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2024-05-25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通用12篇)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篇1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使实验教学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实验教学的作用更为世人所瞩目。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实验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育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学生如果不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没有文化知识的普及,是难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小学阶段的观察实验虽然不系统、不严密,许多都是众所周知的自然常识。但是,观察、实验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尽力保持了学生天赋的火花不会熄灭。

二、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使其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通过对一门课程的学习,让他们乐于去学,喜欢做实验,从小培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成功最直接的反应。

三、实验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利方式

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了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证明空气。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倒扣的杯子里确实有空气。

活动三:走进空气。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组内交流怎样让大家看到、摸到、感觉到空气,使别人心服口服。

有时候,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实验是培养学生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手段

世界在前进,科学在进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唯命是从。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质疑精神的有效手段。《热胀冷缩》一课中这样描述:“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是否科学呢?只有通过实验求证。但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为什么?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科学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检验,所以操作上要重复三次。一次的结果和三次的结果肯定是同样的,但是相同的结果的背后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个结果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他们肯定相信三次的结果,因为三次实验的结果更接近客观现实。这样,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就深刻了。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五、实验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块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上,铁片沉下去了。我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到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回答:“因为铁重。”我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学,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当今的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篇2

金光学校

刘小均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3

当前,小学各学科教学无不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的卓越课堂教学。然而,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依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法上,与新课改要求极不合拍。本人在乡镇学校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多年,现将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勉。

一、摆脱传统的“注入式”传教,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

现今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版面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切。因此,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探究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多动手做,多动口问,多动脑想,多动眼观察。其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2.合作交流是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会让学生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合作交流不但能帮助学生排除错误、找到真理,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人格也有极大的帮助。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

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的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实验的目的,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特别是一些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务必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这样就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些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做好“准备”实验,有利于做好更充分的教学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三、适当地引入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会极大地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降水量》时,教材中展示的降水测量器在现实中学生难以接触,其原理就难以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展示了测量器的内外构造,并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测量器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测量器是如何收集雨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降水量与测量器的直径无关,只与高度有关。通过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表扬与鼓励是激励学生成长的法宝

在课堂上,及时地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通过长期科学课教学,我总结了“三会三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会问,能说、能记、能做。对每一个环节,教师都适时地进行评价,该表扬的表扬,该提醒的要提醒学生,学生做得差的也引导式地激励学生,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学应从培养兴趣入手,注重探究合作学习,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及时进行多元性评价。

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4

一、摆脱传统的“注入式”传教,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

现今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版面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切。因此, 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探究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让学生多动手做, 多动口问, 多动脑想, 多动眼观察。其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2.合作交流是探究的重要方式,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会让学生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合作交流不但能帮助学生排除错误、找到真理, 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人格也有极大的帮助。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 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 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 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 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 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 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 敢于失败, 敢于竞争。

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的特点,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明确实验的目的, 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在每一次实验之前,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特别是一些易出差错的实验, 教师务必要动手亲自做一做, 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这样就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现象不够明显, 哪些器材要换, 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做好“准备”实验, 有利于做好更充分的教学准备,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三、适当地引入现代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 图文并茂, 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 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会极大地优化教学环境, 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降水量》时, 教材中展示的降水测量器在现实中学生难以接触, 其原理就难以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展示了测量器的内外构造, 并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测量器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测量器是如何收集雨水,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降水量与测量器的直径无关, 只与高度有关。通过动画演示, 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 启发了学生思维,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表扬与鼓励是激励学生成长的法宝

在课堂上, 及时地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同年龄阶段, 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是有效的,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 无论恰当与否, 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 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 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 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通过长期科学课教学, 我总结了“三会三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会问, 能说、能记、能做。对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适时地进行评价, 该表扬的表扬, 该提醒的要提醒学生, 学生做得差的也引导式地激励学生, 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从实践看, 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 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 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篇5

