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信息平台

2024-10-13

应急信息平台(精选11篇)

应急信息平台 篇1

摘要:本文利用现有的油田地理信息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各单位现场视频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等信息资源,设计开发了油田应急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可实现及时预警,快速定位,信息共享,有效救援和重大危险源的实时监控。现场实际应用表明,本系统能够满足油田生产对应急管理的需求,从而确保油田生产秩序的平稳。

关键词:应急指挥,应急预案,管理信息

1 引言

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在事态发展即时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全面、具体、针对性强的直观高效的应急预案,使预案的制定和执行达到规范化、可视化的水平[1]。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应建立应急预案系统层次结构模型,能使各类应急预案信息资源得到及时更新,促进信息的资源共享,为高效应急决策过程提供技术支持[2]。

随着我国油田的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油气生产设施逐年增加,隐患点源随之变多;同时,油田开发已经几十年,在用的容器、管线、设备也逐渐老化,穿孔泄漏、出现故障的频率呈上升趋势,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和次数都将扩大。因此,建立可对各种紧急情况进行有效监控的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迫在眉睫[3]。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以大庆油田为例,根据油田的实际状况,在油田现有基础设施基础上,设计开发具有可行性、高效性、安全性的油田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油田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是采用J 2 E E(J a v a 2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作为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技术框架,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系统平台的可移植性、安全性与再用价值。同时采用Oracle数据库作为数据的存储,借鉴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理论构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高安全性的企业应急管理信息平台[2],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油田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重大危险源管理,隐蔽工程定位,应急资源保障,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及培训,突发事件处置,移动数据处理,用户管理等。这里主要讨论各个功能模块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流程。

3.1 重大危险源管理

将油田公司所属的各转油站、脱水站、油库等重大危险区域,以及学校、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分类、分级、分单位进行登记备案,对其生产或经营规模、地理位置、危险源等基础信息,以及现场处置方案网络发布、更新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将现场实时生产数据、装置运行情况、值班岗位工作情况的视频通过局域网接入,并可用浏览器进行查询、查看。以加强对油田各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及时发现隐患,并组织进行消除。

利用最新的流媒体技术(Streaming),把音频、视频数据经过压缩后再进行存放或传输,保证现场的影像信息流畅的传输及播放[4]。同GIS和GPS系统结合,快速定位影像采集点。系统将把影像采集点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利用GIS和GPS接口程序,实现采集点的快速定位。将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分类、自动辨识然后分级,进行人工或自动化控制管理[5]。重大危险源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3.2 隐蔽工程定位

在油田内进行产能建设、老区改造、维护性作业等施工,以及新建改建商住、路桥等市政设施前,可能影响到油田已建隐蔽工程时,由施工单位向所在区域生产管理单位提出确认现场申请,由管理单位通过手持设备现场定位,并将地理坐标发送至生产调度中心,由其管理员登录油田地理信息系统,对该施工区域附近的埋地油、气、水管线、电缆等进行确认,划定危险作业区域,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避免因野蛮施工,将隐蔽工程破坏,而导致油气泄漏、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的发生[6]。

考虑到现场施工的复杂性,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现场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及无线网络访问到调度中心,根据用户名和密码验证后输入当前的坐标信息,系统将调用GIS接口把现场的详细信息反馈给施工人员。二是现场人员通过G P S手持设备把坐标信息发送到本单位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平台内或指定手机号码,验证通过后登陆GIS系统,查询相关信息[7]。隐蔽工程定位流程如图3所示。

3.3 应急资源保障

应急资源保障模块分为应急预案数据库、应急专家数据库、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应急联动资源数据库、应急车辆设备数据库和应急物资管理数据库。其中应急车辆设备数据库和应急物资管理数据库为日常动态数据系统,涵盖油田公司各单位所有特种车辆和设备的车型、功率、运行、维修等情况,以及油田公司应急物资申购、贮存、使用、更新情况。并可实现在油田某一地点出现某一类突发事件时,自动生成最快到达路径图、以及就近区域的设备、物资、救援队伍、应急专家、应急联动资源的优化统筹调动方案。应急资源保障结构如图4所示。

3.4 突发事件处置子系统

在油田某一地点出现某一类突发事件时,在平台内输入发生地、事件性质等关键信息,可自动生成优化处置方案,内容主要包括:a.突发事件现场基本情况;b.最快到达路径图;c.戒严半径;d.疏散路线;e.对应专项预案;f.就近区域的设备、物资、救援队伍、应急专家、应急联动资源;g.以往类似事故案例。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最佳路径算法D i j k s t r a算法,描述出最佳路线图形。结合G I S系统,显示出周围所有可控半径内的资源信息。通过点击相应的资源信息,系统自动切换到相应界面,以最快速度显示所需要的结果信息。在该子系统中输入“发生地点”、“事故类型”等关键字后,通过后台运算调用其它子系统的数据,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中各条数据中的同一类数据,即以“属性”区分身份,按照固定格式生成综合性处置方案。突发事件处置子系统流程图如图5所示。

3.5 移动数据处理子系统

在发生较高级别突发事件时,可能导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闭路电视、局域网等常规通讯方式中断。因此,按油田公司应急工作计划安排,拟配备移动通信指挥车,移动指挥车内的现场服务器和应急信息平台服务器之间设置接口,实现数据互通。

在平台内单独开发接口程序读取移动指挥车的数据库,考虑到发生突发事件后要及时传送现场数据,所以需要单独开发一个多线程程序(m u l t i t h r e a d i n g process),以秒为单位监听最新的数据。利用Socket接口建立现场实时数据库和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双向通信通道,除了接受现场的实时数据,指挥中心也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平台向现场发送应急救援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资源。这段程序是当发生突发事件后由平台自动调用,所以平常的时候不会运行,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个性能。移动数据处理子系统流程图如图6所示。

3.6 应急演练及培训子系统

编制应急演练及培训模块,模拟突发事件的场景及发展过程,按应急指挥人员、现场处置人员的等级、专业和分组情况,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实现在计算机上对应急预案的桌面推演和应急救援的实战培训。内置的数据库涵盖油田公司各类各级预案,及所有基层现场处置方案的答题模式。

应急演练将事先利用3DStudio工具根据实际场景建造模型,模拟出实际生产运行环境。系统平台根据不同的场景建立相应的演练事件模型,对应专项预案。应急培训将采用问题答卷和系统自动flash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基础知识培训、专项知识技能培训等。利用计算机分叉树算法,对模拟培训题库进行综合处理,根据答案的选择情况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充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培训。

3.7 用户管理子系统

油田公司对各单位的应急信息平台进行管理,查看各单位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是否开展落实。并在此模块中,发布或上传一些文件性文本。同时,预留石油集团公司、周边大企业、市政相关部门单位的平台对接接口,形成台网,实现有条件的资源共享。

这个模块包括人员管理、组织部门管理、权限管理、信息发布与接收等四个系统。以应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高度集成各业务系统,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救援的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平台主界面包括最新消息、紧急事故报警、公告信息等,利用AJAX技术及时刷新显示集团公司的政策法规、施工现场的相关报道及突发事件后的跟踪报道。灵活的权限设计,包括是否有查看数据的权限、是否有修改数据的权限等。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7]。是目前公认的解决大型企业的统一资源访问控制的有效方法。其显著的两大特征是:A.减小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销。B.灵活地支持企业的安全策略,并对企业的变化有很大的伸缩性。用户管理子系统流程如图7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在现有油田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采用J2EE(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作为企业级应用开发的技术框架,Java为编程语言,Oracle10G数据库存储生产数据信息,借鉴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理论构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高安全性的油田应急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并且在处置突发事件时,通过平台的突发事件处置子系统,可将大多数危险状况控制在初期阶段,进行迅速处理,从而减少发生突发事件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油田生产生活秩序的平稳。

参考文献

[1]邓华江,邓云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化工,2006,(3):10-15.

[2]夏成林,刘政.对加快应急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5):55-57.

