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学

2024-06-06

苏派教学(精选12篇)

苏派教学 篇1

中国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教育始终是重中之重。然而,中国的教育界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比如,“京派”讲究严谨、稳健,“海派”讲究开放、鲜活等等。江苏这一带的教育风格, 没有“北派”的大气磅礴,也没有“海派”的鲜活洋气,但是,细枝末节里给人一种婉约、清秀的感受。因此,苏派教学一直都跟清简、灵动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在近几年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发现,全国各地的数学教育都逐渐带着自己的本土特色,大显光彩。而在江苏的数学课堂上更是渗入了苏派教学的特点,简洁、灵动、扎实。

一、苏派教学之简洁的数学课

数学语言言简意赅,往往一句话就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定义。 这似乎与苏派教育不谋而合,苏派教育讲究清简而丰富。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清晰的知识架构来支撑整堂课,还要用层次分明的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考虑到学生对抽象的规律概念难以理解,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练习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而这些练习环节,往往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题型相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定思维, 甚至背出了某一种类型的习题的解题结构,这根本不是学,而只是单纯的记忆。时间久了,学生不仅会对同一种形式的练习产生疲倦,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数学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越来越注重习题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二、苏派教学之灵动的数学课

一堂数学课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也可能让人津津乐道,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曾经有一阶段,教育者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各种课堂教学中,都能看到教师设计了大量的合作交流环节。这样的初衷是好的,过程却有些矫枉过正了。因此,这种教育形式逐渐被淡化。课堂似乎又开始井然有序。

难道这样的形式就是最合理的?也未必。当年很多教育者都盲目追崇西方国家的教学形式,而后却发现与我国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于是又将这种形式盲目打压。这种行为的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无法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但是在这种教育潮流中,苏派教学却彰显了自己的个性。

三、苏派教学之扎实的数学课

如今的听课学习活动越来越多,这也为青年教师创造了更丰富的平台去学习、揣摩。然而,一次次学习过后,很多青年教师都产生了一种困惑:一堂堂数学课,究竟是一出出教师个人show,还是一场场学生演习?教学的根本是学生,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该围绕着学生来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很多时候,教师展示了一堂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精彩课,但是细细品味后,发现这堂课留下的只有一个美丽的“外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是这个“外壳”的陪衬,过于刻意的情境设计,华而不实的教学课件,引导性的提问,都成了这些所谓精彩课的“硬伤”。

苏派教育讲究扎实、厚实、诚实。时间倒退三十年,当年的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支撑课堂的是他们扎实教学基本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当今社会,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拥有越来越多的交流研讨机会,反而越来越不懂教学?事实却也不至于如此悲观。

2011年5月,我听了姚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这堂课是让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第几列第几行”以及“数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姚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两个亮点,充分体现了苏派教学的内涵——扎实、厚实。

姚老师的这堂课,跳脱了一般的思维,没有创设一些虚而不实的情境,也没有创设一些平淡无趣的情境,而是创设了一个军事演习的情境,将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军事演习的一个项目联系起来, 一环扣一环,由简入深,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在 “找士兵”的环节中,姚老师将重点渗透进“找”的过程,学生在找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来确定士兵的位置,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数对。这一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难题的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正是由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使这堂课在简单的内容中彰显出不简单的教学设计,运用简单的教学手段,得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很多问题都是由学生在探索中自己提出的,这些没有经过“彩排演习”的问题与答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课堂,一节真实的数学课。

教育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更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也许有人认为,要在教学的历史长河中分裂出不同门派,只是不同教育者的不同理念,难成气候。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越来越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数学教学作为苏派教育中的一个小分支,并没有语文教育的华丽,也没有英语教育的时尚,但它也绝非印象中那般枯燥、烦琐。在苏派教育的影响下,数学课堂越来越充满乐趣,充满灵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学快乐的数学。

苏派教学 篇2

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研讨会于烟花三月在美丽的长江之滨——靖江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个研讨会,见到了许多苏派语文教育的专家。这些语文大家们有一个共性即外表朴实无华,普通如常人,如若走在大街上,几乎一下子就淹没于茫茫人海了。但是,当他们在讲台上的时候,立即会光彩夺目!

上午活动内容丰富,但是井然有序。

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芒芒主持了开幕式。简短,然而可观。

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志平先生的讲话让人难以忘怀。平实但是充实,显示了一个学者的修养之扎实!没有官气,多了些书卷气。

接下来,大家聆听了3位专家生动的、精彩报告。

著名语文教育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洪宗礼先生率先登场。洪先生誉满华夏,德高望重。他以《用爱心和智慧打造塑人的课堂——理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十种境界》为题,和与会的上千名代表分享了他对教育的深情。他说,虽然语文的低效有政治生态的影响,有应试教育的干扰,但是语文教育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语文老师要“领责任”。语文自身的问题主要是两个,首先是教材,其次是课堂。教育当以“塑人”为目的。言之谆谆,发人深省。

随后,著名杂文家、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王栋生老师登场。虽然已经退休,思想依旧活跃,深刻,敏锐,成为论坛的最大亮点。他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你的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觉得,教材固然重要,教师比教材更重要;(似乎和洪先生的认识不吻合,其实,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所强调的内容不一样,而已!)他提醒,不要过分强调“流派”,那样会导致“视野窄化”、“认识矮化”;他呼吁,取消特级教师评审,取消教师职称评审,让老师踏踏实实地读书、教书、育人。有些话似乎不合情境因而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思想的光芒催人警醒。

最后,省教科院副院长、省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杨九俊登场。从不拖课、拖会的杨院长用10来分钟和代表们分享了他对于“教学风格”的认识:时代的印记、风土的记忆、心灵的音乐。他强调风格的标志性而外,还要注重丰富性。他提醒仿真致死、优越致死、精致致死诸般情形。言短意长。

下午的课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曹勇军老师执教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葡萄月令》。由读文到解文,由“文”而“道”,从阅读到写作,课堂容量很大。充分演绎了读文章从一篇一篇地读到一片一片地读的真义。他致力于上“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他认为从关起门来上的课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进步与退步。他强调语文老师的三种眼光:教育的!

