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关系

2024-12-22

空间结构关系(精选12篇)

空间结构关系 篇1

一、服装结构与人体结构

服装结构设计是围绕人体, 为人体服务的。人体又是服装的载体, 是展示服装美和实现服装价值的根本, 两者相辅相成。从古至今, 人类为了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从原始无结构的缠绕、披挂式服装到如今款式变化繁多的服装, 从简单的连接成型发展成工艺精湛的服装, 由简陋的廓型发展成结构设计严谨的服装, 无处不显露人们对服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服装的结构是指服装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以人为本, 遵循人体结构和体型特征, 研究服装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和规律。因此, 要对服装结构进行设计, 必须了解人体结构。人体造型是无边缘的封闭体, 体型起伏变化的交接线, 把人体划分为头部、颈部、肩部、胸部 (含乳部) 、背部, 腰部、腹部、臀部、上肢部和下肢部。在服装结构上, 由头部构成了衣服帽形, 由颈部构成衣服领形, 由肩部、胸部 (含乳部) 、背部, 腰部、腹部、臀部构成上衣衣身, 由上肢构成衣服袖形, 由腰部、腹部、臀部和下肢构成下装裤子、裙子。服装结构是人体的立体形态在平面制图中的反应, 其实质是研究衣片覆盖人体的方法和覆盖以后成衣展现的空间效果。

根据服装结构的需要, 为了使服装结构设计合理、比例准确、便于人体测量, 将人体的体表部位分别用点、线、面表示。点的设定应具有明显、固定、易测的特点, 一般点多选在骨骼端点, 突起点和肌肉的沟槽等部位。面的设定, 可将人体凹凸不平的曲面分为不规则的球面和双曲面。线的设定, 是根据人体体表起伏交界, 人体前后交界及人体对称性等基本特征, 形成体表结构线。人体点线面的形态就是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结构形式。例如, 在人体上颈肩点与肩端点的连线就是服装结构中前后衣片在肩部的分界线;肩部是服装的支撑点, 人体肩部呈球面状, 前肩部成双曲面状, 肩头前倾, 整个后肩呈弓形。肩部的特征决定了服装结构的肩部形状, 肩端前倾, 使服装的前肩斜度大于后肩斜度, 肩的弓形使服装后肩斜略长于前肩斜等等。

二、省道的作用

省是服装制作中对余量部分的一种处理形式, 省的产生源自于将平整的布料置于三维的人体上, 由于人体各部位曲面起伏、围度的落差、宽松度的调整以及适体程度的要求, 决定了面料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呈现出多余的松散状态, 将这些多余量以一种集约式的形式处理便形成了省, 省的产生使服装造型由传统的平面构成转向了立体构成。人体并非是简单的圆筒体, 而是一个复杂的立体, 要使服装美观、合体, 就必须研究服装结构的处理方法。对原型通过剪切、旋转等, 采用省道、褶裥、分割等各种结构形式, 进行一定的结构处理, 便可塑造出美观贴体的造型。省是对服装进行立体处理的一种结构形式, 是表现人体曲面的重要手段, 是服装由面料变成成衣的造型需要。省道缝合后, 可以使平面的面料形成圆锥面或圆台面等立体造型, 达到或近似达到人体曲面部位要求。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常常会采取遇缝转省的方法, 以达到或类似人体曲面部位的要求。服装结构设计中常考虑到人体凸出部位有胸高、肩胛骨、腹部、臀部等, 为这些凸出部位设置相应的省位, 如胸省、肩省、腹省、臀省等。在结构设计中, 根据人体不同特征的凸出部位, 省的形状也不同。胸高明显, 位置确定, 所以胸省省尖位置明确, 省量较大。肩胛骨凸起面积大, 无明显高点。腹部和臀部呈带状均匀分布, 位置不明显, 所以腰省和臀省的设计较为自由, 省的个数、省尖方向、省的长短等都可按照需要进行调整。省的形状设计与人体表面的不规则曲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表面形状复杂, 由凹凸的曲面组合而成, 省线可随之设计成各种形状, 从而更加适合该部位呈现出凹凸曲面, 并可通过归拔处理使服装更加符合人体的曲面形状。因此, 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曲线美, 省道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无处不在,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服装放松量

人体的运动将控制服装最低放松量的多少。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活动状态, 而人体的活动会带来人体各体块之间关系的变化, 带来人体各部位尺寸的变化。服装的放松量就是为了适应人体的变化而设置的, 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活动方式与幅度, 对结构设计中放松量的确定有重要作用。服装与人的关系, 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即要使服装合体实用。首先, 要对人体的体形作认真的观察和测量, 在这些所测得的数据基础上, 根据服装的功能用途、款式造型进行加放, 这就是服装的放松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服装的结构设计。人的头部要呼吸, 四肢要劳作运动, 所以必须将人的头、收、脚部位从服装中释放出来, 因而进行结构设计时, 必须将领口、袖口、裤口、裙摆等部位开放, 使人的头和四肢可以自由的进出于服装, 并且可以随意的活动, 以满足人体的机能性, 即实用性, 这也是服装最原始的目的。

时代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也改变了对服装的观念, 服装不再是单纯的蔽体物件, 而是作为一种服饰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为人们所用。在满足人类衣着功能的同时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 美化和装饰人体, 更好展现人着装后的体态气质, 为人体服务。例如, 人体的上、下肢有伸屈、回旋运动, 躯干有弯曲、扭动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会引起运动表面长度的变化。如果这种表面长度是伸长变化就必须在该部位放一定的松量。影响服装加放量应受到以下几个因数的影响:1.外套内衣服的总厚度, 2.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地区环境, 3.款式特点和要求, 4.衣料的性能和厚度。5.工作性质及活动需要, 6.个人爱好与穿着要求。例如, 胸围松量主要考虑生理放松量和运动放松量。生理放松量:据相关资料测得成人 (胸围为85cm) 作深吸气时, 胸围的变化量为0.9~4.8cm, 平均为2.1cm;作深呼气时, 胸围变化量为1.0~0.2cm, 平均为0.8cm, 两者相加为3cm。再考虑皮肤弹性因素, 得出胸围最小松量为4cm左右;运动放松量:当人体手臂向前运动时, 男女背部体表均有28%的伸长率;人体屈背手臂向前交叉抱于胸部时, 胸部有的伸长率;平时一些生活中的小动作如吃饭等也有10.3%左右的伸长率, 所以考虑日常活动, 服装的背部松量约为3.5m。所以, 服装胸围的放松量应为8~10cm, 这也是结构设计胸围所采用的基本放松量。

综上所述, 一个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人员要掌握人体的轮廓构造特点, 从而满足人体两大功能要求:第一, 服装必须满足美化人体的功能;第二, 服装必须满足人体运动性的功能。服装不是对人体外形形状的简单复制, 而是对人体复杂的外形轮廓的简单化、平整化及修饰等。服装要按照人体制作, 而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人体。“人的体型特征是服装结构的依据, 人体体表的起伏决定服装收省的位置和程度”;人体的运动将控制服装最低放松量的多少等。因此, 要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必须对人体的有个很好的认识。

空间结构关系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2)了解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3)会根据定理和公理进行简单的线面关系的推理和证明,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体积或面积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间事物的观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2)通过对空间图形的描述和理解,体验由图形归纳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图形归纳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2)又实际空间物体联想空间线面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空间中线面平行和垂直关系的性质和判定;

2、教学难点:线面平行和垂直关系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提问: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如何来证明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

【新课讲授】

根据空间具体事物,能够抽象地画出它的直观图形,并通过定理和公理进行推理证明是立体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正确理解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能够通过定理和公理判断和推理证明平行和垂直关系是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途径。

1、高考数学(文科)考试说明的了解

2、针对性训练及讲解:

题组一:(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1)、已知两条不同直线l1和l2及平面a,则直线l1//l2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l1//a且l2//a B.l1⊥a且l2⊥a C.l1//a且l2a D.l//a且la

12(2)、已知,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m,则;

②若m,n,m//,n//,则//; ③如果m,n,m,n是异面直线,那么n与相交; ④若m,n//m,且n,n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简单点拨:题组一主要是对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以及根据平行或垂直有关的定理和公理进行判断,要求学生对性质和定理要熟悉。题组二:(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推理证明和体积运算)(1)、如图,已知ABCDA1B1C1D1是底面为正方形的 长方体,AD1A点P是AD1上的动点. 160,AD14,BCPA1AD,则n//且n//

① 试求四棱锥PA1B1C1D1体积的最大值; ② 试判断不论点P在AD1上的任何位置,是否都有平面B1PA1垂直于平面并证明你的结论

B1D1AA1D1?

