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患者

2024-11-04

不同类型患者(精选11篇)

不同类型患者 篇1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血液疾病,患者单位体积内血细胞和红细胞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25%的人存在有贫血现象,且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性贫血最为常见。因此,加强对不同类型贫血的诊断,明确血液检验者有无贫血依据,并对不同类型贫血的性质和病因进行分析,为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这尤为重要。为探讨分析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的结果,本研究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贫血患者84例,并具体分析其血液检验结果,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不同类型贫血患者,共84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贫血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贫血的诊断标准,且均无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和肿瘤等严重疾病。研究组84例,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8.76±6.37)岁,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54~98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78.83±11.67)g/L,其中,缺铁性贫血26例,地中海贫血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8例,溶血性贫血6例,慢性感染贫血5例;对照组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7.31±6.47)岁,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112~150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24.31±15.37)g/L。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的84例贫血患者和84例正常体检者均在空腹状态下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静脉采血5m L,并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和抗凝剂混合,采用产于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NCHROW-DXC800,然后根据细胞操作要求对168份血液标本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4项指标进行检验分析。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168份血液标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血常规中RDW的正常范围10.5%~15.5%;MCV的正常范围82~92f L;MCH的正常范围26~32pg;MCHC的正常范围310~360g/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护理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0.05为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的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贫血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等。相关研究表明: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患者体内各组织器官病变时多产生的并发症,头晕、乏力、心悸和四肢冰冷等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贫血严重者则会出现心律不齐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前,在临床上常采用血液检验诊断其是否为贫血患者,通过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GB)等指标判定是否为贫血,而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判定具体贫血类型,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本院就诊的84例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的RDW明显增加,而体内的MCV、MCH和MCHC均明显减少,这由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严重缺少铁元素,引起体内存在与红细胞同体积的小红细胞,明显增加患者体内红细胞分布宽度;地中海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这说明只通过血液检验不能区分这两种贫血类型,必须依靠其他特异性检验来判定贫血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RDW、MCV、MCH和MCHC这四项指标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进行探讨分析尤为重要,不仅保证贫血类型诊断的准确性,而且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探讨分析临床上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的结果。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贫血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体检的8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检验后,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相比,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感染贫血患者体内的RDW明显增加,而体内的MCV、MCH和MCHC均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样本中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相比变化很小,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对不同类型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不仅能保证贫血类型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贫血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晋荣,杨栋梁.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9(56):92-93.

[2]王志华.贫血鉴别诊断中采取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6):97-98.

[3]罗方举.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7):1447-1449.

[4]郑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06):62-63.

[5]刘洪涛,李翠.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6):262-263.

[6]李若淳.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4(11):383-384.

[7]汪芳,陈丽,叶晓燕,等.关于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5):58.

[8]连鑫,王燕龙,刘虹,等.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6):3620.

不同类型患者 篇2

1.让人三分不吃亏。

2.人无志,事难成。

3.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疼处。

4.礼多人不怪。

5.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

6.染坊倒不出白布。

7.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8.说话莫动手,动手就见丑。

9.只要记,不要气。

10.向人向不了理。

11.木匠独怕漆匠,漆匠独怕火亮。

12.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13.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

14.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15.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

16.鼓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

17.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

18.世间怕的缠磨头。

19.决心攀登高峰,总能找到山路。

做人类型的谚语

1.真金不怕火炼。

2.少年莫比老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

3.一人犯罪一人当。

4.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5.吃嘴不做活,串门找不着。

6.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

7.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8.百会百空,不会做相公。

9.小心不为过,粗心出大错。

10.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已过。

11.行善不如心善,行好不如心好。

12.话说三遍淡如水。

13.坑诓拐骗,花着手颤。

14.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5.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团结友爱类型的谚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

修剪的树木,生长得又直又高;齐心的人们,团结得又牢又固。

狼众食人,人众食狼。

大树成林不怕我,十根细线拧成绳。

一人做事不到,二人谋事有余。

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

不怕虎生三张嘴,就怕大家心不齐。

爬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要齐心。

篝火能把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赶跑。

一兵不能成将,独木不能成林。

不怕不翻身,只怕不齐心。

关于团结友爱的谚语精选

人多力大,龙虎害怕。

蚂蚁多了咬死人。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树要成林,人要成群。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箭装满袋大象踩不断,团结起来的力量胜过大象。

好虎架不住一群狼。

两个协调的力量,可以分十个人的力量。

离群孤雁飞不远,一个人活力气短。

三人省力,四人更轻松,众人团结紧,百事能成功。

指甲和肉分不开。

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斤。

关于团结友爱的谚语推荐

蛇吃黄鳝大家死。

唇亡齿寒。

一虎势单,众鸟遮日。

劳动会给明天带来欢乐,团结会给明天带来胜利。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团结的可贵,在敌人面前才会深知。

不同类型患者 篇3

[关键词] 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肝损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86-02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主要是在肝脏内合成,它在血液中作为维生素的转运蛋白,能够快速反映蛋白质代谢的改变,及时敏锐的反映肝脏的健康状况[1],并可以作为肝病早期诊断以及后期病程观察等的重要指标,对于不同类型肝损伤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究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血清中RBP的水平及相互关系,以及RBP的测定对肝脏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意义[2],本文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21例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以及75例对照正常体检人群的血清中RB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水平进行测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21例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为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院的患者,其中男81例,女40例,平均年龄42.4±7.4岁。按照2000年西安会议标准进行诊断分型:慢性肝炎27例、急性肝炎35、肝炎后肝硬化23、重型肝炎29、肝癌7例,患者均排除肝肾原发性疾病以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照组:正常体检健康人群75例,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41±8.1岁,均排除各种肝肾疾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空腹静脉血,及时的分离出血清,在Beckman UA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RBP及PA的含量。

1.3 试剂 RBP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及校准品为(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PA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及校准品为(伊利康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检测数据用均值χ〖TX-*3〗±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别测定对照组和观察组人群血清中RBP、PA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健康人群对比,观察组患者中RBP、PA值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随着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增加,RBP、PA值呈现更低的趋势,表明RBP能够敏感快速的反映肝脏功能的变化以及肝脏功能受损伤的程度。

3 结 论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实验指标能够反映肝功能的状态,但是大多不能快速灵敏、针对性地进行反映,且对于病情预后的指示性指标并不多。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血清中RBP以及PA的测定,探究RBP与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实验结果表明RBP能够灵敏、针对性的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对于病情早期判断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血清中的RBP和PA是由肝脏分泌合成的低分子量蛋白,PA是相对分子量为61kD的白蛋白,半衰期为1.9d,RBP相对分子量更小仅21kD的球蛋白,半衰期为3-12h[3]。在血液中,RBP和PA有重要作用,其能够形成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R-RBP-PA),完成机体内维生素A的转运[4]。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肝损伤患者的血清中RBP和PA水平均呈现异常,较正常人群血清中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肝脏病情的严重,肝脏功能受损害程度的加重,RBP和PA下降的幅度更加明显,远远低于正常值,表明血清中RBP的水平能够对肝功能的状况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且RBP较PA有更短的半衰期,仅仅为3-12h,能够更加快速灵敏的反映患者肝脏功能的变化,可以更早期的发现急性肝损伤的病情,如急性、重性肝炎等,尽早进行积极治疗,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因此,综上所述,血清中RBP和PA的水平能作为一种评价肝脏功能损害程度的标准,对不同类型肝损伤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龚兰,卢业成,陈伟辉,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2):103-104.

