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深化课改

2024-09-19

普通高中深化课改(通用7篇)

普通高中深化课改 篇1

在新课程改革中, 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秉承“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的办学理念,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规范办学行为, 彰显办学特色, 关注学生长远发展,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努力创建管理精细、教学精彩、育人精心、文化精致的品牌学校。

一一、遵循规律, 定准方向——课改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回归到教育规律的问题, 基于此认识, 学校确立了“五个一”的课改方向, 即:坚守一个理念: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认定一个目标:课改兴校;建立一套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坚持一个研究:扎实落实有效教学;打造一流学校:管理精细、教学精彩、育人精心、文化精致。为此,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建立了课改工作第一负责人制度以及层级管理制度。

二二、慎思笃行, 厚积薄发——扎实实践

1.“六项策略”, 全面提升师德水准。

实施“价值引领、制度规范、榜样示范、舆论营造、真情凝聚、内化提升”六项策略, 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2. 两级管理,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讲求精细化, 即把常规的工作做细致, 把平常的工作做新颖, 把易忽视的关键处做周全, 并使之内化为学校文化、师生品质、个人习惯、共同追求。

实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校级管理决策与执行并存, 校级领导率先垂范, 班子团结协作, 责任明确, 并深入一线, 逐项落实常规检查, 参与指导集体备课、听评课等校本研修活动, 指导并检查政、教两处及年部管理工作能否有序高效运行, 引领、带动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年部管理认真落实学校要求, 平日检查与周末汇总相结合, 每天有侧重点地检查揭示, 每周一年部例会再统一总结要求。两级管理密切配合, 精细深入, 各项工作有计划、有设计、有检查、有指导、有反馈, 形成管理一条链, 使学校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3.“五育并举”, 丰富德育管理形式。

尊重学生主体, 打造特色德育, 创新性地构建了“五育”德育管理模式。即:一个育人理念 (遵循“用尊重成就孩子一生”的办学理念) , 两个育人原则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 三个育人环节 (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 , 四种育人途径 (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 五种育人习惯 (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做事习惯、交往习惯) , 依托学校精细管理、班级小组管理、学生会自我管理等形式,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4.“三种方式”,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采取“专业引领、自主构建、同伴互助”三种形式开展校本研修工作, 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 专业引领, 明确研究方向。针对教师课改理念不新、课改意识不浓、理论知识匮乏的问题, 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 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根据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校长做有关教学微技能研究的专题培训, 助力有效教学深入开展;对于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邀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进行指导, 诊评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使教师少走弯路, 尽快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第二, 自我建构, 规划自身发展。为使渴望发展的中青年教师能够发展, 学校指导教师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并根据教师所需, 开展各类活动,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实行“在学习中提高, 在实践中锻炼, 在反思中发展, 在研究中成长”的“四种形式”, 引导教师自主学习, 加强反思积累, 提高研究能力

在学习中提高——引导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改变固有观念, 结合教学实际, 开展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践中锻炼——通过骨干教师引路课、一周一科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期末复习研讨课等教学活动, 深入实践, 不断提高。

在反思中发展——善于反思, 通过内化和再构建, 形成“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研究中成长——围绕学校的省、市级课题, 教师明确研究方向,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研究, 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 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第三, 同伴互助, 共享优质资源。以问题为载体, 采用计划展示、活动推进、阶段总结、沙龙研讨、校本培训等方式创新开展年部工作、备课组工作;结合教师的想法、建议, 改进、完善集备组相关考核要求, 倡导团结协教、齐抓共管、互利共赢风气的形成。

经过领导和教师的不懈努力, 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踏实肯干、气质高雅、勇于探索的教师团队逐渐形成。

