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2024-06-29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精选11篇)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篇1

宜 章 红 色 文 化 广 场 建 设 项 目

桩基础验收监理工作汇报

一、工程概况:

建筑规模与特点:本工程位于宜章县民主西路以南,府右街以东的宜章县红色文化广场。0.00以下两层,负二层为车库层层高3.900,负一层为超市层层高4.800,,0.00以上十一层,一层至二层为商业和办公层层高为3.700,三至十一层为住宅层层高为3.00。建筑檐口总高度34.550m,占地面积6184.75㎡,建筑面积19862.87㎡(不含地下车库面积)。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四级抗震,耐火等级一级,结构安全等级二级,防水等级为I级。

二、主要结构形式:

基础:基础形式主楼为人工挖孔桩基础,裙楼为独立柱基础。基 础垫层砼强度等级C20,独立基础砼强度等级为C40P6,人工挖孔桩 基础砼强度等级为C30,地下负一层、负二层剪力墙、柱、梁、板砼 等级为C40,其中地下室外墙砼等级为C40P6。桩基设计等级为

级。

主体:结构体系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

三、桩基情况:

本建设项目的商住楼、办公楼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开挖面标高为负9.00m,施工过程进行施工对孔勘察,发现大部分岩层较浅,经设计变更分成桩基和柱墩施工,其中桩基净长度约在6~16m,浅于5m按柱墩施工。桩端、柱墩持力层设计特征值为7000KPa,桩的入岩长度≧0.5m。人工挖孔灌注桩桩径在φ800mm~φ1200mm间,桩长约6~16米,桩数33条,其中:φ800mm-20根,φ900mm-6根,φ1000mm-4根,φ1200mm-3根。护壁砼强度等级为C30,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30;柱墩直径在900mm-1400mm间,墩深2-5.5米,柱墩52个,其中φ900mm-42个,φ1000mm-2个;φ1100mm-1个;φ1300mm-4个;φ1400mm-3个。柱墩护壁砼强度等级为C30,柱墩砼强度等级为C40。本工程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议不做抗浮设计。

四、监理情况:

项目监理部对该项工程实施了全过程监理,监理部进驻现场后,本着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原则,依据合同、设计图纸、现行有关的施工验收规范、规程,采用巡视、旁站等检查形式实行监理,对工程质量、安全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监督、控制。

(一)质量控制:

1.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对施工单位编制的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审查。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经与业主、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及时解决。

2.在人工挖孔桩桩孔开挖前,监理方对放线点进行了复核,以保证桩位正确。

3.隐蔽工程各道工序均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桩基成孔挖至设计深度,经地勘和设计人员验槽确认到达持力层后,监理方同意施工单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开挖完成后监理部对桩孔都按桩径偏差±50mm,垂直度<5%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了认真的检查。监理部对钢筋笼的钢筋规格、数量进行了全数检查,检查发现部分钢筋笼螺旋箍加密区不符合设计要求,下发监理通知,要求施工单位整改,验收合格后才允许进行吊装就位。整个桩基工程共分6次桩孔及钢筋隐蔽验收,验收时间分别是2014年7月2日、2014年7月31日、2014年8月14日、2014年10月5日。

4.桩身开挖前,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逐孔施工勘察(超前钻试验)。探测地下土层有无异常情况出现。

5.砼浇筑前,对商品砼配合比通知单进行了审查,灌注时监理部安排监理人员进行了旁站监理,对运送到现场商品砼见证取样制作砼试块。

6.把好原材料关,对所用的材料按规范要求见证取样送检,坚持先检后用的原则。现场取样制作桩身砼试块C30的3组,C40的6组共计9组(详见砼试块统计表),一组超标经抽芯结果合格。钢筋送检9组,试验报告9份,送检试验结果均合格。

(二)、安全文明施工控制:

在安全文明施工方面,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建筑安全技术规范,监理与业主及其质监站共同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1.把好施工设备机具和施工临时用电关。监理部对进场使用的挖桩机具风镐、空气压缩机、风钻、配电箱、水泵、摇架、缆绳、送风设备等设施进行了检查,首先保证设备使用的安全。对现场巡视、检查发现违章作业现象及时纠正,如:不佩戴安全帽,超过10米不送风等。针对工程中存在的有关安全隐患,如:施工临时用电混乱,护壁厚度不够,孔口盖板覆盖不到位等及时下发监理通知,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2.审查了施工单位提交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安保体系及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对桩间距不满足安全施工距离的采用跳挖法施工。

3.该桩基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县质监站质量监督工程师、安全监督工程师多次到工地现场对质量控制和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进行指导工作,以及业主对监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使得工程处于受控状态。

五、桩基检测情况:

基桩低应变动测进行全数检测共检查85条,抽芯试验按10%,共检测11根(78#、74#、69#、44#、65#、31#、15#、56#、42#、71#、25#),根据检测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桩全部动测合格,65#、56#、74#桩基持力层达不到设计要求,65#、56#已进行补桩处理,74#已进行压浆处理。

六、资料核查情况:

1.桩孔开挖分项

6个检验批,全部经验收合格; 2.钢筋分项

6个验收批,全部经验收合格; 3.砼分项

6个验收批,全部经验收合格; 4.砖砌体分项

6个验收批,全部经验收合格; 5.水泥进场一批次报告1份,合格证1份。6.砼配合比试验报告1份。7.隐蔽工程验收记录6份。

七、验收意见:

以上汇报情况,为本工程桩基础主要情况,根据监理部对本工程人工挖孔桩基础各工序的检查,认为其检验批经验收合格,质量保证资料基本齐全,观感质量一般,工程处于受控状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意本次桩基础验收,请与会各方评议。

郴州民众城建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宜章红色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监理部

2014年11月5日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篇2

一般而言, 城市文化广场构成了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 因此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必须首重文化内涵;而城市文化广场文化内涵的体现, 应该是要使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边的环境, 包括周边的建筑物、街道、店铺、商圈等相互配合融为一体, 这里面要注重的就是对城市文化广场周边环境的尊重, 不能脱离周边环境, 周边商圈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气息而突兀一块自行构建,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应该从体现文化内涵入手, 融合各种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性, 通过文化广场中各种色调、布局与周边商业环境的合搭配, 构建出具有个性化的文化氛围来。关键一点, 没有文化内涵的所谓城市文化广场, 必然只是一种各种景观的堆砌场所而已, 投资再大也不过是一种粗糙的建筑。

1.1 与周边的环境构成协调与统一

一般而言, 城市文化广场都是敞开式的建筑, 因此, 周边环境与城市文化广场的切合度, 无疑是构成城市文化广场氛围的很重要的因素;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 必须要注重对城市文化广场周边建筑的保护, 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代的商业建筑, 都必须能自然而然的被包容于城市文化广场之中, 与城市文化广场之间构成协调统一的一个整体, 而不是形成一种切割与断裂。在这方面做得最典范的, 要数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该广场周边的建筑物建筑时期并不一致,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该广场的时候, 并不是采取了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处理方式, 而是因势利导, 将不同的建筑物和谐统一的进行组合, 形成一个完全的整体, 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包容的关系, 可谓相得益彰。

1.2 与周边的街道构成协调与统一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 脱离不了和周边街道的衔接问题, 如何将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和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形成协调和统一的关系, 是城市文化广场建设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具体的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上面, 应该着眼于广场与街道之间的性质进行妥善处理, 注重街道自身所蕴含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地域的特征, 以及街道与城市文化广场之间构成的空间上的协调感, 而城市文化广场区域内的出入口, 也要注重如何与周边街道进行衔接, 达到自然而然浑然一体的效果。不但如此, 城市文化广场内的灯光、广告铭牌、钟塔、雕塑、喷泉、布告栏、绿化等方面, 也要注重和周边街道的协调性, 不能显得过于突兀另树一帜, 容易造成感官上的格格不入。

1.3 与周边整体环境时空比例上的一致性

城市文化广场的大小规模性质决定了该城市文化广场比例设计的标准, 而敞开式是决定城市文化广场是否有吸引力的首要因素, 一个封闭式的城市文化广场绝对是难以吸引人们长期驻足的。城市文化广场敞开式的状况决定了该文化广场给人们直观的感受必然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其比例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比例设计不合理, 使人们一眼看过去感官视觉不好, 必然是没有进入该广场的欲望, 更遑论吸引人们停留了。而城市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 就必须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情况, 尤其是周边建筑物的高度, 一般而言市场文化广场的宽度应该是介于周边建筑物的一倍高度与两倍高度之间, 这样人们身处城市文化广场之中的舒适度是最好的, 既不会有压抑感, 也不会有过于空旷的感觉。而城市文化广场内部布局的设计的时候, 则要充分考虑到其中踏步、石阶、栏杆, 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方面的人性化要求, 而所谓人性化要求, 说白了就是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生理习惯等要求。

1.4 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一般构成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 也同样构成一个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区域, 而且一个城市许多重要的群体性活动、甚至政府主导的一些活动往往也在城市文化广场中举行;因此,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必须充分考虑到城市文化广场的交通问题, 这里面一分为二, 一个是城市文化广场外围的交通问题, 也就是城市文化广场人流的进出是否顺畅的问题、城市文化广场人流的进出是否妨碍了城市文化广场周边交通顺畅的问题, 另一个是城市文化广场内部的交通问题, 城市文化广场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是否勾连、会不会相互形成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考虑: (1) 以城市文化广场周边一定区域设定步行街从而限制车流; (2) 充分做好城市绿色交通与城市文化广场之间的连接问题; (3) 充分预留城市广场步行距离范围内的停车场区域。