C1(2)、已知三棱柱ABC—A1B1C1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主视图AA1B1B和 左视图B1BCC1均为矩形,在俯视图△A1B1C1中,A1C1=3,A1B1=5,cosA13.5①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若D是底边AB的中点,求证:AC1∥平面CDB1.②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求证:

BC⊥AC1;

③ 若三棱柱的高为5,求三视图中左 视图的面积.B1俯视图A1B主视图CC1ACB左视图BDB1C1A1C1B1B1C1A1CA点拨讲解:要进行平行或垂直的证明,首要是应用什么定理或性质,然后根据定理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合适的条件。

3、课后练习: P67 1、4、12

空间结构关系 篇3

摘要: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建筑影响交通便利,乃至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不匹配等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富有活力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便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交通空间;整合关系

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建设环境的深化,城市空间与交通空间呈现出了复杂多样性的特点。整体而言,城市建筑成为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促进城市建筑的设计,必须与交通空间的设计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问题的出现

(一)城市建筑空间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堵塞街道的情况日益严重。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对城市产生的压力愈大,对居民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便愈多。面对这些难题,国内不少城市进行了拓宽道路,然而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仍然存在大量不协调的现状。一些建筑规划不合理的布局,比如中大型超市、商业街、餐饮店配备的街道建筑,吸引大量的无序人流驻足观赏,或通过闯红灯等违反交规的行为靠近这些建筑群,以致严重阻碍了交通车辆的正常秩序,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的枢纽城市已经成为“水泥盒”的大量堆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简单排列的大楼,一栋栋地林立大城市的街头,这些建筑物的规划缺乏必要的空间连接与功能关系,居民生活不便利,多往外跑,导致交通负荷加重。比如,一条商业街没有餐饮店,许多送餐、买餐的人,以及需要吃饭的人就会密集往来这条街道。还有些居民社区建筑没考虑到当地住户的生活和通行便利需求。于是,当一座新居民区的落成后,就会有一批新的交通流量出现在附近,与车辆交通争夺路面。

(二)城市交通空间不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越是繁忙的地带,经济往往愈加活跃,同时,也出现了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不协调导致的民生不便、抱怨等问题。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着重要的交通空间存在大型建筑的情况,一方面,在人流大的交通空间建设商场、服务业建筑,有利于该商城的经济效益。但从经济角度看,这些不正确的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弥补社会效益的损失。顾及局部的利益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利于城市整体发展的长远之计。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建筑附近的交通管理不当,往往出现附近道路被个体小商贩占据的现象,使交通功能惨不忍睹。

二、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协调的作用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人们走进城市,首先是通过大型的建筑物来认识城市的,街道、广场等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是人们认识城市的第一印象。要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就必须使公共空间周围的建筑物融进城市氛围内,整体和谐统一,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舒适。比如西安传统而富有特色的建筑,不仅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行走空间,也给商家带来经济效益。实际上,城市的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天然,而不可分割的。城市建筑规划,有必要维护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整合关系。

(二)城市交通的需求

城市交通系统,包括了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这两条交通线贯穿着城市的兴衰。汽车已经成为了现代交通的第一工具,人们过度追求汽车带来的便利,直接导致车辆行驶过分密集,使街道堵塞情况突出,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出门靠车,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负荷,然而,现代都市的交通系统,已经不是城市街道空间能承载得下的了。立交桥、隧道、地铁等交通系统的参与,正是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进行整合的结果。当建筑与交通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城市才更富魅力。

(三)来自人心理的需求

现代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缺,越来越难以在居民附近寻找到适合休闲的场地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理却越来越远了。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除了群体活动以外,还需要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现代主义认为,城市的建筑与交通路线等环境阻碍了人们活动的随机性与自由,造成人的心理尚容易产生压抑的情感。因此,如果在城市建筑空间里提供宽敞的环境,更能营造交际时舒适、舒畅的心情。

三、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

(一)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重要的连接手段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中间性,是城市人活动最普遍的场地,形形色色的活动都是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展开,比如步行街就是将城里的商业、休闲、娱乐等有机整合起来,通常限制在步行街的范围内行使汽车,只在外线设立公交站,这种整合方法在各大城市非常普遍,既能发展经济,又形成了适应城里人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并把交通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是符合城市环境建设的。

(二)从个体到综合体的整合过程

综合体是当代城市多种功能聚集的结果,建筑逐渐呈现从个体到综合体的整合,这也是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综合互动、功能交叉互利的结果。这种整合具有一体化与高效性的特征,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功能之间进行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相互渗透,并取得了优化的组合,促进发展的协调性,改变了城市建筑单一功能的旧面貌。

四、结语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一种新型的,能够发挥建筑空间潜力,以及大力拓展城市交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模式,它能够起到融合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作用。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把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将步行交通、车辆交通等合理穿插、交叠在连接位置,注重细节的设计,追求高效、安全与发展和谐,体现人性化的趋势,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修然.浅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与环境景观设计的关联[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2]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空间结构关系 篇4

句子作为交际单位, 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因此, 对句子的研究历来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句子的结构模式和句子的语义结构反映了同一语言符号的两个方面, 即句子的形式与意义。从形态角度看, 句子形式方面的符号就是句子的结构模式;从语义角度看, 句子内容方面的符号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一、句子结构模式与语义结构

句子结构模式是一种抽象样板, 它由造句所必需的最小数量的成素组成。«80年语法»认为, “述语性基础 (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основа) 也叫结构模式 (структурнаясхемапредложения) , 指有形式结构与语言意义的句法模式。它是从无数具体句子抽象出的, 又是造非扩展 (最基本的) 句子的依据。 (信德麟, 张会森, 华劭2000:493) 句子结构模式是对句子形态组织描写的一种新形式, 是从形态角度对句子进行的抽象。如:Отецслушаетмузыку.可抽象为:名词第一格+行为动词+补语。句子的语义结构是从语义方面对句子信息内容类型的概括, 注意到了句子中词的词汇意义, 具有概括的类型意义, 上述句子可概括为主体的动作。

1. 不同的结构模式可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如:

Тишина.其结构模式为N1 (静词句) ;Стоиттишина.其结构模式为N1—Vf (主谓句) 。它们的语义结构都表示存在着某种事物表现的状态。

类似的情况还有:Егоневидать.结构模式为Inf (不定式句) ;Егоневидно.其结构模式为Praed (副词句) 。

2. 同一个结构模式可能有几个不同的语义结构。如:

结构模式为Inf (不定式句) 可表示四种不同的语义结构。

(1) 表示希望出现某种状态的意义。如:Хорошетьнашемугороду![我们的城市定会日臻美好!]

(2) 表示主观上认为是合理的、及时的。如:Ещёразувидетьеё![顶好能再一次见到她!]