5.“五五模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信息的重组者, 为此七十六中学依托课题, 把打造“尊重主体, 高效和谐”课堂作为有效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总结以往教学经验, 提炼出“五五教学模式”, 并坚持贯彻实施, 不断细化深入。“五五教学模式”即教师备课五过程、课堂教学五步法、作业布置五步骤、教师辅导五环节和质量分析五步走。细化备课、上课的要求, 做到“一个渗透”、“两个关注”、“三性”、“四定”和“五度”。重视学生“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的预设和课堂有效生成, 重视学生相异构想的暴露, 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6. 有效整合, 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健全校本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挖掘社会资源, 加强与共建单位、街道和社区的密切合作,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品质;深化升旗仪式、话题班务, 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和家长会等五门课程的教育意义, 凸显德育主题;密切家校联系, 拓展教育资源;搭建信息平台, 共享优质资源, 形成校本特色。合理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7. 传承尊重, 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尊重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七十六中学在五个方面实施尊重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着眼点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法是实行“五步教学法。

理科教学的“五步”是:独立预习, 确立目标——预习反馈, 提出问题——小组交流, 全班整合——迁移拓展, 训练强化——评价反思, 布置作业。

文科教学的“五步”是:课前活动, 交流点评——预习检测, 提出问题——思考交流, 总结提炼——应用训练, 迁移拓展——评价反思, 布置作业。

在班级管理中, 主要着眼点是“教会学生自主管理”——管理自己的目标, 管理自己的事情, 管理自己的时间, 管理自己的行为。

在校本课程中, 主要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在实践活动中,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对班级负责, 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自然负责。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 主要着眼点是用尊重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

坚持三个原则:处处体现学校教育思想;处处彰显学生主体;人人知晓环境内涵。

三三、内涵发展, 成效显著——感悟收获

七十六中学坚持走“质量立校、课改兴校”之路, 在新课改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1.尊重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学校的尊重教育贯穿德育、教学、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中, 校长关于尊重教育的实践研究文章在《人民教育》发表, 《大连晚报》《新商报》等报刊都有我校尊重教育实施的相关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2.教育教学质量领跑全区。

七十六中学先后获得辽宁省和谐校园、省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省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大连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先进学校、市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甘井子区示范学校、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区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 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我校学生在网络辩论赛、英语话剧大赛、民乐、健美操、合唱、美术、曲艺、体育等各级各类活动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民乐队几乎囊括了近几年大连市各项比赛的一等奖, 已经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连续九年荣膺甘井子区最佳教学管理奖和最佳教学成绩奖。

3.引领带头作用辐射他人。

七十六中学作为市区干训基地学校, 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校承担了辽宁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接待了新疆部分校长、骨干教师的观摩考察, 为区后备干部培训班提供基地, 为市区教研提供场地。周密的安排、周到的服务、有效的引领得到各级领导、教师的盛赞。学校的管理、教学、德育工作先进经验也多次在市区交流。

课改, 激活了学生和教师, 激活了课堂与管理。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的学生、教师、领导, 充满了热情, 拥有了自信。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学校将高扬尊重之风,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下走向完善, 在不断的努力、坚守下走向成熟。

普通高中深化课改 篇2

长兴七小

许云云

11月25日至28日,有幸参加浙师大组织的深化课程改革的培训班,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收获和感触还是很真实。

一、听讲座所得:从观念改变到内容多样化的过程

浙师大李博士在讲座中首先回顾了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之一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2003—2010年,新课程改革主要在义务教育段实施,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调整了课程内容,改革了学习方式,但仅仅是课程内容的调整,教育理念的转变;2010年开始,我省在高中阶段进行以课程多样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改革,特点一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其中必修课程从原先的82%下调为67%;二是开设大量选修课程,要求至少25—30名学生开设一门选修课;三是对选修课程进行了具体规定,分为学科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这样的回顾再一次让我们明白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非常有效。

二、考察学校所得

(一)课程开发:多层面考虑多种需要

在将近四天的学习和学校考察中,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也深深地感受到:随着课改的深化,新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课程建设向义务教育延伸;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走向融通;注重课程群的建设;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并重;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紧密相融。

学校课程建设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那接下去的课程改革应从哪一层面去把握呢?在这次学习中我们从学术规范方面看,要注重课程的规范性与结构性,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课程和课程内容;从政策层面看,更强调了课程的时代性与改革性;从实践层面看,课程的可行性与操作性也是老师们需要考虑的内容。

(二)价值定位:公平、普惠与多元

在参观和考察苏孟小学的过程中,让我认识到课程建设要有其准确的价值定位。一是公平,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选择的机会;二是普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三是多元,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需要的发展。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围绕几点展开的,一是需要,学生的需要是课程建设的第一要义;二是选择,课程建设要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权;三是多元,多元地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的发展。

