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学生

2024-06-28

创新型学生(共12篇)

创新型学生 篇1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人才。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如何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分三步走的新途径:课堂—实验—课外实践。

一、营造民主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1]。因此,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来自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而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可能使学生滋长创新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适合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多种交互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即使是天马行空,也要尽量地挖掘其合理的成分。例如,当看到维生素C溶液滴入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时,颜色消失了,学生会为维生素C的这一特性而惊讶,这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会想到水果中一般都含有维生素C,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验证哪一种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最丰富,那些以维生素C做招牌的饮料中真的含有维生素C吗?如果衣服上、手上沾上了高锰酸钾是很难去除的,可以用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清洗干净吗?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创新性的问题。开放性的讨论交流使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且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创造潜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二、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是创造的摇篮,实验活动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培养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重在发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在“观察草履虫”这一实验中,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草履虫,为此学生认真查阅了草履虫生活环境的相关资料。于是有些学生取来了学校小鱼池的水,有些学生取来了青龙河的水,放到显微镜下观察,都发现了草履虫,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这时笔者又鼓励学生画出草履虫的结构,于是学生发现了问题,草履虫在视野中来回运动,根本看不清楚。怎样限制草履虫的运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了起来。有的学生想到用棉花并尝试,限制效果很好,另一个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用细线头;有的学生想到了用蛋清,另一个学生就马上想到用胶水。学生分组完成了实验,分析了所选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在实验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索中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可以开放实验条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呼吸作用”一节中,“植物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有些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些学生设计了更有创意的实验:有一个实验组选用矿泉水瓶做实验器材,直接装入澄清的石灰水,将用纱布包住的黄豆芽悬挂于瓶内,用遮光罩遮住放在暗处24小时后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还有一个实验组的创意尤为新颖奇特,学生称为“黑色魔袋”。将树叶放在黑塑料袋中(选用黑色能防止光合作用的影响),插入软管,扎紧袋口,用打气筒向内充满空气,为树叶呼吸提供充足氧气,软管的另一端用夹子封口,放在实验室温暖的地方至少24小时,将软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挤压黑袋,观察石灰水的变化。这样,实验的条件开放了,学生设计的空间也开阔了,从而激发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展现创新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对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3]。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让权于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学校“知耕园”(绿色生态基地),自行开展考察、观察、采集、制作等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作品:植物蜡叶标本、昆虫标本,学生亲手栽培的观赏瓜(奇异瓜果),萌发的绿豆芽和黄豆芽曾作为整个八年级《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利用生活材料自制细胞模型,写校园中植物调查报告等,这些成果在学校一一展出,供全校师生欣赏,学生感到非常骄傲。事后学生这样总结:“课外实践活动让我们在脱离传统封闭的课堂后,以一种不同的积极心态来对待另一种不同的课堂,培养我们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兴趣,我们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又增添了不少乐趣。”在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教师的收获也颇多。笔者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就有很深刻的体会。

总之,教师要以培养创造型学生为己任,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l世纪的通行证。教师在培养创新型学生时,就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新时代的中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修飞.谈中学生生物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9(35):139.

[2]刘金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0(2):119.

[3]陈德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08(14):107.

创新型学生 篇2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创新国家,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方略,结合乐山师范学院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化生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着力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领学生形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及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化生学院紧跟时代主题,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2007年以来,我院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平台建设,构建实践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有力促进了我院学风建设。

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思路与目标

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第二课堂、专业社团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学科竞赛、专业竟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加速提升时间创新能力。

二、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改革创新。我院紧紧围绕“质量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学生代表座谈会,邀请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代表参与学科建设改革方案的意见征集。学院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生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需求。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技能培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并存的教学模式,通过科学调研,将实验部分独立出来进行整合,氛围三大模块:基础专业技能部分、专业技术部分、应用技术部分。另外针对大四下期学生学习和社会需求的衔接,将毕业班学生根据市场和学生个人需求分为四大类,即

1、教师教育类;

2、研究型学习类;

3、专业实践类;公共基础理论类。分类选拔教师或邀请中心、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分别进行合理考核,给予一定的学生学分和教师工作量,提高了毕业班学生岗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年一贯制”见习。我院抓好“三年一贯制”的见习与实习实践模式,提高实践能力。其中,非师范专业学生安排在假期到家乡相关企业见习;学生工作针对师范专业学生,则在有创新、有突破的基础上,制定了《化生学院师范专业三年一贯制见习实施办法》,积极与乐山一中、草堂高中、乐山实验中学等7所学校签订了师范专业学生见习协议,确定了具体指导教师,另外也在实习单位的7所中学确定了教学、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教师。并且将见习扩展到4年,即第一年“适应性见习”,第二、三年有组织的“体验性见习”,第四年教育实习后的“提高性见习”。每学年对“三年一贯制”见习活动进行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学生见习管理新举措。

——实施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院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科任老师身上,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可以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

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新模式。学员想科研实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室征集科研课题,吸纳了一批优秀学生,组建班级导师制,有教师魅力影响学生,从而推动我院学生学习风气的好转。

2、以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开发性实验室平台。以生物实验楼改革为突破点,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多次组织生物专业的教师、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广泛了解、分析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重视实验项目更新;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工作,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80%;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保证了开放实验室的进行。

——创新性实验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较强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校地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我院科研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乐山市技术改造、技术研发、新产品研发等合作项目。

——学生科研平台。重视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撰写专业论文能力。根据我院实际,制定了《化生学院学生科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3、以第二课堂、专业社团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社团是搞笑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结合学院实际,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我们注重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遵循扶持激励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使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出了更加突出的作用。我们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的各种拓宽知识面的专业讲座、活动和科技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学院邀请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学者为学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科技讲座。

4、以学科竞赛、专业竟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加速提升时间创新能力

——以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师范技能。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师范技能训练。

——以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以科研带创业,将时间创新能力与创业有机结合。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将科研方向与就业、创业结合,我院学生更加自己的科研爱好进行创业。

——以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考研率的提高。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训练到各类竞赛的“洗礼”,学生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假撇清的实验动手能力,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我院的考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取得的成果

1、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改革创新。提高了毕业班学生岗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德育导师制。学院曹成全博士所带学生,在科研方面取得很好成果,黄成军,谭传军两位同学在曹成全博士的创业思想教育下,已经开始创业。

2、以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开发性实验室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特别是厂假和寒暑假期间,不完全统计,仅08年寒暑假、国庆期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的学

