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活动

2024-10-05

广场文化活动(精选12篇)

广场文化活动 篇1

摘要:广场舞蹈做为广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广场舞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 一直活跃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长久不衰。

关键词:广场文化,广场舞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广场文化艺术以它特有的普及性、包容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征,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广场文化的种类繁多, 各种文艺演出、晚会、各种展览、电影放映、健身健美等活动都是广场文化, 广场舞蹈是健身健美的活动, 是规模最大的, 群众参与最多的活动, 是广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广场舞蹈, 顾名思义就是在公共场所多人参与的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集体艺术表演活动。广场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 在人民群众中产生, 群众才是广场舞蹈的创作者和表演者。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从早到晚, 都能看到广场舞蹈的影子。就拿盘锦市来讲, 乡、村、县、市都有广场舞蹈活动, 广场舞蹈已经覆盖了每个角落, 所以说广场舞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

广场舞蹈对场地要求不高, 只要开阔、平整就好。无需舞台背景, 无需大量经费投入, 不分年龄大小, 老少皆宜, 经济、实惠, 简单、易学, 既可以健身, 又可以娱乐, 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所以一直活跃在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长久不衰。

一、广场舞蹈的特点

1. 表演方式的集体性

由于广场舞蹈场地的特殊性, 不适合单人、双人等人数少的舞蹈, 人数众多的集体舞蹈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五十人乃至上百人都很普遍, 场面很热闹。前有领舞, 后有模仿者跟学, 舞蹈动作宜简单, 忌繁琐, 体现群众文化的普及性, 通俗性。这样学习进步快, 效果明显, 短时间易形成规模。如今年流行的“僵尸舞”, 就是不需要任何步骤、不限定任何身材的跳法很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 在很多广场都能见到上百人的舞蹈队伍。

2. 表演内容的欢快性

广场舞蹈是群众在茶余饭后利用休息时间来表演的, 由于广场的表演环境的局限性, 不适合表演悲情的和有意境, 有意向的作品, 所以大多数广场舞蹈内容都是轻松、欢快, 朝气蓬勃的, 俗称“情绪舞”。

3. 表演形式的特殊性、随意性

广场舞蹈是在露天广场活动的, 它不同于剧场表演和舞台表演, 没有舞台背景, 四面都是观众, 它是“没有围墙的剧场”。观众和表演者零距离, 便于沟通和交流, 观众如果喜欢, 随时可以加入队伍, 随时都可离开, 不受任何限制, 增加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4. 表演者的自娱性

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就是要缓解压力, 消除疲劳, 调剂身心, 陶冶情操, 抒发自己的感情。广场舞蹈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通过舞蹈心情舒畅了, 愉悦了, 身体好了, 精神饱满了, 生活有滋有味了。自娱自乐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点, 也是广场舞蹈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二、广场舞蹈的作用

1. 强身健体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体育运动, 也是一种有氧运动, 广场舞蹈就是在“广场”这个“天然大氧吧”里锻炼的, 长期坚持, 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不断的舞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 促进消化, 大脑的疲劳感和紧张感都能得到很好的消除,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延缓衰老, 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作用。

2. 健心、健美

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有助消除压力, 愉悦身心, 促进身心的健康。舞蹈的美, 一定是在你用心的时候去感受的, 那种愉悦, 是其他很多活动所不能够替代的。

广场舞蹈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柔软度, 减少受伤的机会。消耗热量, 维持适当的体重。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还会让全身的肌肉都得到锻炼。

广场文化活动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已经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广场舞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喜爱, 从城市到乡村都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广场舞蹈做为广场文化的主要部分, 也需要不断创新, 发展, 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把群众急需的容易接受的文化艺术提供给他们, 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 广场舞蹈在广场文化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随着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 广场舞蹈也将在广场文化这个大舞台上绽放奇光异彩,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2]宋禄霞.“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四川戏剧.2010年2期.

[3]曾庆涛、张俊杰.健身舞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年.

广场文化活动 篇2

拥抱春天,爱在人间

二、活动目的

为音乐学院的学子创造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学校的校园文化增光添彩。

三、主办单位

星湖校区管委会

共青团重庆文理学院委员会

四、承办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五、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6日晚上7:20—9:30

六、活动地点

星湖校区风雨球场

七、参加人员

全校师生

八、活动形式

文艺表演(唱歌、舞蹈、器乐等)、游戏互动、舞会

九、详细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

1.晚会节目筹备工作

(1)节目策划 (负责人毕杰、张丹)

(2)节目排练监督(负责人毕杰、张丹)

确定好晚会节目以后,音乐学院文体部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各节目排练质量,随时向校文体部汇报排练进度,保证节目演出顺利进行。

(3)节目初选、彩排(负责人:毕杰、张丹)

4月8日完成节目初选工作 4月14日下午12:40正式彩排。

地点:星湖校区活动中心四楼

(4)购置相应器材(负责人:音乐学院生活部)

(5)活动前期宣传:(负责人:音乐学院宣传部)

4月14日前以海报等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提高参与率。

(6)组织安排工作人员

(二)实施阶段

1、工作人员安排

(1)舞台布置(负责人:梁颖)

踩气球——社会实践部、外联部

舞台背景、设计——文体部、宣传部

(2)会场布置 (负责人:刘超)

桌子、凳子——生活部、文明督导部

背景布的搬运、搭建——体育部、组织部

音响——朱磊

彩旗布置——学习部

(3)观众组织:(负责人:胡江燕、高雅静)

