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2024-10-31

“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精选8篇)

“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1

“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经历了或培训、或学习、或考察。学“魏书生教学法”、移植“洋思模式”,以期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大多是“壮志末酬心先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个人的素质问题,有学校文化底蕴和教学管理问题,也有学生素质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策略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光靠苦干是不行的。正如兵书云: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在现实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一是没有或较少从教学策略层面去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二是虽有认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却没能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策略。因此开展教学策略应用研究对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收获教学》课题研究任务之一是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学者常华锋认为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运用等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教学策略既从属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又指导一般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桥梁,同时,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与教学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学策略,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期的教学中起指导作用;二具有相对的合理性,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有效选择:三具有整体性,缺少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策略,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四具有可教性与可悟性,知识性的教学策略是可教的,而能力性的教学策略是不可教的。只具可悟性。

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变式,是一线教师较低层面的教学理论,又是教师较高层面的教学方法。教龄大致10-15年的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笔者根据促进教学效果的途径,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管理策略三方面。依据教学实践做法,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策略、教材处理策略、分析学生策略、分析教学环境策略、教学方案设计策略等。教学实施策略包括导课策略、正课策略、结尾策略等。教学管理策略包括师生关系策略、学习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首因效应”策略、阶段结构流程策略等。

三、三类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

(一)教学准备策略

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制约着教学各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学和评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研读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②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③目标的表述要符合新课程要求,具有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不使用“使学生、让学生”等被动语态。④具有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如,“通过小组合作(条件),查阅我国行政区图(行为),学生(对象)能准确(程度)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行为)”。这条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强。

2.教材处理策略

(1)“最近发展区”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所学的内容必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从现有水平提升到可能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是作者根据课程标准和知识的网络逻辑及自己想象中的学生编写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这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一节的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是“地势西高东低”一“山脉纵横交错”一“地形复杂多样”。这种顺序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原因是学习地势特征,要有山脉和地形区名称与分布等知识基础,若按教材顺序教学,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外,学习难度大且效果欠佳。如果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改为“山脉纵横交错”一“地形复杂多样”一“地势西高东低”,则学习地势时,就有山脉和地形区空间分布概念等知识基础,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2)教学内容案例化。在处理教材时,把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如,“地图”的三要素教学,可以地图三要素融入画教室平面图来落实,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3)教学内容乡土化。地理教学内容与乡土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五种地形部分的教学,可用学校周边的地形来说明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形态及其等高线形状。

3.分析学生策略

(1)知晓学生的心理渴望。学生的心理渴望千差万别,但有共同的一点是渴望被理解与尊重。教师要真实、真诚、真挚地理解与尊重学生。如,某生由于生理心理缺陷,回答问题出现偏差,被其他同学恶笑时,教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只是他太香,多被咬了一口。”一句话就会真诚地感动学生。

(2)知晓学生的学习意志。坚强的意志是战胜学习困难的法宝。学习意志强的班级.教学内容可多些难些。

(3)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从“零起点”或“高起点”考虑学生,总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画或已具备某某知识与技能来教。其实学生并非如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班级学生来确定。

(4)知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学习气氛。如,在学完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后,创设问题“冬季到东北旅游要穿什么衣服?”学生答“:棉衣、皮衣等”。教师追问:“7月份到东北旅游要穿什么衣服呢?”学生的答案基本与冬季相同。“对不对呢?学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后再来判断吧!”这创设了与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激发了学习后续内容的兴趣。

4.分析教学环境策略

(1)教学内环境。教师备课时须对所教班级的课堂气氛进行掂量,是积极的“支持型气氛”,还是恐惧与不信任的“防卫型气氛”。面对后者,教师应知情携手,气氛民主,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如公开课,学生普遍会紧张,教师自我嘲讽和让学生做游戏是好方法。此外,老师还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

(2)教学外环境。教师有必要了解教学时间、班级规模、教具配备等教学外环境。这些或多或少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特别要注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段,应把“三板”教学艺术与有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相结合。

