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育

2024-09-13

苏派教育(精选12篇)

苏派教育 篇1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一直都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更是一个民族长治久安的恒久保障。在如今地方特色教学“百家争鸣”的年代,各地区以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阐释着当今中国关于中国教育的定义。苏派教育以立人为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不仅是和谐社会的终极核心,更是苏派教学践行素质教育思想和地方特色的核心。苏派教育不再要求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千篇一律的,也不再要求每个学生背负相同的重负学习。 苏派教育不仅体现在对考试机制的改革,进而推动教学的改革上,更体现在教学一线的深层次探索。目前,很多江苏的学校都要求开设校本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范畴,彰显不同学校之间的个性,体现苏派教学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本校的课题研究中,历史课也突破传统沉闷的教学模式,不断研究开展创新性的个性化教学。

目前人教版的历史教材编排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虽然在个体线索上,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单独的线索,却难以从整体上感知国内外的历史。本校的历史课在整合传统专题讲授的模块优势外,还借助教材单元主题,整合中国史和外国史、古代史和近代史,让学生不仅仅明白一个单元所要表达的核心和模块是什么,更要懂得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是什么,明白历史的划分不是只有教材这一种,如果学生愿意,完全可以选择更多的划分标准。学习历史,忌讳的是光学习一个点,最重要的是通过一个点,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人的一生相比于人类的历史,是浩瀚宇宙中极小的旅程。但在这无限和有限中,我们想向学生传达一种不断学习的真理,一种不断研究的精神。

苏派人文教育,同样也引领着本校的历史教学。以人文关怀带领学生畅游在历史的天空。这里,学生们接触到了众多惊天撼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能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岸和不屈,体验着历史文化盛宴的同时,更能教会学生在纷乱的世俗变幻中怎样正确地进行取舍。

江苏的历史教学,目前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存在。本校更要求积极开展校本特色的历史课程。我们尝试着打破大班化教学课程,争取按照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已有基础,开展小班化的历史层次式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听到他们想听的内容,让学生能在不同的群体中找到共鸣。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 组建各种历史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型的历史课题研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研究的乐趣,做一个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对国内外历史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历史课堂的组织上,本校尽量打破原本座位秩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师生共鸣的探索。 消除分数的评比,弱化等第的区分,历史课堂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和表达历史见解的独特角落。在评价方面,每个学生均是评价的主体,历史课的评价有时无所谓绝对的对错,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不同的看法而已。历史教学的魅力集中反映了文科教学的特色———答案的丰富性。

本校历史课程的另一突破,在于改变了传统“历史无用”的观念,在历史课堂的传授中,把实践性和现实性带进课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我们传达给学生的观念之一。历史学习不再像以前那般死学死背,我们导入现实中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历史上不同人物的处境和感受。穿越剧曾风靡一时,这也引起了我们历史教学的关注。人们并非不爱历史,只因相隔时代过远, 觉得历史对当下并无太大的帮助,进而在一些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也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所谓的各种穿越,不难看出主人公本身对历史的热爱,更多地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去评价过去的故事。人类需要对过去进行反思,更需要用过去来告诉我们今天应该怎么走。百家讲坛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新出现的“明朝那些事儿”。传统的历史教学有时太严肃,学生读起来,不管从阅读上还是情感上,无疑比较吃力。而这些通俗化的形式,却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冷门的历史被人们所热爱的背后,除了其形式更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也体现了今天的中国人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本校的历史教学恰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极为形象化的故事和语言,去感知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 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是索然无味的,反而觉得对历史需要更多的热情去了解。中国需要怎样的未来,多少也看学生对中华民族有多大的责任感,而这种五千年的积淀,没有历史的润泽和表达,恐怕会沦为肤浅和空洞,故而历史的使命是崇高的,但历史传播的形式却可以是大众的。历史是全人类的记忆,应该有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历史的记忆,能从这份厚重的记忆中,寻找前进的力量。

苏派历史教学,应是思维火花的碰撞,精神领域的洗礼,是一项神圣而严肃的学术探索。苏派体育教学,也应是学生全体参与的欢乐与知识共存的空间,这里展示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看重学生的一种体育精神,一种人性中的血性和果敢。

苏派人文教育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育人的新视角,这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勇于实践以提升自身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 教师就要做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

苏派教育 篇2

(B)字形的二层或者三层结构样式,高大且窗户小,为砖制或石制,有封火墙。平面布局对称分列,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 五开间,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或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厅,采光通风。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 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以木梁承重,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正门一般不朝正南,建有门楼或门罩,门头上有精美的砖雕,大门为双开门,门洞面积一般为3~4平方米,门窗为砖、石结构。整个建筑的采光大都靠天井,外墙一般不开大窗户,仅在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封火墙上开较小的孔洞窗,一般为“口”或“介”。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封火墙采用砖石结构,以砖砌为主,建筑在房屋的四周,两端的山墙高出屋面,有三封山、五封山、七封山造型,封火墙的垛头造型有斗式,雀尾式,哺鸡式,墙面涂白石灰,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建筑的鸱吻造型多为鳌鱼形状。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封火墙,屋面为人字屋脊。

苏派建筑的其显著特征之一为园林式布局。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充满了江南 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而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借景,中国传统园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为:厅、堂、斋、馆、楼、台、亭、榭、门户、游廊、天井和巷道。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苏州旧民居的平面布局大致有如下几种:曲尺型,即主屋边间加出厢房,而形成小型民居。三合院,即主屋两边间前置厢房或廊;也有于对照厅之一侧用廊联系。四合院有一间为主屋,两边间前列厢房,对面用廊;也有两面主屋(对照厅)左右用廊联系;另有主屋前三面用廊或四面为环楼的,俗称走马楼,楼长方形或者纵长方形,主屋为长方形,三面或两侧为院墙;或主屋对面再相应配置,再形成对照厅,凸字形,即主屋后加穿堂(称后翻轩);或在主屋钱加戏台并加廊;若前后并用则成为十字形。工字形,即在两主屋中间用廊相联。H形,在主屋两边间前后置厢房。日形:用两个三合院组成,但若人立于前观察为三合院,置身其后则为四合院。除上述的平面以外,尚有利用上面的形成加以自由组合。