[3]王家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4]谭彬,袁波.流媒体技术分析与应用[J].电脑学习,2007,(4):24-25.

[5]杨昆,许立泉等.基于ArcGIS的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震研究,2006,(2):204-208.

[6]陈振明.中国应急管理的兴起——理论与实践的进展[J].东南学术,2010,(1):41-47.

[7]禇文彬,万里红,简季.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指挥系统(110)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34-36.

应急信息平台 篇2

移动平台应提供传输信道,保证移动平台附近的固定长多接入视频会议。既满足“静中通”,也满足“动中通”。

5.9.1、移动应急平台建设目的移动应急平台的建设首先服务于两个基础目的:

 现场通信调度服务:

提供事发现场和附近的现场通信和调度服务,满足现场沟通和指挥的需要  打通前后端信息传输通道:

 提供前端事发现场和后端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上传现场视频信息,承接指挥中心的指令和相关信息推送

 其次,移动应急平台,尤其是大中型应急平台还要充当“现场指挥部”的功能,除了基础通信和指挥调度功能外,还能够提供应急数据查询分析,应急业务调用等功能,甚至可以具备提供现场小型会议场所的功能。

5.9.2、XX省政府移动急平台建设内容

目前XX省政府移动应急平台建设规划建设X套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和X套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其中,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包含:

 VSAT小型移动平台(含VSAT便携站、话音设备、视频接入、加密设备)

 BGAN小型移动平台(含BGAN便携站、加密设备)

打造上海无线电应急指挥平台 篇3

为了全面提升无线电管理、保障和服务能力,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专门针对应急指挥平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建设期间进行多次方案演练,确保了系统将来的实战效果。经过多次需求完善、设计改进,应急指挥平台逐步成为一个符合国际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集GIS、GPS、投诉受理、指挥调度、视频实时监控、无线电综合管理为一体的高度集成的全方位综合无线电应急指挥平台。下图为整个系统的拓扑图:

应急受理系统

受理子系统由指挥中心投诉受理台、查询统计台和网络传输平台等组成,完成应急事件的接警和处理过程。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接处投诉单的填写、传送,以及接处投诉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的生成;无线电监测设备(固定站、搬移站、便携设备)、人员车辆调度;全程数字录音;三方及多方通话功能及短信通知平台;台站、频率资料查询。

接处投诉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密切相连,受理台的文字台和地图台可以实现互动。上海市无线电应急指挥中心配置2个受理席位,均采用一机双屏模式,第一屏作为文字受理台,第二屏作为电子地图和调度台。

文字受理台上显示接处投诉的文字信息,如投诉举报电话信息(包括投诉举报人电话,投诉举报人姓名,投诉举报人地址,是否属于重点用户等)、投诉单位信息、预案信息等;地图台上显示投诉举报点的地理信息及有关地图操作功能,如投诉举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相关单位信息、GPS监测车位置信息、道路状况信息等。

预案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无线电应急指挥方面的案例库、知识库,指挥人员可以随时调用,为指挥人员提供案例查询,以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重点频率、区域,可自动调出预先输入的指挥方案,包括文字信息和地理信息,如详细道路、频率覆盖图、指挥步骤等信息。在预案的选择上,项目组根据日常工作的实际经验,分成一般干扰处理预案、严重干扰处理预案、特别重大干扰处理预案,按照干扰不同级别配置不同的人员、设备、车辆。同时针对重大赛事、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及考试保障分别进行预案设定,方便领导及时、快速地调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保证可操作性。

地理信息系统

建设完成上海市城区(外环以内)与主要城镇1:2000,郊区1:10000,坐标系为WGS84坐标系的电子地图,叠加精度1米的航拍图。

地图操作:包括地图放大、地图缩小、漫游地图、测量距离、测量面积、旋转、上下移动、指北、环视、快照等功能;查询功能:包括道路查询、交叉道路查询、单位地名查询、台站、频率查询,并与应急受理系统联动定位。

大屏及触摸系统

将MPDP等离子高清晰度数码显示技术、MPDP等离子无缝拼接技术、多屏图像处理技术、信号切换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综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拥有高亮度、高清晰度、高智能化控制、操作方法先进的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

通过这套MPDP等离子大屏幕显示系统,可以实现对应急受理系统、监测系统计算机图像和监测车视频图像信息的综合显示,形成一套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信息显示管理控制系统,满足指挥、调度监控的各种需要,并取代现有的模拟屏,为监控、管理提供一个交互式的灵活系统,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指挥、会议、调度工作,便于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实现实时监控和集中控制的目的。

SMART触摸系统与计算机相连接,可以在等离子拼接的大屏幕上用任意工具进行书写、批注、标识、打开和操作应用程序;通过SMART的数字讲台和机房的电脑主机可以对大屏幕的控制软件、AV矩阵、RGB矩阵等进行控制操作;SMART Notebook软件,无论是在写、画、上下左右拖动文件方面,还是将资源库中的各种图片和动画组织起来,都非常便于操作。

应急指挥平台各部分的技术框架、数据框架、接口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及编码均遵循国家或上海市相关规范和标准,以实现市级平台与所属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和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保证了平台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的应用 篇4

1 移动信息平台应用系统总体定位

1.1 需求定位

应急移动信息平台应用系统是应急平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为应急体系中信息的交互、查阅、推送起到有效的支撑, 可结合本地区实际进行扩展。

应急值守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应满足本地区应急值守、信息推送、资源共享、综合业务应用等应急管理工作需要, 同时满足用户自身一些个性化需求和业务功能处理, 这是对现有应急管理工作方式的有效补充和提高, 对应急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扩展。

应急值守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在地市应急体系中的位置如下图1所示:

1.2 功能涵括分析

我们把支持危机管理作为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的目标。因为, 要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或紧急事件带来的损失, 不仅仅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做出迅速、准确的应对和处理, 还要求我们在事件前期进行预警和辨识、在后期进行常态恢复。然而, 这一目标, 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系统可以达到的。它要依赖基础性的网络和多个专业化的应用系统, 要依赖多种技术的支持。一套完善的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信息汇聚与共享。从应急事件现场或监测网络采集到的各种信息, 将被传输到信息汇聚点 (应急指挥中心) 。

通讯信息资源共享。将应急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部门、机构、人员信息这些海量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维度进行归类后, 通形成统一化的通讯共享资源信息, 以供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需要。

应急资源信息共享。有效而准确地了解一些应急物资资源、救援团队、设备、危险源、防护目标等信息, 可以更加优化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调度, 从而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处置效率。

OA办公。应该有日常办公的功能, 对于通知公告、个人日程安排、信息查阅等功能。同时对于本单位机构内的应急值班安排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应予以及时准确公示在移动信息平台。

辅助功能。为配合移动信息平台更好的人性化使用和契合, 还应提供与信息交互相关的功能, 电子地图、GPS定位、短信灵通等功能, 以配合信息的共享传递, 提供人性化的互动。

1.3 移动信息平台与现有其他系统资源的接入

应急移动信息平台是对有线网络环境中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有效补充, 根据本地区实际工作业务的需要, 可将现有其他应用系统中的资源引入移动信息平台, 以完善移动信息平台的对外服务功能。主要包括:

(1) 应急资源信息的接入 (危险源、重点防护目标、专家团队、救援队伍、应急资源设备等) , 展现方式可以为文本、图像、视频等。

(2) 预警信息、应急方案、紧急事件处理等信息资源的接入, 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加完善和直观的基础数据信息。

(3) 会议会务、语音调度、综合办公等系统中可以与移动信息平台对接的、且在移动终端具有可移植性的相关数据信息、文本信息等。

(4) GIS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的接入。

2 系统功能介绍及网络架构

应急移动信息平台是依托电信3G无线网络环境, 综合无线通讯技术、视频采集技术、PDA无线应用技术为一体的, 提供诸多资源信息在同一平台下共享的软件环境, 具体业务功能模块包括视频监控、视频采集、值班要情、通讯录、日程安排、资源查询、综合信息等融合其他一些现有资源。它所要实现的移动应急指挥是以无线网络为纽带, 以实时的现场视频监控及回传、信息发布、要情信息浏览、日程事务安排、通讯资源查询等功能于一体, 并借助各种辅助系统进行无线应急指挥。

