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精选8篇)
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 篇1
课改的难点在观念,重点在管理,关键在教师。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一、树立一种观念
即树立“抓课堂改革就是抓质量”的观念。要向课堂教学新模式改革要质量,提高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区分两个层次
即区分“入模”、“出模”两个层次。“3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主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旨在交给教师教学的“基本流程”,而不是限制、扼杀教学的创造性。教师在应用“基本流程”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谨防为追求形式而简单模仿,去作秀,去跟风逐浪,要在实践中不断完成、改进,掌握教学模式的实质,最终超越这种教学模式,以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
三、围绕三种形式
围绕“3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完善,开展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改革全员培训:一是“一带多”的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二是“一拜一”的拜师学艺,开展优秀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多带一”的帮带扶困,对于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薄弱教师,教研组要跟踪会诊,详细指导具体的操作流程,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争取使每位教师尽快成长,人人达标。围绕三种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相互交流讨论,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展示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多思、多惑、多悟,引导学生先走向书本,再带着问题走向同学、走向教师。全体教师都要在“入模”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每一节课,突出“三抓”:一抓集体备课,突出一个“实”字,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两次备课,两次反思,一次突破,不断在备课——交流——上课——反思中磨练自己,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抓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活”字,即对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以达到从入模到出模的升华;三抓作业批改,突出一个“精”字,作业设计要精心,内容要精选,教师批改要精心。
四、开展四项活动
一是以“引领”为目标的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在“每周一课”活动和听评课的基础上,由各教研组推选出在“3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有一定成果的学科骨干教师上好骨干教师示范课,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梯次发展、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求精”为目标的中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组织开展中青年教师的研讨课、优质课。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以岗位练兵、全员达标为目标开展开放式的研讨课、优质课,形成人人争当课改能手的良好局面。
三是以“入模”为目标的薄弱教师(新教师)的过关课。坚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让教学改革中的薄弱教师(新调入的教师)上好过关课,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跟踪指导,使其尽快“入模”,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
四是以“提炼”为目标的模式研讨课。要定期举行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模式研讨课,也可以就某一学科、某一年级开展针对性、专题性的研讨课,通过研讨交流,提炼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五、把握好五个度
引导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五个度”。
自主学习要适度。自主学习主要是由教师确定目标导向,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体现在时间上,要按时间完成自学任务;体现在内容上,教师要有预设,布置适量的自学内容,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交流有深度。小组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通过组内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对前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研究,教师也可以就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与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出现小组内只有优秀学生代替学生操作,要让不会的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充分调动后进生进行学习。也可以开展评分机制,发挥小组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分享展示有效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分享展示环节显得更为突出。教师要针对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结果,组织学生分享展示学习成果,要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提高分享展示的效度,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着的位置之上,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调整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
点拨梳理有高度。在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就是本节课教师教学的难点或者重点。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梳理出知识的主线,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点拨梳理要举一反
三、旁征博引、精心点化,真正做到解惑与拓展延伸。点拨梳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教师也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
当堂训练有梯度。当堂训练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训练试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梯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训练、解惑和归纳,争取让本课知识点当堂消化。
总之,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就是要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学会、好学”这个目标来展开工作,立足实际,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要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围绕学生的有效学习,实施教师的有效教学。从而构建教师有朝气,学生有灵气,课堂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 篇2
一、要纵深拓展审计内容, 关注效益审计
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资金的审计, 在从核查基本财务状况入手揭示查处损失浪费问题的同时, 把审计内容向纵深拓展, 关注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就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把效益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探索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管理效能为内容的绩效审计, 通过对资金投入所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和对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 使对效益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加强对部门单位负责人、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履行效益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 有效地防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 规避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同时,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 将环境效益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以关注环保、国土等资金管理和使用效果为主线, 合理评价领导干部在环保、国土开发利用等方面应负的经济责任, 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审计思路, 重点向账外延伸, 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