2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的一些处理手法

(1) 引入自然环境。城市文化广场必须具备鲜活的特征, 因此, 在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的时候必须大量的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构建城市文化广场自然灵动的元素。

(2) 充分发挥公共雕塑以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的作用, 包括柱廊、雕柱, 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等,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 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 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 而且, 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 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3) 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 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 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城市建设的精细化要求会越来越高,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建筑中的重要标配, 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一个城市中其城市文化广场建设的程度, 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品位, 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总体外在形象。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要达到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统一, 而最能体现人与城市之间和谐关系的就是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 因此, 各个城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 都应该将这个课题作为重点课题予以研究, 认真组织实施好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工作, 既要避免华而不实, 又要做到个性斐然, 使城市生活的人们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进步的福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翔, 程玉博, 官福笙.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及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 2015, (22) .

[2]孙玉明.论城市文化广场建设与利用[J].中国工程咨询, 2012.

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探析 篇3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广场总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深层意义上说,城市广场是城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的场所。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相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发展是城市文化广场规划的文化内涵表现。本文以茂名文化广场为例,如何建设城市文化广场提出了建议。

规划与设计背景

茂名是发展中的工业城市,以石油、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支柱,茂名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提出了文化发展方略,充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建市区文化空间,构建公共文化网络,营造文化氛围,为市民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提供条件。

现状分析

茂名文化广场是茂名市创建地方文化特色、国家园林城市的一项“大手笔”造绿工程。茂名文化广场坐落于茂名市第一中学与南国书店南面,名雅、泽丰住宅小区西面,凯利得商场北面,广场周围环境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茂名文化广场总用地面积为14hm2,东西长达620m,南北最大纵深350m。茂名文化广场以形态规划为设计手法,根据当地文化设施建设的需要,将图书馆、会展中心、影视厅和市民露天舞台四大文化活动项目集中建设,采取广场空间的特征来布局,形成一个市民文化活动为主又具有市政性质的开放性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1.丰富的空间形态

茂名文化广场的形态规划将广场空间进行方格网络化的组织,布局上形成了南北主轴的前后延伸和东西次轴的左右对称均衡,有严谨逻辑序列的空间形态。南北主轴线的南边设有圆形下沉式空间,此空间南端为半圆形大舞台,舞台前设有旱地音乐喷泉,此处也是市民聚集中心;上沉式广场周边是观众席、台阶和坡道。东西次轴线上的西边是造型新颖的市图书馆,东边是绿油油的宽阔的草坪。广场中部为连贯开阔的硬质铺地的空间。

2.绿色的生态环境

文化广场的绿色系统设计首先根据地方特色、生态环境、植物种植要求选择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再结合广场的空间形态安排设计多样的绿化景观空间。绿地设计除了考虑生态效益和景观价值外,还要创造丰富的绿色空间供市民休闲、活动、社交等。在整个广场里把绿化景观空间分成八大块自然式布局的生态植物群落。位于广场中部硬质铺地旁的群落主要种植了油棕、大王椰等乔木,上层有大块叶片带来一定的遮蔽覆盖,而下层的单杆树杆之间完全通透,既不对广场空间产生强硬的分隔,还适当地形成了网络立体延伸的效果。而软质铺装地的群落上层选择了红棉和扁桃这两种乔木,红棉树冠高耸挺拔、花色鲜艳,扁桃树冠浓密浑圆,体形简洁的两种乔木集结成为一组小树林,形成明晰的上层空间轮廓。在软质铺装地还采取自然式的竖向设计,突破广场的平面空间,形成缓坡草坪,也就形成了迎风坡,广场上空局部的空气形成对流,在炎炎的夏日给广场带来凉意。

对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提出建议

1. 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纵观世界上能为人称道的优秀作品,无一不向人们体现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因为富于地域文化内涵的空间环境,能给当地市民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因其个性魅力对游客产生无穷的吸引力。广场设计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领悟和理解,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茂名文化广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有不足的。茂名是油城;茂名是荔枝、龙眼、香蕉的生产盛地,也被誉为水果之乡;茂名是洗太夫人的故居。广场如何向市民及游客展示茂名地域、历史文化,体现广场文化底蕴,彰显茂名这座城市的魅力和品位。茂名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上应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规划与设计时应注入“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洗太文化”,通过抽象化处理后,以符号的形式再现于广场各景观空间中,借符号之使用实现当地文化的传承。

