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区域

2024-08-10

不同类型区域(共9篇)

不同类型区域 篇1

1问题的提出来

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强大的负外部性,以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的作用和辐射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即节约能耗、 降低废气排放,是为应对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缓解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困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我国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提出、国务院 《节能减排 “十二五”规划》和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的出台,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目标指引。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性,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关系,使得我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需因异质性区域经济体的客观条件而异,具有差异性、变动性和灵活性。因此,本文立足前期研究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和讨论 ( 如图1)[1],对不同类型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探寻符合不同类型区域的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减排路径,为我国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体的低碳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关注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

关注区域是目前人均GDP产值较低、人均碳排放量也较低的区域。该类区域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化与城镇化程度较低,碳排放总量的历史积累较低, 使得区域内生态保护总体较好,环境污染较小,碳汇潜力大。因此,关注区域的减排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相对富裕的森林、植被、草地等资源优势,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牧业,实现生态资源在生态服务功能配置与物质性产品上的协调与优化。

2.1发展清洁农牧业

清洁农牧业的发展以对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为支撑。据预测,到2050年,利用自然能源、能源作物、农林种植、农林业剩余物等生物质能源可能提供世界40% 的燃料与60% 的电力,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获得资源与环境效益双赢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牧业废弃物量大,种植物中40% ~ 50% 的废弃物直接燃烧,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粪便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物、氮化物粉尘等污染气体。关注区域发展清洁农牧业,首先可加强对秸秆、水稻废弃物等农作物剩余物的再循环利用, 一方面可通过直接还田、堆腐种植作物等方式将其肥料化、饲料化。例如,将秸秆粉碎,抛洒于田地, 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形成土壤的重要有机质组成部分; 又或利用秸秆种菇,该方法已在贵州农村循环经济新范示的研究中得到良好应用,形成了 “水稻 - 秸秆 - 蘑菇 - 菇渣肥田 - 水稻”的循环生产模式,使得水稻平均增产4. 8% ~ 8. 7%[2]。 另一方面,可加强其能源化处理与利用。当前国内外对秸秆能源化利用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有秸秆气化发电技术、秸秆直燃发电技术、秸秆致密固化成型技术、秸秆热解液化制造生物燃油技术等。且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对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及效果分析, 每2t秸秆的能源化利用热值等同于1t标准煤,但是煤的平均含硫量为1% ,秸秆只有3. 8‰,是良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其次,可大力推进沼气技术的使用,通过沼气池发酵畜禽粪便、减少粪肥污染,利用沼气替代薪柴、煤炭等燃料,利用沼液、沼渣为田地提供有机肥、改善土壤。沼气工程在我国已发展了80多年, 其目标已经从能源回收过渡至环境保护,功效也从点灯做饭发展到供气发电,关于沼气的建造设计工艺、高效发酵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早已形成 “猪沼 - 粮 - 果 - 蔬”、“太阳能暖圈喂猪 - 沼气池 - 贮肥池 - 水窖 - 果园”、“稻 - 猪 - 沼 - 稻”、“猪 - 沼 - 鱼”、“牧草 - 兔 - 猪 - 沼 - 牧草”、“田 - 鸽 - 猪 - 沼 - 粮田”、“鸡 - 猪 - 沼 - 菜”、“猪 - 沼 - 菇”、 “鸡 - 猪 - 沼 - 孵鸡”等多种沼气循环利用的模式。 网络资料显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农用沼气将累积建成4 100个,年处理农牧业废弃物1. 23亿t,年产气能力4. 5亿m3,约等于58万t标准煤。对以农牧业为主的关注区域而言,沼气技术的广泛推广能够在农牧业领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2.2发展节水农牧业

研究表明,若能将当前我国0. 45的农牧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到发到国家0. 7的水平,则可节水900 ~ 950亿m3; 如果采用节水农牧业,2030年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将达0. 65[3]。对用水大户的农牧业而言,节水化发展就意味着减少能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改善环境。早在10年前,河北省曾进行的为期5年的节水试验表明,基于农业工程节水形式、农艺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管理制度等集成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平均节水30% 以上、提高用水效率60% 、实现粮食增产20% ;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河西走廊2010—2012年期间的节水农业发展历程表明,66. 76万hm2的节水示范区共节水10亿m2,增收5亿元[4]。此外,节水农牧业能有效防止关注区域内原有的大水漫灌产生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缓解地下水过量开采、河水大量引用等造成的环境问题。因此,关注区域大力发展节水农牧业,既能为区域减排作出贡献,又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重效益。

关注区域发展节水农牧业,通过改变传统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灌溉方式,采用喷灌、微灌、 滴灌等技术,可还原连接渠道与田地间的田埂、沟渠、畦等土地,能增加种植面积10% ~ 20% ,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节水灌溉实现作物按需灌溉,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喷灌增产率为10% ~ 20% ,微灌增产率为20% ~ 30% ,控制灌溉量的水稻会增产5. 3% ; 同时,节水农牧业技术的应用能减少农牧业能耗,例如渠道防渗技术平均每年可节电2. 7kw·h / m2或节油1. 2kg /m2,若在井灌区采用该技术,每年可节电5. 6kw·h /m2或节油3. 0kg /m2, 而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较之于土渠输水可节能25% ~50%[5]。

2.3发展节投农牧业

区域可积极探索化肥、农药等有害投入品减量与替代技术。一方面,通过超高产栽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使用有机肥等途径实现化肥减量化使用。超高产栽培施肥技术在黔西南和黔东南州的推广结果显示,氮肥利用率提高了20% , 产量比常规栽培增加15% ;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广西的推广结果显示,肥料利用率提高了6% ~ 8% , 节约化肥两万多吨; 有机肥在以畜牧业、农业为主的关注区域取材便利、应用较广,是化学肥料良好的替代品。另一方面,以生物农药、物理治虫代替化学农药,推广绿色植保和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无公害” 农药,全球生物农药需求量以5. 6% 的年增长率不断攀升,未来10年我国生物农药将取代20% 以上的化学药品[6]。 我国90% 以上的生物农药是微生物发酵品种,主要有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昆虫病原真菌三大类, 国内目前已研制成功并产业化使用的有阿维菌素、 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烟碱等20多种,为关注区域限制传统农药的使用提供了丰富、 理想的替代品。物理治虫可通过防虫网、杀虫灯等方式进行,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平均可减少田地用药1 ~ 2次,比常规少用药50% 左右。