语文的!课堂的!他追求把课上得朴实、平实、老实、结实。他强调在“专业生活”中求得“专业发展”。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的课文《黔之驴》。这是柳宗元的一篇知名度很高的寓言,看起来很浅,很薄,黄老师在浅文深教、薄文厚教上做了成功的示范。特别是让学生以驴、虎的身份分别讲述故事,特别是“黔虎之智”、“黔虎识驴”、“载驴入黔”几个“成语”的创意让人眼前大亮。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的归纳,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也启迪了在场的老师们。黄老师关于“本色课堂”的简约的解读让人茅塞顿开: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法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教学效果实实在在。他说:凡是圆满的课都是假课!他认为,能够不用多媒体尽量不要用!他启悟:优秀的教师是把学生错误的答案哄出来。

唐江澎老师执教的是“走进语言现场——问答之间”。一个新意迭出的课堂!一个难以掌控但是凭借着扎实的教学功与机智而操纵自如的课堂!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课堂!!他还就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关注体验、把“活儿”做细三个问题发表了高见。

听了一天的课,用尽了一支笔水,记满了一个本子,感觉很累很累,但是沐浴在语文的春风下,觉得很轻松,也觉得有义务和大家分享一下苏派语文的风格。

苏派教学 篇3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苏派”的教学主张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说明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案例:“认识秒”

(设计30秒时间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秒的价值)

师:大家知道半分钟就是30秒,在30秒的时间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场来试一试。我们班谁跳绳跳得最快?拍球呢?踢毽子呢?(请三位学生上台跳绳、拍球、踢毽子)

师:你们估计在30秒时间里能跳几下绳,能拍几个球,能踢几下毽子?(生估计30秒的时间能跳30下绳,能拍30个球,能踢35下毽子)

师:再请三位同学来给他们数数。

师:其他同学也有任务,我们来做口算。估计一下,30秒时间你能做几道口算题?(学生抢答)

师:大家准备好了没?音乐响就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开始——(生根据安排各自体验)

师:汇报一下,在30秒的时间里能跳几下绳、能拍几个球、能踢几下毽子?

生1:30秒的时间能踢32下毽子。

师:说明踢一下毽子大概是1秒。

生2:30秒的时间拍了61个球。

师:看来,你低估了自己的实力,1秒钟大约能拍2个球。

生3:30秒的时间能跳31下绳。

师:你估得比较准,1秒钟大约能跳一下绳。

师:我为你们准备的是20道口算题,现在你们做了几道口算题?

生4:我做了12道。

师:谁比他做得更多?

生5:我做了18道。

师:如果只给1秒钟的时间,你们能做什么呢?

生6:拍一下手。

生7:点一下头,眨一下眼。

生8:跺一下脚。

师:1秒钟的时间太短了,眼睛一眨就过去了,好像做不了什么,是吧?但是大家也别小瞧这1秒钟的时间,你们看——(课件出示:我国生产的高速电梯1秒可上升6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三峡水电站1秒能发电4900度……)

师: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9:科技太发达了。

生10:不能浪费1秒钟的时间。

生11:1秒钟太重要了。

师:时间是一秒一秒累积起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

课堂上确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上述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感知30秒的时间能做哪些事,并通过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分工,提高了学生协作配合的能力。这样,使学生通过活动不仅体验到1秒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到了1秒时间的短暂。正是这短暂的1秒,却能创造巨大的价值,使学生明白不能浪费每一秒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二、“精简而丰富”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涵

“精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的教学风格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课堂境界,旨在通过简单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的理解更容易,印象更深刻。

教学案例:“乘法的复习”

1.乘法意义的复习。

(1)说一说:“乘法”这一单元,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练习。

画一画:5个2 2个5 5个5

(师也可以这样画:⑤ ⑤ ⑤ ⑤ ⑤)

师:大家说一说,5个2怎样算?为什么不用乘法?

(3)比一比。

4+4 5+5 5+4 5×6

4×4 5×5 5×4 4×6+6

(师指名学生说说:4+4表示2个4相加,4×4表示4个4相加,5+5表示2个5相加……)

讨论:5×6=4×6+6=6×6-6。

2.乘法口诀的复习。

(1)让学生观察课本第21页的乘法口诀表,引导他们借助规律完成乘法口诀表。

(2)探究规律:找一找,有哪些特殊的口诀?

①5的口诀。

二五一十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五八四十

2×5=10 4×5=20 6×5=30 8×5=40

师(边写边提问):接着往下写,你猜会写什么?

示出:10×5=50,12×5=60 ,14×5=70……

师: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双数和5相乘,积的个位就会是0。

出示:一五得五 三五十五 五五二十五……

1×5=5 3×5=15 5×5=25……

师(总结规律):单数和5相乘,积的个位上是5。

得出结论:一个数和5相乘,积的个位是0或5。

运用规律:任意写一个数,判断是不是一个数与5的乘积。

②2的口诀。

2×2=4 2×3=6 2×4=8 2×5=10 2×6=12endprint

2×7=14 2×8=16 2×9=18 2×10=20 ……

师(总结规律):一个数和2相乘,积的个位是0、2、4、6、8。

……

简单的教学方式,却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既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教学理念的深刻、教学构思的精巧、教学艺术的运用,正是“苏派”教学风格的最佳体现。

三、“灵动而扎实”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数学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鲜活的、有创新的个体。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生动活泼地教,更需要学生生动活泼地学。

教学案例:“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生报数)

师:请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2:报6、12、18……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两次都要站起来吗?

生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我两次都要站起来。

师:说得好。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那12呢?

生4:12也是2和3公有的倍数,所以我也两次都要站起来。

师:说得有理。这样的数还有吗?

