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学院

2024-10-05

嘉兴学院(共12篇)

嘉兴学院 篇1

一、现状分析

(一) 国内现状

1.大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没有了父母的束缚, 以为走进大学校园就万事大吉, 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理想间歇期”的出现。于是开始吃喝玩乐, 得过且过, 对现在不知所措, 对未来很迷茫, 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动力。另外没有调整好心态, 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 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高校难解决“问题行为”。大多数教师同意将“妨碍教学—学习过程的行为”作为对“问题行为”的解释。问题行为的学生极大的打击了教师自身的授课积极性, 因此出现传统的讲授法, 整堂课都是老师在传授知识, 学生的自主性没有体现出来, 也反而给学生更多开小差的机会和理由。学校虽然采取了学风督查、优良学风班评比等各种手段来推动学风建设, 但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3.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课堂行为。“金钱万能, 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加之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渗透。大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转向更加注重现实, 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相对注重个人利益, 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相对注重眼前利益。比如, 学生在专业课、实用性强的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比在基础课所表现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多。

(二) 国外现状

1.强调学习课程的态度、兴趣和愿望。国外的教学评价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反应,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绪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选择的课程, 课堂行为问题会大大减少。

2.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美国著名大学教学理念的精华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创造的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到见解的开拓型人才。这一目标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中都呈现得非常清楚。对教师的规范能够反作用于学生, 进而更好地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独立和创造性。

(三) 国内外现状对比差异

1.我国的课堂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不大, 往往都是教师在讲而学生在听, 缺少去主动思考, 和与他人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创造意识, 加上课堂人数过多、教学资源不断稀释, 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断减少, 所以很难让中国的大学成为创造最多价值的地方。

2.国内学生学习课程的态度、兴趣和愿望并不是很强烈。每个人对课堂需求的不同, 而且国内限定了必修和选修科目之后, 让学生对某些功课更加反感, “问题行为”层出不穷。相反, 教师也很难把握到所有学生的课堂需求, 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二、调查方案

(一) 调查意义

1.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并且能给学生和教师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 达到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2. 究竟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大学课堂的吸引力, 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大学教育最终能达到育人目的, 是我们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目的。

(二) 调查实施

1.前期查找相关资料, 全面了解大学生课堂行为及影响因素并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老师和学生进行询问, 随后拟定合理的问卷。

2. 中期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的课堂进行走访调查, 之后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老师和学生发放问卷, 而且约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部分师生。

3.后期在整理相关资料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三) 调查结果

通过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的学生发放网络、纸质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05 份。其中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4、42、107、22 份;男生93 人、女生112 人。涉及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所有系部, 各个专业, 学生成绩分布在不同的层次。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结果分析

(一) 学生课堂行为多样

以“上课一般做什么?”这一问题为例, 我们通过统计可以得到如下数据:①上课玩手机的人数占总人数86.83%;②和同学闲聊人数占总人数60%;③发呆人数占总人数59.02%;④写作业人数占总人数58.54%;⑤看其他科目书籍人数占总人数45.37%;⑥吃零食占总人数20.98%。

1.除了正常的听课之外, 玩手机成为影响课堂行为的第一大“杀手”。网络的迅速发展, 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 但是学生抵制不住诱惑,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络上, 玩手机这一课堂问题行为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授课进程。

2.和同学闲聊、发呆行为问题严重, 在课堂上不知道做什么, 又或者说是不清楚上课应该做什么是根结所在。大学之前有升学的压力, 而在大学, 就业的压力并不像升学压力一样让人喘不过气。

3.还有一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写作业, 相比较玩手机、闲聊甚至是睡觉的学生来说, 这部分的学生还算是“认真”。但是这种“认真”也是一种“问题行为”, 把大学学习等同于高中的完成作业, 还有一部分人是在应付作业。大学课堂应该是激发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地方, 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录、记忆与重复。

(二) 专业知识不了解影响课堂行为

“你为什么不参与课堂?”这一问题能够反映出影响课堂行为的因素, 在205 份问卷中, 统计得出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透彻, 提不出系统的观点占67.32%;②别人都不回答问题, 随大流占41.95%;③ 课程没有吸引力, 没有兴趣参加占40.49%;④担心自己的发言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占29.76%;⑤老师眼里只有好学生, 自己没有兴趣占16.1%。

1. 在本次调查中有67.32%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透彻, 提不出系统的观点, 是不参与课堂的主要原因。因为高中部分知识没有掌握牢固, 大学基础课又不重视, 所以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表现出来的不自信, 或者说没有批判的思维和能力成为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2.随大流的心态在大学里是比较常见的, 对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行为的理解存在误区, 存在从众心理, 错误地把在课上的提问、回答以及和老师同学的讨论交流理解为“抛头露面”、“高调学习”。

3.也有少部分人觉得课堂没有吸引力, 在高校课堂一再扩充的前提下, 师生交流不断减少。老师只能选择传统的授课方法, 而且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除了上课偶尔的几次交流之外, 课后基本上看不到任课老师。对一门课程或者说一个老师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自然不会有吸引力。

(三) 课堂规模影响听课时长

1.一节课45 分钟, 能够保持20~30 分钟的有效听课时间就基本能够保证上课知识点和基本思想的了解和掌握。觉得课堂规模不会对听课时长有影响时只有27.27%的人有20~30 分钟的有效听课时长, 而觉得课堂规模对有效时长有影响的就达到了39.57%。可见, 课堂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听课有效时长。

2.在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大学课堂的有效听课时长明显不足, 尽管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40 分钟以上, 但是出于10~20 分钟有效时间的同学过多, 提高这一部分同学的有效时长最关键的是缩小课堂规模。而对于30~40 分钟这一部分同学来说, 课堂规模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即使是大班教学, 想要和老师交流也总会有机会, 也能够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对策研究

(一) 学生提高自制力、提高忧患意识

1.上课控制课堂行为。网络的诱惑是无限的, 但是自制力的提高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 例如玩手机, 上课早退等现象。

2.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零散性, 如果能够把零碎的时间用来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或者说进行专业社会实践, 不仅高效利用了时间, 而且也能够更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3.明确目标, 提高忧患意识。学生应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认识自己的理想, 给自己定下目标, 增加学习动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而且还能有效解决课堂行为的实际问题。

(二) 老师了解学生需求, 改进上课方式

1.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真实需求, 并努力满足学生已有的学习需求。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及时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科学、客观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材改革,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2.改进上课方式, 不应只照本宣读。在课堂教学中, 着重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丰富性、表现性、参与性,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而自觉自愿地参加课堂活动。

(三) 学校更新制度和课程体系

1.小班制制度下控制每节课时长。每个班人数不应超过老师讲课的辐射范围, 超过范围, 老师就会顾不及那么多学生, 产生漏洞。学校上课时间应该有所调整。经调查, 正常人吸收课堂知识的最长时间为45分钟左右, 但是大学每节课100 分钟, 完全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

2.需依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课程, 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学校由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培养逐渐转变到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的发展, 课程内容更加人文性、开放性和现实性, 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平衡性。

嘉兴学院 篇2

活动背景

由于第六任团学全面改革下,团委开展内部特色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老干事们聊聊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各个团新老干事以及新干事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为以后各团各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活动目的1、增加各团的交流、沟通,为以后的工作交接打下基础;

2、增加部门新干事之间的交流与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为今后的工作上的配合增加默契;

3、由于前段时间部门工作比较频繁、忙碌,因此聚餐可以缓解我们的疲劳和让部门干事找个地点休闲、谈心、聊聊天之类的。

活动时间

2012年4月14日,周六

活动地点

烧烤:城南公园购买物品:文昌路菜场

活动流程

1.2.3.4.5.参加人员集合 抽签分组(组长由抽签产生)按小组活动 开始烧烤 打扫卫生

前期准备

1.确定人数

2.确定场地

3.联系烧烤架

活动当天事项

1.早晨8:30在东门集合,准备抽签事宜

2.抽签分组后,各组自行分配人员,进行采购,生火

3.分配结束后,每组发放一定经费,要求购买本组成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食材,以较少的钱买较多的东西。每组有策划组成员跟踪拍摄。

4.生火的组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先行到达城南公园,开始生火准备。

5.两组成员汇合后,开始烧烤。

6.结束后,全体同学打扫卫生,留下整洁的环境。

奖励

以到达城南公园先后确立一二三名,各有不同的奖励。

第一名奖励西瓜一个

第二名奖励菠萝两个

第三名奖励小番茄两斤

结语

本次活动,本着轻松自由的原则,聚餐的同时也要求大家自己动手,兼素质拓展与聚餐双效功能,希望本次的活动能够让大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得到放松,缓解前段时间忙碌工作中的情绪。

嘉兴学院 篇3

【摘 要】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嘉兴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索适合我院学生的学习策略,并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学习策略 关系

一、引言

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对“善学者”所使用的策略分析[1]。后来的学者也不断从新的维度研究学习策略。

