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

2024-10-10

新课改下(精选12篇)

新课改下 篇1

2007年下半年, 我省高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涉及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改是在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社会、人、自然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老师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下面结合我一年多来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更新观念, 以人为本

一切改革创新都是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开始的。传统班主任“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使班主任在班上拥有绝对权利, 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坏”与“听话与否”, 学生成了班主任手中的一个听话器, 表面上都被整得服服帖帖, 但是这种传统方式大大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更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

高中课改的最大亮点就是“选择”, 这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论。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 都有各自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精神生活,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变化, 多样发展。少一些“约法三章”, 多一些“理解宽容”;少一些“批评指责”, 多一些“换位思考”, 用欣赏的目光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我尽量让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班主任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他人”。朱小曼教授说:“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性的展开……如果班主任的水准越高, 他班上的学生的个性就会越来越丰富地展开。”可见, 张扬学生的个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的部分。要做到这一点, 班主任要放弃“教育是一种控制”的观念。对“犯错”“越轨”的学生要细细地分析, 找出“犯错”中的“光点”、“越轨”中的“金点”, 对其充分肯定, 在管理中要避免用诸多清规戒律规范学生, 让学生个性能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比如说我班有个同学成绩平平, 还有点内向, 但对古币兴趣很浓, 我就与他交流, 发现这方面的书籍就找给他, 还安排他结合历史知识在班上给同学们做了一次讲座, 他的才华得到了肯定, 人也开朗了、自信了。这就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二、更新教育方法, 全方位育人

作为一名班主任, 他不仅是一个老师, 还是一个管理者。因此除了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外, 更要有新的管理方法。新课改的目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倡导社会、人、自然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育形势下,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在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 更多地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念,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视野更加开阔, 各种能力也会得到极大提高, 对于学生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所以班级管理, 我就让学生管学生, 学生管班级, 如班委会的建立, 班纪班规的制定, 都是由学生民主产生, 人人参与, 个个是主人, 最终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班级活动尽量创设更多的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如汶川地震后, 我把主题班会“节约与浪费”开到学校就餐的食堂, 学生深受震撼, 心灵受到洗涤。我还组织学生参加街头卖报, 做文明劝导员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老师通过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有机的结合,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也达到了社会、人、自然的统一,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在众人呵护下长大的。而现在的社会具有多样性、多变性, 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在认知社会、感受社会的同时, 往往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传统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据调查表明, 不少学生有心理疾病, 然而传统班主任却忽略了这一点。在新课改过程中, 班主任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 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班主任平时要细心, 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发现问题要耐心, 找到问题的根源, 处理问题要充满爱心, 按心理规律办事, 排除学生心中的障碍, 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人。老师在思想上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我认为, 在教育与教学中, 要特别尊重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尊重和热爱是一种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或成才的感情, 这种感情表现在乐于和学生交往, 表现在对学生的真心实意的爱护和由衷的关怀。教师的这种爱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 它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并且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谊。这些体验又直接陶冶差生的心灵。这样, 教师才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可以说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 首先把自己改好, 才能把课改推行下去, 这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机遇, 我们应该抓住机会, 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成就自己。

新课改下 篇2

我见

《全日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厌烦,没有一丝兴趣和激情,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瞎编乱造,抄袭佳作应付检查及备考。作文被称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写好作文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听到、看到、想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事情写出来,并不断地加以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收获了作文教学的喜悦。

一、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中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

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笔者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粉笔”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笔者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笔者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抓住了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题目,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愿写、能写作文。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好的写作方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前提下,只有教师及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让学生学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取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关键,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笔者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笔者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2.2 让学生学会联想。

什么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把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即写作材料)和写作相互贯通、融合为一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海,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讲到学习刻苦,不由得想起匡衡凿壁偷光;议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的感人事迹一件件涌上心头;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吴晗及其《谈骨气》浮现眼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自觉地由口中吟出,仿佛又看到了那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那长须飘飘、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决不屈服的闻一多;如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则回响耳边;要论亲情,难忘朱自清的《背影》,以及自己父亲的叮嘱和母亲的抚拍。文章的内容不只是记人叙事,还得写景状物。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也得借助联想。通过联想,找出甲事物和乙事物(或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点、相似处,再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的形式把这种联系、相似表达出来。《看云识天气》中对云的描写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众多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不断变化着的云的不同姿态。对云的姿态的准确描绘,也得益于作者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联想。