生5:18、24、30……

师:像6、12、18等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生6:6、12、18、24、30……

师:最大的公倍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生7:找不出最大的公倍数,最小的公倍数是6。

……

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师在课堂让学生报数,既把教材用活,又把学生教活,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感到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时,学习才会产生最佳效果。但是,教学在“活”的同时也需要“实”,需要真实的品质、实在的效果。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是扎实有效的,使学生在简单的交流互动中真正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四、“简约、精致”的数学课堂以简洁明快的环节,呈现精益求精的内容

“苏派”教学新生代代表之一的特级教师许卫兵提出“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为学生揭示简单的道理与规则,使学生感觉学习之美”,这实质上是努力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境界,追求一种简约之美。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尝试着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

教学案例:“三角形的认识”

操作:用给定的材料(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

讨论: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小组先合作填写探究单,然后交流汇报)

1.让一组学生读探究单中的内容。

2.再让一组学生读探究单中的内容,并说说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然后提问:其他组是不是也这样?

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师(总结):大于的情况我们了解了,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生1: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想象一下,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会是什么情况?

……

练习: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这一特征来判断以下三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5,5,2 5,5,5 6,4,2

师: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讨论:怎样将最后一组数据改动一下,使其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生(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上述教学简洁明快,直奔主题,教师在学生简单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后,直接引导他们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精益求精,简明、充实;教学环节简化,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师语言简明凝练、生动,用尽可能少的话语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丰富的内涵;练习设计简约高效,达到最佳效果。

“苏派”教学既是一种地域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认识、教学实践、教学思维、教学行为。我们要不断前进、不断追求,融进“苏派”教学的大潮中,朝着数学教学的美好明天迈进!

彰显识字教学的苏派特色 篇4

一、什么是识字教学的苏派特色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师大附小斯霞老师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初步形成了独树一帜、影响全国的苏派识字教学特色——分散识字。其要点为:一是探索通过讲故事解释字形。二是结合课文,倡导遵循字、词、句、段四不离的教学原则,将生字、新词的讲解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借以加强识汉字与习汉语的联系。三是遵循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的识字顺序,注意让学生掌握拼音、笔画、偏旁、查字典等四个识字工具,提高自学能力,打好基础。这些理念和措施,都是使少儿从小学好语言文字、普遍提高素质和为培养杰出人才所需要的,也是应该珍惜和继承的宝贵教育祖产。

二、怎样彰显识字教学的苏派特色

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引进文字学,指导识字教学

恩师徐复老先生(南京师大资深教授,已故)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教导杨洪清说:通过编故事解释字形有一定作用,但是,既难字字都编故事,更难编得符合造字之义。根本出路在于学用文字学,科学教字。

(1)第一个逐字分析、解释现代汉字(含简化字)的字形,包括偏旁、记号(字符)之形,揭示字义大类和字音线索,适当分析字形所含的字理(构字理据),使字形结构明晰,含意显豁,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2)第一个运用“新六书”(记号、会意、形声、存形、存声、合体记号)理论训释简化后的全部汉字,使成千上万的汉字都分别归属新六类,字理昭然,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第一个整理了一套名副其实的现代形声字。将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关系分为同音、异调、双声、叠韵四类,逐字标明。一个声旁能组几个常用的形声字?该声旁应该怎么读,组成的一串形声字又分别应怎么读?一目了然。既能充分发挥声旁以少带多、提示字音的作用,又避免了随旁误读。苏教版教材已尝试利用形声规律,如“转盘识字”等。

(4)第一个将汉字字形的五大要素运用于教学实践:分类、结构、内涵(字理)、排序、频度,解决了以下问题。如:某字属于新六书的某类,合体字由哪几个偏旁组成,各起什么作用(表义或表音)?按“父母子女”一家一族排列新序,对高频字(使用次数最多、次多的那些字)进行特别标注等。即最大限度地揭示出字形个体的丰富信息和整体的系统信息。

(二)编写工具书,体现上述理论研究成果,辅导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难点在于字形。而唯一能进校园、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新华字典》偏偏不解释字形,更没有文字的理论和知识。我们编写的工具书,填补了空白。

(1)编著《说文解字》类的系列字典5种,为中小学师生提供汉字的上述多种数据、信息。同部首、同偏旁的字都集中展示,便于随旁类推、掌控全盘。每字都附有读物,识读密合。发明《一步检字法》,独体字查第一笔,合体字查任一偏旁、记号都能一次查到,创吉尼斯纪录。

(2)出版了第一部朗朗上口可供阅读的通典《字词语句认读通典》。

开每字六读之先河,即每个字头下边都引用了成语、歇后语、俗语、诗词、名言、谜语等六种读物,将识字、学词、造句、读文诵诗结合起来,以取得学汉字与学汉语并举、古今文化兼备、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

(三)改革识字教学

(1)草创字理识字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要点为:以“新六书”为指导,解形明理为本,利用偏旁(字符)带字,形音义结合训释。辅导低年级教师学用新法,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学字方法,提高能力。早在1995年10月,少华街小学率先利用“一步检字法”,创造了一年级学生会查用字典的纪录,稍后,又有一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完成了认识2500字的实验。在汉字知识竞赛中,参加过课题研究的低年级师生正在改变“六书”不会讲,外行教外行,死记硬写无他法,识字大山学生扛的现状。

(2)开发少儿的大脑潜能。已有提倡复习时在脑海里“过电影”的祖产,如今进一步具体化。独体(字)看形象,合体(字)看偏旁。看形象的结果是不断提高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的清晰度,看偏旁就是要学会分析、综合。如: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合起来就是形声字。举例“像”和“橡”:从人、象声,人像的像。画像、好像,都带人旁。从木、象声,橡皮的橡。为何从木?橡胶树长。从而提高推理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的相互促进和加速发展,不仅为根治错别字创造了条件,还收到了人生聪明识字始的实效。

(3)字、词、句、文逐一生成,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从“四不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发展为“四生成”——即“字生成词,词生成句,句生成文”。打个比方:字像土坯,词像青砖,句子像墙,墙合房现。土坯怕压,单砖用难,墙如歪斜,房屋命短。制坯、烧砖、砌墙、建房,步步都要扎实。四者的数量、质量各有要求,还要成比例,协调一致。汉字的组词能力强,初学者识字与组词的平均比例应该是1:3,而且会组的词最好是高频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会造各种常见类型的句子,会综合成由句群构成的段落和篇章。理清关系,环环扣紧,从而方便学好语言。为此,我们编写了有关的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每个字头下边,都有“语料”的设置。内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诗词、名言、谜语等,短小精悍、有趣耐读。诗文里的拦路虎(生字)越少越好,力争实现“无障碍阅读”,使学生易读、会读、喜读、多读。只有这样,张庆老师所追寻的“锅屋效应”——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才较易凸显出来。