苏派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9-0011-02

要谈职业教育的质量,我想先讨论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教育要达成这三方面的提升:目标、方法、行为。上等根器的学生,目标明确,方法正确,老师只需解决其具体难题,即解惑;中等根器的学生,老师需要辅导其学习方法,即授业;下等根器的学生,懵懵懂懂,需要老师帮助其点亮心灯,树立人生目标,此谓传道。老师就如出租车司机,要把学生一个个送至目的地。目标远,愿意为学习多付出的,老师多送一程;目标近,不愿多付出的,老师就近放下;至于那个酒醉不醒的,老师也只能一遍遍问,你要去哪儿?直到这位“高足”想起来目的地,方可前行。

子曰:“君子不器。”一旦器了,标准化了,工具主义(toolism)了,离教育的本质便渐行渐远矣。教育应该基于个体需求、个体差异,此所谓因材施教。职业教育更要如此,苏派职业教育尤其如此。

我想以宜兴紫砂壶的技艺传承来喻说职业教育。而谈及宜兴紫砂壶,我们绕不过大师顾景舟先生。

顾景舟先生教学生做壶,先从做制壶工具开始。他有一把德国制造的“什锦锉子”,民国时期在上海购得,这把锉子是他专门用来做工具的工具,是紫砂壶的“工业母机”。顾景舟先生自己做一把掇只壶,要用二十多道工序、一百二十多件工具。换一种壶型,工具须另做一套。工具得心应手,壶方能巧夺天工。

整整两个月,别人的学生已经做壶做得风生水起,而顾景舟的学生还在一板一眼地做工具。但两个月下来,顾景舟的学生各人已积累了一批称手的制壶工具,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制作工具的心法,产生了对制壶技艺的敬畏之心。

顾景舟先生教学生,最严厉的话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他身上毫无民间手工艺人的散漫随意,他具有现代工程师的严谨风格。学生的工具若是制造粗糙或是摆放凌乱,他拿起来就往窗外扔去。拍打泥坯,他都有量化要求。他的弟子回忆:“一分钟打4块泥片,一块泥片打12下,多一下不行,少一下也不行。”

顾景舟先生工程师的素养集中体现在制壶尺寸上。尺寸指壶的大小、比例、线条,它确定了壶的美感与和谐。民间艺人往往随手一画,或扯根稻草比划一下。而顾景舟先生将他一生摸索、烂熟于心的工艺尺寸,一一落实在标准图纸上,简炼科学,易于传承。

顾景舟先生之所以成一代宗师,其艺何止于此。他知道,紫砂壶是艺术品,任何中国的艺术品,其高绝之处,全在文人气,而文人气的养成,须靠诗书的陶冶。在学生掌握制壶工艺之后,他对根器高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跟我的人,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他自小熟读《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床上卧读,煤油灯熏黑了帐钩。成名后,一本古籍经典随时带在身边,随时诵读。学生读书若有懈怠,他就把学生叫至面前,把书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指一页,他即能脱口成诵。

我读过顾景舟先生的一封信。

背景是这样:有两个青年人,盗了顾景舟先生两把茶壶,因顾壶市价太高,法院判二人死刑。顾先生大惊,连念:“我的壶作孽了。”然后,他连夜给省高院写了这封信。

“顾某之壶,无非抟泥小技;深蒙社会错爱,浪得虚名。纵使壶值千金,亦不值一命之屑……普天之下,生命最为宝贵,若以顾某之壶,夺年轻之命,则顾某寝食难安。万请政府给他们悔过机会,浪子回头,迷途知返;生命为重,刀下万慎!”

这样的文笔,这样的人品,这样的悲悯情怀,成就了景舟壶的价值,奠定了顾景舟一代宗师的地位。

这是我们曾拥有过的苏派,这是我们曾拥有过的职业教育。

若是现在的职业学校授课,紫砂壶制作专业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一年级教钳工、工具设计与制作;二年级教制壶和机械制图;三年级教制壶,选修古代汉语、书法;四年级循上年课程,加修篆刻。优秀学生方有升级机会,后进生二年级就可毕业。学校发毕业证书,国家不需承认学历,优等生老师亲笔推荐信一封,最优秀的学生老师赠壶一把。

诚愿当下的苏派职业教育,使学生富有人文底蕴,让学生具有悲悯情怀。这样,方可不器;这样,方可先以立人,后以立业。

这应该就是苏派职业教育的质量追求。

苏派教育 篇4

关键词:苏派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利教育,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苏派教育,和“京派”“海派”“浙派”一样, 是一种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区域教育文化流派,苏派教育起源于近代魏源、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 当代苏派教育,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思想,它倡导素质教育,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苏派教育创造理念对于我们高职高专教育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一、苏派教育思想之源起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表现了外国资本在通商口岸、关税税率等贸易方面的要求,上海作为华东第一个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南京、镇江等沿江城市相继开放,中国被卷入西方资本市场,东南沿海的手工经济实体,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之下纷纷倒闭,中国的自然经济体系崩溃。外国工业文明的传入也使一批有变革意识的商人和知识分子纷纷觉醒,他们仿照西方生产模式创办工厂,创立学校, 派遣留学生。在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走在前列的仍然是旧有的中国经济重心——东南的江浙地区。

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为思想家魏源,他在扬州完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兴起之时,苏州教育家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541)的变革思想,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认为:“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提倡机器化大生产。他同时认为:“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 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1](541)所以必须培养近代工业人才,提出了改革科举,设立学堂等教育主张,随着江苏巡抚李鸿章设立上海广方言馆,武进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江苏的新式学堂纷纷建立, 如金陵同文电学馆、江南水师学堂和爱国女校。这一批江苏洋务学堂的指导思想就是“中西结合、经世致用”。此外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诸如徐家汇公学、南京汇文书院、镇江女塾等都采用了近代西方完整的学校制度,这也推动了江苏教育向近代化转型。

