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2024-07-04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精选12篇)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1

我们祖先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 但它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孕育出近代科学, 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停滞不前, 其原因何在?下面我就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来加以探讨, 希望能从这些发展特点中找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一些原因和启示, 为今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是中国古代科技自成体系, 独立性和排外性强。中国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地形上又多是平原和丘陵, 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农业生产和各种手工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形式, 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缺少交流的情况下, 中国各学科独自发展, 自成体系,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科技体系, 例如医学, 特别是中医理论。

另外, 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一经形成后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它自成体系, 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它又具有保守性和排外性。随着这一体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 它的保守性、排外性日益突出, 这使得与原体系不同的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的出现就成为很困难的事。与此同时, 它对外来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排它性。当然, 如果外来的东西不会影响到这个体系本身, 就可以顺利地被接受并融化在这个体系之中。例如原产美洲的花生、玉米、烟叶、番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种植和推广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但其他与原体系不同的科技就难以吸收了。例如, 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知识, 就没有被中国科技体系所吸收。原体系的保守性与排外性显然成为其吸收新知识的一种障碍, 从而导致中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二是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大一统的结构体系特征。从秦始皇开始, 中国就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统一的封建国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这样一方面为古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古代科技也必须服务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历法、农学、军事、地图绘制、水利工程、数学、皇宫建筑等学科, 由于适应了国家的需要, 受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 使得这些学科打上了大一统科技结构体系特征的烙印。同时,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封建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 大一统的科技是中国特有的。

三是中国古代科技以官办为主。长期以来, 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等工作, 以及和它们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 大规模的天体测量, 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一些大型著作的修撰等方面的工作, 都是在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下由政府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的。另外, 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也都掌握在官办手工工场及其人员手中。多数对各门科学技术有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都出身于官僚家庭, 有的就是当时的高官。在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 大部分的科技成就也只有在政府的组织实施下才能取得。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具有官办性质。

四是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是指导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思想之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事物的整体性,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重整体和谐的思想, 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 立足于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 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特点, 都是基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强调人与自然,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讲究“天人合一”。我国的中医理论就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宇宙观的代表性成就。

五是中国古代科学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科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必然会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成长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古代科技亦是如此。一方面, 儒家文化对科学家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 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的许多方面都与儒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政治密不可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 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能脱离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中国古代科技从产生之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建立“天人合一”政治哲学体系的有力工具;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关系到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和赋税的征收。所以与农业有关的学科历来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古代科技由此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文化色彩, 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到了明清时期, 政治上封建专制不断强化;在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在对外关系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这些措施严重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使得我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科技受制于封建皇权政治的需要, 被赋予极强的政治功利性, 与政治密不可分。

七是中国古代科技应用性强, 忽视理论研究, 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我国古代发达的学科都与实际应用有关。例如古人认为天体现象能反映天命, 关系王朝的兴衰, 所以天文历法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而天文历法测算需要数学, 数学学科因此发达。古代数学除被应用于天文历法外, 也与土地丈量、地图测绘、赋税计算、水利工程建设等实用事务有关。例如《九章算术》完全是为实用目的而写的。而农学、医学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学科, 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造成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强的原因, 是因为中国古代科技部门是直接为国家治理服务的, 当时政府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而不注重探究事物的原因。另外, 古代的知识分子重视读经书, 他们关心的是功名和业绩, 而很少自觉地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也不重视理论的研究。

八是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来看, 它主要集中于与农业、国计民生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领域。

九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和对经验的总结, 缺少科学实验, 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

十是从科技应用上来看,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例如《九章算术》主要解决土地丈量, 谷仓、堤坝、河渠修建, 收税等实际问题, 为数学学科发展而研究数学的极少。

十一是从分布领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医学以及数学等领域, 其他领域涉及较少。

十二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 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学。

总之, 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 自成体系而且独立性与排外性强, 与政治联系密切, 以官办为主, 形成了大一统的结构体系。在思想上,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应用上, 学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 实用性很强。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 缺少科学实验, 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在发展水平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 但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没有形成近代科学,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遗憾。今天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需要从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以早日实现“中国梦”。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2

①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②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③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就是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和天文历法方面。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继承前代科技成果,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都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及发展 篇3

关键词: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发展

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现代园林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2、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狭小者不显拥促,狭长者不显冗长,扁阔者不显短浅。

3、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化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置,充分利用自然形和几何形的植物进行构图,通过平面与立面的变化,造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观,使作品具有精致的舞台效果;

4、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

5、渐进的空间组织,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是依据自然规律对遭到破坏的自然进行人工整治,或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现代园林提出的自然化的设计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模仿自然的概念,是要在原始的自然与营建的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使营建的自然真正具有自然的功能与属性。因此,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细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和人文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人文,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

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本土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的风景园林作品,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杨彦.传统风景园林与当代中国景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7

[2]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J].规划师,2001年第6期.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篇4

1) 电子商务平台多, 竞争激烈。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7年以IBM为首的一些IT企业率先把电子商务概念引入中国, 激发了很多创业者的激情, 但是之后的几年, 人们并不认同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 中国的电子商务陷入了冰冻时期。直到2003年, “非典”的发生掀起了一股互联网购物的热潮。随着时间的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急增, 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唯品会等购物平台越来越多, 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2) 电子商务实现了生产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渠道, 但是产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 减少了消费之间供应商的环节, 实现了生产商到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这样减少了中间的环节, 让消费者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但是在销售过程中, 很多平台商户打着生产商的名号销售产品, 产品质量不过关, 以次充好, 欺骗消费者。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产品的好坏, 只能比对价格, 以价格低的占有优势, 这样便会促使很多假的产品卖到消费者的手中, 而真的产品又因为价格高而无人问津。

3) 对于消费者来说, 实现了足不出户便可以买进商品, 改变了年轻人的购物习惯。互联网的普及, 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 大多数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 例如“宅男、宅女”等, 形容一些年轻人足不出户, 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在网上。生活方式的改变, 也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工作方式, 很多年轻人实现了在家办公的愿望。很多年轻人选择网上创业, 在家办公, 把工作放在家里。这样既方便照顾家里的事情, 又不会耽误工作, 给很多年前人带来了机会。

4) 电子商务的发展, 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 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物流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逐年增加, 从而带动了国家的就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众多的快递公司建立, 但是由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上存在很多无证经营的快递企业, 致使快递行业市场混乱, 竞争激烈。同时快递公司的快递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和服务态度较差, 让很多消费者不满意。

5) 电子商务的发展, 对很多实体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电子商务平台投资较少, 没有店铺房租、减少人员开支, 网上的商品价格也比实体店的低很多, 这样给实体店销售带来了重大的冲击。以前熙熙攘攘的夜市, 热闹非凡的商场现在人也比较少, 生意凋零。实体店的开支比网店的多, 价格也比较高, 消费者在进行比较之后大多数会选择在网上购买[1]。

2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1) 平台日益规范化, 国家进行管理整顿,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渐成熟,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出台了。电子商务在发展的初期很少有人认可, 产品没有销量客户也会担心产品的质量, 为此, 很多商家会用虚拟交易来蒙骗消费者, 我们看到的销售量不是商家真实的销售量。这样就导致了产品信息与描述的相差很多。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 但是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 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上市, 加大了对商家的管理。社会媒体也多次曝光电商虚假交易的现状, 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 对于店铺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例如, 以前销售食品的, 没有任何证件就可以在网上销售, 这样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质量、食品安全没有任何的保障, 假冒伪劣产品非常的多。随着平台的日趋成熟, 现在销售食品的商家必须要有《食品流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 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买的放心, 吃的放心。在对商品的检查过程中, 平台管理者也会抽部分的商品去检查质量与真伪, 如果发现商家有伪劣产品, 情节严重的就会取消商家的开店资格。