[2] 袁育林,农生洲.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62-164.

[3] 杨洁飞,梁指荣,苏锡康.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4):360-362.

不同类型患者 篇4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痴呆是大脑皮层获得性高级机能的全面、进行性损害,包括记忆力、感觉、运动、思维、生活、语言,社会交往、社会职能和情感反应控制的损害,一般分为原发性退化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1]。近年来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已越来越受到社会、临床及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对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生活能力下降情况的报道结果不一。本研究笔者采用量表调查的方式,探讨不同类型痴呆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于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治疗的痴呆患者110例,其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60~81岁,平均(74.7±7.4)岁。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精神医学会1994年制定的DSM-IV的痴呆诊断标准[2];(2)患者愿意配合且有照料者;(3)患者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排除标准:(1)不愿配合,或调查中易激惹者;(2)无照料者。

1.2 方法

采用量表调查的方式,由专人向调查对象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及相关指导语。患者与照料者调查分别进行,照料者采用自行填写的方式,患者采用访谈的方式。

1.2.1 一般问卷调查

由研究者编制,主要内容为调查患者及其照料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等。

1.2.2 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3]

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患者认知损害程度。由19项,30个小项组成,总分为30分,分值越高表明,说明认知功能越好。评分标准与学历相关,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中学或以上组24分表示有认知功能缺陷。

1.2.3 日常生活功能量表[4]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梳洗、用厕、进食、移动,活动、穿衣、上下楼梯、洗澡10项。每个项目评分为0~5或0~5~10或0~5~10~15,总分为0~100分,100分表示患者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良好,不需要他人帮助,能控制大、小便,能自己穿衣、进食、上下楼梯、洗澡,行走至少一个街区;0分表示日常生活能力差,没有独立能力,全部生活皆需帮助。

1.2.4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均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改与完善;调查人员在调查进行前均进行相关培训,工作态度严谨;问卷采用现场回收的方式,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从而保证资料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10分,回收率为100%。录入中发现不合格问卷9份,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为91.8%,其中,AD组有效54例,VD组患者47例。

2.2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调查显示,两种类型痴呆患者一般情况及认知损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调查可知,VD患者功能保留率低于AD患者,除穿衣外,VD患者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饰、转移、进食、活动、用厕、上下楼梯、洗澡得分均低于A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2.4 不同类型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年龄、学历、病程、MMSE评分与不同类型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r=-0.643)与AD及VD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呈负相关(P<0.05),MMSE评分(r=0.767)与AD及VD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呈正相关(P<0.05)。

3 讨论

痴呆病因较多,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障碍,疾病发生呈非线性,并伴随许多其他的健康问题。痴呆早期虽无意识障碍,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影响患者生活,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甚至因各种并发症而引起死亡,给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现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5]。由于目前还没有对于痴呆的有效治疗手段,因此维持和促进痴呆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各国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与之对应的研究逐年增多,其概念、内涵、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已有了较大发展[6]。而作为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原始框架构成之一的行为能力是其有效的评价指标。一项对244例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指出,影响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是日常生活功能的依赖程度,患者在日常生活功能中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越大,生活质量越差[7]。目前,关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方法较多,本研究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痴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已有研究显示其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敏感度[8]。

AD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全部痴呆患者的60%~80%,早期症状包括淡漠、抑郁及近期时间记忆障碍,晚期症状包括判断、定向力障碍,语言表达、吞咽困难等,其典型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γ蛋白缠结[9]。VD是仅次于AD的常见痴呆类型,常由一系列小卒中引起大脑缺血所致,症状与AD有重叠,但记忆损伤情况较AD轻。本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模式,以期为痴呆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

有研究指出,痴呆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及躯体功能下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缺陷[10,11,12]。痴呆患者由于记忆力、定向能力、始动性等受损,必然会影响日常生活功能的执行。同时,由于患者失认、失用引起肢体无法尽相应的功能,也直接影响ADL。金煜等[13]研究显示,Barthel指数各项功能在不同认知程度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认知水平的恶化,Barthel指数总分和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即痴呆越严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本文固定痴呆类型为影响因素,探讨患者生活能力下降模式,因此在分组后分别对不同类型痴呆患者进行了MMSE量表评分调查,结果显示,两组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认知损害程度差异不显著,从而可排除认知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由结果表2、3可见,VD患者功能保留率低于AD患者,且除穿衣外,VD患者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饰、转移、进食、活动、用厕、上下楼梯、洗澡得分均低于A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VD患者多伴随肢体障碍,营养状况较差,合并症较多,而AD患者多为记忆损伤,躯体功能丧失较少有关。目前,国内外对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模式研究较少。最早Katz等[14]提出日常生活能力各项目间存在不同等级,损害顺序依次为洗澡、穿衣、用厕、转移、大小便控制、进食,与人们在幼年期获得这些功能的次序相反。近来有较大样本研究发现,痴呆患者洗澡、行走、穿衣交易受累[15]。而本研究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无论痴呆类型,患者穿衣、上下楼梯、洗澡能力均丧失严重,但有趣的是,穿衣为AD患者日常生活功能保留率最少的项目,而该项在VD患者保留情况中等,并非最差,提示穿衣为AD患者较早丧失的功能。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痴呆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患者年龄越大,Barthel指数评分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提示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关注。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患者均来自重庆石柱县人民医院,不能痴呆患者的总体水平;本研究近对患者进行了横向比较,缺乏纵向的跟踪调查;本研究对影响因素的控制未能全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同类型患者 篇5

我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讲殖民关系与殖民主义。在政治学上有一种说法,叫“秩序厌恶真空”。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地方,秩序一旦崩溃瓦解,必然会有新的力量介入以获取利益,而这种新的力量要想在这里持续获得好处,就必须在此重新建立秩序。在我看来,殖民主义实际上就是“秩序厌恶真空”而导致的世界秩序重构的过程。当一个地方的秩序崩溃瓦解后,谁有能力向其输出秩序,谁就能够在这个地方拥有主导地位。