审计组采取征求信访线索, 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效益审计, 延伸审计触角。在审核被审计单位相关会计账目的同时, 重点向其主管的二级单位、行业协会和业务往来单位延伸, 加大审计的力度和深度。继续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逐步建立起以任中审计为主, 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格局。适应新形势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 积极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从关注资金向关注制度和政策并重转变;从偏重个案监督向重视分析共性问题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从发现和揭露问题向更好地解决问题转变;从关注真实性、合法性向关注效益性转变。
三、要规范审计评价, 建立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
完善包括政策性标准等在内的多项评价内容, 细化评价方法。同时, 还要重新规范审计报告格式, 编写审计报告范文, 对审计情况通报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要进行统一规范。结合本地工作实际, 研究制定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 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责任界定和评价规范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各部门之间的差异, 确定出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等次, 使审计评价更加准确直观, 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直接运用创造条件。
首先, 慎重评价领导人接手后的单位资产增值情况。目前, 对领导人接手后的单位资产增值审计存在着就审计论审计的情况, 就是不问数据成因, 机械、简单看到资产数字增加, 就评价为“某某领导在任期内资产大幅增值”, 这就不能历史的、客观的、从合法性角度做出正确的评价:一是对接任前已经存在、接任后国家逐步规范将原先没有估价登记的房屋、地价、车辆、办公设施等登记入账增加的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未能剔除, 而这种增值比重较大;二是对主管部门存在摊派性质的、将二级单位或者下级单位出卖土地、房屋获得的收益通过收取管理费的形式购买小车、土地等引起的增值缺乏必要的说明。因此, 应当针对资产增加的具体情况, 客观予以评价。
其次, 慎重评价领导人的管理责任。按照组织分工原则, 所谓管理责任就是领导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有的领导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 而是副手分管, 有些具体问题甚至不知情, 如果简单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违法行为统统归结为领导人的管理责任就有失偏颇。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评价应当区别对待:在主要领导人确实不知情的情况下, 可以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评价为“负有领导责任”;在领导人直接授意下的, 评价为“负有直接责任”;在集体决策下的, 评价为“负有管理责任”。因此, 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 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 区别情况予以评价。
因此, 按照组织分工原则, 慎重评价领导人的管理责任。所谓管理责任就是领导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有的领导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 而是副手分管, 有些具体问题甚至不知情, 如果简单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违法行为统统归结为领导人的管理责任就有失偏颇。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评价应当区别对待:在主要领导人确实不知情的情况下, 可以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评价为“负有领导责任”;在领导人直接授意下的, 评价为“负有直接责任”;在集体决策下的, 评价为“负有管理责任”。因此, 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 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 区别情况予以评价。一定要坚持依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价, 不得超越审计权限、超出审计范围、脱离审计事实进行评价, 注意评价可能引起行政争议, 防范评价风险。
四、要强化结果运用, 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创新审计结果运用形式和平台, 来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一是要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统一规范。一般来讲,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 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 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 由党委负总责, 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二是要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制定议事规则, 使各有关部门能够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 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 根据不同的情况, 区别对待, 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 审计部门应适当宣传, 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 按问题的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 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对象开展谈话教育, 打招呼, 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 先由审计机关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 然后, 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对象进行谈话诫勉, 诫勉期限为一年。对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 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 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对象给予组织处理。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 先由审计机关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 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对象的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 由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成效。加强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系与沟通, 争取日常工作的配合与支持。积极推行纪检、组织、人事、审计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进点、联合反馈新举措, 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效果。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加强与检察、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 对发现的犯罪案件线索及时移交, 及时处理。