5.制定教学方案策略

制定教学方案就是以程序安排为线索,将各种教学要素、各种教学策略组织起来,形成物化的课堂预设。以笔者的教案为例,它要遵循以下要求和策略。

(1)方案内容结构要完整。它包括一般项目与课堂结构及教学反思三部分。一般项目包括课题、课时、课型、时间、课标要

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课堂结构包括纵向的导课、正课教学、结课、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及相对应的横向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生成与对策等。

(2)教学过程设计有序有效。①流程设计师生互动。教学流程要体现教师如何教,又要体现学生如何学。如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小组抢答→教师小结。②形式设计富于变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要求课堂教学形式要富于变化。把不同类型的活动相结合,如角色表演、游戏、讲故事、练习、阅读、读图等;把不同技能训练相结合,如听、说、读、写;把动与静相结合,如小组竞赛后做课堂练习:把多种互动的形式结合起来,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③活动设计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活动缺乏挑战,太难的活动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前者要加大难度,后者要分梯度进行。④环节设计连贯紧凑。一是动的活动一般安排在静的活动之后,这样有利调控课堂。二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活动之间,要考虑过渡语或活动。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在上完语言内容后,安排欣赏西游记图片与主题曲,可使学生稍加放松,又起着引出宗教内容,一箭双雕。三是课的开始与结束宜安排集体活动,而个人或小组活动安排在课中间较顺利些。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导课策略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常用以下方式导入:

(1)从乡土知识、现象导入。这是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一个基本策略。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形状与气候”就可从学生对早晨、中午、晚上气温的变化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太阳高度不同影响气温的变化。

(2)从时事新闻导入。学以致用是新课程的重要精神。从时事新闻导入,可以实现书本知识实用化。如,讲述台湾“9.21”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而追问“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呢?”非常自然地导入到“火山与地震”的学习。

(3)从新旧知识衔接点导入。如果新内容的学习要求有先前学习过的知识作铺垫,则用此策略。如,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可先复习“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创设情境导入。可以用来创设情境的形式非常多,如,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悬念情境等。

(5)渲染课堂气氛导入。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的一天脑力劳动是相当辛苦的,有时是透支度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在开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精神准备状态。这就需要给渲染气氛。例如:幽默诙谐法:如,要学习“美洲的居民”时,可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经最新检验,人是杂种动物,老师是!你们也是!……为什么?”学生精神来了:我为什么是杂种呀(“杂种”在当地是骂人的话)?继而在有趣气氛中进入“人种的大熔炉”的学习当中。此外还有唱歌法,游戏法,漫画法、谜语法、古诗名句法等,都是可以用来调剂气氛,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用不同的策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正课教学奠定基础。

2.正课策略

正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落实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地理成绩与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段。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除了教材处理策略中的教学内容“最近发展区”化和教学内容案例化、乡土化之外,还需要考虑以下策略。

(1)教学内容图表化。

地理图表即直观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图像和表格,它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笔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图表来表达。笔者独立设计的初中湘教版四册地理提纲,就采用内容图表化。

①文字内容图像化。如五种地形类型、四种降水类型等内容的表达可用图来展示。

②教材死图动感化。如“地球的运动”的学习,用课本的图来讲解,学生需要较好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而改用多媒体课件就直观多了。

③教材繁图示意化。如山西省的轮廓可画成平行四边形;长江的轮廓可画成“v”加“W”。

④文字内容表格化。绝大部分地理内容都可用列表方式来学习。

⑤“三板”与多媒体交互化。“三板”艺术具有易、快、好、省的特点。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教师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学生跟随练到哪里,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使教学群体保持着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多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中,要交互使用“三板”与多媒体,对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强烈的独立性欲望,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通过活动化,培养学生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这要求教学过程要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笔者以为,活动化教学就是教师基于一定的地理学习任务,把它转化为可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行为。