3困难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

困难区域是人均GDP产值低、人均碳排放量高的区域,曾依靠丰富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资源初加工发展经济,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与生产模式导致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碳排放量累积较高,且形成了区域资源对其他生产要素排斥性的逆向发展态势。该类区域面临着资源枯竭与经济下滑的双重压力,在现有资源、产业、经济水平制约下,优化资源开采利用并调整资源产品结构是其保持经济发展并实现减排目标的现实选择。

3.1优化资源开采利用

总体而言,困难区域应突破以往的资源开采利用模式,建立节能减排的区域开采治理和发展理念, 综合考虑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优化与协调,实现资源开采的可持续化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健全区域资源开采准入资质与条件,采用精细集约、先进环保的现代开采技术和管理流程对资源进行保护性、综合性勘探开发利用;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回采率。以煤炭开采为例,困难区域多年来的高强度大量开采使得多数矿井储备接近枯竭,缺乏备用储量,而薄煤层煤炭资源由于地质条件、开采技术限制却被大量弃置,虽然其可采储量约占总可采储量的20% 左右, 但是历年的薄煤层开采量不超过10. 4% 。在技术条件发展与资源递减压力下,困难区域可进行煤矿薄煤层煤炭资源的经济性优化复采,借鉴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工艺,诸如长壁式开采技术、短壁式开采技术、螺旋钻采煤技术、连续采煤房柱式开采技术等。 此外,目前对薄煤层以外的呆滞煤炭资源进行开采的比较成熟可行的技术还有保护性煤柱开采技术、 复杂地形残留煤炭开采技术、煤层气资源开采利用技术等,都已经得到技术与经济效益检验,效果良好。以煤层气资源开采为例,英美德俄罗斯等国家对煤层气的利用已经进入产业化状态,主要利用煤炭开采前抽放、采空区封闭抽放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技术,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位列世界第三,每年采煤的同时可合理利用的煤层气总量达80亿m3, 相当于1 000万t标准煤,可发电300亿kw·h; 且煤层气燃烧几乎不产生污染物,是相当便宜的理想的清洁型能源,值得困难区域进行大力利用和优化开采。

3.2调整资源产品结构

首先,区域要大力深化产业链,促使区域内资源型企业由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向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例如,煤炭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被称为煤矸石的固体废弃物,是典型的煤炭共生资源,与煤伴生、灰分大于50% , 占全国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40% 以上,露天弃置下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烟尘等有害气体。困难区域可对煤矸石进行循环利用, 利用煤矸石替代燃料进行发电、化铁、烧锅炉、烧石灰; 生产普通硅酸盐、特种、无熟料等标号的水泥; 生产结砖、轻骨料、煤矸石棉等建筑材料; 制造结晶三氯化铝、水玻璃、硫酸铵等化工产品。此外,通过煤矸石非胶结干式和煤矸石似膏体管道自留输送交替的综合充填工艺,进行煤矸石回填井下空区,可实现其大量、高效、完全无污染物排放的二次利用。我国120余座煤矸石电厂的装机容量可达184万kw,年发电量87亿kw·h; 163座煤矸石水泥厂的年生产能力为1 250万t水泥; 129座煤矸石砖厂的年生产能力折合标砖为30亿块。“十一五” 其间,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量超过3. 9亿t,发电利用2亿t,制砖利用0. 9亿t,造田筑路及井下填充1亿t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为困难区域贯彻煤炭工业循环发展思想、实现煤炭共生资源产品结构扩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其次,区域要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建立高效、 高水准的生产工艺与流程,通过产品延伸和产品性能的转化,实现矿产资源中碳、氢、氧等有效成分的最优化利用,对硫、氮等成分进行回收、深加工和转化利用,以控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例如, 每吨煤燃烧会产生4. 04t二氧化碳,利用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利用率,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以集约有效的提高煤炭转化率,可大力降低碳排放[7]。再如,通过煤的清洁利用技术, 将大量不能作为一次能源使用的高硫劣质煤和焦炉气制成一甲醇和二甲醚,即煤基醇醚燃料,是典型的清洁替代燃料,将其作为燃料可对柴油、汽油进行完全替代,既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又可减少环境污染,山西、陕西、四川等地进行类似研究充分、 技术成熟。例如山西省自 “十五” 以来已经销售M15甲醇汽油20万t,并且已加注车辆800 ~ 1 000万辆 ( 次) ; 销售M85甲醇汽油6万t,且已经制造变比例甲醇燃料汽车1 440辆[8]。该类研究目前已进入商品化阶段,其社会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已经充分体现。

4挑战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

挑战区域是人均GDP产值高、人均碳排放量高的区域。该类区域内高碳产业发达,强烈依赖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巨大。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呈线性相关,区域经济的增长总是拉动着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9]。面对区域内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人口、 交通、资源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挑战区域保持经济增长不减速的同时降低碳排放的最佳选择。

4.1开发利用新能源

研究表明,世界65% 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能源使用,84% 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有关,到2050年,新能源的利用将会减少至少17% 的二氧化碳排放。挑战区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深度减排中心,开发利用通过自然界力量再生和补充的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逐渐替代和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使用,是挑战区域能源行业节能减排式发展的必要途径。