生就达14200余人次。09年暑假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达9000余人次。——创新性实验平台。2009年学校共批准23项,我院立项6项,目前已全部完成项目研究,各项结题材料已报学校审批结题。其中唐典勇博士指导的2006级应用化学专业金诚、邹婷、黄雪娜三位同学的论文“金镍二元团簇结构和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在《化学学报》09年14期登载并被SCI收录,这是我校学生科研论文手抄被SCI收录。

——“三年一贯制”见习近平台。从2007年实施三年一贯制的见习以来,已将2007级、2008级两个师范专业180多名同学全部安排到乐山的七所见习学校、在每一个学校均选拔化学和生物各一名组长。在每个学校均安排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截止2009年11月两个年级师范专业在乐山七所中学见习超过2100多人次。07、08级学生寒暑假参加“三年一贯制”见习,完成调查报告和班主任工作实践占97%。09年3月至5月在2006级师范专业小内试讲试教工作中,我院首次遴选了10余名05级化学、生物科学专业较为优秀的学生协助、配合指导教师参与对06级学生的指导工作,学生反映较好,为落实第四年教育实习后的“提高性见习”在校内做了一定的探索。

——参与校地合作平台。07级学生林叶萍、谢瑨、唐丽梅等同学等参与杨耀君老师主持的竹象虫综合防治推广,20009年继续在沐川和马边等县市推广应用

2.5万亩,竹林上林率达80%以上,为竹农增加经济效益500万元。该研究项目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两项:1)、一种防治长足大竹象的复配农药的应用;2)、防治长足大竹象复配农药的生产制备方法和该复配农药的应用,2009年7月29日授权;05级学生杨波参与王钢老师例题生态农业研究得到乐山市主管市长万市长的高度肯定,并予以大力支持,与峨眉山市环保局签订合作协议。06级学生陈文娟参与以韩耀霞老师为团队的科研队伍为乐山市市中区环保局进行了市中区环境治理规划。07级学生谭传军、黄成军参与曹成全博士与峨眉山大佛管理委员会昆虫观光养殖园前期规划与论证。

——学生科研平台。我院在第五届学生科研课题中立项35个,在第六届学生科研中争取到了50个学生科研课题获得立项,其中重点课堂23项,校级资助10项,争取到校级学生科研经费2000元,参与学生总数达197人次,占学院学生人数的比例为23%。07年以来,我院学生累计在公开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09年,我院学生共有13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国家及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并被SCI收录1篇,获得国家专利,开创全校学生论文被SCI收录、申请国家专利先河。

3、以第二课堂、专业社团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院去年举办的绿色兑换、我为乐山植一片林、熄灯1小时等,不仅丰富了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得到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好评。

4、以学科竞赛、专业竟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加速提升时间创新能力

——以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师范技能。从2008年学风建设大会召开以来,05级化教专业4名同学亲临参加北京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专业师范技能素质大赛获1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07级彭琼参加2009年全国首届规范字书写大赛获四川赛区三等奖。

——以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于09年4月份经过学院专家组审核选送5件作品参加学校2009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3等将,并有2件作品入选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四川赛区比赛,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并有

1件作品最终选送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三等奖。

——以科研带创业,将时间创新能力与创业有机结合。我院05级颜勇、王子轩利用科研成果开办了乐山迪美科技环保公司,开业仅3月便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四、工作经验

1、学院党政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与时俱进,使得此项计划得以贴近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贴近学院实际情况,贴近学生。

2、学院党政领导对此项工作得高度重视,确保了在构建实践创新平台过程中政策及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3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a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

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

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三、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积极因素的实践中勇于创新,逐步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并且爱创新,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彰显。

创新是与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如果由教师主宰一切,没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等,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自己提出假设或小组合作解决。如用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此题,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出多种拼、解法,通过分组讨论后,学生想出:(1)长20厘米,宽1厘米。(2)长10厘米,宽2厘米。(3)长5厘米。宽4厘米。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得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且懂得三种不同拼法所计算出来的周长也各不一样。这样,教师扶的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三种拼法,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大有裨益。

四、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意识

孔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自古就得到教育家的充分重视。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如可让学生讲故事,当小老师等,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张扬学生良好

个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自由地去探索,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五、让学生主动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沿底边上的高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能否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呢?我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学生到讲台前说出道理,并让他带领同学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侧边作为底,沿这条底边上的高分割拼凑后,得到的结论与这位同学所想的是一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激励了创新意识。近言之,一题多思,精益求精;远言之,培养了学生敢于越出常规,探索新的方法,善于创

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继承,必须勇于创新与突破。

六、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型学生 篇4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 其主要是以项目为载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需要经历项目选题、查阅文献、项目分工及实验测试、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申请软件著作权或专利、结题验收等诸多环节。整个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掌握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项目案例

以我校2013级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专业3位学生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P2P技术的内联网安全通信系统》为例, 探讨实验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结合理论课程、个人学习兴趣进行前期调研, 发现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企业员工的个人隐私、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信息必然涉及到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 因而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安全, 防止内部数据流入公网。基于此目标, 确定项目选题, 通过对P2P网络中节点认证、安全隧道建立、数据安全传输等方面的研究, 实现基于P2P的安全、便捷的内网数据通信系统, 具有安全登录验证、分布式加密、信息与文件安全传输、加密视频聊天及加密语音通话等功能。内部用户通过该私有即时通工具 (而不是QQ等) 交互的数据无需通过外部服务器, 最大限度保护内部数据安全, 同时用户间点对点的加密数据发送, 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健壮性, 满足企业内部安全、便捷通信的需求。

2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重在参与, 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创新的理解不是提出全新的技术和理论, 也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 考验学生将理论学习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的实施强调兴趣驱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

项目由客户端、服务器端组成, 客户端完成登录、聊天、文件 (在线、离线) 传输、视频语音聊天等模块, 服务器端完成用户管理、NAT穿越等功能模块。模块实现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有些是学生课堂中学习过的, 而有些是全新的概念, 从未接触过的,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必须自学, 延伸教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同时, 不难发现理论知识对项目的引导, 项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网络通信、身份认证、密码学、Windows编程等技术, 并逐步建立起软件工程思维方法。

为了实现便利性和高效性, 项目采用P2P与C/S架构相结合的模式,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上, 完成了项目测试网络的搭建, 更一步需要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P2P实现、NAT穿越技术, 结合两种模式的优点, 定义不同功能需求采用的网络模式。