新课改下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 篇3

根据《语言课程的标准》,由于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在精神领域的影响比较深广,不同的学生面对这样多彩的人文内涵會有不同的反映,所以,一定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注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其他理解。孩子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纯真的世界。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解放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体验,肯定孩子们的价值观。同时,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以权威的形象存在,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让有不同见解的孩子充分表达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才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真谛。我们并不是要给孩子一个大方框,去框住他们的思想,而是应该让他们的思想在课堂这个天空中飞翔,培养孩子们思考的能力。

二、将语文课程的目标由单一变为多元目标

语文课程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而是为了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从情感、价值观、态度或是知识、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老师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理解。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而是说自己想让学生说的话。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们自己静下心来去阅读,也可以将孩子们进行分组,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自由讨论交流,切记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尤其是面对一些低年级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动手画一画、评一评。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将语文课程的发展由只是学习变成发展层面

语文阅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明白文章的意思就可以了,而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是一个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孩子们应该带着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的态度去阅读文章。所以我认为,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如果想有效的提高孩子们阅读的能力,应该注意改变阅读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只是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阅读,只是注重学习阅读知识,加强阅读能力,然后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种方法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大相径庭。阅读不应该由老师的分析代替孩子们的阅读,它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应该放下对孩子们在阅读上的领导,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认真读书,让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在思想上可以和书本对话,与作者直接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精读课文,自然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提高一个讨论的环境,如果学生通过讨论没有仍然还有疑问,老师可以帮助学习,对其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孩子们就会对文章的更深的了解,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这种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这样,孩子们就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去探索问题。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思维和情感的活动,学生就可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作者情操的陶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在思想上的启迪。比如说《雪化后是什么》这篇文章,孩子们可以通过各想象,雪化了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灵感。

四、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春色满园”

语言课程的教学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尤其是注意跨学科的运用,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往的教学只是孤立的教学,只是限于文章而阅读,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孩子们的思路。比如说教授孩子们写风景的古诗,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风景的古诗,总结成一套有关风景的古诗集。或是通过演绎,让孩子真正了解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之美。这样可以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可谓“春色满园”。学生在阅读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阅读,应该多读一个课外的阅读,让他们了解课外的阅读世界,丰富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知道,阅读的内容无处不在,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天堂。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老师是一位听者,真心诚意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解决阅读当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师生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就可以真正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将这种感受融入进自己的生活,可以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通过这种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故事”,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可以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去享受文章的感染,从而深深地被文章的美所征服,去感觉文章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阅读,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提高孩子们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样,才能综合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下如何学好物理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 初中物理就是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研究, 大多数学生对于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都是怀有很强的好奇心的, 总是想了解其中的奥妙, 物理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些困惑, 使学生有着心理上的快感。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1. 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于实验效果的应用, 在课外也可以安排一些初中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 这样增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比如, 教学“大气压强”这一课时, 找一个大口的空瓶子, 用硬质卡片封住瓶口, 之后倒立, 卡片就会掉下来。但是在瓶子里面装满水后, 再倒置, 这样纸片就不会再掉下来。通过这一有趣实验的分析, 学生就会很真实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同时学生还会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2. 物理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就是一门实用学科, 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说, 三峡大坝为什么修成下宽上窄?农民伯伯在选用稻谷时为什么要用盐水浸泡, 这些有趣的生活现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对于这些物理现象的分析, 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

3. 要适时地开展课外小实验

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对课外小组实验的参与进行激发, 通过参加这些兴趣小组, 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 所以, 对于物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还要通过这些课外小组,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这样就会使他们对于物理产生很大的兴趣, 对于物理的学习也会有着更加强烈的欲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埃德加作为西方著名的学者, 在物理教学中强调, 我们要传授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物理学习。物理教学, 原来仅仅就是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但在时下的物理教学中很多都是看重教师的教法, 对于学生学法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样的后果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及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下对于素质教育也是很不利的。事实证明, 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是否科学, 对于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 成绩的好坏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教师教法的研究, 更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情况下, 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 只有把科学合理的研究过程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引入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这样学生感觉到的不仅仅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还会对于这一门学科有新的认识, 所以,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如, 观察、实验、预习、听课、做笔记、思索、作业、考试的方法等; (2) 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3) 学生记忆的方法; (4) 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如, 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 再如, 临界问题分析法、动态电路分析法等具体解题方法; (5) 学生选择适合学法的方法, 如, 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 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 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 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教师和学生都应意识到, 学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会喜欢物理, 并能够顺利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