当前,新能源的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突破和发展,为挑战区域进行新能源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借鉴和经济价值参考。其一,当前太阳能利用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以太阳能热利用、 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为途径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已经成熟。从经济角度看,太阳辐射有取之不尽的能量。与传统煤电相比,太阳能最高可达80% 以上的发电效率,具有更高的能量回报率; 且太阳能利用不会带来煤电共生的温室气体、废弃或噪声污染,即便是太阳能利用系统报废后,也少有能产生污染物排放的遗留问题,具有极佳的长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10]。其二,利用生物质能转化为电力和替代性燃料的利用技术也已经在澳大利亚、芬兰、德国、英国等国得到推广,例如世界经济合作开发组织的欧洲成员国利用纸浆造纸剩余木料进行废热发电,巴西、哥伦比亚、印度、菲律宾、古巴、 泰国等国家实现大规模甘蔗工业废物甘蔗渣发电, 等等。同时,研究显示,利用生物质能进行二氧化碳减排的效率很高,以替代煤炭发电为例,当前全球电力的40% 产自煤炭,若用生物质能替代这其中1% 的煤炭,就会产生8GW的生物质能装机容量,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Mt; 若用生物质能替代其中5% 的煤炭,则每年二氧化碳减少量可达300Mt[11]。 其三,地热能发电和直接利用的技术也已经成熟, 已经在中欧、东欧等工业化国家实现了商业化发展。 当前世界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已达9 000兆瓦,我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电厂世界排名第15位,装机容量24. 18兆瓦,每年发电量约为129百万kw·h,发电广泛用于采暖、制冷、干燥、温室、医疗、养殖等方面,效益良好。此外,从现有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出发,风能成为了世界性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 000万kw·h,风电机组的广泛应用使得风能成为技术最成熟、规模化发展前景最看好的新能源。

从众多发达国家成功利用新能源的实践与经验看,德国是率先将新能源技术产业化的国家,其实践表明,大力推广利用新能源能够很好地节约化石燃料,节约力度最大的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取暖与燃油部门。在减少二氧化碳方面,风能与生物质能对发电的减排量最大、最明显,生物质能在取暖和燃料供给方面的贡献最多。挑战区域立足区域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大力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 实现从化石燃料消耗到电能方面的能源消耗转变, 能够为所有终端用能行业创造减排机会,促进区域能源结构的有效转变与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4.2实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挑战区域内目前以钢铁、石化、汽车、建材等第二产业为主,对高碳能源依赖性大,实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是要逐步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渐进式地实现区域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过程中, 既要顺利实现减排目标,又要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 维持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12]。

从总体看,挑战区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目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的技术路线构想: 利用产业梯次接替,经历资源产业支撑———接续产业过渡 ———替代产业主导等阶段,通过提高非资源主导产业比重形成多元化的新产业支柱,最终摆脱对石化能源的依 赖。如大庆市 产业转型 的技术路 线, 2010—2015年为产业链延伸模式阶段,做好化工项目建设投 产、 发展精细 化工、 培育非油 产业; 2016—2020年为新兴产业扶植阶段,做好优势非油产业的重点扶持、新兴产业政策倾斜; 2020—2030年为新兴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撤出衰退产业,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新一轮产业发展模式, 用25 ~ 30年的时间,通过发展乳制品业、新材料、 食品加工、旅游、纺织等新兴产业,将大庆65∶ 35的油产业与非油产业比例调整到30∶ 70的状态,最终形成多层次、技术密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的脱钩,从产业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13]。

从内部看,挑战区域实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经济、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区域内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以区域内龙头企业为主导, 通过兼并、接管、破产、倒闭等途径进行行业战略重组,增加产业链网高附加值生产与投入,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节约、组织集中度提升与规模经济, 为产业升级提 供完善的 产业体系 和经济基 础支撑[14]。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对于静脉产业暨环保、循环再利用产业的技术范式与经济效益的研究众多,为挑战区域逐步淘汰和关闭高碳产业、推广新型低碳能源产业、引领产业部门向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济参考。

5理想区域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

理想区域是人均GDP产值高、人均碳排放量低的区域,以高科技、服务贸易等产业为主,经济高度发达。由于已经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因此,理想区域进行减排的重心在于低碳产品的供给和低碳消费模式的引导,通过引导区域低碳消费行为与低碳生产模式,促进区域内经济行为主体自觉减排,达到碳排放量的进一步下降,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碳排放量的永远脱钩。

5.1加强低碳产品供给

理想区域以高技术、贸易、服务等行业为主, 加大低碳产品供给,要求区域内企业将低碳化发展要求与节能减排目标融入到产品原材料使用、结构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流通使用、回收再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中,考虑产品的资源属性、环境需求, 大力生产与供给节约能源、易回收利用、不含有害物、符合环保评估、使用周期长的产品。以低碳家电产品供给为例,其重点发展方向为房间气温调控系列产品、平板电视、电源盒照明灯、家用电冰箱等。若将我国10% 的空调设计为节能空调,可节约用电3. 6亿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t; 平板电视技术更新换代快,平均增长率在电子产品类稳居第一,是低碳化设计需要优先考虑的对象; 电源和照明灯的节能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若用LED节能灯替换掉全国现有白炽灯的三分之一,一年可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其减排力度不容小视; 家用电冰箱的能耗占居民用电的50% ,若进行低碳化设计,可节能50%[15]。

5.2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消费者日常进行的直接与间接的能源性商品消费、交通出行消费、食品消费以及生活废弃物等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经由家庭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人均2. 7t,仅家用能源和日常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就为社会总排放量的21%[16]。因此,引导低碳消费模式、降低消费者日常碳排放量,对于经济发展已经与碳排放脱钩了的理想区域而言,是进一步减排的重点。

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在低碳消费方面的努力与做法,理想区域可进行低碳产品认证。近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在低碳产品认证上不断发展和推广,在认证技术与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英国制定的包括PAS2050以及碳信托在内的碳标签相关标准,日本的碳足迹系统项目和碳标签计划,德国基于I型环境标志的认证和基于III型环境标志的低碳产品认证,韩国发布的碳标签认证指南等。我国国家发改委和认监委共同制定的 《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13年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理想区域进行低碳产品认证,目的在于通过对产品碳排放量的披露与公布, 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低碳产品,以之为动力,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设计、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最终实现整体节能减排目标。