成功的学习者是那些针对不同的习得任务和环境灵活采取恰当策略的人。而今,我们还不清楚哪些策略对哪些习得任务和环境更适合,这应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2]。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旨在调查嘉兴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尝试探讨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策略,以促进其语言学习。

二、研究设计

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学习策略情况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TEM-4是目前衡量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的权威性测试,考试的分数具有探讨意义。课题组将研究对象设为嘉兴学院参加了TEM-4的英语专业学生,并参阅程晓堂、郑敏的学习策略问卷和略作改编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并完成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习策略的差异

根据分析,全体学生各类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为情感策略3.28分,认知策略3.13分,元认知策略3.01分,交际策略2.99分,平均3.01分。

第一,情感策略的得分最高。虽然在教学理论中存在长期重知轻情的现象,但此次问卷数据仍表明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能有效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第二,交际策略的得分最低。中国学生大多数是视觉型学习者,书本和黑板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很少利用交际策略,忽略实战练习以及在交际中习得语言。第三,各策略得分和平均分均属于使用情况一般,可能是因为学习者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此可见,嘉兴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总体水平一般,随意性强。虽然认知、元认知、情感策略的使用水平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但学生未在纯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所以要提高交际策略的使用水平仍有困难。

(二)学习策略与专四成绩的关系

王奇民等认为,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对语言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3]。

根据数据分析,70-80分的各种策略平均分为3.40分,而60-70分和60分以下分别只有3.02分和3.03分。

由此看出,第一,“情感是维持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出现障碍必然导致学习的停滞”[4]。高分段的学生情感策略分数相对较高,源于适当的焦虑或者说是很强的学习动机;但是对于低分组的学生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他们一旦失败,便可能产生语言学习的焦虑。第二,元认知策略对学习有积极影响。除了60-70分段的学生,元认知策略分数普遍是最低的,说明学生缺乏利用元认知策略改进自身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减少学习负担和学习困难的意识。第三,在专四考试中,高分组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学生,原因可能是高分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坚持实施和巩固自己设计的策略训练,最终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总体水平。

(三)学习策略与生源地的关系

由数据分析可看出,沿海和内地学生学习策略平均分分别为3.10分和3.11分,并未发现不同生源地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明显差异,在不同种类的学习策略中差别不大。或许是因为随着国家发展,内地和沿海的英语教学资源配置和英语教学发展状况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当然,我们的样本选取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同生源地学生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差异情况仍需进一步调查。

四、结论

学生要学会反省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学生要学会按照自身的学习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最终确定的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学生在利用这些学习策略时,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不停地更换,甚至把别人的学习策略机械照搬。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影响情感的因素有中学的英语学习体验、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等[5],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努力克服焦虑等心理问题。交际策略是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英语专业学生要注意在真实交际中培养有效的交际策略。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刘润清提出的“学习策略虽然对学习有影响,但对学习成绩不起决定性作用”[6],所以在学习中不应过分夸大学习策略的作用。王丽非的研究结果已佐证了增强学习者的策略意识有利于英语习得,但不可过度强调[7]。

【参考文献】

[1]Rubin, J.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TESOL Quarterly, 1975, 9 (1).

[2]肖德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奇民,王鍵.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04).

[4]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06):8-12.

[5]戴中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1(03).

[6]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方正为人勤慎治学——嘉兴学院 篇4

嘉兴学院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由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 实行“省市共建共管, 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14年, 此后百年间数易校址, 相继在宁波鄞县、杭州建德办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迁址浙江嘉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管理体制几度调整, 曾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 1998年划归浙江省管理, 2000年与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嘉兴学院。此后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和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等四校相继并入。

学校办学所在地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江南文化发源地,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 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 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朱经武教授受聘学校名誉院长。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000余人 (不含独立学院) , 成教在册学生1.3万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 正高职称教师124人,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0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 省“千人计划” (海鸥计划) 1人, 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 浙江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4名;省重点创新团队2个, 省级教学团队4个, 省级教学名师5人。

学校下设16个教学单位, 1个直属科研机构;设有52个本科专业, 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 省级重点 (建设) 专业10个, 省优势专业2个, 省新兴特色专业6个, 省级重点学科8个。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是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 学校也是浙江省高校党员干部教师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

学校现有越秀、梁林和平湖3个校区, 校园面积1800亩, 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全省高校文明校园、浙江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等9个校级实验中心, 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嘉兴市重点实验室5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亿元, 图书馆藏书160万册, 电子图书120余万册。《嘉兴学院学报》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学报, “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学校与美、英、德、日、韩、丹麦等国2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派遣交换生等合作, 每年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学校每年接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近百名, 每年向韩国关东大学、台湾静宜大学、中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选派交换生。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常州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每年在校培养研究生8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 (市、自治区) 招生, 经济学、会计学、临床医学专业进入浙江省第一批本科招生, 省内外录取分数线持续提高,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5%左右。

学校为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学校“红船先锋营”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省身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好影响。学校学子先后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三届“浙江骄傲”、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杰出志愿者、浙江省第一届感动校园人物、嘉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嘉兴学院 篇5

2012年12月31日

2012年是材纺学院全面推进和落实学校、学院“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攻坚之年。学院以“创先争优”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抓手,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学院党政班子与全院教职员工齐心协力,以“大力提升教学水平、努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重点突破学科建设目标”为工作主线,积极推动学院各项工作,为实现材纺学院不断跨越发展积蓄力量。对照年初计划,现将一年来材纺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2012年材纺学院基本情况综述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目前有纺织与轻化工程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两个基层学科组织,材料与轻纺实验中心,四个本科专业: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在校本科生1007人,30个班级。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10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28.57%;副教授11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31.43%;博士24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68.57%。###教授荣获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称号,###老师荣获嘉兴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老师荣获嘉兴学院青年教师讲课优胜者称号,##、###、###、###等四位老师被评为嘉兴学院2012优秀实习(设计)指导教师。###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纺织101获校级标兵班级。

学院拥有“纺织工程”省级重点学科,“高效节能短流程纺织先进加工技术”省级重点创新团队,“纺织科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2个嘉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新型纱线材料成形及其复合加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纺织服装加工技术”嘉兴市重点实验室和5个二级实验室。

2012年获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重点创新团队自主立项项目6项,市厅级以上项目6项,到校科研经费达491.45万元,首次获得一项5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38篇,SCI收录分区一区的高水平论文2篇,出版教材1部;各种科研获奖4个,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嘉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2012年面向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新增设了6项企业奖学金共40名学生获奖学金,获得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考研录取率达18.1%,列全校各专业前茅,并荣获2012年嘉兴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努力践行“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训和构建“求真务实、和谐共赢、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学院文化

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

材纺学院作为一个新学院和快速发展的学院,在制度设计上,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保障学院的管理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能有效有效运行;在干部的选拔方面,选拔、培养了若干名懂策划、会组织、能带头苦干的基层负责人;在制度方面,今年新起草建立了16项管理制度,构建了一个包含人、财、物及学院运行等方面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2.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坚持“以师生为本”和“三全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学院管理团队的综合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坚持“保常规、促规范、强服务、抓重点”的工作思路,积极做好师生的各项服务工作。以院办、教学办、学工办为主体连续实施三届的“新生服务月”活动,为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起了明显成效。行政党支部以“新生服务月”活动为载体的党支部创新活动荣获嘉兴学院支部建设创新活动优秀奖,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具有较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材纺学院门户网站,创建了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中心网站、“高效节能短流程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网站、嘉兴市纺织工程学会等网站,以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师生的质量。

3.抓教职工思想建设。以“创先争优”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积极推动教职工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教育工作。创新理论学习模式,以“学习十八大精神,省自我教育,创时势先进”为主题,与建工学院党员之家举行第二届“反哺教育”宣讲会。本共举行2次形势政策专题辅导会,开展了2次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开展3次全院范围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召开了18次全院教师例会,组织全体党员外出参观学习一次。通过学习、研讨、参观等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践行“方正为人、勤慎治学”校训,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激励”的同事伙伴关系,并逐步在材纺学院形成“求真务实、和谐共赢、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4.抓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风廉政的思想教育,分院理论中心组每学期进行4-5次理论学习,都会专门抽出1次做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的专题学习,在思想上构筑坚强的拒腐防变防线。加强对学院内部的廉政风险排查及防范工作,重点进行制度建设和梳理,专门制作了《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文件制度汇编》,《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简明手册》,《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管理与规章制度汇编》,《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实验室管理与规章制度汇编》。积极探索用制度强化对党风廉政重点岗位的监控和约束,逐步形成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全院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

5.重视青年教职工的成长和对困难教职工的关怀。为了尽快实现学院内部的和谐稳定,学院党政高度重视学院的和谐文化建设,以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家庭为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打造两大工程。