(3) 表示生理上的感觉, 理性上的领悟、认知。没有必然先决的意义, 而有性质评价鉴定的因素。如:Этомуконцаневидать.[这事没头儿。]

(4) 表示客观动作、状态的同时, 兼含主观态度与评价。如:СтранныелюдиэтиКрессе!Сказатьпримальчишкетакуювещь! (Булг.) [这些克列谢真是怪人!竟当着孩子说这样的事!]

二、句子结构模式的语义 (模式意义) 和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是一种抽象出来的语言意义, 与模式意义相比, 较具体, 明确。如:

(1) Поездидёт.[火车在行驶。]

(2) Ребёноквеселится.[小孩高兴。]

(3) Собакикусаются.[狗咬人。]

上述三句中共同模式意义是“主体及其特征 (动作与过程状态) 之间的关系。由于各句子中词汇意义不同, 其语义结构分别表示“主体及其动作”, “主体及其状态”, “主体及其性能”。

三、语义结构决定结构模式

从理论上讲, 句子的语义结构应决定结构模式。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前者是第一性的, 后者是第二性的, 是从前者派生的。但在80年«语法»中没能解决好这一关系。如:

Явстретилего.按80年«语法»只能归纳到N1-Vf的结构模式中Явстретил。由此可看出, 语义结构似乎是由结构模式决定的, 这样, 在实践上必然无法生成信息完整的句子, 在理论上颠倒了句子语义结构与其结构模式的派生关系。

结语

在一般情况下, 结构模式和句子的语义结构二者是对等的, 即每个结构模式总是有其相应的语义结构。但有时二者又往往不对等。这也说明意义与形式都具有无限性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同一意义可以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或容纳不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Русска яграмматика, АН СССР, М., 1980.

[2]信德麟, 张会森, 华劭, 苏联科学院1980年《俄语语法》简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90-493.

[3]程雨民,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3-8.

[4]宁琦, 《现代俄语简单句的结构模式、语义结构及模型》[J], 《中国俄语教学》1998年第4期.

空间结构关系 篇5

SCP具体内容包括:

1.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就是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新企业的进入壁垒;产品的差异度;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和价格弹性;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规模经济;生产的多样化等。

2.市场行为理论

市场行为就是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赢得更大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竞争性行动。市场行为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的价格行为;(2)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市场集中度越高,少数大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高,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也就越强。少数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产量使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由于缺乏竞争者,大企业对提高产品质量、销售服务、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关心程度不如竞争型市场上的企业那么高。大企业之间往往形成某种形式的联合或协议,以共同控制市场。相反,市场集中度越低,由于市场上存在着足够多的竞争者,企业成为价格接受者,行业价格水平趋于下降并接近产品的边际成本,企业之间在产品品种、质量、技术、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企业的兼并、破产与大量新企业的出现并行。企业行为也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如企业的合并、兼并行为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3.市场绩效理论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经济效益、技术绩效和市场外部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它反映的是产业运营的实际效果。它通常表现为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结果。技术绩效对经济效益和市场外部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时也应对行业利润进行考察,因为垄断易产生高额利润,这种不是由高效率经营形成的结果会影响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有效传导。

SCP的关系是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对市场成果的影响作用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适度竞争的寡头市场和带有某些原子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按照竞争要求所期望的市场成果。

第二,要获得有效的市场成果,就必须消除市场进入的限制,其中主要是人为的限制。

论色彩与建筑空间关系 篇6

关键词:建筑色彩色彩心理建筑空间环境人文心理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07-02

色彩是一种能够无限唤起感觉的媒介,它所固有的力量可以激起人们显著而又直接的心理反应,是自然界和人造世界的象征性语言。它与建筑这一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体相匹配,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和功能上的互补作用。色彩是绚丽的但同时它又是默默无闻的,在它无比亮丽的外衣之下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它即扩展了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又显著地影响了对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感知。

但是,色彩作为建筑科学的内容时其主观特性也应受到重视。而且色彩运用一直都是建筑与环境设计中最难以预测的领域之一;每个人对色彩的体会都不一样,没有哪种对色彩的总结能够成功预测人们对同一色彩的反映。在这里我们仅仅针对色彩的作用方式和建筑空间关系进行思维方式上的探讨。

“关系”这个词笔者认为应该如此解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个体与事物,具有既定的客观联系,并且在联系的过程中必然的产生相互影响从而改变自身某种特性。那么如何诠释色彩与建筑的关系呢?

1材料与环境

材料决定色彩,色彩影响环境,环境引导心理,心理衍生需求,需求制约材料。

如果单从物理性质上来思考,色彩对于建筑和空间环境而言只是处于客观的受体状态。建筑的色彩选择也只是从它的物理属性来考虑,如色温的高低、对热量的吸收程度等,色彩在这里只是建筑空间的依附产物,它会随着材料的不同选择而改变。但是,色彩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秩序与和谐的存在,它除固有的物理属性之外还具有视觉与心理的引导性,仅以此点色彩在建筑与空间环境中的影响被“非物质化”了。而物理属性、视觉引导、心理暗示,这几者在建筑与空间环境中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它们都以色彩为共同的媒介对建筑空间施加影响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空间属性。

而色彩应该具有一种适当的环境状态。当你回到家中时,是希望你的家完美融合在周围的环境之中,还是与相邻街区的景观格格不入,或是营造出一种甜美和宁静的感觉呢?对于色彩而言,营造一个适当的色彩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和谐是其必然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会受到当地环境中的材料制约。所以材料、色彩、环境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必须统筹考虑。

2形象与功能

色彩的视觉因素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色相变化与序列组合。在固有的色彩特性之中引入图形符号扩展其信息的内涵量,同时强化色彩的作用力度也是建筑着色领域的重要手法。而色彩与图形符号的融合兼顾了两者的视觉特性,形成了人文心理与视觉引导的形象功能。

(1)色彩对空间的视觉引导性:A图形色彩引导B视觉的体量感。

(2)色彩的环境感官:A环境色彩与舒适程度B环境的整体视觉感受。

3人文关怀与历史因素

从色彩出现在建筑上的那一刻起,它不可回避地烙印上了历史与人文的痕迹,在其自身所固有的特性之中相互交融形成了庞杂的色彩意识与心理。对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的角度来思考它。从民族的思想根源出发兼顾时代的技术特点,做到兼容并序、无有遗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建筑所属环境的色彩因素、光线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统筹考虑。

建筑色彩的人性化是与其所具有的人文心理和其建筑空间的功能需求相结合产生的,是一种人文心理和社会心理现状的具象表现。色彩心理化的应用方式和方法也是与其本民族的、社会的、人文的和自身的修养与内涵相结合一致的,它的变迁与升华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磨砺而丧失生命力。那么色彩在建筑空间之中所扮演的是一种什么角色呢?

在唐代“礼部”管辖之下的营造活动等级森严,皇宫寺院用黄与红色调,王公官宦的府邸用红、青、蓝等色调,而民居只能使用黑、灰、白等色调。可以说色彩在这里已蜕变为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民众的视觉枷锁。

在此城市色彩系统中生活的人们时刻都受到着色彩对其进行的心理和视觉暗示。它提示人们天地之间是一种有序的存在,在其中生活的人应该感应天地师法自然,把自身的思想和道德追求规范在“天与地”这个大的宇宙规则之中,而不要去超越它。那么以此为衍生的“皇权统治”也应是具有顺应天地规律的“合法性”,反抗这种规律的人或思想就是“非法的存在”。从其思想和道德上对反抗皇权的人施以巨大的心理和道德威压,以保证皇权的稳固与传承。

时值今日,色彩已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和手段,它已经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色彩含义与视觉体系,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们所固有的人文因素和历史传承是无法磨灭的。在建筑与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周围色彩的人文与历史背景,在视觉和谐的同时延续周围环境的人文脉络和历史景观。