6结语

我国不同类型区域减排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符合区域现有产业结构、能源效率、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的技术经济路径为前提,制定区域节能减排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保证减排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减排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使得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减排必成为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深入的研究,以保证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减排能不断选择技术可行、经济优化发展路径, 推进减排目标稳步、健康实现。

不同类型区域 篇2

顾客亲近区域关注市场需求方的产品差异化,作为其补充,卓越运营区域关注供给方的差异化。这一区域的主要成果是获得低成本结构,让企业能降低价格,资本再投资或获得更高的利润。除此之外,卓越运营区域创新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投入市场的时间以及对市场变革的适应速度,这两点都是在竞争壁垒较低的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关键,来获得低的竞争障碍。

卓越运营区域的创新种类包括以下几种,按从最接近产品到最接近流程的转变来进行介绍:

价值工程创新:这种类型的创新减少了已有产品的材料成本与制造成本,但不改变其外部属性。典型的做法是将其早期高成本手工集成的定制元件设计替换为低成本的标准化部件与已集成的子系统。这方面的案例包括:电视;个人电脑;手机以及飞机引擎;大型计算机。所有这些都通过价值工程大大降低了成本。

集成创新:这种类型的创新通过将各个分散的元件集成为一个单一的中心化管理系统来减少顾客对操作复杂的产品的维护成本,

典型的做法是对已有系统的向后集成,且通过一个管理集成层作为缓冲,允许在保证内部构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外部的改变。这方面的案例包括:互惠基金;数据中心管理软件;集成版本的打印机、传真机与复印机。

流程创新:这种类型的创新关注边际利润的提高,其做法并不是减少产品本身的浪费而是从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减少浪费。目标是取消在工作流程中没有价值的步骤。案例包括沃尔玛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流程(VMIP);丰田公司看板管理制造流程;以及戴尔的直销模式。

价值转移创新:这种类型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位,将其从原有的市场价值链商业化元素转向更具利润的地带。这种创新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Adrian Slynotky)在其开创性的著作《价值转移》中所描述的现象相映成趣。这方面的案例包括从产品到其他易耗品的焦点转移:比如从剃须刀到剃须刀片;从打印机到兼容墨盒。以及其他产品到服务的转移:比如电话答录机由语音邮件取而代之;aging Systems公司将其变革为咨询者或外包者。

不同类型区域 篇3

1 区域类型及特征

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主要就是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分析研究,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进行了相应区域的划分。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多,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复杂关系,近期国内很多的学者开始进行研究,发现根据以上曲线的研究,我国的碳排放区域类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状况:①人均GDP水平高,碳排放强度比较低;②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是碳排放强度比较高;③经济发展水平低,碳排放强度也比较低。

我们将区域内的人均GDP水平和人均碳排放量作为变量,那么两个变量就主要氛围高低两种情况,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以后,主要就是低排放,低经济水平、低排放,高经济水平、高排放,低经济水平、高排放,高经济水平四种。对以上四种类型进行区域概括和分析以后,对应的就是关注区域为低排放,低经济水平。困难区域为高排放,低经济水平。挑战区域为高排放,高经济水平。理想区域为低排放,高经济水平。下面笔者简单对其进行分析。

1.1 关注区域为低排放,低经济水平

这种区域所代表的就是目前处于不发达经济水平的地区,农林牧是主要的产业,社会、经济、科技、交通信息落后,地域相对封闭,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都比较少,在这个发展区域内的人群,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碳排放量很少,这个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都比较丰富,环境污染少,生态保护好,是经济潜在发展区域。

1.2 困难区域为高排放,低经济水平

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发展都是采用粗放型、掠夺式的开采和经营,在这个区域发展过程中,没有顾虑到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区域内的经济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也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资源的粗放型开发为基础,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实现低碳排放模式的主要阻碍发展过程。

1.3 挑战区域为高排放,高经济水平

这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工业化发展水平也比较先进,在区域内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等行业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石油开采量较大,主要是依靠化石能源来增长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碳排放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仍然呈现正相关发展。

1.4 理想区域为低排放,高经济水平

这是处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区域,这里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摆脱了对传统高碳化石能源的发展,实现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比较合理,是处于高度发达地区。

2 低碳经济行为模式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具体量化的国际性减排指标,但是全球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得我国必须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国务院温总理曾经多次向国际上承诺过我国每年的节能减排指标,因此各个经济区域在政府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下,实现了有效的低碳经济行为模式选择。

2.1 低产值,低碳排放的双底区域

这个区域的低碳行为模式和策略选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保持当前区域内现存的相对比较强势和有潜力的产业继续发展,实现逐渐减排策略,对于部分处于高碳排放量的产业一定要加强改革。双底区域的农林牧是主要的产业,社会、经济、科技、交通信息落后,地域相对封闭,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都比较少,在这个发展区域内,要保证现有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低成本,就必须实现从高碳农牧林到低碳农牧林的渐进转变。

(2)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低碳产业为主要发展,着眼于高起点,降低对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通过开发新的可持续发展和无污染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最终实现低碳排放发展模式。

2.2 低产值,高碳排放的困难区域

这个区域的低碳行为模式和策略选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政府主导,综合治理,将传统的粗放式、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制定新的计划,政府要聘请专业人员系统分析区域内的碳排放情况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主要矛盾,政府实现对症下药。②开放区域,加强和国际之间的合作和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区域内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问题就是开发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水平低,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国际间的合作,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实现创新的环境和意识,不断地引进外来的发展技术,从而从根本上降低区域碳排放含量,实现对产业的技术改革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2.3 高产值,高碳排放的挑战区域

这个区域的低碳行为模式和策略选择主要是关闭和淘汰高碳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创造一个适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提高技术人才的管理水平,从而克服困难,将劳动力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本,摆脱困难区域长期以劳动力资源为绝对人力资源的惯性思维。