总之,我们以引进文字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口,从运用新六书理论、草创字理识字法、完善四个识字工具、理清字、词、句、段(篇)四个层次的内在生成关系,将识字分段扩展到学语读文也分段,加强识读各个环节,直至达到快识多读、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成果体现在所编的实验教材和创新的字词典工具书、培训师资、课堂教学实践等诸方面,都彰显了苏派特色,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13年识读教学成果特等奖。我们正继续努力,以迎接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规范化、现代化愿景的到来。

摘要:分散识字是苏派识字教学的最大特色。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彰显这一特色;1、引进文字学,2、编著工具书,3、继续改革识字教学,包括编写实验教材、传授科学教字方法、培训师资等,以彰显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的苏派特色。

徽派和苏派建筑特点 篇5

(B)字形的二层或者三层结构样式,高大且窗户小,为砖制或石制,有封火墙。平面布局对称分列,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 五开间,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或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厅,采光通风。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 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以木梁承重,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正门一般不朝正南,建有门楼或门罩,门头上有精美的砖雕,大门为双开门,门洞面积一般为3~4平方米,门窗为砖、石结构。整个建筑的采光大都靠天井,外墙一般不开大窗户,仅在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封火墙上开较小的孔洞窗,一般为“口”或“介”。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封火墙采用砖石结构,以砖砌为主,建筑在房屋的四周,两端的山墙高出屋面,有三封山、五封山、七封山造型,封火墙的垛头造型有斗式,雀尾式,哺鸡式,墙面涂白石灰,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建筑的鸱吻造型多为鳌鱼形状。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封火墙,屋面为人字屋脊。

苏派建筑的其显著特征之一为园林式布局。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充满了江南 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而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借景,中国传统园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为:厅、堂、斋、馆、楼、台、亭、榭、门户、游廊、天井和巷道。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苏州旧民居的平面布局大致有如下几种:曲尺型,即主屋边间加出厢房,而形成小型民居。三合院,即主屋两边间前置厢房或廊;也有于对照厅之一侧用廊联系。四合院有一间为主屋,两边间前列厢房,对面用廊;也有两面主屋(对照厅)左右用廊联系;另有主屋前三面用廊或四面为环楼的,俗称走马楼,楼长方形或者纵长方形,主屋为长方形,三面或两侧为院墙;或主屋对面再相应配置,再形成对照厅,凸字形,即主屋后加穿堂(称后翻轩);或在主屋钱加戏台并加廊;若前后并用则成为十字形。工字形,即在两主屋中间用廊相联。H形,在主屋两边间前后置厢房。日形:用两个三合院组成,但若人立于前观察为三合院,置身其后则为四合院。除上述的平面以外,尚有利用上面的形成加以自由组合。

苏派教学 篇6

关键词:导学;互助;互促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导学、互助、互促”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满堂灌模式的革新,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追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坚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就会迎来语文的魅力课堂。

一、导学:以学案导学

导学是语文教师预先编制一份导学案,安排学习目的、基础扫描、要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板块,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把握语文教学知识点,同时结合语文教师预设的问题,自学寻找答案。导学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的过程,以学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激趣因素,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初步感知新课学习内容,也为新课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讲述《喂——出来》时,先从课文标题开始设疑,随着作者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引出问题:谁在喊?在喊谁?喊出来干什么?出来后会怎样?我给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整体感知微小说,把握课文复述提示,课文描述:“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各色人的反应—商人买下—倒入各种废品—叫声—小石头”,随着作者的想象,结合现实生活想象,小说情节就“合乎情理”了。学生在导学时,要从小说情节的起因开始,引出台风卷跑小庙而出现的洞,然后是围绕洞而出现的人物表演,是小说的发展,洞引来了村里人、村外人、填洞公司,洞成为垃圾桶,洞容纳所有垃圾,引出小说高潮,最后的结局是奇怪的叫声传来,飞来一块小石头,城市环境变美了。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互助:以合作助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通过相互沟通交流,给予每位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积极讨论学习,在小展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对导学案的理解。然后在大展示中分组发表观点,并让其他组或教师进行点评,在展示与点评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说话能力、听话能力、理解能力、组织能力等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在讲述《老王》时,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六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疑问进行小组讨论,让小组合作解决学生问题。问题1:文章中的“田螺眼”是什么意思?小组展开合作学习讨论,最终得出小组讨论结果。“田螺眼”是形容圆而大的眼睛,很多地方指瞎眼、高度近视等眼睛缺陷。问题2:“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这里的老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老王不老实?小组学习结果:对比学习文章中第三段的倒数第二句“老王是最老实的”,就可以看出第一个老实是说老王年轻时候不规矩,第二个老实是说老王厚道。经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下探究思索问题,体现了学生课堂小组学习“真主体+真课堂+真教学”精神。

三、互促:以评价促学

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互促,让小组在合作中竞争,在互促中提高,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仅仅依靠互助是不够的,小组合作再精彩,也需要引入竞争,让小组互帮互促,才能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考核评价对各小组在导学、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及附加等方面进行打分,让各小组在互促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从而提高各小组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

如,在讲述《我的童年》时,设计了“童年故事”小游戏,让各小组进行演讲比赛,讲一讲自己的童年生活,紧扣文章主题,说一说自己童年的点滴,各小组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展开小组竞争学习,通过我辨、我观、我思,促进小组学生积极参与课文学习,小组成员在初步感知竞争意识后,在合作学习时能够更加默契,也为后续课文合作学习奠定基础,激活学生语文思维,揭示出课文“童年”主题。课文以倒叙的手法,引出作者的童年故事,在了解作者家庭经济情况与生活时代背景后,结合父辈们的生活情况,引出吃面食的故事,回忆童年生活点滴,故乡识字、小伙伴玩耍、离开故乡,最后抒发作者对母亲、家乡的思念情。通过对整个游戏进行评价打分,促进各小组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改中坚持新课标理念,运用“导学、互助、互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又让小组竞争学习,学生在语文课堂生疑、解疑循环,强调学生“真自学、真合作、真竞争”,实现为学生解疑学习目的,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苏派教学 篇7