(三)课程开发:共性与个性共存

学习第三天我们考察了廿三里第二小学,走进廿三里第二小学,发现学生很阳光,有礼貌,表达能力都不错。校长说:“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真的让学生走向阳光,个性特长不断发展,许多学生不仅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还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主动地探索知识,开拓视野,重要的是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承受挫折,宽容待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学习和活动,形成了阳光心态,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打下基础。”廿三里第二小学就是靠“先学后教,活力课堂”走了独特的课改之路。

事实上,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概念,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这次学习让我再次明确完整的课程开发,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的调整,进行二度开发,根据学情调整课程目标到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内容调整到适合本校学生的个性发展,调整课程设置到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对选修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切忌用国家课程的思路来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路径要多样化,课程形态也尽求多样化。三是常规教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成活动课程,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许多活动已经常规化了,如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等等,课程开发就要把这些常规活动课程化,这样教育目标就更加明确,教育内容就更加有序列,教育时间也更加固定了。课程纲要的要素应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学材料(自编、改编、选编)、授课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含课时)、成绩评定。

三、学习之余所悟:课程实施是转变与遵循相结合

培训结束,在写总结之前,又再次学习了传在群里的PPT,读了省厅相关课改文件。自己也明晰了课程的实施分为好几方面,其一是基础性课程的实施,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评价方式。其二是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包括社团课程化与课程社团化,选择、走班与混龄相结合,必修课程的选修与选修课程的必修相结合。

同时再次认识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关注的命题,从幼儿园到高校都在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应有其特点:

具有童年味道,要遵循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学习既不同于中学生的学习,也不用于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浪漫学习,充满童趣,洋溢童心。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关注童趣化。

尊重童心,要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不会跌入既成经验的陷阱,滑入既成思维的轨道,而是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中产生独特的指向,获取独特的发现,要保护孩童的独特思维。

贴近生活,要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因此必须让学习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相沟通,在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教学设计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内容的补充也应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教学过程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学生塑造有意义的生活。

深化课改 提升功效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素质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深化认识、推进课改,提升功效成为共识。物理学中就把功分为有用功和无用功。教师教育教学其实也是在做功,谁都希望自己做有用功,而不是无用功,出力无效会使我们懊恼和沮丧。在现实教学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例子很多。为此,许许多多教育教学专家、教研人员、教师在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潜心钻研。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边探索边实践,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把学生看成用来接受知识的容器,重知识、轻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几乎就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记忆,强化训练的过程,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学生辛苦,教师累,功半事多倍。长期以往,会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不过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在活动中和学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是融洽的。没有操纵一切的权力,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建研讨、交流、展示的平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没有了作用,因为教师是“先知”,是学生的“主心骨”,有一部分学生,他的努力需要教师去肯定,甚至必要的点拨与引导,因此,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替代学生的角色,把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力、时间、空间等交给学生,不仅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这样才会有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千人一面是不现实的,学生的个人性格、爱好、能力、气质、习惯等千差万别,这些都影响到学习。新课改就是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就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弹性化的要求,随着学生素质的不同,要求也不同,千篇一律往往会造成优生自满、学困生停滞不前,情绪低落,失败与教训与之相伴,得不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尝试,获得成功,尝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方面教师要做到不歧视、不挖苦、不体罚,采用表扬、鼓励等手段,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要求,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

三、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用兴趣激发自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怎样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刘松、徐长青、刘佳等几位数学大师的课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了工夫。具体体现在:1.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于其中。真正做到了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表面上的一时“热闹”。如:徐长青老师的观摩课《重复》(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淮安)观摩研讨会)使参与游戏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制造矛盾,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提出问题,给学生以充足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2.教师幽默风趣。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记忆的参照物。印象深刻时能记忆一辈子、受益终身。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往往需要教师在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幽默的语言,风趣的动作,滑稽的形态。刘松、徐长青、刘佳等几位著名教师,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征服了学生、听课老师以及所有与会人员。