负责维护场内秩序,积极调动全场观众的情绪,组织观众文明礼貌观看节目;负责整个场地区域的划分,安排好观众座次。

(4)后勤保障:(负责人:黄晓蓉、张卫)

负责设备维护以及场内所有人员财务的看管;搞好演出现场布局及场内清洁;负责演出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入场出场秩序的维护。

(5)舞台监督:(负责人:李尚朋、田建豪)

收集好伴奏音乐,协助音响师、灯光师搞好整场晚会音响、灯光的处理;负责拟定整台晚会每个节目所需要的道具及摆放位置的清单,与工作人员衔接好道具的准备和放置;负责晚会节目进程及整台晚会的舞台效果。

2.活动流程

(1)15:30—18:00 会场布置

(2)18:00—19:00观众入场

(3)19:20晚会开始,开场舞后主持人致开场词(节目单见附表一)

(4)20:40演出结束

(5)20:40—21:30舞会

3.会场清理

(1)工作人员:音乐学院两委会全体成员

(2)具体工作要求: 把椅子、凳子、幕布、钢管架等搬回活动中心三楼;把幕布布置材料进行回收,以便下次使用;对场地进行清扫。

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浅谈广场文化 篇3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旋律,可以发现这个城市所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特质的正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广场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民们认为,广场文化给市民带来乐趣,使广场成为城市里最有生气、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不仅成了群众所拥有的“文化大餐”,也成了外来游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活跃的广场文化正充分凸显着各个城市的文明魅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具有广阔前景的广场已成为各种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和探讨广场文化的现状、特点,分析二十一世纪广场文化的趋势,对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群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广场文化的重要意义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它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比如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比较强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

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各个城市中,广场的兴建,使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使广大市民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获得了相对宽阔而宽松的休闲和娱乐空间。虽然各地修建的广场规模不等,风格各异,但大多都体现出了开阔、包容的特点。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既有健身休闲,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人们在广场文化中自娱自乐,得以陶冶情操、净化身心。广场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市民走出家门、更多与社会接触提供了机会,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广场文化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这无疑是对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现象的一种抵制和否定。

二、广场文化的现状和特点。

1、群众自发性。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发开展文艺、健身活动。其特点表现为:一是松散性,从各自的兴趣、爱好、需求出发,自发组成松散群体;二是随意性,无固定人员和时间,自愿参加;三是休闲性,以休闲、放松为目的,文化艺术层次相对较低。

2、广泛参与性。由于广场的公益性、开放性特点,广场文化的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同时,广场文化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文化,以其特有包容量,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参与。

3、政府主导性。广场文化是社会群众文化的中心阵地,对繁荣群众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广场文化必须在政府的引导、组织下,纳入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群艺馆、文化馆(站)的目标管理。广场文化的政府主导作用,保证了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确保了广场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4、节庆性。广场文化以传统的、现代的重大节日及国家庆典、地方庆典为载体,是以当地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如春节、五一节、国庆节、老人节等。在这些节日及庆典中,广场文化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特点是异彩纷呈。节庆性决定了广场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念,形成不了气氛。

5、形式灵活性。广场文化除自发的文化活动外,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为配合重大活动、庆典,由区(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区域内(或跨区域)优秀业余团队和专业团队,开展特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二是区级文化部门组织,以全区各单位业余团队为主,文化馆承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三是以街道、社区为单位,以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开展小型、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

6、内容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广场文化也越来越展示出其海纳百川的容量,包括了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等,广场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缩影。

三、广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广场文化是检验地区群众文化成效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何,一是看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普及程度,二是看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艺术水准的高低和规模大小。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以其开放性、大众参与性为特色,赋予群众文化崭新的形式,组织者必须周密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整台节目质量和效果。可见,圆满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是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成功展示。

2、广场文化对繁荣群众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缩影,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在广场文化上都可得到体现。高水准的广场文化活动必须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广场文化也促进群众文化的不断深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

1、大众休闲化。现代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越来越注重业余生活,人们在休闲中,自得其乐,自我表现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因此广场文化必须兼顾各个层次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以休闲为目的,自娱自乐,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2、主题鲜明化。广场文化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围绕重大主题,在区域内各广场举办文化系列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送到群众中,使群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3、组织社会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中心阵地,政府组织、管理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对广场文化将由现在的一包到底变为宏观管理,本着社会文化社会办、群众文化大家办的原则和发展方向,广场文化的组织形式将打破原有的模式,建立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文化馆(站)操作,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4、商业运作化。城市广场作为新兴的广告资源,不可估量的动态媒体,已越来越受到精明的商家的青睐。因组织的社会化,广场文化与工商企业的结亲联办,已成为广场文化新的运作方式。作为广场文化的组织者应充分审时度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探索运用经济杠杆,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办好广场文化。

五、几点建议

1、营造良好的广场文化,需要对广场不断完善。有些广场只是简单地用大理石铺了一下,其他配套设施非常缺乏;有些城市广场远离居民住宅区,难以聚集群众;有些广场则交通不方便等。这需要文化部门按照宜文宜体、宜学宜玩、宜唱宜跳、宜老宜少、宜男宜女的要求,把完善广场设施功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首先是完善广场配套设施。比如设立舞台、化妆间、厕所、绿化带、报刊阅读栏、儿童老人活动场等设施。其次是改进广场设施布局。比如把广场划分为文娱区、健身区、休闲区等,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整治广场及周边环境,做到有绿化,无污染,交通方便。对于正在规划的广场,注重考虑选择交通便利、群众容易参与的地段。

