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诗词朗诵

2024-08-07

高中生诗词朗诵(共15篇)

高中生诗词朗诵 篇1

化庄乡中心小学举办“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比赛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与演讲能力,为学生创设才艺展示的平台。我校于5月12日下午4月12日,举办了“传承中华文明,争做美德少年”演讲比赛。

此次大赛分三组进行,分别是:低年级组、中年级组和高年级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有蕴含道理的寓言故事,有轻松明快的童话故事,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有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选手们经过充分准备,各显其能,在比赛过程中,他们自信从容,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用充沛的感情把美德传颂,引发台下阵阵掌声。

那有声有色的故事内容,那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那一个个生动而又鲜明的故事角色,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赛场高潮迭起,激情飞扬。在比赛中,杨和润同学的演讲激情澎湃、大气磅礴;赵梓翔同学的演讲慷慨悲壮、刚强坚毅;姚雪洁同学娓娓道来、宁静美好。他们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吸引着评委和观众。

参赛的选手共有28名,比赛实行现场评分,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校长在现场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给予了肯定,并激励同学们生活中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分享,学会合作,无私奉献,执着追求,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练就朴实无华之气、高雅圣洁之魂、从容淡定之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自己的那份热情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秀出精彩,装点生活的诗意,争做一名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中华好少年!

(责任编辑:王玉芳 审核:侯继明)

新蔡县化庄乡中心小学

二0一八年四月

“小小百家讲坛”演讲比赛

高中生诗词朗诵 篇2

而吟诵是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类似歌唱般地读。因地域、方言、师承关系、品性修养等不同, 每个人对诗歌理解感受不同, 故吟诵没有一定之规,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哼哼”是其初级形态, 还有类似唱歌般带有曲调的“吟唱”。

吟诵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古体诗歌感受兴发的语言表达方式。一门古代语言艺术, 它的美存在于创作及感受的双重过程。从诗歌创作角度看, 吟诵是诗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懂得吟诵就做不出好诗;从诗歌感受角度看, 吟诵还是外人感受诗作、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不懂得吟诵就无法感受诗歌的美。从“哼哼”到“吟唱”, 都是诗人学习、感悟以至创作的艺术表现, 故而吟诵是实用中的“美”。吟诵是一种在对诗歌内涵意蕴精熟基础上由内心感发的有声语言表达, 即使古人三五成群一齐吟诵, 也还是以实现自我与诗人、诗作本身的精神契合为目的。吟诵艺术的特质在于吟诵者的“感我”, 不为外物所动, 自然质朴, 属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吟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诗人”本身, 吟诵目的在于吟诵者与诗人二者间心灵的融会交流。

现如今伴随大众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 朗诵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 喜爱者越来越多, 艺术表现形式在以有声语言为主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广播中能听到朗诵者优美的声音, 电视中更是声画并茂, 还能看到朗诵者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的神态, 还有站姿、走位等等。如果说吟诵产生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朗诵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响亮美和形体美。朗诵艺术中朗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表演者, 朗诵目的在于“感人”, 即在自我融入、自我感发基础上达到“推己达人”的传播目的。如果从传播学来看, 吟诵属个体传播, 朗诵则属于群体或大众传播。

吟诵和朗诵, 仅一字之差, 意义大不一样。一个是传统的、内在的“自我”艺术, 一个是现代的、外在的“舞台”艺术;一个是质朴自然、浑然天成的璞玉, 一个是精雕细刻、包装精美的工艺品。它们拥有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 它们是两种风格不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吟诵和朗诵之间其实是传统与现实、原生态与现代的艺术表征。在我看来, 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其实古代吟诵之美, 正是现今朗诵之痛。现代朗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矫情之作, 还有一部分朗诵作品竟演变成了“舞台剧”, 剧情表演大于有声语言表现。它们仅仅是为了追求声音的形式美或舞台表现力, 即所谓的“好听”、“好看”;语言华而不实, 内心虚情假意。有声语言表现与诗词语言的内涵美严重脱节, 变为单纯卖弄声音、表现自我的僵化形式。而吟诵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是要始终立足于挖掘诗歌本身意蕴基础上的内心感发, 这是有声语言表现诗歌的精髓。现代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 理应秉承这份传统。