每位审计人员在负责的审计项目中, 严把审前调查、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优每一个环节。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 实行审计责任、审核责任、复核责任、审定责任四级控制责任制, 同时, 审计小组负责人定期通报工作动态并实现信息共享, 双管齐下,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对大型审计项目, 坚持做到由市领导带队, 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审计局定期到各审计组巡视, 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进度双推进。
摘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程序, 对党政领导机关或部门法定代表人在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检查验证并做出评价。要转变审计思路, 重点向账外延伸, 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同时, 还要重新规范审计报告格式, 应当就资产增加的具体情况, 分别采取肯定语义、批判语义或中性语义予以评价。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 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 区别情况予以评价。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
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 篇3
看到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分析当前企业在深化党的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作风上不适应国有企业发展增效的大形势
(一)缺乏责任意识
部分干部不愿、不敢、不想承担责任。在责任面前,往往把责任推给别人,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困难往后退。面对企业遇到企业亏损的现状,部分干部主观原因找的少,客观问题分析的多。没有从领导干部的主观思想根源找差距,没有从自身的工作上对照分析查摆不足。
(二)缺乏进取精神
满足现状,缺乏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激情。缺乏进取和上进意识,没有同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部分干部“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做“太平官”、当“老好人”。
(三)缺乏大局观念
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对企业的政策规定消极抵制,有的对上级三令五申充耳不闻,令不行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指令信号层层衰减,只顾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不顾全大局,凡事只讲职位、待遇,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淡薄。
二、工作作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作效率低下
对工作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一些交叉性的工作,推诿扯皮,刻意回避、被动应付、工作不细致,标准低。
(二)工作作风飘浮
注重形式,不重效果。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官气十足;对企业的决策部署贯彻不坚决,上传下达不结合实际,工作摆花架子,甚至有的弄虚作假。
(三)监督意识不强
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哲学,只扫自家门前雪,对错误的人和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作疏于管理、不愿监督、损害公司整体利益。
三、学风不浓未能与时俱进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当下很多干部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主动学习。思想和业务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探究能力衰减,有的认为会干就行,工作凭经验吃老本,有的浅尝辄止,不肯下功夫专研,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滞后,难以适应公司大发展形势的要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增盈增效,长此以往更会带来职工队伍的涣散和萎靡,使群众对领导干部产生质疑甚至信任缺失,进而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转变,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作风建设落实到当前具体工作中的措施和思路笔者认为:
(一)发挥党组织在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转变上的引领功能
强化政治核心作用,让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舆论导向占据主阵地,是各级党组织的首要责任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
1.各级党组织要深入浅出做好形势任务宣传。通过政治学习、班子会、党支部大会等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央反腐倡廉的规定和精神要求,在思想上强化和灌输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要求,让党员干部认清企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
2.整顿领导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教育党员干部保持积极进取工作态度,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抓问题、点现象、按照整顿四风要求,洗洗脸、治治病的工作经验,继续做好四风查摆工作,摆正做官与做事、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
3.强化领导干部政策纪律观念。执行纪律是干部首要条件。组织学习党的纪律条规和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到廉洁教育基地参观、组织学习研讨等方式,知晓高压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和尺度,强化执行观念,真正把上级的决策意图变为各级干部的重大责任,实现政令畅通,步调一致。
(二)发挥制度建设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转变的保证功能
推动作风建设需要筑牢制度体系。将作风建设贯穿于工作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以制度管理来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1.健全领导责任机制。真正落实岗位责任目标,将工作业绩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按照有权有责权责相统一的要求,奖优罚劣,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通过责任落实和追究,增强领导干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
2.健全工作规范机制。规范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在改进思想作风方面,强化戒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在改进学风方面,建立学习日、岗前讲台等制度;在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建立考勤、评查等制度;在改进生活作风方面,建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制度。
3.健全评价考核和制约惩处机制。建立干部队伍的作风考核评价体系,将干部作风和评先评优、提职晋升联系起来;通过明查暗访、民主评议等方式,让恪尽职守、工作在行,状态良好的干部得到褒奖,让不干事的干部有危机感,让不执行的干部坐不住,让作风懈怠不在状态的干部挪位置。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树立清风气正的企业局面
1.抓好一把手队伍建设。一把手的政治观念、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对下级干部的影响巨大,主要领导清风气正,高标准严要求一定会带出过硬的队伍,良好的效益。组织部门要选好企业当家人,抓好一把手的培训,抓好一把手的严格考核,提升主要领导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以工作业绩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
2.建立公平、正义、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正气得到弘扬、公平公正才能激发活力与干劲。企业要弘扬正能量,要旗帜鲜明的向歪风邪气做斗争,党群部门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氛围,树立典型,弘扬正能量。组织部们要对那些默默无闻扎实肯干的同志予以重用和肯定,用良好的企业培养出富有执行力、正义感和道德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
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 篇4
及措施