2、营造良好的广场文化需要广泛开展活动,最大可能地发挥广场作用。载体需要活动来体现,发展广场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广场文化多形式、广覆盖、高频度地开展起来。首先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日常文化活动。各个城市可以组织群艺馆等相关文化部门的文化干部积极组织、协调、服务,让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使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二是有计划开展各类文艺赛事。通过举办比赛,鼓励创作,促进广场文化活动品位的提升。如举办青年舞蹈大赛、合唱比赛、戏剧小品创作比赛、广场交谊舞大赛等。同时可以积极组织一些高雅艺术进广场活动。把交响乐演奏、芭蕾舞表演等艺术引进广场,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影视演员请到广场。丰富和发展广场文化还需要经常开展知识传播型活动。比如通过举办各种知识沙龙、系列讲座、学习论坛等,将各种文化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传播,普及知识,扩大文化的覆盖面,增强广场文化的渗透力。

广场文化活动 篇4

一、广场文化的特点

1. 参与性

广告文化具有参与性、教育性、文化艺术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广场是城市的公共空间, 是市民活动、交往与受教育的场所。广泛参与性是广场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活动的参与者是市民公众, 所有活动也均向市民公众开放。人们在广场上与人结伴同乐, 做操、跳舞、打太极拳、舞木兰剑等等, 没有限制, 自由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包容量, 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广泛参与。唯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才能被称为是广场文化活动。

2. 教育性

文化广场是公众教育的课堂, 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平台。优秀的广场文化活动可以改变行政命令式、灌输式的宣传教育, 让市民在比赛、跳舞、锻炼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念。广场文化肩负着提高市民素质、构建文明和谐、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 它反映着一座城市文明与进步。

3. 文化艺术性

广场文化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普及, 是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纽带。一方面,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挖掘并传承本地悠久灿烂的文化。例如, 江西井冈山的“红歌会”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资源, 而且推动了红色旅游经济。而另一方面, 各地通过广场文化活动整合文化资源, 引入其他国家地区的特色文化, 丰富群众视野, 体现城市品位。例如, 上海每年均在人民广场进行交响乐演出, 这与上海中西融合的城市性格相吻合。

4. 经济性

目前, 我国许多城镇的广场文化活动尚未形成一定的经济效应, 组织者大多将广场文化视为一种纯粹的公益事业。然而, 事实上, 广场文化所形成的产业价值相当可观, 广场文化的公益性与商业性也并不矛盾的。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广场文化活动。

二、广场文化活动的运作原则

1. 社会化运作, 鼓励社区参与

社会办文化、文化社会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应该从市民、企业团体、艺术文化专业团体三个层面鼓励社会全员参与。第一, 广场文化活动应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 从活动的主题、组织、内容选择等都应充分考虑市民的喜好与需求, 吸引群众参与。第二, 组织机构有计划地动员企业团体参与广场文化活动, 使其成为活动的责任单位。第三, 政府可从经济政策上吸引优秀的文化艺术团体参与, 引入高品位文化, 为城市广场文化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2. 政府管理文化

必须强调政府对文化的管理, 对广场文化活动的管理。政府的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政府对广场活动组织机构的管理;二为政府坚持对广场活动内容的把握。任何一个广场文化活动都应当有固定的组织机构、鲜明的活动精神和明确的活动组织流程。广场活动的参与者成千逾万, 政府必须加强管理, 以防范意外, 排除干扰, 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3. 加大文化活动的培训力度

广场文化活动是一种群众活动, 是非专业性的。为了增强活动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加强培训力度至关重要。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部门, 其专业队伍建设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开展。因此, 文化馆在切实做好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指导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 可以定期去外出考察学习, 吸收先进的活动方式与经验;另一方面, 组织专业人员对文化活动加以指导, 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群众演员, 发挥好文化部门文化火车头的作用。

4. 市场化运作

广场文化活动要办好, 需要借助商业的力量, 市场化运作广场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可以充分借助企业、民间的力量为广场文化建设增强力量。具体而言, 市场化运作广场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鼓励企事业单位出任活动演出的责任单位。以企业冠名的方式组织一场体现该企业特色的文化活动。此举在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的同时, 侧面激励了企事业单位做好企业文化。第二, 政府广泛吸引企事业投资共建文化广场设施。建设文化广场设施是企业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之一, 对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有一定的帮助。第三, 应用营销的观念经营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如果将广场文化活动视为品牌, 该品牌拥有整个城市的市民乃至更多的消费者, 它必然可以吸引外地企业、品牌的赞助, 为广场文化活动提供新的资源。

三、义乌市“江滨之夜”文化广场活动建设

义乌“江滨之夜”文化广场创办于1998年, 以纳凉晚会为主要形式, 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广场特色品牌, 在2006年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笔者总结义乌江滨之夜”广场文化活动的创办经验, 为县级市如何更好地开展文化广场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1. 社会化运作原则