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而这一教学模式的亮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让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因此首先要把学生引向自然事物,同时还要诱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自然事物中发现问题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诱发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解疑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历史经验表明,学生有兴趣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够眼前受益,甚至是终身受益,还有学生头脑中的的问题,可能成为他日后成才的原动力。让学生自由使用实验材料,并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从而激发质疑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优化提问的时机。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方式、时间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扩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应把握好提问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只要能立足教材,把握好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好最佳提问时机,就能使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3、从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将概念具体化,深化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具体化是将抽象概括出的概念返回到具体实际思维过程。具体化不仅可以加深加宽对事物的认识,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且能在引导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思维得到发展,这是认识的第二飞跃。例如,“摩擦力”概念形成以后,教材中提出“下面这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少摩擦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并附有鞋底、拖拉机轮胎、自行车、滑冰鞋等的图片。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应避免学生将作用力与摩擦力混淆,同时不局限教材中的例子,可提出“你们还见过哪些增大摩擦力或减少摩擦力大小的做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设计制作玩具汽车,坦克等。这样的制作设计,不仅巩固运用了摩擦力的概念,而且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大胆地提出对科学现象的假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诱发他们“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在教学《用纸造桥》一课时,与学生设定研究的假想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假设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同时进行修改实验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为此在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即使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教师还是应给予肯定,因为这毕竟是学生源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其未知现象所做出的推测;当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便学生走了弯路,可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得的,它将促使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实现探究学习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使自主探究变得更主动、更生动。

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科学学科探究的重要一环,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所以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实验过程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在教学《流动的空气》一课中,为揭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产生空气对流而形成风”这一科学现象,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并让学生多方式的进行试验观察验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空气流动规律,而且能轻易地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实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对发展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可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在教学《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中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切片标本的方法等实验活动,操作步骤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注意事项很多,如果把实验过程变成有计划地活动,学生就能够很快知道操作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

抽象与概括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在引导学生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观察精确性、坚持性较差,表达不够完整的特点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观察,完整准确地表达。这样,不仅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哺乳动物》一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其中几种动物外形比较相似”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继而引导学生找出这几种动物在外形上的共同特征,第三次引导学生观察。经过以上由表及里地学生反复多次观察,最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哺乳动物的概念。这种概括是由个别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这种将归纳推理与概念的形成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大有好处,他可以隐性地、潜意识地使学生初步了解概念与推理这两种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关系。应引导学生再观察认识另一些哺乳动物(如蝙蝠和鲸等),使学生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哺乳动物的概念,进而扩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使科学的学习走出了课堂。

五、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充分利用积极评价。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试只是一个方面。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所以,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参与的过程。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平时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实验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而言之,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角色;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科学知识,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实践证明,教师要积极地完成角色转变,使新课改顺利进行。

一、教师应该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

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前提,因此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加工以及利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科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肩负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和求知的课程资源。如,在讲解《运动着的世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搜集风在吹、鱼儿水中游、水向低处流等各种运动的视频,在课堂上将自己总结的课程资源播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探究运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就要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

二、教师应该转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扮演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有明确定位,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灯泡点亮。灯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物”,学生都知道灯泡要亮,需要连接电池或者电线,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连接。通过学生亲身操作,遇到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方法。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灯泡的结构,掌握“点亮灯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敢于实践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转变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教师要转变为科学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拥有绝对的主权,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能够接受教师讲述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配角”。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如,在讲述小学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读教材,且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教师要认真聆听,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线科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养,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小学科学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秋.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与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4(11).

[2]張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新课改下科学新课引入的艺术 篇7

一、小魔术引入

在《球面镜》教学中, 我准备了一套小魔术:取出一副扑克牌, 让学生洗牌后任意取出几张, 我都能用手“摸”出是哪张牌, 学生觉得很惊奇, 这时我亮出嵌在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 (凸面镜) , 从而引出球面镜, 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二、猜谜语, 歇后语, 填成语引入

上课前, 请学生猜成语, 猪八戒照镜子是什么?“里外不是人”,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沸腾了, 导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在质量、惯性、重力等教学中, 要学生用科学名词填成语, 如司空见 ( ) , ( ) 命攸关, 无足轻 ( ) , ( ) 所能及;在“热量”的教学中请学生猜谜语, 测开水温度, 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三、“问题”情境用于引入新课

在“摩擦的利和弊”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个“拔河比赛”的问题情境。取一根木棒, 事先一端涂上油。让一位班里公认为力气较大的男同学和一位力气较小的女同学分别用一只手握紧木棒两端后互相拉开, 并且涂油的一端给男同学, 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在全班同学都认为男同学必胜的情况下女同学却赢了, 学生们大惑不解。这种反常现象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摩擦”上来。

四、文学诗句引入

在引出力的测量时, 说明力有大小之分。我特意背诵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力拔山兮”突出力气之大, 在讲“水能的利用”时, 选背李白《将进酒》中的几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前一句借黄河之水的长, 起源高和水流的雄壮来突出水能的利用, 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自然地引入新课外, 还能陶冶学生美学的情操, 丰富学生文学的知识。