2.广场与环境协调统一

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交往空间。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一般是没有定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思路就是结合广场规划性质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的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茂名文化设计所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但在空间形体布局上有失衡,有代表性的建筑只有广场西边的图书馆,整体比例不够协调。在绿化布局上,规划了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为了广场空间艺术效果,规划广场中部为连贯开阔的空间,这些都与南方气候条件对室外空间需求有良好荫蔽覆盖和通风降温产生矛盾。南方城市的广场在绿化景观设计应大量采用群落式种植,以大量乔木为主体,用绿化增加荫蔽覆盖,同时产生集中的生态效应。

3.广场与交通组织协调统一

城市广场的人流、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茂名文化广场没有设置专用停车场,给到广场活动、社交、游玩的市民和游客带来交通和不便利。在广场外部和内部的交通组织上,考虑到人们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的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外部和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

结语

在进行城市广场设计时,不仅要汲取历史上的优秀广场设计经验,也要认真分析现代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特点、交往需求,更要重视通过城市广场景观来表达和强化地域文化精神。设计优秀的城市广场不仅能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具有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等多重作用。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每一个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的魅力和品位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邱锡寅,男,广东茂名人,硕士,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

谈城市文化广场建设论文 篇4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的无序以及城市人居环境恶化。污水、废气、垃圾、噪音等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也使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旧城区尤为显著,而城市文化广场建设一方面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广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围地产的发展以及旧城的更新。

1.2 城市文化广场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活动场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执行,人们生活质量也进一步得到改善。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这必然引发人们对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场所的大量需求,而城市文化广场满足了城市居民这一需求。

1.3 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需要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不竭源泉,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建设历程和其发展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重视文化传统,将当地历史与广场建设有机结合的城市文化广场,不但满足了市民休闲等活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展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如西安市大雁塔广场,不仅成为了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它诠释、传承并发扬了西安市的城市文化,将其汉唐文化推向了一个高潮,现在到西安旅游的人必到大雁塔广场,到那里去感受与体会汉唐文化、西安城市文化的精彩。

1.4 城市文化广场建设是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传承、塑造城市特色的需要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篇5

后杨村位于临夏市西端,大夏河北岸,兰郎路、临合路南北穿村而过,共有5个自然村、13个合作社、544户、2427人,总耕地面积1624亩。

后杨村是省、州、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了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帮助和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促进全村人口计生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9年结合全市创“国优”活动的开展,该村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建成了占地3亩的人口文化广场,广场内悬挂计生政策宣传版面18块、大型宣传喷绘46幅、张贴宣传标语30条。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在人口文化广场内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体育健身设施。

广场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篇6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由诸多环节构成的整体,其中各种文化组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广场舞;校园文化

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传承前人积累文化的同时又构建具有自身风格的新文化,使校园永远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大学生的发展能健康的,进步的持续奠定基础。广场舞以其特有的功能影响着这个群体中人群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等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文明水平,提高道德品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使人们了解广场舞运动的优越性及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校园文化特殊作用

(一)校园文化环境

广场舞的推广和普及,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这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不仅仅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认识、相互沟通,增加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校园文化使其不在具有单一性,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样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1. 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所为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的参与者,校园文化的组织者校园文化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洽性。校园文化又是以一个多人群、多文化,多涵盖了的群体、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2. 校园文化的特点。高校是一个大家庭、多民族聚集的社会大家庭。它包含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多组织,多方面的聚集的多因素的环境。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小生活的环境,而校园文化是这些群体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条件,不管你是来自哪里的,都需要更好的融入这个具有社会特性的大家庭中。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你的一切关系到,你与他人的交流、认识、互信。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特点。

假如你想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有重要的作用,就必须有你自己的一定特色。而广场舞真正的适合这种环境,它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运动,而是起到连接作用的。让参加者有更多的交流的地方,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实现,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更深刻的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环境,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及什么样子的价值观、人生观、认识观。通过校园文化的带动,让你身边的人行动起来加入,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为以后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有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广场舞运动优越性及其价值

(一)广场舞运动的优越性。广场舞运动又作为一种体育休闲形式存在,它既可以使其学习者对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的塑造,又可以使的学习者对交流、学习一种新的健康方式。健身和娱乐性的广场舞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广场舞运动的存在并不是只有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有很多种模式。

(二)广场舞运动的价值。广场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纯体育项目。广场舞是群众参与很强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大众健身的方式之一。自娱性是广场舞的最大特征,大部分广场舞都由民众自发。“广场舞”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场所不限、人数不拘的自娱性健身方式,对调节人的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有独特作用。由于简单且娱乐性强,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如果把这些内容引入高校课外活动中,无疑对学校课余生活内容的补充、学生身体的锻炼具有积极作用。它是以体育健身为核心,以流行舞蹈动作为素材,体现时尚、活力,并带有欣赏性和娱乐性的新兴运动方式。目前,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仍保持着传统的体育锻炼模式。