一、环境艺术专业建设(1)、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年8月,国家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环艺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艺设计及艺术设计的发展由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环艺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这意味着创新人才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本体范畴的工作,许多设计的最终完成所要求的知识范畴已远远超出艺术设计师个人能力控制及管理的范围。因此,产业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储备人才,特别是高端的领军设计人才。
2.设计教育的大众化制约未来领军设计人才的培养
尽管与其他学科相比,环艺设计作为设计行业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但是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当下,以设计技能主导的传统的大众化设计专业教育已无法适应这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必须发展新的方法和途径,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培养未来设计产业引领和开拓的核心力量的领军设计应用型人才。(2)、环境艺术专业简介
合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合川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是紧密相连的。这些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的条件是我院环境艺术专业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也是我院选择在合川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目的。并且,我院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缺乏理工科知识的特点,采取了环境艺术专业结合建筑设计专业的一些课程,摸索出了一种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值得推广。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建筑学、设计学、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以及素描、色彩、图案、透视、制图等学科,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扩大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加强动手能力,我们在加强本专业主课的同时,认真研究环境艺术品设计、模型、透视、制图等选修课的教学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专业。
环境艺术专业按照学院的要求,以“工作室制” 为载体,以“大基础平台,小专门方向”的专业教学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环境 艺术设计及相关艺术设计的高级技术的应用人才。主要课程:环境艺术概论、室内空间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建筑外观改造、植物学、生态与环境保护、城镇区域规划与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园林游憩系统规划、滨水景观设计、度假村规划与设计、设计考察、草图大师软件方案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多样、实用的教学内容充实课程。
(3)、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预见性
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代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2.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3.特色性
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院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筑类院校发展这一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和前途。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高职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4.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5.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 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4)、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是为室内设计装饰、建筑装饰工程、建筑模型制作、展示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城市雕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公司。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有序的开展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互动式教学并举与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职业资格考试等多形式、多渠道结合的教学活动,就能实现: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或专业技能证)的双证式或多证式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个性化,具有高级设计师和各行业专业设计知识技能的高素质设计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建设目标。以满足社会就业市场不同层次需要、能适应就业市场多行业的需求,这个思路适应杜会用人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通过新方案的实施,实现“一个适应、一个转变、一个结合、一个拓宽”,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实现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宽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技能和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大程度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围绕与国际接轨的培养要求,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英语教学、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3.在教学内容上着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深度,增加前沿领域和前沿知识。利用学科优势,以科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在教学领域里大胆改革创新,争取出一批高水平、获奖层次高的教学成果。
(5)、专业及专业课程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是一个涉及多种艺术及科学、技术门类的学科,具有专业知识多样性及指向性兼具的特点,其涵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建筑学、设计学、美学、工程学、材料学以及素描、色彩、图案、透视、制图等学科学,毫无疑问都成为必备的专业素质。同时,除上述必修课之外,还有应用文写作、模型制作、素描风景、装饰色彩风景写生、漆画、扎染、艺术作品展示、摄影技巧、雕塑设计等课程。(6)、专业主要技能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根据客户心理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能力;具备快速绘制创意草图的能力;具备空间审美能力及对室内外空间的装饰设计处理能力;具备 AUTOCAD、3DMAX 和 PHOTOSHOP 等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具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能力。(7)、就业前景
通过前几年的就业情况,以及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得出结论:本专业具有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具有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的特点。一般分散在设计公司、土建劳务公司、房地产公司、行政事业单位、设计师事务所等就业,这表明课程分模块设置,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近几年从我院设计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反馈的意见来看,学生在实习单位获得充分肯定,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实习能力的评价90% 以上为“强”或“较强”。从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一些用人单位(重庆市几家设计师事务所、银行业、农村信用社、园林景观公司等)了解到的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基础知识扎实,一专多能,设计专业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