四、作业分层设计,走轻负高效之路

作业是训练所学内容、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所在。应看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搞的是题海战术,题目做了一大堆,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囫囵吞枣,针对性不强,这样起到的效果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且会因题目训练太多,题型混乱,思路不清晰,思维不敏捷。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平时会做的题目,考试时心理压力大做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会给学生造成许多的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诊疗,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著名教师林俊所做的《作业设计走轻负高效之路》的专题报告,针对性强,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应以此为向导。

深化课改 提升功效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素质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师生互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深化认识、推进课改, 提升功效成为共识。物理学中就把功分为有用功和无用功。教师教育教学其实也是在做功, 谁都希望自己做有用功, 而不是无用功, 出力无效会使我们懊恼和沮丧。在现实教学中, 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的例子很多。为此, 许许多多教育教学专家、教研人员、教师在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潜心钻研。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边探索边实践, 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着重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把学生看成用来接受知识的容器, 重知识、轻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几乎就是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记忆, 强化训练的过程, 机械、重复、枯燥乏味, 学生辛苦, 教师累, 功半事多倍。长期以往, 会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 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不过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 在活动中和学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关系是融洽的。没有操纵一切的权力, 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搭建研讨、交流、展示的平台,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没有了作用, 因为教师是“先知”, 是学生的“主心骨”, 有一部分学生, 他的努力需要教师去肯定, 甚至必要的点拨与引导, 因此, 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可替代学生的角色, 把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力、时间、空间等交给学生, 不仅使学生知其然, 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这样才会有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千人一面是不现实的, 学生的个人性格、爱好、能力、气质、习惯等千差万别, 这些都影响到学习。新课改就是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这就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层次性、弹性化的要求, 随着学生素质的不同, 要求也不同, 千篇一律往往会造成优生自满、学困生停滞不前, 情绪低落, 失败与教训与之相伴, 得不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 我们要因人而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尝试, 获得成功, 尝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方面教师要做到不歧视、不挖苦、不体罚, 采用表扬、鼓励等手段,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要求,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求知欲。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

三、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用兴趣激发自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怎样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刘松、徐长青、刘佳等几位数学大师的课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了工夫。具体体现在:1.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 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内容, 选择适当的方式, 让学生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乐于其中。真正做到了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而不是表面上的一时“热闹”。如:徐长青老师的观摩课《重复》 (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 (淮安) 观摩研讨会) 使参与游戏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制造矛盾, 设置悬念,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给学生以充足的学习空间, 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 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2.教师幽默风趣。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记忆的参照物。印象深刻时能记忆一辈子、受益终身。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往往需要教师在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的同时, 还需要教师幽默的语言, 风趣的动作, 滑稽的形态。刘松、徐长青、刘佳等几位著名教师, 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 征服了学生、听课老师以及所有与会人员。

四、作业分层设计, 走轻负高效之路

作业是训练所学内容、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所在。应看到,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许多教师搞的是题海战术, 题目做了一大堆, 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 囫囵吞枣, 针对性不强, 这样起到的效果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而且会因题目训练太多, 题型混乱, 思路不清晰, 思维不敏捷。有些学生心理不健康, 平时会做的题目, 考试时心理压力大做不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会给学生造成许多的心理疾病,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诊疗, 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 著名教师林俊所做的《作业设计走轻负高效之路》的专题报告, 针对性强, 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应以此为向导。

普通高中深化课改 篇5

——在中学教导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豫灵镇中心校 李会文

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的中学教导主任会议,是党的十七大闭幕之后,继灵宝市第四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之后,豫灵镇初中课堂改革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展示各校课改成果,交流课改经验,明确教导处职责,求真务实,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课改,用新的举措迎接中考,全面开创豫灵镇课改新局面。