根据活动的内容适合的活动地点不同,可以将活动分为课堂合作学习类与室外综合实践类。根据活动内容特点、形式的不同,前者又可分为读图绘图类、计算分析类、演讲竞赛类、推理探究类,后者又可分为社会调查类、地理实践类、地理体验类等。

课堂合作学习类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它的一般模式由提出问题→个人准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抢答或互问互答→教师评价与总结等环节组成。如,《美洲》中的“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教学。提出读图思考:(1)南、北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各怎样?(2)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如何?(3)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怎样?这些问题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可细化为更多小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化。接着学生个人读图和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再组织小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抢答,加组间互问互答其它问题。最后教师给各小组评价,总结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当然,这些环节因活动类型的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而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式要避免节节化,避免形式化,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总言,教学过程活动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教学模式方法整合化。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条件才会是最有效的,即“教学有法”。同时教学任何内容都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不同的人可能要用不同的方法,即“教无定法”。况且,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一学习方式被长期应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挫伤。为此,我们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并加以融会贯通。

从地理教学的性质出发,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四类: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以象征符号认

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地图法、示意图法: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发现法。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出发,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

①优化四类地理教学方法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教学。两极地区的范围宜用读书指导法和地图法:两极地区的方向宜用地图法和演示法:两极地区的气候宜用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或递进探究法;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宜用读书指导法;两极地区的科考可用递进探究法或指导发现法。

②组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教为中心,在知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耗时少,收效快的特点。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生学法。

例如,《非洲地形特征》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展开的。先用传统的方法对如何分析地形特征进行,奠定思维与方法基础。然后吩咐学生合上课本,只用地图册的“非洲地形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判断非洲地形特征,再翻开课本验证小组合作讨论结果,最后又以讲授的方式把分析过程串一遍。这过程紧密地组合了传统教学法与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只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还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度的协同培养。

此外,地理课堂教学还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生成化策略

3.结课策略

结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拓展内容、发展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教师要建立以下策略:(1)通过各类图表,把知识网络结构化。(2)根据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及时复习。(3)针对重点,适当拓展教学内容。(4)合理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理情感。等等。

(三)教学管理策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治的教学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这要求我们制订与贯彻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1.师生关系民主化策略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现代学生基本上是“亲其人,信其道”,学生首先是认同这位教师,然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我们身边有极个别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时不时挑学生不是原则性毛病,采用体罚、讽刺和挖苦的方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不用说教学成绩,就是正常的课堂秩序也难以维持。暴力是解决不了教育问题的。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学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劳动。其次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再次是相互依赖的朋友关系,学生依赖教师这个大朋友为其解决心理和学习难题。以上三层关系是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有了以上三种关系才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2.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化与层次化策略

其一,实行多元合作。传统的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单一的“师生合作”,在现代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时代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变单一的“师生合作”为“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组织合作结构。笔者在小组台作学习中采用捆绑式合作,即在小组中成绩“领先层”必须教会“后列待进层”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中间沉默层”能基本独立完成任务,才能给整个小组加分。在新模式下,学生相互之间的帮带、提问、竞赛等形式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提高。

其二,实行“分层教学”。笔者在小组教学融入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把教学目标与作业各分成A、B、C、D四层。这样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待进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其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也得到了发展。

其三,实行“分科分班走读”。把两个平行教学班重新调整为“小步幅”班和“大步幅”班。笔者曾组织14位教师实验了一个学期,效果明显。(后因教师调动而流产)。

3.评价机制过程化与全面化策略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部赏罚等外在因素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初中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表现突出,同时长期的分数教育给学生一种分数至上的惯性思维。因此,利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失为有效方式。它会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并长期持续,促进学生持久地学习地理。

笔者在本课题研究中建立的“收获教学”评价机制,把学业成绩表达成综合分A(x、Y、z)A是综合分,x是期中期末考试分,Y是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等分,z是实践分。此评价机制在全过程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度评价目标,在实践中有极大的生命力。