从人类历史来看,每一次大的秩序崩溃以及重构都与重大的技术变迁和革命密切相关。就近代而言,有几项影响深远的技术变迁,包括航海技术、贸易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变迁。这些技术变迁最终导致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市场逐渐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市场。换句话说,在原先经济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经济与当地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是嵌合在一起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远洋贸易、工业革命等的出现,使得非西方地区的原有经济秩序被卷入到世界经济秩序中,进而使得非西方地区的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等各种秩序全方位崩溃。与此同时,西方则由于战争等能力的急剧增强,开始向外输出秩序。这个秩序输出的过程在今天就称为“殖民主义”。其实,假如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就会发现这种秩序崩溃与重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过N次,只不过因为我们距离最近的一次时间太近,而且我们又深受其害,所以导致我们总是无法平心静气地看待殖民主义。

总体而言,近代的西方秩序输出,或者说殖民主义扩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以及后来英国的继承者美国。在1950年代,两名英国历史学家——加拉赫和罗宾逊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题目就叫做《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他们在文章中提到,在很多时候英国的对外扩张并不是国家行为,而是民间行为。比如,伦敦其实并不知晓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中国的活动,而当东印度公司在海外获得足够多的好处后,便回到英国议会游说,要求以国家行为支持其在海外的殖民活动。此外,英国的海外殖民有一个很强的基本准则,即只要有可能就绝不大规模占领土地。当然,印度是一个特例。这是因为英国认为,殖民的目的是获取自由贸易的权利和机会,而大规模占领土地往往需要承担治理成本,假如不大规模占领土地就能享有自由贸易的权利和机会,英国更愿意让当地人自己统治自己,将治理成本转嫁给当地。所以,英国的海外殖民帝国分为有形帝国和无形帝国两个部分,有形帝国是那种实在出于必要而占领的控制海上交通要道的据点;无形帝国则是其基于向全球输出贸易规则,以主导全球贸易秩序而形成的,它利用这种主导地位而尽享帝国利益。一直到19世纪末,当法国和德国开始在非洲大肆抢夺殖民地之际,英国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再不去抢占土地的话,法国和德国很有可能使用政治手段向英国关闭当地市场,那么英国将无法获得自由贸易的利益,于是英国也开始抢占殖民地。但事实上回过头去看,抢占殖民地完全是费力不讨好,成本很高,获得的收益很有限。

说到这里,也就引出了另一种类型的殖民主义扩展,即“领土扩张式的帝国主义”,以法国、德国以及沙俄为代表,特点是占领土地和人口,将殖民地与本土市场联合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市场。这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以具体的领土和人口为治理对象,这种秩序输出一定伴随着文化的输出。而英国殖民主义治理的对象并不是殖民地,而是国际规则。英国的秩序输出一定伴随着规则输出,但并不必然伴随着文化输出——只要你纳入到我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对你的传统文化我能不碰就不碰。与法国和德国等殖民国家相比,英国殖民形式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市场效率比较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拿破仑、威廉德国、希特勒德国都曾试图封锁英国,但最终都失败了。在冷战时期,苏联建立经互会,也想封锁美国,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英国、法国、美国等殖民势力纷纷撤出。相对而言,英国和美国的撤出是比较自然的,因为英国和美国殖民对外输出的是普遍规则,只要把殖民地纳入到全球贸易秩序中,自己是否在这些殖民地保留存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谈论殖民关系对当代世界的影响,首先要分析是哪种类型的殖民主义。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和领土扩张式的帝国主义,所留下的历史遗产显然是不一样的。英国留下的遗产完全被美国接盘了,今天仍在继续演化中。而领土扩张式的帝国主义崩盘之后,基本上留下的是混乱。

殖民者撤走后,前殖民地国家事实上又出现了秩序真空,这也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常年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那么,谁能为这种真空注入新的秩序?就目前来看,西方给前殖民地国家留下了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但已经没有能力在经济层面上拉动它们发展。中国现在有能力在经济层面上把它们拉动起来,然而在输出秩序方面几乎不可能。也许未来中国跟西方可以在这些地方形成某种方式的合作,但究竟如何合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是否愿意接受西方所给出的秩序规则。其实,中国可能始终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英国和后来的美国所主导的普遍规则和全球秩序是开放的,因为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对秩序的主导者越有好处。而且,这种秩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的,每纳入一个新的要素,都要跟旧有要素之间不断地博弈、磨合,最终以一种微观的方式慢慢调整原有的规则体系。就是说,只要我们愿意加入其中,就可以构成演化的一分子;如果我们的个头足够大,还可以使演化掺入更多我们的色彩;当我们的色彩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究竟是我们的还是西方的规则就已经不重要了。但是我们到现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觉得西方是在围困我们,在“黑”我们。其实这里面有大量我们可玩的机会。

我曾经以中法两国在非关系为案例,做了一个研究。依此研究看来,中国与法国在非洲不是竞争关系,是可以合作的。因为中法不是只有单方向的利益需求,都是全方位的利益需求。对法国来说,最重要的利益需求可能是在欧盟内部。过去法国与德国是欧洲统一的两大发动机,但是今天法国这台发动机逐渐熄火,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了德国,而中低端制造业则转移到了中国等地,法国似乎正在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但是作为一个诞生过拿破仑的法国能甘心做一个二流国家吗?而且,即使法国甘心做一个二流国家,那对欧洲也是不健康的,欧盟内部需要有力量与德国相互制衡。法国要在欧洲与德国掰手腕,不仅要实现法国特色的产业升级,还必须找到自己的经济腹地。这个经济腹地就是法国的前殖民地。但是,现在前法属西非地区不仅没有成为法国的经济腹地,反而在经济、国防等各方面都依赖于法国,是法国的一大负担。那么如何让前法属西非地区由负担变成经济腹地呢?前法属西非地区要想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搞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中国人比法国人在行,但是中国对于当地该建什么不太清楚,就我们自己看的话无非就是高速公路、飞机场和总统府大楼,而非洲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需要什么,然而,在这里有过一百多年殖民历史的法国能说清楚。所以,法国那些当年在非洲做得热火朝天的建筑企业、工程公司应该转型,升级成为建筑咨询公司、工程咨询公司,从第一产业一步跨入第三产业。当地究竟需要什么,由法国设计,由中国负责执行。对于法国来说,只有前法属西非地区发展起来,才有可能成为法国广袤的经济腹地,以此为基础法国才有能力跟德国掰手腕。而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建立起当地人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对于非洲所有的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不同类型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定期在该院产检的2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贫血类型分为4组:怀孕前已被诊断为α地贫, 怀孕前HGB<100 g/L的患者55例 (甲组) 、怀孕前已被诊断为β地贫, 怀孕前HGB<100 g/L的患者40例 (乙组) 、HGB在100~110 g/L的46例 (丙组) 、HGB≥110 g/L59例 (丁组) 。甲组孕妇平均年龄33.12岁, 孕程平均 (34.29±2.1) 周, 乙组平均年龄 (32.45±2.7) 岁, 孕程平均 (35.07±1.9) 周, 丙组平均年龄 (32.67±2.5) 岁, 孕程平均 (34.56±2.3) 周, 丁组平均年龄 (33.27±2.4) 周, 孕程平均 (35.04±2.3) 周。4组孕妇的年龄和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组孕妇分别在清晨空腹下每人采血两管, 每管3 m L。采集后将其中一管于室温下凝固30 min, 在3 000 r离心下5 min后提取血清样本, 并在-70℃冰箱储存。选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全自动第3代发光免疫分析仪, 型号:YP66AXSYM, 美国) 来检测标本的SF、Vit B12、Fol3项内容。另外一管血液则进行血常规检测 (XFA61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 普朗医疗, 北京) 以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数量等。