2.4 高产值,低碳排放的理想区域

这个区域的低碳行为模式和策略选择主要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碳排放量更加的降低,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永远脱钩。通过在区域发展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的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居民等共同的自觉行为,不断地优化管理制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应用发展,使得低碳发展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低碳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并且长期的固化。

3 结束语

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发展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主要的经济发展和低碳排放类型,根据不同区域内的产业、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形成适合各自区域发展的低碳经济行为模式。

摘要:低碳经济是我国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和我们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气候、资源和环境等发展过程中存在困境有着紧密联系,低碳将作为全球一种新的经济语境和政治竞争工具来发展。不同区域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由于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那么就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异质性。全球经济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以区域内的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量为变量关系,从而将经济区域主要划分为关注区域、困难区域、挑战区域和理想区域,本文就从这四个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探讨适合不同区域发展的低碳经济行为模式。

关键词:不同区域类型,低碳经济,行为模式选择,研究

参考文献

[1]余晓钟,江昱洁,杨立志.不同区域类型低碳经济行为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5):40-44.

[2]余晓钟,侯春华,汪晓梅.不同区域类型低碳消费行为模式及引导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3,27(06):79-82.

[3]余晓钟,辜穗.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1):41-44.

不同类型的对联 篇4

办公室对联

气冲牛斗进纳八方之财,

味溢云霄齐聚九州之客。

创大业牛年昌盛

展宏图千秋辉煌

不坠青云志谁做寸光鼠

勇攀泰山巅甘为孺子牛

海纳百川映双丽

英贤至尊连五峰

岁寒三友龙马精神八金刚

春风一家芝兰秀丽两红梅

热门对联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花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春窗绣出鸳鸯谱

夜月捍斟琥珀杯

碧岸雨收莺语暖

蓝田玉暖玉生香

经典对联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一岭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灯引玉人

眉黛春生杨柳绿

玉楼人映杏花经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绣阁昔曾传跨凤

德门今喜近乘龙

梧桐枝上栖双凤

浅析石油地质类型及区域特征 篇5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区域特征,油田,石油勘探

1 石油地质类型

地域的地壳运动存在一定周期性, 因此会形成不同程度多旋回性质的沉积。具有多旋回性质沉积的地质能够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生、储、盖地质结构。因此, 如果要对一个地区的油气进行深入分析, 就必须要从区域构造方面的研究着手, 对生、储、盖地质组合的形成进行研究, 分析沉积旋回性和地壳运动的周期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最后得出生、储、盖的层位和关系, 总结出生、储、盖之间的变化规律, 确定生油区和含油区。

1.1 生油层

石油开发过程中, 将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可以生成天然气和石油的岩石叫做生油气岩, 或者生油岩。生油气岩结构的最底层则称为生油层。按照岩性的不同可以将生油层分为两种, 即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碳酸盐岩内的生油层通常是深灰色、灰色的沥青灰岩豹斑岩、泥灰岩、生物灰岩、隐晶质灰岩为主的物质。根据岩相或者沉积环境来看, 在拥有大量繁殖生物且生油岩易于发育的环境下最容易产生石油。

1.2 储集层

作为储集层的岩石层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 必须要有能够容纳流体的孔隙。其二, 要有过滤和渗透流体的能力, 即空间内空隙能够相互联通, 保证空间内部流体的流动性。因此, 从石油地质理论层面对储集层做出的定义为:能存储和过滤流体的岩层。在石油地质中广泛分布且集中的储集层主要有碳酸盐类、碎屑岩类, 还有泥岩、变质岩、火山岩等。

1.3 盖层

盖层就是防止油气向上溢出的岩层。与储集层的功能相反, 盖层主要是防止油气的溢出分散。盖层与储集层有一定联系, 盖层作用的程度能够对储集层功能和聚集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盖层的分布范围和发育层位也会对油气田的区域和位置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在石油地质勘探中, 要重视对盖层的勘察和研究。盖层岩石一般有致密灰岩、膏岩、盐岩、泥页岩。盖层的主要特征是能够通过密度极低的孔隙有效抑制流体渗透。

2 常规大型油气田区域特征

2.1 大陆边缘区域

由于地质运动的存在, 部分大陆边缘区域形成了良好的成藏环境。地质运动促进了膏盐层的形成, 并且促进了储盖层组合的形成, 比如冈瓦纳大陆经过几个阶段才出现了裂解现象, 最终推动大西洋两岸成为了陆缘, 成为含油气丰富的区域。

2.2 特提斯构造区域

温暖洋流最适宜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这些生物经过发育滞后变成质地优异的泥质岩。远古时期, 特提斯海洋经过大规模的海进之后, 成为含有丰富油气的烃源岩盆地。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已经发现大规模油田, 比如北方——南帕斯气田、加瓦尔油田等。

2.3 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

克拉通正向构造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发育形成的隆起, 该区域的构造发育时间较早, 后期就变成了烃类的集中区域, 不断接受烃类的聚集, 形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的有效组合。此外, 由于特殊地貌和地形, 古隆起还能够促进地层尖灭带、浅水高能沉积相带的持续发育。在暴露之后, 古隆起会遭受淋滤和剥蚀。

2.4 前陆冲断区域

前陆盆地通常是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构造。冲断带构造经过不同程度的活动之后形成断层群和背斜, 常常以带状、排状分布, 发育后的前陆盆地对油气的积聚十分有利, 并且有利于圈闭、储集层、烃源岩的合理配置。

3 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3.1 盆地中心与斜坡

最容易形成油气藏的部位就是盆地坳陷中心, 该地区含有的有机质丰富, 有利于油气保存, 因此, 烃源岩可以在盆地坳陷中心繁殖发育。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和美国的圣胡安盆地中心能够促使致密砂岩气的持续发育。同时, 盆地坳陷中心发育泥页岩、煤层、煤系, 这些物质与致密砂岩进行接触后便会含有气体。

3.2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

上文提到的前陆盆地的斜坡区域和前渊范围比较广泛, 而且前陆盆地的坡度较小, 有利于大面积沉积构造的正常发育。因此,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地层圈闭及连绵不断的油气藏。