4色彩的个性控制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城市环境,又或是工业环境,现代景观中建筑色彩的主题与建筑的视觉品质都有着本质的联系。盡管一座建筑可以反映出与自然环境同样广泛的色彩,但是建筑的色彩并不是静态的。它会不断地随着季节而发展、转换和变化,因为光线、空气、湿度、雨水和干燥情况在改变。

在现实的设计工作中,色彩的个性因素应该得到有效的掌控。根据对建筑要素和材料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收集某一地区或地点的现有建筑色彩信息。再加以分类和重组,以产生一个地区及一个地区建筑要素的色彩综合体。从而为掌握该地区色彩要素和环境因素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概念化体系,其方法是:

(1)系统地检查场地: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应尽可能地依靠建筑本身及其环境所提供的客观要素,这主要涉及对选择区域的样本采集。如从地面、墙面、屋顶、门窗等部位系统收集到的材料和色彩样本,及其他诸如青苔和岩石等自然物质。如果无法收集样本的话,就现场搭配出涂料的色彩。

(2)综合收集到的色彩信息:将收集到的色彩样本进行检查和比较,并且转化为单纯的固有色,它将会如实地再现原始色彩。然后将固有色分类和重组,以产生一个地区及一个地区建筑要素的色彩综合体。

(3)建立色彩的概念化体系:现场考察结果与综合信息结果反映出了适合当地区域内的色彩应用语言。用以排列组合从而得到一系列和谐与多变的色彩表达模式,目的是使建筑及其建筑空间融合进环境之中但又能章显个性。

5色彩与建筑的现实意义

色彩已经是一种可与建筑并驾齐驱的精神物质了,而对建筑色彩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之中。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视觉或心理因素,而是兼容地把物理属性、视觉引导、心理暗示等包容其中,使其能够对建筑及其空间环境产生综合的影响。

空间结构关系 篇7

1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比较

从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类型演变来看 (如图1) , 在1988年之前, 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呈现“一二三”, 但从1989年开始,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类型就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在1991-2008年中, 产业就业结构类型为“一三二”, 而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三一”。从第一产业来看, 两条曲线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别平均每年下降1%和1.3%, 可知, 产业结构的平均下降幅度较小。而且在1990-1997年, 第一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曲线波动幅度大;从第二产业来看, 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曲线都呈现波浪式上升, 产业结构的曲线比就业结构曲线的变化幅度要大;从第三产业来看, 在2005年之前, 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几乎同第二产业结构和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曲线变化趋势几乎相同, 2005年之后的就业结构曲线的变动幅度大于产业结构曲线的变化幅度, 并且有的年份出现产业结构比重的增加而就业结构的比重减少的反向变化。总之, 从上分析可得, 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不平衡性。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2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2.1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对安徽省1978-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

安徽省 (如表1) 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存在正相关性, 一产业的相关系数高达0.961、二产为0.785和三产为0.951;同时可知, 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同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存在很高的负相关性, 而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同样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存在很高的负相关性, 无论是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还是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都存在很高的正相关性。这说明, 首先, 安徽省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都很大, 都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阶段。其次, 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倾向于劳动力密集型而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对于要使资本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有利于吸收劳动力。最后, 安徽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能够相互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2.2 安徽省三次产业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

为了方便地观察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使用相对于产值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概念。就业弹性是衡量产值增长引起的就业增长量大小的一个指标, 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的变化率之比。运用就业弹性, 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当就业弹性为正值时, 弹性越高,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当就业弹性为负值时,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形成一种“海绵”效应:一为“挤出”效应, 当经济为正增长但就业为负增长时, 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 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二为“吸入”效应, 当经济为负增长但就业增加时, 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吸入”效应就越大。实际上, “吸入”效应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此外, 如果就业弹性为零, 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没有拉动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1) 从就业弹性的整体看, 如表2的最后一栏可知, 安徽总体就业弹性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的总弹性从1981年的0.03下降到2007年的0.00。这一趋势表明,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渐减弱, 即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才能带动一个百分点的就业。这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中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密度发生变化, 其中, 劳动含量 (不包括人力资本因素) 正逐渐下降, 而资本和技术的相对含量正不断加大, 安徽正向着资本和技术密集性经济的方向发展, 但这种发展速度还是相当的缓慢并有可能出现逆向发展。

(2) 从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看, 除2002年外,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从2000年开始全为负值, 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收”效应转为“挤出”效应, 这种“挤出”效应在2003年尤为突出, 说明一产业就业人员数的绝对量减少而所创造的总产值呈现上升趋势, 标志着农业劳动力的饱和。从2003-2008年, 可知, 这种“挤出”效应正在逐渐减缓, 在2004年降幅最大, 绝对值达到1.81, 表明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正在减少。

(3) 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看,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呈现波浪式变化。表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就业人员的增加具有不稳定性, 甚至在1989、1994、1996、1997这四年内出现“挤出”效应, 而在2005年出现最大的就业弹性, 高达1.65, 表现出极大的“吸收”效应。这无疑是受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总体看来, 第二产业对就业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吸纳能力。

(4) 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看, 除个别年份外, 第三产业对该产业的就业总体上表现出强大的拉动作用。也就是说, 随着第三产业的产出增加, 该产业的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也会不断的增加。一般而言, 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 就业弹性相对较高。但按正常情况来说, 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就业弹性也应该逐步降低。

2.3 安徽省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为了能够定量分析安徽省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况, 本文引入结构偏离度指标 (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用来判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状况是否合理。从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 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 结构越均衡;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 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 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 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 结构处于完全均衡状态。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年鉴、2005-2008年统计年鉴和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整理得出。

(1) 从第一产业来看, 从表3可知, 安徽省从1978年至今, 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始终为负值, 这说明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 而且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 在这期间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值差额达到0.29, 且年平均增长约为1.4%。结构偏离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加, 说明了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在增加, 也就是说由于耕地非农业化和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需要更少的农民来耕种土地, 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从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安徽解决充分就业的重大压力之一。

(2) 从第二产业来看,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78-2008年都为正, 这表明二产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 也就是说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滞后性。且二产结构偏离度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从1978年的2.46下降到2008年的0.88, 下降幅度达到1.57, 可以看出安徽省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之间的差距缩小, 也表明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滞后程度有所改善。

(3) 从第三产业看, 安徽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同样为正而且也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结构偏离度从1978年的1.15下降到2008年的0.08, 下降幅度为1.07。同时相对于第一、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1993年开始就一直比较小, 最大值都小于第一、二产业的最小值, 2008年达到最小值, 仅为0.08。偏离度越来越小说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在不断的增强。这不仅由于近年来安徽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而且与在就业市场上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强有关。

3 均衡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对策研究

由以上分析可知, 安徽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是非均衡的, 为了促进其趋向均衡化发展, 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发展特色农业

一直以来, 安徽的第一产业就业在三产占有较高比重。可以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本身来加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吸收能力。特别是根据安徽省所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环境,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特色农业。使得安徽省农产品就地生产和深加工的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转变,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并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和乡镇企业, 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来减少一产的剩余劳动力。

3.2 继续壮大和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首先, 要利用区位优势,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机遇, 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其次,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加快高新技术和资本性工业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走内延发展之路, 为以后安徽工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也能促进第二产业内部发展平衡, 即实行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行的发展战略, 但其侧重点应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3.3 推动第三产业的高效发展

要实现三产的高效发展, 首先, 要消除影响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制度障碍, 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等。其次, 加强城市化进程, 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再次, 提高第三产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性。最后, 使一、二产业进一步向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发展, 为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强。

摘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省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比较, 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性做了相关性、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分析。最后, 根据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

参考文献

[1]卜鸥.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 :22-24.

[2]张红梅, 蒋中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 (3) :18-21.

[3]陆昕轶, 胡碧玉.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7, (8) :8-10.

[4]张车伟, 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24-25.

