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

2024-07-23

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精选4篇)

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 篇1

随着中日间贸易的日益增多, 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商务日语人才凸显重要。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有意进日企的学生, 必须了解日企文化, 了解日企的特征和价值观以及商务礼仪等常识。只有了解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常识, 才能顺利地在日企工作, 更快更好地发挥所学的专长。

一、学生对日企文化了解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日企文化了解得少

本人在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教授日语课程, 近几年来商务日语专业相当火爆, 学校每年招四、五个班, 每班40人。多次在入学之际对新生商务日语专业目的进行调查:约50%的学生说苏锡常地区日企多好就业;25%的学生喜欢日本文化;20%的学生喜欢日语;5%的学生想去日本留学、工作。无论是将来去日企工作也好, 抑或是去日本工作生活也罢, 掌握日企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可当问到有多少同学了解日本文化时, 全班40人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战战兢兢地答道:日本有富士山、樱花、动漫、机器人、电子产品。当问道日企文化是什么, 日企要求员工具有怎样的素养时, 学生茫然以对、哑口无言。

2.商务日语专业课程很少涉及日企文化

商务日语专业课程里, 日语会话教材《日语, 你好》 (199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通过一段话或一个场面表现日本人的生活工作状态, 介绍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 学生从中也能感受到些许的日企文化氛围, 但教材陈旧, 内容跟时代脱节。商务日语教材《实用商务日本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其内容纷杂, 实用性不太强。日本概况教材《日本国家概况》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讲述日本的企业经营、日本人的章节, 涉及到了日企文化, 但内容过于抽象笼统, 操作性不强。

3.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不符合日企文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合并, 高校正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甚至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 自私自利, 唯利是图。日本是礼仪之邦, 具有极高的文明程度。日本人诚实守信, 彬彬有礼, 团结合作, 乐于奉献。日企需要的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高水平的职业素养、符合日企的工作作风。

二、让日企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针对以上的现状, 本人决定从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入手, 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验日企文化的价值观、特征及商务礼仪。平时留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 收集学生身边的实例案例。利用班会、课堂、课间, 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日企文化进行比对, 找出不足和差距。让日企文化在细节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 作用于日常的行为生活中。

(一) 日企价值观的渗透

1. 具有团队精神

为了丰富课外生活, 增进感情, 班级多次组织集体活动, 可每次大家个学生小范围举行, 全班参加的活动一次也没有。大家各自为阵,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日企最重视的就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日企文化的精髓。所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团队进行高效地运转。日企团队精神的土壤来自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格式化的工作方法, 年功序列的管理制度。因此, 日企强调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而是拥有团队意识、擅于进行团队合作的员工。因为具有超强凝聚力的高效团队, 是企业成功的最关键的条件之一。

日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举办丰富多彩、花样繁多的集体活动。如, 新年会、忘年会、文体活动、郊游等。不管什么活动, 日本人都积极参与, 还经常带家属一起参加。因为这些集体活动是集体内增进相互了解、联络感情、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 是繁忙的工作时间内无法得到的绝佳的机会。既然是集体的活动就必须参加, 否则会被边缘化。

2. 树立集团意识

面对“哗哗流着的自来水”、“大白天的日光灯”、“人去楼空的空调冷气”, 学生们视而不见, 对集体财物漠不关心, 严重缺乏主人公意识。

日企要求员工具有“集团主义”意识、强调“内和外”, 日本人常以“内”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 而以“外”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日企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日企个人能力并不那么重要, 这和欧美企业不一样。

日企职员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很强, 不管是管理阶层还是一般职员, 对公司都有很深的感情, 对公司忠诚无比。自我介绍时, 总把公司放在名前, 对公司的认同、自豪感溢于言表;从早到晚穿着有企业标志的工作服, 忠于职守, 勤奋工作;下班后不马上回家, 主动加班, 工作时间达10小时、12小时以上。他们认为只有依靠公司, 为公司好好干, 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难怪乎, 外国人称日本人为“工作狂”。日本人强烈的集团观念还表现在, 如果有人在外面说自己集团的坏话, 或透露家丑, 必然会被大家孤立。因此在日企工作, 需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 以公司为“家”, 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家”, 这样才能被日企认可。