20世纪初,江苏近代民族工业获得了短暂发展的春天,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起来, 近代教育体系也在江苏逐渐成型,至1909年,江苏的初等学堂和中学堂已达190余所,师范和实业学堂近20所[2]。民国成立之后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读经科目,开设修身、职业类实用课程。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实行壬戌学制, 强调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和生活教育”[3]等指导原则。近代苏派教育家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黄炎培等引入欧美先进的教育思想,发起和组织一系列教育学术团体,例如江苏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江苏的教育实验盛行一时。除了众所周知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实验外, 东南大学附中和南京高师附小的“道尔顿制”实验,江苏一师附小的儿童自治和设计教学法,扬州中学设立工、农、商及师范班的学科建制实验,江苏成为学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心。江苏由此而成为20年代全国引进和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先导阵地。至此,“江苏教育近代化的模式逐渐形成,这就是教育变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理论和制度的输入为基础,以中、高等教育发展为重心的教育模式。”[4]

二、苏派教育之创造思想

从苏派教育的源起可以看出,苏派教育讲求学习的实用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黄炎培曾说, “四十年新教育,最大吃亏,就是和社会生活脱离”,所以“职业教育须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须努力与民众合作,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5]

20世纪初,为了把人们从经义纲常中解放出来,苏派教育家提出了诸多教育学说,如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教育”,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此外还有“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利教育”等,这些教育思想跟死读四书五经旧的教育是大相径庭的,也是反传统的,成为人们摆脱传统伦理教育的动力。这些教育学说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解放人的思想,强调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中陶行知最早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1933年3月他在《教育建设》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一文,1943年11月25日又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6]陶行知还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提出五项创造:“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

创造学问之气候;创造真善美之人格。”[7]

陶行知系统地阐述了创造教育的涵义。他认为所谓“创造”就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应该运用环境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受教育者成长的更有力量, 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他提出生活教育中充满了教育创造的活力和生机,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也就是在教育目标上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在教育内容上要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必须以生活为本源,他说: “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况且只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8]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做合一”,他提出“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口、空间及时间,使学生能看、能想、能干、能问,感悟所学,消化所学;培养学生的“四敢”,即要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表达、敢于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的精要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在“知行合一”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9]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下的旧学校只会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提倡新教育,而新教育就是创造教育,“新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10]

因此,苏派教育创造思想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创造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培育学生的“生利”意识和“生利”能力,才能够促进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苏派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就在于其具有的“职业性”,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取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上,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实训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训与理论课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其次是采用实践教学法,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得得心应手,强调高职学生毕业后马上能够上岗就业。从创造教育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创造教育所具有的重视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特点也正是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重点,因而,将创造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十分必要。

加强创造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创造创业能力是苏派素质教育的内在体现。目前苏派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其重点就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高职教育者来说,要着眼于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事业开拓型和能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工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造与创业是一个共同体。创业总是和创新、创造联系在一起。创新创造是人类追求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活动,其特点在于求新、求异。而创业则是在创造的基础上,发现创造的价值,并捕获机会,利用创造出来的新颖产品或服务来实现利益财富的增加,致力于财富增长的创业要求不断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是创业的前提。而创新创造活动的成果要真正产生社会效应,必须与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创新创造活动必须与创业过程相结合。因此, 可以说三者密不可分。

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色为开展创新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条件。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新指向,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转变,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社会职业、工作岗位和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变化的今天,毕业生职业、岗位转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就业指导服务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自主择业和岗位就业为主导方向、被他人聘用的就业模式不再是毕业生唯一出路,而以创办企业为方向的自我聘用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新就业模式,自主创业对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与领域、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将起到重大作用。强调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充分融合,把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这也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促进高职大学生充分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创业教育应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质,走出已有岗位自主选择和给定岗位就业的误区。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是高职高专学校实施“创新、创造、创业”三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创业教育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研究制定加强学生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在教学管理、培养质量监督和保证、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推行弹性学制,按照有利于创造创新教育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造创业氛围和条件,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苏派教育 篇5

我发言的题目是

苏派语文教学智慧:以道驭术

道术合一

有人可能要问苏派语文教学智慧是什么,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教学智慧。

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智慧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教学机智。是一种小智慧,充其量是中等智慧。教学大智慧我认为是教师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老师们别小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这个短语,他体现了语文人在应对复杂教学情境时始终守望着教育的理想遵循着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不只是为了应对当前问题或为了应对当前问题(考试的高分)而违背初衷。

如果把教育思想语文教学规律看成道,在教学实践中应对复杂教学情境所用的具体执行方法是术。那么苏派语文教学智慧的特征是:以道驭术,道术合一。

一、苏派语文教学智慧中的道

刚才讲了道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规律。考察苏派核心人物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他们除了恪守各学科共有的“爱的教育”“立人教育”等,还能洞悉语文的教学规律。

苏派语文的奠基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当代苏派语文的核心人物继承并发展了叶老的思想。对于语文的性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但也承认具有人文性,对于学生,从叶老的强调学生应该怎样,发展为从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尊重。

曹勇军老师认为:“语文就是师生之间的故事”,“语文这个东西,我觉得有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因文悟理,--------用语文的方式来学习。”才有语文味。

黄厚江老师认为:“教育需要民主,但教育更需要真诚。”语文课首先是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而各种探索、创新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我觉得苏派语文最大的智慧就是守望着语文课程的本质:学习并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不在语文是科学性还是人文性作无意义的纠缠。把精力花在如何教上。真如曹老师所说“课堂不是你学一点理论就能进入教学情境的。对于课堂,我们要真正知道要想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做这些东西对学生意义在哪里。”苏派语文人没有做清谈家,做了实践家。把道化为术。

二、苏派语文教学智慧中的术

梳理苏派语文的教学智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所用的术都与语文教育思想十指紧扣,密不可分。做到了“以道驭术,道术合1 一”的境界。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1.清简

清指课堂目标清晰,教学思路清晰,简指教学环节简单,教学内容简洁,是少教多学。真如朱茫茫老师说的“教学流程也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教学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下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流程中,学生学的活动应该得到比较充分的展开,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经验,应该得到一个有效的、充分的交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所收获”。如曹老师的《葡萄月令》。

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比较长,粗看连线索都不清晰,极像流水账,文中又没有什么值得赏析的状物描写,教学时,很多教师往往不知从哪儿下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曹老师采取了长文短教的方式,选取了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三、五、八段进行鉴赏。在对文章有着极其细致和深刻把握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变方式,将朗读品味,写法探讨以及难点质疑相结合,带领学生充分实在地领略了汪氏散文独有的语言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曹老师还进一步揭示了文章语言风格背后所传达出的作者乐观知足、兴味盎然的人生情怀,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无尽启迪。由表及里,由文及人,由一篇带一类,曹老师巧妙的构思,使课堂不蔓不枝而又灵动优美,以少驭多,在清简中体现了一种教学智慧。2.吟诵