⑴ 送温暖工程:党总支通过对生育、结婚、生病的教职工,党政领导都亲自看望和慰问,关心他们如何融入到嘉兴学院材纺学院这个团队。今年,共通过工会送出慰问达十余次,看望生小孩的教职工或家属6次,看望生病5次。这些慰问活动的开展,确确实实带给教职工以温暖和关怀,为学院良好氛围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学院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⑵ 共成长工程:党总支通过将创先争优工作的开展与服务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打造我院的“共成长工程”。对青年教职工主动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的设计,对业务、科研、教学加强指导,为此还专门开展了“服务新教师成长”系列活动,针对近几年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为对象开展,这些年轻教师通常存在教学基本功还不过硬、与企业对接经验不足 的特点,通过“服务新教师成长”系列活动的开展,举办第三届青年教师演讲比赛、青年教师钢笔字和粉笔字比赛、青年教师下企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实现青年教师练口才、展风采、秀文采的目的。

三、精心构建“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完善教学基本建设,突出教学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

2012年,我院按照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取胜,开放办学”主战略,围绕育人中心和质量主线,继续完善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突出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凝练办学特色,确保了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一年来,学院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努力强化教学管理,浓厚学术氛围。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重视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常规教学管理

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学秘书、相关研究所所长、专业建设负责人等各级教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出台了《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排课规则》、《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基本文件规范化条例》、《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专业与课程群负责人制实施办法(试行)》、《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关于聘请客座教授、顾问教授的暂行规定》、《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修订了教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办法等相关制度性文件,完成了《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管理文件与规章制度汇编》、《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中心管理文件及规章制度汇编》两本制度的汇编与编印工作。

加大了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实行教学检查制,依靠学院教学督导组,抓好学院日常教学秩序的检查监督工作。对教师、学生的上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包括备课、上课情况,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作业批改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认真落实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召开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意见及建议,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配合与协调,实现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教学质量。加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化管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倡导广大青年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教学的思想意识,做到了以优良的教风引领良好的学风建设。本在我院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全院教师以高度的主人翁思想和责任心克服困难,承担了全院1028学生(包括部分南湖学院学生)、115门课、69个教学班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高达375学时;组织学院全体学生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有952人取得了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颁发的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证书。

圆满完成了本学院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学院四个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短学期实习实训工作、2012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答辩、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启动,以及各类教学档案管理和试卷印刷工作;核算完成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了教师本的工作业绩。##、###、###、###等四位老师被评为嘉兴学院2012优秀实习(设计)指导教师;王亮、邵晶晶、陈林爱等三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嘉兴学院2012优秀毕业

论文(设计)。

2.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认真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扎实做好学院现有专业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项目;动员学院全体教师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互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研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嘉兴学院BB网络教学平台,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效;寻求与地方行业企业、平台联合培养学生合作机会,面向地方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纺织工程成功入选嘉兴学院首批校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创新试点专业。

大力支持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教材、课件等基本建设,积极引导教师从事教改项目研究,培育、积累教学成果;抓好已立项的省级精品课程《纺纱学》、校级精品课程《纺织导论》、《纺织服装材料学》、《织造学》等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的实施与结项工作;积极组织申报教学优秀奖、教坛新秀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在点上形成教学改革亮点与特色。本承担、参与并完成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2项:分别是基于CDIO模式的纺织服装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承担校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分别是轻化工程专业(皮革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纺织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承担完成校级一般教改项目5项,分别是《后整理对织物服用性能影响研究》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高分子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研究、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非织造布生产技术》课程双语教材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CDIO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两个项目分获嘉兴学院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易洪雷老师荣获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称号,兰平老师荣获嘉兴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杨树老师荣获嘉兴学院青年教师讲课优胜者称号。

3.稳步推进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学生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与评价模式,逐步改革学生素质综合评定及学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质量标准及学生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组织完成了新教师的上岗培训,编印了《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简明手册》。利用全院例会与研究所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嘉兴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综合考核办法》、《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基本文件规范化条例》、《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强校、院、研究所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新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为配合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完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聘用。加强学

院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逐步规范各研究所的教学、教研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学院教学督导在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以及听课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学期累计听课60余门次,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

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嘉兴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修订工作为契机,认真落实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创新实践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继续大力争取财政资金投入,抓紧完成已立项实验室建设项目;深度推进实验室对外开放,提高了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完成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皮革、染整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非织造材料实验室(一期)、“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论证、实施与招标工作,以及2013“非织造材料实验室(二期)”、“纤维改性与新型纺纱加工技术实验室”的立项申报工作。

积极开展了材料与轻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以及嘉兴学院2012开放性实验的立项、启动和验收工作。组织召开了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中心立项建设项目交流会;启动了示范中心课程教材、实验教材编写和实验指导书修订工作;初步完成了学院四个专业相关主干课程实验课程课件、实验录像资料、教学资源库,以及材料与轻纺实验中心网站的建设工作;完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等制度建设,加强学院教学督导和日常检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特别是实验人员的教学质量和实验室日常管理质量,提高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完成了短学期实践教学工作,积极探索以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为基础,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以创新型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竞赛和奖励为推动力,努力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运行机制。完成了开放性实验的立项、启动与结项工作。鼓励并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科技创新与各类学科竞赛,本共有17项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以及嘉兴学院SRT项目(12项)立项,并在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的突破。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有2项分获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美丽家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二等奖,有1项获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启动并完成了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首届纺织品设计大赛”,有10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学院在整合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与省内优秀骨干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新增嘉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浙江明新旭腾皮业有限公司等6个校外实训基地,确定了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为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并联合申报了嘉兴学院-春江轻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都能够得到具体落实。科研反哺教学,设立了“春江轻纺奖学金”、“新澳纺织奖学金”、“神州毛纺奖学金”、“荣泰化工奖学金”、“新凤鸣奖学金”以及“汤普勒化工奖学金”等6项企业奖学金,提高了学生对相关专业与行业的认知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教学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立足学校及学院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组织完成了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十二五”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纺织工程专业“十二五”发展与建设规划、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十二五”发展与建设规划、轻化工程专业“十二五”发展与建设规划、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十二五”发展与建设规划,以及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中心“十二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召开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了东华大学郭建生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邵建中教授等校内外专家为我院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献计献策,圆满完成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修订工作,以及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2011版)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组织完成了轻化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评估工作,并获得“优秀”成绩。学院新增25门合格课程。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鉴定。完成了从学生评教、专家评教、教学常规检查、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的工作。

本,我院多位教师参加了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杨恩龙老师参编的《纳米技术与纳米纺织品》(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程凤侠老师参编的《皮革商品学》正式出版。

四、精心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继续坚持“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和质量

以贯彻学校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学院“教风、学风、作风”三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人性化服务和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以学工办为主体连续实施三届的“新生服务月”活动,为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起了明显成效。行政党支部以“新生服务月”活动为载体的党支部创新活动荣获嘉兴学院支部建设创新活动优秀奖,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加深入人心。

1.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风建设。举办了第一期学生干部培训班,团总支、学生会、学生党办学生干部,主要班委等近100人参加培训,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风进一步扭转。

2.加强学生寝室的管理。落实“一周一查”制度,给每个寝室配备了洁厕灵、洗衣粉和刷子。组织寝室文化节,营造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在全校寝室卫生检查评比中由原来的中等一跃成为全校第一,此后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其中A级寝室保持在35%左右,B级寝室保持在60%左右,C级保持在5%左右。

3.以考研、就业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党政高度重视,全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负责。在考研方面,与国内相关院校专业负责人加强联系为考研学生提供组织保障,加强考研指导为考研学生提供学习保障,关心学生心理调控及作息规律为考研学生提供生活保障。在就业方面,认真开展就业指导,积极与浙江省大中型企业加强联系,为用人企业开展了20余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平均为每个学生

提供了3.2个就业岗位进行选择,2012年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专业就业率均达100%,考研录取率达18.1%,列全校各专业前茅,学院也荣获了2012年嘉兴学院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4、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美丽家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的“嘉兴市绿水源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获特等奖及公开答辩最佳表现奖,“蓝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获二等奖。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浙江省化工设计大赛,请校内外专家专业辅导,有一个参赛队伍获得了第六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三等奖。

5.强化四级网络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为主体的“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设。今年成功处理了三起学生心理异常问题,并协助学校妥善处理了“4.6”伤害案件,维护了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6.完善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完成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工作,贫困生贷款材料准备工作。新设立“春江轻纺奖学金”、“新澳纺织奖学金”、“神州毛纺奖学金”、“荣泰化工奖学金”、“新凤鸣奖学金”、“汤普勒化工奖学金”共6项企业奖学金,设奖项40个,填补了材纺学院在这方面的空白。

五、扎实开展学科建设工作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外引内培,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聘请中科院院士田禾为我校名誉教授和“浙江省纱线材料成形与复合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从美国Drexe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理化所(北京)等机构引进教学、科研、管理人才7位,其中:教授(博士)1人、博士4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4人。攻读学位并获博士学位教师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人。多名教师通过访学、师从名师计划、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进入浙江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相关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2.实验室建设完成计划。本完成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皮革、染整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非织造材料实验室(一期)、“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论证、实施与招标工作,以及2013“非织造材料实验室(二期)”、“纤维改性与新型纺纱加工技术实验室”的立项申报工作。申报的“纱线材料成型与复合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入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培育)。3.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⑴到校科研经费继续增长。全年到校科研经费491.45万元,较去年增长21.78 %,其中新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创新团队自主立项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5项,并获得一项5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⑵高档次论文发表获得突破。全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2篇,SCI收录分区一区的高水平论文2篇。