3) 规范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大部分的快递公司规模较小, 信息技术比较落后, 虽然有些快递建立了网络查询系统, 但依然出现快递丢件的情况, 有些地方的快递也不能及时的送到, 这样会让客户非常的不满意。有些快递工作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 在搬运快递的过程中很多商品也会被损坏, 在投递的过程中有的快递员态度非常的恶劣, 给顾客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因此, 整顿物理行业势在必行。

4) 逐渐形成实体店和网店一体化经营, 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的迅速, 但是很多消费者对于看不见摸不着商品存在着很大的疑虑, 要是可以实现线下看货, 线上购买那就非常的方便了。例如, 苏宁电器就推出了“苏宁易购”, 线下实体店进行商品的观看、了解, 再在网上下单, 这样既方便客户购买商品, 也能实现顾客和商家之间的共赢, 这样的线下体验, 线上购物模式将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趋势。

3 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但是在政府的领导下, 在平台管理的努力下, 相信电子商务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首先阐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然后提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希望为其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物流,实体店,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篇5

很多人对当代诗歌存有偏见,不屑于读当代诗歌,我想,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外,直接的原因是:一、很多人走进诗歌的路都是学古体诗和现代诗,然后,以已建立的诗歌概念来读当代诗歌自然不能同一,便视为垃圾。二、不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诗歌自身的发展。从四言到五言、七言,从诗到词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展的趋势和开拓性,诗歌自身的不断发展是其存在的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

不同于古体诗和现代诗,当代诗歌仍然是后现代性,最突出的是解构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下,有意颠覆经典,语言不再凝练,有一点混乱,韵律节奏难以寻觅,甚至荡然无存,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关系到如何看待当代诗歌,西川在写诗时曾有领悟,“原来写诗完全不象中学课本那样,要说自己心中的话”。更像《沧浪诗话》里所说“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像现代诗歌冲破格律诗一样,在为失掉的味道而扼脘叹息时,要看到诗歌自身的发展和冲破,鼓励支持引导在审美理念大胆和多样化的发展。

宋诗的贡献就在于有别于唐诗上,当讨论当代诗歌的无力软弱时,应看到对已存在的领域的拓宽了当代优秀诗作无不表现在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上。

当代诗歌就像一个打碎的杯子,四处溢水,但的艺术性、思想性一直保持着坚硬的内核。

当代诗歌已不满足于在个别字上做深刻文章,这不应看成诗歌语言的退化,而是相对与现代诗的一种发展。虽然语言浅显但中体的吁界并没有弱化,也是后现代的`一种追求。从汉赋的华而不实,到宫廷诗的浓装艳抹,扭捏生情。文质之变就是要找到适中点。

当代诗歌不再大喊大叫,极为理性,很少玩弄花样,在虚构生活事件上,不动声色,细细品味,却妙不可言。绘画上的大写意或冰山理论,常涂抹几笔,却画镜幽深,不可学尽,让接受者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创作。形式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刘堪秋总结出的台阶式、三段式、十四行等形式,而不采用仍和形式,无形士之形式,一贯到底,行间语气故意打乱,形式的冲破是突出的特征。

任何喜欢诗歌的在诗歌上想有所成就的人,要立于前沿,引领这一文体不断发展。由于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颠覆,是提直至艺术、思想。而这两项是无法颠覆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6

家族企业;体制;特点

1.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历史概述

在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其实可以追溯到明清时的晋商以及徽商,当时的晋商与徽商采用不同的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商务,这也是最早的家族企业制度。而在20世纪初,新兴的民族工业的崛起,让以家族企业为组织形态的企业开始“大步”走上历史舞台。例如,荣氏家族的申新公司、福新公司、茂新公司等等。但是在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完成了对私改造和公私合营,进入了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因而在这期间,很大部分的家族企业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据调查,现今阶段我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而在这些中小企业之中,接近80%的是家族或泛家族企业。目前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私营企业,私营的注册资金平均每天增加3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我国的家族企业正在快速地发展。

2.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的成因及特点

2.1我国家族企业的文化根基

2.1.1企业文化——家文化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儒家文化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而“家文化”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追求“父慈子爱”、“长惠幼顺”的境界,强调“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中国的家族企业中,企业文化更多的是表现中国传统的“家文化”。

中国传统中把家文化泛化到家族以外的每个社会层面,家文化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规则,形成了现今特有的中国家族企业的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家文化”强调一种凝聚力,相互扶持。这样的凝聚促使了我国的家族企业拥有很强的向心力,相互信任,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从而降低了组织内的交易成本。

美籍日裔学者弗兰西斯·福山(1995)在研究之后认为,文化可以区分为高信任度文化和低信任度文化。高信任度文化指的是信任超过血亲关系的社会,而低信任度则是信任只存在于血缘关系上的社会。同时,他指出,中国、法国、意大利南部地区等属于低信任度文化,在低信任度文化中,人们更相信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因此,这样的社会关系也被移植到我国的家族企业当中,具体地表现为不会雇佣“外人”担当企业的重要职务,具有排他性。

2.1.2企业经营管理——家长制

在中国的文化中,尊老爱幼是文化的最突出的特点,传统的中国人,在对待上一辈和下一辈的关系时,往往是绝对服从的,子女不愿因为顶撞长者,而背上“不尊、不孝”的骂名。这种家庭关系决定了我国的家族企业普遍是家族制的,管理者如同长辈、家长一样管理着整个企业,有一定的专断性。同时,在家族企业中,由于处于管理层的大都是家族内的父子或兄弟姐妹等亲戚关系,常常会因为家族“情结”而导致组织混乱和无序,比如对不称职成员的容忍,对管理的越权等等。

2.2从我国机制、体制方面来分析

2.2.1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匮乏

从体制上看。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中小型家族企业的“歧视”现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尚不能一视同仁,受各种条件制约,诸如有的怕出现问题受到牵连。许多地方反映,对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如果是家族企业,特别是小型家族企业就可能被有关领导机构甚至司法机关予以追究。出于对贷款责任的考虑,不少银行员工宁肯少贷或不贷给家族企业,尽量限制对家族企业的贷款数额。当家族企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贷款时,也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白白地错过了宝贵的商机。在国家有关政策上也残留着“缺陷”,急需调整完善。

从制度上来看,银行为中小家族企业服务严重不足。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各商业银行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乐于“大宗批发”,而对额度小、频率高的家族企业贷款缺少兴趣,由此导致家族企业贷款明显不足。

2.2.2所有权及经营权高度集中

家族企业对整个企业的最终控制权是家族企业存在的基本前提,我国的家族企业往往将所有权及经营权集中在家族成员当中,企业家族成员拥有绝大部分的股份,在股份上有控制权。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前文中提到了,我国的家族企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权中,很难将经营权交到“外人”手中;(2)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由于我国经理人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市场还不能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由非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经理,其代理成本可能是高昂的。除非对这些非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与专业素质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家族企业是不会轻易放弃控制权而把经营权交给非家族成员的。

2.2.3部分家族企业发展“名不属实”

相当一部分的家族企业在结构上是有限责任,但实际往往不是。他们为了使企业能够规避风险,或者为打个名号,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不这样做。而有些家族企业更是为了自己的某些“方便”,贿赂官员,造成不良的风气。