吟诵艺术作为古典诗歌的“活化石”, 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后代子孙应该予以珍视和继承, 但普通话毕竟是现今语言的统一标准, 也是未来语言的大趋势。古典诗词吟诵传统可以保留下来, 比如有些字古今异义差异很大, 可发古音以示区别, 又比如为了诗歌平仄押韵的审美需要, 可以把押韵之字改读古音。这类改发古音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教师可以依据古音读法教学生们朗读。现如今古入声均已归入普通话四声。如果我们现在强行规定不许用普通话朗诵, 全部取而代之为古音朗读, 也难免会落入因循守旧的窠臼。正如中国明代音韵学家、著名藏书家陈第指出:“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从周秦两汉到现代, 各个时代的语音都有所不同。一般初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代音等。倘若现代人朗诵古典诗词之前必须先行掌握作者当时当地之方言、古音, 这也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对于古典诗词, 古人用他们的古音读法去读, 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古音读法, 现代人应根据自己的理解, 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也是激发现代人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每个时代的人都习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普通话朗诵也能很好的传递古典诗词语言的内涵, 也能营造诗一般的意境, 关键在于是否对古典诗词的内涵理解到位, 是否对于作者当时当地的创作心情感同身受, 是否能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将古典诗词的情感意境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现代人与古代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差别很大, 但古典诗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感受诗歌语言精妙之时, 我们应积极汲取古代吟诵艺术的精髓, 用古代艺术之美改造现代艺术, 将各自的美感特质有机融合, 从而让中国古典诗歌增添现代意义。

古人对唐诗宋词的吟诵是百花齐放, 所以今人朗诵唐诗宋词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倘若我们现今朗诵艺术中能逐渐地汲取古人吟诵的精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谈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J].《文学与文化》.2012.2

[2] 、许芳红.《声情诗情两相宜——浅议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语言文学研究》.2011.2

[3] 、刘麟轩.《音义之间——试论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J].《现代语文》.2012.03

浅谈朗诵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篇3

一、朗诵教学促使语感形成

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语感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带上了浓厚的直观感觉、习惯经验,是长期耳濡目染强化和积累后的一种顿悟,是由感性的直觉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解,然后获取、吸收,自我内化,最后再通过感性的直观表现出的语言技能。

朗诵,其实就是有感情地放声言说,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语言,从而复活语言的语调语气,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声音联通了眼、耳、口,以及大脑之间的各方信号,可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词组合、语法规范的感受性和领悟性。

二、朗诵教学深化诗意诗情

1.还原诗歌形象

古诗词都有鲜明的形象性。我们要理解诗歌,体悟情感,就要先让其中的形象鲜明可感。朗诵时,朗诵者通过设身处地去感受作品中的各种形象,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内心形象,让内心形象与作者塑造的形象相契合,从而通过语音表达出生动的场景画面,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反复朗诵,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闻其声,感其情,入其境,就能如见其人,如现其形,让声音再现的形象与诗词作品中的形象互相交融、相得益彰。如朗诵《登高》,就能在凄哀沉郁的语调中呈现秋天肃杀、萧条的凄凉画面,再现一个体衰多病、孤独无依的老者形象;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会在豪情满怀的气势和悠然深思的喟叹中还原出赤壁矶的壮观景象和苏轼乐观超脱、自我排遣的内心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

朗诵是通过对文本的语音的外化,来实现对文本理解的内化。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转变为形象的可以感知的文本声音。与此同时,朗诵的准备练习,也必须建立在理解领悟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朗诵者心理应和作者心理形成无比的默契。

古诗词语言意蕴深远,语词背后包罗着多层的含义,一般除表层义之外,往往有深层义、双关义、隐喻义等。这种暗示的话外音,正是诗歌难以理解的关键。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不能融会贯通。如果借助朗诵,一个一个语音在耳畔回响,一句一句诗句在心中感知、琢磨,学生就能在上下句的联系中准确把握语词和句子的含义,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就会越来越深,逐渐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声音语气的传导中,在神态情感的渲染下,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获得深刻的语言透视力和洞察力,也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融会思想情感

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认知、理解,更要有情感的投入,要去感悟、体验。朗诵的过程需要朗诵者情感的积极参与。因此,需要朗诵者在朗诵前下好功夫,尝试去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通过自己的语音传达出来,这样才能以声带情,以音传情,发挥朗诵的积极作用,从而感动听者。

朗诵古诗词,就好似慢慢咀嚼,细细品尝,披文入情,将自己的情感、心神融入诗里,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生发,那么诗歌情意就会涌动于心间,诗歌的思想就会贯通于头脑,诗歌的味道才会通过语音、表情、情绪外显出来。