(1)、创新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套实用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技能框架。在夯实设计理论、方法和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从深度上向涵盖高级设计师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从广度上向覆盖设计、工程、管理、法规、艺术、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各行业专业设计技能拓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核心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办学的社会适应性特色。
2.对原有办学模式的改革是: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立了新“2+2”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原来实行的设计大类招生,学生到第二学年再自主选择室内设计或新农村方向培养,这一办学模式满足了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2)、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精品课程为标准建构了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经过研究与探索,我们把专业课程构建为3个模块:基础知识、设计教育、应用技术。新方案在强调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对后继课程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化了设计教育类课程,增设了应用性课程。保证了我们的毕业生既具有娴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设计操作能力和工程类的施工管理技术。
(3)、改革教学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我们高度重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作用,精品课程开设网上教学交流平台;开设景观建筑课程,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通过名师学术讲座、师生学术沙龙、专业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等途径,扩大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结题、答辩等程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4)、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提高学生综合创新素质 1.在前期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以开放性与多元性为导向,强调实施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改变了以往由“点”到“面”的做法,在确保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全面调整培养方式,由“面”到“点”,保证了成果的完整性
2.通过教学模式新理念的引领,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型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研究性教学。强化设计学科的创新思考、创新意识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工作室教学、应用与研究相结合,扩大了课程设置的专业深度和综合性,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供了条件。
3.课程改革选择知识的标准从“有用”转向“有效”,所有课程紧紧围绕“能力要求”展开,即岗位要求→实训模块→专业课→专业基 础课→公共课,上一级内容决定下一级的内容,实现学业与就业要求的平滑对接,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三、各项教学改革的措施(1)、突出核心课程的建设
我系环境艺术专业现有两个方向,室内设计和新农村规划。在这些课程建设中,要求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均进行课题研究,相对应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与实践,核心课程的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2)、修订并完善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方法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中,将突出基础理论教学,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原有学生只知道画图的情况。(3)、加强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通过加强基础课程,从改革和增设创新型、应用型课程入手,逐步过渡到整个专业课程及内容体系的全方位改革;进一步加强教研型、应用型教师的培养,为教学改革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为媒介突出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立项,将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4)、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实际项目带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5)、课程设计科学化
始终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主题”作导引,精心设计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过程,对每个“项目或主题”做认真分析,针对项目的特点及特殊性进行课程优化设计,排出相应课程群(课程打包),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设计教学实施的程序,推敲教学方法,对每一个“项目”课程,都要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专业,并精心组织实施,同时还要设定评价方法。(6)、学生选题职业化
为适应专业发展、满足行业需要,本专业充分依托室内设计方向与设计事务所(工作室),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自主选课制度。学生的大基础平台课程达到专业要求后,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再进而进入小专业方向,在相关设计事务所(工作室)学习和工作(顶岗实习)。在选课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学生选专业课程,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增强市场意识、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7)、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课程设计上,将“次干课程”与主干课程综合、渗透、交织、相融,将单门课程同组于一个层面,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教学手段多样化。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多维复合交叉,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涉及到多门学科,教学中强调以设计为中心,采用一专业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重视过程及方法论,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专业,也着重设计过程的连续与完整。具体内容包括功能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现场体验,流程安排,空间设计、模型制作、工程技术等方面。在每个学期形成若干课程环,围绕一个主题或项目重点解决一到二个层次的设计问题。强调课程实验、能力实训、企业实习三位一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1.组建优质教学团队,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结合进来,直接面对学生讲授行业发展,介绍企业情况和自己的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在课程教学中,环境艺术专业始终将课程实践放在核心位置,学生在工作室中学习,增强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质。
3.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增加实战训练,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实习基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实践条件,在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进入基地项目组,使其直接面对客户与业主,进行实际操作。