4.阶段结构流程策略

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过程性和阶段性。这使得初中两年地理教学也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笔者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所设计的阶段结构流程分为启发式扶读阶段(2个月)、半自主学习阶段(2个月)、模拟自主学习阶段(6个月)、完全自主学习阶段(一年)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课型、主要学习任务、目标作了大致的设计。

5.“首因效应”策略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首因效应”。在某一时段内,教师的素养、精神状况、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等方面,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对教师本人也不是影响几天,而是会持续一学年、一届、甚至整个工作生涯。笔者认为.教师要特别注意“五个第一”,即第一节、第一星期、第一月、第一学期、第一年的表现。

开学的第一堂课即为绪论课异常关键,此课的成功与否会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第一堂课要最大限度地驾驭和把握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判断教师工作态度往往是在第一个星期,判断教师工作方法与工作能力往往是在第一个月,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在第一个学期,判断教师优秀不优秀往往是在第一学年。

综上所述,“策略有式,略无定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在学习与应用专家理论过程中悟出来的低层次理论,是指引一线教师有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高层次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素质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高低,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2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 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 每学期初, 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 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 认真调查研究,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 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 将学生分为A (低层) 、B (中层) 、C (高层) 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 密切关注学生表现, 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 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 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 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 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 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分层情况) , 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 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 集中进行研讨, 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 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 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 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 补台阶, 拉着走, 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 多练习, 小步走, 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 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 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 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 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 视为基本作业, 允许优生不做, 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 将题目作些变化, 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 视为超额作业, 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 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 实施分层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课堂评价。

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 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 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 寻找到快乐的收获, 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 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 作业评价。

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 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 暂不打分, 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 自己再订正, 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 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 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 完成了基础题, 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 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 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 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 考核评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 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 一部分为基础题, 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 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 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 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 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 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 即:“合” (激趣入题、明确目标) ——“分” (学习新知、巩固练习) ——“合“ (反馈口授, 课堂小结) ——“分” (课内作业, 巡视指导) 。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 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 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 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 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 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 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 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主动参与, 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 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 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 是否科学、客观, 有没有参考价值,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 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 “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 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 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 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 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 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 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 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 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 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3

一、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每学期初,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低层)、B(中层)、C(高层)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分层情况),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集中进行研讨,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实施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课堂评价。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寻找到快乐的收获,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作业评价。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暂不打分,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自己再订正,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完成了基础题,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

3.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一部分为基础题,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研究课评比、研究反思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拓展了实验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总结和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数学学科分层教学的“合—分—合—分”式教学基本模式,即:“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学校对实验班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召开了专门的质量分析会。我们发现:除四一班数学成绩略低于四二班之外,其他几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均高于非试验班。课题研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主动参与,乐学好学。

三、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3.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科学评定分层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问题。

《收获的季节》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背景:

1)教学设计所遵循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其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知道,就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整合而言,其主体是品德与生活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要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2)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秋天的收获》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二个主题,教材通过“收获的季节”“小小丰收会”两个话题进行活动提示。本主题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尊重付出劳动的人;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认识一些秋天的收获物。本课是第二课时。

二、学生分析:

进入“秋天的收获”这一课学习的时候,已经是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季节了。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丰收的季节里,小学生们是比较容易获得有关秋天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的。但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城市的学生去农村的机会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去过,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秋天收获的喜悦,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现成的资源,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自主地探究,使每一名学生获得体验、感悟,达到积累知识、增强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四、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五、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资料调查秋天收获些什么;搜集一些关于爱惜粮食的诗歌或谚语;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

2、老师准备:准备一些秋季的果实及相关课件。如:录像《秋天的收获》、照片:农民手拿玉米乐开了花;大妈怀抱谷穗喜笑颜开„„

(配有欢快的音乐)。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欢哪个季节?(秋天)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秋天,说到秋天,我们都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看看秋天的田野,感受一下收获的喜悦!