三、朗诵教学提升语文品质

1.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古诗词乐于去学习,乐于去把玩。那么,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将会迎刃而解。古典诗词书面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往往是呆板、无趣的,只有把文字用听觉来唤醒,用语音来冲击,用情感来引领,形成一种新的刺激,才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朗诵过程中,学生以其独特的声音传输和内心体验,使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得到呈现,让听众产生进一步的共鸣,这就使三类主体形象——作者、朗诵者、听者的三方情感相融合,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

2.激活想象思维

古诗词是以文字描绘有形的形象,蕴含作者的个体心理体验和思想情感,这样就引发无数的后人通过语词来想象当时的场景,使作者描绘的实境和欣赏者想象的虚境相统一,把这两者相连接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朗诵。

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极为凝练,虽然言简但却义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或者多幅画面,一首词常常出现许多意象。可是语言上经常是脱节的,是倒装的,词与词之间没有关联词语,留下大片空白。这就促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原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画面,来传达诗词意境氛围之美。每一次朗诵,就会激活学生的想象,促进想象的发展。

3.陶冶高尚情操

朗诵是把情思、意境、技法综合起来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朗诵古诗词作品,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诵教学,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无声的默读、无心的背诵更加感人至深。

古典诗词作为千古美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极高的修养。在精心的朗诵活动中,世代相传的崇高美德,伟大先贤的崇高精神,志士仁人的生命追求,都会不时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朗诵使古典诗词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气质、精神面貌、道德素质、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质的改善、提升。

4.培养审美情趣

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朗诵,则是最接近诗词本质的语音艺术,能全方位地展示诗词语言的凝练美、诗词意象的抒情美、诗词节奏的音乐美,把平静状态的语词变为立体活动的审美艺术。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诵,让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律、色彩斑斓的用词、深刻内蕴的思想,通过充满魅力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饱满充沛的感情,转化为学生的美的享受。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诗词的氛围中,被美的意境深深吸引。久而久之,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增添审美的品味,向古代先贤们的积极思维方式和崇高审美判断逐渐靠拢,达到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经典诗词朗诵稿 篇4

中四班

1、卜算子 咏梅七律

朗诵者江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七律 长征(1935.10)朗诵者赵亦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游子吟

朗诵者李泽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沁园春 雪

朗诵者张震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古诗词朗诵 篇5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少年中国说》节选

诗词表演朗诵比赛 篇6

11月12日星期二 天气晴

这天下午,我们迎来了诗词表演朗诵比赛。

代表我们六三班朗诵的是:王文豪、张一博、许秋如等一些口才比较好的同学,当然还有我。时间定在下午,一点半开始。先是二年级组:二年级一班先开始,天啊!第一个班就表演的这么好!这会给后面的班级造成多大的压力啊!果然,二年级后四个班都没有二年级一班朗诵的好(我个人认为)。

接下来就是三年级组,也是一班先上。三年级就是比二年级准备的充分,幻灯片做好了,朗诵的没有错,一连四个班都是这样。只有五班让我眼前一亮:他们是一个团体,而且接的非常好,没有出现空隙。

然后是四年级组。四年级几乎每个班都做了幻灯片,都放了音乐,还把文章、诗词读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只有一个班,在背诵时忘了词,结果节目进行了一半就结束了。王文豪不屑一顾地说:“这就是四年级同学写的诗?比我四年级写的诗差远了!”

之后是五年级组。五年级同学朗诵的显然不同于前面三个年级的,他们读的声情并茂,我在底下听着都很伤感(其实不必要)。一直在说话的韩家琪都转过头来聚精会神的看着在台上表演的同学,张一博一边看还一边说:“太好了,太好了,表演得太好了!”