空间结构关系 篇8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实际上是其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而对外贸易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 两者是一种“原像”和“镜像”的耦合关系。[1]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是因为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技术进步的积累, 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

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与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大多数都集中于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 而关于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见。潘文卿、李子奈 (2002) 利用统计支出法和线性回归模型, 测算出1990~2000年间, 我国进、出口对于GDP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 分别为-18.7%和3.5%。[2]蓝庆新、田海峰 (2002) 通过对贸易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增长的实证分析, 证明贸易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转型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显著线性相关关系。[3]吴振宇、沈利生 (2004)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 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 分析1998~2001年间的进口和出口对GDP的贡献, 进口贡献率从1997年的9.03%, 上升至2001年的11.6%, 呈逐年上升现象。[4]姜茜、李荣林 (2010) 从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入手, 分析了1987~2007年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结果表明,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较高。[5]

现有文献较多的是研究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而在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上, 也大多局限于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之上, 较少进行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中占据最大份额的制造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多是应用回归分析法。因此, 本文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入手, 应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 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为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模型设定

1.指标的选取

考虑数据的易获得性和计算简便性, 本文借鉴蓝庆新、田海峰 (2002) 的指标选取方法, 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假设经济总量指标有n个组成部分, 总的指标值为:

式中, Yi (i=1, 2...n) 由各个组成部分的指标值组成。将 (1) 式两边对时间t进行求导, 并同除以Y, 变形得:

(Yi/Y) t (i=1, 2.....n) , 表示各成分指标在总指标中所占的比例。 (2) 式中, 第一项表示基期不变时各成分增长率的贡献, 后一项表示组成部分增长率中结构变化的贡献。将 (2) 式进行离散近似可得:

(3) 式可用于衡量总增长中的结构变化效应, 以各组成部分的增长率为权重, 将各部分占比变化加权求和来表示。从 (3) 式可以看出, 影响结构变化的因素为, 组成部分的比重及组成部分的增长速度。若组成部分的比重上升, 该部分为正;若组成部分的比重下降, 则该部分为负。而在衡量结构变化效应的式子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各部分的占比变化。也就是说, 当组成部分的比重上升, 增长率为负时, 其对结构变化效应的加总贡献为正;当组成部分的比重下降, 增长速度为正时, 其对结构变化的贡献为负;当组成部分的比重变化不大, 但增长速度变化较大时, 其对结构变化的贡献基本不大。根据 (3) 式, 贸易结构的指标选取为:

(4) 式中, (Xi/X) t表示第t年第i种产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并且将i种产品按要素密集型分为,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 (资本) 密集型产品两个部分;表示第i中产品的出口额增长速度 (下同) 。

(5) 式中, (IMi/IM) t表示第t年第i种产品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

制造业产品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因此, 这里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也主要针对制造业来进行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为:

(6) 式中, (Pi/P) t表示第t年第i种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2.对外贸易结构划分

本文参考盛斌 (2002) 的对照标准, 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 (HS) , 将贸易品归入制造业28个部门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中, 劳动密集型为15个部门: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资本 (技术) 密集型有13个部门:烟草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2~2011年的数据。以HS1992为标准, 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官方网站;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199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运用协整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 分析我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实证研究

1.数据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并按照 (3) 、 (4) 、 (5) 式计算得到1993~2011年我国生产结构变化、出口及进口结构变化 (见表1) 。

从表1可知, 1993~1995年和2003~2007年出现两个较大波动。在出口结构变化序列中, 1993~1997年出现一个较大波动, 1995年最大值为0.024;在进口结构变化时间序列中, 最大值出现在1994年, 为0.023。综上, 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变化较大值都出现在较早的年份, 是由1993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所致。

2.序列的稳定性检验

(1) 单位根检验。根据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步骤, 首先要进行序列的平稳性判断。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产业结构变化与出口、进口结构变化的检验结果见表2。计算软件采用Eviews5.0 (下同) 。

(注:检验形式中, c表示有常数项, t表示有常数项和趋势项, n表示既没有常数项又没有趋势项;P表示产业结构, EX表示出口结构, IM表示进口结构)

由表2可知, 在1%显著性水平下, 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变化序列均拒绝原假设, 而进口结构变化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而, 产业结构与进、出口结构变化时间序列均为平稳序列, 可以直接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本章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 分别分析产业结构与进、出口结构变化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产业结构变化与进口结构变化时间序列间存在唯一均衡稳定关系, 其协整关系系数为0.325。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 即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进口结构发展相互促进。根据数据计算, 1992~2011年, 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产值中的比例及在进、出口额中的比例都呈逐年上升状态。其中, 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幅度最大, 且在2008年后比值都略有下降, 说明其产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受到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从结构效应衡量式子角度进行理解, 产业结构效应的正向变动, 是由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速度和比例上升导致;进口结构的正向变动, 是由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速度和比重上升导致, 弥补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变化不大导致的负向效应。实证结果为, 与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重与速度上升相对应的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比重和增长速度的上升。而产业结构变化与出口结构变化之间, 也同样存在均衡稳定的长期关系, 其协整关系系数为-0.326, 表明两者之间是负向关系。这也表明, 产业结构优化和出口结构提升之间的矛盾关系。从结构效应计算式子来看, 出口结构的负向变动, 是因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速度变化不大, 而出口比例有些下降。这种负向变动, 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上升引起的正向效应。实证结果是, 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和增长速度变化不大, 或是有下降趋势, 而其生产比例和增长速度呈上升状态。

(3) 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验证产业结构变化与进、出口结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注:以上结果为滞后2期)

从表4可知, 在滞后2期及在1%显著性水平的情况下, 出口结构变化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被接受, 而产业结构变化不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表明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产业结构变化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反之不成立。而关于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之间的Granger检验结果, 在滞后2期、1%显著性水平下, 进口结构变化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和产业结构变化不是进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均被接受。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和进口结构变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产业结构变化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而不是进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出口贸易结构是以产业结构为前提的, 而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间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因此, 建议产业结构要与贸易结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优化出口结构, 增加出口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大多加入购买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 如鞋类、家具、服装生产等, 而本土企业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偏低。因此, 应更加注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提高进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促进作用

以往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 比较注重出口贸易的发展, 导致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所以, 在加快产业调整的同时, 也应注重对外贸易结构的协调发展, 重视发挥进口对于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根据1993~2011年的统计指标数据, 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研究分析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得出: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产业结构变化和出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结构,产业结构,Granger 因果检验

参考文献

[1]袁欣.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镜像”与“原像”的背离[J].经济学家, 2010 (6) :67-73.

[2]蓝庆新, 田海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 (3) :39-45.

[3]潘文卿, 李子奈.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外资发展形势、作用及格局[J].世界经济, 2002 (5) :32-37.

[4]吴振宇, 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4 (12) :13-20.