五、故事引入

在引入“密度的应用”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前不久, 我老家邻居遇到了一件事。一天, 一个外地人找上门来说:他在挖墙基时挖到了几个金元宝, 按照黄金价格至少可值上万元, 但由于急需钱用, 只要2 000元即可出售, 邻居听了心动就买下了, 现请我鉴定是真是假, 如何才能鉴定呢?”带着这样的悬念, 学生急欲找到答案, 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六、实验引入

在引入新课时, 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小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 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引入“大气压强”的新课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一个硬币、一个深度较浅的碟子和水, 上课时把硬币放入碟中, 加少量水 (水面刚好淹没硬币) , 请学生思考, 手不触到水, 能否把硬币从碟中取出 (实验时只可使用空瓶, 不得借用其他工具) , 并让有办法的同学上讲台演示 (拿起空瓶, 适当用力挤出部分空气, 把瓶倒转过来, 瓶口插入水中后松手, 碟中的水被“吸”入瓶中, 此时手就可以不触到水而取出硬币) , 在学生演示完毕, 教师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吸入瓶中?”并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七、“设计多媒体课件”法引入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能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增加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 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入新课, 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讲“浮力”时, 可利用课件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浮体”的情境,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观察到了各种色彩的鱼在游, 画面上又出现了水中的小船、大船和正在航行的万吨巨轮, 最后出现字幕:为什么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短短一两分钟, 就把全班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

八、“设计习题”法引入

本文讲的“习题”法引入即新课教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 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例如, 在教“机械效率”一节中, 对于初中生来说, 较难理解人们做功的过程, 何谓“有用功”与“额外功”?针对这种情况, 在新课教学前先设计好一道习题:小明为了提重力为200N的水上6m高的三楼, 已知他用20N的桶装水, 那么: (1) 小明把这桶水提到三楼一共做了多少功? (2) 小明做的目的是什么?在提水过程中哪部分做的功是“有用功”?做功多少? (3) 哪部分做的是“额外功”, 但又不得不做?做功多少?

九、游戏引入

在介绍“什么是力”时,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两人面对面站立半蹲, 互相击掌, 看谁能使对方后退, 失去平衡。结果一位抬手不动者获胜, 而另一主动进攻者却反而被震了回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验教学过程, 感受参与乐趣的同时进入了另一新知识的学习。

十、“设计疑难”法引入

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障碍, 提出一些问题, 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上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并设置悬念, 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良好的求知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 在讲“浮力”一节时, 教师可将木块、乒乓球压入水中,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知道上浮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 下沉的原因呢?比如石块、铁块是否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的思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科学教师理想角色刍议 篇8

一、做学生科学兴趣的点燃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一种意向和动力,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能力得以提高, 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始于好奇” (阿西莫夫语) , “好奇”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科学实验活动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学生对实验活动是否感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会有“我要做实验”的欲望, 有“真想试一试”、“好想过把瘾”的冲动。因此, 科学教师应善于点燃学生的科学兴趣。例如, 在教学《摩擦起电》时, 老师可以用科学魔术来吸引学生。一开始, 教师就用一根因摩擦带电的玻璃棒, 让静止的小纸屑跳起舞来。当看到小纸屑在桌面上翩翩起舞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立马被点燃了。

又如, 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小实验, 将紫甘蓝水喷洒在白色纸花上, 经过二次喷洒后, 白纸花瓣先变成红色, 之后又变成蓝色。为什么白纸花会变成鲜艳的花朵?学生因好奇而学习兴趣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开始向往奥秘神奇和知识无穷的科学王国。能积极调动学生科学兴趣的教师, 不仅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爱, 还让科学活动变得有味、有趣、有劲, 让科学学习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境界:“如果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 是先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 以此反复, 不断推进。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解决了某些问题, 学习和掌握了某些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提出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继续去思考、讨论、实验和探究。

例如, 一次大雨过后, 有学生发现学校中央大道上爬着许多蚯蚓。科学老师抓住这一情景教授《动物的生存与环境》一课。先把学生领到中央大道上去观察这些蚯蚓, 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为什么蚯蚓都爬出来?”的追问探索中, 学生的学习情趣迅猛高涨, 通过咨询老师、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最后终于把迷底揭开了:原来蚯蚓喜欢潮湿, 又怕积水;喜欢阴影又怕阳光。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还促成徐宇达、张晓亮同学写出论文《雨后的蚯蚓为什么会爬出来?》 (发表于《科学大众》) , 该论文获得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讨论去解决问题, 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的研究越深入越能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师要做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索。