4.为了使学生具备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零距离上岗”,环境艺术专业还运用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的现有条件,让学生在经过短期培训后,通过相应的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8)、教学检查常态化
由教师遴选项目任务,组织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该项目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切入点和可操作性,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制定实施计划。院专业督导机构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检查及评审小组,按照教学团队确定作业的阶段目标、过程和质量要求进行阶段性检查。比如对课程设计及工作计划的检查、分阶段综合汇报的检查、课程终端检查等,同时举办学生作业展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动态的质量控制,由质量监控部门不定期的组织听课和说课的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全的掌控。(9)、教师实践经常化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且时效性强,发展速度快。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必须是专业能手、是行家,为了适应专业教学发展的特性,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掌握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材料、的信息,专业部明确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完成一个以上的社会实践项目才能参与专业教学,通过项目实践的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确保了实验区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源。长期以来,学院将师资队伍改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加以重视,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改进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利用在职培训、在职攻读学位、在职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等,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近年来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已有拥有较完备的师资和管理队伍。
附件1:环境艺术设计建设规划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篇5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 8 月 19 ~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 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 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根源在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如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投资项目,成为项目政府,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成本扩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对生产要素市场直接干预,导致证券和信贷方面出现问题;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公平和正义缺失,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不断发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正如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水平的关键,已经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体制保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二、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与会人员支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判断,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
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产品按供求规律由市场及其市场主体提供,而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提供,政府要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公共安全、公共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公共行政体制的本质是“公共服务”,以社会和公众的公共需求为导向,追求公平和正义。政府公共服务并不是要求政府将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全部包下来。应该划定公共事业的边界,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可适度市场化,竞争性产品则市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应更为多元,可以由政府公共部门通过公共服务执行机构直接提供服务,也可通过外包等方式提供服务而由政府用采购等适当方式付费,或者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者,由政府进行监管。
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思路。一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执法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服务。政府只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宏观调控。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调整和转变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和定位国有资本出资人机构。转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将国家发展战略部门、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定位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形成国家发展战略、经济运行调节、财政税收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互相联动的宏观调控机制。属于地方在本区域内的局部性经济调节,由省级政府经济调节部门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框架内进行,建立中央全局性经济宏观调控为主、地方局部性经济调节为辅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完善市场规则尤其是市场准入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市场执法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把政府的执法“他律”与行业组织的行业“自律”结合起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二是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社会体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切实管好应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提供服务。要实现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
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
改革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消除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规范社会组织行为规则,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互动,共建和谐社会。通过社会组织,把劳资关系中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化解于企业,把涉及弱势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化解于基层,把群体性社会矛盾与冲突化解于社会。