1.3 判定标准

1.3.1 地中海贫血诊断标准

我院采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来确诊地中海贫血的类型, 诊断标准依照张之南编著的《临床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的第3版[3]: (1) Hb H病: (1) 临床:可有黄疸, 贫血, 肝脾肿大。 (2) 血液学:a.血红蛋白降低或正常, 网织红细胞增高或正常;b.红细胞大小不均, 中心浅染, 有靶形红细胞;c.MCH降低;d.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e.骨髓增生活跃以上, 以红系为主。 (3) 生化检查:血红蛋白电泳出现Hb H带。 (4) 遗传:家系中可有Hb H病患者。 (5) 有条件应做a/β肽链合成速率比及基因分析。 (2) β地中海贫血 (不含其因缺失δβ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贫血及Hb H遗传性持存症) : (1) 临床:同Hb H。 (2) 血液学:同Hb H。 (3) 生化检查:Hb A2>3.5%, Hb F>20%。 (4) 遗传:纯合体者父母均为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杂合体者父母之一为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 (5) 同Hb H。

1.3.2 缺铁

即SF<12μg/L。

1.3.3铁元素减少

即SF<20μg/L。

1.3.4妊娠贫血

HGB<100 g/L;RBC<3.5×1012/L;Hb比容<30%[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甲乙两组的贫血率对比

并不是所有怀孕前经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被诊断为轻型地中海孕妇在怀孕时都会表现为妊娠期贫血症状 (孕妇Hb<100 g/L为贫血) , 甲组有9例在妊娠期表现出贫血症状, 占16.4%, 9例患者的HGB平均为 (94.12±11.02) g/L;乙组有29例贫血, 占72.5%, 29例患者的HGB平均为 (109.01±9.15) g/L。甲组HGB降低情况和贫血率均低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7, P<0.05) 。

2.2 4组孕妇贫血因素分析

甲乙两组孕妇的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乙组和丁组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组与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甲组SF低于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丙组SF低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丙组和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Vit B12、Fol 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轻型地贫孕妇铁代谢存在一定的矛盾

地中海贫血尤其是轻型患者一般不易被发现, 需要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才能够确诊, 它是一种溶血性贫血, 长期的慢性溶血会导致铁的负荷过重[5]。而妊娠期的妇女代谢比较特殊, 红细胞增加, 胎儿发育的需要等原因导致对铁需求的增加, 即使是正常的妇女, 在这个时期也容易出现铁缺乏的情况, 所以很多妇女在妊娠晚期的时候都伴随着缺铁性贫血[6]。我国妊娠晚期铁减少的患者高达51.6%, 而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33.8%, 因此临床上常使用铁补充剂来防治妊娠晚期的铁减少, 但有专家提出, 地贫孕妇不需要补铁, 但对于地贫孕妇妊娠晚期的铁水平研究较少, 不足以提供充足的依据, 因此对于地贫孕妇妊娠晚期铁水平的研究对于其是否需要补铁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7]。

3.2 轻型地贫孕妇在妊娠晚期的铁储备情况

从该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 妊娠晚期轻型地贫孕妇的铁水平均没有升高。相反甲组孕妇缺铁的风险要比丁组高, 铁水平与丙组相近;乙组孕妇铁水平与丁组相近, 该结论与Nobili B的报道[8]是相同的。该研究甲乙两组的储铁缺乏率分别为60.87%和42.86%, 明显高于Write的报道[9], 这可能与Write对孕36~40周的α、β地贫孕妇进行了铁剂治疗有关。因此对妊娠晚期地贫孕妇进行补铁, 可降低轻型地贫的铁缺乏率, 提高HGB水平。β地贫孕妇高于丙组, 且减少风险也低于丙组, 说明β地贫可能是妊娠晚期储铁减少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地贫本身是一种溶血性疾病, 会导致机体铁水平的升高, 可以一定程度上对抗孕期铁需求的增加[10]。该研究的创新点就在于此, 某些病理现象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对人体有利,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病理现象来弥补生理上的改变, 例如用地贫患者的铁负荷弥补妊娠晚期的铁减少, 但此理论还不成熟, 仍需要监测孕妇的铁水平,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缺铁的地贫孕妇仍需要进行补铁治疗

该研究还发现, 地贫孕妇SF与非地贫孕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分析妊娠晚期正好是铁需求的高峰期, 地贫孕妇的铁负荷过重, 二者相互作用是有益的, 铁负荷高恰好满足了妊娠晚期对铁需求的增加, 而且对地贫孕妇进行补铁时一定要严密监测, 既保证铁的供应又要避免铁负荷过高[11]。

3.4 妊娠晚期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缺铁

该研究可以看出, 4组的Vit B12、Fol均无缺乏, 因此二者与地贫孕妇的贫血状况无明显的关联, 更证明了铁储备与地贫和非地贫孕妇的HGB水平密切相关, 应对孕妇给予预防性的铁补充, 提高铁的储备, 阻止缺铁发展到贫血的阶段, 对防治人身缺铁性贫血有重要的意义[12]。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贫血孕妇妊娠晚期相关指标的差异, 分析原因和应对方法。方法 以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定期在该院产检的200例孕妇为对象, α地贫55例 (甲组) , β地贫40例 (乙组) , HBG在100~110 g/L的46例 (丙组) , HBG≥110 g/L的59例 (丁组) , 检测所有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血清叶酸, 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甲乙两组分别有16.4%和72.5%的患者表现为贫血, 且甲组HGB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F比较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轻型地中海贫血不会增加晚期妊娠妇女的铁负荷, β地中海贫血低HGB水平多于α地中海贫血区, 这些孕妇应当高度重视铁的补充。

关键词:轻型地中海贫血,妊娠晚期,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邱婷, 尹春燕.轻型地中海贫血孕妇妊娠晚期贫血的相关其他因素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 19 (12) :69-71.

[2]梁瑞珍.妊娠合并贫血100例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25) :118-119.

[3]张之南.临床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56-57.

[4]李莉艳, 钟梅, 陈翠华, 等.206例地中海贫血家系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2, 1 (15) :5-9.

[5]余小燕, 陈剑虹, 朱津, 等.160例孕妇羊水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结果和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1) :17-18.

[6]陈丽华, 胡美霞, 彭群英, 等.妊娠期贫血病因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2011, 51 (3) :37-45.

