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4-06-24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9篇)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1

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

石维亚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究方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因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的论断,“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一切方法、手段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性、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信息网络等。从以上论断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十分重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因此率先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试验是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探索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课堂模式,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比如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专家教授已提出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等,但目前较缺乏关于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意在通过开设课题实践课,展开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意在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将多媒体作为学

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

(3)选择若干专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研究性学习,解决以前困惑师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问卷调查法: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五、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及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应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1)现代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并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方面的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提出新知识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确定学习的同化模式。

(4)加涅的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传播学模式。(2)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信息传播的信号状态,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介物。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媒体的信息表现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较少能相互代替。这是多媒体组合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3)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系统方法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应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应是用较少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费等)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的质量,以实现教学过程的 最优化。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我们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3)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开发、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件。

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2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1.小学生有其自身的年龄特征,应科学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形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口语能力的锻炼有重大的影响。7~9岁的阶段的儿童善于动手、模仿和观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发音要领,然后去模仿发音,打好发音的基础,同时,通过对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的认识进而接触一定量的词汇,从而形成拼读意识,养成拼读习惯,积累词汇,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10~12岁阶段的学生英语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教师应注重学生多文本的趣味性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热情,扩大词汇量,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阅读翻译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之前没有掌握的词汇,陌生词汇的猜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完成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2.小学英语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既要注重其人文性,又要兼顾其工具性,做到二者兼顾,不可偏废。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表现欲强等特点,课堂上,应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试听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如模拟小记者、英语美文朗诵比赛、讲英文小故事、英文歌曲最佳歌手等活动;课外,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口语的机会,例如,英语角与外教的交流,户外英语体验活动、CCTV英语演讲比赛,小主持人等各种机会,达到激发兴趣、形成语感、提高交流能力的目标。

二、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体系

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体系包括信息敏感性、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能力五个方面。

1.信息敏感性。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但也鱼目混杂,小学英语处于义务教育基础性阶段,教师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积极信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能够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筛选合理、有效的英语教育资源,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的自我教育是职业技能成长的根本性因素,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掌握丰富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源的获取和信息工具的操作要求。为了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需做到: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应对信息的内涵、作用、性质、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其次,小学英语教师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如计算机基本的工作原理、各种教学软件的操作与维护、简单教学游戏的开发等。最后,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评价意识,通过对多媒体信息化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总结反思,发掘其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包括对信息的洞察、筛选和加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网络检索工具、办公软件、邮件、班级博客、微信、QQ等形式及时搜集一手信息,并与学生进行课内外的英语学习互动,将英语融入生活,学以致用,不断开发、创造课程资源,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英语教学。

4.信息道德。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出现各种病毒、色情信息、黑客袭击、非法复制的现象,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筛选信息资源时,以良好的信息职业道德为准绳,具有辨别健康与不健康、有用与无用信息的能力,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不传播消极负面的信息及病毒,保持对社会及他人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5.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能力。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整合,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树立学习自信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参与度,在英语课堂活跃的气氛中,轻松掌握英语知识,大胆用英语交流,在沟通中巩固英语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单调、静态的字词用声音、图像、视频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进行趣味性教学,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建立有意义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进行探索学习,由传统被动的“填鸭式”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生成性”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单词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英语较为陌生,为了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教师通过播放关于tomato的视频和发音,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单词进行拆分记忆,即“to”“ma”“to”。

三、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讨

1.政府方面的职责。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小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对我国教师行业的重视,提高教师行业的认可度和社会地位,适当地加大对信息技术投资,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多地给予学校资金支持,以采购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等。

2.学校方面的职责。学校是教育的实施基地,也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学校应充分认识信息化这个趋势,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尽其所能地完善学校的各种信息化设备,给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校方应合理利用政府的行政拨款,加大信息设备的投入力度,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如建设完善的校园网、加强学校信息中心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利用校本培训提升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措施。