一、分享收获的喜悦

1、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秋季)秋姐姐带着礼物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想不想知道她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礼物?那就请每个组的组长代表你们组的同学来猜一猜。(请每个组的组长把手伸到老师准备的袋子里,摸一摸里面的东西,说一说这个东西的大小、形状、摸后的感觉,并猜一猜是什么?)猜对了,老师送一些给这个小组的成员品尝。

2、师:刚才你们品尝的食物好吃吗?这些都是秋季收获的果实,秋季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我们一起看看录像。【放秋天的录像】

二、认识秋天的果实

1、问:

(1)师:在录像中,你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果实?(生回答)(2)师: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吗?你有没有亲自采摘过这些果实?(3)学生展示自己和家人采摘的照片,讲一讲自己知道的秋天的果实和采摘的喜悦。

(4)师:没采摘过的同学,以后有机会也让爸爸、妈妈带你去采摘,感受一下秋天收获的喜悦。

2、辨析

师:刚才同学们还说到了一些不是秋天收获的果实,我们一起来分辨一下在下面这些果实中,哪些不是在秋季成熟的果实。

3、播放课件,请同学操作。

图中有西瓜、桃子、麦子、春笋、荔枝、苹果、栗子、猕猴桃、柚子,其中西瓜、桃子、麦子、荔枝是夏天成熟的果实,春笋是春天的收获。

三、分类

1、师:同学们也带来了一些果实,我们给这些果实分分类。(按水果类、蔬菜类、干果类、粮食类分)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果实摆放在相应的位置。

2、还有哪些分类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内同学带来的果实分分类,把分类后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用写或画的方法。