(二) 日企商务礼仪的渗透

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卓越的日语能力、高深的日企知识外, 还要拥有良好优雅的专业形象。心理学家指出, 我们于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一般在十五秒内形成, 别人依据我们的衣着打扮、谈吐与行为来构成印象, 然后推断我们的性格。要改变恶劣的初次印象并不容易, 因此商务日语学生必须在日本人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初次印象。而日企的商务礼仪可以提升社交形象, 辅助工作、事业顺利进行。

1. 着装整洁, 得体大方

现在有的学生穿着很随性。男生叼着香烟、头发蓬乱, 胡子拉杂, 女生浓眉血口, 妖艳十足。我甚至还看到男生懒懒散散趿拉着拖鞋、穿着背心, 女生袒胸露背、奇装异服, 去校园招聘会日企面试。这样的形象能有好的面试结果吗?

日本人无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 都很注重自己的衣着, 注重个人形象。日本人认为衣着不整便意味着没有教养, 或不尊重交往对象。出门时总是收拾得干净利落, 给人以整齐干练的印象。并且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办公室男性西装打领带, 女性职业套装套裙;车间男女一律劳动装;跟客户洽谈, 更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做到得体大方、沉稳端庄, 以示态度之诚恳, 诚意之深切。不尊重他人的着装, 不诚恳的求职态度, 日企一定会拒你千里之外。

2. 尊重他人, 待人有礼貌

有些学生见到家长没称呼, 遇到老师没招呼, 不懂得文明礼貌, 还自认为感觉良好。日本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 问候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遇见不熟悉的人、比自己身份低的人, 都会面带微笑、微微鞠躬跟对方打招呼。在工作和商务场合, 热情洋溢的问候一定是日本人见面后做的第一件事。日本商务人士更是在每天的早、中、晚各时段, 进入或离开办公室时, 都会向同事致以问候。“大家早”、“大家辛苦了”、“失礼了, 我先走了”、“明天见”诸如此类的问候语言, 几乎每天都会重复说上十几次, 甚至更多。尽管如此, 却不会有人因为嫌麻烦而忽略, 在日本人看来热情洋溢的问候, 在工作中不可缺少, 起着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的作用。

3. 讲究坐姿, 说话含蓄

仔细端详学生的坐姿, 趴着的、弓着的、托着下巴的、翘着二郎腿的、光着脚丫等各种姿势, 应有尽有。日本人对坐姿也很有讲究。在学校、公司等一般生活中, 采用座椅式, 下级在上级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坐姿, 上身挺直, 双肩放松, 目视对方, 双手搭放于胸前, 女性左手在下, 男性反之。松懈的坐姿会给人留下疲惫的印象, 不积极向上的感觉。在家里, 仍然保持着直接坐在榻榻米上的传统生活习惯。不管是坐椅子还是塌塌米, 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翘二郎腿。榻榻米上的正确坐姿是“端坐”———双膝并拢, 屈膝跪下, 然后将臀部摆放在脚后跟上, 形成跪坐的姿势。这是一种令双腿发麻的辛苦坐法。比较轻松的坐姿有“盘腿坐”和“侧坐”。“盘腿坐”是双腿交叉地平放于前, 臀部坐在地板上的坐姿, 是男性的坐姿。“侧坐”即端坐时将脚略向一旁斜伸的坐姿, 主要见于女性。

倾听学生的说话声, 大声喧哗、放声大笑, 好一派热闹景象。日本人说话则轻声慢语, 既没“爆豆式”的说话方式, 也没唾沫横飞的现象。飞沫还是传播呼吸道疾病的“元凶”呢。日本人在开心时, 不放肆大笑, 控制音量, 以免影响他人, 女性常常手捂着嘴轻声笑。与日本人交谈时, 要耐心倾听, 不时地附和与点头,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时地附和与点头, 并不代表完全肯定对方的意见, 而是表示自己在听对方说话。如果在听话中没有什么反应, 日本人则会感到不安———“这个人在听我说话吗?”此外在交谈中如若随意打断对方, 高谈自己的阔论, 那么日本人就会停止讲话, 有礼貌地听你说话, 并且可能从此一言不发。交谈中绝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 他们对隐私相当保密, 不喜欢打听与被打听。