空间结构关系 篇9

我们运用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对衡阳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性进行科学考量, 仅供参考。

(一) 利用就业弹性系数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就业效应。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当就业弹性系数为零时, 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无拉动作用;当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 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 系数越大, 带动的就业人数越多, 反之, 系数越低, 带动的就业人数越少;当就业弹性系数为负时, 有两种效应:一是经济增长为正, 就业增长为负, 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二是经济增长为负, 就业增长为正, 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吸入”效应。

1. 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在三次产业中波动幅度最大, 平均系数最小, 只有0.04。

说明由于第一产业发展的相对稳定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生产方式的集约化, 使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第一产业必然对富余的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 促使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衡阳市的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一般在0.5以下, 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 衡阳市大量外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回流, 使这一年就业弹性系数突增, 之后, 劳动力又逐年流出, 系数回落。

2.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基本保持平稳, 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低于第三产业。

2006年衡阳市产业结构转型后, 就业弹性系数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平均就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产值的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未能为扩大就业作出显著贡献。

3.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两边低中间高”。

第三产业在拉动就业方面, “十五”初期、“十一五”末期的就业弹性系数与第二产业基本拟合, 吸纳劳动力能力有待提高。

(二) 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就业结构调整中产出效应。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 即相对劳动生产率=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 它表明每1%的劳动力对应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当数值大于1时, 数值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 劳动力越集中;当数值小于1时, 劳动力就会向其他产业转移, 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1. 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0.55以下波动, 且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中每1%劳动力只能创造0.4%~0.5%的增加值, 数据说明, 一是衡阳市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大。

2. 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1.87逐年提升至2011年的2.43。主要是由于衡阳市处于工业化加速期, 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产业对资本、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推动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走高, 到2011年, 每1%的第二产业劳动力能创造出2.43%的增加值。

3. 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产业的差距逐年拉大。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扩大, 说明其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差别也越来越大,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弱。然而,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延长了工业产业链、价值链, 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的行业, 它的比值较劳动生产率有所减缓, 不仅影响了工业的快速增长, 也影响了衡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给予大力推动。

4. 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扩大, 经济二元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从1.3扩大到2.1, 与第三产业的差距从长远看也会逐渐扩大。

(三) 利用结构偏离度分析“两个结构”协调效应。

结构偏离度是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 即结构偏离度=各产业增加值比重/各产业就业比重。当数值大于零时, 增加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当数值小于零时, 增加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当等于零时, 则表明二者均衡。同时, 绝对值越大, 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

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负值, 且波动幅度较小, 劳动转移须加大力度。第二产业偏离系数均为正值, 且2006年以后偏离度越来越大, 需要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来使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产业偏离系数一直也是正值, 2011年趋于0, 说明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均衡, 在吸纳劳动力方面, 期待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以与第二产业协调配套发展。

二、“两个结构”均衡性滞后的因素分析

(一) 三方面因素限制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一是衡阳市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小, 且总体平稳, 表明工业高增长并不能带动就业高增长。二是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递增速度在33%左右,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 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小。三是相比劳动密集型, 企业更加偏好采用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

(二) 消费“短腿”不利于吸纳就业能力的增强。

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2000年, 衡阳市最终消费相当于GDP的83.5%, 贡献率55.3%;2011年, 消费占GDP的比例下降到58.0%, 贡献率46.7%, 消费对GDP的直接贡献不高且呈下降趋势, 这表明消费对衡阳市经济的拉动力不强, 是经济增长中的短腿。然而, 衡阳作为全省第一大常住人口城市, 2011年, 衡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737元, 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扩大内需, 有着很大的潜力。如果消费上去了, 第三产业、小微企业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 第三产业发展迟滞缓慢, 产业内部结构欠优。

据统计, 2011年, 衡阳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排前四的行业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金融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负数。所以衡阳市目前第三产业的内部发展不平衡也是影响衡阳市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原因。

三、对“两个结构”均衡发展的思考

(一) 合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加强政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 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稳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逐步合理有效减少农业就业人员, 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 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衡阳市工业化的需求相结合, 为衡阳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二)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及民营经济。

由于中小企业的进入成本相对较低, 就业制度灵活, 分布范围广泛, 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很多地区也都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准入门槛降低, 民营资本的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因而, 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将是今后提高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

(三) 加快第三产业优化步伐。

空间结构关系 篇10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且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密切。因此,在转型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揭示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对区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经济中长期规划的制定非常必要。

目前我国在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研究方面,主要以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展开研究。云逸采用北京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分数据建立了两者的偏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北京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高度相关性[1]。刘燕等将信息熵引入水资源利用结构的研究,构造了用水结构特征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定量计算公式,分析了渭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均衡性[2]。潘雄锋等利用我国用水结构的成分数据建立灰色GM(1,1)模型对未来用水结构进行了短期预测[3],章平建立了用水需求的短期预测对数模型,将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高技术密集度行业产值占GDP比重为衡量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用市场化指数作为价格水平替代引入模型,对产业结构演进中用水需求进行研究[4]。以往学者对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的研究为水资源配置管理提供了一定依据,但均未能揭示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变动关系,是否存在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

1969年美国计量经济学家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分析方法[5,9,10,11]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理论和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7]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8]展开研究,为政策的制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因此,本文采用在该领域尚未应用的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就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长期变动关系展开研究,并以水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最为典型的山西省为例,进行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研究。

1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研究思路:在对基本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分析方法的严格应用假设条件,分别对反映用水结构变动的时间序列与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对用水结构变量与产业结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并对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构建协整方程研究长期变动关系,揭示用水结构的演变规律,并进一步与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用水结构特点作比较研究,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和水资源配置的协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本数据均来源于山西省2009年统计年鉴中1988~2008的统计数据,部分缺失的水资源统计数据来源于历年山西省水资源公报及山西省水资源评价,主要变量包括产业结构指标和用水结构指标。产业结构研究指标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采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演进指标,分别用Gi(i=1,2,3)表示三产的产值比重,具体详见表1。

用水结构研究指标: 通鉴年鉴中历年用水量指标按照农田灌溉、 工业、 城镇生活、 农村生活、 林牧渔业五类划分。为便于研究,统一统计口径后按照按三产业划分办法, 将农业灌溉与林牧渔业的用水量合并作为第一产业用水量指标、工业用水量作为第二产业用水量、城镇生活与农村生活用水合并作为第三产业用水量。采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作为研究用水结构的指标,用Wi(i=1,2,3)表示各产业用水量比重,详见表2。

2 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变量检验

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直观上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看作是一条围绕其均值上下波动的曲线。如果直接将非平稳时间序列当作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现象以及各项统计检验毫无意义。根据现代计量经济学的要求,在对变量进行长期的动态关系分析之前,需要先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然后再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研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ADF检验方程为:

Δyt=α+βt+γyt-1+i=1pωiΔyt-i+εt(1)

式中,yt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α是常数项又称截距项,t是时间趋势,p是滞后期数,εt是随机误差项,服从独立同分布的白噪声过程,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H0为:γ=0,如果接受原假设H0,即序列存在一个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反之,接受备择假设,序列是平稳的。如果序列yt经过d次差分后具有平稳性,则称该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yt}~I(d),d为整形阶数。一般进行ADF检验时,有三种模型设定形式,分别为:

Δyt={γyt-1+i=1pωiΔyt-i+εt(2)α+γyt-1+i=1pωiΔyt-i+εt(3)α+βt+γyt-1+i=1pωiΔyt-i+εt(4)

模型(2)既没有常数项,又没有时间趋势项;模型(3)有常数项,但没有时间趋势项;模型(4)既有常数项,又有时间趋势项。对于每个变量的模型中是否应当包含常数项或趋势项,根据模型中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显著水平结合拟合的曲线图进行判别。本文应用Eviews 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平稳性检验结果证明,所有序列的原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均不平稳,经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水平所有序列均平稳。

2.2 变量的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协整分析的经济学意义在于解释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对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的研究必须遵循协整的严格定义,其定义如下:

对于两个序列{xi}与{yi},如果ytI(1),xtI(1),且存在一组非零常数a1、a2,使得a1xt+a2ytI(0),则xtyt之间是协整的。

对于k≥2个时间序列{y1t},{y2t},…,{ykt},用Yt=(y1t,y2t,…,ykt)′表示,如果满足:①每一个序列{y1t},{y2t},…,{ykt}都是d阶单整序列,即YtI(d);②存在非零向量α=(a1,a2,…,ak)′,使得αYt=a1y1t+a2y2t+…+akykt为(d-b)单整序列,即αYtI(d-b),0<bd;则称向量序列Yt的分量间是db阶协整,记为Yt~CI(d,b),向量α称为协整向量。

关于协整的检验有基于回归残差的两变量协整关系的EG 两步检验法与基于回归系数完全信息的Johansen协整检验两种方法,目前采用最多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法。