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收获 篇5

文理学院 刘曼丽 汉本0902 2009301010234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了两大部分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后来还学习了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和课例研究。讲解了如何写教学设计也就是教案,还给予了上讲台讲课的机会,并放教学视屏指导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老师讲解的两种教材观,以及两种教材观下的教学模式。记得老师共放了四个视屏,即《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济南的冬天》,其中《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属于材料式教材观下的教学模式,而济南的冬天属于圣经式教材观下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的是材料式教材观(用教材教)下的教学模式,圣经式教材观(教教材)下的教学模式是肢解式,形象的说就是将美女大卸八块。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一味的探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以及强加一些本不属于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内容。因为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教材(教科书)的基本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方面:(1)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的“信息功能”。(2)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3)为学习者提供合理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教材的基本功能是否能够实现,这还需要看教师会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教材,因为态度会表露出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教材的功能。教材是随着社会形势、教育体制的变化和学术文化的进展,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历史地发生着变化的。对教材的态度不同,也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如果认为教材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在近代以前的学校里,以基督教的圣经和儒教的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文献的原文作为教材来使用。尽管也要求理解其神圣的内容,但基本上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就是采用的“用教材教”的方法;反之则会采用“教教材”的教学方法。在“教教材”的场合,教材自身是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往往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用教材教”的场合,教材乃是作为学生的学习课题提示应当教授的事项(要素)时的手段或媒介。可以说,“用教材教”正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格与功能。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人格发展和知识习得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知识与思维是作为产物与过程相互结合的。知识是在思维中采取一定的形态表征的,知识借助思维而抽象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内化新知的场合,已知的知识成为构成要素。学生依靠他已知的知识,借助思维达于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也是思维的一个条件。“学习的两个侧面——过程与结果、思考力的发展与知识习得——是辩证统一的”。再者,知识、信念、能力、技能,构成了多层次的相互关系。知识的习得是信念形成的前提,而坚固的信念将会从本质上影响知识的习得。一方面,知识习得与信念形成是以学生某种程度的智慧素质作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在知识习得与信念形成的过程中,智慧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人格形成的这种复杂过程中,知识是基本要素。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在教师备课时要切实做到依据语文课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并让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要求。前面说到教学视屏《给予树》《长亭送别》《胡同文化》这些都是“用教材教”的典型例子。例如《给予树》板书课题、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词语教学—认字理解词、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人物事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到生活中,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采用了语感教学。语感教学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感教学中,教师在言语作品深入对话、充分挖掘言语作品唤情点的基础上,要以情感性教学言语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熏陶中提升语感能力,培育语感品质。这位老师抓住文章的唤情点,并品味几句重要的话语,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而且让学生在生活自主学习金吉娅的品质。这位老师把教材作为材料,与学生一起感受人间的爱,希望自己也做一位有爱之人,热心帮助他人。老师抓住“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三句话来品味。不但品味出了作者的情感,还品味出了金吉娅的善良,甚至品味出了人类的情感。文章着重在一个“情”,要是弄懂了情,弄通了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探究的是它对学生的人生、现实的生活、复杂的社会的指导作用,这才是“用教材教”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探求文章的本意。《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认识生字词、文章分层、段落大意、作者的思想情感、济南雪景图。这位老师就是“教教材”,这也是现今中小学许多教师的做法。肢解美女式的教学方式,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划分层次讲解,概括每层的中心大意,就像将一位美女的腿脚一个一个的卸下来。最后追溯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情感,就像这位老师说的这篇文章表现了老舍对济南的喜爱,以及对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思想情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也许老舍先生本人也不是很清楚,真的有必要弄清老舍先生的真正情感吗?最近在某所高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在讲解舒婷的《致橡树》时将舒婷本人请到了现场,讲完后那位老师请舒婷给予评价,当时诗人只是说了句话,并没有给予评价。话的意思应该是文章不是这样解读的,文章的意思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解释。现在不是有人提倡让作者出来说话吗?让作者本人来讲他们自己文章的意思,本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就算是把作者的本意弄准确了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教学的目的,不过也只是那些坚决拥护“教教材”的老师们才会去做的。不过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现在中考高考未改革,在语文试题中一些明明是主观性的题目偏偏有固定的答案,而那些题目却又恰巧是关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的。因此,就会有老师去注重教材的原始意义,并坚持不懈的追求。最终导致“用教材教”这样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无人问津。

进行字理教学的点滴收获 篇6

一、识字教学,应是字理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这个道理。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面对一个汉字应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和选择,不能盲目地、随意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不能在上识字课时滥用字理教学,也不能对一个汉字本来能运用字理教学可以向学生很好识记它的音、形、意,但是我们却不用,也是不理智的。所以应是字理教学为主,多元识字相结合。

二、在识字教学时,每节课要把握好识字的数量。

教学时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节课学生应掌握多少个生字是科学的,有效的。而不是只是教会学生会读就完成任务,而有效地识字教学更应注重于字意的教学。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最有效的记忆,而字理识字就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

三、教学时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一个汉字的教学,在方法上的选择我认为是很关键的。如我们在教学“冒”时,我们选择字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的把这个字的形、义记忆下来。“冒”字的上面是表示人头上帽子,教学时,我们把“冒”字上半部分的形象图展示,再和“冒”的上部一对比,学生很容易的记住了这是人头上的帽子。“冒”的下半部表示人的眼睛,是竖的“目”,再把这两部分连在一起,学生可以说对这个字的形、义记忆非常的深刻。永不忘记。如果教师用别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们不久就会把“冒”字的上半即写成“日”或“目”。把下的字写成目。如你用别的方法进行教学可能就今出现一下写上面是“曰”或“目”,把“冒”字的下半部写成“日”或“曰”。而运用字理对它进行析解,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这就是字理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教学永远无法比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字理教学,如“不”字,非常的简单,而且它使用的频率很高,但它很难用字理进行析解,如果勉强地析解了,反而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灵活地使用字理教学用书。