4. 讲究卫生, 注意公德

校园里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 到处可见。日本人认为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 是不尊重他人, 同时也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研究证明很多病毒和细菌藏在痰里。日本人一般吐在随身带的纸巾上, 然后扔进垃圾桶。随手扔垃圾更是绝对没有的事。在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吃东西, 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街头食摊出售快餐食品, 买下后吃完再走才是有礼貌的。很少能看到日本人地铁或巴士上, 旁若无人大声交谈的现象。不在公交车大声打电话。如果是接电话, 也要把声音压到最低限度, 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应答, 待下车后再重新给对方回电话, 否则会给周围人带来不快。日本的医院、剧院、高级餐厅等公共设施一般也都禁止使用手提电话。

5. 时间观念强, 守时诚信

一次, 班级组织去东山踏春, 约好六点半集中, 可到了六点半一个学生也没到, 七点钟时才陆陆续续到齐了。大家对时间没有概念, 潜意识里有“没人会准时, 去早了要吃亏”的想法。

日本人时间观念强, 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他们恪守“时间就是金钱, 不可无端浪费占用别人的时间”的信条。早早地做好出门准备, 算好交通堵塞等方面的时间, 提前出门, 以保证准时到达。若是和客人、上司见面, 必须提前五分钟到达等候, 万万不可迟到。在日企不守时诚信的员工, 就是没有责任感的员工, 得不到大家的信赖。

6. 整理整顿, 整齐有序

日本人对整洁干净是非常敏感的, 日本被称之为“喜爱干净的民族”。众所周知, 日本是个岛国, 国土面积只有38万平方公里, 且适合人居住的平原只有全部国土的三分之一, 在这三分之一的平原居住65%的日本人。因此日本人的房子不宽敞, 但日本人会把不大的房子收拾得条理有序、一尘不染, 甚至还会在“猫の額”狭窄的庭院里种上花花草草, 看上去整洁清爽、赏心悦目。日本人工作的场所更是如此, 及时地进行整理整顿, 不大的办公桌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办公用品, 一摞摞的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地堆放着, 使收取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拿取, 工厂车间同样是干净整齐。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会使人心情愉悦, 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效率。

当我到学生们的宿舍检查卫生时, 那情形真叫人目不忍睹。男生宿舍臭气熏天, 床上、桌上、地上乱成一团, 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女生宿舍凌乱不堪, 东一堆零食, 西一堆衣服。平时生活中不注意整理整顿, 学校突击检查时, 手忙脚乱地一片狼狈不堪的景象。

以上所述均是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忽视的细节, 有些学生还不以为然, 意识不到这是恶习, 认为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到时改了不就成了。这些恶习天长日久会变为习惯, 习惯会成为自然, 到时想改也不好改了。那种雄才大略但是忽视细节的精英们, 在日本企业往往得不到太好的发展。原因就是上司们习惯于从细节来考察员工的绩效。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

三、加强监督管理, 培养良好的日企文化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企文化素养, 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强化纪律性和自控力, 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长效性。

1.完善制度, 有章可循。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大学生守则》、《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制定详细的班纪班规, 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制定仪表仪容规范制度、宿舍卫生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等, 让学生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2.量化考核, 定期评比。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竞赛小组, 每月明确一个中心主题, 并把主题的内容量化成分值, 以便考核。认真组织定期检查、定期评比、定期公布。同时按照评比的结果赏罚分明, 行为习惯优秀的学生优先评为优秀学生、优秀班干, 反之亦然。及时监督, 严格执行, 形成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

3.树立典型, 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用先进促后进, 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并邀请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长到会现身说法, 介绍日企文化、日企礼仪。

4.定期开会, 沟通思想。召开报告会、讨论会, 让大家对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分析, 总结优点、克服缺点, 沟通思想、交流经验。

经过一学年的“教育+督促+评比”的模式训练, 所任教的班级已基本杜绝了上述不良行为。日企文化意识已经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中, 良好的行为已成了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并且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校园发扬光大, 深深地影响着其他专业的学生。