三、广场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开展的对策、建议

(一)广场舞更深的进入体育的选修课堂。体育选修课堂是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本特征。通过体育选修教学,使得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而在以后的就业、工作、生活中得到帮助,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更能通过学习充实自己,走出校园可真正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广场舞中学生能够掌握运动间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广场舞中有自己的创新。

(二)广场舞融入其他闲余时间。广场舞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而不会无所是事,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广东已有很多的中学将广场舞加入到了课间操,使课间操不在像以前一样单调,充分提高学生积极锻炼的兴趣。

(三)成立社团。社团的成立,在其中又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而且不单单可以促进广场舞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更有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在社团中促进了学生的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参加各种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四)组建教师广场舞俱乐部。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校园里,繁忙的教学工作,使教师们感到焦虑与疲劳,让教师参加广场舞活动能够使教师们忘掉工作的烦恼、焦虑和紧张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尤其是比较年轻的教师,有很多比较喜欢广场舞运动的。通过广场舞运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四、结语

广场舞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能够,使人们感到焦虑与疲劳,让参与者对消除烦恼、焦虑和紧张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通过广场舞运动丰富参与者的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4).

[2] 白振飞.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5).

[3] 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7).

[4] 沈昕平,王海燕.广场舞与体育教学[J].辽宁体育,2003 (8),3.

[5]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 9(5).

[6] 胡俊生.高校校园文化漫议[J].求是,(18).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篇7

关键词:广场,文化,作用

广场文化, 是近年来首先在城市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的扩建与使用, 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可以说, 广场文化是农村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既能满足多层面的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想就此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及类型层次

广泛的群众性。纵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 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 有着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展示自己的才艺,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都是笑脸相迎, 你谦我让, 平等交流, 其参与面之广, 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与之相比较。

自娱自乐性强。每天早晨晚上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 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电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 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 又是观众, 参与自然, 撤出随意, 无拘无束, 乐在其中。

乡镇广场文化的作用因其类型与层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 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 也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 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 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

乡镇不同于城市, 各有各的特点, 就从宁夏190多个乡镇来看, 广场文化活动受其地域、人口、经济状况、民风民俗、当地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制约, 情况各有不同, 归纳起来, 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或层次, 即较低层次、中层次和较高层次。

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 公园、庭院的演唱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装、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即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又能起到调解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增进人际交往的作用。

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 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 借助文化的手段, 形成“文化搭台, 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 店庆、场庆等广场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较高层次。即政府倡导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 有特定的背景, 鲜明的主题, 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 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 需要预先策划, 筹备和投入一定经费, 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 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晚会、节日晚会、纪念活动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 鼓舞群众的斗志, 凝聚民族的力量, 激发社会的活力, 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 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具体作用

娱乐作用。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 农民对精神享受的渴望愈加强烈, 劳动之余的娱乐就成了他们休整身心的必要过程。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打破了行业、年龄、的局限, 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约束地参与其中。综观宁夏各乡镇近几年来形成的广场文化, 形式内容日趋丰富新颖, 参与者观赏者的队伍日趋庞大。从最初的只有几支秧歌、腰鼓队, 到今天的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 (剑、球) 、音乐、器乐、书法美术、腰鼓、秧歌、舞龙等数不胜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的情况看, 广场文化既给农民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 也给农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台, 对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都有一定的娱乐作用。

社交调节作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部分家庭迁进了新建的小区楼层, 由于钢筋水泥和防盗门的阻挡, 使家家户户与邻隔绝。同时, 随着社会进步, 人口减少,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家庭职能不断弱化, 亲友、邻里、同事之间的交往因各种原因受到限制。此外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也有意无意地辐射到农村。现代先进的传播媒介, 虽然能准确地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削弱了人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正是这些家庭和社会的变化, 导致了乡镇广场文化的产生和活跃。在广场文化活动中, 参与者与观赏者都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全身心地进入角色, 实现社交的丰富, 情感的沟通, 从而使心灵得到抚慰, 情绪得到调节, 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完善市场作用。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 吸引了巨大的人流汇聚, 也吸引着商家的目光。从宁夏各乡镇广场文化活动来看, 绝大部分广场引来了无数的流动商贩, 叫卖声掺杂在欢笑声中, 愈显得清脆动人, 叫人忍不住解囊消费。还有出租车载客, 给车主增加了收入。广场文化活动开拓了民间交易新市场, 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完善了市场种类, 促进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广场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座丰碑, 频繁而有规律的广场文化活动将广场变成了文明成果的集散地, 迅速而广泛地传递着现代文明。而就目前全区广场文化发展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社会投资运作少。就宁夏各乡镇已经建成的广场来说, 几乎都是由政府全额投资, 包揽运作, 没有一个广场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来投资建设的, 缺乏文化与商家联手打造的特色。