可以说字理教学用书大师们都写得非常的好,但是我们要学会灵活的运用。不能过分的迷信使用字理教学用书。在进行字理教学研导时,由于教师们都不是字理专家,因此,当我们都要请教我们“字理老师”,看看这些汉字专家们是如何对这些字进行解释、分析的。然后只要全盘照搬和学生讲就可以了。我们进行的一些字理研导课,就出现这种情况,不管书上

对这个字的析解多深奥,通通是照本宣科,按步就搬,而且字理书上有些顺口溜、字谜的意思本身比本字更加深奥,学生听起来,越听越不懂,于是学生就问东问西,老师也就东拉西扯,说也说不清楚,这样使识字教学更难,更让学生望而生畏了。

四、字理教学,教师夯实自己的字理文化底蕴是关键。

“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7

关于《统计》, 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的统计, 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 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 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 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

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 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 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 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 并在交流中体会用画“√”的方法记录。

二、教学中的课堂片断

1. 第一层次

(多媒体出示零乱的饼干)

师:看, 有哪些形状的饼干呢?

生: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三种形状的饼干。

师:每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几块, 我们一起来统计一下, 好吗? (多媒体第一次快速演示抛饼干的过程)

学生统计遇到困难。

师:你们数清楚三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块了吗?

生:没有。

师:都没数清楚!这是为什么呢?那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吗?

学生讨论。

生:记在纸上!

师:在纸上怎样记录又快又好呢?我们先来试一试。

(多媒体第二次快速演示抛饼干的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反馈, 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学生反映还是来不及记录。

师:那你们能想出用什么办法来吗?

学生交流方法,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2. 第二层次

(多媒体第三次快速演示图形)

反馈, 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 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

师:比较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 哪种比较方便、清楚。 (优化第二种方法)

生3:我是先把三种形状画下来, 再在后面用数字记录的。

师:先画好三种图形, 在后面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 既简单又清楚。

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哪种记起来比较方便, 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种, 按形状画成了不同的三行来进行记录, 能清楚地知道每种形状的饼干有几个。

生:我喜欢第二种, 这种统计方法既简便又清楚。

师:看来刚才两位同学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那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 哪种记录起来既简便快速又准确呢?我们来一次比赛好吗?

3. 第三层次

师:下面老师把今天参加森林运动会的小动物们一个一个报出来, 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记录, 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师快速报动物名称, 学生记录。

生:老师能不能慢点, 我来不及记了。

师:用刚才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我们还是来不及记下来, 那我们能不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来记录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 同桌交流方法,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生:用画小圆点来记。

生:用画竖线来记。

生:用打钩的方法来记。

……

师:打钩或画竖线一个钩就代表一个图形的确既简单又清楚。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打勾的方法再来记录一下小动物们各有几个, 好吗?

师快速报, 学生记录。集体交流。

师:用打钩的方法来记录, 既简单又清楚。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的统计方法。 (板书:用打“√”的方法记一记)

4. 第四层次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打钩的方法再来记录一下每种形状的饼干有几个, 好吗?

多媒体演示, 学生记录。

三、教后反思

1. 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统计饼干”这一块, 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和实践。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 我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记录, 学生发现多媒体演示抛饼干的速度太快, 难以统计。学生得出记在纸上这个方法。多媒体第二次播放, 这次一些学生的“记录”不够科学, 还是来不及记录,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找出办法。第三次播放后, 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先出示学生的第一、二种记录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 第二种比第一种记录方法清楚。第二种记录方法先把三种形状画下来, 再在后面用数字记录。学生觉得第一、二种记录方法都很好, 在这种情况下, 我设计了统计小动物的活动, 快速报出动物名称, 学生记录。这里又引发了矛盾, 刚才的第一、二种记录方法又不管用了,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也给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这时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更简便易行的记录方法:用画小圆点来记;用画竖线来记;用打钩的方法来记……最后通过学生活动, 大家统一发现:画“√”的记录方法不但方便而且清楚。