三、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刘默耕老先生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 没有“经历”, “探求意义”的过程就不能说是在搞科学实验。实验活动要多一点探求, 多一点合作探究,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科学课中, 探究活动比较多, 采用分组活动,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古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在探究过程中, 分组合作, 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 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 在《摩擦力》课上, 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汽车与公路间不存在摩擦力, 汽车可以更加快速, 节省时间。”又有学生提出:“如果不存在摩擦力, 城市的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围绕摩擦力提出各种问题, 讨论热烈, 回答精彩纷呈, 在问题探究中也悟出了什么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 学生有很多关于摩擦力的发明作品也应运而生。这样的质疑问难, 潜移默化地营造出一种科学探究与讨论的氛围,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使其思维变得更有深度。

再如《桥的研究》一课中, 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千姿百态——拱形、圆顶形、球形、薄壳形、波纹形的基础上, 教师再提出问题:“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哪些地方要抵制压力?”“哪些地方要增强拉力?”等,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由此,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为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老师可采用小组成员分工负责的方式, 按设计员、操作员、观察员到记录员等进行分工, 并且在每次实验活动中要进行角色的轮换, 让学生体验各项角色, 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与快乐, 增强合作意识。

四、幽默亲密的知心者

教师的幽默可以增加亲和力, 加强师生之间信任感, 使学生敢于亲近老师, 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例如, 在教学《杠杆的研究》一课上, 笔者首先抛出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地球。”然后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看法, 大家认为不可能, 因为没有这么长的棒。我说我们可以与孙悟空商量, 借根金箍棒, 可能行吧!这时大家哈哈大笑, 有学生也幽默地说:“行!我仿佛感觉到地球正在抖动了。”这样, 将科学家与神话联系起来, 将中外文化的不同形象巧妙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想象。如此幽默的导入, 学生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如果教师让科学“幽默”一点, 就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索乐趣与创新乐趣;如果让“幽默”更科学一点, 那么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更高一点。

五、发明创造的引领者

在科学教学中, 许多知识必须延伸到生活才能找到依据, 才能悟出其道理, 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例如, 上《细菌》一课时, 学生知道细菌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最容易繁殖后, 科学老师就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细菌的繁殖, 消灭细菌有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科学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 徐宇达同学因发现用马夹袋拎瓶不安全, 就发明了“拎瓶器”;张佳妮发现串门时要换鞋很麻烦, 又不卫生, 就发明了“卫生方便鞋贴”。朱晓千同学发现, 现有的电话机, 对前后或对面相坐的人共用一部电话不太方便, 就发明了“旋转式电话机”, 这一发明在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工程学发明作品一等奖。

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想象、讨论研究, 这些都是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验探究为中心, 以挖掘教材内涵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习惯、探究精神。理想的科学老师要拒绝扮演以下几种角色:拒绝做约束者, 实验活动要不受时间、教材、空间 (教室内外) 的约束, 让学生大胆去实验、探究;拒绝做结论者, 学生有异议时, 教师不强求学生都认同他人看法, 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拒绝做灌输者, 教师侧重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设计、探究, 寻找答案;拒绝做包办者, 在发明创新大赛中, 教师不代替学生创造作品参加比赛, 而应该着力于教会方法、开发思维、指导实践。

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科学作业批改 篇9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检验教学效果,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了解学生知识上存在的漏洞, 并帮助他们及时弥补, 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如今, 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 虽然对学生的作业全收全改, 但也仅仅是在作业上简单的划上对号和错号, 而没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针对性的批阅, 批改后的作业反馈到学生手中, 学生也只会看分数, 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长此以往,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不再重视作业, 只把完成作业当成一项任务向老师“交差”。由此可见, 作业的批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科学的评价,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对初中教师科学作业批改的体会

1. 将作业分层, 使评价具有针对性。

初中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 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的不同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布置不同的作业, 也就是将作业分层。