最后是我们六年级组。六年级一班先上,他们演了一个话剧,五个人演的让我应接不暇,都不知道看谁好了。六年级二班演的是一个

团体朗诵的节目,演的也不错。轮到我们六三了,我们朗诵的拿着红夹子,伴奏的拿着笛子、葫芦丝、架子,放幻灯片的拿着U盘,一起走上台,到了台前,点开幻灯片,我读完题目,杨凯吹完葫芦丝曲《牧歌》,节目正式开始了,王文豪读开头,张一博读第二句,之后王玉辰读一首诗,我读一首诗„„大家轮流读,没有一个人读断。读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总想笑,好不容易控制住,没让别人看见我的样子。我们班结束了是四班,他们班是两个拉二胡加两个朗诵,前半段很顺利,可到了后半节,男生忘词了,我真替他可惜。最后是五班,他们朗诵地也不错,没出现任何纰漏,最后唱爱的供养,尹美童跳舞。

古典诗词教学对高中生的有效教育 篇7

“诗言志, 歌咏言”。几千年来, 我们的祖先用诗歌记录生活, 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 留下他们喜怒哀乐的人生体验。因此, 一直以来, 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画面, 鲜明的节奏, 深远的意境, 委婉的音韵, 简约的形象, 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一代代炎黄子孙吟咏着、聆听着这民族文化的天籁之音,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从幼儿园到大学课堂都在传唱着民族的精神之声。高中生通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 对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 但如何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审美情趣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则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全面的探究实践。

一、体悟古典诗词的情感, 创设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的精神操守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1]任何形式的美其功效都在情感方面, 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典诗词的广度、深度、厚度, 决定了进行诗词教学绝不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表层肤浅的活动, 特别是高中教学更应是进一步挖掘、升华诗词的内在意蕴, 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崇高美感。因此, 体悟古典诗词的情感, 创设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的精神节操成为古典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高中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 而且大都按年代编排, 先从《诗经》到《楚辞》, 到秦汉、魏晋南北朝, 再到唐宋元明清的各代名家流派作品, 精彩纷呈, 博大精深, 给高中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神奇的天地。徜徉在这几千年的诗风词韵, 祖先劳动的号子, 男耕女织的欢歌, 游子征夫的思念, 村夫民妇的爱恋, 贤才隐士的风流, 将士良才的豪情, 谪人怨妇的悲愤, 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为之动情。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喧嚣尘世独留一份超然、淡远, 让世人仰慕、追寻;汉魏曹孟德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这种问鼎中原的自信, 让后人怀念、铭记。

二、揣摩古典诗词意境, 传承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性格情趣

所谓意境是作家、艺术家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用作品表现出来, 达到声如耳闻, 形如耳睹, 景如亲临, 情如身受的境界。在古诗词教学中,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揣摩, 通过想象和联想, 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出古诗词中的场景。古人高雅朴素的喝酒赏花, 把酒临风, 登高远眺, 望月抒怀, 乘舟漫游, 拨弦弹琴, 怀古伤今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李白在《将进酒》中高呼:“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于青山绿水中举起美酒畅饮;苏轼在《定风波》中吟咏:“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于艰难困苦中荡起小舟漂流。

三、品味古典诗词语言, 拓宽视野, 丰富文化积淀, 开掘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作品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真正的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2]因此,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品味古诗词的语言, 再通过诗词语言本身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在朗读吟咏、品味揣摩、领悟鉴赏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底子, 形成丰富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 诗词语言的精炼性和跳跃性造成诗词本身空白很多, 思维的跨度很大, 学生通过对省略内容的合理添加, 对跳跃内容的捕捉连缀, 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可以使高中生的想象能力更丰富, 更为形象真切地再现诗词的情感意境。品味李清照《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 仿佛看到潇潇雨后酒醒, 一名摇曳生姿, 万千风情的美少女在独自沉醉;马致远《天净沙》的“古道西风瘦马”, 漫漫乡间小道, 一位羁旅异乡、漂泊无依的断肠人在偊偊独行。这一幅幅画面开掘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再创造力。

四、感受古典诗词形象, 发挥主体效能,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高尔基说:“艺术作品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的, 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3]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艺术美首先表现在形象上, 总是通过描绘刻画生动的景物、简约的人物或作者形象给学生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 鉴赏分析感受诗词的形象时, 必须突出诗词形象美的特征,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 欣赏诗词的形象, 揭示其具有独特而普遍意义的美, 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对高中学生产生影响, 激发引导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如花鸟草虫、乡村田园、小桥流水、高山大海、风雨云雪、塞外风光, 这些旖旎秀美的风光, 雄伟壮阔的场景无不让学生陶醉向往。再有《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 美丽而又忠于爱情的刘兰芝, 技艺高超的琵琶女, 忠心明理的屈原, 满腹经纶的贾谊, 雄韬伟略的曹操, 高洁淡远的陶潜, 闲情田园的王维, 纵马塞外的岑参, 豪放飘逸的李白, 忧国忧民的杜甫, 隐晦哀伤的李商隐, 含蓄婉约的李清照, 乐观旷达的苏轼, 豪迈激昂的辛弃疾, 慷慨悲歌的陆游, 羁旅异乡的旅人, 怀才不遇的骚客, 建功立业的将领, 风流倜傥的墨士, 情窦初开的少女, 缠绵悱恻的才子等。这些真实鲜活的身影将永远存活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引导高中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 古典诗词也有不少表现消极遁世, 及时行乐, 晦涩颓靡, 怀才不遇、空虚寂寞等不良情感的, 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细致地分析, 知人论世、辩证客观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理解人性的另一面, 不偏颇、不过激, 做到以人为本地正确解读古典诗词, 品味丰厚苍凉的社会人生。