总之, 要让学生学好物理, 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教师和学生组成“情感共振”的组合体。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 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 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 对于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下面重点讨论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如何让学生学好物理。

关键词:物理学,基础学科,新课改

参考文献

[1]赵宗模.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法.教育管理, 1995 (1) .

[2]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改下如何评课 篇5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促进课改深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在课改背景下进行评课,使其效益最大化?

1.评教学目标制定及达成度

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向生成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因此,评课首先是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

听课施关注目标制定的合理性,看其是否切合课程标准要求,抓住关键知识或观念,体现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是否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从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达成。

听课中:关注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否为学生,落实目标的载体是否与目标匹配:“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是否融合在一起,具有整体性;关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怎样的活动获得落实,三维目标的最后达成度如何。

2.评教学策略设计及合理性

评教学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就是评价教师如何把自己对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评课时要注意教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角色;学生与教师间怎样进行交流如何把握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教学策略的合理性还体现在教学结构设计的流畅性。具体可以观察:

①知识或观点是否呈现逻辑结构,合理成网,并能体现出学科的思想和思维方法。

②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独特个性。

③创设的情境是否贴切生动、富有悬念,是否为学生提供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环境。

④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指向明确,问题范围是否大小合理、深浅得当,能否对学生的探究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

⑤学生活动或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是否创造性地运用媒体技术。

3.评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评课的一个重要角度。具体可以观察:

①是否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否步骤清晰,具有科学性,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否有效。③能否通过学科教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

4.评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性

具体有:①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态度、教学组织等。②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得体地提出问题并有效处理问题。⑧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3-01

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活动中应当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索的教学情景,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尝试、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反思。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变“厌学”为“乐学”。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利用化学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都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加如此。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学习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基本概念时,学生会感到抽象、枯燥,往往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导致原有的学习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乐于学习,就会有巨大的求知动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用风趣的语言、有趣的化学实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思索,从而产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学生具有了内在动力,学习中会感到“苦”中有“乐”,学习会变得轻松。

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1854年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把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及相关知识融入到此故事中。采用這种趣味教学法,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学到了讲授的内容。又如:在学习置换反应的知识后,可以讲述“化铁成铜”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复习,加深理解记忆。对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复习效果好。

二、创建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夏丐尊曾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就要“爱其生”。“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教师把关爱、尊重、理解等因素融入教育中,关心学生的冷暖,关心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急。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动”起来。课堂上学生才会竞相展现自我,积极回答提问,动手参加实验,发表见解等等,课堂有了活力,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学会出现新的变化。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双边活动“动”起来了,教学效果得到增强。

三、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加强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诸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辨、直觉思维、大胆设想等方面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作用。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的界限。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体现其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行提出猜想、假设,自行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对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的错误实验方案但不涉及安全问题,可让学生进行实验,之后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查找原因解决问题,这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并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改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新课改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教材,而且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

未来社会的发展要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跨学科的体系渗透,促使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科学素质的学生是时代要求。因此,教学不能片面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同时,应把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医药、环保等理科方面的知识与化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有机物”时,把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合成、性能、应用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起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关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理论、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这不仅仅是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更重要的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文庆城.现代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闫运珍等.教育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05:118-120.