[7]于君, 杨柳.妊娠缺铁性贫血的概述[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1, 18 (11) :46-47.

[8]Nobili B, Perrotta S, Matarese SMR, et al.Evaluation of body iron status in Italian carriers of beta-thalassemia trait[J].Nutr Res, 2011, 21 (1-2) :55-60.

[9]White JM, Richards R, Jelenski, et al.Iron state in alpha and beta thalassaaemia trait[J].J Clin Pathol, 2010 (39) :256-259.

[10]胡志愿, 郭璐娣, 刘俊峰, 等.临床产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院, 2013, 1 (13) :46-48.

[11]陆洲, 王远流, 黄青玉, 等.广西柳州地区六个县179对地中海贫血妊娠夫妇基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 1 (21) :26.

不同类型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患者243例为初步选定研究对象, 男158例, 女85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为 (48±4.2)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向左肩及左臂内侧放射、心悸、气促、头晕、恶心、脉搏细微。以上患者均行心电图及生化检查, 结合检查结果及患者具体临床表现, 均确诊为冠心病。由于IgE是参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湿疹发病机制的主要抗体, 故将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患有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排除, 最终符合标准的冠心病患者220例, 男142例, 女78例, 平均年龄为 (42±2.8) 岁。

1.2 诊断分型

通过心电图检查以及查体等综合分析, 将正常患者分为对照组 (N) , 异常者进而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心肌梗死组 (A)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 、稳定性心绞痛组 (S) 。A组患者20min以上持续疼痛, 心电图显示2个以上肢 (胸) 导联的ST升高1 (2) mm, 心肌酶升高超过正常限度的2倍。U组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 ST降低幅度大于0.1mV或T波倒置, 在3个月内胸痛性质改变且常在休息时发作, 服用常规剂量的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病症。S组患者在3个月内的疼痛部位、性质、时间等稳定, 服用硝酸酯类药物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病情。

1.3 临床方法

经诊断分型, N组20例, A组55例, U组78例, S组67例。对四组进行基本资料询问,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等, 具体如表1。

统计学处理发现各组在平均年龄、吸烟上无明显差别 (均P<0.05) , A组、U组、S组在高血压病、糖尿病、≥50%血管狭窄数影响因素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进行下一步操作。

N组在清晨空腹采血, A、U、S组在基本治疗前进行肘静脉采血, 采集的标本4h内在4℃、3 000rpm条件下离心15min以取得相应的血清标本, 立刻在-80℃下贮藏备用。采用ELISA法测定IgE浓度, 正常参考值为1~165U/ mL。

2 结果

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整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具体数据如表2。

由t检验分析所得:正常组N组分别与A组、U组、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冠心病患者组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 冠心病患者的IgE水平明显较正常组高, 而冠心病的类型不同, 其IgE水平也不同, 心肌梗死组 (A) 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 ,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 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S) 。

3讨论

IgE与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D是免疫球蛋白的五类分型。IgE是肥大细胞经过生化反应产生的物质, 在人体中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165U/mL。IgE是一种变态反应的介质。学者研究发现, 冠心病的炎症反应与IgE相关, IgE能导致组胺等介质的释放, 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血管痉挛, 加重冠心病患者的血液供应不畅、心肌缺氧病情。

本次临床研究表明, IgE在冠心病患者的体内浓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 因此, 我们可以设想将IgE作为检测冠心病的生理指标, 此观念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冠心病患者中, 不同分型的患者其IgE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心肌梗死患者的IgE浓度大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由此, 我们可以将IgE的定量检测用于衡量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认识和见解, 对IgE进行相关研究, 为寻找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娟, 曹颖, 王德信.冠心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1) :152-153.

[2]殷忠, 李兰荪, 谢学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总IgE水平的变化[J].心脏杂志, 2009, 21 (3) :390-392.

不同类型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高要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2013年6月神经科、心内科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从发病到入院时小于24 h内脑梗死的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或MRI影像学手段确诊, 诊断标准采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要点[6], 并依据CT或MRI影像学按照病因及病变部位及病灶大小, 采用OCSP分型。将162例患者分为干预组67例与对照组95例, 对照组男63例, 女32例, 年龄54~79岁, 平均 (59.7±7.1)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0.4~23 h, 平均 (10.4±7.96) h, 入院时GCS评分 (7.4±2.7) 分, 血脂水平 (1.59±1.12) mmol/L, OCSP分型中LACI型17例, TACI型20例, PACI型23例, POCI型35例。观察组男38例, 女29例, 年龄51~82岁, 平均 (59.2±7.7)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0.3~23 h, 平均 (10.3±8.10) h, 入院时GCS评分 (7.6±2.5) 分, 血脂水平 (1.61±1.21) mmol/L, OCSP分型中LACI型13例, TACI型12例, PACI型14例, POCI型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血脂水平及OCSP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2) 经由头颅CT或MRI证实; (3) 发病不超过24 h; (4) 首次发病; (5) 术后均配合进行至少1年随访。 (2) 排除标准: (1) 发病时间不明确; (2) 本次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24 h;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最后诊断为其他疾病患儿; (4) 颅内出血; (5) 有心功能衰竭, 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迹象, 高血压脑病; (6) 入院时即有脑疝形成或中度以上的昏迷者; (7) 有严重糖尿病; (8) 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9) 妊娠妇女、准备进行外科手术患者[7]。

1.3 OCSP分型方法

(1) 腔隙性脑梗死 (LACI) ; (2) 完全循环脑梗死 (TACI) ; (3) 部分前循环脑梗死 (PACI) ; (4) 后循环脑梗死 (POCI) 。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应用阿司匹林、钙拮抗剂, 并辅以胞二磷胆碱进行常规的防治脑水肿、保护及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防治各种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干预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及硝酸甘油注射剂单用或联用治疗, 使患者入院1 d内的血压下降至160/100 mm Hg内。

1.5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表 (Barthel Index) 及改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状况评分 (Rankin) [8]评定患者入院时、入院1周后、治疗半年后和治疗1年后神经缺损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s) 表示, 多次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治疗第1周的Barthel Index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治疗半年及1年后的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 (P<0.05或P<0.01) , 详见表1。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2.2 两组不同OCSP分型的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