例如, 在学习完《细胞》这堂课之后, 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将作业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作业:制作简单的装片的过程,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绘制简单的生物图;B类作业:识别动物和植物细胞, 应用细胞的结构解释某些生命现象以及说明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C类作业:说出什么是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说明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 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 并用来解释某些生命现象。学生完成后再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只要完成了A类作业, 就应给予满分, 答对B类题可半倍加分, 答对C类题, 可一倍加分, 评语中应以鼓励为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只有全部完成A类和B类题才能给予满分, 答对C类题再一倍加分, 评语中要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样分层评价作业, 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努力换来进步的喜悦, 也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形成学习竞争的氛围, 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2. 作业批改后的建议要中肯贴切。

教师在批改作业中的评价, 一定要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给予他们中肯、贴切的建议, 不仅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还要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建议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师通常用“×”和“√”来批改作业, 学生通过这种符号只能知道结果, 而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对于学生做错的题, 教师可以用“?”或者圈点的形式来加以强调, 至于问题比较严重的作业, 教师应在最后给学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 并能够及时改正。教师中肯贴切的建议, 不但让学生客观认识到了自己的学习情况, 明确将来应努力改进的方向, 还能让学生在被尊重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信心。除此之外, 这样批改作业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得到很大提高, 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 用特色评语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写评语也是教师批改作业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中若能留下特色评语,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本次作业的印象, 当遇到类似的题时能有所启示,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得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 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评语能够对学生起到不同的效果, 如:激励式的评语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醒式的评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点拨式的评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到指导的作用;启发式的评语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开拓创新。

三、基于科学作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科学作业中往往包含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以及对技能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 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发挥评价的诊断、教育和发展功能。

1. 对学生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方法与能力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 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以及猜想和假设, 并能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等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和能力。对于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价标准。

例如, 对学生完成“判断导线的首尾”探究活动的评价要点, 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其中制订解决该问题计划方案的评价标准为:能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是最优的方案等。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评价标准为: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 以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情况, 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好器材等。表达与交流的评价标准为:能否完成实验报告;能否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

2. 对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 主要依据他们在科学课程中各种活动的表现情况。比如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关注程度, 是否积极参与, 作业中对实验结果的记录是否实事求是, 以及他们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变化。评价方式应包括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观察, 并按照科学课程的标准目标来进行。

例如, 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 可以有重点地对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行口头评价或书面记录。又如, 依据学生在“制作一种最简单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活动中的下列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制作活动;完成作品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和同学合作等。

3. 对科学技能与社会关系认识的评价。

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和寻找范例, 来评价学生对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 考察学生参与决策的意识, 以及他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比如, 噪声污染是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能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学习完相关课程以后, 可以根据学生在调查讨论过程中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以及作业中能否从科学和社会多方面来分析噪声污染的来源, 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等来对学生作出评价。评价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看他们是否具备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勇气和潜能, 以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科学合理的质疑精神。

四、总结

初中教学的改革一直在摸索着进行, 如今, 对学生科学作业的批改和评价也逐渐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批改作业表面看起来很平常, 但一种好的方法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初中科学作业的批改有着各种不同的方式, 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来选择, 并在运用中逐渐将各种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业的批改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 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促进其学习主动性的发展。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应在教学中勤于学习,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还应大胆实践, 力求摸索出更为有效的方法,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琪斌, 杨丽.作业批改的多元评价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 2001, (3) .

[2]薛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何以可能及如何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11) , 38-41.

新课改下科学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课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围绕化学这一领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化学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化学科学素质,形成一定化学科技制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型。更明确地说,科学探究课应当成为学习怎样发现、怎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科学探究教学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

二、科学探究课的课堂结构模型

“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探究模式,课堂结构模型如下:

三、科学探究课实施过程(案例研究)

2008年9月25日我参加了昆明市化学学科说课比赛———“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荣获了一等奖。后又应教研组安排,就这堂课在校内上研究课,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将此课设计成探究课,颇有收获,呈现见后表。

四、科学探究课的思考

1. 科学探究式教学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并设计实验,按一定的逻辑体会去发现前人已发现的规律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性质,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当代教学论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 (兴趣、情感、动机等) 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原动力。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设计”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再通过学生自行探索达到目的后,给予经常性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喜悦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各种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篇11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那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围绕这一指标,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单一化,简单化。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的接班人,是不能够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是不能够达到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短视?那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校教育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才能内化知识,增长能力,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因此,学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从旧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代理人、管制者,转变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引导而不代替,真诚地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能以我为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进步。