叶圣陶“特别提出,白话是与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从当代苏派核心人物的教学实录可以看出这一点。还是曹老师的《葡萄月令》。请看一个片段

曹老师说: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来读。读才能读出汪先生文章独特的韵味。我们先来看三月,我们请一个男生来朗读。(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男生)男生读过后请学生评点。

然后曹老师先肯定他读得很不错,声音很洪亮,然后从语气、节奏、语音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并范读了2次,再师生齐读这一段。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将文字中蕴含的那种喜悦和快乐的情感悟了出来。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的,“好的语音就像揉面,要软熟,要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的舒畅,读起来特别顺,读起来有一种我们汉语特有的节奏之美,甚至有一种天籁之音”。

这个教学片段告诉我们,曹老师的教学智慧不仅在于他能洞悉汪先生文章只有诵读才能读出独特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曹先生适时指导,示范着读,大家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能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如此几步走下来,学生对文章的韵味就会有别样的感悟。著名华人学者也说“吟诵乃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而不是可以从理性去学习的一种知识。” 从吟诵切入解读课文,赏读课文,感受到美,这是把握了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人才有的术。做到了“以道驭术,道术合一”。

苏派语文教学智慧中的术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仅举以上两例。

三、苏派语文教学智慧“以道驭术

道术合一”对于我们的教学意义

既然苏派语文凝聚了核心人物的心血和智慧,思想先进,教学设计巧妙,以道驭术 道术合一,合乎语文教学规律,那么我们就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把他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智慧,并有所创新。所以在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觉得工具性-人文性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不存在,人文性在哪里呢?其实人文性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民国初之前是忠孝仁义,民国是军国民,解放后是政治,现在讲的是以人为本民主自由尊重等。但这些都离不开文本语言。立人的教育就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归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中徜徉,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受到人文的浸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语文教学要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学智慧就应该使这种教育意图处于“不在之在”的常态,否则就会变成说教。

在教学实践上也努力做到以道驭术

道术合一。如有一种思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面对学生想要去春游,我意识到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用语文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封信说明去春游或不去春游的理由,第二天课代表就交来了情真意切的信,但我觉得,在这样紧张的学习时间春游理由不充分,没有做到旁征博引,论证无力。要求重写,第三天叫来的信进步很多。但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写一篇有关现代文明冲击下自然和人出现的情态。几天后学生交来了作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写到:

曾几何时,这一切都变了样,杨柳姑娘带着凄绝的伤感,在嗡嗡伐木声中拦腰而倒。水波也变了脸色,收起了笑容,黑着个脸,向人们发出请勿近我的警告。孩子们失去了玩闹乐园,被关在高楼里,唯分数最高。大雁失去了踪迹。小草被压在实沉的水泥地下,顶破头也没见着蓝色的天空。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人们被围在了钢筋水泥打造的天地,难得的一条人工河也成了排污沟。

老师们这是在教学生立人还是在教学生生活还是在叫写作。我想这就是道术合一的境界吧。

“苏派”职教之我见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17-02

这次有幸参加第六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打出“苏派”的旗帜,充分显示了江苏同仁们敢为人先的精气、职教改革的底气和干事创业的大气。

一、苏派职教高层论坛的举办具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表现为两点:责任感和精致性。在责任感方面,江苏省敢于担当,自发组织了这样一个苏派职业教育高层论坛和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按:职业教育新思维博士论坛与本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并会举行),为全国青年职业教育者搭建了“在线、有道、无间”的交流平台。这个“双论坛”聚集了中国职教界最具活力的年轻朋友,成为国内最有品位、最富内涵、最具影响的学术责任共同体。

在精致性方面,除了场域精致外,内容也十分精致。这次论坛聚焦一个主题、四条经验。一个主题就是“国际化”。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刘克勇处长和苏州市教育局黄锡明副局长的主题发言,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新工业革命悄然开启的当下,在4.0职业教育的改革行进中,国际化才是加快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那片蓝天。南京金陵中专的“悦乐”经验,其运行遵循了教育和经济两个规律,加强校企共育,实施模块课程;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注”经验,秉承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把学校办成“酒店”,把学校办成“景点”,把学校办成“超市”,达到“三星管理、四星景点、五星酒店”的建设目标;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立足”经验,“立足”于外资企业,政府主导、主体双元、合同执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理路”经验,提出“专业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载体、平台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提、综合能力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为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性的行动方向。

二、苏派职业教育概念具有“丝绸”内涵

论坛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江苏职教的实践逻辑,下一步就应该去探寻其理论逻辑。所谓苏派职教,应该是发端于长三角地区,脉承黄炎培、陶行知、张謇等教育家的职业思想,成熟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时期,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具有现代特征、国际特色、丝绸特质和“本色”特点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样态的总称,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河流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具有四性:第一,现代性。江苏一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现代化的地区,苏派职教有现代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学校制度、师资队伍。第二,国际性。苏派职教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相机进行文化输出。第三,丝绸性。丝绸是苏浙的典型地产,具有四个特点:长、细、柔、美。长即苏派职教源远流长,细即苏派职教精耕细作,柔即苏派职教生态柔和,美即苏派职教成人之美。第四,本色性。包括三个“本”:招本地学生、在本地就业、促本地发展。总之,到江苏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人人能够出彩,个个能够成才。

三、苏派职教的建构具有“本真”空间

那么,苏派职业教育的“派头”或者说文化性格从哪些方面建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即理论体系、实践模式和话语内核。首先,要建构苏派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一般来说,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必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概括出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既能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苏派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其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和逻辑体系。概念體系方面比如有哪些科概念、类概念和素概念,它们之间如何“搭界”?范畴体系方面包括苏派职业教育纵向范畴、横向范畴和外向范畴,它们之间如何“结网”?逻辑体系方面包括历史发展逻辑、实践发展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它们之间如何“关联”?其次,要提炼苏派职业教育实践模式。苏派职业教育实践很丰富,比如前面几个学校的国际化模式、生活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本土化模式等。现在要抽象出一个大家共有的东西,就是可输出、可复制、可辐射的简约的模式,关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用什么样的师资来培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怎样判断这种人才培养的效度等问题。然后,厘清苏派职业教育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苏派职业教育理论的灵魂。比如,“国际产业标准中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适切授受”和“适合本地经济需求的人才如何培养”,可不可以作为苏派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当然,苏派职业教育理论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上述观点仅为个人之见,算是抛砖引玉。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苏派职教走到现在,告诉我们的是,只有“走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才能无往而不胜。