家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目前我国活跃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成为了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虽然在现阶段,家族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各家族企业的不断提高,不断地吸纳贤才,我国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定会更加健全及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 东.家族理性与家族企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程书强.家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工业技术经济.2006.03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7

本文将以《坎特伯雷故事》总序中的节选为例来分析中古英语语法的变化, 并探讨其变化的特点。

Whan that Ap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te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te,

And bathed every veyne in swich licour,

Of which vertu engerdred is the fl our;

Whan Zephirus eke with his swete breth 5

Inspired hath in every holt and heath

The tender croppes, and the yonge sonne

Hath in the Ram his halve cours y-ronne,

And smale fowles maken melodye,

That slepen al the night with open yé, 10

(So priketh hem nature in hir corages) :

Than longen folk to goon on pilgrimages

(And palmers for to seken straunge strondes)

To ferne halwes, couthe in sundry londes;

And specially, from every shires ende 15

Of England, to Canterbury they wende,

The holy blissful martir for to seke,

That hem hath holpen, whan that they were seke…

Ther was also a Nonne, a Prioress,

That of hir smyling was full simple and coy;20

(Baugh, 1978:410-411)

1 名词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以“e”结尾的单数名词

Whan that A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te (四月) (细雨) L.1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te (干旱) (三月) (根) L.2

Marche L.3

Rote

Veyne (茎络)

Melodye (歌声) L.9

Ende (结束) l.25

Trappe (陷阱) L.46

在现代英语中, 名词已不需要用e来表示单数:April, drought, March, root, veil, melody, end, trap

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

shoures (细雨) L.1

croppes (庄稼) L.7

fowles (鸟禽) L.9

strondes (行走) L.13

londes (地方) L.14

Halwes (圣徒) L.14

例外Eyen (眼睛) 的复数形式是en.

单数名词的所有格

From every shires land (从全国各地) L.15

2 形容词

在中古英语时代后期, 形容词已没有了屈折形式。古英语中的形容词的五种单复数变格在中古英语中已简化成以“e”结尾的单一形式, 性与数的区别也随之消失。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由古英语时期的词尾“-ra”变成了中古英语的“-re”以及后来的“-er”, 最高级的后缀“-ost”和“-est”一起变成“-est”。在《坎特伯雷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形式。

例如:形容词的平级

his swete breth (和煦的春风) L.5

the tender croppes (嫩条枝芽) L.7

the yonge sonnes (青春的太阳) L.7

smale fowles (小鸟) L.9

straunge strondes (遥远的地方) L.11

在这些形容词中, 除了tender是以er结尾的, 其它的词都是以-e结尾。

最高级形式Hir gretteste ooth was but seynt Loy (最厉害的誓言) L.20

最高级的标记是-est

3 代词

在古英语中的各种不同的代词形式, 如“s e”“seo”“pat”中有“the”“that”保留下来。另一种代词的复数形式“tho” (those) 保留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其他的代词, 如表示不同性别、单复数和格的形式在中古英语早期就从大部分方言中消失。而我们从《坎特伯雷故事》的故事中看到的代词是这样的。

例:

that Aprille (四月) L.1

That hem hath holpen (帮助过他们) L.18

The holy blissful Marti (殉难圣徒) L.17

The service (赞美诗) L.23

在人称代词中表示双数的代词消失了, 中古英语时期把不同性别和格分开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单数形式:

as I was war (我还注意到) L.58

If it were dead (如果它死了) L.46

She was cleped (她名叫) L.22

Hir mouth ful small (她的樱桃小嘴) L.54

His shoures (甘霖) L.1

在代词it, she, hir, his中, it代表物主代词, she是单数三人称阴性, hir代表第三人称阴性所有格, his代表第三人称阳性所有格。

4 动词

古英语动词分为强变化动词和弱变化动词, 中古英语具有同样的特点。“强变化动词用词干元音交替来形成过去时和过去分词, 例sing, song, sung。弱变化动词附带一个带齿音的音节, 例如古英语中的-de, -te来形成过去时, 用带齿音的词尾, 例如古英语中的-d, -t来形成过去分词” (李赋宁, 1992:153) 。动词在中古英语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强变化动词词尾的大量消失, 许多强变化动词成了弱变化动词, 而弱变化动词逐步增加了。这样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可以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找到它的踪迹, 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弱变化动词, 以“-d”结尾

perced (渗透) L.2

bathed (沐浴) L.3

inspired (刺激) L.6

peyred (竭力) L.40

2) 强变化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以“en”结尾

maken (唱起) L.9

slepen (睡眠) L.10

longen (渴望) L.12

holpen (帮助) L.18

3) 另外一些强变化动词属于不规则动词

goon (去) l.12

wende (出发) L.16

priketh (拨弄) L.11

song (歌唱) L.23

spak (说) l.25

hadde (拥有) L.55

5 语法中的性别

定冠词和指示代词的简化和名词屈折的磨平和减少这两个过程并行不悖, 两种现象相互影响, 产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 就是语法上的性的消失。古英语语法中的性别在中古英语中消失, 在乔叟创作的节选中,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表示语法性别的单词。

6 古词的消失

法语词汇侵入英语的结果常常是古英语流传下来的一些词消失了。古英语具有创造新的派生词尤其是复合词的强大能力到这时尤为削弱了。英语逐渐养成一种向法语借现成词的习惯。词汇的变化.中古英语时期, 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英语语法的影响。随着诺曼人的入侵, 大量的法语单词进人英国, 这些词汇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教会、法律、军事、政治、时尚、餐饮、社交、艺术。外来词除了法语外, 还有直接从拉丁语中借来了大量的拉丁词汇。在古英语中, 人们广泛使用的前缀、后缀以及具有自我解释功能的复合词, 在中古英语中大为减少。

由于人们引进了拉丁词汇和法语词汇, 中古英语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一般说来, 同义词分为三个层次:日常生活 (本土词汇) 、文学词汇 (法语) 、学术词汇 (拉丁语)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 我们有以下这些词汇:

法语名词:

courage (勇气) L.11

pilgrimages (朝圣者) L.12

palmer (朝圣者) L.13

prioresse (女修道院长) L.19

法语动词:

inspired (刺激的) L.6

engender (生长) L.4

carie (捏住) L.31

crowned (刻写的) L.62

法语形容词:

coy (害羞) L.6

straunge (奇异的) L.13

amiable (可爱的) L.39

charitable (慈悲的) L.44

拉丁词:

Zephirus (西风) L.5

nonne (修女) L.19

gaud (夹住) L.60

7 结束语

通过对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诗歌《坎特伯雷故事》序言中的语法分析, 人们可以了解中古英语的变化特点: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形容词的平级和最高级形式, 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变化, 动词的强变化与弱变化的改变, 语法中性别的消失, 词汇中古英语单词的消失以及大量的拉丁词和法语单词的引进等。了解中古英语语法的变化和特点,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英语, 学好现代英语。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英语诗歌 (《坎特伯雷故事》) 节选中的语法和词汇, 探讨了中古英语某些语法的变化, 包括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的平级和最高级形式、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变化、动词的强变化与弱变化的改变、语法中性别的消失、词汇中古英语单词的消失以及大量的拉丁词和法语单词的引进等, 同时说明了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中古英语,语法,词汇,乔叟

参考文献

[1]Albert C.Baugh&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rentice Hall, Inc., 1978.