用户登录模块的设计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实现知识积累的过程。初始设计时候, 学生根据数据库所学知识, 以通用的用户名、口令结合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 通过网络抓包发现, 登录过程传输的用户名和口令是明文形式, 暴露了安全问题, 那么加密口令是否能保证安全, 但又可发现存在重放问题, 通过对银行U盾分析, 最终决定采用挑战响应的认证模式, 解决了登录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此外, 学生还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产生兴趣, 又查阅人脸识别、键鼠行为识别等资料, 分析相关的实现算法和技术, 拓展视野。

创新并不一定要提出很前沿很高深的理论和技术, 只要能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自己合理的方案就是创新。项目中用户的交互数据进行了加密和认证, 必须用到加密算法, 那么设计握手协议解决密钥协商问题、设计数据报文格式解决数据传输 (包含在线、离线数据) 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项目组学生给出自有的数据包格式, 并对字段进行详细设计, 以达到握手、注册、登录、文字信息、心跳等多种信息传输。

创新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探索,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怕失败。对于离线数据的传输问题, 学生提出发挥P2P技术的精髓, 离线数据不发给中心服务器, 而是交由在线客户端代理处理, 那么在线客户端如何选取, 并且方案的优劣性还有待进行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衍生新问题, 不断验证、总结以修正方案。

创新项目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过程, 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协作。团队必须明确一致的团队使命和目标, 共享学习成果, 恰到好处的交流, 正视冲突, 求同存异, 强调成员的责任意识。

3 反哺课堂教学

指导老师是项目的引导者, 在选题、功能模块定义、实现技术和方案中参与讨论, 提出建议, 拓展学生思路。教学相长, 在沟通过程中, 指导教师学习如何了解学生心理, 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 如何给予合理的引导,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指导项目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指导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把这些经验带入课堂, 反哺课堂教学。同时参与项目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能以点带面, 影响周围同学, 使得更多学生受益。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完成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关, 指导教师可以将项目分解, 设计成多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将多个知识点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必须参与到实验中, 复制指导项目的模式, 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采用提示和设疑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查阅资料,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团队协作的工作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坚定迎难而上的务实态度。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 也是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教学模式和内容必定会有一定的优化, 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摘要:学生主导创新训练项目立项、申报、实施等整个过程,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从中汲取经验, 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本文以具体的项目实施为例, 讨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本科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丽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3) .

创新型学生 篇5

(FanSo.com)是由清华大学学生于月日创建的,它是国内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创业、吸引风险投资创办的互联网公司。FanSo作为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公司开辟了“新闻在线”、“环球影视”、“啸林书院”、“打开音乐”、“游戏辞海”和“我的家”等频道,FanSo还提出了一套全新的“CampusAge中国高校电子校园解决方案”,为加速中国高校校园电子化建设进程服务。FanSo已经从一个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为拥有60余名员工的初具规模的商业公司,月再次成功融资660万,其页面流览量已经突破250万,在四个月内就成长为教育网内最大的站点。

FanSo的创业理念就是源于校园、服务学生,其业务内容跟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FanSo的创业模式和创业的切入点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一是它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契机,互联网是个新生事物,它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工具,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ICP是一种重要的基于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创业者作为在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灵敏的感悟,他们既能认识到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是利用新经济机遇的一种典型;二是它以学生和校园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大学为业务背景,这是创业者更主要的长项,他们本身作为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又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灵敏果敢和想象力,同时他们利用丰富的学校资源,FanSo已经与多家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三是FanSo引进了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但对于创业初期的公司尤其是ICP公司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马克.安得森和美国网景公司

美国网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安得森,一位改变Internet历史的青年,刚大学毕业时还没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编写互联网浏览软件,开发出了Mosaic浏览器。1994年月与硅谷风险投资家吉姆.克拉克联手创立Mosaic通讯公司(网景公司的前身),克拉克投资400万美元,把安得森和他的伙伴们都拉到了硅谷,集中全力开发网络浏览器。不到两个月,安得森和他的伙伴们就成功地开发了Mosaic的新版本,并把它命名“Navigator”(领航员),随后新浏览器的销售在互联网上突飞猛进,一下就占据了80%的份额。

1995年月日,成立还不到16个月、从未赢利过的网景公司在纽约上市,这家创始资金只有400万美元的小公司一夜之间成为20亿美元的巨人。年仅25岁的安得森也仿佛神话般地从一文不名到拥有5800万美元的“互联网富翁”。月,美国《旗帜》周刊把安得森称为“无限制资本家”,预言“技术马克思主义”已经到来。而身为网景公司董事长的克拉克在公司上市的第二天身价就达5.65亿美元,这位出身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教授,正是敏锐地感觉到Internet的强大潜力和发现了安得森这样的一位优秀年轻人的价值,才会有这样的成就。

3杨致远和雅虎

提到雅虎,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杨致远。1993年底,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在上网浏览器问世的时候,他整天都泡在网上,博士论文也不做了。他和学友戴维.菲洛决定创办一家网络公司,但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能从父母或朋友那里找钱,所以想到得找有眼光的风险投资家。他们很顺利,第一个就找到了硅谷成功的企业家、国际购物网络的创始人亚当斯,一拍即合,成立了Yahoo!

4月12日,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天之内雅虎的市值达到8.5亿美元,是一年前准备收购者估计的200倍。上市为雅虎筹集了20亿美元的资金,年仅28岁的杨致远也因此成了亿万富翁。今天雅虎的市价已接近75亿美元,用美国《商业周刊》的话说:“Yahoo!就像在沙滩上搭起的楼阁,然而一夜之间四周就建立起了摩天大厦。”

4视美乐——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

“视美乐”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核心技术产品叫做“多媒体投影机”,是由清华大学材料系学生邱虹云发明的。19月,邱虹云、王科和徐中三位清华学生靠打工挣的钱和朋友、家人的资助,筹集50万元注册了公司。两个月后,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与“视美乐”签定分两期注入5250万元风险投资的协议,这是中国第一例本土化的风险投资。年12月,“视美乐”的专利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中试成功。20月,澳柯玛集团投资3000万元与“视美乐”合资注册成立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澳视),开发、生产、销售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及相关视听产品。年月,年产10万台多媒体投影机生产基地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该投影机涉及光学、电子、机械等多方面的尖端专业技术,可播放计算机、电视等多种数字及模拟信号,是与Internet相连的领导世界新潮的产品,目前产品已顺利投放市场。

5互联网实验室

“互联网实验室”的创始人方兴东过足诗人瘾又做IT界主治大夫,如今成了当代创富神话的一个主角。2000年月,方兴东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中国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家”,业内人士甚至给他打个价,说方兴东的名字至少值486万元。互联网实验室的首席理论家姜奇平这样评价方兴东:“盖茨、杨致远和安德森,至少要等到离开学校才获得他们的第一个100万。这一点上,方兴东(清华在读博士)显得更成功”。国内另一位运用“注意力经济”的高手张朝阳说过:能否得到社会的注意,关键看其手头有多少吸引人的话题。