“江滨之夜”文化广场被定位为群众文化大舞台, 活动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表演为主体, 结合大型主题导向性广场活动。“江滨之夜”呈现两大特点:第一, 演出场次多、观众多;第二, 表演主体多。从创立之初至今, 每个周末坚持开展活动, 年平均文艺演出有近40场, 演出节目520余个, 观众达15万人次。参加演出单位包括机关部门、镇乡、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 演出人员包括职工、居民和外来建设者、外商。当然, 除了群众演员外, 江滨之夜也引入专业人员参加演出, 提高整体演出水平,

2. 政府管理原则

“江滨之夜”文化广场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牵头, 市文化馆实施的组织机构。每年制定关于开展“江滨之夜”文化活动的文件, 从指导思想、活动安排、具体要求做严密部署。

3. 引导培训原则

义乌市文化馆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基层文艺骨干培训, 为我市群文工作的广泛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义乌“江滨之夜”的演出活动, 市文化馆组织专门班底从主持、舞蹈、戏曲等各方面对参演人员进行培训, 对节目的组织策划提出建议, 使文化广场活动呈现较高的水平。

4. 市场化运作原则

义乌企业对广场文化活动设施的改进更新做了很大贡献。例如义乌“江滨之夜”文化广场的舞台。该舞台经过了“水泥地舞台”到“简易舞台”到“固定舞台”的发展过程, 每次转变都与本地企业的赞助分不开。现舞台亦由企业赞助20万, 兴建的现代钢结构舞台。

摘要:本文以义乌市“江滨之夜”文化广场建设为例, 根据广场文化的特点, 提出广场文化活动的运作原则以及基于经验的措施, 为各县市如何更好地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广场文化,特点,运作原则

参考文献

[1]赵东.论城镇文化广场的价值[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8

[2]李虹.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6

[3]张瑞琴.浅论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6

[4]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169.

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营造建设“文明和谐优美开放”的现代化强街创新氛围,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陶冶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广场文化活动阵地,广泛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现结合我社区实际,定于2009年5月至10月举办广场文化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中全会精神,以创建“和谐营口”为主题,以建设“创新型街办”为目标,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主要内容,坚持“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活动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品位和素质,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二、活动安排

(一)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社区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创建文明营口、构建和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主题,以各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室为基础活动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达到每天有经常性活动,每月有一次较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并要求每个广场文化活动点有专人负责,长期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二)继续开展特色文化广场创建活动。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具有下元特色的品牌文化广场,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组织广大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广场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活动期间,各社区要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依托驻地单位,资源共享,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三、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力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明、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优美开放”的现代化强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各社区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策划,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工作量大,参与人数多,在活动期间各社区要认真组织,分工明确,各负其职,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好广场文化活动,要制定出安全防范措施报公安部门,确保人民群众更安全地参与活动,充分享受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

民丰社区

广场文化活动 篇6

社会学家马克.J.史密斯在《文化——再造社会科学》一书中讲到文化的三种重要形式:一是作为理想典范的文化,二是作为文献记录的文化,三是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这三种文化正是广场文化应该以其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其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给肩负着公共文化传播职能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思考。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旋律,即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功能特质的正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湟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要求日益提高。打造湟源旅游文化品牌的升华,开展广场文化,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它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广大群众的生活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观湟源广场文化,有如下五个层面:

1、面向农村的社火广场文化。是古羌遗风文化。各村社火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组织的秧歌、舞龙、耍狮、搬船、罗汉、高跷、小唱、八仙等异彩纷呈,大华社火还有高台、东峡社火有春牛、万丰社火有太平鼓、纳隆社火有春耕图、光华社火高跷显示昆仑神话中的“夸爷追日、嫦娥奔月、穆王相会、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王母瑶池”等,将传统社火予以创新昆仑文化。正因为这样,湟源农村社火多次被省、市、中央电视台录制,其中“河湟春”、“河湟风”、“大美青海”、“走遍中国”等在颇有影响的节目中多次播出,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与喜爱。

2、面向全县的节日广场文化。是民间民俗文化。从“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国庆”、“元旦”等为主的国家喜庆节日和“田社”、“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腊八”、“祭灶”等为主的民间民俗节日,这种广场文化是政府搭台、群众文化演出团体参与的喜庆和祭祀活动。其中“三八”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县各地妇女儿童演出的“独藤瓜”、“张大妈夸孙子”、“亲家母送女”、“八大嫂砖计划生育好”等节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节目,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六月六”朝山会,“扎藏寺”庙会,古城万人空巷,集聚在三教圣地北极山和青海最早的扎藏寺,为祭祀增色添彩。

3、面向全省的“花儿”广场文化。是地域特色文化。湟源与湟水孕育了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万种的“花儿”,如果说青海是“花儿”的发源地,湟源就是“花儿”的海洋,那脍炙人口的“南乡令”、“拔草令”、“直令”等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了唱响“花儿”,通过“花儿会”、“歌手擂台赛”、参与全省“电视花儿大奖赛”,尤其是举办“日月山之夏·花儿大型广场舞”、“六月六油菜花儿艺术节”,在湟源乃至青海高山大野,深谷阔川,成了原生态和野性“花儿”的天然摇篮,熠熠闪烁,“花儿”不愧是青海民族之魂,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4、面向国内的排灯广场文化。是艺术工艺精品文化。排灯是湟源独领风骚的艺术精品,通过一幅幅故事画面,以“瑶池相会”的昆仑文化;以“三英战吕布”的历史文化;以“文成公主”的名人文化;以“木莲救母”的宗教文化;以“日月山”的地域文化;以“林海雪源”的红色文化,展现在广场成为一部读不完的宏篇巨著,历代历朝斑烂绚丽的宗卷。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特异神奇,宗教文化古朴神秘,地域文化博大精深,红色文化异彩纷呈,毫不夸张地说,广场排灯文化是一座无尽的历史油田、“文化金矿”。中华民族所有文化几乎都可以从这里“寻根问祖”,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荟萃的大观园,又是古代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舞台,故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排灯实景舞表演,在上海世博会亮相获得成功,受到国家高度关注、群众的喜闻乐见。