干预组治疗1周后的TACI、PACI、POCI型Barthel Index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治疗1周后TACI型的改良Rankin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治疗半年后LACI、TACI、PACI、POCI的Barthel Index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治疗半年后TACI、PACI型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治疗1年后LACI、TACI、PACI及POCI型的Barthel Index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TACI、PACI、POCI型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或P<0.05) ;TACI、PACI的改良Ranki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对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均采用OCSP进行分型, OCSP分型是1991年由英国的Banford依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过程进行的分型方法,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方法简便, 不依赖CT及MRI的检查结果, 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 (全脑症状及局部病灶损伤症状) 进行迅速分型, 并一定程度提示闭塞血管及梗死病灶的大小及部位, 与影像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国内学者李振东等[9]及Sturm等[10]证实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争论较大, Castillo等[11]的研究发现对收缩压 (SBP) >180 mm Hg的患者, 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 患者的死亡风险率增加了6%, 脑梗死体积增大5.5 cm3, 提示入院时患者血压越高, 患者的预后状况越差。亦有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与血压水平并无明显关联[12,13]。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是否接受降血压治疗临床有一定争议, 彭延波等[14]的研究发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给予早期降压治疗, 可有效降低14 d的死亡/残疾风险, 可更好地改善NIHSS评分。但姜国林[15]的研究发现, 急性脑梗死入院后血压自动下降患者的死亡率要显著低于利用降血压药物调节的患者, 在其的研究中29例患者采用积极的药物降压处理后, 25例患者治疗无效, 其总结经验认为, 当血压升高时, 需要了解血压升高的原因, 不要进行盲目地降压处理。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本院收治的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是否降压干预处理, 在对患者采用OCSP分型后比较4种分型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 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LACI、POCI、PACI、TACI患者降压处理后的效果均不理想, 患者入院时的评分结果提示T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为明显, 其次为PACI, POCI及LACI, 这与4种不同分型的病理机制有关。LACI的解剖学基础为单条穿通动脉供血区域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PACI是由与大脑中动脉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大脑前动脉及分支闭塞引发额中、小梗死, 而TACI患者的影像学提示其病变部位多为于额叶、顶叶、颞叶, 更好地支持了其是由颈内动脉末段或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的闭塞所引发;POCI病因为椎-基底动脉及分支闭塞引发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及小脑梗死症状。从病理学及解剖学角度分析, TACI病情最重, PACI、POCI其次, LACI症状最轻, 而在进行入院控制血压治疗后, 将1周内的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作为近期疗效标准, 除LACI患者外, TACI、PACI及POCI患者预后状况均不理想, 而在后续的随访数据来看, 亦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降压处理后, 患者预后效果往往更差。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不同类型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胆石性胰腺炎患者150例, 男118例, 女122例, 年龄21~83 (平均55.2) 岁。

1.2 方法

临床上根据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胰腺炎病变程度将胆石性胰腺炎分为四种类型:Ⅰ型 (重型梗阻性) 10例、Ⅱ型 (轻型梗阻性) 45例, Ⅲ型 (重型非梗阻性) 35例和Ⅳ型 (轻型非梗阻性) 60例。本组行早期手术107例, 延期手术4例, 非手术治疗39例。

2 结果

107例早期手术情况见附表。 (1) 19例Ⅲ型患者经早期手术治疗, 其中病死4例;所有经早期手术治疗的轻型患者与6例Ⅰ型患者全部治愈。 (2) 所有患者中4例Ⅰ型患者行延期手术治疗, 其中2例继发性感染, 病死1例, 治愈1例; (3) 共39例患者经非手术方法治愈, 其中:①Ⅱ型2例, 经内科非手术治愈出院;②Ⅲ型16例, 经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治愈出院8例, 2例在住院后期行胆囊切除术;2例患者出院后有胰腺炎复发的情况, 对其行区域动脉灌注治疗联合后期胆囊切除术;2例患者在出院1~3个月后, 进行了胆囊切除;1例患者未实施胆囊切除, 选择传统保守治疗;③Ⅳ型患者21例, 其中住院后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 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1例, 其余10例失访。14例Ⅲ型患者得到后期随访。其中复发1例, 住院后期行胆囊切除术2例, 再次入院行胆囊切除术11例, 有2例未行胆囊切除。

3 讨论

毋庸置疑, 在胆石性胰腺炎治疗中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如何合理进行手术仍需要深入的探讨。根据胆石性胰腺炎的病理和病程, 我们将手术分为早期、延期和恢复期手术。早期手术, 即是指在胰腺炎病变的急性反应期进行的手术;而针对胰腺局部并发症而进行的手术称为延期手术;恢复期手术是指患者胰腺炎病变被治愈后, 针对胆石的病变程度再行手术治疗[1]。临床上根据是否有胆道梗阻的情况以及胰腺炎病变程度将胆石性胰腺炎分为四种类型:Ⅰ型 (重型梗阻性) 、Ⅱ型 (轻型梗阻性) Ⅲ型 (重型非梗阻性) 和Ⅳ型 (轻型非梗阻性) 。根据胆石性胰腺炎的临床类型和临床病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才是最合理的手术方式, 才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效果。本组采取早期手术的107例中, 除4例Ⅲ型患者病死外, 其余均治愈。4例Ⅰ型患者采用延期手术, 除1例病死外, 均治愈。

Ⅰ、Ⅱ型患者适宜行早期手术治疗, 其目的在于消除胆道梗阻;Ⅲ型患者不适宜行早期手术治疗。Ⅰ型患者应采用急诊手术或早期手术的治疗方式解除胆道梗阻的情况。Ⅱ型患者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联合轻型胰腺炎, 由于轻型胰腺炎为自限性疾病, 所以临床上只针对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进行治疗, 而急性梗阻性胆管炎首选治疗方式为早期解除梗阻, 因此手术方式选择为早期术+ERCP联合EST治疗[2]。Ⅲ型患者的治疗手段则与非胆源性重症胰腺炎相同, 均是在急性反应期内进行非手术治疗。Ⅰ型或Ⅲ型患者则在胰腺炎病变后期由于胰腺的局部发生感染的状况而选择延期手术, 其主要还是在于胰周间隙的通畅引流;对于保守治疗成功的患者为防止胰腺炎的复发, 宜尽早开展针对胆结石病变的恢复期手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Ⅲ型患者在症状得到缓解后, 尽早解决胆道问题, 防止复发。Ⅳ型患者的胰腺炎病变属轻型, 可采用早期手术, 也可采用恢复期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春友.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手术及相关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 2003 (11) :368-369.

不同敏感肌肤类型的应对方法 篇10

1 肌肤不稳定原因之气温差

对抗气温的频繁变化保湿是重中之重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体荷尔蒙分泌和皮脂分泌增加,导致肌肤状况变差。其实,从冬天开始就应该着重提升肌肤的抵抗力。因为担心自己的肌肤会敏感就对很多护肤品敬而远之,反而会令不稳定的状况愈演愈烈。应选用刺激性较少的产品,并通过化妆水和乳霜切实保湿。

使用清爽型和滋润型两款化妆水彻底保湿

化妆水能够调整角质层状况,在洁面后立刻使用清爽型化妆水,随后叠擦滋润型,彻底保湿。最后再涂抹乳霜或保湿啫喱类单品。

(从左到右)?PSA茵芙莎优效角质清理液 RMB290/150ml 擦拭肌肤去除多余角质及毛孔污垢,护理角质。ATTENIR艾天然紧肤收敛爽肤水 RMB280/150ml 兼具保湿及收敛毛孔功效的化妆水。SOFINA苏菲娜芯美颜化妆水 RMB220/160ml 滋润型化妆水,为肌肤补充充足水分。

(从左到右)CLINIQUE倩碧深层水嫩保湿润肤霜 RMB460/50ml 水嫩舒爽的啫喱质地,帮助肌肤12小时维持水润感。Jurlique茱莉蔻舒缓滋润乳液 RMB750/100ml 质感轻柔舒缓,可有效舒缓及镇静敏感肌肤。BIODERMA贝德玛赋妍滋润修护霜 RMB356/100ml 帮助肌肤补水保湿,维护肌肤角质,防止过敏原入侵。

通过蔬菜和蛋白质让身体内部更美

为了调整身体平衡和角质层状况,多多摄入维生素A、B、C、E和氨基酸是值得推荐的。多吃蔬菜和鸡肉等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此外睡眠对肌肤也很重要。

OK!