创新型学生 篇6

一、有胆识

有胆识,这是富于创新的人最起码应有的品格。要创新,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见识,这浅而易见无须赘述。至于胆量,就有必要多说几句。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改革家都是胆量过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是举世公认的具有非凡胆识的人,谭嗣同为了维新运动而冒死抗争……这些人都是有力的例证。试想,一个人如果前怕狼后怕虎,胆小如鼠,还能打破旧框框吗?也许连按常规去做还不敢。所以说,胆识是创新的前提。由此可知,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胆识,特别是胆量。学生的胆量,除了与生性有点关系外,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培养主要靠锻炼。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多提供学生锻炼胆量的机会。在让学生锻炼胆量的过程中,有关方面要尽力创造以下氛围:一是民主氛围。对学生要平等相处,容许学生各抒己见,自行探索,不要以权威方式管理压制。二是鼓励氛围。即使是学生出现好事办砸、理解偏差、回答不当等事与愿违的情况,也不能训斥、讽刺、挖苦,而应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大胆敢为的精神方面去安慰、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一次比一次大胆地参与学习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才智。

二、会洞察

所谓会洞察,就是能够细致入微地发现事物的错误、局限性,或者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或者能正确预测事物变化的规律等。洞察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新灵性和创新意识的强调、创新意义的大小。历史上政治、经济、技术的改革,多数是改革者清楚地看到了旧制度、旧技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从事革新。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启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洞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洞察事物的能力的形式,灵活多样。如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复杂图形观察,对比阅读、写观察日记、文章评析、时事评论,或者从指错纠正、标准化选择、调查研究等途径培养学生学会洞察事物。

三、善思维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品格,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开端。培养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的方式很多,譬如运用遐想(或设想)进行读写、扩写、补写、看图作文、运用博喻或拟人等描绘某一事物,进行艺术(含文学)创作,解(证)题训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未知领域或发展变化规律的推断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

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品格,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两种专向思维能力:其一为聚敛思维,指遵循求知法则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答案的思维方式;其二为扩散思维,指不局限于唯一求知法则解决问题,而随机应变,从不同角度考虑的思维方式。

四、较好奇

较好奇,即有明显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导火线,创新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好奇心。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学生在求知方面的好奇心理,不能压制,而应该加以鼓励培植。但在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提出了与学习有关的奇怪问题,而教师一时解答不出来,为了不失面子,对此横加指责的现象,教师的这种错误行为,应该杜绝。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告诫我们:学生提出奇特问题时,要赞许其好奇求知;即使教师不能回答,也要欣赏其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知识。因为生活、社会、自然和知识的海洋中,无奇不有。事实上,也只有熱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知识的人,才有志趣、有信心去搞创新,真正为人类造福。另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指出一些有趣的现象,让学生探求。

五、勤实践

勤实践,即勤于动脑和动手进行创造性活动。实践出真知。不动脑子,哪有创见?有了创见而不想发表或不着手研究、试验,哪有创新成果?由此可知,勤实践是创新型学生必不可少的品格。我认为,不要把创新看得那么神秘莫测,那么高不可攀,也不要要求学生的创新活动一步登天,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做起,关键是要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

六、有恒心

探索创新型大学生培养路径 篇7

创新型大学生将成为实现我国未来十五年规划和部署的主力军,他们是大学生中的优异群体,对这一群体应该采取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塑造,是当前高校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塑造创新型大学生首先应该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基于这些科学规律,本研究就其培养路径提出如下探索。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理念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以教育质量为中心,更新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培养过程中明确创新性的要求:培养的大学生必须更具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不只是专业大学生,它的办学宗旨是“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北京大学为了实现把本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确立的本科教育宗旨是: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大学生;培养出有独特眼光和气质的能在各自岗位独当一面的出色人物。正是这样的宗旨和理念,促进了高素质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办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

(二)树立民主化、开放化的理念

在大学生培养的理念上,民主指的是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开放的密切关系与和谐、共融的精神氛围。民主化理念提倡充分发展学生能力与个性,追求师生人格的自由。因此,民主是高校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土壤。而开放化理念是指高校的大学生培养要打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课堂与实践的传统关系,在民主教学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开放性思维和精神。所以,在当代大学生培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民主化、开放化的理念,实行民主、开放式的办学。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科学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思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旨在强调给学生以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知识容器”变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动主体,使学生具有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学校教育应该给他们提供发挥积极主动性的条件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地求知和发展。

二、制定适合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教育制度

学校创新培育制度的运作,应着重日常教学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学生考试制度等的改革。

(一)对高校日常教学制度的改进

教学制度设计关系到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两个方面,它体现了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日常教学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暑期学制。在节假日期间,为一些学习能力强、有特殊发展要求的学生提供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第二,设立“本科生研究计划”。美国的各类研究型大学均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专门设立表彰本科毕业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在影响力极大的毕业典礼上颁发。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

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向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倾斜,而不是只注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成效。

(三)对大学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而不仅仅只是逼迫大学生每次为了应付考试而通宵达旦地死记硬背。考试重点以考查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促使大学生提高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比如,可以试行诸如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页开卷”考试、“二次考试制度”、艺术与人文学科做论文制度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以此来改善现有的大学生考试被动局面。

三、构建合理的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

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创新实践等环节上进行构建,以便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改进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可采用以启发式、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为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师的讲授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和方法,同时设置疑点,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其次,教材的编写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要“留有余地”,给学生思维留下空间;再次,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思维批判性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二)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适应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教学的目的不是给予学生特定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是目前有利于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是各类高校、各门课程普遍适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校外人才实践基地,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还要依靠课外和社会的力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应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企业为培养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学校聘请企业高水平研发人员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的建议,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四、落实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能否培养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深入落实创新教育,就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集中优势资源,创造各种条件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应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励广大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育创新。

五、营造适合创新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由人们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多种元素组成,取决于人们的良好教育和综合素质。拥有了优良的人文环境,就意味着拥有了发展和未来。因此,要培育现代创新型大学生,切实优化社会环境,构建文明先进的人文环境以培育自主创新型大学生显得非常重要。

(一)营造认同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

对创新的重要性要给予高度肯定,要真正从思想深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树立新的科学人才观,把人才当成国家的重要资源,形成尊重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共识。同时,对自觉进行创新的优秀大学生,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给予大力扶持。

(二)营造包容创新的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枢教授曾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培育一种包容天真的成年人、充满稚气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文化”。我们大学缺乏学术组织特有的而且是必须具有的包容性,那种窒息学术自由空气、压抑学生创造欲望的学术官僚甚至学霸作风严重存在。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前期积累、长期探索和试验失败,因此,对待创新过程中的失误,我们应持包容的态度,给予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良好支持。

(三)营造大学生竞争意识的环境

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在美国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竞争的目标,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都是彼此竞争的劲敌。我们应树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意识,与之形成一种竞争局面,这样,对于大学生的创新也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吹响了号角.合格的创新型大学生,必须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不可偏废.本文基于这些要求对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首先,要树立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制定适合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教育制度;再次,要构建合理的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最后,要落实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大学生,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1-9.