5、面向世界的祭祀王母广场文化,是昆仑文化。湟源是古羌首领、西海海神、昆仑仙主西王母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昆仑文化(神话)的发祥地。西王母石室——宗家沟已举行了两届祭拜大典。首届祭拜西王母大典是在副省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主持下进行的,去年在昆仑神话暨西王母神话国际论坛期间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拜广场文化,震动高原,波及全球。

近几年来西方许多著名学者从昆仑文化里发现了几乎改变地球文明史的信息,美洲雅玛文明、两河苏美尔文明、甚至古希腊文明,都有可能与中国远古时代西王母所代表文明散射有关,这个发现石破天惊,让全球震动,看来以西王母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当是揭开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更以那种特殊的地位,继续以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彰显其主要功能。

广场文化展现的是群众的精神风貌,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陶冶人们情操的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利用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广场这一阵地,通过文化活动这一有效形式,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寓教于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庆活动大型广场文化,更成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缩影。衡量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何,就是看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普及程度,就是看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艺术水准的高低和规模大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若是这样广场文化按照“隆重、热烈、节俭、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专业性与群众性、平时文化活动与节庆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唱好四季歌,每季度都有活动主题。每年的广场文化活动都立足突出地方特色,排出全年计划,确保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年年有新意。

广场文化,所涉及到的对象是群众。而群众又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几乎容纳了一个社会的全部成员。那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所涉及的面自然也就非常庞大,几乎涵盖了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以及这个社会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内容。社会永远是发展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群众文化工作的视野要不断更新、日趋扩展。

广场文化功能发挥在于形式多样,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由政府主办、宣传文化部门承办,组织专业剧团、民间剧团、各系统的艺术团队,开展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二是文化部门组织,以全县各单位团队为主,由文化馆承办的广场文化活动;三是以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为单位,以活跃社区居民和乡村百姓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小型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利用各类活动的品位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为广场文化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空间,更好地发挥广场文化惠民、乐民、智民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

要达到上述目的,一是要注意发现主要骨干,明确活动的牵头人物;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对队伍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艺术团的团长、还有各队队长、小组组长,有什么任务直接与负责人联系,并层层落实责任,如有重大活动推荐他们参加社会活动;三是要经常组织业余团队人员学习,通过看录像资料、观摩优秀节目、开展讲座辅导等活动,帮助各团队提高艺术水平。

建设广场文化,有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愉悦。其次,广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城市居民的收入有所上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因此,必须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的、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多元,个体满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多元化的广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介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提出了新的命题。

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 篇7

一、定位准———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品质

一个文化活动品牌是这一活动的文化品格、内涵和精神的反映。广场文化活动能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群众, 关键是有没有叫得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品牌首先取决于最初的策划和创意, 而策划和创意过程中的清晰准确的品牌定位, 则是决定品牌品格、品质的核心。

1. 品牌定位要突出群众性。

品牌策划者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熟悉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文化兴趣和爱好, 结合全年的重大节日活动, 考虑不同季节的特点, 找准不同的定位, 策划不同的品牌, 以满足每个目标层对象的心理需求, 做到宜男宜女、宜老宜少、宜静宜动、宜唱宜跳, 把单项性的品牌做得更有深度。如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 (大同) 云冈文化艺术节, 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民间文艺演出队的上千名演艺人员, 表演了颇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域风情的广场歌舞, 并和山西省11个市的文艺表演队联合进行了大型踩街巡游活动。开幕式当天, 还举行了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比演出和大型民俗歌舞《想亲亲》文艺晚会, 可谓盛况空前。除分层设计文化品牌, 还要重点策划覆盖面更广、包容性更强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品牌, 把这些品牌做得更有广度, 让广场文化汇聚五湖四海, 覆盖千家万户。大同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的“相约文化宫”广场系列活动, 由戏曲、曲艺、歌舞、团体操等特色广场活动组成, 以多种文艺形式和娱乐活动吸引各类文化主体和对象。

2. 品牌定位要突出地域性。

不容置疑, 地方的就是民族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纵横数万里, 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风格。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风貌, 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情和文化特色,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广场文化活动的创意一定要定位在本地民俗风情上, 定位在独特的文化资源上, 定位在富有个性的地方特色上, 以彰显鲜明的地域特点, 浓郁的民族特色, 培育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二、规模大———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价值

有高超的组织化程度、多姿多彩的艺术样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才能把广场文化活动的影响做大、规模做大。

1. 以强势的宣传力度增强吸引力。

广场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组织者的综合管理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要精心组织, 不忽略每个细节;统力协作, 不放过每一个环节。特别要把宣传工作贯穿全过程:活动之前, 要运用公告、电视、报纸等载体进行强势宣传;活动之中, 要及时报道活动盛况、活动效果;活动之后, 也要进行理性分析,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总之, 要通过策划、宣传、包装和推销工作, 最广泛地吸引观众, 扩大辐射力, 提高知名度。