本次展评活动是“苏派教学”风格提炼、研讨推广的一次盛会, 共有来自全省各地37所江苏教育报刊社名校俱乐部的会员学校参加了泰州实验学校赛点的活动。比赛分语文、数学、体艺 (体育、音乐、美术) 三大学科, 每校选择其中一门学科报名参赛。

两天紧张的比赛中, 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巧妙, 关注学情, 优化教法, 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向听众展现了或灵动、或本真、或热情、或睿智的课堂教学。执教者的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 精准凝练的教学语言, 精妙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 把握课堂节奏和细节的调控力、应变力, 都让参会的教师们深切感受到“苏派教学”鲜灵的气韵与勃勃的生命张力。经过著名特级教师、省内教学专家、江苏教育杂志社资深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进行现场打分, 共评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18名和三等奖12名。

专家指出, “杏坛杯”优质课评比活动旨在推进新课程改革, 展示改革成果, 推进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今年“苏派教学”的推出有助于江苏省教育教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也是宣传江苏省教育改革、树立良好教育形象的重要契机。

苏派教学 篇8

标准化的语文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学校说:我把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交给了学校, 学校将还给我一个什么的孩子呢?是啊, 我将还给你什么呢?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所能做得只有审视我的课堂教学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生动的文本内容割裂成知识碎片, 机械的训练, 导致学生对语文本身失去兴趣, 形成机械的认知结构, 失去语文本身的实际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建立精致而又唯美的课堂教学

精致是指课堂教学设计精致, 唯美是指精致的教学设计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精致的课堂教学是唯美的, 能让学生在审美的气氛里, 培养审美情趣, 发展审美能力, 得到了美的享受。例如,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 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台湾蝴蝶谷迷人的景色。根据这一特点, 我紧扣蝴蝶谷的美丽,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品读悟读, 并利用多媒体手段, 课件展示金光灿灿的黄蝴蝶谷和彩蝴蝶谷, 黄蝴蝶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彩蝴蝶谷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犹如花瓣, 翩翩起舞。多姿多彩的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欣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体会、感悟, 达到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 把学生带到台湾那迷人的蝴蝶谷去, 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达到内化的效果。整个课堂教学犹如潺潺流水, 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精致的。

三、建立精炼而又简约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 是一堂课下来, 教师不知道究竟教了什么?许多教师都有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 在运用多种资源, 学生在进行多种活动, 不时“四人一小组讨论”, 不时师生“对话”一堂课下来, 学生还在云里雾里, 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精炼而又简约。比如, “拟人”这样一个概念, 有些教师是逢“拟人”必讲, 讲得总不到位, 讲来讲去, 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所以要紧紧抓住教学文本来实现教学目标。简约不是简单, 简约是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分析, 使学生能够主动、轻松、活泼的掌握教学内容,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四、建立灵动而又厚重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灵动而又厚重的课堂教学, “厚重”体现的是教学的扎实、朴实、真实, 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探究及返璞归真式的展示, 是对教学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追求, 是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牢固掌握。扎实而厚重的课堂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教师在课堂上, 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侵染。“灵动”体现的是教学的灵气、灵妙, 是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突破的匠心独运, 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不留痕迹, 是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式的掌握与运用, 是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灵感激发。

苏派教学 篇9

一、基于学生“真”的“需”的课堂, 教师“朴实”的教学设计透着“灵动”

课程改革的发展已经使课堂的主体真正的演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但是,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运用者身上———教师如何真正的做到作为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就需要教者真正的放下身段, 贴近学生, 真正的为学生所想, 让学生在需要教的时候而教, 在不需要的时候, 就不要去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先生是这样教学《圆的认识》的: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 得到一张纸条, 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 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 上面有个红点, 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 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 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 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 师巡视。

师:真佩服, 真佩服, 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 还有其他可能吗?生思考。师:好, 很多同学都想好了, 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 [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 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 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师:除了这一点, 刚才我看到, 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 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 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 最后连成了圆]师:想到圆的举手。哇, 真佩服, 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 是吗?看屏幕, 这是什么?认识吗?生:认识。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生:在圆的范围内, 在圆的这条线上。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 先说“在圆的范围内”, 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 距离不够3米, 如果在圆上, 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 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 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圆周上取任意一点, 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 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 半径]……

二、基于学生“真”的“美”的课堂, 教师“扎实”的教学设计透着“精致”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是这样执教《圆的认识》的:对于圆, 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 (是) 生活中, 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生:钟面上有圆。生:轮胎上有圆。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师:今天, 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见过。) 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 (播放动态的水纹, 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 , 你发现了什么?生: (激动地) 水纹、水纹、圆…… (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从这些现象中, 你同样找到圆了吗?生: (惊异地, 慨叹地) 找到了。师:有人说, 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好吗?: (激动地) 好!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师:感觉怎么样?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 将会是什么样子。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张老师的《圆》以其美轮美奂的画面、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悠扬抒情的音乐而博得一片叫好声, 数学是美的, 但是数学课堂能让学生觉得是美的享受, 那就需要神来之笔, 但是在美的同时, 张老师没有满足, 而是在师傅张兴华老师的鞭策下:“一堂好的数学课, 真正打动人心的, 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除此, 别无其他!。”数学课堂固然需要美, 但是我们的课堂设计要让学生真正的沉浸在数学味的课堂, 还需要我们多去向大师学习。张齐华老师, 年龄不大, 但很多人誉他为“数学王子”, 就在于每一次他上的课都带给人新的震撼, 最可贵的是他每次上完课后自己面对教学的真正的反思, 由于有了这样, 才有了他的“文化数学”, 才有了每一节精致的数学课堂, 他的课就像一个高贵的, 丰满的“美人”一样, 课堂上的东西很多很多, 却又不显得累赘。“多一份则肥, 少一份则瘦。”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高举“苏派”旗帜,提高育人品质 篇10