四、结束语

日企文化的概念很大, 内涵很多, 无法用三言两语解释得清楚。本文中的日企文化只是冰山一角, 通过学生们忽视的日常生活细节来诠释部分日企文化现象, 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日企文化, 希望上述事例的比对对学生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并以此为契机, 更细致地、更深刻地理解日企文化, 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日企商务人员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对日企文化的了解程度的现状分析, 提出了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渗透日企文化, 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入手,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了解掌握日企文化。

关键词:日企文化,商务礼仪,渗透,日常行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日) 学习研究社.辞典编辑部著, 赵丽君译.日本纵横[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日) 安田贺计著, 曹建南等译.日本商务礼仪[M].学林出版社, 2006.

[3]张继彤.日本日常商务礼仪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 篇2

(the culture of FuoShan GuangDong opera generalizes)

VI设计策划案

NO.071020

一、分析粤剧

1.历史的悠久。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大众看粤剧的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人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的名家和流派。同时吸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臻成熟。在舞台美术、场景布景上进行革新,引人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千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亚地区。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粤剧的清唱形式是粤曲,特别喜唱以广东音乐填词的小曲。民间业余自发的粤曲演唱会称“私伙局”,以其自备乐器,自由组合,自娱自乐而得名。这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

2.当前状况。

准确把握粤剧现状,是推动粤剧发展的重要途径。粤剧现状是什么呢?那就是—— “四忧”。

“一忧”——艺术人才发展受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从业人员不少,艺术队伍超出“常规”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又是“编、导、演、音、美”的人才全面匮乏。没有编剧似乎就成了粤剧发展受阻的唯一替罪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一种不自醒、不自悟,只怨责他人的“惰性”的艺术状态。

“二忧”——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严重滞后。剧与全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使整支队伍对全国的艺术发展态势不甚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使其艺术变革还处于一种“瞎子摸象”的困局中。

“三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古人云:“穷则思变”,“知耻而后勇”。可怕的是全行业正处于一种“好又好不起来,坏又坏不下去”的状态中。为此,一部分从业人员为了这可怜的生存状态,宁愿选择安于现状,而一部分有才气的艺术从业人员虽然不安心此种状态,却又不愿意与这种状态抗争。真正坐下来,静下来勇敢地面对和思考粤剧发展出现的断层;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全国艺术发展相比的落后;勇敢地面对和思考与粤剧过去及粤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差距;勇敢地“知耻而后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起直追、改变现状,这是粤剧同仁理应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忧”——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粤剧未能适应观众的要求。粤剧、粤曲作品多见其旧,少见其新。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修养不高,是现在粤剧被人冷落的根本原因。

3.该如何改善。

粤剧的盛衰史,主要的教训是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粤剧未能适应观众的要求。为什么要继续推广、弘扬佛山粤剧文化呢?时代的变迁,更要使我们的传统特色文化好好继承并发展。

弘扬粤剧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媒体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是做好传播和普及工作,使她从弱势文化变成强势文化,或者说使她从弱势地位变成强势地位。粤剧是一种很具传统的历史性文化,积淀很深,但在创新上不够。其本身是一种地方性或区域性文化,在今天开放的、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需要进一步突破局限,更重特色。

近些年来,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情况正在不断好转,一大批从事岭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卓著的成果。但还是停留在著作和研究层面居多,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传播和普及明显不够,还没有形成大气候,变成广大老百姓的东西。

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从少年时期起就缺乏粤剧文化的教育,对粤剧文化有一种生疏感,需要对他们加强熏陶;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吸引了大量新移民入粤,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新的岭南人对粤剧文化还缺乏了解,而这部分人多是中青年知识阶层,需要让他们进一步增进认同感。

1.粤剧应进入中小学课程。要使青少年更好的接纳这传统文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表现手法,以现在卡通的形式融入课堂中,从视觉冲击角度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其内容。卡通的表现形式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其特色。