苏派教学中的数学课堂 篇7

在近几年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发现,全国各地的数学教育都逐渐带着自己的本土特色,大显光彩。而在江苏的数学课堂上更是渗入了苏派教学的特点,简洁、灵动、扎实。

一、苏派教学之简洁的数学课

数学语言言简意赅,往往一句话就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定义。 这似乎与苏派教育不谋而合,苏派教育讲究清简而丰富。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清晰的知识架构来支撑整堂课,还要用层次分明的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考虑到学生对抽象的规律概念难以理解,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练习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而这些练习环节,往往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题型相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定思维, 甚至背出了某一种类型的习题的解题结构,这根本不是学,而只是单纯的记忆。时间久了,学生不仅会对同一种形式的练习产生疲倦,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数学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越来越注重习题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二、苏派教学之灵动的数学课

一堂数学课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也可能让人津津乐道,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曾经有一阶段,教育者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各种课堂教学中,都能看到教师设计了大量的合作交流环节。这样的初衷是好的,过程却有些矫枉过正了。因此,这种教育形式逐渐被淡化。课堂似乎又开始井然有序。

难道这样的形式就是最合理的?也未必。当年很多教育者都盲目追崇西方国家的教学形式,而后却发现与我国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于是又将这种形式盲目打压。这种行为的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无法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但是在这种教育潮流中,苏派教学却彰显了自己的个性。

三、苏派教学之扎实的数学课

如今的听课学习活动越来越多,这也为青年教师创造了更丰富的平台去学习、揣摩。然而,一次次学习过后,很多青年教师都产生了一种困惑:一堂堂数学课,究竟是一出出教师个人show,还是一场场学生演习?教学的根本是学生,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该围绕着学生来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很多时候,教师展示了一堂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精彩课,但是细细品味后,发现这堂课留下的只有一个美丽的“外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是这个“外壳”的陪衬,过于刻意的情境设计,华而不实的教学课件,引导性的提问,都成了这些所谓精彩课的“硬伤”。

苏派教育讲究扎实、厚实、诚实。时间倒退三十年,当年的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支撑课堂的是他们扎实教学基本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当今社会,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拥有越来越多的交流研讨机会,反而越来越不懂教学?事实却也不至于如此悲观。

2011年5月,我听了姚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这堂课是让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第几列第几行”以及“数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姚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两个亮点,充分体现了苏派教学的内涵——扎实、厚实。

姚老师的这堂课,跳脱了一般的思维,没有创设一些虚而不实的情境,也没有创设一些平淡无趣的情境,而是创设了一个军事演习的情境,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军事演习的一个项目联系起来, 一环扣一环,由简入深,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在 “找士兵”的环节中,姚老师将重点渗透进“找”的过程,学生在找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来确定士兵的位置,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数对。这一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难题的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正是由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使这堂课在简单的内容中彰显出不简单的教学设计,运用简单的教学手段,得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很多问题都是由学生在探索中自己提出的,这些没有经过“彩排演习”的问题与答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课堂,一节真实的数学课。

彰显识字教学的苏派特色 篇8

一、什么是识字教学的苏派特色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师大附小斯霞老师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初步形成了独树一帜、影响全国的苏派识字教学特色——分散识字。其要点为:一是探索通过讲故事解释字形。二是结合课文,倡导遵循字、词、句、段四不离的教学原则,将生字、新词的讲解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借以加强识汉字与习汉语的联系。三是遵循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的识字顺序,注意让学生掌握拼音、笔画、偏旁、查字典等四个识字工具,提高自学能力,打好基础。这些理念和措施,都是使少儿从小学好语言文字、普遍提高素质和为培养杰出人才所需要的,也是应该珍惜和继承的宝贵教育祖产。

二、怎样彰显识字教学的苏派特色

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引进文字学,指导识字教学

恩师徐复老先生(南京师大资深教授,已故)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教导杨洪清说:通过编故事解释字形有一定作用,但是,既难字字都编故事,更难编得符合造字之义。根本出路在于学用文字学,科学教字。

(1)第一个逐字分析、解释现代汉字(含简化字)的字形,包括偏旁、记号(字符)之形,揭示字义大类和字音线索,适当分析字形所含的字理(构字理据),使字形结构明晰,含意显豁,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2)第一个运用“新六书”(记号、会意、形声、存形、存声、合体记号)理论训释简化后的全部汉字,使成千上万的汉字都分别归属新六类,字理昭然,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第一个整理了一套名副其实的现代形声字。将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关系分为同音、异调、双声、叠韵四类,逐字标明。一个声旁能组几个常用的形声字?该声旁应该怎么读,组成的一串形声字又分别应怎么读?一目了然。既能充分发挥声旁以少带多、提示字音的作用,又避免了随旁误读。苏教版教材已尝试利用形声规律,如“转盘识字”等。

(4)第一个将汉字字形的五大要素运用于教学实践:分类、结构、内涵(字理)、排序、频度,解决了以下问题。如:某字属于新六书的某类,合体字由哪几个偏旁组成,各起什么作用(表义或表音)?按“父母子女”一家一族排列新序,对高频字(使用次数最多、次多的那些字)进行特别标注等。即最大限度地揭示出字形个体的丰富信息和整体的系统信息。

(二)编写工具书,体现上述理论研究成果,辅导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难点在于字形。而唯一能进校园、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新华字典》偏偏不解释字形,更没有文字的理论和知识。我们编写的工具书,填补了空白。

(1)编著《说文解字》类的系列字典5种,为中小学师生提供汉字的上述多种数据、信息。同部首、同偏旁的字都集中展示,便于随旁类推、掌控全盘。每字都附有读物,识读密合。发明《一步检字法》,独体字查第一笔,合体字查任一偏旁、记号都能一次查到,创吉尼斯纪录。