根据表3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各产业产值比重序列和用水量比重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具有长期协整的必要条件,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应用Eviews 6.0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检验结果(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如表4。

从Johansen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用水量比重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用水量比重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均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用水量比重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不具有长期稳定关系。

2.3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在序列xtyt消除了趋势之后,如果利用过去的xtyt值一起对yt进行预测,比单独用yt过去值预测的效果更好的话,序列列xtyt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称Granger因果关系。下面就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

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合理用水水平、方式及节水状况下,5%的显著置信水平仅存在单向的Granger原因, 即第一产业、第三次产业用水量变化是产值比重变化的原因。关于用水量变化对GDP变化的影响大小,根据协整方程可知,第一产业的用水量比重每增长1%相应的GDP比重增长0.199%,第三产业的用水量比重每增长1%相应的GDP比重增长2.067%,可见用水量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第一产业。

3 山西省第二产业结及用水特点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用水量比重不存在协整关系,无法定量确定相互间的长期变动关系,而山西省第二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很大,且在2000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用水量及比重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1和表2)。因此,需对山西省第二产业的结构特点及用水特点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

①工业结构趋向重工业化。根据200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指标与速度指标显示,2000年后山西省重工业比重在工业结构中逐年提升,工业结构趋向重型化,具体数据见表6。

②工业用水属高耗水型,节水水平逐步提高。山西省工业结构总体上属于高耗水型,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用水占工业用水总量的85%,工业用水主要包括冷却用水、热力和工艺用水、洗涤用水,其中工业冷却用水占工业总用水量的80%左右,取水量占工业取水量的30%~40%.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建设节水型社会,近年来山西省采取了多项工业节水措施,如电力、冶金行业通过间接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原水预处理、污水处理回用以及改革工艺设备等节水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冶金行业从2000年的88.6%提高到92%,电力行业从2000年的97%提高到99%. 煤炭焦化行业采取净化软化技术,坑矿水及废水回收利用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山西省污水处理回用达1.675亿m3、坑矿水利用量达2.2865亿m3,共占总供水量的6.5%,供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总体上, 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技术进步促进了工业节水,在新鲜用水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效支撑了不断增长的工业用水需求。但是,为经济发展腾挪出更多的工业水资源,必须扭转工业结构重型化的局面,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加工发展,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4 山西省与世界其他国家用水结构的对比分析

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各产业间客观上存在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竞争,水资源向效率或效益较高的产业或部门配置成为必然选择,因此,用水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对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用水结构的界定尚无量化标准。因此,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用水结构、水资源使用效率进行研究,确定分析山西现阶段用水结构及用水效率合理性的参照标准。

4.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用水结构与用水效率分析

鉴于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参照世界银行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将世界各国划分为五类,对用水结构、用水效率的平均水平进行研究,具体结果见表7。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属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因此,对山西省现阶段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的合理性研究,选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作为衡量标准。

同时,表7反应了随着经济发展用水结构的演进规律:农业用水比例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呈现逐渐上涨趋势,且各产业用水效率逐渐提高。用水结构的演进规律揭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配置特点,即用水量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农业用水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注: 参考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相关指标。主要数据来源:Worldbank. 2009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4.2 山西省用水结构合理性分析

根据表2数据绘制的山西省用水结构图(如图1)反映出,1990~2008年山西省农业用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用水量基本平稳,第三产业用水量成上升趋势。表2中各产业用水比例均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所在的区间。说明山西省的用水结构基本符合用水结构的演进规律,逐步趋于合理化,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演进。但是,目前农业用水比例仍高于高收入国家12%,工业用水比例低于与高收入国家20%,说明山西省用水结构不合理性仍然突出。

4.3 山西省用水效率合理性分析

为便于山西省用水效率与参照标准比较,首先将表1的名义GDP数据以2000年为基准年进行指数平减且换算为以美元为单位的实际GDP,然后进行山西省历年用水效率的计算,计算结果及用水效率趋势图如图2。用水效率趋势反映出,近二十年山西省单位立方米用水产生的GDP有了大幅提高,尤其工业用水单位立方米创造的价值由1990年的3美元提高到22.9美元,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总体上,山西省的用水效率与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但是,与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的单位立方米用水创造的价值以及农业单位立方米用水创造的价值、工业单位立方米用水创造的价值分别为高收入国家的36%、29%和68%,说明山西省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还是比较粗放,尤其是占用水总量59%的农业用水,亟需改变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水平,为第二、第三产业腾挪水容量。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山西省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变动关系的研究,第二产业特点及用水特点的分析,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的合理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①山西省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用水量与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第一产业用水量比重对其产值比重的影响系数为0.199,说明山西省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用水量增加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影响较小,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第三产业的用水量比重变化对其产值变化的影响系数为2.067,说明第三产业用水量比重每增加1%,可带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2.067%,很好地解释了用水效益促进水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的现象。可见,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不仅符合国家转型发展的思路,而且符合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山西省第二产业的用水量和产值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节水技术和技术进步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而工业用水的基本稳定并不代表工业用水的真实需求,事实上是受水资源制约许多工业项目无法实施。目前,大型规模以上企业进一步节水的节水空间已经不大,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要想实现有限水资源对经济的支撑,山西省必须转变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高耗水型重工业结构,以科技为支撑实施产业链的延长、升级,优化工业结构。工业需水预测时,必须在各行业现有的节水水平上分析节水潜力,结合产业规划,在考虑新工业用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预测才有现实意义。

③山西省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基本符合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的特征。但是,在水资源禀赋差的约束下,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节水技术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为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安全,需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形成第一产业节约用水向第三产业和高效益的第二产业流动,防止第二、三产业挤占第一产业的合理用水。

导向系统与公共空间关系分析 篇11

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是展示城市地域风貌,体现城市全面系统发展,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不仅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还可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不仅仅具有导向、指引、提示等方面作用,还可以向人们提供地理位置等有关公共信息,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导向系统的导向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又称为自然环境的开敞空间, 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外壳界面所构成的空间。这些空间是城市居民自由活动的公共场所。人类辨别方向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地点和方向的判断,是人们社会生存的前提条件,每个人要想获得自由都必须具备这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辨别方向,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向系统既是城市建筑物一个明确的形象定位,同时,也是一个方向的信息指示牌,在城市指引、导向、提示等方面,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包括相互联系的市内交通、室内公共服务、城市出入口、娱乐设施等系统组成。构成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导向要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图形标志、文字标志构成的位置标志,表明人们寻找的最终目标。二是由一个或多个箭头结合的导向标志,或者一个或多个文字、图形标志构成的导向标志,以引导人们选择正确方向。三是表示固定区域或场所的平面布置图, 使观察者能够了解固定区域或场所内位置的分布信息,了解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或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整体情况,为观察者选择行进方向提供参考。四是以图形标志或文字标志表示的区域功能图,为观察者提供一定的区域服务信息;五是帮助步行者了解周围环境的街区导向图,向步行者提供街区周边区域的整体情况的重要公共信息。六是易于携带的、人们提供地理位置、服务、功能的导向信息载体导向用印刷品, 如地铁路线图、列车方向时刻表、游览路线图、公共交通路线图等。七是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的电子信息显示及咨询设施。

导向系统的导向功能

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导向功能,首先,是定位地点功能,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可以帮助使用者及时定位,如果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定位自己要去的方向。然后,创建一条有效的路线,帮助自己到达目的地。一般情况下,这一类的定位标识都是设置在十字路口以及建筑关联点等位置,这类导向标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有利于调整社会环境结构,规范社会秩序,对提升社会功能运转效率也有极大的帮助。使社会活动秩序变得井然有序。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导向功能还具有导向指示功能。作为城市的一种导航工具,城市人行导向标识,为人们提供了明确指引方向,按照不同的环境,城市人行导向标识可分为两个层面的系统,一个是城市公共环境室内导向系统,如商业街、写字楼、大型超市、百货广场等的导向系统。二是公共交通的导向系统,如某某娱乐场所、某某旅游区、某某街道、某某车站等标识。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导向功能中,还有一种形象识别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还要不断完善内容,通过导向系统的识别功能,从视觉元素上提升整个城市形象,通过不断完善导向功能,展现城市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体现城市的人文内涵,进而提高城市各方面竞争力。