利用率不高。就一些比较大的广场来说, 投资几百万元, 但实际利用的除了周末、节庆、节假日搞几场有影响的演出活动外, 平时几乎闲置着。究其原因, 一是一些政府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 如建开发区、中心镇等, 在人口不很聚集的地方建文化广场, 由于交通、民居、人气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广场平时活动的人数较少;二是广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有的连管理人员也未配备, 如果有的话, 也只是一些退休人员管理罢了。

缺乏品牌意识。一是缺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二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周边的一些乡镇和一些移民调庄乡镇, 这些乡镇由于受地域和人口的变迁等因素影响, 多数基本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

乡镇广场文化活动在人们交往最集中的地域,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 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 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也充分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

总之, 新农村广场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 遍布乡镇村落, 联系着千家万户, 影响着亿万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 焕发农民的精神, 陶冶群众的性情, 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乡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繁荣, 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 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 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参考文献

[1]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02) .

[2]刘俊英.浅谈广场文化[J].理论观察, 2010 (06) .

新时期的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建设 篇8

我国现代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悄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最初单纯自发的小型娱乐活动,发展到今天上规模、上水平、大范围、定期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广场音乐会、广场戏曲演唱会、广场故事会……广场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格外赏识,成为勃然兴起的群众文化新景观,席卷大江南北。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兴起的背景是各级文化部门着力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而开展的一项具体活动。由于其顺民心、得民意、暖民心,现已成为新时期县域城镇广大人民群众所习惯的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盛宴。现就县域城镇广场文化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勃兴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中小城镇快速膨胀,县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逐步实现了小康,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县、乡两级城镇广场的兴建,为广大文体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地,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又给广场文化活动送来了缕缕春风。下里巴人和艺术家、红绸飞舞的秧歌和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皆可在广场上登台亮相。广场文化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发性、随意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特点,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成为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最佳切入点。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亚运会、全运会开幕式等大型广场文艺表演又为广场文化在全国县域城镇的推广、勃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群众参与是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广场文化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公益性、群众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能是群众参与。因为县域城镇文艺骨干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像国家、省级广场文化节目一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保持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经常性,才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引发群众进一步的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县、乡文化主管部门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想群众所想。如在适当的季节,利用适当节庆假日,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后,在能够照顾到最大范围群众的地点,演出适合群众的传统性、大众性的节目等等,使广场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传统性、大众性”的特点相融合,更进一步地走近群众,激发群众的兴趣,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培养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赢得广泛的群众参与,从而达到满足群众自身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最终目的。

文化主管部门是现阶段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县域城镇广场文化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自兴起到现在,仅十多年的时间。它开始是由群众自发地、随意地开展的娱乐、健身活动。随着活动的发展,活动的形式必然要逐渐从普及到提高、从随意到规范。活动内容由大众性、娱乐性、逐渐向专业性、艺术性的高境界靠拢。文化部门的参与,顺应了县域广场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又使得文化主管部门尽可能地为广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场地、演出设备和经费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主管部门在辅导广场文化节目形式、质量的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指导广场文化,使其自觉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不断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最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机制的不断完善,广场文化运作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不断深入,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辅导作用将越来越单一,到社会主义发达时期和共产主义阶段,广场文化最终会回归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性、艺术性的高层次意义上的“原始的”习俗性的活动。

鲜明的思想教育主题是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的灵魂。鲜明的思想教育主题是一切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广场文化也概莫能外。县、乡两级基层政府,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最终落实者,各项工作任务繁多。县域城镇广场文化一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中心,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时,要注重把握时代脉博,配合不同时期的当地中心工作、努力寻找与群众需要的最佳结合点,以艺术形式宏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每场广场文化的教育性、观赏性、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政治思想教育。

“文化搭台、百家演出”是现阶段县域广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文化活动都必须要有可靠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县域城镇财政经济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将广场文化活动经费全包。社会文化社会办。广场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全社会的活动,大舞台,多层次,涉及面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行政服务意识和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宣传广告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广场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引发的宣传效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文化主管部门应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节庆活动,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等等有机地融入整合,推动县域城镇广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业务部门的辅导是现阶段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发展的关键。广场文化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自兴起到现在,文化业务部门严密组织,深入基层认真辅导,严把节目质量关,使其节目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如“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及现在勃兴于各地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无不因其场面宏大、群众参与面广和节目精优彩而让人神思心往、流连忘返。如今随着现代科技信息、传媒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审美意识、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广场文化活动从整体形式到节目质量的要求都迅速在提高,所以在今后的广场文化中,文化业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目质量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组织专业人才认真辅导,抓好业余活动队伍的巩固和骨干力量的培养,狠抓节目质量,严把质量关,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唯一的工作标准,从而赢得群众的好评和支持。

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充分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优越性,成为近年来县域涌现出的中国最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成为党和政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形式。未来的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标志和体现。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篇9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所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感染力。政府、社会和部门要积极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把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正确引导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示范活动。如:利用节假日、休闲人群流量扩大,举办各类专场广场文艺晚会、书画、舞蹈、器乐表演等,抓住“寓教于乐”的主题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浓厚兴趣达到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城市和谐建设的作用意义。