(2)出版了第一部朗朗上口可供阅读的通典《字词语句认读通典》。

开每字六读之先河,即每个字头下边都引用了成语、歇后语、俗语、诗词、名言、谜语等六种读物,将识字、学词、造句、读文诵诗结合起来,以取得学汉字与学汉语并举、古今文化兼备、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

(三)改革识字教学

(1)草创字理识字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要点为:以“新六书”为指导,解形明理为本,利用偏旁(字符)带字,形音义结合训释。辅导低年级教师学用新法,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学字方法,提高能力。早在1995年10月,少华街小学率先利用“一步检字法”,创造了一年级学生会查用字典的纪录,稍后,又有一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完成了认识2500字的实验。在汉字知识竞赛中,参加过课题研究的低年级师生正在改变“六书”不会讲,外行教外行,死记硬写无他法,识字大山学生扛的现状。

(2)开发少儿的大脑潜能。已有提倡复习时在脑海里“过电影”的祖产,如今进一步具体化。独体(字)看形象,合体(字)看偏旁。看形象的结果是不断提高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的清晰度,看偏旁就是要学会分析、综合。如: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合起来就是形声字。举例“像”和“橡”:从人、象声,人像的像。画像、好像,都带人旁。从木、象声,橡皮的橡。为何从木?橡胶树长。从而提高推理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的相互促进和加速发展,不仅为根治错别字创造了条件,还收到了人生聪明识字始的实效。

(3)字、词、句、文逐一生成,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从“四不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发展为“四生成”——即“字生成词,词生成句,句生成文”。打个比方:字像土坯,词像青砖,句子像墙,墙合房现。土坯怕压,单砖用难,墙如歪斜,房屋命短。制坯、烧砖、砌墙、建房,步步都要扎实。四者的数量、质量各有要求,还要成比例,协调一致。汉字的组词能力强,初学者识字与组词的平均比例应该是1:3,而且会组的词最好是高频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会造各种常见类型的句子,会综合成由句群构成的段落和篇章。理清关系,环环扣紧,从而方便学好语言。为此,我们编写了有关的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每个字头下边,都有“语料”的设置。内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诗词、名言、谜语等,短小精悍、有趣耐读。诗文里的拦路虎(生字)越少越好,力争实现“无障碍阅读”,使学生易读、会读、喜读、多读。只有这样,张庆老师所追寻的“锅屋效应”——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才较易凸显出来。

总之,我们以引进文字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从运用新六书理论、草创字理识字法、完善四个识字工具、理清字、词、句、段(篇)四个层次的内在生成关系,将识字分段扩展到学语读文也分段,加强识读各个环节,直至达到快识多读、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成果体现在所编的实验教材和创新的字词典工具书、培训师资、课堂教学实践等诸方面,都彰显了苏派特色,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13年识读教学成果特等奖。我们正继续努力,以迎接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规范化、现代化愿景的到来。

摘要:分散识字是苏派识字教学的最大特色。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彰显这一特色;1、引进文字学,2、编著工具书,3、继续改革识字教学,包括编写实验教材、传授科学教字方法、培训师资等,以彰显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的苏派特色。

苏派教育 篇9

关键词:大数据视野,苏派当代名师,数据挖掘,成长透视

江苏是教育名家荟萃之地,也是诞生教育名家的福地。江苏,多元的文化样式、开放的文化环境及特有的文化张力,影响了江苏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江苏教师的成长, 他们兼容并蓄、融合中西。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其“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语言表达清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合中国实际……既学习了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长处, 又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人民教育》分别在2011年第13— 14期和2014年15期刊发了《“尝试教学” 专辑》,对此顾明远曾指出:“尝试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可以推广到所有学校”。台湾学者周筱婷评价:“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 值得中国人自豪。”苏派当代名师的学术思想与世界接轨已经成为事实并将持续发展。大数据视野下,怎样借助于大数据来充分挖掘、分析和探索苏派当代名师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位置,改变苏派当代名师教学行为,改变当下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并探索与海派、京派、浙派等之间的相关联系,构建相关的分析与预测机制,从而为苏派当代名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的有效决策。这是今天,乃至将来必将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苏派当代名师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各项业务已经被大而全的海量数据和创新的技术应用系统所覆盖。这对苏派当代名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坚信:苏派当代名师一定能不断适应这个环境,能在时代的变革中进行理性的审视,并从中寻找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策略。事实证明,苏派当代名师的杰出代表不断实现了瓶颈的突破,而且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2008年11月23日,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中央教科所等机构主办,《中国教师报》协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美、英、日等中外专家们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情境教育在世界论坛上为中国争得了足可以自豪的话语权,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中国教育报》头版发表评论《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李吉林是中国第一位召开国际教育研讨会的小学教师, 她的情境教育的“中国特色”成为苏派教育乃至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发端于1978年,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重要的是:通过30年的不懈实践和探索,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回应世界的理论高度。李吉林引起国际教育同行的关注,并融入世界教育发展潮流,这对于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11年在广东深圳举行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美国佛州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智能测量专家瓦格纳指出 “:它的‘先学后教, 先练后讲’思想将学生推向前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创新”; 尝试教学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之一”。日本国立横滨大学片桐重男教授指出 “:尝试教学法先让儿童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给予指导,它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澳大利亚南澳州教育厅课程开发中心专家约翰·特纳指出 “:我认为邱先生主张的尝试学习和澳大利亚许多学校里好的教学实践之间有很近的相似性,而据我所知,很多中国班级班额都很大,所以我认为邱先生的尝试学习方式更适合中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如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研究,很多的教学论文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多次向海外作了报道。尝试教学理论已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已经走向了世界。

2011年5月,在江苏省太仓举办首届 “苏派”职教高层论坛,以“国际经验本土化的职教改革路径”为题,共同研究探讨了新时期“苏派”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2013年10月,江苏省“星海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首届“苏派”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大数据视野下,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苏派当代名师开拓了全景式的视野,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背景、 新坐标和新视角。为此,很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逐步走向了世界,具备了世界水准, 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苏派声音”“中国声音”。 苏派当代名师走向世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大数据视野下,当代苏派名师与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暗合

当下,苏派当代名师的时代影响已经超出了江苏,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剖析原因,有很多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苏派当代名师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世界上,脱离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就越来越难以理解教育的发展。在大数据视野下,我们更应有这样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因为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和拥抱世界的历程。苏派当代名师的教育改革同样需要拥抱世界,与世界教育改革接轨。