2. 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命题收获及对教学的建议 篇8

一、对中考的认识

1,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注意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是中考政治命题一贯奉行的指导思想。而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命题是以知识覆盖面为主导,对能力的考查则带有随意性。其命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考虑要考哪些知识;其次,考虑为了要考这些知识,应提出什么问题;再次,考虑为了提出这些问题,应选择什么材料。简而言之,就是知识——问题——材料。

而素质教育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式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这种命题方式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考核,命题时首先考虑要考哪些现实问题和能力;再考虑围绕这一能力考查我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最后才考虑用什么知识来回答。在这种模式中,问题处于主导地位,而知识应用服从于问题的解决。

2,命题的素材选择

一些反映人民生活、贴近人民生活和贴近考生实际的素材,往往成为选择的对象。我们对政治课现实性的强调。并非仅仅是因为对国家大政方针、世界发展总体趋势的关注。实际上选取那些发生在考生身边、甚至与考生息息相关的事例,将可以更好地开导考生观察和分析具体问题,鼓励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一些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展望人类未来生活,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问题,更因其具有长久价值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比如科学发展、环境保护、文明进步等。选择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探索的问题,它们的内容丰富,时空跨越大,能给试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

3,对学生几种能力的考查

(1)关于分析性能力的考查。对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用解释、分析说明及评价等方法。较多地出现在简答题和图表题之中,其主要特点是考查考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如解释起因,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或社会现象等。而且往往需要用教材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明。

(2)关于应用性能力的考查。对应用性能力的考核,主要是要求考生有意识地运用理论,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真实世界里去展示自己,该如何做,该如何行。

(3)关于创造性能力的考查。对创造性能力的考核,绝大多数都在探究与实践类开放性试题中。这类题的内容是开放的,不再是拘泥教材,深挖教材。它的形式、方式、发问也是开放的,特别是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不再是用标准答案来框住考生的思维,而是鼓励考生谈自己的见解,这类题有利于考生创造性的发挥。

以上分别叙述了中考政治考查的三种能力,这三种能力不是分割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不仅在命题中,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了解这些变化,对我们教学有一些启示。

二、对教学与复习的建议

1,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我们必须走出“能力立意”与“知识立意”相对立的误区,不要以为考试强调考查综合能力,就可忽视基础知识。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能力考查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

第一,复习要由面到点,分步到位,逐步缩小范围。基础知识面广量大,在复习时大家普遍感到摸不着边际,其实我们可以分阶段逐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搞好学科主干知识复习。所谓学科主干知识就是指该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最具有学科特色,如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等等。我们可以参照教学大纲,梳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而不是“漫天撒网”或钻牛角尖,一味搜罗生僻的知识点。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整理,将学科内相关、相近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整理成不同的系列或专题,然后按系列或专题逐一落实。第三阶段,结合热点问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第二,对不同的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近几年中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各类基础知识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对于基本事实和概念,侧重点主要是了解其含义,强调再认和作为术语运用,在一定环境下能识别、能运用;对于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论,则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原理、观点和方法论推导的过程和运用上。

2,要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忽视了对学科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随机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近年来文科类考试中已采用过的演绎法、列举和归纳法。演绎法要求从基本原理或观点出发,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某一实际问题。列举和归纳法要求用一系列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来论证某一基本观点,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定重视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编排体系,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列。切忌单纯地就某一时政热点指导学生作答。因为分析时政热点的角度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能准备的角度毕竟有限。只有学会分析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解答实际问题。

3,瞄准时政热点

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实际材料为素材。所谓材料,主要是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应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两年体现时政热点的方式及设问角度的新变化,我们应改变原来的时政复习方法。

第一,全方位地介绍该热点问题的总体背景,让学生了解该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问题,系统地介绍问题的背景、成因、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

第二,认真领会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全面分析时政热点可能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时政热点素材导入的方向。

上一篇:供电企业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下一篇:母婴店店长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