2.学校教育要贯穿人文关怀。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习得,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要,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要看到的是,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鲜活的,有充沛感情和活力的,能产生情绪需要并寻求心理满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即将形成,可以说,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做题更加重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品德高尚,态度阳光,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忽视、不歧视,不放弃,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有教无类;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全面。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技能、品德、情感、意志力、社会交往、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在学校教育中,还要重视其个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不以规范教育扼杀偏才怪才,使学校教育多元发展。

2.协调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才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学校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能辨证分析外部环境,悦纳自己,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要重视培养实践精神动手能力,倡导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抛弃那种好逸恶劳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重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关注的不仅僅是阶段性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割裂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而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考评学业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它绝不是教育关注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培养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培养对生活学习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能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培养和谐意识,与团队,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方法指导我们要以此方法设置学校教学课程。

应试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升学率却关系到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学校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上只突出应试科目,这与科学的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教育体系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成才,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课程设置上要统筹兼顾,更要凸显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把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作为教育目标,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育人”的使命和任务。

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的一些关于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必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化和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也将会在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和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进步。

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 篇12

楼松英

(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

322200)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过程中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高, 是每个科学教师需要探讨、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细节, 因材施教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高改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提高, 并非一个新的话题, 但是新课改实施以来, 这个问题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尤其在科学教学上, 这更是每位科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课所占课时不多, 而很多内容都必须通过课上的活动或实验来加以辅助。在较短的科学教学时间内,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等环节,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科学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浙教版新教材改变了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 加大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比如增加了许多探究式学习活动, 每一节课都有一些实验、讨论和探究之类的素材, 这些素材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的都比较紧密。这些素材一般都只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 而不像旧的教材仅把分析的结果呈现在课本上, 这样意在使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 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七年级的科学中每节都会多次出现类似“鱼的腮和鳍有什么功能”等问题, 但对答案却一字不提。对这样的问题, 我主要负责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和实验仪器, 让学生自主地去试验、研究。最后, 我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出统一的答案来, 而是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以追求真正从探索中有所收获, 从而使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二、积极思考, 注重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 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 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 定律……”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 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 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使学生了解教师的解题思路, 如应该思考什么, 思考的方向对不对, 如果不对, 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 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密切的辩证关系。只有学习中重视积极思考, 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像有的课程那样, 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科学课程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 也不是听懂的, 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 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 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 必须深入理解、探究才行。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三、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相当于演员, 学生相当于观众, 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首先介绍什么, 然后讲解什么, 接下来如何练习, 最后总结等。然而, 现在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因此, 我们现在的教案一般都分为两个步骤:课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大概的设计, 课后在进行总结调整。在课堂实践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注意倾听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感受, 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理解。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中, 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同时, 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仍然存在的疑惑, 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 并决定需要补充介绍的知识。

四、注重全体, 因材施教

首先, 新课程、新教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 这就要求教师关照个别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并从总体上控制知识学习总量。但这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容易简单或无原则地删减。因为要促进学生发展, 学习必须要有适度的难度和挑战性。从内容上看, 有减也有增, 有新也有旧, 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 并没有走极端。其次, 由于新课程强调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 学习总量和难度毕竟比原来降低不少, 因此, 产生一些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也是自然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此, 平时我们给学生留作业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题, 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另一部分为提高题, 有能力的学生选做, 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教师探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五、注重细节, 重视新课教学

教学中, 如果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课程的重要性, 我觉得新课的教学最为重要。新课的教学是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定下基调, 是在为学生设计知识框架, 教师能对学生做的引导最丰富。可以说, 新课教学是在为学生深入掌握知识铺路。新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有着奠基性的意义, 所以教学成败也就显得特别关键。在了解到新课教学的重要性后, 我们需要以特别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新课教学。那么, 新课教学应当注意什么呢?我觉得要在细处上做文章。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提的“细处”是指对教学内容能从整体上把握的前提下,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合、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语言组织等细处下工夫, 通过精心设计, 最终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间的有机联系, 使学生顺利高效地接受新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但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作为科学教师, 上好每节课是我们的宗旨, 而每节课的成功与否, 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何种程度在于课堂效率的高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科学教师要既是教师, 又是导演;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习, 在自觉中培养科学探究习惯, 在活动中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会用科学的方式去思考, 去做事, 让他们在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受用终身。

(责编张亚欣)

参考文献

[1]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曾琦.青少年合作学习指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机房搬迁下一篇:语文教学中承载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