2.1 功能模块简介

视频监控。利用无线通信网络实现的无线音视频传输及无线视频监控, 可使不在现场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 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及时获取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实时音频数据、视频监控图像。

视频采集。用户可利用手持移动终端的自带摄像头, 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的视频采集, 并通过无线网络转发至后台服务器, 由服务器对外转发, 其他用户可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和有线应用平台进行视频信息实时观看。

值班要情。突发事件发生时, 值守应急人员可以根据事件的分类、发生时间、发生地将突发要情编辑, 并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或有线应用端发送至应急管理系统。

通讯录。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登陆软件打开通讯录模块按照单位、部门、姓氏、职务、手机号码等进行模糊查询, 终端软件访问后台管理系统通讯录模块。查询后直接在软件中进行拨打, 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进行相关协调和联系工作。

日程安排。日程安排为应急值守日常工作中领导的日程安排提供集中管理和归档入库, 支持多领导的工作安排共享。

其他功能。集成网络优势资源、提供互联网新闻资讯信息等, 融合手机本身的GIS信息系统、GSP导航等功能, 丰富客户端功能, 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2.2 系统接入简介

与电信网络接入。移动信息平台服务器通过2M/10M的VPDN专线。

与客户应用系统集成。移动信息平台服务器与企业的各类应用系统 (如OA、Mail、CRM、ERP等) , 可以通过DB接口方式、Webservice接口方式以及基于B/S的界面集成方式, 实现相互之间的数据访问、共享。

移动终端访问服务器。各种手机用户, 包括领导、单位工作人员利用中国电信CDMA无线数据信道, 采用B/S、C/S或者其他方式与内部业务系统进行交互。系统实现了端到端的安全性, 除系统本身的安全保护以外, 采用了手机终端VPDN安全接入方式实现了链路的安全性, 手机用户通过点击页面的操作达到操作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效果。

PC访问服务器。PC用户如以往一样, 通过WEB方式访问内网业务系统, 也可采用无线网卡 (CDMA1x或3G) 方式通过VPDN加密隧道以及隧道上的数据二次加密与内网IT系统进行交互, 办公习惯保持不变。此外, 可以基于PC浏览器访问本系统后台管理部分, 实现对系统应用服务器的业务及其数据的维护、管理。

2.3 网络架构组成简介

应急值守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基于.net技术开发, 采用多层架构进行设计,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包括用户展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接口层、网络服务接口层, 系统基于B/S和C/S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以及组件化技术进行构建。对外均以Web Service接口提供服务。在网络环境方面, 以3G网络环境为主, 采用成熟的网络技术, 要求铺设覆盖面全、网络信号优异、服务完善的体系。系统构建在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管环境之上。

3 结语

通过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的建设, 可以将现有资源充分集成, 通讯录信息查阅后, 一键呼出, 方便操作, 有效提高处置效率;公文档案, 归类明确, 为今后的查阅提供了明晰的资源;信息传阅及时有效, 弥补传统纸质报送方式的效率低下, 还可以使得信息被领导随时随地查阅审批, 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视频资源的共享使得打破传统的监控模式, 将视频资源移植至移动终端, 方便查询, 随时随地调取视频资源进行观看。

移动信息平台以信息化的手段、借助网络化的优势, 充分体现了信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它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政府职能机构不仅从办公效率上得到提升, 也充分弥补了传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和公众形象。

摘要:描述了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的需求定位、功能分析及与其他资源系统的接入, 以及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网络架构, 指出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使应急管理工作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可视化。

关键词:应急移动信息平台,系统,移动,接入

参考文献

广东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汇报 篇5

尊敬的德学局长、黄毅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安全监管局对大家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同志们介绍广东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加快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与我局办公大楼建设同步展开。局办公大楼于2006年9月批准立项,随后即组织施工,按照设计,在办公楼顶层即大楼13层建设局值班室和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

2007年,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就应急平台建设问题,到省内外调研,借鉴省公安厅110指挥平台、省水利厅三防指挥平台、省交通厅应急指挥平台等建设经验,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编写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目标、内容、技术方案和方法步骤,上报省发改委立项。2008年3月,为保障平台建设与大楼装修同步进行,安排6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入第一期建设,并于10月投入使用。2009年,又安排8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应急救援指挥大厅、应急值班室、应急平台专用机房、通讯网络等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开发了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门户网站,初步建成了应急值守、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地理信息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及视频监控系统、移动指挥平台、应急法规知识案例库、综合指挥调度等系统,对各分系统进行了有机的集成整合,去年11月份,开始进行应急平台相关数据的录入工作。

目前,平台的应急值守、预案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资源管理、移动指挥平台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已部分投入使用,在安全生产应急日常管理和事故处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平台已注册各级安全监管机构170多个、安委会成员单位3500多个,录入各类电话号码600多条,重点监控的危险源7000多处,录入应急预案12000多份,应急专家、装备、队伍、仓库、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信息13000多条,接入各类视频监控图像共233路。随着应急平台的投入使用,数据录入进度也在逐步加快。

在加快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与21个地级市安全监管局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韶关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投入使用,另有15个地级市正在抓紧组织施工;今年2月,与省三防、交通、气象等部门就平台间数据和视频资源共享进行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平台体系全局,注重统筹规划 2006年,抓住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契机,我局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纳入《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应急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决策、指挥、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能实现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功能。

在平台规划设计中,把当前和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当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应急管理业务的发展变化,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省政府应急平台、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平台和我局信息化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二)着眼功能准确定位,注重平战结合 首先,我们把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安全监管局实施应急管理与救援协调指挥业务的信息系统,与我局信息管理系统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既共享信息资源,又相对独立运作。

其次,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处臵的专业子平台,遵循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的标准规范,作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的专业延伸。

三是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的省级节点,遵循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标准规范,实现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连接。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共享有关应急信息资源。

四是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安委会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的技术支撑平台,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交换信息,能实现协调指挥其他部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功能。

五是把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平战结合的信息平台。平时,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用于应急值守、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重大危险源、预警预测、相关法规、应急知识、典型案例等常态化管理。战时,运用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信息报送、指挥调度、远程会商、辅助决策、应急评估等功能。

(三)着眼应急管理数据共享,注重建设标准 我们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不仅考虑了省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的需要,同时将地级市、区(县)和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通盘谋划,参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数据库表结构规范》、《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制定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指导书》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分别对省、地级市、县(区)和省内有关重大危险源、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防范单位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四)着眼平台实用有效,注重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设内容丰富、高质量的数据库,是确保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在注重平台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首先,在满足国家应急平台数据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突出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特点,使数据内容更加丰富,数据库具备较强大的扩展空间;其次,注重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由各级安监部门、各相关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通过举办应急平台操作使用培训班,明确基础数据采集的方法步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安排专人核对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提出整改要求;三是注重数据的日常维护,根据有关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数据。