[2]Thomas Pyles.&John Algeo.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2.

[3]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4]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6]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8

中国渔政的执法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海区渔政局的管理范围是:“海洋机动渔船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水域;重要渔场、渔汛;国家颁布的保护区、休渔区以及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保护区、休渔区。此外, 东海区渔政局兼管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及渔政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范围是毗邻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 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组织实施所负责海区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是各海区渔政局一项重要职责。执行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由海区渔政局具体落实。海区渔政局的渔政船不足时, 可抽调符合条件的地方渔政船承担巡航任务。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在专属经济区, 根据渔业局《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年度巡航的组织和指挥工作, 包括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各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 并报指挥中心备案。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 “渔政船在执行巡航任务期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 由海区渔政局统一调度指挥。指挥中心视情况可直接调度指挥。”根据该规定第17条, “海区渔政局应对本海区每季度的巡航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形成书面材料, 并于下一季度的前10个工作日内报指挥中心。年度巡航工作结束后, 要对本海区全年的巡航工作进行总结, 并于翌年的1月底前报指挥中心。”第18条规定, “国家渔政局和指挥中心对承担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任务的单位、人员及渔政船进行监督, 不定期对巡航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渔政船进行表彰, 对执行专属经济区巡航任务的渔政船给予经费补助。”

二、执法依据

中国渔政的主要执法依据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物权法》、《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渔业局发布) 、农业部《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部《农业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

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管理是中国渔业执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渔业资源权益。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1999年1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国人、外国渔船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港航监督行政处罚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6月颁布的《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国渔政[2000]8号) 。此外,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 在专属经济区有关规定的框架下, 中国分别于日本、韩国、越南签订了新的渔业协定。这些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 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管理和渔业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形成了中国周边海域的渔业新形势。

三、渔业执法的管理机制

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成立已有二十多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是专职负责渔业行政执法的执法机构, 主要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和渔业船舶检验三大行政职能, 负责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 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协调处理各类渔业生产纠纷, 保障渔船安全生产, 查处各类违规渔业生产行为。中国的渔业管理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从中央到地方, 中国已建立了渔政、渔港、渔业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在农业部, 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统管全国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设有中国渔政指挥中心, 负责重大渔政执法行动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的组织、协调工作。此外, 在南海、东海、黄渤海设立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负责本辖区渔政执法的监督、指挥、协调工作。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设有渔政管理、渔港监督或渔业船舶检验机构, 负责辖区内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同时, 接受上级机关的业务指导, 参加上级机关统一组织的渔政执法行动。

《渔业法》第7条第1款规定, “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从法律上把“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确定为中国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就是中央对渔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管理;分级管理是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的区域性管理。贯彻统分原则是符合渔政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符合渔业活动的内在规律, 也符合中国渔业资源、自然环境和国情实际。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两者的关系是健全渔政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1987年发布) 重视各涉海部门的协作和协调, 第8条规定,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应当与公安、海监、交通、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 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施行。”

四、存在问题

1. 渔业执法力量薄弱。

仅从数量上看, 管理任务和管理力量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 导致粗线条管理普遍, 存在管理死角。特别是在县级等基层渔政部门, 由于管理力量薄弱, 致使海上执法检查、渔船进出港签证等很多管理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到位, 管理效果难以保证。渔业执法机构分散进一步分散了渔业执法力量。目前, 中国的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很多, 主要有海洋渔业管理、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等部门, 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而且难以形成合力, 达不到依法治渔的预期效果。

2. 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目前, 各级渔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其中县级机构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许多全额拨款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也仅是财政上确保人员工资, 而执法经费和办公经费并不在全额拨款之列。而且,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 有关渔业收费及罚没款都上缴给财政部门, 但有关执法费用、执法船燃油费、维修费等却未纳入财政预算, 致使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3. 执法装备落后。

由于渔业执法经费不足, 全国渔业安全执法装备普遍比较落后, 不少执法船艇是由其他部门退役的船只或生产渔船改装的, 使用年限长, 抗风和续航能力差, 有的甚至超期服役, 照相、摄像等必要的取证设备匮乏, 影响执法机关调查取证工作正常开展。特别是渔政承担维护中国在所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内渔业和养护生物资源利益的任务, 由于执法海域范围广, 需要吨位大、设备先进的执法船只以及飞机, 但中国渔政目前仍然缺乏这些必要的装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力度和效果。

五、发展趋势

近年来,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全球针对外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中国渔业捕捞能力和劳动力闲置趋势加剧, 渔业劳动力与捕捞能力大范围转移等刚性需求越来越强, 对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在内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养护的任务加重。同时, 有些海上周边国家对中国渔业捕捞设置障碍, 采取限制措施, 不断抓扣我渔船, 从而引发海上渔业纠纷。外国渔船越界捕鱼事件时有发生。海洋渔业维权形势复杂、多变。

针对以上形势, 本文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中国渔业执法的发展趋势应为:

1. 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世界海洋渔业捕捞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即已达到了产能极限, 进入21世纪后, 由于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因素, 海洋渔业产量逐年下降。

2. 加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

渔业局于2000年6月颁布了《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 (国渔政[2000]8号) , 并于2005年修订。中国渔政执法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派出渔政船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生产和生物资源调查等渔业活动的中国和外国船舶、人员, 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渔业局主管中国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工作,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各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以下简称海区渔政局) 负责制定各自海区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年度巡航计划, 并具体实施。渔政巡航是维护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渔业权益的一种方式, 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将得到加强。

3. 加强与中国海监等其他海上执法队伍的协调、合作。

海上执法不同于陆地,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和复杂的海况, 人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装备才能进行执法活动。渔业执法装备数量虽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升级, 仍需在执法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海上执法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如专门负责中国海上维权的中国海监。由于多种原因, 统一中国海上执法队伍尚有难度, 但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 海洋渔业权益作为海洋权益的一种, 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内在需要。

摘要:渔业执法队伍是目前中国五支主要海上执法队伍之一。随着渔业执法装备的不断改善,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国际、国内法规, 渔业执法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和服务力度加强。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全球针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未来中国渔业执法必将在生物资源养护、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与中国海监等其他海上执法队伍的协调、合作等方面不断加强。

关键词:渔业执法,专属经济区,海洋

参考文献

[1]徐芳.中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问题研究[EB/OL].中国知网, 2008-03-11.

[2]陈新洲, 等.中国渔业“蓝海”难题[J].瞭望, 2009, (42) :10.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9

精确新闻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并得到广泛推广。精确新闻最早的先行者是《中国青年报》。1993年1月, 《中国青年报》成立社会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社调中心”) , 运用调查法了解读者关于热点问题的看法, 每个月用两个版面刊登调查结果;1995年1月, 社调中心创办《调查·观察》专刊, 2007年10月起改名为《青年调查》专版, 每周出版两期。而在1996年1月3日, 《北京青年报》设置“精确新闻”栏目, 刊登《1995年, 北京人你过得好吗?》这一调查报告, 正式使用了“精确新闻”这一概念。同一时期, 上海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广州的《南方周末》和《信息时报》、北京的《中华工商时报》等也开始不定期地刊登精确新闻。精确新闻颇受我国媒体业界欢迎, 《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经济类报纸甚至定期发布自己研制的经济指数类报告, 在读者和业界取得了一定影响力。