三是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集中力量行使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组织好准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退出竞争性产品的经营活动和直接干预,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三大核心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实际需要的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制度,提供比较完善的教育环境、合格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纠正基本医疗的市场化倾向,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尤其是基本医疗的投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公共服务组织主体是事业单位,改革和规范公共服务组织首先要改革事业单位。属于提供纯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不搞任何市场化运作,属于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可适度市场化。在对不同公共部门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的同时,又要根据公共服务组织的共性对其进行规范的制度改革:一是政事分开;二是规范治理结构;三是实行信息公开,建立责任制度,在建立问责制的基础上按服务标准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
公共服务仅仅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是不够的,政府要动员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这既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又可以培育共同的公共价值,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三、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机制创新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机制创新问题发表了很多见解,提出了一些建议。
短信业务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 篇6
一、发展思路
2012年,短信业务要在立足营业窗口,强化营销激励,不断巩固老客户,努力挖掘新客户,在发展邮储、汇兑、速递等邮政业务短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彩信业务。
二、发展目标
1.2012年全区要力争实现纯增有效用户65.7万户,全区扣款成功率达到80%以上,年底在网用户规模达到220万户以上。
2.继续稳中有升发展速递汇兑短信业务,速递短信加办率达到85%,汇兑短信加办率达到75%。
三、具体措施
1.以效益为核心,及时兑现业务奖励。
(1)继续开展以发展有效用户为核心的业务营销活动,坚持抓好新开户加办工作,努力挖掘存量用户市场,积极发展高端用户和包年用户,保证发展质量,提高新增用户扣款成功率,促进短信业务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新用户的同时,做好在网用户的维护工作,提高在网稳定率。
(2)制定科学有效的奖励政策,围绕有效发展制定业务奖励政策,按照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制定考核标准,确保业务发展奖励兑现到网点一线营销人员,杜绝业务奖励网点平均分配的现象。各盟市局还要及时兑现短信业务发展奖励,保证奖励兑现周期不超过一个月。
2.加强调研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重点抓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努力促进短信业务全面发展。
(1)重点关注新开户加办率,提高网点人员主动营销意识,要重视新开户用户市场,密切关注该项指标偏低的网点,逐步改善营业网点人员的短信业务推荐方式,如采取用户账户安全案例、分解短信业务资费到每天、并与用户在邮政开户办卡不收手续费年费工本费等优惠结合,推荐储蓄短信业务。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最终实现业务向平稳常态的方向发展。
(2)注重网点日均纯增短信用户数,消灭业务发展低效网点。2011年全区1-12月全区网点日均纯增短信用户数在5户以上的邮政网点有99个,4-1户的网点222个,1户以下的网点312个,占全区总网点数的49%。各局要跟踪每日网点加办情况,对连续日纯增户数呈负增长的网点进行重点督导,分析是加办量过低还是撤办量较高,根据原因采取对策,提高网点日均纯增户数。
(3)注重纯增扣款成功户数和新增收入,坚持量质并举。各盟市局要结合新增用户扣款明细,累计用户扣款成功户数,及收入同比增幅等指标,考察网点发展用户的质量,量质并重发展储蓄短信业务。
(4)注重速递、汇兑短信业务加办率分析,促进各项业务之间平稳发展。各盟市速递、汇兑短信加办率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十分明显,速递汇兑加办率落后的盟市局要找到本局业务加办率长期偏低的原因,特别是对加办率偏低的网点进行重点帮扶,切实提高本局速递、汇兑业务加办率。
3.坚持不懈抓好规范经营,促进短信业务健康、持续发展。规范经营是今年集团短信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明年规范经营工作的力度将在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区要坚决贯彻集团公司工作部署,强化规范经营管理。
(1)各盟市要印制新版储蓄短信用户申请书,遵从用户的自愿的原则,盟市局安保视察部门也要将短信用户申请书的检查纳入检察范围,有效地维护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规范经营理念,有效控制了自行加办、违规“一绑多”等违规经营行为,并配合好区电子商务局对相关违规加办行为的监督工作,结合区电子商务局的统计数据和11185的回访结果,对网点违规加办行为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真实客观的向区电子商务局进行反馈。
(3)继坚持用户投诉“首问负责制”,杜绝推诿现象,各盟市电子商务局要重点监督本局现金返款流程是否通畅,及时妥善处理用户投诉,避免投诉升级。
4.积极探索和尝试短信新业务,丰富短信服务内容,提升服务价值,力争在彩信业务上有实质性突破,以形成短信业务新的增长点。(1)伴随、单独性彩信广告宣传业务
伴随、单独性彩信业务是利用邮政丰富的客户资料,提供一种更为廉价、快捷、发送目标可控、接收结果可查的一项新型广告宣传方式,在业务发展初期各盟市可以与函件部门合作开展,作为商函业务的有力补充,收入分成可与当地函件部门协商,电子商务局每条彩信业务收取0.3元/条成本(伴随性彩信可发6页内容,单独性彩信业务可以发送8页内容,图片文字要求不超过100k),揽收人业务发展奖励建议不高于扣除短信成本后收入的30%。
(2)彩信报刊业务
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 篇7
一、当前生态绿化存在一部分问题
1) 大树进城热。在有些地方提的口号是建设“森林城市”, 把森林和大树简单等同, 这与现代园林生态化的发展方向相违背。要建立真正的“森林城市”不能单靠移植大树。城市园林建设, 就其功能而言首先应该在生态效益上, 是为了调节城市小气候,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之上尽量考虑其在色彩、形态、气味、声音等方面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而事实上园林建设中气派美观方面考虑得多, 生态方面却重视不够。
2)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有些城市园林绿化热衷于引进外地的甚至是国外的所谓稀有名贵树种, 这只不过是一种猎奇、攀比、炒作行为, 而不是科学的做法。
3) 盲目模仿, 缺少地方特色。国内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 许多城市模仿或完全照搬西方园林的风格, 内地盲目效仿沿海开放城市绿地的模式, 给人印象到处是“复制品, 千篇一律, 枯操乏味。忽视本地自然条件, 丢弃本地, 方特色的“抄袭”是短视行为,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或全国的范围来衡量, 也不能算作是成功的规划设计。
4) 大肆改造, 破坏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目前很多地方, 特别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经济开发进行大规模的推土, 移山造地, 将原来村边自然水域和山林全都改造。从生态观点看, 在城市中能保留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 对当地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那里有当地植物的代表种类, 保留下来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城市生态绿化思路和措施
1、把握城市生态绿化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城市绿化带来极大的压力, 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美化、亮化、优化的城市园林。而一个好的园林城市, 在设计上应具备:注重园林对人类身心的调节功能、水源涵养作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景观类型、创造最佳人居环境, 使城市园林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2) 四季常青原则。现代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楼林立、路面硬化、车排成长龙、人摩肩接踵。零星可见路边上的几株落叶树, 冬天一到又是光秃秃的。要通过人性化设计, 达到四季有花有草, 不再显得单调。让冬天的缺憾通过设计来弥补。
3) 易操作、低成本原则。近几年, 在城市绿化中存在一些大树进城的现象, 既耗费物力、财力、人力, 又使一些古树名木遭到破坏。因此, 在树种选择和配置时要注重实际, 既要美观大方, 又要经济实惠、立足长远。
4) 一次性成型原则。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该有放眼长远的眼光, 避免重复建设。使园林建设一次到位、一次成型。