[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创新型学生 篇8

一、开发创新型校本课程的构思

1.校本课程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单纯依靠国家统一标准的必修课程, 是不能培养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的。在学生发展过程中, 学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开发满足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培养出未来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选修课的开发, 对于学生来说满足了旺盛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习兴趣, 拓宽了视野。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也应该有一定选择课程的权利。选修课的特点在于“选”字。我校选修课的开发, 要求能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要求,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满足个性要求, 加速个性的良好发展。

2.校本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 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眼界。我校把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创新型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评价, 为学生创新和探索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因此, 校本课程的内容上要增强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发展的前沿性、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教学方式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密切教学中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强调学用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实践体验;正确地处理知识的传统性和前沿性、学科的单一性和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3.校本课程要成为学校强化办学特色的举措。校本课程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要能够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当今时代的发展, 要求每所学校既要有统一的标准, 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众多学校中, 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独到之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学生的需要, 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二、开发创新型校本课程的实践

1.建设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能开发好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因为这支队伍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我校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开发小组,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领导多次组织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进行学习, 端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 提高重视程度。我们在教师队伍中选择了一部分年富力强、兴趣广泛、创新意识强、知识基础扎实、有学科专长的教师作为校本课程教师。他们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积极编制教材, 认真备课, 反复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 体现了学科特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2.编写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我校的选修课内容涉及学科拓展类、学科竞赛类、欣赏类、应用类等一百多个科目,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汲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 要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必须要有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过去, 在校本课程上, 教师只写一个简单教案, 没有讲义, 学生上课之前根本不知道此课学习什么内容, 怎样学习, 从而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编写校本教材, 能够使教学规范化, 学生学习有本可依, 也使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了总结和体现。经过多年的开发实践, 我校编写了自己的选修课教材———高中选修课读本, 教材强调时代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 分为《科学与生活》 (理科) 和《社会与生活》 (文科) 两册, 2009年又编辑出版了十四个分册。教材编写考虑到学生阅读的需要, 紧紧扣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力求文字通俗生动, 图文并茂, 使学生能够自学, 满足学生除了所选课程以外的学习需要。

3.实行网上自主选课的管理方式。我校编制了《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对近几年开设的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进行了介绍, 包括课程内容简介、任课教师简介、选课建议等。我们在校园网上对所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介绍, 学生可以浏览了解, 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是学生选课的指导教师, 针对学生的特点给予建议和指导。选修课是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但要实现学生自由选择, 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班级编制, 按学生报名情况重新组班。我们采用网上选课, 自动生成教学班, 按教学班管理的做法。具体做法是:把开发的校本课程在网上进行介绍, 包括课程授课内容和任课教师简介, 学生可以上网阅览,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 这样既避免了盲目选择, 又可以即时地统计报名人数, 自动地控制调整。这样减少了工作环节, 使管理更加方便高效。

4.变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 这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变革。因此, 我校校本课程在教学上扬弃“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增加师生的互动, 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提倡学生在做中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校本课程的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变为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 校本课程不安排传统意义的考试, 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课堂学习表现来打分, 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调动了学生学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5.根据学生评价完善课程内容。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校本课程不仅要接受学校和教师的评价, 而且要倾听来自学生的评价。近几年来,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对开发校本课程情况的反馈, 学校多次组织学生搞反馈调查, 就教师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凡学生欢迎的, 我们都要保留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凡学生不认可的, 我们要求取消该校本课程或限期整改, 把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成果

1.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校开发选修课, 坚持兴趣性、实践性、主体性、发展性的原则, 每个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选修课的门类上做到丰富多彩,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在选修课的内容上注重增强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发展的前沿性、知识的应用性。在已开发选修课中, 有课本知识的延拓和深化的讲座, 鼓励学生不满足课本知识的学习, 向更深层次知识探究;有学科前沿知识发展的介绍, 让学生开阔视野;有妙趣横生的实验和制作,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跨学科知识运用的专题探究,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指导, 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文化类选修课如阅读、生物、化学、红楼梦讲座、成才之路讲座、时代与人才讲座等;科技类选修课如计算机、天文、航模、电脑机器人、计算机制图、摄影等;艺术类选修课如合唱、舞蹈、管乐队、书法、美术、美术欣赏、工艺美术等。实践证明, 校本课程是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2.校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 作为主体参加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 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 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评价,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教学环境。很多中青年教师还把他们读研、进修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本人的兴趣专长结合起来, 应用到选修课教学中, 使自己的专长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3.校本课程的科学管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实施校本课程, 要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出发, 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契机。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校本课程建设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最佳契机。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

1.开发校本课程,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是学生的全面、主动的发展, 离开了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实施校本课程为学生构建广阔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发校本课程, 必须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出发, 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契机。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边实践, 边思考, 边总结, 不断摸索开发校本课程的规律, 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使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系,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探索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的关系, 实现教学管理规范、高效。

3.开发校本课程, 必须加强领导,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规范化。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 如校本课程师资培训、课时安排、课时比例、校内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等问题, 都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我们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 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开展。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篇9

一、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1. 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是高校创新力提升的根本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于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期, 知识经济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驱力, 知识创新成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为在国际竞争中占优, 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实施知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由于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各国人才竞争, 因此, 培养创新人才, 提升创新能力就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国目前在知识创新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存在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等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协同各种创新力量, 突破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助推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散地, 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必须肩负起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为此,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理念, 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 并联合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见》, 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由于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因此, 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 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成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任务。

2. 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是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