说到苏派教育,我们可以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下回顾。我们能够说,从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至今,无论是实施教育的工作者还是接受教育的学生,不管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事的教育这个行业而言,我们不免都困惑重重,那便是在学校这样集智慧和灵动的空间中,却有种现象存在,那便是“万教一法”“、千校一面”。尽管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名目“新编”教材,然而从实际上来看,却都是一如既往,没有真正的改变, 反倒让教育呈现出使人窒息的“虚假繁荣”和“泡沫教育”局面。因而,从事教育实践的执教者和进行教育理论探讨的专家们有关教育的思考,可谓是距离很大。

教育理论是从实践中而来。基于如此的背景下,江苏教育不但凭着具体的行动———日益进行的教育实践和改革引领着全国教育,同时,在多样而踏实的实施中对近代的地方教育进行传承和发扬,加以凝练和提取,于2010年的时候, 第一次将“苏派教育”的理念提出,奏响了地方教育和古今融合的凯歌。探讨地方教育以及践行地方教育的人员也借助精到的归纳和深刻的反思,将中国教育界数年以来没有流派的现实。从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将学习西方人的长处以对抗西方人的理念提出,到常州今文学派开始对新式书院进行创设;从出现江南水师学堂、南洋公学等江苏新式教育,到壬子癸丑学制等的确立;从南京高师实施男女同校开始,到陈鹤琴、陶行知等对教育理念进行践行,在我国这片土地上,多精英人士,一直以来,都有持有先进教育理念、身体力行的教育者,使教育获得充分的发展。基于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的基础,地方教育被人们继承下来,在融通和整合后,出现了清晰的教育流派,就是苏派教育。

二、苏派教育的性质

苏派教育将一种能够得到发展,可以不断传播的态势进行呈现。苏派教育是一种对教育的崇尚。由于日益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课程改革,不少教师,在定位角色的时候,逐渐成为对学生引导、促进的人,想尝试着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家长及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体现自己的权威,将“知识权威”转变为“精神向导”。对于教育,不再视为对教师进行要求和规范,不再视为是良心和责任的活动,而是将教育活动视为幸福体验,这是一种改变,逐渐地从对他人约束向约束自己转变。

立足于苏派教育的起源,苏派教育对实用性非常重视, 将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黄炎培曾说“,实施的新式教育四十年,最大的弊病,便是脱离了社会”,因而,“教育要给予百姓以幸福”,须要和民众进行合作,要注意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上个世纪初,为了让人们摆脱纲常,苏派教育家将不少学说提出来,如,黄炎培对“职业教育”、陶行知对“创造教育”、“生活教育”提倡,这些思想和旧式教育有着天壤之别,也是对传统的反对,可以使人们对传统教育进行摆脱。

苏派教育对“质量”进行追求。这个质量,是视素质教育为中心,将现代化教育视为方向,从而使其得到全面发展,以对社会需要进行适应。这个质量,注重的是素质教育。苏派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水平致力追求。在教育发展中,其根本是学生发展,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苏派教育一直将学生发展视为中心。例如苏州,首先,我们将“德育是质量”的口号提出来,将德育放在首位,进行德育体系的确立,进行工作体系的构建。再次,我们对评价教育和考试制度进行改善,创设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时,视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原则, 对综合素质极力推行。

因而,苏派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强调,而对创造教育的开展,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只有进行 “生利”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才可以使其提升创业能力。

三、苏派教育未来的走向

在教育改革创新中,涉及到人才的培养问题,也是和大局相关,和未来相关的大计。一直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对勇于创新、创业、创优的人才进行培养,并将其置于首位。如,最近一些年,在进行教学时,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实验者种种教学方式,可以给人们以指导,也将一个互动的平台给予教师。在其中,教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探讨,对教学艺术进行追求,把自己工作中的收获分享给大家,使大家可以一起品味成功的快乐。多元的角度,迥乎不同的风格,诸多策略通过彼此升华、碰撞,基于这种探究和合作,能够使教师能力得到提升,使教学质量提升。“同课异构”使大家意识到在处理内容的时候,可以清晰地发现,同时,开拓了思路,实现共享资源,进行互补,可以使教学富有价值和魅力,拥有效率和效果。

在中国经济进行转型、调整结构的时期,日益进行创新改革,使企业具有活力,从而对社会发展进行适应,是使教育得到发展。立足于教育理念的层面, 江苏教育实施了创新改革。如,为了使职业教育和就业状况相适应,将对个人进行训练的方式提出来,并付诸于行动。学员可以按照自身情况, 对单元及职业进行相应的选择。对诸多单元学习,便可以获得就业的机会。因为这种模式并非累积知识,而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强调,因而,培训的时间短,并且可以快速收到成效。在江苏土地上,扎牢了教学的根,体现出富有江苏特色的教学特点。邓小平同志曾说: 为了对和社会建设适宜的人才进行培养,我们需要进行探究,现在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 需要我们将教育和实践联系起来,坚信由于江苏职业教育不断地对教学研究进行探讨,会更加深入苏派教育的精髓,也会使苏派教育愈来愈精进。

课堂转型,“苏派”语文再出发 篇11

一、言语智慧,强化语用

《错过》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它辩证地讲述了人们为什么会“错过”,提出人们要更好地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议论文的观点更加鲜明,论据更加充实,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辩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文章是如何看待“错过”这个问题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和作者不同的观点。将学生的观点总结起来,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并和持同样观点的同学组成小组,搜集各种例证,用来辅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们不应该纠结于‘错过的事物,而要放眼未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东西,拘泥于过去只能是原地踏步。”还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该在‘错过的事物中得到经验教训,或许我们下次还会有机会,错过了一次就再追寻第二次,要不离不弃。”围绕这些观点进行辩论,可以考验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二、文化创生,继承传统

在学习类似《凡尔赛宫》这样的文章之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凡尔赛宫的照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是和作者一样在凡尔赛宫中游览的人,随着作者描写的顺序来“游览”凡尔赛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了解文章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了解举例子、作比较等文章中使用的方法。在这样图文并茂的欣赏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深处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苏派教学中有很多教学主张都体现了文化创生的观点,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等,都强调突出文学功能,自觉开发人文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三、自主建构,突出主体