总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为学生的人生烙上美好的印记, 让学生走出坦荡从容, 走出绚丽精彩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高尔基.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高中生诗词朗诵 篇8

语文必修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但并不都适合朗诵。而且高中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没有充分朗读,所以在选修教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诵来完成学习,并且充分朗读必修教材中的作品,以期反刍,重新获得滋养。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来欣赏这种“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艺术化。

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书面语言都有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含蓄。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培养朗读者和听者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既是古诗文高考知识点再次整合的好素材,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朗读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浅析。

一.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可以为学习其他鉴赏方法做好铺垫

本册教材诗歌部分的鉴赏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但站在诗歌赏析策略和学生接受习惯的角度上去想,此鉴赏方法的顺序并不合理。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调整:先“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朗读的好习惯;接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会通过意象去把握意境;最后才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意蕴美和情感美。

所以先上第二单元的诗作,并做好朗读点拨,可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也避免把选修课上成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课。这样教学就有层次一些。朗诵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一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强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像《将进酒》这样的篇目,非朗诵不能穷尽它的美,我们可以选取优秀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读音频或视频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诗歌里狂放背后的压抑。

选修课文一经朗读,便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况且我们的选修课本来就是审美课。在教学中本来就要少讲语文知识,淡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二.朗读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其他篇目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篇目的取舍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来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选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选”,“怕落下必要知识点”的思想;其次就是一定要大胆培养教材整合意识。其实大家都知道,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怕漏知识点是怕不完的,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所以教师担心的不应该是教不完教材,而应该是通过整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恰当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享受一种再创造的乐趣。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种有效的“听读”输入,不但在写作时可以进行心理摹拟,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美文的辞章,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可大大促进“说写”水平的提高。

不管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还是教师作示范朗读,都要充分遵循朗读的内在规律。学生听老师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朗读教学比单一的“说话”训练有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也比单纯仿照写作印象更深,融化更快,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况且朗诵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教材,熟读成诵就可以运用了。一些篇目直接丢给学生去朗读学习,他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会学得比较认真。

三.朗读作为一项学习要求,是对学生自主赏析的最轻松的干涉

通观“诗歌部分”,发现一个“可喜”现象:老师要讲的内容只有3篇赏析示例,其余的作为学生的自主赏析和课外阅读鉴赏。老师的日子似乎可以轻松一些了,但实际的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干涉”学生的自主赏析。

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朗诵活动来逼迫学生去自主学习一些篇目,通过点评等方式达到略讲、精讲的目的。学生也听得高兴,因为有朗诵者和听者的互动。

抒情诗词朗诵稿 篇9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枯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象一个美丽的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都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上,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高中生增加古诗词积累的策略研究 篇10

一、合理整合相关资源

教师需有效利用教材。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必修与选修教材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同时也因课时限制,教师与学生要将教材所选古典诗词全部精讲精练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因此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就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将同题材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将同时代或同风格的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按表达方式可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按诗歌内容可划分为送别诗、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民悯农诗、哲理诗、爱情诗和人生感慨诗。按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四言古诗如《诗经》、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相同主题的诗作精讲一首,其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完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提高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正确解读语文古典诗歌文本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当中一共选取了二十三首古典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至先秦两汉,下至元朝,如此大的时间跨度,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诗歌类型。

在这二十三首古典诗歌当中,先秦时期的作品有三首,分别是选自《诗经》的两首即《氓》、、《采薇》以及楚辞体的《离骚》。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四首,分别是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古诗体的《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唐诗是高中语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选取的篇目将近占据了五册必修教材古典诗歌数量的三分之一,包括《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锦瑟》、《马嵬》以及歌行体的《琵琶行》。继唐诗之后,出现了宋词,在必修四当中分别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八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分别是《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定风波》、《水龙吟》、《永遇乐》、《醉花阴》、《声声慢》。发展到元朝出现了诗歌的新的表现形式即元曲,《窦娥冤》作为元曲的代表性作品,被选入了必修四的教材中。