西方高校普遍重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日本高校在此方面尤为突出。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源自美国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像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高新技术园区的成功得益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高素质毕业生;加州硅谷的成功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人才精英[1]。美国目前最为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下的“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I/UCRC) 模式。目前, I/UCRC系统创新联盟在美国共有110多个, 涵盖700多家公司, 100多所研究型大学, 800多名教授, 1000多名研究生和250多名本科生[2]。许多I/UCRC联盟以卓越工程项目为载体,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创新活动中与一线的科学家、工程师密切交流合作, 获得与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 提高适应产业部门的工作能力 (武学超, 2012) 。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还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 强调教学不仅要适应教师的研究, 还应适应学生研究活动的开展。像麻省理工大学1969年设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UROP) , 实现本科生研究工作的制度化, 使每位本科生四年求学期间都有一次以上机会, 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 参与创新性研究计划。麻省理工大学还通过独立活动计划 (IAP) , 给学生提供四个星期的独立活动时间, 每年学校提供600多个范围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型课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题研究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3]。斯坦福大学也于1994年建立了本科生研究项目办公室, 专门从事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管理工作, 鼓励院系教授设计适应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 直接向愿意参加教师指导的研究项目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 (张晓鹏, 2006) 。

二、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符合教育规律和科技企业发展规律

1. 学生能力培养需要强调实践训练和个性发展, 高校与社会创新部门的有效合作, 将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最好的机遇与环境

创新是一种不墨守成规的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则是由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共同构成的一种复合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规律。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就是要实现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协同学习。由于“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某些科学的直觉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 很难通过正规系统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 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掌握”[4], 因此,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仅仅通过理论课程传授显性知识显然不够, 还必须通过创造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通过内隐学习获得默会知识和创新技能。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课程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学习时间长, 从事实践活动力不从心;教师也因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与科研压力, 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动力;学校则因实训基地有限、实践教学成本偏高、实践教学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 没有在实践教学方面下足工夫, 导致许多实践教学环节走马观花, 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有学者认为, “个性以及见之于行为的独立性, 有利于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是人的创造性的基础”[5]。还有论者指出, “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 有4/5发生在课堂外”[6]。由此可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应注重学生实践的训练和个性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能有效促进学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协同学习, 有利于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攻关与技术革新活动, 得到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训练, 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集成。由于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科研阅历和实践经验, 他们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将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与实践成分, 为大学生, 尤其是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最好的机遇和环境。

2. 科技型企业发展需要依赖人才创新力的提升

知识经济背景下, 科技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需要有大量高、精、尖的人才将图纸变为实践, 科技人才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论者指出, “在强调拥有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今天, 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关键已经由企业内部的功能部门的交流转变为企业外部创新合作, 协同知识创新已经是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7]。这就表明, 对科技型企业而言, 借助高校人才优势与多学科的优势, 开展知识协同创新, 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使自身的研发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应成为科技型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思路。

目前科技型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经营理念、功能定位和科技成果创新等诸多问题, 需要通过与高校的协同合作, 充实高科技人才, 通过人才创新力的提升推动技术更新与产品升级, 进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 国内外名校的实践进一步提供了例证。譬如国内无锡高新区非常重视通过人才创新力的提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设立了2000万元的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及“南京大学软件人才奖学基金”, 以培养和发展软件产业急需人才。美国斯坦福大学以高新企业人才创新力的孵育为切入点,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建设, 在加快一流研究成果转化的同时, 还持续不断地向硅谷提供大量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 成为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很注重对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新技术开发人才的培育, 因在企业人才创新力提升方面杰出的孵化功能, 而获得了“高科技企业家的摇篮”与“科学家的工厂”等美誉。

三、在协同创新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 观念协同:达成联合培养学生的共识

当前大学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型观念文化与企业以利润为导向的应用型观念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认同与包容。这种价值观的分歧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与程度, 为人才联合培养制造了观念障碍。国外学者Geisler认为, “产学研合作方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认同感越强, 就更容易形成共赢的心理预期, 合作关系也更持久”[8]。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1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联合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和现有体制框架的规定, 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改革;要深刻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奋力攻关;要站在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看待这项工作, 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抓”[9]。可见, 要想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创新各方主体首先应实现观念协同, 认识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性, 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 为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体而言, 目前高校协同创新文化观还不够浓厚, 教师局限于封闭式、书斋式、独立式的思维惯习, 习惯于按照本学科的理论逻辑和思维定势去研究, 习惯于从教育系统内部去寻找科研资源, 习惯于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习惯于封闭式培养人才, 重科研轻人才培养, 缺乏通过科研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因此高校要深刻理解“2011计划”的内涵, 围绕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这一重要目标, 以原始创新质量、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贡献度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考评导向, 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培养企业所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还要转变学生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由“文凭社会”逐渐向“能力社会”的变迁, 认识到科研创新活动对自身能力增进的意义, 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自觉培育自主创新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课题或工程设计, 在科研攻关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许多企业基于安全责任、管理难度等问题的考虑, 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 缺乏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外学者Chesbrough曾在《实现开放式创新的新范式》中提到, “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10]。因此, 科研企业应转变观念, 肩负责任, 积极参与人才协同培养工作, 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持与财力支持, 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资源与发挥人才培养的集成效应,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企业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

2. 知识协同:通过攻关项目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产学研协同实质是建立知识联盟, 通过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共享、集成, 实现知识的增值。通过知识增值凝聚产学研合作的各个主体, 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提高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积极性[11]。国外学者Schartinger曾根据知识互动的正式化程度、隐性知识的转移、人员接触方式等, 区分了专利许可、联合开发、共同参与会议、学术创业、非正式研讨、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人员互流等16种知识协同形式[12]。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 以攻关项目培养学生是知识协同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有利于实现知识增值与协同创新主体的共赢。

有论者指出, “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一定要承担一流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得到高水平的创新活动的实际训练, 能经常地、及时地接触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13]。目前国内一流大学已经开始重视通过产学研协同科研攻关,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广东省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了“基因组科学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使本科生能够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课题研究, 多名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科学》与《自然》上, 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2011年12月16日, “百度—清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布会”在百度大厦隆重召开, 发布会主题为“让最聪明的头脑挑战互联网最有价值问题”。

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普遍缺少承担高精尖项目的机会, 由于导师缺乏高水平的课题, 加之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使得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含量不足, 质量不高, 因而难以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要想走出困境, 就应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抓住行业前沿性、基础性、公益性问题进行科技创新, 以攻关项目为载体, 使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研究课题, 获得向科技高峰冲击的机会, 从而实现科技攻关与教育创新的协同, 让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经常和及时地得到科技大师的指导, 得到创新活动的训练, 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3. 组织协同:打造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