在学习《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主构建的方式来学习,向学生提出问题:“哪里的雪?怎样的雪?”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很好地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却很考验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总结出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江南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冰冷”,此时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这样的概括太简单了,能否更加细致地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进行对比呢?”学生在细致阅读之后再次进行总结,找到了“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磬口的蜡梅,冷绿杂草在雪下”等具体描写南方雪景图的句子,又找到了“如粉如沙不粘连,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光”等具体描写北方雪景图的句子。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小组讨论,对自己总结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南方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那作者最喜欢怎样的雪景?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雪景呢?”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自己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循序渐进地找到解读文本的关键。

四、整合发展,立体推进

以《赵普》这篇文章作为例子,可以用整体发展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立体地学习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围绕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尝试概括,此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并进行阅读理解。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事?什么人?”让学生尝试概括《赵普》这篇文章写了主人公怎样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体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学生很快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的事情,体现了赵普勤奋好学和胸怀天下的精神。此时可以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如何用一两句话来将文章中的两件主要事情概括出来,要完整体现故事内容,而且还要做到表达生动。这一个板块主要考验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可以进入到第三板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搜集一些和刻苦学习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情,说说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个板块考验的是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文字表达的能力。

苏派教学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苏派教学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就要更好地运用苏派教学方法,推动苏派教学发展。

苏派教学 篇12

关键词:大数据视野,苏派当代名师,数据挖掘,成长透视

江苏是教育名家荟萃之地,也是诞生教育名家的福地。江苏,多元的文化样式、开放的文化环境及特有的文化张力,影响了江苏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江苏教师的成长, 他们兼容并蓄、融合中西。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其“观点鲜明,操作程序具体,语言表达清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合中国实际……既学习了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长处, 又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人民教育》分别在2011年第13— 14期和2014年15期刊发了《“尝试教学” 专辑》,对此顾明远曾指出:“尝试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可以推广到所有学校”。台湾学者周筱婷评价:“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 值得中国人自豪。”苏派当代名师的学术思想与世界接轨已经成为事实并将持续发展。大数据视野下,怎样借助于大数据来充分挖掘、分析和探索苏派当代名师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位置,改变苏派当代名师教学行为,改变当下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并探索与海派、京派、浙派等之间的相关联系,构建相关的分析与预测机制,从而为苏派当代名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的有效决策。这是今天,乃至将来必将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苏派当代名师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大数据时代,教育的各项业务已经被大而全的海量数据和创新的技术应用系统所覆盖。这对苏派当代名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坚信:苏派当代名师一定能不断适应这个环境,能在时代的变革中进行理性的审视,并从中寻找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策略。事实证明,苏派当代名师的杰出代表不断实现了瓶颈的突破,而且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2008年11月23日,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中央教科所等机构主办,《中国教师报》协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美、英、日等中外专家们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情境教育在世界论坛上为中国争得了足可以自豪的话语权,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中国教育报》头版发表评论《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李吉林是中国第一位召开国际教育研讨会的小学教师, 她的情境教育的“中国特色”成为苏派教育乃至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发端于1978年,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重要的是:通过30年的不懈实践和探索,中国的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回应世界的理论高度。李吉林引起国际教育同行的关注,并融入世界教育发展潮流,这对于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11年在广东深圳举行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美国佛州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智能测量专家瓦格纳指出 “:它的‘先学后教, 先练后讲’思想将学生推向前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创新”; 尝试教学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之一”。日本国立横滨大学片桐重男教授指出 “:尝试教学法先让儿童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给予指导,它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澳大利亚南澳州教育厅课程开发中心专家约翰·特纳指出 “:我认为邱先生主张的尝试学习和澳大利亚许多学校里好的教学实践之间有很近的相似性,而据我所知,很多中国班级班额都很大,所以我认为邱先生的尝试学习方式更适合中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如今,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研究,很多的教学论文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多次向海外作了报道。尝试教学理论已引起国际教育界的关注,已经走向了世界。

2011年5月,在江苏省太仓举办首届 “苏派”职教高层论坛,以“国际经验本土化的职教改革路径”为题,共同研究探讨了新时期“苏派”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2013年10月,江苏省“星海杯·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暨首届“苏派”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大数据视野下,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苏派当代名师开拓了全景式的视野,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背景、 新坐标和新视角。为此,很多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已经逐步走向了世界,具备了世界水准, 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苏派声音”“中国声音”。 苏派当代名师走向世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大数据视野下,当代苏派名师与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暗合

当下,苏派当代名师的时代影响已经超出了江苏,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剖析原因,有很多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苏派当代名师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世界上,脱离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就越来越难以理解教育的发展。在大数据视野下,我们更应有这样的国际视野和胸怀,因为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和拥抱世界的历程。苏派当代名师的教育改革同样需要拥抱世界,与世界教育改革接轨。

1.苏派当代名师的核心素养占位国际视野

拥有了大数据这一核心素养,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教育革命的真正原因就是大数据。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而不是人才的复制。大数据时代,教育所发生的革命,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搬上在线,而是及时解放了人们原有的天分。对于苏派当代名师来说,这是一个教育教学大转变的时代,可以根据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创造新价值。美国学者戴维·霍尔在《大转折时代》中提出,到2015年,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于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也是生活和思维大转折时代所亟需的。

借助数据的力量,教育正在走上个性化学习普及的时代。所以,课堂教学变革关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节奏进行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前进。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最重大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每个学生和教师每天都在生产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当数据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分析挖掘工作,苏派当代名师代表洪够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洪老师对教育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的兴趣源自2000年,相对今天来说,他的思维是超前的,用比尔•盖茨的话说“预见了教育的未来”。他“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提升教学品质”就是最好的典范,“对于数据的分析还远远不止这些,它令我开始了教学改革之旅。”不仅如此,他还“让学生学会积累自己的学习数据,分析自己的学习数据,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分析”。总所周知,在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是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收集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计算数据模型,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利用数据挖掘、数据揭示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与学的理解,从而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马克思曾经说过: “教育即解放。”10多年以前,苏派当代名师就通晓这个道理,应该说苏派名师的课堂改革是一直走在教改的前列,且与世界的教育教学改革契合。