1.苏派当代名师的核心素养占位国际视野

拥有了大数据这一核心素养,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教育革命的真正原因就是大数据。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而不是人才的复制。大数据时代,教育所发生的革命,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搬上在线,而是及时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对于苏派当代名师来说,这是一个教育教学大转变的时代,可以根据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美国学者戴维·霍尔在《大转折时代》中提出,到2015年,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于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也是生活和思维大转折时代所亟需的。

借助数据的力量,教育正在走上个性化学习普及的时代。所以,课堂教学变革关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节奏进行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最重大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每个学生和教师每天都在生产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当数据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分析挖掘工作,苏派当代名师代表洪够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洪老师对教育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的兴趣源自2000年,相对今天来说,他的思维是超前的,用比尔•盖茨的话说“预见了教育的未来”。他“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提升教学品质”就是最好的典范,“对于数据的分析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令我开始了教学改革之旅。”不仅如此,他还“让学生学会积累自己的学习数据,分析自己的学习数据,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分析”。总所周知,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是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收集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计算数据模型,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利用数据挖掘、数据揭示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与学的理解,从而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马克思曾经说过: “教育即解放。”10多年以前,苏派当代名师就通晓这个道理,应该说苏派名师的课堂改革是一直走在教改的前列,且与世界的教育教学改革契合。

为何会如此吻合且有着超前意识?这应该说与苏派当代名师的综合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前面所阐述的苏派当代名师的结构分析及社会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江苏教育的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大,也正因为如此,苏派当代名师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江苏大地,而是放眼全国,瞄准国际,与时俱进,中西贯通,不断丰盈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在大数据视野下,大数据已经逐步成为了苏派当代名师的核心素养,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大数据中提取价值的5种主要技术:预测、聚类、相关性挖掘、升华人的判断和用模式继续发现。将数据转变为信息、 知识,并为教学决策、学习优化服务,目前这已经成为苏派当代名师所关注与实践着的新内容。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苏派当代名师在国际教育改革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仅拥有了国际教育改革视野,也具备了适应国际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当下,苏派当代名师在具备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思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修养。大数据视野下,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不仅拓展了苏派当代名师的关于教学最优化的国际视野,还促进了苏派当代名师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改革暗含国际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元素全球流动,教育资源全球配置,教育手段日新月异, 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频点击的热点话题。苏派当代名师深谙这一发展的需求趋势,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将很多国际教育元素引进了中国,融进了富有本土化色彩的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心理学的“尝试错误”,胡百良的“分层教学”借鉴了美国的能力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借鉴了英语教学的“情境”,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情于景”相结合,而据课程论和教学论专家称蔡林森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暗合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目前,我国对“核心素养”这个国际元素已经越来越重视起来。以“核心素养”为检索词,“篇名”搜索为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0日,有关我国“核心素养”(主题=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与其主题精确匹配的有68篇,其中包括4条报道。 CNKI检索结果显示,从年份分布来看,2011年3篇,2012年3篇,2013年13篇,2014年30篇,2015年19篇,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已经越来越被重视。

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教育理念的改变,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于2014年《人民教育》第14期刊发 《回到常识:再谈“素养为重”》的文章,就是围绕“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等三个方面,结合学校开展的“一师一卷”的教育改革,指出:“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民教育》2014年第21期以《一所小学从评价改革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一师一卷”评价改革的成功案例,揭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刊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柳夕浪关于《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理清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这之后,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撰写《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发表在《中国教师报》……苏派当代名师关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苏派当代名师的课堂教学已经将国际元素——“核心素养”完全融入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此基础上微课、慕课、“互联网+” 等走进苏派当代名师视界,苏派当代名师有机地将中国文化、国际潮流融为一体,正改变着江苏“苏派教育”的新思维。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改革的国际融通与暗合。所以,如果说大数据把全球卷入以数据、数据分析与预测为特征的时代, 那么当下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互联网+”等则是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教学变革的前奏,苏派当代名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暗合了这些时代的、国际的元素在里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资源观、教学观、 发展观要发生改变,要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接轨。

3.苏派当代名师的改革成果推动国际改革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曾指出: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是个性化教学。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对学生而言, 学校知道其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并以可以接受的价格,经由喜好的渠道对其进行最优质的服务;对学校而言,在合适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渠道,对目标群体以合理的代价完成最优质的服务。大数据视野下,教育的革新更应该立足技术本位立场,突出人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中国已经走出自己的历史而进入了世界的历史,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著名教学论专家裴娣娜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 将科学与人文统整,实现了对教育过程人文、 艺术地把握,实现了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 实现了对工具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卓晴君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 “李吉林同志主持的课题积极顺应国际基础教育的趋势,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于时代气息的素质教育模式,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吉林同志开创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Jane Medwell(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李吉林老师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成功建立在长期实际工作的基础之上,她的工作开创了教育研究的传统。我们认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对英国和全世界的儿童教育都是一种启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李老师又把理论探求的目光投向了国际上最尖端的 “脑科学”,寻求“情境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力量让李吉林老师的改革成果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我们相信通过下面一些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我们是可以洞察其中原因的。李吉林老师从1984年1月出版第一本《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到2013年3月出版《情境教育三部曲》,期间共写了10本著作,这其中还不包括《李吉林文集》(八卷本),累计达1000万字。其中从1981年——2013年,在《教育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累计百余篇,具体统计见下表。

(单位 :篇)

作为教师,能在《教育研究》和《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李吉林老师在30多年间,仅在这五个报刊杂志上就发表87篇学术论文。其中《情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境课程的孕育、建构、发展》分别获2010年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10年3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4年,《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又一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凝聚李吉林30年的心血,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终于得以构建。如今,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刻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 而且推动了国际教学的改革。对此我们也发现了,李吉林为情境教育探索30多年,实际上是在探索、研究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就是: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

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国际教育理论界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教育在世界教育界中缺少话语权,更别谈什么影响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了。但随着中国的伟大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已取得骄人成绩,各具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不断涌现,并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情境教育” 及“尝试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仅契合了国际改革潮流,同时也弥补了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空白。如果说“技术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那么人的力量一定能改变一切。技术是掌握在人手中的,苏派当代名师拥有技术,更拥有智慧,拥有走向国际的大视野、大技术,大智慧。今天有许多社会条件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 不仅应当多出几位教育家,更应尽快摆脱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的落后状况, 尽快与世界先进国家站在同一平台上交流与对话。苏派当代名师的成果要走向世界,苏派当代名师这个“人”也同样要走向世界, 成为世界学术界“这一个”的代表。