化妆水和乳霜如果是无刺激的配方,不妨充足涂抹。自称敏感的人,通常都是皮肤不够滋润的人。

2 肌肤不稳定原因之花粉

隔绝刺激肌肤的源头 同时强化屏障机能

会因为花粉等外在刺激而影响肌肤状况的话,回到家里就要立刻清洁卸妆,将花粉彻底清洁干净,但要注意使用刺激性较小的卸妆乳。外出时,也可以时不时地用乳液擦拭肌肤,避免花粉的刺激。为了提升肌肤屏障机能,还可选用一款专用美容精华液。

选用洗面奶一类的单品温和洗去花粉

因为附着的花粉会对肌肤产生刺激,所以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要清洁肌肤。虽然洁净力也很重要,但选择温和的产品是更为明智的。减少肌肤的摩擦,让滋润成分充分渗透。

(从上到下)Curél珂润润浸保湿卸妆啫喱 RMB98/130g 专为敏感肌肤设计的卸妆啫喱,无需摩擦就能轻易延展开。NATIO娜迪奥舒缓洁面凝胶 RMB110/100g(莎莎独家销售) 温和泡沫配方,在脸上打圈按摩便能快速溶解污垢。

(从左到右)FANCL锁水乳液 RMB 165/30ml 质感丰盈的补湿乳液,小巧瓶身方便随身携带。L''OCCITANE欧舒丹乳木果保湿修护精华乳 RMB450/30g 同时具备修护及保护功效,特别适合敏感肌肤使用。

(从左到右)Avène雅漾舒护活泉水 RMB 75/50ml具非凡的舒缓、镇静、修复肌肤敏感症状的功效。MUKTI慕廸有机鲜花保湿喷雾 RMB338/50ml 小巧的瓶身,满满一瓶的鲜花芬芳,保湿同时带来清新感受。

充分保湿在户外同样滋润

为了应对花粉问题,不妨带一小瓶乳液外出,必要的时候对肌肤进行擦拭。此外,通过喷雾化妆水,让肌肤保持水油平衡,也能对肌肤问题起到缓和的作用。

NG!

回家后要立刻卸妆,洗去花粉。但如果使用擦拭型的产品,会给肌肤带来刺激。

3 肌肤不稳定原因之紫外线

对抗气温的频繁变化 保湿是重中之重

对抗紫外线是每天的必修课,但如果到了天热时才开始,那就太晚了。虽然会令肌肤泛红的紫外线B波在春夏之交会有明显的增加,但与肌肤老化相关的紫外线A波却是一年四季普遍存在的。选择一款不对肌肤造成压力的防晒产品,一年四季持续使用才是正确的决定。SPF30左右即可。

一年四季都要使用SPF30的防晒产品

其实一年四季都应该使用对抗紫外线的产品,日常使用的话指数在SPF30就足够了。选择对肌肤来说较为温和的配方,只要普通的卸妆产品能够简单卸去即可。紫外线A波是肌肤老化的罪魁祸首哦。

(从上到下)LA MER海蓝之谜防晒隔离乳液SPF30/PA++ RMB900/50ml 防晒的同时补充水分,恰到好处的防晒系数让肌肤无负担。sisley希思黎防晒隔离霜SPF30 RMB1,050/40ml 具隔离防护、抗老、保湿,兼具粉底功能的防晒品。CLARINS娇韵诗清透美白防晒乳SPF30+ PA+++ RMB420/30ml 提供3重紫外线防护、阻隔环境及来自电磁波的各种伤害。SOFINA苏菲娜映美焕采防晒控油妆前乳RMB240/25ml 适合容易出油的肌肤,能让后续底妆控油效果更佳。

OK!

具有防晒效果的妆前乳也是必备的,让粉底也具有对抗紫外线的功能。

4 肌肤不稳定原因之压力

肌肤出现粉刺等问题需要局部的角质护理

现代人普遍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情绪紧张容易造成自律神经的紊乱,使肌肤新陈代谢效率降低,从而让角质开始有变厚的倾向,要通过改善角质并切实保湿,让肌肤状态得到彻底的提升。此外,日常进行适度的运动、香薰护理等都能有效缓解压力。

去除因新陈代谢紊乱而变厚的角质

角质层的新陈代谢减缓,在肌肤表面逐渐变厚,让肌肤触感很粗糙,此时,不妨使用温和的去角质产品,对局部进行去角质护理。注意避免过度的摩擦和刺激。

(从左到右)D-Q蒂珂角质调理凝露 RMB210/130ml 精华露般的质地,柔和祛除多余角质和污垢,扫除暗沉。FOR BELOVED ONE宠爱之名亮白净化去角质凝胶 RMB325/75ml 结合了物理性及化学性去角质的优点,温和不刺激。

OK!

虽然敏感肤质应该避免角质护理,但选用温和的产品在局部进行护理是完全可以的。

敏感肌肤还要注意这些问题......

从寒冷的冬季就要开始仔细呵护肌肤!

许多敏感肌肤实际上是“隐性敏感肤质”,肌肤看起来非常健康,日常不易受环境影响而泛红、刺痛等。在寒冷的冬季时,这些肌肤会变得较为“迟钝”,因为皮肤受寒缺氧,让肌肤受伤敏感状况被隐藏了。待春暖花开气候回温时,血流加快、通透性增强,加上表皮免疫活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活性减弱,若再受到“过敏源”的刺激就会快速爆发出红肿、灼热、痒等“过敏症状”。因此,千万不要等到气温回升、出现问题时才注意护理,冬季时的保养反而更重要。

许多敏感肌肤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干燥!