精确新闻作为探寻世界的一种方法, 是综合运用民意调查和内容分析方法进行新闻素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道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 与传统新闻报道手法不同, 它给予公众一种客观、全面、联系的对于整体事件的描述和分析, 能够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起到决策参考、社会规范和社会沟通的作用, 使新闻报道更加的客观和准确, 民意的表达也更加的畅快和明晰。精确新闻报道要求在选择新闻事实时, 尽量减少记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选择失当, 使得数据新闻的报道更加的客观、公正。精确新闻报道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和呈现过程的准确性上:

(一) 生产过程的准确性

精确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统计数据的准确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上:

1.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精确新闻报道是靠数据说话的, 而数据统计的准确与否就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公正与否, 所以在调查报道上, 精确新闻应该减少统计学上的偏差,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问卷设计要科学。问卷是为了就想要弄清楚所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 是进行社会调查的工具。所有的调查结论, 都要从调查访问对象对问卷所作的回答中统计分析得出。因此, 问卷设计的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着能否科学地得出调查结论。所以在精确新闻的问卷设计时, 一定要减少设计者的主观诱导, 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计, 才能保证得到数据的准确和客观。二是抽样方法要得当。理想的社会调查是对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体进行普查。但是,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普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就需要对调查对象进行抽样, 用对样本的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的参数值。而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不论是采用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所采用的抽样方法要能够反映出欲抽样的整体, 也就是说抽出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如果精确新闻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那么统计推断的数据结果也就没有意义。三是调查过程要客观公正。在精确新闻的数据收集过程中, 确保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法的科学性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保证具体调查过程的科学性。 (1) 在调查实施前, 要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调查准确性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测, 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进而对其进行防范, 确保精确新闻的数据收集客观、公正。

2. 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精确新闻报道是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 在调查过程中大量使用民意调查方法, 充分了解民间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而在统计相关的数据信息时, 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与否也是影响精确新闻报道准确与否的重要标杆。一是前期分析要科学。当前期的问卷或访谈结束之后, 就必须对问卷或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在进行分析之前, 必须对资料进行检查, 剔除和修改不合理的数据和个案。如果回收的有效样本量不够, 还要对其进行追加访问, 否则就有可能会达不到统计分析方法所要求的最少个案数量的要求。只有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才能减少数据分析中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二是得出结论要严谨。精确新闻调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社会大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因此, 在精确新闻调查完成后就会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 同时对该调查所有的不足要明示出来。只有通过谨慎地分析数据, 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数据结论, 更好地为精确新闻的数据呈现服务。

(二) 呈现过程的准确性

精确新闻呈现过程的准确性主要是通过使用数据的准确和数据与新闻的深加工上来实现:

1. 使用数据的准确。

在使用调查数据时, 对调查数据要作出准确的解读。要交代清楚精确新闻调查的对象范围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明确交代受访者数量以及样本问卷回收率。交代清楚这些必要的调查过程, 使报道本身显得科学严谨;另外, 也有利于受众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解读, 以对调查结果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所以在精确新闻报道中, 对数据使用要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 才能保证呈现的数据新闻的客观、准确。

2. 数据与新闻的深加工。

由于精确新闻更多的是运用数据说话, 所以如何结合文本信息与数据信息组合成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就显得异常重要。在进行新闻与数据的深入加工时, 记者应跳出调查报告的案臼, 将数字与现实结合起来, 站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 开阔思路, 注意运用多种报道方式, 有点有面地进行报道, 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在呈现过程中要注意表达分寸, 不能以偏概全, 而应“有几分根据, 说几分话”, 不能为了特定目的故意夸大和渲染某些事实, 在整个新闻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述严谨和公正;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 对调查结果作出片面化的解读, 如利用调查数据制作一个片面化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等, 这样的写作方法对精确新闻的精确性都是一种损害。

纵观数据新闻在精确新闻的发展阶段, 虽然精确新闻报道在数据的使用规范和精确程度上被人广泛诟病, 但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制作方式。它要求记者首先要掌握社会学上的统计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得出的数据能够用计算机技术来解释, 其后运用传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去论证这些数据信息, 最后采用传统的新闻报道步骤和方法展开报道, 精确新闻就是这样一种整合上述种种新闻资源得出的新型报道形式。在精确新闻报道中, 记者面对数据信息变得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提高了记者观察、了解、分析和解释世界的能力。

二、数据新闻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发展阶段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出现以来, 计算机就被引进了新闻活动中, 出现了许多新闻工作的新方法与新技巧,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网络兴起, 计算技术对新闻活动的采访、编辑、发布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渗透, 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编辑记者传统的工作方式。 (1) 而我国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主要是通过报纸来实现的。记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联网数据库、电子资料室和各种电子化的数据表存储数据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在控制数据信息上的主观影响,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计算机也主动承担了分析数据的繁重任务, 使得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 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可以迅速地获取有利用价值的新闻资源, 并且将这些有价值的新闻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 摆脱了以往对图书馆的依赖, 更加方便快捷。通过计算机的辅助, 人们可以对原始数据展开深入的挖掘, 获得了更多的新闻来源自由;通过互联网, 更好地实现了新闻资源与人们的直接联系, 及时得到用户对于新闻的反馈, 方便新闻活动后期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 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一方面缓解了人在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繁重压力, 但是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一些机构对新闻来源的垄断。因为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帮助获取、分析、处理和发布数据, 更改了当时的新闻机构对技术型记者等新闻人才的依赖, 使得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流动和开放。

第三, 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对于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一方面要掌握传统的新闻理论来开展新闻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比如如何利用数据库获取数据, 如何使得获取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更好地显示出来。这些都使得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素质和技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四, 虽然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帮助人们解决了获取数据的难度,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 如何处理和加工信息, 也成为阻碍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发展的另一大难题。所以在处理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时, 一定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从繁琐的数据中快速寻找到有效的数据信息, 利用数据信息更好地为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服务。

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是基于精确新闻报道对于获取和分析数据的需要出现的, 但它确实改变了当时的新闻报道面貌, 并且进一步推动了数据新闻的发展。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共享的平台下, 创新出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新闻报道方式, 摆脱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依赖。但是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对于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展开对数据库的分析以及互联网的使用和基础数据下的新闻写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要辩证地看待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三、数据新闻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 精确新闻是较早出现的概念, 其次是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然后才是数据新闻。三者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有一定的延续关系, 但并没有相互替代, 而是一种相互兼容的关系。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起源于精确新闻中调查报道的需要, 计算机辅助的是精确新闻报道中需要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而且计算机辅助新闻不仅能辅助精确新闻报道, 还能辅助其他形式的新闻报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式也日渐丰富, 计算机辅助在当今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中都能发挥作用。而计算机在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和呈现的过程中的作用, 无论是精确新闻还是数据新闻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所以三者并不是相互割裂开来的关系, 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旦一个关系链遭到中断, 另外两个都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从处理和加工的趋势来看, 精确新闻是最先有意识去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新闻报道形式, 而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精确新闻报道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但是数据新闻是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运用各种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软件辅助, 实现了数据的再一次开发和利用, 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所以三者都是在加工和处理数据信息, 只是处理的深入程度不同, 使得数据与新闻的结合程度也不尽相同, 形成了多样化的新闻报道形式。

延用郭晓科博士所提出的“作为精确新闻学的进一步延伸, 数据新闻学使新闻生产过程更为精细化, 它对新闻工作者的技能要求除传统的文字写作、音视频制作外, 还包括社科研究方法, 计算机数据抓取、处理、可视化, 平面/交互设计, 计算机编程等多个领域” (1) , 数据新闻通过使用数据库信息,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使得数据来源更加可靠, 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准确。而数据新闻通过可视化的软件运用数据来讲述新闻故事, 能够更好地解释新闻事件与个人的关联, 使得媒体逐渐“超越具体的、孤立的事件, 提供背景从而解释这些事件的意义”, 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明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 提高了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四、结语