(五)着眼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注重施工质量监管 应急平台的质量,对平台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严把质量关。首先,聘请业内权威专家和具有甲级资质的信息工程监理公司,从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施工的全过程,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质量技术监理;其次,严把平台开发企业的准入关,明确要求参与平台建设的公司要取得系统集成一级资质和软件企业认证,并具有丰富的同类平台开发经验;三是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招投标规定,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公开招标;四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核心硬件以高端进口设备为主,通用硬件采用国内主流设备,软件开发设计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五是高度重视系统的安全防护,从管理制度、物理场所、通信手段、网络链路、操作应用和状态监控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六是加强技术文档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文档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料的规范、齐全,为后期的项目维护奠定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经费保障方面,虽然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很大支持,但经费来源有限,平台建设进度难以按计划进行;二是在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财政分灶吃饭,整体推进、同步展开的难度很大。由于部门体制制约和网络安全的因素,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平台间数据共享的协调难度大;三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需要采集录入的基础数据量大、规范性强,基层安监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数据采集、录入的人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相关要求。四是在企业视频监控信息接入方面,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依据,部分重大危险源企业对接入工作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致使视频接入工作比较迟缓。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省级平台现有的系统功能,不断充实数据库,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根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开发相应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将着重开发应急演练模拟系统,逐步将全省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信息接入省应急平台,在粤东、粤西、粤北、粤中地区由省局统一部署移动指挥平台,并与省移动指挥平台联网,确保发生事故可在2小时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指挥调度;二是进一步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督促各地政府加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经费投入,利用省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对先行地区给予重点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全方位实现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省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四是出台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地方性规章,将已经颁布和即将出台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规范,上升为地方性标准,使应急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有法可依;五是要把应急平台更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平台在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中的辅助决策作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导下,在各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力争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环境保护 应急监测

1、环境应急监测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资源环境压力凸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呈加剧态势,环境质量难以保持稳定,环境污染公共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环境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2005年11月,我国吉林省吉化公司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松花江水污染事故显现出我国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应急处置等能力的不足,致使污染事故处理不到位或相对滞后,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做好区域内环境污染监控和事故预警系统能力建设,建立运行有效、行动快速的事故应急监测、应急处置系统是最大限度减轻突发性污染事故损失的关键。

2、环保系统信息化严重滞后——挑战与机遇

2.1问题综述 在环境应急相应过程中,各种应急监测数据、信息、命令的快速、准确传输是实施环境应急监测与处置的关键。环境应急监测各流程、各环节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缺少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通信手段落后,缺乏可靠的信息传输网络,事故报告不及时,对事故性质、现场情况不明,未形成支持环境应急监测的数据库应用平台,现场信息化能力薄弱,上下和左右部门之间沟通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联动平台。凸显我们环保部门在应急监测中信息化保障能力薄弱、数据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对组织有效的环境应急监测带来严峻挑战。

【事故信息滞后问题】 监测部门接报污染事故的渠道不畅,可能来自110、消防、安监、环境检查12369热线、网络、上下及环保监测部门、社会上群众电话报告、新闻媒体等,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事故信息;对事故信息的甄别、核实需要一定时间。

【上下级部门间快速事故信息交换问题】 上下级部门间通报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目前还是电话、传真等途径。

【应急监测通信网络问题】 缺乏数据、视频通信链路,现场实景实况无法传回环保部门,监测数据靠原始方式报告,指挥命令难以下达。

【应急监测数据库支持问题】 缺乏完备的应急监测预案、案例数据库支持;缺乏准确、全面的辖区内危险源数据库;缺乏化学品理化性质数据库、毒性数据库、应急监测方法数据库、应急处置方法数据库、应急监测专家数据库、应急监测人员通信录数据库;缺乏辖区大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库、高分辨率区域影像数据库。

【现场仪器的智能化通信与联网问题】 现场仪器缺乏空间定位能力、智能化数据传输能力、相互间不能现场组网。

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预案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应急响应成效的关键着力点,应开展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应急处置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各级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环境应急信息系统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包括环境基础数据库系统、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系统、扩散模拟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场景绘制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集成,将大大提高科学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流程的规范化,提高应急决策与指挥调度的科学性与智能化水平,是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内生要求,围绕环境应急监测的需求,构建应急监测“数据链”,形成服务环境应急监测、决策指挥等的综合体系框架和应用平台,是今后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3、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原则

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则有:(1)统一组织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2)网络互联、业务高度协同的原则;(3)资源共享、联合行动的原则;(4)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遵从信息技术标准建设的原则;(5)分期、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尤其要遵循以下几点:

【网络化】 环境应急数据中心的重要条件是网络化,数据中心通过环保系统不断完善的电子政务内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共享和发布。

【实用性】 环境应急数据中心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环境应急处置、决策指挥的需要,系统要提供界面友好、易于使用、智能化、便于管理维护、数据更新快捷和系统升级容易的功能,具有与其他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

【扩展性】 环境数据中心应充分考虑数据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要,长远考虑数据对外共享与分发服务的需要,要充分考虑软硬件技术发展的需要,以保证软硬件的升级不会给系统使用带来困难,保证具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

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能和特点,应急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视频会议功能。由于应急事件发生时,时间特别紧急,相关人员不可能快速集中开会,因此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开会就能较好的满足这种需求;(二)视频监控功能。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现场的视频监控信号可为负责决策指挥的领导提供丰富、直观、可靠信息。(三)语音指挥调度系统。语音指挥调度系统是了解现场情况和指挥调度各种应急救援队伍的必备手段,它能保证总指挥的决策指令快速实施,对处置效果起决定作用。(四)该系统是一个以处置预案为主线,以各类应急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包含丰富图层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有机系统,它可为各级领导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时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现预案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处置。

4、环境应急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内容

4.1总框架 围绕保障环境安全总目标,针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特点,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对我市环境污染事故从预警、发生、应急处理、修复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设计和开发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建立全市环保部门应急指挥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发基于GIS技术和污染事故扩散数学模型的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总框架图

4.2建设内容

应急监测通信网络平台(环保系统IP专网、应急监测数据传输通信网、现场网络)

环境应急视频会议系统

应用软件

数据库建设

数据交换平台

污染物三维扩散模拟系统

5结语

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预案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应急响应成效的关键着力点。信息技术在环境应急监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几乎渗透到环境应急工作流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构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环境监测人员的信息化应用素质、意识需要不断增强,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要加大,步伐要加快。环境监测系统在纵向上要加强计算机网络互联、应急数据的全网共建共享、应急业务系统的全网一体化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培功,金丽莎,于彦彬.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5):38-39.

[2]《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3]《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國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核电站应急信息平台设计与应用 篇7

应急通信在核电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由于核电站自身的特殊性质, 因此需要一套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来保证在紧急状况时能够将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送达到相关人员的手中。目前国内外仍有部分核电站采用无线寻呼系统作为应急通信的主要通信手段, 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员无线寻呼系统在各方面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实用性、扩展性较差, 无法与其它移动通信工具进行有效的衔接。

2 核电站应急信息平台设计要求

作为替代无线寻呼系统的应急信息平台首先应该具备大批量信息群发的能力、高度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能够实现将大批量的应急信息或语音信息及时、准确、可靠地发送给相关人员。为相关人员处理紧急情况, 争取宝贵的第一时间。

核电站应急短信平台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 稳定性:应急信息平台必须保证高度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硬件设备的稳定性及程序自身业务访问的稳定性。

(2) 可靠性:提供良好的安全可靠性策略, 支持多种安全可靠技术手段, 包含必要的告警机制。

(3) 灵活性及可扩展性:系统管理、配置灵活方便并可实现灵活扩展, 为未来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4) 可管理性:包括设备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及Qo S服务质量管理等。

(5) 先进性:采取较为先进、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以及软件开发环境, 确保系统具备一定先进性。

3 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架构

系统总体结构可采用1+1+N的模式, 即是“1个短信服务器, 1个语音服务器, N个可扩展应用终端, 并采用专网、专线模式, 通过2M高速数据链路直接与行业网关和语音交互中心相连。这种模式实现了最优化设计, 应用终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扩展。短信和语音服务器通过2M数据链路直连行业网关和语音交互中心, 极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真正做到了与公共互联网隔离, 实现了软、硬件的双重安全保护。系统从访问控制、安全检测、攻击监控、操作审计等一系列方面提供安全功能, 保证了信息平台的安全。

语音呼叫部分可采用工控机+语音卡实现, 采用7号信令直接与运营商语音交换中心进行信令交互。7号信令特点是传送速度快, 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潜力, 便于管理, 适合于核电应急的突发情况与紧急处理。语音服务器提供30-60路外呼服务, 如外呼成功, 则播放通知语音, 如果呼叫失败, 则将该号码列到呼叫队列尾, 系统后续将会继续对其进行试呼, 直到呼叫接通。