新课改下品德教学设计新理念 篇7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必修核心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打破应试教育局面下思想品德教学枯燥, 乏味单一的窘迫局面, 丰富了教材内容, 切合生活实际。通过施行交互式教学, 情境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 降低教学难度, 优化教学课程。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思路, 构筑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格局。

一、多媒体音像共现, 吸引学生专注课堂

当今是高度信息化时代, 是追求高效率效果优化的时代,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了。多媒体的应用, 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 我们可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 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等信息, 来补充课堂。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 体验情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 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视觉与听觉的冲击,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自觉地走进课堂, 自愿地参与其中, 自主地接受知识。

二、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 引领学生步入课堂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导入得好与否,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例如, 在新课的导入时, 我们可以一种特殊的情境, 配乐诗朗诵, 在甜美舒适幽静的氛围中, 为学生朗诵一首抒情小诗。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使他们从课间的喧嚣一下子平静下来, 很快地进入课堂。就在学生听得很投入的时候, 小诗以问题告终, 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

三、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带领学生主持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 转换角色。

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 让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 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选取典型材料, 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 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 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 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 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人物进行采访。此外,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辩论形式, 既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变的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至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 兴趣盎然, 乐

四、联系运用生活, 让学生品味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 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发挥的沃土, 掌握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例如,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应该搜集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真实事例, 采用媒体视频的形式带给学生, 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 联系了学生的生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化和兴趣化。

五、教学评价显真情, 让学生自信于课堂

传统的评价很笼统、很空洞, 语言形式内容过于单一, 没有针对性, 没有真情实感, 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 学生对于这些评价性语言, 早已经麻木了, 也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在去年组织的思品教研活动中, 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教学评价非常有特色, 如“老师相信你, 你一定会成功的”“说的很精彩, 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相信自己, 一切皆有可能”“老师永远支持你, 你是最棒的 (坚定的目光投向学生) ”……这些老师的评价用语非常丰富, 而且用得很具体、很恰当, 很具感染力, 针对性强又富有激励性。

我们的课堂评价应摒弃千篇一律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课堂评价应具备激励性、针对性、真实性、引导性、情感性、差异性、艺术性等。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所作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在某种程度上都给学生以肯定, 因此, 学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六、民主和谐环境, 让学生享受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学生是服从者和接受者, 俯首静听, 对教师敬而畏之。如果学生被压制, 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我们的创新人才又从何而生,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又从何而生?所以, 教育呼吁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

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帮助,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良性互动的状态。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性。和谐能产生美, 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 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和谐不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追求, 也是教育的追求, 我认为更是课堂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接受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充满热情和向往, 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谐民主的课堂, 又能带给教师教与学的和谐共赢, 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新探索 篇8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中学政治课所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 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等都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思想素质。只有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学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 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 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 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 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理解起来很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 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因此教师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他们自学, 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教学以育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判定、评价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养成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 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的目光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行动改变, 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新思路。如教学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时, 可利用学生平时了解的新疆7.5暴乱、莫拉克台风等, 让学生谈, 可以相互补充, 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从而提高他们上课的高涨情绪。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又能加强学科与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既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焦点, 又能使学生把握书本知识, 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富有创新精神,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教材中抽象的原理, 教师应力求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创造问题情境, 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大大增加, 只要学生有兴趣了, 就至少成功了一半。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日益丰富的传媒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库, 因此, 教师要注意收集报纸上的新闻素材, 注意分门别类, 做好归纳整理。讲到任何一个课题, 都可以随手在里面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补充, 既有正面的, 又有反面的;既有中小学生的, 又有成年人的;既有名人的故事, 又有平凡的人间真情。由于例子新鲜, 又是学生在社会上稍有听闻的, 学生听起来特别感兴趣, 觉得原来政治课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个别学生还会把例子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增加茶余饭后的健康话题, 加强对某一心理行为对错的判断能力。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创设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 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让其敢问。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 引导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善问。许多学生感到没有问题可问, 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的节题、框题进行提问, 也可以在概念的比较中提问。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刍议 篇9

一、常规措施

1.自我提升的同时注重本组教师间相互学习。

教师本人着重研究新课改纲要、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的热点难点和操作问题。并实施个性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好处。然而, 集体备课并相互听课相互学习, 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重视学校安排的专业交流。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教师到课改实验区学习新课改的经验。比如, 我校领导曾到灵台一中交流新课改经验;我校老师曾赴银川, 西安等地进行学习;同时, 我县也曾邀请江西太金的专家来我校进行示范教学。而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们获益不少。

3.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 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 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4.专题辅导, 举办学科活动。