3.3 克拉通向斜和斜坡部位

从地质条件上来看, 向斜部位的地质条件和盆地中心成藏相似, 是有利于致密砂岩和烃源岩发育的地区, 该地区能够促进致密砂岩气、发育页岩气等的发育。例如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坳陷向斜区、松辽盆地白垩纪向斜区进行低孔渗油藏的发育。此外, 松辽盆地的长岭凹陷、古龙凹陷等也属于该类区域。

4 前陆盆地的勘探前景

4.1 前陆盆地烃源岩发育特质

我国的生油岩系一般在构造松弛期或者构造拉张裂陷期形成。扬子、塔里木、华北等板块借助于海槽分隔, 在被淹之后, 多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 因此, 形成了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等地的烃源岩。

4.2 有利的勘探区带——前陆冲断带

通过近年来的勘探研究, 可以看出前陆冲断带随着沉积沉降成烃中心, 成为油气运移的指向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冷湖构造带、位于酒泉前陆盆地的祁连山前构造带以及位于吐哈盆地的火焰山构造带等都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4.3 多旋回盆地特征

在经过许多阶段的演化之后, 中部盆地的空间叠置对油气产生了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盆地根据叠置形式可以分为披盖叠置、复合叠置、局部叠置。三种形式中披盖叠置最有利于油气的产生和存储。

5 总结

随着全球资源的日渐紧缺, 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 对石油地质类型及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石油地质勘探质量和勘探效率, 还能提高我国油气产量, 为保障国家油气能源供给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海达.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11)

[2]陈清举.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科技传播, 2010 (10)

[3]邢超.石油地质类型和区域特征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07)

[4]张创.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对于石油勘探系统的必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08)

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 篇6

油田的产生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而这又是周期性的, 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的沉积可以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油层、储油层、盖油层的组合。所以, 要研究清楚一个地区的地下是否有油田, 它底下的含油量的情况, 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对生、储、盖组合的分布、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 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沉积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生、储、盖层的层位及其相互关系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确定生油区和含油区的局地位置。

1.1 生油层

顾名思义, 生油层就是产生石油、天然气的地质层。开发石油过程中, 地质中能够用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并且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岩层称作生油层。自岩石性质的类型上分析, 有两个类型的岩石类型能够作为生油层, 即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泥质岩主要是由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粘土岩所组成的;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主要是灰色、深灰色的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豹斑岩为主。从沉积环境或者岩相看来, 在利于生物繁衍生息的地域是最有利于生油层形成的地带, 但是这要结合地壳的运动, 和万千年的时间作为条件。

1.2 储集层

储集层就是在若干年后可以转变为生油层的岩层, 作为储集层它也必备两个条件:第一, 要具备足够的容纳流体物质的空间,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孔隙;第二, 这个空隙能够过滤并且能够容纳流体, 即孔隙间要具备一定的互通性性, 确保流体能在空隙与空隙间能够相互自由流通。所以石油在地质上的基本定义为: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即称之为储集层。研究发现, 在以下这些岩石类型中存在石油储集层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即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 此外还有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1.2.1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主要是由砾岩、砂岩构成的储集层, 就目前所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而言, 他们大多数都存在于碎屑岩储集层中, 其中发现的石油储量中, 大约约有一半以上的石油和接近四分之三的天然气是都存在于碎屑岩当中的。我国发现的大型的以及新生的油田的油层主要实在碎屑岩中发现的。这些发现对于石油的勘探和石油开采的研究是相当有利的。

1.2.2 碳酸盐岩储集层

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等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构成成分, 碳酸盐岩储集层是石油储集层的第二大储集层岩石。我们通常把碳酸盐储集层分为孔隙、溶洞、裂缝3种。孔隙是说岩石结构中颗粒之间存在空隙的岩石其中的颗粒的形状细小, 看起来像是等轴状的物质, 它与碎屑岩中的孔隙十分相像, 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我们外行人是很难区分开的。而溶洞就是指那些岩石在溶解时扩大了的孔隙, 他们两者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所以我们常常就把溶洞和孔隙统称为孔洞。这些孔洞就有储集石油的主要作用, 将石油存储在其中。孔洞也是岩石内部流体流通的主要的通道。储集层中的裂缝就是伸长扩大的的储集孔隙, 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是流体自由流动, 当然也能在其中储集为数不少的石油和天然气。

1.2.3 盖层

盖层, 很容易理解盖层就是在储集层的上面防止储集层中的石油跟天然气向外溢出的岩层。盖层的作用与储集层的作用相反, 起作用及时阻碍油气溢散。从某种意义上说, 储集层周围的盖层岩石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储集层的形成石油的效率和储集石油和天然气的时间, 盖层的发育层位和分布范围从严格意义上说它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的区域。因此, 在石油勘探中对于盖层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 它将与石油的储集层的发现及开采有着重要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 盖层岩石类型可以分为:泥页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岩石组成。盖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岩石之间的孔隙相当小, 岩石颗粒之间排列紧密, 对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外露外溢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所在。简直就可以说是孕育石油天然气的岩层浑然天成。

2 传统的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

2.1 特提斯构造区域

我们从气候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 在地球的远古时代, 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气温、雨水等条件比较适宜生物的繁衍生息, 有大量的生物发育成长, 有机质是相当丰富的, 很适宜随着时间的流逝发育成为优质的烃源岩, 在此主要形成了泥质岩。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 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 以热带气候为代表的非洲地带富含有机质, 在经过地壳运动的若干年后就在地下形成了烃源岩。具体数值灰岩烃源岩的指标仅为泥质烃源岩的十分之一左右。海相油气烃源岩的主要分布特征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而陆相石油和天然气的气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内陆湖盆区等低凹的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许多的大型的油田, 由此不难总结出能产生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的特征。