软件体系结构, 信息平台可采用.Net架构, Windows C#开发工具, B/S架构模块化设计, 各模块松散耦合方式, 功能界面清晰, 也可利用MAS信息机内置的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并进行加强, 提供企业级数据库服务。

4 应急信息平台应用

田湾核电站在应急信息平台根据上述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进行开发建设, 最终的系统结构如图1。

(1) 系统由客户操作终端、短信及语音中心、接口部分、通信网络及用户5部分组成。

(2) 短信及语音中心:整个系统的枢纽环节, 负责提供短信发送及语音追发呼叫的硬件功能。

(3) 客户操作终端:可扩展架构, 系统管理人员通终端PC进行功能操作, 操作指令发送给Web服务器进行解析。

(4) 接口部分:接口部分全部采用端到端2M高速数据链路直连, 保证数据传输速率。

(5)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包括核电站内部局域网以及信息平台到运营商中心机房的通信网络。

核电站内部局域网利用光纤将各个操作终端与短信及语音中心相连。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平台到电信中心机房之间还建立了2条通信路由, 短信服务器及语音服务器通过2M专线接入SDH环网, 双路由实现了双重保护, 使得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在应急情况发生时, 操作管理人员在应用操作终端进行操作, 短信内容通过短信服务直连运营商短信行业网关, 进行优先发送。语音追呼内容, 在语音服务器上直接触发, 通过7号信令与运营商语音交换中心建立连接, 即时进行语音外呼。管理人员可以在Web操作界面上实时查询信息发送结果, 对于发送失败的短信可以手动进行重发。

田湾核电站应急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于应急信息发布, 综合信息发布 (会议、办公通知等) 、语音点播等, 此外还可扩展实现报警联动, 与仪控报警系统相连通过短信转发设备的告警信息到相关设备负责人, 为故障处理争取宝贵的第一时间。

5 结束语

核电站信息平台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实施灵活、相比无线寻呼系统性价比更高, 该平台无论从技术特点、功能应用还是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等方面, 完全有能力取代无线寻呼系统而成为核电站应急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湾核电站应急短信平台作为核电站替代无线寻呼系统的一个典型, 十分具有推广价值, 与使用无线寻呼系统相比, 维护成本大为降低, 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方便了广大员工, 促进了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互动, 使企业能够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

摘要:针对核电站无线寻呼系统的不足, 提出利用计算机信息平台和无线通信网络取代无线寻呼系统作为核电站应急待命的主要应急通讯工具。信息平台采用专网、专线的结构模式, 通过2M数据专线直接与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网关及语音交互中心连接, 极大提高了信息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应急信息平台 篇8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救援过程中涉及种类、数量繁多的救援资源和救援单位[2,3]。现有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灾区状况、救援设备、救援队伍、救援专家、救援路线等信息不能快速准确发布共享,造成时间延迟、决策困难、信息沟通不畅、协同救援困难,致使救援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利用[2,4,5,6,7,8]。为保障突发事故时救援指挥调度的时效性、联动性、多方协同救援交互性,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救援资源进行监管,以高效信息流的管理实现对救援资源的高效调度,提高现有救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设计空间地理信息的内容进行存储、分析、处理和显示的技术,通过对空间信息和各类属性信息的管理,实现各类复杂抽象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可以辅助应急救援管理和指挥决策[9]。通过立足应急响应流程,在GIS平台上,融合网络、物联网、传感器、GPS移动定位、通信、灾区环境侦测等技术,构建灾区信息、救援指挥决策、救援资源调度管理三者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将有助于提高煤矿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可以帮助提高多部门多单位的跨区域协同作战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矿山应急救援响应速度、指挥决策水平和救援能力。

1 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煤矿应急的相关信息来源丰富,存在多元异构的数据标准化问题,需要在现有应急管理体系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考虑系统与不同应急指挥部门各种系统的互相连通与系统拓展性能,采用分层分模块的体系架构设计。为架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应急救援体系,将基于GIS的矿山应急救援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为包括接口驱动层、数据集成层、应用服务层和界面接口层的4层架构,如图1所示。

1. 1 接口驱动层

接口驱动层主要实现对数据库、GIS系统、有线/无线通信,以及不同硬件的驱动控制功能,用于将系统相关的多种信息与设备接入。通过接口驱动层的设计,为不同设备的接入及与其他系统的连接提供灵活的可配置手段。

1. 2 数据集成层

数据集成层主要完成多种与救援相关的异构信息集中管理,通过中心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实现对地理信息、调度信息、救援资源信息和灾区信息的集中管理,为应用服务层调用不同的数据提供支撑。

1. 3 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主要为实现系统的功能,共分为救援资源管理、救援预案管理、辅助救援决策和救援指挥调度4个子系统,功能涵盖日常监管、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应急事故统计上报等。其中救援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对救援过程涉及到的人员、装备、队伍、物资、信息等,实现位置、数量、状态、详细信息等的登记、查询、编辑与管理。

1. 4 界面接口层

界面接口层主要实现对用户权限、应用程序接口服务等的控制管理,完成用户与系统的交互。

2 基于 GIS 的矿山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1) 救援资源及信息登记管理与动态监测。主要实现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机构、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应急预案、专家库、井下救灾装备与避险设施、案例和技术资料等多方资源和信息的在线登记管理。同时针对重要装备和物资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监视其库存或状态,实现重要信息在系统内的实时更新显示,解决应急救援时系统内重要信息时效性的问题。

2) 应急值守。主要完成事故发生前的应急值守、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及救援结束后的登记管理。根据应急预案的响应流程,实现预警信息、突发事件、行政事务等快速分类处置和报送,提高应急响应速度,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通信平台辅助动态应急救援方案的指挥下达。

3) 基于GIS的灾区信息三维可视化管理。通过日常对矿图三维数字化管理及井下避险设施的登记管理,在事故发生后,可以通过不同图层实现对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过渡站、压风自救系统、通风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煤矿通信联络系统等设备的状况参数、相关数据与井下地理信息结合,在GIS平台基础上实现井下不同救灾避险设施的三维可视化显示与管理,可以为制订不同的救援方案提供依据。

4) 基于GIS的多方救援协同标绘与定位。通过将GIS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结合,给出GIS地图上各种救援资源的分布式显示,采用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实现多方救援信息实时在线协同标绘,进而实现救援信息的实时集中发布共享。同时利用地面GPS /北斗导航、井下wifi定位等技术,实现对救援人员和救援资源信息的实时定位显示。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资源调度和行动部署的多方全程跟踪与定位指挥。

5) GIS数字地图上的煤矿事故救援预案数字化及多方在线推演。通过将系统的建设按照分级分模块的方式构建完成,在不同预案给出后,可以在系统内通过调用不同底层模块实现救援预案指挥调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于GIS、计算机等技术,采用多方救援人员在线方式对应急预案制订的救援过程进行模拟推演,检验预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有效控制演练成本情况下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对应措施,最终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6) 基于GIS的救援辅助决策。根据矿山事故情况及周边信息、应急处置力量和资源的空间分布等信息,利用GIS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生成综合预测分析结果,制订应急救援的处置方案,基于电子地图标绘应急资源位置、生成救援物资的分布、救援人员的行进路线等方案,形成基于电子地图的实战化作战指南。同时,可根据现场救援指挥专家组意见不断完善调优方案,形成最终可实施的救援方案,并通过系统实时下达救援指挥调度指令。

3 平台的实现

3.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GIS的开发主要有3种方式,即独立开发、单纯二次开发和集成二次开发。独立开发指利用通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系统,独立设计完成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及可视化等功能模块,开发完全独立于GIS平台软件。单纯二次开发指选用一定GIS平台,借助平台内嵌的脚本语言调用相关接口进行功能二次开发,如利用Arcview提供的Avenue语言,Map Info Professional提供的Map Basic语言。集成二次开发指利用专业的GIS工具软件开发包实现GIS的基本功能,如Arc Engine、Map Info等,同时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如Delphi、Visual C + +/C #、VisualBasic、Java Script等集成GIS二次开发包中的功能。