一、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带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日益明显。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文艺演出、文艺晚会、文艺赛事、健身健美、展览、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场文化活动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持续时间长、演出场次多、受益范围广,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满足了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为此,要保证广场文化、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考率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注重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更适合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让现代生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魅力。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抓住与掌控广场文化活动的四个特点与四个功能是关键。广场文化之所以一直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广场文化具有四特点与四个功能:开放性、公开性、免费性、群众性。辐射功能、教育功能、窗口功能、引导功能。四个特点提升了面积的局限性、扩大了参与群众的范畴与不同层次。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作为城市建设窗口文化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在内容上要积极健康、围绕政府部门弘扬主旋律,催人奋进,讴歌祖国、体现地域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与引导功能。如: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体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风俗的文化活动,即受到百姓欢迎、又起到了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利用春夏秋三季季节气候的特点,举办有品位的大中型广场文化活动,让走出户外的群众感受文化的气息,享受精神的食粮,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受到群众的欢迎还可以为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好坏同样也可影响到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的软环境好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前社区建设是国家、社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社区党政组织作为其中的主导力量,应当努力培养社区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中发挥骨干作用。目前还是有很多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够去高档的营业文化娱乐场剧院等处消费,如果没有优秀的爱好,其他的不良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而发展、提升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范畴内容的丰富性于无形中就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创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社区文化包括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与自发性、没有约束的集体参与性特点。主要有健身广场舞蹈、交谊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剑、等形式。这些活动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作用。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因而成为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也相应得到提升,这些提升促进了社会得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010年广场文化活动简报 篇10

广场文化活动是我区的一项品牌活动,历时长、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街道、乡镇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充分利用现有广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开展以“繁荣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汾东”为主题的2010年夏季文化广场系列活动。本次活动5月开始10月结束,历时120余天。整个活动期间开展了各种规模、多种形式的活动共8900余场。其中包括有组织的大型活动48场,小型活动8850余场。大型活动包括小店区群众文化小戏、小品、音乐、舞蹈展演,亲贤文化艺术节,“百部爱国主义电影”进社区,“广唱晋剧,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晋剧票友大赛,晋商文化艺术周活动,健身舞比赛,交谊舞活动,秧歌舞活动以及各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等等。活动内容精彩丰富,各年龄段的群众都能参与其中。这些活动的展开,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欢乐、祥和,真正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1、组织开展小店区群众文化小戏、小品、音乐、舞蹈展演

群众文化原创性作品在基层比较匮乏,为了挖掘原创性作品和激发群众创作的积极性,在夏季广场文化活动中开展了全区群众文化小戏、小品、音乐、舞蹈原创性节目展演活动。老百姓自编,自

1演的小品、舞蹈、歌曲、器乐合奏等优秀作品呈现在2010晋商文化艺术周的舞台上,同时我区获全国“群星奖”的原创性小戏代表作品《农家乐》也进行了展演,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我区文化创新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满场赞许,广大群众从这些活动中体会到了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

2、组织开展以“广唱晋剧,传承发展”为主题的晋剧票友大赛

2010年,小店区夏季广场文化系列活动之“广唱晋剧,传承发展”晋剧票友活动从五月份开始,每周六下午在小店区烈士陵园举行。同时还组织了比赛活动,本次票友比赛活动自举办以来,每周吸引近百名票友参加,平均每场比赛观众达1000人左右。在晋商文化艺术周上,我们有幸还请到了晋剧皇后王爱爱等几位名老艺术家和晋剧名家也为小店区的广大群众登台亮相,委婉动听的唱腔、流畅优美的旋律,为老百姓和戏迷们带来了热情、带来了欢乐。为满足广大群众享受名家名段的乐趣,文化馆在九九重阳节之际,还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张鸣琴、王万梅、王爱爱弟子杏花奖得主王晋文、走进大戏台擂主于文娟等12位著名晋剧演唱家在音乐广场参加了“梨园欢歌”演唱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追捧,一系列的晋剧演唱给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3、开展“晋商文化艺术周小店民间文艺展演”活动

2010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小店分会场活动,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展晋商魅力、促汾东发展”的主题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

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场文艺节目共9场,参与人员达2000人。太重鼓乐敲遍了大江南北,为了使我区的群众文化工作更上一层楼,特邀请了太重鼓乐团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一曲曲精美的鼓乐表演,区老促会、戏迷协会、社会办学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也积极参与,组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奉献给了广大群众。

另外,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区文化馆、图书馆协办在人民公园组织举办了剪纸艺术展。亲贤社区的第六届文化艺术节也为晋商艺术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一饱眼福,足足地过了一把瘾。