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和呈现方式, 日渐改变着人们接受和阅读世界的方式。数据新闻在我国经历了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而最后发展成数据新闻。数据新闻给当前的新闻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在数据新闻中, 数据是一种资源, 也是一种手段。利用好数据新闻, 我们可以觉察更多的新闻行业的新动向、新信息和新观点。而数据新闻的出现, 也并非无根之木, 它有着自己发展的阶段。数据新闻的发展起源于精确新闻报道, 为了满足精确新闻报道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而产生计算机辅助新闻, 后来又发展为数据新闻, 三者是一种延续关系, 但并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 只是数据与新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融合的程度不同。并且, 精确新闻和数据新闻都依赖于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三者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 越来越多的新闻以量化和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数据新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近年来, 在信息技术革命及媒介融合趋势推动下, 新闻界正在积极探索发展数据新闻这种新领域。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 无不通过组建团队、开设专栏、建立实验室等方式对数据新闻展开积极的探索。数据新闻在我国经历了精确新闻报道、计算机辅助新闻两个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特点。人们如何理解数据新闻、精确新闻与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是本文重点关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数据新闻发展阶段的梳理, 以期帮助人们理解数据新闻的发展阶段, 推动我国数据新闻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数据新闻,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发展阶段

注释

11刘毅:《精确新闻的演进及其精确性》,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10期, 第82-84页。

21朱家麟:《关注计算机辅助新闻学》, 《中国记者》, 2002年第6期:第14-15页。

中国武术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篇10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 武术文化包含着中国人对进攻与防御技术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忍让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中国人对形体艺术的审美情趣。在长期的发展中, 始终围绕着武术的价值和规律,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技艺和技能, 中国武术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1. 中国武术文化的特点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融进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融入了中国古典哲学, 文化艺术, 社会习俗等, 在武术中都可以看到这些文化是影子, 主要来说, 武术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武术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哲理。像太极拳追求的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等思想, 太极拳始于无极, 分两仪, 然后才显四象, 演变为八卦。它是根据“易经”阴阳之理、道家导引、中医经络学等综合创造出的一套拳法, 分阴阳、并且符合人体结构和大自然运行规律, 故称为太极拳。可通过内外兼修, 道道强身健体, 修养身心, 防身的目的。可以看出, 太极拳中包含着很多智慧。

(2) 竞技性。武术产生的根源在于竞技, 这一点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 武术具有高质量的攻防技术, 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像太极拳的以柔克刚, 长拳的张合等, 都说明武术的竞技性。

(3) 武术能强身健体。武术的练习中, 能够爆发身体体能, 活动各个关节, 能锻炼肌肉韧带, 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经常练武术能提高身体素质, 健体防身, 陶冶情操, 锻炼意志, 从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闻鸡起舞等, 坚持练习武术能锻炼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培养刻苦的精神, 能够使人勇敢、坚韧不屈。经过长期锻炼, 可以培养出勤奋顽强刻苦, 勇于进取, 虚心好学的美好品德。

(4) 武术具有观赏价值。丰富的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 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特别是集体演练, 还可通过变换队形, 变换图案, 还可加入音乐来伴奏, 将动作做到协调一致, 很具有观赏价值。无论是传统的套路表演, 还是进行散手比赛, 人们历来都喜闻乐见, 都会引人入胜, 让人感觉到美, 通过观赏, 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5) 武术能增进友谊。武术的练习中, 很多都需要对练, 在交流技艺的过程中, 能促进友谊, 所谓学无止境, 武术亦如是。俗话说切磋成良玉, 在切磋的过程中, 不仅能共同进步, 还能促进友谊的发展。通过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 让他们认识了解了中国文化, 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6) 武术有较强的适应性。武术对器材、场地的要求一般比较低, 练习者可以根据实际场地的大小来适当地变化练习方式和内容, 如果暂时没有器械, 练习者可以进行徒手练习。总的来说, 受时间和季节限制比较小, 适应性更为广泛。

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对体育、美学、哲学、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武术是向着国际化发展, 而且越来越科学化。

2. 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要顺应形势, 走向国际化, 将会通过多种办法来大力推广武术。

(1) 走向国际化。目前,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文化, 并且喜爱中国武术, 奥运会上武术比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 提高武术的生命力, 让武术文化被更多国家学习和借鉴, 从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 所以武术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 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的技术将更全面, 动作规则将更合理, 武术科学化研究将是武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有对武术文化的研究, 武术比赛规则等的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 将会实现动作规范化, 竞赛制度化, 理论科学化。总之, 武术的发展将更加科学化。

(3) 注重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武术文化的发展将会成为道德建设的一种手段, “教武育人, 就是说习武先修德, 武术包含着深刻的道德内容和教育意义, 比如相互切磋, 见义勇为, 尊敬师长, 诚实守信等, 是我国传统得到观念的体现, 所以发展武术文化, 将有益于深灰精神文明建设。

(4) 多种方式来发展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起源于我国, 历史悠久, 但是要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今后, 要采取多种渠道来发展武术文化, 从多种层次, 多种形式上推广武术文化, 比如多建立武术会馆, 开展武术比赛, 还可以进行优秀武术人员巡回表演讲学, 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武术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让武术文化广为流传。

3. 总结

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一定要理解其深刻文化内涵和特点, 要保持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 在此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让武术这种古老优秀的艺术, 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要: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武术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中国武术已经被世界熟知,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比赛中的武术比赛项目, 使中国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武术文化的特点, 探析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武术文化,特点,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岗.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11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品贸易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与奢侈消费在英文字典里,奢侈是Luxury、Luxus。在经济学上,奢侈品指的是价值。在国际上,奢侈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意大利Brioni公司总裁乌姆贝托·安格鲁尼(umberto angeloni)博士在为《名牌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论述奢侈:“奢侈指的是某个人的矛盾的行为,他尽管允许享受最好的。但却只是在某个特定的生活范围内。你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为买某个牌子的汽车,为一次旅行或者为买下一栋房子而一掷千金,但衣服上却很省俭。真正的奢侈必须包括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可见奢侈是相对性的。

二.我国的奢侈品市场概况

《2012“黄金周”中国境外消费分析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在短短的7天“黄金周”期间,中国人出境消费奢侈品集中累计约38.5亿欧元,比前年同期增长了14%,加上“黄金周”期间境外的隐形消费与奢侈品服务业消费,预计超过60亿欧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产业洞察网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1556亿元人民币,2010年消费总额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车)亿元,2011年有所降低,但2012再次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电商却在中国消费市场高歌猛进。根据《中国日报》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在线奢侈品销售额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69%。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该市场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其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60亿美元。这说明增长的趋势仍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过去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2011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年度总体增幅在25%-30%之间,2012年奢侈品销售额达到3060亿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

贝恩公司指出,在欧元汇率走低和境外旅游升温刺激下,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买走了全球1/4的奢侈品。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2012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占全球购买量的25%。欧洲人降至第二位,占24%;美国人占20%,日本人占14%。