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成专题定期进行讨论, 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以及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我们曾举行了“普通高中化学知识竞赛”, 并准备把这项活动延续下去, 做到每学期都举行一次相关活动。

二、教学案一体化措施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积极发挥了学案导学以及“教学案一体化”的优势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发挥本组每位教师的才能, 根据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 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案。

1.教学案一体化措施在教与学中的优势。

(1) “教学案一体化”是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这方面让我们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如: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案, 我们会参考老教师的设计, 把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系统化, 让青年教师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

(2) 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 通过教案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 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 从而使课堂形式规范、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都很明确;课堂容量大;更便于长期保存。

(3) 学案的实施让学生感受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同时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 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学案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是“导演”, 而不是“主角”,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从这几点意义上来讲, 使用教学案一体化就明显优于粉笔加黑板的满堂灌的讲述。

2.学案导学以及“教学案一体化”在使用中也存在很多弊端。

(1) 落实不到位。学生学习中无视学案、教师上课不用学案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违背了我们设计学案的初衷。

(2) 使用学案教学课堂容量大,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接受有些困难。

(3) 课堂上要把自学与讨论严格分开。先逼学生自学, 产生困惑而后讨论。否则还没有自做就想依赖别人, 降低学习效果, 这就严格规范了学案导学的格式。

(4) 编写教学案时, 存在的几点困惑。新教材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班级状况不同如何编写使用教学案。最佳的练习量是多少。学案的题例设计必须少而精。否则课堂操作将很急促, 降低实效性, 那么到底设置多少练习才适中呢?

教学案的编写工程量大, 一份优秀的教学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累:设计教学案难、书写较多、花费很多时间。烦:问题引导、情境创设、找题、解题, 审题等, 步骤烦琐, 无用功也不少。难:编一份教学案不难, 编一份好的教学案很难。所以我从现在开始珍惜并收集每一份学案。

新课改下历史老师要有“新动作” 篇10

首先要有——新的教学观

有人说:“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平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而绝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 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更好地改进教学。

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观念转变了, 需要树立——新的思维

历史学科给人的感觉是在旧纸堆中翻“陈年老账”。若没有新的思维, 就很难在“新课改”下有所作为。历史教学不能老埋首于旧纸中, 必须不断吐故纳新。随着考古领域的新发现, 历史思维的新变化, 史学观念也会出现新的更替。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 树立大综合观念, 把小课堂与大社会、大自然结合。引导他们了解一些“热门话题”, 吸收与历史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学会融会贯通。例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讲列强入侵我国就要用“全球史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突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 生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 历史教学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借鉴、想象, 探索规律, 大胆质疑, 增加新视角, 发现新问题, 形成新见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一旦培养出来了, 他自己就弥补过去知识与能力的不足。

新课改下, 需要采用——新教法

历史场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历史是生动的,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我的历史教学很注意生动性, 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 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 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例如:“黄海海战”一目, 我先让学生看电影《甲午风云》, 在他们心目中就有了“黄海战役”的印象。我要求学生们在周末或节假日里多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例如:《林则徐》《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亮剑》《红日》等,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特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讲解接爱模式、自学讨论模式、问题探索模式、情感教学模式等。

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分别采用讨论、辨论、演讲、比较、归纳等方式,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 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做到师生、生生互动。当然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而不能把课堂搞乱。少数活动课堂解决不了, 可以延伸到课外。例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 我就采用了讨论、比较、归纳等方式。老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思考中成长。

新教法注定需要进行——新的备课

“备课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 树立新课改观念, 明确新课改方向。注意课堂建构,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 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生命价值, 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学透历史课标, 确保课堂教学目标, 钻研教科书, 做教科书的主人, 了解学生情况, 以学生为本, 设计多种预案, 设计有效活动。既要备教法, 又要备学法。教他们“学会”到教他们“会学”。拿第一专题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来说, 我把它分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点拨”“课堂达标”“考题感知初探”“学习质量评估”等步骤。而“学生自主学习”又可分成“学习目标”“基础掌握”“探究讨论”等部分。在这些步骤和部分当中教学生学, 鼓励学生学, 端正他们的态度。教“怎样学”教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改需要向学生布置——新作业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作业将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扩展思维空间, 延伸和发展课堂上已获得的能力和知识。我把有的同行所乐的“体验性历史作业”付诸于于实践。凡是能训练学生认知过程, 思维过程, 增强他们思维的自由度和开放度的作业都可以尝试。例如: (1) 列举当代社会的“宗法制”现象。 (2) 讨论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