编剧要有接班人,演员要有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建立和健全粤剧学校的制度,有条件的,要把粤剧学校升格为本科及研究生院,要把粤剧、粤曲推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提倡学习粤剧粤曲的兴趣和风气。这是培养编剧、演员和观众接班人的第一步,要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粤剧、粤曲是求变的地方剧种,为了让它向多元化发展,应该多实践,让孩子和年轻人有广泛接触粤剧的机会,使之养成欣赏的能力和习惯,这样,粤剧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粤剧无论是受众还是专业演员都缺乏新鲜的血液。这门艺术放任自流发展,必有一天会走到终点或者仅仅作为文化遗产存在。对此随机抽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对话。发现少年当中居然有不知粤曲为何物的,听过或者唱过的也是极少数。

在课堂上必须要打破粤曲惯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就需要化繁为简,有一套系统的讲授教案,要走出去,引进来,把人家好的经验借过来,要让粤曲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听众是粤曲的生命,粤曲就必须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去年金秋,我市选派的4名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姑娘,在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登台,参加广州市举办的少儿粤剧粤曲大赛,并出人意料地捧回了几个大奖。随后,这几个小女孩又以长袍花脸的形式相继在我市各大型活动场所和电视屏幕亮相,一时间声名鹊起。这时,人们猛然发现,原来传统独特却又渐受冷落的粤韵曲调,还能以微弱的脉动敲动我们的耳膜。

2.当前粤剧相关素材的陈旧。粤曲、编剧、演员的更新都停滞不前。编曲、编剧等可引入到音乐系学生的课题之一,同时达到从青年一代推广的目的。

粤剧相关推广的海报等水平鱼龙混杂。若有相当水平的推广手法,并将陈旧的表现方式灵活结合现代的媒体去加以表现,相信本来具有相当特色的粤剧可以演变得更具特色。

二、VI 设计内容

企业(品牌)形象全称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包括理信念识别MI(Mind Identity)、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行为识别BI(Behaviour Identity)、听觉识别HI(Hear Identity)四个部分。其中视觉识别VI是CIS的中心部分,所以普遍意义上的CI指的就是视觉识别VI。VI是指企业识别(或品牌识别)的视觉化。通过企业或品牌的统一化、标准化、美观化的对内对外展示,传递企业或品牌个性(或独特的品牌文化)。(1)、基本系统设计 A、基本要素(8)

A-

1、LOGO设计

A-

2、标准色和辅助色设计 A-

3、简称中、英文标准字设计

A-

4、LOGO与简称中、英文标准子组合规范设计 A-

5、LOGO、中英文简称标准字与背景色彩的关系设计 A-

6、辅助图形

A-

7、LOGO、中英文标准字与误用范例 A-

8、制定印刷字体(2)、应用系统设计

A、事务用品(29)

1、事务用品 A-1名片 A-2信纸 A-2-1便笺纸 A-2-2传真纸 A-2-3信笺 A-3信封 A-4明信片

2、办公用品 A-2-1纸杯 A-2-2纸垫 A-2-3烟灰缸 A-2-4笔插 A-2-5纪念笔 A-2-6笔记本 A-2-7名片夹 B、广告用品 B-1海报系列 B-2台式月历卡 B-3挂旗 B-4吊旗 B-5桌旗 C.运输工具 C-1车体(中巴)C-2车体(大巴)D、包装 D-1包装纸 D-2不干胶贴纸 E、生活用品

1、拖鞋

E-1-1中老年 E-1-2青少年 E-1-3幼年

2、手袜

E-2手袜一对

粤剧渗透于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宁波童谣;童诗;德育;教育

形式化的文化难以触及儿童的心灵,片面化的诱导使效果变得事倍功半。儿童是稚嫩天真的,以潜移默化的暗示让他们乐于接受,进行道德的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以强行填塞式的学习,亦不是任由信息化发展下的灰色内容催熟儿童的成长。因此将童谣文化渗透入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

1.宁波童谣的传承现状

好的童谣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充满了美好的趣味。然而在普通话大势下,本土方言逐渐被取代,一致部分90后00后的儿童大多数,不会讲宁波话,更别说是颇具特色的本土方言童谣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可能使得他们对家乡的意识都越发淡薄。为验证课题猜想和活动的实施,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此了解宁波童谣的发展现状。