2. 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增强感染力。

打造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如果停留在“群众文化自娱自乐”思维层面, 就谈不上创造精品;如果“唱来唱去还是那几首歌, 跳来跳去还是那几段舞”, 就谈不上打造品牌。创造精品也不是仅仅追求“阳春白雪”, 盯住高雅艺术, 而是要定位于雅俗共赏, 让高雅艺术回归社会, 回归群众, 把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 把文化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 创造不同样式的精品, 让群众叫好、叫绝, 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凝聚力。

三、时效长———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生命

一个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诞生需要精心策划、准确定位;一个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的发展和壮大, 更需要精打细磨、千锤百炼, 不断注入创新元素, 激发创新活力, 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1. 不断创新管理是品牌生命力的基础。

一切以创建广场文化活动品牌为中心, 完善组织机制, 明确总负责人和总策划师;完善活动制度, 确定相对稳定的举办时间;加强队伍建设, 通过整合和培训, 建立相对稳定的协会和团队;创新交流体系, 实行群众文化资源的大整合、大循环、大流通。

2. 不断创新投入机制是品牌生命力的保障。

争取政府的投入, 加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主导性;实行文企联姻、文商联姻, 积极拓展文化经济融合互利双赢的广阔空间;推行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标模式, 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挖掘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营空间, 放大文化品牌的附加值, 以冠名权、广告费、场租费、车辆停放费等弥补经费的不足, 支撑活动的连续性, 以增强广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

3. 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品牌生命力的关键。

三谈广场文化 篇8

一、广场文化的兴起

当前条件下, 广场文化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中有着广阔的发展舞台, 就是在一些中小城市, 也能找到其生根的土壤。究其原因, 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利用闲暇时间走出家庭, 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生活的新追求。正基于此, 广场文化在各大中小城市悄然兴起, 如星星之火, 燃遍大街小巷。到处可见, 每个清晨和傍晚, 小公园、大广场、生活小区等能活动的场所, 都会看到自娱自乐的人们。上至白发人, 下至学龄儿童, 有的练功、有的舞剑, 就连从前视跳舞没“好人”的“老正统”、“老封建”的中老年人也欢快地跳起了老年迪斯舞。看着白发人、黑发人在晨曦和晚霞中翩翩起舞, 无不让人感叹今天生活的美好。广场文化的兴起, 既是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也是思想观念上的又一次解放的具体表现, 是人们积压了很久的自娱自乐心理和向往随心所欲的休闲消遣心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一种宣泄和爆发。

二、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文化与其它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独特的功能:

(一) 活动参与的广泛性。

广场文化活动规模一般都比较大, 它打破了单纯地域、单位、小团体的限制。能够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吸收数以万计的群众参与, 最具体现群众文化生活的优势。

(二) 活动组织的认可性。

广场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即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也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 广场文化活动最能体现政府行为, 从而相应保证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广场文化活动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取决于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而且, 对成功的广场文化活动也使得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 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作用也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三) 广场文化的深远性。

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参加人多, 演出节目质量一般相对较高, 再加上新闻媒介传播, 使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广场文化的走向

广场文化要想保持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 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扶植、支持和参与。同时也要加强组织管理, 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 加强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

有些文化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有组织进行的, 也有一些群众自发的。除了自娱自乐, 难免鱼目混珠, 这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些人借搞文化活动为名, 搞一些封建迷信的宣传和文化品位低级的活动, 或不分地点、时间随便设置卡拉OK演唱、摆摊设赌、噪音很大, 严重扰民, 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加强组织和管理。

(二) 广场文化要不断创新。

文化活动要不断吸收外地的特色文化, 使高雅文化和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文化需求, 各城区要探索有本区特色的广场文化, 使文化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 要增强超前意识和服务意识。

宣传文化部门要增强超前意识, 要坚持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 但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同时, 也要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广场文化活动 篇9

关键词:定性方法,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广场舞,广场,噪音

广场舞是现在中老年人钟爱的一项休闲运动, 可以放松身心。但广场舞的群体越来越庞大, 需要的场地越来越多, 舞曲的音量越来越大, 噪声给其他民众造成不良影响, 扰乱了学习休息时间和安静的工作休息环境。本文通过定性方法了解并解决广场舞噪音的问题。

一、艺术学方法论之定性方法

定性法则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作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 它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 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通过实地研究法可以更好总结出适合广场舞民活动交流的场所并且解决噪音问题。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方法, 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二、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噪音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通过查阅文献得到了关于噪音的信息和解决方法。噪声是超过六十分贝的声音, 在此时这个背景声下人们的交谈时很费力, 很难正常的交流, 只能高声的短暂交流或是在靠近在耳边对话。有的文献把噪音定义为强烈的影响人的心理反应, 引人焦虑, 各种不适也被称为噪音就算是优美的音乐。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现代城市生活中, 噪声早就是作为严重问题被人们拉上社会舞台。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噪音的强度远不及某些灾变事件, 但人们无法长期在这个环境中。普遍的噪声问题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危害。

交通噪音、施工噪音、生活噪音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汇总面临的问题, 合理的绿化和植物配置、建筑环境的全面设计、隔离墙、完善的噪声检测装置、建筑的造型材质和沿街墙体的材料都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一般的办法措施分为四个:第一个是进行必要的噪音防护设计;第二个是尽可能的减少噪音源;第三个有效的阻止噪音的传播;第四个是针对个人的防护措施。总而言之就是远离噪音, 减少噪音, 让环境更加让人舒适的生活, 要以人为本。