不但如此, 我布置的作业从内容到形式, 从手段到方法上都做到了丰富, 例如:办历史板报、办手抄报、讲历史故事、做历史课件等。

新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只靠这几点“动作”还远远不够, 在今后工作中我还要总结和运用好的方法, 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中国和平出版社)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改下如何当老师 篇11

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動,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权威,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民主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水平去建立。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新课改下 篇12

1. 固有的知识与学科观念坚不可摧。

传统的教学知识已经在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了,而新课改提出的是新的知识观,往往农村教师都是采取的别人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之间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上也不注重知识的体验,从而导致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懂的如何去体验生活,从而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

农村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一讲讲到底的单一式的授课方式,学生们也就养成了“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中去,只会想机器人一样除了听老师讲就是记笔记,无法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不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

3. 教学资源缺乏。

对于农村来说,条件是非常简陋的,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方面的资源都非常的缺乏,比如在教学设备上,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以及一些三角板、圆规等简单的辅助教学工具之外,就在无其他的工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们接触的知识的信息量是很少的,教学信息的来源也比较的狭隘,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由于这些设备的不齐全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质量非常差。

4. 教师本位思想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在农村教学中,学生们认为教师是他们获得知识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都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他们成长的依赖,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的绝对的支配地位,而老师们以前大多只为完成教学的任务来上课,或多或少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新课改推出后,他们不得不为了课改的需求不断的花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参加一些培训不断的来完善自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煎熬的,因此大多数农村教师依旧没有采取新课改的教学方案。

5. 社会待遇不高。

教师虽说是吃的“国家饭”,但是很多的人却是不看好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真的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吃很多的粉笔灰,还要站着讲课,长期以往就会有很多的职业病,虽说付出是值得的,能为国家培养出很多的栋梁之才,但是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却是非常低的,每个月的收入只够简单的养家糊口,根本不能达到现在社会发展的经济消费水平的需求,因此教师们对待教学的工作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重视,从而把大多的时间都放在其他的副业上。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新课改的对策

1. 转变农村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教学的新课改主要针对的就是农村的教学,由于农村教师的思想太过传统,才导致农村的学生的思想跟不上城市的学生。因此农村教师应改变教学的方式,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不只是要充当学生们的主宰者与传递者,更应充当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大世界里面生存立足,要结合社会的一些学习工具,与时代接轨,打破学科之间的约束,让学生们多元化的接受知识,增强他们学习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全面的发展。

2. 转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

农村教师应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条件来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才能教会他们怎样与人更好的沟通交流,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去改善研究新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关键。

3. 发挥农村家长的特殊功能。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挺大的,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还要取决于家长的支持,家长在学生与老师之前起着枢纽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的,相互之间通过沟通交流,才会对学生更加的了解,才能更加的去关心,这样更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4.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健全制度,加大资助力度。

要想建立一个农村激励机制,是离不开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对于农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应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开放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优良教师,都全身心的留在农村教学,并且适时的建立一个教师定期交流会,让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一些教学的心德与方式,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农村的一些教学条件以及生活条件做出一些改善,使得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这样才有更多的老师愿意留在农村教学。

5. 提倡发展性、多元化评价。

“改革课程评价”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价的方式采取的是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过程,要充分的发挥出评价的作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使的教学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要起到改进教学的功能,要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都能自评、他评以及互评,从而达到积极、民主、平等的一个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些评价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来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出评价的作用,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村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改革下,去不断的超越自我,突破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只贪图享受,要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全面的升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新课改的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农村教学的进程。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教育已经全面的提出了改革,当然其中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最多的,教师是学生的主导,多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很多的因素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太过单一,教学的资源也严重的缺乏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当针对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采取一些相对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课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6-39.

[2]宋远伟.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张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曹园.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体育形式下一篇:高职院校责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