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教师以传递知识为目的,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学生则将知识视为实现目的之手段, 渴望获得具有应用性、社会适应性的知识。师生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教师教学目标忽视学生需求与特点, 以知识掌握代替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由于无法实现由表层记忆学习向深层理解应用学习的转变, 也在逐渐销蚀内在本真的学习动力。要想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迎合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诉求, 需要实现教学载体上的突破。其中, 通过产学研组织协同创新, 以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 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平台, 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

实训基地可以是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创业基地等实体形式, 也可以是网络组织、矩阵科研团队等虚体形式, 用以促成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高水平联合攻关的有效协同。如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在衡阳探矿机械厂建立了“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验基地”, 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 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喻芒清, 2006) 。由于信息社会背景下, 网络虚拟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正在成为发展的趋势, 以高校为中心的产学研创新主体也要尽可能嵌入到多元协同创新组织网络中,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的知识协同创新,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便捷地在由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多家企业形成的网络虚拟组织中参与学习与研究, 提高信息收集、分析与加工的能力,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 “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在创新的实践中培养成长。从机制上看, 就是要努力将学校具有的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 服务于对学生的创新型实践教育, 把学校所有能够利用的优势资源都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资源, 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14]。这就表明, 要想取得人才联合培养的有效突破, 需要以高校为主体, 政府部门、产业部门、科研部门等社会创新部门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充分利用各方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的协同组织生态。具体来讲, 利用创新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可采纳如下方案:第一, 高校利用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与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教学, 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真实情境性的教材;学生利用合作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设计;对参与协同创新的师生制定评价指标, 如创新人才培养指标与创新训练学分指标, 明文规定学生完成相应创新训练学分方可毕业。第二, 企业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提供课程开发基金、创新奖励基金, 并积极参与高校课程建设, 提供本行业中真实的案例情境与问题情境, 并把本行业所需能力及如何获取这种能力吸纳到教材建设当中, 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导向与动力机制。第三, 政府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提供财政支持及人才政策的扶持, 建立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 协调各方矛盾, 促进联合培养机制的形成。

摘要: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符合教育规律与科技企业成长规律。在协同创新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观念协同、知识协同与组织协同问题, 其中观念协同是基础, 知识协同是关键, 组织协同是保障。惟有构建三维协同创新机制, 方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0

创新教育进展缓慢的原因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近几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讨论的不断深入, 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已是人心所向。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真正实施了创新教育, 并且成效显著的典型并不多, 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仍停在浅层次、平庸化、形式化的层面上。创新教育为何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呢?它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应当引起关注。

原因之一:缺乏教育民主

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和教育观念的落后, 使得教育民主在教育领域中还处于劣势。沿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师道尊严”思想等还不时弥漫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虽然这些传统对于规范的落实和制度的运行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它们对创新的压抑和摧残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生活中, 表现为只信强制而不信自觉, 只讲约束而不讲自由, 只讲严格而不讲宽容。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 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态, 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性, 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思考、游戏的余地, 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激情也被窒息, 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隶性和愈来愈笨拙、迟顿。

原因之二:过度追求教育自身的功利性

中国教育至今仍延续着古老的“苦读加考试”的传统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与训练都失去了原本的性质而成了升学和获取文凭的工具, 教师完全按照学校编排好的教育指令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没有灵魂的教学机器。考试成了指挥棒, 凡是考的, 教师就教, 学生就学;凡是不考的, 教师不教, 学生就不学。这样做的结果, 造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的现象, 造成了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功利性的教学, 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 影响创新人格形成;同时, 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不但没有被开发反倒有所萎缩;标准化的考试只要求背框框条条, 恪守固定格式, 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样便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

原因之三:创新教育目标的缺失

然而, 审视我们以往的教育目标, 不难发现, 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几乎没有规定, 创新所必需的素质很少涉及, 在课程体系中创新目标也不见踪影, 在评价考试体系中创新的教育也不多见。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 我们向来要求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顺序, 也造成了过分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创新的状况。我们认为, 应该“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 不要担心矫枉过正, 宁可“牺牲”一点知识也要把激发创新目标张扬起来。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素质

众所周知, 即使在传统教育盛行的今天, 也仍然潜藏着许多创新教育的契机, 绝大多数学校也仍有进行创新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但为何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我们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具备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素质。“没有教师的质量, 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将“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才能陶冶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针对上述原因, 我认为要在我国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的观念。

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仍然是移植50年代苏联的凯洛夫模式, 陈旧的教育观念、呆板的教学模式由于是单向传授, 压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与21世纪的学生对话, 并要求他们去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显然不行。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等, 教师要转变角色, 变管理者为引导者, 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批判者, 变机械重复的劳动者为智慧的创造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和生命价值, 让新的理念去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感悟, 获取创新的思维, 培养出创造的能力,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其次是实现民主教育。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课堂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应该尊重学生, 而且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 纪律松懈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把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中获得自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淡泊教育的功利性

学校教育不是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 而是想当然的, 把学生的脑袋当着了一个个容器, 想往里面装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 刻意地灌输。可是他们忘记了, 欲速则不达, 或者说过犹不及。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及知识的过手应该歌颂, 应该传承。但是, 通过弄虚作假来教育孩子, 这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虽然有可能会达到一时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 当他们有一天明白后, 或许他们就会对你说, 什么老师上课好, 都是些骗人的东西。这时候, 你就会深刻体会这样教育的悲哀和失败。

确定创新教育的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 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该阶段, 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所谓的“创新素质”是指日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但现目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再现性的考试方式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这些“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就造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更广泛人群缺乏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等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在创新教育目标上应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大量的事实证明, 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 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有了创新素质、创新方法并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 更不一定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分不开的, 是与对该问题形成的历史和以往的解决策略的系统把握分不开的。因此, 真正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养成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才是可能的, 在中小学就提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恰当的, 至于创新精神的陶冶则更是这样。在上述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连接的创新教育目标体系中,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严格意义上, 学校创新教育的任务不能说是“培养创新人才”, 而只能说是“培育具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 因为, 真正的创新人才一定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作出了创造性质献的人, 而这就不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别不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所能办到的了。

培养有创新教育素质的教师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教师只有了解当今世界的最新成果, 才能鼓励学生努力钻研、勇于探索;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知识更新和继续学习, 不断地转变思想, 持续地给自己“充电”, 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求学生学会创造, 自己首先要练好新本领;要求学生献身科学, 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 实现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明确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1) 重视科学启蒙、保护好奇意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之后, 学生自然理解勾股定理的条件与结论, 以及怎样应用, 某些学生还会提出:an+bn=cn (n>2) 吗?此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介绍费马大定理, 以及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为了证明费马大定理所运用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敢于幻想, 大胆实践, 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

(2) 激发创造动机。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近乎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讲, 学生听。即教师总是被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学生总是被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 仿佛是装知识的容器。事实上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发展潜力的人。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 势必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永远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来。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课堂决不能一味遵循“我讲, 你听”的模式, 而要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更新学生观念。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 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 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 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 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教育危机。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任务的眼光”, 即把教育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上传下达教育内容, 教育被当作任务一样执行。它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度, 是对已知有知识的记忆。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 学生只是满足于考卷和标准答案, 没有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日积月累, 学生会逐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教育被彻底工具化以后, 便埋没了人的创新潜能, 扼杀了人的创造个性, 丧失了教育中的生活意义。

(2)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 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 是潜在能力的迸发, 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 并以此为教育基础, 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 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 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结语:“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主席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江泽民同志还强调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 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恒德.要确立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J].教育科学, 2001 (4) .