⑶科学研究进一步取得成效。与桐昆集团合作的《一步法双收缩涤纶多异复合丝工艺及装

备》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毛衫产业优质高效低耗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嘉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2项。全年申请专利12项,获得授权专利6项。

⑷平台建设工作又有新突破。继2010年获得省级创新团队、2011年获得省级重点学科,今年申报的“纱线材料成形及复合加工技术实验室”被列为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已纳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轨道,2013年再进行现场考核的答辩后,即可直接成为省重点实验室,也是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一个突破。

六、努力营造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扩大学科影响力,打造办学软实力

1.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共同举办以“可持续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前沿动态” 为主题的“2012高分子材料与科学南湖论坛”。邀请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同济大学长江学者李新贵教授等相关专家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安排分院教授、博士举办系列讲座,全年共举行各类学术报告近30余场。与中科院化学所、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开展对口交流,推动材纺学院学科建设接轨国内外先进水平,推动教师融入学术核心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关系。

以省创新团队为载体,继续加深与桐昆集团、新风鸣集团、新澳集团、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浙江神州毛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兰宝毛纺有限公司、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汤普勒化工(德国)有限公司、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相关单位共同承担了4项省部级课题、6项横向课题,相关合作研究位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前沿,将为我校纺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相关办学成果受到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学院在各领域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嘉兴学院报对我院进行4次专题报道,嘉兴日报和嘉兴科技各进行了2次专版报道。

七、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的发展离学校总体要求还有差距,离学校领导的要求与期望还有差距,学院的内部管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期待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继续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实现我校第二步发展目标继续努力奋斗。

鲁讯美术学院2011学院奖回顾 篇6

最佳动画短片奖 (3D)

在上一期,我们的oohope鲁迅美术学院学院奖专栏中,为大家介绍了2011第二届鲁迅美术学院动画与媒体学院奖活动周的最佳视频短片奖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学院奖以及评委会特别奖的获奖信息。这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最佳动画短片奖(3D)的获奖信息。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三维动画设计的新观感、新思维。

郎月《守护》

《守护》作品介绍:

此短片以我的亲生经历为原型,讲述着女儿坐火车回老家看望重病的父亲,在医院发生的一幕幕,不禁悄然泪下,对比父亲没生病之前的生活状态,更是让女儿心痛不已。女儿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守护父亲,可是……

学院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柳森

《疯狂的蚊子》

《疯狂的蚊子》作品介绍:

疯狂的蚊子这部动画片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场景,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片段,给人会心一笑的感觉。本部动画片采用maya制作完成,场景自然不失华丽之感,室内匠心独运的摆设更为此动画片增加不少亮点,我希望能做出简单、有趣、能让人感到愉快的作品,这次我做到了。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王慧娟、王娟、邹妍、郎思波

《芊芊的世界》

作品介绍:

芊芊、西西、圆圆三个好伙伴生活在宁静的树林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芊芊滑滑梯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刮破了,芊芊伤心极了,西西和圆圆安慰着芊芊并把她送回家。回家后妈妈不但没有骂她,反而在妈妈的帮助下,将衣服缝好了,并加上了一个漂亮的口袋,又变成了一件更漂亮的新衣服……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杨澍《幻想》

作品介绍:

此三维动画短片中,分别应用了人的各种动势、孔明灯、光等意向化的元素来表现幻想这一主题。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特效效果,并结合意向化的元素和奇幻、具有想象力的视觉元素,来表现幻想的思维空间。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孟田甜

《MELTING》

作品介绍:

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这是一部反映环境生态问题的动画短片,本片通过描写无家可归的北极熊,以及在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来影射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即将导致的恶果。

本片的角色是一群极地动物,主人公是北极熊,作品的背景时代是不久的将来,全球变暖,北极已经融化殆尽,南北极动物到处漂泊,寻找自己的容身之所。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白晓峰《豹子头》

作品介绍:

《豹子头》是一部以四大名著《水浒传》截取改编的动画片。故事主要讲述主人公林冲上梁山的缘由。本片力求中国风似地的形象和色彩的设计,并且在镜头灯光和动作的调整投入大量精力所以除了风格和形象的设计,打斗场面也是本片的看点之一。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徐羚琪

《ALLEN AND PUPIL》

作品介绍:

一个外星人驾驶着飞船抵达地球,他盘旋在一所学校的上空。而此时此刻,一位男生正在教室里上课,由于课间的一个偶然事件,这位男生阴错阳差地与外星人产生了关联,他浑然不知地与外星人互动,直到事态发展到让人匪夷所思、让人惊叹的地步……

优秀奖

最佳动画短片奖(3D)

崔兴辉《NEXT》

作品介绍:

嘉兴学院 篇7

独立学院内涵发展之路———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篇

编者按:独立学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至今已有十余年, 由于它具有办学起点高、机制灵活、享有母体学校优质资源等优势, 其规模发展迅速, 目前规模达到万人的院校已不在少数。不过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仍有差距、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加之受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其快速发展已告一段落, 当前办学者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在与公办大学激烈、公平的竞争中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本期《聚焦》栏目特别推出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的十年办学经验, 以及它对内涵发展的思考, 以期给其他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些许启迪和参考。

嘉兴学院 篇8

但是, 汉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格局下, 外来文化正对汉字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次,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 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 键盘敲击日益代替了笔头书写, 其结果就是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不断下降。在信息的巨流中, 汉字在不断被解构, 规范化的问题日渐凸显。社会各界呼吁汉字规范化使用的呼声一直存在。重要的是近期两档针对现下电脑普及、手写汉字功能退化问题, 考察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知, 旨在体现汉字之美的汉字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的播出, 在国民中再次掀起了汉字热, 人们对于汉字书写的关注度陡然提升。“提笔忘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此, 身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我调查小组针对嘉兴学院在校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呈现现状, 发现原因, 并提出建议。

我们的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问卷调查, 旨在调查大学生“提笔忘字”的原因, 获得在校大学生对该现象的看法以及建议;二是听写调查, 通过听写掌握在校大学生汉字书写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于1988年1月制定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结合汉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听写调查卷的词语分为三个阶层, 第一阶层:常用词, 包括手表、安静、坦诚、文采、震撼、脉搏、慈祥、世态人情、绵里藏针、九州、计日程功、步步为营、名门望族、挖墙脚、共商国是;第二阶层:次常用词, 包括耿直、修葺、范畴、杜撰、决择、莫衷一是、嗤之以鼻、勘探、书声琅琅、集腋成裘;第三阶层:生僻词, 包括歃血为盟、草菅人命、卖官鬻爵、纵横捭阖、潸然泪下。

调查小组随机进入校选修课的课堂, 对与课的大学生进行听写调查。最终, 此次听写调查共收集171份调查卷。全校听写调查结果数据如下:第一阶中正确率为13.3% 的有1人, 40.0% 的2人, 46.7% 的3人, 53.3% 的3人, 60.0%的14人, 66.7% 的22人, 73.3% 的42人, 80.0% 的39人, 86.6% 的28人, 93.3% 的13人, 100.0% 的4人, 其余正确率下的人数均为0人;第二阶中正确率为0%的有1人, 10%的9人, 20% 的19人, 30% 的30人, 40% 的26人, 50% 的26人, 60%的21人, 70%的15人, 80%的15人, 90%的7人, 100%的2人;第三阶中正确率为0%, 20%, 40%, 60%, 80%, 100%的人数分别为29人, 72人, 46人, 19人, 5人和0人。

上述数据显示, 在同一阶层50%的正确率上下集中的人数较多, 呈现出一个中间圆大, 两头尖小的形势。但各自又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第一阶层是常用词, 相对简单些, 所以正确率比较高, 正确率在33.3% 以下的人数几乎为零。但是能全部写对的人也很少, 只有4个人, 人数主要集中在66.7%-86.6% 之间。第二阶的词汇相对第一阶的难度有所增加, 正确率也因此有所下降, 人数主要集中在30%-50% 之间。而最后一阶的难度最大, 正确率就更加低了, 人数集中在20%-40%之间。可以看出, 大家的书写能力都在中等程度, 能写出几乎全部词汇的人是微乎其微, 而只写对几个词汇的也大有人在。

听写调查数据显示, 很多人只能写出所听写词汇的50% 左右, 能上70% 的人却很少, 在30% 以下的也有不少人。数据明显偏低, 这说明人们的词汇积累量在萎缩, 书写能力不足。

调查小组还增设了文理对照组,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新生和机电专业大一新生进行了随机的听写调查, 意图找出文理分科对汉字书写的影响。此次分组调查, 文科类听写调查卷共收集了50份, 理科类42份。

