈的特性

随着广场民族舞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广场民族舞蹈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广场舞。广场民族舞蹈具有以下三大特性:一是集体性,广场民族舞蹈是一种群众集体表演的形式,它的表演地点是广场,表演者是不受年龄、职业的局限,表演人数众多的普通大众,场面也相对热闹,氛围更加强烈。二是特殊性,就舞台表演方式而言,广场民族舞蹈的表演舞台是将群众和舞台融为一体,人们的参与互动性更强;就舞蹈形式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舞蹈总类和所有的音乐歌曲都适合广场民族舞蹈。三是自发组织性,广场民族舞蹈是人们为了健身而自发形成的舞蹈活动,它不受一些舞蹈设备、场地、人员、音乐等限制,所有的器材设备均由表演者自己筹备。而广场民族舞蹈的选曲相对节奏比较缓慢,它的音乐形式更加青睐于欢快,歌曲朗朗上口,气氛活跃的音乐。广场民族舞蹈编舞简单易学,表演广场民族舞蹈时动作要求能够统一整齐、精神饱满,到达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广场民族舞蹈的近状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广场民族舞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现如今流行的一种舞蹈方式,掀起了一股群众文化的热潮。由于广场民族舞蹈的特殊性质,它不但是人民群众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身健体的好方式。广场民族舞蹈最初起源于城镇,最终延伸到了农村,甚至是国外的一些城市,在每个角落每条街道,都会发现人民群众跳广场舞的身影。从此,广场民族舞蹈也成为了中华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国家对人们文化精神建设的大力支持,扩大了广场场地面积,改善广场周围环境,增加广场数量等等措施,促使广场民族舞蹈的进一步流行。自此之后,每到夜幕降临之际,广场上男女老少开始翩翩起舞,欢乐笑声加之欢快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外,也起到推动全民健身的作用。

三、广场民族舞蹈队群众文化的作用

由于广场民族舞蹈具有自娱自乐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广场民族舞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它是群众彼此交流分享的一个平台,是人们提升精神文明的主要的场所。交流平台的特点是,它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表演,因此,想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中心,一个对艺术领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活动方式,则需将群众的艺术想法、原创能力和群众的表演热情融合到同一个交流平台上。

广场民族舞蹈通过群众间的彼此关心关爱,沟通和交流,丰富了以往相对缺失的精神文化世界,在加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推动社会和谐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场民族舞蹈引起的文化热潮吸引了更多的大众百姓参与其中,不但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和文化的质量,还促进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和思想交流。广场民族舞蹈通过一种舞蹈交流的社交手段,向他人展示了友好文明的形象。

四、广场民族舞蹈带来群众文化热潮

广场民族舞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广场民族舞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现如今,广场民族舞蹈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广场民族舞蹈具有自娱自乐的特性、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可以满足群众们的表演欲望,让群众们身心愉快,给人们带去欢快,因此广场民族舞蹈成为了群众文化的热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广场民族舞蹈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人们在享受广场民族舞蹈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要努力继承、创新和发扬其文化精神,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被更多的人们熟悉和认可,而不是随着时间的脚步慢慢消失落寞。

参考文献:

[1]肖翎.谈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成都天府广场的文化表达 篇10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表达,成都天府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最具公共性和艺术性、最具活力、最能体现都市文化和文明的开放空间[1]。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广场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通过城市广场向公众展现城市的历史、宗教、民俗、风情、文化、生活等。四川成都天府广场的设计注入了浓烈的古蜀文化内涵,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光彩夺目的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化体系以载体形式出现的第一次全面展示,作为艺术景观,它也是城市大地艺术和广场艺术的杰作[2]。

1 地理位置

天府广场正位于成都市的中心区域,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紧邻的人民商场、摩尔百盛、天府书城是人口流量较大的地方。

2 文化的表达

城市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成都市文化活动的中心[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最大的特性是文化性。全球发展到现代城市阶段,包含着的城市文化性和多样性就更突出。所以,凡是世界名城都努力保护自己的历史印记,追寻自己的文化脉络,张扬自己的个性。

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还拥有其始终保护着、传承着、发展着的“天府”这一永久性的印记和神韵。人们今天给予成都不少桂冠,诸如“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成都市文化的吸引力和蜀文化地域特色的升华和发展。天府广场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新亮点,是展示成都文明精华、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第一窗口,是城市中非常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该广场景观以人性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巴蜀文化为魂,采用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神奇的巴蜀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静态艺术景观与动感音乐声光的整合,构建了“龙腾凤舞拥朝阳”和谐天地自然之图的大景观。

2.1 太极———广场的总体构图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使广场有一定规模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

天府广场的轴线构成一个太极的图案,以体现道教文化在成都的重要地位。成都是道教发源地,传说老子降生于青羊宫,此为中国著名道观。鹤鸣山、青城山为道教萌芽地。道教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川西平原瑰宝乌木展示约万年前盆地为参天林海,是自然和谐之天地。古蜀先民约5 000多年前即繁衍生息于斯,决玉垒山、开金堂峡、修都江堰等皆为古蜀人顺应自然、因势造化、天人合一之杰作。而蜀后来繁荣兴旺、文宗辈出、科技文化屡屡领先于世的创举等等,昭示了蜀自然、社会和民生的和谐发展。阴阳太极图正表现了成都这一文化特色的主题,寓意深刻[4]。

在天府广场的构图上,太极云图(八卦图)中部曲线将广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东广场是一个下沉式广场,西广场则是一个喷泉景观(图1、2)。

2.2 太阳神鸟———成都新的符号

巨大的金色金沙太阳神鸟造型的景观位于“太极”图案的正中心。太阳神鸟金箔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分内外2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内层图案周围,由4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4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4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太阳神鸟的图案出现在广场构图的中心,表现成都4 000多年厚重的历史和精美绝伦的艺术,显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神妙,更给成都名城增辉添彩,将成都的历史文化在世人面前表现的辉煌无比。

2.3 图腾柱———展现蜀文化的12体系

环境艺术设施指公共雕塑及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5]。在广场的艺术设施设计中应考虑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形式,做到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6]。

天府广场中的主要环境艺术设施为围绕广场四周的12文化图腾柱和12文化主题雕塑群。文化图腾柱每根直径1.2 m,高12.0 m,顶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阳神鸟的暗纹隐饰于球体表面,主体采用金沙遗址出土的内圆外方形玉琮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顶尊底座为图腾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两侧的装饰纹分别是金沙的眼形器纹和三星堆的云纹。这12体系以成都为中心,扩而及于巴蜀文化,由历史名城的生态与文态、发展历程和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三大部分组成。这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化体系以载体形式的第一次全面展示,让世人对成都及古蜀文化的渊源和面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2.4《成都颂》《天府广场记》———广场文化展示的总结

从天府广场中展示了两方硕大的成都瑰宝乌木铭刻的谭继和先生的《成都颂》和《天府广场记》,作为文化展示的总结,用优美、准确的文字颂扬和记述了成都文化和广场人文景观。

3 小结

天府广场这“一盆巴山蜀水”中可以读出“万卷天府之国”的韵味,其以建筑为体、园林为衣、文化为魂,形神兼备,天府广场人文景观可成为成都其他景观的典范,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郝康理.文化天府系列丛书·总序[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3]伊红珊.浅谈城市广场[J].河北林业科技,2008(1):40-41.

[4]王增辉.成都天府广场评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68-70.

[5]赵元天,夏春媛.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J].包钢科技,2007,33(4):85-86.

上一篇:细节增强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智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