导向系统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主要指在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指导人们行为活动,指引人们辨别方向的信息传播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成熟完善的信息导向系统,一定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全局出发,在城市规划设置布局中,更好地把握信息导向系统,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在完善的信息导向系统中给人留下美好的秩序印象,从人们进入这座城市,到离开这座城市以及在城市中活动,都感到方便、自由、顺畅,即使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或是外国人。通过借助导向系统的指引,也可以使他们对这座城市很快的从陌生变熟悉,轻而易举的到达其目的地,并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美好的秩序印象。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给人们提供着各方面的信息,指引了公共空间区域和方向,使人们的日常活动更加便捷,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因此,导向系统与公共空间关系非常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更加的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导向系统产生于社会,回归于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社会的一种需要,推动着社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导向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研究分析导向系统与公共空间关系,不仅有利于通过视觉招牌提升城市形象,还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化进程,为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社会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工作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吴胜泽(1981-),男,汉族,本科,籍贯:四川省广元市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结构关系 篇12

以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为代表的空间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对空间范围进行了分类,分为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非正式空间。此外还对非正式空间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以及各种空间范围所体现出的人的特性及文化背景特征等,但还没有提到心理空间问题。

1988年朱迪.K.博古(Judee.K.Burgoon)和杰罗德.L.哈利(Jerold.L.Hale)发表“有关亲近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Nonverbal Expectancy Violations:Model Elabor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Immediacy Behavior),提出了交际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亲疏能够影响到双方物理距离的远近。他们认为,在物理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要保持与他人之间心理距离的亲密与疏远,可运用其他的非言语行为或言语行为进行调节。在此,心理距离概念被提出,对霍尔原有的心理空间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事实上,很多研究试图解释空间语言与人们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约翰.L威廉姆斯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断言:交谈时,内向性格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比外向性格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远;心情抑郁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比心情愉快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远。经过反复实验,在其博士论文中得出同样的结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引发人们交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需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提出下面这个公式:B=f (pE) 其中,B代表交际行为,P代表个体内在需要,E代表周围环境,f为函数。由公式可推知,交际行为与个体心理状况以及环境因子有关。环境因子状况相同之情况下,交际行为同个体心理状况成正比关系。当个人安全感强,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时,内心需求小,距离交际对方较近;而当感到受威胁时,或与对方人际关系不佳时,内心需求大,距离交际对方就较远。

此后,牛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克·阿尔及尔 (Michael Argyle) 提出了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对心理空间及心理距离作了一定的阐释,进而对霍尔新心理空间理论作了补充。他认为,在人体周围,除了物理空间外,还存在一个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即周围环境允许个人产生的安全感及舒适感,是个人保持自己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及身份不受威胁、完好无损的空间范畴。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比方说,乘公交车时,交际方甲指着路边的一栋漂亮的大厦,不无自豪的说:“这是我的工作地点”。而交际方乙对这座大厦并不怎么关心。交际中的甲方与乙方距离这座大厦的物理距离是几乎相等的,但距大厦的心理的距离则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交际方甲在其中工作,因此对其既熟悉又有一种亲近感,换言之,若把大厦比作甲交际的人来说,甲与其人际关系也是较为亲近的,而对于交际方乙来说,这座大厦与他毫不相干,是陌生而没有任何关联的,因此在心理上距离是较疏远的。

由此可知,人们对待其他人或事物的心理距离,是与人们同其他人或事物的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的。空间语言学中,人际关系亲疏直接影响到心理距离的远近。这一结论也是下面将要讨论和论证人际关系亲疏同话语关系的重要依据。

二、空间语言学中人际关系亲疏与物理距离的关系

平衡理论认为,交际者间关系亲疏影响到二者间的距离。黑希卡归eshka和奈尔森州elson曾在伦敦一个公共场所观察一些原地站立不动的交际者间所保持的距状况。观察表明,与陌生人的谈话相比,一般说来,朋友之间交谈时,彼此站得更近。体距的不同会反映出交际者间的人际关系的不同。

比如,你到住所附近的餐馆去用餐,你与餐馆老板之间的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直接影响到你与他 (她) 之间的所保持的物理距离远近。如果你们之间彼此认识多年,有较深的交情,双方信任、了解,那么你与他 (她) 间的身体距离可能进入亲密距离;也许你和他 (她) 交往甚少,或者你根本没有见过他 (她) ,那么你会与他 (她) 保持相对较远一些的私人距离;若你与他 (她) 为普通的朋友,人际关系不远也不近,那么你会和他 (她) 保持近的或远的私人距离。你是想和他 (她) 保持接近,还是想和他 (她) 疏远一些,都会体现在身体距离即两人的物理距离上。

此外,平衡理论认为,物理距离一定时,要保持与他人间亲密或疏远的心理距离,可运用其他非语言或言语行为进行调节。阿尔杰尔认为,目光与身体距离之间能够进行互补。如果在课堂中,你被排在教室靠后面的座位上,但这一位置并未影响你对老师所讲课内容的兴趣和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于是,同老师之间物理距离较远的你会通过目不转睛的凝视老师的一举一动,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内容,保持了与老师较为亲近的关系;相反,如果你坐在教室的前排座位上,感觉老师同你的物理距离太近,此时并不适合盯着老师去看,会给老师带来不舒适的监视感,你感觉这样不礼貌,或者你并不喜欢老师所讲课的内容,觉得听不进去,于是,你将目光移开到别的地方,不去注视老师,这样做就在心理上也同老师保持了较远的距离。此外,面部表情、谈话内容也辅助人们在一定的物理距离下调节心理距离,以最终调节人际关系状况。面部表情能够改变人际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微笑传达了友好和亲近,眉头紧锁表示失望,讨厌对方。当交际的另一方收到这些信息时,就会了解到对方对自己是怎样的态度,从而推断出相互间心理距离的远近,最终也会得出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状况是怎样的。同样,交际中的语言也是可以调节交谈者间的心理距离的重要的因素。如果交际的双方之间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或人际关系状况并不良好,为了改善现有的人际关系状况,交谈双方可选择一些中性或愉快的话题将彼此的心理距离拉近。如“今天天气不错”、“您今天所做的事情令我们非常钦佩”、“我由衷的为你感到高兴”。于是,就算两者间有客观的物理距离,但是却在心理层面上缩短了两者间的距离。而交际双方如果距离很近,但是所谈论的话语不是正面积极的,比方说“我讨厌你”、“请你离我远一点”、“你让我感到很烦”。于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在不良话语的作用下被拉远了,两人的物理距离虽近,但心里距离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人际关系仍然是疏远的。

总之,根据空间语言学理论,人际关系的亲疏能够影响交际者间距离的远近。交往中双方人际关系亲近,相应的交际双方的身体距离也较近;若双方人际关系疏远,交际双方的身体距离也较远。

综上所述,人际关系亲疏在空间语言学理论下同心理距离及物理距离的关系,最终将话语同人际关系亲疏联系起来,也在心理空间理论同空间语言学理论中建立起联系,实现两种理论联接。

参考文献

[1]朱丽叶斯.法斯特著, 孙晓红译.神奇的体语世界[M].新华出版社, 1988年第45页.

[2]易锦海, 李小玲.交际心理学[M].华中理工大学大学, 1997年11月第93页.

[3]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 2002年第25页.

[4]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 2002年第30页.

上一篇:民生价值下一篇:财税库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