1.1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选取宁波海曙区的四所小学(海曙区中心小学,镇明中心小学,海曙区实验小学,新芝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和家长作为研究主体,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在每个学校分别发放200份问卷,一份问卷包括学生版和家长版,学生及其家长一起填写问卷视为有效。实发问卷800份,532份有效,其中男女比列1:1。

1.2调查结果概述

1.2.1儿童对宁波童谣的认知来源:43%的儿童是从祖辈传唱中了解;11%的儿童通过购买书籍了解;8%的儿童通过玩乐从伙伴那获悉;其余的表示一无所知。

1.2.2课余时间的安排:65%的时间在写作业补课;27%的时间在看电视;8%的玩电脑游戏或者旅游

1.2.3家长对宁波童谣文化的了解度:5%的家长熟知宁波童谣;39%的家长略懂一二;其余的表示一无所知。

1.2.4家长认为童谣是否需要渗透入德育教育中:52%的家长认为有必要;48%认为没有必要。

1.2.5家长是否认为需要将童谣作为一门课程学习:75%的家长认为需要;15%的家长表示不需要;其余为无所谓。

調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帮助儿童接触童谣文化,那么儿童接近它的机率就越发的渺小,想要童谣进入儿童童年生活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合作。

2.宁波童谣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层面的不重视

现今儿童的压力巨大,尤其是像宁波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多数家长忽视孩子还小,让补课、作业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课余时间都在学习,且家长认为学习童谣是浪费的时间,如果大家都无视童谣,那么童谣进入孩子的生活几乎不可能。

童谣没有被放入学生课程:社会大众对童谣文化的不重视,不少学校没有学习童谣文化的课程,有的已经被语文数学课取代,实施效果极差。

2.2信息时代的发展迅速:

2.2.1从调查结果发现层出不穷的网络小游戏,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动画片是儿童课余生活的主要娱乐

2.2.2传媒的发展,暴力、色情使得儿童过早偏离童趣涉猎成人社会,早熟盛行而因其引发的一系列的惨案是我们应当铭记的教训。

2.2.3方言基础薄弱。宁波方言因诸多因素的影响慢慢淡出,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使得普通话已经发展成为主要交流方式。童谣文化被抑制在摇篮里,儿童对童谣文化和方言的记忆是一片空白。

3.将童谣文化渗透入德育教育的策略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是教育压迫性和渗透性最大的区别所在。因此如何将童谣与儿童的生活融洽地联系起来是最重要的。

3.1学校层面的德育教育渗透

学校占据儿童大部分的时间,因此课堂教育是使得儿童在童谣中学会知行合一最佳途径。针对儿童年龄段特点和现状优化教学设计,以结合儿童喜爱的游戏为主进行童谣文化的渗透。例如学校可以经常举行有关童谣的活动,一来使得童谣文化生动有趣,二来在愉悦的氛围中,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2家长层面的德育教育渗透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甚远。除了在校学习之外,家长鼓励儿童在家用方言交流,从而为童谣文化渗透于德育教育打下基础。如家长在儿童小的时候传唱童谣,比如念一些关于传统习俗的童谣,帮助孩子增进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无形之中的渗透往往会事半功倍。

3.3社会层面的渗透性德育教育

3.3.1政府在童谣文化传承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对童谣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开展童谣征集活动。比如开设广播电台等童谣文化传唱的平台等;或者在小区的展览台、标语等融入童谣的元素,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道德观念。

3.3.2部分作家音乐家等教育人事积极探索童谣的文化内涵,多创作一些优秀的童谣作品,让优秀的童谣传唱于儿童的生活中。

无论何时何地,增加儿童对童谣文化的接触面,循序渐进将童谣文化传唱的道德理论成为儿童的信仰,真正做到将童谣文化返本还源于德育教育中。

4.总结

德育教育本是一个严肃又传统的话题,而童谣则是具有人性魅力的手段,是发展本土文化和渗透性教育发展的基础。类似方言童谣的文化,可称作是传统身体中的文化,利用新形式对接传统内容,使其拥有传统化、运动化、舞台化、符号化的属性来满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突破难以推动的运动化,让我们的儿童真正受益于优秀的童谣文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不过基于传统童谣文化的内容和本质发展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其形式、内容和其内在价值的移动中寻找平衡点,不断挖掘和创造新的内涵和价值内核,使我们的儿童受益更多,使我们的本土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参考文献:

[1]陈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D]教育科学 2011

[2]陆韵.基于童谣的小学渗透性德育体系[J]小学德育 2010

[3]郭剑君.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5

[4]汪波.童心会童谣:儿童教育生命化的一种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13

浅议粤剧的文化品格及生存境遇 篇4

关键词:粤剧 文化品格 生存境遇 传承 分析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元素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南国红豆”。但是,由于粤剧发展繁荣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是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的时代,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时期。粤剧发展的地点又是旧中国文化的最前沿广东一带,所以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商业市井繁华的背景,粤剧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到了解放之后,粤剧面临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具有时代性的曲目。而在当前社会的发展,粤剧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自2009年10月,粤剧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契机成为粤居0发展与壮大的基础。但同时,粤剧自身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新时期下,如何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广大的粤剧工作者们不断的探讨与实施,才能使得粤剧不断的发展,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

一、粤剧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品格

(一)粤剧在近代革命和市井文化中形成的文化品格

粤剧在这一时期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粤剧所产生的时代与地点的问题,广东是我国近代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所以在粤剧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Ⅱ向,比如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对粤剧艺术的浸染等。同时,由于广东较为发达的海运与江运,使广东成为中国南方较为发达的交通枢纽,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便也催生出了各种商会、帮会等民间组织,以及各种如游艺说唱、医卜妓丐等社会角色,久而久之的形成了珠三角独有的市井文化,而这些特有的市井文化又融入到粤剧当中,成为特有的素材。在辛亥革命之后,粤剧又针对于旧的封建提出要求,在艺术形式上开始借鉴西方文化,比如使用西方乐器、流行音乐等。尤其是在新文化革命中,大量的引用西方的艺术表达形式,使粤剧过分的借鉴西方事物,如电影特效、汽车在舞台上的使用、电灯在服饰上的装饰等,过分的现实装扮,使得粤剧的戏曲所具有的虚拟性消失,从美学角度上分析,失去了一定的美感,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粤剧失去了中国戏剧传承的精神支柱。使得粤剧在这一时期尴尬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占有一定的文化主导性,粤剧在广泛的农村一些时节仪式或婚丧嫁娶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从而在艺术表达上也融入一定的乡土文化,综合这一时期的社会因素,使得粤剧文化品格形成了半城半乡、亦土亦洋、南北融合、不新不旧的精神构架。

(二)建国之后粤剧面临的变迁所形成的文化品格

在解放之后粤语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具有一定时代性的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1956年的《搜书院》、1965年的《山乡风云》。虽然这两部剧目在当时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由于时代性而产生的,针对于反对封建文化的要求孕育而生,使得粤剧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在戏改的进程下,粤剧的剧目作品更多的是针对于政治与时代要求而进行的革新与开拓。在“文革”十年中,粤剧依旧带有时代的色彩,同时也借鉴了“样板戏”的形式。到了1978年,国家实现了改革开放,在文化上开启了新的时代,粤剧也迎未了自己的时代,可以根据人们生活,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事件作为艺术的素材来进行表达。在这一新时期下,粤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新时代浪潮过于激烈,尤其是面对国内外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粤剧又面临着一次发展的尴尬。如何引导粤剧的发展,如何使粤剧既继承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问题成为未来粤剧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现当代粤剧所要实现的文化品格。

二、当前粤剧面临的生存境遇及其原因分析

由于时代的变迁,粤剧面临着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流行元素的冲击,使得粤剧这一珠江三角洲的地方戏面临着市场竞争与文化冲击的困境,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更多形式的娱乐媒体吸引着年轻人,使得这一部分文化人群逐渐的减少,失去了社会主流人群的参与,对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十分的不利,同时由于粤剧自身的原因也使得其发展受到了限制。