[2]作者:赵静《谈活动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创新型小学生 篇11

根据多年开展科技活动和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比赛的经验,笔者发现科技活动与科技比赛相结合,是培养创新型小学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科技活动能普及科学知识

科技是一个丰富多彩、奥妙无穷、令人神往的世界,科技活动能把学生带入这个激动人心的前沿领域。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南昌市朝阳小学开展了“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雅培科学助力梦想家”“巧手妙想变废为宝”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科学常识,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如2016年,南昌市朝阳小学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是“变废为宝,从我做起”,学生在参与科学调查体验的活动中懂得了垃圾分类的原因,了解了垃圾的种类,知道了垃圾的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科普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之后,学生的创新发明作品中就有很多与变废为宝有关的发明。如二(4)班的杨可馨同学发明了环保蟑螂捕捉器,她就是利用废旧的塑料瓶和纸盒制作的,荣获了第30届南昌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六(1)班的万振宇同学发明的神奇转盘,也是利用废旧光盘制成的,荣获了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科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开展科技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学生只有对科技感兴趣了,才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南昌市朝阳小学每次开展的科技活动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科技活动,主动动手动脑,围着教师不断提问,在日记和周记中大篇幅描写科技活动等。

另外,参加科技活动,还能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科技DV兴趣小组的成员在描写类作文方面的水平就比其他学生高很多,这主要得益于拍摄科学DV的活动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

三、科技比赛能搭建科技擂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南昌市朝阳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为学生搭建科技擂台,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青少年创意大赛”等。通过科技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科技知识,对科技产生了兴趣,还产生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并通过科技比赛这个舞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就感。

此外,科技比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南昌市朝阳小学刚开始举行科技比赛时,作品数量少、参与学生人数少,起初只有一两个作品获奖,后来作品数和参与学生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获奖的作品数也在逐年增加。现在,南昌市朝阳小学参加科技比赛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四、科技比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科技比赛不但为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提供了平台,还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一些热爱创新发明的学生可以通过科技比赛相遇相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他们插上科技的翅膀,尽情地在科技创新的天空中翱翔。如全国各地的很多科技爱好者都加入了南昌市朝阳小学科技兴趣小组的QQ群,出去参加比赛的学生也结识了很多爱好科技的朋友,不仅扩大了学生的交友范畴,还开阔了学生的科技视野。

科技活动推动科技比赛,科技比赛带动科技活动,只有把科技活动和科技比赛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们的“科学梦”,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传锋,陆晶晶.小学生课外科技学习活动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5,(11).

[2]王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辅导的策略[J].黑河学刊,2013,(2).

还学生一片蓝天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12

但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现如今中学生学习兴趣并不浓,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学校布置的大量作业,孩子很难再主动进行学习,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件痛苦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部分学生不仅在心理上厌恶学生,更有甚者在行动上通过不完成作业或顶撞老师来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怎样才能还学生一片蓝天,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任教5年的教师,通过与周边学生的亲密接触与交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一部分是由家庭和学校两大环境决定的,环境因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庭这两大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如果学校和家庭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果教师只关注成绩单上学生的分数,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单纯地以赫尔巴特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上课只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当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后, 上课的效率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即使有少数学生认真学习,他们也是枯燥地在接受新的知识,根本没有快乐可言。新课程改革结合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双重理念, 既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能真正地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师生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倘若家长只看中孩子的成绩,忽视的恰恰就是孩子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等。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家庭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每天与父母倾谈不足10分钟,即使是在很有限的时间里父母也大多是和孩子交谈与学业有关的事情,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家长买很多的复习资料给孩子做,把孩子送到老师家补课,把孩子的空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使孩子的节假日甚至比平时还要忙,这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通过分数来进行,应全方面评价孩子,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培养孩子的兴趣,需要教师作出努力,同时,家长应多与学校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以及生活、心理情况,并做双方面的沟通,及时找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通过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来减负增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记得那时我还是一个正在上初二的学生,在某天快放学的时候班主任问我们的书包是否有30斤重,那时的我对30斤还没有什么概念,现如今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已多年没有背过书包,但却知道30斤对于我这个大人来说也是很难承受的重量,何况是中小学生。

减负是必须的,但是学习上的压力又是何其的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帮助他们。

现在教师身边有很多练习资料,特别是初三的教师有较多的试卷,他们生怕学生少做了某条题目,少学了某个知识点,布置的作业量已经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大部分的初三学生作业要在晚上11点才能完成,殊不知这样造成了恶性循环,学生隔天到学校的听课效率大大降低,有少数学生在上课时甚至打起了瞌睡。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量一定要适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讲求质量,精心选题,要有针对性。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每次布置的作业完成时间在20分钟内,我认为这样的作业量比较合适,有自主学习的发挥空间。

(2)作业的内容按照班级学生学习的情况分层次,注重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水平来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内容的设计的难易程度要适合不同的学生,体现个性化,不搞一刀切,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拓展题)。这样,既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会到了成功,又让学习优秀的学生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

(3)作业要有新鲜感,贴近生活。作业不能太过单一,可以以生活为背景,多样化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如今,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两级分化太严重,有很多学生不想学,没有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都没有,教师尽心教,但他们就是不想要,就像俗话说的“饭送到他们的嘴边,他们都不想吃”。其实学生不是不想学,只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用新课程理念来教学,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可爱与上进,课堂教学是那么的愉快,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式那么融洽,学生也会发现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

给学生们一片蓝天吧,让我们为他们拨去空中的乌云,放飞他们的童真、童言,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从而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作业量和压力太大,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从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两个方面研究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上一篇:商业精英下一篇:废气涡轮增压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