比较而言,独立开发方式难度过大,程序鲁棒性难有保障。单纯二次开发受GIS平台功能制约,可移植性较差,难以跟应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其他模块形成很好的对接。所以,本系统GIS部分的开发采用集成二次开发方式。

3. 2 数据库实现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单纯以文件系统方式管理空间数据,会出现数据维护访问困难、并发共享冲突等问题,需要采用数据库管理结构化数据。目前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面向对象数据库方式和对象关系型数据库方式。前者将对象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操作方法等统一封装,由数据库管理,是一种非常适合空间数据管理的方式,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本系统的开发采用Oracle、SQL Server等关系数据库,通过调用Arc SDE等数据库引擎,构建对象—关系型的空间网络数据库,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与调用,完成对多源、多尺度数据的集成、一体化管理和有效访问。

系统开发完成后的主要软件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语

1) 基于GIS的矿山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可根据不同应急预案及响应过程,将应急预案数字化,在事故发生时可以迅速厘清各方协同救援职责,避免了传统文本式救援预案的延迟性,可提高救援的时效性。

应急信息平台 篇9

目前我国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不到位, 应急救援尚未实现安全的统一指挥, 导致指挥效率不高;2) 救援力量通讯不方面, 无法协同作战;3) “信息孤岛”信息严重, 信息传递不畅通;4) 应急管理缺乏完整的决策信息, 很大程度上还依靠经验。但是通过建立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问题, 将分散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整合, 最终实现各类应急信息资源的跨部门交换与共享。

1 应急救援响应流程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油田现场调研, 发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程序包括事故接警登记、事故确认、应急启动、应急行动、事故续保、应急终止及事故总结等有序过程。应急响应流程如图1所示。

2 平台总体构架

从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 考虑到与各级部门应急平台的接口, 为实现上下贯通、资源共享, 将本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为6层构架, 如图2所示。

系统由技术平台、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组成, 其中技术平台由网络与硬件层、应急信息资源层、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应急应用系统层、应急门户层组成:

1) 网络与硬件层在参考模型中处于最底层, 是支撑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包括有线信息专网、无线信息专网、模拟图像网、公用网络和各类硬件设备;

2) 应急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与硬件层之上, 并为上层的应急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主要包括油田事故灾难基础数据库、应急共享数据库、应急专业数据库等;

3) 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层的元数据库与应急信息资源目录是描述应急信息资源层的信息资源, 为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注册、管理、查询、定位和共享交换等应用提供基础信息;

4) 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层在整个参考模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处于应急应用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层之间。它是一个与网络无关、与数据库无关、与应用无关, 能够实现应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整合。该平台主要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安全服务、导航服务和目录服务;

5) 应急应用系统层是在应急共享交换平台基础上构建的各类应急业务应用系统, 主要包括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预案管理、决策支持和办公OA等应用系统;

6) 门户层是整个应急指挥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 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 包括应急门户、OA门户、互联网门户。对于各职能部门内部的应用系统或密级较高的应用系统, 有关人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访问。

3 平台的应用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为了能够在事故发生时, 可以及时调度指挥抢险救灾, 为应急救援行动提供快速响应和决策支持, 以达到对事故信息实时、有效地做出快速反应。故将本系统划分为8大模块, 各模块又涵盖了不同的功能。具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3.1 应急预案管理

在整个应急救援工作中,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是重中之重, 是油田企业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内容。应急救援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浏览、新建应急预案、修改应急预案、删除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审核、应急预案分类管理等。

3.2 救援资源管理

救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提供可用的救援资源, 为应急救援提供物资支持。救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基层救援人员管理、救援专家管理、公安消防单位管理、医院和救助占管理、救援常用物资管理、专业队伍管理、危险源管理和重点目标管理等。

3.3 救援指挥调度

救援指挥调度子系统以应急救援预案为基础, 依据现场情况进行救援指挥, 最大限度的完成救援行动。救援指挥调度子系统包括事故登记、事故确认、应急启动、事故记录、应急处理、事故续报、应急终止和事故总结等。

3.4 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管理

为了保证应急救援行动的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 利用救援救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进行地理信息定位, 提高查询检索效率, 也可以很好的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5 应急培训

应急救援培训也是应急救援管理的重要一部分。该系统主要负责井场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和学习。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可以很好的提高大家的应急救援意识和救援救援的行动能力。通过长期的演练, 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 可以使救援人员圆满完成应急救援目标。

3.6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部分是整个系统的调度部分, 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用户的管理、系统角色的管理、系统参数的设置和系统日志的管理等。

3.7 综合查询分析

综合查询分析子系统很好的完善了传统的信息查询分析方式, 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内容。该子系统包括综合信息搜索、图片信息搜索、视频音频信息搜索和统计分析报表等。

3.8 网站信息管理

网站信息管理是日常管理的补充。该模块主要包括通知公告、行业新闻、工作动态、预警信息和公共文件等。

4 结论

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是在油田事故灾难发生逐渐增多、影响范围逐渐增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其自身结构、管理模式、机制等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本文针对目前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管理的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 从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流程入手, 构建了系统平台的整体框架, 对平台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的。

本文提出了具有较高扩展性和效率的设计思路, 使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能够更加适应现阶段各油田的需求, 并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琪, 徐英卓.钻井事故灾难应急信息共享与决策指挥系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 2012, 34 (5) .

[2]高晓荣, 徐英卓.油田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设计与实现[J].石油钻探技术, 2011, 39 (6) .

[3]仝贵来.城市应急联动信息共享交换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 21 (10) .

[4]郭荆, 李琪, 高晓荣, 杨琳.钻井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技术[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8.

应急信息平台 篇10

国内超高压电网主网架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类突发事件的威胁。一旦发生较严重的电网、设备事故,除造成经济损失外,还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电力系统在事故发生以后,需要通过应急响应的一系列措施控制和降低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发生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暴露出电力系统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就是对常规运行以及应急状况下的电网及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过程实时监控管理。在信息化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应用动态的视频、音频信息,一方面能使管理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现场的实时画面,提高生产检修、故障抢险的处置速度;另一方面,实时记录施工作业现场的动态过程且数据更为可靠,生产管理者可根据历史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统筹应急物资和人力资源,达到最佳的应急处置状态。

近年来,由于超高压变电站、换流站、串补站等站点数量多、输电线路跨度广且密布于高山峻岭之间,一旦发生故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确定故障点,进而影响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通过搭建电网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对各站点及线路监测点的监控前端和指挥中心的监控终端进行设计和改造,实现现场“点对点”故障侦测和实时数据的准确上传,对应急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不少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尚处在粗放管理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分级分专业的电力系统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完善;②部分电力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薄弱;④应急物资和人力资源调配能力不足。

2006年,国务院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而当前电网应急指挥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2]。目前各个电力企业分别建立了事故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但与其他企业的信息交互及社会联动的手段和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较弱。在发生电力突发事件时,一般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指挥和迅速联动。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传输技术飞速发展,为应急管理信息的高效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外先后研发并应用了模拟视频监控和数字视频监控两类技术,前者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在大、中型视频监控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后者是新近崛起的以计算机技术及图像视频压缩为核心的新型视频监控技术。当前各电网企业正逐步建立电网应急指挥中心,其中现场视频采集、多层次的数据整合联动、现场指挥和视频会议会商等功能已经可通过以上两类技术予以实现。

2 超高压电网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设计

2.1 设计总则

在管理层面,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遵循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技术层面,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遵循横向集成、纵向贯通、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原则。

电网应急平台可以划分成3个功能组成部分,分别是信息获取系统、应急智能系统和决策指挥系统。电网应急技术支持平台的设计是以EMS(Energy Manage System,能量管理系统)作为电网故障分析与事故预案生成的平台与数据基础,同时充分整合现有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保护信息系统、雷电定位系统、厂站视频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系统(OMS)、生产MIS、GIS、营销系统、脱硫监测与节能调度系统,并建立与气象预报系统、上下级电网应急指挥系统、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等社会外部的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应急指挥及信息系统的信息互连接口。