通过对照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在听写人数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文理科类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别。总体上文科类的正确率高于理科类, 相同比例, 文科类正确率下的人数也微高于理工科类。文理科听写数据同样具有全校听写数据的特点。然而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各个阶层中, 正确率下的人数在同一阶层两端的数据体现。在第一阶层, 正确率为100% 的人数, 文科类有6人, 占总数的3/25, 理工科类在100% 这个正确率下, 却空无一人。而在正确率为46.7% 以下的人数, 文科类已经没有人涉足于此, 理工科类却有2人停脚在内。在第二阶层, 正确率为100% 的人数, 文科类有2人, 理工科类在100% 这个正确率下, 也没全对的人, 同一阶层, 正确率为46.7%以下的人数, 文科类也明显少于理工科类。第三阶层, 正确率为100% 的两者都为0人, 正确率在20%以下的人数, 文科类体现出他们的优势, 文科类人数占总数的16%, 理工科类占总数的28.6%。不同阶层, 正确率在66.7%—100%这阶段, 文科类的正确率下的人数都多于理工科类。正确率在40%以下的阶段, 文科类正确率下的人数也少于理工科类。

文理对照组体现出专业的不同对汉字书写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文科类比理工科类的汉字书写能力强, 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书写能力比较强。

在整个听写调查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有提笔忘字, 顿笔迟疑的感觉, 脑子里似乎有印象, 不是写不出来, 就是写错, 有时也就只能望“字”兴叹了。这也成为现代人中国人的通病——“忘写症”, 即汉字书写能力下降。大多数人在写常用字词时正确率比较高, 可是一些常用词在大家的面前, 也显得模糊。经常用字不区别, 错别字就较多。如同音异体字, “文采”中的“采”写成“彩”;九州中的“州”写成“洲”。有的习惯性地误写, 如“挖墙脚”中的“脚”写成“角”;“计日程功”中的“程”写成“成”。在生僻字的听写时, 正确率非常的低, 大多数人能写一两个, 相当部分人都写不出来。有的写不出, 甚至用拼音代替。这些正反映出嘉兴学院大学生的字词积累量不足, 书写能力下降, 用词混乱的现象。

调查小组在自修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学生活动频繁的地方随机发放问卷, 并回收问卷, 分析得到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对汉字书写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 存在局限性。数据分析显示, 81.85% 的学生认为汉字书写能力就是书写正确、书写工整, 而汉字的应用得当以及笔顺的正确则不算在内。69.97% 的学生认为自己偶尔会提笔忘字, 认为自己汉字书写能力挺好的不足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在实际的听写调查中, 我们发现嘉兴学院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并非如此。听写中出现错字, 究其原因, 有的人认为是没有掌握字的结构和写法, 有的人认为是下笔时会有误写的情况, 有的人认为是汉语中近音的字词太多, 也有些人认为只要自己或别人能看懂就行。

造成汉字书写能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就外部因素而言, 近九成的受调查者偏向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 而六成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人们保护传统文化观念的薄弱, 39.93% 的人则认为是学校对书写教育忽视的结果, 也有超过30% 的人认为是由于英语、日语等外语的冲击造成的。在这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众普遍认为日益发展的科技产品使学生渐渐脱离书写是造成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传统文化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之日益薄弱也使得汉字书写出现危机。书写者自身的因素也对汉字书写产生重要的影响。70% 左右的学生认为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很可能影响汉字书写能力, 同时许多人认为所学的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心理因素、个人对文字的爱好等都会对汉字书写产生深刻的影响。当面对无法书写一个字的情况时, 大多数人会选择通过手机上的词典软件进行查找或是在百度中查找或是询问他人, 当然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正规的工具书中查找。

最近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在国内掀起“汉字热”。这也许正是社会与国家对汉字的关注度增强的表现。而同学们对这些有关汉字的节目有不同的看法, 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这是娱乐化的需要, 并没有做到对汉字的尊重;半数的受调查者认为这样的“汉字热”虽有助于汉字的生存, 但浮于表面, 不能深入内核;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这些是好节目, 有利于传播汉字, 激起人们的汉字情怀。对于“汉字热”的兴起, 有70.63% 的人认为源于汉字的独特魅力, 同时有62.38% 的人认为是电视节目的影响, 它使人们关注现实, 从而重视手写汉字。但是也有少数人对“汉字热”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汉字是优秀的, 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促进中国发展, 因此提高汉字书写能力, 规范汉字及汉字书写具有重大的意义。怎样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是现下许多人关心的焦点。从大的层面上来讲, 政府是必然需要考虑的一面。49.50%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关注, 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人们手写汉字, 提高全民汉字书写能力。其次, 学校作为传播文化、传播知识的关键场所, 对汉字的传承负有重大的责任。83.17% 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 开设汉字书写课程或兴趣班, 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意识。另外83.17% 的同学认为社会应该增强关注度, 形成正确书写汉字、规范使用汉字的良好社会风尚。

嘉兴学院 篇9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国家“十一五”计划中重点提出了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 指明其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类开放教育、在线视频等进行的如火如荼, 但仍然存在技术、教育上的融合问题[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2]。

实践表明, 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过程, 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和不受时空限制、优质资源多、使用便捷等优势, 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 而且是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成人教育信息化构成要素

推进终身教育, 势必成人教育要站在一个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新起点, 要用最新的、最高端的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来看构成教育信息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技术架构、平台、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及教学设计等。

2.1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实现网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一个科学、合理的技术架构对今后的发展和持续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平台

平台是网络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可以提供教学资源、支持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的管理。其具有基于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多种双向交流方式、满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业务管理等需要以及高可靠性、高易用性、高安全性特点[3]。

2.3 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它既包括静态的即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 也包括在交互过程中间形成的动态的学习内容, 后者往往是更重要的资源。

2.4 学习支持

网络学习是远程学习, 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 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宜得到解决, 对学习者的支持和对学习过程中的帮助是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早期的电子化学习模式由于缺少互动是无效的, 单方面的满堂灌教学或是仅仅将课堂讲述内容复制到网络上, 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经过实践证明, 网络教学中通过诸如导学、促学、督学等学习支持来帮助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手段。

2.5 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的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与校内教育都不同,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3 MOOC模式及开发设计

MOOC, 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国内称为“慕课”。MOOC是近几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MOOC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改革创新, 它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开发课程。与以往的在线视频相比, MOOC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极大的满足了众多学习者在线学习的需要[4]。

3.1 MOOC的特点

MOOC与以往的开放教育资源、视频公开课等不同的是, 它一经出现就吸引了众多的学习者,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数字 (网络) 化, 课堂翻转 (设计) 化;教师团队 (精英) 化, 学生大班 (规模) 化, 知识精细 (碎片) 化, 评价过程 (人本) 化。

3.2 适合MOOC建设的课程

适合MOOC建设的课程类型是有量大面广、可讲授讲解、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切分的课程, 而并不适合一些比如小众性质、强交互性和强实践性的课程, 在课程属性上偏重于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等;其授课形式可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现场教学、实验课、实践课、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

3.3 MOOC设计的结构框架

基于MOOC设计的结构框架包括课程纲要、课程模块、教学设计、课程资源。课程纲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等。课程模块包括由模块概要及相应模块构成的逻辑框架。教学设计是MOOC设计的元素与结构, 通过教学单元体现单元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单元教学要求、角色设计、重点难点、评价考核。课程资源是MOOC课程的内容及构成, 由教学视频、演示文稿、习题作业及试卷等基本资源和教材、课件、作品、案例、例题、指导、媒体素材等拓展资源构成。

3.4 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课程结构设计的要求包括课程概要 (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等) 应齐备、完整、详实;课程结构的搭建要与课程概要资源相关联, 所分配的学时数、采用的授课方式等应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相一致;课程模块结构完整、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知识点、技能点 (练习题、试题、模拟题) 的切分合理;建议课程结构分为两个层级 (章/节, 模块/单元等) , 教学单元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录像的切分程度, 与教学录像高度匹配等。

4 嘉兴学院成教学院基于MOOC模式下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形势, 嘉兴学院成教学院近几年开始着手进行“成教学院网络教育建设项目”, 根据网络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采用了“总体规划目标, 分阶段实施”的建设方式, 分别在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期间进行了分期建设。系统建设后的技术架构-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通过基于MOOC模式下的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项目研发, 将各种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深度对接, 搭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平台。

平台建设内容包括:视频课程管理与整合模块、慕课课程建设管理模块、教学管理与评估模块、学习平台管理模块等。系统可以实现功能指标如下:

1) 支持各类教学视频资源的收集、整理、上传、发布。支持整个课程创建、内容共享、学习过程跟踪和控制、在线测试和作业发布、交流互动、成绩评测和学习成果反馈教学流程, 实现资源保存、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2) 系统设计满足大规模用户使用、支持分布式部署, 能满足万人在线学习的性能要求。

3) 采用B/S结构, 基于J2EE架构, 页面采用Web2.0 AJAX开发, 不需要另行安装插件就可以支持IE9及以上版本、safari、火狐、chrom等浏览器。