为何会如此吻合且有着超前意识?这应该说与苏派当代名师的综合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前面所阐述的苏派当代名师的结构分析及社会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江苏教育的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大,也正因为如此,苏派当代名师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江苏大地,而是放眼全国,瞄准国际,与时俱进,中西贯通,不断丰盈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在大数据视野下,大数据已经逐步成为了苏派当代名师的核心素养,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大数据中提取价值的5种主要技术:预测、聚类、相关性挖掘、升华人的判断和用模式继续发现。将数据转变为信息、 知识,并为教学决策、学习优化服务,目前这已经成为苏派当代名师所关注与实践着的新内容。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苏派当代名师在国际教育改革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仅拥有了国际教育改革视野,也具备了适应国际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当下,苏派当代名师在具备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思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修养。大数据视野下,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不仅拓展了苏派当代名师的关于教学最优化的国际视野,还促进了苏派当代名师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苏派当代名师的教学改革暗含国际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元素全球流动,教育资源全球配置,教育手段日新月异, 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高频点击的热点话题。苏派当代名师深谙这一发展的需求趋势,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将很多国际教育元素引进了中国,融进了富有本土化色彩的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借鉴和引进了西方心理学的“尝试错误”,胡百良的“分层教学”借鉴了美国的能力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借鉴了英语教学的“情境”,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情于景”相结合,而据课程论和教学论专家称蔡林森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暗合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目前,我国对“核心素养”这个国际元素已经越来越重视起来。以“核心素养”为检索词,“篇名”搜索为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0日,有关我国“核心素养”(主题=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与其主题精确匹配的有68篇,其中包括4条报道。 CNKI检索结果显示,从年份分布来看,2011年3篇,2012年3篇,2013年13篇,2014年30篇,2015年19篇,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已经越来越被重视。

课程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教育理念的改变,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于2014年《人民教育》第14期刊发 《回到常识:再谈“素养为重”》的文章,就是围绕“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等三个方面,结合学校开展的“一师一卷”的教育改革,指出:“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民教育》2014年第21期以《一所小学从评价改革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一师一卷”评价改革的成功案例,揭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刊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柳夕浪关于《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理清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这之后,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撰写《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发表在《中国教师报》……苏派当代名师关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可见,苏派当代名师的课堂教学已经将国际元素——“核心素养”完全融入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此基础上微课、慕课、“互联网+” 等走进苏派当代名师视界,苏派当代名师有机地将中国文化、国际潮流融为一体,正改变着江苏“苏派教育”的新思维。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改革的国际融通与暗合。所以,如果说大数据把全球卷入以数据、数据分析与预测为特征的时代, 那么当下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程、“互联网+”等则是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教学变革的前奏,苏派当代名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暗合了这些时代的、国际的元素在里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资源观、教学观、 发展观要发生改变,要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接轨。

3.苏派当代名师的改革成果推动国际改革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曾指出: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是个性化教学。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对学生而言, 学校知道其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并以可以接受的价格,经由喜好的渠道对其进行最优质的服务;对学校而言,在合适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渠道,对目标群体以合理的代价完成最优质的服务。大数据视野下,教育的革新更应该立足技术本位立场,突出人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中国已经走出自己的历史而进入了世界的历史,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著名教学论专家裴娣娜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 将科学与人文统整,实现了对教育过程人文、 艺术地把握,实现了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 实现了对工具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卓晴君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 “李吉林同志主持的课题积极顺应国际基础教育的趋势,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于时代气息的素质教育模式,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促进儿童素质的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吉林同志开创性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Jane Medwell(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曾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李吉林老师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成功建立在长期实际工作的基础之上,她的工作开创了教育研究的传统。我们认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对英国和全世界的儿童教育都是一种启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李老师又把理论探求的目光投向了国际上最尖端的 “脑科学”,寻求“情境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力量让李吉林老师的改革成果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我们相信通过下面一些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我们是可以洞察其中原因的。李吉林老师从1984年1月出版第一本《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到2013年3月出版《情境教育三部曲》,期间共写了10本著作,这其中还不包括《李吉林文集》(八卷本),累计达1000万字。其中从1981年——2013年,在《教育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累计百余篇,具体统计见下表。

(单位 :篇)

作为教师,能在《教育研究》和《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李吉林老师在30多年间,仅在这五个报刊杂志上就发表87篇学术论文。其中《情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境课程的孕育、建构、发展》分别获2010年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10年3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4年,《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又一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凝聚李吉林30年的心血,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终于得以构建。如今,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刻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 而且推动了国际教学的改革。对此我们也发现了,李吉林为情境教育探索30多年,实际上是在探索、研究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就是: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

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国际教育理论界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教育在世界教育界中缺少话语权,更别谈什么影响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了。但随着中国的伟大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已取得骄人成绩,各具特色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不断涌现,并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情境教育” 及“尝试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仅契合了国际改革潮流,同时也弥补了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空白。如果说“技术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那么人的力量一定能改变一切。技术是掌握在人手中的,苏派当代名师拥有技术,更拥有智慧,拥有走向国际的大视野、大技术,大智慧。今天有许多社会条件是前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处在这样的时代, 不仅应当多出几位教育家,更应尽快摆脱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的落后状况, 尽快与世界先进国家站在同一平台上交流与对话。苏派当代名师的成果要走向世界,苏派当代名师这个“人”也同样要走向世界, 成为世界学术界“这一个”的代表。

三、唤醒成长自觉,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大数据视野下,未来将是大数据驱动学习的新时代。所有的大数据技术将把人与人、 人与世界联接起来,未来将成为一个混合人和技术共同进步的“混合时代”。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国际化就显得日益重要,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我国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进行嫁接与融合?“挖掘教育数据‘潜能’的世界行动”已经展开!大数据视野下,教育正在走向个性化学习普及的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应主要面向于服务与创新。发现与挖掘知识、探索联系及总结规律会逐渐被视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全世界的教育改革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

上一篇: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下一篇:智能控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