3.教师方面的职责。(1)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教师要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其次,信息能力是小学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只有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整合”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论,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学习活动。(2)提升课件质量。小学生对初次接触英语感觉陌生,加上我国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和小学生思维直观性等特点,学生直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多媒体技术知识,遵循简单、实用、趣味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件制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克服对英语的生疏感和恐惧感,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语言的实用功能。(3)加强与其他教师交流。利用教育博客。目前,教育博客已经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这种方式真正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促进了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之间也利用这一网络平台,互相交流、阅读博客,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英语教研室内部的交流。大多数的小学都成立了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师会在一起办公、备课,由于性别、年龄、阅历、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教师间的信息素养的不同,因此,英语教师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探讨与合作,相互学习,借人之长,补己之短。校际之间的交流。由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教育政策、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之间要加强学习、交流、互相观摩,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整合、综合性趋势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仅有的专业知识是无法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不断地将英语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提高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度,这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英语学段有着不同于中学学段的特点,这个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呈现出直观、形象的特点,且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不仅可以呈现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场景,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英语的沟通功能,共同创设有生命的英语课堂。但由于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敏感性、信息知识和能力,导致教学过程中英语学科特点体现不充分、教学课件质量不高、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得不到尊重等问题。为此,本文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红霞.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J].学理论,2011,(11).

[2]童俊杰.对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 合作探究 实践体验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47-01

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节假日期间,指导学生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探究。我们要通过此次活动了解一些环境问题,让人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如何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问题,以及中学生应该怎保护环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 研究方法、内容

对于多种污染,我们主要研究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一套能使县城及周边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的方案。

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专题讨论法等。

3 研究措施

对于县城的调查。我们的任务是在城区范围内了解白色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我们将课题分解为三个子课题:(1)“白色污染”研究组:采访地点为步行街、商业街、小吃街等区域。(2)“水污染”研究组:采访地点为自来水公司、济北开发区等附近的水域。(3)“空气污染”研究组:县医院、垃圾站等区域。

4 研究阶段

4.1 制定调查表

首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所具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并对市民的文化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制定了贴近市民的生活又通俗易懂的问卷调查表。

4.2 走访调查

印好调查表后,进行走访调查。调查过程都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的。最后请他们填写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有少部分的学生,其余大多数是社区的市民。

4.3 实地调查

为了获取更感性的材料,师生一起走进大街小巷,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查,做了详细记录。

4.4 统计分析

进行问卷结果的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5 研究结果

5.1 县城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垃圾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乏一般直接在垃圾箱中露天堆放,并且这些垃圾中有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

(2)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城镇工业废水排入自然水域,从而使水域受到污染。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

5.2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1)由于有些市民思想意识落后,大部分都没有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恢复不起来的。

(2)从调查结果看,更让人担心的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与拥有环保知识的人由于产生从众心理,别人怎样自己就怎样,所以同样没有任何的行动。比如知道塑料袋危害的有50%以上,但每个人却仍然乱丢,如何让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值得每一个环保人思索。

5.3 绿色建议

根据调查,我觉得只有加强环保的宣传力度,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的抑制县城环境继续恶化这一隐患!而要防患于未然,科学地处理各种环境问题又是当前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崭新的课题。我们觉得治理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迫在眉睫!在此我们郑重倡议,希望我校全体师生能够将我们的环保知识辐射全县所有社区,首先帮助县城市民提高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建设成一个美好的家园。同时我们会给有关部门提出绿色建议:

(1)建议职能部门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城市街道和商场、饭店、公园等繁华地段的垃圾箱要提高密度,设置分类垃圾箱。市容环卫部门应加大检查的力度。

(2)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實到自身的行动上,随手抛弃废物,乱倒、乱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还仍然存在。

我们研究小组将与自己生活的社区取得联系,成立社区环境保护宣传站,我们还希望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3)建议加大科研投入,用科学技术帮助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6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他们明白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的严重威胁,每一个人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再破坏环境,爱护一草一木,爱护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关于“县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能从身边大家都忽视的小问题出发,提出调查课题—— 县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积极主动地开展一系列有关的调查、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写成了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活动,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环保意识,懂得了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继续繁衍下去,请每天每人都少产生一点垃圾,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新济阳。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4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XX年1月――XX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XX年9月――XX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XX年7月――XX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XX年11月――XX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9、经费自筹为主,其余费用由学校承担1部分。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5