三、通过实地研究了解广场舞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于2014年九月和十二月在株洲的几个社区周边做了实地考察, 通过亲身感受了解广场舞的魅力, 同时也感受到了广场舞带来的问题。总结现场考察发现:一是广场舞的群体庞大, 以至于舞曲播放声音需要调大, 噪音的声源需要控制;二是广场过于空旷, 少了减少声源的传播的障碍物, 需要在广场建造植物水源等, 达到吸音效果;三是广场与居民楼中间间距太近, 没有过渡区, 需要加大两者间的间距;四是设备配置过于简陋, 没有吸音设备;五是占用很多不适于活动的区域, 如消防通道、人行道、停车场等。

四、设计广场解决广场舞噪音的扰民问题

(一) 科学选址

用增加距离的方式方法隔离声源和受声点, 是降低噪声有效方案, 距离声源越远越好。首先将在住宅区边角设广场, 最好是处于住宅区的逆风区域, 声音的传播还是通过空气, 流动空气逆向也能减小广场舞曲的分贝。同时舞池近于马路, 与居民区相隔20米左右, 其中间隔多种茂盛乔木, 不仅能减少广场舞曲的噪音, 还能减少马路上的噪音。

(二) 改造广场造型

通过广场舞池的造型减少噪音的传播。声波与光波一样, 可以被引开, 被散射掉的, 或者在受声点用粗糙的, 有沟槽或有凸出物的挡板, 使声波分射。可以建造下沉空间的舞池, 使舞曲声音在这个空间反射声波, 这样既可以减弱舞曲分贝, 还可以使舞曲声音在这个空间扩大, 可以不用调大声音就能使广场舞民更好的听到舞曲的节奏, 一举两得。

(三) 从植被配置上减弱噪音

通过植被的合理配置, 不仅可以阻挡住噪声的传播还可以吸收余声。浓密的种植屏障, 仔细的布置, 可以巧妙的形成高效的吸声物和遮声屏障。植物的消声作用是声波在树林中传播时, 经树叶树枝的反射和折射, 消耗掉一部分能量, 从而降低了噪声。在种植上多配置这类型的乔木和灌木, 多层次的合理配置。主要是忍冬植物, 常春藤或常绿灌木, 为了四季有景赏也需要点缀一些季节性的植被。

(四) 从水景配置上削弱噪音

水景的配置也是为了水面能吸收少量的广场舞曲的声音, 从传播中减弱噪音。水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物质, 在一定的深度中能阻隔, 反射, 吸收一定的光, 热, 声等。所以在舞池和靠近住宅区的入口都设有水池景观小品, 可以观赏停留的同时减弱广场舞曲的声音, 尽量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影响。

(五) 改变铺装材质

据调查比较不同的材质铺装对环境好坏是有影响的, 对于中等粗糙程度的沥青混凝土, 还有木质地板, 粗糙砂砾路面铺装和原生态的土堆路面都是可以削弱噪音的传播。整体的广场铺装将采用木质的铺装、碎石小道铺装、草皮软植被和混凝土与大理石饰面等方式, 这样的铺装不但可以丰富整个空间地面层次, 还可以从不同层次吸收部分噪音。

(六) 增加消音设备

一般的广场是没有消音设备, 因为是为广场舞民设计的广场, 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广场舞曲的消音这个功能, 在不影响其他人休息的、工作、学习的前提下愉悦的进行这个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在通过高速公路的消音设备上得到启发, 可以将这个种装置应用到广场舞池, 可以用来遮风挡雨, 消音, 照明等用作。已经有设计师设计了一款装置通过利用噪声转化成电能的功能, 这样不仅可以照明夜间的广场舞区, 更能很大的程度减小噪声, 环保的同时也能给城市带来安静的氛围。

五、总结

在现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社会, 越来越注重人的感受, 设计将更加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主题更加的明确。通过定性方法分析, 更加了解设计对象的问题所在, 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广场舞的形成喜忧参, 如果能解决场地和噪音问题这还是一件好事。广场舞曲的噪音的形成是由于人的活动产生的, 造成一定环境声污染, 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人因工程学需要处理的。一个合适广场舞民的广场设计不但可以稍稍解决这个噪音的矛盾, 还能持续给中老年人们一个舒适的集体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乐章, 陈璇风, 笑天.费孝通实地研究方法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00.

[2]唐瑶.基于人性化思想的城市休闲广场环境设计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1.