4) 具有先进性、可移植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支持标准化多媒体课件。

5) 满足网络课程标准--SCORM标准。符合SCORM标准的课件只需上传至平台中即可使用, 实现与其他兄弟院校资源的共享和网络课程交流 (引进和输出) 。

6) 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7) 平台支持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纯网络教学、网络修学分等几种网络教学模式。

8) 平台具有视频、文档格式自动转换、码流自动转换的功能, 以适应不同的访问终端;所有文档资源自动转码成flash格式播放, 视频类资源系统自动转码为mp4、flv等多种格式。

9) 具有交流协作功能, 提供同步、异步的交流讨论工具, 使得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方便地共享信息、交流、讨论、协商, 从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10) 提供精确的学习进度监控信息, 实现学生再次登录平台时能从上次学习的结束点继续学习课程。可记录、查询用户登录及操作信息。

学院网络教育建设项目自从正式投入运行后, 课件资源库已累计了近二百门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院函授教育的模式, 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成人教育中学员学习在时空上的限制, 为学员个性化自主的学习创造条件, 为实现完全学分制奠定了基础。将函授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重要创新, 也是未来高校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5 结论

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基础支撑和前提条件, 不断探索和实践平台及其之上的网络课程和资源建设是现代大学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 尝试搭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平台, 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 提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途径[5],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形成一批有特色资源的网络课程, 体现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着力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目前MOOC课程建设浪潮方兴未艾, 引发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成人教育走向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 将其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进行建设将更具有探索价值。本文基于这一发展趋势, 结合信息化建设要素, 对MOOC课程模式及开发设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以嘉兴学院成教学院MOOC项目为例, 从组织实施和技术支持等实践层面探究基于MOOC模式下的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终身教育,MOOC,教育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袁松鹤, , 刘选.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R].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7-25.

[2]邹木春, 黄玉健.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功能[J].梧州学院学报, 2013-02-25.

[3]黄军荣.构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促进高校信息大平台建设[J].办公自动化, 2013-09-15.

[4]涂皓.在线教育改变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 2013-10-18.

嘉兴学院 篇10

1 现有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以嘉兴学院为例

工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展开方案策划、产品设计、模型制作、生产加工、营销推广等一系列与设计有关的产品安全生命周期工作。本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 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足,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壁垒, 需要不断优化。

1.1 嘉兴学院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产品设计理念基础, 同时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设计生产加工能力, 能够通过创新设计满足当下工业产品等生产的需求和改进。尤其是民营小微型企业发达的江浙一带, 工业设计也应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生产模式的转型发挥自身的作用。

嘉兴学院作为浙江省地方性本科院校, 紧紧围绕“服务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工业设计专业除了培养学生广泛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改革, 尤其是借助种类众多的设计大赛, 大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以“设计+技术”为向导, 以设计竞赛为载体, 达到培养“设计师+工程师”的目标。教学上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 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我校的工业设计教育, 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现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企业设计生产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嘉兴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与老牌专业 (如机械设计等) 相比, 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不够优化。从全国来看, 本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模式, 不同院校自成体系, 乱象丛生。嘉兴学院在参考众多全国著名院校本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 结合自身特点, 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优化, 通过几次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完善, 有了较大改进。但客观上还存在很多缺陷, 尤其是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的脱离是制约本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瓶颈。怎样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的设计演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改革实践, 发现依托学科竞赛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方式。

其次, 缺少一批具有较强设计实践能力和竞赛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由于各方面资源的限制, 学生接触实际设计项目的机会较少, 参与企业实际设计项目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但是设计实践就是实战演练, 是提高设计能力无法回避的过程, 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一角色的替代作用。

1.2 专业课程开课时间滞后

嘉兴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生源全部是理工科背景, 具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本专业的文理交叉特点, 学生在艺术素养和绘画技能上几乎没有基础。这也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 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设计基础课程, 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但是现行的培养模式没有达到课程的优化, 专业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设计概论、设计素描、三大构成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产品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些课程是进行综合设计的基础, 更是参加设计比赛的基础。应该尽可能的在前期学习中安排, 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 以及参加设计竞赛提供知识保障。

但是, 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大一只安排了设计概论、设计素描、平面构成专业基础课。甚至大二第一学期只有一门色彩构成专业基础课, 其它时间被全校平台课程所占满。通过多次学生座谈,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馈, 大一是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关键一年。刚走进大学课堂的学生, 怀揣着满腔的激情, 对专业充满了好奇, 如果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会让他们尽快了解专业的特点, 明确学习重点。否则就会出现大三的学生还不知道“工业设计专业是干什么”的尴尬现象, 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1.3 专业课教学模式单一

工业设计是一个紧跟时代的行业, 需要设计者敏锐捕捉市场需求, 运用设计知识, 以有形的设计形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不变的教学满足变化的需求显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传统设计教育的改革明显落后于设计需求的变化。嘉兴学院工业设计教育也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弊病, 以立体构成课程为例, 实训题目鲜有新的形式出现,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作业千篇一律,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 设计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纵观全国, 大多设计类专业也都在组织参加设计比赛, 但是组织形式和大赛效果差异很大, 例如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几年获得了众多知名大奖 (红星奖、IF设计大奖、Red Dot设计概念奖等) , 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2009年浙江省第一届工业设计大赛中也是斩获颇多, 2011年再次荣获国际红点设计11项大奖。但是, 同省大多数院校还是成绩平平, 没有更多建树。究其原因, 学校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相应的奖励制度和导向不同。

2.1 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种类

每年各种机构所举办的工业设计竞赛项目繁多, 层次不一。按照主办方的区别, 大致将国内工业设计竞赛归纳为三类:

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协会主办或联合主办的工业设计竞赛;如中国设计创新“红星奖”、“红棉奖”中国原创产品设计竞赛、“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等。此类型的竞赛规模较大, 水平也较高。由知名企业以各类形式举办的行业性设计竞赛, 如“华帝杯”全国工业设计竞赛、“三诺杯”中国工业设计竞赛等, 这类大赛相对具有一定的专业和针对性, 也是企业获取设计创意资源、发现设计人才的一条不错的途径。一些大专院校为了配合自身设计教育活动独立开展或与企业联手, 借助其他社会资源所举办的一些小规模设计竞赛。这类竞赛, 作为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通过一定的奖励也调动了学生对设计学习的积极性。

除以上介绍的三类设计竞赛, 还必须提到的是, 具有悠久历史和权威的国际级设计竞赛, 如成立于1954年的德国“IF设计大奖”、于1955年开始的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 (RedDot) 以及由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商业周刊》于1980年联合创办的“年度全球最佳产品设计奖” (IDEA) , 以及自1957年起开始由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进行优良设计奖 (G-Mark奖) 评选活动等。

对于我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 实力相对薄弱, 不能搞冒进, 要踏踏实实的参加大赛, 让大赛走进课堂, 从大赛中丰富课堂。要对行业大赛进行层次分级, 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参加, 逐步提升, 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向国际大赛冲击。同时熟知行业大赛, 为开展大赛教学, 组织指导服务, 通过对大赛的跟踪关注, 找到大赛的特点和规律,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大赛的指导提供参考。

2.2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

创新是所有设计的灵魂, “限制与创新”是一对矛盾, 而工业设计正处在这样一对矛盾之中, 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也必然注入更多的理性。

“合理的创新”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

专业创新教育刻不容缓, 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胆创新”, 可能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创新, 企业需要的是“合理的创新”, 是符合生产制造规律和市场需求规律的创新, 决不是漫无目的、天方夜谭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主题往往没有过多的限制, 与实际设计生产更是相差甚远, 虚拟主题大行其道。学生的设计往往流于形式, 徒有华丽外形, 根本没有设计的生产价值, 大都是“孤芳自赏”, 设计创新教育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加拿大道森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负责人Gheza明确表达了他们的设计观点:“再漂亮的设计作品, 如果制造不出来, 都是没有用的”。除了外观造型上的艺术性表现, 工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人机界面、生产制造的可行性、可靠性、经济性、市场接纳度、消费心理等问题, 而工业设计的创新, 自然也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限制。

现在的设计大赛相当一部分都是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 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性, 对设计的生产限制也较多。在企业提出的限制内进行设计, 既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设计想象力, 也满足了企业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需求, 是一种共赢的模式。“创新”依然是工业设计的特色, 而“合理的创新”则应该成为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

让“限制因素”成为工业设计创新的突破口

设计大赛与传统的课堂设计训练相比限制更多, 更接近设计实际, 难度也更大。多种限制因素的存在似乎成为了设计创新的绊脚石, 使得许多“更有创意”的设计构想仅仅停留在草图板上。然而, 正是由于大赛的各种限制因素的存在, 才会激发出更为强大的创新力量。限制下的创新往往出其不意, 而又充满智慧。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正视这种限制因素的存在, 让学生去挑战各种限制条件, 获得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创新”仍然是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但我们更应该倡导一种“限制下的创新”。