开 题 报 告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我校《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经专家组评审,恩施自治州德育研究会批准,确立为恩施自治州德育研究会2015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04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建始花坪民族小学《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的课题界定

一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是的,因为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自立的国家才会不受欺负,实现繁荣富强。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这些无疑说明了人要学会自立,更要懂得自立。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许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我们不能事事都依赖于他人,因为不懂得自立的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人。可以这样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理能力的过程。从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身体的自立;当能自己吃饭、穿衣时,我们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知道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自立方能自强。自立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保证。自立的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立不等于盲目排斥别人的帮助。要积极鼓励孩子自立。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是花坪民族小学一至六年级全体在校学生。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象我们农村集镇完小来说,对低年级(一、二、年级)重点培养自立自主精神,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背书包、自己睡觉。对中年级(三、四年级)重点培养自立自理精神,自己上学、自己过马路、自己洗手绢、袜子等、自己洗在学校吃饭的饭盒。对高年级重点培养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一)现实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人独立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若错过了这个时期青少年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不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如:不会自己打饭、整理书包等。还有人不与人交往,整天沉默寡言。高年级学生虽然生活自理能力强一些,但多数人都缺乏独立意识,良好的学习方法、安全防护意识,不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队伍的日益壮大,“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问题也就越发明显,“留守学生”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还有部分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这些人由于隔代抚养或临时监护人监护职责弱化,长辈对孙儿(女)的过份溺爱,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他(她)们进入学校时很难适应学校生活,所以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时,他们的成长、成人、成才的重任也责无旁贷地交给了我们。

(二)研究现状评述

针对本课题,省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黄石市西塞山区中窑小学有了《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实施方案》,武汉市安庄中心小学靳海燕的《谈农村小学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还有倪海英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到了学生应该自治自理。所谓“自治自理”,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在学会的同时,学会“自育”、“他育”。陈鹤琴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单从我校的学生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和学习上的很多事都是家长包办代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私自利思想严重,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地处乡村,经济不发达,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这些学生成了留守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管,有的离校太远就只得寄宿学校或寄人篱下。这些孩子行为习惯差,性情孤僻,导致学习、心理上都受到影响。长期下去,孩子长大后怎么能适应社会,如何能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更别说报效祖国了。所以我们课题组决定针对“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进行探究,寻求一套适合我校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推动学校的发展,得益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实用主义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

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良好的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学校在校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提高方式方法的研究。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洗脸、梳头、刷牙、清洗衣物、排队打饭、提水、购物等。

2、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方式方法的研究。学生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一个新的集体中能不能够迅速融入团体的能力,教育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信念、从容的处世方法、进退自如的应变能力,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一起生活,这也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3、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辅导的研究。

4、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调查,找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特色是行动研究,研究方法重点是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归纳法。

1、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各个年级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生活状况、寄宿生活心理状态等,大量的收集原始材料,掌握第一手资料。

②谈话调查法:通过家访、学生谈话、心理咨询、师生书信来往等形式展开交流,了解学生对寄宿生活的感受、学生家庭状况、学生课余生活、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等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2、案例分析法

①个案分析法:通过学生中特别突出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②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法:利用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机会,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刻意的研究、分析、试验,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验总结归纳法: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有效经验,提炼概括,写出论文。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

⑴组成课题组,构建课题目标,选择研究方向,制订研究方案,提出申请; 的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行政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课题申报与立项及研究的事宜,另立学校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要求研究人员按照职责完成担负任务,对于课题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在职评、年终考核时优先考虑。

另外,我校课题研究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支持与指导。

六、本课题研究成员 课题研究人员:

负责人:杜万建

蕊 成员:黄智敏

建 谢晓密 李红灯 谭向阳 周学桃 张

君 朱宝莲 刘

佳 万文华 刘

莲 樊桃珍 李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6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主要参加人员: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成功,预期会产生如下的积极作用:

1、促进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适宜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建立更加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

2、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价值实现

本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要求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这将大大促进职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价值和效率。