三、从诗歌意象入手来解读古典诗歌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具体阅读某一篇诗歌作品时,我们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其独特的意境。如古典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五册书共选了二十二首古典诗歌,“月亮”作为意象出现的篇目达六篇以上,分别是李白的《蜀道难》、曹操的《短歌行》、李商隐的《锦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值得一提的是《蜀道难》中“夜月”与《琵琶行》中的“江心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蜀道难》中出现的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里,诗人化用了“子规啼血”的传说,渲染了诗歌的氛围,同时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蜀道的苍凉与空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诗中景物描写的名句,借以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就连“秋月”都在倾听琵琶女的“仙乐”,说明琵琶女的演奏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高中诗词教学方法刍议 篇11

一、以读促教,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魅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节奏鲜明、用韵严格、平仄交错, 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诵读, 注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等的变化,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如《雨巷》, 我们要读出凄婉、迷茫, 《再别康桥》我们要读出淡淡的离别感伤, 《沁园春长沙》我们要读出君临天下的气概, 《蜀道难》我们要读出不畏权势的傲骨, 《虞美人》我们要读出国破家亡的深重愁苦, 《蜀相》我们要读出壮志难酬的悲愤等。在朗读形式上, 我们可以教师范读、学生个读、配乐朗读、比赛朗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尤其是教师范读, 不仅起到示范作用, 对学生诵读诗歌还起到鼓励作用。虽然教师范读根据个人素养的差异也有不同甚至不足之处, 但是, 这种与学生共同品味经典的愉悦和亲切感, 是任何网上的音频视频都无法比拟的。同时, 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 教师可以配上与诗歌意境一致的音乐, 营造诵读的氛围,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比如在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 配上《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在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配上一曲古韵十足的《高山流水》。音乐创造的意境可以营造特有的心理氛围, 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诗歌, 熟读成诵。还可以结合一定的主题, 开展一些诗词朗诵比赛, 让喜欢朗诵的学生到舞台上一展才华。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学生与古典诗词亲密接触的过程, 也是学生诵读水平提高的过程, 这本身就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促进。另外, 一些参与其中的学生对于诵读古诗词会积极性更高, 信心更强。

二、品味语言, 展开联想与想象, 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巧妙

对炼字独到的诗歌可以以品味语言教学法为主。可以告诉学生, 在诗歌中往往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写得极妙, 让学生找出来, 并从多角度去品味。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开篇“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之“独立”的妙处。“独立”不能变更为站立、直立, 因为这里不仅表明是一个人, 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 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 秘密到达长沙, 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 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 坦荡从容。如果是写景, 我们可以扣住其中语言优美、独特之处, 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脑海中还原画面, 体会其精妙。如在教学周邦彦《苏幕遮》时, 我们可以扣住“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一句, 让学生品味其语言之魅力。通过联想与想象, 学生脑海中可以呈现出如下图画: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 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 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 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 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诗歌言简意丰之魅力足见一斑。

三、注重拓展与延伸, 丰富诗歌的内涵与外延

拓展与延伸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 譬如诗人的介绍、背景的介绍, 横向纵向的对比教学, 作业的拓展延伸等等。我国许多古代诗人本身就是一首诗。关于他的经历、诗作及后人评价, 这些可以由老师来讲, 也可以由学生来讲、来表演。比如李白, 他是一个天真、烂漫、狂傲的诗人。“昔日长安醉花柳, 武侯七贵同杯酒。壮气遥凌豪士前, 风流肯落他人后!”这样一个诗人, 个性光照千古, 讲一节课都不为过。比如杜甫、李清照、李煜等等, 他们的悲欢际遇也足可以牵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这样丰富地去讲一位诗人, 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甚至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和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大有帮助。此外, 我们也可以把与本首诗歌表达情感或主题相同或相异的诗歌进行对比教学。如在教学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 可以把这首诗歌与王维《归嵩山作》进行对比教学,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 全诗浑融、完整, 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 着墨轻淡, 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 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这样的对比, 既丰富了诗歌内容, 也开拓了学生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时代 (唐代与宋代, 宋比唐更重理趣, 用典多) 、不同作家、不同风格流派 (豪放派与婉约派和格律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与屈原的《涉江》、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同题材 (边塞诗与羁旅诗, 咏史与咏怀, 山水与田园, 春闺与宫怨等) 进行对比, 甚至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或不同风格的诗歌都可以进行比较。比如,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 景象悲苦, 感情压抑, 意绪低沉。这样的比较, 体现出了诗歌更为丰富的意蕴, 也体现出了诗歌的广度与深度。