3 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

3.1 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设计大赛的对接

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课程—设计大赛”二者之间的对接, 把大赛有规划的引入到教学过程来,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同时增加获奖数量, 扩大学校知名度。

3.2 建立新的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与质量评价标准

设计课程中设计大赛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最终学生成绩的评定都与原来传统模式不同, 这就需要制定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以大作业的形式考核, 老师个人的设计偏好直接影响了最终的评价结果。这也拉大了课堂教学与实际设计之间的距离, 最终学生与设计实践渐行渐远, 不能胜任毕业后的设计工作。

所以设计大赛引入后的课程考核, 除了传统评价标准之外, 作品参赛的获奖与否, 以及获奖级别也应该成为学生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参赛过程是对设计方案更广泛的评价, 不同学校的设计作品, 不同学校的评委老师都会对课堂设计方案进行评判, 评价标准更加细化, 创新性、生产制造可行性、人机工程、材料工艺等等一系列评价标准会让一个设计更加完善, 更接近实际设计要求。

3.3 设计大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除了会讲课之外, 还必须有较强的大赛指导能力, 能够结合课程需要, 恰到好处的引入大赛, 并对大赛的进度安排、方案指导、组织协调等环节熟知。但是现实情况下教师往往能够胜任课堂教学, 对大赛的指导组织经验欠缺, 年轻教师应该成为此类教师的中坚力量, 他们精力比较旺盛, 对最新的设计动态比较关注, 与学生容易打成一片, 对大赛的实施比较有利。

3.4 设计大赛相关激励机制建立

与传统教学相比, 学科竞赛的引入会大大增加教学工作量, 对于教师来讲,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就很难出成绩。对于学生来讲, 也提高了课程作业的质量, 投入的实践和精力也会成倍增加。这就要求学校出台一定的激励保障机制, 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荣誉支持。在具体操作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获奖的级别和数量为评价标准, 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奖励, 并在业绩考核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对于学生来讲, 课程成绩与大赛的级别也建立一定的等级标准, 同时学生还能获得获奖证书。完善的激励机制能为竞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参加组织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3.5 构建“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互动平台

随着竞赛活动的深入, 如何把竞赛水平推上更高台阶,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机制相互促进的平台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总的原则是构建“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互动平台, 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多赢, 见图1。

教学改革可以借助学科竞赛平台来实现, 反过来, 通过学科竞赛可以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成功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来实现, 在学科竞赛的过程中, 通过指导教师的参与, 并引入年轻老师一起参与比赛的指导工作, 在指导学生的同时, 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 锻炼了队伍。可以说教学改革推动了学科竞赛的开展, 在竞赛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终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现实面前, 本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必须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 这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特别强调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相关设计比赛的有机结合, 努力为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以现有设计类学科竞赛为依托,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 优化整合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设计创立能力, 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摘要:分析了嘉兴学院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设计竞赛与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实践, 证明工业设计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竞赛,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蔡克中, 等.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参加课外设计竞赛的机制[J].科教文汇, 2007, (8) :639-642.

[2]彭高峰, 姜莉.广州国际设计竞赛的回顾与思考[J].建筑学报, 2005, (3) :80-83.

[3]倪静.设计竞赛之于设计教育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 2006, 34:62-63.

[4]王莹.从英特尔杯大学生竞赛看高校学生竞赛的意义[J].电子产品世界, 2008, (7) :20.

[5]王英杰, 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6]张宪荣, 陈麦.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7]高楠.工业设计创新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8]鲁晓波, 赵超.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9]严薇, 杨天怡, 袁云.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2) :107-114.

[10]孙景芳.依托学科竞赛, 拓展第二课堂, 促进学风建设[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11]师宏, 杨向东, 刘方伟.对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竞赛的思考[J].包装工程, 2009 (1) :216-218.

嘉兴学院 篇11

企业实践是课堂的延伸

在首届大学生时装周上,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呈现的“朝阳之秀”赢得了满堂彩,精美礼服和都市休闲装呈现出来的风格迥异的刺绣,成为了人们视线的焦点。如同将繁花轻柔碾碎在透明的纱上,大量运用刺绣工艺的礼服系列不仅体现出了女人精致雍容的美感,更是中原地区特色的刺绣工艺的魅力绽放;而休闲装设计则运用了立体卷云流水纹理的刺绣,打破了传统休闲装廓型的框架,展现出了民族与潮流融合的新风尚。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原工学院是唯一一所代表河南参加中国大学生时装周的高校,也是唯一在时装周中有两场秀的高校,这一点让李晓鲁觉得非常荣幸。其中一场设计演出主要展示中原工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团队成果。整场演出既体现了中原工学院在服装设计及教学理念上的实践与检验,也展示了中原工学院服装表演与营销专业学生的风采,及多学科平衡发展的理念。

台上短短20分钟的服装秀只是学院历年积累的瞬间爆发,更多的工作在台下。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分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服装表演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并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生产管理及数字化技术、服装结构设计、功能性服装研究),设计学(服装与纺织品艺术设计、视觉设计理论及实践应用)五个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招收资格。

在本科专业中,服装与服饰设计属艺术门类的设计学科,而服装设计与工程则属工学学科。“不论哪一种学科专业的学子,我们都竭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谋求最好的出路,这从我们校企间紧密的合作中可见一斑。”李晓鲁说。郑州不同于沿海发达城市,在与世界最新时尚潮流的结合上处于劣势。当学生毕业后各奔东西的时候,如何与其他同行业者竞争中体现优势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们同河南地区服装行业特别是全国知名的郑州女裤企业建立了深层联系,比如梦舒雅、娅丽达等企业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校企合作基地。我院的学生从大三上学期就可以进入厂家实习,大四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李晓鲁说。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历来重视学生的服装设计和产品开发、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则要求学生在掌握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兼顾生产管理、品牌管理及自主创业等能力。李晓鲁介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上手快,是中原工学院开发大量实践课程的初衷。

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学时分配上,实践环节占了很大比重。“甚至我们会把生产运营实践、岗位实习等课程直接搬到工厂里。”他说,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流程建立其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清晰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会应用到哪些方面,甚至通过感兴趣的内容初步定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部分学生还有机会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转化为品牌产品直接推向社会,在学校中完成自己的“产品处女作”。

民族文化融于骨血

与企业合作是为了弥补身处内陆城市的不足,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则是在扩大学院的地理优势。设计永远是多元化的,不同的风土人情会造就不同的服装文化。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在跟从世界服装流行趋势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积淀于自己骨血中的民族文化,将时尚与传统相结合才是中国服装设计不被同化,拥有自己标签的关键。

说到河南传统的服饰文化,李晓鲁首先提到的就是“汴绣”。这是一种早在宋代就已经驰名的绣法。汴绣的“汴”字取自于古代开封的简称,开封作为北宋国都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汴绣则作为献给皇族贵戚的贡品而驰名天下。而今它已经成为“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价值,在我们开设的课程中有专门对传统汴绣工艺、针法和文化学习的学习内容。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生对于中原地区服装文化的了解,将传统文化植根于他们的设计思路之中,使之与当代生活联系,通过转化和活化体现其设计思想价值,构成建立本土的、时代的文化内涵。”李晓鲁说。

服装设计灵感来源从来没有局限,对于民间图案和民间色彩的研究同样是服装学院学生们的必修内容。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朱仙镇版画。朱仙镇是我国水印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它继承汉唐壁画的传统,具有线条粗犷豪放、形象夸张、色彩艳丽等特点。

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版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其瑰丽的颜色更是被幻化到了服装设计作品当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中原地区的文化,学院专门成立了中原服饰文化与艺术设计中心及服装工程研究实验中心。”李晓鲁说,“让学生们了解、传承、活化民族技艺和文化,建立起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学校弘扬地域优势主要目的。”

人文精神的传承

如今学院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认可,中原工学院成为河南省协同创新计划的首批重点单位之一。这不仅因为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鲜明的特色,也含有学校浓烈的人文关怀文化。

在校学习时甚至是毕业后,学生都可以到老师们的工作室里学习,教师会带领学生承接各类不同级别的设计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很有高度的发展平台。而最能体现出学院人文关怀的是学校在全国各地组成的校友会。

“在北京、天津、杭州、广州等很多城市都有我们组建的校友会,当我们新一届毕业生来到一个城市工作后就会得到当地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不仅可以与往届生技术经验的交流,更能得到极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这些校友会为历届毕业生步入社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李晓鲁说,“在那里,新老学生不仅是以院、系、班为单位凝聚在一起,甚至有师从同一位导师的师兄弟。校友间紧密的联系成为了学院的一种精神传承。”

nlc202309031829

让老师们感动的是,今年4月,学院在北京798艺术中心筹备大学生时装周的表演时,有很多在当地已经小有成就的校友们来看望老师,并对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加油助威。李晓鲁说:“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母校发展的关心,这使我们倍感欣慰。”

学院成就

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是2006年度河南省名牌专业、2008年度河南省特色专业,2008年至今的河南省重点学科。

2008年学院15名学生模特担任北京奥运会国家引导员工作,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原高校学子形象,获得好评。