三、唤醒成长自觉,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大数据视野下,未来将是大数据驱动学习的新时代。所有的大数据技术将把人与人、 人与世界联接起来,未来将成为一个混合人和技术共同进步的“混合时代”。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国际化就显得日益重要,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我国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进行嫁接与融合?“挖掘教育数据‘潜能’的世界行动”已经展开!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正在走向个性化学习普及的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应主要面向于服务与创新。发现与挖掘知识、探索联系及总结规律会逐渐被视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全世界的教育改革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苏派教育 篇10

苏派主要是做一些户外运动产品, 户外服装主要是功能性比较强, 主要具备一些功能, 所以说在服装行业当中是一个另类, 户外以前主要是来自于欧洲, 欧洲人崇尚户外运动, 崇尚旅游, 这种概念是源于欧洲。这两年国内也引入了这种户外概念, 中国的老百姓也慢慢开始接受并尝试, 对其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现在人对户外的追求也越来越大。

功能性主要是它有防风、防雨、保暖、防紫外线、速干、吸汗等功能。

苏派主要是以滑雪服为主, 还有冲锋衣。

冲锋衣使用的情况:一般人们出去旅游, 到野外去, 下大雾的时候, 或者湿度比较大的时候, 还有野外野营的时候会穿, 对人体有一个保护作用, 不仅可以保暖, 还可以防止一些昆虫叮咬。

一般这种衣服是专业性比较高的, 但是通过户外服饰的发展,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仅是专业人士追求户外这个概念, 很多都市的年轻人都会追求崇尚自然户外的概念, 这样就会把时尚的元素运用到我们的户外概念当中, 这样就会不断地在户外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演变出另外一种户外时尚。

苏派语文名师教学风格探微 篇11

江苏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学派林立,教学思想多彩纷呈,教学名家群星璀璨。近现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大家,如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叶圣陶等。在苏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苏派的名师们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对苏派名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苏派教学的特点及其优势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进一步促进苏派教学的发展和繁荣。现以中学语文为例,对苏派教学风格尝试作初步的梳理。

特点一:以生为本,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

这是新世纪以来包括唐江澎、董旭午、袁菊等在内的苏派名家的共同追求与共有特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情景为学生而创,为学习而设”,课堂中的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世界。苏派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南通市著名特级教师袁菊老师,其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创设课堂情境。她认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经典意义”,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学生就是在“与情境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学会学习的”。

特点二:重视互动,积极实践“对话式”教学

以高万祥、黄厚江、蔡明等为代表的苏派教学名家,注重在教学中科学地营造“对话场”,使教师与学生处于言语同等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我问你答”的单向传递,把传统教学的“提问”演变为“对话式”探讨,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演绎成双向甚至多向的“对话”了。苏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认为:一个人有了浓厚的对话兴趣,有了众多的对话关系,有了广阔的对话领域,那么在长期的对话场景中,会变得乐观、合群、机智、成熟……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特点三:轻教重导,积极营造“生成式”课堂

谢友明的主体性阅读教学、陈杰的人格语文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都让我们体验到苏派 “生成式”课堂的魅力。课堂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宿迁市著名特级教师谢友明老师认为:“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不是放任的;“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教学目标去任意拓展。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学预设,只有与课堂生成有机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特点四:深入挖掘,积极培养“逻辑化”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苏派教学名家王栋生、严华银、王学东等人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由此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在苏派语文课堂上,教学者注重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打开思路,求精求细,获得收益,实现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幸福的人生奠基。比如扬州市著名特级教师黄正瑶老师,从她的“语言、思维、审美、创新”的八字教学观中,就可得见。她从事语文教学30年,在扎实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模糊到清晰,从自发到自觉,苏派教学名师们对教学风格的追求始终是执着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苏派”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应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际,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苏派教育 篇12

标准化的语文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学校说:我把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交给了学校, 学校将还给我一个什么的孩子呢?是啊, 我将还给你什么呢?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所能做得只有审视我的课堂教学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生动的文本内容割裂成知识碎片, 机械的训练, 导致学生对语文本身失去兴趣, 形成机械的认知结构, 失去语文本身的实际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建立精致而又唯美的课堂教学

精致是指课堂教学设计精致, 唯美是指精致的教学设计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精致的课堂教学是唯美的, 能让学生在审美的气氛里, 培养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 得到了美的享受。例如,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 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台湾蝴蝶谷迷人的景色。根据这一特点, 我紧扣蝴蝶谷的美丽,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品读悟读, 并利用多媒体手段, 课件展示金光灿灿的黄蝴蝶谷和彩蝴蝶谷, 黄蝴蝶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彩蝴蝶谷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犹如花瓣, 翩翩起舞。多姿多彩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欣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会、感悟, 达到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 把学生带到台湾那迷人的蝴蝶谷去, 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达到内化的效果。整个课堂教学犹如潺潺流水, 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精致的。

三、建立精炼而又简约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 是一堂课下来, 教师不知道究竟教了什么?许多教师都有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 在运用多种资源, 学生在进行多种活动, 不时“四人一小组讨论”, 不时师生“对话”一堂课下来, 学生还在云里雾里, 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精炼而又简约。比如, “拟人”这样一个概念, 有些教师是逢“拟人”必讲, 讲得总不到位, 讲来讲去, 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所以要紧紧抓住教学文本来实现教学目标。简约不是简单, 简约是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分析, 使学生能够主动、轻松、活泼的掌握教学内容,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四、建立灵动而又厚重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灵动而又厚重的课堂教学, “厚重”体现的是教学的扎实、朴实、真实, 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探究及返璞归真式的展示, 是对教学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追求, 是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牢固掌握。扎实而厚重的课堂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教师在课堂上, 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侵染。“灵动”体现的是教学的灵气、灵妙, 是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突破的匠心独运, 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不留痕迹, 是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式的掌握与运用, 是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灵感激发。

上一篇:课堂最优化下一篇:本科高年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