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电网应急平台获取电网信息,还可以获取电网所处自然环境及应急物资、人力资源等保障信息,从而对电网内部故障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和风险分析,管理者不仅可以研究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还可以研究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控制措施和恢复控制措施。

电网应急平台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应急数据交换与联动平台、预测预警子系统、应急决策与指挥子系统、善后恢复子系统、模拟演练子系统和信息发布子系统6个部分。

2.2 实现技术

从技术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电网应急平台的系统结构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底层硬件层、中间支撑软件和数据层、上层综合应用层,且3个层次相对独立,方便设计、开发和维护。

电力应急信息是电力应急管理的基础,电力应急数据采集与交换是电力应急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实现应急信息在电网总部、分省公司、地市公司应急管理平台三级的上下贯通,实现视频、音频、图像信息、文字、图片数据以及实时数据及时传递,以及与其它计算机系统的横向集成,实现与国家电监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急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获取的主要信息包括:重要厂站电气运行信息、设备健康信息、场站环境监控信息、物理设施安全告警信息;调度中心物理安全防护系统告警信息;调度中心及重要厂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告警信息;实时和历史负荷信息;重要线路监测点监测信息;事故现场音视频信息;重要用户信息等。

3 超高压电网视频监控系统研究

3.1 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目前国内超高压电网视频集中监控面临各站点地理跨度大,存在现场视频监控站端系统的技术、设备不统一等突出问题。为满足视频集中监控的要求,需对各站点视频监控信息进行分类采集对接,上传总部视频监控主站系统进行监控。

超高压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在中心站建立1个监控中心,以站端作为图像主接入汇集点,管理本辖区站端内的监控前端,中心站对通过数字网络上传的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包括视频信号的切换、显示和图像调阅等主要功能。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包括实现实时音视频的解码播放和控制、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维护、专点登陆、录制查看录像以及电视墙等功能;后端系统包括监控中心和客户端(个人用户)两种业务应用模式。客户端由浏览器和客户端软件构成,可以实现C/S和B/S两种图像浏览方式。

监控平台由管理控制单元、流媒体单元、操作单元等设备构成(具体为管理控制服务器1台,流媒体服务器1台以及配套网络直播模块,PC客户端软件多套),监控中心从监控平台中选择所需的数字视频图像,通过对部分用户进行权限分配,可实现各监控平台之间信息资源互相访问调用。

该系统建设在SIP协议中应用PTZ控制和权限管理扩展相应的协议来支持控制协议的统一,实现控制权限的统一,保证了在正确时间将正确图像送到正确的位置。

视频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站端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站端处理单元和视频采集系统。站端处理单元包括视频处理单元、远程控制单元等站端控制设备。视频采集系统主要包括球机、云台摄像机、固定摄像机,对变电站进行监控图像采集,其中球机和云台机通过RS485总线进行控制。站端处理单元对从视频采集系统输出的模拟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并编码通过IP网络发往主站系统。在各站点的摄像机数目较多的情况下,一般需配置一台视频切换矩阵对视频源进行选择切换,对于少量站点可将摄像机直接接入DVR采集卡。对于电子围栏等安全防护装置的报警信号可通过信号转换装置传入站端处理单元的RS485总线,进行报警联动,实现信号集中监控。在主站系统中配置系统管理服务器及转发服务器, 作为主系统平台。在备用服务中心上配置备用系统管理服务器及备用转发服务器, 作为主系统平台的备份系统, 当主系统平台出现故障时, 使用备份系统平台[5]。

3.2 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视频监控系统中控制功能有控制镜头和控制云台,它须借助于串行通信来实现[4]。串行通信可以在一定的硬件支持下主要用软件来实现,串行通信实现方法是使用硬件接口电路,再辅之以必要的软件驱动程序,重点通过矩阵上传视频信号。其中需考虑矩阵输出端口的实际使用情况,确认站端视频矩阵是否具有冗余输出端口或是中心站点视频上传与站端视频上墙共享矩阵输出。

在视频矩阵本身具有冗余输出端口的情况下,直接使用BNC视频线连接视频矩阵和视频编码器实现本地或远程键盘、客户端控制调度视频矩阵输出,达到视频上墙及编码上传;在视频矩阵本身没有冗余输出端口的情况下,需要对矩阵输出部分进行改造,确认输出端口的电器特性,输出是否具备阻抗匹配功能,采用该方案,站端内电视墙的视频信号将同步上传到监控中心;若矩阵输出端口具备阻抗匹配功能,可使用BNC视频3通头,直接安装在视频矩阵的输出端口,实现矩阵端口一分为二的输出目的,分别让两个端口连接电视墙及编码器,实现一路视频按两路同步上传到电视墙和监控中心;若矩阵输出端口不具备阻抗匹配功能,可使用四进八出的视频分配器,将4路视频信号分配为8路视频信号输出,将4路输入的视频信号分配为每路输入对应2路输出,实现每路视频同步上传到本地站端电视墙和经编码器编码后上传到监控中心,从而能较好解决不同视频源的整合问题。

对于已有矩阵的站端,系统平台宜采取从矩阵获取视频模拟信号通过视频编码器进行编码上传,同时视频矩阵开放控制协议,以便中心客户端能够对矩阵实现图像切换显示和云台的控制。根据客户对系统权限的管理需求,系统平台可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分配,客户端低端用户无权限对矩阵、摄像机、DVR进行参数修改。此种方式下只需调用站端的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无需对原系统进行大范围修改,可充分解决不同视频源的兼容问题,并降低工程改造工作量。

对于新增矩阵的站端,系统采用分配器进行一分二接入矩阵和DVR,新增系统平台从矩阵获取视频模拟信号通过视频编码器进行编码上传,同时视频矩阵开放控制协议,以便中心客户端能够对矩阵实现图像切换显示和云台的控制。根据客户对系统权限的管理需求,系统平台可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分配,实现对矩阵、摄像机、DVR的不同控制权限。

3.3 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功能

3.3.1 站端视频监控功能

用户在各变电站、换流站、串补站等站端的中心机房架设一台Any Vision视频网关服务器,用于连接各地变电站的DVS视频联网设备,负责将变电站视频分发到各用户计算机上。通过调用该视频网关的OCX控件,获取前端摄像枪节点信息及视频流,并解码显示,实现监控视频的远程传输,以OCX控件作为数据通信接口进行远程访问。通过灵活多样的OCX调用,实现以下功能:①远程视频监控功能;②视频切换功能(矩阵);③多画面同步显示功能;④图像资源共享功能(流媒体转发);⑤画面分组轮巡;⑥预案管理功能;⑦图像抓拍功能;⑧分级管理功能。

3.3.2 输电线路状态检测功能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数据由线路上的摄像机、温度传感器等监测设备获取现场实时信息后发送至省、地级公司的数据库服务器,再由各省市数据库服务器上传到网公司级的中心机房数据库服务器,用户通过登录访问接口实现实时获取输电线路当前状态的各种数据及图片,并以表格和图形方式进行展示。见图2。实现已有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所有功能(监测数据查看、监测照片查看、终端数据显示、气象参数比较、气象参数查询、导线舞动轨迹查询、导线电流计算、导/地线温度查询、导/地线覆冰分析、文件上传、报警信息查询),并根据业务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操作功能,包括线路巡检功能,自动报警提醒功能,历史数据查询功能。其中,线路巡检功能采用结合二维GIS地图自动显示最新检测数据,数据直观显示,巡检方式按线路、地区等多种方式进行;自动报警提醒功能采用不同的报警图标代表不同的检测量,并设置不同的报警级别,以表示不同的严重度;历史数据查询功能,除提供表格方式显示历史数据,还能提供曲线图更直观反映历史数据的变化,为应急预警和响应提供最准确的决策依据。