诗歌是美的化身, 美的结晶, 能陶冶情操, 滋养人性。诗歌教学的目标是将诗歌中蕴含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有关的人文素养变成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我们要学会把握好诗歌课堂, 让学生爱上诗歌, 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沙秋静.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 (下半月) , 2006 (10) .

高中生诗词朗诵 篇12

(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

A吟诵《静夜思》出场,B吟诵《二十四节气歌》出场。A:来者何人?此能这般无礼。

B:本人乃加加书院夫子亲传弟子,字Cindy。A:久仰大名,本人乃拿拿书院夫子亲传弟子,字Willson,最近拜读何师之文啊? B:最近深读四季之诗。

A:Really?吾等也深有研究。B:那比试比试? A:请!

(独)春,多么迷人的字眼,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满天飞舞的风筝,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B:(领)《春晓》(合)《春晓》(合)《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B:如何?钦佩之至也? A:恩?社兄意下如何?

A合:SOSO手势 A:那看我们的!B:有请!

(独)夏的脚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天是那牛背上牧童的歌声,是那声声叫着夏天的鸣蝉。(领)《所见•袁枚》

(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合)《小池•杨万里》 A:社兄意下如何? A合:Not bad B:哼!诸位试试可否?有请!A:No problem

(独)秋天是登高远望的季节,天高云淡,满山红叶,那满山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海更加迷人。

(领)《山行•杜牧》(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恩!善哉善哉!感情、停顿、都非常到位,片片红叶,寒山石径,满是凄凄惨惨戚戚啊!

A合:由是感激!谦让谦让!社兄有请!B:Are you ready?

(独)冬天来了,带来了皑皑白雪的圣洁,带来了声声爆竹的喜悦。在无比的严寒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期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领)《江雪•柳宗元》(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A: 久仰久仰!B:谦让谦让!

A:社兄要不吾等一起来一首!B:好主意!

A:那吾等来一首夫子Snow亲笔《八大好习惯三句半》 B:何为三句半?诸位可否知道?

A:听我们的,请诸位边听边了解八大好习惯!

B:吟诵着四季动人的诗篇,陶醉在优秀的中华文化。

A、B: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合)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春晓·孟浩然 村居·高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小池•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行·杜牧 江雪·柳宗元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十四节气歌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篇13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

如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高处不胜寒。’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有:‘山下百花山上雪。’这是为什么呢?山上离太阳更近,温度应该高一些才对呀!”学生立刻与我产生了共鸣,不但接着把诗句背下去,而且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又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诗词引用,加深理解

例如,在《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示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同学们经过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又如,在“月相”这节中讲上弦月的升起落下时间时,我引用了张继的《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描写了上弦月半夜月落之景。在讲述江淮地区的绵绵梅雨之际,我们用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说明梅雨的发生时期和特点,简化并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批判质疑,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太阳照射时,我请学生分析:“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对不对(直射时无影)?

又如,在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提问学生:“成语,坚如磐石,从地理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磐石会受到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等,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再让学生说出“水滴石穿”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正反对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又如,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这首诗气势磅礴,但就地理知识来讲,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学生通过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成语的注意事项

1. 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适时、恰当引用,不要刻意牵强。

3. 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注意艺术性、思想性和地理性的结合,以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高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14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古诗词教学与现代诗歌一样,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个体。但古诗词因其语句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蕴深远,理解难度大而让有的学生望而生畏,因而了解作者生活、个性、写作背景对于理解古诗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李白人生不如意的真实写照,读完他的诗,我们可以用一个“涩”字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我们必须了解李白这个少年天才诗人。正因为他少年学而有成,所以一心想像谢安、管仲、张良一样能够为国所用,成就大业。但也正因为他的他的天才身份,得罪了权贵,遭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所以,李白的诗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另一方面也倾吐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仍就充满幻想。

二、淡化分析,反復吟诵

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特定的意境美,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古诗词朗诵技巧 篇15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朗诵