3、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 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收、愿意重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需要对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进行界定。首先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广义的校企合作,而是合作教育。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即通过合作教育,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合作教育进行,即如何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较职业技术业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落脚在人才培养,体现的是教育价值,而对于校企合作的经济利益不做过多关注。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要注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两种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区别。课题组人员在选取案例时多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作为脚本,同时也对省内外多所职业技术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的理论研究(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涵义和特征(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特征(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3、国内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1)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2)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保障(3)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4)深层次长效合作模式的构建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国外起步较早。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

业和职业学校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先导。

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滞后于实践,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研究,寻找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与现实案例和经验相联系,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使课题获得

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②调查研究法 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校企合作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对企业家及员工中的毕业生进行访谈,搜集相关资料。③比较研究法 选择国内外、省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的理念、作法、经验教训,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不同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

④案例研究法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⑤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题,查阅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资料;(2)研究设计和制定研究计划;

(3)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4)调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5)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并撰写相关论文;(6)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一份研究报告;(7)提交结题申请。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1.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确定任务分工;

2、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方案阶段:(2012年1月至5月)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

2、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7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和论文两种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2011.10-2011.12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论文 段青、唐俊涛

2012.01-2012.04 职业技术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论文 于全福、段青、张利

2012.05-2012.06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段青、张杰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研究队伍

课题负责人段青和主研人员唐俊涛、张利已完成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作用与影响研究》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化工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一线高等职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所有人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下,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团队半数以上为双师型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段青是工程师,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经验,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骨干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有 “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平时能够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能保证如期完成研究任务。2.物质设施和经费保障

本校现有的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该课题方案的需要,缺少的文献资料可以到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 信息环境 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中小学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術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Burnhein, 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J].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8

海口市灵山中学信息技术组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而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 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育教学

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

1、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模式;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教学设计注重系统设计,但教学流于程序化;它注重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起来;“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更多的应用于未来教育及培训领域,而“网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与利用率,而且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调控。

不难看出,许多课题组正在涉足在这一领域但并未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试图探索教育技术环境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值得推广的经验。

(三)选题意义

探索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理论意义: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

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四)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提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研究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结合,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与学观念的变革,而且要有学习方法重新适应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4、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校内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假设

假设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我们想改变与创新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下,寻求与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与协作学习等提供更宽广、更和谐、更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师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功能的结合,可行性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创新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9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是于2012年11月向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当年12月经过批准立项的县级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终身学习观”虽早就提出,但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学习。学校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受到抑制,这些都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探求知识的好习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自主学习在学校教育中被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然而,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受急功近利教育弊端思想的影响,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虽然有不少学校重视自主学习的管理,但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模式。我们确定此题的研究,以期突破过去的教育弊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就学习内在的品质而言,指不听命、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不等于通常的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发自内趋力的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方式,需要从小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常常表现出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等心理特征。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使

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认为:(1)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2)学校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会源源不断。

2、新的课程观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意义

1、预期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提问题,学会作业,学会复习,学会制订学习方案和安排学习时间。

(3)让学生学会调控,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后能自我调控心理状态,养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

(4)创设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对话,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2.研究的意义: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策略。

2、小学生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策略以及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形式

1、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运用问卷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2)行动研究法:依据科学的理论和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开展集体备课,设计理想化的教学过程,进行实验教学,从实验中汲取精华,改革教学。

(3)个案研究法: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个案研究可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以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4)文献资料法:搜集和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杂志等文献资料,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理论水平,促进其课题实验研究能力的提高。

(5)经验总结法:组织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不断总结、交流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展为普遍意义,进而成为探求事物发展活动的规律。通过及时地总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8月):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对策研究和实施,通过对策制定和实施,总结修正,形成有指导性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撰写结题报告,将研究过程中老师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等加以整理,推广。

3、预期成果及形式

(1)成果: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方法科学高效,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成绩明显提高,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加强,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并能不断自主“充电”、“加油”,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教风和校风。

(2)成果形式: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典型案例、优秀论文等。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保证

1、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我校一直坚持并高度重视教学课题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县市教学能手、模范教师,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九、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怎么办》:徐州市教育学会编 开明出版社;

2、《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胡明根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课程整合:构建自主学习模式》:魏希和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4、《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谌业锋中小学教育信息网;

上一篇:求己不如求人作文1200字下一篇:主题班会-“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九年级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