2、以多样性保护为基础, 构建植物生态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 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所以, 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 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 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 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 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 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 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 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 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 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 (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 。
3、因地制宜, 实施生态绿化策略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 生态绿化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 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 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 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 创造适生生境, 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 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街头绿地应四季有景、活泼明快, 植物配置基调树种外, 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 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因时制宜, 保持绿地景观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而过分强调奇花异草, 尤其是南方植物的无序引入, 往往因气候突变而遭灭顶之灾;盲目照搬异地和他国绿化模式, 跟风赶时髦, 长官意志, 代价极大, 生态和景观功能也得不到保证, 应特别引起重视, 核心是切实保障园林绿化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4、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指的是与地面垂直, 主要是在立体空间利用棚架、墙体、栏杆等下面的空地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 或者采用盆钵栽植垂吊植物, 达到立体绿化和美化等效果的一种绿化方法。我国北方城市大都属于大陆性气候, 由于缺少水路网络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导致大气、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大量垃圾的产生, 又使城市热岛效应日趋加剧, 市内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 有机质含量降低, 这一切都导致了生态质量的不断下降。垂直绿化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 丰富绿化层次, 不但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 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晓利, 苏维. 城市绿地空间的再创造——垂直绿化[J].河北林果研究, 2004 (3) :266-270.
[2]、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4) :15-19.
完善现代种业的思路和措施 篇8
《意见》出台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深入学习宣传《意见》精神,组织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推动《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的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总的看,无论是國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企业本身,都已行动起来,工作成效十分明显。可以说,各部门、各地区更加重视和关注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更加强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意愿十分热切,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种业发展的合力不断加大,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的局面十分喜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面贯彻好《意见》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特别是创新政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我们应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措施,着力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品种创新能力和种业竞争能力。
深化对种业定位的认识,把发展现代种业摆在“三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世界各國的农业发展历程看,没有现代种业就没有现代农业,强大的现代农业离不开强大的现代种业支撑,种业创新已成为农业创新的前沿阵地。从我國农业发展经验看,良种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一次农业生产的巨大飞跃。现代种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國际化程度高,可控性强的产业;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竞争激烈的产业。种业还是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产业体系。与建设现代种业的目标相比,我國种业还有很大差距,建设现代种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央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对种业定位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國务院《意见》和即将下发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上来,把发展现代种业摆在“三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进。
深化对产业主体的认识,把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作为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途径。种子企业是种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当前,要把扶持种子企业发展作为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既要在资金、项目上支持,更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扶优扶强。二是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科学发展。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成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区优势和企业特点,着重扶持一批有优势和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来种业产业发展的目标,是要形成综合性、专业化,区域布局合理,科企联合协作,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深化对创新主体的认识,把推动科研分工和“两个分离”作为提升种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个分离”,是推进《意见》落实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在这方面,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循序渐进。二是完善政策。三是创新机制。
【深化课改的思路和措施】推荐阅读:
重细节深化课改07-15
普通高中深化课改09-19
白土岗镇中关于学习推广西峡课改经验全面深化课改的实施方案05-16
在推进中深化课改 在感悟中快速成长06-27
深化设计思路09-20
课改思路10-15
关于进一步深化便民服务措施的通知07-06
为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06-13
加快和深化财税改革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