刚才我听了几位主任的汇报,大家在一线确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镇的课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与城区学校和其它乡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借此机会,我就深化课改,全面提升初中教学质量强调以下两点: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镇教师自通识型培训以后,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打破了一言堂的固定式格局,形成了几次课改的高潮:从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杜朗口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提高”,从备教法到备学法,从查教案到看学案,这些都彰显了我镇教改的成果。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们课改的步伐已落后于整个灵宝教育系统的课改步伐。我们仍有个别学校在超负荷运转,低效率生产。学校的领导者,没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敢于站在教改前沿敢为人先的魄力,没有对时代负责的责任感,缺乏对课改的组织能力、正确引导能力、准确指导能力,就只能墨守陈规。这样不出乱子,保住位子。形成谈经验一套一套,写材料一摞一摞,进课堂一成不变。教体局11月1日在焦村一中召开了课改现场会,再一次擂响了课改的战鼓,希望各校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高度认识课改。我们一定要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点燃课改的热情之火,明确课改目标,凝聚人心,继往开来,使各校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领会实质,多管齐下,有效深化,确保教学成绩有新的突破

课改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的意志得到充分的体现;学习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学习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掘;学习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展。各校的领导在课改的一线曾做过大量的研究,昨天在焦村一中听课,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没有把我们有益的东西坚持,总是改一段就出现反弹。没有形成全体自学、全体合作、全体提高的教改主流。对于身边的优质课改资源不敢大胆开发。要促进我镇新课改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心校对各校提出如下要求:

1、以市“以考代训”为契机,强化教师素质的提高,各校对教师所考内容要分类引导,强化基础,通过“以考代训”使所有教师都能融会本年级、贯通本学科,激活知识的源头,达到人人都能上初三的目标。

2、规范管理。各校要按照中心校制订的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进行管理,坚决遏制我行我素、违背课改的行为。教学管理的过程是对学习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譬如教学模式,过去我们是一科一模,一人一模,或者文科一模、理科一模,而现在则是由过去的单项化、单一化,从凑合、组合走向整合并且全面提高学习资源配置。现在的教学管理,必须让广大教师真真正正分享新课改的成果与效应,要让家长了解新课改中教师的辛勤与辛苦,要让学生感到自主课堂的快乐,达到教师受益,学生受益、家长受益。

3、抓好落实。本次会议之后,希望各校要树立课程改革成功之日是各校在灵宝崛起之时的战略思想。我们对备课要求中提出的“三点”、“四定”、“五有”、“六优化”说起来容易,但要落实到位,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对上课中提出的饭前10分钟,课间5分钟候课,“三三制”、“三讲”、“四个当堂”、“五个要”,各位教导主任要潜心研究落实方法,寻找蹊径,落实到位,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奇迹也就发生了。

4、抓好典型,强强联手。各校要以豫灵一中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抓好典型领路。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要确定磨合期,要实行人人过关,人人示范,要走出自我陶醉的怪圈,多和教改能手交流,要到课改典型校听课,请名家到校内作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从教研网上下载的课件要登记。按照教研室通知,认真用好多媒体多角度开发学习资源。

6、加强试题研究。要明确编书者、命题者的意图,掌握命题动向与规律,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同志们,天时人事日相催,让我们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程改革,齐心协力,革故鼎新,做好“惜时增效、轻负高效”这一课题的研究,结合本校校情,更新教学技能,转变教师角色,拓展学生成长的空间,结合“百题大讨论”活动,制订教改策略,走一条促进我镇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交流课改经验 深化教学改革 篇6

活动中,柳州九中、梧州市第二中学、贵港市江南中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实践者团队依次与活动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典型案例,直观、生动地呈现了这门实践性课程的育人价值。随后,桂林市中山中学教师庞四平、梧州二中教师罗卓艳分别执教了一节现场课《怎样创制一个转得最久的回形针陀螺?》《Arduino入门的研究》,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创新实验项目学校校长、师生以及创新实验专业支持力量代表还在专题发言中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发展经验和成长故事。代表们在参观近20所创新实验学校学生学习成果展以及柳州九中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时,对于各校学生自主研究、制作的各种实验作品纷纷拍手称赞,对柳州九中的实验室建设成果羡慕不已,交流氛围相当热烈。

活动期间,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罗索对该学科课程实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该学科在一些学校之所以能成为最吸引学生的课程,最核心的因素在于通过创新实施国家课程,落实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这样的课程实践,完全可以引领全区高中课改,成为推进高中课改的实施样本。各学科、各学校要认真总结课改经验,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向全区450多所高中辐射推广,使其惠及全区80多万在校高中生。他指出,新一轮课改调整正在征求意见,我区虽然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课改的省区,但是我们的观念不能落后,必须从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高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未来能参与经济、文化、社会各类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高中课改的课程设置,是经过教育专家、管理专家、科学家一起研究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必须坚定课改的信心,按照课改的要求,积极创设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交流、展示的平台,助推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把课开好,开出质量,开出水平。他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及教师培训,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创新实施。