(一)粤剧自身艺术的束缚性原因分析

由于当前文化呈现多样化,在网络时代的催化下,人们的精神生活表现为快节奏、多信息等形式。但是粤剧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集唱、做、念、打等,其艺术表现节奏较慢,对于追求时尚生活的年轻人而言,粤剧会被他们所放弃。同时由于粤剧在艺术手法上还有一定的欠缺,比如剧目老套、演绎方式老化、曲牌缺少创新、表现手法过于单一,所以出现了市场性的萎缩,虽然近些年来粤剧也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开创了一批反映时代感的都市类题材的剧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不能满足人们对粤剧艺术文化的需求。

(二)粤剧人才匮乏和观众断层的问题

当前粤剧面临着观众和市场的萎缩,从而产生粤剧人才匮乏的局面。由于粤剧新增人才数量少,演员年龄出现断层,而老一辈的粤剧艺人也日渐凋零,很多粤剧的精髓和技能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同时粤剧也缺少相应的青年观众,也缺少青年人对粤剧的关注。而现在的情况是有较多的粤剧少年班开始缩水,生源已经不足,一些粤剧剧团也面临着减演或停演的境地。

(三)经费不足的问题

粤剧院团面临着企业改革,将粤剧以艺术性商品的属性推向市场,并在市场的竞争下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但是由于各项政策的制定还没有到位,以及政府部门没有依据粤剧院团的发展情况而进行协调,虽然是在企业改革拥有五年的缓冲时间,但是对于艺术性商品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面对市场的萎缩,以及院团财务紧缺,在粤剧日后要进行的人才培养、艺术生产、市场竞争、品牌宣传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现今粤剧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将不利于粤剧的未来发展。

nlc202309081859

三、粤剧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粤剧申遗成功作为契机来大力发展

2009年10月粤剧申遗成功,借此机会粤剧可以扩大影Ⅱ向力,同时来吸引政府、民间团体来重视粤剧的发展。通过政府及官方的报道和宣传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粤剧,从而使粤剧能够走进社区、学校和百姓的生活,让一部分人爱上粤剧,甚至融入到粤剧学习当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粤剧活动来扩大宣传力度,定期的举办粤剧艺术节等活动,使粤剧可以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张城市名片,对内对外都形成一种普及效果,从而为粤剧奠定观众基础和宣传空间影响力。

(二)加强粤剧人才队伍建设

粤剧人才队伍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粤剧未来发展的好坏。所以,要想粤剧能够长久而稳定的发展就要加大对粤剧人才的培养,所以粤剧院团可以与一些学校进行合作,扩大生源,实现粤剧人才储备战略。人才在选拔上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首先需要选拔人才要对粤剧足够的热爱,同时要有一定的戏剧表演基本功,以及对粤剧表演的悟性。在人才培养上要抓平时的基本功,这是重要之处,只有基本功做足,在真正的舞台上才能表演的行云如水。同时也要加强粤剧演员对粤剧的创新能力,以及粤剧团队的合作,这些要素都直接的影Ⅱ向到粤剧院团的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粤剧艺术性与普及性创作

粤剧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就要以市场作为导向。在保证粤剧对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原则基础上实现艺术性的创作。现今广大观众对于粤剧的要求是以喜闻乐见的题材作为素材,并且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引起共鸣的剧目。这就要求粤剧工作者在保证其艺术性来进行创作,并依靠于市场导向来完成创作的筛选,使其作品生活化更强、艺术性更深、普及性更广,进而更好的把握市场。从而实现粤剧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创新并完成相应的市场主导性。依据市场作为导向,并以此扩大市场,进而来逐步的扩大粤剧的影响力,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一做法将很有利于粤剧的长期发展。

四、结语

粤剧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它即传承了我国戏曲文化的精神,同时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特色,包容了东西方艺术形式与内涵。并且粤剧对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以及世界华侨聚居区,就有广泛的影Ⅱ向力。由于面对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粤剧曾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粤剧申遗成功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级的关注,也迎来了它发展的契机。在新的机遇面前,粤剧人需要努力的传承粤剧文化,同时也要努力的创新粤剧艺术,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

上一篇: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下一篇:KM教学