2.2 大陆边缘区域

大陆边远地区地质活动频繁, 有利于膏盐层的发育, 进一步形成储藏层, 有些大陆的裂解前后必须经历几个阶段之后, 在经过长久的酝酿, 逐渐发育成为富油气区。在对深水中的沙砾的研究发现, 它们更容易在水中沉积形成可造石油的岩层, 这一研究发现对于在深水中的油气田的勘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3 前陆冲断区域

前陆盆地是有一个形成大型油田的重要地质构造。冲断带的结构形成了断裂带和层带, 这类地区一般形成横排的带状, 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封闭的造油机制结构, 而且烃源岩、储集层、圈闭等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有顺序的结构配置。比如说中东地区的扎格罗斯前路盆地, 具被双层结构, 其下部的海相烃源岩和上部是储盖有机组合在一起, 这种大型的构造圈闭成排成带分布, 有着相当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的资源储量。我国在中西部的前陆冲断区域有重大发现。

3 非常规油田区域的特征

3.1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

对于前陆盆地来说, 分布着广泛的前渊及斜坡区, 它的坡度较缓, 有利于石油沉积层的形成, 也就是说能够形成大型的地层圈闭和连续的油气储集层。比如说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的天然沥青地层的油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近一点的就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前陆斜坡须家河一带就是这样的致密性砂岩气藏结构类型的。

3.2 盆地中心与斜坡

盆地的坳陷地区之最容易形成储油层的天然结构地形区域, 烃源岩就能够在这样的区域大面积的发育, 富含有机质, 且保存条件有利。例如说美国的圣胡安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等盆地中心就是因为广泛的发育了致密砂岩气, 才有了大的油田机制。

摘要:石油的勘探、开采技术等受到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的影响。所以对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在石油开采中显得格外重要。按照产生油气田的作用不同, 石油地质层可分为生油层、储集层、碎屑储集层等不同的功能结构, 这些结构对石油的形成和储藏有着不同的意义, 而且这些石油地质类型在不同的地质区域有着不同的组成和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是勘探石油的重要向导。

关键词:石油勘探,地质类型,区域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 2003.4

岭南林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调查 篇7

1 调查区概况

岭南国有林场位于安徽省南端, 位于东经119°10′~119°20′, 北纬29°23′~29°35′。其地形复杂, 海拔最高1 264m, 最低200 m, 相对高差较大。该林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 降水量1 800~2 200 mm, 蒸发量1 400 mm, 相对湿度78%左右。日照时数为1 731~1 972 h, 无霜期220 d。属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带。

2 研究方法

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选在林场黄土岭工区休婺公路两侧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和天然常绿阔叶混交林。选择具有良好代表性的区域, 设置带状样地, 样地面积为60 m2 (1 m×60 m) , 其中长边与等高线垂直。通过样地调查, 了解各种类型群落的基本林分因子情况, 如表1所示。

2.2 土样采集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在带状样地的底边10、30、50 m处分别挖取土壤剖面, 深度为1.0~1.2 m, 如果土壤发育较浅, 则挖至土壤母质层。按土壤发生层次, 分别采集土壤铝盒样品和环刀样品。由于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坡面较小, 带状样地长边为40 m, 故只在距底边10、30 m处挖取土壤剖面并采集土样。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到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进行自然含水率、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在不同森林群落类型中, 挖取剖面, 观察土壤发生层次, 并进行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2所示。

3.1 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容重变化规律分析

在3种类型的林分中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土壤的平均容重, 结果为杉木林1.69 g/cm3, 马尾松林1.70 g/cm3, 混交林1.53 g/cm3 (图1) 。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明显比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低。在调查中发现, 混交林的土层较薄, 但发育良好, 这主要是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强制封山育林措施, 森林结构未遭到严重破坏, 保存有数量较多的马尾松母树。马尾松松针凋落腐烂以后, 形成土壤的微偏酸性条件,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之后在其上更新的阔叶树种因具有较好的发育条件, 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群落类型。

同一坡地, 上部和下部的土壤容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同一坡地, 上部与下部的土壤容重之差最大为0.25, 最小的也有0.1。这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上部已经风化的土壤在重力等外部动力的作用下, 向下运动, 堆积在下坡比较平坦的区域, 造成这些地方土层比较深厚、颗粒较小的特征。因此, 在护林过程中, 特别需要注意保护山体上部植被免遭破坏, 以形成良好的群落外观。

3.2 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

3种不同类型的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如图2所示。混交林的平均有机质含量比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0.74~0.85个百分点, 达到2.37%。这充分说明混交林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立地肥力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机质含量的多寡在不同群落类型中的变化与土壤容重大小的变化在不同群落中的表现具有相反的趋势:具有较小容重的群落其有机质含量多, 如混交林的容重最小, 为1.53 g/cm3, 其有机质含量最多, 为2.37%。同一坡地不同部位的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同。

4 结论

土壤是林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肥力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持久地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5,6]。

经过调查分析得出, 不同树种组成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 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综合反映出森林土壤肥力的变化。土壤颗粒适中、有效孔隙多、土层深厚则土壤容重较小;矿物质含量较多, 微生物活动频繁, 能够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使土壤具有较好的通气透水性能, 则有机质的含量多。具有较小容重、较大有机质含量的土壤肥力较好, 其上生活的植被将具有较高的蓄积量和稳定的结构。

要获得较好的土壤地力, 需要致力于改造森林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的现状, 在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好改善的基础上, 营造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 以提高森林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宋会兴, 苏智先, 彭远英.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5, 24 (12) :1531-1533.

[2]郑燕明.青钩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分结构与地力差异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6, 16 (3) :215-218.

[3]刘晓飞, 龚倾, 李彬, 等.森林土壤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280-282.

[4]林培松, 谢细香, 罗锦红.梅江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1) :13739-13740, 13755.

[5]胡楠, 范玉龙, 丁圣彦, 等.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与植物功能群关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1) :72-76.