如今,属于敏感肤质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在季节变换的时候,敏感肌肤更容易产生问题。首先,春夏季的肌肤状态确实不好,因为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屏障机能衰退,很容易因外界的刺激而出现问题。而乍暖还寒的天气也会导致自律神经不稳定,从而影响肌肤的抵抗力和新陈代谢的效率。另外,紫外线和皮脂、汗液的分泌,花粉等过敏源的影响,也让肌肤处在危险的状态之中。然而,只要肌肤具备相应的抵抗力,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按照以上所说的护肤方法护理,就能有所改善。

不同类型患者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8年2月我科85例脑血管病患者 (发病1周内) , 其中男51例, 女34例, 年龄39岁~83岁 (67.3岁±2.5岁) , 将其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50例) 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组 (35例) ,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又可分为粥样硬化血栓性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T) 组31例, 心源性栓塞 (cardiac embolism, CE) 组7例, 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 LI) 组12例, 脑出血分为单部位脑出血 (solit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 组17例, 多部位脑出血 (multipl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ICH) 组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6年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 均经头颅CT和 (或) 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

1.2 仪器和试剂

Olympusau640生化分析仪, 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LP (a) 试剂盒 (NO 0070700) ,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应用试剂。

1.3 方法

脑血管病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3 mL, 取血清5 μL, R1缓冲液225 μL, 混匀, 在37 ℃保温5 min。抗血清R 225 μL, 混匀, 在37 ℃保温5 min。波长340 nm, 进行免疫透射比浊 (ITA) , 终止时间10 min, 校正采用抛物线多点定标。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应用SPSS 10.0版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各型CVD患者其血清LP (a) 对比结果

不同类型CVD患者血清LP (a) 阳性率不同, 血清LP (a) 水平也不同。AT组LP (a) 阳性率最高, LP (a) 水平亦最高, 其次为MICH组及SICH组, CE组最低。详见表1。

2.2 各危险因素者其血清LP (a) 对比结果 (见表2)

对CVD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 高纤维蛋白原 (FIB) 血症者其LP (a) 阳性率最高, LP (a) 水平也最高, 其次为冠心病患者, 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 LP (a) 阳性率及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 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而LP (a) 是经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 , LDL是胆固醇含量最高的脂蛋白, 在内源性胆固醇携带、运输、转化代谢等方面充当主要角色。LP (a) 在肝脏合成, 其结构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 相似, 都有疏水性三酰甘油和胆固醇酯的核心, 表面有胆固醇和磷脂包裹, 上嵌有亲水性载脂蛋白, 其载脂蛋白成分由载脂蛋白B-100和载脂蛋白A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 在LP (a) 中, Apo (a) 独有20%, ApoB100占65%, 清蛋白占15%, 它不随血浆中LDL、TC、TG或载脂蛋白变化而变化, 不受年龄、性别、营养和其他环境影响, 在血清中浓度相对稳定, 主要由ApoB 、ApoE受体和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清除, 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LP (a) 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Apo (a) 在结构上同组织纤溶酶原相似, 但却无蛋白酶活性。一方面其可同纤维蛋白直接结合, 形成复合物, 封闭纤溶酶底物, 阻碍纤溶酶的作用, 抑制纤溶, 特别是易通过已有内皮损伤的血管表面, 沉积、黏附于动脉管壁, 促进了血管壁硬化斑形成, 从而增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危险。Rath等[5]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LP (a) 颗粒, 并且与血清LP (a) 水平是正相关, 这就进一步证实了LP (a) 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另一方面, Apo (a) 可抑制纤溶酶原与其受体结合, 竞争地与纤溶酶原激活剂结合, 并抑制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的分泌和t-PA对纤溶酶的激活, 从而干扰纤溶系统的活性, 抑制纤维蛋白的水解, 延缓纤维蛋白破坏, 促进血栓形成[6,7], 故血清中LP (a) 水平是脑中的较有价值的标志物, 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发病率指标。

本研究表明, LP (a) 水平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 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LP (a) 阳性率占16.7%,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 高血脂患者中高血压发病率较高[8,9], 血压升高有利于脂质在大动脉内膜沉积, 加速动脉硬化危险, 本文研究高血压患者LP (a) 阳性率18.6%, 高FIB血症患者, 由于LP (a) 对纤溶有干扰作用, 影响纤溶通路, LP (a) 阳性率较高, 占29.7%, 阳性者中LP (a) 水平较高。近年来, 已经明确, LP (a) 在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观察25例冠心病, 结果其冠心病组血清LP (a) 水平较高, 阳性率占20%, 阳性者中LP (a) 水平在417 mg/L±30 mg/L。1986年Murai就提出LP (a) 是冠心病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0], 且Dahlen等[11]对30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血脂检测时, 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血浆中LP (a) 的浓度显著相关, 并提出300 mg/L~400 mg/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阈浓度, 这都充分提示LP (a) 水平与冠心病有较好相关性, 且LP (a) 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病死率增高密切相关。

血清中LP (a) 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 但关于脑出血与LP (a) 改变, 各家报道不一。Woo等[2]发现其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邓敏等[12]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脑血管病85例, 脑梗死与脑出血组LP (a) 水平均升高, 且两组间差异不明显, 与文献报道一致[13,14], 且LP (a) 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5], 经研究, 昏迷比不昏迷患者LP (a) 升高, 死亡比存活的患者LP (a) 升高, 故LP (a) 水平升高与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增高及预后相关。且从本研究中CVD患者的血浆LP (a) 水平及阳性率来看, AT组LP (a) 阳性率最高, LP (a) 水平也最高, 其次为MICH组及SICH组, LI组及CE组最低。以高FIB为危险因素者, 其LP (a) 阳性率最高, LP (a) 水平亦最高, 其次为冠心病患者, 高血压与糖尿病相比较, 无论是从阳性率, 还是从LP (a) 水平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 LP (a) 的检测尚无统一的参考方法和校正品, LP (a) 颗粒大小的多态性及结构的复杂性, 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 但对同一个体其LP (a) 测定值相对恒定, 其血含量几乎无生理变化, 且只受基因控制与遗传有关。

总之, 血清LP (a) 是脑卒中较有价值的标志物, 在不同类型CVD中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 因此, LP (a) 水平的检测有望成为CVD分型及预测病死率、发病率手段之一, 但仍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脂蛋白 (a) [LP (a) ]水平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 (CVD) 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在CV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ITA法) 对85例住院患者 (发病一周内) 进行LP (a) 水平测定, 将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50例) 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组 (35例) ,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组又分为粥样硬化血栓性 (AT) 组31例, 心源性栓塞性 (CE) 组7例, 腔隙性脑梗死 (LI) 组12例, 脑出血分为单部位脑出血 (SICH) 组17例, 多部位脑出血 (MICH) 组18例, 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T组LP (a) 阳性率最高, LP (a) 水平也最高, 其次为MICH组及SICH组, CE组最低。以高纤维蛋白原 (FIB) 血症为主要危险因素者, 其LP (a) 阳性率最高, LP (a) 水平亦最高, 其次为冠心病者, 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 LP (a) 阳性率及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P (a) 可能在患者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且其水平随脑血管病类型不同而变化。

上一篇:发散的思维灵动的课堂下一篇: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