1、朗诵的概况

朗诵艺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况。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中间中断了很长时间。它源于口头传诵,认真算起来,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2、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和联系

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因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而要求也有不同。朗诵,要求声音清晰、响亮,需要洪亮的嗓音来表达。朗诵比朗读的要求更高一些。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要和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这是语言再创造的前提。而女性受生理条件制约,要求柔美一些。

3、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举例说明:

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讲解。此作品的思想是要热情赞扬祖国的壮丽河山,说明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作品比较大气,也相对比较好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要理解了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大气和气势来。注意嗓音、用气、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的表达技巧的充分运用。

理解了以后就可以自己任意的选用各种技巧。比如:有的朋友喜欢在韵脚“飘”“滔滔”“高”等字上用古韵,前面用现代的朗诵手法,而尾音加上古韵的拖音处理,显得更有意韵。自“江山”句以后可以节奏快点。而“弓”字要鼻音重些。最后一句对“往”字梢加强调。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处理不同,朗诵方法不同。

再举例:《周总理 你在哪里》。

这篇作品属于著名的抒情诗,和刚才的主席诗词风格不同,那么朗诵时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这篇作品的感情把握要深情一些。

“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重音强调)处理可以虚拟一点,太实了反而不好。“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处理较轻)。

所以说,各种诗的朗诵方法也有不同。需要分别对待,分别做细致地分析。首先要看体裁和内容,这些抓住了,然后才决定声调和方式怎样来表达。

再比方说:《猴子吃西瓜的故事》

听故事的对象是孩子,那么朗诵的方式又有不同了。(示范)

“今天,我找到了一个大西瓜,我们怎么吃呢?我想,你们是全知道的。”

比方:《艳阳天》的处理就不能跟巴金的《日出》一样。而要用评书的方式,用舞台演出的方式,用夸张的手法来演绎。“话说:这天,只见太阳啊——小王庄的人都来听村长说事”这还带有北方说相声的方式。

另外还要看每个人不同的体会来定朗诵基本的调子。所以说:抓住题材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脑子要清晰,不要拿来就读。

第三部分:朗诵中的常见问题

1、先讲重音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重音又分词的重音、语法的重音、感情的重音。要强调的词或者词组,我们称为重音。

重音又有双音节重音。比如:嘟囔、萝卜,这是重轻格式。还有一些联合词:如受用、困难、名字,还有:老鼠,都是重轻格式。再比如打听、打算、益处、妙处,都是重轻格式

还有一种中重格式: 黄花、绿叶、大学、皮鞋

还有三音节词:华尔兹、麦克风、冰激淋,是中轻重格式。人名和地名也是这种格式,比如:邓小平江泽民 黑龙江 四川省 营口市 而不要念成重轻中。而应是中轻重。

2、停顿:这又有逻辑的停顿、感情的停顿、语法的停顿和结构的停顿。

停顿就是说话的间隙 是说话和朗诵生理的需要 是根据人的心脏和呼吸来决定的,有时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举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的例子。不停顿就不行,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停顿,意思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朗诵的时候可以经常做一下记号,遇到标点符号的时候要停顿。另外,显示词组间关系(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也要停顿。举例:“我代表中国国际旅行社/欢迎大家来上海旅行”。

3、接下来说说语调的问题

语调,指全句抑扬变换,特别是语句末尾。

举例:“这样做,行吗? ”“行!” “他聪明?”“聪明!”

再举例:《赵丹朗诵菜单》的故事。赵丹用急缓顿挫、高低抑扬的语调读了个菜单,好多人都以为是发表过的作品。

4、再给大家说说速度:就是朗诵的节奏是快还是慢。

吐字的速度,是由作品的特点和思想内容所决定的。比如韩乔生和宋世雄的播音速度比较快,这是体育竞争的要求所决定的。

总之,速度、重音、停顿的掌握都是朗诵所必须的。

今天主要说了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朗诵者,首先要把普通话说的非常好,要苦练。标准音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还讲了普通话的基本常识比如韵母声母、声调等等。以及朗诵方面的基本要求、怎样把握主题、激情是必要条件、注意呼吸等等。还有一个要特别说说的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天生的,好的嗓音是朗诵好的前提条件,朋友们都要注意嗓音保护。要少吸烟、少喝酒、不要大声吵。

而如果声音条件不是太好的话,通过刻苦的训练,能够找好声音的共鸣点。也是可以很好的朗诵的。

上一篇:湖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一篇:广告公司成本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