浅析不同类型煤矿原煤产量预测 篇8

1.1 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对全国煤炭供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00年是一个拐点, 在2000年之前该类煤矿的产量基本不变, 2000年之后呈现比较明显的线性趋势, 前后产量增长速率却不同, 主要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大型煤矿、国有煤矿的原因所致。

1.2 预测模型的选择

根据上述国有重点煤矿的增长特征以及国家对于国有煤矿的政策, 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原煤产量。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为:

Y=aX+b (1)

根据最小二乘法, 拟合出的一元线性方程如下:

Y=0.9198X-1834.2 R2=0.9989 (2)

根据式 (2) 预测得出国有重点煤矿在2015年的煤炭产量是19.19亿吨, 在2020年的煤炭产量为23.80亿吨。其中该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89, 具有很好的精度。

2 国有地方煤矿的产量预测

2.1 国有地方煤矿的作用

国有地方煤矿对稳定国家各地方煤炭供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该类煤矿的政策多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2.2 预测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随机序列模型进行预测。根据该类煤矿原煤产量的标准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的计算结果, 建立模型方程如下:

Yn=aYn-1+bYn-2 (3)

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所得的模型方程如下:

Y=1.246Yn-1-0.240Yn-2 (4)

R2=0.997, D.W.=1.850, F=3567.62

根据式 (4) 对未来国家地方煤矿原煤产量进行预测, 2015年为19.10亿吨, 2020年为23.75亿吨。其中R2为0.997, 该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 预测模型预测的比较准确。

3 乡镇煤矿的产量预测

3.1 乡镇煤矿的煤炭产量数

该类煤矿的原煤产量波动很大,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实行的政策干预对这些煤矿影响很大, 例如, 国家会关闭一些不合法的小煤矿等, 同时与我国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

3.2 预测模型的选择

根据该类煤矿原煤产量数据, 按照温特线性以及季节性平滑方法进行预测。

(1) 趋势分量的平滑公式

undefined (5)

其中, a为平滑常数, undefined消除了季节的影响, An-1+Bn-1是对An的估计, 以此来消除季节影响和随机干扰的趋势分量。

(2) 趋势直线斜率Bt的平滑公式

Bn=b (An-An-1) + (1-b) Bn-1 (6)

其中, b是平滑常数, An-An-1是对时间点n序列线性趋势斜率的一种估计。

(3) 季节指数的平滑公式

undefined (7)

其中, f是平滑指数, undefined可消除趋势影响, 但是会保留随机影响的季节指数。

结合式 (5) 、 (6) 、 (7) 可得预测公式为:

Yn+k= (An+kBn) Fn-1+k (8)

其中, k为时期, 并且选择季节性周期为6年, 根据试算结果, 最终取a=0.2、b=0.1、f=0.05。

结合上述式子以及数据得出预测公式为:

undefined

(9)

不同市场类型的消费者剩余 篇9

关键词:线性需求,消费者剩余,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引言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福利(社会总剩余)的帕累托改进以及社会福利中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平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关注。政府进行制度设计和宏观调控时,将考虑到不同的市场情形的社会福利差异,以及生产者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权衡问题。本文试图研究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各种市场类型的消费者剩余。我们有如下一些基本假设:第一,为简单起见,需求函数设为线性函数P=a-b Q(a>0,b>0),其中P为价格,Q为需求量;第二,为用博弈论分析的方便,参与竞争的各厂商均假定为实力相当的厂商(它们同时决策),市场竞争的程度用参与博弈的厂商的数量来表示,厂商越多则竞争越强垄断越弱;第三,假定各厂商追求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我们首先用微分的方法给出一个垄断厂商市场情形的总产量,价格,总收益和消费者剩余。然后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方法研究了n厂商市场情形的同样问题。最后把各种市场情形的消费者剩余归纳为统一的函数,并分析了这个函数的相关性质。

一、一垄断厂商市场情形

设垄断厂商面对线性需求函数P=a-bQ(a>0,b>0),其中P为价格,Q为需求量。

线性需求函数下厂商的产量决策图

二、n厂商市场情形

假设n厂商1,2,…,n生产同样的产品,面对相同的线性需求函数P=a-bQ(a>0,b>0),其中P为价格,Q为需求量。它们各自选择产量,以使自己的得益最大。设厂商1,2,…,n的产量分别q1,q2,…,qn,则市场总产量为Q=q1+q2+…+qn。n厂商同时决定自己的产量,即它们在决策之前都不知道对方的产量。设n厂商的得益就为它们的销售收益,分别为:

容易看出,n博弈方的得益(收益)都取决于其余方的策略(产量)。设(q1*,q2*,…,qn*)是本博弈的纳什均衡,则其中的q1*,q2*,…,qn*是相互对其余方的最佳对策,即在其余方产量既定的情况下,自己所选择的能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的产量。(q1*,q2*,…,qn*)必须是最大化问题。

三、结果与结论

最后把一垄断厂商以及n厂商各种市场情形的结果进行综合。我们发现,各种市场类型的总产量、价格、总收益和消费者剩余都可以归纳为统一的公式。

结论1,线性需求函数下,n厂商(n=1,2,3,…)市场情形的总产量为,价格为,总收益为,消费者剩余为。

结论2,在n厂商市场情形,随着厂商数的增加(竞争性增强),总产量将越来越高,最后趋于市场容量(最大可能产量);价格将越来越低,最后趋于0(事实上是趋于生产成本);总收益将越来越少,最后趋于0(事实上是利润趋于0);消费者剩余将越来越多,最后趋于最大可能的消费者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3,生产者竞争能降低价格,提高产量,增加消费者剩余。

结束语

本文定量研究了一个垄断厂商以及n厂商市场情形的总产量,价格,总收益以及消费者剩余。最后把各种市场情形的消费者剩余归纳为统一的公式。当厂商数n→∞时,市场成为完全竞争市场。从结果与结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总产量为市场容量,利润为0,消费者剩余无任何损失。这与经济理论以及现实经济生活是完全吻合的。这也就附带验证了这种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本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小我,曾勇,李仕明,等.管理经济分析——理论与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篇:医院基建档案管理问题下一篇:职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