据悉,我区自2012年作为全国最后一个省份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各高中学校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推广典型,促进高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自治区高中课改15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及其创新实验、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专家指导组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自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分学科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地分别举办了201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暨成果展示活动。为了开展好此次活动,各学科专家指导组在活动之前认真遴选优秀课例(包括高一、高二必修课和选修课、高考复习课),制订活动的详细方案,并组织各市县相关学科教研员、高中课改样本学校相关学科教师以及非样本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研讨和交流高中课改的先进经验,研究重、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全区高中课改明确了工作方向。

自治区高中课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高中课改不是可改可不改,但是部分学校还没有“睡醒”。举办此次全区课改成果展示活动,既是对过去三年课改经验的总结,又是深化课改意识的良好契机,希望各地各高中学校能借此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反思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课改工作的方向。

普通高中深化课改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新教法 新学法

历史有多个定义:它是研究过去史事的一门学问。从字面上解释,它可以解释为是历代的史事;也可以解释为经历过的一件件史事。当今中国教育界,课程改革正不断的深入,人类正在认真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如何通过历史学习做到“以史为鉴”,走创新和发展之路,这些都给历史学科、历史课程和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对照历史课程新标准,哪些知识对学生有价值,哪些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哪些学习方法能让学生觉得轻松有趣而又受益非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接受新理念,把握新课改,推行新学法,实施新教法。

一、课堂实施“新教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当前的历史教学比较低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师如果能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以趣激疑,以趣引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能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主动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又能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1.运用多媒体,展现新魅力

现代教育应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多媒体历史教学比传统历史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更能展现历史学的魅力。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模式,形成空间和时间概念,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突破难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历史教学中大多数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是无法地重现的,而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又比较吃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多媒体课件中的信息容量往往要比书本本身的容量大几倍,直观易懂,很多难以解释的历史现象或事件有时只要一个情景的再现就清晰明了了。这种教学手段既有助于教师的教,又有助于学生的学,自然能将教学效果达到更高层次。

2.开放式课堂,生本教学法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的教学中,先不直接讲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观看书本中分封图,并通过提供一组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和阅读,从中启发学生思考,自行分析和总结,并从情感和理性的角度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各自权利和义务以及影响。在课的结束,通过创设种种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设计对于引导学生参与自学活动,训练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3.利用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设计上,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新课标下的各种历史教材在选择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与趣味性的结合,增加了历史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如学习与探究活动中成语故事大赛,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演讲,在这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每一课教材中均设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提问或是历史知识探索。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材能让学生有进一步的求知的欲望,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再到“我爱学”,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

二、课外推行“新学法”,强调教师主导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有利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寓教于乐学历史

看电影、电视既是一种休闲娱乐行为又是学习、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学生可以从影视上获取许多历史知识,特别是专题片和记录片如《大国崛起》,以及语言类节目如《百家讲坛》等,既充实了课本的文字叙述,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2.编口诀、顺口溜学历史

教学中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或顺口溜,学生朗诵上口,既通俗易懂,有生动有趣。不仅有利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又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早期奴隶制王朝的更迭时,通过编写朗朗上口的口诀:“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朝经历四百七,暴君夏桀被商取。”即可启发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和善于动脑的习惯。

3.背成语俗语、猜谜语学历史

很多的成语、俗语本身就是出自历史故事或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历史教学增辉添彩,如《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一课,教师发动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成语典故,结果效果惊人。有“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围魏救赵、负荆请罪、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画蛇添足、窃符救赵、朝秦暮楚……”等等。生动有趣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对历史有兴趣,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感觉历史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非麻烦和负担。要做到如此,以上内容远远不够。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历史学科如何实施“新教法”推行“新学法”深化新课改,也是值得我们教师永远探究的问题。

上一篇:臭氧消融术下一篇:肝内胆总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