三、我国的奢侈品市场特点

1、消费群体低龄化炫耀性消费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奢侈品市场的主导群体是年龄40至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然而,根据《2012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城市主流消费群在26至45岁之间,占到了市场的70%。反观2008年至2010年的调查报告,中国的奢侈品主流消费人群从35至45岁之前逐步年轻化。在主流消费群体中,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为26岁~30岁的消费者,26岁~30岁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0几倍。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歐阳坤也表示,目前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月收入约万元的奢侈品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低龄化,已成为趋势。

2、奢侈品消费大多是个人用品

《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0多亿美元,其中珠宝市场、箱包、时装等占到了其中的70%;钟表、化妆品、其他领域只有约30%。由此可见,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大部分集中在服饰、香水、箱包等个人用品上。与此相比,在欧美和日本等奢侈品消费的成熟市场,奢侈品消费则呈现出多元化。有房屋、汽车、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在他们认为奢侈品消费可以是可以拥有高的质量,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性的,也包括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等。

正是因为奢侈品消费初期发展到成熟阶段在我国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国拥有奢侈品的良好发展前景,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统计,中国国民平均收入在当年已经达到426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将逐步进入蓬勃发展快速成长的阶段。

3、国外购买仍呈上升趋势

目前中国人出国消费奢侈品的趋势严重,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集中在国内、香港、欧美三个地区,而消费者境外购买奢侈品比境内高出4倍。而知名时尚杂志《时尚芭莎》中国版在2011年对网友的民调中显示,有四分之三的中国人出国都会将购物消费作为一个重要行程。价格仍是影响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货币汇率,国内奢侈品消费者在国外购买奢侈品更加便宜。世界奢侈品协会调查的具体数字显示,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集中在国内、香港、欧洲三个地区,境外购买奢侈品比国内高出4倍。

四、我国奢侈品的贸易发展趋势

(一)、中国奢侈品贸易现状

目前,我国奢侈品消费正在进入黄金时期。全球25%的奢侈品都是由中国人买走,不断涌入的新富阶层支撑着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热浪。预计,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然而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却一直被国外的顶级奢侈品品牌所占据,缺少本土企业的身影。实际上,我国并不缺乏奢侈品元素,但如何塑造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使我国从奢侈品消费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2013-2017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奢侈品消费增长迅猛。去年3月,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专家预计,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在近几年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大量新富阶层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

(二)中国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

1、政府介入,促进奢侈品贸易发展

2011年6月,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相关部门介入成立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旨在顺应中国未来的奢侈品市场与政策环境,并协助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需要,促进消费升级,积极推动中国奢侈品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将会从宏观角度对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和促进本土奢侈品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奢侈品进口关税下调

中国对于进口奢侈品征收的高关税使得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海外消费份额远高于国内消费,奢侈品税负外流严重。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奢侈品消费额占世界小分份额的不断扩大,奢侈品进口关税下调是大势所趋。反之,中国对进口奢侈品征收的关税一旦降低,奢侈品牌将加速在中国扩张和开店,从而激发中国商业地产与购物中心的繁荣发展。

3、奢侈品国际贸易顺差逐渐降低

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成立后大力鼓励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发展。茅台酒等一些品牌已经逐步开始为申请奢侈品牌做准备。虽然目前本土奢侈品牌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心理不断成熟,本土奢侈品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的奢侈品贸易顺差将逐渐降低。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2012“黄金周”中国境外消费分析报告》

[2]《2012中国奢侈品报告》

[3]《2013-2017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4]《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

中国诗歌发展的特点 篇12

1 中国运动马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历来是传统马业大国,由于社会的进步,传统马产业一度退化[1]。近年来,受国外现代运动马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马产业由传统马业向现代运动马产业转型,并表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

1. 1 运动马产业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2014年,中国马业召开很多重要的会议,不断完善与规范了中国马业各级组织及其管理。中国马业协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截止至2014年年底,有国家级马业协会1家、省级协会4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首次成立马学分会,分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对有关发展马产业的方针、政策、规划、技术路线提出决策和技术论证。中国马业协会成立了“中国纯血马登记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涵盖国内育马场、赛马场、马术俱乐部、马球俱乐部、马具商、地方马会、与马有关的科研教学机构的《中国马业目录》,对全国马匹进行规范管理,为开展各类赛事做准备。中国马业协会成立了“中国马会赛马委员会”,积极推动规范化、国际化、常态化赛马运动。

1. 2 国际运动马产业合作日益广泛深入

2014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法国、新西兰、阿根廷和德国等国家在运动马产业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马业协会与土库曼斯坦马业联合会签署了《中土马业战略合作协议》,两国将共同开展阿哈尔捷金马选育与繁育科学研究; 交流阿哈尔捷金马的饲养、管理、现代训练方法与技术; 在北京创建“中国汗血马产业园”开展区域性合作; 在两国共同举办阿哈尔捷金马速度赛、耐力赛及其他赛事。法国赛马联合会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举行了法国马业推荐会,介绍法国马业基本情况,以期加深中国对法国马业的认识,在中国寻求广泛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西兰著名的纯血马拍卖现场———卡拉卡拍卖会现场,接见莱德马业郎林。中国和阿根廷签署《中阿马业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两国马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包括推动马匹饲养级管理技术,加强人才培训; 共同建立阿根廷体育和休闲出口马匹官方性能评估体系; 推动互认马匹谱系登记; 交换马匹疾病信息,合作开展马匹疾病控制等工作,并成立马匹合作组执行备忘录。德国马术协会与中方在德国大使馆签署合作协议,两国在重庆市共同打造中国首家马术运动全产业链,具有运动休闲、特殊旅游、文化推广、文化培育和国际合作等多种功能,建成后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马术表演比赛场馆。

1. 3 运动马产业人才培养日益专业

自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全国首个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以来[2],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建立或正在筹建马术专业,主要包括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鄂温克职业学校开设了马术专业、广西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马球专业、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马科学专业、四川传媒学院开设了马术运动与管理辅修专业、武汉商学院开设了马术专业。另外,辽宁、江西等省正在筹备建设马术专业,中国马业协会正在筹备建设中国马业人才培养联盟。

1. 4 运动马赛事组织活动日益丰富多彩

2014年,各种运动马赛事逐渐升级。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首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接受了土库曼斯坦赠送的一匹汗血马,同时举行了汗血马选美大赛和世界汗血马大会主题论坛及“马与丝绸之路主题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兰巴托观看那达慕,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赠送两匹取名为阿尔泰、克鲁伦的蒙古马; “中国马都大赛马”和《千古马颂》首次在中国马都锡林浩特市隆重上演,创造性地展示了悠久的马文化,并举办了历时2个月的各项赛事,不仅有引人入胜的速度赛、绕桶赛、障碍赛,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骑射、套野马等; 第二届中国白马之乡文化节开幕暨中国马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深入研究马文化艺术及中国马会推动世界各国马文化合作搭建平台; 中国马术场地障碍俱乐部联赛首次启动,还举办了2014年浪琴表中国马术巡回赛、2014年中国速度赛马巡回赛等。

2 中国运动马产业发展的特点

2. 1 传统马业与现代马业共同繁荣

目前,中国马业处于由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型时期; 但并不是传统马业消失,现代马业一枝独秀。目前,牧民家庭那达慕、苏木那达慕、旗县那达慕、盟市那达慕等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那达慕纷纷登场,草原旅游、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牧民养马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均表明传统马业与现代马业两者共同发展、相互渗透、共同繁荣。