[3]倪小鹏.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实例和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对开展城乡广场文化活动的探讨 篇10

一、精心计划组织, 逐步打造广场文化活动的特色

广场文化根据不同领域文化环境和广场特点的不同, 可以体现出很多特色来, 但笔者认为, 其共性的, 最重要的特色应是民族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主导文化特色、现代文化特色、融合性文化特色等多种特色。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全新表现形式。因此, 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品位, 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 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开展和组织广场文化活动的时候, 要正确地引导和亲自参与其中, 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把广场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让我们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要有意识地组织当地群众把广场舞、健身舞、大秧歌、二人转及乐器等多种形式的精彩节目搬到广场演出, 既宣传了自己, 扩大了影响, 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 增添了我县文化的氛围, 同时也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二、开展广场文化,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

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各级文化部门对于转变职能, 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等等工作的紧迫性也逐渐加强。文化馆作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主力, 在这个时期应该深入社区、文化大院等地进行辅导, 从而培养出一批文艺骨干, 把更高水平的艺术形式传授给他们。既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 又活跃了群众文化的氛围, 展示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 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工作队伍的作风和水平。

三、抓契机与时俱进, 促进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

有特色才有发展, 有创新才有进步。几年来, 我县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实际过程中, 逐步走出了一条使广场文化向社会化、群众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的“新路”。强化统筹协调、扩大参与, 相关各部门要齐抓共管, 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广场文化建设的成熟模式。

四、社会力量资助与文化馆站扶持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求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愿望必然会越来越强烈。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代表, 必将成为群众文化需求的供应中心。广场文化是一种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文化, 具有很强的兼容和辐射功能。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可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 为广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足够的空间。各文化馆站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 把握服务方向, 端正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面向基层, 深入群众, 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此外,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打破“闭门造车”和“固步自封”的思想, 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团体的多方支持, 在全社会形成创办广场文化活动的新局面。

五、广场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大发展

广场文化不仅在城市广泛兴起, 而且在广大乡村也逐渐兴起。准确地说, 广场文化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同时为农民自办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如农村专业户、食杂店和乡镇企业等等为了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知名度, 想尽办法在自家门前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再如文化大院里面的大秧歌、健身舞、乐队、舞蹈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经常在广场演出, 形成了一道新农村文化活动的风景线。

广场文化活动至今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一种业余文化生活, 从它兴起的因素中, 看到它是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的, 从它的功能、意义和特点上看, 它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层面, 它已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因此, 我们不但要把广场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还要让广场文化成为激发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源动力, 成为展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个平台。

浅谈园林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篇11

[关键词]园林城市 文化广场 设计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體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综合上述,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论群众文化之社区广场文化 篇12

一、社区广场文化是新时期崭新的文化

社区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各个楼盘兴建的社区工作室、广阔的场地、公园等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时至今日, 社区广场文化从其形式、规模、内容等来看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如此, 我们今天的社区广场文化却仍然保留着其亲和力和兼容性以及自娱性等属性。同时, 时代也赋予了其新时代意义的文化样式。一是文化意识新。充分展示了创造性、竞争性、张扬性的时代文化特质。二是表现形式新。表现在突破行业和单位的局限, 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放弃单独的活动状态, 从个体走向群体;走出文化部门单独作战的舞台,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作的大格局, 促成大规模的社区文化活动。三是活动内容新。根据社会文化新亮点, 群众兴趣爱好和特色地方文化进行多样性选择, 做到独树一帜、反响强烈, 把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特色文化结合起来, 同时把社区广场融合进来, 形成社区文化广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社会广场文化的内容

社区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 以专业文化为引导,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时代在发展, 时代精神在变换, 社区广场文化亦会随之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经济落后, 仅局限于集会、庆典等广场活动。时至今日, 由于改革开放, 物质文明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特别是群众自发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社区广场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超越了广场文化的作用, 是以前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社区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其内容和样式是丰富多样的, 它既可以有业余、通俗、普及艺术, 又可以有专业、高雅、精品艺术;既可以有传统和现代的舞台演出, 也可以有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的社区广场群众表演。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同时, 社区广场文化的开展, 使社区文化与企业互动互补, 紧密结合, 共创效益, 而且还可通过发挥社区广场文化的涵盖力和辐射力, 宣传地方产品, 提高文化含量, 塑造全新的企业形象。

三、社区广场文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宽裕, 社区广场文化已成为我国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社区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 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它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 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社区广场文化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其主要特点为:

1、自娱性。

社区广场文化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自娱性。在这个舞台上, 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 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的各种文化活动, 集歌舞、娱乐等各类节目为一体, 融吹拉弹唱多种形式于一炉, 人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得其乐, 愉悦身心。

2、时代性。

社区广场文化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对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 这无疑是对封建迷信和低俗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抵制和否定。社区广场文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以其昂扬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 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亲和性。

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是开放性的。表演者和观众可为同一群体, 同时又有近距离的接触和互动, 从而产生很大的亲和力。

4、兼容性。

社区广场是没有围墙的大舞台。参与社区广场文化的社会成员, 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欢聚在社区广场。人们在这里既可以是欣赏者, 也可以是表演者, 在这里没有身份, 地位的差别, 人们可以轻松自在, 无拘无束, 自由流动, 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 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尽情展现自我。而且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集市文化、节日文化等都可融入社区广场文化, 成为大家所共有的精神乐园。

综上所述, 社区广场文化以其独有的形式、内容和特点, 显示着社区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认真研究社区广场文化, 正确引导社区广场文化, 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文化“七进”, 充分发挥社区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 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十七大以来, 群众文化建设被纳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只有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社区广场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同时, 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也汇集于此, 其承载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承载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审美的需求, 参与和选择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和组织化和技术化, 劳动过程的自动化和人类管理系统化的加强, 人们对于接触、亲密、归属的渴望日益强烈, 社区广场文化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 消除人们的孤独与疏离。因此, 社区广场文化活动对于维系社会团结与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参与社区广场文化活动, 走出了封闭的独门独户, 感受到松弛和自由的空气, 增加了社会接触, 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社区广场文化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

上一篇:嘉兴学院下一篇:简历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