2009年学院承担建国60周年河南省彩车设计、服装设计与展演任务。

2010年承担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工作人员服装设计任务,多次受到政府嘉奖。

院校速递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获批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

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辽宁省共有31个本科专业获批“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名列其中,成为大连工业大学首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

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形成理念先进、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改革试点项目,引领和示范大连工业大学其他专业的综合改革,促进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

(吕杨)

武汉纺织大学举办藏汉服饰文化交流

近日,“江城盛开格桑花”藏汉服饰文化交流动态展在武汉纺织大学南湖表演厅举行。服装学院的师生们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藏族服饰协会的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领略了藏汉文化的魅力,欣赏了藏汉服饰的风情,也架起了藏汉年轻人之间友谊的桥梁。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藏汉服饰文化的起源”、“藏汉服饰文化的精华”两个篇章的视频介绍了藏汉服饰的源起,藏汉交流的历史渊源,藏族服饰的地域特点及当今武汉高校藏汉年轻人的生活。当晚,同学们在持续不断的历史述说和文化对比中不断收获着美丽和惊喜,也上了一堂立体的服饰文化大课。(非手)

嘉兴学院 篇12

关键词:高等院校,工科专业,考核方法

一、引言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收集反馈信息,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进行改革?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界曾有不少争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考试组织要严密,方法要灵活,试题覆盖面要宽,类型要多样,既要重视知识的考核,又要注意能力的考查。我认为该主导意见更加适用于工科院校,相对来说,工科院校就学生考核方法改革的需要显得更迫切。

在工科高校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是一个既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所谓敏感,是因为成绩评定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业状况,评奖评优,学业生涯规划,以及关乎学校学风、校风、社会效益等问题。而所谓复杂,是因为工科高校课程门类繁多,专业性强,并且有多种教学环节要评定。工科高校教师虽学历层次较高,但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师范类教育背景,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科学系统化培训,他们在评分上的做法基本上是直感和经验性的[1]。因此,认真讨论高校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提高这一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无疑对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改革和提高教育的总体效率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就以嘉兴学院为例,结合几年来在工科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岗位的实践经验,对工科类专业考核方法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与研究。

二、嘉兴学院工科学生成绩考核现状

1.背景介绍。

嘉兴学院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学科门类广泛,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重视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充分负责的态度,制订了适合不同专业要求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各教学单位各专业严格按制订的教学计划授课教学,教学计划细致合理,分为两大类,理论课教学计划表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表,学生必须根据计划拿到全部学分方可毕业,并在毕业的基础之上学位课程达到绩点要求才能取得学位。而本文初探的考核方式改革主要是针对理论课教学计划表中所开设的这些课程,这些课程根据知识架构、关联性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设于四年制本科教学的各个学期,而对这些课程的定性有着不同的意义,主要包括:按课程要求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类别划分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课,按课程性质分则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结合本文的主题,我们将重点讨论按课程性质划分的这两类课程。

2.“考试考查”概念及简单区别的不科学性。

我们重点谈谈“考试考查”这一环节,所谓“考试考查”,这是对课程考核性质的一个认定,通俗地讲,即根据该课程的大纲要求、学分,将某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将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认定为考试和考查,这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发起的,一直延续至今[2]。学生很自然会这样理解,考查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要求、考核手段等,都会比考试课简单,因而从观念上简单区分了考试、考查课,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考试课的考核方法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查课仍采用传统的以卷面考试形式进行考核,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考试压力,另一方面因考查课的错误定性,导致学生敷衍考试,寄希望于老师能在考前划重点,甚至给考题,对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无任何好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区别于考试课考核的方法,既灵活又能达到考核目的,才会更加科学。

3.现阶段工科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及现状。

学校对工科学生成绩考核基本上采用传统试卷形式考试、大作业(小论文)考核。

试卷形式考试主要适用于考试课,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按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根据一定比例组成最后的总评成绩认定,这种认定方法被视为较合理公平的一种方法。然而在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其矛盾与不足日渐显现:开卷考试由于标准答案参考价值不高,任课教师阅卷尺度很难把握,成绩认定有不公平的隐患,导致学生经常申请查卷;闭卷考试较难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千篇一律,学得比较死,又很难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大作业(小论文)考核主要适用于考查课,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灵活,也颇受学生欢迎,这种方法比较注重过程化管理,任课教师对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求比较高,将常规性的小型的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阶段性的小论文测试或是随堂的随机出题测验成了家常便饭,这种方法比较灵活,总评成绩也将是各种小测试成绩的综合,我认为这种方式的考核比较科学,然而目前普及程度不够,大多数教师认为这种考核模式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需要在平时花费大量的精力,加上教师除教学以外还有很多科研工作要做,因此为了求快,图省事,对考查课的考核仍然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方式仍然很普遍。

因此如何把握好课程考核的尺度,探求多种考试形式的复合,使之既符合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又通过有效的考核提高枯燥的专业课学习兴趣,是本文讨论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现有考核模式问题存在的根由

1.学校的“高压”政策导致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越来越严格,量化标准明确,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工作量锐增,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同时必须承担一定量的科研工作,导致教师忙于科研工作和其他事务,投入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自然就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考虑如何出题更科学、更能发挥学生

对当前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的思考与对策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处,重庆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影响和学生思想特点的新变化,高校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作者试对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的考试违纪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应对策略

大学生的考风考纪直接关乎高校的学风和校风,诚信考试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体现。近年来,高校在学风建设和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下工夫,诸如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与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入校时进行《学生手册》考试、考前由监考老师反复宣读考场规则等,这些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不仅屡禁不止,甚至还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及应对策略是高校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的涵义及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的涵义。

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指大学生在考试中违反学校的考试

能力,采用何种考试方法更能客观公正地衡量学生的真实能力,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热情明显不够。

2.学生专业兴趣不浓厚,为应付考试而考试。

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十分模糊,原因是报考某专业为父母意愿或是因为分数而被迫选择,所以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加上工科专业本身课程内容较枯燥,知识牵涉面广,灵活性、关联性强,多种原因导致学生怠学,学习效果极差。有些课程完全可以打破常规,采用报告或是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然而因这部分学生缺少查阅资料、总结资料的能力,加上任课教师过度担心总体考核结果不理想而影响个人声誉,为避免失败,仍采用保险系数高的传统的开、闭卷形式进行考试,新考核模式尝试力度不够。

四、考核方法初探

1.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实践能力考核。

近年来,学校提倡并鼓励考试改革,各教学单位各专业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答辩、口试、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同时为确保考试的严肃性、科学性,凡课程考试形式和以往不同,各任课教师都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改实际情况,申请考试方法改革报有关部门审批即可。我认为学校在考核改革中政策导向很正确,各任课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然而对工科学生光从单门课程考核形式上的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实际工作,同时参考同类院校的一些做法,初探了以下两种模式的考核,一为“课程组合型”考核,即将两门或是两门以上的课程实行捆绑,根据各门课程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考核内容做出快速反应,工科专业注重实践操作,因此此方法可在实验室内进行,结合实验数据,成果完成时间,从而综合评定课程的考核成绩,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与应用的能力,学生在得到满意成绩的同时也能增强个人的成就感。二为“竞赛型”考核,近年来,学校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取得显著的成绩,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热情很高,而针对工科专业的各类竞赛尤其多,因此鼓励学生并正确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竞赛中较高级别的获奖作为某门课程的考核

规章制度(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受到学校处分的行为。考试违纪行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违反考场纪律但未构成考试作弊的行为,属于狭义的“考试违纪”行为,另外一种是违反考场纪律并构成考试作弊的行为,称为“考试作弊”行为。因此,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有狭义和广义之称。文中所指的“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均指包括以上两种情况的广义概念。

(二)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考试违纪行为特点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考试违纪行为中使用通讯设备的情况较为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学生考试违纪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根据大部分高校对考试违纪学生的通报情况,在狭义的考试违纪行为中(违反考场纪律但未构成作弊的行为),以前主要表现为学生未上交与考试有关的复习资料,现在则主要表现为学生未上交手机。在考试作弊行为中,以前主要表现为学生夹带与考试有关的小抄件,现在则主要表现为学生夹带与考试有关的小抄件、携带存有

依据,也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考核方法,一方面学生是因为兴趣实践,本身综合能力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2.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监督机制。

对考核课程的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期终考试和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要逐步放大,根据课程性质,百分制、等级制两种评分方法交错实行。同时,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督导作用,结合学校期中教学检查精神,在学期中随机抽查上学期的考试课程试卷,根据试卷批阅规范,参照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对判卷过程进行核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报,客观地对考试结果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工科专业的学生当前考试(考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实践能力考核;

第二,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监督机制。

这些方法和措施,有利于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当前课程的设置,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必要的保证。

总之,考核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支持,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宓洽群.大学教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180-182.

[2]叶泽芳.分阶段考核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出版社,2000:15-16.

[3]李海.工科院校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现代大学教育,1998(04):25-28.

上一篇:手机微博下一篇:广场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