4 结论

过程实时监控技术在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有效应用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提升应急管理决策及时性和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系统性构建与应用,使得瞬息万变的现场设备运行工况和信息得到实时掌握,应急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电网故障预测预警、应急信息集成分布、电网可靠性实时动态评估等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从树案,高殿滢,于存湛,等.电力应急指挥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建设[J].电力信息化,2011,9(3):35-38CONG Shu-an,GAO Dian-ying,YU Cun-zhan,et al.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in power emer-gency command process[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9(3):35-38

[2]吴文传,张伯明,曹福成,等.电网应急指挥技术支持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5):1-6WU Wen-chuan,ZHANG Bo-ming,CAO Fu-cheng,etal.Electric power networks emergency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J].Automation of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15):1-6

[3]李杰,苗新.广东电力应急减灾通信系统[J].电力建设,2010,21(10):10-12LI Jie,MIAO Xin.Communication system of Guangdongelectric power emergency disaster relief[J].ElectricPower Construction,2010,21(10):10-12

[4]刘金明,陈佩江,周洪玉.远程监控系统的云台控制及多画面显示[J].电脑学习,2002(4):4-5LIU Jin-ming,CHEN Pei-jiang,ZHOU Hong-yu.Con-sole control and multi-picture show in remote monitoringsystem[J].Computer Study,2002(4):4-5

[5]金波,卢廷杰,张志辉,等.对建设城市大面积停电应急指挥技术支持系统的探讨[J].广东电力,2006,19(3):28-31JIN Bo,LU Ting-jie,ZHANG Zhi-hui,et al.Discussionon constructing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for emergencyoperation command during wide outage of cities[J].Guangdong Electric Power,2006,19(3):28-31

[6]江宏,孙忠利,张国浩,等.变电站监控系统的Web服务器实现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3):80-81JIANG Hong,SUN Zhong-li,ZHANG Guo-hao,et al.Web server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substation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Systems,2003,27(3):80-81

[7]田超,沈沉,孙英云.电力应急管理中的综合预测预警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81-484TIAN Chao,SHEN Chen,SUN Ying-yun.Integratedforecasting and warning technologies for electrical powersystem emergency management[J].Journal of Tsinghua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481-484

[8]谢强,李杰.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的现状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6(4):1-6XIE Qiang,LI Jie.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inelectric power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Natural Disasters,2006(4):1-6

[9]Britton,N R.Whiter the emergency manag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99,17(2):223-235

[10]Dobson I,Carreras BA,Lynch V Eetal.An initial modelfor complex dynamic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black-outs.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Hawaii,2001

应急信息平台 篇11

军队具有组织严密、机动性强和装备精良等优势,而地方则拥有大量人力、物力和丰富的资源,为此,联合军地卫勤力量遂行应急医学救援成为当前的主要模式。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条件下的救援信息平台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成为严重阻碍应急医学救援发展的瓶颈。

1 理论研究不深入

军民联合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传统,特别是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以后,我国对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模式的研究工作被逐步提上日程。2009年,我国首次举行了军地卫勤力量医学救援演习[1]。但由于客观原因,我国在构建军地联合医学救援条件下的信息平台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提出完善的科学理论和成型系统平台。(1)没有建立成熟的军地联合医学救援模型,指控、训练的信息化手段不够先进,针对性不强;(2)军地卫勤资源存在分布不均匀和利用率不高;(3)我国仍未建立统一的军地联合医学救援协调指挥体系,军、地人员隶属关系和职责不明确;(4)军地联合医学救援未形成标准化流程,导致救援流程复杂且效率不高。

针对以上不足,依据“理论模型———数学模型———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路线,基于军地应急医学救援理论,利用建模工具ERwin建立实体—关系(E—R)模型;对重大军地联合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进行模型分析,在信息管理科学理论指导下构建军地联合救援模型,对卫勤资源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和卫勤资源空间分布优化,组建联合救援指挥体系;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人员分工和配套制度,最终形成军地联合保障条件下,统一的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模式,为军地联合救援保障模式和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2 系统建设不规范

由于军地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起步不一致,目标和功能也不尽相同,导致当前军地医学救援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各信息系统是针对各自业务应用进行开发的,缺乏对全局数据的统一规划,导致各信息系统数据异构现象严重,各系统之间数据不能进行有效地交换与共享;二是缺乏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资源分布不均匀,信息资源管理混乱,造成当前信息平台互不兼容,数据结构和编码不统一,信息资源建设重复浪费,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管理[2]。

为解决系统异构问题,我们首先应对现有的军地救援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与整合,构建统一交互信息平台;其次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以军地应急力量实施保障和救援任务为实战背景,以涵盖的情况处置方案、电子地图及人员物资信息等多种元素为基础数据,建立军地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训练一体化的综合数据库框架,设计标准统一的数据结构和编码规范,从而使军地信息平台数据共享、交互成为可能,充分发挥军地医学救援信息资源的效益。

信息平台则依据军地分工合作的原则,按照准备阶段、机动阶段、展开阶段、实施保障阶段、撤收转移阶段5个步骤的流程,以岗位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物资定位化和实现模拟化为开发思路,实现军地卫勤分队指挥训练和救援的信息化,完成信息自动采集、分类汇总、智能分析、分级展示、预警监控等目标,为军地信息共享和交互提供统一信息平台。创新军地应急医学救援新方式,对于有效提升我国非战争应急医学救援能力、信息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

3 安全体系不健全

军地信息平台安全等级、保密内容、安全措施各不相同。特别是军队作为一个保密性极强的单位,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展示的保密要求非常高,而地方救援信息则相对开放,并可能与外网相连,保密性要求较低,如实现双网信息互联互通,安全措施和技术要求很高,实施难度也很大,这也是我国建立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平台的重点和难点。

全方位的、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根据网络的应用现状情况和网络的结构,我们将安全防范体系的层次划分为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安全管理。为保证信息在传输、读写、发送等操作过程中不被窃取、篡改,本方案采用软硬结合,综合多种防护手段和安全策略的全方位立体安全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加以保障。安全防护遵循“专网使用、网间隔离、等级访问、双防管控、全程跟踪”的原则。内网采用加密、入侵检测、防火墙、设置权限、专网专用等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军地通信安全是本方案的重点,可采用网闸、分布式防火墙进行安全数据交换,保障军地双方的通信和数据共享安全[4]。

4 信息共享不畅通

军地救援机构信息平台不标准、数据结构不统一、安全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目前我国军地救援机构尚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严重制约了我国非战争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当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军地卫勤力量协调联动不顺畅,军地救援信息不能共享、组织指挥不一致、联合救援步调不统一,因此军地救援信息共享的机制、内容、手段等亟待完善[5]。

要保证军地联合医学救援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实现军地救援信息共享,构建军地联合数据中心,成型数据交互共享的信息平台。其次,军队和地方还需要建立的联合协调制度,制定联合应对方案和相关制度,保证军地联合救援顺利展开,充分发挥军地联合优势,大幅度提高我国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效率。

5 结束语

构建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条件下的信息平台是我国在非战争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发展趋势,填补了我国在军地联合遂行卫勤保障条件下无信息化平台的空白,不仅可充分发挥军地卫勤力量、资源的优势,还可有效提升我国应急医学救援水平和保障能力。但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崭新的重大数字工程,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和配套制度亟待解决。因此,继续完善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模式理论,构建军地一体化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仍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樊永强,韩传号.中国举行首次大规模军地联合医学救援演习[EB/OL].[2009-08-18].http://news.qq.com/a/20090818/001085.htm.

[2]雷震,李景波,孙梯业.我院提高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主要经验[J].西南国防医药[J].2007,17(1):98-99.

[3]顾建儒,李永革,张美进.遂行多样化应急卫勤保障信息平台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81-83.

[4]陈恒年.军队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8,3(4):7-9.

上一篇:社交媒体的营销意义下一篇:产时子宫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