4、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6月份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三个乡镇配置了各价值6万元的电脑、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活动设备;我局为六个街道文化站配置了各价值5000元的电脑及其相关设备。加强了各街道、乡镇文化站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小店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8月份以来,为小店等5个街办,北格等3个乡镇的24个村实施送书下乡活动。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构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农家书屋”带来的成果,让农民真正体会了天地的广阔和世界的博大,给农民带来了欢声笑语,也带来了对致富脱贫的信心和思索。

5、壮大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店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小店区

文化馆组织专业老师开展了58期多种形式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健康舞、健排舞、秧歌舞、书画、装裱等,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在普及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比赛活动,既激发了全区群众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力,又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促进了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小店区只要能够开展活动的地方,就会有文化馆的文艺骨干在对群众进行进行培训与指导。

6、全区广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我区共有大大小小90个活动广场,有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票友班等200余支文艺队伍,这些文艺队以健身为基础,持之以恒地活跃在各个活动点,不断创作出各种形式多样文艺节目。尤其是音乐广场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参与活动人数近百人。整个广场跳舞的、打腰鼓的、踢毽球的各有所乐、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区文化馆为了带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音乐广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带舞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7、广场活动的深入发展带动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

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深入人心,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在五一、七一重大节日期间,由社会办学以及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自筹资金,组织少儿文艺专场演出、晋剧票友专场演出,并邀请来省、市表演艺术家为群众奉献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为我区的群众文化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文化广场工作简报 篇11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建设;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作為人民群众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广场舞,无论是在丰富人们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还是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场舞以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舞蹈形式,成为了城乡群众茶余饭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种相对简单轻松而又积极向上的舞蹈形式,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因此,广场舞在文化建设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场舞的形式和艺术特点

1、形式特点。广场舞的参与者通常是以女性为主,场地设施多为一些空旷的场地,例如,社区、公园以及广场等,多位群众自发性组织,参与人数较多,缺乏有效的指导。由于是近几年开始逐渐兴起,政府缺乏足够的指导,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保证广大群众都参与进来,因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广场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但是由于受众面较为狭小,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在文化建设上又缺乏思想艺术的有效指导,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2、艺术特点。广场舞的兴起是伴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参与性多为自发性组织,舞步相对简单,动作更换也较少,作为初学者来说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前期的学习,只需根据他人的动作要领,就可以学会。广场舞的艺术形式通常以常见的扭秧歌、扇子舞以及一些群众根据电视广告舞蹈自发改编的舞蹈,在艺术形式上较为丰富,在队列形式上也较为丰富,从而满足不同群众的舞蹈要求。在表演形式上也较为灵活,在空地上根据自身的喜好放一段音乐就可以舞动起来,表现的方式较为丰富多彩。

二、广场舞对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影响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场舞旨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人口大国,国家提供的文化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快,中老年缺乏相对娱乐健身途径。而广场舞由于没有舞种限制,而且简单易学,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进来,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进行舞蹈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广场舞由于在舞种上较为丰富,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聚集起来,为人民相互间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使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

2、提升城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广场舞近几年在我国各地不断兴起已成为展示各地方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丰富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发展使人们改变了对舞蹈的看法,平常百姓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参与其中,使每个人都有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性。广场舞为那些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借鉴各自的优势,学习新的舞蹈形式,这种简单易学的方式,带动那些平时不怎么爱活动的人群,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使整个城市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广场舞使每个人的才艺得到展示,身体与心里上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情绪得到释放,使人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广场舞蹈的兴起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高雅的作品,增强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人们的整体文化艺术水平得到提高。广场舞的兴起对于缩短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促进农村文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树立整个城市良好的形象。

3、展示群众文化建设成效。广场舞在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展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靠依据。广场舞在参与人数上由于比较广泛,其他没有任何一种舞蹈娱乐方式能够与之相比。首先,广场舞的不断兴起,为了使人们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场地,多数地区都修建了文化广场,使得民间艺术社团不断发展,广场舞的兴起使这种形式的艺术社团不断增加。其次,各类广场舞比赛,演出活动较多,人民群众通过广场舞的锻炼为日后参与各类比赛提供了机会。最后,通过广场舞的形式,使人民群众由文化活动的观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广场舞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全民参与的广场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全新的文化氛围模式承载着一种健康的审美理想与追求,赋予了强劲的文化生命力,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广场舞的进一步实现,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与美好家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4、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创新。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社会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场舞在各地的不断兴起,反映了当地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又能体现出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广场舞,推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积极组织引导、培训、监督,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广场舞朝着更加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广场舞才能更加有序发展,参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总之,广场舞作为当今丰富人民群众业余健康生活的有效形式,有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形式,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式上还是在加快我国基层文化建设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我们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上一篇:夜月景心中情下一篇:一次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