2. 2 现代赛事与马术表演共同发展

随着运动马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运动马各项赛事也越来越多。障碍赛、速度赛、盛装舞步赛、绕桶赛、轻驾马车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传统的马术表演,如马队仪仗、马上叼羊、马上捡哈达、叠罗汉、马上杂技等也在各地繁荣发展,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因此,传统马术表演与现代运动马赛事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生活休闲娱乐多样化的需求,共同推动着中国传统马业与现代运动马业的快速发展。

2. 3 地方品种保护与优良品种引进协调发展

中国历来是马品种的发源地,内蒙古四大名马、新疆伊犁马等都具有优良的性状和无与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受国际运动马产业发展的影响,国内许多地方政府、学者、社会团体在全国建立了我国特有马品种保护区,马匹品种得到纯化、种群得到恢复[3]。同时马业人士大量从国外引进优良马匹品种,积极开展马匹繁育[4],如内蒙古马业协会在巴音锡勒建立的育马场,培育的太阳花马已具有一定的种群基础,不久的将来即可培养成为优良品种。

2. 4 人才行业培养与专业培养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运动马产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日渐凸显。目前,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有俱乐部行业培养和学校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俱乐部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 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同时还具有管理协调等优势,但是学校受招生规模等限制,人才培养有限。只有发挥俱乐部与学校各自的优势,建立运动马产业人才行业培养与专业培养联动机制,才能满足我国运动马产业的人才需求。

2. 5 参与国际赛事与组织国内赛事齐头并进

近年来,许多国内俱乐部采取在国外寄养驯练参加国外赛事的方式来培养骑手、练马师、马房管理等人员的国际水准,也有许多马业爱好者成为国外马会会员。同时,国内运动马各项赛事呈几何级数量增加,而且赛事的规模、层次、国际化程度亦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的水平也不断规范,吸引了大批国际友人来我国参加运动马各项赛事,加快了我国运动马产业规范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2. 6 马文化挖掘与马文化建设协同发展

伴随着运动马产业的兴起,各地越来越重视马文化的挖掘与整理[5],如镶黄旗马博物馆、太仆寺旗马鞍博物馆等对于传承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城镇在建设规划中体现了大量的马元素,如雕塑、主题公园、马具艺术品等。各马术俱乐部、马业协会及各项赛事也是宣传马文化的主阵地,因此在挖掘整理马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马文化建设,必将推动我国马文化的繁荣。

2. 7 政府引导与马业协会管理协调并进

目前,各级马业协会有效地引领着中国马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并且为今后中国马业发展制订了发展纲要,建立了育马基地。同时,各级政府亦越来越重视马业发展,从政策、资金、科研、竞技赛事、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如内蒙古已将 马产业列 为重要的 特色产业 来扶持[6]。因此,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协会的管理职能,使中国运动马产业驶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是运动马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8 科技创新与规范管理协同发展

中国运动马产业的发展,既要尊重历史传统,又要适应现代运动马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品种保护、引进、改良与繁育、疾病防治、饲养驯练、赛事组织管理与马具服饰制作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运动马产业发展新体系,探索产业升级途径,推动运动马产业集群发展。

3 制约中国运动马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分析

3. 1开展商业赛事的政策缺失

开展商业赛马发行运动马福利彩票是现代运动马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运动马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7]。中国由于政治体制等因素,一直未能出台允许开展商业赛马、发行运动马福利彩票的有关政策,目前的赛马活动多局限于竞技型、邀请、自发组织或以参赛集资奖励比赛的方式进行[8]。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现代马业赛事,比赛的层次、规模、参与的群体均有很大的局限性。

3. 2 中国运动马产业的发展缺失统一规划

目前,新疆、内蒙古、北京、辽宁、山东、湖北、山西、四川、广东等地的运动马产业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共同的特点是以民间俱乐部为主,多处于散发、自发状态,政府干预、行业协会主导的统一规划尚未形成,全国马业各项活动,包括马匹进口的品种与数量、赛事场地建设、赛事品牌打造、马疾病防治检疫等没有统一的规划。仅2014年,全国关于马的赛事、展会、论坛、文化活动等大小近百场,人们往往参加完一个马博会又匆忙去参加另一个马博会,活动的层次不高、内容机械单调等导致人们出现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

4 思路与对策

4. 1 出台相关政策,加快立法工作

我国应切实考虑运动马产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借鉴国际成熟的运动马产业赛事政策、法律,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运动马商业赛事、运动马福利彩票发行的法律法规,保证运动马商业赛事公平、公正、公开,保证马彩基金透明分配、支持社会公共和慈善事业,保证运动马产业规范发展。

4. 2 设立运动马产业

积极建议国家农业部专设运动马产业,从国家层面上重视运动马产业的构建与发展,将马匹的品种保护、引进、马匹育种、疾病防治、饲草料研究产品开发、马匹驯练、赛事组织等纳入运动马产业体系,促进全国运动马产业的快速发展。

4. 3 整合资源,广泛合作,统一规划,创建十类基地

对我国运动马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调研,科学分析,整合资源,统一规划中国运动马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设十类基地。

1) 建立马匹品种保护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特有马匹品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传统的马匹品种资源。

2) 建立现代运动马繁育基地。规范各地马匹进口,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马,在我国适合的地区建立马匹繁育基地,繁育世界各种名马,如汗血马、纯血马、阿拉伯马等,为国内马主和俱乐部提供血统纯正、品种优良、能满足各项现代赛事的马匹。

3) 建立马匹调教基地。对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赛事用马进行专业调教,为社会提供性能优良的赛马。

4) 建立马匹拍卖基地。逐渐推动马匹交易的市场化、规范化,定期组织马匹拍卖,活跃交易市场。

5)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整合人才培养资源,成立马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运动马产业体系设立马育种、马兽医、马营养、马调教、赛事组织管理、马匹登记、兴奋剂检测、马具服饰设计生产、马文化研究与传播等专业方向。

6) 建立马匹疾病防治基地。建立国际化的马医院,引进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聘用国际知名的马兽医,构建马匹全科诊断治疗体系。

7) 建立现代赛事基地。规划我国现代运动马产业的发展,按照国际行业要求统筹建设赛事基地,能够进行速度赛、障碍赛、绕桶赛、盛装舞步等现代赛事,为马主、观众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

8) 建立饲草料研究生产基地。选择适合区域建立适合马匹的各种饲草料的种植、加工基地,完成饲草料的研究、示范、种植、加工、储运等任务。

9) 建立马具、服饰设计生产加工基地。融合现代马具与传统马具的特点,创建品牌,开发马具服饰市场,推动马具服饰向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

10) 建立马文化研究传播基地。一方面要积极挖掘、保护、弘扬我国的传统马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国际马文化,逐渐建立传统马文化与现代马文化、国内马文化与国际马文化共相繁荣的马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牛禄青.中国现代马业大有可为——专访中国马业协会秘书长、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教授[J].新经济导刊,2013(9):74-77.

[2]王怀栋,李明,王勇,等.运动马驯养与管理专业办学现状及发展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上):55-61.

[3]李春阳,段生荣,叶凯,等.新疆特色马产业发展研究[J].草食家畜,2013(2):1-6.

[4]黄金龙,赛因巴音,赵一萍,等.内蒙古自治区马业发展成果与马科学研究进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4):3-5.

[5]聂明达.我国竞技马产业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6下):19-20.

[6]姚全福,赵一萍,芒来.拯救濒危的蒙古马——蒙古马的保种和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8上):56-58.

[7]王怀栋,范青,葛茂悦,等.中国西部地区运动马产业发展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5下):1-3.

上一篇:小型水利工程下一篇:桥梁工程桥面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